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洲里岚湖居高层新建室分项目可研报告.docx_第1页
满洲里岚湖居高层新建室分项目可研报告.docx_第2页
满洲里岚湖居高层新建室分项目可研报告.docx_第3页
满洲里岚湖居高层新建室分项目可研报告.docx_第4页
满洲里岚湖居高层新建室分项目可研报告.docx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铁塔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分公司2016年满洲里岚湖居高层新建室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项目编码:建设单位:中国铁塔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分公司编制单位:福建省邮电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编制时间:2016年05月企业机密中国铁塔内蒙古自治区分公司呼伦贝尔市2016年满洲里岚湖居高层新建室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董 事 长: *分 管 副 总 裁: *分 管 总工程师: 黄荔红分 管 副总经理: 吴刚分 院 院 长: *项 目 经 理: 李东翼审 核 人: *单 项 负 责 人: 陈子敬预算审核:苏雄生(通信(概)字13140361)预算编制:曾 诚(通信(概)字12140618)2016年05月目录一、概述51编制依据51.1编制依据规范51.2规范强制性条文要求72可研范围及分工182.1可研范围182.2可研分工192.3专业分工192.4各公司间的分工界面193设计目标204技术指标204.1中国移动网络性能指标204.2中国联通网络性能指标224.3中国电信网络性能指标22二. 现场及电磁环境测试分析241.明确需求制式及站点基础信息242.站点周围基站分布图及周边环境243. 项目建设必要性分析254.电磁环境测试254.1中国移动254.2中国联通254.3中国电信255.测试结论26三、建设方案261.覆盖区域描述262.室内覆盖设计思路272.1合路器选择272.2单/双路选择283.隔离度及功率容限分析284.室内外综合及切换带的设置295.泄漏及渗透控制296.边缘场强预测307.室分系统方案说明317.1天线布点设计317.2天线口功率设计317.3馈缆的选型317.4合路点位及分区设置318.室分系统设备间方案329.室分电源系统建设方案339.1 BBU集中放置机房电源方案339.2 合路点(拉远RRU)电源方案3410传输配套建设方案3411机房配套建设方案3412. 设计3413. 施工3514. 验收3515. 工期35四、设备安装说明351.设备安装要求352.天线安装要求363.馈线安装要求364.接地要求375电源安装要求386.标签、铭牌规范要求38五、物料清单及主要安装工程量39六、项目进度43工程建设进度安排建议43七、工程估算431.编制依据432.单价和费率取定442.1单价取定442.2相关费率443.可研投资估算汇总453.1分布系统专业估算453.2电源配套估算453.3传输专业估算463.4机房配套专业估算46八、采购方式46九、共享共建、节能和环保、劳动保护及消防安全471、共享共建471.1共享共建目的471.2共建共享策略471.3共建共享需要解决的问题482.节能和环保482.1节能482.2总体思路482.3主要工作482.4指标要求492.5内蒙古区域特点492.6节能的重点492.7节能措施502.8.环境保护512.9电磁辐射防护523.劳动保护534消防安全53十、安全生产531.安全生产要求531.1.安全管理要求531.2施工现场安全541.3施工消防安全541.4施工交通安全541.5野外作业安全541.6电气安全542.工具和仪表553.器材储运553.1一般安全规定553.2搬运光(电)缆554.设备安装564.1一般安全要求564.2安装机架和布放线缆564.3安装蓄电池574.4设备加电测试575.高空作业576.安全生产费的计取和使用57十一、经济分析与风险分析581、经济分析582、风险分析582.1技术实现的风险及防范措施。582.2工程实施风险与相关防范措施。58十二、研究结论58一、概述本文件为满洲里岚湖居高层室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1编制依据1.1编制依据规范(1) 2006年7月信息产业部发布的YD5104-2005900/1800MHz TDMA 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工程设计规范;(2) YD 5111-2009 2GHz WCDMA 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工程设计暂行规定;(3) YD/T5104-2005 900/1800MHz TDMA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工程设计规范;(4) YD 5059-2005电信设备安装抗震设计规范;(5) YD 5054-2010 通信建筑抗震设防分类标准;(6) YD 5060-2005电信设备安装抗震设计图集;(7) YD 5098-2005通信局(站)防雷与接地工程设计规范;(8) GB 50689-2011通信局(站)防雷与接地工程设计规范;(9) YD5002邮电建筑防火设计标准;(10) YD/T 5026-2005电信机房铁架安装设计标准;(11) YD 5039-2009通信工程建设环境保护技术暂行规定;(12) YD 5191-2009电信基础设施共建共享工程技术暂行规定;(13)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8702-88电磁辐射防护规定;(14) 信部规【2006】466号无线通信系统室内覆盖工程设计规范(YD/T51202005);(15) 中华人民共和国通信行业标准YD 5102-2010通信线路工程设计规范;(16) 中华人民共和国通信行业标准YD 5102-2010本地通信线路工程设计规范;(17)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50373-2006通信管道与通道工程设计规范;(18) 2015年1月中国铁塔公司印发室内分布系统施工及验收规范(试行);(19) 2014年12月中国铁塔【2014】46号文关于印发室内分布系统系列标准的通知;(20) 2014年12月中国铁塔集团公司印发QZTT 1004.1-2014 光纤分布系统 总体技术要求(试行)V1.0;(21) 2014年12月中国铁塔集团公司印发QZTT 1004.2-2014 光纤分布系统 设备技术要求(试行)V1.0;(22) 2014年12月中国铁塔集团公司印发QZTT 1003.1-2014 无源分布系统 总体技术要求 (试行)V1.0;(23) 2014年12月中国铁塔集团公司印发QZTT 1003.2-2014 无源分布系统 多系统接入平台(POI)技术要求及测试方法 (试行)V1.0;(24) 2014年12月中国铁塔集团公司印发QZTT 1003.3-2014 无源分布系统 无源器件技术要求及测试方法 (试行)V1.0;(25) 2014年12月中国铁塔集团公司印发QZTT 1003.4-2014 无源分布系统 射频电缆技术要求及测试方法 (试行)V1.0;(26) 2014年12月中国铁塔集团公司印发QZTT 1003.5-2014 无源分布系统 室分天线技术要求及测试方法 (试行)V1.0;(27 ) 2014年11月中国铁塔集团公司印发通信室内覆盖标准化过程管理指导小手册;(28 ) 2014年11月中国铁塔集团公司印发室内分布系统分场景建设指导手册;(29)2016年2月印发中国铁塔集团公司印发中国铁塔201616号无源分布系统多系统接入平台(POI)、无源器件、室内分布天线、射频电缆技术要求和检测规范的通知(30) 2015年5月中国铁塔内蒙古自治区分公司印发内蒙古铁塔201534号文关于明确土建及综合施工结算审计计价标准的通知;(31) 中国铁塔股份有限公司内蒙古分公司提供的资料;(32) 中国移动公司内蒙古分公司提供的资料;(33) 中国联通公司内蒙古分公司提供的资料;(34) 中国电信公司内蒙古分公司提供的资料;(35) 福建省邮电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现场勘察的资料。1.2规范强制性条文要求1.2.1抗震通信行业抗震主要设计规范参照下表,设备安装类主要引用YD 5059-2005电信设备安装抗震设计规范相关条文。分类标准号标准名称抗震YD 5054-2010通信建筑抗震设防分类标准YD 5059-2005电信设备安装抗震设计规范YD 5060-2010通信设备安装抗震设计图集电信设备安装抗震YD 5059-2005电信设备安装抗震设计规范为通信行业标准,其中第5.1.1、5.1.2、5.1.3、5.1.4、5.2.2、5.3.1、5.3.2、6.1.2、6.5.1、7.2.1条为强制性条文,必须严格执行。5.1.1 架式电信设备顶部安装应采取由上梁、立柱、连固铁、列间撑铁、旁侧和斜撑组成的加固联结架。构件之间应按有关规定联结牢固,使之成为一个整体。5.1.2 电信设备顶部应与列架上梁加固。对于8度及8度以上的抗震设防,必须用抗震夹板或螺栓加固。5.1.3 电信设备底部应与地面加固。对于8度及8度以上的抗震设防,设备应与楼板可靠联结。螺栓的规格按本规范4.3.1条的计算方法确定。5.1.4 列架应通过连固铁及旁侧撑铁与柱进行加固,其加固件应加固在柱上,加固所用螺栓规格应按4.3.1条公式计算确定。5.2.2 对于8度及8度以上的抗震设防,小型台式设备应安装在抗震组合柜内。抗震组合柜的安装加固同5.2.1条。5.3.1 69度抗震设防时,自立式设备底部应与地面加固。其螺栓规格按本规范4.3.2条公式计算确定。5.3.2 69度抗震设防时,按第5.3.1条计算的螺栓直径超过M12时,设备顶部应采用联结构件支撑加固,联结构件及地面加固螺栓的规格按第4.3.1条计算确定。6.1.2 8度和9度抗震设防时,蓄电池组必须用钢抗震架(柜)安装,钢抗震架(柜)底部应与地面加固。加固用的螺栓规格应符合表6.1.2-1和表6.1.2-2的要求。表6.1.2-1 双层双列蓄电池组螺栓规格设防烈度8度9度楼层上层下层一层上层下层一层蓄电池容量(AH)200200规格M10M10M10M12M12M10表6.1.2-2 蓄电池组螺栓规格设防烈度8度9度楼层上层下层一层上层下层一层蓄电池容量(AH)M12M10M8M12M10M103004005006007008009001000M12M12M101200140016001800M14M12M10M14M14M1220002400260028003000注:上层指建筑物地上楼层的上半部分,下层指建筑物地上楼层的下半部分。单层房屋按表内-层考虑。6.5.1 当抗震设防时,蓄电池组输出端与电源母线之间应采用母线软连接。7.2.1微波站的馈线采用硬波导时,应在以下几处使用软波导:1在机房内,馈线的分路系统与矩形波导馈线的连接处;波导馈线有上、下或左、右的移位处。2在圆波导长馈线系统中,天线与圆波导馈线的连接处。3在极化分离器与矩形波导的连接处。1.2.2防雷与接地通信局(站)防雷与接地工程应符合YD 5098-2005通信局(站)防雷与接地工程设计规范和GB 50689-2011通信局(站)防雷与接地工程设计规范的规定,当两规范发生抵触时,以GB 50689-2011为准。(1)YD 5098-2005 通信局(站)防雷与接地工程设计规范为通信行业标准,其中第1.0.8、1.0.9、3.6.6、3.6.7、4.1.1、5.1.3、7.5.4、9.1.2、9.2.9条为强制性条文,必须严格执行。1.0.8 通信局(站)内使用的浪涌保护器,应经信息产业部认可的防雷产品质量检测部门测试合格。1.0.9 通信局(站)的防雷、接地、雷电过电压保护工程设计必须符合信息产业部颁布的通信网防御雷电安全保护检测管理办法的相关规定。3.6.6 严禁在接地线中加装开关或熔断器。3.6.7 接地线布放时应尽量短直,多余的线缆应截断,严禁盘绕。4.1.1 综合通信大楼应采用联合接地方式,将围绕建筑物的环形接地体、建筑物基础地网及变压器地网相互连通,共同组成联合地网。局内设有地面铁塔时,铁塔地网必须与联合地网在地下多点连通。5.1.3 接入网站的供电系统采用的TT供电方式时,单相供电时应选择“1+1型”SPD,三相供电时应选择“3+1型”SPD。7.5.4 缆线严禁系挂在避雷网或避雷带上敷设。9.1.2 电源用雷电浪涌保护器(SPD)的测试必须符合通信局(站)低压配电系统用电涌保护器技术要求YD/T1235.1-2002的要求;检测中的测试方法必须符合通信局(站)低压配电系统用电涌保护器测试方法YD/T1235.2-2002的要求。9.2.9 严禁将C级40kA模块型SPD进行并联组合作为80kA或120kA的SPD使用。(2)GB 50689-2011 通信局(站)防雷与接地工程设计规范为国家标准,其中第1.0.6、3.1.1、3.1.2、3.6.8、3.9.1、3.10.3、3.11.2、3.13.6、3.14.1、4.8.1、5.3.1、5.3.4、6.4.3、6.6.4、7.4.6、9.2.9条为强制性条文,必须严格执行。1.0.6 通信局(站)雷电过电压保护工程,必须选用经过国家认可的第三方检测部门测试合格的防雷器。3.1.1 通信局(站)的接地系统必须采用联合接地的方式。3.1.2 大、中型通信局(站)必须采用TN-S或TN-C-S供电方式。3.6.8接地线中严禁加装开关或熔断器。3.9.1接地线与设备及接地排连接时,必须加装铜接线端子,并应压(焊)接牢固。3.10.3计算机控制中心或控制单元必须设置在建筑物的中部位置,并必须避开雷电浪涌集中的雷电流分布通道,且计算机严禁直接使用建筑物外墙体的电源插孔。3.11.2通信局(站)范围内,室外严禁采用架空线路。3.13.6局(站)机房内配电设备的正常不带电部分均应接地,严禁做接零保护。3.14.1室内的走线架及各类金属构件必须接地,各段走线架之间必须采用电气连接。4.8.1楼顶的各种金属设施必须分别与楼顶避雷带或接地预留端子就近连通。5.3.1宽带合路点用户单元的设备必须接地。5.3.4出入建筑物的网络线必须在网络交换机接口处加装网络数据SPD。6.4.3接地排严禁连接到铁塔塔角。6.6.4 GPS天线设在楼顶时,GPS馈线严禁再楼顶布线时与避雷带缠绕。7.4.6 缆线严禁系挂在避雷网或避雷带上。9.2.9 可插拔防雷模块严禁简单并联后作为80kA、120kA等量级的SPD使用。1.2.3建筑防火与消防通信机房建筑的耐火等级符合YD/T 5003中相应条文的规定。通信机房建筑的防火须遵守YD5002邮电建筑防火设计标准、GB50045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和GB50016建筑设计防火规范中相应条文的规定。通信机房建筑的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应符合GB 50116-2008 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设计规范中相应条文的规定。YD 5002-2005邮电建筑防火设计标准为通信行业标准,其中第3.1.2、3.1.3、3.1.4、3.2.1、3.2.2、3.2.6、3.3.4、3.3.10、3.5.1、3.5.3、3.5.7、4.1.1、4.1.3、4.1.4、4.1.5、4.2.1、4.2.2、4.4.8、6.3.7条为强制性条文,必须严格执行。3.1.2一类高层电信建筑的耐火等级应为一级,二类高层电信建筑以及单层、多层电信建筑的耐火等级均不应低于二级。裙房的耐火等级不应低于二级。电信建筑地下室的耐火等级应为一级。3.1.3电信建筑防火分区的允许最大建筑面积不应超过表3.1.3的规定。表3.1.3 每个防火分区的最大允许建筑面积建筑类型每个防火分区的建筑面积(平方米)一、二类高层电信建筑1500单层、多层电信建筑2500一、二类高层电信建筑地下室750多层电信建筑地下室注:设有自动灭火系统的防火分区,其允许最大建筑面积可按本表增加一倍。当局部设置自动灭火系统时,增加面积可按该局部面积的一倍计算。3.1.4一类高层电信建筑与建筑高度超过32 m的二类高层电信建筑均应设防烟楼梯间,其余电信建筑应设封闭楼梯间。3.2.1电信建筑内的管道井、电缆井应在每层楼板处用相当于楼板耐火极限的不燃烧体做防火分隔,楼板或墙上的预留孔洞应用相当于该处楼板或墙体耐火极限的不燃烧材料临时封堵,电信电缆与动力电缆不应在同一井道内布防。3.2.2电信机房的内墙及顶棚装修材料的燃烧性能等级应为A级,地面装修材料的燃烧性能等级不应低于B1级。3.2.6开敞式电信机房内任何-点至最近的安全出口的直线距离不应大于30m。3.3.4下列电信机房应设气体灭火系统:1.国际局、省级中心及以上局的长途交换机房(包括控制室、信令转接点室)及移动汇接局交换机房;2.10000路及以上地区中心的长途交换机房(包括控制室、信令转接点室)及移动汇接局交换机房;3.20000线及以上市话汇接局、关口局的交换机房(包括控制室、信令转接点室)及移动关口局交换机房;4.60000门及以上市内交换局的交换机房(包括控制室、信令转接点室)及移动本地网交换机房;5.为上述交换机房服务的传输机房及重要的数据机房等。6.高低压变配电系统的防火。3.3.10电信建筑应按现行国家建筑灭火器配置设计规范的规定配置手提式或移动式灭火器。电信机房应按独立单元配置手提式或移动式灭火器。3.5.1长途电信枢纽楼、省会级电信综合楼的消防用电设备应按一级负荷要求供电,并应由自备发电设备作为应急电源。其他电信建筑的消防用电设备应按该建筑的最高负荷等级要求供电。3.5.3电信建筑内的配电线路暗敷设时,应穿管并应敷设在不燃烧体结构内且保护层厚度不应小于30mm;明敷设时,应穿有防火保护的金属管或有防火保护的封闭式金属线槽;当采用阻燃或耐火电缆时,敷设在电缆井、电缆沟内可不采取防火保护措施;当采用矿物绝缘类不燃性电缆时可直接敷设。电信建筑内的动力、照明、控制等线路应采用阻燃铜芯电线(缆)。电信建筑内的消防配电线路,应采用耐火型或矿物绝缘类不燃性铜芯电线(缆)。消防报警等线路穿金属管时,可采用阻燃铜芯电线(缆)。3.5.7电信建筑内除小于5平方米的卫生间外,应设置火灾自动报警装置。4.1.1一级邮区中心局和省会二级邮区中心局的邮政生产用房耐火等级应为一级,其余邮政生产用房耐火等级不应低于二级。4.1.3邮政生产用房防火分区的允许最大建筑面积不应超过表4.1.3的规定。表4.1.3 每个防火分区允许最大建筑面积建筑类别耐火等级每个防火分区允许最大建筑面积(平方米)高层一级3000二级2000多层一级6000二级4000单层一级不限二级80004.1.4邮政生产用房内任何一点至最近的安全出口的直线距离,单层不应大80m,多层不应大于60m,高层不应大于40m。4.1.5邮政生产用房的疏散楼梯应采用封闭楼梯间,高度超过32m且每层人数超过10人时,应采用防烟楼梯间或室外楼梯。4.2.1邮政建筑内的管道井、电缆井应在每层楼板处采用相当于楼板耐火极限的不燃烧体分隔,楼板或墙上的预留孔洞应用相当于该处楼板或墙体耐火极限的不燃烧材料临时封堵。4.2.2邮政建筑内墙及顶棚装修材料的燃烧性能等级应为A级,地面装修材料的燃烧性能等级不应低于B1级。4.4.8一级邮区中心局和省会二级邮区中心局的生产车间应设安全监视和火灾应急广播。火灾应急广播可与生产调度广播合用,火灾时应能将生产调度广播自动切换到火灾应急广播。6.3.7电缆孔洞及管井应采用相同耐火极限的防火材料封堵。通信电缆不应与动力馈电线敷设在同一个走线孔洞(管井)内。1.2.4铁架安装YD/T 5026-2005电信机房铁架安装设计标准为通信行业标准,其中第2.2.2条为强制性条文,必须严格执行。本标准侧重于无抗震设防要求的电信机房内的铁架安装设计,对抗震设防区机房内的设备加固、铁架加固要求以及加固节点的设计及其相关计算方法等,YD 5059-2005电信设备安装抗震设计规范中有详细规定。1.0.5本标准铁架安装内容中有关抗震加固部分应按YD 5059-2005电信设备安装抗震设计规范有关规定执行。2.1.l铁架安装方式应采用列架结构,并通过连接件与建筑物构件连接成一个整体。2.1.7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及6度以上的机房,铁架安装应采取抗震加固措施。3.1.1铁架的各相关构件之间应通过连接件牢固连接,使之成为一个整体,并应与建筑物地面、承重墙、楼顶板及房柱加固。1.2.5环境保护YD 5039-2009通信工程建设环境保护技术暂行规定为通信行业标准,其中第1.0.3、4.0.4、4.0.5、4.0.8、4.0.13、5.0.3、6.0.3条为强制性条文,必须严格执行。本暂行规定不适用于移动通信室内分布系统的电磁辐射环境保护。1.0.3 对于产生环境污染的通信工程建设项目,建设单位必须把环境保护工作纳入建设计划,并执行“三同时制度”,即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4.0.4 严禁在崩塌滑坡危险区、泥石流易发区和易导致自然景观破坏的区域采石、采砂、取土。4.0.5 工程建设中废弃的沙、石、土必须运至规定的专门存放地堆放,不得向江河、湖泊、水库和专门存放地以外的沟渠倾倒;工程竣工后,取土场、开挖面和废弃的沙、石、土存放地的裸露土地,应植树种草,防止水土流失。4.0.8 通信工程建设中不得砍伐或危害国家重点保护的野生植物。未经主管部门批准,严禁砍伐名胜古迹和革命纪念地的林木。4.0.13 通信工程中严禁使用持久性的有机污染物做杀虫剂。5.0.3 必须保持防治环境噪声污染的设施正常使用;拆除或闲置环境噪声污染防治设施应报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批准。6.0.3 严禁向江河、湖泊、运河、渠道、水库及其最高水位线以下的滩地和岸坡倾倒、堆放固定废弃物。1.2.6共建共享YD 5191-2009电信基础设施共建共享工程技术暂行规定为通信行业标准,其中第1.0.5、4.1.2、4.2.2、5.0.3、5.0.7、6.0.2、7.1.6、7.2.5条为强制性条文,必须严格执行。1.0.5 共建共享电信基础设施时,应满足YD 5039-2009通信工程建设环境保护技术暂行规定的要求和国家对环境保护的其他相关要求。4.1.2 基站机房共享时,必须根据所有设备的重量、尺寸、排列方式及楼面结构布置等对机房楼面结构进行安全评估,必要时采取加固措施,保证结构安全。4.2.2 在已有建筑物里共建基站机房时,必须根据所有设备的重量、尺寸、排列方式及楼面结构布置等对机房楼面结构进行安全评估,必要时采取加固措施,保证结构安全。5.0.3 基站天面共建共享时,必须根据各电信业务经营者的天线及其支撑设施的尺寸、重量和安装方式等情况对支撑设施及屋面结构进行安全评估,必要时采取加固措施,保证结构安全。5.0.7 基站天面共建共享时,电磁辐射应满足GB 8702-1988电磁辐射防护规定的要求。6.0.2 室内分布系统共建共享时,电磁辐射应满足GB 8702-1988电磁辐射防护规定的要求。7.1.6 防雷及接地系统应共享,并检查原有系统是否满足YD 5098-2005通信局(站)防雷与接地工程设计规范的要求,必要时进行扩建或改造。7.2.5 防雷及接地系统应共同建设,并满足YD 5098-2005通信局(站)防雷与接地工程设计规范的要求。1.2.7电源(1)YD/T 5040-2005通信电源设备安装设计规范为通信行业标准,其中第3.1.1、3.1.6、3.1.7、3.3.1、3.3.2、4.3.2、5.0.4第6款、6.2.5第5款、6.2.11条为强制性条文,必须严格执行。3.1.1 低压交流供电系统应采用TN-S接线方式。3.1.6低压市电间、市电与油机之间采用自动切换方式时必须采用具有电气和机械联锁的切换装置;采用手动切换方式时,应采用带灭弧装置的双掷刀闸。3.1.7自动运行的变配电系统应具备手动操作功能。3.3.1新建局(站)应采用联合接地。3.3.2防雷与接地系统的设计应按YD5098-2005通信局(站)防雷与接地工程设计规范有关规定执行。4.3.2不同厂家、不同容量、不同型号、不同时期的蓄电池组严禁并联使用。5.0.4采用电源馈线的规格,应符合下列要求:6.机房内的导线应采用非延燃电缆。6.2.5 发电机室设备布置应符合下列要求:5发电机室根据环保要求采取消噪声措施时,应达到附录B中GB 3096-1993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的要求;机组由于消噪音工程所引起的功率损失应小于机组额定功率的5%。6.2.11在要求抗震设防的通信局站,加固措施按YD 5059-2005电信设备安装抗震设计规范设计。(2)YD/T 5027-2005通信电源集中监控系统工程设计规范为通信行业标准,其中第6.2.7条为强制性条文,必须严格执行。6.2.7 各种监控设备与机柜(架)应有良好的接地,接地方式应满足YD 5098-2005通信局(站)防雷与接地工程设计规范的要求(3) YD 5167-2009通信用柴油发电机组消噪音工程设计暂行规定为通信行业标准,其中第1.0.4、1.0.6、1.0.7条为强制性条文,必须严格执行。1.0.4 工程设计中采用的设备和材料必须是环保产品。1.0.6 机组因消除噪音而引起的功率损失不得超过该机组额定功率的5%。1.0.7 噪声治理后应达到国家环境保护标准GB 3096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的要求。1.2.8移动网(1)YD 5110-2009 800MHz/2GHz CDMA2000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工程设计暂行规定为通信行业标准,其中第11.2.1、12.1.1、12.1.2、12.1.3、12.1.4、12.2.1、12.2.6、12.2.7、12.2.8条为强制性条文,必须严格执行。11.2.1 选择站址时应尽量共用已有站址,新建站址应采用和其他电信业务经营者联合建设的方式。12.1.1 机房的工艺要求应执行YD/T 5003电信专用房屋设计规范的有关规定。12.1.2 核心网机房的防火要求应符合国家现行消防规范标准及现行的邮电建筑防火设计规范的要求。12.1.3 防雷接地设计应执行YD 5098-2005通信局(站)防雷与接地工程设计规范的有关规定。12.1.4 设备安装的抗震设计应执行YD 5059-2005电信设备安装抗震设计规范的有关规定。12.2.1 基站机房的工艺要求,应执行YD/T 5003电信专用房屋设计规范的有关规定,并考虑多电信业务经营者对机房的工艺要求。12.2.6 基站机房的防火要求应符合国家现行消防规范标准及现行的邮电建筑防火设计规范的要求。12.2.7 基站的防雷接地设计应执行YD 5098-2005通信局(站)防雷与接地工程设计规范的有关规定。12.2.8 基站设备安装的抗震设计应执行YD 5059-2005电信设备安装抗震设计规范的有关规定。(2)YD 5111-2009 2GHz WCDMA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工程设计暂行规定为通信行业标准,其中第5.6.3、11.2.1、12.1.1、12.1.2、12.1.3、12.1.4、12.2.1、12.2.6、12.2.7、12.2.8、12.4.2、12.4.3、12.4.4条为强制性条文,必须严格执行。5.6.3 根据业务需求,电信业务经营者提供的各种业务应实现互通。互通时应参照相关规范的要求,在要求不明确时可进行协商保证业务的互通。11.2.1 选择站址时应尽量共用已有站址,新建站址应采用和其他电信业务经营者联合建设的方式。12.1.1 机房的工艺要求应执行YD/T 5003电信专用房屋设计规范的有关规定。12.1.2 核心网机房的防火要求应符合国家现行消防规范标准及现行的邮电建筑防火设计规范的要求。12.1.3 防雷接地设计应执行YD 5098-2005通信局(站)防雷与接地工程设计规范的有关规定。12.1.4 设备安装的抗震设计应执行YD 5059-2005电信设备安装抗震设计规范的有关规定。12.2.1 基站机房的工艺要求,应执行YD/T 5003电信专用房屋设计规范的有关规定,并考虑多电信业务经营对机房的工艺要求。12.2.6 基站机房的防火要求应符合国家现行消防规范标准及现行的邮电建筑防火设计规范的要求。12.2.7 基站的防雷接地设计应执行YD 5098-2005通信局(站)防雷与接地工程设计规范的有关规定。12.2.8 基站设备安装的抗震设计应执行YD 5059电信设备安装抗震设计规范的有关规定。12.4.2 铁塔的工艺要求,应考虑多系统共享,满足多系统共享对系统间隔离度、风阻和承重的要求,并满足多系统信号覆盖的要求。对于不能满足要求的,要采取相应的技术措施予以改造。12.4.3 铁塔、楼顶桅杆、支架、拉线塔防雷接地设计应执行YD 5098-2005通信局(站)防雷与接地工程设计规范的有关规定。12.4.4 铁塔设计要求应执行YD/T 5131-2005移动通信工程钢塔桅结构设计规范的有关规定。(3)YD/T5104-2005 9001800MHz TDMA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工程设计规范,其中12.2.13条为强制性条文,必须严格执行。12.2.13除上述规定外,移动交换中心及基站的接地设计应执行YD 5098-2005通信局(站)防雷与接地工程设计规范。2可研范围及分工2.1可研范围本工程为中国铁塔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分公司2016年满洲里岚湖居高层新建室分项目,主要包括以下设计内容:(1)分布系统建设方案(2)电源配套建设方案(3)机房配套建设方案(4) 传输接入方案2.2可研分工本工程设计由福建省邮电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承担,具体包含:室内分布系统合路器及以下的室内分布系统、主设备配套;设备间光缆配纤设备、设备间光缆配纤设备至RRU之间的光缆建设(BBU与RRU之间采用尾纤直连的除外)。2.3专业分工无线专业:负责合路器及以下的室内分布系统设计;电源专业:负责室内分布系统各运营商信源设备的电源设计;配套专业:负责室内分布系统的配套设计;传输专业:负责室内分布系统各运营商信源设备之间的光缆设计。2.4各公司间的分工界面运营商、铁塔公司、设计院、设备供应商、施工方、监理等参与项目成员的分工界面具体如下:室内分布系统建设,铁塔公司与运营商以合路器输入端口为分界点。 室内分布系统建设分工界面运营商负责:传输光缆接入、传输设备、传输配套设备(传输综合柜、ODF、DDF等)、无线主设备,并负责无线设备至合路器端口的连接、传输设备及无线主设备的电源连接。(当采用拉远式RRU或光纤直放站作为信源时,不需要传输设备。)铁塔公司负责:合路器及以下的室内分布系统、主设备配套。当室内分布系统中的BBU和RRU设置于铁塔公司的设备间时,其传输连接线路由铁塔公司负责。3设计目标 分布系统驻波比要求各工作频段驻波比小于1.5。 天线口功率应采用多天线、小功率的设计思路,天线尽可能的贴近用户实现滴灌覆盖。尽量减少梁、柱、墙等障碍物的穿透损耗和绕射衰耗,实现信号强度均匀分布,降低电磁辐射量。各蜂窝移动接入系统天线口输出功率宜设置在5dBm10dBm,可根据覆盖区域的大小、隔断的疏密程度进行适当的调整,但天线口输出功率不宜超过15dBm的限值。对于天线安装高度较高的场景(如体育场馆、会展中心、机场航站楼等)或对覆盖有特殊要求的场景(如干扰严重的建筑物高层等),天线口功率还可酌情提高,但应满足国家对于电磁辐射防护的规定。 覆盖指标要求各系统主要覆盖指标要求见下表:表1.1-2 各系统覆盖指标要求序号运营商网络制式参考指标覆盖电平(dBm)有效覆盖率1中国移动GSM 900RxLev-8595%2DCS 1800RxLev-8595%3TDD LTE(F频段)RSRP-10595%4TDD LTE(A频段)RSRP-10595%5TDD LTE(E频段)RSRP-10595%6中国联通GSM 900RxLev-8595%7WCDMA 2100RSCP-8595%8DCS 1800RxLev-8595%9FDD LTE(1.8G)RSRP-10595%10TDD LTE(2.3G)RSRP-10595%11中国电信CDMARxpower-8595%12FDD LTE(1.8G)RSRP-10595%13FDD LTE(2.1G)RSRP-10595%14TDD LTE(2.3G)RSRP-10595%注:上表结果作为室内分布系统覆盖设计的参考,应根据建筑物内部不同的功能区、不同的用户需求等进行差异化的设计,如会议室、营业厅等区域覆盖电平可适当加强,电梯、地下停车场等区域覆盖电平可适当减弱。4技术指标4.1中国移动网络性能指标4.1.1GSM系统技术性能要求 工作频段中国移动GSM900使用:890909MHz(上行),935954MHz(下行),频道号195;频道间隔:相邻频道间隔为200KHz;双工收发频率间隔为45 MHz;中国移动GSM1800使用:17101735MHz(上行),18051830MHz(下行);频道间隔:相邻频道间隔为200KHz;双工收发频率间隔为95 MHz; 设计指标(1)移动用户的忙时话务量:0.025Erl;(2)室内边缘场强要求:一般区域不小于-80dBm,封闭区域不小于90dBm;切换区室内、室外信号覆盖要求:人行出入口(交界区大于10米)不小于85dBm;车辆出入口(交界区大于35米)不小于80dBm(3)接通率:90%位置,99%的时间可接入、95%的设计区域占用室内信道;(4)话音质量:97%的区域RxQual:03级;(5)泄漏:室外1015米处,室内泄漏信号低于室外15dB;室内信号泄漏到室外道路的电平低于90dBm;室内区域室内信号强于室外穿透信号10dB;(6)同频干扰保护比:C/I12dB(不开跳频) C/I9dB(开跳频)(7)邻频干扰保护比:200KHZ邻频干扰保护比:C/I-6dB400KHZ邻频干扰保护比:C/I-41dB4.1.2TD-LTE网技术指标(1)覆盖指标要求要求在建设室内覆盖的覆盖区域内满足RSRP -105dBm的概率大于90;室内覆盖信号应尽可能少地泄漏到室外,在室外距离建筑物外墙10米处,室内信号泄漏强度应小于室外覆盖信号10dB以上。(2)业务质量指标无线接通率:基本目标95%;挑战目标97% 掉线率:基本目标4%;挑战目标95%;挑战目标97% (3)服务质量覆盖区内无线可通率:要求在TD-LTE 网无线覆盖区90%位置内,99%的时间移动台可接入网络。块差错率目标值(BLER Target):数据业务为 10%(4)承载速率目标 小区吞吐量:在室内分布支持MIMO情况下,室内单小区采用20MHz组网时,要求单小区平均吞吐量满足DL30Mbps/UL8M;采用单小区10MHz、双频点异频组网时,要求单小区平均吞吐量满足DL15Mbps/UL4M。 边缘速率:室内覆盖站(E频段):同频网络、 20MHz 、10用户同时接入,小区边缘用户速率约1Mbps(DL)/250Kbps(UL)。4.2中国联通网络性能指标4.2.1WCDMA技术性能要求(1)无线覆盖区内可接通率:要求在无线覆盖区内的90位置,99的时间移动台可接入网络;(2)无线覆盖边缘导频(CPICH)功率场强(下行75%、上行50%):高速数据密集区域,导频功率85dBm,导频Ec/Io8dB;低速数据区域,导频功率90dBm,导频Ec/Io10dB;可视电话、语音电话区域,导频功率95dBm,导频Ec/Io12dB(4)通话效果:对于12.2kbps的语音业务,BLER=1%对于64kbps的CS数据业务,BLER=0.1%对于PS数据业务,BLER=10%覆盖区域内通话应清晰,无断续、回声等现象。5.1.2 室内信号的外泄电平 原则上要尽量小,一般情况下,室内导频信号泄露到室外10米处,小于室外导频强度10dB以上。4.3中国电信网络性能指标4.3.1CDMA800/CDMA2000技术性能要求(1)工作频段电信CDMA800 系统825-835(上行)870-880(下行)电信CDMA2000系统1920-1935(上行)2110-2125(下行)(2)覆盖电平:标准层和裙楼,95%以上位置82dBm ;地下层和电梯,95%以上位置87dBm 。(3)信噪比:标准层和裙楼,95%以上位置:导频Ec/Io8dB ;地下层和电梯,95%以上位置:导频Ec/Io7dB。(4)接通率:98%位置,99%的时间可接入。(5)掉话率:1% (以蜂窝基站为信号源);2% (以直放站为信号源)。(6)话音质量:FER1% ,95%以上位置(以蜂窝基站为信号源);FER1% ,90%以上位置(以直放站为信号源);MOS值4级。(7)闲时室分系统对信号源基站低噪的抬升95%。(9)信号外泄:室外10米处,室内泄漏信号强度不高于90dBm,且室内导频不能作为主导频。4.3.2FDD LTE网技术指标(1)工作频段电信FDD LTE1800 系统1765-1785(上行)1860-1880(下行)电信FDD LTE2100 系统1920-1940(上行)2110-2130(下行)(2)室内分布系统信号的外泄要求室内覆盖信号应尽可能少地泄漏到室外,要求室外10米处应满足RSRP-115dBm或室内小区外泄的RSRP比室外主小区RSRP低10dB(当建筑物距离道路不足10米时,以道路靠建筑物一侧作为参考点)。(3)天线口最大功率LTE系统要求每通道天线口最大功率不超过15dBm,对应到参考信号最大功率不超过-15dBm。(4)链路平衡度对于LTE双通道建设方式,应保证LTE两条链路的功率平衡,链路不平衡度(功率差)不超过3dB,以保证LTE的MIMO性能。二.现场及电磁环境测试分析1.明确需求制式及站点基础信息满洲里岚湖居高层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满洲里市东山街道西北方向,经度:117.445947,纬度:49.592884。总建筑面积为50000平方米,总人口数约1500人。满洲里岚湖居高层共4栋楼宇,其中5#楼18层,6#楼25层,7#楼26层,8#楼26层,共8部电梯。本次室分项目需求为中国移动GSM/LTE制式。2.站点周围基站分布图及周边环境满洲里岚湖居高层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满洲里市东山街道西北方向,经度:117.445947,纬度:49.592884。满洲里岚湖居高层地理位置及周边基站分布图。如图所示,通过勘察发现周边有通信物理站点1个,其中移动物理站点1个。3. 项目建设必要性分析4.电磁环境测试根据铁塔公司建设维护部提出的要求及运营发展部提供的信息,以及满洲里岚湖居高层周边基站建设情况和周围环境,我们选择对满洲里岚湖居高层的 “中国移动”网络进行了简单测试。4.1中国移动RSRP指标采集点数分段百分比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