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技术哲学专业论文)透过“公众理解科学”发展历程探讨发展特点.pdf_第1页
(科学技术哲学专业论文)透过“公众理解科学”发展历程探讨发展特点.pdf_第2页
(科学技术哲学专业论文)透过“公众理解科学”发展历程探讨发展特点.pdf_第3页
(科学技术哲学专业论文)透过“公众理解科学”发展历程探讨发展特点.pdf_第4页
(科学技术哲学专业论文)透过“公众理解科学”发展历程探讨发展特点.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大连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摘要 进入1 9 世纪以后,科学学科出现了高度分化,科学活动成为一种专门的职业。同 时,科学与公众之间的社会性距离开始突显出来。公众一方面惊叹着科学的巨大力量,一 方面对于科学的本质与社会影响等等的认识出现了偏差与误解。这样就出现了科学与人类 的生活越来越息息相关,而科学与公众之间却越来越远离的现象。这样,无论对于科学本 身,还是对于公众都是不利的。所以,“公众理解科学”开始得到关注。 传统的研究基本上认为“公众理解科学”的作用主要在于使公众理解科学知识。其 实,科学知识、科学过程、科学精神对于人们的物质、制度、精神生活都有着深刻的影 响,所以它们都是“公众理解科学”的一部分。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开始意识到:“公众 理解科学”不仅对于公众对于科学自身也有重要的作用。基本上可以说科学的发展由内因 外因共同作用,而“公众理解科学”对于这两方面来说都很重要。为此,文章的一个重点 就是深入的讨论“公众理解科学”对于科学的影响,主要从内因和外因两个角度论述。因 为只有在弄清这个问题的基础上我们才能客观、全面的看待“公众理解科学”问题。关于 “公众理解科学”对大众的影响则试着从物质、制度、精神三个层面做全面论述。 在我国的目前阶段,“公众理解科学”的研究还只是剐剐起步,鉴于“公众理解科 学”的重要意义和我国的研究现状,可以说这个问题有研究的必要性,而且存在研究空 间。所以,本文在考察大量资料的基础上,试着从自己的角度总结了关于“公众理解科 学”发展的一些特点,并试图进一步探讨呈现这些特点的原因。希望以此说明“公众理解 科学”的发展是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并在此基础上初步探讨了这样的研究发现对我 国“公众理解科学”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公众理解科学:文化:社会行为 透过“公众理解科学”发展历程探讨发展特点 t h r o u g h t h e d e v e l o p m e n tp r o c e s ss t u d yd e v e l o p m e n t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o f “t h e p u b l i cu n d e r s t a n d i n g s c i e n c e ” a b s t r a c t a f t e re n t e r i n gt h e1 9 t hc e n t u r y ,s c i e n t i f i cd i s c i p l i n eh i g h l ys p l i tu pa n dt h es c i e n t i f i ca c t i v i t y b e c a m ea 】( i n do f s p e c i a lj o b t h es o c i a ld i s t a n c eb e t w e e ns c i e n c ea n dt h ep u b l i cb e g i n st os h o w e s p e c i a l l yo u tt h ep u b l i ce x c l a i m ss c i e n t i f i ci m d n e n s es t r e n g t ho n o n eh a n d ,t h ed e v i a t i o nh a s a p p e a r e da tt h es a m et i m e t h el i f ew h i c hs c i e n c ea n dt h em a n k i n di sm o r ea n dm o r ec l o s e l y b o u n du ph a sa p p e a r ,b u tt h ep h e n o m e n o nt h a ts c i e n c ea n dt h ep u b l i ci sf a ra w a y i nt h i sw a y , n o m a t t e rt os c i e n c e ,o rt ot h ep u b l i ci su n f a v o r a b l e s o ,t h ep u b l i cu n d e r s t a n d i n gs c i e n c eb e g i n st ob e p a i d c l o s ea t t e n t i o nt o t r a d i t i o n a lr e s e a r c ht h i n k sb a s i c a l l yt h a tt h ep u b l i cu n d e r s t a n d i n gs c i e n t i f i c f u n c t i o ni si nm a k i n gt h ep u b l i cu n d e r s t a n ds c i e n t i f i ck n o w l e d g em a i n l y s c i e n t i f i ck n o w l e d g e , s c i e n t i f i cc o u r s e ,t h es c i e n t i f i cm a t e r i a lt op e o p l eo fs p i r i t ,t h es y s t e m ,c u l t u r a ll i f ea l lh a sd e e p i n f l u e n c e d t h ep u b l i cu n d e r s t a n d i n gs c i e n c en o to n l yt ot h ep u b l i cb u ta l s ot os c i e n c eh a s i m p o r t a n tf u n c t i o n s c i e n t i f i cd e v e l o p m e n ti sa c t e do nt o g e t h e rb yt h ee x t e m a lc a u s ea n dt h e i n t e r n a lc a u s e ,t h ep u b l i cu n d e r s t a n d i n gs c i e n c ei sv e r yi m p o r t a n tf o rt w o r e s p e c t s f o r t h i sm a s o n , af o c a lp o i n to f t h ea r t i c l ei st h a tt h ed e e pd i s c u s s i o no f p u b l i cu n d e r s t a n d i n gs c i e n c et os c i e n t i f i c i n f l u e n c e ,t h i si saq u e s t i o no f t e nn e g l e c t e d ,b u tw e c o u l do b j e c t i v eo nt h eb a s i so f c l a r i f y i n gt h i s q u e s t i o no n l y , t h ep u b l i cu n d e r s t a n d i n g s c i e n c eh a s i m p a c to n m a s s e s t r ya b o u th a na l l - r o u n dw a y f r o m m a t e r i a l ,s y s t e m , s p i r i t t h er e s e a r c ha b o u tp u b l i cu n d e r s t a n d i n gs c i e n c ej u s ts t a r t s ,b e c a u s eo fs t a g ea tp r e s e n ti no u r c o u n t r y 。b e c a u s ec o n s i d e rt h a tt h ep u n i cu n d e r s t a n d i n gs c i e n c ei m p o r t a n tm e a n i n ga n dr e s e a r c h c u r r e n ts i t u a t i o n t h i st e x tt r i e st os u m m a r i z es o m e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o ft h e p u b i cu n d e r s t a n d i n g s c i e n c e d e v e l o p m e n tf r o mo n e so w na n g l eo n t h eb a s i so f i n v e s t i g a t i n gal a r g ea m o u n to fm a t e r i a l s ,a n d p r o b e i n t ot h er e a s o ni n f l u e n c i n gi tt op r e s e n tt h e s e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f l 】n 1 1 e r , h o p et or e f l e c tw i t ht h i s t h ep u b l i cu n d e r s t a n d i n gs c i e n c ea c t u a l l yi n f l u e n c e db yal o to ff a c t o r sc o m b i n eo u rc o u n l r y d i s c u s s i n g t h ef a v o r a b l ea n du n f a v o r a b l et ot h ep u b l i c k e y w o r d s :t h e p u b l i cu n d e r s t a n d i n gs c i e n c e ;c u l t u r e ;s o c i a la c t i o n 独创性说明 作者郑重声明:本硕士学位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 工作及取得研究成果。尽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 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 大连理工大学或其他单位的学位或证书所使用过的材料。与我一同工作 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贡献均已在论文申做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了谢 意。 作者签名: 自) 扭 了日期:垒堕:2 7 大连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引言 首先,公众理解科学无疑是重要的,在现代社会,科学的重要性几乎已经成了不证自 明的论题,科学已经深刻影响了人们生活的每一个方面。缘于科学的重要性与科学发展的 特点,使公众理解科学变得越来越重要。 其次,关于公众理解科学的研究还有许多不尽如入意的地方。由于公众理解科学的研 究一直注重实用性,更多作的是传播各环节的定最研究。现在西方发达国家对于公众理解 科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公众抽样的大规模定量研究,有关认知心理学方面的研究等, 可以说公众理解科学主要还是一个实践活动,进而急需理论研究。而且,对于“公众理解 科学”的研究多是针对公众理解科学的各个具体环节,很少将它作为一个整体探讨它与文 化其它部分的研究。其实,公众理解科学在不同社会,不同文化背景之中是有不同特点 的所以需要将它作为整体的研究,本文将努力尝试将“公众理解科学”作为一个整体进 行探讨。 此外。国外关于这个理论的研究多注重具体问题和个案的探讨,所以得出的许多结论 并不完全适用于我国目前的情况。最后,想要特别说明的是:公众理解科学问题应该属于 科学哲学领域。直以来,公众理解科学问题被认为是科学哲学、科学社会学、科技史、 传播学等学科的交叉地带。但随着科学哲学向着科学文化哲学的转变,科学哲学的视角有 所扩展,这一问题无疑属于科学哲学范围。而且从不同学科,可以采取不同的研究角度, 得出不同侧重的结论。而对于公众理解科学理论的深层讨 龟涉及到人们对科学的理解,对 科学与人关系的理解,也说明了公众理解科学是属于科学哲学范围的。 - 大连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 “公众理解科学”概述 l 。l “公众理解科学”从无到有 自科学正式登上历史舞台以来,公众与科学的关系就直存在着。从近代科学诞生、 发展到今天,科学与公众的关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目前,“公众理解科学”正 逐渐发展成为科学与公众关系的主流。“公众理解科学”从无至口有的产生经历了漫长的发 展过程。 1 1 1 “公众理解科学”的产生的时代背景 二战后尤其是2 0 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科学普及活动再次活跃起来。两颗原子弹的 爆炸使得科学这把双刃剑的另一面展示在了人们面前。人们开始从科学的美梦中逐渐清醒 过来。科学家首先进行了忧虑和反思。1 9 6 2 年,美国生物学家雷切尔卡逊的著作寂静的 春天发表。这本著作通过揭示环境污染对生态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在社会公众中引起轩 然大波。随后,越来越多的生态问题、自源问题、科学伦理问题不断冲击着人类。切尔诺 贝利事件、三哩岛事件、克隆技术等等问题接踵而至。可以说,科学对于人们生活已经有 著越来越深刻的影响,人们开始必须面对科学将带领我们走向何处的问题。 另一方面,科学发展呈现出大科学的特点,专业化程度越来越高。领域划分越来越细 致,以致大众对于科学的理解越来越困难。而同时,现代人的教育程度逐渐提高,自我意 识逐渐增强,这就出现了人们一方面迫切要求与科学沟通,另一方面理解科学的难度日益 增长的情况。 在这种情况下,首先在战后的发达国家出现了“公众理解科学”活动。对于“公众理 解科学”理论形成发展最具重要意义的是英国政府以及有关学术团体发表的关于“公众理 解科学”的三个报告。通过考察这三份报告可以了解“公众理解科学”产生发展的轨迹: 第一、博得默报告。主要解释了“公众理解科学”中涉及到的一些重要定义,为“公 众理解科学”的理论研究提供了相对统的范式。同时,阐述了“公众理解科学”的重要 意义。 第二、沃尔芬达尔报告。这份报告中,将“公众理解科学”中的“理解”强调为“意 识”,“欣赏”。同时,对于“科学”的解读已经扩大到包括技术、工程等含义。更加强 调“公众理解科学”的社会效应,政府目标。 1 - 透过“公众理解科学”发展历程探讨发展特点 第三、“科学与社会”报告。在这份报告中出现了新的研究视野就是公众对科学的信 任危机问题。1 1 1 2 “公众理解科学”的产生过程 科学与公众之间关系的变化可以从科学普及的发展变化中窥见一斑。“普及”一词的 基本含义是“使通俗,使得人心”的意思,该词用作“以通俗的形式讲解技术问 题”的含义最早出现在1 8 3 6 年。纵观科学普及发展的历史,学术界一般将其过程分为三 个阶段: 前科普阶段。这一阶段主要从近代科学革命开始到1 9 世纪中叶。此时,人类的科学 事业还处在收集、整理材料的阶段,科学作为系统化的知识体系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科 学的社会功能尚未得到社会的认可,科学的普及只能借助于该时期的知识传布活动。2 从整 体上说,在科学建立的初期,科学普及活动是一种不自觉的自发活动。传播科学还没有形 成一项系统工程,这一时期科学与大众的互动几乎是靠科学家个人的努力,同时这一时期 也几乎没有关于如何传播科学的理论研究。 当时的科学还没有取得今天的地位,为了得到大众的支持,从事科学的人必须首先使 大众了解科学发现的最新成果。这一时期,科学家们一面努力从事科学研究工作,不断开 拓科学新领域;另一方面,又积极面向社会公众随时传播新的科学知识瓤思想。早期建立 的科学团体,无一不将传播科学放在首位。成立于1 6 6 2 年的英国皇家学会,一开始就定 期开展科学讲座,包括牛顿在内的科学家亲自演讲,形成传统。在他们的努力下,在当时 科学还不为人们所认识的情况下,了解科学一时间成为上流社会的时尚。历史上许多著名 的科学家,例如法拉第等都将向大众讲解自己的研究工作视为己任。此外,达尔文的进化 论在法国的胜利也与赫胥黎向大众的积极宣传讲解分不开。3 传统科学普及阶段,即一般所说的科学普及阶段。这一阶段主要从1 9 世纪中叶到2 0 世纪上半叶。这一时期,科学作为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力量,逐渐受到世人的 关注,科学的发展也进入一个高潮期,科学发展呈现出了高歌猛进的态势。科学开始逐渐 影响人们的生活,人们一方面惊叹科学的力量,一方面有着越来越强烈的了解科学的愿 1 朱效民什么是公众理解科学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1 9 9 9 ( 4 ) 2 李正伟刘兵约翰杜兰特对公众理解科学的理论研究:缺失模型科学对社会的影响,2 0 0 3 0 ) 3 杨柏龄新世纪科普工作的使命中国公众理解科学2 0 0 0 中国国际科普论坛,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出版社 一2 大连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望。可以说,科学普及活动进入了活跃期,出现大批热衷于科学普及的人士,他们以通俗 易懂的方法向大众展示着科学发展的美好前景。当时具有代表的观点是“科学是太阳,每 个人为了温暖与光明都要靠近它”。1 这种观点体现了当时人们渴望理解科学,渴望科学带 来美好生活的愿望,同时也体现了科学不仅已经成为知识与力量的源泉,甚至逐渐成为文 化核心的现象。同时,传播技术的进步扩大了科学普及的广度。1 9 世纪出现的“世界博览 会”充分体现了人们致力予科学普及的努力。这一阶段的科学普及还呈现出这样的特点: 将科学作为消费品传播,使科学逐渐成为流行文化,这与当时世界范围内的消费主义盛行 是有关联的,但是导致这种传播趋势的主要原因还是当时科学呈现的特点与人们对于它的 理解,这也就为现代科普的出现打下了伏笔。 “公众理解科学”阶段。这一阶段主要标志是二战后一些发达国家出现的“公众理 解科学”活动。“公众理解科学”活动将科学普及带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是对传统科学 普及的一次深刻的变革。 1 1 3 “公众理解科学”与传统科普的区别 传统阶段主要是从1 9 世纪中叶到2 0 世纪上半叶。传统科普是由科普工作者对大众进 行的科学知识普及。传统科普一个具有代表意义的观点是“科学是太阳,每个人为了温暖 与光明都要靠近它”。作为科学普及新阶段的“公众理解科学”与传统科学相比呈现了不 同的特点。主要表现为: 首先,作为实践活动的“公众理解科学”得到了各国政府和全社会的关注,政府参与 程度明显提高了。2 0 世纪7 0 年代以来,美国、英国、日本、欧共体等国家和组织相继开 展了对公众科学素质的系统调查,了解公众对于科学的认识水平以及态度,并作为科技决 策的参考依据。1 9 9 4 年8 月美国克林顿政府在为了国家利益的科学政府报告中认为 “具备科技知识是理解和欣赏现代世界的关键”,“为了迎接2 l 世纪的挑战,美国应该 成为一个科学知识普及的社会”,并将“提高全民科学素质”作为发展科学事业的五项 “国家目标”之一。英国内阁首席科学家s t e w a r t 教授酱说“英国科技发展战路是:一手 抓诺贝尔奖获得者,一手抓科学普及。”可以说,随着人们对于“公众理解科学”重要性 认识的加强,“公众理解科学”已经成为全社会的重要任务。整个活动的主体由最初的自 发状态,以及后来的从商业动机出发的行为向着有责任有义务的方向转变。 1 l y n n j f r e w e r ,s u s a nm i l e s ,p u b l i cp r e f e r e n c e sf 。r i n f o r m e dc h o i c eu n d e rc 。n d i t i o n s 。f r i s ku n c e r t a i n t yp u b l i cu n d e r s t a n ds c i1 1 ( 2 0 0 2 ) 3 6 3 3 7 2 3 透过“公众理解科学”发展历程探讨发展特点 其次,“公众理解科学”的内容有了很大的变化。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不再 只是宣讲科学的知识,传统科学普及几乎是作为学校教育的补充而存在的。丽“公众理解 科学”则强调对于科学研究方法、过程与科学精神的理解。第二、不再只是一味宣传科学 的正面作用,开始逐步将科学的负面作用实事求是地展示在公众面前。 最后,作为传播者的科学工作者与作为受众的公众之间的关系发生了深刻变化。科学 普及发展到“公众理解科学”阶段,科学开始逐渐走下神坛,走到与公众平等的位置,尽 管这种转变还只是在一定程度上的,但毕竟体现出了一种趋势。这就使科学工作者与公众 之间的关系由单纯的传授逐渐转变为交流关系。 1 2 “公众理解科学”的定义、解释 “公众理解科学”作为一个整体主要由“公众”、“理解”、“科学”所组成。下面 分别对这些概念进行分析: 1 2 1 “公众”的含义 “公众”的含义是社会上大多数的人大众。在“公众理解科学”概念中“公众” 主要是指非专业人士。由于现代科学高度的专业化,“公众”的概念已经扩展到除了这一 领域内的专业人士以外的所有人。既包括其他领域的科学工作者,也包括各个文化层次的 普通大众。当然,“公众”是一个多层次的复杂概念既包括知识分子、政府管理者也包括 文化层次较低的普通大众。针对“公众”中不同群体的“公众理解科学”活动也应该是有 区别的。但因为文章研究范围所限,这里仅将“公众”作为一个整体概念。 1 2 2 “理解”的含义 在“公众理解科学”概念中,“理解”的含义是了解。在这里理解不包含感情倾向, 也就是说既可以是对科学的欣赏,也可以是批评。“理解”的含义既体现了主体的积极主 动参与,也体现了“公众”对于科学自身的影响。体现了主体的能动性与人的自觉性。需 要强调的是这种“理解”应该建立在对科学基础知识的一定了解之上。 1 2 3 “科学”的含义 科学的定义一直以来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从传统的针对科学自身的定义到将科 学自身与社会活动相统一的定义,甚至出现过取消对科学定义的呼声。本文主要关注的是 “公众理解科学”概念中“科学”的概念。 在“公众理解科学”的概念中,科学主要是指与自然科学相关的知识体系,研究方法 过程,及由此体现的科学精神。关于公众到底需要理解科学的哪些方面,现在学术界最盛 行的可以算作米勒的理论了。在米勒的理论中他认为公众需要理解的科学主要包括三个方 。4 大连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面:了解科学技术的基本用语与理论、了解科学的研究方法和科学研究过程、了解科学对 于社会的作用与影响。这三方面基本上包括了公众需要理解科学的主要方面。但是由于随 着认识的深入,人们逐渐发现对于科学精神的理解是更重要的。科学精神是在科学发展的 过程中逐渐培养起来的。自近代科学诞生以来,科学知识、科学方法都发生了很大的变 化,科学精神也得到了不断的加强。而科学精神作为一种文化力量,对于人类改造外部世 界,处理社会事务与完善自身都有很重要的意义,所以将科学精神作为“公众理解科学” 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很必要的。此外人们一般将科学对于社会的影响归于对于科学研究方法 过程的理解这一项,因为二者往往是相伴而行的。 1 2 4 “公众理解科学”含义 综上所述,“公众理解科学”的主要含义是非专业人士对科学知识、科学研究方法、 过程与科学精神的理解、欣赏和怀疑。 最后,需要说明的是“公众理解科学”最初是作为一种实践活动出现的,但随着它的 发展,关于“公众理解科学”的研究已经有了一定的成绩。在文章中除了特别说明的地 方,“公众理解科学”主要作为一种理论概念,探讨的是现代公众与科学之间的关系,不 再特指这一实践活动。 1 3 “公众理解科学”的重要意义 在现代社会,科学的重要性几乎已经成了不证自明的论题,科学已经深刻影响了人们 生活的每一个方面。缘于科学的重要性与科学发展的特点,使“公众理解科学”变得越来 越重要。但以往的研究重点多在于“公众理解科学”对于公众的意义。其实,“公众理解 科学”对于科学自身也有着重要意义。 1 3 1 “公众理解科学”对于科学的作用 对于科学发展的研究历来是科技哲学的重要课题。纵观以往的研究可以发现,对于科 学发展的研究主要是从两个主要角度进行:一个是从科学内部的逻辑发展角度,即内因角 度;一个是从影响科学发展的外部原因,即外因的角度。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内因与外因 对于事物的发展都有着重要作用,为此本文将试图从内因、外因两个方面考察“公众理解 科学”对于科学的重要作用。 1 3 1 1“公众理解科学”通过作用内因而促进科学的发展 从科学发展的内因角度研究科学发展最具代表意义的主要是逻辑经验主义和波普尔的 证伪理论。逻辑经验主义的观点认为科学的发展是一个知识逐渐积累的过程;波普尔则提 5 透过“公众理解科学”发展历程探讨发展特点 出了“逻辑重建”的科学发展理论。但两者都假定了科学的发展要经历科学发现、科学传 播、科学界或社会的检验、科学的再发展。可以说从科学发现到传播普及再到科学发现是 一个螺旋上升的过程。尽管关于科学发展究竟遵循怎样的规律至今仍是研究、争论的一个 焦点。但是不能否认的是在科学传播环节中“公众理解科学”对科学自身发展起到的作 用。 首先,从科学发现的角度看。正如牛顿的名言:“如果说,我看得更远的话,那是因 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默顿也曾经指出:牛顿的格言不仅适用于科学,它实际上意味 深长的解释了所有领域中知识文化的增长,意味着没有任何发现者是从片空白开始的。 而学问的积累本质上可以说是因为它的可传达性。1 近代以后出现的传播科学的论坛,使探 索者们能够相互质疑,相互丰富,使个人发现的真理成为新的科学的种子,在更多的头脑 中结出果实。新的科学思想在传播过程中会激发更多的联想,产生新的灵感,使人们步入 更多的未知领域。 现代科学的高度分化与高度专业化的特点增加了了解以往以及同时代科学研究情况的 成本,然而现在科学发展呈现出的大科学特点又要求科学工作者有着开阔的视野,多方面 的知识。现在科学发展的一个显著趋势就是大量相关学科的生长。大量边缘学科、综合学 科、横断学科的产生都是这一趋势的具体表现。例如,薛定鄂的生命是什么对于生物 学的启发。一些重大课题的解决甚至需要现代科学技术与社会科学知识结合起来。例如: 环境问题、人口控制等等。2 这就出现了一方面是越来越专业的知识,一方面是对科学工作者需要掌握知识越来越 多的要求。现代科学工作者已经很难达到像科学创立之初许多科学家例如牛顿对于多个学 科都有深入了解的境界。这就突显了“公众理解科学”的重要性。因为现代非本专业的科 学工作者可能对于一个其他研究领域所知甚少,为此对于这一专业来说,非专业的科学工 作者也属于公众范围。就像控制论的创始者维纳所说那样:“如果一个不懂数学的生理学 家和一个不懂生理学的数学家合作。那么,这个人不会用那个人所能接受的术语表达自己 的问题,那个人也不能用这个人所懂的任何形式来做出自己的回答。”、“数学家不需要 有领导一个生物试验的本领,但却需要了解一个生物试验,批判一个试验和建议别人进行 - ( 英) 贝尔纳科学的社会功能商务印书馆,1 9 8 2 踮一1 5 0 2 刘大椿,科学技术导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 0 0 0 ( 3 0 ) 6 大连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试验的本领”。1 由此可见,“公众理解科学”对于科学发现有着重要的意义,只是需要强 调指出的是这里的公众包括非专业的科学工作者。 其次,从科学检验的角度来说。科学检验应该说包括科学界内部检验与社会检验两个 方面。这里主要讨论科学内部检验。就其本质来说,科学是种公有的知识,每一个研究 者都把他个人的成就贡献出来,同时通过相互批评得到校正与澄清。2 科学是一种协同活 动,每个人在别人的基础上添砖加瓦。对于科学来说,交流的作用是很重要的。然而,交 流的前提必然是对于其他领域有定的基本了解或者宏观认识,这也就突显了“公众理解 科学”的重要性。从系统的角度来理解这个问题:可以将一个专业领域看作一个系统,为 了达到系统功能的最大化,应该尽量保持系统作为一个开放系统,接受外界的检验,批评 与交流。而要做到这一点,前提也就是外界可以做到与其交流。 此外,科学发现的确认是一个复杂的社会过程,我们称之为社会承认,这个过程不仅 与发现的检验有直接的关系。而且关系到科学家和科学家群体乃至局外人的社会行为和准 则。有时,承认一项科学发现要比寻找这项发现花费更多的精力,更长的时间。而且通过 科学家传记来看接受一个正确的理论往往要比接受一个错误的理论困难十倍。与其它人类 活动相比,科学活动更重视也更热衷于追求社会承认,科学发现得不到社会承认,那么它 在事实上也就没有被确认。获得承认的第一步需要的就是交流,而这正是“公众理解科 学”要承担的功能。 1 - 3 1 2 “公众理解科学”过作用外因促进科学的发展 新知识是科学家们创新的结果,最初只是科学家的“私人知识,经过专业交流才可以 成为科学基同体内的“公共知识”,但是如果不能得到迸一步的传播,这些知识就只能在科 学共同体内“循环”,无法转化为可共享的“社会知识”,进行“体夕 循环”,进入应用过程。 “公众理解科学”的基本功能就是把科学家所创造的新知识向外输送和扩散,提供给社会 上的知识应用组织进行应用,同时反过来起到促进、制约科学发展的作用,因而具备了一 种连接功能。 首先,通过“公众理解科学”,科学可以得到来自社会的支持。自然科学早已完成由 “小科学”向“大科学”的转变,科学本身成为具有复杂组织结构的社会过程。单枪匹 1 维纳控制论科学出版社,1 9 6 3 ( 3 2 ) z ( 英) 约翰齐曼知识就是力量科学的社会学范晾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 9 8 5 8 2 3 翟杰全 构建面向知识经济的国家科技传播体系科技管理 , 透过“公众理解科学”发展历程探讨发展特点 马、隔绝发展、个人英雄辈出的年代一去不复返了。社会学家帕森斯曾说:“科学最初是 与整个社会结构和文化传统结合在一起的。它们彼此相互支持一只有在某些类型的社会 中,科学才能兴旺发达。反之,没有科学之持续的旺盛发展与应用,这样一种社会也不能 正常运行。”要补充的是,不但“最初”,现在也是如此,将来更会这样。1 科学作为一种 社会行为,尤其是现在的大科学阶段,从科学自身发展来说,资金的获得将有赖于通过游 说实业界与政府部门而获得。正如现在美国等许多发达国家已经实行的一样,中国的科学 界迟早也将面临这样的问题。此外,科学的发展有赖于良好的科学文化氛围,在社会系 统中,各个社会结构之间相互依赖,科学增长的原因取决于科学与社会系统其他领域的相 互依赖关系,这就说明了在特定时间、地点的社会系统中,科学体制状况与经济、政治、 文化等社会子系统存在着依赖关系。2 巴伯在科学与社会秩序中提到:“在现代社会 中,何种程度上找到了所有这些东西合理性、功利主义、普遍主义、个人主义和社会 改善进步论这些文化价值以及高度专业化和劳动分工,开放的阶级体系和非极权主义的政 治体系这些社会结构,科学就在何种程度上兴旺发达。”目前的情况是,科学不仅部分地 依赖于支持它的社会,而且也部分地独立于社会。由于科学对于社会产生的影响,我们产 生了一些复杂的感觉,因为我们认为这些影响中有些是坏的,我们对科学的态度变得混 乱或者暖昧了,这样科学家被要求为其思想和活动做出说明。3 现在公众对于科学存在的 许多误解一方面在于科学专业化程度的提高,使公众不能理解;另一方面在于许多人利用 科学,歪曲科学,公众对于科学的误解将不利于科学的健康发展,要消除这些误解主要还 在于做好双方之间的沟通,对于一个事物有越多的了解才能有越少的误解。 其次,“公众理解科学”通过制约科学的发展方向促进科学的发展。科学的双刃性已 经突显在人们面前,而且科学早已经走出实验室成为影响人类命运的重要力量。而现在科 学发展的特点在于更加高深更加难以控制,往往是科学一旦走出实验室就不是科学工作 者所能控制的,所以需要公众的力量为科学发展规定正确的方向,而公众想要具备这样的 能力,首先要了解基本的科学知识、科学研究过程和社会影响,而这也就是“公众理解科 学”的主要目的。 1 刘华杰一点二阶立场上海科技出版社,2 0 0 12 0 1 2 默顿科学的社会与文化的前后关系商务印书饶1 9 9 8 3 4 1 ,巴伯科学与社会秩序三联书店,1 9 9 1 4 8 大连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最后,能够有效遏制科学主义的蔓延,有助于其他社会文化的发展。“公众理解科 学”的过程本身就是科学界与公众之间的双向交流的过程,也就是一个不断修正自我的过 程,其他学科工作者通过正确理解科学也不至于将科学神化,科学工作者本身也将以平等 的身份与其它的文化交流,这将有助于制止科学主义的蔓延。 1 3 2 “公众理解科学”对于公众的作用 从物质角度来说,“公众理解科学”对于增加人类社会的物质财富有着很重要的意 义。科学技术的推广,就是文化成果的拓展,一项新技术的提出就是增添了新的文化要 素,而这种文化要想转化为生产力,就要有相应的条件,形成与其相关的文化链、文化 丛,这首先就要求科学与公众的交流。通过“公众理解科学”可以使科学与生产者、生产 资料、生产工具结合的更好,进而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其中最显著的是提高劳动者的素 质。莱斯特索罗在2 1 世纪的角逐一书中提到:在今天的市场竞争中,新产品的发明者 若不能同时又是成本最低的产品制造者,发明的收益就微乎其微。要成为成本最低的制造 者,员工的整体素质至关重要。所谓整体素质既包括商业素质,也包括科学素质。此外, 正如奥斯卡王尔德所说:“在今天,理解就是发现”,“公众理解科学”可以提高信息的 有效性,提高生产效率。社会财富积累的增加可以成为公众生活提高的有利条件。同 时,具有一定科学素养,可以提高公众生存竞争的能力,保障生存的条件。 从制度角度来说,科技知识的学习与运用可以培养和发展人们的民主观念。因为科技 知识不崇拜任何权威、权力和教条,只尊重客观规律并接受时间的检验,它尊重任何人的 独立思考权力和认真对待任何独立思考的结果。 从精神角度来说,在大众语境中,科学与技术相提并论,使得人们常常从器物的实用 的角度理解科学,只把科学当作孕育技术的温床,而忽略了其文化意义和精神价值。被美 国的“科学社会学之父”默顿称之为科学精神气质主要有:普遍性意味着科学是全人 类的,国际性的事业,任何人的真正科学成果都应该得到承认,都可以被利用,即使它是 魔鬼,魔鬼的剑仍然是剑,科学的普遍性与民主相得益彰;竞争性科学活动鼓励竞 争,给独创性以很高的价值;公有性;诚实性这里指的不是科学家个人的品质,而是 对科学活动进行控制的制度与独特方法,科学这种严谨态度有助于其它文化系统的自身反 思;合理怀疑性意味着科学活动对整个社会系统的各方面,都持有认真的批判态度, 直到他们之间逐渐协调,冲突才得以缓和,在人类发展过程中保持这种合理怀疑性始终是 不可或缺的。 9 透过“公众理解科学”发展历程探讨发展特点 科学史家萨顿曾将真、善、美形象的比喻为一个金字塔的三个方面,并认为人站在塔 的底部的时候,他们之间的相距很远,但爬到高处的时候距离就很近了。科学作为精神的 体现有许多独有的东西,这也就充分体现了公众理解科学精神的重要作用。1 女l l 华杰。一点二阶立场。上海科技出版社,2 0 0 1 。6 6 1 0 大连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 “公众理解科学”发展特点 虽然“公众理解科学”最初是一种实践活动,而且在形成“公众理解科学”的理论研 究后,大多数研究始终保持实用性的特征。然而随着对问题的深入研究将发现“公众理解 科学”的发展特点受到理论界对于科学,对于人本身,对于科学与人的关系的认识变化的 影响。可以说“公众理解科学”体现出了不同的特点。 2 。l “公众理解科学”至今仍存在关于其能否成立的争论 2 1 1 针对“公众理解科学”的质疑 针对“公众理解科学”的质疑主要来自于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国外许多科学家认为科 学本身就是不可理解的,应该是少数人从事的事业,所以“公众理解科学”本身就是不可 能的。进而认为科学家与公众之间有着天然的鸿沟。这种认为科学与大众并没有必然联系 的思想起源于希腊时期,而贯穿整个西方社会科学的发展过程。古希腊科学家建议将理论 知识与实际知识区分开来。实际知识是市民和仆人在日常生活中发现的。不管是柏拉图还 是亚里士多德都认为科学家的知识不能取代信仰,人们没有科学依然可以过着幸福的生 活。追溯西方科学的起源可以发现,科学家与其他人之间的区别是关于科学理解必不可少 的要素。但是这与现在将公众看作消费知识的被动群体是不同的。近代科学的发展过程 中,这种观点始终存在于部分科学家和许多人观念之中,直至今日。这也就导致了部分人 对“公众理解科学”是否可行的质疑。 另一方面的质疑来自对科学本身进行审视、研究甚至批判,这也是本世纪学术界的一 个重要丽又令人尴尬的风景线。 首先是逻辑经验主义和批判理性主义对科学的无限推祟,导致科学哲学在维也纳的兴 起和在美国的传播,进而是以默顿为首的社会学家把科学视为具有独特气质的社会建制, 对科学进行功能分析,从而诞生了叫做“科学社会学”( 简称s t s ) 。但是,从6 0 年代 开始,称颂科学理性及其客观性的正统观点不但在科学哲学领域“历史学转向”受到批评 和鄙视,在社会学领域爱丁堡学派的“科学知识社会学”( 简称s s k ) 也对此发起强有力 的挑战。科学知识社会学认为科学活动是一种社会活动,没有任何一个环节是能够做到真 正独立进行的,社会因素渗透甚至影响科学研究的每一个环节,科学知识社会学理论存在 着相对主义的倾向,使科学作为一种专业领域的独特性受到质疑,进而“公众理解科学” 是否有意义也就受到了质疑。 1 1 透过“公众理解科学”发展历程探讨发展特点 2 1 2 “公众理解科学”有存在的合理性 需要说明的是如果没有对自然的一部分进行非常准确的深入探讨与“阳春自雪”似的 研究,科学的精确度与深度便不可能产生。解决“公众理解科学”能否成立的问题关键 在于澄清科学的概念。这就需要动态的考察科学概念。“公众理解科学”中科学的概念与 部分科学家所定义的纯粹科学知识体系不同,它是一个广义的概念。贝尔纳有关科学的描 述,体现了对科学的一种动态观点,即把科学看作一种重要的人类活动。1 第一、科学是从事新知识生产的人们的活动领域,它不荐局限于个别科学家自发的认 识过程,而表现为一种建制。在其中,科学家、科学工作者被社会组织起来,服从一定的 社会规范,为达到预定的目的而使用种种物质手段和周密制定的方法。第二、科学是人类 特定的社会活动成果,它表现为发展着的知识系统,是借助于相应的认识手段和方式生产 出来的,构成当代观念和文化的重要方面。第三、科学活动是整个社会活动的一部分,它 与经济活动,社会活动,文化活动相互作用,特别引人注目的是现代科学活动与生产活动 有着最密切的关系,前者是后者的准备手段。现在科学主要形象是:一种建制、一种方 法、一种累计知识的系统、一种维持或发展的生产。现代的科学已经不再只是科学家实验 室里的研究。2 现在的科学已经越来越与每个人的生插发生密切的关联。例如,生物医学模式的广泛 流行带来了一个重大的后果,即人类的疾病谱正在发生变化,使生活方式,行为方式,环 境和社会的因素成为了主要的致死原因。还可以从网络发展对生活的影响中看出,网络使 人面临的严峻问题就是生活意义的被虚无化,真空化,网络游戏中杀人或者大规模杀戮都 只是游戏,从而使道德感虚化等等。还有现在普遍关注的环境问题、能源问题等等都是科 学发展带给人们生活的改变。所以说,如果以动态的观点来看待科学,将会发现科学不是 和大众毫无关联的智慧游戏,它有与大众沟通的义务。3 而且,科学研究的最终目的也不应 该是少数人自娱自乐的工具,作为人类的智慧之花它应该是全人类共同的财富。正如狄德 罗所说:人是我们应当由此出发并应当把一切都返溯到他的独一无二的端点。如果你取消 了我自己的存在和我同胞们的幸福。那么,我以外的自然界的其余一切同我还有什么联系 呢? 1 ( 英) 贝尔纳科学的社会功能商务印书馑j 9 8 2 8 7 _ 之0 0 2 ( 英) 贝尔纳科学的社会动能商务印书馆,1 9 8 2 6 2 7 3 吴国盛,科学的历程,北京大学出版社,2 0 0 2 。5 4 7 1 2 大连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现在学术界比较性的科学知识社会学观点是我们新的历史阶段认识科学活动的新观 点、新角度。但其观点中对于科学的独立性的质疑还是应该批判的,这样否认事物自质性 的观点不利于更好地认识事物本身。尽管随着研究的深入,我们已经认识到科学作为社会 活动的一部分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但科学作为有独特概念、研究方法、发展规律的一个 系统具有独立性,所以“公众理解科学”具有研究的必要性。 其次,科学到底是不是可以理解的。卡西尔曾经在人论一书中说过:“科学是人 类智力发展中的最后一步,并且可以被看作是人类文化最高最独特的成就。”他在书中指 出:科学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有自己独特的概念系统,被翻译的,通俗化了的科学已经不 是原来意义上的科学,这样带来的不是理解而是更多的误解。而正是这种独特的概念系统 成为大众理解科学的主要障碍。可以说,在“公众理解科学”的过程中,这个问题是一直 存在的。然而需要指出的一点就是,“公众理解科学”中的科学与传统意义上的科学并不 完全相同。 “公众理解科学”中的科学重点不是作为知识体系层面的科学,而且在这一层面强调的 是基本的概念、理论等等。它不是学校教育的补充。沟通中的误解的确可能存在,但是科 学知识体系作为一种独特的语言必然应该是可以被理解的,而且,简单的将“公众理解科 学”认为是将科学语言简单化,通俗化的理解也只是停留在传统科普阶段。由于制度化学 校教育的普及和发展,基础科学知识的传播必然要由学校教育完成。在“公众理解科学” 过程中需要改进的是“翻译”技术。误解应该是理解过程必然经历的,这说明人们开始走 上理解科学的道路。正如维特根斯坦所说:“凡是能说的,都能够说清楚,凡是不能说的 都应该保持沉默。”科学在今天无论如何也是不应该属于保持沉默的范围之内的。 2 2 “公众理解科学”发展的阶段陛特点 从整体角度来看“公众理解科学”的发展过程,可以发现“公众理解科学”从产生到 今天逐渐走向成熟的过程中,不同的阶段存在着不同的特点。之所以将“公众理解科学” 划分为不同阶段主要根据“公众理解科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