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学专业论文)基于价值论视角的我国高校课程改革的探讨.pdf_第1页
(高等教育学专业论文)基于价值论视角的我国高校课程改革的探讨.pdf_第2页
(高等教育学专业论文)基于价值论视角的我国高校课程改革的探讨.pdf_第3页
(高等教育学专业论文)基于价值论视角的我国高校课程改革的探讨.pdf_第4页
(高等教育学专业论文)基于价值论视角的我国高校课程改革的探讨.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 课程是一种集认识、实践和价值实现失一体的过程集合体,它是 一个动态的系统,故也可称之为课程系统口课程有过去、现代和未来, 它随着时代的发展丽不断发展,其内涵不断地丰富和深化。 从辩证的观点来看,课程又是一个矛盾的统一体。从课程的不露 因素和不同角度出发,可以形成不同的价值倾向,这就是课程价值具 有多元性和复杂性的原因。课程价值取向的基本形式为:“个人本位 的价值取向、“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和“知识本位的价值取向 , 这三大基本价值取向属于同一事物( 课程) 的不同矛盾方面,共同处 于同一矛盾的统一体中,彼此冲突,互相对峙,协调发展,三方力量 的优势对比随着条件的变化丙改变。因此,课程价值取向具有多元性 与动态性特征,必须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地发生着改变。 高校课程价值取向必须紧扣课程内涵,体现出价值多元、动态、 灵活和宽泛的特征,同时凸现出时代的要求,并促进高等教育功能的 实现。然而我国传统高校课程价值取向体现出单一、静态、呆滞和狭 隘等特征,严重地阻碍了我国高等教育功能的实现和高等教育的发 展:高校课程目标的唯知识论缺陷,影响了高校课程体系的合理性结 构,制约着高校课程的设置与实施;在课程实施过程中重知识的积累, 轻知识的运用、能力的培养和素质的形成;重专业知识,轻综合知识; 重考试结果,轻知识的获得过程;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出现“权力化 和“设计化的情形。凡此种种,影响了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双方主观 能动性的充分发挥,束缚了学生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严重地阻碍着入的全面发展,不利于高等教育功能的完美实现和其现 代价值的充分发挥。因此,确立符合时代要求的新的课程价值观念, 无疑是根治现行课程体系弊端的根本保证,也是当前高校课程改革的 首要任务。 高校课程作为实现高等教育目标的中介,其基本出发点应该是为 了人的全面发展,充分促进人的内部构成因素的整体和谐,最终实现 人、自然和社会全面和谐发展的理想境界。新世纪的高校课程应追求 “以人为本”的价值观念,在思想意识和行动上必须实现其重心的转 移由关注知识向关注人的存在意义与精神成长的转变。 高校课程改革应体现出多维度、开放性的特点;与时俱进,更新 课程观念;改革课程内容、调整课程结构;改变目标单一、过程僵化、 呆滞而狭隘的课程实施方法;改革课程的评价机制,从而达到使每一 个学生的个性获得充分发展,培养出丰富多彩的人格。 关键词:课程内涵课程现状课程价值课程改革 a b s t r a c t t h ec u r r i c u l u mi sap r o c e s so fu n d e r s t a n d i n g ,p r a c t i c ea n dv a l u e r e a l i z a t i o n ,a n di ti sad y n a m i cs y s t e m ,s oi ta l s ob ec a l l e dc u r r i c u l u m s y s t e m t h ec u r r i c u l u md e v e l o p sc o n t i n u o u s l y , a n di th a sp a s t ,p r e s e n t a n df u t u r e 。i t sc o n t e n tc a ne n r i c ha n da c h i e v ec o n s t a n t l y f r o mt h es t a n d p o i n to fd i a l e c t i c a l ,t h e c u r r i c u l u mi sa l s oa c o n t r a d i c t o r ya n du n i f i e db o d y t h ec u r r i c u l u mh a sd i f f e r e n tf a c t o r sa n d d i f f e r e n ta n g l e s ,s oi th a sd i f f e r e n tv a l u ei n c l i n a t i o n ,a n dt h ec u r r i c u l u m h a sd i v e r s i t ya n dc o m p l e x i t y t h eb a s i cf o r m so fc u r r i c u l u mv a l u e o r i e n t a t i o ni n c l u d e t h ec u r r i c u l u mv a l u eo r i e n t a t i o no nt h eb a s i so f i n d i v i d u a l s 轴”t h ec u r r i c u l u mv a l u eo r i e n t a t i o no nt h eb a s i so fs o c i e t y a n d t h ec u r r i c u l u mv a l u eo r i e n t a t i o no nt h eb a s i so fk n o w l e d g e ,t h e t h r e eb a s i cv a l u eo r i e n t a t i o n sb e l o n gt os a m ed i f f e r e n ta n dc o n t r a d i c t o r y a s p e c t so ft h es a m et h i n g ( c u r r i c u l u m ) ,b e i n gi nc o n t r a d i c t o r ys y s t e m , c o n t r a d i c te a c ho t h e r , c o n f r o n tm u t u a l l y , d e v e l o pm o d e r a t e l y ,t h e i r a d v a n t a g e si n c o n t r a s tc h a n g e sw i t ht h ec o n d i t i o n a lv a r i e t y 。t h e r e f o r e , t h ec u r r i c u l u mv a l u eo r i e n t a t i o nh a sd i v e r s i f i e da n d d y n a m i c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a n di tm u s tc h a n g ec o n s t a n t l yw i t ht h ed e v e l o p m e n to f a g e s t h ec u r r i c u l u mv a l u eo r i e n t a t i o ni nt h ei n s t i t u t eo fh i g h e rl e a r n i n g h a st og r a s pc u r r i c u l u mc o n t e n tt i g h t l y , a p p e a r sv a l u ed i v e r s i t y , d y n a m i c s t a t e ,v i v i db r o a d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a n di n 也em e a n t i m ec o n f o r mt h e r e q u e s t , o fa g e s ,a n dp r o m o t et h er e a l i z a t i o no fh i g h e re d u c a t i o nf u n c t i o n h o w e v e rt h et r a d i t i o n a lc u r r i c u l u mv a l u eo ft h ei n s t i t u t eo fh i g h e r l e a r n i n gi no u rc o u n t r yh a ss u c h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s i n g l e ,s t a t i c ,s t a g n a n t a n dn a r r o we t c 。,a n do b s t r u c t s e r i o u s l y t h er e a l i z a t i o na n dt h e d e v e l o p m e n to f o u rc o u n t r yh i g h e re d u c a t i o nf u n c t i o n i t sd i s a d v a n t a g e s : o n l yk n o w l e d g ei nt h ec o u r s et a r g e ti nt h ei n s t i t u t eo fh i g h e rl e a r n i n gi s r e g a r d e d t ob es u p r e m e w h i c hi n f l u e n c et h er a t i o n a ls t r u c t u r eo f c u r r i c u l u ms y s t e mo ft h ei n s t i t u t eo fh i g h e r l e a r n i n g 。a n dr e s t r i c tt h e c o n s t i t u t i o na n dt h ei m p l e m e n to fc u r r i c u l u mi nt h ei n s t i t u t eo fh i g h e r l e a r n i n g ;i nt h ec u r r i c u l u mi m p l e m e n t ,k n o w l e d g ef o r m a t i o ni st a k e n s e r i o u s l y , u s a g eo fk n o w l e d g e ,d e v e l o p m e n to f a b i l i t ya n dt r a i n i n go f d i a t h e s i sa r el o o k e dd o w no n ;p r o f e s s i o n a lk n o w l e d g ei st a k e ns e r i o u s l y , c o m p r e h e n s i v ek n o w l e d g ei sl o o k e dd o w no n ;r e s u l to fe x a m i n a t i o ni s t a k e ns e r i o u s l y , t h ep r o c e s so fa c q u i r i n gk n o w l e d g ei sl o o k e dd o w no n ; i nt h ep r o c e s so ft h ec l a s s r o o mt e a c h i n g 印p e a r s t h ea u t h o r i t a r i s m a n d 辩t h e d e s i g n i n gp r o c e s s a l l & c m r si n f l u e n c es u b j e c t i v e i n i t i a t i v e b e t w e e nt h ee d u c a t o ra n dt h er e c e i v e ro fe d u c a t i o n ,t i eu pt h e d e v e l o p m e n ta n dr a i s i n g o ft h es t u d e n t sc r e a t i v ec o n s c i o u s n e s sa n d c r e a t i v ea b i l i t y , o b s t r u c tt h ep e r s o n so v e r a l ld e v e l o p m e n ts e r i o u s l y , i s h a r m f u lt ot h ep e r f e c tr e a l i z a t i o no fh i g h e re d u c a t i o nf u n c t i o na n d b r i n g i n gt h em o d e m v a l u eo fh i g h e re d u c a t i o ni n t of u l lp l a y t h e r e f o r e , t h ee s t a b l i s h m e n to ft h en e wc u r r i c u l u mv a l u ev i e w p o i n ta c c o r dr e q u e s t s o ft h i sa g ei sb a s i ca s s u r a n c ew h i c hc u r e sf o rt h ec u r r e n tc u r r i c u l u m s y s t e mi r r e g u l a r i t y , i sa l s oi n i t i a lm i s s i o no f c u r r e n tc u r f i c u l u mr e f o r mi n t h ei n s t i t u t eo fh i g h e rl e a r n i n g a sam e d i u mc a r r yo u tah i g h e re d u c a t i o nt a r g e t s ,t h ec u r r i c u l u m s b a s i cv i e ws h o u l db ef o rt h es a k eo ft h ep e r s o n so v e r a l ld e v e l o p m e n t ,f u l l p r o m o t i o no ft h ew h o l ed i a p a s o no fp e r s o n s i n t e r n a lf a c t o r s ,r e a l i z e f i n a l l yt h ei d e a lh a r m o n i cs t a t eb e t w e e np e r s o n ,n a t u r ea n ds o c i e t y t h e c u r r i c u l u mo fn e wc e n t u r yi nt h ei n s t i t u t eo fh i g h e rl e a r n i n gs h o u l d p u r s u et ot h ec o n c e p to fv a l u eo f m a k i n gp e o p l eb et h ec e n t e r ”,h a v et o c a r r yo u ti t sc e n t e ro fg r a v i t yt ot r a n s f e r i ni d e o l o g ya n da c t i n g - f r o m p a y i n gc l o s ea t t e n t i o n t ok n o w l e d g et op a y i n gc l o s ea t t e n t i o nt ot h e p e r s o n se x i s t e n c em e a n i n ga n ds p i r i tg r o w t h , t h ec u r r i c u l u m sr e f o r mi nt h ei n s t i t u t eo fh i g h e rl e a r n i n gs h o u l d h a sm a n yn e wc h a r a c t e r i s t j c , s ,s u c ha sm a n yd i m e n s i o na n do p e n i n g ; c h a n g i n gw i t ha g e s ,a n dr e n e w i n gc u r r i c u l u mi d e a ;r e f o r m i n gc u r r i c u l u m c o n t e n t sa n da d j u s t i n gc u r r i c u l u ms t r u c t u r e ;c h a n g i n gt h es i n g l et a r g e t , r i g i dp r o c e s s ,t h es t a g n a n t n a r r o wm e t h o d ;r e f o r m i n gc u r r i c u l a r e v a l u a t i o nm e c h a n i s m a n dl e te a c hs t u d e n t sc h a r a c t e ra c q u i r eaf u l l d e v e l o p m e n ta n dt h e i rp e r s o n a l i t i e sb ea b u n d a n ta n dc o l o r f u l 。 。 k e y w o r d s :c u r r i c u l u mc o n t e n t c u r r i c u l u m ss i t u a t i o n c u r r i c u l u mv a l u e c u r r i c u l u mr e f o n n i v 湖南师范大学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 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 文不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作品成果。对本文的 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 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一,l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彳窃碧运 砂参叼年f 咱,旧 湖南师范大学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 研究生在校攻读学位期间论文工作的知识产权单位属湖南师范大学。 同意学校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 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湖南师范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 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 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 本学位论文属于 i 、保密口,在年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2 、不保密酬 ,( 请在以上相应方框内打。 力) 作者签名:彳易刁毛1 1 日期:乒噼月,日 导师签名: 摊乙日期:带1 2 - i7 日 从课程价值论的视角探讨我国高校课程改革 引言 “我戴着我在生命中铸造的镣铐竹,幽灵回答道。q 我一环扣 一环、一码接一码地造好了它;我是完全自愿地铐上了它,也是 完全出于自愿地戴着它。这种方式令你觉得奇怪吗? ” 圣诞颂歌中的查尔斯狄更斯展现了我们文化中革新 与救赎的过程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场景。在故事中,斯科吉 ( s c r o o e g ) 的伴侣玛莉向他展示了三个世界:分别是过去的圣 诞、现在的圣诞和未来的圣诞这三个世界。斯科吉不是一个坏 人,但却行事恶劣。他的行为导致了不少悲剧,但都只不过是 出自于他合理的私心。他所有的算计都符合他自己的价值法则, 而这则是深深根于他所处情境与文化之中的。他对这些价值的 效忠使自己的灵魂变得狭隘而瑟缩。斯科吉在重拾和看重让他 远离账房并重回家庭生活温暖的假设与价值之后,又恢复了自 己的生活。 我要提出的是,与此类似地,我们需要把我们的重心转移 以能够滋养一种更新也更加健康的教育制度的假设上去。 这是约翰圣朱利安的被困扰着的课程:关于课程过去、现在 和未来的愿景一文的引言。它隐含着很深刻的意蕴和哲理,所以笔 者引来作为本文的开头。 课程有其过去、现在和未来,在其每一阶段都有其合理性的价值 法则和行为途径,这是因为课程深深根植于其所处的情境与文化之 中。随着时代的变迁与情境的改变,课程应该有其新的内容、新的追 求,以及新的价值准则。 纵观历史,在经历了2 0 世纪2 0 年代蓬勃发展的课程研究运动和 5 0 年代课程改革运动之后,自6 0 年代开始,世界各国的课程改革纷 纷进入以课程价值为导向的轨道,至今为止,课程价值取向仍然是人 【美】小威廉姆e - 多尔【澳】诺高夫主编张文军张华等译课程愿景 m 】北京:教育 科学出版2 0 0 4 3 0 3 高校教师在职硕士学位论文 们关注的核心和课程改革的出发点。 关于课程价值取向,学者将其归纳为两种:“个人本位的价值取 向”与“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 。有的学者在上述两类之外,加上“学 科( 或知识) 本位的价值取向 。“两种价值取向论”着眼于社会与个 人的关系,探讨的是社会与个人谁最根本,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之间 存在着怎样的关系的问题,并认为知识既可以服务于社会,也可以服 务于个人,因而课程价值不应存在所谓“学科( 或知识) 本位的价值 取向 。“三种价值取向论”,主要着眼于现代工业文明以来知识爆炸 对课程价值的影响,因此认为除“个人本位的价值取向 、“社会本位 的价值取向 之外,还存在“学科( 或知识) 本位的价值取向 。前 者如孙俊三教授主编的教育原理从“个体价值与社会价值相互依 存”与“相对独立”的角度强调“教育活动个体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综 合取向”。后者如刘旭教授指出,这三种取向论“改变了审视大学 课程价值取向的框架,使不同价值取向之间形成了一个合理、整体的 结构。协调大学课程价值取向之间关系的核心,是恰当地处理人的发 展、社会发展和知识发展的要求之间的关系 。上述两种说法虽有 不同,但很显然都强调各价值取向之间的和谐与统一。事实上,因为 课程内涵的丰富性与外延的广阔性,使得课程具有多方面的价值和功 能,而课程本身就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且由于工具理性的膨胀,知识 有时不只是负担,更是陷阱,大学课堂受其影响不能低估。笔者权衡 再三,且为论述的便利起见,本文以“三种取向论”作为全文论述的 支点与框架。 d 当然上述“三种取向论”,只是一个横向的切分,在不同历史时 期,三者当中,是有不同侧重的。学术界注意到从动态变化的角度对 课程价值加以研究,比如王军认为:“我国大学课程价值取向的变化与 社会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具有密切的相关性,经历了一个曲折发展的 历程:( 1 ) 对大学课程政治价值的赋予和膜拜;( 2 ) 对大学课程经济 价值的认可与追求;( 3 ) 对大学课程文化价值的思考与关注;( 4 ) 对 大学课程人性价值的呼吁和倡导。”“大学课程 作为“课程”的子概 孙俊三教育原理 m 】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2 0 0 1 1 16 12 6 刘旭再议大学课程的价值取向及其关系【j 】高等教育研究2 0 0 5 ( o 6 ) 2 。 从课程价值论的视角探讨我国高校课程改革 念,从局部反映出课程价值取向的变化特征。王春燕说:“2 0 世纪 西方哲学观从知识认识论到知识价值论、由关注知识世界到关注人的 意义世界的转换给了教育以新的启示。课程作为实现教育目标的中介, 理应顺应这一时代主题。课程价值取向的重心也需要作必要的转移, 进行内在超越,应由关注知识转向关注儿童生存的意义,实现教育由 外在目的向自身意义世界的回归。”圆 在课程价值研究历史上,尤为值得注意的是,兴起于2 0 世纪7 0 年代以概念重建为核心的后现代课程研究。它以一种后现代的价值取 向、文化态度、社会精神、思维方式来探讨课程现象和课程问题,它 将课程研究从一个本质是技术性、实践导向的、“非理论 的和“非 历史”的领域转变为一个理论化的、概念自主的,本质上是历史的、 个体的和运动变化的领域。后现代课程研究致力于寻求课程理解,反 对课程领域中的技术理性,重视理论性、研究性,关注学习者的自我 意识和创造,弘扬整体观和联系观。可以说,后现代课程为我们揭示 了课程研究的新视野,对我们转变课程观念,进一步深化课程改革具 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当前我国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的基础教育课程 改革汲取了后现代课程研究的有关观点,取得了初步的成绩,诸如倡 导理解教育、教育民主化、回归生活、关爱自然和个性发展等新的课 程理念,力图“改革课程内容过分强调学科体系严谨性,过分注重经 典知识的倾向,加强课程内容与现代社会、科技发展及学生生活之间 的联系,“改革教材脱离学生生活经验,难以满足不同地区学校和学 生需要的倾向” ,从而实现基础教育课程价值取向的变革。它也将对 高等教育课程改革产生深远的借鉴意义。 包括上述理论探讨与实践经验,无疑为本文的写作提供坚实的基 础。本文将在参考相关专著和论文资料的基础上,对相关资料予以分 析、甄别与借鉴,采用文献资料分析法、调查研究法和思辨研究法相 结合的方法完成本课题的研究工作。在理论建构的基础上,深入分析 当前我国的课程目标意识、课程设置状况、课程评价方法及其改革策 王瑶我国大学课程价值取向的嬗变与思考【j 】煤炭高等教育2 0 0 3 ( 0 5 ) 王春燕从知识到意义:课程价值取向重心的必要转移一一2 0 世纪西方哲学观转变带给 我们的启示 j 】内蒙古师范大学掌握( 教育科学版) 2 0 0 5 ( 0 9 )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试行) 3 高校教师在职硕士学位论文 略,从而对高校课程价值现实性问题进行比较有深度的探究。 不难发现,课程基本价值取向争论的视角往往在于强调各自观点 的独立性特点,而没有将课程看作是一个具有多方面价值属性的有机 整体。社会本位课程价值观重视课程对于促进社会发展的功能和价 值,同时也强调人的个性发展的社会化导向,但轻视人的发展,鼓励 和诱导社会对人性的压抑和扭曲,使人在社会中被工具化。知识本位 课程价值观关注学科知识的进步与开发,但强调过了头,导致了教育 异化,使作为育人资源的工具性东西知识,排挤或淹没教育对象 人本身,结果,不是学科知识服务于人,而是学科知识统治人, 使人成为了知识的奴隶。个人本位课程价值观强调对人性、人格的终 极关怀,但将其神圣化到了超越时代、脱离社会的地步,出现厌弃科 学、排斥理性的倾向,构成了对科学文化和科学精神的反动。因此, 课程价值的三种取向,都有其合理之处,它们试图从某种实体性范畴 中去寻找课程的终极价值,强调某种特定维度的价值向标,但又都远 离甚至排斥其它维度的价值,因而表现出各自局限性和偏颇性。 本文正以此为起点,兼顾课程价值的纵向与横向、历史与现实、 多元性与动态性的联动关系,提出动态与均衡相兼的课程价值观,并 以此出发,对当前及未来一段时间的高校课程改革提出一些设想:我 国高校课程改革应以体现多元性、动态性与开放性为特征,全面改革 课程体系:改变课程观念,重构课程目标;更新课程内容,调整课程 结构;改变过程僵化、方式机械的课程实施方法;改革课程的评价机 制。改革的核心在于摒弃传统的、静态的、唯知识论课程目标的课程 价值观念,重视课程作为一种学习经验的积累,加强学习中的对话和 反思,使课程成为不只是传递所知道的而更是探索所不知道的知识的 过程,使学习者面对课程时“成为活生生的存在”而不是习惯于被控 制的“名存实亡的人,从而使课程焕发出勃勃生机而成为一个主动 的、开放的、多元的、动态的、反思的过程,不再是简单而无弹性的 课程计划、单一的课程目标、严格的课程实施、标准化的课程考试等 等。在改革中,我们必须牢牢把握课程知识结构的合理性特征,目的 性、广泛性、纵向性、综合性、动态性、超前性、连续性、局限性j 是课程知识结构合理特征的基本内容。 从课程价值论的视角探讨我国高校课程改革 综观上述,本文从课程价值论的视角探讨我国高校课程改革,无 疑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首先,采撷课程价值的理论精华,完善我国课程改革的认识论和 实践论的构建,促进课程理论与实践的发展。充分考虑课程价值的多 元性、复杂性和动态平衡性,可以丰富课程理论,促进课程改革的健 康实施。 其次,科学的课程价值观能为制定合理的课程目标和评价标准提 供理论基础。课程目标是课程评价的依据,课程评价的标准是衡量课 程质量的尺度,制定合理的课程目标和评价体系,对于深化课程改革, 改善课程质量是至关重要的。也就是说,从课程价值论的视角探讨我 国高校课程改革,可以克服在制定课程目标和评价标准时产生的盲目 性,增强有效性。 高校教师在职硕士学位论文 第1 章课程的定义与课程的价值取向 1 1 关于课程的定义 在探讨课程价值问题之前,有必要先梳理课程的内涵。 “课程”是教育理论体系中一个重要而复杂的概念,“课程”究 竟如何定义,可谓众说纷纭。比如:“课程是课堂学习、课外学习, 以及自学活动的内容纲要和目标体系,是教师和学生各种学习活动的 总体规划及其过程。 又有学者提出:“课程是由一定育人目标、基 本文化成果及学习活动方式组成的用以指导学校育人的规划和引导 学生认识世界、了解自然、提高自己的媒体。日本学者佐藤学给课 程下定义t “所谓课程,一言以蔽之就是学习的经验。”在胡森主 编译的国际教育百科全书中对课程这一概念,列举了八种主要界 说。据知,鲁尔曾说过课程这一术语至少有1 1 9 种定义。当今课程学 者简明地归纳出了七种不同的课程定义:1 、课程是教学科目;2 、课 程是学习经验;3 、课程是教学目标;4 、课程是教学计划;5 、课程 是社会改造;6 、课程是育人媒体;7 、课程是对文化的选择。 针对众多的解释,有人认为:“课程的定义是下得最差的定义。 其实大可不必做这种定性的结论。以上种种,反映出人们在不同时代、 不同地域,从多种角度对课程内涵的深入思考,是理性进步的表现。 随着社会进步和科学发展,人们对于事物有了新的认识。特别是2 0 世纪的三大科学成就相对论、量子力学和混沌理论深刻揭示了世 界现象的存在是多样性、复杂性和多种不确定性的统一。这些科学成 就蕴含着极为丰富的哲学世界观意义和人文社会科学的思想解放意 义,为社会学、文化学、教育学、政治学、管理学等具体学科的方法 论提供了重要的借鉴意义,并产生出重大影响。理所当然,为课程研 究提供出了新的视野。 李秉德主编教学论【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 9 9 1 1 5 9 廖哲勋课程论【m 】武汉:华中师大出版社19 9 1 2 8 。 夏正江论课程观的转型及其对新课改的影响 j 】课程教材教法2 0 0 5 ( 0 3 ) 转引自 【日】佐藤学静悄悄的革命 m 】李季湄译长春:长春出版社2 0 0 3 9 8 参见白月桥文教育情报参考19 9 9 ( 1 1 ) 6 从课程价值论的视角探讨我国高校课程改革 面对繁多的课程定义,有人将它们归纳为两类:一种是知识课程 观,另一种是经验课程观( 或活动课程观) 。知识课程观渊源于柏拉 图、亚里士多德的哲学主张,它是以某种学科、或某类知识作为课程 组织的基础,它强调掌握学科而忽视了学生的心理因素以及学生个人 的需要和兴趣。而经验课程观源于杜威对教育的定义( “教育是经验 持续不断的改组与改造 、“教育是在经验和为着经验的一种发展过 程”) ,把课程定义为学生在学校所获得的有意义的学习经验,它以儿 童的需要和经验为课程设置与课程组织的依据,以儿童作为课程活动 的起点、中心和目的,发展儿童的创造性。 如果从结构与过程的角度来看,课程的定义大致又可以归为四 类:( 1 ) 课程是指所有教学科目的总和;( 2 ) 课程是教学过程要达到 的目标、教学的预期结果或者教学的预先计划;( 3 ) 课程是学习者的 经验或体验;( 4 ) 课程是复杂的会话。 其实,不管怎么去定义课程,或追究它何种归属,课程终归是社 会需要与学校工作之间、教育目标与学生发展之间相互联系的纽带, 各个不同历史时期的教育都是通过课程将教育目的落实到教育教学 活动之中。正因如此,自课程产生以来,课程的涵义就随着时代的变 化发展而处于动态的变化发展之中。当一定时代条件下的经济、政治 和文化发生了变革或呈现出了新的特点时,课程的内涵也必然会随之 发生改变,课程的外延将随着人们的需要而不断得到扩充与延伸。 纵观2 0 世纪7 0 年代以来,课程的内涵发生了重要变化,呈现出 如下六个趋势:( 1 ) 从强调学科内容到强调学习者的经验和体验,进 而强调课程的会话本质;( 2 ) 从强调目标、计划到强调过程本身的价 值;( 3 ) 从强调教材的单因素到强调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四因素 的整合;( 4 ) 从只强调显性课程到强调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并重;( 5 ) 从强调实际课程到强调实际课程与“空无课程 并重;( 6 ) 从只强调 学校课程到强调学校课程与校外课程的整合。课程的诸多定义,揭 示出课程宽广的外延和丰富的内涵,课程内涵的发展预示着课程改革 张华:现代课程观与我国当前课程政革一一为教育部基础教育新课程国家级一级培训而 作20 0 4 ,6 , h t t p :z j e r z z j e t i e t c n s c h o o l t e a c h e r p o l i t i c s k e g a i c f d 6 b 4 f a b f c e b 3 c c b 9 d b d 3 e b c e d 2 b 9 f a b 5 b 1 c 7 b 0 b f c e b 3 c c b 8 c 4 b 8 e f d o c 高校教师在职硕士学位论文 的方向与实施途径的变革。 从认识论的角度来分析,人们对事物的认识总是要经历一个循环 往复的过程,“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 而每一次的循环都比上一次更先进,更完善”。课程内涵的六大发展 趋势,反映出了人们对于课程认识的变化与发展,表现出了课程观念 的变化趋势,即由静态向动态、由一元向多元、由计划目标向过程、 由显性向隐性、由局部向整体的转变。尚风祥先生说过:“无论是审 视自然界的对象,还是研究社会领域的对象,将一个对象看作是过 程的集合体要比将该对象看做是一成不变的事物的集合体重要 得多,也深刻得多,故恩格斯将过程的集合体的思想,称之为一 个伟大的基本思想。”我们从中也可以得到启示:课程也是一个集 认识、实践和价值实现为一体的过程集合体,或也可称之为课程系统。 因此,面对课程系统不断发展的事实,对于鲁尔曾说过的课程这一术 语至少有1 1 9 种定义的说法,也就不足为怪了。 1 2 课程的价值取向 价值属于关系范畴,它是以人为主体、用以表示事物具有满足主 体需要的属性、作用和意义的概念。课程价值就是指课程为满足主体 一定需要而以相应方式表现出来的某种属性、作用和意义,它是指在 某种价值观的支配下,人们对课程有意识的选择与取舍,是人们在制 订和选择课程方案以及实施课程计划时所表现出的一种倾向性。课 程价值取向不仅会影响人们对课程的整体认识,而且对于课程开发过 程的各个环节( 如课程目标的确定、课程内容的选择、课程实施以及 课程评价等) 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正基于此,课程价值取向问题 成为本文探讨的核心问题。 依本文引言所述,本文取“三种价值取向论 观点( 社会本位主 义、知识本位主义、个人本位主义) 作为全本文论述的基点与框架, 在此有必要从比较与整合的角度,对“三种价值取向论 做进一步阐 述。 尚凤祥现代课程价值体系论 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 9 6 ( 0 1 ) 靳玉乐杨红试论文化传统与课程价值取向 j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 版) 1 9 9 7 ( 0 6 ) 8 从课程价值论的视角探讨我国高校课程改革 1 2 1 三种课程价值取向论的内涵 1 2 1 1 社会本位主义的课程价值观 社会本位的课程观,以满足社会( 主要是指国家、民族和社区发 展) 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的需要作为课程与内容价值的基本取 向。它强调课程以社会为中心,课程为社会发展而设,教育单纯以培 养适应某一时期社会发展需要而设计课程,从而规定教育对人才的培 养模式。古典时代柏拉图理想国中的“三级教育 、近代洛克依 其人性“白板说 设计的“绅士教育”和当代迪乐凯姆“崭新的社会 学”、帕森期的“角色理论 等等,都从不同教育视角关注了课程开 发在社会进步、文明进化中所承担的使命,重视教育和社会的关系, 同时也强调了人的个性发展的社会化导向。这些就是典型的社会本 位的课程价值观念。在有的时候,社会本位的课程价值观可以集中地 表现为一种国家主义精神,又可体现于政治价值、经济价值、科学技 术与文化发展的价值等方面。很显然,这种价值观在教育活动中的 表现,就是依照社会需要制订教育目标,并据以设计、组织学校教育 课程,最后以教育目标实现的程度,判断课程质量的高低。 1 2 1 2 知识本位主义的课程价值观 在人类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积累起来的知识、学问、技艺等系统知 识,自古以来就被视为教育财富,人类知识是支撑社会存在和发展的 支柱。知识引导着入的整个生活,因而,“要把教育建立在知识的本 质及其重要性的基础上,而不是建立在儿童的偏好、社会需要或政治 家的意愿基础上。为此课程“必须根据知识本身的状况与逻辑来组 织”。对于大学教育而言,大学课程要以知识或学术活动的需要作 为大学的出发点和归宿,以知识发展的需要来要求教育,设计课程, 从而规定了大学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和培养过程。比如,斯宾塞将关 注的焦点对准课程开发中究竟什么样的知识最有价值;赫尔巴特强调 的“客观文化遗产”;布鲁纳关注知识结构、学科结构及其关联的认 知结构。他们关注的都是作为第一资源的学科知识的效能化和合理化 周海涛创新:课程的价值基础【j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 0 0 3 ( 0 8 ) 陈玉琨课程价值论 j 】学术月刊,2 0 0 0 ,( 0 5 ) 单丁i 课程流派研究【m 】山东教育出版社19 9 8 3 9 2 - 3 9 3 9 高校教师在职硕士学位论文 开发,表现为典型的知识本位的课程价值观念。 1 2 1 3 个人本位主义的课程价值观 个人本位的课程价值观,主张教育应尊重学习者的本性与要求, 学校的职能是“使人充分地培养成为名副其实的人,而决不只是提供 入力资源 ,学校课程的价值,就在于为每个学习者提供真正有助于 个性解放和成长的经验,重视人的存在,强调学习的内部动机基础。 用罗素的话来说,我们不应当把学生当作手段,而应当把学生的发展 本身当作目的。这种价值观强调学生作为人的自由,强调独特性、整 体性、自我指导性,认为学生理智的训练、心智的发展和完善,比起 功利的目的更重要,人格的陶冶比知识的掌握更重要。从人的发展出 发,罗素认为:“有四种特质共同构成了一种理想性格的基础,它们 是活力、勇气、敏感和智慧。”是否有利于帮助学生形成这四种特质, 是罗素为我们确立的课程价值判断标准b 教育应以个人的发展需要 作为学校课程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这种观点是个人主义的哲学观在 教育上的反映。其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个体和人性的自由、完善、和 谐发展。古希腊的“博雅教育”以“七艺”( 文法、修辞、辩证法、 算术、几何、天文、音乐) 来训练学生的心智和理性、培养心灵和谐, 并达到完美境地的自由人;亚里士多德的“教育的最高目的,是为正 确享受闲暇作准备,确保当生活的实际事务受到适当的注意时,灵魂 能看到神的幻象,并从中得到最大的幸福;卢梭强调的“发现学 生”和“内在自然性”及杜威的“学生中心”、“活动中心”;马斯治、 罗杰斯的“自我实现的人格 等等,都是个人本位课程价值观的具 体表现,表现出了致力于伦理超越性和审美意境化的浪漫主义追求, 同时体现出了对教育价值的终极关怀。 1 2 2 三种课程价值取向之间的关系 课程价值的三种取向各自都有着可贵的探索与贡献,又各自都具 有单维追求和门户之见的偏颇。一个共同的局限是,都试图从某种实 体性范畴中去寻找课程的终极价值,也就是“存异 而非“求同 地 陈玉琨课程价值论 j 】学术月刊2 0 0 0 ( 5 ) 博伊德- 金著任宝祥吴元训译西方教育史【m 】北京:人民出版社。1 9 9 6 8 转载刘旭大 学课程寻思【m 】台北:万人出版有限公司2 0 0 5 4 1 1 0 从课程价值论的视角探讨我国高校课程改革 确立课程目标:而实体性范畴则是无论其涵盖面多么宽泛,也都具有 特定指向和维度的,由此必然导致各流派把握了某种特定维度的价值 向标,但又都远离甚至排斥其它维度的价值。单向维度的课程价值 观,反映出一种“存异”而非“求同”,显示出不遵循事物内部矛盾 对立统一性的错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原理认为,世界上万事万物 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矛盾、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这 要求我们在对待事物时,必须坚持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课 程作为实现教育目的的中介,实现教育者对受教育者要求,并且凝缩 为微观的、相对具体的教学内容,它是一个矛盾的统一体。课程的三 种价值取向属于同一事物的多重属性,它们共同处于一个矛盾的统一 体中,遵循着矛盾的发展规律。而作为同一事物课程价值观念的 不同矛盾方面,因其服务和满足的价值主体不同,它们的主张和出发 点也是各不相同的,虽然它们都有其自身的合理性,但纯粹的任何单 一的取向都是不合理的,也是不可能圆满地实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