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经济学专业论文)我国银行业监管初探.pdf_第1页
(政治经济学专业论文)我国银行业监管初探.pdf_第2页
(政治经济学专业论文)我国银行业监管初探.pdf_第3页
(政治经济学专业论文)我国银行业监管初探.pdf_第4页
(政治经济学专业论文)我国银行业监管初探.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 金融业监管涉及内容很广泛,本文主要对金融体系内在风险性、金融监管 与金融市场效率、现代金融监管的框架、我国银行监管方法的改进等问题进行 初步的探讨。 f 金融业是高风险的行业,就单个金融机构及金融体系而言均存在内在风险 性,且由于金融机构之间存在密切而复杂债权债务关系,致使金融资产风险具 有传染性,特别是有问题银行极强的负外部性,导致市场失灵。这为政府监管 提供了理论依据。 金融监管的目标是效率性、公正性和稳定性,金融监管与金融市场效率之 间关系复杂。本文用监管的成本收益理论以及合约分析方法确定金融监管边 界,确定金融监管强度。因为金融监管成本由直接成本与间接的效率损失组成, 金融监管并不是越严越好,最有效的监管也无法避免金融机构倒闭。同时,金 融监管应处理好与创新、放松管制等关系。 近年来,各国金融监管已形成基本框架,一般由监管主体、客体、手段、 理论体系、法律体系、组织体系、方法体系等构成。但各国金融监管体制并不 同,主要有单一机构监管体制和多家机构监管体制。本文认为目前我国银行业 由中央银行监管的体制,存在货币政策目标与监管目标混同问题,进而产生各 种行为偏离监管目标。因此,中央银行监管体制应予以改革,将对银行业的监 管职能从中央银行分离出来,设立金融监管局,专门监管我国的银行业。本文 认为这是整治银行业监管低效率的最佳途径。i ,。 j 本文最后主要探讨我国银行业监管方法。首先评述了各国西方发达国家银 行监管方法。其次,剖析我国银行业监管方法上存在的各种缺陷,特别对信息 低效率机制与低规范关存的问题进行重点分析。再次,探讨了我国银行业监管 方法的改进疗f 提出了以下设想:信息约束的化解,实施风险目标监管,加强非 o 、j _ 。一 现场检查功能,建立对银行机构的风险评价及早期预,实行制度基础监管,降 低监管的直接成本,确立资本管理制度。其中对信息约束的化解充分重视,并 作为现行银行业监管的突破口。最后分析我国银行业监管发展趋势,认为经数 年过渡期后金融监管将走向统一。) ,一7 关健词:银行业 x 监管 a b s t r a c t f i n a n c i a l s u p e r v i s i o ni n v o l v e se x t e n s i v ec o n t e n t s t h i se s s a ym a i n l yf o c u so n i n h e r e n tr i s ko f f i n a n c i a l s y s t e m ,f i n a n c i a ls u p e r v i s i o n a n df i n a n c i a lm a r k e t e f f i c i e n c y ,m o d e r nf i n a n c i a ls u p e r v i s i o nf r a m e a n dt h ei m p r o v e m e n to fc h i n ab a n k i n g s u p e r v i s i o nm e t h o d f i n a n c i a li n d u s t r yi sah i g hr i s ki n d u s t r y ,n o to n l ys i n g l ef i n a n c i a li n s t i t u t i o nb u t a l s oe n t i r ef i n a n c i a ls y s t e me x i s ti n h e r e n tr i s k s t h ef i n a n c i a la s s e t sr i s k sa r ei n f e c t i v e b e c a u s eo ft h ec l o s ea n d c o m p l i c a t e d c r e d i ta n dd e b tr e l a t i o n s a m o n gf i n a n c i a l i n s t i t u t i o n s e s p e c i a l l y ,t h ee x t r e m e l ys t r o n gn e g a t i v ee x t e r n a l i t yo ft h ep r o b l e m a t i c b a n k sw i l ll e a dt om a r k e tf a i l u r e t h i sp r o v i d e st h e o r e t i c a lf o u n d a t i o nf o rg o v e r n m e n t s u p e r v i s i o n t h e o b j e c to f f i n a n c i a ls u p e r v i s i o ni se f f i c i e n c y ,f a i m e s sa n ds t a b i l i t y t h er e l a t i o n b e t w e e nf i n a n c i a ls u p e r v i s i o na n df i n a n c i a lm a r k e te f f i c i e n c yi s v e r yc o m p l i c a t e d w e d e t e r m i n et h eb o r d e ra n ds t r e n g t ho ff i n a n c i a ls u p e r v i s i o nb a s e do nc o s ta n di n c o m e t h e o r yo fs u p e r v i s i o na n dc o n t r a c ta n a l y s i sm e t h o d b e c a u s et h ef i n a n c i a ls u p e r v i s i o n c o s ti sc o m p r i s e do fd i r e c tc o s ta n di n d i r e c te f f e c tl o s s ,i ti sn o tt h es t r i c t e rt h eb e t t e r e v e nm o s te f f i c i e n ts u p e r v i s i o nc a n n o ta v o i dt h eb a n k r u p t c yo ff i n a n c i a li n s t i t u t i o n s m e a n t i m e ,f i n a n c i a ls u p e r v i s i o ns h o u l db eh a n d l e dw e l lw i t hi n n o v a t i o na n dc o n t r o l u n e n f o r c e m e n t i nr e c e n t y e a r s ,t h e b a s i cf i n a n c i a l s u p e r v i s i o n f r a m eh a sb e e ne s t a b l i s h e di n v a r i o u s c o u n t r i e s ,i t i s c o m p r i s e d o f s u p e r v i s o r ys u b j e c t,o b j e c tm e a n s ,t h e o r y s y s t e m ,l a ws y s t e m ,o r g a n i z a t i o ns y s t e ma n dm e t h o ds y s t e m ,e c t t h e r ea r es i n g l e s u p e r v i s i o n i n s t i t u t i o n s y s t e m a n d m u l t i p l es u p e r v i s i o n i n s t i t u t i o n s y s t e ma m o n g d i f f e r e n tc o u n t r i e s w et h i n kt h em o n e t a r yp o l i c yo b j e c ta n ds u p e r v i s i o no b j e c ta r e c o n f u s e di no u rc e n t r a lb a n k s u p e r v i s i o ns y s t e mw h i c h l e a d st od e v i a t e da c t i v i t i e sf r o m s u p e r v i s o r yo b j e c t t h e r e f o r e ,w e s h o u l dr e f o r mt h ec e n t r a lb a n k s u p e r v i s i o n s y s t e m ,s e p a r a t eb a n k i n gs u p e r v i s i o nf u n c t i o nf r o mc e n t r a l b a n k ,e s t a b l i s hf i n a n c i a l s u p e r v i s i o na u t h o r i t y w et h i n ki ti st h eb e s tw a yt or e n o v a t et h el o we f f i c i e n c yo f b a n k i n gs u p e r v i s i o n t h el a s tp a r to ft h i s e s s a yf o c u so nt h eb a n k i n gs u p e r v i s i o nm e t h o d f i r s t ,i t o b s e r v e st h es u p e r v i s i o nm e t h o do f w e s t e r nd e v e l o p e dc o u n t r i e s s e c o n d l y ,i ta n a l y z et h e d e t e c t si no u rb a n k i n gs u p e r v i s i o n m e t h o d ,e s p e c i a l l ys t r e n g t h e n o nl o we f f i c i e n c y m e c h a n i s ma n dl o w r e g u l a t i o nd i s c l o s u r e t h i r d l y ,i td i s c u s s e st h ei m p r o v e m e n t o fo u r b a n k i n gs u p e r v i s i o nm e t h o d ,a n ds u g g e s t sf o l l o w i n g s :d i s s o l v ei n f o r m a t i o ni m p l e m e n t r i s ko b j e c t i v es u p e r v i s i o n ,s t r e n g t ho f f - s i t ec h e c kf u n c t i o n ,s e tu pr i s ke v a l u a t i o na n d e a r l ya l a r ms y s t e mf o rb a n k i n gi n s t i t u t i o n s ,e n f o r c es y s t e mb a s es u p e r v i s i o n ,l o w e r d i r e c tc o s to f s u p e r v i s i o n ,e s t a b l i s hc a p i t a lr e g u l a t i o ns y s t e m p a ya t t e n t i o no nd i s s o l v i n g o fi n f o r m a t i o nu n d i s c l o s u r ew h i c hi s r e g a r d e d a st h eb r e a c ho fm o d e mb a n k i n g s u p e r v i s i o n a tl a s t ,i ta n a l y z et h ed e v e l o p m e n t t r e n do f b a n k i n gs u p e r v i s i o n w h i c h w i l lb eu n i f i e do v e ra p e r i o do f t i m e 2 我国银行业鲢管初探 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金融业不断深化改革,扩大对外开放,加强银行监管, 改进金融服务,取得明显成效。但,金融业中存在的问题仍很突出。如国有商 业银行不良贷款占比过高,潜在风险大;一些非银行金融机构违规经营,产生 大量坏账,出现支付危机;证券市场、保险市场也存在不少违法违规问题;“三 乱”问题还没有完全根除等。这些问题严重危及金融安全,而产生这些问题的 一个重要原因是银行监管乏力,监管效率低下。从国际金融背景来看,金融危 机四起,给银行监管提出了严肃问题,即如何对金融业实施有效监管。自2 0 世纪7 0 年代以来,银行监管一直是国际金融界的热门话题。由于金融业涵盖 银行、证券、保险等各个子行业,但以银行业所占比重为最,本文主要以探讨 对我国银行业的监管,对证券业、保险业的监管不作深入探讨。 第一章现代金融体系内在风险性理论与银行监管 增强金融系统的稳定性是银行监管的核心问题。现代西方金融内在风险性 理论从金融体系的内在脆弱性、金融机构的内在脆弱性、金融资产风险的传染 性等方面阐述了金融系统的内在不稳定性伴生的巨大风险性,不仅说明了银行 监管的必要性,而且要求银行监管当局必须采取所有可能的措施和方法,改变 金融机构的脆弱性,增强金融主体行为的理性,降低金融资产价格的波动性, 防范和减少金融体系风险的产生和积累,保持整个金融系统的稳定。 第一节金融体系的内在脆弱性 本文所指的金融风险是指宏观意义上的,指的是金融体系面临的风险。根 据克罗特( a c r o c k e t t ,1 9 9 7 年) 的定义,金融风险是指“由于金融资产价格 的不正常波动或大量的金融机构背负巨额债务及其资产负债结构恶化使它们在 经济冲击下成为脆弱并可能严重地影响到宏观经济的正常运行”1 。在市场经济 环境下金融风险是普遍存在的,有些是由于金融市场交易者的不正当及违法行 为引起金融动荡,但更多的是由于金融市场机制本身的问题而引起金融体系内 我国银行业箍管初探 在的不稳定,即现代金融体系具有内在的脆弱性或不稳定性。 一、 马克思关于金融体系内在不稳定性理论 关于金融体系的内在不稳定性假说,早期的深刻论述是由马克思作出的。 马克思从资本主义社会的现实出发,通过对资本主义社会商品细胞的解剖,揭 示了资本运动的规律,并进一步指出周期性的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制度的痼 疾,而与经济危机同行的必是金融危机。 资本主义再生产周期一般分为萧条、复苏、繁荣和危机四个阶段,马克思 就是通过这四个阶段不定期研究借贷资本和现实资本关系的,并指出金融信用 危机就发生在再生产周期的第四个阶段上。马克思指出,借贷资本和现实资本 并不总是一致的,而以萧条阶段为最。 在萧条阶段,生产萎缩、交易减少、物价下跌、商品库存增加、资金占用 严重。另外,原用于生产和流通中的货币资本又被抽离出来,存入银行,转化 为借贷资本,所以借贷资本的供给明显地增加。同时,因为萧条时期,企业开 工不足,设备大量闲置,加上商业信用的紧缩,减少了对货币的需求。总之, 一方面是借贷资本的闲置与积累,另一方面是现实资本的萎缩与积累的停滞。 在复苏和繁荣阶段,经济形势开始好转。生产逐渐得到恢复,商业信用也 不断得到扩张。随着生产的发展,商品交易日趋频繁,社会财富得以极大丰富。 这自然带来借贷资本积累的扩大,同时现实资本也随经济的繁荣而增加。因此, “借贷资本的相对充裕,是和现实资本的扩大结合在一起的”。 当产业周期进行到危机阶段时,经济危机便爆发了。这时大部分企业因经 济环境恶化而纷纷停产和倒闭,有的则开工不足,最终导致商品难以出售,货 币资本不能回流,很多货币资本沉淀在商品生产阶段,进而形成商业信用和银 行信用极度萎缩,货物支付链条断裂,某些银行信用机构可能因此而倒闭,并 由此引发金融危机。由于借贷资本的相对过剩和部分地游离于现实资本,这部 分闲置资本会到金融市场寻求出路,以求资本的增殖,另一方面会向海外进军, 即资本输出,到欠发达国家或需要资金的国家寻求扩张空间。前一种情况会增 加证券市场的泡沫成份,后一种情况会造成金融危机的国际传播。总之,两者都 是增加金融风险促使金融危机爆发的潜在因素。 我国银行业蓝管初探 马克思不但对国内金融危机的作了分析,对于国际金融危机也有较深入 的研究。马克思主要从在产业周期的紧迫时期发生贵金属外流,就可能促使信 用危机的爆发。马克思指出,周期性的金融危机“是任何普遍的生产危机和商 业危机的一个特殊阶段”。可见周期性的经济危机必然引发周期性的金融危机。 马克思分析还表明,在资本主义全球扩展中,各国金融、贸易和生产密切关联、 金融系统特别脆弱,一方面是生产容易过剩,另一方面是金融容易膨胀,而资 本运动极其敏感,所以易产生金融危机。 二、明斯基一金德尔伯格的理论分析模型 明斯基认为金融体系具有内在不稳定性和脆弱性的特征,且易于动荡的爆 发危机。明斯基认为金融市场动荡是由变换引起的。所谓变换就是指引起宏观 经济体系动荡的所有因素。只要变换形成足够大的影响,就可在一个重要经济 部门,通过提供获利机会来改变该部门的经济前景。变换可以使一些部门增加 新的机会,也有可能被遗弃。当市场主体纷纷涌向一个领域,泡沫成分的扩大 与经济表面繁荣就随之而来。经济中存在泡沫的领域又因银行信贷的膨胀性注 入,使投机色彩更浓。当人们往日投资理性不复存在,纷纷想一夜致富,有钱 的将全部资本押上,没钱的举债投入。一但出现这种情形,就是过度投机现象。 后来,金德尔伯格提出投机疯狂一恐慌一一崩溃模型,并以此解释危机的 周期性。 对金融体系的脆弱性,明斯基对此有过详细的阐述。认为,在现实经济中 存在三种融资行为:一是谨慎融资行为,指来自融资者资产的现金流入量大于 偿还债务的现金流出量,即现金流入量大于现金流出量。二是冒险融资,指近 期来自融资者资产的现金流入量小于近期偿还债务的现金流出量,但近期现金 流入量中的收入部分小于债务的利息成本,长期的预期现金收入大于现金支 出,同时融资者需要举债还旧债。三是“庞资”融资,指不但近期的资产现金 流入量小于现金流出量,而且净收入也小于利息的支出部分。正是由于经济生 活中存在这种融资行为的债权债务结构,才导致金融体系的不稳定。2 鉴于金融危机所造成的直接和间接的社会成本十分巨大,所以,经济学家 主张政府介入进行银行监管以降低这一社会成本,就显得十分自然了。要想充 我酱银行业髓管初探 分说明银行监管必要性还要至少说明两方面的问题:是有必要讨论若干不加 干预有可能出现金融市场失灵的一股理由。二是应该进一步讨论施加干预的成 本有效性,即是否能经人们可以接受的代价实现银行监管的理想目标。 第二节金融机构的内在脆弱性 金融机构所具有的内在脆弱性及其积累构成了金融体系面临的一个主要金 融风险。信息经济学的发展使人们可以认识到金融中介机构在金融环境的变化 面前如此脆弱。 一、不对称信息下的道德风险与逆向选择 1 、信息不对称对金融机构的特殊意义。金融市场主体,其收益不仅是自 身行动方案的函数,而且也是金融市场主体任何行为的函数。因此,金融市场 主体所依据的信息就必须包括对其他金融机构主体的了解。不完全信息是指在 博弈中至少有一个博弈方不完全清楚其他某些博弈方的得益或得益函数。拥有 信息的多寡或信息对称与否会给金融市场主体造成不同的损益。因此,不对称 信息在给某些金融市场主体带来收益的同时,也必然会给另一些金融市场主体 造成损失。 在信息经济学中,常常将博弈中拥有私人信息的一方称为“代理人”,不 拥有信息的一方称为“委托人”。因此,金融市场主体在信息经济学中常常将 博弈中拥有私人信息一方称为“代理人”,不拥有信息的一方称为“委托人”。 因此,金融市场信息的不对称问题就会引出金融市场的委托代理问题。而 委托代理关系问题又是普遍存在的问题。因为,金融市场上的委托代理关系实 质是信息不对称问题,而同时,它又是金融契约关系,契约的一方有可能要承 受来自另一方“人为”因素造成的风险。主要原因: ( 1 ) 信息不对称。委托一代理关系存在的主要原因就是信息不对称。这 不仅体现在金融市场主体之间,还体现在银行与客户之间。如金融市场各主体 之间,按其资金充裕程度可分为盈余方和赤字方。拆出资金一方为委托人,而 拆入资金一方为代理人,即拆出行与拆入行之间完全是债权人与债务人间的信 息不对称问题。两者签订资金拆借契约后,拆出行均存在能否按时保本取息的 4 我国银行业罄管初探 问题。如果契约一方违约有可能引起拆出行的流动性缺口,进而引起支付危机。 同样,银行与客户之间也存在同样的信息不对称问题。银行与接受贷款的客户 之间,银行是信息劣势一方,难以准确评估作为贷款者的客户风险状况。可能 会出现的逆向选择是,风险较大的客户更愿意接受银行的较为苛刻的贷款条 件,银行必定要采取一定对策对客户的风险加以分辨。 ( 2 ) 信息收集与监督需要支付代价。商业银行的资产质量、资信状况, 资金盈余一方很难作出准确判断,而收集信息是要付出代价的,有时,即使付 出代价也未必能获取信息。同时也不排除发生事前隐藏信息和事后隐藏行为的 情形。 ( 3 ) 机会主义。现代货币经济是信用经济,金融市场主体之间的交易往 往是信用交易,这就给某些金融市场主体的违约行为创造契机。在金融契约到 期以前,一旦出现形势逆转或有机可乘,契约一方就可能作出有损另方的事 情来。 由于信息的不对称以及收集信息需要付出代价,代理人的行为受不到完全 监督,其提供的信息也真假难辩。代理人的行为不可避免给委托人带来影响。 在金融领域,银行的经营管理不是由该机构的股东和所有者,而是代理人。由 于银行的经营者亲自管理企业的运行,更了解外部环境对银行利润的影响。银 行经营者的机会主义倾向往往使其作出有利于其自身而有损于银行股东利益的 事情。 2 、信息不对称下的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信息经济学认为,在经济运行 中的任何一项交易中,如果交易双方所拥有的与该项交易有关的信息是不对称 的,就会引起“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 所为道德风险,梅耶森将其定义为“参与人选择错误行动所引起的问题”。 一般认为道德风险是指由于经营或参与市场交易的人士得到来自第三方面的保 障条件下,其作出的决策及行为即使引起损失,也不必完全承担责任,或可能 得到某种补偿,这将“激励”倾向于作出风险较大的决策,以博取更大利益。 金融市场上的败德行为是指金融主体在从事经济活动时为了实现自身利益的最 大化而不借损害他人的行为。在委托与代理关系中,是指代理人隐藏自己的行 为而使委托人受损的情形。由于委托人的利益是通过代理人来实现的,签约后 型! 塑型丝丝鲨 代理人的行为不可能完全受监督,因此,一般委托人会遭受来自代理人的败德 行为而造成的损失。败德行为产生主要由以下原因:一是风险分担的不对称而 导致败德行为。在签约以前,代理人会利用信息的不对称隐藏行为,并伺机转 移风险,而造成另一方遭受损失。二是,由于合约的履行需支付成本,结果成 本会十分昂贵,使得代理人实施完全监督成为不可能,在此状况下,也同样会 出现败德行为。 逆向选择属于金融市场委托代理问题的另一类问题,即逆向选择就是 市场主体( 包括金融市场主体) 在经济交往中靠事前隐藏信息来获取一已之利, 并最终导致市场萎缩或消失的现象。以银行为例,一方面,借款人和银行在签 订贷款合约前,借款人为得到贷款总会隐藏自身信息,银行难以准确把握借款 人的资信状况,因此,也只能以平均价格水平向借款人发放贷款。这种资金定 价方式并不能反映借款人的全部信息,最后使低风险和预期收益高的借款人退 出信贷市场,留下来的全是高风险的借款人。这种逆向选择现象在金融市场普 遍存在,即呈现一种“劣客驱逐优客”的怪现象,最终使贷款质量下降,而银 行风险增加。 二、银行挤提的基本分析 金融市场主体的个体理性和金融市场的集体理性之间、金融市场主体利益 之间是有冲突的。一般而言,一个金融市场主体对另外一个金融市场主体的态 度是不合作的态度。因此,金融市场存在“囚徒困境”,即在某些情形下,对 每一个金融主体都有好处的行动方案未必能保证其得以实施。 由于银行资产与负债在流动性方面不匹配,所以客观上有可能出现二者难 以相互配合的局面,从而置银行于两难处境。一方面,要是设法立刻满足存款 人纷纷提款要求,那么银行必须提前破产清算。但是银行的资产不易市场化, 这就意味着必须廉价出售资产,导致银行发生损失,甚至可能不足以满足存款 人需要;另一方面,若是无视存款人提款要求,那么可能造成进一步的恐慌, 导致更大规模的兑现要求,造成更大规模的损失。这也就是银行危机传染性的 客观根源。 传染性的主观根源可分为两种情形。 塑堡丝丝壁鲨 由于信息不对称,知情较少的当事人不知道自己的利益是否受到了忽视甚 至损害,他只能凭借所观察到的市场信号做出判断并做出反映。但由于无法分 辨各种信号的真伪,所以他很容易受到错误信号的误导。而且,相信错误信号 的人更多,并基于这种判断做出对银行不利的反映。 即使没有错误信号,由于当事人个体理性必与集体理性发生冲突,每个人 都按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原则行事,只要银行无法充分保证未来的流动性需求总 能顺利得到满足,就有可能使得银行挤提发生。 可用囚徒困境模型分析和解释银行挤提。 设有甲、乙两个客户,各存入银行1 0 0 0 元,该银行将两人的存款用于长 期投资,到期投资收益为2 0 0 元。如果期中要求变现,必须承受价值的损失, 只能收回1 4 0 0 元。套用标准的囚徒困境模型,可假定:如果双方不提前提款, 则到期日可各得1 1 0 0 元;如果只有一方要求提前提款,则要求提款的方可 得到1 0 0 0 元,而另一方只能得4 0 0 元。在这种安排下,每个储户会算计到:( 1 ) 如果对方提前提款而自己不提款,那么,自己的存款将会损失6 0 0 元:( 2 ) 如 果对方不提款而自己提款,那么,自己将得到额外的好处,或者至少可以得到 本该得到的好处,所以仍应提款。无论给定对方何种策略,储户的最佳策略就 是提款。而这一各自进行理性算计的结果显然从双方整体上看并不是最佳的。 这意味着集体挤提的风潮必将发生,这也是由个体理性导致集体非理性最具代 表意义的例子。用图将上述过程表示为: 储户乙 储户甲 抽回 不抽回 抽回不抽回 l 7 0 07 0 01 0 0 04 0 0 l 4 0 01 0 01 1 0 01 1 0 0 第三节金融资产风险的传染性 由于金融机构之间存在密切而复杂的债权债务关系,因此,金融资产风险 具有很强的传染性。主要表现为有问题银行的负外部性。有问题银行一般是指 篓型丝鲨 因经营管理不善或因重大突发事件的影响,已接近或已处于无流动性清偿能力 ( 技术性违约) ,或无资本清偿能力( 净资产小于或等于零) 的银行。有问题 银行的存在会在金融市场上产生负外部性。 一、外部性和金融市场无效率 外部性( e x t e r n a l i t i e s ) ,马歇尔在其1 8 9 0 年出版经济学原理中提 出的概念。当一种经济活动的成本或收益自动地“外溢”到没有参加这种经济 活动的其他人和企业身上时,就会产生外部性。3 就是说,经济当事人的成本或 收益被强加于未参与市场交易的第三方当事人身上,然而施加这种影响的经济 当事人却没有为此付出任何代价。换句话说,外部性是一个经济人的行为对另 一个经济人的福利所产生的影响,这种影响并没有从货币或市场交易中反映出 来。从数学上来说,某一经济人的行为影响了其他经济人的生产函数和成本函 数,其他经济人无法控制这种影响,同时这种影响对其他经济人带来的损失或 收益均不能计入市场交易的成本和价格之中。在现实生活中,这种外部性普遍 存在,只要个别经济人的私人成本与社会成本不相等,就存在外部性。 外部性的存在结果便是出现市场失灵,即资源配置效率受损,难以实现帕 累托优化配置。在金融市场上同样存在外部性问题。当某一银行机构经过研究 开发出一种新型金融工具,其他金融机构很快学着推出了这种新型金融工具, 并从中受益。但它们不必向最先开发这种新型金融工具的银行机构支付任何报 酬,这就是金融市场的正外部性;当有问题银行出现挤兑并传染给健康银行, 导致健康银行出现损失时,受害的银行不能通过市场交易向有问题银行讨回损 失,这就是金融市场的负外部性。外部性的存在,使银行机构的社会成本与私 人成本不相等。在存在负外部性的情况下,银行的私人成本( 即由单个银行机 构承担的成本) 小于银行机构的社会成本( 即银行机构的私人成本加上有问题 银行对健康银行造成的损失成本以及监管当局的额外监管成本和其它成本) , 也就是说,由所有银行机构承担的社会边际成本超过由单个银行机构承担的私 人边际成本。 我国银行业监营初探 二、银行负外部性主要表现 1 、提高整个银行体系的社会成本,降低银行体系的市场价值。由于银行 之间存在密切而复杂的债权债务关系,使银行机构的资产负债风险具有极强的 传染性。由于信息不对称,债权人很难识别有问题银行和健康银行;银行机构 破产影响的扩散与普通企业不同,其具有乘数放大效应:银行同业支付清算系 统把所有的银行联系在一起,从而造成相互交织的债权债务网络,这不允许银 行机构出现流动性不足,更不能在汇市或股市上资产贬损;金融创新和金融国 际化的发展加重了银行机构资产风险的传染性。 2 、加大货币政策的实施成本。有问题银行的存在会影响货币政策的传导 机制,会影响货币政策目标,会加大货币政策的执行难度。 3 、金融资源浪费与挤出效应。因为银行体系出现损失而导致金融资源浪 费产生挤出效应。有问题银行对银行体系造成的损失问题形成恶性循环。因贷 款集中而导致金融资源配置浪费并产生挤出效应。因债权人丧失信心挤提存 款,导致银行体系出现“金融脱媒”和资本抽逃,并产生挤出效应。 金融市场内存在比其他经济领域更严重的负外部效应这一事实为政府介 入、实行必须的银行监管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尽管在外部效应的解决方法 上,有“科斯定理”断言,在交易费用为零的条件下,外部效应的有关各方面 相互谈判并达成契约从而使外部效应内部化。但是,在交易费用不为零的现实 世界里,外部效应的私人解决办法难以尽如人意。这就意味着,如果政府的介 入,包括税收或管制等措施可以降低相关的交易费用,那么通过政府介入矫正 外部效应就是合理的。 第二章银行监管与金融市场效率 第一节银行监管效率分析 银行监管是把“双刃剑”,一方面通过银行监管可以减少金融系统的风险, 保持金融机构的稳定性,提高金融运行效率,另一方面,如果监管不当,或者 我鸯银行监监管韧探 监管过度,将加大监管成本,降低金融效率。这就应对银行监管效率进行评价。 一、银行监管效率的理论界定 金融效率有两个层次,从宏观上说,金融效率是金融制度对国民经济增长 的贡献率,即金融对经济增度的贡献率。从微观上说,金融效率是金融制度运 行的结果,包括储蓄向投资的转化状况、金融资源配置效率、金融稳定与秩序 状况以及金融发展与创新状况等。 银行监管效率也有宏观、微观两个层面。从宏观上说,银行监管效率是指 一定的银行监管制度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即在给定各生产单位的技术前 提下,由于实行了一定的银行监管制度后增加的收益与该制度运行所花费的成 本之间的比较。用公式表达为:s e - - s r s c ,式中,s e 一监管效率,s r - 一监 管收益,s c 一监管成本4 。宏观的银行监管效率,既包括一个国家银行监管制 度的整体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这是对监管的整体评价;也包括某具体 的银行监管制度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这是对监管制度的个别评价。从微 观上说,银行监管效率是指实行一定的银行监管制度后金融运行的结果,即由 于实行了一定银行监管后金融系统增加的收益与该制度运行的成本之间的比 较。用公式表示:e = r c ,e - 一监管效率,r 一监管收益,c 一监管成本5 。 二、银行监管效率的衡量 银行监管制度能否实现其监管目标、能否有效防范和控制风险,这需要对 银行监管效率进行衡量。银行监管效率可从以下六方面来衡量。l 、银行监管 制度是否健全和完善,是银行监管效率衡量的前提标准。主要包括银行监管制 度是否健全;银行监管的组织体系是否完善;银行监管内容的设计安排是否科 学;非现场检查的水平与电子信息网络的应用程度,是银行监管有效率的技术 条件。2 、较高的储蓄投资转化是银行监管效率衡量的节约标准。如果一个银 行监管程度能有效节约金融交易费用,那么这个银行监管制度一定是有效率 的。3 、金融资源优化配置是银行监管效率衡量的配置标准。4 、金融稳定与良 好的秩序是银行监管效率衡量的稳定标准。5 、金融增长是银行监管效率衡量 的增长标准。6 、金融创新能力是银行监管效率的激励标准。 我国银行业鲢管韧探 第二节银行监管的收益成本分析 一、监管成本的构成 监管成本是指某种监管制度从制定到运行的整个过程所要付出的成本总 和。一般而言,可以将监管成本分为两类,一是监管引起的直接资源成本,包 括监管机构执行监管过程所耗费的资源与被监管者因遵守监管条例而耗费的资 源;二是监管引起的间接效率损失,主要因被监管者改变了原来的行为方式而 造成的福利损失。 1 、直接的资源成本。如果将监管引起的直接资源成本分为由政府负担和 由金融机构负担的两部分,那么,前者可以称为行政成本,后者可以称为执行 成本。 行政成本。监管需要由政府设立监管部门来专门负责制定和实施有关条例 和细则,这一过程中当然要耗费人力、物力,也就是通常所说的立法成本和实 施成本。从各国的研究表明,该成本是逐渐上升的。 执行成本,从被监管者一方面看,因执行监管法规而付出的直接成本包括 多方面:为按照规定保留记录而雇用专人,提供办公设施和材料等方面的费用: 聘请专门律师的费用;按照规定交纳的各种费用,比如向中央缴存准备金;按 规定提取坏帐准备金。上述监管的直接成本的一个主要特点是,被监管行为方 式并未因监管的实旌而改变,而是承受了这种新的外部施加的成本,无论是实 际上自己消化了还是转嫁出去了。但是除了这类成本以外,实际上,监管还会 产生改变当事人行为方式的效果,这会引发一些新的成本发生,可以称之为间 接的效率损失。 2 、间接的效率损失。间接效率损失是指这种成本不易观察,它不表现在 政府财政预算支出的增加上,也不表现为个人直接负担的成本的加大,但是整 个社会的福利水平却由于这种监管的实施而降低了。银行监管有可能通过以下 信息途征导致效率损失: 来自道德风险。监管会促使私人部门改变行为,或者有意去冒更大的险以 谋取厚利;或者虽无意主动冒险但却疏于防范,使损失发生的可能性更大。这 就是道德风险成本。 来自监管有可能削弱竞争,导致静态低效率。监管本身的特点就是限制金 塑堑塑丝墅鲨 融机构的行为,从市场准入的限制至进入以后的经营范围的限制等等,都有可 能人为地抑制金融机构之间的竞争。尽管监管的本意是防止金融领域出现恶性 竞争,维护正常和公平的业务环境并保护消费者的利益。但是,监管力度不妥, 也有可能使一些合理的、有助于增进金融体系效率的竞争遭到遏制。 有可能妨碍创新,导致动态低效率。一些监管条例可能出台时是合适的, 但金融领域的形势发展可能使原有的最佳条例不再是最佳。这时就需要顺应形 势的发展而改变相应的过时的监管条例,否则,如果监管机构继续坚持严格实 施这些监管措施,那么,将会妨碍金融创新。 来自监管过于严厉。相对其他金融中心,过严的监管会促使金融机构重新 考虑从事业务的选址,以使自身执行监管的成本最小化。 监管成本也可划分为三个不同层次:一是金融机构内部的监管成本;二是 中央银行等监管当局的监管成本;三是社会监管总成本,即整个社会,包括居 民、金融机构、中央银行等用于银行监管的总费用。 银行监管的总成本( 包括直接成本和间接效率的损失) ,以下记为c ( x ) , 又称为成本曲线,c ( x ) 为通常成本函数,x 为监管强度,d c ( x ) d x o , d z c ( x ) d x 2 o , d 2 r ( x ) d x 2 :口,佃j d o ,则银行发现按目前的0 是有利可图的,因此就存在道 德风险,不愿降低0 。整个社会的0 变大,改变监管部门对0 的先验概率。一 部分人的0 变大而另一部分人0 不变,因此新的0 期望值大于原来的期望值, 监管部门就得进一步提高监管强度( r 2 r 1 ) ,新一轮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开 始。最后的结果只能是0 = l ,r = i ,社会福利达到最差。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 解释我国近年来银行监管水平逐渐加强但却效果不明显的原因。因此,在信息 不对称情况下,完全的事先合约是无法达到有效监管目标。为了在信息不对称 的情况下达到有效监管的目的,就必须采取适当的事后弥补性措施对事先合约 进行修正。如在第二阶段,若监管部门发现口 口,佃) d o ,则就必须加强对它的监管强度,如缩 减其业务经营范围,增加业务检查的次数等。只有这样,才能有效的避免逆向 选择和道德风险,进行有效的银行监管。 我国银行监监管初攘 r r 2 r l l j 盯( d 5j 办( 舶5 9 图2 - - - 2 不对称信息下的银行监管水平 二、银行监管程度对金融市场的影响 监管程度是指对金融市场准入、金融产品和偿付能力等各个环节的控制和 监督的松严程度。无疑,监管对金融业本身的发展是有利的,不受任何控制的 金融活动的潜在危险可能是巨大的,将造成金融市场的无序和混乱。但过严的 监管措施也可能会阻碍金融业的发展,因为由于新市场开发困难而失去的机会 成本,以及为实行监管而投入的资源都是不容忽视的。 可以用“成本曲线”清楚地描述监管程度对金融市场的影响:当没有监管 时,就不存在监管成本;监管程度低的时候,监管成本也是很低的;随着监管 程度的加强,监管成本将不断上升。相应地,我们也可以用“收益曲线”来描 述监管程度对金融市场所产生的影响,从图表的“收益曲线”中可以看到;当 监管程度低时,市场的无序和混乱会降低金融市场的收益;随着监管程度的增 加,市场运作良好,使金融业收益提高;当监管过分严厉时,也将使得收益下 降,因此,“收益曲线”大致是一个倒u 型曲线。 可见,监管程度的大小对金融发展的影响是重要的,适当的监管能使金融 - 型翌型墼一 市场的收益与成本达到极大值,最大程度地促进金融市场的发展,而监管程度 过低或过高都不利于金融资源的配置。 高 低 监曹程度 a b 高 图2 - - - 3 监管程度对金融市场的影响“ 三、监管完善程度对金融市场的影响 监管完善程度是指对金融业的、监管管理的完整和有效程度,并不是说管 理越严,监管就越完善。对某一些方面严厉可能会破坏监管体系的完整和有效 程度。因此,完善的监管体系一般是监管部门追求的目标。 然而,是不是监管体系越完善就越好? 事实上,历史和经验告知,无论多 么完善的、有效和发达的监管机制,都有不能完全确保金融机构永远不会陷入 偿付危机和破产的境地。银行监管制度的完善程度越高,并不一定意味着能保 证金融机构未来的经济能力越强。我们必须看到,为了建立全面的报告系统和 完善的分析系统,金融机构和监管部门都要付出代价,而且有可能弄巧成拙。 当监管制度并不完善时,尽管花费了较多的成本,监管仍然不能有效:随着完 我国银行业监管初探 善程度的提高,成本逐渐下降,但如果继续完善下去,成本又会提高。因此, 理论上的成本曲线是一条u 型线。图2 - - - 4 显示了成本曲线和收益曲线的关系: 监管完善到某一程度,如a 点所示,市场效益即收益成本差最大,这时是最优 状态,完善程度继续提高,使得收益成本差越来越小,直至导致市场失灵。图 2 - - - 4 还清楚地表明,监管完善程度过低时,如b 点,市场效益也低。因此, 完善监管制度非常必要,但要避免过分完善,造成成本增高,收益下降,导致 市场失灵的情况。 高 低 图2 - - - 4 监管完善制度对金融市场的影响” 监管的最优目标的实现不是没有约束条件的,这一约束条件就是监管的成 本。现实的目标是,给定监管引起的各种成本使系统风险最小化,或者给定系 统风险使监管的各种成本能够做到最小。 监管成本中除了直接的资源成本之外,还有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会对 当事人造成反向的激励,发生效率损失。 考虑监管的各种成本,它应该存在适可而止的边界。标准的成本收益分析 表明,在这一边界,监管的边际成本刚好等于边际收益。而事实上,监管的边 墨堂型丝墅竺 际收益难以精确量化,寻找监管边界更为可行的指导原则是成本收益有效 性分析。 第四节 提高银行监管效率应处理好的若干关系 加强银行监管,提高监管效率,首先应考虑处理好以下几对关系。 一、银行监管与金融创新的关系 金融创新促进了经济发展,同时也使金融风险加大,因而需要有更强有力 的银行监管加以防范。金融创新是逃避银行监管的结果,金融创新使大量的金 融产品和金融工具不断产生,使金融体系发生了深刻变化即金融结构多样化; 金融创新又促进了银行监管的调整,为了保持金融体系的稳定与安全,各国银 行监管结构也因此发生显著的变动。金融创新与银行监管是对矛盾体,创新与 监管永远是金融业发展的永恒主题,监管创新再监管再创新,由此 推动金融业不断向前发展。两者的辩证关系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银行监管刺激了金融创新的产生。银行监管的意义在于使金融机构的行为 不超出有关金融法规规定的边界,但监管一般落后于市场的发展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