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7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专业论文)添加剂减阻技术在集中供暖系统中的节能应用.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国内图书分类号:tu832.1+1 国际图书分类号:621.6 工学硕士学位论文 添加剂减阻技术在集中供暖系统中的节能 应用 硕 士 研 究 生:焦利芳 导师:李凤臣教授 申请学位:工学硕士 学 科 、 专 业: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 所在单位:能源科学与工程学院 答辩日期:2008 年 7 月 2 日 授 予 学 位 单 位:哈尔滨工业大学 classified index: tu832.1+1 u.d.c.: 621.6 dissertation for the master degree in engineering application of additives drag reducing technology in district heating system candidate: jiao lifang supervisor: prof. li fengchen academic degree applied for:master of engineering speciality: fluid machine and engineering affiliation: school of energy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date of defence: july, 2nd, 2008 degree-conferring- institution: harb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哈尔滨工业大学工学硕士学位论文 摘要 本文首先介绍了我国青岛某集中供暖系统中进行了表面活性剂减阻技术 的实际应用的实验研究,通过该实际系统实验对表面活性剂减阻技术的减阻 节能效果进行了验证。同时提出了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如: 表面活性剂减阻时效性差减阻不稳定;减阻剂本身存在一定程度腐蚀性。 针对减阻时效性差这一问题,文章通过进一步的实验室研究对表面活性 剂减阻溶液在充分发展直管段内的减阻效果,以及影响减阻效果的三个因素 (浓度、温度、雷诺数)进行了实验分析。实验结果表明:在管径d=26mm 的充分发展直管段内,ctac/nasal减阻溶液浓度为 200600 mg/l时均出现 了不同程度的减阻效果不稳定现象,当溶液浓度增加到 800mg/l时,在溶液 温度小于 60,溶液流动雷诺数小于 105时产生了高达 81的高效而稳定 的减阻现象。 同时,本文通过实验室实验研究对一些局部管件内的减阻效果进行了分 析。研究结果表明,局部管件内的减阻效果都很差,且影响其内减阻效果的 因素包括:局部阻力系数大小、自身结构、以及影响减阻溶液直管段减阻效 果的一切因素。 将实验室研究结果与减阻中存在的“管径效应”和实际系统中管道壁面 对减阻剂的吸附作用相结合,可以得出实际系统中可能的有效减阻浓度为 1500mg/l,在该浓度下可以得到 56的高效减阻,减阻有效期长达 1 年。 实验室还进一步对表面活性剂溶液在暖气片内的换热和流动性能进行了 分析,实验结果表明:对表面活性剂溶液在暖气片内的流动,当流动处于湍 流状态时,其换热和减阻性能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抑制,且当内部流动产生 高的壁面剪切力时可以有效达到提高换热的目的;当流动处于层流状态时, 出现增阻和强化换热现象。 最后文章对表面活性剂溶液在管壳式换热器内的换热性能进行了强化设 计。综合考虑表面活性剂溶液的强入口效应和对高剪切力的敏感特性,通过 在管壳式换热器的管程段加入集箱式折流板有望得到大大提高其换热性能。 不过目前为止该方法的强化换热效果只是得到了工质为水时 flunent 软 件的模拟验证,计算结果良好,有助于该方法进一步地发展研究。 关键词关键词 表面活性剂;集中供暖系统;减阻;强化换热 - i - 哈尔滨工业大学工学硕士学位论文 abstract this paper firstly introduced the practical application experiment of the surfactant drag-reducing technology in a district heating system in qingdao. the experiment has confirmed the surfactant drag-reducing technologys drag- reducing effect and energy conservation effect. simultaneously, some problems which were found in the practical application have also been proposed, such as, the shortness of the effective surfactant drag-reducing duration; the unstablility of the drag reduction; and the reducing agents corrosiveness. in view of the effective drag reducing times shortness, the paper researched the surfactant drag reduction solutions drag reduction effect in fully developed straight pipe in the laboratory. and the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drag reducing effect, which contains the density and temperature of the surfactant solution and the reynolds number of the surfactant solution flow, were also analyzed. the experimental result indicated: in fully developed straight pipe whose diameter is 26mm, there is varying degree drag-reducing instabilization while the ctac/ nasal drag-reducing solution concentration is 200600 mg/l, and there is as high as 81% high and stable effection when the solution concentration c=800mg/l and the solution temperature t 60 , the solution flowing reynolds number re105. at the same time, this paper has analysised some partial fittings drag reduction effect through the laboratory experimental study.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 drag-reducing effect is very bad in the partial fitting, and the factors influencing their drag reducing effect include: local resistance coefficient values, own structures, as well as all factors influencing drag reducing solutions drag- reducing effect in straight pipe. if “the diameter effect” and the pipelines adsorption to the surfactant in the actual dhc system were also considered, the possible effective drag-reducing density is 1500mg/l in the actual system, and we may get 56% drag reduction for at lest 1 year. the laboratory also analyzed the surfactant solutions heat transfer and flow properties in a radiator. the experimental result had indicated: when surfactant - ii - 哈尔滨工业大学工学硕士学位论文 solution flow through the raditor, the heat transfer and the drag-reducing performance was suppressed at varying degree under the turbulent condition, and the high wall-shearing stress in the internal flowing can effectively enhance the heat transfer ability; but the flow drag and heat transfer effect were increased under laminar condition. finally the paper designed a method used to strengthen the surfactant solutions heat transfer performance in a tube-in-tube heat exchanger heat transfer. in view of surfactant solutions strong entrance effect and sensitive characteristic to the high shearing stress, we put some box-type boards to connect the tubes in the tube-in-tube heat exchanger as to enhance its heat transfer performance. however, presently, this methods heat-transfer-strengthening effect was only obtained in water flow through the flunent softwares simulation, and the computed result is good and helpful to the further development of this method. keywords surfactant; disrict heating systerm; drag reduction; enhance heat transfer - iii - 哈尔滨工业大学工学硕士学位论文 目 录 摘要 . i abstract.ii 第 1 章 绪论.1 1.1 课题来源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1 1.1.1 课题来源及相关背景 .1 1.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2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分析 .2 1.2.1 表面活性剂的性能研究 .2 1.2.2 添加剂减阻原理 .4 1.2.3 表面活性剂溶液的流动和换热特性研究 .5 1.2.4 表面活性剂减阻技术在集中供暖系统中应用研究现状.8 1.3 论文构思及主要研究内容 .8 1.3.1 论文构思 .8 1.3.2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9 第 2 章 添加剂减阻在实际集中供暖系统应用实验 .10 2.1 引言.10 2.2 系统概况.10 2.3 实验条件及过程 .11 2.4 实验结果及分析 .12 2.4.1 减阻剂减阻增输现象 .14 2.4.2 减阻剂对系统温度的影响.15 2.5 系统节能增输效果分析 .16 2.6 问题及讨论.18 2.7 本章小结.19 第 3 章 直管段内减阻溶液减阻效果实验研究.21 3.1 引言.21 3.2 实验台介绍.21 3.2.1 实验系统和测量工具简介.21 3.2.2 数据采集系统的介绍 .22 3.2.3 实验所采用试剂信息 .23 - i - 哈尔滨工业大学工学硕士学位论文 3.2.4 实验准备 .23 3.3 不同浓度表面活性剂减阻溶液在直管段内减阻效果研究.23 3.3.1 实验过程 .23 3.3.2 实验测量参数 .24 3.3.3 实验结果及分析 .24 3.4 有效减阻雷诺数范围 .25 3.4.1 实验数据处理 .25 3.4.2 实验结果分析 .27 3.5 不同温度表面活性剂减阻溶液在直管段内减阻效果研究.28 3.6 本章小结.29 第 4 章 减阻溶液在局部管件内流动特性实验研究 .30 4.1 引言.30 4.2 局部管件实验段布置简介 .30 4.3 实验原理和实验方法 .31 4.4 减阻溶液在不同尺寸 90 度弯头内流动特性研究 .32 4.4.1 实验测量参数 .32 4.4.2 实验结果与分析 .33 4.5 减阻溶液在不同类型三通内流动特性研究 .35 4.5.1 实验测量参数和数据处理.35 4.5.2 实验结果与分析 .35 4.6 减阻溶液在不同类型变径管内流动特性研究 .40 4.6.1 实验测量参数 .40 4.6.2 实验结果与分析 .40 4.7 不规则管段与直管段减阻效果比较.42 4.8 本章小结.43 第 5 章 减阻溶液在暖气片内流动与换热实验研究 .44 5.1 引言.44 5.2 减阻溶液在暖气片内的减阻和换热效果研究 .44 5.2.1 实验段介绍 .44 5.2.2 实验参数: .45 5.2.3 实验结果 .45 5.3 本章小结.47 第 6 章 减阻溶液在管壳式换热器内的换热强化研究 .49 - ii - 哈尔滨工业大学工学硕士学位论文 6.1 引言.49 6.2 强化换热的方法和理论依据.49 6.3 采用flunent对所选用方法的强化换热效果预估 .50 6.3.1 换热器模型概况 .50 6.3.2 网格划分信息 .52 6.3.3 fluent计算 .55 6.3.4 管程流体流动和换热分析.57 6.4 本章小结.60 第 7 章 添加剂减阻在集中供暖系统应用整体分析 .61 7.1 引言.61 7.2 添加剂减阻对整体集中供暖系统整体减阻效果分析 .61 7.3 表面活性剂减阻技术在集中供暖系统中应用存在问题分析.62 7.4 本章小结.63 结 论 .64 参考文献.66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73 哈尔滨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74 致 谢 .75 - iii - 哈尔滨工业大学工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来源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1.1 课题来源及相关背景 本课题来源于哈尔滨科技创新人才研究专项资金项目,项目名称: “建 筑物集中供热系统节能研究” 。 在液体湍流中添加少量的添加剂会使湍流阻力大大降低,该现象即为著 名的“toms 效应” ,于 1948 年由英国科学家 toms 首次报道出来。减阻剂 减阻可以用来减小流动系统的能耗、增加流速、减小系统中水泵型号、减小 系统中的管径以及其它设备的大小等。 使流体产生减阻现象的添加剂,称为减阻剂。经过过去六十多年的研 究,已发现有效的减阻剂很多。大致可以分为两大类,高分子聚合物和某些 表面活性剂。这两种减阻添加剂的抗剪切和抗高温能力都很差,但是表面活 性剂具有“自恢复”功能,在高剪切力或高温作用消失后可以自行恢复减阻 功能,而高分子聚合物一旦被破坏就无法再进行减阻,所以高分子聚合物减 阻多用于一次系统,而表面活性剂减阻剂在有驱动泵的液体循环系统,例如 区域供热供冷循环系统(即 dhc 系统)中有很大的应用潜力。 目前,有关添加剂减阻现象的研究已成为一门涉及到流体力学、流变 学、高分子化学等的边缘学科,而减阻剂的应用也成为独特的综合性工程。 减阻现象的研究内容大致有:减阻剂的开发,应用领域的开发和减阻效果的 研究,减阻剂的时效和降解,减阻剂对各种测量元件的影响和新的检测方 法,减阻剂对湍流场,如速度分布、湍流强度、湍流频谱和稳定性的影响, 不同流道几何条件下的减阻效应,减阻流动时的传热、传质过程,减阻现象 有关参数的关联和放大预测方法,减阻机理研究等。 减阻剂减阻技术在暖通空调领域的应用研究在国外已有报道,但在国内 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 - 1 - 哈尔滨工业大学工学硕士学位论文 1.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节约能源是加速我国经济发展的一项重要措施。如今,采暖系统耗能在 我国已成为能源的一大开支,因此对采暖系统的节能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集中供暖系统耗能有两大部分:热源及水输送系统。除热源消耗的能源 之外,集中供热系统中的大量能耗消耗在用来输送热水的水泵上。为了减少 其水系统的输配能耗,目前国内所做工作均从系统设计着手,包括采取加大 供回水温差、合理配置水泵和采用变频调节等方法,但这些绝大多数是针对 空调系统的负荷特性而采取的节能措施,有关从流体自身着手开发的节能技 术研究甚少。 鉴于只需加入少量的减阻添加剂即可达到高达 80的减阻效果,添加 剂减阻技术被认为是最实际有效的湍流减阻技术。所以,添加剂减阻技术在 集中供热水输配系统的应用可以通过降低水系统管路的摩擦阻力来极大地降 低泵耗,同时可以提高水输送热量的能力,那么我们就能在享受温暖环境的 同时,大大减少电力消耗;既有利于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又有利于减轻 大气污染,其意义不言而喻。 本文首次将减阻剂湍流减阻技术引入到我国集中供热系统的实际应用中 来,借鉴国外在这方面已做的工作,并结合我国实际情况,为减阻剂减阻技 术在供热系统中的应用做初步探索、发现问题和积累经验,以尽快实现该减 阻技术在我国集中供热系统中的应用推广。 本文首先对添加剂减阻技术在青岛市某集中供暖系统中的应用试验进行 了报导和研究,而后通过实验室实验针对实际系统实验时出现的问题进行了 研究分析,并力求得出有效的解决方法。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分析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分析 下面对该课题相关方向目前在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分别进行详细分析。 1.2.1 表面活性剂的性能研究 目前用于减阻的表面活性剂包括三种:阳离子表面活性剂、阴离子表面 活性剂和两性离子表面活性剂。对阴离子表面活性剂虽然减阻效果很好且机 械稳定性好,但是其容易受ca2+和mg2+等阳离子的影响;两性离子和阳离子 型的表面活性剂虽然相对来说受一些阳离子的干扰要小很多,但是两性离子 - 2 - 哈尔滨工业大学工学硕士学位论文 型的表面活性剂的适用温度范围很窄1,而阳离子表面活性剂的适用温度范 围相对很广2,所以阳离子表面活性剂是一种很有应用潜力的减阻剂。 目前用于减阻的最常用的阳离子表面活性剂为 ctac,而且在实际应用 中常需加入约同质量比例的抗衡物质(常用水杨酸钠,nasal)对其溶液中 形成的棒状和网状结构进行稳固。 nasal的作用是通过减小ctac的离子半径使单由ctac离子所形成的球 状结构在一定剪切力的作用下容易产生变形,变成棒状和网状结构(如图 1-1示) 。这些棒状和网状结构就是发挥减阻功效的基础。大量实验研究表 面,ctac与nasal的最佳减阻质量配比为 1:1。对于ctac与水杨酸钠按一 定质量比配好的减阻剂,将其加入水中,从某一浓度开始,一定剪切力作用 下,其小分子会聚集形成一种类似于高聚物分子长链结构的棒状结构,进而 相互交织成网状结构,发挥减阻功效。 图 1-1表面活性剂的棒状和网状结构 fig.1-1 rod-like and net structure of surfactant 与高聚物相比,它最大的优点就是具有降解的可逆性。然而它们也存在 影响其应用范围的缺陷,其最大的缺点3,4就是:非常容易与空气掺合产生 泡沫,一旦流体中混入气体对泵的运转和管道内的流动都是不利的;再者就 是可能是一种温和性的腐蚀剂。目前有关解除其腐蚀性的方法有两种:一种 是寻找一种新的在具有高效减阻功能同时又对环境和金属管壁面友好的减阻 剂;另一种是考虑在ctac溶液中加入一些物质使其腐蚀性消失,zakin. j.l5最新提出可以通过向ctac溶液加入某些碱性物质提高其ph值,当其 ph值达到 9 时腐蚀性几乎完全消失。 同时,目前国际上又发现一种对生态很友好、比较有潜力的两性离子表 面活性剂,spe98330,据说各方面性能均很好,但是国内还没发现对其应 用的报导,有待日后详细研究。相关信息见表 1-1。 - 3 - 哈尔滨工业大学工学硕士学位论文 表 1-1 spe98330 相关信息 tab.1-1 the information of spe98330 项目 指标 项目 指标 表面活性剂 十二烷基甜菜碱 稳定剂 十二烷基苯黄酸盐钠 化学式 ch3(ch2)15n(ch3)2ch2coo化学式 n-cetylbetaine 英文名称 n-cetylbetaine 英文名称 na-dodecylbenzene sulfonate 分子量 327 分子量 349 1.2.2 添加剂减阻原理 尽管目前对化学减阻剂已经有了相当规模的工业化应用,并且对影响减 阻效果的一些因素已有了一定的了解,但由于对湍流本身的了解还不够全 面,添加剂在湍流中产生减阻的原因至今尚不十分清楚。围绕减阻机理,曾 提出一些假说和模型,但没有一种理论可以圆满解释添加剂湍流减阻流动中 所有的实验现象,因此,减阻机理还有待于深入研究。目前为止已发表的几 种较有代表性,如有效滑移说、湍流脉动抑制说、湍流脉动解耦假说、粘弹 说、应力各向异性说等,然而得到普遍认可的应当说是湍流脉动抑制说和粘 弹说。下面介绍一下这两种假说。 (1)湍流脉动抑制说:该假说认为,减阻是由于溶液中的减阻剂抑制 了湍流旋涡的产生,从而使脉动强度降低,减少了能量损失,最终结果是发 生了湍流减阻现象。湍流脉动抑制说来解释湍流减阻在定性上可认为是正确 的,但必须指出减阻剂的作用并不只是减弱了湍流脉动的强度,同时也改变 了湍流的结构6-12。 (2)粘弹说:该假说提出高聚物和表面活性剂减阻剂溶液的减阻作用 是由于其粘弹性和湍流旋涡之间发生相互作用的结果。位于高应变速率区的 减阻剂溶液内微观结构(高聚物分子链或表面活性剂溶液内的网状结构)可 以将载能涡旋区中由小尺度涡旋耗散的能量吸收并贮存在伸展的微观结构 中。当储能微观结构扩散或对流到低应变速率区后,将松驰至无规则线团 状,其贮存的能量则以弹性切应力波的形式释放给低波数涡旋(大尺度涡 旋) ,大大减小了流体流动动能的耗散,实现减阻。 总之,减阻效应是一种特殊的湍流现象,是减阻剂影响湍流场的微观结 构的结果,是一种纯物理作用。 - 4 - 哈尔滨工业大学工学硕士学位论文 1.2.3 表面活性剂溶液的流动和换热特性研究 具有湍流减阻效果的减阻溶液一般具有粘弹性这种流变学物性。粘弹性 流体由于要考虑它的粘性与弹性两方面的影响,所以它的流动与换热特性和 牛顿流体相比有很大区别。 (1)表面活性剂溶液的减阻性能 ctac表面活性剂是在实验室中研究湍流减阻流动现象时最常用的减阻 剂,不同研究者对该减阻剂的试验研究均得到很高的减阻效果,最高可达 7080左右。而两性离子表面活性剂spe98330 减阻效果,其最大减阻 率达 8090%13-14。 根据 1.2.1 小节中对减阻剂自身特性的介绍可知,减阻剂本身的物理和 化学性质对其减阻效果有明显影响。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因素决定着减阻剂 的减阻效果,具体分析如下: (a)减阻剂添加浓度:对于给定的管道尺寸及流速(或雷诺数) ,添加 剂的浓度只有达到某一定值之后才会产生减阻,如果再进一步增加减阻剂的 浓度,减阻效果会随着浓度值的增加而更加明显。然而,待减阻达到最大值 时,即使再增加减阻剂的浓度,减阻效果也不再增加,该现象为最大减阻效 应。使得减阻达到最大的浓度值称为有效减阻浓度。达到最大减阻后的摩阻 系数cf与雷诺数re的关系曲线称为最大减阻渐近线。它与减阻剂种类、溶液 浓度、管径等因素无关,是一条普适线对于表面活性剂添加剂湍流减阻流 动,zakin等15提出了表面活性剂溶液的最大减阻渐近线。 58. 0 re58. 0 = f c (1-1) 图 1-2 粘弹性流体管道流动特性示意图24(为范宁摩擦系数) fig.1-2 fanning friction coefficient of the viscous-elastic fluid flowing in pipes vs. reynolds number - 5 - 哈尔滨工业大学工学硕士学位论文 (b)流动雷诺数:添加剂减阻现象只有当流动处于湍流时才会发生, 而且在湍流减阻现象发生后,在一定范围内减阻率会随雷诺数增大而增大。 如图 1-3所示,对于一定浓度的减阻剂溶液流动来说,存在一临界雷诺数 (re2) ,在该雷诺数下减阻效果最好,再继续增大雷诺数,减阻效果开始不 断减弱直至消失16。因为re2对应一临界壁面剪切应力w2,当壁面剪切应力 ww2时,表面活性剂溶液的棒状和网状结构被破坏,从而减阻效果不断 衰减。一些研究者17-21报导说临界壁面剪切应力与管径无关,和阳离子表 面活性剂的性质、溶液浓度和温度、以及抗离子的存在有密切关系。 (c)流动通道的影响:一般来说,流道当量直径越小越容易发生湍流 减阻现象(即起始雷诺数越小) ,减阻效果越明显,即所谓的“管径效应”。 流道壁面粗糙度也对湍流减阻现象有影响,一般来说粗糙度越大,减阻效果 越明显。此外,流程中的三通、弯头、阀门、变径管都将对减阻产生负面影 响,但是具体程度不祥,这将是本文研究内容的一部分。 (d)流体温度:减阻剂都有其适用温度范围,超出该温度范围,减阻 剂将失去减阻功能。不同研究者曾报道过ctac减阻剂的不同适用温度范 围。例如,chou et al.曾报导了三种阳离子表面活性剂的减阻效果22-23: c16tac (ctac),c18tac (dtac)和c22tac (etac)。实验中表面活性剂的 浓度均为 2000mg/l,并辅以同浓度的水杨酸钠作为稳定剂,实验结果表明 在 4mm, 6.2mm和 21mm的管径下c16tac/nasal、c18tac/nasal和c22tac /nasal的有效减阻温度范围依次为 3060c, 3090c和 60110c。且对 于c22tac (etac)在管径为 15.24mm的圆管中当温度在 80、90 和 107c时 减阻效果依然很明显。因此,他们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就是减阻剂的烷基链越 长有效减阻的温度上限值越高23。rose et al. 24-25也曾得出同样结论。 同时li等人26在用 30 mg/l的ctac/nasal自来水溶液在做湍流减阻实 验时,发现溶液当温度加热到大约 39c时减阻效果基本消失;sato等人27 报道了 50mg/l的ctac/nasal自来水溶液减阻流体的有效适用温度范围上限 为 44c;stern和myska28用蒸馏水配制了 400mg/l ctac加 500mg/l nasal 的减阻溶液,结果发现该溶液的有效适用温度范围上限可达 60c;薄井等 人29报道了 200 mg/l ctac/nasal水溶液在 60c时仍有湍流减阻效果的实 验结果。可见,对于ctac表面活性剂减阻剂,其水溶液具有湍流减阻效应 的适用温度范围上限随着溶液浓度的增大略有升高。 (e)溶剂内杂质含量:溶剂中的杂质既包括一般意义上的可见杂物又 包括不可见的离子等。水中含有的金属离子(如钙、镁离子等)和金属氧化 - 6 - 哈尔滨工业大学工学硕士学位论文 物(如水循环系统中因生锈而混入的铁的氧化物)对表面活性剂减阻剂的减 阻效果均可能存在负面影响。 (2)表面活性剂减阻溶液的换热性能 大量实验研究表明,表面活性剂的加入使湍流在减阻的同时流换热系数 也大幅度降低,且两者的降低幅度几乎相同,甚至换热降低程度要高于阻力 降低的程度,尤其是在管壳式换热器内表现更为明显30-36。 这一现象有利有弊:一方面,它有利于流体在运输过程中减少热量的损 失;另一方面,其所携带热量利用出现困难,对一些需加强换热的设备(如 换热器,暖气片)影响了其工作效率。这就涉及到了有关传热控制的研究。 伴随着减阻产生的换热降低可能是由于壁面附近的粘性边界层增厚,以 及湍流脉动的减弱,使热阻增加所致37。目前为止提出的提高减阻流动换 热系数的方法大都基于如下原理:在减阻流体流过换热器之前,使表面活性 剂的胶束结构暂时被破坏,从而破坏其溶液减阻性能,提高下游的对流换热 系数;而后因为表面活性剂具有自恢复能力,待其棒状胶束结构重新形成 后,其减阻功能自动恢复,从而达到整个系统在减阻的同时提高换热效率的 目的,见图 1-3。 图 1-3通过加入破坏装置来提高换热器内换热性能的示意图 fig.1-3 sketch map of how to enhance the heat transfer ability by adding destructive device 可以通过在换热入口出加入一些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编程理论考试题库及答案
- 民歌简介课件
- 知识产权与新质生产力的互动关系
- 中国新质生产力产业布局
- 新质生产力与农业发展关联
- 《统计学-SPSS和Excel实现》(第9版)课件 第2章 用图表展示数据
- 科研成果转化:新质生产力的路径
- 民族歌剧鉴赏课课件
- 新质生产力的发展速度与趋势
- 校园社团学习部招新模板
- 帕金森病患者吞咽障碍康复中国专家共识 2025版解读
- 现代农业产业园的信息化管理平台建设
- 全套电子课件:网络信息编辑实务
- 《网店色彩设计》课件
- 《铁路技术管理规程》(普速铁路部分)
- 《中国汽车产业格局》课件
- 老年女性子宫颈癌筛查中国专家共识(2024版)解读
- CNAS-GL025:2023 校准和测量能力(CMC)表述指南
- 船用齿轮箱基础知识培训讲义
- 古建筑屋面瓦拆除与修复方案
- DB22T 2091-2014 国境空港口岸检验检疫设施建设规范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