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 明末清初时期,朝代更迭,国家危亡,少数民族入主中原替代汉族统治。从明朝遗留 下来的忠君爱国的知识分子很重视名节和士气,他们怀着孤臣孽子之心,在政治上不与清 统治者合作,有的勇敢的奋起抗争,有的则遗世清高隐居山林。社会的发展使明术清初的 遗民画家在再现元朝时期清淡、超脱、幽忧怅然的一种空旷、冷寂的绘画风格。他们怀揣 着遗民悲凉孤傲的心情,在书面作品中体现出超尘拔俗的冰清玉洁之气。遗民绘画反映了 文人士大夫在朝代更迭之际复杂的,t l , 理状态和人生处世哲学。选择逃禅、归隐的生活方式 虽然达到了远离尘世和不仕新朝的目的,但并不能使遗民画家忘却家国之恨、民族之悲; 畅游山水、寄情书画也未能完全排除,t l , 头时常涌起的国破家亡的悲痛。画为心声,遗民画 家的绘画充分表达其内,t l , 的真情实感。遗民画家们生逢乱世之中,处于国家危难之时,激 烈、动荡不堪的社会变化使遗民画家们在绘画领域内取得了突出的成就。于愤世中张扬个 性,在怀古罩展示节操,形影独吊,以遁世的念度,扰慰内,t l , 的痛苦煎熬。本文主要是探 讨清初时期的遗民画家的思想行为和其作品中的绘画风格以及从多角度揭示清初遗民绘 画的诸多因素和作品中隐含的思想内容。 关键词:清初遗民遗民思想遗民绘画风格及特点 一 a b s t r a c t i nl a t e m i n ga n de a r l yq i n gd y n a s t y ,d y n a s t ys u c c e s s i o n s ,n a t i o n a lc r i s i s ,c a p t u r i n g z h o n g y u a na l t e r n a t i v eh a ne t h n i cm i n o r i t yr u l e f r o mt h em i n gd y n a s t yl e g a c yo fb e i n gp a t r i o t i c i n t e l l e c t u a l ss e r i o u s l yh o n o ra n dm o r a l e ,t h e yw e r eh e e lw i t hs o l i t a r y ,p o l i t i c a l l ya n dc l e a r ,a n d s o m eo ft h er u l e r s ,c o o p e r a t i o n ,b r a v es t a n da n df i g h tt h es p a r es o m es e c l u d e dm o u n t a i nl o f t i n e s s t h ed e v e l o p m e n to ft h es o c i e t y ,t h ep a i n t e ri nt h el a t e m i n ga n de a r l yq i n gd y n a s t y ,y u a n d y n a s t yl i g h tr e a p p e a r a n c eo fy o u y o ub e y o n d ,a f t e ra ne m p t y ,c o l dd r a w i n gs t y l e t h e y h u a i c h u a ia l o o fm o o d ,d o l e f u la d h e r e n t si n c a l l i g r a p h y a n dp a i n t i n gw o r k sr e f l e c tt h e c h a o c h e n b a s up u r eg a s a d h e r e n t so fp a i n t i n gr e f l e c t st h el i t e r a t ii nd y n a s t ys u c c e s s i o n so f c o m p l e xp s y c h o l o g ya n dt h el i f ep h i l o s o p h y c h o o s ef l e d ,r e t i r e m e n tl i f e s t y l et h o u g hr e a c h e d t h ew o r l da n dn o tt h ep u r p o s e ,t h en e w b u tt h a td o e sn o tf o r g e tt h ep a i n t e r 。sa d h e r e n t so fg r i e f ; e t h n i ch a t r e d ,c r u i s el a n d s c a p ep a i n t i n g ,v a l e n t i n eh e a r to f t e nc a n n o tc o m p l e t e l yr u l e do u to ft h e g r i e f g u o p o g u w a n gs w e l l e d d r a wf o rv o i c e ,e x p r e s sf u l l yp a i n t e r sa d h e r e n t so ft h ei n n e r f e e l i n g a d h e r e n t so fp a i n t e r si nt h ec o u n t r y ,a n de v e nt a i l o r - m a d eg o n e ,a n dw h e nt h ed a n g e ro f s o c i a lu n r e s tc h a n g e sm a d ei np a i n t i n ga r t i s t sa d h e r e n t sd o m a i nm a d eo u t s t a n d i n ga c h i e v e m e n t s i nc y n i ci n d i v i d u a l i t y ,m e d i t a t ei nc r i s i si nt h es h o w ,t o g e t h e rw i t ht h ec r a n e ,g o d - r e a l i z e da l o n e , p l a c a t o r yh e a r ta t t i t u d eo ft h ea g o n i e st h i se s s a ym a i n l yd i s c u s s e st h ea d h e r e n t so fq i n gp e r i o d a n dt h ep a i n t e rt h o u g h t sa n da c t i o n so fp a i n t i n gs t y l ef r o mv a r i o u sa n g l e sa n dr e v e a l st h ef a c t o r s o fq i n gd y n a s t ya d h e r e n t so f p a i n t i n gw o r k s a n di m p l i e di nt h ei d e o l o g i c a lc o n t e n t k e y w o r d s :q i n ga d h e r e n t so fa d h e r e n t sp a i n t i n gs t y l ea n d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o fi d e o l o g i c a l f o u n d a t i o n 目录 一、清初遗民思想的背景1 ( 一) 明木清初时期的社会因素1 ( 二) 明未清初商品经济的发展的因素2 ( 三) 明术清初时期禅学的因素3 二、元初、清初遗民画家的形成3 ( 一) 遗民画家的性质3 ( 二) 遗民绘画的溯源4 ( 三) 遗民绘画的师承关系6 ( 四) 遗民绘画的艺术共性8 三、元初遗民画家的绘画风格及其特点9 ( 一) 龚开1o ( 二) 钱选l0 ( 三) 罗稚川l1 ( 四) 王迪简11 ( 五) 温同观1l ( 六) 颜回1 1 四、清初遗民画家的绘画风格及其特点12 ( 一) “四王”王时敏、王鉴、王犟、王原祁四人l2 ( 二) “四僧”石涛、八大山人、髡残、弘仁四人14 ( 三) 其他遗民画家16 结语1 7 参考书目1 8 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2 0 致 射2 1 清初遗民思想与遗民绘画 一、清初遗民思想的背景 ( 一) 明末清初时期的社会因素 从明代力历元年( 1 5 7 3 ) 崇祯十七年( 1 6 4 4 ) ,在历史上被称为明朝的后期。1 3 6 8 年明朝建立到崇祯帝( 朱由检) 即位,明朝历经近三百余年的历史,最终走向了灭亡。明 术清初时期战乱频繁迭起,社稷倾轧,江山易主,仕途阻断,民不聊生。文人士子抱着“学 而优则仕”、以及“入世”、“济世”的儒家思想,“货于帝王家“。然而宦官专权、朝 廷内部腐败不堪,忠良正义之士遭到排挤、迫害,全国到处爆发大规模的农民起义、以及 边远地区少数民族的入侵。以上所有这些的混合在一起加剧了明王朝迅速走向分崩离析。 晚明时期,宦官把持朝政,官吏争权夺利,危机四伏,大多的文人学士对朝廷失去了 信心,纷纷辞官归隐而不愿在踏仕途,以躲避危险的政治争斗而不愿沦为无辜的政治牺牲 品。晚明时期的遗民画家就是生活在这样一个动荡不堪而又激烈的险象环生的政治环境 旱。尽管朝代更迭、江山易主这些重要的历史事件和他们的绘画创作没有必然的联系。但 明未清初时期画坛上的发展,又和这些重大历史事件又有着千丝万缕的影响和联系。 当一个王朝处于上升时期,“盛世无隐者”文人士大夫们抱着“治世”满心踌躇,殚 精竭虑的用功读书,怀揣着光宗耀祖和发挥y j 干的积极心念“货于帝王家”,内心充满着 积极进取的满腔豪情和抱负,很少有闲人雅士去选择避世出尘去当隐士,他们有满腔的豪 情壮志去贡献这个让他们发挥y j 。能的新王朝。当一个王朝处于衰落时期,阶级社会到里处 充满了矛盾和斗争。有志之士失去了读书不能“货与帝王家”没有了进身仕途的机会,也 不愿成为政治漩涡中的无辜牺牲品,纷纷选择避尘出世,隐居山林寺庙或市井中。他们中 有的科举失败,遂绝意于求取功名报效国家的想法。徐渭,满腹爿。隋而终不得志:有的抱 着“借砚用以隐”的思想,怦格、龚贤,入清后隐居不仕。有的在派系争斗中被罢黜免职 而选择退隐仕途,扬州八怪,寄居扬州以卖面为生。但他们的内心又都是不平静的,为抒 发其内心的苦j :i = j ,他们在书画中聊以畅游,书写内心的不快。因此明术清初时期社会政治 风气的险恶,许多文人学子为抒发内心对国家的关注,结社风气非常流行。在许多州、府、 县都有文人学子成立的诗社,文人雅集,谈论国家大事,抒发内心的不平之气。聚在一起 的文人学士以吟诗作画的方式作为表现自我的一种排遣的手段。遗民的文人绘画的创作活 动就是在这样一个险恶环生的政治环境下求的生存,客观上促使了明术清初时期遗民文人 绘画创作队伍的扩大。 在晚明最后的短短4 0 余年罩,战乱纷争、政治腐败、宦官与党派斗争激烈,农民和 大地主的矛盾不可缓和,以及汉人与满族入侵者的争斗严重的充斥朝野上下。大动荡的社 会现实以及剧烈变动的朝代更替,使文学与艺术的内容更加充实。因此在绘画、诗歌、哲 学等方面呈现出时代特有的显著特征。 明朝晚期是一个江山易主、社会大动荡的时期,很多f 直的文人学子爱国人士见大势 已去,已经无法再挽回,在峰持外族入侵已经没有了任何意义,他们中的一部分人选择了 隐居避世,誓死不与清统治者合作。还有一部分人选择入清不仕专心研究诗书画学。更有 一部分人抱着怀念故固,愿以布衣终老一生,过着以卖画为生,艰苦朴素的生活。还有一 部分的明朝宗室后裔痛恨满族贵族的统治,削发为僧,如清初“四僧”:弘仁、髡残、石 涛、八大山人等。他们遁入空门,避世林野,寄情书画,抒愤解忧。聊写心中愤懑,这几 部分人组在一起构成了明木清初的蔚为壮观的遗民画家群体,并先后在各地出现了一些追 随者,形成一些具有地域色彩的画派,如新安画派、余陵八家,虞山派、娄东派等一些画 派。这些画家群体就是在这样一个激烈不堪的时代中应运而生的。反过来说这也是因政治 这一大因素所到的催化作用。明王朝最终在各种矛盾交织中走向灭亡。中国历史走入了封 建社会最后一个王朝清朝。满族入关,扬州十同、嘉定三屠、贵族圈地、薤发给汉族 人民带来灾难深重的灭顶之灾,而且具有强烈的民族意识和遗民思想的文人儒生们在精神 上遭受与元朝相比更严酷、更摧残的精神折磨。清代是中国古代历史时期民族矛盾和阶级 斗争更为激烈、更为残暴异族统治的朝代,绘画受到各种各样的影响和冲击,在混乱不堪 的政治环境中,表现出复杂多变的样式。而总的趋势,中国绘画史呈现衰落的迹象。 ( 二) 明末清初商品经济的发展的因素 明朝的统治在明术时期统治力不断消弱。从明代中叶丌始,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江南一些手工业作坊丌始出现资本主义的萌芽,中国江南地区活跃的商品经济和市民文化 的发展迅速使江南地区的一些城市迅速发展繁荣起来。中国江南城市生活有了成熟而繁荣 的商品经济因素及因此而发达的市民生活。那些作坊、商埠主要集中在江南一些城镇中, 如:徽州、扬州、南京等地。商品经济的繁荣,必然会影响到绘画领域特别是盐商富贾云 集,构成了江南地区稳定的商品绘画市场。江南盐商富贾喜欢附庸风雅,注意文化艺术生 活的点缀。为提高自身的拥i 儒办贾的价值,显示自身的社会地位和教养不俗,特别注重绘 画的价值,对书画古玩的收藏。随着商品经济的繁荣,市民阶层人数的不断增加,书画市 场呈现出空前的繁荣局面。稍有名气的画家周围就聚集了很多的购买者。画家们迫于生计 而售画,富贾们为了装饰门面而购画。商品经济的发展供养了画家,画家追于生计而依附 于城镇,这样反而促使了文人画家职业化。这也形成了明术清初时期文人画的生活特点。 他们和古代的隐士有很大不同,并不是真诈的隐逸山林,息交绝游,终老田园,不像陶渊 明那样: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般的真币的隐居乡间,而是寄居在城镇,欣然与达官贵 人,富贾盐商密切往来。寄食于这些尺酌门下。在精神上表现出一种超然物外的精神态度, 同时也是迫于满足对生活必需品的需要。 绘画的商品经济化,一方面使文人人面向世俗化方面的转变。另一方面也形成了以商 品云集的江南城镇为依托为生活生计到处奔波的画家群体。在明米清初,文人雅集、饮酒、 赋诗、作画参加这样的集会成为一种时尚。而且这样的集会也加强了商人与画家之l 白j 的往 来,也促进了画家们在艺术上相互切磋、相互影响。由此形成了几个画家群体的形成。 ( 三) 明末清初时期禅学的因素 晚明时期谈禅的风气非常流行,流行风尚也很壮观,和两晋南北朝时的清谈玄学一样, 好像不这样就表现不出自身的品格高尚,显示有修养、有学问一样。因此大量的文人学子 皈依禅宗参禅信道,希望在禅宗中找到人生处世的方法与哲学解释。如:汤显祖、陈继儒、 董其昌等。尤其是董其昌在他的作品集容台别集罩用“禅悦”有5 2 处之多。他除了 用禅比较理学与心学的异同外,还用禅学柬阐述八股文和法学,并用之解释老庄,并认为 老庄思想的道家学说与禅学非常相近。他拿禅学的“南北宗 柬论画的“南北宗”。因此 形成了著名的学说“南北宗论”引起很大影响,也说明了晚明时期文人士大夫普遍受禅学 等主观唯心主义哲学思想的浸染很深。 明末清初时期,江山易主,朝代更迭,仕途中断。文人士子们怀揣着儒家的“学而优 则仕和“入世”、“济世”、本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忠君思想,在遭遇国破家亡 之际,一切都化为虚无。面对大势己去的形势,所有反抗的失败,热情的熄灭,渐渐让这 一部分人转向对内心的自省和反思。究竟是选择归顺,还是抗争到底。他们茫然不知所措。 然而更多人的则选择了或隐逸山林不问世事、或埋名隐姓焚香诵佛、或寄情书画,如清除 四僧,会陵八家,清初六大家等,因此禅学的思想被文人士大夫所接受,他们接受禅学的 启发,根据禅学的启迪,使心灵与宇宙融为一体,画家的心与大自然相交融,让心与自然 之问相互渗透。接受禅学的启发,对宇宙对人生洞察入境,面对烦恼而不悲观消极,忍辱 不争,随遇而安的思想。因为禅学中玄妙的比喻、大胆夸张的想象,博大精深的内容,所 以吸引了很多文人画家。因此,中国传统绘画中就特别讲究“气韵本乎游心”,“要在胸中 实有吐出”要求绘画要有“真情实感”、要起到“借景抒情”和“托物言志”的作用。 明末清初的遗民画家让心胸和自然融合成一种艺术上的升华,以心中激情澎湃的感情 表现绘画,以绘画烘托内心的感情,四僧于乱世中选择了绘画,绘画在四僧手罩得到升华。 当国破家亡之时,异族入侵把他们沦为无主可依,无国可附的落魄文人。纵观四僧遗留下 来诗文书画,如髡残自提诗:“十年兵火十年病,消尽平生种种心。老去不能忘故物,云 山犹向梦中寻。”综观四僧遗留后世的诗文书画,很多都有禅学思想的印记,深受禅学思 想的渗透。遗民画家很多画家刃i 步办趋之。产生的巨大影响是遁世的禅宗思想激起遗民画 家的感情的共鸣。在绘画风格上趋于共性,呈现出一种清逸、荒寒、孤独、冷寂的意境。 二、元初、清初遗民画家的形成 ( 一) 遗民画家的性质 遗民绘画即遗民画家所为,是文人画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具体定义遗民画家的概念 要结合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发展情况等诸多因素,其中的政治因素属其最基本 的要素: 1 是6 订朝过渡到新朝的文人士大,要具有一定传统文化基甜:的职业画家。 2 他们在前朝已经形成了忠君报国的思想,在仕途、财富等方面受恩于旧朝统治者。 3 怀念故国旧君,对新朝采取回避、反抗的念度,不愿为新朝统治者服务。 4 旧朝宗室的皂子阜孙,看到自家的江山被别人抢去,心黾严重失去平衡,其态度 必然仇视新王朝,不承认异族的统治,依然以旧朝臣子的身份自称,选择避世出尘之道, 或隐逸或僧道,在人格精神上努力保持遗民思想意识。 因此遗民画家是指特定时期特指的一类具有政治色彩的文人士大夫,他们在自,j 朝是争室 宗室子孙、或士子儒生、或官宦阶层,经过一番改朝换代后,不能适应新的历史变化,不 愿臣事新王朝,匿隐居于山林庙宇之中,或隐逸或僧道,或以消极避世的态度了结一生, 或在思想上愤然抗争,竭尽笔伐之能。是旧朝文化的精粹,其艺术成就,是传统文人绘画 的重要组成部分。 ( 二) 遗民绘画的溯源 由于社会的变革,导致生活和情感也随着发生变化,反映到绘画艺术上也必然发生相 应的变化。艺术来源于社会生活,是社会生活的反应,离丌了社会生活,艺术将不复存在。 画为心声,遗民画家的绘画充分表达其内心的真情实感。遗民画家们生逢乱世之中,处于 国家危难之时,激烈、动荡不堪的社会变化使遗民画家们在绘画领域内取得了突出的成就。 遗民在古代中国是很有历史渊源的。纣王昏庸残暴,武王伐纣建立周朝。商朝后裔贵 族叔齐、伯夷见反抗无力,又耻于食周粟,遂隐居于首阳山上靠挖野菜度同,最终饿死在 首阳山上。这算是最早的遗民。战国时期楚国士大夫屈原,见楚国灭亡遂跳入洲罗江 里,以死来表达其忠君爱国的决心,死也不愿接受楚国亡国的事实,一直被后人歌颂传诵。 每年的农历五月初血,屈原投江殉难同,楚国人民都会到江上划龙舟,投粽子,以此来纪 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端午节的风俗就这样代代流传下来。春秋时期的大教育家、思想 家一孔子用儒家的学说确立了遗民应该遵守的“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忠君思想的道德 标准。道家学派的一老子,用道家学说的标准也阐述了遗民应恪守的行为规范一“清静无 为”。春秋战国时期,诸侯混战,战乱纷飞、遗民层出不穷,到秦始争为统一中国而展开 的大肆杀戮,焚书坑儒,其实残杀的那些儒士都是从其他六国掠夺过来的的遗民。魏晋南 北朝时期更是中国历史上最黑暗、政权改换更频繁的时期。由于长期的封建割掘和连绵不 断的战争,使这一时期中国文化的发展受到特别严重的影响。其突出表现则是玄学的兴起、 佛教的传入、道教的勃兴及波斯、希腊外国文化的输入。从魏至隋的三百六十余年间,以 及在三十余个大小王朝交替兴灭过程中,上述诸多因素的互相影响,交相渗透,使这一时 期的遗民隐士更加复杂化。 被称为“隐逸诗人之宗”的东晋名士一陶渊明:因为不愿为血斗米折腰,为追求心灵 的宁静与澹泊,他结束了在仕途的一度幻想和曾经对功名的迷茫,义无返顾地走上了田园 归隐的道路。陶渊明的归隐不同于东晋时借归隐其实沽名钓誉的其他假隐士,他是真隐, 是种人生的选择,也是一种对“举世皆浊”、“众人皆醉”的真f 醒悟。他隐居的本身 就是对于黑暗现实的不满不愿与之同流合污的一种抗争。虽然归隐阳园,但诗人心中其实 并不平静,他对现实的不满和人生的失望,使他不愿也不可能完全抛却社会现实,他将自 己未尽的政治理想寄寓在诗篇中,用诗篇束抒发内心对理想社会的憧憬。他在传世名著桃 花源记罩,诗人描述了心中的一个乌托邦式的理想社会。:“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 “重孺纵行歌,斑白欢游诣”,人们在这个世外桃源罩过着安居乐业的生活,每一个人都 生活的怡然自乐,在这旱没有剥削,没有压迫,没有战争,人人都劳动,大家过着富庶和 平的生活。这个“世外桃源”反映了诗人对美好愿望的憧憬以及对理想国度的追求,它和 当时黑暗的社会现实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是诗人对现实社会的一种否定。表达了诗人对现 存社会制度的彻底失望和对理想世界的无限性理想化的追慕之情。他的用园诗以纯朴自然 的语言、清新脱俗的诗意,为中国诗坛丌辟了f 日园风格的山水阳园派,并直接影响到唐代 田园诗派。在他的f 只园诗中,随处可见的是他对污浊现实的厌倦和对真币理想国度田园生 活的无限追求。在他另一篇名篇归园用居中,陶渊明将官场写成“尘网”,将身处其 中比喻为“羁鸟”和“池鱼”,将退隐阳园更是比喻为冲出“樊笼”,返回“自然”。从 古至今,有很多人喜欢陶渊明固守寒庐,寄意f 开园,超儿脱俗的阳园风格的阳园诗及隐士 般的哲学理念,以及他那冲淡渺远,恬静自然,无与伦比的理想主义的艺术风格。陶渊明 实践了老子的“清静无为”的人生哲学思想,丌创了儒、道互补的典型人格精神,被后世 历朝历代遗民士子所推崇和效仿。 随着历史的变迁,遗民思想的核心由“忠君”思想逐渐升华为国家观念和民族意识。 华北和西北地区成为各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相互融合的一个大熔炉。中原地区 的汉族文人士大夫不断经历着历史的锤炼和政局的变幻莫测以及民族矛盾的冲突与融合, 已变得麻木不仁了,不知道要忠于哪个朝代、哪位君主了,遗民意识变得淡薄。相对江南 地区而言,少数民族入侵势力一直未深入,江南地区的经济、政治、文化相对北方而说, 保持了相对的完整性和封闭性,未遭到北方少数民族的侵入破坏。当这种相对的完整性和 封闭性被历史上两次强大的少数民族蒙古族和满族入侵入占领后。强烈的国家观念和民族 意识把被占领的中原仁人志士集合了在一起,特别是一些文人士大夫在他们的思想观念 里,不认同异族的统治,认为被他们统治是一种耻辱,表现出特别明显的厌恶感和反抗性。 元朝和清朝两个朝代自,j 后虽相隔三百六十五年,但在元初和清初这两个时间段罩分别涌现 出一大批划时代的遗民画家。他们的历史环境、思想意识、反抗方式、生存状态、绘画风 格及特点有着极其相似的地方。其共同的的原因是:元代与清代都是少数民族入主中原替 代汉族统治,长期接受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传统文人士大夫,对华夷之辨的思想观念根深蒂 固,有一种天然的、本能的反抗异族统治的国家观念和民族意识。使许多中原地区知识分 子有一种“亡国”的悲痛。特别是两宋时期盛行的程朱理学,也强化了中原地区知识分子 的忠君思想。他们不愿臣事新王朝,为峰守民族气节,在人格精神上保持强烈的爱国之心。 同时也是为了派遣心中的失落和悲愤的压抑情绪,元初和清初很多中原文人志士义无反顾 的选择了逃禅和出世,或隐逸或僧道。如:清初画家中弘仁、髡残、石涛、八大山人以及 半山、雪庄等皆削发为僧。还有很多画家虽未出家为僧但却十分向往方外的生活,如戴本 孝、梅清、龚贤等人。这些逃禅的遗民画家或寄情山水、或月青于绘画,虽然遁迹了空门, 但时刻不忘怀念故国,怀抱忠君爱国的民族节气之志。因此,站在历史的角度分析,宋末 元初和明木清初出现的遗民问题其实也是民族矛盾交错的结果。 ( 三) 遗民绘画的师承关系 明术清初时期,由于朝代更迭,国家危亡,少数名族入主中原替代汉族统治。从明朝 遗留下来的忠君爱国的知识分子很重视名节和士气。他们怀着孤臣孽子之心,在政治上不 与清统治者合作,耻做清廷之走狗,有的勇敢的站出来奋起反抗,有的遗世清高隐居山林。 社会的变迁促使明术清初的遗民画家追本溯源找寻先人的影子。他们怀揣着悲凉孤傲的气 节,在书画作品中再现元朝时期清淡、超脱、,无可奈何、怅怅然幽幽然的一种空旷、冷 寂的绘画风格。 在明术清初时期的文人雅士的心目中,倪瓒的绘画风格是“逸品”的代名词,标志着 中国文人画的最高境界,历代赞誉之词纷沓接种而至。“元之能者虽然,然禀承宋法,稍 加萧散耳。吴仲圭大有神气,黄子久特妙风格,王叔明奄有自订规,而三家皆有纵横之气, 独云林古淡天真,米芾后一人而已”( 明董其昌画旨) “云林纤尘不染,平易中有矜贵, 简略中有精神,又在章法笔墨之外,为四家第一逸品”( 清一王原祁西窗漫笔) 江南人 家甚至以有倪瓒的绘画作品作为评分雅俗的标准。 到了清初,因为安徽富甲盐商们非常喜欢倪瓒的绘画,而且更称赞倪瓒的人品格调, 加上倪瓒的生平,思想和艺术观点都合乎弘仁的思想,观点,如遇知己,同夜用功学习师 法倪云林的画学、作品。得倪瓒绘画特点精髓,人们更是以是否得有弘仁师法倪瓒的作品 来评判雅俗。八大山人、髡残、石涛的画,江南人认为可以有,也可以没有。而弘仁的画 却不能没有,可见当时几乎所有的江南人都非常喜欢弘仁的面对他十分崇拜,弘仁的画在 当时如同石涛的画在现代得到崇拜一样。 遗民绘画反映了文人士大夫在朝代更迭之际复杂的心理状态和人生处世哲学。选择逃 禅、归隐的生活方式虽然达到了远离尘世和不仕新朝的目的,但并不能使遗民画家忘却家 国之恨、民族之悲;畅游山水、寄情书画也未能完全排除心头时常涌起的国破家亡的悲痛。 相反,遗民画家更加清醒认识到与誓死不屈,在孤独、惆怅的宣泄与排解中,他们不屈服 外来的任何压力和诱惑,依然显现出高尚、独立的人格精神。艺术是时代精神的折射,也 是人生观的写照。遗民画家这种悲愤厌世情结和亡国之恨以及峰定的品格精神和信念必然 在其作品中得到展示。这让我们在遗民的画作中看到遗民绘画少了一分传统文人画所固有 的清秀自然、冲淡平和之美,而给人以压抑的悲壮感或不忧郁感,还带有一种悲壮豪迈的 忠君爱国情怀。遗民画家这种强烈的时代感和使命感,在其作品中关注时运苍生、心系国 家社稷,使遗民绘画成为清初历史上一个强烈跳动的音符。 元朝统治集团成功地对汉族文人实行了笼络政策,在元代中、后期,江南文人纷纷效 忠元廷,以致在明初造就了许多元朝遗民,但却没有忠于元朝的遗民画家。在文人士大夫 的眼罩始终有忠于汉王朝的儒家正统思想,王蒙、徐贲、赵原、解缙、夏昶、宋克、杜琼、 6 刘钰等一大批江南文人画家纷纷出山入仕,可以想象到南宋遗民画家的民族观对后世存有 潜在的思想影响。南宋术期延续了唐、宋的古文运动,出现了宋术元初姜夔、文天祥、龚 丌、郑思肖等诗人。他们取盛唐之强音,奏时代之悲歌,格调凄然而激奋,再现了盛唐文 化的民族精神。元初文学上的复古主义倾向是遗民画家崇尚古风的文化背景。遗民画家们 把文学上的复古主义风扩展到江南画坛,使绘画汇入了元初的文艺思潮。其中钱选、龚丌 首当其冲,之后的赵孟糗及其家族和任仁发及其后人都刻意求得唐人风范甚至他们的人马 画题材都取自唐代。在思想上,向往泱泱大唐帝国繁华盛世;在艺术上,皆以师唐为门径, 自辟新的门径为目的,标榜“崇古”,力求彻底摆脱南宋院体的羁绊。南宋遗民画家们继 承了北宋苏轼、文同、米芾的文人画思想,杂取南宋文人画家米友仁、赵孟孥、赵葵和写 意画家梁楷、法常的笔墨。但遗民画家的立意又和苏轼、米芾的文人画的墨戏不同,苏轼 的枯木怪石图表现出的“心中盘郁”,渲泄的是社会政治给画家个人带来的烦恼;米 带、梁楷的“墨戏”表现的也只是一种玩世不恭的生活念度,皆偏重画家个人自我精神的 表达。而南宋遗民画家的笔墨形象则是强化了国家观念和民族意识,他们所处的时代迫使 他们的胸襟不同于前人,南宋遗民画家们则提高了文人画家的立意,深化了文人画家的艺 术思想。南宋遗民画家的国家观念和民族意识是通过蕴含在艺术形象中的寓意表现出来 的。遗民们的寓意画大体可分为两类:第一类是寓事。如龚丌会陵六杜图悲叹国家的 衰亡;郑思肖的“无根兰”和钱选的梨花图皆比喻失国离华;龚丌、颜辉笔下着元军 装束的墨鬼装束,都包含有打鬼复宋的寓意;颜辉画猿喻仁,意在抨击元初的暴政统治; 钱选的宋太祖蹴鞠图,画宋太祖赵匡胤接见群臣,与群臣共同踢球游戏的场景,画面 蕴含了作者追缅施行德政的宋初先帝。第二类是喻志,这类佳作更多,王迪简画水仙以志 隐逸;温同观写墨葡萄发尽明珠愿落草藤之兴;钱选、罗稚川的山水画都寄托了山林之志。 众多的这类画迹表明了隐喻是南宋遗民画家的主要构思手段。在此之自订,只零星出现在个 别文人画家的笔端。南宋遗民画家的寄寓方式,深深影响了后世文人画家的艺术构思。特 别是在明术清初找到共鸣。元代画家任仁发分别以画肥、瘦马以喻元统治者贪廉,元木王 冕的墨梅和倪瓒画山水作无人亭以示孤傲。明代遗民画中的寓意更为深刻。项圣漠屡作大 树风号图,借画风撼枯榆树,奏鸣出明亡后的悲壮之情和忠明不移之志:八大山人将孔 雀图轴中的孔雀比之为清朝官员的丑态,还将自己的名款与“哭之笑之”重合:其门人 牛石慧办把名款草写成“生不拜君”,拒不臣服满清统治。寓意画一直影响到晚清海派画 家任颐、吴昌硕等人。他们多次作关河一望萧索,画花木兰或一武士倚马远望,寓意 边境疆场无人征战,倾述了忧国忧民的心情。可以晚,寓意画具有中国早期漫画的雏形, 这种充满思想内涵的寓意画,在近代发展成讽刺卖国政府的政治漫画。寓意画绵延发展几 百年,思国思至忧愤,爱国爱至激昂。 清初遗民之多,堪比元初,这是因为清与元都是以异族统治入主中原,长期接受儒家 思想为核一i l , 的传统文化教育的文人士人,对华夷之辩的观念根深蒂固,有一种天然的抗拒 外族入侵的民族意识。同时程朱理学的兴盛,也造就了宋遗民的忠君爱国思想。而明崇祯 的自缢殉国和清初实行的残酷的民族压迫政策,使由明入清的士人忠君爱国思想和民 族意识更为强烈。自从北宋术诞生文人画家之后,遗民画家大多进入了文人画家群。因为 遗民画家的主体是前朝的文人士大夫或具有一定文化功底的职业画家,而文人士大夫是文 人画家群的主体,这样遗民画家进入文人画家群就不足为怪了。这些“会枝玉叶”旧朝遗 民,在思想上保留了忠于旧朝的正统观念,但在艺术风格上却并不保守。他们大胆革新创 造,敢于突破前人的巢臼,破除以往牢固的师徒纽带,同时也与新朝f 统艺术相抗衡。遗 民画家的这种逆反行径,是有其理论支撑,反映在清仞遗民画家的艺术思想体系中,就是 轻“法”重“道”的思想。其师承关系是以宗元人,法倪瓒为主,在师古人与师造化上两 者并重。师古而不泥古,借古以丌今,自立门户,师造化而不受实物羁绊,提炼耿舍得山 水之灵气。其艺术风格显梳淡、清逸、悲伤怀古。 ( 四) 遗民绘画的艺术共性 遗民绘画即为遗民画家。遗民绘画早于北宋术的文人画,是文人画的总要组成部分之 一。最早出现于在唐术后梁时期的儒生出身的画家荆浩。荆浩生活的年代f 赶上唐朝术年, 五代十国时期战乱迭起,天下大乱,民不聊生,为躲避战乱便隐居于太行山的山谷中,取 号洪谷子。无视后梁的统治,在其著作笔法记中,就借用别人之i z l 表达自己的心声: “水墨晕章,兴我唐代”,依然以唐朝后人的身份自居,甘当唐朝后裔的遗民。创造的全 景式山水画构图模式,把唐代的山水画提高到更丌阔、更雄壮的大山大水的成熟阶段,开 启了北宋山水画的基本面貌,对北宋山水画影响深远。 遗民绘画主要是元明时期以降文人画的诈传弟子。他们宗法倪瓒,王蒙,黄公望。逸 笔草草,不求形似,聊写胸中逸气,以抒发心中故国家园的情怀,以高雅野逸之情怀,简 介淡远之画风,表现出荒寒梳淡的意境。 明清之际的社会大变革,造就了一批誓死不愿臣事异族统治的遗老孤臣,为表达他们 忠于故国旧主的怀念,他们遁迹山林,独来独往,誓死不愿臣事清统治者,他们以遗民标 榜自居,在诗书画中抚今追昔抒发故固之恋,在艺术上主要是以亡国、出家为基调,在作 品中有的曲折隐含表示,有的则淋漓尽致、尽情发挥“所谓泪眼中的旧江山”具有了特殊 的寓意,他们托物言志,寄情于书画中。其整体艺术风格倾向于忠君爱国的遗民审美思想。 不管八大山人的荷花孤禽,还是弘仁的黄山雪景,孤寂、荒寒是遗民画家普遍追求的艺术 特点,是清初遗民画家共同追求的艺术特性之一。 之所以说荒寒、孤寂的特点是遗民画家群体的追求的艺术共性。首先是因为画家在荒 寒的氛围中找到了精神寄托的载体,远离尘世的喧嚣中,在书画中找到一片宁静的天地, 逃脱世俗的纷扰,把人们带入清净幽然的的世界中。使心灵的污垢得到沈礼。其次荒寒的 意境是画家内心的真实写照,为表达不仕新朝的决心,略守民族的气节,同时也是为了消 解内心的失落感和压抑,他们义无反顾的选择用逃禅、出世的生存方式。或精研于书画, 或激情于山水,或遁迹空门,时刻不忘念及故国,时时怀念忠君气节。他们洁身自好,关 注民运苍生,心系天下百姓存亡。f 是这样峰强有力的信念使明术清初的遗民具有更鲜明 8 的人格节操和魅力所在。再次,以寒冷表现画家孤独寂寞的心,在传统绘画中最为常见。 一叶扁舟,寒江独钓,孤单形影,幽树枯枝,油然而生的给人一种荒寒孤独的感觉来。这 种荒寒寂冷的氛围使画面更显清冷,而遗民画家却把这种氛围发挥到极致。画的冷就是心 的冷,而心的冷又加重了画的寒冷的意境。由此可见,清初遗民画家的绘画是画家心理状 态的写照。反映了遗民画家在朝代更迭之际复杂的心理特点和人生哲学。选择逃禅、归隐 的方式虽然达到了远离尘世和不仕新朝的目的。但并不能使明遗民画家真丁f 忘却家国之 恨,民族之悲,画家这种厌世情绪和亡国之恨及操守的人格情操,全都表现在作品中。艺 术是时代精神的映射,也是人生观的写照。遗民画家的绘画不同于文人画的谴物怡兴,清 雅怡然,而给人以压抑悲痛的苍凉感。画家强烈的使命和时代感,在绘画中关注民生,心 系社稷使遗民绘画成为一个历史阶段鲜明的时代标签。 清初遗民画家都是具有深厚传统艺术功底的优秀人物,属于文人画家体系的一个派别, 大都是文人,接受过良好四书五经诸子百家的经史的学习和诗文书画的培养和教育,注重 在继承传统绘画基础上汲取营养中优秀成分进行自身的创造和发展,重古法,又师造化, 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这也是明遗民画家绘画成功的另一个共性特点。 三、元初遗民画家的绘画风格及其特点 元朝是由强悍的北方游牧民族蒙古族建立的政权。十三世纪初兴起于塞北。由成思汗 统一了蒙古各部落,此后逐渐强盛。公元1 2 7 1 年,忽必烈率领铁骑取得汉族在中原的统 治地位,建立政权。元帝国虽然以武力取得政权,但民族矛盾和阶级斗争异常尖锐的存在 着。异族入主中原,长期接受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传统文人士大夫,对辱于华夷之辨的观念 根深蒂固,有一种天然的本能的抗拒外族入侵的民族意识。同时宋时程朱理学的兴盛,也 造就了忠君爱国的民族思想。为了消解心头的苦i :己= i 和失落感,面对强大的元朝一统天下的 局面,在元仞所拥有复国之思因知道反抗无望而渐渐熄灭了。为表达他们不仕新潮,唪守 民族气节的决心,他们只好以逃禅、出世的方式独善其身。或热衷于书画,或寄情于山水, 或遁迹空门。但是时刻不忘怀念宋朝,时刻不忘忠君、节气之志。在书画中标立自身的品 格。此种情怀鲜明表达了他们独具个性的遗民思想意识。借用绘画的方式用寓意与象征性 的手法来表达画家的国家观念和民族意识。由于他们的心态是交织着故国之情和亡国之 恨,还央杂着个人的怀才不遇的失落情感,因而元初的遗民绘画整体风格和画境的审美倾 向有一种内心的无奈和苦f c j 。呈现出一种荒寒、孤寂的基调。反映了遗民画家的心路历程, 折射出文人士大夫在朝代更迭之际的人生态度和处世哲学。 元初遗民画家的国家观念和民族意识是通过蕴含在艺术形象中的寓意表现出来的。在 艺术思想上主要有两个倾向:一个是:“崇唐”,二是寓意,是元代遗民绘画的艺术精髓。 遗民画家把文学上的复古主义风扩展到画坛上,使绘画融汇了元初复古的艺术思想。在题 材上取法盛唐:在思想上,向往大唐帝国的繁荣强盛。在艺术上的推崇“崇古”,力求摆 9 脱宋朝的纤弱清澹。以复古为借口,另辟新路为目的,从南宋的水墨写意画风中,寻找适 合的机会。用直抒胸臆和曲笔隐喻相结合成为元初遗民绘画的一个显著特征。 宋遗民画家寓意画大体可分为两种:一种是喻事,如龚丌的金陵六桂图就是暗喻 国家衰亡;郑思肖的“无根兰”和钱选的梨花图就是比喻怀念故国:龚开和颜辉笔下 的墨鬼、白眼向天的道士,白猿皆是e ls , j 元朝统治者,暗指反元复宋。第二种寓志:王迪 简画水仙比喻自己不与元统治者合流同污,暗指自己的忠于宋朝的志向;温同观画墨葡萄 表示忠宋之心固若磐石。钱选、罗志川画山水寄托自己隐逸山林之志。众多的这类画迹表 明隐喻是南宋遗民画家的主要构思手段。这种寄托方式也深深的影响了后世文人画家的艺 术构思,特别是对清初的遗民画家产生重要影响。 ( 一) 龚开 龚开( 1 2 2 1 年一1 3 0 5 年) 字圣予,号翠岩。作为南宋末的遗民画家,其一生的艺术 思想都与南宋王朝的灭亡有极大的关系。属于典型的不仕蛮夷的知识分子行列。绘画题材 十分丰富,善隶书,山水师于二米,人马师曹霸。喜欢画墨鬼钟馗。其独特风格见他作 品中山出游图:画钟馗与他小妹在一群鬼卒簇拥下乘舆出游。钟馗妹与侍女皆以墨作 为胭脂涂在脸上,妙趣横生,而画笔下的鬼卒,皆奇丑无比,有的腰束兽皮裙或头戴蒙古 骑军头盔,使人看了马上联想到马上得天下的蒙古统治者。如果说中山出游图是暗比 的话,瘦马图则是明喻。图画一匹瘦马背风低首而行,风吹散了老马的鬃尾,缓慢自i 行,瘦弱的身体显露出皮包骨头,根根肋骨显露出来。表达了龚丌虽空有保家复国念想, 却终不能实现的落寞、悲苦的心理落差。借瘦马哀叹画家失去君主和疆场的遗民之恨。 ( 二) 钱选 钱选( 1 2 4 1 一1 3 2 2 年) 字舜举,号玉潭。元初南方最重要的遗民画家。湖州人,与赵 孟烦既是同乡,又是好友,南宋景定年削的进士,与赵孟烦等人称为“吴兴八骏”。精通 音律和诗、书、画。画艺广博,人物花鸟山水鞍马无不精通。花鸟以北宋赵昌和院体为宗, 鞍马的北宋李公麟神韵,人物取唐人精丽。作画强调要有“士气”即“隶体”,力求画风 沉雄古厚:注重宁静淡泊的胸怀。绘画题材大多反映了隐逸思想,一生誓死不与元统治者 合作“励志耻做黄余奴”,对赵孟烦入朝为官反映十分冷淡。读书弹琴、吟诗作画过着过 着隐居的生活,常把自己比作陶渊明,在艺术创作上提倡“古意”,标榜“士气”。与赵孟 烦一起领导了元初文人画的变革。其绘画思想为元代中后期文人画的壮大奠定了理论基 础。 八花图体现了钱选花鸟面的风貌和成就,所绘花卉形神兼备,笔法工整,设色明 净淡雅。他的花鸟画是中国花鸟画从宋代的工丽富贵向元代的清新淡雅转变的先声。浮 云山居图画的是他隐居湖州浮玉山的景色。湖水环绕的岛屿有意的采取夸张变形,设色 将水墨与淡赭石色混合大块渲染山石,花青色染树叶,独具厅心,掀开了青绿山水向浅绛 山水的一种过渡。梨花图题材十分简单,仅画一朵盛丌的梨花枝。隐喻了“梨花”即 “离华”的谐音,不言而喻表达了画家亡国失家的痛苦之情。钱选与赵孟烦在艺道上的往 o 来和默契无形之中共同丌创了元文人绘画的一代新风,为他们之后的文人画在画坛上的崛 起和鼎盛奠定了峰实的基础。 ( 三) 罗稚川i 和钱选一样,同属南宋遗民画家隐逸度同,心境较之平淡的一类画家的还有:罗稚川, 生卒年不详,南宋灭亡自仃,罗稚川曾是镇守四川成都的将领。1 2 3 6 年成都被元军攻陷,南 宋政权灭亡,失国之痛彻底改变了他的人生道路。隐居不仕,以绘画为乐,山水为长。继 承了北宋郭熙重造化的艺术思想。仅存两件作品一幅为古木寒鸦图;一幅为雪江图。 枯木、坡石师承北宋李成、郭熙的手法,注重线条,意境苍茫静穆,丌启了元代山水画转 师北宋李成、郭熙的画风。 ( 四) 王迪简 终生隐居浙江东郊戢山上的南宋遗民王迪简,与其他遗民画家不同的是,巨大的社会 动荡没有向其他人那样后遗症严重。而是过着着荡舟湖上以山人处士了其一生,主要是以 面水仙为主要内容。一生隐居很深不被世人所知。画风受南宋画家赵孟峰的影响,手法相 似,画的水仙以墨线勾勒,淡墨渲染,优雅淡远,悄然隐立于山涧乱石间,幽然独自的散 发着清香,孤影独钓,成为历代文人士君子赞美的君子代表形象。 ( 五) 温日观 温同观,俗姓温,初名玉山,字仲言,号闩观,被称为温同观,法名子温,宋亡后在 杭州葛岭玛瑙寺庙出家,表达忠宋之心固若磐石。强烈个性来自他的遗民意识。这种个性 和移民意识通过笔墨转化为具有独特个性风格的水墨写意画一墨葡萄。用草书入画这出自 他独特的观察方法和对书画用笔的领悟,水墨写意葡萄始于此人。 ( 六) 颜回 颜回( 1 2 9 7 1 3 0 7 年) ,字秋月,庐陵人,由南宋入元,绘画题材多为道教人物,兼 工山水,鬼神和猿猴,画风完全不同于元初其他人物画家,而是直接承接南宋禅宗画家梁 楷和牧溪、法常一脉,作品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版片石石材雕刻艺术创作合同协议书范本
- 2025年特种车辆租赁安全合同
- 2025版私人抵押车辆评估与交易合同样本
- 河北省霸州市2025年上半年公开招聘辅警试题含答案分析
- 2025年数字博物馆电脑室设备购置安装服务合同
- 2025年度汽车事故免责保障合同
- 海南省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2025年上半年公开招聘村务工作者试题含答案分析
- 海南省临高县2025年上半年公开招聘城市协管员试题含答案分析
- 2025年度专利技术使用权转让合同
- 2025版网络安全人员劳务合同范本
- 手持电动工具安全培训
- (正式版)JBT 9229-2024 剪叉式升降工作平台
- 沃特玛通信基站用铁锂电池
- 曲臂车操作规程含曲臂式高空作业车专项施工方案报审表
- 2019版新人教版高中英语必修+选择性必修共7册词汇表汇总(带音标)
- 熟食行业食品安全培训
- 度假村项目策划书
- 黑龙江小学生诗词大赛备考试题库400题(一二年级适用)
- 《HSK标准教程1》第4课课件
- 混凝土裂缝处理的讲座
- 物理化学实验:实验一 溶解热的测定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