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4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科学技术哲学专业论文)高校科研团队隐性知识转移的知识场境案例研究.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国内图书分类号: n31 学校代码: 10213 国际图书分类号:14 密级:公开 哲学硕士学位论文哲学硕士学位论文 高校科研团队隐性知识转移的知识场境案 例研究 硕士研究生: 马明玥 导 师: 黄丽华副教授 申 请 学 位: 哲学硕士 学 科: 科学技术哲学 所 在 单 位: 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 答 辩 日 期: 2012 年 7 月 授予学位单位: 哈尔滨工业大学 classified index:301 u.d.c:14 dissertation for the master degree in philosophy the case study of knowledges field and environment of university research teams tacit knowledge tansfer candidate: ma mingyue supervisor: associate prof.huang lihua academic degree applied for: master of philosophy speciality: phi.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ffiliation: school of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 date of defence: july,2012 degree-conferring-institution: harb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哈尔滨工业大学哲学硕士学位论文 i 摘 要 对隐性知识的研究,学术界由来已久,但是着眼点更多地是放在了企业这一 主体,而对高校科研团队中的隐性知识却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众所周知,高校 科研团队承载着基础研究、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的重任,隐性知识已经成为高校 科研团队的核心竞争资源,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如何使高校科研团队中的隐 性知识得到充分的转移,已经逐渐成为学者们研究的焦点。大部分关于隐性知识 的研究都是集中在知识分类和影响隐性知识转移的因素方面, 很少涉及和提出适 合于隐性知识转移的合理措施。 本文借助国内外学者关于隐性知识转移对企业及高校科研团队建设和发展 方面的重要作用的研究成果,提出了“知识场境”这一概念,并以 x 高校 x 科 研团队为具体案例对高校科研团队的“知识场境”进行了分析和探讨,即对 x 高校 x 科研团队中的隐性知识转移模式进入场境中学习进行了研究, 试图构 建一个适合于高校科研团队隐性知识转移的合理“知识场境” 。 “知识场境”的建 立在很大程度上可以促进高校科研团队中隐性知识的转移, 保证了团队知识不断 的深化和扩展,为团队的发展提供了知识支持。 在此基础上,本文构建的“知识场境”具有三个层面,包括团队精神场境、 团队内部知识交流场境和团队外部联结沟通场境。 团队精神场境是其他两个场境 存在的基础, 同时团队内部知识交流场境和团队外部联结沟通场境又相互渗透和 相互影响,不同层面的场境相互作用。最后,本文分析了“知识场境”不同层面 联结在一起的元素。 本文研究对于促进高校科研团队中隐性知识的转移与高校科研团队的建设 和发展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知识场境;隐性知识;隐性知识转移;高校科研团队 哈尔滨工业大学哲学硕士学位论文 ii abstract to search tacit knowledge,the objective point more has placed enterprise,but has not actually given the value to tacit knowledge of the university scientific research team. it is well known,the university scientific research team bears heavy responsibility to basic research,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nd personnel training, and the tacit knowledge has already became core competition resource of the university scientific research team, so its importance is self-evident. therefore how be enable tacit knowledge of the university scientific research team to obtain,gradually has became the focal point which the scholars studied. majority of all concentrates about searching classification of the tacit knowledge and factors of influencing the tacit knowledges transfer,but to propose reasonable measures which suit in the tacit knowledges transfer is few. this article will propose “the knowledge field environment” and take x university x scientific research team as the concrete case to analyze and discuss “the knowledge field environment”. the author will attempt to construct “the knowledge field environment” to suit in tacit knowledges transfer of the university scientific research team. “ the knowledge field environment” may promote in great extent to tacit knowledges transfer of the university scientific research team,which guarantees the team knowledge unceasing deepening and the expansion,and provides the knowledge support for teams development. the teams spirit field environment is the existence foundation of two other field environment, simultaneously two other field environment seeps mutually and affects mutually. finally,this article will analyze elements to join in the different stratification plane. in this foundation,this article has three stratification planes in “the knowledge field environment”,including the teams spirit field environment, the teams internal knowledge flow field environment and the team exterior joint field environment. this article will have certain reference value to promote tacit knowledges transfer of the university scientific research team and the construction an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university scientific research team. 哈尔滨工业大学哲学硕士学位论文 iii key word: knowledge field environment, tacit knowledge, tacit knowledge transfer, university scientific research team 哈尔滨工业大学哲学硕士学位论文 iv 目 录 摘 要. i abstract . ii 第 1 章 绪 论. 1 1.1 问题的提出及意义. 1 1.2 文献综述. 1 1.2.1 有关团队知识流动和转化模型的研究. 2 1.2.2 有关隐性知识流动和转化方法的研究. 2 1.2.3 有关影响隐性知识转移因素的研究. 3 1.2.4 有关高校科研创新团队的研究. 4 1.2.5 有关高校科研创新团队中隐性知识共享的研究. 5 1.2.6 有关“知识场境”相关理论的研究 . 6 1.3 主要研究内容. 7 1.4 研究思路和方法. 7 1.4.1 研究思路. 8 1.4.2 研究方法. 10 第 2 章 高校科研团队知识场境的相关理论研究. 11 2.1 高校科研团队知识场境的定义和特征. 11 2.1.1 高校科研团队知识场境的定义. 11 2.1.2 高校科研团队知识场境的特征. 12 2.2 高校科研团队知识场境与企业知识场境的区别. 13 2.3 知识场境的建立对隐性知识转移的作用. 14 2.4 本章小结. 16 第 3 章 知识场境下高校科研团队隐性知识转移的发生. 17 3.1 x 高校 x 科研团队的概况 . 17 3.2 x 高校 x 科研团队隐性知识转移中的知识场境 . 18 3.2.1 正式学习场境. 19 3.2.2 非正式交流场境. 23 3.2.3 效果分析. 25 3.3 x 高校 x 科研团队隐性知识转移中的障碍因素 . 25 3.3.1 隐性知识本身特性因素. 26 哈尔滨工业大学哲学硕士学位论文 v 3.3.2 隐性知识转移过程因素. 27 3.3.3 隐性知识所在团队环境因素. 28 3.4 本章小结. 29 第 4 章 高校科研团队隐性知识转移合理场境的构建. 30 4.1 团队精神场境. 30 4.1.1 团队成员心理场境. 30 4.1.2 团队发展场境. 31 4.2 团队内部知识交流场境. 33 4.2.1 实际场境. 33 4.2.2 网络场境. 34 4.3 团队外部联结沟通场境. 35 4.3.1 学术交流场境. 36 4.3.2 非学术沟通场境. 36 4.4 场境与场境之间的联结. 37 4.5 本章小结. 39 结 论. 40 参考文献. 41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及使用授权说明. 46 致 谢. 46 哈尔滨工业大学哲学硕士学位论文 1 第 1 章 绪 论 1.1 问题的提出及意义 近年来,由于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创新在我们身边时刻发生着,并且 在这其中,高校的科研创新在整个创新体系中的地位越来越突出。众所周知,当 今时代是一个要求合作的时代,团队合作已经成为主流形式,而高校科研团队更 是主要形式之一,并且蕴藏着无限的创造力。但是在高校科研团队中存在着这样 的现象,有的团队逐步壮大,而有的团队却停滞不前甚至灭亡。我们应该如何保 持高校科研团队的创造力与竞争力呢?对于这个问题, 很多学者已经注意到隐性 知识对于高校科研团队的建设和发展所起到的不可忽视的作用。 隐性知识的概念 来源于波兰尼,随后被 hayek 和其他奥地利经济学家进一步发展1。波兰尼对隐 性知识的描述是: “我们知道的比我们能够讲述的更多”2,3,从这句话中我们可 以知道隐性知识是难于表述的,并且是难以转移的4,5。那么又是什么原因使高 校科研团队中的隐性知识难以转移的呢?主要原因有两点: 一是高校科研团队中 的人员流动性大, 造成了隐性知识的流失; 二是团队建设影响着隐性知识的转移, 很多高校科研团队拥有多元化的组织结构和完善的机制建设, 但是隐性知识转移 的效果却千差万别,不尽如人意。因此,我们需要思考的是如何才能使高校科研 团队中蕴藏着的隐性知识被挖掘出来和进行转移? 针对这一问题,本文提出了“知识场境”这一概念,并以 x 高校 x 科研团 队作为典型案例进行研究。笔者作为旁观者和研究者,仿效拉图尔的田野式调查 方法, 深入其中,观察和考量隐性知识在高校科研团队中需要怎样的环境和条件 才可以更好地转移。主要从 x 高校 x 科研团队拥有的团队文化、组织结构、知 识管理机制和团队中隐性知识转移的途径和方法以及影响因素等方面进行深入 观察和分析,探讨这些方面是如何影响高校科研团队隐性知识转移的。在此基础 上,试图构建一个适合于高校科研团队隐性知识转移的合理“知识场境”。 隐性知识已经成为高校科研团队创新活力的主要形式和核心竞争资源, 隐性 知识的有效转移能使团队成员迅速积累其相关领域的信息, 从而快速有效地在研 究领域有新发现来提高竞争优势。科学地认知高校科研团队隐性知识的转移规 律, 有效地控制隐性知识的转移不仅对知识论研究具有理论意义,而且对于提升 哈尔滨工业大学哲学硕士学位论文 2 高校科研团队的竞争力和创新能力以及人才培养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希望本文 能对高校科研团队中的隐性知识转移的方法予以丰富, 能对知识的管理实践提供 启示。 1.2 文献综述 本文所选的案例x 高校 x 科研团队是一个从成立之日起, 就以高标准的 科学发展定位确定了学习型组织的建设目标,是把自主设计、联合研制、科技创 新与人才培养并重建设和发展的典型科研团队。 对高校科研团队隐性知识转移的 研究涉及以下几个方面的文献内容:团队知识流动和转化模型研究、隐性知识流 动和转化方法的研究、影响隐性知识转移的因素研究、高校科研团队的研究、高 校科研团队中隐性知识共享的研究以及“知识场境”相关理论的研究。 1.2.1 有关团队知识流动和转化模型的研究 关于知识流动和转化模型研究最为著名的是野中郁次郎的“seci”模型, 此模型包括四个阶段,即socialization(社会化),externalization(外在化), combination(组合化),internalization(内在化) 6,7。野中郁次郎提出了知识创造的 动态理论,即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之间可以存在一种持续的对话来创造知识8。 并且,他又提出了“ba”的概念,作为“seci”模型的基础9,10。因此知识创造模 型包括了三个元素:(1)“seci”模型,通过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之间的转换 进行知识创造; (2) “ba”为“seci”模型中创造知识提供了实际的情境; (3) 对知识进行评估, 即需要设置知识创造过程中对输入知识和输出知识进行评估的 调解员11,12。熊德勇与和金生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知识发酵模型”,此模型增 加了“seci”模型的可操作性,以及揭示了“seci”模型的内部构成与影响因 素13。crossan等提出了发生在个体、群体和组织三个层次上的4i框架,包含直 觉、解释、整合和制度化四个过程14。南希 m 狄克逊提出了创造和利用共有知 识的模型,即“基于行动结果联系的知识创造与转移模型”15。周晓东和项 保华从知识转移类似于信息发送的角度对知识转移进行了分析,即“基于信息发 送的知识转移模型”,指出了知识转移存在两个主体和两个过程,将知识转移从 信息发送的角度进行理解可以很好地分析出知识转移过程当中的成本和效率, 以 及漏损与失真16。王娟茹、赵嵩正和杨瑾从本体论角度,结合“seci”模型建 哈尔滨工业大学哲学硕士学位论文 3 立了立体螺旋上升的“itoi”模型, 即individual knowledge(个体知识),team knowledge(团队知识),organization knowledge(组织知识),inter-0rganization knowledge(组织间知识) 17。 团队知识流动和转化模型的研究作为隐性知识流动和转化研究的基础, 对其 分析和探讨可以促进对隐性知识转移的研究。 无论是在国外还是在国内都已经有 了很多关于这方面的研究,但是更多的是局限在理论模型的研究中,没有实践到 一个具体的团队中,所以实际效果无法判断。因此本文希望可以在这些理论模型 的基础上构建一个简单实用和更具有操作性的模式“知识场境”来促进高校 科研团队知识的转移,尤其是促进隐性知识的转移。 1.2.2 有关隐性知识流动和转化方法的研究 南希 m 迪克逊依据预想的知识接收方、知识的类型和任务的性质,将知识 转移分为近转移、远转移、连续转移、专家转移、战略转移,并详细的说明了各 个知识转移的措施和方法15。施琴芬、崔志明和梁凯通过对隐性知识转移过程 中会遇到时间、空间和社会差异等因素的影响,提出了“专家咨询模式”的隐性 知识转移方法18。部分学者还对隐性知识进行了分类区别,并对不同类型的隐 性知识分别给予了不同的转移方式19。汪应洛和李勛将隐性知识分为真隐性知 识和伪隐性知识,并且提出了知识转移的语言调制方式和联结学习方式,他们认 为, 真隐性知识只能通过联结学习方式进行有限度的转移,伪隐性知识将经历由 联结学习方式到语言调制方式的发展过程20。王前,李作学,金福从我国传统 思维方式对隐性知识的获取进行了分析,包括五个阶段:体验积累隐性知识 获取的基础;立象尽意隐性知识转移的途径;取象比类隐性知识转移的 关键; 得意忘象隐性知识运用的过程; 由道至理隐性知识的深化和升华, 并且在每个阶段中都蕴涵着不同形态的隐性知识21。还有很多学者对具体案例 中所包含的隐性知识的转移进行了探讨。kaj u.koskinen 等在一个具体的项目工 作内容中对隐性知识转移进行了研究, 他们认为项目小组中的成员可以进行经常 性地面对面的交流互动,这样能加强隐性知识的分享和转移22。jeong-han woo 等提出了“动态知识地图”的隐性知识转移方法,主要是用于建筑学、工程学和 建筑产业等方面,目的是再利用专家的隐性知识23。j.b.noh 和 k.c.bee 等认为 隐性知识的转移和重新再用对知识管理具有极大的贡献24。 哈尔滨工业大学哲学硕士学位论文 4 已有的隐性知识流动和转化方法的研究, 主要是集中在宏观和理论层面上或 者是企业团队中,很少对蕴藏在高校科研团队中的隐性知识提出合理的转移措 施。 本文将深入到一个具体的高校科研团队中, 了解团队中隐性知识存在的类型, 团队隐性知识转移的具体途径,影响隐性知识转移的主要障碍因素,试图找到适 合于高校科研团队隐性知识转移的合理“知识场境”。 1.2.3 有关影响隐性知识转移因素的研究 王士红和彭纪生从隐性知识自身的特性、落后的技术手段、提供知识方和接 受知识方以及不合理的组织结构和不健全的组织文化对影响隐性知识转移因素 进行了分析25。宁艳阳和常立农分析隐性知识传播困难的主要障碍包括五方面: 一是隐性知识的内隐性,即隐性知识潜在于拥有者的素质中;二是隐性知识表达 困难, 即与隐性知识的拥有者的表达能力有关; 三是隐性知识的可靠性没有确证, 即隐性知识还不能从意识中抽象出来进行编码,所以不能进行辨别;四是隐性知 识拥有者的垄断和独占心理,即与隐性知识的拥有者的心理有关,是否愿意分享 自己拥有的隐性知识;五是隐性知识的传播管道不畅通,即人员间是否可以进行 密切的交流26。蒋国平将隐性知识的影响因素按照所属主体或范围分为四方面: 一是知识转移主体,这里的主体指的是多方面的,包括企业、企业内的员工、企 业外部合作伙伴等;二是知识特性因素,包括知识的本体特性和知识的情境特性 两个方面;三是转移媒介,由知识编码和知识转移渠道构成;四是情境因素 知识发生的具体场所27。也有学者从实证角度对影响隐性知识转移的因素进行 了分析。陈晓静,芮明杰通过实证研究从六个方面对影响隐性知识转移的因素进 行了分析,这六个方面包括:一、公司学习文化;二、领导行为;三、激励机制; 四、公司知识库;五、知识管理;六、组织结构,最后证实除公司学习文化未获 得支持,其余五个方面均获得支持2886-89。stephen gourlay 通过实证分析,得 出隐性知识会使人产生歧义,致使难以转移29。jon-arild johannessen 等提出了 隐性知识管理不善阻碍了隐性知识的顺利转移30。还有部分学者认为隐性知识 转移具有地方性,例如,技术差异、地理位置、知识特征、企业吸收和运用知识 的程度都会影响隐性知识的转移31。 以上文献无疑对影响隐性知识转移的因素进行了大量而丰富研究, 但是这些 研究都是从企业角度进行分析的,很少关注到高校科研团队这一主体。高校科研 团队无论是从团队成员、 团队结构、 运行模式等方面都和企业有着实质性的不同, 哈尔滨工业大学哲学硕士学位论文 5 本文将试图从高校科研团队这一主体出发, 研究高校科研团队隐性知识转移的影 响因素。 1.2.4 有关高校科研团队的研究 关于高校科研团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团队特征和团队创新能力影响因素等 方面。斯蒂芬罗宾斯指出一个团队应该具有八个基本特征,才能达到高效的工 作效率,这八个基本特征是:一、团队目标要明确;二、团队要有谈判技能;三、 团队成员技能要相关;四、团队成员要相互信任;五、团队成员有共同诺言;六、 团队成员有良好沟通;七、团队有合适的领导;八、团队得到内部与外部共同的 支持32。李婉在此基础上指出,高校科研团队除了具有上述的特征之外,还应 具有自己的特征:包括共同的学术目标、合理的成员结构、灵活的组织形式、良 好的沟通管道、有效的分工协作和自愿的责任共担方面33。张美书指出高校科 研团队应具有四个方面的特性:首先,高校科研团队要有明确的目标,这样团队 成员任务才会具体,实施才会有方向;其次,高校科研团队不是单独存在和发展 的,是需要和其他同类型或不同类型的团队进行交叉学习共同发展的;再次,高 校科研团队要有自己独有的文化特质和核心价值观, 这样团队成员才有奋斗的动 力;最后,高校科研团队要有齐心合作的意识,这样具有向心力的团队做事才会 事半功倍3498-99。卜琳华和蔡德章通过调研都指出高校科研团队的创新能力具有 六方面的决定因素,包括:团队领导者的领导方式、团队独有的文化、团队的组 织结构、团队成员之间的交往频率、团队成员的学习和科研背景以及团队所处的 发展时期35,36。刘惠琴和张德通过假设和模型研究指出了,团队领导者的能力和 行为、 团队的创新环境、团队成员的创新意识以及团队成员之间的互动对高校科 研团队的创新绩效起了决定作用37。沈林、叶敏和高杰从团队整体出发指出了 高校科研团队创新能力的影响因素,包括制度障碍、体制障碍、机制障碍、合理 障碍和文化障碍38。施定国和刘凤朝建立了一个高校科研团队创新能力的影响 因素五层次的多级阶梯结构39,40。 还有的学者分析了高校科研团队难以形成的原 因。 潘泳与何丽梅从三个方面指出了高校科研团队难以形成的原因,一是科研人 员缺乏应有的高素质,即高层人才稀缺;二是有些科研人员自私心理严重,不愿 与他人分享自己的研究心得和成果;三是高校科研团队忽视了团队灵魂所在,即 文化建设41。 国内外学者对于高校科研团队的团队特征、 运行模式和创新能力影响因素等 哈尔滨工业大学哲学硕士学位论文 6 方面进行了许多探索性的研究,并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但是对于高校科研团 队中的知识转移, 尤其是对隐性知识转移的研究, 在理论和实践都不是十分成熟, 许多方面存在不足和问题,需要进一步发现和完善。 1.2.5 有关高校科研团队中隐性知识共享的研究 李志宏, 赖文娣和白雪在国内外学者对创新气氛维度研究的成果的基础上建 立了参与保障、目标认同、创新追求与支持和团队带头人创新风格四个维度的高 校科研团队创新气氛,更有效地描述高校科研团队创新气氛。同时,根据高校科 研团队的特点,探讨创新气氛各维度对隐性知识共享意愿的影响42。李志宏, 朱桃和赖文娣通过构建模型和使用结构方程的研究方法对高校科研团队隐性知 识共享意愿展开了研究43。还有的学者从隐性知识转化的相对有效性方面分析 了知识共享的条件。李香林,温有奎和冯珍结合实际,尝试用 dea即数据 包络方法来测度高校中蕴藏的隐性知识转化的相对有效性, 为隐性知识转化提供 了一种简单可行的测度方法,并且得出结果,高校应该努力创造浓厚的学习气氛 和学术氛围44。还有部分学者从高校科研团队的知识共享与知识保护角度对隐 性知识进行了研究,这些学者认为隐性知识保护与知识分享并不矛盾, 而是互为 条件、 互相促进的关系,对于高校科研团队中蕴藏的隐性知识的转移具有重要意 义。隐性知识共享是社会互动作用的一个自然过程45,在高校科研团队中即是 团队成员彼此互动达到隐性知识的共享。 王丽丽和张亚晶从团队成员心理上和成 本、 效益等角度分析了保护隐性知识的意义以及探讨了可以通过奖惩措施和建立 相应的知识所有权制度来鼓励团队成员进行知识分享46。王志宏、李涛和朱海 燕认为影响高校科研团队隐性知识共享的因素包括团队成员的个人特点(满足 感、荣誉感和利他主义)、团队内部机制(团队成员间的信任感、团队的内聚力) 和团队外部支持47,48。 对高校科研团队隐性知识共享的研究, 学者主要是集中在知识达到共享所存 在的团队气氛方面以及知识共享与知识保护方面。本文将从“知识场境”角度对 隐性知识可以大量和有效地进行转移所需要的高校科研团队的整体环境进行研 究。 哈尔滨工业大学哲学硕士学位论文 7 1.2.6 有关“知识场境”相关理论的研究 野中郁次郎指出创造知识需要实际的情景, 这个实际的情景就是 “场” 。 “场” 是提供交流思想和产生新想法的场所,是知识创造和流动的场所。在此基础上, 陈晓静和芮明杰提出了“知识场境”的概念,这一概念的提出是源于公司为隐性 知识创新提供的一个平台2886。本文将“知识场境”这一概念引入到高校科研团 队中,以此找到更有利于高校科研团队隐性知识转移的合适“场”。 陈晓静和芮明杰通过实证研究认为公司的“知识场境”包括五方面因素,分 别是领导行为、组织结构、公司知识库、知识管理、激励机制2889。本文结合上 述五方面因素,从高校科研团队这个主体出发,提出了高校科研团队的“知识场 境”。简单来说,高校科研团队“知识场境”强调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强调人与 环境发生相互作用,也就是强调高校科研团队这一主体不仅是一个组织结构,而 是一个有机配置,是一个可以容纳多元知识的“活”团队,是一个辐射面很广的 “大”团队。 “活”和“大”是高校科研团队“知识场境”的两个基本特征。“活”:不 仅是指团队气氛活跃,更重要的是指团队可以吸收其他领域的知识,不是单一地 只是注重自己团队所局限的知识,而是把视野投向更多的知识领域。“大”:也 并不是指人数上的多,而是指团队与其他同类型团队和人员的合作,甚至是与自 己研究领域无关的团队和人员的合作从而形成的大团队, 即尽量扩大团队的社交 层面,多吸纳外界人员,在扩展了团队知识范围的同时也可以产生“知识碰撞” 激发出新的想法。 由上述本文的高校科研团队 “知识场境” 将从团队的文化和传统、 组织结构、 学习机制、团队成员行为、团队成员的社交范围等诸方面进行研究。与公司“知 识场境”研究相比本文将扩展团队成员行为、团队成员的社交范围和团队成员接 触等方面的研究。 1.3 主要研究内容 本文所设定的目标是将 x 高校 x 科研团队作为高校科研团队隐性知识转移 比较成功的典型案例进行深入研究和探讨, 试图构建一个适合于高校科研团队隐 性知识转移的合理“知识场境”。 围绕这一目标,本文所研究的主要方面包括: 哈尔滨工业大学哲学硕士学位论文 8 1)高校科研团队“知识场境”的相关理论。本文所建立的高校科研团队“知 识场境”主要强调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强调人与环境发生相互作用,即强调高校 科研团队这一主体不仅是一个组织结构,而是一个有机配置。 2)具体案例分析知识场境下高校科研团队隐性知识转移的发生。本文 将从 x 高校 x 科研团队中隐性知识转移的影响因素和 x 高校 x 科研团队所建立 的隐性知识转移的“知识场境”进行研究。 3)高校科研团队隐性知识转移合理场境的构建。通过上述这些研究,构建 一个适合于高校科研团队隐性知识转移的合理“知识场境”,为隐性知识的转移 提供更适合的方法, 为高校科研团队的知识管理以及团队建设和发展提供一些理 论借鉴。 1.4 研究思路和方法 1.4.1 研究思路 本项研究,是从基本案例出发,并借助“知识场境”理论的思维框架,讨论 高校科研团队隐性知识转移的问题。笔者从实际调研中获得了第一手材料,并对 材料进行了详尽的梳理和认真的分析,寻找合适的理论分析框架,逐一回答所设 定的问题。整个论文是一个从理论基础和实证分析向理论升华的过程。 哈尔滨工业大学哲学硕士学位论文 9 图 1-1 本文研究思路 第 2 章 高校科研团队知识 场境的相关理论研究 第 1 章 绪 论 第 3 章 知识场境下高校科研 团队隐性知识转移的发生 高 校 科 研 团 队 知 识 场 境 的 定 义 和 特 征 高 校 科 研 团 队 知 识 场 境 与 企 业 知 识 场 境 的 区别 知 识 场 境 的 建 立 对 隐 性 知 识 转 移 的 作用 基于 x 高 校 x 科研 团队隐性 知识转移 知识场境 的探析 与 知 识 场 境相关的 x 高校 x 科研 团 队 隐 性 知 识 转 移 中 的 障 碍 因素 x 高校 x 科 研 团 队 的 概 况 第 4 章 高校科研团队隐性 知识转移合理场境的构建 团队 精神 场 境 团队内 部知识 交流场 境 团队外 部联结 沟通场 境 场境与场境之间的联结 结 论 哈尔滨工业大学哲学硕士学位论文 10 1.4.2 研究方法 (1)案例分析法。案例分析方法的最大特点是理论与实际的紧密结合,具 有较强的说服力。本文主要采用了这一方法对 x 高校 x 科研团队进行了实证研 究, 对影响此高校科研团队隐性知识转移的障碍因素进行了分析和对此高校科研 团队所建立的利于隐性知识转移的“知识场境”进行了探讨,为构建适合于高校 科研团队隐性知识转移的合理“知识场境”提供了帮助。 (2)直接访谈法。笔者将走访 x 高校 x 科研团队中的相关成员,包括团队 领导人、团队成员以及教授和专家等,主要以面对面和口头交流的方式,客观、 准确、 全面的记录被采访者的回答。这种方法的采用可以获得此高校科研团队隐 性知识转移的途径和影响隐性知识转移的因素等方面的直接资料, 这些资料的收 集对于高校科研团队“知识场境”的构建具有促进作用。 (3)田野调查法。田野调查法的研究手段是需要调查者进入调查领域对调 查对象和其工作环境进行现场观察,即调查者与调查对象生活在一起,工作在一 起,观察和了解他们的社会和文化。笔者亲身参与到 x 高校 x 科研团队中进行 观察和了解,完全融入到此团队的日常工作和学习中,收集第一手材料,并对这 些宝贵的材料进行了客观、全面的汇总以及深入的分析。 哈尔滨工业大学哲学硕士学位论文 11 第 2 章 高校科研团队知识场境的相关理论研究 隐性知识形成了核心竞争的基础和资源,是保持竞争优势的钥匙49,并且 在高校科研团队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其重要性得到了很多人的认识,因此如何使 隐性知识得到充分的转移逐渐成为学者研究的焦点, 一部分研究认为隐性知识在 “场”中可以得到更好的转移。本文提出“知识场境”这一概念试图为高校科研 团队中的隐性知识提供更适合的转移环境。 2.1 高校科研团队知识场境的定义和特征 2.1.1 高校科研团队知识场境的定义 “场”的概念来源于物理学,是由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电磁场理 论建立以后, “场”的思想趋于完善, “场”概念影响力也由物理学扩展到其它学 科, 更多的学者开始从不同的角度和领域对场的思想进行研究。随着经济理论和 管理理论, 尤其是组织理论的发展, 越来越多的学者注意到, 在组织中也存在 “场” 效应。 对于“知识场”的定义现在并没有统一的定义,不同的人会从不同的角度来 定义。 日本学者伊丹敬之提出组织中场的概念及管理理论,其认为组织中的场是 参加组织的成员在“主题、规则、载体、愿望”四项基本要素具有某种程度的共 同性基础上,可以保持通过各种方式进行密度较高的信息、知识相互作用持续地 发生的组合状态。 即组织中的场是一种状态, 是人们在一定的时间及空间范畴中, 有意识地、或无意识地相互作用、相互沟通,交流信息或知识的情景状态50。 目前在组织和管理理论中被广泛接受和引用的是野中郁次郎的“知识场”的 理论。野中郁次郎认为,知识创造需要实际的情境,而此情境就是“场” 。 “场” 的概念是作为 seci 模型的基础而被提出的, “场”为个别知识转换和知识螺旋 运动提供能量、质量和场所。野中郁次郎的“场”既是物理场所,例如,会议室、 办公室;也是一个组织形式,例如,层级制度、网络;但更是一个有机配置,强 调了在特定的时空里参与者与环境发生相互作用。 本文所提出的“知识场境”是从“知识场”发展而来,而不同于“知识场” , “知识场境”的建立更具有实际操作性。提出“知识场境”而不是“知识场景” , 是因为“景”仅仅指的是情景因素,这些情景因素对知识的创造和知识的转移会 哈尔滨工业大学哲学硕士学位论文 12 产生一定影响,但是因素间彼此孤立,缺少必要的联结,导致影响十分有限;而 “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汇德科三安全员考试题库及答案解析
- 矿山培训考试题及答案
- 玻璃釉印工工艺考核试卷及答案
- 烧结法溶出工工艺创新考核试卷及答案
- 风机操作工协作考核试卷及答案
- 镁精炼工质量管控考核试卷及答案
- 教委培训考试题及答案
- 角塑考试题及答案
- 多工序数控机床操作调整工异常处理考核试卷及答案
- 酸性水汽提装置操作工专项考核试卷及答案
- 中央政府投资项目后评价报告编制大纲()(发改投资20252129号)
- 机关档案管理工作培训
- 绿化部门车辆管理制度
- 孤独症相关培训课件
- xx公司风险管理制度
- 2025年导游证考试试题
- 延长劳动合同期限协议书
- 生态农业规划生态农业规划农业生态园规划方案
- 汽车贴膜合同协议书
- 大学生学习投入程度测量与评估方法研究
- 学前教育自然科学课程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