(区域经济学专业论文)城市集聚效应和中原城市群的溢出作用.pdf_第1页
(区域经济学专业论文)城市集聚效应和中原城市群的溢出作用.pdf_第2页
(区域经济学专业论文)城市集聚效应和中原城市群的溢出作用.pdf_第3页
(区域经济学专业论文)城市集聚效应和中原城市群的溢出作用.pdf_第4页
(区域经济学专业论文)城市集聚效应和中原城市群的溢出作用.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硕十学位论文 摘要 改革开放以来,河南经济虽取得快速发展,但与东部地区相比差距不断扩大。 为促进经济发展,缩小与全国其他地区的经济差距,河南省选择中原城市群带动 全省腹地发展的增长极战略。然而,当前的中原城市群利用这一政策先机除获得 自身经济发展之外,是促进还是抑制了腹地经济的发展? 在发挥增长极效率的同 时是否应有其他统筹措施? 本文根据集聚经济原理与增长极的扩散回流原理,运用空间计量经济学的方 法对河南省1 2 6 个市( 县) 的非农产业集聚与自身经济增长的因果关系和中原城 市群在全省经济增长中的增长极作用进行分析。首先,对集聚经济和其微观机制 进行阐述,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经济集聚和经济增长的各自影响因素,与此同时 对中心经济城市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增长极作用进行探讨。其次,本文利用基尼 系数对近年来河南省非农产业空间分布的集聚趋势进行分析,并进一步利用偏离 份额分析对中原城市群内外中心经济城市的产业比较优势进行分析;再次,利用 一般的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形式构建城市产业集聚与经济增长空间联立方程, 并运用2 0 0 0 年一2 0 0 7 年河南省三级市县( 地级市、县级市以及未设市的县) 空间 面板数据进行工具变量固定效应模型分析和各年截面经济增长方程分析。综合分 析显示,非农产业集聚与经济增长互为因果、互相强化,但是非农业就业的空间 密度相对过高,已产生明显的拥挤效应和非经济性;要素投入特别是资本要素是 促进城市生产率提高的决定性力量;对外开放因素同时促进了产业集聚与生产率 的提高;特别值得关注的是,中原城市群地级中心城市对各级市县的经济增长具 有显著抑制作用,这种作用在最近几年相当稳定。最后,本文在前文分析的基础 上有针对性地提出政策启示并对全文进行了总结。 关键词:中原城市群;集聚经济;增长极;扩散回流;空间计量 i l 城市集聚效戍和中原城市群的溢f l 作用 a bs t r a c t s i n c er e f o r ma n do p e n i n gu p ,t h ee c o n o m yi nh e n a np r o v i n c eh a sd e v e l o p e d d r a m a t i c l l y , b u ta tt h es a m et i m et h ee c o n o m i cg a pb e t w e e nh e n a np r o v i n c ea n d c h i n a se a s t e r nr e g i o ni s i n c r e a s i n g l ye x p a n d i n g i no r d e rt op r o m o t ee c o n o m i c d e v e l o p m e n to fh e n a np r o v i n c ea n dn a r r o wi t sg a pw i t ho t h e rr e g i o n s ,h e n a n p r o v i n c i a lg o v e r n m e n th a sp r o p o s e dt h e z h o n g y u a nc i t yg r o u p g r o w t hp o l es t r a t e g y t od i r e c t t h e d e v e l o p m e n t o ft h e p r o v i n c e sh i n t e r l a n d h o w e v e r ,t h e c u r r e n t z h o n g y u a nc i t yg r o u ph a st a k e na d v a n t a g eo ff a v o r a b l ep o l i c i e st od e v e l o pi t so w n e c o n o m y , b u tf o ri t sh i n t e r l a n d ,i st h i sp r o m o t i o no ri n h i b i t i o n ? s h o u l dt h e r eb eo t h e r c o - o r d i n a t em e a s u r e st om a k ei t p o s s i b l ef o rh e n a np r o v i n c et oe n c o u r a g et h e e f f i c i e n c yi m p r o v e m e n t ? t h es t u d yi sb a s e do na g g l o m e r a t i o ne c o n o m i e sa n ds p r e a d - b a c k w a s ht h e o r yo f g r o w t hp o l ea n du s e ss p a c ee c o n o m e t r i ca p p r o a c ht oa n a l y s et h ec a u s a l i t yo f n o n - a g r i c u l t u r a li n d u s t r i a la g g l o m e r a t i o na n de c o n o m i cg r o w t hi n12 6c i t i e sa n d c o u n t i e si nh e n a np r o v i n c ea n dt h er o l eo fg r o w t hp o l eo fz h o n g y u a nc i t yg r o u p f i r s t l y , b a s e d o n a g g l o m e r a t i o n e c o n o m i e sa n di t sm i c r o - m e c h a n i s ma n d b y e l a b o r a t i n gt h er e s p e c t i v ef a c t o r so fe c o n o m i ca g g l o m e r a t i o na n de c o n o m i cg r o w t h , t h es t u d yd i s c u s s e st h er o l eo fg r o w t hp o l e so ft h ec e n t r a le c o n o m i cc i t yi nr e g i o n a l e c o n o m i cd e v e l o p m e n t s e c o n d l y , t h es t u d yu s e sg i n i c o e f f i c i e n tt oa s s e s st h et r e n d s o fn o n a g r i c u l t u r a li n d u s t r i a l s p a t i a lc o n c e n t r a t i o ni nr e c e n ty e a r si nh e n a n ,a n d a d o p t ss h i f t s h a r ea n a l y s i sa p p r o a c h ( s sa n a l y s i si ns h o r t ) t oa s s e s st h ei n d u s t r i a l c o m p a r a t i v ea d v a n t a g ef r o mi n s i d ea n do u t s i d et h ec e n t r a le c o n o m i cc i t i e so fc i t y g r o u p t h i r d l y , t h i sa r t i c l e e s t a b l i s h e ss i m u l t a n e o u se q u a t i o n so fu r b a ne c o n o m i c a g g l o m e r a t i o n a n de c o n o m i cg r o w t hi nt h ef o r mo fa g e n e r a lc o b b d o u g l a s p r o d u c t i o nf u n c t i o na n du s e st h es p a t i a lp a n e ld a t ao nt h r e el e v e l sc i t i e s( p r e f e c t u r e a n dh i g h e rl e v e lc i t i e s ,c o u n t yl e v e lc i t i e sa n dr u r a lc o u n t i e s )i nt h ew h o l ep r o v i n c e f o rf i x e de f f e c t sm o d e la n a l y s i sw i t hi n s t r u m e n t a lv a r i a b l e sa n ds e c t i o na n a l y s i so f e c o n o m i cg r o w t he q u a t i o nf o re a c hy e a r t h ec o m p r e h e n s i v ee s t i m a t i o n ss h o wt h a t t h er e l a t i v ec o n c e n t r a t i o no fn o n - a g r i c u l t u r a li n d u s t r i a la n de c o n o m i cg r o w t ha r e r e c i p r o c a l c a u s a t i o na n ds t r e n g t h e ne a c ho t h e r ,h o w e v e r , t h e s p a t i a ld e n s i t y o f n o n a g r i c u l t u r a le m p l o y m e n t i s r e l a t i v e l yh i g h ,a n dh a v ep r o d u c e d s i g n i f i c a n t c o n g e s t i o ne f f e c ta n di n e f f i c i e n c y ;i nt e r mo ff a c t o ri n p u t s ,e s p e c i a l l yc a p i t a le l e m e n t , i i i 硕l :学位论文 a r ec r u c i a lt op r o m o t eu r b a np r o d u c t i v i t y ;o p e n i n g u pc o n d i t i o nc o n t r i b u t e st ot h e i m p r o v e m e n to fi n d u s t r i a la g g l o m e r a t i o na n dp r o d u c t i v i t y ;i ti sw o r t hn o t i n gt h a t p r e f e c t u r ea n dh i g h e rl e v e lc i t i e so fz h o n g y u a nc i t yg r o u ph a v es t r o n gi n h i b i t i o n e f f e c t so nt h ee c o n o m i cg r o w t ho fc i t i e sa n dc o u n t i e sa ta l ll e v e l s ,w h i c hr e m a i n e d s t a b l ei nr e c e n ty e a r s i nc o n c l u s i o n ,o nt h eb a s i so ft h ea b o v ea n a l y s i s ,t h i sa r t i c l e p u t sf o r w o r dt h ec o r r e s p o n d i n gp o l i c yi m p l i c a t i o n so ft h ef i n d i n g s k e yw o r d s :z h o n g y u a nc i t yg r o u p ;a g g l o m e r a t i o ne c o n o m i e s ;g r o w t hp o l e ; s p r e a d b a c k w a s h ;s p a c ee c o n o m e t r i c i v 城市集聚效应和中原城市群的溢j 作用 插图索引 图1 1 本研究的技术路线图一7 图3 1河南省非农产业基尼系数图1 7 图4 1河南省2 0 0 0 年一2 0 0 7 年地级市、县级市和其他县级单位的劳动生产率3 3 v i i 硕i j 学位论文 附表索引 表3 1中原城市群内外城市2 0 0 0 2 0 0 7 年经济增长偏离份额分析2 0 表3 2中原城市群内外中心城市非农产业比较优势前8 名城市个数2 1 表4 1河南省2 0 0 0 2 0 0 7 年三级市县自身变量与空间滞后变量的样本均值2 7 表4 2河南省2 0 0 0 2 0 0 7 年1 2 6 个市县自身变量与空间滞后变量各年均值2 9 表4 32 0 0 0 年2 0 0 7 年河南省1 2 6 个市县劳动生产率和产业集聚联立方程的固定 效应估计3l 表4 4中原城市群中心城市2 0 0 0 年2 0 0 7 年各年扩散与回流作用的2 s l s 估计 3 4 v l l l 硕十学位论文 第1 章绪论 1 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 1 1 选题背景 改革开放以来,河南省经济虽然不断增长,但与东部地区的差距却持续扩大。 2 0 0 5 年河南省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仅有东部十一省均值的4 8 ( 中国统计年鉴 2 0 0 6 ) ) ) ,提升河南经济水平刻不容缓。为了促进全省经济发展、缩小与全国其他 地区的差距,河南省选择了整合优质资源、打造中原城市群、以城市群带动区域 发展的战略。2 0 0 6 年省政府正式制定并开始实施了中原城市群总体发展规划纲 要。城市群以郑州为中心,包括郑州、洛阳、开封、新乡、焦作、许昌、平顶 山和漯河八个地级市、省辖市济源、1 4 个县级市和3 3 个县。2 0 0 5 年,城市群以 全省3 5 的土地面积和4 l 的人口实现了全省5 6 1 的地区生产总值。中原城 市群发展所面对、并规划解决的主要问题是,增强中心城市辐射带动能力、培育 产业竞争力、疏解可持续发展压力、提高对外开放程度等。非常显然,作为全省 的战略增长极,获得政策先机的中原城市群本身的加速发展和对全省其他地区的 有效辐射决定着全省经济发展的前途。然而,地区增长极战略是一种效率优先的 非平衡发展战略。早在提出中原城市群战略之前,该地区的八个地级中心城市与 河南省内其他城市相比就已经具备了一系列优势,如,区位交通条件优越、产业 集聚程度较高、产业结构比较完整、经济水平和对外开放程度较高等等。理论研 究表明增长极对腹地的带动作用只有在增长极成熟后才会出现,增长极发展战略 在一些国家的实施也因未能带动腹地发展而搁浅。当前的中原城市群在河南省经 济发展中的作用究竟如何? 除了自身的加速发展以外,中原城市群促进还是抑制 了腹地的发展? 在充分发挥增长极经济效率的同时是否应有其他统筹措施? 本文 的目的是针对这些现实问题,利用集聚经济与增长极理论构建产业集聚和增长极 作用模型,检验河南省1 2 6 个市( 县) 非农业产业集聚与自身经济增长的因果关 系和中原城市群在全省发展中的增长极作用,为河南省地区经济发展提供政策启 示。 1 1 2 选题意义 首先,从实践的角度考虑,在当前中部崛起与对外开放环境下,各地纷纷打 造城市群增长极,以此作为加强经济发展与竞争的手段。已经相对成熟的增长极 有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京津冀三大城市群,正在建设中的增长极如武汉经 城市集聚效戍和中原城市群的溢:f 作用 济圈、长株潭一体化、昌九工业走廊、太原都市圈、关中城市群等。此外,各省 还出现了以其他城市为中心的大大小小的地区经济增长极。为谋求经济发展,河 南亦不甘落后,毅然选择省内区位优势明显,经济水平、人口与产业集聚程度更 高,产业结构更加优化,对外开放程度更高的东北部、中部城市,集中资源打造 中原城市群战略增长极。中原城市群地处我国中部,其自身建设于外而言对东西 部经济发展起到承接过渡作用,于内而言承载着河南人民振兴全省经济的殷切期 望。然而,以往的理论研究与实践经验尚未证实集中资源打造中原城市群是否必 然产生预期的经济效果并带动省内其他地区的发展。本文正是针对这一现实性问 题,对中原城市群的集聚功能与增长极作用加以研究,以期对其建设提供政策建 议。 其次,从理论角度考虑,本文运用集聚经济原理与增长极的扩散回流原理, 在考虑经济集聚与经济增长相互影响的基础上,控制对外开放与其他经济集聚与 经济增长的影响因素,将集聚经济与增长极溢出作用进行综合研究。而以往研究 只是单方面对集聚经济或是增长极的扩散回流作用,没有兼顾二者的综合影响。 在研究方法上,利用空间计量原理对集聚经济与增长极扩散回流作用加以应用, 使得研究更加科学,同时也为国内在该领域的研究在研究工具上的创新做了有益 的尝试。 1 2 文献综述 城市群的集聚效应及其增长极作用极大地吸引了国内外理论经济学、经济地 理学、区域经济学以及空间计量经济学等学科的兴趣,与之相关的研究也在理论 和实践方面不断扩宽、不断深化。与本文相关的文献综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 面: 1 2 1 经济集聚理论的相关研究 1 国外关于经济集聚的研究 早在一个多世纪前,m a r s h a l l ( 18 9 0 1 】) 就曾用中间产品规模经济、劳动力“蓄 水池效应”和知识溢出三原理描述了集聚经济的微观基础。继马歇尔提出集聚经济 的微观基础之后,更多研究主要集中在对集聚经济的存在、大小测度等方面。 m a r s h a l l ( 1 8 9 0 t 1 】) 和p o r t ( 1 9 9 0 2 】) 认为集聚经济产生的技术外溢存在于产业内 部企业之间。与之相反,j a e o b s ( 1 9 6 9 t 3 】) 和g l a e s e r 等( 19 9 2 t 4 】) 认为技术外溢 主要存在于产业部门之间,而非产业内部。s v e i k a u s k a s ( 19 7 5 t 5 】) 运用美国5 8 个 s m s a s ( 标准大都市统计区) 的人口数据测度美国1 4 个产业集聚效益的大小, 发现城市规模扩大一倍只能使生产率增长6 7 。s e g a l ( 1 9 7 6 t 6 】) 以整个城市 经济体为研究对象,将希克斯中性的效率因子加入柯布一道格拉斯总量生产函数, 2 硕一l :学位论文 并通过构造不同城市的资本存量估计集聚效益的弹性,发现人口超过2 0 0 万的城 市生产率大约增加8 。而m o o m a w ( 1 9 8 1 【7 】) 指出s e g a l 在估计资本存量时存在 潜在偏差,大城市在生产率方面的优势被高估2 5 ,并认为这个增长率只有2 7 。 t a b u c h i ( 1 9 8 6 i s 】) 利用1 9 8 0 年日本城市的横截面数据测度城市生产率,发现人 v i 翻一番能使生产率增长4 3 。c i c c o n e 和h a l l ( 19 9 6 9 】) 在解释美国州级劳动 生产率时采用劳动力雇佣量密度的县级数据,发现密度增加倍,生产率大约提 高6 。 更为重要的是,近年来一些学者在马歇尔关于集聚经济微观机制的基础上, 对集聚经济进行了更为深入的研究。f u j i t a 等( 2 0 0 2 ( 1 0 1 ) 和d u r a n t o n 等( 2 0 0 3 1 1 】) 构建了正规的集聚经济模型。k r u g m a n ( 1 9 9 1 1 2 】) 和f u j i t a 等( 2 0 0 2 1 0 】) 在全面 继承了马歇尔学说的基础上,还提出经济集聚的决定因素包括收益递增、垄断竞 争、交易成本、和前后向链接效应。上述的微观机制使得资本和高端人才在中心 城市集聚,并使中心与外围腹地经济技术水平持续扩大。只有当经济集聚所造成 的昂贵地价、过度拥挤、污染、和交通不便等离心力抵消了集聚经济的正外部效 应,集聚过程才会停止,中心城市的一些功能及其要素才会向外围扩散。根据集 聚经济的机制,这种扩散并非中心城市带动外围的积极效应,而是中心区集聚非 经济性的后果。 2 国内关于经济集聚的研究 随着对外开放程度的逐渐提高和区域一体化进程的加快,我国的经济集聚程 度亦随之不断提高,己形成东部沿海为中心,以其他地区为外围的中心外围结构 ( g o l l e y ,2 0 0 2 1 3 】;范剑勇,2 0 0 4 1 4 】;g a o ,2 0 0 4 1 5 】;w e n ,2 0 0 4 6 ;y i n gg e , 2 0 0 6 1 7 】;金煜等,2 0 0 6 1 8 】) 。产业不断向沿海地区集中的过程,也是沿海与内陆 地区经济发展差距不断扩大的过程,这一并驾齐驱的现象引起了国内相关领域科 研工作者的广泛关注。近年来,已有不少研究对集聚经济及其影响因素分别进行 了分析。周兵和蒲勇健( 2 0 0 3 【l9 】) 运用西部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的数据研究产业 集聚与西部经济增长关系,发现二者存在相互促进的作用。吉昱华等( 2 0 0 4 2 0 】) 在分析城市集聚效益中发现,工业部门作为一个整体并不存在明显的集聚效益, 但二三产业加总则存在显著的集聚效益。张妍云( 2 0 0 5 2 1 】) 、范剑勇( 2 0 0 6 2 2 】) 、 张艳和刘亮( 2 0 0 7 【2 3 1 ) 等分别使用省级和地级市数据研究集聚经济对生产率或经 济增长的作用,发现工业集聚对经济增长有显著的促进作用。金煜等( 2 0 0 6 1 8 】) 和刘修岩等( 2 0 0 7 2 4 】) 均从新经济地理学的角度并各自利用1 9 8 7 2 0 0 1 年省级面 板数据和1 9 9 9 - - 2 0 0 4 年2 1 0 个地级城市的面板数据研究中国产业集聚的因素,金煜 等发现经济开放促进了工业集聚,市场容量、城市化、基础设施的改善和政府作 用的弱化有利于工业集聚,刘修岩等发现市场潜能对制造业空间集聚有显著为正 的影响。 3 城市集聚效戍和中原城市群的溢出作用 1 2 2 增长极的扩散回流原理的研究 增长极是和集聚经济表现形式相似而机制不同的非均衡发展模型。佩鲁 ( p e r r o u x ,19 5 0 t 2 5 】) 创建了经济空间中的增长极理论。经地理学家布代维尔 ( b o u d e v i l l e ,1 9 6 6 2 6 】) 延伸、侧重地理应用的理论认为,地区增长过程始于推 进型产业的创新、经产业链推动产业综合体的增长、使综合体所在城市成为地区 “增长极”。如果中心城市的增长导致对外围地区初级产品、原材料和农产品需求 的增长,从而带动地区发展,则增长极对外围产生扩散效应;相反,若吸引外围 的资本和高素质人才等稀缺资源,抑制外围增长,则增长极对外围产生回流作用。 缪尔达尔( m y r d a l ,1 9 5 7 t 2 7 j ) 和赫希曼( h i r s c h m a n ,1 9 5 8 t 2 8 】) 创建了更普遍的 非均衡增长理论。缪尔达尔提出了因果循环积累理论:历史的偶然造就了先发地 区,发达地区必然吸收落后地区的稀缺资源,使前者愈益发达、后者愈加落后。 赫希曼强调发达地区对落后地区的作用取决于是否存在互补性,且过度集聚使发 达地区出现非经济性,使得前者对后者的涓滴效应在远期大于极化效应。尽管对 未来预测存有根本性分歧,这些理论的创建者们都强调中心增长对外围起着主导 作用。佩鲁( p e r r o u x ,1 9 5 0 t 2 5 1 ,19 7 0 2 9 1 ) 明确提出一定程度的极化、增长极的 支配作用和地区不平等是经济总体发展的必要条件。由于增长极理论是描述性的, 因而长期以来难以验证。借鉴增长极理论制定的区域发展规划在美、英、法、日、 和诸多亚非拉发展中国家一度盛行,成败参半。g a i l e ( 1 9 8 0 t 3 0 】) 在比较了2 1 项 经验研究后总结道,增长极的扩散作用微小、且小于回流作用。相反,佩鲁 ( p e r r o u x ,1 9 8 8 t 3 1 】) 向所有怀疑主义者反问:谁能列举出不存在增长中心及其作 用的经济增长实例? 由于上述研究都是描述性的,没有用数学的语言进行统计分 析,致使理论界对于增长极的作用存在争议。关于增长极,国内学者一般认为其 是指具有推进型的主导产业和创新产业及关联产业在地理空间上集聚而形成的经 济中心。 1 2 3 空间计量经济的研究进展及其应用 资本、劳动、信息、知识和技术等各种经济要素的流动以及商品的运输和贸 易使得地区经济增长具有空间地理效应,在空间上相互影响、相互依赖,且这种 相互依赖性在当前区域一体化趋势下逐渐增强。区域经济增长的空间依赖性打破 了大多数经典统计和计量分析中的相互独立的假设,客观上对一种包含空间地理 效应的更加科学的计量研究方法的出现提出了要求。a n s e l i n ( 1 9 8 8 t 3 2 】) 等人创立 了空间计量经济学理论和方法,并将其定义为是在区域科学模型的统计分析中, 研究由空间效应引起的各种经济特性的一系列方法。 空间计量经济模型主要包括空间滞后模型( s p a t i a ll a gm o d e l ,s l m ) 和空 间误差模型( s p a t i a le r r o rm o d e l ,s e m ) 两种( a n s e l i n ,1 9 8 8 t 3 2 】;a n s e l i n 和f l o r a x , 4 硕f :学位论文 1 9 9 5 3 3 】) 。空间滞后模型( s l m ) 主要是探讨因变量在滞后地区之间是否有扩散 或回流效应( 空间溢出作用) ,其数学表达式为:y = x p + p w y + 。式中y 为因变量, x 为n x k 的外生解释变量矩阵,p 为空间回归关系数,w 为n x n 阶的地区之间关系 的空间权重矩阵,w y 为空间滞后因变量,为随机误差项向量。空间误差模型 ( s e m ) 的数学表达式为:y = x d + ,g - a w e + 。式中为随机误差项向量,w 为r l x n 阶的空间权重矩阵,九为n 1 的截面因变量向量的空间误差系数,为正态分布 的随机误差向量。空间误差模型的空间依赖作用存在于扰动误差项之中,度量了 滞后地区因变量的误差冲击对本地区观察值的影响程度。因上述两种模型存在着 内生性问题,最小二乘法( o l s ) 系数估计值将会有偏或者无效,需要通过工具 变量法、极大似然法或广义最小二乘估计等其他方法来进行估计。对于两种模型 ( s l m 和s e m ) 的选择需要对地区经济增长行为的空间性加以判断,除使用m o r a n i 检验外,还可以使用两个拉格朗日乘数形式的l m e r r 和l m l a g 与稳健的 ( r o b u s t ) 的r l m e r r 和r l m l a g 等方法。a n s e l i n 和f l o r a x ( 19 9 5 t ”】) 提出了 具体判别准则:在空间依赖性的检验中,如果l m l a g 比l m e r r 在统计上更加显 著,且r l m l a g 显著而r l m e r r 不显著,则可以断定适合的模型是空间滞后模 型;相反,如果l m e r r 比l m l a g 在统计上更加显著,且r l m e r r 显著而 r l m l a g 不显著,则可以断定适合的模型是空间误差模型。 空间计量经济学理论和方法的发展与应用,使得国内外关于城市集聚经济和 增长极的空间溢出作用的研究取得了极大的突破。e l i s a b e t ( 2 0 0 4 t 3 4 】) 运用空间计 量方法研究西班牙城市的集聚经济对制造业高度集中部门的影响程度以及对就业 的区位影响时发现,邻近城市的人口规模或就业水平对城市集聚经济有显著的强 化作用。柯善咨等( 2 0 0 8 3 5 1 ) 和k e ( 2 0 0 9 3 6 】) 构建了空间联立方程估计城市产 业集聚和经济增长问关系,验证了我国工业集聚和城市生产率互为因果、工业集 聚和生产率在相邻城市间有明显的空间粘滞性和连续性,但是目前城市内就业密 度已对生产率产生了显著的负作用。h e n r y 等( 19 9 9 t 3 7 】) 和f e s e r 等( 2 0 0 9 t 3 8 】) 构 建了不同发展水平地区间相互作用的空间计量模型,详细估计了美国都市区对腹 地的扩散回流作用。柯善咨( 2 0 0 9 j ) 构建了计量模型估计中国地级中心城市经 济增长对下级市县的溢出作用,发现增长极对外围腹地既有扩散效应也有回流作 用。 1 2 4 中原城市群的相关研究 近年来,随着国内外城市群这一特定现象的发展,对于城市群的研究也日益 增多。关于中原城市群的研究也不例外,国内许多研究工作者对其进行了探讨。 对于中原城市群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发展优势及其内部空间组织( 如冯德显, 2 0 0 4 4 0 】) 、城市群内城乡一体化( 如冯德显等,2 0 0 3 4 1 】;杨迅周等2 0 0 4 4 2 1 ;王发 5 城市集聚效应和中原城市群的溢 i :作用 曾等,2 0 0 8 t 4 3 】) 城市群整体经济实力和中心城市的首位度( 如蒋桂芳2 0 0 5 4 4 】) 、 城市间按产业比较优势分工进行战略协调( 如刘东勋2 0 0 5 【4 5 】) 等方面。这些相对 具有代表性的研究以及其他相关研究几乎都是描述性的,缺少实证支持。 1 2 5 小结 前文已对城市集聚经济原理、增长极的扩散回流原理、空间计量经济学理论 方法在集聚经济与增长极研究中的应用以及中原城市群当前相关研究进行了综 述,发现其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首先,虽然国内外学术界对集聚经济、增长极的扩散回流作用以进行了深入 研究,但是这些研究并未明确将城市集聚经济与中心城市对腹地的扩散回流作用 进行综合,只是单一方面进行城市集聚经济或中心城市增长极溢出作用的研究。 其次,空间计量方法的发展为城市集聚经济与增长极的扩散回流作用研究和 评价提供了亟需的工具,但相关研究定义在跨省域的大范围以上,只能得到空间 单位相互作用的平均估计,难以反映较小范围内的地区经济特征。 最后,对中原城市群的研究虽然较多,但代表性的文献十分稀少,大多仅限 于描述性的分析,迄今没有一项研究对中原城市群内中心城市对全省广大腹地可 能产生的辐射带动能力及其性质进行严谨的分析和验证。 本文旨在综合运用集聚经济与增长极这两个表现形式相同而作用机制不同的 经济原理,并利用县级空间面板数据对河南省城市集聚效应与中原城市群增长极 的空间溢出作用进行全面检测,以弥补现有文献的不足。 1 3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与创新点 1 3 1 研究的主要内容 本文旨在以集聚经济理论与增长极理论为基础,构建产业集聚和劳动生产率 空间联立方程,检测河南省1 2 6 个市( 县) 产业集聚与自身经济增长的因果关系 与各自影响因素以及中原城市群中心经济城市的空间溢出作用,最后根据模型估 计结果有针对性的提出相关政策建议和中原城市群规划建设中值得注意的问题。 本文的结构安排如下:第一章,通过绪论引出全文探讨的主题;第二章,对 集聚经济及其微观作用机制进行阐述,并在此基础上对经济集聚与经济增长的各 自影响因素及其相互影响加以分析,同时对中心经济城市( 增长极) 的概念及特 征加以阐述,并分析了中心经济城市在区域经济中的增长极作用。第三章,利用 基尼系数对河南省非农产业空间分布的集聚程度进行分析,同时进一步利用偏离 份额分析法分析中原城市群内外中心经济城市产业结构比较优势。第四章,基于 集聚经济理论与增长极的扩散回流理论,利用一般的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形式 构建产业集聚与城市劳动生产率联立方程组,并运用面板数据进行多维度分析。 6 硕_ f j 学位论文 最后,根据前章实证分析结果有针对性地提出促进河南省经济增长的政策建议以 及中原城市群建设中值得注意的问题,并对全文进行总结和展望。 本文的研究主要采用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在实证分析部分采 用空问计量经济学方法,利用工具变量固定效应模型和各年截面经济增长方程展 开基于空间面板数据的多维度回归分析,并运用图表分析等方法进行多形式宽视 角的分析。 本文的技术路线如下: 图1 1本研究的技术路线图 7 城市集聚效应和中原城市群的溢 作用 1 3 2 本文的创新点 论文的创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选题上的创新。以往对中原城市群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城市群的发 展优势、城乡一体化、按比较优势进行产业分工等,没有对城市群内中心经济城 市对全省广大腹地的空间溢出作用进行实证研究。本文基于集聚经济理论与增长 极的扩散回流理论,对城市集聚经济和中原城市群中心经济城市的增长极作用进 行综合研究。 第二,实证研究方法的创新。运用全省三级市县( 地级市、县级市以及未设 市的县) 的空间面板数据对城市产业集聚和中原城市群增长极作用模型分别使用 工具变量固定效应模型和各年截面经济增长方程进行回归分析,得出更加深入的 分析结果和更为可靠的结论,具有较高的实践意义。 第三,内容上的创新。在城市集聚经济与增长极溢出作用的综合研究中增加 对外开放控制变量,更为全面地检测经济增长和经济集聚的影响因素,为统筹全 省经济发展提供新的启示。 硕i :学位论文 第2 章集聚经济与中心经济城市的增长极作用分析 2 1 集聚经济理论分析 2 1 1 集聚经济含义及其分类 集聚经济是指各类企业、经济机构和经济活动在地理空间上集中产生的经济 效益,以及吸引经济活动向区域趋近的向心力,其作用过程也是区域经济不断增长 过程。城市经济学将集聚经济定义为“经济活动主体从一个已有的密集的通常是城 市的社会经济空间中得到的利益或成本节约( f r a n k ,m ,1 9 9 3 t 4 6 】) ”。 为了研究与估计上的便利,h o o v e r ( 1 9 3 7 4 7 】) 将集聚经济分为三种形态: 一,规模经济( s c a l ee c o n o m y ) ,来自于同一企业在同一区位上生产规模的扩大; 二,地方化经济( l o c a l i z a t i o ne c o n o m y ) ,来自于同一区位上同一行业所有企业的 总经济规模的扩大;三,城市化经济( u r b a n i z a t i o ne c o n o m y ) ,来自于同一区位 上所有行业的总经济规模的扩大,包括人口、收入、产出和福利水平等。规模经 济强调了单一企业内部的集聚作用,地方化经济和城市化经济也被称作马歇尔外 部性,地方化经济强单一产业集聚的作用,城市化经济强调多样化集聚的作用。 本文研究非农产业集聚与城市经济效率的因果关系,其中产业集聚包括了所 有二三产业部门的地方化经济与城市化经济。而产业部门的集聚过程可能存在单 一企业内部规模经济的作用,但这种微观作用机制不是本文的研究重点。 2 1 2 集聚经济原理的作用机制 马歇尔( 2 0 0 5 4 8 】) 在经济学原理1 中指出,产业增长特别是产业集聚的 形成,很大程度上得益于集聚本身所产生的外部经济效应,企业的空间集聚选择 就是寻求生产的外部经济性。马歇尔进一步从三个方面因素论述了集聚经济产生 的原因及其机理:一是能够促进专业化投入与服务的发展;二是能够提供特定产 业技能的劳动力市场,确保工人的失业率较低,并降低劳动力出现短缺的可能性: 三是能够产生溢出效应,使聚集企业的生产函数优于非集聚企业的生产函数,企 业从知识、技术、信息等的溢出中获益。后来的经济学家把这三个因素解释为中 间投入品的共享、劳动力市场“蓄水池效应”和技术外溢效应,这三个因素也成为 多数人认可的马歇尔关于集聚经济理论的重要定理。 1 中间投入品的共享 1 目前国内的马歇尔经济学原理中文版都是译自1 9 2 0 年著作的第八版,其中的文字表述并不是1 8 9 0 年原 文,但其思想仍来自于1 8 9 0 年。 9 城市集聚效虑和中原城市群的溢h 作用 企业通过空间集聚获取廉价的专门化中间投入和服务,企业的集聚必然构成 相关产业的集聚,而产业集聚能促使辅助行业的产生,并为企业提供工具和原料、 组织运输,且在许多方面有助于企业节约原料,降低生产成本。“在邻近地区,辅 助性行业迅速成长起来,为它提供工具和原料,并组织运输,并采取一些方式使 它可以节省原材料,在同类生产的总量很大的区域里,即使由于这个行业的个别 的资本不很大,高价机械的经常使用,有时也能达到很高的程度。因为辅助工业 从事于生产过程中的一个小的部门,为许多邻近的企业进行工作,这些辅助工业 就能不断地使用具有高度专门性质的机械,虽然这种机械的原价也许很高,折旧 率也许很大,但也够本( 马歇尔,2 0 0 5 t 4 8 】) 。”马歇尔提出的中间投入品共享主要 是基于投入品生产中规模经济的存在,由于规模经济的存在,相互隔离的投入品 生产企业就在价格上处于劣势,只有同一产业的企业集聚在一起,才能使其周围 的投入品生产企业从大规模生产中获取更大的利润。 2 劳动力市场“蓄水池效应” 劳动力市场“蓄水池”的形成是经济集聚的一个内生源泉。劳动力在空间上的 集中可以使劳资双方获益。首先,地域性的劳动力共享市场可以减少雇主和雇员 双方的搜寻成本,如为获取信息所花费的时间成本和交通费用等。经济集聚程度 越高,劳动力市场就越大,劳资双方的搜寻成本就越小,搜寻活动的效率也就越 高。其次,地域性的劳动力共享市场总是保持着绝对量较大的求职者,当面对不 确定市场因素时,雇主可以采取富有弹性的生产方式,而无须保持一定的劳动储 备;但在劳动力市场较小的区域,即使是面对可以确定的市场因素,雇主也必须 保持足够的劳动力储备,否则当需求上升时,就很难在短期内弥补劳动力的短缺。 对于工人而言,在劳动力市场大的区域工作尽管面临较多的竞争与较高的失业风 险,但同时失业风险与就业机会并存,一旦失去工作也能在短期内找到新的工作; 与之相比,在劳动力市场小的区域内,工作机会较少,工人一旦失业则难以再次 就业。所以,当劳动力需求不确定时,无论雇主还是雇员都倾向于选择产业集聚 程度较高的区域。 3 知识外溢 知识外溢,即知识( 含技术在内) 的外部性,是指知识一经产生就会很快扩 散到其他地方,从而增进整个社会的福利。知识技术外溢通常被视为经济活动趋 于地理集中的一个主要原因,其含义是指相互邻近的企业能够从知识技术的外部 性中获益。马歇尔( 2 0 0 5 t 4 8 】) 认为,获取信息需要付出一定的空间成本,空间成 本的高低与距离的远近有关,近距离企业能以较低的成本获得有关的生产信息和 技能,而远距离企业为获得相应的信息则必须支付更高的成本。经济集聚有助于 信息的传播,使企业从知识技术外溢中获益,如马歇尔( 2 0 0 5 t 4 8 】) 对于知识外溢 如此描述:“行业的神秘之处变得不再神秘,而似乎是公开了,由于它广泛流传, 1 0 硕十学位论文 孩子们不自觉地学到了很多知识。机器的发明以及生产工艺的改进受到很大的重 视,它的好处立即得到行业一般组织的承认。一旦有人提出新的思想,则立即被 其他人所接受并结合了他们的建议,这样就会成为新思想的源泉”。今天,这段表 述己被相关“知识外溢原理”的研究者们广为引用。 2 1 3 经济集聚与经济增长的影响因素分析 经济集聚与经济增长程度的提高是一个复杂系统内部各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 果,本文将从系统的角度对二者的影响因素进行讨论,以期得到有效地结论。 1 经济增长与经济集聚的影响因素 第一,资本。资本作为物质生产要素,从古典经济理论到新古典经济理论, 再到新经济增长理论,无一例外地都将其作为影响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之一,肯 定了资本积累在经济增长中的重要作用。在此不作赘述。 第二,教育条件与人力资本。人力资本是投资于正规教育与非正规教育( 如 在职培训等) 所形成的推动生产率、提高劳动者素质的主要因素。人力资本的积 累与增长,亦即是人自身生产力的提高。人自身生产力可以渗透经济活动的各个 方面,如通过技术进步改善生产工具,提高原材料的质量等途径来提高经济效率。 人力资本集聚程度高的区域,容易形成知识技术创新的中心,企业来此集聚可以 获得知识、技术的外溢效应。2 0 世纪8 0 年代新经济理论的进展强调了知识溢出 和人力资本外部性的作用( r o m e r ,1 9 8 6 4 9 】;l u c a s ,1 9 8 8 t 5 0 】) ,l u c a s ( 1 9 8 8 5 0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