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无锡方言声调实验研究.pdf_第1页
(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无锡方言声调实验研究.pdf_第2页
(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无锡方言声调实验研究.pdf_第3页
(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无锡方言声调实验研究.pdf_第4页
(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无锡方言声调实验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文摘要 中文摘要 无锡位于江苏省东南部,无锡方言属于北部吴语太湖片。关于无锡方言的研 究较多,其中语音方面的研究成果主要基于传统的耳听手记法获碍。本文将以声 调为研究对象,采用实验语音学的方法,获得更为客观的无锡方言的单字调格局 和双字调变调模式。 本文共分三章: 第一章简要介绍无锡方言的音系,交代实验方法和研究过程。本文用p r a a t 语音分析软件进行声学分析,用p r a a t 脚本和e x c * l 软件处理数据,采用l z - s c o r e 法进行归一化处理,得出无锡方言的单双字调调值 第二章研究无锡方言单字调的音高和时长对实验所得的单字调基频、时长 数据进行归一化处理。将基频归一值换算成五度值,与传统结论进行对比发现, 无锡话中阴平调有高平、高降两种调型共存;阳平、阳去调完成合并,阳上调的 演变缺乏规律性;阴去调前端走势比较平坦,调值记做3 3 4 ,与传统值略有不同。 各单字调时长的关系是:舒声调中阳平、阴上、阳去三个调时长最长,其次是阳 上调,再次是阴去调,阴平调最短;促声调中阳入长于阴入;舒促对立明显,舒 声调时长总是长于促声调。 第三章研究无锡方言双字调的音高和时长。对实验所得的双字调基频、时长 数据进行归一化处理。研究发现无锡方言双字调变调规律的实验结果与传统的听 感描写基本一致,是典型的前主后附型变调,语音和语法变调模式相互交叉渗透, 连调式数量少不同语法结构对连调式的选取不尽相同,有的有规律,有的没有 规律。无锡方言双字调时长规律是:阳入调作为双字调后字时的时长是所有前字 为同调类的组合中最短的;单字调时长长于双字调中的前字或后字时长,短于整 个变调模式时长。 关键词:无锡方言单字调语音变调语法变调 英文摘要 a b s t r a c t w u x i ,l o c a t e di n t h es o u t h e a s to fj i a n g s up r o v i n c e w u x id i a l e c t , a sa r e p r e s e n t a t i v ed i a l e c ti nt a i h ud i a l e c t a la r e ao fw ud i a l e c t , u pt on o w , h a sb e e n s t u d i e db ym a n yr e s e a r c h e r st h r o u g ht h et r a d i t i o n a ll i s t e n i n g - n o t i n gm e t h o d t og e ta m o r eo b j e c t i v ec o n c l u s i o n , t h i st h e s i ss t u d i e st h et o n e so fw u x id i a l e c tb ym e a n so f a c o u s t i ce x p e r i m e n t s t h i st h e s i si sm a i n l yc o m p o s e do f t h r e ec h a p t e r s t h ef w s tc h a p t e rb r i e f l yi n t r o d u c e st h es y l l a b a r yo fw u x id i a l e c ta n ds t a t e st h e r e s e a r c hm e t h o d sa n dp r o c e d u r e so f t h ee x p e r i m e n t s i nt h ee x p e r i m e n t st h ea c o u s t i c a n a l y s i si sf i r s t l yc o n d u c t e db yt h es o u n da n a l y s i ss o r w a r e _ - - - p r a a t ;t h ea c o u s t i cd a t a a r et h e np r o c e s s e db yt h ep r a a ts c r i p t sa n de x c e ls o f t w a r e ;a n dr m a u yt h ef i v ed e g r e e s o nt o n e so fw u x id i a l e c ta r cf i g u r e do u tt h r o u g hf on o r m a l i z a t i o no nt h eb a s i so f l z s c o r e t h es e c o n dc h a p t e rs t u d i e st h ep i t c ha n dd u r a t i o no ft h em o n o - s y l l a b l et o n e a f t e rn o r m a l i z a t i o n , t h el zv a l u e sw i l lb et r a n s f o r m e dt of i v el e v e l sa n dc o m p a r e d w i t ht h et r a d i t i o n a ld e s c r i p t i o n s i ti sf o u n dt h a th i g h - p l a i nt o n ea n dh i - f l a tt o n ea r e c o e x i s t i n gi ny i n p i n g ;y a n g p i n ga n dy a n g q uh a sm e r g e dw i t he a c ho t h e r ;y m q u , m a r k e da s3 3 4 , i sd i f f e r e n tf r o mt h et r a d i t i o n a lr e c o r d 1 1 坞d u r a t i o np a t t e mo f m o n os y l l a b l et o n ei sy a n g p i n g y m s h a n g y a n g q u y a n g s h a a g m q u y m p i n gi n s h u s h e n g , a n dy a n g r u y i n r ui nc u s h e n g t h e r ee x i s t ss h o r ta n dl o n gd i s t i n c t i v e f e a t u r eb d 七】v 嘲r u s h e n ga n do l h c rt o n e s , a n ds h n s h e n ga l w a y sl o n g e rt h a nc u s h e n g t h et h i r dc h a p t e rs t u d i e st h ep i t c ha n dd u r a t i o no ft h eb i - s y l l a b l et o n e t h e a c o u s t i cd a t ao fb i s y l l a b l et o n e , s u c ha sf oa n dd u r a t i o na r en o r m a l i z e da f t e r c o l l e c t e d i ti sd i s c o v e r e dt h a tt h eb i - s y l l a b l et o n ep a t t e r nc o n c l u d e df r o mt h e e x p e r i m e n t si sc o n s i s t e n tw i t ht h et r a d i t i o n a ld e s c r i p t i o n s 1 1 s a n d h im o d ed e c i d e d b yt h ef i r s tc h a r a c t e r t h ep h o n e t i c s a n d b ia n dg r a m m a r - s a n d h io v e r l a pw i t he a c h o t h e r d i f f e r e n tg r a m m a rs t r u c t u r eh a sd i f f e r e n ts a n d h im o d e ,a n dn o ta l lo f t h em o d e h a sr u l e s a st h el a t t e rc h a r a c t e r , y a n g r ui st h es h o a e s to n e ;t h ed u r a t i o no f m o n o - s y l l a b l et o n ei sl o n g e rt i t a nt h ef o r m e ro rl a t t e rc h a r a c t e r s a n ds h o r t e rt h a nt h e w h o l es a n d h i s k e yw o r d s :w u x id i a l e c tm o n o - s y l l a b l et o n ep h o n e t i c - s a n d h ig r a m m a r - s a n d h i 塑壅旦茎 图2 1 图2 2 图2 3 图2 4 图2 5 图2 6 图2 7 图2 8 图2 9 图2 1 0 图2 1 l 图2 1 2 图2 1 3 图2 1 4 图2 1 5 图3 1 图3 2 圈3 3 图3 4 图3 5 图3 6 图3 7 图3 8 图3 9 图3 1 0 图3 1 l 图3 1 2 图3 1 3 图3 1 4 图3 1 5 图3 1 6 图3 1 7 图3 1 8 图3 1 9 图3 2 0 图3 2 l 图3 2 2 图3 2 3 图3 2 4 图3 2 5 图表目录 m i 单字调f 0 曲线图1 6 f 1 单字调f 0 曲线图1 6 m 2 单字调f o 曲线图1 6 f 2 单字调f o 曲线图1 6 m 3 单字调f 0 曲线图1 6 f 3 单字调f o 曲线图1 6 t il z 值比较图1 8 t 2 l z 值比较图1 8 1 3l z 值比较图1 9 t 4l z 值比较图1 9 t 5 l z 值比较图1 9 t 6l z 值比较图1 9 t 7 l z 值比较图”1 9 t 8l z 值比较图1 9 男女声相对时长图2 3 男声m 2 “t i + x ”f 0 曲线图3 l 女声f 2 “t l + x ”f o 曲线图3 2 男声m 2 。t 2 + x ”f 0 曲线图3 2 女声1 :2 “t 2 + x ”f 0 曲线图3 2 男声m 2 “t 3 + x ”f 0 曲线图3 2 女声f 2 “t 3 + x ”f o 曲线图“3 3 男声m 2 “t 4 + x ”f 0 曲线图3 3 女声f 2 “t 4 + x ”f 0 曲线图3 3 男声m 2 “t 5 + x ”f 0 曲线图3 3 女声f 2 “t 5 + x ”f o 曲线图3 4 男声m 2 “t 6 + x ”f 0 曲线图3 4 女声f 2 “t 6 + x ”f o 曲线图3 4 男声m 2 “t 7 + x ”f o 曲线图3 4 女声f 2 “t t + x ”f o 曲线图3 5 男声m 2 “t s + x ”f 0 曲线图3 5 女声f 2 “t 8 + x ”f o 曲线图3 5 男声m 2 “t i + x e ”f 0 曲线图3 9 女声f 2 “t l + x c ”f o 曲线圈4 0 男声m 2 “t 2 + x e ”f 0 曲线图4 0 女声f 2 “t 2 + x c ”f o 曲线图4 0 男声m 2 “t 3 + x e ”f 0 曲线圈4 0 女声f 2 “t 3 + x c ”f 0 曲线图4 1 男声m 2 “t 4 + x e ”f 0 曲线图4 1 女声f 2 “t 4 + x c ”f 0 曲线图4 l 男声f 2 “t 5 + x e ”f 0 曲线图4 1 图表目录 图3 2 6 图3 2 7 图3 2 8 图3 2 9 图3 3 0 图3 3 l 图3 3 2 图3 3 3 图3 3 4 图3 3 5 图3 3 6 图3 3 7 图3 3 8 图3 3 9 图3 4 0 图3 4 1 图3 4 2 图3 4 3 图3 4 4 图3 4 5 图3 4 6 图3 4 7 图3 4 8 图3 4 9 图3 5 0 图3 5 l 图3 5 2 图3 5 3 图3 5 4 图3 5 5 图3 5 6 图3 5 7 图3 5 s 图3 5 9 图3 6 0 图3 6 l 图3 6 2 图3 6 3 图3 6 4 图3 6 5 图3 6 6 图3 6 7 图3 6 8 图3 6 9 女声f 2 “t 5 + x c ”f 0 曲线图4 2 男声m 2 “t 6 + x c ”f 0 曲线图4 2 女声f 2 “t 6 + x c ”f 0 曲线图4 2 男声m 2 “t 1 + x a ”l z 值图4 6 女声f 2 “t i + x a ”l z 值图4 6 女声f l “t i + x a ”l z 值图4 6 男声m 2 “t 2 + x a ”l z 值图4 7 女声f 2 “t 2 + x a ”l z 值图4 7 女声f i “t 2 + x a ”l z 值图4 7 男声抛“t 3 + x a ”l z 值图4 7 女声f 2 “t 3 + x a ”l z 值图档 女声f 1 “t 3 + x a ”l z 值图“档 男声抛“t 4 + x a ”l z 值图4 8 女声f 2 “t 4 + x a ”l z 值图镐 女声f i 。t 4 + x a ”l z 值图4 9 男声“t 5 + x b ”l z 值图4 9 女声f 2 “t ( b ”l z 值图4 9 女声f l “t 5 + x b ”l z 值图4 9 男声“t 5 + x a ”l z 值图5 0 。女声p 24 t 5 + x a ”l z 值图”5 0 女声f 1 “t 5 + x a ”l z 值图5 0 男声m 2 “t l 汁x a ”l z 值图5 0 女声f 2 “粼a ”l z 值图5 l 女声f i “t 6 + x a ”l z 值图5 l 男声m 2 。t 7 + x a ”l z 值图5 l 女声f 2 “t 7 + x a ”l z 值图5 1 女声f 1 “t 7 + x a ”l z 值图5 2 男声“t 8 + x a ”l z 值图5 2 女声f 2 “t 8 + ) ( a ”l z 值图5 2 女声f i “t 8 + x a ”l z 值图5 2 男声m 2 “t b + x b ”l z 值图5 3 女声f 2 “t s + x b ”l z 值图5 3 女声f l “t 8 + x b ”l z 值图5 3 男声m 2 。t l + x c ”l z 值图5 6 女声f 2 “t l + x c ”l z 值图5 6 男声抛“亿+ x c ”l z 值图5 6 女声f 2 “t 2 + x c ”l z 值图5 6 男声m 2 “t 3 + x c ”l z 值图5 7 女声f 2 “t 3 + x c ”l z 值图5 7 男声m 2 “t 4 + x c ”l z 值图5 7 女声f 2 “t 4 + x c ”l z 值图5 7 男声m 2 “t s + x c ”l z 值图5 8 女声f 2 “t 5 + x c ”l z 值图5 8 男声“t 6 + x c ”l z 值图5 8 图表目录 图3 7 0 女声f 2 “t 6 + x c ”l z 值图5 8 图3 7 l男声m 2 双字调相对时长图7 8 图3 7 2 女声f 2 双字调相对时长图7 8 图3 7 3 女声f l 双字调相对时长图7 8 图3 7 4 单独【钯d o 】( f i ) 的声波图及宽带图 表1 1 无锡方言单字调研究情况7 表1 2 无锡方言双字调连读变调钱乃荣8 表1 3 无锡方言双字调连读变调曹晓燕9 表1 4 无锡话单字调发音表1 0 表1 5 调查对象年龄情况表l l 表1 6 发音合作人情况表1 2 表2 1 单字调基频均值与标准差1 4 表2 2 单字调调域及跨度表1 7 表2 3 单字调基频的l z 值1 8 表2 4 实验得到的单字调五度值2 0 表2 5 单字调绝对时长2 2 表2 6 单字调相对时长2 2 表3 1男声m 2 双字调a 、b 类变调的基频均值与标准差2 5 表3 2 男声f 2 双字调a 、b 类变调的基频均值与标准差2 8 表3 3 男声m 2 双字调c 类变调的基频均值与标准差3 5 表3 4 女声f 2 双字调c 类变调的基频均值与标准差3 7 表3 5 单双字调调域及跨度比较表4 2 表3 6 男声m 2 双字调a 、b 类变调的l z 值4 3 表3 7 女声f 2 双字调a 、b 类变调的l z 值4 4 表3 8 男声m 2 双字调c 类变调的l z 值5 3 表3 9 女声f 2 双字调c 类变调的l z 值5 4 表3 1 0 实验得到的a 、b 类变调及五度值6 0 表3 1 l 实验得到的c 类变调及五度值6 2 表3 1 2 无锡方言双字调模式6 5 表3 1 3 舒舒组合连调式表6 6 表3 1 4 舒促组合连调式表6 6 表3 1 5 促舒、促促组合连调式表6 7 表3 1 6a 、b 类双字调变调模式对比举例7 0 表3 1 7 男女声双字调时长均值与标准差7 3 表3 1 8 男女声双字调相对时长7 6 表3 1 9 变调模式相对时长比较表7 9 表3 2 0 单双字调时长均值对照表8 1 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 1 、坚持以“求实、创新”的科学精神从事研究工作。 2 、本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和取得的研 究成果。 的。 3 、本论文中除引文外,所有实验、数据和有关材料均是真实 4 、本论文中除引文和致谢的内容外,不包含其他人或其它机 构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 5 、其他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声明并表 示了谢意。 作者签名:至室丝 日 期:巧珀l 一 学位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本人完全了解南京师范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学 校有权保留学位论文并向国家主管部门或其指定机构送交论文的电 子版和纸质版;有权将学位论文用于非赢利目的的少量复制并允许论 文进入学校图书馆被查阅;有权将学位论文的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 行检索;有权将学位论文的标题和摘要汇编出版。保密的学位论文在 解密后适用本规定。 作者签名:i 塑益 1 3期:1 2 :三:望 前言 前7 言 无锡市位于北纬3 1 0 7 ,至3 2 0 2 ,东经1 1 9 6 3 3 至1 2 0 0 3 8 ,江苏省东南部,东邻苏州, 距上海1 2 8 公里;南濒太湖,与浙江省交界;西接常州,去南京1 8 3 公里;北临长江,与 泰朋市所辖的靖江市隔江相望。总面积为4 7 8 7 ,6 l 平方公里,市区面积1 6 5 9 平方公里。 全市人口为4 4 7 1 9 万人,其中市区2 2 3 5 7 万人o 。 无锡始于西汉高祖五年( 公元前2 0 2 年) 建县,属会稽郡。三国时,孙吴废无锡县,分无 锡县以西为屯田,置毗陵典农校尉。西晋太康二年( 2 8 1 年) 复置无锡县,属毗陵郡元元贞 元年( 1 2 9 5 年) 升无锡为州,届江浙行中书省常州路明洪武元盆6 - ( 1 3 6 8 年) 又降州为县,属中 书省常州府。清雍正二年( 1 7 2 4 年) 。分无锡县为无锡,金匮两县,均属常州府民国元i g ( 1 9 1 2 年) 两县仍合面为一,复称无锡县,属苏常道。民国1 6 年( 1 9 2 7 年) ,无锡县直属江苏省。1 9 4 9 年4 月2 3 日无锡解放后,分无锡县为无锡市,无锡县,无锡市直属苏南区1 9 5 3 年建江苏 省,无锡市为省辖市1 9 8 3 年3 月1 日实行市管县体制,无锡市辖江阴,无锡、宜兴3 县 1 9 8 7 年4 月、1 9 8 8 年3 月,1 9 9 5 年6 月江阴、宜兴、无锡先后撤县设市2 0 0 1 年1 月,撒 锡山市( 原无锡县) 设锡山区、惠山区o 至此,无锡市基本形成现在的行政区划格局,下 辖六个区和两个县级市,分别是崇安、南长、北塘三个城区,滨湖、惠山、锡山三个郊区, 扛阴,宜兴两个县级市 今天的无锡话属于太湖北片吴语太湖北片下分常朋( 毗陵) 和苏沪嘉两个方言小片。 现有的研究材料把无锡话归入苏沪嘉小片。广义的无锡方言包括了其所辖的三个城区和三个 郊区的方言从地理位置来看,无锡位于苏州、常州之间,无锡话也恰好处在这两个小片的 过渡地带,因而靠近常州武进的一些西部乡镇和靠近苏州的东部乡镇的语音面貌有着明显的 不同,无锡县志方言卷中更是将无锡话按声韵调特点分成了7 个小区不仅如此,就连 无锡老城区周围的话也是不同的。最典型的一种说法是“无锡南北四城门外葛闲话搭城里闲 话是勿一样葛。”所谓。城里闲话”即指老城区( 今屡崇安区) 的话,这是无锡人普遍认同 的正宗的无锡话。“四城门”则指老城区周围的东门、南门、西门、:l l :;f l ,这些地方的话跟 老城区问也是有所区别的。此外,随着现代社会的迅速发展,一批批外来移民定居无锡,无 锡市区的居民结构进一步复杂化了这种频繁的交流往来,无疑对方言演变有着潜移驮化的 影响,再加上普通话推广的强大攻势,无锡话在不同年龄、不同地区,不同家庭背景之间存 在的差别较之以往更加突出,即使同是老城区出身的人也是层次不一,各不相同,以至于有 些老一辈的无锡人总是念叨说:如今要听到正宗的无锡话真是太难了 细致考察无锡方言的内部差异有着重要意义,但并非本文目的。本文仅以崇安区的无锡 话作为考察对象,既不失典型性,又便于实验操作 0 1 无锡方言研究概况 1 9 1 8 年,由钱基博编纂的无锡风俗志作为无锡县教育年刊的专辑出版。其中 的方言篇针对无锡方言的语音及其源流作了深入的研究。这是目前所能看到的最早的记录无 锡方言情况的书面材料。 无锡话真正的具有现代方言学意义的研究始于赵元任先生的 现代吴语的研究 ( 1 9 2 8 ) ,该书对无锡方言的声韵调做了详尽的语音学描写,在定单字调调值时,使用了 渐变的音高管和人耳昕辨相结合的方法,跨出了无锡方言声调实验研究的第一步。赵先生 。参考w w w w u x i g o v c n o 同上 前言 还在本书中提出了有名的“无锡腔”,指出“( 无锡话) 阴上字的声调特别”,“阴平字单读 时不特别,两字相连上字是阴平时( 香山、标标) ,两字的全调类似一个上声字,也成平 常所谓无锡腔。”o 1 9 6 0 年,江苏省和上海市方言概况一书出版。这是当时普通话推广、方言普查工 作的一项重要成果。 ( 1 9 8 9 ) 一文。专门讨论了无锡方言的连调 模式,重点比较了几组不同语法结构的连读变调情况同时。他还以无锡话为例指出在吴 语中连调变化只能作为区分词组和复合词的一个参考项,并非决定性因素,后来越来越多 的研究材料证明了这一论断的正确性。应该说,陈棋生先生在无锡方言的语音研究上取得 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功不可没其后出现的与无锡方言语音研究相关的单篇论文有文少功 的无锡方言音系记略( 1 9 9 6 ) 和曹晓燕的无锡方言两字组连读变调( 2 0 0 5 ) 前者 特意记录了老城区老派无锡话的音系,在描述声韵调系统时突出了老派和新派的不同之 处,给变化中的无锡方言状况留下了一个有力的佐证后者记录的单字调系统及变调模式 则倾向于现在的青年一代,在调值的确立上与先前的文献资料有较明显的差别。 由于无锡方言处在苏南吴语的过渡地带,无锡方言的归属问题也一度成为了研究者关 注的焦点许宝华、游汝杰苏南和上海吴语的内部差异( 1 9 8 4 ) ,翁寿元读( 苏南和 上海吴语的内部差异) ( 1 9 8 4 ) ,许宝华、汤珍珠、游汝杰北片吴语内部的差异等对 这个问题都有所涉及。1 9 8 5 年,翁寿元先生发表无锡方言的归属一文。通过对无锡 方言和苏卅i 常州方言声韵调系统的比较分析,指出无锡大部分地区的方言都应归入苏南 和上海吴语的东区,即苏沪嘉小片。只有西部少数几个与常州武进接壤的乡镇讲武进话 该文基本划清了无锡方言、常州方言的分界线,也理清了太湖北片吴语东西两区的界线。 其后,陈祺生的无锡方言概貌( 1 9 9 3 ) 从无锡方言连读变调的特点,即所谓的。无锡 腔”入手进一步考察了无锡方言内部东西两区的划分,并绘制了。无锡方言分区简图”, 所得结论基本与翁文同。 o 赵元任现代吴语的研究 ,科学出版社( 影印本) ,1 9 5 6 年,第8 l 页 2 前言 无锡方言词汇,语法方面的专题研究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续。词汇方面最值得一提的是 翁寿元先生的一系列研究,他先后在方言杂志上发表了无锡方言本字考( 1 9 8 4 ) 、 无锡方言本字考续( 1 9 8 9 ) 、无锡( 薛典) 方言单音词汇释( 1 9 9 2 ) 三篇方言本字考 及解释词汇的文章。陈祺生先生在词汇研究上主要关注的是社会生活和文学作品中的方 言,有旧时代无锡粮食业的常见切口( 1 9 5 7 ) ,围城) 中的无锡方言 ( 1 9 8 5 ) 二文 此外还有洪沉的无锡话部分词语杂考( 1 9 9 4 ) ,侯家欣的无锡方言的惯用语( 1 9 9 3 ) , 曹晓燕、叶翔的无锡方言单音词汇释( 2 0 0 3 ) 无锡方言语法研究分别有陈祺生无锡 方言中的代词( 1 9 8 8 ) ,侯家欣无锡方言中部分形容词的构成规律 ( 1 9 9 1 ) ,刘丹青无 锡方言的体助词“则”( 仔) 和“着”兼评吴语“仔”源于“着”的观点( 1 9 9 5 ) , 叶翔无锡方言加强程度的表达方式 ( 2 0 0 1 ) ,王建、高风无锡方言的重叠式名词 ( 2 0 0 3 ) 曹晓燕无锡方言动词的体和貌( 2 0 0 4 ) ,徐正兴、王建 无锡话中的形容词( 2 0 0 5 ) 其中以刘文影响较大 0 2 汉语声调格局和变调模式实验研究现状 2 0 世纪2 0 年代,赵元任、刘复等语言学家首次展开了汉语声调的实验研究赵元任先 生用简单乐器和渐变音高管模拟声调的高低、确定调值,作为描写语音声调的标准。给调查 方言的人以很大的便利。1 9 3 0 年,赵元任先生提出了声调的五度制标记法,为汉语乃至世 界各声调语言中声调的测定、描写和研究奠定了基础。至今,这套符号仍被广泛地使用着 刘复先生的四声实验录( 1 9 2 4 ) 用浪纹计测量了字音基频f 0 ,并研究了其变化规律,得 出了声调高低是由基频f o 决定的结论,揭示了声调音高的实质,并且创制了“刘氏声调推 断尺”白涤洲先生采用相同的方法对关中3 9 个县的声调进行了研究,得出了各地的声调起 落线,并从调势曲折、声调高低、时间长短三个角度进行了比较分析 继赵元任先生、刘复先生之后,2 0 世纪6 0 年代初,又有一批学者加入到声调实验研究 的队伍中来。林茂灿先生等开始用音高显示器来研究普通话的声调。他将声调分为弯头段、 调型段和降尾段,头尾两段于听感关系不大,只有调型段才是声调信息的负载段,确立了调 型段在声调辨认中的核心地位。通过实验手段讨论普通话= 字组变调最早亦发轫于吴宗济、 林茂灿等几位先生吴先生( 1 9 7 9 ) 在实验的基础上得出了普通话二字组的1 5 种连读变调 模式,指出除两上相连,前上变阳平,是逆向异化外,其余各组的两字变调都是逆向同化现 象,前字调尾和后字调头相互适应,使走势平滑,即协同发音现象。林茂灿先生等人的普 通话二字词变调的实验研究通过量化的实验手法,对二字组的变调进行深入细致的考察, 认为:上、上相连的词语第一个上声字的音高曲线有高升和高降升两种,对于这种高升( 及 高降升) 与阳平字的声调之间的差别单凭人们的耳朵是不容易区分的;阳平字的音高曲线也 有高升、高降升两种,后者由于降度小,人耳一般也是无法辨别的;音高绝对值因人而异, 一个人音高的相对变化模式则大体一致。除二字组之外,三字组、四字组的研究也逐渐展开。 比如,吴宗济先生的普通话三字组变调规律( 1 9 8 4 ) 和普通话四字组变调模式( 1 9 8 8 ) , 林茂灿等普通话四音节词和短语中声调协同发音模式( 1 9 9 2 ) 等吴先生( 1 9 8 4 ) 还提 出了“调势”( 几个音节相连的声调随时问的走势) 的概念,并认为所有的变调都是顺势相连 而不是陡起陡落的 8 0 年代以后,众多优秀的声调实验语音学专著和论文集相继问世。如林焘、王理嘉北 京语音实验录 ( 1 9 8 5 ) ,吴宗济、林茂灿等实验语音学概要 ( 1 9 8 9 ) ,林焘语音探索集 稿( 1 9 9 0 ) ,石锋语音学探微( 1 9 9 0 ) ,石锋、廖荣容语音丛稿( 1 9 9 4 ) 等。其中, 吴宗济、林茂灿等的实验语音学概要是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语音研究室集体智慧 的结晶,该书广泛吸取了当时国内外语音学的实验研究成果,对有关汉语语音的实验研究成 果做了相当全面的介绍。林焘、王理嘉北京语音实验录,林焘语音探索集稿,石锋 语 3 前言 音学探微,石锋、廖荣容语音丛稿等书,则是语音学者家们针对普通话或个别方言点 进行的实验研究。这些论著收录了不少声调实验研究的成果,充分展现了声调的实验研究所 取得的长足进步,也为后人的研究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宝贵材料,为方言声调的实验研究奠定 了坚实的基础。与此同时。关于声调实验研究的单篇论文亦不断涌现,研究对象也涉及越来 越多的方言点,一些少数民族语言的声调发展状况也引起了语言学者们的关注。研究队伍不 断扩大,出现了鲍怀翘、曹剑芬、徐云扬、沈炯、石锋、廖荣容等语言学者。他们利用实验 手段考察备方言点的单字调格局和双字调变调模式,并将实验结果与传统口耳听辨所得的结 论相比较,进行证实或证伪,同时也将声调的研究更进一步地引入到了感知的领域。 此间,石锋先生提出了声调格局的概念。他认为声调格局是由某语言或方言中全部单 字调所构成的格局。它是声调系统的共时初始状态,是各种声调变化的基础形式,因而也是 进行声调研究的起点。石先生将单字调平均曲线纳入到同一调域空间中,发现每个声调所占 据的不是一条线,而是一条带状的声学空间,从而绘制出了北京、天津等地的声调声学空间 图。他的研究为声调的静态分析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突出了“位”的概念,凸显了整体 性、综合性的思维方式在声调实验研究中的重要性 到本世纪初,采用实验方法研究汉语方言声调的专著出现了平悦铃的吴语声调实 验研究 ( 2 0 0 1 ) 和朱晓农的上海声调实验录) ( 2 0 0 5 ) 是其中两部重要的代表作 2 0 0 1 年,由游汝杰等几位先生主编平悦铃著的吴语声调的实验研究 问世,该项 研究用先进的c s l 4 3 0 0 b 语音实验仪器完整地考察了整个吴语地区1 5 个点的声调和变调现 象,在国内外都尚属首创。该书的出版为大规模方言声调实验研究的开展莫定了基础 2 0 0 5 年初,朱晓农先生的上海声调实验录 专就一地方言声调进行实验研究,第一 次实现了对汉语方言单、双字调极其透彻的描写,深入细致地考察了上海话声调的声学特性 在声学数据的处理上,该书还比较了六种基频归一化策略。无论是在实验方法的选择还是在 理论的探讨上都有极大的参考和借鉴的价值。 目前,全国各方言区利用实验手段进行的方言单字调格局和变调模式的研究并没有全面 展开,只有江淮官话和吴语的研究相对较多。江淮方言的研究成果主要有刘俐李先生主持的 教育部“十五2 1 l ”课题“江淮方言声调实验研究”,该课题有两项成果:精标注的语音 数据库。江淮方言声调数据库”( 4 2 g b ) ;著作江淮方言声调实验研究 ( 即将出版) , 以及余华的扬州方言的声调分析 ,丁琳姜堰方言声调实验研究,张小燕金牌方言单 字调实验研究等数篇硕士学位论文。吴语的研究则主要集中在对苏州话、上海话等比较具 有代表性的方言上,无锡方言虽属吴语,但其研究本身起步较晚,利用实验手段进行的研究 更是风毛麟角。因此,本文旨在借鉴前人成果的基础上,采用实验手段对无锡方言进行一次 详尽细致的考察。 0 , 3 本文的研究目的 1 通过对无锡方言单字调的实验分析,得出有关的声学数据,规整折合成传统的五度 值,与传统的结论相比较,得出较为客观的无锡方言的单字调声调格局重点考察单字调阳 调类的合流现状 2 通过对无锡方言双字调的实验分析,得出有关的声学数据,规整折合成传统的五度 值,与传统的结论相比较,得出较为客观的无锡方言的双字组变调模式。 3 通过考察无锡方言变调与语法结构的关系,总结无锡方言双字组的连调规律找出 不同语法结构的不同变调机制。 4 通过对无锡方言时长的实验分析,得出有关声学数据,进行归一化处理,并将单双 字调的时长进行比较 4 第一章绪论 第一章绪论 本章主要包括三部分内容:首先介绍无锡方言的声韵调系统,然后探讨声调负载段的 确定,选择实验方法,最后交代实验过程,详细介绍实验准备工作和实验步骤,以及数据处 理的方法。 1 1 无锡方言音系 现代吴语的研究 、江苏省和上海市方言概况 、无锡县志 ,无锡市志、江苏省 志方言志 、江苏方言总汇 等都是以老派发音为标准的,一个非常典型的现象就是仍然 保留了陋堪司一组声母,而在本文的发音人中已经没有人发这组音当代吴语研究 记录的无锡话虽说已经没有了这组声母,是地道的新派,但是在韵母的描写上和本文发音人 存在差别。因此,本文在实际录音的基础上,参考江苏省志方言志和当代吴语研究 拟定无锡方言的声韵系统。从具体拟定的音系来看,本文的发音人多属于新派中较为年长的, 间或夹杂着老派音系的一些特点 1 , 1 1 声母 无锡方言有2 7 个声母。o p 杯边不布 p 抛片普朴 b 办平部别- 毛捅马灭f 反飞夫法 t 多当低跌f 讨汤听脱d 台同田达- 内南能纳 缸租终焦接。猜仓亲切山算写削 如基叫举决f 气轻区泣以奇求群局轴泥宁逆女9 希香虚吸 k 高根规田 r 开康块客 g 犀环狂轧d 岸昂瓦岳 k 好很昏忽 2 烟汪怨鸭 1 1 , 2 韵母 无锡方言有4 7 个韵母,包括自成音节的6 、m 1 资雌司慈 1 i 比非妻其 。 ,房肥武乏 i 来浪林略 z 事才样石 a 号摇黄域 知处世树 夫符枯胡 y 居具语余 。吴语中声母的清浊问题历来比较引人注目,随着声学仪器在语音研究中的使用,对吴语浊辅音的研究更加 深入。刘复先生利用浪纹计证实了吴语的浊音不浊,赵元任先生在给中国方言中的爆发音分类时把吴语浊 音单列为第六大类一。清音浊流”,即此类浊辅音在发音时声带并不振动,但在听感上则是一股浊音气流 我们通过观察语图发现,无锡话中以浊辅音b 、d 、由,g 、v 、z 为声母的作为单 音节和在双音节的前字时,语图上并没有表现出浊音特征,表明此时这些辅音是不带音的,按严式标音应 为p 丘、t l i 、t 西,i d i f l i 、s f i 。而作为双音节后字声母时则有明显的浊音表现。 因本文的研究目的在声调,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