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5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艺术学专业论文)河北省井陉县于家石头村古建筑艺术研究.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河北大学 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 的研究成果。尽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 人已经发表或撰写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河北大学或其他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 所使用过的材料。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 的说明并表示了致谢。 作者签名:整蜢 日期:兰乒年生月l 日 学位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本人完全了解河北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学校有权保留并向国 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学校可以公布 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他复制手段保存论文。 本学位论文属于 1 、保密口,在年月日解密后适用本授权声明。 2 、不保密。 ( 请在以上相应方格内打“4 ) 河北大学 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 的研究成果。尽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 人已经发表或撰写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河北大学或其他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 所使用过的材料。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 的说明并表示了致谢。 作者签名:整蜢 日期:璋年生月卫日 学位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本人完全了解河北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学校有权保留并向国 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学校可以公布 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他复制手段保存论文。 本学位论文属于 1 、保密口,在年月日解密后适用本授权声明。 2 、不保密。 ( 请在以上相应方格内打“”) 保护知识产权声明 本人为申制蝣学位所提交为( 汤椭前醐飘象蕊p 碎 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交i 枣暹指导并与导师合作下取得的研究成果,研究工作及取得 的研究成果是在河北大学所提供的研究经费及导师的研究经费资助下完成的。本人完全 了解并严格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为保护知识产权所制定的各项法律、行政法规以及河北 大学的相关规定。 本人声明如下:本论文的成果归河北大学所有,未经征得指导教师和河北大学的书 面同意和授权,本人保证不以任何形式公开和传播科研成果和科研工作内容。如果违反 本声明,本人愿意承担相应法律责任。 声明人:塞监日期:兰山j 三月上日 作者签名:銎皇盘日期:盟年竺月旦日 导师签名:日期年止月z _ 日 摘要 摘要 于家石头村坐落于太行山西部,位于河北省井陉县境内,是一个以石头文化著称、 处处渗透着传统文化气息的古村落,悠久的文化、独特的地理环境、古朴的建筑及装 饰在这里发挥的淋漓尽致。于家村古建筑艺术揭示了艺术美的普遍法则,美的形式必 然以深厚的文化背景和内涵为依托,尤其让我们感动的是透过建筑本身所传达出来的 于家人传统的价值观、民俗观和审美观。本文从民间艺术学、民俗学、文化学、美学 等多个角度出发,从文化、历史源流、建筑形式、实用价值、审美价值、装饰艺术和 吉祥文化等方面综合论述了于家村的建筑艺术及深层次的民俗文化内涵,同时结合于 家村的建筑个案进行了具体的分析,从而更深刻的展现出于家村的艺术审美价值和文 化价值。 关键词:于家石头村;建筑特点;建筑装饰;吉祥文化 a b s t r a c t a b s t r a c t t h ev i l l a g eo fs t o n ei sl o c a t e di nt h et a i h a n gm o u n t a i n si nt h ew e s ta n dl i ei nj i n g x i n g i nh e b e ip r o v i n c e i ti sf a m o u sf o rr o c kc u l t u r e ,i n f i l t r a t i n gt r a d i t i o n a lc u l t u r a la t m o s p h e r e e v e r y w h e r e l o n g - s t a n d i n gc u l t u r a l ,t h eu n i q u eg e o g r a p h i c a le n v i r o n m e n t , a n c i e n t a r c h i t e c t u r ea n dd e c o r a t i o ni sp e r m e a t i n gt h ev i l l a g ee v e r y w h e r e t h ea n c i e n ta r c h i t e c t u r e o ft h ev i l l a g er e v e a l st h eu n i v e r s a ll a w so fa r t i s t i cb e a u t y t h ef o r mo fb e a u t ym u s tr e l yo n s t r o n gc u l t u r a la n dc o n n o t a t i o n w h a tm o v i n gu si st h a tt h ea r c h i t e c t u r ec o n v e yv i l l a g e r s t r a d i t i o n a lv a l u e s ,f o l k o r ea n da e s t h e t i c i nt h ea r t i c l e ,t h ea u t h o rd i s c u s sc o m p r e h e n s i v e l y t h er e l a t i o nb e t w e e nv i l l a g e ”sa r c h i t e c t u r ea n dd e e pc u l t u r a lc o n n o t a t i o no ff o l kf r o mt h e a s p e c t so ff 0 1 1 【a r t ,f o l k l o r e ,c u l t u r a ls t u d i e s ,a e s t h e t i c s ,c u l t u r a l ,h i s t o r i c a lo r i g i n s ,b u i l t f o r m ,p r a c t i c a lv a l u e ,a e s t h e t i cv a l u e , d e c o r a t i v ea r t sa n dc u l t u r ea b o u tl u c k a tt h es a m e t i m e , i no r d e rt os h o wv i l l a g e s a e s t h e t i cv a l u eo fa r ta n dc u l t u r a lv a l u e sd e e p l y , t h e a u t h o rm a k eas p e c i f i ca n a l y s i so fv i l l a g e ”sc o n s t r u c t i o nc a s e s h 1 1 于家村的自然环境。4 1 1 1 地理环境4 1 1 2 自然条件4 1 2 于家村社会文化背景4 1 2 1 于家村历史渊源。4 1 2 2 石头村文化探究5 1 3 本章小结土7 第2 章于家村的建筑特点。 8 2 1 于家村建筑艺术特点8 2 1 1 独特的建筑材料8 2 1 2 主次分明的传统村落布局。9 2 1 3 灵活的建筑构成9 2 1 4 实用的空间处理9 2 2 于家村民用建筑四合院的建筑特点1 0 2 2 1 四合院的平面布局l o 2 2 2 四合院的独有特征1 2 2 2 3 典型实例四合楼院1 4 2 3 于家村公共建筑特点1 4 2 3 1 家族核心象征的建筑于氏宗祠1 5 2 3 2 于家村的庙宇阁观1 6 2 4 于家村其他形式的建筑文化18 2 4 1 石头古碑碣1 8 2 4 2 石头民俗馆1 9 i i i h录 2 4 3 石头古街2 0 2 4 4 石头堵2 0 2 5 本章小结2 1 第3 章于家村建筑的装饰艺术。2 2 3 1 于家村建筑装饰的表现类型2 2 3 1 1 砖雕装饰2 2 3 1 2 木雕装饰2 5 3 1 3 石雕装饰2 6 3 2 于家村建筑装饰的表现内容2 9 3 2 1 动物图样2 9 3 2 2 植物图样二31 3 2 3 图案纹样3 l 3 3 从于家村古建筑装饰中解读的传统文化内涵3 2 3 3 1 “三多”的吉祥文化3 3 3 3 2 镇宅物中体现的吉祥文化3 4 3 4 本章小结3 6 第4 章于家村建筑文化遗产的保护3 7 4 1 于家村存在的价值3 7 4 1 1 于家村的历史价值及科研价值3 7 4 1 2 于家村的旅游价值3 7 4 1 3 于家村的教育价值3 7 4 2 于家村面临的问题3 8 4 2 1 专业规划管理欠缺,传统建筑风貌被破坏3 8 4 2 2 年久失修建筑的大量存在3 8 4 2 3 传统生活方式的改变3 8 4 3 于家村文化遗产的保护3 9 4 3 1 保护内容3 9 i v 结语4 4 参考文献4 5 v 筑文化的,雅俗共赏的奇特旅游胜地。 于家村是明代的民族英雄、政治家于谦后裔的发祥地,全村9 5 以上为于姓村民。 在明朝成化年间,于谦长子于有道携家眷迁居至此,繁衍至今已有2 4 代,4 0 0 多户, 1 6 0 0 多口人。5 0 0 年来,于家村人利用勤劳的双手,就地取材,将资源丰富的石头作 为原材料,修梯田、建房屋、雕工具,全村一片石头的文化。于家村四面环山, 仿佛一座天然城池,村内民居建筑顺势而建,高低起伏,石头瓦房、石头窑洞、石头 围墙构成了一个个独特的石头四合院。全村街道、小巷、胡同都为乱石铺就;石井石 窖遍及全村;8 0 0 里石头堵形成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原有古碑2 0 0 多块,现有3 0 多块 幸存;村内还建有以古石器、古农具、古服饰等为展品的石头民俗博物馆。本文通过 第一章论述于家村的村落状况及历史文化。 在这个以石头著称的村落内,我们能够看到中国传统的文化艺术渗透在于家村的 每一个角落,通过富有神话意义的、巧妙绝伦的建筑构造、富有诗情画意的精巧雕刻 及细腻的建筑装饰艺术让人们看到了过去的那段5 0 0 年的历史,看到了古人辛勤的劳 动和无比的智慧,这些建筑艺术更体现着不同时期的民俗、民风及人们的愿望和祈福。 整个村落的建筑风格独特,既有南方建筑的隽秀、优雅之美,又有北方建筑的古朴、 雄伟、粗犷之气势,形成独具一格的建筑形式。本文将在第二章和第三章将对于家村 的建筑构成艺术、建筑的装饰艺术特点、建筑装饰的内容及其体现出来的民俗等几个 方面展开论述,并对其进行归纳、分析和总结。 二、研究意义和目的 于家村古建筑村落是5 0 0 年历史的见证,作为特殊的文化历史载体,反映了于家 村的经济发展、建筑风格,也映射出来当地民风民俗、生活方式和地域文化的发展历 程。研究于家村古建筑及其装饰、民俗文化及保护发展,发掘其内在的艺术、文化的 价值与潜力,使于家古村落焕发出新的生命力,也为今天古建筑、古村落的开发利用 洞北大学文学硕上学位论文 及保护提供宝贵的借鉴资料和理论依据,同时在地域文化保护传承及促进和谐社会的 发展方面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参考意义和价值。 1 、史料研究意义 于家村作为河北地区独有的、遗存较完整的明、清古建筑群,其结构特殊、建筑 众多、形制完善、装饰精细,是该地区建筑、绘画、雕刻、书法、人文艺术的集中体 现,映射出于家村多层次的、全方位的地域性征。本文对于家村建筑构成、装饰艺术、 文化艺术进行全方面的分析研究,对于于家村的发展、保护及对传统文化的继承都起 到重要的作用,同时也让外界深刻了解于家村的历史文化、建筑文化、民俗文化,从 更深层次角度讲,挖掘于家村古建筑艺术特征,也是对河北西部古建筑发展研究的一 项补充。 2 、地域文化传承 在急速变幻的信息时代,艺术设计领域体现为引进国外先进的设计思维与方法, 我国设计水平得到了空前的提高,许多优秀作品随之产生。但另一方面,强势的外来 文化,我们并不能全盘吸收的去模仿,必须要经过长时间的磨合才能真正融入到中华 文明。西方先进文化全盘引入产生了大量的负面影响,如民族传统的抛弃、科技与人 文的对立。体现在建筑方面,传统的文化形式被曲解,出现了两个极端:一种是完全 抛弃传统文化艺术,盲目模仿国外建筑新形态、新材料、新技术,造成中西建筑一模 样的形势;另一种是完全阻止外来文化的渗透,只是一味的选择复古建筑形式,丝毫 体现不出时代的气息。这两种现象,都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漠视,是对传统文化脉络 延续的阻止。因此,面对新形势下的中国建筑艺术,必须要在继承的前提下合理利用, 即立足于博大精深的传统的中国文化,积极合理的、有选择性的吸收外来文化的精华, 从中汲取新的设计灵感,从而更有效的传承中国古建筑艺术的发展特色。 传承地域文化还要保护乡土文化资源,保护地域文化,本文第四章将对于家村古 建筑的保护与发展提出了一些合理化的建议,旨在保护并更新古村落、古建筑的发展。 三、课题的相关研究 我国民居系统研究开始于二十年代的中国营造学社,五十年代刘敦祯先生的中 国住宅概说,开创了偏重于研究平面、梁架、造型、装饰的研究方法,直到六十年代 第一部地区性民居建筑专著浙江民居和1 9 8 4 年中国建筑学会的中国传统民居建 2 引言 筑的问世。此时的民居研究基本上较注重平面布局和类型、构造、建筑做法以及内 外空间、形象和构成,而很少论及历史背景、文化因素、地理位置等自然条件以及当 地居民的文化、生活、习俗、信仰对建筑的影响的方法。而近年来,人们在对国内民 居建筑、建筑历史及创作等领域研究中,开始注重对民居背后所反映的社会生活以及 文化领域的研究。如陈志华先生的“乡土建筑”和“乡土文化 研究,东南大学提出 的“东方建筑比较研究 等,均强调文化研究的重要性。并且还有结合实际保护、改 造试点和探索继承发展的趋势。如江南水乡周庄、兰州白塔山窑洞住宅、北京菊儿胡 同。 2 0 0 2 年8 月,国家建设部在现有i 0 1 个国家级文化名城的基础上,在全国范围内 首次设立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以加强对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试图抢救一大批文物古 迹,确保小城镇可持续发展。古镇的保护及其更新研究工作早已在全国开展,它具有 较强的地域性。江浙地区、华南地区和中原地区的传统城镇研究开展较早,已积累了 丰富的资料,取得了一些阶段性成果,并在实践中得到检验和应用。相比较,有关北 方于家村建筑的研究起步较晚,研究内容尚缺乏层次性和体系性,研究方法单一。本 研究意图应用建筑学、艺术学、民俗学的研究方法,探讨于家村古建筑艺术的特征、 民俗文化内涵,具有史实资料收藏与学术研究价值,并为寻求地域文化传承、保护与 发展的途径,古村落的建设与可持续发展提供客观、详实的资料和基础理论支持。 河北大学文学硕十学位论文 第1 章于家村古村落的形成 1 1 于家村的自然环境 1 1 1 地理环境 于家村始建于明成化年间( 约1 4 8 6 年) ,因始祖于谦蒙冤的余悸难消,其后代选 择偏僻、隐蔽、适于隐居避难的地方居住,于是便有了于家村的产生和存在。从于家 人的选址上看,是经过一番深思熟虑、煞费苦心的。 于家村坐落于太行山深处,位于河北省井陉县西部,距省会石家庄5 0 公里,距井 陉县城2 0 公里,东距石太高速5 公里,西距3 0 7 国道5 公里。村子四面群山环绕,建 于一个不足一平方华里的小盆地当中,素有“不到村口不见村 的说法,足以说明这 里的隐蔽。虽然如今的村子进行了扩建,规模大了很多,但是要想看到整个村子的全 貌,仍然必须站在四周围的山上方能看到,在村内其他任何地方都无法看到全景。 1 1 2 自然条件 于家村地势高竣,属大丘陵地貌,周围山脉起伏,连绵不断;地处深山,山区气 候特征十分明显,气候寒冷;灾害性天气较多。其中,一个显著的自然特点就是于家 村气候干旱,常年少雨,严重缺水。为了解决这一民生问题,于家村除村内公共区域 内建有水井之外,每家每户也都有井,这是为了在雨季把雨水储存起来,各干旱之时 用。村民视水如命,节水成风。乾隆年间的柳池禁约就是对村民节水的规定。村 落空间形态、整体布局以及建筑形态与其地势、地貌等相呼应,可以说这些特殊的自 然环境正是形成其独特聚落风格的外因之一。 1 2 于家村社会文化背景 1 2 1 于家村历史渊源 ( 1 ) 于谦与于家村 根据于家村于氏宗谱记载,于家村始建于明成化年间,是明代政治家、民族英雄 于谦后裔的繁衍盛地。 于谦,字廷益,号节庵,浙江钱塘人( 今浙杭州) 。历任湖广钦差、监察御史、 4 第1 审十家村古村落的形成 江西巡按、河南山西两省巡抚、兵部侍郎,后升任兵部尚书。正统十四年,蒙古 族瓦刺部入侵,发生土木之变,明王朝危在旦息。于谦临危受命,提出“社稷为重君 为轻主张,亲自指挥数十万军民成就了名扬青史的北京保卫战,力挽狂澜,在中国 历史上抒写了壮烈辉煌的一篇。景泰八年,代宗病重,英宗发动“夺门之变 ,于谦被 诬陷谋逆罪被杀,成为千古奇冤,天j l l 页j k 年( 1 4 6 4 ) ,英宗的儿子朱见初即皇帝位。不 久,他下令为于谦平反,追谥“忠肃 。 于谦遇难后,其子隐居于太行山深处的河北井陉县南裕村。成化年间( 约1 4 8 6 年) 因生活所迫,于谦之长孙于有道迁居于本县白庙山下今于家村。积年累月, 勤劳的于家人在刚迁来时的深山荒野之中,修建了于家村的第一座房屋四间石头 窑洞,这便是建村的开始,他们生有五子,开荒种地,建村造田,繁衍至今己2 4 代。 ( 2 ) 于氏家族根深叶茂 于氏宗祠建祠碑,碑首镌刻“根深叶茂”四个大字,这是于氏家族人丁兴旺的颂 词,预示于谦的后代现已成长为根深叶茂的参天大树。 由于人口的不断增长,直接导致了住房的短缺,另外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开始 和外界有了越来越多的往来,外迁人口急剧上升,有的迁至本县的许多村庄,还有的 还远迁至外省区域,如山西、山东、河南、上海等地区。据不完全记载,迁至本县水 窑洼、七狮岩、梅家庄、常峪、核桃园、郝家窑等村庄的约有1 0 0 0 人左右,迁至石家 庄、保定地区的3 0 0 0 余人,迁往太原、阳泉、平定、昔阳、阜平等县市5 6 个村庄5 0 0 0 余人,迁往上海余庄2 0 0 余人。正如碑文所刻,于家子孙宛如一棵“根深叶茂”的参 天大树。 1 2 2 石头村文化探究 ( 1 ) 私塾学堂 于家村虽地处深山,穷乡僻壤,但人们却并不愚昧,了解教育的重要性,于家村 有自己的文化教育,建学堂、搭戏楼、上私塾、中秀才。这么一个贫困的山区小村, 却有6 座戏台,可见文风之盛。万历年间村民就在真武庙内办起了二三十人的学校一 一私塾,学习三字经、百家姓、四书、五经。人们对教育的重视得到了回报, 于贵文于谦与于家村【m 】呼和浩特:远方出版社,2 0 0 5 :第4 页 5 河北大学文学硕七学位论文 当时全村竟有二十多人考中秀才。顺治十三年私塾搬到了全神庙,学习环境得到了改 善。全神庙成为了于家村第一座兼有学校之用的庙宇,体现了教育的充分发展。康熙 至乾隆年间,教育得到了大规模发展,私塾学生增至了五十多人。光绪三十一年,县 教育署改为劝学所,指导全县教育,对私塾先生要求很严,并对其先生资格进行了严 格的审查。私塾在清朝末年改为了学堂,至此,于家村已有秀才以上学历七十余人, 其中还有五品、九品官职者数人。 民国初期在辛亥革命的影响下,废除了封建的四书五经,使用新教材,如国语、 算术等,学生数增至5 0 余人。1 9 1 9 年“五四运动以后,“学堂”名称改为 “民国小学 。学生人数增至六十人以上,到1 9 3 6 年学生人数多达8 0 人左右,“七 七 事变以前,于家村的教育一直稳步向前,成为井陉县名列前茅的知名文化村。 建国之后,学校名称统一叫改为“小学校”,1 9 6 4 年,村民集资在村西建成了第一座 四合院小学,又于1 9 6 0 年扩大规模增设农中班,1 9 6 9 年增设高中班。人们对教育的 越来越重视,学生人数不断增多,村民又于1 9 9 7 年自发在该校区北侧新建了一座使用 面积达1 0 0 0 多平米的两层的教学楼,这是于家村有史以来最舒适、宽敞的专用的教学 楼。 于家村人才辈出,曾在清朝时期出过7 0 多名文武秀才,这在当时是非常轰动的, 成了全县的教育榜样。于家文化教育史如同祖辈的开荒创业一样艰苦而辉煌,如今的 于家村教育事业蒸蒸日上,硕果累累,教育规模逐年扩大,教育事业稳步前进。 ( 2 ) 村规民约 质朴沉重的石头间,蕴涵着于氏先祖非同一般的文化素养,渗透着于家人源远流 长的石头情节,还有于家世代相传的法制意识和依法治村的村风民德。于家村过去共 有2 0 0 多块明清时期留下的石碑,石碑的内容大都为约束性质的村规民约,非常可惜 的是文革期间,这些宝贵的历史文物被洗劫大半,现存的部分石碑只有3 0 多块,如“柳 池禁约 、“修道碑记”、“祖德实禄”、“建校碑记”、等等,这些石碑记录了于家世代生 产、生活、教育、文化等全部村规民约。碑文所记内容全面、详细,体现了于氏先祖 和世代于家人超前的法制意识和严格规范的管理制度。于氏家规正如碑文所记载非常 之严格。如清代一个人在外行窃,被得知后,按宗祠规矩,被逐出村,不得回村,这 。手海侠石头石头村河北师范大学硕十论文,2 0 0 6 :第l o 页 6 第1 苹f 冢村古村滔的形成 个人临死都不允许进于家坟。这反映了于氏先人的严格的法制意识和优秀的管理素养。 ( 3 ) 乡土剧团 “戏窝子”是井陉县的“光荣称号”,说明了戏剧在井陉的发展之盛。有“村 村锣鼓响,处处有戏唱之说。于家村也不甘落后,从整敕村规罚人写戏j 请班歌舞的碑文中,我们可以看到对村中戏楼的记载,村内共有戏楼六座之多。村中 上岁数的人们称,由于于家村祖居杭州,因此村中歌舞极盛。村内有庙宇存在的地方 都能看到歌楼,每逢庙会、春节或其他节日,村内都要上演多台戏。 于家村除剧团之外,还有很多的文艺团体,如:拉花、高跷、龙灯、乐队、魔术 等等。这些节目都有分工,全村共分五股。另外还有四个会:真武会、老母会、黄河 会、皇纲会,每个会都有独特的节目。每逢节日,全村上下,锣鼓喧天、异常热闹, 处处洋溢着一片欢乐丰收的景象。 1 3 本章小结 建筑是一种文化,体现的是建筑者的生活习惯、文化观念、人生理念和行为特点 等。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地域,造就了不同的建筑。通过对于家村 的自然条件与社会文化背景的了解,分析其形成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因素。于家村 建筑发展存在于一定的自然和社会环境之中,它的发展演化不仅要受到自然条件( 如 地形、气候、水源) 的影响,而且还要受到社会经济条件( 如生产方式、生产水平) 和文化环境( 如风俗习惯、文化背景) 等要素的影响。 7 河北大学文学硕。 :学位论文 第2 章于家村的建筑特点 于家村之所以充满着独特的传统艺术色彩,最能体现这种独特的是于家村的建筑, 村内建筑多为明清时期所建,分为民用建筑和公共建筑两种建筑类型,至少都有一两 百年的历史,部分老建筑具有五百余年的历史。于家村地处深山,因此受地理环境的 限制,再加上经济条件差,使于家村的建筑与其他地区建筑明显差异很大,形成了独 有的建筑风格。同时在于家村独有的建筑艺术之中,还寄托着人们对生活的美好期待, 体现着特定历史时代下人们的精神风貌,民俗民风。 2 1 于家村建筑艺术特点 独有的环境造就了于家村独有的建筑特点,四合院落是于家村建筑的代表形式。 单就于家村的四合院来讲就与我国其他地区的四合院形制有很大的区别,建筑多采用 当地多产的青石为材料,它有着北京四合院的大气、山西四合院的雄伟肃穆、南方四 合院精巧秀美。于家四合院规模较小,平面布置也不同于北京四合院过分追求对称庄 严、严谨的布局,相反,于家四合院的布局随着特有地形的变化而变化,整个平面不 求方正,完全灵活掌握,路直则正,崖偏则斜,自由富于变化,形成了于家石头村独 有的建筑艺术特点。 2 1 1 独特的建筑材料 于家村盛产青石,整个村落一片石头天地,远景的石头山脉、近景的石头建筑构 成了于家村民世世代代,锲而不舍营造的独具一格的石头 文化。建筑用料则以天然青石为主:石街石巷、石楼石阁、 石屋石院、石桌石椅、石碾石磨到处都是精彩的石头 文化。( 图2 1 ) 为数不多的青砖材料是除石头之外的又一 建筑材料。在于家村青砖是富贵的象征,只有在有钱人家 才能用得起青砖,多用在宅院的门口装饰,用来体现富贵。 石头的建筑体现着独特的艺术美,犹如于家村人品格一样 敦厚稳重,统一之中不乏变化,丰富之中又无凌乱,古拙 之中带有灵性,这正是于家村建筑的最大特色。 8 嘲2 一i 石头文化 明、两侧有序的布置格局。村落内部的建筑格局同样体现着宗族礼教的等级观念:作 为家族象征的于氏宗祠自然成为了村落的核心建筑,而在于氏宗祠附近分布的则是于 氏宗族成员的居所。于氏祖先的分支有自己的房派分祠,每个房派成员的住宅建造在 房派分祠两侧,形成了以每个分祠为核心的分祠建筑群。每个房派更多的后代分支就 会在该分祠建筑群周围建造更低一级的支祠。整个村落住宅呈现的是以各个分祠为中 心的多个建筑群,虽然住宅建造统一,发展灵活性小,但是正是聚居的建筑形制体现 了大家族的团结、内聚。这种主次分明的宗族结构、严谨规划布局的山村建筑群,在 我国其他民居村落中是绝难见到的。 2 1 3 灵活的建筑构成 于家村依山而建,整体地势前低后高,在这种特殊的地形之上,形成了于家村独 有的建筑构成。依山建造较简单的一进院落的窑洞式四合 院,内部的平坦地势之上,建造相对完整、规模较大的四 合院落,而此时的院落轴线多为横轴向的,进入大门之后 会看到多个小院落,院落之间相通相连,而每个小院落都 有单独的出口,形成了每个小院落的相对独立,但同时又 只有一个大门,也不失整个院落的整体性。这种特殊的格 局非常适合大家族人群,居住舒适、方便。因地制宜的另 一个典型代表建筑是位于于家东大门的清凉阁,三层的高 图2 - 2 巨石建筑清凉阁 大建筑物,并无传统建筑的根基,也无辅料,而是依山势建在一块天然倾斜的巨石之 上,并以之为根基。建筑全由千斤重的巨石堆砌而成,这在我国是独一无二的。( 图 2 2 ) 2 1 4 实用的空间处理 由于于家村的地面多为坚硬的山石地面,土地的平整非常艰难,但这并没有难住 智慧的于家村人,他们珍惜土地,因地制宜,巧妙实用的利用好每一寸空间。在民居 9 词北大学义学硕i j 学位论文 建筑中,外表看上去面阔两间、进深一间的厢房或耳房,其内部空间实际却要大很多。 这是于家人因地制宜的根据原有地形将后檐墙向后向外拓展,从而形成了不规则的多 面形的墙体外观,这种做法扩大了建筑的实用面积,同时也不会影响院落的整体格局。 另外,于家村房顶之上几乎家家户户互相连接,形成了大面积的房顶空间,用来晾晒 粮食,这在其他村落也是很少见的,院内地下又挖有地窖用来储物,还有更为特别的 节省空间的一点就是在临街墙上建造拱形门洞,用来当做存储农作物废料的仓库,设 计十分巧妙。 2 2 于家村民用建筑四合院的建筑特点 四合院的建筑形制,是于家村民居形态的一大特色,构成了于家村整体空间格局 的肌理。四合院建筑有部分为明代遗存,但多为清代及以后建造。这些院落布局与结 构丰富多样,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于家村的民居建筑大都是石屋组成的四合院形式, 院内青石铺地、石头筑房,建造十分考究。于家村特殊的山势地形和独有的风土人情 造就了于家村四合院不同于其他地区四合院的独特构造。四合院内无论建筑还是装饰, 都是比较粗糙的,正是于家人质朴厚道、不做作的风格决定了其民居粗犷、古拙的建 筑风格。 2 2 1 四合院的平面布局 与传统四合院一样,于家村四合院的平面布局是以正房、东西厢房、倒座围绕中 间庭院形成的住宅形式。 ( 1 ) 庭院 传统四合院的建设有一定的规制,但规模的大小却 有不同,基本可分为大四合院、中四合院、小四合院三 种。大四合院就是我们习惯上叫的“大宅门 ,一般是复 式四合院,由多个院落组成,房屋设置可五南五北,七 南七北,占地面积极大。 中小四合院适合普通居民居住,于家村人口稀少, 三进院落、四进院落极少见,以二进院落为主要格局, 形成井字形的空间结构,院落开敞。清代开始受经济条 1 0 第2 覃于冢村的建筑特点 件的限制,院落主要以回字形的单进院落为主要形式,同时由于于家村特殊的地形地 貌,与其他四合院相比规模较小,建造也无法做到规范化,因此于家四合院不过分追 求对称、均衡,相反,整体格局自由灵活,村中3 0 0 多座四合院竟无一雷同,各有神 韵。于氏先人还十分讲究风水,四周院落对外的围墙从不打洞开窗,保证了于家村人 的“不漏财 ,也满足了人们需求安全感的一种心理,另一方面,封闭的设计还保证了 院内不会被风沙侵袭,保证了院内的气候。( 图2 3 ) ( 2 ) 正房 四合院的北屋为正房,为长辈居住的地方,于家村对房屋的高度有严格的规定, 东屋要高于西屋,而北屋则是最高的,一般进入正房要登好多级台阶。正房开间和进 深尺寸都比厢房大,这也是古代尊卑观念根深蒂固的体现。由于于家村房屋随地形灵 活而建,因此正房的朝向东西南北四个方向都存在,但以坐北朝南方向居多。正房一 般为“一明两暗套间式格局,中间的明屋叫做堂屋,相当于现在的客厅,用来家人 起居、招待亲朋好友。每逢重大节日,还要在堂屋祭拜祖先,是家庭最严肃的礼仪场 所。堂屋两侧的暗间叫做耳房,是长辈用来居住的卧室或者书房,通常用木质隔断与 堂屋相隔。卧室靠窗处多设有土炕,一方面解决了家人坐卧起居问题,同时寒冷季节 又可以通过如此多的炕面散发热量,保持室内较高的温度,建造十分科学。 正房建筑结构分为窑洞型、平房型和无梁殿型三种。窑洞型结构房屋由当地青石 为原料,建成独立式的拱窑形式,由于两侧跨度的侧墙需承受拱的侧推力,因此其墙 体需大厚度,墙体厚达一米多,厚实的石头墙大大降低了外界空气对室内温度的影响, 使房屋冬暖夏凉,尤其退台窑洞后墙处的小窑洞,对室内温度的调节作用很明显,夏 天犹如天然空调一样,四季居住非常舒适。屋顶可用来晒粮食之用;无梁殿形的正房 并无传统建筑的梁、枋承重结构,多由砖、瓦、青石为原料,用石头拱券,并加盖瓦 房式屋顶或房檐加瓦,这也是区别于窑洞的显著特征;平房型的正房一般只有一层, 与普通砖木结构房屋不同的是,墙体由青石筑成。于家村无论哪种形式的四合院构造, 房屋的通风、采光都很好,院内排水容易,没有被水淹的危险,夏季也不像地下窑洞 那样潮湿,冬暖夏凉,这对于我国民居四合院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参考价值。 ( 3 ) 厢房 正房前、院子两侧各建厢房,其前沿不超越正房山墙,所以院落宽度适中,空间 河北大学文学硕十学位论义 感觉甚好。以一座坐北朝南的四合院为例来说,坐北朝南,北边的就是正房,南边是 南厢房,东边的房子叫东厢房,西边的叫西厢房。厢房又叫做陪房,即陪衬正房的房 间,厢房的开间比正房次间开间略小些。 厢房是主要的卧室空间,在于家村的四合院里,东厢房是主人儿子的房间,地势 比北房略偏低,西厢房是女儿的房间,地势又比东厢房略低,说明了在家中的尊卑的 观念。如西厢记中“莺莺待月西厢下”,女儿出嫁后,西厢房一般用来接待客人。 正房与厢房之间,有圆月亮门儿,可以穿行。于家村两进院落的外院厢房并不受重视, 大多为堆放农具或其他杂物。 ( 4 ) 倒座 大门之西正对民居中轴的南房称倒座,倒座是进入四合院最先接触到的部分。倒 座多为五开间,有的是三开间,多由厨房、厕所、杂物间等组成。作为四合院的入口 处,一般倒座向外不开窗,人们只能通过宅院大门进入四 合院内。 为了装饰院落,凸显主人的身份地位,有些家庭在院 落一进门处,在倒座旁厢房侧墙壁上多修建一个“影壁 , 圈2 _ 4 连心桥 壁身多为正方形,有的是单体矮墙,有的镶在厢房山墙上,在正对大门的一面,影壁 正面,一般都有花卉、松竹图案或者大幅的书法字样或吉祥图案,如“松鹤延年、“喜 鹊登梅 等等,给四合院内装点了无限生气。影壁的存在使门前形成一个空间,做为 进入大门之前的缓冲之地,显得十分气派、开阔,同时对院内起到隔断作用,私密性 更强些。 2 2 2 四合院的独有特征 ( 1 ) 空间处理 于家村四合院基本按照纵轴格式布置房屋,但村子中部 仍有横向发展的布局,清朝以后的院落基本以一进院为主, 院落狭长,院内长宽比都大于1 ,形成独具特色的狭长形空 间格局,这都是与当地地形、气候相适应的。井陉夏季气候 炎热,窄长的院落空间很容易形成南北穿堂风,降低温度, 同时还可以照顾到东西厢房冬季的日照问题和夏季遮阳问 1 2 圈2 _ 5 水井 用来连接街道两旁的屋顶,从而保证进不了自家门时能从他家屋顶进入,这也体现了 于家人古朴、善良、厚道的民风,这在我国其他地区的民居中是极罕见的。( 图2 - 4 ) ( 2 ) 特色水窖 于家村的水窖是罕见的一大奇观。历史上,于家村是井陉县有名的旱庄,但是它 又不是真正的旱庄,因为这里几乎就没有过缺水现象,这成为了于家村的一大秘密, 当人们发现了点点如星的蓄水井、水窖之后,秘密才被破解。于是水窖就成了于家四 合院区别于其他四合院的又一独特元素。( 图2 5 ) 全村共有新旧水井7 0 0 余眼,水窖近3 0 0 口,蓄水池1 8 个。于家村建村初期就对 用水问题有规定,“柳池禁约规定,对孤寡老人用水照顾,对偷水、浪费水者严惩。 由最初的6 个水池发展到了家家打井、修水窖,山上、 沟边、地边、路旁到处都能看见井、池,最后发展成 了一个罕见的井窖池网络。如今的于家村已脱离了“旱 庄”,在村东打出了深3 0 0 米的泉水机井,在村南挖了 引水五里洞,即可饮用,又可抗旱。此时的水窖变成 图2 6 四会楼院 了可以定时注水的“常流水 ,先人留下的那些犹如繁星之多的旧井窖池退出了历史舞 台,但却记载下了于家村人的聪明智慧和先人超前的法治意识。 ( 3 ) 植物栽种 于家村四合院内多栽种盆景作为植物绿化,少数种植石榴树、葡萄树,乔木几乎 很少,这与当地的气候条件分不开。由于于家村干旱少雨,为了节水,村里人家家打 井,建水窖,以便雨季存水旱季用,有的甚至整个庭院地 下全部挖空用来储水,这样乔木赖以生存的土壤就无法满 足,同时,植物的根系也会对水窖内的水产生很大的威胁, 青石地面也限制了地面绿化,因此,庭院内多用栽植盆景 用来净化空气,调节气候,形成于家村特有的绿植栽种形 式。 罐2 - 密粲掰缢 河北大学文学硕十学位论文 2 2 3 典型实例四合楼院 四合楼院被称作于家村最具特色的石头四合院,建于明朝末年,相传这里出过2 6 名秀才,颇为繁华。院落分为东西两院,只有倒座为一层,其他三面均为楼房。建筑 面积达近千平方米,相当于现在l o 套1 0 0 平米的楼房,可见气势之磅礴,两院一层正 房均为石券窑洞,空间宽敞、冬暖夏凉,二层是立有明柱的楼阁,混合结构。整个建 筑宏伟高大,错落有序,宽敞豁朗。我们现在看到的是西院,东院已经严重损毁。( 图 2 - 6 ) 踏上2 1 级石阶到达二楼的正房客位。客位是主人宴请宾朋、贵客的地方,房 内粗梁大柱,没有隔间,整个空间宽阔高大,气势宏伟。客位正中是宽约两米的门, f - j n 侧立有两根明柱,中间是两扇花棂格扇门,门口两边约5 0 厘米左右的低墙之上同 样装有木质的华棂格扇,显而易见,门窗在当时被当做重点装饰部位进行精心刻画, 以起到良好的装饰效果。窗棂十分密集,繁复、密集的窗棂使屋内光线不够明亮。( 图 , 2 7 ) 窗前还有长长的走廊,在这里向远处眺望,南山景色一览无余。 四合楼院大门外青石板台阶上两扇厚重的黑漆大门威武高耸,门上镶有两对古式 门环,响铜制成,用铆钉固定在两扇大门之上,样式简洁但不乏装饰美,大门两侧各 有一个石门墩,一侧还有用来拴马用的拴马石。在这深山古村之中能有这样富丽堂皇 的四合院,实属罕见,这在当时的井陉县内也是首屈一指的,而今已成为游客观光的 胜地,让人们对当时的历史展开无限的想象。 2 3 于家村公共建筑特点 石育人生福,人琢石生辉,于家人古往今来,锲而不舍营 造着他们的石头王国,这里虽然闭塞,但却有着先祖传流下来 的并不闭塞的文化传统。在今天的于家村内,我们仍然能够体 会到那个时代的耕读文化,在这里我们能够看到除商业建筑之 外的农业经济下可能存在的所有建筑类型,除大量民宅之外, 于家人奇迹般建造了好多公共文化建筑,如宗祠、阁楼庙宇、 学堂等。这也是于家人那个时期的公共生活的写照,体现着当 时的文风文运,同时在这些建筑当中还有于家子孙世世代代寄 1 4 圈2 - 8 予氏宗裥 祠大门上方悬挂有一块黑绿色大匾,上面是四个金色大字“于氏宗祠 ,( 图2 8 ) 四 个大字笔力道劲,气宇轩昂,两扇漆黑的大门上面横排着四行圆形的门钉,虽然简单, 但装饰性非常强,门框上是红纸黑字的对联,门槛前面是 石头台阶,两边是石头雕刻的方形门墩,用来支撑大门的 门框、门槛。 于氏宗祠吸纳了南北建筑风格,集雄浑、婉约于一身, 堪称绝胜,这也正暗合了于家祖上的身世。正是于氏祖先 的江南血统及在京为官的多年经历,造就了于氏宗祠南北兼有的独特风格。院落为一 进院落,里面供奉着先祖于有道及其后代先逝者,整个平面呈回字形,相比其他民居 规格较大,墙面、天井均采用雕刻整齐的青石,简单而大气。正房矗立于三层石阶之 上,门庭宽阔。长1 4 米,宽8 米,装有四扇花棂木门,木门旁边是砖砌的三尺窗台, 花棂窗扇没至檐下。( 图2 9 ) 祠堂正中为“始祖于府君讳有道配贾氏神主的神龛。 神龛前是黄缎围帐,围帐两边高悬“五股 家谱,五股来源于于有道的五个儿子,每 股家谱高3 米,顶饰灵堂彩画,底部画有彩色牌坊,而中间部分满布着先逝者的英名。 祠堂其余房屋,稍显简陋,用来存放烟火供品,每逢节日,于氏子孙便汇集在这里, 祭奠亡灵。除祠堂内的宗谱外,每家每户还留存有与祠堂宗谱相同的“簿帐”一份。 祠堂院内院内有棵千年古柏,当地人称他为“旋柏、龙柏、 茶柏 。据村中老人解释,因此树干旋转向上长,形似麻绳紧 拧,故名“旋柏 ,这也代表了于家人团结一心,勇于向上的 决心;此柏树共生五个干枝,预示着于有道的五个儿子,故 又称“龙柏 ,取吉祥之意;普通柏叶苦涩而难以入口,而此 柏之叶确清香味甜,耐人寻味。据传,饮用此茶可帮助人们 振奋精神、增进思维、消除疲劳、活血通经,故当地人又将 1 s 圈2 一i 0 千年古伯 河北大学义学硕:仁学位论文 这颗神柏取名“茶柏 。( 图2 1 0 ) 2 3 2 于家村的庙宇阁观 在于家村五百年的历史中,建造了多处形式各异的阁楼、庙宇,如清凉阁、观音 阁、全神庙、戏台、歌楼等古庙古楼,多达二十余座,几乎涵盖了村落庙宇的所有形 式,这也正是于家村文化生活的真实写照,在众多的古庙古阁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就 是清凉阁、真武庙和观音阁。 ( 1 ) 清凉阁 突兀于于家村东头的清凉阁,是于家村的标志性建筑,井陉县志记载:“此阁 兴建于明万历九年。清凉阁在县志南十五里于家村, 亦名三节阁。明万历九年村民于喜春身大力强,佳品 好义,独立兴修。至万历二十年,方砌成下层,及第 二层修竣,即行病故。至第三层,系村民用木砖补葺。 阁下层所砌之石,多达万余斤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课件河里的青蛙
- 课件模板简单
- 广告摄像书籍课件
- 企业仪容仪表规范培训大纲
- 阳台种植蔬菜课件
- 急诊护士培训分享
- 字母发音音标课件
- 历届初考试题及答案
- 乐理试卷考试题及答案
- 浪淘沙考试题及答案
- DB13∕T 5958-2024 金属非金属露天矿山采场边坡安全监测技术规范
- 眩晕综合征护理常规
- 加强团队协议书范本
- 第3节怎样学习化学第1课时学习化学需要进行化学实验(教学课件)化学沪教版2024九年级上册
- 2025精益生产管理培训
- 2025年计算机二级考试真题及答案分享
- 公寓开荒保洁方案(3篇)
- 施工现场安全防护设施标准化指南
- 高温熔融金属事故应急演练
- 未成年人严重不良行为及矫治
- 成人高考日语真题及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