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4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论文)杂合至纯返璞归真——东山魁夷散文风格研究.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 摘要 东山魁夷是日本二十世纪后期著名的风景画家,同时也是一位杰出的散文家。 他一生创作了十四部散文集,但却没有得到我国学界应有的重视。为了发掘画家东 山魁夷被忽视的散文家身份,彰显东山散文作品的价值,确立他应有的文学地位, 本文以其散文作品为研究对象,以加藤周一的“杂种( 混合) 文化论”为理论基础, 以文本细读为主要途径,设置了四个主要部分:东山魁夷散文风格的特点;东山散 文风格形成中的个人经历因素;东山散文风格形成中的日本文化因素;东山散文风 格形成中的西方文化因素。 这四个部分的逻辑关系由总到分逐步展开,也就是说,第一部分是后三个部分 的理论依据,而后三个部分为第一部分提供具体例证。首先,本文开门见山地提出 东山散文创作风格与加藤周一的“杂种( 混合) 文化论”之间存在合理的联系,进 而将其散文风格定位为“杂种( 混合) 文化的代表,并且找到了三方面的契合点。 随后,本文分三部分个人经历因素、日本文化因素、西方文化因素对东山 魁夷的散文作品进行了细致的文本分析,以这三个因素引出东山魁夷散文创作两个 层面( 表层、深层) 的风格特征,具体展现了跨越文化地域和艺术门类的东山风格。 最终,以此证明开篇的结论东山魁夷的散文风格是“杂种( 混合) 文化”的杰 出代表。不仅如此,这种风格所具有的典型意义和现代性,堪称日本文化发展模式 的正面典范。 关键词:东山魁夷散文风格平衡杂种( 混合) 文化论 a b s t r a c t a b s t r a c t k a i ih i g a s h i y a m a ,f a m e da tl a t e2 0 t hc e n t u r yi nj a p a n ,w a sag r e a tl a n d s c a p i s ta s w e l la sa ni l l u s t r i o u sp r o s e r h ew r o t e14p r o s ew o r k sd u r i n gh i sl i f e t i m e ,w h i c hd i d n t 酣t h ed u ea t t e n t i o nf r o mt h ec h i n e s ea c a d e m e i no r d e rt or e g a i nt h el a n d s c a p i s t s i g n o r e dr o l ea sap r o s e r , w em a yc o n f i r mt h el i t e r a r ys t a t u sh ed e s e r v e db y r e v e a l i n gt h e v a l u eo fh i sp r o s e s t h i sp a p e r , f o c u s e do nh i st e x ta n db a s e do nt h et h e o r yo fm i x e d c u l t u r e ,w a ss e p a r a t e di n t of o u rp a r t s ,i n c l u d i n gt h es t y l eo fk a i ih i g a s h i y a m a sp r o s e s a n dt h r e ec a u s i n gf a c t o r si nh i ss t y l ef o r m i n gp r o c e s s ,w h i c hw e r et h ep e r s o n a lf a c t o r , t h e o c c i d e n t a lf a c t o la n dt h ej a p a n e s ef a c t o r t h el o g i c a lr e l a t i o n sa m o n gt h ea b o v ep a r t sc a nb ed e s c r i b e da sf o l l o w s n a m e l y , t h ef i r s tp a r tp r o v i d e dt h et h e o r ys u p p o r tw h i l et h er e s tp a r t ss h o w e dt h ee x a m p l e s f i r s t l y , c o m i n gs t r a i g h tt o t h ep o i n t ,t h ep a p e re s t a b l i s h e dac o n n e c t i o nb e t w e e nk a i i h i g a s h i y a m a sp r o s es t y l ea n dt h em i x e dc u l t u r et h e o r y , s i m u l t a n e o u s l yd e f i n e dt h es t y l e a sar e p r e s e n t a t i v eo ft h em i x e dc u l t u r e s e c o n d l y , h i st e x tw a sa n a l y z e dt h o r o u g h l y a c c o r d i n gt ot h ep e r s o n a lf a c t o r , t h eo c c i d e n t a lf a c t o r , a n dt h ej a p a n e s ef a c t o r , t h r e e f a c t o r sw h i c him e n t i o n e db e f o r e t h e s ep a r t sl e a dt ot w ol e v e l so fp r o s es t y l e ,as h a l l o w o n ea n dad e e p e ro n e m e a n w h i l e ,t h i sp a p e rd i s c u s s e dt h es t y l eo fk a i ih i g a s h i y a m a s p r o s e so v e rd i f f e r e n tc u l t u r e s a n da r t s t h i r d l y , i tp r o v e dt h ec o n n e c t i o na b o v ea n d d e m o n s t r a t e dt h er e p r e s e n t a t i v ec h a r a c t e ra n dm o d e r n i t yo fk a i ih i g a s h i y a m a sw o r k s f i n a l l y , i tc a m e t oac o n c l u s i o nt h a tk a i ih i g a s h i y a m a ss t y l ew a st h em o d e lo fj a p a n e s e c u l t u r ee v o l u t i o n k e yw o r d s :k a i ih i g a s h i y a m a ,p r o s es t y l e ,b a l a n c e ,m i x e d c u l t u r e l i 前言 上一j 一 刖舌 作为一位艺术家,东山魁夷的身份十分特殊。他在美术界和文学界都颇有建树, 更难得的是两方面的成就可以相互匹敌,这使他当之无愧地成为大和民族骄傲的资 本在美术领域,他是现代日本最负盛名的风景画家,被誉为画界“三座大山 ( 东山魁夷、平山郁夫、高山辰雄) 之首;在文学领域,他一共创作了十一本以散文 为主的作品集,与川端康成被并称为同本当代散文创作的“双璧”,但东山魁夷的 文学成就并没有得到学界应有的重视。一直以来,人们总是把注意力集中在他的画 作上,大大忽略其文学作品的研究价值,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 东山魁夷曾饱含深情地说:“打出生的时候起,我就生长在东与西的连接点上。 对于异国风物充满了憧憬,看到富有乡土气息的东西就会泛起乡愁,这就是我的命 运。照我看,这也可以说是同本文化的命运。”这句话不但概括出东山魁夷曲折的 人生轨迹,而且暗含着他执着的艺术追求,更重要的是,它隐约暗示了东山散文风 格的本质加藤周一所提出的“杂种文化 的典型。换句话说,东山的文学作 品虽然给人以弥漫着同本传统风格的第一印象,但稍加深入,就能发现西方文化影 响的蛛丝马迹。值得一提的是,这样的艺术境界既不是盲目纯化带来的,也不是单 纯继承赋予的。因此,东山魁夷风格和杂种文化论之间的微妙关系,将成为本文最 终的落脚点。 东山魁夷与中国的关系非常密切。早在1 9 4 1 年,他就到北京、沈阳等地进行 写生旅行。1 9 7 2 年,他的作品春晓被作为中同两圈邦交的礼物赠送给中国。之 后在1 9 7 6 年、1 9 7 7 年、1 9 7 8 年东山又连续来华寻找创作素材。1 9 7 8 年5 月在黄山 时,与我国绘画大师李可染不期而遇,结下了友谊。于是东山在1 9 8 3 年再次前往 北京,访问李可染寓所,观看其墨迹,并向其问笔墨。正是由于这样频繁的访问活 动,东山早在1 9 7 8 年就在北京、沈阳举行了东山魁夷嘶展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可以说,在中国学界闭目塞听的2 0 世纪七十年代初期,东l j l 就为国内美术界所熟 知了。而他的散文作品,在十多年后也陆续得到了译介,在2 0 世纪八十年代全部 得以出版。 尽管如此,国内关于东山的研究,从2 0 世纪九十年代4 丌始,累积至今仅三 十余篇。从纵向的时间线索上来看,研究有两个特点。其一,研究始终没有形成热 点,基本保持每年一两篇的态势,虽然近些年东山作品的再版使得研究略有增长, 但也不过每年两篇的程度;其二,对于东山的研究很少出现新观点、新方向,近二 【h 】东山魁夷:东山魁夷散文选,陈德文选译,百花文艺出版社,1 9 9 1 年,第3 6 页。本文以下凡引用此 作品,均引自这一版本,i 另加注,仅在引文后注明页码。 l 前言 十年来,绝大多数研究一直纠缠于他的风景画的种种特点,在浅层次对其画作进行 泛泛的赏析,没有任何突破。 如果将这些研究性的文章进行横向的分类,首先可以分为美术研究和文学研究 两类。前者从数量上质量上都占绝对优势,从1 9 9 2 年至今,关于东山的文学性研 究只有三篇,一篇是刘士林的返归童贞东山魁夷散文的美学思想初探。这 篇文章属于早期研究成果,他对文章的立意有这样的解释:“如果说东山魁夷的风 景画表现了一种拉奥孔式的静穆、单纯的美,那么他的散文,恰以一种诗的方 式,表达这些画境背后的、主体内心痛苦寻求的思之历程。这也是本文将东山 魁夷散文的美学思想作为问题提出、并加以探析的原因。”这样的观点在研究初期 是十分独到的,但遗憾的是,他生硬地将莱辛的拉奥孔、唯美主义、存在主义 等等西方的理论和思潮全部堆砌到东山的散文作品中,给人混乱而不能信服的印 象,故该论文没有在学界产生影响,以至于之后的五年,才有新的文学研究方向的 文章出现。 接下来的一篇是段育和的“绘画美”的动人显现读东山魁夷和吴冠中的 散文,他没有参考刘士林的研究方向,而是将东山魁夷和吴冠中放在一起,力图 发掘两位画家散文中的共同之处。他认为:“研读他们的风景散文篇什或是散见于 其他散文中的描述风景的文字,会产生一种突出而鲜明的共同印象,即他们的散文 文画渗透、画境、文境,两者相兼,是散文的绘画美的动人显现。”这篇文章 的立意确实非常新颖,将这两位画家放在一起进行比较也很恰当,但他的论述流于 表面,只是简单地分析了一下两位作家写作风格上的异同就匆匆结尾,止步于散文 风格的分析,缺乏系统的分析。 还有一篇是张鹏振的东山魁夷散文的叙述风格,他“探讨了东山魁夷散文 自然、沉静、明净的叙述风格,并认定这种风格使其艺术境界体现出东方审美情调 和唯美的色彩。”这篇文章的文本细读完成得很好,但缺点在于理论深度不足,这 就使得文章有读后感的倾向,学术价值不高。 除了以上三篇,其余关于东山的研究性文章全部属于美术研究,而且研究的方 向也大同小异,主要集中在对其作品美的特点的探讨上,具体有同本美( 东方美) 、 自然美、意境美、童真美等。具有代表性的有:唐月梅的美在淡雅与静寂东 山魁夷绘画之美 ,她作为东山散文的主要译者,对其人、其画、其文有比较全 面的认识。她的这篇文章,虽然立足于鉴赏他的画作,但也稍稍涉及到他的散文创 。刘士林:返归童贞东山魁夷散文的荚学思想初探,载十郑州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1 9 9 2 年 第4 期5 9 6 2 页。 圆段育和:“绘画美”的动人显现读东山魁夷和吴冠中的散文,载于文科教学i 9 9 7 年第l 期2 7 3 0 页。 张鹏振:东山魁夷散文的叙述风格,载十湖北广播电视人学学报,2 0 0 6 年第2 期,第8 3 8 5 页。 回唐月梅:美在淡雅与静寂东山魁夷绘画之荚,载于l r l 本研究,1 9 9 3 年第3 期,第6 4 6 9 页。 2 前言 作。她认为东山把握住了日本文化“多彩与淡泊、华丽与幽玄”的双重性,显示出 她敏锐的观察力。叶渭渠信州东山画赞娜虽然不能算一篇研究性的文章,但鉴 于作者的学术地位和洋溢真实情感的文字,还是起到了很好的推介作用。臧新明的 对称东山魁夷绘画生涯中重要的美学语言是另一篇优秀的东山研究文章, 他抓住了东山画作中非常显著的“对称”特点,并由“绘画的对称”上升到“精神 的对称”,甚至创造性地指出,东山的散文创作和绘画创作具有对称的关系,逻辑 严密,很让人信服。还有一篇比较好的文章是陈杉杉的异国的憧憬故乡的依恋一 一论东山魁夷对自然的心灵阐释, 她通过东山的两幅面作月下银花和金黄 的枫叶详尽地探讨了画家身上复杂的文化状态和与大自然的关系。黄小金、韩红 的东山魁夷画中的王维诗意颇有创见地将东山与王维相较,不仅写到了他们 诗画合一的特点,还特别论述了他们的“禅”意,这样的论证使整篇文章观点新颖 而有开拓性的价值。 其余有代表性的文章还有:刘士林的东山魁夷的章贞美 ,刘凌的东山 魁夷的东方美兼论中日审美异同唧,刘洪彩的从东山魁夷的风景画看日本 美术的自然主义特征,尚弦的风景的歌者浅谈东山魁夷的风景艺术 , 张金峰的论东山魁夷的心象风景画、东山魁夷与川端康成作品的意境美 , 朱路芳的走进东山魁夷的风景世界。这一系列研究成果,对东山的绘画风格 的认识达成了共识,并充分肯定了他的绘画成就。但遗憾的是,由于选题过于接近, 缺乏创新精神,使得研究面单一、狭窄,价值不高。 鉴于巨大的文化差异,东山在西语世界的接受程度远远不如在中国,关于其绘 画的研究文章已是凤毛麟角,散文完全没有。而在东山的祖国同本,他从上世纪六 十年代丌始就广受关注。川端康成非常欣赏东山,称其为“同本古典美的精魂”, 并为他写了一系列文章:美丽的地图( 1 9 6 4 ) 、评东山魁夷的( 与风景的对话) ( 1 9 6 7 ) 、古都的风貌( 1 9 6 9 ) 、东山魁夷之我见( 1 9 7 1 ) 、东山魁夷的( 晚钟) ( 1 9 7 1 ) 、东山的窗( 1 9 7 2 ) 。早在1 9 7 2 年,同本美术出版社就出版了东山研究 唧叶涮渠:信州东山i 田i 赞,载十散文,2 0 0 1 年第l 期,第1 6 - - 1 7 贝。 2 臧新明:x , j - 称东山魁夷绘i 田i 生涯中重复的炎学语言,载十浙江帅范人学学报,2 0 0 5 年第4 期,第 2 5 2 9 贞。 乍陈杉杉:异国的憧憬故乡的依恋论东山魁夷对自然的心灵闸释,载于南京艺术学院学报,2 0 0 4 年 第3 期,第1 2 3 m 2 5 - 贞 缱黄小金、韩红:东山魁夷画中的千维诗意,裁于新z - - 术,2 0 0 5 年第3 期,第8 4 8 5 页。 刘l :林:东山魁夷的奄贞荚,载于齐鲁艺苑,1 9 9 4 年第l 期,第2 4 - 2 5 页。 刘凌:东山魁夷的东方荚兼论中lf 审荚异i 川,载十泰安帅专学报,1 9 9 5 年第l 期,第2 5 2 8 页。 。刘洪彩:从东山魁夷的风景i 田j 看l l 奉荚术的自然主义特钲,载十岂术研究,2 0 0 3 年第l 期,第7 8 贞。 畦尚兹:风景的歌者浅淡东山魁夷的风景艺术,载十”肃- 矗帅学报,2 0 0 3 年第6 期,第1 0 5 1 0 6 页。 喱张会峰:论东山魁夷的心象风景1 1 1 1 j ,载十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 0 0 4 年笫3 期,第3 2 3 3 页。 张金峰:东山魁夷与川端康成作品的意境荧,载于荧。j 时代,2 0 0 6 年第7 期,第4 7 4 9 贞。 1 1 朱路芳:走进东山魁夷的风景世界,载于山东农业人学学报( t 会科学版) ,2 0 0 8 年第2 期,第1 0 l ,1 0 5 页。 3 前言 的专著柬山魁夷人和蓼衍,由日本评论家的文章结集而成。由此可见,由于东 山对日本文化的传统美有了全新的阐释,其本国学界已经对其进行了比较系统和充 分的研究,但侧重点仍在美术研究的方向,他的文学价值依然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掘。 总体上来说,从2 0 世纪九十年代初至今,我国对东山魁夷的研究水平并没有 明显的上升,早期部分成果的研究深度到目前都没有被超越。而国外的研究虽然起 步很早,但也过分倾向于美术研究。因此,对于东山其人其文的研究,还存有非常 大的开拓空间。 为了论证东山风格和“杂种( 混合) 文化论 之间的呼应关系,本文将分四个 部分,由总到分地进行讨论,这四个部分是:一、东山魁夷散文风格的特点;二、 东山散文风格形成中的个人经历因素;三、东山散文风格形成中的同本文化因素; 四、东山散文风格形成中的西方文化因素。本文首先直接阐明东山的散文风格的本 质与“杂种( 混合) 文化论 的三重契合,进而尝试探讨一组值得商榷的主流 观点,以便从正反两方面明确东山的风格特点。随后以三种不同的因素( 个人经历、 同本文化、西方文化) 展开具体研究,在前文得出的结论上进行全面的文本分析, 希望通过这种方式凸显东山魁夷作为一个文学家身份的重要性,以及东山风格作为 一个“杂种文化”的典型在文学史上的意义。 4 第一部分东山魁夷散文风格的特点 一、东山魁夷散文风格的特点 东山魁夷的散文作品明白晓畅,优美亲切。因此,概括他的散文风格似乎是非 常简单的事,甚至不必大费笔墨来加以分析。事实上,看似平白的文字,是有多层 次、跨文化的风格为背景支撑的。东山散文风格带来的美感,就如同贾府的茄鲞, 刘姥姥吃起来只是家常的烧茄子,殊不知这道菜经历了许多道工序,甚至还耗费了 十来只鸡来搭配。 为了得到东山散文风格的潜在配方,我们不妨从加藤周一和他的杂种( 混合) 文化论入手,尝试以这个理论来解读东山j x l 格。当东山的散文j x l 格和杂种( 混合) 文化论之间成功建立起合理联系,进而确立了某种特性的时候,我们也就找到了展 开具体研究的有力途径。 ( 一)东山魁夷散文风格的本质 阅读东山的散文作品时,扑面而来的是充满同本文化情趣的流畅文字,不论是 四季变化的景致还是富有异国情调的游记,抑或是富有哲思的画论,都不失传统风 味。但如果以这个特点将东山定位为一位继承传统的日本散文家,又有不妥。因为 稍加回味就会发现,东山的字里行间还有传统之外的元素鲜明的色调、强烈的 构图感、西欧文化中的种种传说因此,透过这一切,抓住东山散文的核心本质, 就成了当务之急。 1 加藤周一与“杂种( 混合) 文化论” 加藤周一( 1 9 1 9 - 2 0 0 8 ) 被誉为当代f 1 本“百科全书式”的学者,是一个有着 复杂经历的评论家。他当过医生、大学教授、专栏作家、创作过小说、诗歌,直到 去世前一年仍然作为评论家活跃在第一线。加藤先生著作等身,主要著作收录在加 藤周一著作集2 4 卷( 平凡社,1 9 7 8 1 9 9 7 年) 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杂种( 混合) 文化( 大r 本雄辩会、讲谈社,1 9 5 6 年) 和日本文学史序说( 筑摩书房,1 9 7 5 年) 。 加藤虽然自幼热爱文学艺术,但难得的是,他具有一般同本人所不具备的严谨 科学思维,这应当归功于他的医学背景。作为一个留法学者,他对法国大革命所确 立的人权思想为代表的民主主义推崇备至。这些特点,是理解他文化理论必不可少 的背景资料。 本文涉及的“杂种( 混合) 文化”的观点形成于加藤1 9 5 5 年2 月从法国留学 回国的途中,同年6 月以“同本文化的杂种( 混合) 性”为题在思想杂志上发 表,概括的是日本文化的本质。加藤提出这种文化理论,出发点是纠正当时日本国 5 第一部分东山魁夷敖文风格的特点 人对于自身文化不纯正的自卑感。因为出于这种自卑感,日本文化在国学纯化运动 和全盘洋化运动中摇摆不止,丧失了自古以来就有的接纳精神。加藤希望国民通过 正视同本文化的这一特性,重塑自信,坦然面对势不可挡的民主和现代化进程。 在加藤的理论框架中,所谓“杂种( 混合) 文化”是将r 本与欧洲国家和新加 坡、马来西亚等殖民地国家相比较得来的。以英国为例:“英国的文化不像日本那 样的混杂的东西,医学是外国式的,美术是另外一个外国式的,而生活方式却是日 本式的。所以,他们做任何事都不轻薄,沉着镇静地肩负着悠久的历史。”而新加 坡的情况是这样:“新加坡的西方式的大街,并不是马来人为了自己的需要由自己 的双手修建起来的。对这样的贿民地来说,从原则浣,问题是很清楚的:要么是殖 民地,要么是独立国家;要么是来自外国的舶来品,要么是国产产品。”( 日本文 化的杂种性,第3 页) 而在日本,“港口的栈桥也好、超重机也好,大街的西式建筑物也好、风俗习 惯也好,一切都是同本人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而由自己的双手创造出来的。”( 同 本文化的杂种性,第4 页) 简单地晚,日本与欧洲国家相比,是纯种文化和非纯 种文化的区别,进而和殖民地国家相比,又有主动和被动接受异质文化的差别。根 据这两组比较,就可以确定杂种( 混合) 文化的定义在发展过程中积极吸纳异 种文化元素,最终形成独有混合模式的文化范式。最关键的是,这种吸纳不是纠结 在细枝术节上的,而是从根本上进行的,甚至可以说,杂种( 混合) 文化是在异种 文化的浇灌下成长起来的。这样重要的特征,足以将杂种( 混合) 文化和一般意义 上的文化交流区别开来。 以杂种( 混合) 文化的典型同本为例,它对异种文化的接受很早就开始了,甚 至可以追溯到飞鸟时代之前。从最近的一两百年来看,其对外来文化的摄取在明治 以前主要是从中国,明治以后主要从西欧,战后则主要从美国。正是明治后期强大 的西方文化攻势打乱了同本知识分子的阵脚,让他们不知所措,陷入了某种程度的 恐慌之中。加滕在上世纪五十年代提出的杂种( 混合) 文化论无疑是- n 镇静剂, 恰逢其时。他一针见血地指出:“不管是现代主义还是国家主义,面对日本的文化 从根本上就是杂种这一事实,却回避以它为根据,而唯心地企图对它进行纯化的运 动,这不过是- 4 0 :修剪枝叶的作业。任何一方的动机都是面对纯种的劣等感,一般 地说,关于任何事情都从劣等感出发,是不可能抓住真j 下的问题的。 ( 同本文化 的杂种性,第1 5 页) 但加藤只是指出了问题所在,并没有具体指出解决办法,换句话说,他找到了 一个典型,并没有给出一个理想型。而东山魁夷的散文创作不但是日本杂种( 混合) 【| l 】加藤周一:【j 本文化的杂种性,杨铁婴译,k 春:吉林人民 i ;版社,1 9 9 1 年,第2 页。本文以下凡弓 用此作品,均引白这一版奉,不另加注,仅在引文后注明页码。 6 第一部分东山魁夷散文风格的特点 文化的代表,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这个理想型在文学领域的空白在日本战 后文学重建和发展时期,散文作品匮乏,东山魁夷和川端康成一样,以这种优雅的 文体探索着日本美的真谛。 2 东山魁夷与“杂种( 混合) 文化论” 值得一提的是,不论是东山还是加藤,远洋回国的轮船,都是很重要的意象。 因为当他们从欧洲求学归来的时候,在轮船上第一眼看到同本的海岸,都为祖国的 独特风貌所吸引,受到很大的启发。这种启发,对他们同后的思想道路有重要的意 义。1 9 3 5 年的秋天东山从德国回国,所见的是同本式的风景,“具有同本画中浅绿 和碧青的色感”,连海的颜色都和欧洲的迥异,这令他的“心中充满了安适和亲切 之感”( 东山魁夷散文选,第3 2 页) 。而加藤在二十年后,1 9 5 5 年的冬季从法国 回国,也看到了“那个水墨山水画常常描绘的古老而美丽的同本”,但同时,他还 看到了一个充满了工业气息的“活跃而勤奋的国民所创造出来的所谓现代的日 本”( 同本文化的杂种性,第3 页) 。 他们眼中的景象之所以不一样,主要是由于日本从三十年代到五十年代跨越了 二战,经历了工业的大发展。但他们观察问题的出发点不谋而合正是东山找到 的从欧洲返观f 1 本的视角这样才不至于因为“身在此山中”而对同本文化的特 质熟视无睹。换句话说,东山的艺术创作和杂种( 混合) 文化的契合点也j 下是以这 种视角为基础的。而他们都在以自己的方式寻找r 本文化的出路。 如果加以归纳,加藤所谓以同本为代表的杂种( 混合) 文化的特点主要体现在 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该文化在面对异种文化传入的时候保持积极的态度;其次, 它是在多种文化长时间的培育下成型的;第三,对于外来的元素,它能适当改造, 最终形成自己的风格特点。这三个特点提供了将东山散文创作与之进行比较的契 机。 ( 1 ) 观念和态度 以东山的散文作品来看,他对异种文化的接受主要有两个方向,一是面向其他 国家:对西方的文学作品和文学流派进行引用和借鉴;二是面向其他艺术门类:大 胆地将绘画艺术的元素引入文学创作。作者的散文作品中,西方文化和绘画元素有 相当丰富的体现,这在下文的展开论述中将得到证实。除此之外,作者在创作时的 观念和状态,也是我们应该关注的重点。因为将异质元素引入作品,并且合理安排, 这绝不是偶然的,需要作者主观能动性来配合,这既是一种开放的观念,又是一种 积极的心态,也可以说是作者国际化的艺术观。 7 第一部分东山魁夷散文风格的特点 从宏观上来说,东山自始至终对f 1 本文化怀有坚定的信心,对日本自古以来接 受外来文化的事实直面不讳,表示“日本民族从很古的时候起,就对外国文化易产 生喜爱和尊重之感”,因而特别容易接受异质文化的传入,而且“在整个历史上没 有一个时代不接受外国、特别是中国的东西”。然而他并没有强大的外来文化会 改变日本传统文化特质的担忧,因为日本文化“同时也具有强烈的保持日本自古以 来的特质的意愿”( 美与游历,第1 5 6 页) 。 两者结合,就自然地形成了东山观念中的日本文化发展模式:“从外界传入日 本的文化,要更为激烈、严峻,更为宏大、深刻,也更具有普遍性。但是,一旦进 入无尽头的青山围拥而成的熔炉里,一切便只能改变原有风貌。”罾他进一步认为, 这正是祖国文化的风格所在:“日本是一个远东的岛国,从外面来的东西,通过这 里后,就不会再到别处去,就是停下不走了。因此,无论如何,尽管不情愿,被消 化才是外来文化的命运。因此,我觉得,同本文化具有独特的风格。”( 美与游历, 第3 6 页) 从以上的一系列表述可以看出,对于本国文化交流情况的看法,作者和加藤是 基本相同的。对于已经流入,并且融合的异种文化,东山并不回避,相反,他认为 这是日本文化的特质,这样的看法与杂种( 混合) 文化论不谋而合。当论及自身艺 术创作时,东山直接表述的往往是画论,但这样的画论,和他的文学创作其实是相 通的,事实上代表他整体的艺术观念。 在追溯同本美术发展的历史的时候,作者指出,r 本画的装饰性很强,而“与 装饰性相比,中国的水墨画精神要素很强。把这二者就像搓绳一样编织起来,形成 的就是日本美术史”,但最后作者补充说,“就我来说,还要加上西洋。”( 美与游 历,第1 8 8 页) 由此可见,作为一个同本画画家,他的心胸始终向西方文化敞开, 并且付诸实践。其代表作路,就完全是一幅象征性的现代作品,他本人就明确 表示,这幅画并不是运用日本画的手法创作的。不仅如此,“我正在画着的画中, 看不到同本画和西洋画的区别因此,从个人的感受来说,在f 1 本和西洋之间是 有共同的题材的。 ( 美与游历,第1 4 4 页) 以东山的艺术观,追求同本美和吸纳异种元素不但不矛盾,而且是相辅相成的。 他在日本和西欧之间往复旅行并不是简单地向r 本传统文化的回归,而是一种艺术 平衡点的探寻。不论是写作还是绘画,他都希望找到一种现代的方式来表达他心中 的同本美,而这种方式和区别于日本文化的异种文化之间,一定有密切的联系。 【f l 】东山魁夷:美与游历,诸葛蔚东译,石家庄:花山义岂 l j 版社、河北教育d ;版社,2 0 0 1 年,第1 8 6 页。 本文以下凡引用此作品,均引臼这一版本,不另加注,仅41 引文后注明页码。 圆 | | 】东山魁夷:通往店招提寺之路,许金龙译,石家庄:化山文艺版 p 、河北教育出版社,2 0 0 1 年,第 2 0 0 页。本文以下凡引用此作品,均引白这一版本,不另加注,仅在引文后注明页码。 8 第一部分东山魁夷散文风格的特点 ( 2 ) 西方的培育 “战前,在美术被用国粹主义的眼光来看待的时代,相反我对西洋有更多的亲 近感。”( 美与游历,第1 2 0 页) 正如作者所言,当从初中毕业的时候,从小就对 西方文化充满热情的东山志向就在西洋画,然而机缘巧合,作者最终选择了日本画 专业。等到1 9 3 3 年,作者终于有了到西方学习的机会。当时,作为一个日本画专 业的学生,选择出国被看作是没有必要的。而且,让很多人更不能理解的是,他经 过考虑,并没有选择法国或者意大利,而是选择了德国。这个选择可以看作作者一 生中的第一个转折点,具有很深刻的意义。 根据作者的回忆,做出这样的选择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因为自己学习r 本画,而法国是更适合油画学习的地方,他只是想寻找一个静心了解欧洲美术的国 家,于是选择了德国;另一方面则完全是感性的原因,据既是因为个人内心受到北 欧气质的吸引,才去了德国。事实上做出选择的原因可能更为深层,存在于作者的 潜意识之中。 加藤周一曾经明确地指出,在欧洲三大文化王国之中,英国和法国是纯种,而 “德国文学在某种程度上带有杂种的因素”。为此,他以歌德为例证,认为他“不 仅靠了意大利的文艺复兴、法国的古典主义和英国的浪漫主义培育了自己的世界, 到了晚年甚至还从近东接受了能够接受的东西。”( 日本文化的杂种性,第1 6 页) 除了歌德以外,还有康德、海涅、托马斯曼,他们在同英法作家的比较下,或多 或少都显露出某种程度上的混合性质,因此加藤得出结论:德国也并不是一个纯种 文化的困家。由此不妨大胆推断,东山对德国的选择,确实是出于某种气质上的吸 引,而这种气质,并非所谓“北欧气质”,而很可能是“杂种( 混合) 文化的气质”。 从一个典型的杂种( 混合) 文化国家走向另一个,可以说,东山就是由西方文 化培育成熟的艺术家。在人生观、艺术观还未成型的青年时代,作者先在东京学习 美术,然后就在德国努力攻读哲学和美术史的学位。这样的模式,使他的基础知识 结构由东西文化交织而成。不仅如此,作者在留学时期“很喜欢音乐,文学方面更 爱读德国和俄罗斯的作品”。这个时期的阅读倾向为他同后进行散文游记的写作 创造了很好的条件。 更重要的是,在西方文化的浇灌下,他逐步认识到了只本文化的魅力。东山的 一生是环形的一生,从东到西是半个圆,而西方文化差异带来的巨大冲击促使他画 出了另外半个圆。当他从德国回国的时候,才意识到自己“真正回到日本来了,这 恐怕在同本国内是无法感受到的,而是借助西洋人的眼看到的。”( 东山魁夷散文 选,第4 5 页) 此后他的人生就沿着这样的轨迹不断循环,这是他获得成功的基础。 【l j 】东山魁夷:探索l | 本之美,唐月梅译,石家庄:花山文艺f i ;版社、河北教育:i 版社,2 0 0 1 年,第1 9 7 页。奉义以下凡引用此作品,均引自这一版奉,不另加注,仅在i 引义后注明贝码。 9 第一部分东山魁夷散文风格的特点 这正是东山和杂种( 混合) 文化第二个契合点他艺术的根是由西方文化浇 灌的。作者曾说:“人人都有生育自己的土地的内在的故乡和在一个人成长过 程中给予种种影响的外在的故乡。 ( 美与游历,第1 9 6 页) 正如前文所论述, 日本和德国都是东山的故乡,因此,不管此后东山开出的艺术之花是不是同本色调, 西方都是他艺术生命的发端。 ( 3 ) 风格的保持 同本文化的发展道路交织了中国、西欧、美国种种强大的异种文化的流入,然 后到最后并没有变成一个大杂烩,所有“异种的”,最后都成了“r 本的”,这正是 同本文化自古以来最值得骄傲的地方。上世纪五十年代,加藤提出杂种( 混合) 文 化论的时候,正是国民( 主要是知识分子) 面对欧美文化攻势丧失自信的时候。他 们不愿面对杂种( 混合) 文化的事实,企图以纯化的方式来为日本文化的性质辩解。 但事实上,在民众中间,文化的融合已经开始了,发展到今天日本文化依然以它的 独特性存在着,这是加藤理论正确的最好例证。 与之相似的是,东西文化交织的成长背景并没有让东山感到混乱和困惑,相反, 他获得了一个国际高度的艺术视角。作者很早就意识到:“如果没有明确树立自己 的主体风格,那么即使选择和摄取,其结果也只能引起消化不良。 ( 东山魁夷散 文选,第4 4 页) 因此,东山“在战后光怪陆离的西洋文化的潮流中清醒地守 住了同本这块阵地。”( 东山魁夷散文选第4 5 页) “日本这块阵地”绝不是说东 山最终回归到了传统的日本审美中不论是绘画作品还是散文作品如果这 样认定,那前文所有的论述都是妄言。东山的风格本身与这种风格带来的美感是必 须分开认识的两个问题。 东山的散文风格是复杂的,影响其形成的三方面因素( 个人经历、日本文化、 西方文化) 将在下文具体论述。有趣的是,与日本文化本身的特点相似,由这三方 面因素产生的美感却是纯粹的,因此大可把东山看作日本杂种( 混合) 文化的一个 典型,也是日本文化的一个缩影。 如果将其风格加以整合,可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次是比较容易体会到的 由物哀、幽玄等同本传统审美元素构成。第二层次的风格虽然没有第一层次明显, 但同样非常重要,正是它的存在才使作者的风格变得丰满而具有现代性。它由两部 分组成,一部分和作家的画家身份相关,一部分和西方文化有深刻的联系。这两个 层次完整地构成了东山的散文风格,把他从战前的国粹派、战争期间的浪漫派中区 别出来。他们所追求的是“从压倒性的外国文化的影响下发展起来的文化中挑出影 l o 第一部分东山魁夷散文风格的特点 响比较少的事物,通过整理而形成的概念性的产物”。简言之,对于文化风格, 他们做的是减法,而东山做的是加法。 作者表示:“在德国生活期间我对所谓西洋的合理主义精神越发有了深刻的感 触。 ( 东山魁夷散文选,第4 3 页) 因此,不妨把东山的散文风格看作一种合理 主义的产物,是对自古以来就有的r 本风格的一种改良。加滕呼吁人们重新定义“r 本式的事物”,“从在日本的文学、思想、艺术中形成的尺度出发,创造也适合于外 国作品的普遍尺度”( 何谓日本人,第2 9 页) 。东山的散文作品难道不正是新时 期“同本式的事物”吗? 在融会了种种异质文化之后,他的作品依然显露出明显的 日本美。如果把川端获得诺贝尔奖时受到的评价稍加修改,用以形容东山,也是合 适的作为一位将西方文化元素与画家的眼睛和感觉结合在一起的散文家,东山 魁夷在探索爱、美、死亡以及对价值追求等主题的过程中,极其完美地表现出只本 的特征。与此相较,加藤虽然推崇西方的民主主义,对天皇制有大胆的看法,但在 遇到文化艺术的问题时,也还是一个改良派。这正是东山与杂种( 混合) 文化论的 最后一个,也是最重要的契合点。 综上所述可知,东山魁夷散文风格带来的美感是纯正的,但风格本身是多层次 的。这种多层次的特征,正与加藤周一“杂种( 混合) 文化论”的几个基本特征一 一契合。首先,东山在创作时对同本本土文化怀有! 呸定信心,进而具有博采众长的 开放心态,他执着往返于东西方世界以寻求平衡之美就是最好的例证。其次,东山 早年的学习经历了一个从东到西的历程,从创作之初就和西方文化建立了联系,而 且作者在创作时又不可避免地带有绘画因素的影响,这使得他的散文风格在多种文 化中被培育成型。第三,当各种不同元素在东山作品中得到碰撞、融合的时候,他 的文字依然能展示出一种富有同本传统风味的纯粹美感,这币是所谓的杂合至纯。 如果说同本是杂种( 混合) 文化的代表,那么东山的散文就可以看作同本文化 的一个缩影,这就是东山风格的本质所在。可以说,其带有现代性的散文风格为加 藤所憧憬的日本文化发展模式提供了一个j 下面的典范。因此,东山在文学史上的地 位是不容小觑的。作为典型中的典型,他的散文作品理应得到重视,其对传统和异 种文化的处理方式,也很值得其他国家借鉴。 ( 二)对东山魁夷的不同理解 虽然东山的作品明白晓畅,受到广泛的喜爱,但在理解的时候,依然会有一些 【f 】加藤周一:何谓 j 本人,彭曦、邬晓妍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 0 0 8 年,第2 2 页。本文以下凡引用此 作品,均0 i 自这一版本,卜另加注,仅在f ;j 义后注明页码。 1 l 第一部分东山魁夷散文风格的特点 值得讨论的地方。国内对东山魁夷的权威评论文章极少,所幸叶渭渠和唐月梅两位 日本文化的专家分别对东山的文学作品和美术作品撰写过文章,从中能看到他们对 东t h 仓l j 作的主要观点,代表了学界的主流。加以归纳,值得商榷的问题大致有以下 三个: 第一,作者在“乡愁”中的往复旅行是一种对日本文化的逐步回归; 第二,作者在创作的时候持与西方完全不同的东方“自然观”; 第三,作者与同本文化“两面性间的关系。 这三个问题并不是直接针对东山散文作品的,但选取的是东山创作时的三个关 键词:“乡愁”、“自然观”和“两面性”。这三个词和接下来即将具体展开的几个创 作因素密切相关,如果能把这三个问题说清,一方面从反面说明东山散文的本质特 征,另一方面能使下面的具体论述顺利展开。 1 作者在“乡愁”中的往复旅行是一种对日本文化的逐步回归。 “乡愁”这个词是作者创作散文时的关键词,在文中出现的频率非常高。要尝 试讨论第一个问题,首先要弄清这个词之于作者的真j 下含义。简单地说,“乡愁” 并不是作者对自己故乡的愁绪东t h i r d , 就离开了出生地横滨,在神户长大,所 以他觉得,“我正像某人说的那样,是个丧失故乡的人。度过我少年时代的神户, 并非生我的土地,而生我的土地横滨却几乎没有记忆 。因此,这里所谓的“乡 愁”就不带有具体的意义,并不特指某人的某地,可以看作是一种广泛的概念。 对此,作者这样解释:“在遥远的过去,从大海彼岸东渡而来的古老记忆,存 在于许多同本人的深层意识罩。有这样一种潜在的意识,可能认为大海的彼岸还有 另一个自己的故乡我个人心中的憧憬和乡愁,显示着同本人的一种类型吧。 ( 探索同本之美,第9 1 页) 也就是浣,“日本”是同本民族的故乡,但还有一个 故乡是远在“大海的彼岸”的,可以是中国,可以是西方。 与此类似,在路遥遥一文中,作者还提出了“内故乡”与“外故乡”的概 念。“我们原本就是一个起源复杂的民族。即便存在着从大陆某地数批迁移而来的 不同种族,也已在这个狭长岛国的熔炉内被融合。无疑,这便是我们的祖先。我们 大多数人都拥有内故乡与潜在的外故乡这两个心之故乡,其原因也大致是 因为如此。”( 通往唐招提寺之路,第1 9 9 页) 这罩的“内故乡 指“大和所有拥 有的自然环境”,而“外故乡”是从外界传入日本的“异质文化 ,而它们是大多数 日本人心中并存的“故乡”。 【f l 】东山魁夷:北欧纪行白夜之旅,罗兴典译,石家序:花山文艺版社、河北教育i i :版社,2 0 0 1 年, 第1 7 7 页。本文以下凡引用此作品,均引自这一版奉,小另加注,仅在引文后注明页码。 1 2 第一部分东山魁夷散文风格的特点 由此可见,作者的观点是,之所以日本对外来文化有这样强的包容力,是因为 同本人的起源就是移民,对他们而言,外来文化也具有故乡般的亲切感,因此他们 潜意识里怀着对外部世界的憧憬,当异质文化流入时,主观上不会排斥。这样反而 使各种异质文化在这个岛国得到了很好的融合,形成了复杂的日本文化。 但是我国主流观点在理解这个问题的时候,往往是以中国思维模式来进行思考 的。普遍上认为,异质文化的传入往往是入侵式的,“当一种民族文化通过某种渠 道进入另一个民族文化圈时,接受方的民族文化心理往往处于一种矛盾的状态”, 在这种矛盾中会出现保守派和改革派,而维护本民族传统应该是日本保守派的本 能。而反之,如果是主观上持开放态度的改革派,就应当主张全盘西化。譬如学者 唐月梅曾写道:“简单地说,其成功的秘密在于他始终保持着大和魂、大和之 美,即始终怀着一颗对同本美的爱心,一颗炽烈的日本心他身居西方,却心 怀故国,正是这种对故国的乡愁与对西方的憧憬,形成了东方传统的现代艺术精神 的要素。”学“保持”、“心怀故国”在这里成为“秘密”和“要素”,艺术创作的最 终目的是达到日本艺术的发扬光大,而事实并不是如此,作者的开放心态是我们难 以想象的。 作者曾写道“对于异国风物充满了憧憬,看到富有乡土气息的东西就会泛起乡 愁,这就是我的命运。”( 东山魁夷散文选,第3 6 页) 可见“憧憬”是对西方的, 而“乡愁”也未尝不是,他的心灵同时向两个方向敞开,并没有逐渐倾向于其中的 一方。在东西方的游历中,作者的“故乡”可以看作一个标准,用以捕捉能触动他 心灵的风物,而这样的风物可以在同本,也可以在西方世界。 当他旅行到丹麦时,情不自禁写道:“尽管是那样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职业规划意识在中职生中的培养途径
- 完善全过程工程咨询模式下的诚信体系建设
- 八下音乐考试题目及答案
- 2025年教育统计学试卷及答案
- 完善研发活动信息化管理与数据分析
- 绿色材料选择对企业产品提升的长远影响
- 农村水利水电项目后期维护与可持续发展路径
- 无供用电合同(标准版)
- 门面转名合同(标准版)
- 《三国鼎立》课件
- (2025)事业单位考试公共基础知识试题库及答案详解(真题)
- 证券公司合伙协议书
- 2025年高新技术研发成果转化市场分析报告
- 加气现场安全知识培训课件
- 涉外劳务纠纷管理办法
- 2025年秋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含教学进度表
- 幼儿园三重一大会议记录范文
- 2025至2030药用包装铝管行业项目调研及市场前景预测评估报告
- 胜利油田安全课件
- 纸箱厂企业介绍
- 热力管网焊接知识培训班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