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4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政治经济学专业论文)我国货币政策区域效应研究.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我国货币政策区域效应研究 5 摘 要 货币政策区域效应的研究能完善货币政策理论、 使使货币政策执行达到最大 绩效。 货币政策的传导过程是以经济、金融业的发展状况为依据的,货币政策执行 的效果将因地而异。由于金融制度和所有制结构上的差异,使覆盖全国的统一货 币政策在不同地区必然产生不同的政策效应。 目前我国的货币政策在制定和执行 中主要以总量调节为主,采取全国一盘棋的做法,但由于各地区经济环境、金融 发展水平、传导途径等方面的差距,全国统一的货币政策与各地区域经济发展不 平衡之间的矛盾势必影响到货币政策最终的执行效果。 这就要求中央银行在实施 货币政策时, 要充分考虑并尊重经济、 金融发展的地区不平衡对货币政策的要求。 这对消除地区经济、 金融发展差异起到很大作用, 使货币政策执行得到最大绩效。 本文在分析中国东、中、西部经济、金融的差别,及东、中、西部货币传导 机制不同的基础上,通过实证得出我国货币政策具有区域效应。因此,我国货币 政策,应在同一的大前提下,探索针对不同区域的差别化货币政策。 本文的主体内容包括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中国货币政策区域效应的存在性 分析。利用最优货币区理论得出我国货币政策具有区域效应的结论,并指出统一 货币政策与货币政策区域效应之间的矛盾。 第二部分是中国货币政策区域效应差 异的原因分析。区域效应产生原因有二,一是东、中、西部的经济、金融发展不 同,二是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不同。在第三部分,对货币政策区域效应的结论, 本文运用协整检验、 格兰杰检验及 var 模型等计量经济学分析工具从实证的角度 进行了检验。第四部分提出了实行区域差别化货币政策的解决方案,并建议健全 央行金融调控微观调节机制,构建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等政策建议。 本文从最优货币区理论和实证两个角度, 对我国货币政策区域效应进行了论 证,实证检验是从多角度进行检验的,比较全面;对货币政策区域差别化的建议 按照货币政策传导路径和部门环节的顺序来写作,条理比较清晰。 关键词:货币政策 区域差异 区域效应 最优货币区 vec 模型 我国货币政策区域效应研究 6 abstract the research of the regional effectiveness of monetary policy can consummate the monetary policy theory, and enable the monetary policy execution to achieve the biggest achievements. the process of the conduction of the monetary policy takes the development of economics and financial industry as the basis,and the effectiveness of monetary policy are different in the different area. because of the difference in the financial system and the system of ownership structure, the unified monetary policy which covers the whole country have the different effectiveness inevitably in the different area. currently, the gross adjustment is the main way in the course of making and carrying out the monetary policy in our country, which is widely used in every part of china. but due to the differences of economic environment, financial developing level, ways of monetary policy transmission and etc in each region,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the united monetary policy in the whole country and imbalance of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would influence the last effectiveness of monetary policy. this requires that when the central bank put monetary policy into practice ,it is going to consider and respect the demand of the regional imbalance of development of economy and the finance to monetary policy sufficiently. this plays a very big role in eliminating the regional imbalance of economic and financial development,and makes monetary policy execution obtain the biggest achievements. this article concludes that monetary policy of our country have regional effectiveness through empirical examines in the basis of analyzing the economical, financial difference and monetary policy conducting mechanism in the eastern part, the middle part and the western part of china. therefore, monetary policy of our country, should under the identical premise, explores differentiated monetary policy to different regions. the mainpart of this paper includes four parts. the first part analyzes the exsitenc of the regional effectiveness of monetary policy by using the theory of the optimal currency area , and points out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the uniting monetary policy and the regional effectiveness of monetary policy. the second part analyzes why our country exists the regional effectiveness of monetary policy. the cause of the regional effectiveness have two aspects.one aspect is the difference of the economical 我国货币政策区域效应研究 7 and financial development in the eastern part, the middle part and the western part of china.anothe is the difference of monetary policy conducting mechanicsm. in the third part,we use econometric instruments such as cointegession analysis,make a empirical examines of the regional effectiveness of monetary policy. in the fourth part, we have gived some advice on improving monetary policy-making. we suggested that the central bank shoud pay attention to micro management,and adopt some measures to establish a favorable financial ecological environment. this paper have proved the regional effectiveness of monetary policy sufficiently by using the theory of the optimal currency area and a empirical examines. some suggestions on regional differentiation of the monetary policy was gived in terms of monetary policy conducting channels and the links of branches clearly. key word: monetary policy; regional difference; regional effectiveness; optimal currency area; vec model; 4 湘潭大学湘潭大学 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所 取得的研究成果。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 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的成果作品。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 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 法律后果由本人承担。 作者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意 学校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 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湘潭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 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 编本学位论文。 涉密论文按学校规定处理。 作者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导师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我国货币政策区域效应研究 10 第一章 引 言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长期以来, 货币政策作为国家宏观经济政策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和调节经济 运行的最要手段之一, 其高度的统一性和相对独立性就一直受到理论界和实务界 的广泛关注。从我国的货币政策实践来看,1984 年确立中央银行体制后,随着 财政收支占 gdp 比重的持续下降,货币政策逐渐成为宏观调控的主要手段。中央 银行为保证货币政策传导的有效性,在对传导渠道进行改革的过程中,首先通过 建立政策性金融和商业性金融分离的、 以国有或国有控股商业银行为主体的多种 金融机构,逐步形成了较为完善的银行信贷传导渠道;其次伴随着取消商业银行 的信贷总规模控制和利率市场化改革的稳步推进, 中央银行的宏观调控逐渐实现 从直接调控向间接调控过渡, 从而使利率渠道在货币政策传导过程中发挥着越来 越重要的作用;第三,20 世纪 90 年代初开辟新的金融市场传导渠道,建立了较 为完善的包括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在内的资产价格传导渠道;第四,随着汇率制 度改革的不断深化,逐步放弃了双重汇率制、盯住美元的管理浮动汇率制,向参 考一篮子货币、允许适当范围浮动的管理浮动汇率制度过渡,使汇率能灵活地反 映进出口和国际资本流动情况,从而初步建立了货币政策的汇率传导渠道。通过 这些方面的综合改革,我国货币政策传导系统基本形成,货币政策传导方式也实 现了从传统计划指令型传导到市场信息型传导的根本转变。 从而使中央银行的货 币政策能够对经济、金融领域中不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作出及时的、灵敏的 反应。 但是, 这一系列的改革和目前的货币政策传导效率并不能完全适应我国宏观 经济进行调节的需要。可以说,中国改革开放二十年来,区域经济的非均衡发展 不仅没有得到抑制,反而有进一步扩张的趋势。这虽然是由多种原因或因素导致 的,但货币政策的区域效应差异也是其促成因素之一。我国在运用货币政策手段 调控国民经济运行时较多地体现出统一货币政策的思维。 而且只要谈到货币政策 的功能,人们的习惯性思维往往与货币政策的总量调节效应联系在一起,即货币 政策的变化影响到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进而影响整个宏观经济的总量,对货币 政策的操作也只关注总量变化,如统一调整存、贷款利率和存款准备率,且大多 数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如房地产信贷、 消费信贷等采取全国 “一刀切” 的方式等。 这种习惯思维不仅忽略了货币政策在进行总量调节时, 对不同地区需求量调节的 差别,而且也忽略了货币政策影响不同地区经济结构的差别。 鉴此,本文主要以 1989 年以来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操作为对象,通过对大 我国货币政策区域效应研究 11 量现实数据的实证分析,探究我国货币政策区域效应差异的存在性。在得出货币 政策区域效应差异存在的基本判断后, 再从货币政策促进区域经济均衡发展的视 角, 逻辑性地导出中央银行应该建立的统一货币政策与区域差别化货币政策相结 合的操作框架和改革措施,实现国民经济区域均衡、持续、稳定发展。 1.2 国内外理论研究现状综述 国际上关于货币政策执行效果的区域差别的研究, 大多是从研究欧元区的货 币政策效应开始的。taylor(1995) 1,dornbusch、favero2和 giavazzi(1998)等 对单一货币政策在欧洲货币联盟(emu,european menetary union)各成员国内 货币政策的区域效应进行了研究, 探讨了欧洲货币联盟各成员国在货币政策执行 效果上的差异。stanek(2001) 3也指出,由于欧元区各国 gdp 增长水平不同,单 一货币政策的执行将是困难的,区内各国经济周期不同步、居民消费偏好不同、 文化差异及金融结构的国别差异将导致单一货币政策效力的国别差异性将长期 存在。huchet(2003) 4分析了欧盟各国经济对单一货币政策的反应,结果发现, 只有未预期到的单一货币政策冲击才会对欧盟各国产生影响, 扩张和紧缩的货币 政策存在地理上的非对称性。aarle、garretsen、gobbin(2003) 5比较全面地对 欧盟货币与财政政策的国别效应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是,欧盟货币与财政政策 对欧盟各国经济的调整存在显著的差别, 欧盟共同的货币与财政政策对欧盟各国 产出、物价及财政平衡的影响是非对称的。ramaswany 和 sloek 6在 1997 年就已 发现,紧缩货币政策对奥地利、比利时、芬兰、德国、荷兰和英国等国的影响比 对丹麦、法国、意大利、卢森堡、西班牙和瑞典等国的影响大两倍。其中也有一 些文章运用经济计量模型衡量了货币政策对不同国家的作用效果, 发现同样的货 币政策冲击(例如,短期利率变动一个百分点)对不同国家产出和物价的作用效 果是不一样的(mcadam,p.and morgan,j(2001),clements b.,z.kontomelis and j.levy (2001),mojon,b.and peersman,g.(2001)) 。carlino 和 defina(1999) 7对美国 48 个州的数据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美联储的货币政策会产生区域效 应,而利率渠道是导致货币政策区域效应的原因。georgopoulos(2001)对加拿大 出现的货币政策区域效应从利率渠道、信贷渠道和汇率渠道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但结果并不支持其中的任何一个原因。owyang 和 wall 8对美国八大经济区的研 究表明利率渠道和信贷渠道对美国货币政策区域效应有一定的解释力。 但这些文 献忽视了在个成员国国内也可能存在货币政策区域效应。 对一国国内可能存在的 货币政策区域效应进行研究的有 arnold 和 evert(2002) 9。 对货币政策区域效应的成因的研究主要从传导渠道的角度进行的。 从利率渠 道研究的有:britton(1997) 10等人指出不同国家固定资产投资对产出的比例不 同,比例高的国家对利率的敏感程度就越高,譬如德国。ramaswany 和 sloek(1997) 11的研究证实,利率冲击对不同的欧洲货币联盟成员国影响不同, 我国货币政策区域效应研究 12 紧缩性货币政策对奥地利、比利时、芬兰、德国、荷兰和英国的影响比对丹麦、 法国、 意大利、 卢森堡、 西班牙和瑞典等国的影响大两倍; 从信贷渠道考察的有: cheltenham(2000) 12等指出,与大银行相比,小银行的信贷与货币政策的关联度 更高,银行体系主要以小银行组成的国家如意大利,货币政策执行的银行信贷渠 道效果要强于主要有大银行组成的国家如法国和德国。cecchetti(1999)发现, 一般大企业有几家银行的信贷支持,而小企业则更多依靠一家银行,因此,意大 利、荷兰和西班牙等国企业规模较小,通过货币政策信贷渠道发挥的作用更大; 从汇率渠道研究的有:利率会影响汇率,不同国家的贸易模式的差异使得不同国 家对欧元汇率的敏感程度不同,汇率对利率敏感的国家,货币政策对他们的影响 效果大于其他国家,如法国、德国(rritton,1997) 。 国内的研究主要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定量地研究货币政策区域效应,并积极 探索区域效应的原因;第二类是定性地研究货币政策区域效应,并提出具体的政 策建议。定量的研究主要有:宋旺和钟正生(2005) 13指出把常用于国际经济领 域的最优货币区理论运用于我国这样一个大国内部, 指出我国并不满足最优货币 标准;利用 var 模型和 irf 检验证实我国货币政策存在显著的区域效应。并进一 步,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角度分析得出信贷渠道和利率渠道是导致我国货币政策 区域效应的主要原因。最后提出推进生产要素自由流动,缩小东中西区域经济差 异,顺畅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建议。范祚军和洪菲(2005) 14在梳理原来有 关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 从剖析统一货币政策执行与区域性扶 持的两难选择出发,运用 var 模型及脉冲响应函数对有关数据实证研究,得出货 币政策执行效果在区域间存在明显差异,并提出通过完善货币政策工具,优化货 币政策工具组合,完善货币传导机制来解决这一问题。王景武(2005) 15利用误 差修正模型和格兰杰因果检验对我国区域金融发展预经济增长关系进行了实证 分析,结果发现区域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有密切的关系。东部地区的金融发 展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正向因果关系, 而西部地区的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存 在相互抑制关系。 定性的研究主要有:孙天琦(2004) 16研究了统一的货币政策如何关注区域 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按照符合市场规律、符合区域经济发展实际的原则,从货币 政策最终目标、中介目标、操作工具、传导机制等几个方面进行分析,认为货币 政策必须坚持统一性的大前提, 不可轻言区域化, 但是部分内容可以探索差别化。 指出最终目标本身包含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关注,中介目标只有从区域信贷规模、 信贷结构的变化中掌握区域经济景气循环以及经济结构的变化。 在货币政策操作 工具方面指出对市场价格型的工具不可区域差别化,如利率;纯数量配给型的工 具(如支农再贷款) 、非市场型的价格工具(支农再贷款利率) 、定性的工具(如 信贷指导意见)可以有选择地结合区域实际探索区域差别化,并研究了货币政策 区域差别化时应注意的几个问题。柯冬梅(2001) 17对我国货币政策区域效应进 我国货币政策区域效应研究 13 行了初步定性研究,但没有进行定量研究。耿同劲(2003) 18指出由于我国区域 间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同样的货币政策操作在不同的区域发挥不同的、甚至截 然相反的效应,全国“一刀切”的货币政策操作很难实现统一的币值稳定、经济 增长等目标。为熨平区域经济的不同特质对货币政策操作的影响,实现统一的货 币政策目标,他研究了区域间经济差异究竟影响了哪些货币政策工具的有效性, 又是如何影响的,并在此基础上给出了货币政策工具区域化操作的政策建议。郭 海宁(2005) 19认为我国货币政策操作是以人民银行总行为调控主体的单一总量 调控。由于我国各地区经济金融发展水平、市场化程度差异较大,货币政策发生 作用的社会基础和经济发展条件存在较大差距, 总量货币政策在区域间调控效应 差异较大。他分析当前货币政策在欠发达地区的实施效果及影响因素,提出建立 多级货币政策操作体系,进一步发挥货币政策在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中的作 用。张志军(1999) 20比较早地研究了统一货币政策的区域效应,他从理论和实 践两方面说明统一的货币政策不利于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从理论上说,对于一 个区域金融经济发展非均衡的经济,如果奉行一个国家、一种金融政策” ,则这 种相同的金融政策投入势必会引起不同地区间的不同产出,出现“苦乐不均”的 现象,并可能扭曲地区间的经济关系。从这个角度说,我国长期以来所实行的全 国范围内均齐划一的宏观金融政策,表而上看来是平等的,但是在具体的经济环 境中反而会产生强烈的不平等,并诱发地区经济金融利益的冲突与摩擦,进而成 为区域经济金融发展差距扩大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宏观金融政策不应是简单 的、统一的,而应根据各时期、尤其是各地区的经济金融实情实行多样化、区域 化。然而我国金融调控长期以来存在着一种忽视地区差别,实行“一刀切”的政 策倾向。经济实践证明,这种忽视地区差别的政策倾向非常不利于地区经济的协 调发展和宏观经济的稳健运行。 并总结了统一金融政策与地区经济差别之间的不 协调性的各个方面, 提出了矫正金融调控忽视地区差别的政策措施。 金桩 (2005) 21研究了内蒙古地区经济预金融关系后撰文指出, 目前学术界已出现了货币政策 统一化还是区域化的争论,对此金柱认为货币政策是一种总量调控性下具,因此 不能轻易谈区域化。而比较可行的方法就是货币政策在全国统一化的前提下,在 内蒙古这样经济欠发达地区实行适当差别化这样既能保证货币政策“物价稳定” 的全国性目标,又能达到货币政策“促进经济增长”的地区性目标。贾卓鹏和贺 向明(2004) 22认为: 一国如忽视国内各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而实行单一的货币 政策,共结果可能加剧区城经济的不平衡。我国一直实行单一的货币政策,这会 进一步扩大我国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我国必须针对区城经济差异实施区域化 货币政策, 以引导区城经济平衡发展。 并对我国单一货币区的最优性进行了检验, 提出了灵活运用货币政策,促进区域经济平衡发展的政策建议。高晓红(2001) 23从经济区域化是大国经济发展的普通特征, 区域经济不均衡发展是所有大国经 济发展的普遍规律这一结论出发, 得出区域货币资金的失衡向统一性的货币政策 我国货币政策区域效应研究 14 实践提出挑战的观点,认为建立最优货币区,使货币政策区域化,是一个值得认 真探讨的理论与实践课题,对货币政策区域化提出了一些设想。伍海华(2002) 24 认为, 我国经济呈现的由东到西阶梯走弱的特征是我国金融发展呈现区域二元结 构的反映,要想从根木上解决经济发展的二元结构必须提高中西部金融发展水 平。 1.3 本文的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本文在研究的总体思路是从统一货币政策可产生不同效应的理论研究出发, 引出对中国货币政策区域效应差异的现实问题, 先考证这一问题是否在中国经济 运行中存在,而后再分析其原因。继而用中国的实际数据进行实证检验,在得出 检验结果后再分析利用区域差别化货币政策促进中国区域经济均衡发展的政策 措施。 本文在研究方法上采用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定性分析主要是 理论逻辑演绎法,在分析中国货币政策区域效应的存在性、存在原因、现实矛盾 等,均采用这一方法来进行。定量分析方法主要是计量模型法,在对中国货币政 策区域效应的存在性进行实证检验时,采用中国东、中、西部地区的实际数据, 并建立三变量 var 方程,并通过其脉冲反响函数来判断区域效应的存在性。 1.4 本文的内容结构安排 根据本文的总体思路框架,本文的主体内容结构安排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是中国货币政策区域差异的存在性分析。 通过分析货币政策效应差 异化理论,引伸出货币政策区域差异化命题,再根据我国的现实情况,分析货币 政策区域效应差异化在中国是客观存在的, 并对中国区域均衡发展与统一货币政 策操作构成了现实矛盾。 第二部分是中国货币政策区域效应差异的原因分析。从理论方面来看,适度 货币区理论说明了货币政策在适度货币区内的效应是统一的, 但中国目前统一的 货币流通市场区域并不是一个适度货币区,这就必然造成货币政策区域效应差 异;从现实情况来看,区域效应差异产生原因有二,一是东、中、西部的经济金 融发展不同,二是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不同。 第三部分是对我国货币政策区域效应进行实证检验。利用中国 1978-2004 年的实际数据,并将全国划分为中、东、西部三个区域,在对原数据序列进行单 位根检验、协整检验、格兰杰因果分析的基础上,利用 var 模型及脉冲反响函数 对我国货币政策区域效应的存在进行了实证检验。 第四部分根据我国货币政策区域效应差异的存在及统一货币政策操作的现 实问题,提出了实行区域差别化货币政策的解决方案,并建议健全央行金融调控 我国货币政策区域效应研究 15 微观调节机制,构建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等政策建议。 1.5 本文的创新与可延伸之处 本文从最优货币区理论和实证两个角度, 对我国货币政策区域效应进行了论 证,实证检验是从多角度进行检验的,比较全面;实证对货币政策区域差异化从 货币政策传导路径和部门环节的顺序来写作,条理比较清晰。 但本文在研究中,由于数据资料搜集和本人的研究水平等诸多条件的限制, 使本文的研究还存在着诸多不足,如实证部分还有很大的可改进之处,可采用 svar 模型的识别约束来识别结构冲击,对货币政策每一个传导渠道带来的差异 性也可进行具体实证分析,以达到准确的结论。对这些问题的深入研究,将是本 文完成后,今后长期的努力方向。 我国货币政策区域效应研究 16 第二章 中国统一货币政策与区域效应的存在性分析 从世界各国来看,中央银行几乎都是执行统一的货币政策,但这种政策在 不是的经济周期、不同的时间、不同的产业、不同的区域所存在的效应是各不相 同的。我们可以将这些不同效应的理论统一称为货币政策效应差异化理论。 2.1 货币政策效应差异化理论 2.1.1 货币中性与非中性理论 所谓货币中性是指货币在经济活动中只充当交换媒介, 而不对实际经济活动 产生任何影响,货币供应量的变化不影响实际产出和就业。 在萨伊定律和瓦尔拉斯的一般均衡理论的理论基础上古典学派得出了货币 中性论的观点。休谟则认为“在货币增加与物价上涨的中间阶段,货币的增加可 以刺激就业” 。货币供应量的变动在短期内对实际经济变量有影响,但从长期 来看货币对经济仍然是中性的。 费雪则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过渡时期理论从货 币数量变动到物价水平随之作正比例变动之间存在一个“过渡时期” ,在这一时 期内不仅影响物价水平,而且影响利率、产量和货币流通速度。 瑞典经济学家魏克塞尔不赞同货币中性“面纱论”的观点,他认为货币不是 “面纱” ,而是可以影响经济的,货币对经济的影响是因为使货币利率与自然利 率一致不一致而产生的。 魏克塞尔认为货币对经济的影响主要体现在货币对经济 的干扰作用,并提出政府应该采取措施使货币利率与自然利率一致,而消除货币 对经济的不利影响。 凯恩斯认为货币是非中性的,只有在充分就业水平上,货币才是中性的,而 充分就业上是一种特殊状态,大部分情况下,经济是低于充分就业水平的。在非 充分就业时期,中央银行可以实行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增加货币供给量,降低利 率,从而刺激投资,增加有效需求,扩大就业,增加产出。但是凯思斯学派又认 为,由于货币需求的利率弹性很大,投资支出的利率性弹性很小,货币政策往往 难以达到预期效果,财政政策才是比较有效的。 弗里德曼认为, 在短期内货币供给的变动既影响物价水平, 又影响实际产出, 但在长期内货币供给的变动只能影响物价水平,只影响各种名义变量,不影响各 种实际变量,如就业量、产出量等。货币在短期是非中性的,长期中是中性的。 弗里德曼和施瓦茨的实证研究(1963) 25发现货币存量的循环变动与一般商业的 休谟经济论文选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29-35. 我国货币政策区域效应研究 17 循环变动有着紧密的联系和一致性,因此主张实行“单一规则”的货币政策。 mccandless 和 weber ( 1995)通过对 110 个国家,30 年间的数据进行分析 得出两个主要的结论:(1)通胀率和货币供应量增长率具有非常强的相关性, 相关 数在 0.92 和 0.96 之间,这说明货币供应量增加将导致通货膨胀;(2)货币供应 量的增加不会提高实际产出。这证明长期货币是中性的。 国内也有很多人对货币中性与否进行了实证检验: 黄先开、 邓述慧(2000) 26 采用二步最小二乘法,对中国预期货币政策冲击对产出的影进行了实证分析,得 出了货币供给的冲击对产出的影响均非中性的结论。 曾令华(2000) 27通过分析名 义经济增长及实际经济增长与货币供给量的相关性,得出货币短期非中性,在低 于充分就业的经济水平时也是非中性的结论。陆军、舒元(2002) 28运用 fisher 与 seater 的长期导数的检验方法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中国长期内货币是中 性的。刘斌( 2002) 29用向量自回归的方法检验了货币供应量与产出、物价间的 相互关系,发现货币在长期是中性的,但是对物价会产生影响。 从这些实证结果的非统一性来看, 事实就说明了在同一个区域内货币政策的 作用效果是不同的。 2.1.2 货币政策传导非对称性理论 对货币政策非对称的认识是在上世纪 20 年代以后,在此之前,大多数经济 学家认为货币政策是对称的。上世纪 20 年代以后,才认识到紧缩性货币政策对 抑制经济过热效果明显, 而扩张性货币政策在抑制经济衰退的效果方面却不如人 意,货币政策执行效果是非对称的。 近年来, 国外一些经济学家应用模型进行货币政策执行效果进行了检验。 kim d.h(2002)用美联储的数据,对美国货币政策的对称性进行了检验,得出的结论 是 1979 年前美国货币政策具有显著的非对称特征, 而 1979 年后对称特征则不显 著。bruinshfdand candelon(2004)运用统计方法对欧洲几个国家的货币政策对 称性进行了检验,结论是,在欧洲几个国家丹麦、法国、意大利、荷兰和英国中, 丹麦和英国货币政策执行效果呈现出非对称特征, 而其它国家货币政策执行效果 则没有明显非对称性特征。 我国在货币政策对称性方面也有经济学家对此进行了研究:万解秋和徐涛 (2001) 30研究的结论是:货币供给在治理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的效果方面,有明 显的非对称性。陆军和舒元(2002) 28使用两阶段最小二乘法研究后,得出了货币 供给紧缩的效应大于货币供给扩张的效应的结论。赵进文和闵捷(2005) 31应用 str 模型和 lm 模型对我国货币政策的执行效果进行了检验, 得出的结论是: 1993 年 1 季度至 2004 年 2 季度期间我国货币政策是非对称的。 从货币政策的非对称性理论可以看出,货币政策的作用效果并不是同一的。 我国货币政策区域效应研究 18 2.1.3 货币政策传导时间轴效应理论 货币政策时间轴效应包括预期效应和时滞效应, 它主要体现在货币政策时滞 上,货币政策时滞是指从客观经济形势变化到货币当局调整或制定货币政策措 施,以及实施货币政策直至对经济运行产生效应之间的时间间隔,包括内部时滞 和外部时滞。 内部时滞是指从经济形势发生变化需要采取某种行动到货币当局采 取该行动之间的时间间隔。 外部时滞是指从货币当局采取行动到有关经济变量如 收入发生变动之间的时间间隔。 弗里德曼经过大量的实证研究认为, 从货币供应量的变化到名义收入的变化 需要 6-9 个月的时间,对物价产生影响要在此后 6-9 个月。而索洛和托宾等人认 为时滞不超过 6-10 个月(伍海华,2002)。日前我国也有学者对货币政策时滞进 行了实证研究,研究方法大多来自对于时间序列数据或图表的直观估计。王大树 (1995)认为货币政策时滞是几个月乃至十几个月。 郑超愚(1994)则认为货币政策 外部时滞肯定在一个季度以上。 货币政策的时间轴效应的非统一性也说明了货币政策作用效果的差异性。 2.1.4 货币政策传导的产业效应差异性理论 货币政策对不同行业的影响是不同的,此即为货币政策的产业效应。国外的 研究有:bernake 湖南非国有经济投资增长 32.6%, 占全省总额的 57.3%, 对全社会投资资增长的贡献率达 65.6%;北京非国有经济完 成投资 1773 亿元,增长 26.3%,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 70.1%,非国有经济投 资己成为投资增长的主要力量。见表 3.4。 3.2.5 经济开发度差异 从经济对外开放度看,我国进出口总额逐年上升,国家开放度不断提高,但 我国货币政策区域效应研究 29 东、中、西部地区的对外贸易存在很大差距,历年来东部地区的进出口总额超过 了中西部地区总额,这反映了三大地区经济开放度的差异性。见表 3.5。 总之,正是由于上述诸多方面的差异,导致中东西部经济主体对中央银行货 币政策信号反应程度不一,导致货币政策的区域效应。 表 3.4 2005 年部分省市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比较 (%) 全国 云南上海浙江广东 山东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 25.7 31.0 14.8 15.1 16.3 38.9 数据来源: 国家统计局 统计公报 表 3.5 我国各区域经济开放度(亿元) 东部 中部 西部 地区 年份 进出口总额 依存度进出口总额 依存度进出口总额 依存度 1985 274.16 17.639.99 4.4 13.55 3.3 1990 790.14 37.981.10 7.1 31.85 5.7 1995 2521.20 62.2183.90 9.7 103.30 12.1 2000 2958.02 50.9210.90 6.0 103.55 5.9 2002 3975.16 55.8263.99 6.3 130.30 6.8 2004 83014.31 84.4 6787.80 15.76 2734.40 11.0 数据来源:根据新中国五十年统计资料汇编 、 中国金融年鉴 (1999-2005 年)整理 计算 3.3 中国区域金融差异与区域效应 货币政策是通过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传导的,如果各区域之间存在金融差 异,势必导致区域之间政策效果的差异。从我国的现实情况看,东中西部的区域 金融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3.1 区域金融总量差异 3.3.1.1 经济货币化比率的区域差别 麦金农(1973)主要研究发展中国家的金融抑制与金融深化。他用货币存量 (m2)与国民生产总值之比作为标尺来衡量一国的金融增长。并认为“货币负债 与国民生产总值的比率向政府和私人部门提供银行资金的镜子看来是经济 中货币体系的重要性实际规模的最简单标尺” 。通常,人们将其简化为 m2 与 gdp 之比,以衡量一国的经济货币化程度。经济货币化是金融深化的先决条件 和基础,金融发展的第一个、也是基础性的指标应该是货币化比率。货币化比率 即是反映经济货币化的指标,也是从宏观上衡量货币作用效果的基本指标。见表 3.6。 我国货币政策区域效应研究 30 表 3.6 各区域经济货币化程度比较(%) 1992 年 1994 年 1996 年 1998 年2000 年 2002 年 2003 年 东部地区 91.20 96.30 108.20124.70 134.30 154.70 176.60 中部地区 70.70 72.80 76.10 86.40 94.50 123.60 117.70 西部地区 81.90 81.00 85.30 109.00 127.00 143.10 155.00 数据来源:根据新中国五十年统计资料汇编 、 中国金融年鉴 (1999-2004)整理 计算 从上述各地区货币化比率的比较和各地区金融相关比率的比较可以看出东、 中、西部金融相关比率金融资源配置存在较大差距,这说明中西部地区资金相对 短缺,资金供给不足,许多项目得不到信贷支持而流产,这造成中西部地区经济 发展受到严重影响。这使地区差距更为扩大,形成经济落后资金流失、短缺 经济更加落后的恶性循环,造成投资和消费不足,经济增长受到限制,金融发展 受到抑制,金融绩效无法得到改善。 3.3.1.2 各地区存、贷款余额全国占比的差别 表 3.7 东中西部存贷款占比(%) 数据来源:根据新中国五十年统计资料汇编 、 中国金融年鉴 (1999-2005 年)整理 计算 根据上表统计表明,银行体系资金来源分布不均衡,大部分存款集中在东部地 区,存、贷款占全国的比重都达到 60%以上。明显地,东部地区有丰厚的信贷资 源,而其他区域则处于劣势地位。 3.3.1.3 金融市场的区域差异 2004 年,东部地区各金融机构占有全国银行部货币市场交易量的绝对份额。 东部地区金融机构信用拆借、现券交易和质押式回购的交易量分别占全国的 90. 4%, 93. 6%和 87%,在信用拆借、现券交易、质押式回购交易中,交易额均位列 全国前 3 位的是北京、上海、和广东。上海、浙江、山东、重庆和内蒙古等地的 金融机构在买断式回购交易中较为活跃。北京和上海是主要的资金净融出地区, 其他省份基本上为资金净融入地区。2004 年,中部和西部地区金融机构分别从 1992 年 1994 年 1996 年1998 年2000 年2002 年2003 年 2004 年 东部存款占比 60.03 64.63 64.62 64.88 64.66 64.78 66.41 65.5 中部存款占比 22.38 20.95 20.93 22.11 22.06 22.02 20.93 19.7 西部存款占比 17.59 15.42 14.45 14.47 14.90 15.07 14.48 14.7 东部贷款占比 58.32 58.53 58.64 57.47 58.41 61.69 64.20 81.7 中部贷款占比 25.46 25.81 26.31 27.91 27.05 24.43 22.69 10.6 西部贷款占比 16.22 15.67 15.06 16.24 16.45 15.79 15.01 7.7 我国货币政策区域效应研究 31 银行间市场净融入资金 1.03 万亿元和 0.95 万亿元。 表 3.8 银行间货币市场交易区域分布情况表(%) 2004 年 2003 年 拆借 质押式回购 现券交易 拆借 质押式回购 现券交易 拆入 拆出 正回购 逆回购 买入 卖出 拆入拆出正回购逆回购 买入 卖出 东部 84.1 96.7 77.7 96.4 94.492.8 84.497.282 96.7 90.3 92.1 中部 12 2.3 11.2 2 2.8 3.8 81.98.3.7 5.5 4.1 西部 4 0.9 11.1 1.6 2.8 3.4 7.50.99.71.6 4.2 3.8 数据来源: 中国货币网() 2004 年末,东部地区上市公司数约占全国的 60%,中西部分别约占 20%,广 东、上海、江苏、浙江的上市公司数居全国前列,浙江、广东、安徽等省 2004 年新上市公司较多。主要省份股票筹资额有所增加,东、中、西部地区股票筹资 额占全国的比重分别为 61%、26%和 13%。湖北、广东、山东股票筹资位列全国前 3 位。 3.3.1.4 金融对外开放和外资金融机构业务发展区域差异 天津、上海、深圳等地外资金融机构存贷款业务呈现快速增长态势。2004 年天津市获准经营人民币业务的外资金融机构 8 家,年末人民币贷款余额 17.2 亿元,同比增长 143.8%。2004 年末,上海市外资银行及财务公司(总数 75 家, 同比增加 13 家)中的绝大多数开始经营人民币业务,本外币存、贷款余额同比分 别增长 40.5%和 54.7%,大大高于同期中资金融存贷款增长速度;上海市外资金 融机构资产占当地的市场份额己由2003年未的10.3%上升至2004年末的12.4%。 深圳市 2004 年末外资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余额 404.2 亿元,比年初增长 43.7%。 山东有 3 家外资金融机构被批准开办人民币业务, 年末人民币存贷款余额分别为 1.8 亿元和 0.8 亿元。 3.3.2 区域金融结构差异 3.3.2.1 金融相关比率的区域差异 戈得史密斯(1969)试图“找出决定一国金融结构、金融工具存量和金融交 易流量的主要经济因素,并阐明这些因素怎样通过相互作用而促进经济发展。 ” 为此,他创造性地提出了衡量一国金融结构和金融发展的存量和流量指标,其中 最主要的是金融相关比率(financial interrelations ratio,fir), 金融相关 比率是指 “某一时点上现存金融资产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教育机构网络课程版权分成协议
- 顶级游艇配备智能卫星导航系统租赁协议
- 研发团队竞业限制补偿金支付及项目交接协议
- 现代智能家居智能门锁云管理合作协议
- 司法鉴定机构合伙人业务培训与发展协议
- 目标管理理论体系框架
- 人体组织管理员工培训计划
- 《智能康复助手》课件
- 《智能交通管理与安全技术课件》
- 创业公司高效入职培训体系设计
- GB/T 21411.2-2009石油天然气工业井下设备人工举升用螺杆泵系统第2部分:地面驱动装置
- 急性会厌炎课件
- 单发跖骨骨折临床路径及表单
- 高中学籍档案卡
- 风管系统安装防排烟系统检验批质量验收记录
- 2022年注册规划师实务试题及答案
- 心电监护操作评分标准
- 三年级美术下册 《多彩的窗户》教学课件
- 优秀病例演讲比赛PPT
- 技术报告审签表
- GB∕T 25684.5-2021 土方机械 安全 第5部分:液压挖掘机的要求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