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论文)雍正朝殿试策中的政策导向.pdf_第1页
(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论文)雍正朝殿试策中的政策导向.pdf_第2页
(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论文)雍正朝殿试策中的政策导向.pdf_第3页
(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论文)雍正朝殿试策中的政策导向.pdf_第4页
(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论文)雍正朝殿试策中的政策导向.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论文摘要 本文在引言中简要说明了该选题的研究意义和方法。鉴于明清两朝殿试 篆所体现出的“经世致用”特点,笔者欲以此为突破点,将其与社会问题相结合, 把雍正朝的殿试放在当时的社会大背景下来考察,探讨雍j 下朝殿试策的政策导向 功能,并尝试分析贡士对策与国家政策的制定这两者之问的关系。 本论文的主体部分包括以下三大方面: 一、殿试制度的形成与清朝的殿试制度。作为考试文体的“策”在中国历史 上由来已久。本文首先简单地梳理了一下殿试制度的形成,介绍了清代的殿试制 度,并期望通过对殿试策题内容的演变初步勾勒出清代殿试的发展轮廓。 二、清雍正朝殿试的研究。从殿试制度形成开始,历代统治者都非常重视通 过殿试来选拔人才。本文重点分析了雍j 下帝本人对策论取士的态度,以大量史实 来说明雍正求贤的努力。根据世宗实录记载的雍正朝五科殿试策题归纳、整 理成雍正朝历科殿试策内容一表,提炼出频率较高的三个问题,即君臣关系、 吏治与士人风气。 三、围绕上述三个问题,揭示影响雍正朝殿试策制定的历史因素,分析雍正 朝殿试策对士子的导向作用,并把贡士对策纳入国家政策的视野中,探讨对策与 国家政策之间的微妙关系。 在结语中笔者阐述了对雍正朝殿试策研究的重要性及本论文的研究特点。 关键词:殿试策;雍正朝:政策导向 a b s t r a c t t h ef o r e w o r d 舀y e sab r i e fi n t r o d u c t i o nt ot h es t u d ym e a n i n ga n ds t u d ym e t h o do f t h et h e t h e s i s s e e i n gt h a tt h ed i a n s h i c eo f m i n gq i n gp e r i o de m b o d i e dt h ef e a t u r eo f “m a n a g i n gs l a t ea f f a i r s , s e e i n gi ta sb r e a k t h r o u g hp o i n ta n dc o m b i n i n gi tw i t hs o c i a lq u e s t i o n s ,a u t h o rw i l lp u ti tu n d e rt h e b a c k g r o u n do fs o c i e t y , i n q u i r ei n t ot h ep o l i t i c a ld i r e c t i o no ft h ed i a n s h i c ei ny o n g z h e n gp e r i o d , e x p l o r et h ec o n n e c t i o nb e t w e e nt h ea d v i c e sr a i s e db yt h eb a c h e l o r sa n dt h es t a t ep o l i c i e s t h e t h e s i si sd i v i d e di n t ot h r e ep a r t s p a r tit h es o u r c eo f t h ed i a n s h is y s t e ma n dh o wi t sp e r f o r m e di no i n gd y n a s t y a sa ne x a m i n a t i o nt y p eo fw r i t i n g , t h ed i a n s h ih a sal o n gh i s t o r yi nc h i n a t h ed i a n s h ij u s th a d t h ew a yo ft h ec e l u n ( a d v i c eo nc n l t e n ta f f a i r sp r e s e n t e dt ot h ee m p e r o r ) i n s p e c t i n ge m p h a t i c a l l y s c h o l a r sp r a c t i c a la b i l i t y t h et h e s i sn a r r a t e dh o wt h es o u r c eo fd i a n s h ia n dh o wi tw a sp u ti n t o p r a c t i c ei nq i n gd y n a s t y , i no r d e rt oo u t l i n et h ec h a n g e so f t h ed i a n s h i c ei nq i n gd y n a s t y p a r tl it h ep e r f o r mo f t h ed i a n s h is y s t e mi ny o n g z h e n gp e r i o d s i n c et h ef o r m a t i o no f t h ed i a n s h i t h er u l e r sa t t a c h e dm o r ei m p o r t a n c et 0t h ei ta n dc o n s i d e r e di t a sag o o dw a yt os e l e c ts u i t a b l ep e r s o n sf o rt h ec o u n t r y y o n g z h e n ga l s om a d eg r e a te f f o r t so n c h o o s i n gt a l e n t e dp e r s o n s a u t h o rc l a r i t i c ss t u d ym e a n i n ga n db a s e so nq i n gs h 垃o n gs h i l u ( t h e c h r o n i c l e so fq i n gy o n g z h e n ge m p e r o r ) , t h r o u g hg e n e r a l i z i n ga n ds o r t i n g , m a k i n g t h ei n d u c t i v e f o r mo ft h eq u e s t i o no ft h ed i a n s h ii ny o n g z h e n gp e r i o d ”,i no r d e rt h a t f i v et i m e sd i a n s h i e ei n y o n g z h e n gp e r i o dl a s t i n gt h i r t e e ny e a r sw e r ec l e a ra tad a n c e t h ed i a n s h i e eh a sah u g er e l a t i o n w i t hc u r r e n ts o c i e t y a st ot h r e ep r o b l e m so fe m e r g i n g 仔e q u e n c yh i g h e lt h a ti s ,t h er e l a t i o n s h i p b e t w e e nt h ee m p e r o ra n dt h eo f f i c i a l s ,h o wb r i n go r d e ri n t ot h el o c a la d m i n i s t r a t i o n ,h o wt o c h a n g eg e n e r a lm o o da m o n gt h es h is t r a t u m p a r ti i it h eh i s t o r i c a lb a c k g r o u n do ft h ed i a n s h i c ea n dt h ec o n n e c t i o nb e t w e e nt h es t a t e p o l i c i e sa n dt h ed u i c e a u t h o ra n a l y s e dt h ef u n o t i o no ft h ep o l i t i c a ld i r e c t i o ni nd i a n s h i c e a l t h et h e s i sw i l le x p l o r e t h ec o n n e c t i o nb e t w e e nt h ea d v i e e so l lc u r r e n ta f f a i r sw h i c hw a sp r e s e n t e db yt h eb a c h e l o r sa n d t h eg o v e r n m e n tp o l i c i e s i nt h ee n d i n g ,a u t h o re x p o u n d st h es t u d yf e a t u r eo f t h et h e s i s k e yw o r d s :d i a n s h i c e ,y o n g z h e n gp e r i o d ,t h ep o l i t i c a ld i r e c t i o n 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 本人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我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 取得的研究成果据我所知,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 不包含其他个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 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作了明确说明并表示谢意 作者签名:幽 日期:兰竺丕堑:哆 学位论文授权使用声明 本人完全了解华东师范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学 校有权保留学位论文并向国家主管部门或其指定机构送交论文的电 子版和纸质版有权将学位论文用于非赢利目的的少量复制并允许论 文进入学校图书馆被查阅有权将学位论文的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 行检索有权将学位论文的标题和摘要汇编出版保密的学位论文在 解密后适用本规定。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黼 导师签确译 日期:竺:2 :! :卫 殿试,作为传统科举考试中最高一级的考试形式,已经随着科举制度的结束 而化为陈迹,唯考试制度、考试方法仍然成为古代政治、文化、历史研究的课题。 迨及清朝。传统科举常4 度发展到了最成熟的时期。虽然清代科举考试多沿袭明代 体制,但条例详赡、严防弊端等方面较明代更加完善。 研究清代科举的专著也很多,如清代黄崇兰的国朝贡举考,近代傅增湘 先生的清代殿试考略,解放后商衍鎏先生的清代科举考试述录,皆概述清 朝一代科举制度,为通论性质的著作。王德昭先生的清代科举制度研究和李 世愉先生的清代科举制度考辨等著作,以专题论文的形式对清代科举加以研 究。以上诸先达的著述对殿试的研究着重在制度的考证和辨析,对殿试策及对策 本身和殿试的社会现实功能论及不多。 2 0 0 6 年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邓洪波先生所编纂的中国状元殿试卷大全 收集了中国古代殿试策与状元对策,资料详备,为研究者提供了很大方便,如本 文所利用的雍正朝五科殿试策题与状元对策已收集在其中,虽然所收之文未注明 原始出处。却仍不失为一本很好的资料汇编著作。近年来,国内有研究生论文以 历史和社会史的角度去研究殿试策和对策。如河南大学历史系陈长文撰写的明 代科举取士中的时务策研究,以乡会试、殿试登科录为中心研究明代科举 中的时务策;东北师范大学历史系王怀娣所著顺治朝殿试时务策研究,以顺 治一朝的殿试策及状元对策为中心,重点研究顺治朝殿试策中所反映的吏治问 题。然而据笔者所了解的情况,迄今尚未有人从国家政策的角度来研究殿试策及 贡士的对策。 殿试考的是“时务”,即当时的重大社会问题,殿试策问中的问题可以说是 当时社会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现实的投影。历来的统治者都希望通过殿试 策问的考试形式,“举天下之贤智才能,咸纳于其彀中”。正如中国状元殿试 卷大全序中所说的:“它们相当完整地把中国历代状元对经典解释、国家事 务、甚至于自然知识的看法呈现给我们。从这些考试卷我们可以看到不同时代的 治学风尚、出题官员对经典或实务的见解。我们也可以看到考生们的想法。 状元卷的内容因此带有重要的时代讯息。历史时代不同,社会的关心自然不同, 考试的题目也跟着不同,而考生的答案也就不同。”。 雍正郧位初即开恩科大力举士,显示出求材若渴的强烈愿望。国家冀以殿试 来选拔人才,士子将对策作为拜献之资,于是国家与士子之间形成了双向的信息 。商衍鎏:清代科举考试述录,北京三联书店,1 9 5 8 年版,第2 页。 。邓洪波、龚抗云:中国状元殿试卷丈全李弘祺序。上海教育出版社,2 0 0 6 年版,第2 页。 l 沟通方式。进士对策虽然带有功利的成分,却也不乏有体有用之文。雍正二年十 月初四日,读卷大臣马士齐、朱轼奏请雍正钦定殿试前十名时奏云:“今科殿试, 二三甲试卷各抒所见,不同浮泛肤词,俱可见诸实事。”。雍正也认为通过策论考 试士子,士子的对策“或可备采择之资,或可为善后之计”。o 至今尚未对殿试策的政策导向问题有深入的研究,而殿试策作为以皇帝名义 发布的策题,所谓“王占如丝,其出如纶”。殿试策问与当时国家的政策导向有 密切的关系,透过殿试策题可以从一个新的视角探讨清代政策的制定与实施,以 及政策宣传的途径。本文拟就雍正一朝五科殿试策问和状元对策为中心,从国家 政策的维度来研究雍正朝的殿试实施情况,探讨殿试策制定的时代背景和其所透 露出来的政策导向性,并进一步尝试发现国家政策与殿试状元对策之间的互动作 用,探讨殿试策、状元对策、国家政策三者之间的联系。 本文第一章主要介绍了殿试制度及考试内容的确立,重点分析了殿试制度在 国家政治生活中的重要性。第二章较为详细地描述了雍正朝殿试的基本情况,包 括雍正帝对殿试的态度、殿试考试策问与雍正实行改革推行新政的关系,给雍正 朝的殿试确立一个可供参考的坐标。第三章为本文重点,围绕雍正朝政治社会生 活的几个主要问题分析殿试策出台的时代背景,分析殿试策的内容及其政策导向 性。然后以状元对策作为代表性的例案,从殿试前后国家政策的制定与变动来剖 析殿试作为国家制度在其中的微妙作用。 “策”作为文章体裁,一般有两种。其一为帝王命官授爵的策书。如周礼春 官内史:“儿命诸侯及孤卿大夫,则策命之。”左传僖公二十八年:“策命 晋侯为侯伯。”其二为臣下向上献说陈政的文体,即对策。刘勰在文心雕龙议 对篇中说:“对策者,应诏而陈政也;射策者,探事而献说也。”所谓“对策” 和“射策”是汉代考试的不同形式,而考试时应试者所采用之写作文体都具有“献 说”“陈政”的功能。刘勰是把“对策”归入“议”或“对”这一类文体的。明 代徐师曾在文体明辨中把“策”分为三种:“一日制策,天子称制以问而对 者是也;二日试策,有司策试士而对者是也;三日迸策,著策而上进者是也。” 显然,殿试时以争帝的名义发布的考试题目属于“制策”。贡士在殿试答题时, 每答一题都先引用题目中的文字,并以“制策有日”来引起下文。所以本文在叙 述时,“殿试策”表示以皂帝名义制定的“制策”,而状元的答卷则称之为“对策” 以示区别。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雍正朝起居注册,中华书局,1 9 9 3 年版,第一册,第3 3 2 页。 。 i - 谕内制,十年九月十七日谕。见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雍正朝汉文谕旨汇编,广 曲师范人学,1 9 9 9 年版,第八册,2 6 5 页。 2 第一章历代殿试制度述略 第一节殿试制度的形成 殿试是“天子亲策于廷”,故又称“廷试”。关于殿试的何时j 下式作为考试形 式而被确定下来,尚存各种说法。一般认为“殿试”为殿f j f 试人,起于唐中宗嗣 圣七年,即武则天天授元年。按j 日唐书、新唐书中没有记载,资治通鉴 第二百四卷日载初元年“二月,辛酉,太后策贡士于洛城殿。贡士殿试自此始。” 唐会要:“载初元年二月十四日,试贡举人于洛城殿前,数日方毕。殿前试人 自兹始也。”。马端临文献通考卷二十九选举考二日:“武后载初元年二 月,策问贡士于洛城殿,数日方了。殿日u 试人自此始。”。然“殿前试人”与后世 之“殿试”还是有区别的。马端临在文献通考中加按语说:“武后所试诸路 贡士,盖如后试之省试,非省试之外再有殿试也。”。因为唐代从开元以前试士未 属礼部,而是以考功员外郎主持。马端临认为“武后自诡文墨,故于殿陛白j 下行 员外郎之事。”。据此可知马端临文献通考记载此事,却不同意殿试肇始于武 则天天授元年的看法。 唐开元以后,始以礼部侍郎知贡举,再送中书门下详覆。但只有元和间钱徽 为侍郎知贡举,宰相段文昌言其取士不公,覆试多不中选,徽因此犯罪免官。唐 穆宗长庆以后,礼部所举贡士先详加覆核后放榜,虽有详覆之名而实未尝经过二 次考试。五代以降,所谓详覆亦只存其名,偶尔有升黜而已,殿试作为省试之后 的考试并没有形成固定的制度。o 至宋太祖乾德六年,宋太祖疑陶毅之子不能文而中选,命中书覆试,但没有 另行升黜。开宝六年,翰林院学士李防知贡举,录取进士,诸科及第者三十八 人,召对时,进士武济川、三传刘睿“材质最陋,对问失次”,因而太祖怀疑李 畴庇护其同乡武济川。此时下第进士徐士廉击登闻鼓,控告李舫用情取舍,建议 由争帝亲自主持覆试。太祖立即颁诏,令已被录取的和从考试终场而未能录取的 考生中选出的一百九十五人在讲武殿复试。皇帝亲自主持考试,考试题目为未 明求衣赋、悬爵待士诗。结果得进士二十六人,五经四人,开元礼七 o 古今图书集成经济汇编选举典第九十一卷,殿试部汇考一。 o 唐会要,卷七十八,贡举中,“制科举”条,中华捧局。1 9 5 5 年版,f 册,第1 3 9 0 页。 8 马端l i 缶:文献通考,卷 二十九,选举考_ 二,商务印书馆,民国2 5 年版,第2 7 2 页。 o 马端临:文献通考,卷_ 二十九,选举考_ 二,商务印伟馆,民国2 5 年版,第2 7 2 页。 o 马端临:文献通考,卷二十九,选举考二,商务印书馆,民国2 5 年版,第2 7 2 页。 o 马端临文献通考卷三十选举考二,商务印引窟,民国2 5 年版,第2 8 4 页。 o 马端临文献通考卷二十选举考三,商务印一b 馆。民国2 5 年版,第2 8 4 页。 3 人,三礼三十八人,三传二十六人,三史三人,学究十八人,明法五 人,皆赐及第。而李防所录取人员中却有十人落选,李畴因而被降职为太常卿。 试后太祖对近臣说:“昔者,科名多为一势家所取,朕亲l 临试,尽革其弊矣。”国然 是年省试和殿试同出一榜,至开宝八年才分为两榜。开宝八年第一名是王式,殿 试时王嗣成为第一名,而王式落为第四,且许多省试合格之考生在殿试时却名落 孙山。马端l 临认为开宝六年“虽别试而共为一榜,办未尝有省试殿试之分也”, 至开宝八年“御试始别为升降,始有省试殿试之分,省元状元之别”。本文以为 此说比较恰当。 起仞,殿试尚有黜落。至嘉祜二年三月辛巳,宋仁宗下诏:“进士与殿试者 皆不黜落”。“嘉祜二年,亲试举人,凡与殿试者始免黜落。”元祜初,苏轼、 孔文仲知贡举,并向皇帝进言:“每一试,进士、诸科及特奏名约八九百人。旧 制,礼部已奏名,至御试而黜者甚多。嘉祜始尽赐出身,近杂犯亦免黜落,皆非 祖宗本意。”。文中说“嘉祜始尽赐出身”,是办其证也。 宋代科举,最先是一年举行一次。太平兴国三年冬,诸州举人齐集礼部,当 时正要亲征北汉,所以停止了本科的殿试。此后,每隔一年或二年举行一次。 英 宗治平三年,始定为三年一次。太平兴国二年,殿试尚分为一、二等。太平兴国 八年,则将进士分为三甲,赐宴琼林苑,这是将进士分为三甲最早的记载,但此 时一甲不限三名,惟进呈唱第卷子只限一甲三名。雍熙二年开始唱名。景德四年, 又将进士分为五等:一、二等称及第,三等称出身,四、五等称同出身。o 从唐代始至宋初,进士殿试考试的内容时常变动。至神宗熙宁三年亲试进士, 则始定进士科殿试时专试策,定著限以千字。帝谓执政日:“对策亦何足以实尽 人材,然愈于以诗赋取人而。”。神宗认为科举以文取士,不足以尽其才学,殿 试专试策论,则比考试诗赋、论议更具有选拔的效力。以后则沿为永制。 宋代继承了隋唐科举取士的制度,中国科举取士制度在宋朝同渐完备并逐渐 走向成熟和稳定。元朝灭宋,元顺帝皇庆三年殿试一甲始限三人及第,殿试时分 左右榜,汉人、南人为左榜,蒙古、色目人为右榜。左榜题目要难于右榜,且蒙 ”宋史卷一无五,选举一,中华书局,1 9 7 7 年版,第l l 册,第3 6 0 6 页。 9 马端临文献通考卷三十选举考三,商务印书馆,民国2 5 年版,第2 8 4 页。朱史 卷一五无,选举一:“自是御试与省试名次,始有升降之别。”见中华一体局,1 9 7 7 年版, 第1 1 册,第3 6 0 6 页。 。乇棣燕翼冶谋录。卷五,“殿试士人不黜落”条,中华书局,1 9 8 7 年版,第5 2 页。 。宋史,卷一五无,选举一,中华书局,1 9 7 7 年版,第l l 册,第3 6 1 4 页。 o 宋史,卷一五五,选举一,中华书局,1 9 7 7 年版,第1 1 册,第3 6 1 9 页。 4 宋史,卷一五无,选举一,中华书局,1 9 7 7 年版,第l l 册,第3 6 0 7 页。 8 术史卷一五五,选举一。中华郫局,1 9 7 7 年版,第l l 册,第3 6 0 8 页。 8 朱史,卷一五五,选举一,中华书局,1 9 7 7 年版,第l l 册。第3 6 1 9 页。 4 古人、色目人愿试汉人南人科目,中选者加一等授官。民族之间的不平等在科 举方面是表现得很明显的。科举制在元代是一个中落期。明代,太祖朱元璋十分 注重人d 对于政治的重要性,洪武三年,朱元璋诏告天下:“自今年八月始,特 设科举。务取经明行修、博通古今、名实相称者。朕将亲策于廷,第其高下而任 之以官。使中外文臣皆由科举而进,非科举者,毋得与官。”。这年,京师和行省 都分别举行乡试,第二年举行会试后,朱元璋亲制策问,试于奉天殿,揭开了明 代科举的序幕。明代确立了严密的乡试、会试、殿试三级考试体制,殿试的读卷、 分甲、赐宴、庶吉士选拔等礼仪制度也严格。 第二节清代殿试概述 清沿明制,顺治三年丙戌开科举士,会试后将中式贡生举行殿试,规定倘因 有丁忧或别项事故而不能参加本科殿试者,可以声明事由告假,称为“告殿”, 准其于下一、二科补试。顺治九年、十一年,满族和蒙族殿试则另榜分赐甲第。 清代的殿试制度,从策士仪、考试方式、考试时间、读卷、传胪、发榜、赐宴等 基本上于顺治十五年确定下来,康熙朝是不断完善的时期,雍正朝是定型期,乾 隆朝的殿试制度更加完备并形成固定的严密的国家制度,直到清末也很少再变 化。因此,研究雍正朝的殿试,应该着眼于清代殿试制度的变化,特别是殿试策 与贡士对策去考察,才能比较准确地把握雍正朝殿试的特点。 大清会典言凡贡举之法,太学及直省府州县学,诸生三年宾兴,试于顺 天府,各布政使司日乡试,取其中式者贡于部,合天下贡士大比之日会试,取其 中式者以闻,皇帝亲策试于太和殿丹墀日殿试。 可以看出清代统治者非常视殿 试,把它看作是各级形式的科举考试的最高一级考试。 关于殿试之日期,顺治二年始定以子卯午酉年八月乡试,丑辰未戌年二月会 试,夏四月初一日殿试,初五只传胪。康熙五十二年圣祖仁阜帝六十力寿特丌乡 会恩科,二月乡试,八月会试,十月初九日殿试。雍正元年四月乡试,九月会试, 十月二十七日殿试,其癸卯甲辰乡会正科改期于雍正二年二月乡试,八月会试, 十月殿试。此二者皆系恩科之故。雍正四年谕五年之会试改在三月,五月初殿试, 是因为五年有闰二月,若于二月殿试则天气尚寒。至乾隆十年始定于四月二十六 o 元史,卷八十一,选举一,中华书局,1 9 7 6 年版,第七册,第2 0 1 9 页。 o 明史,卷七十,选举_ 二,中华书局,1 9 7 4 年版,第八册,第1 6 9 5 至1 6 9 6 页。 。乾隆朝钦定人清会典卷三十一,贡举一,台湾商务印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待,第 6 1 9 册,第2 4 6 页。 5 同殿试,五月初一同传胪,此后则沿为永制。o 殿试“策士仪”极为隆重,清代“策试仪注”在顺治十五年题定,后来都是 遵照执行的。殿试当天执事各官,顺治十五年,受卷、弥封、掌卷用内院侍读 学士以下官礼部司官、六科给事中、内院典籍撰文办事中书等官,印卷用礼部司 官,巡绰用銮仪卫,供给用光禄寺、礼部司务等官,写榜用内院礼部等官。虽然 清代后期执事官的选用略有差别,但殿试作为国家制度的隆仪,反映了统治者对 殿试的重视。 殿试因为名义上是由阜帝主持的考试,所以阅卷各官不称阅卷官而是称读卷 官了。顺治十五年题准“殿试读卷官十四人,由部列内三院、詹事府、吏户兵刑 工五部、都察院、通政使司、大理寺各衙门堂官名衔,题请简用。”。康熙时也是 十四人,而雍正元年十二人,乾隆二十五年减为八人,用大学士二人、部院大臣 六人,此后略有变动。 殿试后三r 早晨,争帝御中和殿,读卷官至丹墀行一跪三叩礼,然后入殿内, 依次执卷至御前跪读,由争帝亲定甲乙,御书一甲三名名次于卷,余卷发内阁官 领收,圣驾还宫后读卷官按名次拆卷填书黄榜。 康熙二十四年乙丑科始以前十 本进逞候钦定。虽然清代后期进逞钦定多成虚名,然雍i f 元年至十一年五科殿 试策,i j i 十名皆由读卷大臣进逞后由阜帝钦定。 争帝钦定殿试名次后,传前十名引见谓之小传胪,凡应试之贡士皆须前往候 旨听宣。乾隆三十四年乙丑科进逞前十名内,第八名潘弈寓、第十名季学锦引见 不到,经读卷官参奏,奉旨改为三甲末,自后按此例遵循不易。o 其太和殿传胪、 赐进士及第、恩荣宴、诣孔庙释褐等礼仪详见于大清会典、钦定科场条例 等书中,傅增湘先生清代殿试考略和商衍鎏先生清代科举考试述录中相 关章节亦各有详细记载,故本文不再赘述。唯殿试策制定和内容、贡士对策特别 是状元策各书中虽有言及,但多着重分析殿试对策的内容结构和对答要求等形式 要求,而对清代各朝殿试策的内容特点和贡士殿士卷与策题的相互关系则没有给 予很高的关注,因此有必要对清代前期殿试策问及对策的发展变化作一个简单的 。乾隆朝钦定人清会典则例,卷入十六,贡举上,“试期”条,台湾商务印馆影印文渊 阁四库全抒,第6 2 2 册,第1 7 5 至1 7 6 页。 o 雍止朝人清会典卷之六十二。“策士仪”条,沈云龙主编中国近代史料丛刊二编, 第7 7 辑,第7 7 0 册,3 8 8 7 页。 4 乾隆朝钦定大清会典则例,卷六十六,贡举上,“考官”条,台湾商务印忙馆影印文 渊蚓四库全枵,第6 2 2 册,第1 8 2 至1 8 3 页。 ”商衍鎏:清代科举考试述录,北京三联书店,1 9 5 8 年版,第1 1 4 页。 8 乾隆朝钦定大清会典则例,卷六十六,贡举上,“阅卷”条,台湾商务印书馆影印文 渊阁四库全辟,第6 2 2 册,第2 0 4 页。 o 商衍鎏:清代科举考试述录,北京二联书店,1 9 5 8 年版,第l1 5 页。 o 商衍鎏:清代科举考试述录,北京三联书店,1 9 5 8 年版,第l1 6 页。 6 梳理。 殿试策出题,策目问条向来由内阁预拟,恭候选定。乾隆四年,鉴于“殿试 策中皆用颂联,以致士子得以豫先撰拟,分送请托”,于是谕诸生策内不用四六 诵拳语,而“亲制策问不拘旧式。”乾隆二十六年禁止,以杜绝泄漏之弊端。关 于殿试的考试内容则沿明制,顺治二年定殿试用时务策一道,“策题以关切事理 明白正大为主,不许搜寻僻事,掩匿端倪,必问者列款而示,使对者可按牍而陈, 庶乎真才易辨。”当时殿试策问仅二三百字,内所询问仅二三事。如顺治丁亥科 题目为“求得真才”、“痛革官弊”及“筹饷”三项,顺治乙丑科其题为“联满汉”、 “养民力”、“化顽梗”三事。康熙以后则策题长至五六百字,分列四项发问。如 康熙六年殿试策题尚以“简贤良”、“澄清吏治”、“富国饶民”三事相询,殿试策 仅三百余字。至康熙十二年,则询以“尚德缓刑”、“积贮备荒”、“讲求农政”、 “察吏安民”四事,殿试策至四百余字。以后殿试策问则越来越长,所询事皆四 五条。雍正八年庚戌科殿试策以“君臣交泰”、“除去党援”、“慎简牧令”、“敦崇 实学”四事发问,殿试策长至七百余字。乾隆二十六年殿试策“经明行修”之条 举易、诗、书、礼、春秋考察士子能否别析经传笺疏,正义集解之 异同,“察吏审官”之条引周、汉、唐之历史故实考察贡士经史博学之才。这与 顺治初定殿试策考时务以观士子经济实学的目的逐渐背离了。这种专尚经史博学 的考试风气一直延续到清末才有所改变。如光绪二十九年癸卯科殿试策以“任 官”、“明刑”、“理财”、“柔远”设问,策题内容涉及西方法学、商律、税则等内 容,表明了当时清朝统治者学习西方,探索富国强兵之路的愿望。从清代殿试策 内容的演变我们可以大致得出这样的结论。殿试策在清朝建国之初主要承担了咨 询纳言稳定人心的作用;雍正时期革新除弊,殿试策成为宣传国家政策和引导士 族的有力途径;乾嘉时期,殿试策趋向学术化而与实际保持一种若即若离的关系; 清末,殿试策内容突破了传统的束缚,表达了当时中国政府富国强兵的心声。本 文以雍正一朝的殿试策为中心来展开,分析殿试策与国家政策的关系。 o 乾隆朝钦定大清会典则例,卷入十六,贡举上,“试艺”条,台湾商务印伟馆影印文 渊剜四库全抒,第6 2 2 册,第1 8 0 页。 7 第二章雍正朝的殿试 第一节雍正重视策论取士 殿试以策论取士作为考试制度起始于宋神宗熙宁三年,但是策论作为选拔人 才的方式则由来已久,可以追溯到汉代晁错、董仲舒、公孙弘等人的贤良对策。 汉文帝诏举贤良文学士,晁错入选,文帝十五年九月亲策诏之,以“明于国家大 体”“通于人事始终”。直言极谏”“平吏治而宣政安民”等事询问,晁错作贤 良文学对策,虽当时对策者百余人,而文帝独以晁错为高第。汉武帝即位,举 贤良文学士数百,以国家大事诏问之。董仲舒作贤良对策,对毕,武帝以董 仲舒为江都相,事易王。公孙弘亦有举贤良对策。刘勰文心雕龙议对 篇说晁错之对,“证验古今,辞裁以辨,事通而赡”;董仲舒之对“祖述春秋, 本阴阳之化,究列代之变,烦而不恩者,事理明也”;公孙弘之对“简而未博, 然总要以约文,事切而情举”。 汉代贤良对策并不是考试的科目,只是一种选拔人才的方式,也是皂帝下诏 求言的一种途径,但这却成为后世君主策问和臣子对策的标准和典范。殿试以策 论考试士子,则是在考试制度中引入了这种君臣对话的方式,发问和对策就是仿 汉照了汉代贤良对策的形式,是君臣际会的途径。所以策论取士被纳入考试体制 后,历代统治者对这种选拔人材的方式基本持肯定的看法。 宋神宗于熙宁三年亲试进士,则始定进士科殿试时专试策不久,神宗谓执政 日:“对策亦何足以实尽人材,然愈于以诗赋取人尔。”。即使在科举中落的元 代,也有人主张以策论取士。元人王恽主张恢复科举“三步走”的做法,同时认 为:“审量时势,必欲急得人材以收实用,莫若以时务对策,直言极谏,切中利 病,有经画之略者,为首选。如此当国计者,上可以副朝廷用儒之实,下可 以待俊造非常之士,尽遗贤于网罗,收实用于中外,则文治之功,隆平之化,可 计日而待矣”。” 策论取士的方法在明代更是受到推重。朱元璋建立明朝前,即设文武二科, 认为“应文举者,察其言行以观其德,考之经术以观其业,试之书算骑射以观其 能,策以经史时务以观其政事”。嘉靖六年,礼部三奏准在周礼、仪礼中 出策一道,“以导之习于礼学”,足见当时人们不是纯粹地把策论取士看作一种 “汉辂卷四九,爱盎晁错传第十九,中华抒局,1 9 6 2 年版,第8 册,第2 2 9 9 页。 。汉传卷五人,董仲舒传第二十人,中华传局。1 9 6 2 年版,第8 册,第2 5 2 3 页。 8 朱史卷一五五,选举一中华书局,1 9 7 7 年版,第l l 册。第3 6 1 9 页。 8 元于恽秋涧集卷八九,台湾商务印挡馆影印文渊剞四库全持,第1 2 0 1 册,第 2 8 5 页。 。明太祖实录卷 二十二,中央研究院语言研究所1 9 6 2 年影印第3 2 3 页。 8 考试形式,而是清楚地看到试题的内容关系教育的方向。嘉靖四十三年,又定 “阅卷虽以经义为重,论策办不可轻。若经义纯正而论策复精赡通达者,置之高 选;或经义纯疵相半而论策尤佳者,亦在所取,若经义虽善而论策空疏者,不得 中式。” 清朝建立后基本沿用明代的考试体制。顺治二年就定三场试题中“策题以关 切事理,明白正大为主,不许搜寻僻事,拚匿端倪,必问者列骸而示,使对者可 按牍而陈,庶乎真才易辨。”。康熙二年,鉴于八股文越来越死板,清政府下令停 止八股文体取士,乡会试分为二场,只以策、论、表、判取士。第一场试策题五 道,第二场四书论一篇、经论一篇、表一道、判五条,直省学政亦以策论考试生 童。虽然这次考试文体的改革只行了一场,康熙八年仍旧恢复了八股文的地位, 但是这件事说明康熙帝权衡以八股文取士与以策论表判等文体取士的优劣,得出 了策论优于八股文的结论,但毕竟由于八股文的影响历时已久,废除八股文的改 革遭到了世俗的压力和保守派的阻挠。 雍正继位之后大力推行新政,改革康熙朝遗留下来的弊端,雍正求真务实的 鲜明态度也反映在考试政策中。然而从明代沿习下来的轻视策论的考试风气尚未 改变。如雍正二年五月初三日,陕西副考官翰林院编修徐云瑞奏报:“秦中文体, 旧习多重头场,是以经义颇多入彀,其二场之表判,三场之策问,多有四声不调, 千手如一及条对失实、依样葫芦之病。” 雍正六年三月二十五日,河南总督田文 镜奏云:“从来试官阅卷,于三场之中尤重头场,于七篇之中尤重首篇。阅中次 篇稍不如前亦必曲为回护,至于二三场不过于头场阅中之后吊阅是以应试士 子深知其故,平日窗下一昧专攻八股以冀头场取中,将二三场视为末艺具文,竟 不留心。 针对这种情况雍正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二年规定,府县学的生员平时季考 月课,除四书文外还要考策论,“务期切近时务,通达政治”,若教官不实际履行, 由学政题参议处。o 同年又谕:“每科会试及顺天乡试,例于揭晓i 进元魁十卷, 。张朝瑞皇明贡举考卷一, 8 2 8 册,第1 4 9 页。 。张朝瑞皇明贡举考卷一, 8 2 8 册,第1 4 9 页。 “取士之制”条,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续修四库全棒,第 “取士之制”条,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续修四库全书。第 。雍止朝大清会典,卷七十二。“科举通例”条,沈云龙土编中国近代史料丛刊三编。 第7 7 辑,第7 7 0 册,第4 4 7 9 至4 4 8 0 页。 。雍止朝人清会典,卷七十二,“科举通例”条,沈云龙主编中国近代史料丛刊二编 第7 7 辑第7 7 0 册,第4 4 8 1 页。 o 台湾故宫博物院编:宫中档雍上e 朝奏摺,台北故宫博物院,1 9 7 7 年版,第一辑,第6 3 3 页。 o 台湾故宫博物院编:宫中档雍上e 朝奏摺,台北故宫博物院,1 9 7 7 年版,第十辑,第1 3 1 页。 o 乾隆钦定大清会典则例卷六十九,学校二,“考试文艺”条,台湾商务印转馆影印文 9 但止头场文字,嗣后将二三场一同缮写进呈。”这样做不仅是对乡试试策质量的 监督,同时也是引起人士子和考官对第二、三场考试的重视,避免考生只重头场 文字而于二三场文字不加留心的侥幸心理,同时也是要求主司衡文之官员细心阅 卷,像第一场经义入彀便不去仔细校阅第三场这样的衡文不当的弊端亦可有效避 免。”六年议准:“岁试士子令作两书一经,遇冬日一书一经;科考令作一书、一 经、一策,遇冬日一书、一策,若草率塞责者岁试不准拔在优等,科试不准录送。” 。又覆准:“嗣后令该学政严饬教官,季考、月课时于书文一篇外,或试以策,或 试以论,务期切近时务,通达政治,严立课程,分别优劣以示劝惩,倘教官不实 心奉行该学政题参议处。” 同年还规定,提督学政选拔参加乡试考试人员时分为 两场,首场试四书文一篇,经文一篇,第二场考策一道,论一篇,判一条。两场 俱佳且品行端方:如果品行端方者首场虽系平常,而策论能“畅晓古今,切中时 务”,则仍予以选拔:若策论、品行皆不足取,即使“首场文艺纵极优长,亦不 准选拔”。这些表明雍正希望通过制定法规,引导士子从府州县学学习之始刀:始 就重视策论写作,为将来考取功名,宣政敷教奠定良好的基础。 雍证六年又谕礼部:“各省考取拔贡,原欲遴选儒生以宏教育,向来之例俱 于见考一二等生员内,选拔文行兼优者,但恐作文有一日之短长,而文理平通, 不列优等者,其人或品行端方,才识练达,足备国家之用,办未可定。嗣后著各 省学政不必拘一二等之生员,俱准收考酌量试以时务策论,其人果有识见4 干, 再访其平日品行端方,即正考未列优等,亦准选拔,则文行兼收,可以昭国家广 揽人材之典。” 雍正十一年正月二十四日再次颁发谕旨阐明策论的重要性。“至于二三场策 论,尤足觇经济实学,乃向来士子多不留心,而衡文者又每以经义已经入彀,遂 将策论滥收恕取,不复加意阅看,殊非设科本意。今会试伊迩,著礼部先行晓谕 应试士子,于二三场文艺均应努力殚心,毋得潦草完卷。试官如以于时日不能细 心校阅后场,不妨奏请展限,务得真才以收实用,若取试卷中,有经义可观而策 论疵缪荒竦者,朕惟于主考官是问。” 渊阁四库全f 5 ,第6 2 2 册,第2 9 8 页。 。雍正朝大清会典,卷七十二,“科举通例”条,沈云龙主编中国近代史料丛刊三编, 第7 7 辑,第7 7 0 册,4 4 8 l 页。 。乾隆钦定大清会典则例卷六十九,学校二,“考试文艺”条台湾商务印书馆影印文 渊阁四库全 弓,第6 2 2 册,第2 9 8 页。 9 乾隆钦定人清会典则例卷六十九,学校二,“考试文艺”条,台湾商务印书馆影印文 渊例四库全f s ,第6 2 2 册。第2 9 8 页。 乾隆饮定大清会典m u 例卷人十九,学校_ 二,“考试文艺”条,台湾商务印书馆影印文 渊阁四库全体,第6 2 2 册,第2 9 8 页。 。世宗实录,卷七四,中华书局影印1 9 8 7 年版,第1 0 9 5 页。 6 上谕内阁雍上e 十一年j e 月二十四日谕,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雍正朝汉文谕旨汇编 广曲师范大学,1 9 9 9 年版,第八册,2 7 2 页。又见世宗实录,卷一二七,中华一 5 局影 1 0 第二节冀求真才的努力 雍正元年冬恩科殿试在十月二十七日举行,当时天气甚寒,考虑到“诸贡士 若照旧例在丹墀对策,恐砚池冰结,难于书写”十月二十日,雍正下谕改在太和 殿内考试,并令总管太监多置备火炉,使殿内和暖,可令诸贡士安心作答。 这 充分表达了雍讵新政之初对人才的渴求。雍正一朝十三年中,殿试制度虽无多大 变化,人才选拔除了科举之外尚有保举、推举等方式,但毕竟科举是作为主要的 选拔方式。雍正深知“用人者若舍读书之人,则将以何等人为可用”的道理。应 试士子经过了县试、府试、院试、乡试、会试层层淘汰和选拔来参加殿试,所以 如果基础性的考试把关不严,那么欲以殿试来选取真才就成了一句空话。因此我 们应该注意到他为了求得贤才、真才在科举制度的完善方面所做的努力。 一、严肃考纪 雍i f 朝对考试纪律的规定是非常严格的,甚至到了残酷的地步。面对广泛存 在的考生四处钻营、考官收受赂贿、通同作弊的现象,雍正制定了严肃考纪的规 定。如雍证元年覆准,凡是搜检不严、号舍不清、栅栏不谨、巡隙不密而致滋弊 窦,或中式之人,有联号换卷、传递埋藏、夹带文字等作弊行为的,经审查核实, 外篪搜检及各所官,照溺职例革职,如通同作弊受贿者,交送刑部计脯治罪。 向 来考试之时每有妄乱之徒肆行搅闹考场,雍正下谕,令“九门提督、五城御使、 顺天府遇有不法之徒立即孥送刑部严审。若内外模果有情弊,将答官照例严加治 罪,若毫无实据,逞私捏造,将本人照光棍例治罪。如该管官不行查孥,照容隐 例降二级调用。”。元年恩科乡会试和殿试,因为考前预防作弊、慎选考官等措施 的得当,故士子恪遵功令,未敢钻营,场前场后俱各帖然无事。雍正二年二月, 雍正听闻应试士子有投送诗文,干谒往来之举,于是谕都察院晓示考官毋蹈法网, 士子勿得希图侥幸以。都察院若察得钻营彰著者,即行孥参,治以重罪。 即使是考官之间也要相互监督,如正副考官及同考官出场后,若风闻某官所 中有弊可即行举奏,将中式之人请旨覆核,则本官免失察之处分,若明知有弊端 印,1 9 8 7 年版,第6 6 8 页。 n 上谕内阁,雍正元年十月二十日谕,见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雍上e 朝汉文谕旨汇编, 广曲师范大学,1 9 9 9 年版,第a 册,第9 0 页。 o 世宗实录卷八七,中华书局影印,1 9 8 7 年版。第1 7 1 页。 o 雍止朝大清会典,卷七十二沈云龙主编中国近代史料丛刊三编,第7 7 辑,第7 7 0 册,第4 4 6 4 页。 。雍正朝人清会典,卷七十二沈云龙主编中国近代史料丛刊三编,第7 7 辑,第7 7 0 册,第4 4 “页。 o 上谕内阁,二年二月初二二日谕,见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雍上e 朝汉文谕旨汇编,广 西师范大学,1 9 9 9 年版,第八册,1 0 4 页。 而不举报,则经科道纠察或旁人告发后,交刑部审查,情况若属实,则要连带负 法律责任。雍正朝对考试时收赂、行赂的处分是最严厉的。雍正元年,覆准: “考官士子交通作弊,一应揉名受贿听情关节中式者,审实,将作弊之考官并夤 援中式之举子,处斩,俱立决。”o 向来考试官员有回避制度,大臣如果担任典试之责,那么其子弟亲戚等人不 得参加考试。特别是会试之时,来自全国各地的考生云集京城,若遇到必须回避 的情况,则只能等待三年之后再参加补考。针对这种情况,雍正认为:“乡会试 为抡才大典,内外廉官子弟理应回避。但跋涉数千里,志切观光,既至京城而不 得与试,深为可悯。”于是,雍正二年降谕使另行考拔,谕日:“今科凡官员入场 者,其子弟著一体应试,将试卷另行封进呈览,朕派大臣校阅,庶人才不至屈抑。” 。此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