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儿心理学全ppt课件_第1页
婴儿心理学全ppt课件_第2页
婴儿心理学全ppt课件_第3页
婴儿心理学全ppt课件_第4页
婴儿心理学全ppt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婴儿心理学,1,第一章婴儿心理学概述,第一节心理学和心理,2,一、什么是心理学?,心理学不是算命学心理学不是猜心术心理学不是精神病学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的科学。Psychology=Psycho+logy心理学=灵魂的学问,3,二、人有哪些心理现象?,1、认知心理(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2、情感心理(喜怒哀乐、爱恨情仇)3、意志活动(在有目的的活动中,自觉克服困难的心理活动)4、个性心理(自我意识、需要、兴趣、性格、气质、能力等)5、语言、行为、表情等是与心理活动密切相关的外显现象,4,一、什么是婴儿心理学?,1、婴儿心理学是心理学的分支学科。2、是研究婴儿期儿童心理发展规律和特点的科学。儿童期的阶段划分:婴儿期(0-3)幼儿期(3-6)学龄早期(6-11)学龄期学龄中期(12-14)学龄晚期(15-17),第二节婴儿心理发展和婴儿心理学,儿童期,5,二、为什么要学习婴儿心理学?,1、帮助养人员和父母掌握科学的发展理论,使我们能正确的认识儿童。2、为早期教育提供婴儿心理学基础,使我们能有效的开展早期教育。,6,第二章婴儿心理的发展,第一节大脑的发育与婴儿心理的发展,7,一、脑的基本结构,1、脑由大脑、小脑、间脑、脑干组成2、大脑由左右两半球构成3、大脑表面覆盖着大脑皮层,8,3、大脑皮层由140亿个左右的神经细胞组成。4、大脑皮层下是由无数神经纤维和神经核团构成的大脑灰质。,9,5、大脑皮层的机能分区(大脑皮层是人的心理现象最重要的机能结构)(1)顶叶:智力活动、躯体感觉中枢(2)额叶:言语中枢(3)枕叶:视觉中枢(4)颞叶:听觉中枢,10,二、脑的基本功能,1、反射2、无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3、第一信号系统和第二信号系统,11,三、脑的发育与婴儿心理的发展,1、脑发育迅速,为婴儿心理发展准备了物质条件。脑的平均重量:350克950克1200克1500克新生儿1岁6岁成人2、大脑功能发育不全,所在运动、记忆、思维、语言等各方面的能力都不如成人。,12,3、大脑容易兴奋,容易疲劳,所以婴儿容易激动,自控能力差,注意力不能持久。4、小脑发育晚,所以平衡能力差,动作不协调,走路不稳,容易摔跤。5、神经髓鞘化逐步完成,所以神经传导易波及临近神经组织,许多动作不精确。,13,四、婴儿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1、婴儿心理发展是一个既有连续性又有阶段性的过程2、婴儿心理发展呈现出定向性与顺序性3、婴儿心理发展不平衡性(同一个儿童心理发展的不同方面)4、婴儿心理发展具有个别差异性(相同年龄的不同儿童),14,一、婴儿感知觉的发生和发展,1、基本概念(1)什么是感觉?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子感受器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外部感觉:反映颜色、声音、气味、味道、冷暖、触压等的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皮肤觉;内部感觉:身体的平衡、运动,以及机体的饥、渴、疼痛、疲倦等的平衡觉、运动觉、机体觉等),第二节婴儿认知的发展,15,(2)什么是知觉?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受器的客观事物的整体的反映。空间知觉:反映事物的大小、现状、方位、距离等;时间知觉:年月日时分秒;运动知觉:物体位置变化、运动的速度;社会知觉:对他人、对自己和人际关系)感觉和知觉合称感知觉。,16,2、感知觉在心理发展中的意义,(1)感知觉是人生最初的认识过程和活动,感知觉是其它心理活动的基础。(2)感知觉是人类一切心理活动的基础,是个体心理健康的基本保证。(3)感知觉是婴儿认识世界和认识自己的基本手段。即使是在3-6岁幼儿的活动中,感知觉仍占主导地位。,17,3、婴儿各种感知觉发展的规律和特点,(1)儿童一出生就出现各种感觉,知觉也在出生后不久逐渐发生。,18,(2)婴儿视觉发展的主要特点,视觉是婴儿获取感觉信息最重要的感觉。视觉的发生对光的察觉-最初的时间在胎儿4-5月。视觉调节-2月以前儿童不能根据物体远近调节焦点,最佳注视距离15-25厘米。4月接近成人视觉调节水平。视觉追随-新生儿已能用眼睛追随物体(90度至180度)。视觉注视时间-1个月时能集中5秒,3月集中7-10分。,19,(3)婴儿听觉发展的主要特点,听觉的发生5-6月的胎儿听觉感受器发育成熟。听到1000HZ的声音。新生儿能区分声音的高低、出生2月后区分不同人的说话声(尤其对母亲的声音感兴趣),以及不同情感的语调。新生儿对语言有明显的同步动作反应,其它声音没有此现象。,20,(4)婴儿味觉发展的主要特点,新生儿对不同味觉物质已有不同反应。半个月左右时对甜味作吸吮动作,露出愉快表情,对苦、酸、咸的物质则表示不安、皱眉、闭眼、恶心。34个月对各种主要物质的溶液能精确分辨。,21,(5)婴儿触觉发展的主要特点,触觉发生4-5月的胎儿已经产生触觉反应无条件的食物反射及无条件的防御反射证明新生儿的触觉反应,22,触觉发展显示了认知进步口腔探索(1岁前)手的探索作为口腔探索的补充(1-2岁)口腔探索作为手的探索(1-2岁)手的探索(2岁以后)重视:要把触觉当作婴儿认识世界的重要工具看待,认识触觉在心理发展中的作用,23,(6)婴儿知觉能力发展的主要特点,主要特点半岁左右能坐起来,可以较好的完成手眼协调的活动。1岁认识物体永存。2岁掌握物体的名称。3岁开始辨别事物的上下、大小。,24,方位知觉:个体对自身或物体所处的位置和方向的反应,包括上下、前后、左右三个纬度。婴儿期主要靠听觉和视觉定向。儿童成熟以后听觉定向逐渐让位于视觉定向。3岁掌握上下方位;4岁掌握前后方位;5岁开始发展左右方位:5-7岁掌握自身为标志左右;7-9岁相对混乱左右概念时期;9-11岁灵活左右概念,25,距离知觉:距离知觉是个体对物体凸凹程度及远近程度的反应。凸凹知觉:婴儿6月后就能辨别视觉深度,研究表明儿童深度知觉与爬行经验有高相关。远近距离知觉:0-3月产生物体逼近的初步反应(闭眼);4-6月产生躲避反应。与儿童经验密切相关。,26,深度知觉,27,二、婴儿记忆的发生和发展,1、基本概念(1)什么是记忆?记忆是人脑对经历过的事物的反映。(2)记忆的过程:识记保持回忆(3)记忆的种类:瞬时记忆(2秒钟以内)短时记忆(2秒以上,1分钟以内)长时记忆(1分钟以上,甚至终身不忘)(4)记忆的规律(遗忘的规律):遗忘的进程是先快后慢。,28,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29,2、记忆的意义:,(1)记忆是整个心理活动的基础、是积累经验、丰富知识、发展智慧的手段(2)离开了记忆,人就无法进行更高级外心理活动,心理就无法发展。大凡有成就的或智力超群的人,都有惊人的记忆力。,30,3、婴儿记忆发展的特点,(1)1岁以前记忆能力比较差,只有再认而无重现。(2)1岁左右能再认相隔几天和十几天的人与物。(3)2岁左右能有意识回忆数天前的事件。(4)3岁左右,能再认3个月前的人与物,但是重现仅限于几星期前的事。,31,三、婴儿想象的发生和发展,1、基本概念(1)什么是想象?想象是人脑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创造新形象的过程。(2)想象的种类:无意想象和有意想象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梦,32,2、婴儿想象发展的特点,(1)新生儿没有想象能力(2)1周岁之前的婴儿尚无想象活动。(3)12岁的婴儿只有萌芽状态的想象,他们能够把日常生活中的某些简单事物反映在自己的游戏中。(4)3岁以前的婴儿想象的内容仍比较简单,一般是他所看到的成人或其他儿童的某个简单行为的重复。,33,四、婴儿思维的发生和发展,1、思维的种类:直觉行动思维(动作思维)动作直观形象思维(形象思维)形象抽象逻辑思维(抽象思维)概念,34,2、婴儿思维发展的特点,(1)01岁是婴儿思维的准备期(发展感知觉、积累感知觉经验)(2)13岁产生思维的低级形式直觉行动思维。(3)3岁左右,在直觉行动思维的基础上,逐步发展出具体形象思维。,35,36,一、情绪和情感概述,(一)什么是情绪情感1、情绪情感的含义:情绪情感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需要、愿望和观点而产生的体验。(婴儿对玩具、食物等产生的情绪情感,成人对他人、钱财等产生的情绪情感),第三节婴儿情绪情感心理的发展,37,最基本的四种情绪:,喜,怒,哀,惧,38,(二)情绪和情感的关系,1、区别从需要角度看,情绪是与人的生理需要相联系的态度体验;情感是与人的社会需要相联系的态度体验。从发生角度看,情绪发生较早,是人类与动物所共有的;情感发生较晚,是人类独有的。从稳定性程度看,情绪带有环境性;情感既有环境性,又有稳定性和长期性。从表现角度看,情绪带有冲动性,情感有意识性,始终在意识的控制之下。,39,(二)情绪和情感的关系,2、联系情感是在情绪基础上产生的,情感对情绪有巨大反作用。情绪是情感的外在表现,情感是情绪的本质内容。同一种情感在不同条件下可以有不同的情绪表现。,40,二、情绪情感对婴儿生存和发展的意义,(一)情绪情感是婴儿适应环境求得生存的重要工具(二)情绪情感是婴儿心理活动的激发力量(三)情绪情感推动、组织婴儿的认知活动中等强度的情绪唤醒水平能使认知活动达到最佳水平(四)情绪情感是婴儿进行人际交往的有力手段(五)情绪情感促进婴儿个性形成基于上述对婴儿情绪情感意义的认识,教养者应高度重视婴儿的情感的培养。,41,三、婴儿情绪情感的发生和发展,(一)婴儿情绪的发生1、婴儿一出生即有情绪。(如哭、安静、四肢舞动等,是婴儿最原始的情绪反应)2、初生婴儿的情绪反应已经分化为积极、愉快的情绪和消极、不愉快的情绪3、初生情绪具有两个突出特点:(1)与生理需要是否得到满足有关(2)是与生俱来的遗传本能,具有先天性,42,(二)婴儿情绪的发展,(通过把握不同年龄段婴儿的表情,了解婴儿的内心世界)1、笑的发展(1)第一阶段自发性的笑(0-5周)(2)第二阶段无选择的社会性微笑(5周3.5个月)(3)第三阶段有选择的社会性微笑(3.5月以后),43,2、哭的发展(1)饥饿的哭(初生时开始)(2)发怒的哭(初生时开始)(3)疼痛的哭(初生时开始)(4)恐惧或惊吓的哭(初生时开始)(5)不称心的哭(初生时开始)(6)招引别人的哭(初生后第三周),44,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婴儿一周岁以内常哭,是正常的事,也有生存、发展上的意义;1-2岁以后的孩子还常哭,大人则要特别注意分清原因,区别对待:一是孩子是否在以此要挟自己,把哭做为一种手段;二是孩子是否有身体不适(婴儿有时突然发生莫名其妙的啼哭或其他不愉快现象,可能是发病的先兆);三是自己是否过于忽视孩子。,45,3、恐惧的发展长期、多次的恐惧只能消极促成儿童形成胆小、怯懦、退缩的个性。婴儿恐惧的发展经历以下几个阶段:(1)本能的恐惧(初生就有)(大声、高处降落、身体位置突变、疼痛等引起)(2)与知觉和经验相联系的恐惧(4个月左右开始)(与曾经引起过不愉快经验的刺激相联系),46,47,(3)怕生(6-8月左右)(对陌生人、陌生或怪样的物体、没有经历过的情况发生警觉、害怕、恐惧等)(4)预测性恐惧(1.5岁2岁左右)(对黑暗、动物等产生害怕,这些害怕、恐惧情绪的发生常常和家长实施的简单、不良教育影响有关),48,49,一、社会性概述,(一)什么是社会性1、社会性是指个体进行社会交往、建立人际关系,掌握和遵守行为准则以及控制自身行为的心理特征。2、从自然人和社会人:社会性的发展是从婴儿期开始的一个漫长的过程。,第四节婴儿社会性的发展,50,(二)社会性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人际关系的发展2、道德行为的发展3、自我意识的发展,51,二、婴儿社会性发展,(一)婴儿的人际交往和人际关系的发展1、母婴依恋和分离焦虑(1)母婴依恋的发展母婴依恋指婴儿与母亲间的感情联结,是最早建立的婴儿的人际关系。(母婴依恋是天生的吗?),52,第一阶段:对人无差别的反应。(0-3月)(对人的反应不加区分,无差别)第二阶段:对人有选择的反应。(3-6月)(对人的反应有差别、有选择,对母亲更偏爱),53,第三阶段:积极寻求与亲人的接近。(6月-2岁以上)(对母亲的存在特别关切,特别愿意与母亲在一起,与母亲在一起特别高兴,这种情感别人不能代替;同时对陌生人开始怯生)第四阶段:目标调节的伙伴阶段。(2岁后)(婴儿逐渐认识到母亲也有自己的需要和愿望。婴儿能接受母亲做其他的事或暂时离开),54,(2)分离焦虑的发展第一阶段(2-6月):分离焦虑会因为与任何一个人的愉快交往结束引发,也能还很快因另一个人的愉快交往开始而平静。第二阶段(6个月以后)母婴依恋建立,母婴分离会带来婴儿非常不安、非常悲伤,别人很难替代母亲,拒绝母婴分离。,55,*不宜过早让儿童体验分离焦虑,原因:3岁前儿童正处在依恋的高峰时期3岁前儿童对亲人的客体永恒概念并不稳固3岁前儿童自我运动能力差,没有办法通过自身能力获得安全感。,56,2、父婴交往和婴儿的健康成长(1)父亲是婴儿重要的游戏伙伴(自由选择游戏时,三分之二的婴儿选择父亲为第一游戏伙伴)(2)父亲是婴儿积极情感满足的重要源泉。(婴儿与父亲更多地做的是兴奋、刺激、变化多样的游戏,并且是婴儿最重要的安全依靠)(3)父亲是婴儿积极个性品质形成的重要源泉。(婴儿与父亲的交往中,通过无意识的模仿、学习,更容易形成独立、自主、坚强、果断、自信、合作、勇敢、开朗等良好的个性品质),57,(4)父亲是婴儿性别角色正常发展的重要源泉。(如果没有父亲,男孩的男性特征和女孩的女性特征都会受到削弱)(5)父亲而是婴儿认知发展的重要源泉。(与父亲的交往更有利于扩大婴儿的知识面,更有利于发展创造能力和对手操作能力等),58,3、同伴交往同伴交往是婴儿发展社会交往技能,获得交往策略的重要途径,也是促进婴儿情绪情感、认知能力发展的重要途径。,59,同伴交往发展阶段::第一阶段:以客体为中心(10月以前),交往是单方面的,一方的社交行为不能引发另一方的反应。第二阶段:简单的相互作用(10月1.5岁)婴儿发出的社交行为总能得到同伴的回应,包括身体接触、大笑或微笑、发声或说话,给或拿玩具等。第三阶段:互补的相互作用(1.5岁-3岁)出现了婴儿间合作的游戏、互补或互惠的行为,更喜欢与熟悉的同伴玩多于与母亲玩。,60,(二)婴儿的自我意识的发展,1、自我意识的含义(1)自我意识就是作为主体的自我关于自己以及自己与他人关系(客体的自我)的认识(2)自我意识的结构:包括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自我调节。(3)自我意识在个体社会性发展中处于中心地位,其形成和发展影响着社会性其它方面的发展。,61,2、婴儿自我意识的发展,(1)自我认识的发展(哈特1983)第一阶段对自己行动的认识(9-12月)9月开始儿童开始意识到自己的动作和主观感觉的关系;意识到自己的动作和动作产生的结果的关系;并且能区分自己与他人动作的区别。,62,第二阶段对自己身体的认识(12-15月)12月开始渐渐认识身体的各个部分(阿姆斯特丹镜像),15个月才能明确区分自己身体和别人身体的器官。(刘易斯认为15个月是儿童客体我发展的一个转折点),63,第三阶段对“我”字认识(15-24月)具有用语言标示自己的能力,如从了解自己名字到使用代名词“我”“你”第四阶段对自己心理活动的认识(24月后)儿童开始懂得“我想做”和“我应该做”的区别,做错事后知道脸红害羞。,64,*迪克巡(1975)-1岁前儿童自我发展妈妈阶段:发生在儿童4个月,表现对妈妈而不是对自己的镜象感兴趣,对妈妈镜象微笑、观看、哑哑语。同伴阶段:发生在4-6月,对自己的镜象的动作和与游戏同伴的动作相似,把自己镜象当作与自己打交道的同伴。伴随行为阶段:7-12月,随着自己发生的动作镜象而作出相同的动作。主体我阶段:1岁左右,把自己镜象的重复动作与其他孩子区别开来,对自己的镜象感兴趣。,65,(2)自我评价的发展2-3岁开始出现自我评价,特点如下:主要依赖成人的评价(因此成人评价要客观、公正)常常带有主观情绪(过高评价自己和老师)局部评价、外部行为评价、无论据评价较多。,66,3、自我调节发展从不能调控自己行为、情绪,受外界刺激和情景特点的制约。发展到能按照成人的指示调节自己的行为、情绪。再发展到能够自觉按自己要求调节自己的行为、情绪。爱说“我自己”(喜欢自己做事,自己行动)爱说“不,我就不,我偏不”(开始表示自己的主张),67,一、气质,(一)气质的含义1、气质是关于心理、行为在速度、强度、灵活度方面的动力倾向。2、气质是具有生物遗传性的个体特征(主要与先天遗传的神经活动类型有关)3、气质主要由先天遗传的神经活动类型决定,本身没有优劣好坏之分;气质的可塑性差,比较难以改变。,第五节婴儿气质和能力的发展,68,(二)气质的类型和特点,典型气质的特点:多血质:活泼、灵活、外向粘液质:安静、迟缓、有耐性胆汁质:反应快、易冲动、难约束抑郁质:敏感、内省、退缩,69,*巴甫洛夫高级神经活动理论,70,(三)婴儿气质的表现,托马斯-切斯观点:托马斯-切斯(1986)将婴儿情绪行为分离出9个相对稳定的纬度(活动水平、生理节律、注意分散度、趋避性、适应性、注意广度与持久性、反应强度、反应阈限、心境),71,根据以上纬度的组合,归纳出3种不同气质类型的婴儿:(1)容易抚育型:醒来很愉快,不哭吵,生物机能很有规律,看到生人常微笑,吃到第一次新的食物没有什么困难。(约40%)(2)抚育困难性:一醒来还没有睁开眼睛就哭吵,生物机能没有规律,成人无从掌握他们的饥饿和大小便,一遇到困难就大哭大闹,大发脾气,很难适应新环境。(约10%),72,(3)发动缓慢型:比较温和,既有好的反应也有坏的反应。不喜欢新的环境,如第一次洗澡、第一次吃到新的食物或第一次见到陌生人,便不高兴、拒绝或哭闹,但是假如再次遇到这些新事物,就会适应。(约15%)其余还有一些婴儿不能明确归入上面任何一类中,兼有几中类型的某些特点。顺应儿童的气质特点,正确实施教养。,73,二、能力,(一)什么是能力1、能力是保证人的活动能够顺利进行,并影响活动效率的心理特征。2、能力是在活动中得到培养和发展的。,74,(二)能力的种类,1、一般能力:从事各种活动都普遍需要具备的能力。(如记忆能力、思维能力)2、特殊能力:从事某些特定的活动需要具备的能力。(如辨色能力、旋律感等),75,*卡特尔的流体智力和晶体智力理论,流体智能:是以神经生理为基础,随神经系统的成熟而提高,相对地不受教育文化的影响,如机械记忆、分类、图形关系等。晶体智能:通过社会文化经验而获得的智能,如词汇、言语理解、普通常识等以回忆储存的信息为基础的能力。这两种智力的发展模式不一样,流体智能在青春期后开始缓慢下来,较早表现出衰退;而晶体智力发展较迟,在青春期仍在上升,并保持水平直至老年。,76,77,(三)婴儿能力的发展,1、婴儿期是儿童能力发展的关键期2、婴儿其儿童能力发展具有个别差异(能力显现的先后,能力发展的速度好水平等都有个别差异)3、婴儿能力发展可能出现异常特殊能力或一般能力都可能出现“超常”或“低常”,78,一、语言活动的过程,1、语言的表达过程:把头脑中的思想情感等用发音器官或手部动作表达出来。如说、写、(聋哑人)比画2、语言的感知理解过程:听到语音或看到字型时在头脑中把它的意义理解思索出来。如听课、看书等。,第六节婴儿语言的发展,西欧的普鲁士君主的实验,79,二、语言的类型,口头语言听说书面语言写读,80,三、婴儿语言的发展阶段,(一)前语言期阶段(0-12月)1、听第一阶段-具体刺激到直接反应(无法理解语言)第二阶段-词的刺激到直接反应6-13月(表现为能理解成人的一些字词和句子6-10月、能按照成人的吩咐去做相应的事情10-13月),81,2、说第一阶段-简单发音阶段(反射性发音)0-3月。1个月以内的儿童未分化的哭声(谢尔曼实验:刺针、捆绑、饥饿、上下抛哭声无分别);1个月的婴儿偶尔吐露ei,ou等非哭叫声音;2个月发出m-ma;3个月出现更多的元音a,e,ou及辅音m,h等。第二阶段-连续音节阶段(呀呀语)4-8月。发出b,p,d,n,g,k等辅音和a-ba-ba-ba,da-da-da,na-na-na,ma-ma-ma,pa-pa-pa等连续音节。第三阶段-学话的萌芽阶段9-12月。模仿发音;发生更多声音和不同音节的连续发音;同一音节的音调经常变换;随场合变化音调。,82,(二)语言发展阶段(12月-36月),1、听:第三阶段-具体刺激到词的反应(13月-18月)第四阶段-词的刺激到词的反应(18月后对话)2、说:单词句(1岁):球球、糖糖电报句(1.5岁):妈妈班班、娃娃排排简单句(2.5岁):主谓句(他觉觉了)、主谓宾句(妹妹读书)、简单修饰的主谓宾结构(两个娃娃玩积木、我住在很远很远的地方),83,复杂句(3岁):几个结构相互连接或相互包容的句子。几个动词性结构连用的连用句:”小红吃完饭就看电视”一个动宾结构和一个主谓结构套在一起:“老师教我们做游戏”主语和宾语中包含主谓结构的句子:“两个小朋友在一起玩就好了“,84,复合句4岁:两个或两个以上意思关联比较密切的单句合起来构成的句子。联合复句:爸爸排排坐,红红饭饭;吃完饭后,找小华玩了一会,就看电视。主从复句:因为所以;还;如果就.发音与理解的概略年龄常摸(略),85,*言语发展的环境,1、儿语研究者指出:如果让婴儿长时间处于仅仅接触儿语环境中将是不利的。因为儿语过于简单化的结构会影响婴儿去接触必须学习的语言主体结构。然而在这一点上人们发现,应用儿语的较多为母亲。父亲在护理婴儿中担当辅助的角色;但是婴儿言语获得方面,父亲则不能只是起辅助的作用,而是要在促进婴儿语言发展上起积极作用,促使婴儿向规范化语言迈进。原因是:A父亲更敏感于婴儿语言在数量及质量上的状况,母亲经常以婴儿的发音能力去反应他们,B母亲发出词语的平均长度与婴儿相接近父亲则不然。C父亲使用的词汇比母亲更多样化,并减短语词的长度,对婴儿设置更多的语言要求,从而推动语言向更高的操作水平上去发展。,86,2、轮流的交流母婴之间的言语交流正是刺激婴儿神经系统的语言加工能力所必须的。早期的婴儿言语交流是婴儿语言发展必不可少的前提和组织者。3、姿态的作用婴儿从成人的姿势指引和语言标定的结合中经常与成人处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