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论文)企业战略适应能力及其与绩效关系研究.pdf_第1页
(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论文)企业战略适应能力及其与绩效关系研究.pdf_第2页
(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论文)企业战略适应能力及其与绩效关系研究.pdf_第3页
(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论文)企业战略适应能力及其与绩效关系研究.pdf_第4页
(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论文)企业战略适应能力及其与绩效关系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个业战略适府能力及其与绩效关系研究 摘要 战略适应能力指的是企业刘抗外部环境变化的能力。这个概念的提 是为了 解释为什么有些企业能够成功,而有些企、j k 却只能接受失败? 为什么有些成功的 企业能够保持其优势,而有些成功企、l k 却突然销声匿迹? 当然这个解释又给研究 者带来了新的问题,即到底是什么冈素使得某些企业能够比其他企业更好地适应 环境的变化? 战略适应能力高的企业是否就会有高绩效? p f 顾以往研究,球文提 出了两个研究问题:( 1 ) 为什么有些企业能够更好地适应环境的变化? 哪些因素 影响这些企业的战略适应能力? ( 2 ) 企业战略适应能力与其绩效的关系如何? 通过聚焦于外部竞争环境复杂多变的1 t 行业,本文首先系统回顾j ,企业战 略适应能力的相关文献。然后,在案例研究的基础上,与国外战略适应能力研究 相结合,提出j ,影响企业战略适应能力的关键内外部整合策略,最后,采用问卷 研究的方法对企业内外部整合策略与企、k 战略适应能力的关系和战略适应能力 与企业绩效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本文得出以下结论: ( 1 ) 企业战略适应能力影响因素的二阶多维模型。企业的战略适应能力是 个综合了内、外因的动态过程,随着环境的变化而不断调整。公司领导、战略计 划、人力资源策略、市场策略、技术创新策略、战略同盟策略和企业公民行为是 影响企业战略适应能力的关键冈素。 ( 2 ) 企业内外部整合策略与战略适应能力的关系。企业内外部整合策略对于 企业战略适应能力的影响更多是通过两者的交互作用进行的。任何单独的一个策 略都不能完全解释企业战略适应能力的高低。 ( 3 ) 企业战略适应能力与绩效的关系。企业战略适应能力的高低并不必然引 至相应的企业绩效,战略适应能力两个维度问的匹配与否,即组织能力与要素能 力的是否匹配才是决定企业绩效的关键。 关键词:内部整合策略外部整合策略战略适应能力 浙江大学硕 学位论文企业战略适应能力及其与绩效关系研究 a b s t r a c t s t r a t e g i ca d a p t a t i o ni n v o l v e st h ea b i l i t yo fa no r g a n i z a t i o nt oc o p ew i t hn e w r c a l i t i e si ni t so p e r a t i n ge n v i r o n m e n t t h i sc o n c e p th a sb e e nu s e dt o e x p l a i nw h y s o m ec o m p a n i e ss u c c e e d ,a n do t h e r sf a i l ,o rw h ys o m ec o m p a n i e sc o n t i n u et os u c c e e d a n ds u s t a i n a d v e n t a g e ,w h i l eo t h e r s u c c e s s f u lc o m p a n i e sa b r u p t l yv a n i s h w e c o n f i r m e dt w om a j o rr e s e a r c hp r o b l e m si n c l u d e :( 1 ) w h yd os o m ef i r m sa d a p tb e t t e r t oe n v i r o n m e n t a lc h a n g e st h a nd oo t h e r s ? w h a tf a c t o r sa c c o u n tt b rt h e i rs u p e r i o r a d a p t a t i o na b i l i t y ? ( 2 ) w h a ti st h er e l a t i o n s h i pb e t w e e ns t r a t e g i ca d a p t a t i o na b il i t y a n dn n l lp e r f o r m a n c e ? t h i sp a p e rf o c u so nt h cr a p i d l yc h a n g i n gi n t b r m a t i o nt e c h n o l o g yi n d u s t r yt o u n d e r s t a n dt h eq u e s t i o n sl i s t e da b o v e f i r s t l y ,t h i sp a p e rs y s t e m a t i c a l l yr e v i e w st h e r e l e v a n tl i t e r a t u r e sa b o u ts t r a t e g i ca d a p t a t i o n t h e nt h i sp a p e rp r o p o s e st h ek e y i m p a c tf a c t o r so fs t r a t e g i ca d a p t a t i o nb a s e do nt h ec a s es t u d ya n dl i t e r a t u r er e v i e w f i n a l y ,t h i sp a p e ra d o p t s m e t h o do fq u e s t i o n n a i r er e s e a r c ht o i n v e s t i n g a t e t h e r e l a t i o n s h i p b e t w e e nt w ot y p e so fa l i g n m e n ta n ds t r a t e g i c a d a p t a t i o n ,a n dt h e r e l a t i o n s h i pb e t w e e ns t r a t e g i ca d a p t a t i o n a n df i r mp e r f o r m a n c e w ef i n do u tt h e f o l l o w i n gc o n c l u s i o n sv i ae m p i r i c a ls t u d i e s : ( 1 ) am o d e lo fi m p a c t i n ge l e m e n t so fs t r a t e g i ca d a p t a t i o nw i t hs e c o n d o r d e r m u l i - d i m e n t i o n s a l o n g w i t ht h ee n v i r o n m e t a lc h a n g e s ,t h e s t r a t e g i ca d a p t a t i o n a b i l i t yi sad y n a m i cp r o c e s si n t e g r a t i n gt h ei n t e r n a la n de x t e r n a lf a c t o r s c o p o r a t e l e a d e r s h i p ,s t r a t e g i cp l a n n i n g ,h u m a n r e s o u r c e s m a n a g e m e n t ,m a r k e ts t r a t e g y , t e c h n o l o g yi n n o v a t i o n ,s t r a t e g i cp a r t n e r s h i p sa n dc o r p o r a t ec i t i z e n s h i pa r et h ek e y i m p a c t i n gf a c t o r so fs t r a t e g i ca d a p t a t i o n ( 2 ) t h er e l a t i o n s h i pb e t w e e nt w ot y p e so fa l i g n m e n t sa n ds t r a t e g i ca d a p t a t i o n t h ei n t e r a c t i v ee f f e c t so fi n t e m a la n de x t e r n a la l i g n m e n t se x p l a i nt h em o s tv a r i a n c e o fs t r a t e g i ca d a p t a t i o n w ef i n dt h a tb o t hi n t e r n a la n de x t e r n a l a l i g n m e n t s c a n t e x p l a i nt h ev a r i a n c eo fs t r a t e g i ca d a p t a t i o ni n d i v i d u a l l y ( 3 ) t h er e l a t i o n s h i pb e t w e e ns t r a t e g i ca d a p t a t i o na n df i r mp e r f o r m a n c e t h ef i r m p e r f o r m a n c ed o e s n ta c c o r d i n gt ot h el e v e lo fs t r a t e g i ca d a p t a t i o n ,b u tt h ef i t n e s s b e t w e e nt h et w od i m e n s i o n so ft h es t r a t e g i ca d a p t a t i o nn a m e l y ,t h ef i t n e s sb e t w e e n t h eo r g a n i z a t i o n a lc a p a c i t ya n dm a t e r i a lc a p a c i t yi st h ek e yi m p a c t i n ge l e m e n t so f f i r mp e r f o r m a n c e k e y w o r d s :i n t e r n a la l i g n m e n t ;e x t e r n a la l i g n m e n t ;s t r a t e g i ca d a p t a t i o n 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企业战略适应能力及其与绩效天系研究 1 绪论 1 1 研究的现实及理论背景 自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企业面临着一个不断变化革新的时代。首先,技术 创新一浪接一浪,使得领先企业的技术优势不断被打破,为后来者提供了机会。 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供应链产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生产者,销售商与最终客 户间的关系产生了苹命性地变化;其次,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由于人类知识积 累的增长,技术发展速度越来越快( 朱少英和徐渝,2 0 0 3 ;王其藩等,2 0 0 0 ) ;第 三,经济全球化的迅速发展,竞争对手的增加,竞争范围的扩大,使企业面临更 加多变的挑战。随着这种环境变化的加剧,世界经济的发展与企业之间差距的不 断扩大,导致企业的收益减少,业绩f 降,甚至倒闭的事件频繁发生( 乔峰,黄 培清,2 0 0 4 ) 。1 9 7 3 1 9 7 7 年,在财富5 0 0 强中,净收入连续5 年下跌、跌幅 达5 0 的公司每年平均有3 7 家;即使在1 9 9 3 1 9 9 7 年持续时间最长的经济繁荣 期,这一数字还是增加了一倍多,达8 4 家。美国2 0 年来发生的2 0 起最大的破 产案中,有1 0 起是最近两年发生的。在中国,曾经辉煌的“秦池”、“巨人”、“飞 龙”、“爱多”、“三株”、“亚细亚”和“太阳神”,都遭遇了企业发展中的挫折, 甚至是失败。 为什么有些企业能够成功,而有些企业却只能接受失败? 为什么有些成功的 企业能够保持其优势,而有些成功企业却突然销声匿迹? 这半个世纪以来,企业 为何成功或者失败一直是战略研究的核心主题( p o r t e r , 1 9 9 1 ) 。近年来,一些龙头 企业,拥有现代的管理方法却在竞争中失去了优势,更是受到许多研究者的关注 ( b o w e r c h r i s t e n s e n 1 9 9 5 ) 。 战略适应这个概念的提出就是为了解释,为何行业的领导者常常会失去其优 势地位。能够适应环境的企业才能成功,无法适应环境的企业注定会失败。当然 这个解释又给研究者带来了一个新的问题。为什么只有一些企业能够适应环境的 变化,而其他企业却不行? 到底是什么因素使得某些企业能够比其他企业更好地 适应环境的变化? 本研究就聚集于此,并努力从中找出一些解释,即为什么一些企业能够比其 他企业更好地适应环境。到底有哪些因素影响着企业的战略适应能力,企业战略 适应能力与企业绩效的关系是怎样的? 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企业战略适应能力及其与绩效关系研究 1 2 研究问题的提出 关于战略适应的文献主要分为两个方面来解释企业适应环境变化的不同能 力。一方面,有许多研究者关注于企业的成功因素:是什么因素使得企业成功 ( c h a n d l e r ,1 9 9 0 a ,1 9 9 0 b ;c o l l i n s & p o r r a s ,1 9 9 5 ) 。相对地,也有许多研究者希望解 释为何一些拥有现代管理方法的龙头企业在竞争中失去了优势地位( c h r i s t e n s e n , 】9 9 7 2 0 0 0 ;l e o n a r d - b a r t o n ,1 9 9 2 ) 。 ( 1 ) 基于企业成功的视角 通过对美国2 0 0 家大型制造企业发展的分析,c h a n d l e r ( 1 9 9 0 a ;1 9 9 0 b ) 总结出 规模企业对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要强于创业企业,因为规模企业拥有更高的成本 优势。企业的规模以及丰富的资源使得大型企业有能力进行战略投资,进行精细 的市场开发,建立健全的销售网络,同时吸引优秀的管理人才。最早进入市场, 并且获得竞争优势的大型企业,相对于创业企业具有更多的优势,使得创业企业 很难挑战他们在行业中的领导地位。虽然在一些行业中( 例如,数码器材行业, 个人电脑行业等) ,某些创业企业能够通过开发新技术来占领市场,但规模企业 ( 例如,i b m ,n e c 和h p ) ,还是能够后来者居上,通过市场竞争和雄厚的实力 获得市场份额并且从新占据主动。本质上来说,规模企业比创业企业拥有更充备 的资源以适应技术、市场的变革,从而最终获得胜利。 ( 2 ) 基于企业失败的视角 相对于前面提到的从企业成功视角来阐明战略适应的理论,最近研究者更多 关注于从规模企业的失败中来研究战略适应能力。在后者的观点中,面对迅速剧 烈的环境变化,规模企业往往处理劣势。为了解释为何多个在行业中处于领导地 位的企业,在面对技术与市场结构的变化时会惨遭失败。从这些失败企业面对“破 坏性技术”时的反应,c h r i s t e n s e n ( 1 9 9 7 ,2 0 0 0 ) 提出了一个基于企业失败的思路。 c h r i s t e n s e n 将技术分为两类:维持性技术与破坏性技术。维持性技术往往致 力于改进已有产品的性能,并受到主流客户的依赖。而破坏性技术经常是一种创 新,其可能不能改进( 甚至会更差) 产品的性能,但却会使得产品更廉价,简化并 且往往会使得产品的使用更便捷。这样的创新并不是为了迎合已有的高端客户的 需求,但却正好投合了市场中低层次消费者的喜好。从产品的收益率来看,这种 产品的边际收益也往往较低,所以无法引起规模企业的重视。 c h r i s t e n s e n 提出从传统的企业管理逻辑上来看,规模企业会战时不投入对破 坏性技术的研发,而选择让创业企业投资开发新技术。但是,当这些产品进入现 有市场,规模企业很可能会因为维持性技术的退出市场而失去原来的优势地位。 c h r i s t e n s e n 认为由于规模企业过分地估计了主流客户对产品性能的要求从 而忽视了破坏性技术的重要性,同时又会为创业企业腾出低端市场,从而最终打 浙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企业战略适应能力及其与绩效关系研究 破了竞争格局。而c h r i s l e n s e n 衡量企业成功的标准,就是企业生存与持续市场 份额。无法适应客户的新需求就会导致失去市场份额并最终导致企业消亡。 从以上的内容中,可以看到,不同的研究者从完全相对的两个角度,对企业 适应环境的变化进行了解释,从中作者提出了两个研究问题。 ( 1 ) 为什么有些企业能够更好地适应环境的变化? 哪些因素影响这些企业的 战略适应能力? ( 2 ) 企业战略适应能力与其绩效的关系如何? 从上面的这两个问题中,又引出了其他相关的问题,即企业的哪些特征能够 体现出其良好的适应能力。无法适应环境变化的企业具有哪世特征? 如果能够找 到问题的答案,那么就有可能为企业的高管提供一些建议,使其有目的地鼓励能 够促进食业成功的因素,同时也可避免导致企业失败的因素,从而使得企业更好 地面对环境的变化。因此,对战略适应的研究,不仅在学术上有着理要的意义, 同时,也有着深远的现实意义。 1 3 研究方法 1 3 1 文献整理与实地调研相结合 本文拟采取文献整理与实地调研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文献整理是指对与本研 究相关的理论模型、研究热点问题、研究不足等内容进行收集、整理、阅读、评 判与引用:实地调研是指对本研究理论涉及的实际现象,通过访谈、问卷、信息 收集及讨论。文献整理与实地调研二者相辅相成,作者认为,已有的相关于战略 适应理论和相关方面的研究文献将为本文的论证提供了理论借鉴与支撑,同时, 拟对全国各个数码卖场的相关数据进行采集,这些数据也将为验证与修正本文的 理论假设提供了实证数据。 1 3 2 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 本文拟采取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定性分析是指根据研究 者的理论基础、认识和经验,确定研究对象是否具有某种性质、某种变化规律或 某种因果联系;定量分析是指通过运用随机抽样、计量经济模型、统计预测模型 等数学方法对研究对象进行科学量化分析、预测及验证。定性分析由于侧重于主 观推断而使研究受主观影响较大,定量分析由于侧重于前提条件限定下的数理建 模而使研究受约束太多,两者有机结合、互为补充,能够较好地保证分析研究的 科学性。本研究在概念模型构建时拟采用定性分析的方法,从战略适应与企业绩 浙江大学坝士学位论文 企业战略适应能力及其与绩效戈系研究 效的关系及相关理论文献出发,推导出前者对后者的影响机理;接着为验证这种 主观推断是否能够成立,又通过一系列的管理统计研究方法,采用管理统计软件 对基于定性研究推导出的结论进行定量化分析与验证。 1 4 论文框架与技术路线 本研究分为六章,论文框架与技术路线如下: 第一章为绪论,分别说明研究的现实及理论背景、研究问题与研究方法。通 过对以往文献的叫顾与点评提出本文的研究问题,最后给出本文的研究框架与技 术路线。 第二章为文献综述,针对研究的问题与研究目的,对战略适应的概念与其演 进,企业内外部整合策略,企业战略适应能力及其测量与企业战略适应能力与企 业绩效问的关系进行了文献综述,为引出适当的研究构思与研究假设进行铺垫。 第三章主要为整本研究框架与研究设计。首先说明本研究的研究构思与研究 假设,其次为研究框架的研究变量给予操作定义以及说明测量项目,最后对描述 数据分析的方法与流程。 第四章采用案例研究的方法,通过运用历史数据、档案材料、研究报告、访 谈、观察等方法收集数据,并运用可靠技术对战略适应能力进行分析,从而得出 带有普遍性的结论。 第五章利用统计分析方法对数据进地分析,并对结果进行说明与分析。首先, 对数据进行描述统计;其次对主要研究变量进行因子分析,为使研究更加严密, 再辅以结构方程建模验证因子结构,保证测量构思效度,并根据因子分析结果作 进一步分析。最后,利用回归分析与方差分析探讨各变量间的关系。 第六章为结论、研究贡献与建议,根据实证研究结果进行分析,阐述本研究 的贡献以及在实践中的意义,晟后提出研究局限与进一步研究的建议。 本文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探讨哪些因素影响这些企业的战略适应能力,以及战 略适应能力与企业绩效问的关系。本研究的技术路线如图1 1 所示。 浙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企业战略适应能力及其与绩效天系研究 图i 1 技术路线图 浙江人学硕t 学仲论文 企业战略适戍能力及其与绩教关系研究 2 概念界定与文献综述 2 1 战略适应概念的演进 适应这个概念最早是在1 9 世纪由达尔文在自然选择中提出的,而这个概念 应用于组织情景中则是在2 0 世纪5 0 年代。s e l z n i c k ( 1 9 5 7 ) 将组织中的行为分为 “静态”与“动态”两种类型,前者指的是常规的组织学习,以解决日常的工作 问题,而后者不仅仅指简单的行为或变化,它还包括了组织外部的因素。组织中 虽基础的变革也是由外部凼素与内部凶素共同作用引起的,尽管早期对组织适应 的认识包括了组织外部与内部囡素,但后来对组织适应的研究却只是单独关注于 环境因素或组织内部因素。 其中,对环境因素的研究最重要的理论有权变理论与组织生态学。而从组织 内部探讨组织战略适应的理论最为著名的是资源观( r b v ) 。 2 1 1 权变理论( c o n t i n g e n c yt h e o r i e s ) 对组织适应理论的研究起源于权变理论。管理实践的模式涉及到环境因素, 其中包括科学技术与市场的变化频次,与其如何影响绩效。机械结构的组织适应 于稳定的环境,而有机结构的组织则更适应于不稳定的环境情况( b u m s & s t a l k e r , 1 9 6 1 ) 。在成功的组织中,研究者发现其拥与环境的多样性相匹配的特殊性与综 合性。环境越具有动态性与多样性,组织的特殊性就越高,其整合策略就越细致 ( l a w r e n c e & l o r s h 1 9 6 7 ) 。 适应环境的实质就是对抗不确定性,而技术匹配,任务环境,组织设计与结 构则是对抗不确定性的必要因素( t h o m p s o n ,1 9 6 7 ) 。矩阵式组织结构与制度化的 价值体系被认为是成功适应环境的先决条件( e m e r y & t r y s t ,1 9 6 5 ) 。从这个观点 上扩展开来,t e r r e b e r r y ( 1 9 6 8 ) 提出,组织的适应性是环境变革中,学习能力与执 行能力的一部分。而p f e i f f e r 与s a l a n c i k ( 1 9 7 8 ) 的研究则更加聚集于资源的获得与 保留,他们将组织对关键资源的交换与控制作为组织实力的主要表现。而战略适 应就是努力将组织对资源的依赖性降低。 从权变的观点中获得的适应理论被广泛地应用到实证研究中。其中一个最核 心的研究问题就是识别影响组织适应环境能力与战略反应的组织与情景因素。早 期的研究往往关注于组织历史,财务压力,组织规模,高管继任和管理者个性因 素,实证显示这些因素对组织适应性都起着重要的影响( b o e k e g1 9 8 9 ;b o e k e r & g o o d s t e i n ,1 9 9 1 ;h a v e m a n ,1 9 9 3 ;m i l l e r , 1 9 9 1 ;b o e k e r , 1 9 9 7 ) 。而对相关技术与组 浙江人学硕i 学f 论文 企业战略适府能力及其与绩效关系研究 织架构( h i c k s o n ,p u g h & p h e y s e y 1 9 6 9 ;a l d r i c h ,1 9 7 2 ;c h i l d & m a n s f i e l d 1 9 7 2 ; k h a n d w a l a ,1 9 7 4 ) ,环境变化与组织创新( d o w n s & m o h r , 1 9 7 6 ) 等的实证研究结论 并不一致,甚至有矛盾的结论。 从权变观进行的组织适应性研究具有很高的价值。首先其提出了多个促进或 抑制组织关键战略适应过程的因素;其次还提出了组织与环境关系,并且指出了 这个关系的重要缓冲变量。但另一方面,以权变的视角对组织适应性的研究也存 在些不足。第一,由于这些研究只是聚集于有限的环境与组织变量,从而过分 估计了关键中介变量的中介作用( c h i l d ,1 9 7 2 ) 。第二,这些研究都忽视了组织适 应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而没有关沣时间维度,因此没有进行纵向比较研究。最后 这些研究没有将组织类型考虑到控制变量中( m i l l e r & f r i e s e n ,1 9 8 0 ) 。 2 1 2 组织生态学( o r g a n i z a t i o n a le c o l o g y ) 组织生态学是权变理论的一个分支,其认为企业内部的所有因素都不会对企 业绩效产生影响。其中最重要的两个观点为族群生态观( h a n n a h & f r e e m a n 1 9 7 7 ; a l d r i c h ,1 9 7 9 ,1 9 8 3 ) 与新制度观( m e y e r & r o w a n1 9 7 7 ;p o w e l i d e m a g g i o , 1 9 9 1 ) 。持族群生态观的学者将达尔文的自然选择论引伸到组织中来,否定了所 有组织内部因素对战略决策的影响,则支持新制度观的学者则强调文化制度环 境对组织决策的限制作用。 组织生态学的贡献在于使人们认识到环境在影响企业决策时的重要作用。然 而,环境决定论却忽视了企业在应付环境变革时的能动作用。最早利用系统理论 来反驳权变理论中认为环境多样性与复杂性是单纯决定组织适应性的研究者是 c h i l d ( 1 9 7 2 ) 。他指出假定战略决策是组织变革的重要决定因素,那么组织情景与 结构变量应该引入这关系中,从而使得人们能够更好地理解组织适应过程。 2 1 3 资源观t a e s o u k eb a s e dv i e w ;r b v ) 资源观是一种强调企业内部分析的战略理论,b a r n e y ( 1 9 9 1 ) 提出由于要素市 场存在不完全竞争,这时企业可以通过累积培养开发自身的资源与能力,从而形 成长期的持续竞争优势,这个观点被称为“资源观模式”,而这些资源被认为是 企业特有的资源。这些资源( p e n r o s e ,j 9 5 9 ) 或核心竞争力( s e l z n i c k ,1 9 5 7 ) 都是非常 有价值并且无法交易与模拟的( b a r n e y , 1 9 9 1 ;p e t e r a f , 1 9 9 3 ) 。企业竞争优势的取得 正是由于其获得或发展了异质资源( h e t e r o g e n e o u sr e s o u r c e s ) 或整合了资源或能 力。资源观强调以公司战略适应的核心内容,将其联系到企业的竞争优势与决策 之中,理论所聚集的问题在于如何辨识,澄清,培养,发展与保护那些能够使组 织吏好地适应环境变革的核心或独特的资源。 7 浙江人学硕i :学位论文企业战略适应能力及其与绩效关系研究 2 1 4 整合思路丌h ei n t e g r a t i v ev i e w ) 在7 0 年代之前,对于企业战略适应是由外因还是由内因决定这个问题,研 究者之间一直存在着分歧,直到m i l e s & s n o w ( 1 9 7 8 ) 将这几种观点整合在一起, 并提出组织适应是一个动态过程,随着环境的变化而不断调整。同时企业外部环 境与企业内部管理是两个互相协调的因素。依照这个观点,战略适应过程并不仅 仅是一个完全无法控制的现象也并非完全由管理决策所决定。有效的组织适应 依赖于找到解决创业、策划和管理这三个主要问题。刨业问题指的是达成产品与 市场的匹配。策划问题包括选择合适的技术进行生产与销售。管理问题是指通过 选择合理,可靠的方法解决上述两方面问题以降低企业的不确定性。这三个问题 紧密相联,是企业适应过程中必须考虑的内容。 几乎同时,p o s t ( j 9 7 8 ) 提出了三种改变组织与环境关系的方法:主动式,反 应式和交互式。主动式与反应式可能在短期的适应过程中更为有效,而考虑到企 业目标与外部环境的不断变化,p o s t 指出更有效的对应环境变化的战略会是交互 式。同时,研究者也认识到权变理论与战略选择并非完全矛盾。企业能够适应环 境的变革,甚至能够保持高水平的行动自由( h r e b e n i a k & j o y c e ,1 9 8 5 ) 。 为了成功地适应环境变革,企业内部、企业与企业之间的联盟形式也越来越 受到战略研究者的赞同。企业问的组织资源与能力的有效结合已经被认为是企业 适应环境变革并达成高绩效的必要条件( s c h e n d e l & h o f e r , 1 9 7 9 ;a n d r e w s ,1 9 8 0 ; b o u r g e o i s ,1 9 8 0 ) 。企业问的战略结盟实际上是一个由于的环境影响而使企业之关 键战略决策与重要权变匹配的过程( v e n k a t r a m a n 。1 9 9 0 ) 。 c h i l d ( 1 9 9 7 ) 提出正是由于内部调整( 例如,组织结构,员工规模,技术范式 等) 和环境导向( 新产品与服务,供应商等) 而导致了企业的竞争策略与组织适应策 略的改变。同时,他还指出企业的适应过程由两个动态循环所组成,即内部整合 ( 已有架构与制度限制下的组织内部行为) 和外部整合( 试图影响或适应外部环境 的行为) 。 综上所述,战略适应概念的演进如下图2 j 所示: 浙江大学硕i 。学付论支企业战略适府能力及其与绩效关系研究 杈受理i 2 组织生否宇 己k e ? l - r y s t l a w c e l o r c h t h o m s o n 旗群主悉学:= 枣娑享戛粒 ! 蒋蓍暑 苫 尘 一 翟 =暌岛 鹭 蛰 承 蹲蚤4 舛潘* 豁 i 邴 最矗 卡 辩篷 品 导盖征3 泞 车遗适硅 | i 批斟) 三口勘耳省 k 一 薄 溥升h 卜潴耸 宏肄辩 尘鞋,o 却壮 簿 岛鸳宴 蚕凄 音$ 工 前高 篇 三治 霪 自 时结 , 垃 婴薄 产男 三 堂昔鎏 斟 窿岛 菏耋豇一薛 四量墨 特 蠢量 三垒 莲娶 忭 o 薷 措 。澍潜 涨 嫩 窃半舛茄通鞋茸 # l 聋昌鄹藩壬受赛量 分 坤蜀h 籼雌净耋凿 导 导臣一茹漤毒青 盼洁 岛 净 弹茫占乓辩 呻 品 冉启薛 _避暑瘫 三 碌 益 导 哥 耳斟h 壮 : 敬毋生妄 至 器 尘 周 爨 簿 甘 鸳 型 璃警 黪 沛措露 书f 嶝 翔强 葭 糖 ; 主 - 室 乓 习蝽垂舛* 料辨潜 骂 猫祷斗 由蒜岳精斟 灿 i 矗f舞亘知 昂h 壬 寝 害耐 王= 冉昔斟 鏊 堑 * 一 自 讲溶 卅 碍 一 尊游专 京d 七 罄 障 銎副 藩 翔 蕊目 叫 妊 盈 q 汁 辩 分 卧 扣 、 暑拄 骘 韵 渐 裔兰 辑寄潜 *落斟乌岛斟 日, 士 律龃 晏;e - 彗益 薄 i 至 孽) | 兰 * 委 藩 一 鞋水蚺 毋 皿j e p 斧 量 青 叫 料 薛 辑 m 鲁 l 【 、妻 港 牵e鲁斟 喜 心 薛落 ; 垛 裂 世 捌 - 墨 兰 型 蕊 引 i 啦 垡g髦 囊 嘉 型 一 厘 謦 宣 恻 墨 皋 。 石 卜1 垦 妊 翅 掩 蚺 卜 妻怒 墨 蹄 剥 括 捱 业缸 警 倒 舡帽 锓 一 墨 惫 车垛 牛盘 皿 采g 捌斗k 磐聚 懈 匪泣要罡 嚣 胛 惫 繇 捕 r 拦 春 :争 番 副 熠 一 型 肇 囊 睾 窘 氆 晕 隶 是 器 毒 爿 皋 错 耧 一 爿 。 制 槲 鳋倒 极 掩 书 器 赫 副 霰 l框藤追 姐 g 甍幡 餐 一 暑 馁 4 送 世 k 如刭 旺匣 张寸爿 采r 靛 爱 。睁墨拦摇 了 匠 * 匪繇 船 露副 眚 匈司疆 矗酷累 j 签 爿 蜊于r皆 一 d 箍 _ 囊鼋 名 电 普芝i 筇赠拦 末肆瓣 联眚 茧毫僻杉裁骈巾王广r拦型旱f普鼋荨错 议嵇堪扑_二f罨扑k舞 浙江人学硕i 学什论上企业战略适应能力及其与绩效关系研究 5 问卷研究 在本章中,本文将采用问卷研究的方式。问卷研究是通过书面形式,以严格 设计的测量项目或问题,向研究对象收集研究资料和数据的一种方法。本研究, 通过问卷研究的方法,在案例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对企业内外部整合策略的因 素,及其与战略适应能力的、公司绩效之间的关系进行定量分析的过程。 5 1 问卷测量内容 本研究问卷分为四个部分,分别为个体特征、企业特征及环境特征变量的测 量,企业战略适应能力的测量,企业内外部整合策略的测量和公司绩效的测量。 其中企业战略适应能力,企业内外部整合策略和公司绩效的测量采用l i k e r t 五点 量表进行设计,“1 ”表示完全不符合、完全不同意、很小或者很低,得分越高, 表示程度越高或者可能性越大,“5 ”表示完全符合、完全同意、很大或者很高。 下面本文分别对各个部分的问卷测量内容、测量方法、测量依据作详细说明。 5 1 1 个体特征、企业特征及环境特征变量 第一部分为员工个体特征与企业特征、以及环境特征变量。个体特征包括性 别、学历、管理层级、工作时间。企业特征与环境特征包括企业性质、所属行业、 公司人数、公司成立年数、公司年销售额和在同行业中的地位。 5 1 2 企业战略适应能力变量 l a w r e n c e 和d y e r ( 1 9 8 3 ) 提出有机结构( o r g a n i cs t r u c t u r e ) 的组织最适应于复杂 的环境。m i n t z b e r g ( 1 9 7 9 ) 指出一个具有较少的正式规i j ( f o r m a l i t y ) g l 较高的信息 分享程度( i n f o r m a t i o ns h a r i n g ) 与分权( d e c e n t r a l i z a t i o n ) 的有机结构能够改进组织的 灵活性与对环境的适应能力。 具有较高的战略适应能力的组织往往其组织架构与有机组织结构相类似 ( k a s t & r o s e n z w e i g1 9 7 3 d u n n1 9 7 1 。c h a k r a v a r t h y1 9 8 2 ) 。同时, c h a k r a v a r t h y ( 1 9 8 2 ) 还指出战略适应能力较差的组织往往具有较强的内部控制与 集权,其组织架构与机械组织架构相类似。 基于以上的观点,本文将组织战略适应能力中的组织能力( o r g c a p ) 分为有 机组织架构与机械组织架构,分别代表高组织能力与低组织能力( j e n n i n g s & 浙江人学硕i 学位论史 企业战略适麻能力及其与绩效关系研究 s e a m a n1 9 9 4 ) 。在本研究中,对于有机结构与机械结构的测量采用了h a g e ( 1 9 6 5 ) 提出的测量方法。在h a g e ( 1 9 6 5 ) 的量表中,一共有四个维度:正规化 ( f o r m a l i z a t i o n ) ,层阶化( s t r a t i f i c a t i o n ) ,复杂化( c o m p l e x i t y ) ,集权化( c e n t r a l i z a t i o n ) 。 四个维度下又各有两个项目。 c h a k r a v a r t h y ( 1 9 8 2 ) 还指出具有不同战略适应能力的组织将采用不同的战略 以匹配其组织架构。采用m i l e s 和s n o w ( 1 9 7 8 ) 提出的战略分类学,c h a k r a v a r t h y 提出具有高战略适应能力的组织将采用“探索型企业”( p r o s p e c t o r ) ! 的环境适应策 略,而具有低战略适应能力的组织将采用“防御型企业”( d e f e n d e r ) 的环境适应 策略。s n o w 和h r e b i n i a k ( 1 9 8 0 ) 依据m i l e s 和s n o w ( 1 9 7 8 ) 提出的战略分类对每个 分类进行了描述,可以依据这一描述让企业领导来衡量本企业的战略类型。 本研究对战略适应能力的测量分为两个部分,即要素能力与组织能力,分别 对应问卷第二、三部分。 5 1 3 企业内外部整合策略的测量 基于以往的研究以及第四章案例分析的结论,本文借鉴了h e r t z ( 2 0 0 6 ) 的观 点,对于企业内部整合策略的构思,可以从能够显示企业内部组织架构与动作过 程一致性与匹配度的因素中选取。通过这个标准,并且结合“波多里奇优秀业绩 评定准则”( b a l d r i g e c r i t e r i a f o r p e r f o r m a n c e e x c e l l e n c e ) ,提出了企业内部整合策 略的三个维度:领导能力( 问卷第四部分1 - 6 题) ,战略计划( 问卷第四部分7 1 1 题) ,人力资源策略( 问卷第四部分1 2 - 1 4 题) 。 外部整合策略指的是影响企业适应环境变革能力的因素。依据之前的文献回 顾,企业的外部整合策略主要包括:市场策略( 问卷第四部分1 5 - 1 8 题) ,创新策 略( 问卷第四部分1 9 - 2 0 题) ,战略同盟( 问卷第四部分2 1 2 6 题) 与企业公民行为( 问 卷第四部分2 7 3 】题) 这四个方面( m o o r e ,2 0 0 2 ;b u r n s s t a l k e r , 1 9 6 1 ;p a r k e r , 1 9 8 2 ; k a n t e r , 1 9 8 3 ;l e o n a r d - b a r t o n ,1 9 9 2 ;c h r i s t e n s e n ,1 9 9 7 ;p e r l m u t t e r & h e e n a n ,1 9 8 6 ; m a x w e l le ta t l9 9 7 ) 。 5 2 数据资料收集方法及样本特征描述 本研究的样本来自杭州,合肥,福州的i t 企业。此次共发放问卷3 1 1 份, 回收2 9 7 份,问卷回收率9 5 5 ,其中有效问卷2 7 8 份,有1 i 份问卷因多个项 目未填或大量项目答案相同被剔除,有效问卷率为8 9 4 。被试基本情况如表5 1 所示。 浙江人学硕l 学何论史企业战略适麻能力及其与绩效关系研究 表5l 被试基本情况信息 从被试的基本情况表中,可以看到,被试中男性( 6 4 9 蛳稍多于女性( 3 5 1 ) , 被试的学历主要为大专或本科( 7 1 2 0 ) ,大部分被试属于基层管理者( 5 4 5 ) ,这 与下面的管理工作时间也符合,大多数被试( 6 1 3 ) 参与管理工作的时间都在5 年以下。样本所属企业的性质如表5 r 2 所示。 表5 2 样本所属企业的基本情况信息 项目分类数量百分比 企业性质( 有效 问卷2 6 9 份1 行业( 有效问卷 2 6 2 份) 公司人数( 有效 问卷2 7 5 份) 国有 民营 股份 乡镇 j t 制造业 i t 服务业 5 0 以下 5 1 1 0 0 1 0 1 5 0 0 5 0 1 1 0 0 0 1 0 0 0 以卜 2 名石4 7 3 2 石s o 7 王 引 ” m i 舛 鳃 饽 争 4 & 6 拗 铊 。 ”拼啪 钳 拍 m 浙江人学硕卜学仃论文企业战略适麻能力及其与绩效关系研究 续夜5 ,2 样本所属企业的基本情况信息 本次调查大部分企业样本来源于民营企业( 8j 8 ) ,其行为多数为服务业 ( 9 4 3 ) ,其中包括服务、商业、贸易、电信、金融、饭店、咨询、软件等行业。 从企业的样本来看,大多数企业的人员数量都不多,5 0 人以下的占5 8 2 ,j 0 0 0 人以上的大规模企业只占8 7 ,这与i t 企业的性质也有关系。同时,企业成立 的时间普遍在1 - 1 0 年( 8 1 6 ) ,其中成立时间7 一l o 年的占3 3 5 。大部分企业的 销售额在1 0 0 0 万元以下( 5 3 5 ) ,公司规模在同行业中属于中等水平( 4 0 ,7 ) 。 5 3 问卷研究的分析思路 5 3 。1 描述性统计分析 以样本数、频次、百分比等统计方法来描述有效样本的基本数据,如所属行 业、成立年数、员工人数、企业规模、被试学历、性别、管理层级等。 5 3 2 因素分析 因素分析的主要目的是以较少的维度来表示原先的数据结构,而又能保住原 有数据结构所提供的大部分信息。本研究使用因素分析来进行探索性的研究,以 浙江人学硕f 学位论立=企业战略适戍能力及其与绩效关系研究 找出潜在的内外部整合策略的维度结构,同时对假设1 、假设2 、假设3 进行验 证。因此,本文将针对问卷中内外部整合策略的各题项进行因素分析,确认其维 度结构。分析方法采用主成分分析法( p r i n c i p a lc o m p o n e n ta n a l y s i s ) 提取因素,用 方差最大方法( v a f i m a x ) 进行因素旋转,根据特征根碎石陡阶图( s c r e e ) 确定因素数 量。为了检验问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