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论文)课堂德育渗透机制研究——以上海市七宝中学为例.pdf_第1页
(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论文)课堂德育渗透机制研究——以上海市七宝中学为例.pdf_第2页
(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论文)课堂德育渗透机制研究——以上海市七宝中学为例.pdf_第3页
(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论文)课堂德育渗透机制研究——以上海市七宝中学为例.pdf_第4页
(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论文)课堂德育渗透机制研究——以上海市七宝中学为例.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课堂德育渗透机制研究 以上海市七宝中学为例 摘要 在现代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加强中学生德育工作,实现整个国民素质的提 高,已经成为当前学校艰巨而又紧迫的任务。如何提高德育成效? 如何充分发挥 学校在德育中的地位和作用,德育专家、校长、中学教师一直在进行着孜孜不倦 的探索和实践。 课堂渗透德育并不是笔者新提出的话题,而且关于学科如何渗透德育的研究 不在少数。但是关于课堂德育渗透机制,根据笔者所收集的资料来看,研究很少。 具体学科德育渗透的研究很多,但缺乏一种上位的德育渗透机制的研究。笔者在 结合上海市七宝中学的课堂德育渗透的实践,根据教育心理学和德育原理进行了 梳理和分析,构建出了课堂德育渗透机制的理论体系,以期给予同类学校以借鉴。 本文就课堂德育渗透机制进行了深刻的思考,作者以上海市七宝中学为个 案,采取文献研究和案例分析的方法,基于理论和实践两大逻辑起点,构建出课 堂德育渗透的理论体系。 本文共分四个部分:第一章绪论部分就本研究的研究方案及相关概念进行了 界定,认为课堂渗透德育机制就是“课堂及德育各要素相互作用而产生的一种课 堂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方式试图运用课堂教学的各个要素及其相互作用以润物细 无声的方式来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第二章就课堂渗透的理论基础及原则进行 了思考认为课堂德育渗透在渗透方式上要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同时要求学生 充分领悟:在课堂环境创设方面要求师生民主对话,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在课堂 目标方面要求兼顾认知目标和德育目标;在德育渗透操作方面要实事求是、灵活 迁移;在德育渗透空间方面要把课堂教学与学科实践相结合。第三章在结合上海 市七宝中学实践的基础上,研究了课堂德育渗透的具体途径,并按照自然学科、 社会学科及艺术类学科对课堂德育渗透途径进行了具体的阐述。论文最后以七宝 中学为例,对课堂德育渗透的管理保障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德育课堂教学德育渗透德育渗透机制 a b s t r a c t i nk e yp e r i o dw h e nt h em o d e ms o c i e t ym a k e st r a n s i t i o n ,s t r e n g t h e n i n gt h em o r a l e d u c a t i o nw o r ko fm i d d l es c h o o la n dr e a l i z i n gt h ei m p m v e m e n to ft h ew h o l en a t i o n s q u a i i t yh a sa i r e a d yb e c o m et h ea r d u o u sa n du 唱e n tt a s ko ft h es c h o o la tp r e s e n t h o w t oi m p r o v et h ee h e c t i v e n e s so fm o r a lw o r k ? h o wt og i v ef u l ip i a yt os c h o o l sp o s i t i o n a n df u n c t i o ni nm o r a le d u c a t i o nw o r k ? m o r a le d u c a t i o ne x p e f t s ,h e a d m a s t e ra n d m i d d i es c h o o it e a c h e r sh a v ec a r r i e do nt h ee x p l o r a t i o na n dp r a c t i c ed i l i g e n t l y t h et o p i co fp e m l e a t i n gm o r a le d u c a t i o ni nc l a s s r o o mi sn o tn e w i yp u tf o r w a r d b ya u t h o r m a n yr e s e a r c h e sa r ec o n d u c t e do nh o wt op e r m e a t em o r a le d u c a t i o n b u t , r e s e a r c h e so nt h em e c h a n i s mf o rp e r r n e a t i n ga r ef e w t h e r ea r el o to fc o n c r e t e d i s c i p n n er e s e a r c h e so nc e r t a i ns u b j e c t sb u tn o n eo ft h e mg ot oi o c a t i o np e m l e a t e r e s e a r c ho fm e c h a n i s m b a s e do nt h ep r a c t i c et h a tt a k e nb yq i b a om i d d l es c h o o l ,t h e a u t h o rc o m b sa n da n a l y z e s“ a c c o r d i n g t oe d u c a t i o n a lp s y c h o l o g ya n dm o r a i p r i n c i p i e t h e n ,c o n s t r u c t sa n dc o m e su pt om o r a ip e m l e a t i n gm e c h a n i s mt h e o r y s y s t e mt op r o v i d er e f e f e n c et oo 山e rs c h o o l so f 【h es a m ek i n d t h i sa r t i c i eu n d e r t a k e sp r o f o u n dt h i n k i n go nt h em e c h a n i s mo fp e n n e a t i n gm o r a l e d u c a t i o ni nc l a s s r o o m sa n dt a k e ss h a n 曲a iq i b a om i d d i es c h o o la sac a s e ,t h r o u g h l i t e r a t u r er e s e a r c ha n dc a s es t u d ya n a l y s i sm e t h o db a s e do nt w ol o g i cs t a r t i n gp o i n t t h e o r ya n dp r a c t i c e ,c o n s ”u c t st h em o r a ip e m l e a t i n gm e c h a n i s mt h e o r ys y s t e mi n c l a s s r o o m t h i sa r t i c l ei n c l u d e sf o u rp a r t s :i nc h a p t e ro n e ,i 【d e f i n e dt h er e s e a r c ha p p r o a c h o ft h i sr e s e a r c ha n dr e l e v a n tc o n c e p t s t h ea u 【h o rc o n s i d e r sc l a s s r o o mp e m l e a t i n g m o r a le d u c a t i o nm e c h a n i s ma s “ai n s t r u c t i o nw a yt h a tp r o d u c e db yt h ei nc e r a c t i o no f k e ye l e m e n t si nc l a s s m o m ,t h i sk i n do fi n s t r u c t i o nw a ya t t e m p t st ou s ee a c hk e y e l e m e n ta n di n t e r a c t i o no fc l a s s r o o mi n s t r u c t i o nt oi m p r o v es 【u d e n t s m o r a l i t yb yw a y o fm o i s t i n ga | 1c h i n g sd e t a i l e d l ya n ds i l e n t i y ”i nc h a p t e rt w o ,i tg i v e sad 。e p i yt h o u g h t o nt h e o r e t i c a lf o u n d a t i o na n dp r i n c i p l e t h ea u t h o rs u g g e s t st h a ct h em o r a le d u c a t i o n i nc l a s s r o o ms h o u l dg i v e p l a yt ot h et e a c h e r sg u i d a n c er o l ea n dr e q u i r es t u d e n t st o f u l l yc o m p r e h e n da t c h es a m et i m e i nt h ec r e a t i o n o fc l a s s r o o me n v i r o n m e n t ,i t r e q u i r e st e a c h e r sa n ds t u d e n t sh a v ed e m o c r a t i ct a l ka n dg i v ep l a yt ot h es t u d e n t s s u b j e c t i v em l ei nc i a s s r o o m i nt h et e m l so fm o r a le d u c a t i o ng o a l ,i td e m a n d st og i v e c o n s i d e r a t i o nb o t ht ot h ec o g n i t i v eg o a la n dt h ec l a s s r o o m i np r a c t i c e ,i tn :q u “st o m o v ef i e x i b i yt oc o m b i n et h ec l a s s r o o mi n s t r l i c t i o na n dd i s c i p l l n e p r a c t i c e i n p e r m e a t i n gt h es p a c ei nm o r a i i nc h a p t e rt h r e e ,o n 【h eb a s i so ft h ep r a c t i c ei nq i b a o m i d d l es c h o o ii ns h a n g h a i ,i th a ss t u d - e dt h ec o n c r e t er o u t eo fp e r m e a t i n gm o r a l e d u c a t i o ni nt h ec l a s s r o o m a c c o r d i n gt ot h en a t u r a la n ds o c i a is c i e n c e s ,i tg o e st o c o n c r e t em u s t r a t i o n f i n a i ly ,“t a k e sq i b a om i d d l es c h o o la sa ne x a m p i e ,c a r r y i n go n t h ed i s c u s s i o nt ot h em a n a g e m e n to fp e r m e a t i o nt h em o r a le d u c a t i o ni nc i a s s r o o m k e y w o r d s :m o r a le d u c a t i o n ,c l a s s r o o mt e a c h i n g , m o r a lp e m l e a t i n g , m o r a lp e 九n e a t i n gm e c h a n i s m 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 本人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我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 果。据我所知,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其他个人已经发表或 撰写过的研究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己在文中作了明 确说明并表示谢意。 作者签名:日期: 学位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例6 、s 、8 本人完全了解华东师范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学校有权保留学 位论文并向国家主管部门或其指定机构送交论文的电子版和纸质版。有权将学位论 文用于非赢利目的的少量复制并允许论文进入学校图书馆被查阅。有权将学位论文 的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有权将学位论文的标题和摘要汇编出版。保密的 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规定。 学位敝储虢伽簪 日期:趟:堡$ 1 导师签名纪吲彳 日期:兰! ! :墨旦。 课堂德育渗透机制研究 以上海市七宝中学为例 绪论 第一节选题背景 一、社会呼唤学校德育的实效性 2 0 世纪8 0 年代以来,随着社会转型及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变,现在我 国进入了关键的社会转型期,种种西方思潮纷涌而入,社会生活、精神文化等诸 多领域均存在严重违背道德的消极腐败,众多领域道德失范,拜金主义、享乐主 义、个人主义、自由主义滋生蔓延,诚信缺失,理想贫乏。同时由于信息高公路 的建立,信息畅行,各种思想文化相互碰撞,人们的思想、道德和价值观念发生 着深刻的变化,社会意识和价值取向日益多元。在此背景下,中学生的世界观和 价值观的取向也呈现出多元化趋势,学校道德教育也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和挑 战。学校作为培养人的重要机构,却在一浪又一浪的经济狂潮中迷失了方向。我 们的学校放弃了育人的功能,重才轻德现象愈演愈烈。从学校教育的内部来看 以升学为中心,以应试为目的教育大行其道。社会对学校的评价只看“升学率”, 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只“考试成绩”,学校道德教育也就“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 要,忙起来不要”了。学校教育“不关心世界和人的价值和意义,服从与外在的 目的,功利主义湮没了教育的内在意义,也不去追思教育的内在意义”。1 德育的 效果令人堪忧。如何切实提高学校德育的有效性,确保把我们所倡导的主流道德 价值观念落到实处,提高德育实效,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是紧迫而又艰 巨的任务。 二、课堂教学是实旅德育的主渠道 学生在学校的大部分时间是在课堂中度过,抓住课堂教学这一学校教育主渠 道,认真维护课堂教学在德育中的主渠道地位,充分发挥各科教学在德育实旋中 的作用。作为学校领导和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应该有着清醒的认识。在课堂教学 中渗透德育,可以使德育实施寓于各科教学过程的始终,与教学相伴相随相融相 合,并有法定时间保障它有效运行。课堂教学是学校中最普遍的教育活动:课堂 教学中的德育是学校教育中最基础也是最根本的育人工程。学生成长各个过程中 所需要吸收的“精神复合营养”主要是通过课堂来提供的,课堂教学中的德育也 是最丰富的教育,因为课堂教学能在有限的空间和时间内集中传递古今中外,不 同国家、不同民族、多种多样的精神文明内容。因此,课堂教学中的德育,具有 刘铁芳人、世界和教育;意义的失落与追寻教育研究1 9 9 7 。8 l “最普遍”、“最基础”、“最丰富”的特征,并伴随学生求学阶段的始终,对学生 的健康成长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忽视课堂教学的德育渗透,就是忽视基 本的育人功能。 “我们并不否认除教学之外,还有其他的德育途径,但有一点可以肯定,课 堂教学是德育最主要的途径,并不能舍此而另搞一套。如果,不把德育纳入课堂 教育的轨道,不从德育的角度考虑教学,动辄喊口号、搞运动,那么,德育只会 变得越来越苍白无力。”因此,把德育与思想政治工作分离开来,而与教学及整 个教育融合一体,并从教育整体改革中去把握德育改革和发展的方向和进程,是 势在必行了。 根据以上所述,课堂教学在学校德育中的地位极其重要,当我们在面对目前 学校德育实效性低下问题的时候,我们一定会通过课堂教学渗透德育来提高学校 德育的整体实效。由此,而研究课堂德育渗透机制就成为迫切而又紧要的任务。 第二节研究方案 一、 研究目标 笔者在对近几年课程改革理解的基础上,根据德育原理和教学心理学的基 本理论,结合七宝中学课堂教学德育渗透的实践与探索,研究课堂教学德育渗 透机制,以期给予中学德育工作一些借鉴。本文不是研究如何去构建一种新的 课堂教学模式,而是研究如何挖掘与发挥学科教学的德育素材,深入挖掘人文、 科学、信息技术、艺术等学科的德育教育功能,与此同时笔者还研究课堂教学 组织、课堂教学方法、课堂教学环节等因素的德育功能,深入探讨课堂德育渗 透途径。理论上,依据课堂教学的内在规律及德育原理,构建出自然学科和社 会学科德育渗透的机制。实践上,根据把课堂教学实践经验中概括出来的课堂 德育渗透机制,把德育渗透到各个具体学科。达到可操作层面。 二、 研究内容 本研究的内容主要包括四个方面:一是课堂德育渗透原则,认为课堂渗透德 育要遵循民主对话与主体发挥、实事求是与灵活迁移、课堂教学与学科实践相结 合、教师引导与学生领悟、认知目标与德育目标兼顾五大原则,在无形中把德育 工作贯彻到课堂教学之中;二是分析上海市七宝中学课堂教学渗透德育具体实 践,认为课堂渗透德育是基于对教材中德育素材的挖掘、教学组织和方法的创新、 教学艺术的运用、和谐宽松课堂气氛的营造等途径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使学生 的思想道德水平得到提升,同时按学科分类,从社会学科类课程、自然学科类课 程、艺体类和信息技术课程分别探讨德育课堂渗透的具体操作:最后结合七宝中 陶行知文集江苏教育出版杜,1 9 9 7 年版,第【7 8 页 , 学的实践探讨课堂德育渗透的管理保障。 三、 研究方法 本研究结合七宝中学“全面发展、人文见长”的办学理念与课堂教学实践, 从学生发展和学校发展的整体出发,通过理论分析和实践反思,概括出课堂德育 渗透机制。研究中所采用的主要方法为文献研究和案例研究。 第三节相关概念界定 一、 德育 德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的,有计划的,有组织 地对受教育者施加系统的影响,把一定的社会思想和道德转化为个体的思想意识 和道德品质的教育。德育是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1 我国目前对于德育概念 主要存在着两种观点。一种是狭义上的德育即把德育理解为纯粹的道德教育,即 形成人们一定道德意识与道德行为的教育。另一种是广义上的德育,也称为“大 德育”,根据原国家教育委员会于1 9 9 5 年2 月2 7 日颁布的中学德育大纲,“德 育即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道德和心理品质教育”。“把德育看做是思想教育、 政治教育、法制教育、道德教育的总称,外延宽广,涵盖齐全,界限明确严整, 可以减少歧义。如果在德育决策和实践中通用这种广义的德育概念,使德育各个 构成部分都能得到实施,坚持德育的全方位教育,就能充分发挥其间的互补功能, 相互促进,减少内耗,全面提高德育的质量。”2 “德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和 受教育者的需要,遵循品德形成的规律,采用言教、身教等有效手段,在受教育 者的自觉积极参与的互动中,通过内化和外化,发展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法 制和道德几方面素质的系统活动过程。”3 根据笔者的理解,本人更倾向于把德育限制在学生思想品德教育这一范围。 原因之一单纯的道德教育在各科教育中不容易渗透,而且有的学科的教学如果纯 粹进行道德教育的渗透会有牵强附会之感;原因之二教育首要的任务是“育人”, 然后才是“成才”,而“成人”的教育要把学生培养成“全人”,既然是“全人”, 就不应该仅仅局限于道德领域;原因之三是心理问题不属于学生的品德方面的问 题。而是一个独立的领域,它应该是由心理工作者专门实施,教师课堂教学渗透 德育难以承担该项工作。所以本文把德育概念界定为“教师通过各种方法和手段 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过程”。 二、 渗透、德育渗透、机制、课堂渗透德育机制 渗透其词源来源于梁书豫章王综传,“闻俗说以生者血沥死者骨,渗 1 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北京上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 9 8 5 年版第5 9 页 ! 鲁洁,德育新论,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 0 0 2 年版,第1 2 5 页 3 鲁洁德育新论,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 0 0 2 年版第1 2 8 页 即为父子。”1 渗透一词有四种解释:“水文学名词。指土壤孔隙间、水工建筑 物细缝内及交界面间的水分流动。渗透速度由土壤中地下水面下降,水工建筑物 上、下游水位差,与孔隙细缝周围的阻力而定。物理、化学和生物名词。溶液 与纯溶剂在相同的外压下,由半透膜隔开时,纯溶剂通通过半透膜使溶液变淡的 现象。由半透膜隔开的有浓度差别的同种溶液,其溶剂也能由低尝试溶液透入高 浓度溶液。军事名词。军队利用敌人部署的空隙,秘密渗入敌人纵深和后方的 作战行动。目的是进行侦察、袭击、破坏或控制要点等,配合主力歼灭敌人。 比喻一种势力逐渐进入到其他方面。”2 从上述定义可以引出笔者对渗透的理解: 渗透是在二者有相联系的关系时其势力逐渐从一个领域进入到另一领域的过程。 德育渗透则是指:将德育目标通过各种途径,依据德育与其它领域的联系, 运用各种手段与措施以不易察觉、润物细无声地方式将德育内容缓慢地传递给学 生的过程。 机制“原指机器的构造和动作原理,生物学和医学通过类比借用此词。生 物学和医学在研究一种生物的功能( 例如光合作用或肌肉收缩) 时,常说分析它 的机制,这就是说要了解它的内在工作方式包括有关生物结构组成部分的相互 关系,以及其间发生的各种听物理、化学性质和相互关系。阐明一种生物功能的 机制,意味着对它的认识从现象的描述到本质的说明。”3 根据此定义,笔者以为 机制乃是系统各个组成要素相互作用而产生的运作方式。 课堂渗透德育机制由上述定义可以这样来阐述:课堂德育渗透机制是课堂 及德育各要素相互作用而产生的一种课堂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方式试图运用课堂 教学的各个要素及其相互作用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来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 三、课堂教学 教学是指“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共同活动。学生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的 指导下,积极主动地掌握系统的文化科学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能力,增强体质, 并形成一定的思想品德。”4 课堂教学“也称班级上课制,与个别教学相对。 把年龄和知识程度相同或相近的学生,编成固定人数的班集体,按各门学科教学 大纲规定的内容,组织教材和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并根据固定的时间表,向全 班学生进行授课的教学组织形式。”笔者认为课堂教学是指教师通过师生互动传 授学科系统知识,改变学生认知结构,提高学生技能和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创新 能力和精神的一种活动。赫尔巴特主张智育、教学都是为德育服务的。他说:“教 学如果没有进行道德教育,只是一种没有目的的,道德教育( 或者品德教育) 如 1 辞源北京:商务印书馆出版,第1 8 7 9 页 ! 辞海,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9 7 9 年版第2 8 1 8 页 3 辞海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 9 7 9 年版,第2 8 6 2 页 4 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北京上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杜,t 9 8 5 年版,第1 5 0 页 5 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北京上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 9 8 5 年版,第1 2 页 4 果没有教学,就是一种失去了手段的目的。”1 他又说:“教学的最高的、最后目 的包含在这一概念之中德行”。2 杜威说:“道德的目的是各科教学共同的和 首要的目的”,所以,“知道如何把道德价值的社会标准加诸于学校所使用的教材 上面,就是十分重要的。”3 课堂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主要通过课程内容、教学 组织形式和环节、教师教学艺术等几个方面进行实施。通过对课堂这几个要素及 环节的创新,精心打造良好的课堂环境,达到在无形、无意中把价值观和德育内 容内化到学生的知识和品德结构当中。 郑其恭、周康年,教书育人新探广东教育出版杜,1 9 9 3 年版第1 6 7 页 13d e w e h j ,m o r a im n c i 出si ne d u c a t i o nb o s t o n ,h o u g h i o nm i f f l i nc o m p a n y 【9 0 9p 3 第一章课堂德育渗透的原则 毋于置疑,学生大部分时间是在课堂中度过的,课堂教学在传授知识,提高 能力,培养思维的同时,也无形之中把教师的价值观和道德判断传授给了学生。 “教育心智而不教育心灵就是没有进行教育。”。所以教学不给学生提供机会进行 道德教育,那么教学将会变得毫无意义。知识技能固然重要,但是与做人的方向 和价值观相比,就不能不具有工具的性质。“教育是应该包含有教导和学习的因 素在内,但反过来说并不一定为真,亦即有教有学的行为或活动,不见得就是教 育。这是因为教育本身必须是包含一种价值的活动。”2 课堂教学不可能回避价值 问题,学科、书本知识在课堂教学中只是“育人”的手段与资源。现代教育的弊 病之一就是“无教育的教学”,将人肢解为无生命的认知机器。我国新基础教育 改革的核心通过课程改革实现学科知识、技能、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统一。课 堂教学从单一地传授教科书的现成知识转为培养能在当代社会中实现主动、健康 发展的一代新人。实际上,教学的教育性功能的实现是以教学过程的情感性展开 为中介的,这需要从全人的视角,关照人的生命性,回归整个教育活动的精神本 质。 正因为如此,可以这样认为,课堂教学是传递德育的主要载体,它通过教材 的教育性及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熏陶,潜入学生的心灵,达到增强德育实效的 目的。课堂教学对学生价值观念的影响是间接的、影响方式是渗透式的或者伴随 式的;由于课堂生活是学生最基本最日常的学校生活,因而对学生道德成长的影 响又是最持久、最“不露声色”的。“站在学生是自我发展主体的立场上看,课 堂教学无疑是学生道德发展的重要环境。”3 既然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与课堂有如此密切的关系,长期以来,许多德育工 作者一直在课堂教学渗透德育方面在进行着不懈的探索。要想构建德育课堂渗透 的理论体系,必须根据课堂教学的规律和德育的基本理论在实践中不断摸索,提 炼和总结。 第一节课堂德育渗透的理论基础 一、德育理论基础 “各科教学对道德教育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两大方面。第一,系统的文化知识 的学习是提高学生理性能力的重要途径。这为道德教育提供必要的工具。苏霍姆 林斯基说,学生在学校学习的自然、社会、思维方面的知识是世界观和正确道德 1 亚里斯多德,尼各马科伦理学,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 9 9 0 年版,第1 6 页 2 陈迪臣著:教育哲学,( 台湾) 心理出版社l 9 9 0 年版第2 2 3 页。 3 杨小微教学中的价值引导与价值商谈教育科学研究,2 0 【1 41 0 6 行为的基础。第二,各科教学本身包含着许多重要的价值或道德教育的因素。“ 美国当代德育学家托马斯里考纳认为,各科教学对道德教育来说是一个“沉睡 的巨人”,潜力极大。2 由于道德学习是德育工作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方面,因而不 利用各科课堂教学进行德育渗透无疑就是德育工作的一个重大损失。 “道德学习作用个体品德的建构过程,是将外在于主体的社会价值转化为个 体内在的价值需要的过程。”3b s 布卢姆等人在教育目标分类学中将情感目 标分解为五个层次:接受、反应、价值评价、组织和性格化。由于情感目标培养 与思想品德学习有着极其相似的地方,因而学生的思想品德学习也应该依次遵循 这五个层次的学习,有人把道德学习归纳在三个层次的学习:依从性学习、认同 性学习与信奉性学习。学生的思想品德学习可以概括为三大特征:“课程内容生 活化、学习方式自主性、学习过程的整体性,只有这样才能把情感过程、认知过 程与行为过程的融合一体,共同完成知、情、行的整合,调动儿童的人格因素, 全面投入学习过程,实现心与心的沟通,让课堂产生心灵共鸣,让课程成为人生 的导向。”4 因而思想品德学习是有着与知识、智慧技能及动作技能学习的不同 特点,必须考虑德育的内在规律,课堂德育渗透同样应该考虑学生的思想品德发 展水平,根据学生不同年龄不同层次进行有效地渗透。 二、 教学心理学基础 课堂德育渗透不能仅仅依据德育的内在规律,还应该结合教学心理学的基本 理论,将两者有机的结合起来。因为课堂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学科知识技能的学习, 而知识学习的主要目标是改变学生的认知结构。根据奥苏泊尔知识学习同化理 论,“学习的实质是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非人为的和 实质性的联系。所谓实质性联系,指新知识与学习者原有知识网络中的符号、表 象、概念、命题建立联系。所谓新1 日知识建立非人为的联系,指新知识与原有知 识网络中有关观念建立合理的或合乎逻辑的联系。”5 也就是说,知识的构建和组 织遵循着渐进分化和综合贯通的原则,使学生形成系统的知识网络。智慧技能的 学习主要是通过反复的练习,及时反馈,形成熟练的产生式系统,运动技能同样 1 檀传宝著:学校道德教育原理,教育科学出版社,2 0 0 4 年4 月第l 版,第1 2 8 页 ! 袁桂林蓍:当代西方道德教育理论福建教育出版杜,1 9 9 5 ,第2 5 4 页 3 王健敏著,道德学习论,浙江教育出版杜,2 0 0 2 年1 0 月第l 版,第5 3 页 4 壬健敏:道德学习论,浙江教育出版社,2 0 0 2 年j o 月第t 版,第l 2 4 一1 2 5 页 5 皮连生:学与教的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 9 9 7 年版第1 1 6 页 7 是经过过度学习而获得。而学生思想品德学习与知识和技能学习有着不同的特 点,具有知识性、弥散性、内隐性、整体性、境遇性、生成性、体验性、实践性 等多重特点,因而学生思想品德的养成既要遵循知识技能动作学习的规律,也要 受到思想品德学习内在机制的规约。笔者在基于教育心理学关于知识技能动作学 习的基本理论及思想品德学习的德育原理,结合七宝中学课堂德育渗透的实践, 概括出课堂德育渗透的五大原则,即教师引导与学生领悟原则、民主对话与主体 发挥原则、认知目标与德育目标兼顾原则、实事求是与丰富联想原则、课堂教学 与学科实践相结合。 第二节教师引导与学生领悟原则 基于教学心理学理论,学生只有把知识( 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及策略性 知识即广义的知识) 同化和顺应到其图式中,才能为学生所牢记和运用。因而教 师在进行课堂德育渗透时,必须依据学生的过去经验和生活背景,唯有如此,才 能取得良好的效果。由于教师生活经验和知识都比学生丰富,教师的思想品德发 展水平也比学生要高。因而课堂德育渗透应该而且必须要求教师进行引导,在引 导的过程中让学生去体验、去领悟。 一、 课堂渗透德育过程中,学科教师是“引导者” 目前对于教师的角色有许多说法。有人认为教师在课堂中应该是“促进者”, 也有人认为教师是“帮助者”,有人认为是“指导者”,还有人认为教师是“组织 者”、“家长的代言人”、“团体的领导者”等,种种说法都是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 教师的角色,给我们提供了许多视角。但是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既然学科教师也 是学生德育工作的承担者,他们也有对学生进行德育引导的责任。 教师是社会文化的代言人,是知识的一个载体,他要把历史上经过长期积累 下来的系统性学科知识及积极健康的价值观传递给学生,使学生不仅获得生存的 知识技能,也要能够与他人和谐相处,融入社会。由于教师闻道在先,学有专长, 经过严格培训,具有一定水平的理论知识、文化和思想修养,而同时教师面对的 是文化知识、社会经验相对欠缺的学生,对他们自然需要担当起组织者和引导者 的责任,既引导他们求知,还要引导他们做人。学生的思想品德之初是混沌的, 价值观念是零散的,大部分来自于日常生活,没有形成一个体系。因而学生思想 品德的形成实质上是形成一个统一的价值体系,并将之内化为思想品德结构。学 生的思想品德既不可能完全由内而生发,也绝不可能完全由外界而塑造。孔子日: 不愤不启,不扉不发。因此,学生的思想品德形成是由外界引导,由外而内激发, 再由内而外生成的。因此在课堂德育渗透过程中,学科教师应该作为引导者的角 色出现。引导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也不是“灌输”。“灌输”是把学生当成容器, 当成“美德袋”,这实际上是对学生进行“洗脑”,是一种非道德的教育,如果德 育采用非道德的教学方式,那就不是德育的本身意义。学科教师如果在课堂上单 纯传授知识技能,那么他只能称之为“教员”,因为他没有尽到教育者的责任; 学科教师如果在课堂上向学生传达了颓废不健康的价值观念,那么他就不是在 “教育教学”,而是在“教唆”,因为他在培养反社会的人才。 二、。引导”在课堂德育渗透中承担着重要的功能 根据国外对父母教养方式与儿童道德成熟性关系的研究表明:“采用引导的 教养方式的,其孩子在道德上通常比较成熟:经常使用权威命令,则常与儿童道 德不成熟相关。引导与道德成熟性之间并无联系的情况很少,它可以稳定地促进 儿童对他人的同情心和怜悯的发展,可以促使儿童服从父母的要求:相反,使用 高压的权威命令的教养方式,例如发脾气、体罚,与不听话、反抗和不关心别人 相关,而且似乎促进了这些特征的发展。”1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学科教师在课 堂德育渗透过程中,必须发挥引导在课堂德育渗透中的优势在引导中做到以下 几点:1 引导要具有方向性和目标性,必须以关注理想个体生成与发展为主旨; 2 教师对学生的成长负有道义上的责任,肩负着指导学生成长的重任;3 教师要 尊重受教育者的自由意志和人格尊严以及个性。 三、课堂渗透德育中的引导是以学生领悟为前提 学科教师的引导,如果没有学生的领悟,那也只能是教师的自说白话。要使 德育真正渗透到课堂教学中,教师还必须创设一定的课堂情境。“教师主体性发 挥的出发点和最终目的永远都是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但学生道德建构所需要的最 佳价值环境却需要教师去精心组织和安排,舍此就不能称之为道德教育”。2 学科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时所创设的情境一定要能为学生所领会、所 理解,要与学生实际生活紧密联系,与学生的个体经验相一致。如果学科教师设 。k o c h a n s k agp a d a v i c hdl ,k 0 c n i gal c i 蛐v n 月口r r “v f “l 自d “r 咖。施b 们酬州( j ,讲f m m “s n d 0 b i e c t t v e m e n s u 陀s 硝t k 计c o n s c t e 眦e : m u t t l ( l t t 僦i 0 h s n l ds o c 谴t t = a | t ( m a h t e c c d e n t sc h t t d e v e t o p m e n 1 9 9 6 f 6 7 ,:p1 4 3 6 二程建平:论德育过程是价值引导与自主建构的统一,理论界,2 0 0 43 计的情境是学生不熟悉和陌生的,那么学生就不会体验到其所内含的价值观,也 找不到可以固着的背景经验。 第三节民主对话与主体发挥原则 如果说教师引导和学生领悟是课堂渗透德育的一种方式,那么师生民主对话 和学生主体性发挥则是创设一种课堂德育渗透的环境,也是教师与学生对教育理 念认识的一种转变,是对理想教育的一种期盼。由于时代的发展,民主已经成为 现代社会的一种生活方式,民主平等的意识已经渗透到社会的方方面面,课堂作 为一个微型社会同样不可避免地顺应着时代的潮流。由于学生主体意识的觉醒与 教师教育理念的转变,传统的师道尊严已为社会所摒弃。学生更愿意在人格受到 尊重的前提下去学习,这是一个个性张扬的时代,课堂如果不发挥学生主体性, 不进行民主对话与交流,学生则会产生逆反心理,教师说教将会受到抵制,从而 造成课堂教育教学工作的失败。因为德育渗透是基于课堂教学基础之上的,所以 课堂渗透德育如果不采取师生民主对话与学生主体性发挥的原则,如果连学科知 识目标都不能达到,更不要说进行课堂德育的渗透。课堂德育渗透采取民主对话 和主体发挥原则是基于以下几点考虑: 一、 课堂渗透德育要求师生进行平等对话 ( 一) 后现代主义认为德育的最好途径是进行平等对话 当代几乎所在的后现代主义者都认为道德教育( 德育) 的最好途径就是进行 平等对话,平等对话有助于了解他人的情境与需求,提供有价值的教育建议。师 生之间的理解要依靠平等对话,在平等对话中通过移情体验,在“你”中发现“我”。 对话不同于独自,它是两个以上主体的语言交流活动,但并不是任何的交流都是 对话。“真正决定一种交谈是否是对话的,是一种民主意识,是一种致力于相互 理解、相互合作、共生和共存,致力于和睦相处和共同创造的精神的意识,这是 一种对话意识。”现代德育过程的思想,强调教育者、受教育者的民主、平等、 和谐、合作的教育关系,在教育者的指导、引导下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共同参与 德育过程,相互教育与自我教育,双向影响,相互砥砺,共同进步。”2 ( 二) 思想品德学习本质上是一种体验学习,因而必须在师生平等对话基础上 才能进行 1 滕守尧:文化的边缘,作家出版社i 9 9 7 年版第【7 7 页 :班华:近十年来德育思想现代化的进展,教育研究【9 螂年第2 期 i o “思想品德结构的实质是建立学生交往经验结构,集中体现在个体对人、对 事、对已的社会交往之中。“道德学习本质上是一种体验式的学习,思想品德学 习的过程实质上是师生协同活动,创造德育情境、体验德育生活,建构学生思想 品德结构的活动。体验式学习要通过移情同感和体验活动的不断累积作用,最终 形成个体的价值倾向。而体验式学习又要求在师生平等对话的基础上,相互理解 与沟通,才能产生移情,才能设身处地。所以说思想品德学习是教师与学生在课 堂中共同构建,通过双方情绪感染,积极对话,实现师生共同成长的过程。 ( 三) 思想品德学习是一种发现学习,发现学习要求在平等对话中碰撞出灵感 思想品德学习必须让学生全身心投入有德育意义的事件中身临其境,通过观 察、倾听去充分感受体悟。教师的态度和语言必须出自内心,使学生感同身受, 同时教师淡化自己与学生之间的界线,平等对话,将教学情境与生活情境浑然一 体。由于学生思想品德学习是一种再创造的过程,其实质是一种发现学习。在这 种发现学习中,教师不仅仅是学习活动的指导者,也是社会规范的体现者,也成 为了学生发现学习的一个资源,教师本身也成为了课堂中的一个课程资源。学生、 教师、教材、创设的情境这些课堂要素都成为了发现学习的资源。课堂中的师生、 生生构成了静态的环境,而在平等对话基础上课堂成为了活生生的动态环境,从 而既构成思想品德学习的生态环境,也构成了思想品德学习内容本身。 “思想品德学习是个体交往经验的习得,它并非单纯来源于对象或主体,而 是来源于两者的关系之中,是关于主客体关系的价值体验。”2 思想品德学习所要 解决的不是“会不会”的问题而是“信不信”问题。“会不会”可以通过反复 训练而获得,属于程序性知识的获得,而“信不信”的问题,强调在平等对话的 情境中相互启发,进行心灵的碰撞,再通过学生自主构建而获得。 ( 四) 课堂教学过程就是师生对话的过程,学生的思想品德在对话中得到建构 课堂教学的要素是教师、学生和课程资源,课程教学的主体是人,课程资源 不仅仅是教材,也不仅仅是教师才占有,学生的经验背景同样构成课程资源的一 个方面,而课程的这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必须借助于师生对话才能获得,学生思 想品德的建构也只有在师生平等对话中才能得到实现。平等对话就是营造一种开 放的课堂教学环境,从而构成一个微型的社会。美国当代著名的发展心理学家詹 1 王健敏著:道德学习论,浙江教育出版社,2 0 0 2 年i o 月第l 版第9 页 2 王健敏著,道德学习论,浙江教育出版社,2 ( ,咂年1 0 月第l 版,第1 5 页 姆斯尤尼斯认为,“社会关系和社会环境是个人道德的源头。”1 蒙洛埃和埃皮 尔森也认为,道德行动最初起源于一个人对自我与他人关系的感知,因为“这种 感知有效地描述了一个感知到作为有效行动者而自由选择的范围,在实际经验中 和道德意义上都是这样”。2 英国德育学家彼得麦克菲尔( p e t e rm c p h a i l ) 认为。 有道德感染力的课堂是一种合作互动、友爱情深的治疗场所和人格生成的摇篮。 3 在传统的灌输式教学中,只有老师向学生的单向输出,这是由于老师想对课堂 进行控制,他们对学生有一种潜在的恐惧,害怕开放课堂,会无法驾驭课堂。因 此,在这种心理作用下,老师以维护权威为第一要旨,以至于完全剥夺学生的发 言权,造成一种非道德交往。事实上,教师要想创造有安全感、支持性的课堂教 学环境,应该通过平等对话对所有的学生给予同样的注意和积极的反馈。以平等 对话、相互尊重与公正评价,引导多维互动式双向交往,实现师生共同成长。课 堂生活要使学生体会尊重、体会倾听,学习民主地参与集体生活,教师首先要创 设和谐的课堂环境,让课堂充满着对人的价值与意义和尊重,激发学生对于未来 幸福生活的向往和憧憬,使他们被崇高的信念所感召、所引领,在认知、交往和 审美中真正地培育人的精神,让课堂一个个场景成为积极生命流程中的驿站,充 满着人文关怀的气息。 二、 课堂渗透德育必须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知识的学习和思想品德的构建都需要学习有学习的心向,要求学生有足够的 动机,所以说学习是学生主体构建的,而不是外界强加的,因此学生应该而且也 必须是课堂教学的主体。 思想品德学习是在积极的师生平等对话中实现思想品德建构的过程。从本质 上说,心理结构都是主客体相互构建的产物,而在思想品德学习中,发挥学生的 主体性则是构建学生思想品德的重要因素,由于学习要求学习者必须有学习的心 向才能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