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流行病学调查基本方法和步骤.ppt_第1页
口腔流行病学调查基本方法和步骤.ppt_第2页
口腔流行病学调查基本方法和步骤.ppt_第3页
口腔流行病学调查基本方法和步骤.ppt_第4页
口腔流行病学调查基本方法和步骤.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口腔流行病学,口腔预防科程立,第一节口腔流行病学概述,流行病学与口腔流行病学概念口腔流行病学的发展口腔流行病学的作用,关于流行病学,流行病学是人类在与疾病作斗争的长期实践过程中,为了认识、描述疾病,预防和控制疾病,在不断积累实践经验、不断发展研究方法的基础上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门学科。,天花的预防,对传染性疾病的研究,霍乱病因的发现,对传染性疾病的研究,对慢性非传染疾病的研究,对健康问题的研究,流行病学的定义,流行病学(epidemiology)是研究疾病或健康相关状态在特定人群中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并研究防治疾病及促进健康的策略和措施的科学。,什么是口腔流行病学?,口腔流行病学(oralepidemiology):是流行病学的一个分支,即用流行病学的原则、基本原理和方法,研究人群中口腔健康与口腔疾病发生、发展和分布的规律及其影响因素,为探讨口腔疾病的病因、制定口腔保健计划、选择防治策略和评价防治效果提供依据。,口腔流行病学的发展,国际上,口腔流行病学起源于20世纪初。当时的美国牙医McKay和Black对科罗拉多州一些地区流行的斑釉牙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发现斑纹釉牙的发生与当地湖水中的氟化物含量过高有关,同时科学家发现斑釉牙流行地区患龋率低。为探索氟化物与斑釉牙和龋齿关系,Dean在斑釉牙流行程度不同的市(镇)进行研究。1939年Cox提出饮水加氟防龋设想。1945年开始在美国和加拿大的4个城市饮水中加氟预防龋病,同时选择同一地区的其他4个城市作为对照,经过13-15年试验表明,饮水加氟使儿童龋病下降。,口腔流行病学的发展,国内早期研究,1944年,我国学者姜元川调查了成都市5-15岁儿童的龋病情况。在5060年代,姜元川先后发表了龋病在社会人群中的自然分布状况、龋病年龄因素之规律性、龋病的社会性调查等文章,是我国口腔流行病学的奠基人。,1957年,卫生部首次制定关于龋病、牙周病全国统计调查规定。,口腔流行病学的发展,全国口腔流行病学调查,口腔流行病学的作用,描述人群口腔健康与疾病的分布状况研究口腔疾病的病因和影响流行的因素研究疾病预防措施并评价其效果监测口腔疾病的流行趋势为制订口腔卫生保健规划提供依据,并评价其实施效果对社区和人群口腔健康作出诊断,第二节口腔流行病学的方法,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性流行病学实验流行病学,描述性流行病学,国内早期研究,描述性流行病学(descriptiveepidemiology)是流行病学中最常用的一种,用于描述疾病或健康现象在人群中的分布以及发生、发展规律,并提出病因假设。描述性流行病学研究一般从时间、地点、人群3个方面进行数据的整理和分析。,描述性流行病学,国内早期研究,(一)时间,描述性流行病学,国内早期研究,(二)地点,描述性流行病学,国内早期研究,(二)地点,描述性流行病学,国内早期研究,(三)人群,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性流行病学,分析性流行病学(analyticepidemiology)就是对所提出的病因假设或影响因素在选择的人群中探索疾病发生的条件和规律,验证病因假设。主要包括病例-对照研究和群组研究(队列研究)。,比较两组中某因素的比例高低,病例组,对照组,回顾性搜集资料,统计分析,比较暴露因素与疾病的发生是否有关,(一)病例对照研究,病例对照研究的特点:,是在疾病发生后进行的;研究对象是按有病与否分成病例组和对照组;属回顾性研究;由果推因,即发病与暴露的可能关联只能了解两组的暴露率或暴露水平,观察两组中某病的发生或死亡,暴露组,未暴露组,定期随访,统计分析,比较暴露因素与疾病的发生是否有关,(二)群组研究(队列研究),群组研究的特点:,是在疾病发生前进行的;研究对象根据暴露分组;属前瞻性研究;由因推果追踪观察的是两组间的发病或死亡率差异,即针对可疑病因采取措施(或治疗)以观察对预防疾病(治疗疾病)是否有效的干预性研究。其设计原则类同临床试验:随机(分组)、(设)对照、盲法(观察疗效)。主要用于验证病因假设;预防措施的效果与安全性评价;新药、新方法或新制剂的效果和安全性评价;成本效果评价和成本效益分析。,实验性流行病学,实验流行病学,口腔流行病学的研究方法,流行学常用的病因学研究方法,描述性流行病学:现况调查:提出病因线索,分析性流行病学:病例对照研究:提出或初步验证病因假设,群组研究:进一步验证病因假设,实验流行病学:干预性研究:进一步验证病因假说,病因推论,第三节口腔疾病的流行病学,口腔疾病的流行趋势口腔疾病的分布状况病因和病因推断龋病的流行病学牙周病的流行病学,口腔疾病的流行趋势,国内早期研究,2003年WHO报告指出目前全球口腔疾病的流行趋势。,指数(index):表明某种现象变动的程度。常用一组序数作代码并加上某种记分标准来说明口腔疾病在个体或群体中的表现程度。理想的指数具有以下特点:有效性、可靠性、客观性、简单易学、可量化、灵敏度、可接受性,口腔疾病的分布状况,国内早期研究,口腔疾病的分布是指观察口腔疾病在人群中的发生、发展和消退状况,描述口腔疾病在不同时间、不同地区和不同人群中的频率与分布的现象。,研究分布状况的意义:1有助于认识疾病流行的基本特征,研究疾病的流行规律;2是探索病因的基础;3对分布规律及其决定因素的分析可提供科学依据,有助于制订疾病防规划和口腔保健策略与措施。,病因和病因推断,国内早期研究,(一)病因的概念,流行病学的病因常称为危险因素(riskfactor),是使疾病发生的概率即危险升高的因素。判定病因的相关准则:时间顺序、相关强度、剂量-反应关系、分布一致性、生物合理性。,病因和病因推断,国内早期研究,(二)病因的推断,1建立假设2验证假设3证实假设,龋病的流行病学,国内早期研究,(一)龋病常用指数,记录龋病患病情况常用的指数有龋失补指数、龋均和龋面均、患龋率、龋病发病率与无龋率等。,恒牙龋失补指数:,D(decayed)M(missing)F(filled)T(teeth),D(decayed)M(missing)F(filled)S(surface),龋病常用指数,乳牙龋失补指数:,dmft,dmfs,deft,defs,dft,dfs,龋均和龋面均,MeanDMFT龋失补牙之和龋均受检人数,MeanDMFS龋失补牙面之和龋面均受检人数,龋病发病率(cariesincidencerate),发生新龋的人数,龋病发病率,100%,受检人数,患龋率(cariesprevalencerate),患龋病人数,患龋率,100%,受检人数,无龋率(cariesfreerate),该年龄组全口无龋人数,无龋率,100%,受检年龄组人数,根龋指数(rootcariesindex),根面龋数,根龋指数,100%,牙龈退缩牙面数,龋病的流行病学,WHO龋病流行程度的评价指标(12岁),(二)龋病的流行特征,世界患龋水平(12岁)示意图2003,1地区分布,世界患龋水平(12岁)示意图1995,我国11省市12岁年龄恒牙龋均(加权)地区龋均(1983)龋均(1995)北京市1.410.98*上海市1.170.96*天津市1.411.02*甘肃省0.360.87山东省0.690.59*云南省0.460.88辽宁省0.761.29浙江省1.221.46湖北省0.900.51*广东省0.911.65四川省0.570.37*总计0.670.88,2时间分布,年龄,乳牙萌出后即可患龋病,以后患病率逐渐增高;在3岁左右患龋率上升较快,至58岁乳牙乳牙患龋率达到高峰;6岁恒牙开始萌出,乳牙逐渐脱落,患龋率下降;1215岁是恒牙龋病的易感时期,患龋率上升;25岁以后患龋情况趋向稳定;中老年时期,容易患根面龋,患龋率可能再次快速上升。,3人群分布,我国11省市544岁年龄不同性别恒牙患龋率()年龄性别DMFDMF5岁男0.540.000.000.54女0.950.020.000.9612岁男37.740.366.0040.60女47.370.478.2251.0215岁男42.861.3010.6147.74女51.741.5814.1057.1118岁男44.252.5215.0150.52女52.063.7220.0260.113544岁男40.9324.0716.3156.45女54.4328.9825.0469.56,性别,3人群分布,城、乡居民,在发展中国家,一般城市居民的患龋率高于农村。一些社会经济状况较好的地区的郊县儿童患龋率高于城市儿童。,3人群分布,民族,在一个国家内,不同民族之间患龋情况也不同,这是由于饮食习惯、人文、地理环境等不同所致。,3人群分布,氟摄入量,饮食习惯,家族影响,(三)影响龋病流行的因素,社会经济因素,氟摄入量,人体氟的主要来源是饮水,患龋率一般与水氟浓度呈负相关。我国水氟浓度在0.60.8ppm较适宜。,第二次全国口腔流行病11省市抽样调查点饮水氟浓度分布示意图1995,饮食习惯,糖的摄入量、摄入频率及糖加工的形式也与患龋率关系密切,糖耗量增加,患龋率明显上升。加工成粘性的蜜饯食品等更易致龋。,家族影响,龋病常在家族之中流行,同一家族成员之间会以相似的形式传播。父亲或母亲如果是龋病易感者,他们的子女常常也是龋病易感者。母亲在喂养婴幼儿时,口腔中的致龋微生物被传播至她们的子女,致使她们的子女也具备了龋病易感性。,牙周病的流行病学,国内早期研究,(一)牙周健康指数,记录牙周健康状况常用的指数有简化口腔卫生指数、菌斑指数、牙龈指数、龈沟出血指数、社区牙周指数等。,牙周病的流行病学,WHO牙周状况的评价标准(15岁),(二)牙周病的流行特征,牙石检出平均区段数等级0.01.5很低1.62.5低2.63.5中3.64.5高4.66.0很高,我国牙周病流行情况,12岁少年牙龈出血率为57.75%,牙石检出率59%,3544岁人群牙周袋百分率为40.9%,牙石检出率97.3%,6574岁人群牙周健康者仅13.6%,全国牙周病患病水平(15岁)示意图1995,1地区分布,几乎所有国家70%以上的成人普遍会受到牙龈炎或牙周炎影响。牙周病在不同地区的患病情况不同,与地区之间的经济状况有一定的关系。发展中国家龈炎、牙石的患病程度高于发达国家,农村比城市严重。,1地区分布,工业化国家的儿童、青少年在60年代初,牙龈炎的患病率也相当高;70年代后,由于口腔预防医学的发展,人群中的牙病不但得到控制,且预防工作的开展逐年有所提高,青、少年儿童的龋病、牙龈炎患病情况持续下降,然后扩大到成年人。,2时间分布,全国15岁年龄组牙结石平均检出区段数(1995)城市19831995北京3.072.73上海1.982.39*天津2.111.80辽宁1.322.60*山东1.781.30浙江2.051.88湖北3.232.99广东2.481.96甘肃1.520.75四川3.031.91云南2.292.38*,2时间分布,牙周病与性别的关系不明确。多数报告为男性重于女性。牙周病在性别之间的这种分布与吸烟也有关系。,3性别分布,全国1274岁年龄组不同性别患牙周疾病平均区段数(1995)年龄性别牙龈出血牙结石浅牙周袋深牙周袋均数S.D均数S.D均数S.D均数S.D12男0.891.441.431.82-女0.891.431.341.76-合0.891.441.381.79-15男0.771.332.182.040.000.090.000.01女0.741.271.951.960.000.050.000.00合0.761.302.062.010.000.070.000.0118男0.671.242.762.090.010.150.000.02女0.621.162.482.040.010.150.000.03合0.641.202.622.070.010.150.000.033544男0.390.954.171.890.300.860.040.30女0.491.023.731.960.200.670.020.23合0.440.993.951.940.250.780.030.276574男0.220.672.842.140.380.930.060.35女0.230.672.612.120.300.800.050.30合0.230.672.722.140.340.870.060.33,3性别分布,牙周病患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增高。56岁就可能患牙龈炎,以后随年龄增长,部分牙龈炎逐渐发展成牙周炎,牙龈炎患病率逐渐下降,但牙周炎患病率逐渐上升,老年人最高。,3年龄分布,全国1274岁年龄组不同性别CPITN最高记分的百分数(1995)年龄012341231.0116.3052.03-1521.5810.4167.720.220.001814.826.5077.980.640.0335442.851.6981.8911.152.0665740.631.4261.0617.864.26,3年龄分布,不同民族牙周病的患病情况差异很大,这可能与民族之间的社会经济环境、文化、饮食卫生习惯等差异有关。,4民族分布,吸烟,营养,全身疾病,(三)影响牙周病流行的因素,口腔卫生,全身健康状况会影响牙周病发病,但口腔卫生状况与牙周病有直接关系。口腔卫生好,也就是菌斑清除彻底,牙龈炎低,牙周状况就好;反之,口腔内菌斑很多,牙石堆积,牙龈炎则不能避免。如果这种情况持续存在,就会引起牙周炎。,1口腔卫生,营养缺乏将造成牙周组织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