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3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文摘要 庄子与马斯洛是生活在不同时空中的思想家,他们思想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却 有着惊人的相似,不一而同地表现出了对人本身和人的存在的关怀,理想人格是 他们思想精华的集中体现。理想人格是一种人生哲学中体现人的价值、完成人生 目标的人物形象,庄子理想人格是以真人、神人等为代表的一系列形象,马斯洛 理想人格是自我实现的人。虽然庄子与马斯洛生存环境的差异,决定了两位哲学 家理想人格的实现途径有着明显的差异,但由于他们的理想人格思想均是“文明 之梦的最大幻灭”的产物,是对战争和文明的反思,共同表现出对人性和人生的 极大关怀,因而其理想人格的特征又具有许多相似性。 庄子理想人格完成的关键在于能否得“道”,进入“游”的境界;马斯洛理 想人格的完成则有赖于基本需要的满足,以及在此基础上的存在性价值的驱动。 不同的途径表现出庄子与马斯洛对物和人的欲望的不同看法,一为完全摒弃,一 为不断满足;“游”和自我实现同为渐进、无止境的过程,但“游”是完美永恒 的境界,而自我实现是有缺憾的美。在对人的终极价值是否实现的规定中,庄子 众生平等的胸怀与马斯洛的多种前提条件相比,更为理想宽广。但二者殊途而同 归,都是为了人和世界的纯净美好。 庄子和马斯洛理想人格都体现出对生命的爱惜,对美好人性的向往,对生存 自由的追寻,以及对人生终极价值的探讨,具有审美化的特征。他们追求人性本 真的自然流露和生存的自由;以美善之心消解了对立,达到了物我合一;以审美 的眼光看待世界和生命自身,还原了物本身的意义,追求的是审美的人生。庄子 与马斯洛理想人格虽然存在一些矛盾和局限,如个体性的过分凸显、是非感的丧 失等,但是他们体现了人类共有的精神特征与价值追求,其中凝聚的哲学家真诚 的努力以及对生命真谛的探索,对于现实的生活和人生具有永恒的魅力和意义。 关键词:庄子马斯洛理想人格体“道” 自我实现 a b s t r a c t c h u a n g z ia l l dm a s l o ma r c “i l k e r sw h o l i v e di nd i 腩r e n tp e r i o d s b u tt h e r e 呲s o m u c hs i m i l a r i t yi nm e i rt h o u g h t sb o m 、v i t ht h ed e e pc o n c e mo fh u m a i lb e i n g sa i l d h u m a ns u r v i v a l t h ei d e a lp e r s o n a l i t yi st h er e 矗n e m e mo fc h u a n g z ia i l dm a s l o ml i f e p h i l o s o p h y t h ei d e a lp e r s o n a l i t yo fc h u a l l g z ii sas e r i e so f 缸1 拯d ci m a g e s ,a n d m a s l o m si d e a lp e r s o n a l i t yi st h ep e r s o no fs e l f a c t u a l i z a t i o n t k r ei so b v i o u s d i 丘宅r e n c eb e t w e e nt l l ew a y so fb e c o m i n gi d e a lp e r s o n a l 畸o fc h 啪g z i 姐dm a s l o m b e c a u s eo ft h c i rd i 腩砌呲l i v i n gb a c k g r o l l i l d b yr e 踮o no ft l l e i rm o u g h t sb o t ha r e c r i t i c i s mt ob 甜l e sa i l dh 砌a 1 1c i v i l i z a t i o n s ,s ot h e 咖i d e a lp e r s o n a l i t i e sh a v el o t so f s i m i l a r i t y t h eo n l yw a yb e c o m i n gi d e a lp c r s o n a l i t yo fc h u m 孵ii sp l l r s u i n go ft 幻 s e l f a c 引言 庄子( 公元前3 6 9 前2 8 6 年) 宋国蒙入,名周,与老子同为先秦道家学派 的主要代表,其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重要一脉,对中国两千多年的文明 进程和民族心理的形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亚伯拉罕马斯洛( a h m a s l o m , 1 9 0 8 1 9 7 0 ) 出生于纽约的一个犹太人家庭,被誉为“人本主义心理学之父”。 虽然他们的生活相距千年,但由于其思想都是“文明之梦的最大幻灭”的产物, 是对战争和文明反思的结果,因而共同表现出对人性和人生的极大关怀,塑造出 了各自的理想人格。理想人格是一种人生哲学中体现人的价值、完成人生目标的 人物形象,是一种人生哲学理论宗旨的标志,庄子理想人格是以真人、神人等为 代表的一系列形象,马斯洛理想人格是自我实现的人,他们都将其理想人格视为 完美的人性。 对生命的重视,对生存自由的追寻,以及对人生终极价值的探讨,共同的问 题与思路使马斯洛思想与庄子思想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马斯洛曾多次流露出道 家哲学对他的深刻影响,在说明高峰体验、存在性价值、自我实现者等的特点时, 马斯洛曾经提出过“道家形象”,“无为”,“无用”等概念,其自我实现的人与庄 子的理想人格相似,也具有审美化特征,增加了两种理论的可比较性。由于庄子 和马斯洛时代背景的不同,决定了这两种哲学思想的差异,因此,其理想人格也 有着明显的差异,但是,正是这种差异性丰富和推进着理想人格模式。马斯洛虽 然受到了庄子思想的影响,但他有意识地对庄子思想进行了改造,从而使其理想 人格的实现具有了更大的现实性和可操作性。 庄子和马斯洛是两位有着强烈思想共鸣的哲学家,因此,对代表其人生哲学 宗旨的理想人格的比较是必要的。但是,整体来说,国内对庄子和马斯洛的研究 成果是不平衡的。庄子的研究成果可谓汗牛充栋,注者论者终世而不衰,随着西 方思想的渐入,新的哲学视野,如现象学、存在主义等,又为庄子研究提供了新 的研究视角和方法,1 9 8 0 年代以后甚至成为显学,庄子哲学作为生命美学和生 存美学的内涵得到了更加深刻的突显。马斯洛哲学在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才登 陆我国,并且,其作品一般以译介为重、研究为轻,论者多将其视为心理学理论, 并未以人生哲学看待。然而,马斯洛对生命价值的思考已不是心理学所能局囿的, “他们的研究对象是人的内心生活体验,他们关心的是人类生活的迫切问题与真 实感受。”回马斯洛的思想并不是“一门书斋里的学问或学究的空谈,实际上它与 人生的关系极为密切。它所研讨的题目,从最严肃的道德伦理、人生意义到最平 常的自卑自傲、思绪起伏,都会使你感到十分亲近、关切。” 马斯洛人本主义也 是人生哲学。然而,对他们进行分别研究的论著比较多,比较的论著却不多见, 只是零星见解,这样的状况表明,对于研究他们思想中所共同体现出的超越时空 的普世性精神是有必要的。 论文以庄子和马斯洛理想人格为研究对象,运用比较的方法,对他们理想人 格实现的途径和特征进行了比较,寻找二者的共同性与差异性。由于庄子和马斯 洛对物和人的欲望的看法不同,一为完全摒弃,为不断满足,决定了其理想人 格实现途径的不同;其理想人格实现的境界和标准也不同,一是完美永恒的境界, 一为有缺憾的美。在对人的终极价值是否实现的规定中,庄子众生平等的胸怀与 马斯洛的多种前提条件相比,更为理想宽广。但二者殊路而同归,都是为了人和 世界的纯净美好。庄子和马斯洛理想人格都体现出对生命的爱惜,对美好人性的 向往,对生存自由的追寻,以及对人生终极价值的探讨,都具有审美化的特征。 庄子和马斯洛理想人格能够超越束缚与限制,追求人性本真的自然流露和生存的 自由;以美善之心消解了对立,达到了物我合一:以审美的眼光看待世界和生命 自身,还原了物本身的意义,追求的是审美的人生。庄子与马斯洛理想人格虽然 存在一些矛盾和局限,但是他们体现了人类共有的精神特征与价值追求,其中凝 聚的哲学家真诚的努力以及对生命真谛的探索,对于现实的生活和人生具有永恒 的魅力和意义。 两千多年过去了,庄子并没有随着时间的流逝被人们忘却,以马斯洛为 代表的人本主义已高潮退去,但其思想的预见性、先进性及深刻性却并未消褪, 随着时代的变迁反而更见其真纯。不同时代的人,有着不同的命运和生活,有着 不同的生命感受,但每个时代的人所遇到的精神困惑却是相似的,对人的本质、 生活真谛的永恒追求并没有改变。庄子和马斯洛试图寻找的不是一己之利,而是 。f 美】夏洛特布勒等:人本主义心理学导论原序,陈宝铠译,华夏出版礼 x 人少而不善人多”( 胜箧) ,“凡人心险于山川,难于知天”( 列御寇) ,“人心 排下而进上,上下囚杀”( 在宥) ,因此,需用“道”予以净化。庄子的人性论 本于他的“道”论,认为“道”之于人即是人性,即如徐复观先生所说,“道, 是“创造宇宙的基本动力,人是道所刨造,所以道便成为人的根源性的本质;克 就人自身说,他们先称之为德,后称之为性。”。只有合“道”、体“道”之性 才可能是善的,是真的。人原本由“道”而生,人性同流于“道”性,只是后来 人被自己创造的文明和智巧所蒙蔽,迷失了真性。庄子认为文明的异化使人失去 了人类原初状态的善良、美好的本性,呼唤人性的回归。“道”生天地万物,人 本应同万物一样,源于“道”,复归于“道”。正因人和万物同本同根,所以众生 平等,并无高下贵贱之分。庄子主张人类社会退回到混沌时代,与自然浑然共处; 主张抛弃智慧巧饰,返回到婴儿状态,回归不受文明浸染的人的自然心灵。庄子 以其瑰丽的哲学展现着他对生命和人生的理解,对众生的爱惜,以及对自由的热 烈追求。庄子的人生哲学是“对人生的理想境界和实践方法的思考。是发端于、 立足于个入生存中的困境”。的,在生的艰难中,庄子努力寻找着生命的安顿之 所。在保全生命的前提下,追求自由,同化于“道”是庄子赋予生命的价值和意 义。 亚伯拉罕马斯洛( a h m a s l o m ,1 9 0 8 1 9 7 0 ) 出生于纽约的一个犹太人家 庭,“人本主义心理学之父”,毕生致力于健康人格的研究,需要层次论和自我实 现论是其理论基石。马斯洛不满于精神分析以病态人的人性作为人类本性,行为 主义以普通人的人性为人类本性,而主张优秀个体人性中的积极面才是真实的人 性。从而改变了自弗洛伊德、荣格以来的心理学发展走向,代表了心理学“第三 力量”的崛起。 马斯洛亲历过第二次世界大战,残酷的现实是他理想人格思想的灵感和源 泉。两次世界大战的血腥与残酷,将人性的丑陋与扭曲暴露无遗,使人类不得不 反躬自问,质疑人性和人本身。人活着为了什么? 人的本性是什么? 对人的本性 的迷惑使爱因斯坦,这位人类最伟大的科学家也感到茫然,他曾写信询问心理学 大师弗洛伊德,弗洛伊德的回答是;因为人有恶的本性。战争所表现出的“文明 。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华东师范大学出版杜2 0 0 1 年版,第3 0 贞。 。崔大华:庄学研究,人民出版社1 9 9 7 年版,第1 4 2 页。 5 之梦的最大幻灭”,资本主义发展的动荡与弊端,贫富悬殊、种族歧视等社会 问题的激化,使人们产生了对人性进步的怀疑、对人类可能自我毁灭的担忧,悲 观主义弥漫在整个美国。“有一天整个世界将被扫而光没有什么价值是值 得为之努力的,最聪明的做法就是及时行乐,享受生活所能给予的一切” 。面 对现代生存困境,人的生存的薪的危机使人的孤独与绝望有增无减。马斯洛表现 出了对人类文明的反思,认为大部分的文化都压抑了人性的自然流露,摧残了人 的自我实现。自身价值的失落、生活的空虚伴随着每一个现代人,在消费文化的 洪流中和“人死了”的呼声中,马斯洛努力寻找着人的生存的归宿和意义。马斯 洛以大工业时代物质文明的飞速发展,消费时代即将来临面前的人的价值感的丧 失、人生的空虚为研究的切入点,“与日益严重的社会、文化危机进行斗争,与 二十世纪非人性、泯灭个性的情感作斗争”。,发展了全新的人性哲学。注重用 体验的方式感受、解读人的生存,将研究重点放在“体验本身及其对个人的意义 上”,期望将人从孤独、绝望与痛苦中解脱出来。马斯洛所表现出的同样是对生 命生存、终极价值的关怀,希望“找到生活本身的理由”。 马斯洛说战争的罪恶不仅在于对人的宝贵生命的剥夺,也在于摧残、扼杀了 人的需要的满足,如爱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残酷的战争所暴露出的人性的 邪恶和黑暗,促使马斯洛极力强调健康美好的社会秩序对人健康成长、自我实现 的重要促进作用。与庄子一样,马斯洛同样强调人的本性是好的,至少是中性的, 而不是恶的,看中人性中积极的一面,而破坏、虐待、残忍等,只是基本需要受 挫后所产生的常见的反应。自我价值感和生活意义的丧失,促使马斯洛致力于为 现代人的心灵寻找归宿,鼓励人们以自我实现者为榜样,不断趋向自我实现,重 新找回生活的意义,因此马斯洛提出除了返回内在,走向自我,此外别无他处可 作为价值的归依。马斯洛表示自我实现的人都善于“倾听自己内部冲动的呼唤”, 冲破来自传统、世俗和自身的束缚,自由抒发自己的真性。只要是发自内心的, 便是好的、真诚的。 庄子和马斯洛的理想人格都是以战争表现出的人的生存的艰难、人性阴暗面 的暴露为出发点,进而对人的生存的基本问题的思考、对人性以及人类文明的反 。【美】夏洛特布勒等:人本主义心理学导论,陈宝铠译,华夏出版社1 9 9 0 年版r 第8 页。 。【美】夏洛特布勒等:人本主义心理学导论陈宝铠译华夏出版社1 9 9 0 年版第1 2 页 。美】夏洛特布勒等:人本主义心理学导论原序,陈宝铠译,华夏出版社1 9 9 0 年版t 第l 贞。 思。相似的出发点和归宿点,也使得马斯洛与庄子思想产生了共鸣,庄子的“无 为”、“无用”思想深深地吸引着他,马斯洛理想人格的许多特征都隐约地闪烁着 庄子的身影。由于庄子与马斯洛相距两千多年,他们生存背景的差异,决定了两 位哲学家的理想人格思想有着明显的差异。庄子看到了事物的短暂性和不稳定 性,但他并不厌弃生,而对生有着深深的爱和眷恋,正因如此,才会全生、养生, 在对人间世冷漠的外表下深藏着感情的光辉。只是明白一切无法永存,因此不因 得而喜,不为失而悲。马斯洛对生活和人生充满了积极乐观的态度,虽然了解人 生总是会有痛苦,人性中有这样或那样的不足,但人无需回避,因为那是生存的 必需。因此,马斯洛主张营造好的外部环境,缓解人的生存困境,促进入的潜能 的发挥,实现人的完美人性。 庄子与马斯洛处于人类文明的不同发展阶段,比较而言,马斯洛处于更高的 发展阶段,人类文明与历史的积淀更为厚重,也正因如此,马斯洛思想少了庄子 思想中人类童年的那份浪漫与幻想,多了一分成熟和现实。因而,庄子思想更为 驰骋无极,表白理想时无所顾忌,纯为心性的流淌;而马斯洛思想更为理性化、 客观化,所有的结论都努力做到有科学依据、与事实相符。与庄子对文明的完全 否定相比,马斯洛的态度更为乐观。与庄子对老子哲学的继承和创新相比,马斯 洛广泛地吸收了众家之长,他不仅承继了传统心理学,而且接受了人道主义、格 式塔心理学、存在主义以及现象学等。人道主义对自由意志的追求,格式塔心理 学关于“整体人”的研究,现象学的回到事物本身、生活本身的主张,存在主义 对人的生存困境的思考,以及道家学派的思想,都是马斯洛思想的理论来源。 人创造的世界,似乎越来越脱离了人的掌控,制约着人的存在。人如何在这 张大网中获得自由? 面对人生的永恒话题,庄子和马斯洛都敏感深邃地体验到了 人类文明发展的负面对人本性的禁锢和戕害,以及人身处其中的无奈何、不自由, “政治民主和经济繁荣本身并不能解决任何基本的价值问题”。因此,呼唤生 命的鲜活、灵动、自由,是两位哲人期望完成的使命,他们各自的理想人格正是 这种热烈愿望的集中体现。 。【美】马斯洛:马斯洛成功人格学,叶德昌编译,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2 0 0 4 年版,第9 页。 7 第二章 庄子与马斯洛理想人格及其实现的途径 理想人格是一种人生哲学中体现人的价值、完成人生目标的人物形象,是一 种人生哲学理论宗旨的标志。真人、神人和自我实现的人,分别是庄子和马斯洛 理想人格的代表,是完美人性的集合体,体现着庄子和马斯洛对人本身和人的生 存的思考,凝聚着他们对生命的热情和智慧。然而,他们的理想人格的具体内涵 是不同的,二者实现的途径也有着明显的差异,从而形成了各自独特的理想人格 模式。 一、庄子和马斯洛的理想人格 庄子理想人格是以真人、神人等为代表的一系列形象,马斯洛理想人格是自 我实现的人,他们都将其理想人格视为最理想的人。但是,庄子的理想人格只有 形象的描述,没有明确的规定和解释,马斯洛自我实现的人则有着确切的定义。 与庄子理想人格能够“入于不死不生”的境界相比,马斯洛强调自我实现并“不 是一个静态的、不真实的、完美的境界”,一为虚幻的,一为现实的,这种区别 源于其理想人格实现标准的不同。庄子以能否得“道”作为其理想人格实现的惟 一标准,“道”是完美的、纯粹的,决定了庄子理想人格是完美的,且众生皆可 成佛;与庄子相比,马斯洛理想人格的实现是现实性与超越性双重的标准,不像 庄子那样整合和统一,也缺少庄子平等地看待一切的气度。 庄子生逢乱世,动辄“死者以国量”,生命往往朝不保夕。对生的忧患,充 满着庄子哲学。叶公子高将使于齐的进退两难:螳螂捕蝉、鹊在后的危机四伏; “将处于材与不材之间”的委曲求全,无不给人如履薄冰之感。庄子展现了对生 的安全的超乎寻常的重视,对于可能危身害命的任何因素,疾病、灾害等天灾人 祸,全部予以排除,塑造了一个个超人形象。“之人也,物莫之伤,大浸稽天而 不溺,大旱金石流、土山焦而不热”( 逍遥游) ,“至德者,火弗能热,水弗能 溺,寒暑弗能害,禽兽弗能贼”( 秋水) 。身的绝对自由是获得心的绝对自由的 基础,但那只是前提条件,拥有身与心双重的绝对自由才是庄子的理想人格。庄 子理想人格名称不一,有真人、至人、神人和圣人等不同称谓,庄子中有许 多他们的缥缈身影: 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绰约若处子;不食五谷,吸 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 逍遥游) 至人神矣! 大泽焚而不能热,河汗冱而不能寒,急雷破山、飘风振海而 不能惊。若然者,乘云气,骑日月,而游乎四海之外。( 齐物论) 古之真人,不知说生,不知恶死;其出不折,其入不距;确然而往,俪 然而来而已矣。( 大宗师) 真人、神人实现了绝对自由,达到了无待、无累、无患的“游”的境界。他 们“与天为徒”,遗世独立,不问世非,与物为春,驰骋于无极,是庄子眼中最 完美的人。庄子的理想人格是至德之人,却没有明确的规定,自我实现的人是马 斯洛的理想人格,是人类中最优秀的个体,是最具伦理、最道德、最健康、有着 完美人性的人。自我实现的人有着确切的定义,即是指在他们的基本需要已得到 适当满足后,又受到更高层级的动机超越性动机的驱动。按照马斯洛的需要 层次论,基本需要是指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的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的 需要,当这些较好地得到满足后,个体如果继续追求存在性价值,就是自我实现 的人了。他们“具有一种归属感和充实感,他们爱的需要得到了满足,他们有朋 友,得到爱的温暖,感受到爱的价值,在生活中有自己的地位和空间。具有理性 的价值感和自尊感在任何时候都不会感到焦虑、空虚和孤寂,也不会有自卑 或卑微等不健全的感情。”。 与庄子理想人格能够“入于不死不生”的境界相t e ,马斯洛强调自我实现并 “不是一个静态的、不真实的、完美的境界,于其间人类一切的困难问题皆已超 脱”,圆达到自我实现并不意味着没有痛苦、所有问题都完满解决的永恒状态的来 临。只有在高峰体验( p e a ke x p e r i e n c e ,通常指一种短暂的狂喜、入迷、出神、 极大的幸福感和愉快。在其中人们可以感受到敬畏、崇舞、神圣和超越。多发生 在自我实现者身上) 中,自我实现才是“一种完全无忧、无惧、无压抑、无自卫、 。【美】马斯洛:马斯洛成功人格学,叶德昌编译,北方妇女儿童卅版社2 0 0 4 年版第3 l 页。 。i 美j 马斯洛:马斯洛成功人格学叶德昌编译,北方妇女儿奄出版社2 0 0 4 年版,第1 6 7 页。 9 无控制的境界。虽然很短暂,却很透彻,是一种暂时对克制、拖延、压抑的完全 舍弃。对瓦解与分化的恐惧,对受制于本能的恐惧,对死亡和疯狂的恐惧,对屈 服于放任的快乐与情绪之中的恐惧所有的这一切,在存在的刹那间,都会消 失殆尽或戛然而止。”。这是因为“高峰体验只有好的、令人满意的经验,决不会 体验到恶,或是令人不悦的东西它本身便是完美的。” 自我实现的人只有在 高峰体验中才能达到真人、神人般的“入于廖天一”的境界。但高峰体验是短暂 的,如闪亮的火光,虽然绚烂无比,却不能长久,因此,自我实现者完美的实现 也是短暂的,不同于真人“游”的境界的永恒。马斯洛同时强调,人类需要高峰 体验为奖赏,获得美的、令人心醉神迷的体验,但不能永久处于这一状态中,因 为高峰体验时刻虽然是存在性价值最为充盈的时刻,但其中的负面也会影响人的 主体性的发挥,给人的生存带来困惑。马斯洛并不赞成人类幻想“永远快乐地生 活在一个超乎人性的宁谧或忘我的情境中”。,认为人类的生存需要痛苦,个体 的成长需要痛苦,生存的困惑与磨难并不是人类幸福生活的反面,而同样是生命 存在的基本构成要素。马斯洛希望人类时不时的迸入神殿以获得心灵的洗礼,而 庄子期望永久地居住在神殿之中。 虽然自我实现的人是马斯洛心目中理想的样本,认为他们应成为全人类的楷 模和典范,但自我实现的人并不完美,他们也有普通人的七情六欲、喜怒哀乐, 也会有恐惧烦恼。马斯洛不无幽默的说“人性最完满的人,大部分时间所过的生 活,也像普通人的生活一样上街购物,吃饭,注意举止礼仪,去看牙医,想 钱的问题,为了选一双黑色的或黄色的鞋思考老半天,去看傻瓜笑片、读些通俗 的文学。他们照样也会为无聊所困、被罪行所惊吓等”。自我实现的人也并不总 代表正面的东西,人性的阴暗面同样为他们所有。既是理性的、善良的、正义的, 同时又是非理性的、自私的、邪恶的;既不是合理的,又不是不合理的,而是两 者的统一。和庄子理想人格的纯粹相比,自我实现者既为蚂蚁亦是英雄。 庄子与马斯洛的理想人格,一为虚幻的,一为现实的,这种区别源于其理想 人格实现标准的不同。庄子以能否得“道”作为其理想人格实现的惟一标准,庄 子的“道”来源于老子,在老子那里,“道”是某种先验的客观存在,是万物生 。【美】马斯洛:马斯洛成功人格学 。 美】马斯洛;马斯洛成功人格学 8 美】马斯洛:马斯洛成功人格学 。【美】马斯洛;马斯洛成功人格学 叶德昌编译,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2 0 0 4 年版 叶德昌编译,北方妇女儿童m 版社2 加4 年版 叶德昌编译,北方妇女儿童;_ | l 版社2 x 发的根源。“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廖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 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日道。”( 老子第二十五章) 在作为宇宙万物最 后根源的基础上,庄子赋予了“道”人的自然性、自由性的最高境界的新的涵义, 将老子客观的“道”内化为人生的境界,这是庄子人生哲学的最高范畴。庄子的 “道”不是某种实体,而是关于世界整体实在性的那种状态,它不具有任何形式, “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 大宗师) ,因此是无法认知的。庄子对“道” 从未做过具体的阐释,而是一种形象的描述,并强调“道不可闻,闻而非也;道 不可见,见而非也;道不可言,言而非也”( 知北游) ,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是 无法言说的。如果可以表达出来,一定不是真正的“道”,因此,“道”的特点决 定了得“道”者是缥缈的,无法准确解释的。 马斯洛的自我实现的人则是现实中活生生的个体,对他( 她) 们的研究不是 出于幻想和猜测,也没有夹杂自我的主观因素,而是科学的、客观的结论。马斯 洛理想人格的特征的集合源于他对所选个体长期的观察研究,以及大量的问卷调 查、科学实验,是在大量研究资料和数据的基础上进行的总结、归纳。马斯洛以 科学研究方法为基础,使其理想人格与庄子思想相比,具有更明确的现实特征。 马斯洛的自我实现的人,不是以想象出来的“神”作为人的镜子,使人成为“神”, 而是从人类历史中选择了4 0 多位优秀者,认为他们是“最好的品种”,是人性所 能达到的完善境界,鼓励人们以优秀人物为楷模“成为你自己”。虽然马斯洛强 调自我实现者能够更多地进行感性活动,是“体验丰富的人”,能够拥有更多的 高峰体验,但这只是为了营造丰满人性,他并不欣赏漠漠无为,主张能够“以问 题为中心”,有很好的在现实社会中生存发展的能力。马斯洛一贯主张积极奋发、 不断战胜自我的人生态度,自我实现者必须不断地做出成长性的选择,不断为自 己设置目标,发挥潜能去完成。马斯洛对感性直觉的肯定只是源于对人性的关照, 而不能取代人的理性认识。由此,庄子和马斯洛对世界的认知方式是不同的,其 理想人格一为感性体验,一为感性与理性的结合。 因此,马斯洛判定其理想人格实现的标准出现了分裂,不像庄子那样整合和 统一。庄子理想人格完成的惟一标准即能否体“道”。“道”,包揽宇宙、总括万 物,是完美的,作为“道”的体现者的神人、真人,因而也是完美的。“有真人 然后有真知”,超越世俗功利,代表真;泽及万物,代表善;“无言而心说”,代 双收之流。马斯洛曾将自我实现者分为健康型即非超越型自我实现者,和超越型 自我实现者,后者除了具有前者的特征之外,更多地受到存在性价值的驱使。即 使不追求存在性价值,只要需求与潜能很好地得到了满足与实现,马斯洛认为已 是自我实现。而前两者没有达到,自我实现是不可能的。饥饿的人只能生活在对 面包的幻想之中,没有了安全感的人只能像老鼠一样害怕光明。存在性价值是关 于人性、精神的,如同“道”一样,无论巨细高下,存在于天地万物之间,在每 一个人的身边,可以为所有的人所拥有,马斯洛为它设置了太多的障碍,仿佛遥 远不可及。而所谓的只有“优秀的个体”才能领悟到存在性价值,更是剥夺了大 多数人的权幂f j 。人性并不如此简单,永远不能被完美分类,造物主不会对谁如此 青睐,只赐予他善,更不会对谁只施以白眼,只给予他恶。再伟大的人物也是玉 中有瑕,再渺小的人也能沙中有金。这里,马斯洛显然缺少庄子宽广的胸怀,缺 乏庄子以平等的眼光看待一切的气度。在庄子心中众生都是平等的,因此才斥责 弟子“在上为乌鸢食,在下为蝼蚁食,夺彼与此,何其偏也”( 列御寇) 。正如 前人所说:庄子“不是以人类为中心者,故没有人为万物之灵的论调;他更 不是以各己为中心者他是天地并生,万物为一,他是民吾同胞,物吾与也。 这种广大的胸怀简直是无与为匹”,人与物同视,正是道家独有的伟大胸 怀”, 的为肯綮之言。 以上我们可以看出,庄子与马斯洛对各自理想人格的规定是有区别的,但由 于关注的同是人之真性、人生真谛,到达之终点却是殊途而同归,都是追求人性 的完美实现。 二、庄子与马斯洛理想人格实现的途径 庄子与马斯洛理想人格标准的不同,决定了二者理想人格实现的途径也不 同。“道”无形无象,只能被体验,得“道”的方式只能是体“道”,追求生存的 自由;马斯洛的自我实现不仅有以各种基本需要的满足为首要和前提条件,而且 还有通向自我实现的具体的八条途径,追求现实与理想的双重自由。因此,庄子 与马斯洛对主体之外各种因素的态度也不一样,这种区别与他们所处时代的不同 。转引自安继民,高秀昌,王守国:道家双峰一老庄思想合论,河南大学出版社2 伽0 年版,第2 6 】页a 。转弓i 自安继民高秀吕。正守国:道家双峰一老庄思想合论,河南大学出版杜2 0 0 0 年版,第2 6 l 页。 1 3 有着直接的关系。庄子与马斯洛理想人格实现的途径虽然不同,但他们思想的出 发点和归宿点却有着惊人的相似,二者殊路而同归,都是为了人和世界的纯净美 好。 庄子理想人格实现的途径是体“道”,真人、神人能够游于无极正是在于得 到了“道”。如何才能体验到这玄而又玄的“道”呢? “心斋”、坐忘是主要 的方式。庄子中有许多对体“道”方式的描述: 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谓坐忘。( 大宗师) 若一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听之于耳, 心止于符。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 人间世) “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有两层含义。“形”指人的有形的身体,庄 子认为人的肉体是心的拖累,是获得心灵自由的障碍,因此,要忘掉自我的存在, 即“堕肢体”与“离形”,才能达到齐物我、一死生。庄子认为人的智慧是会摧 残人的自然本性的,因此主张去除人为的巧饰与作为,即“黜聪明”与“去知”, 勿以“机心”代替素朴之心,保持人的淳朴本性。“心斋”的目的是“虚而待物”, 即使心灵不滞于外物与自我,它与“坐忘”紧密相连,因为要做到“目无所见, 耳无所闻,心无所知”( 在宥) ,用“听之以气”的方式去感知世界,正是“离 形去知”。“心斋”与“坐忘”既是体“道”的手段又是体“道”的目的,根本目 标则在于使人无物欲、无情累,做到“吾丧我”,不因喜怒哀乐而内伤其身,达 到“形若槁木,心若死灰”的境界;无物无己之后,便逍遥自适于万物之间,与 宇宙同流、大化合一。“道”是虚无缥缈的,因而,体“道”的方式也是感知、 体验式的,是一种意会的过程,而非理性的认知。天地中有这样一则寓言: 黄帝遗失了玄珠( 喻“道”) ,先后派知、离朱、噢诟多方寻找而不得,最终由向 罔( 喻无心者) 找到了,很好的说明了体“道”的方式。庄子“道”和体“道” 是一种体验,反对任何具体的作为。 庄子重生命体验、不用理性认知而以直觉感悟的方式把握对生命、自然的认 知,与他对生命有限、宇宙永恒的认识不无关系,以自身之渺小又怎能洞悉天机? 庄子悲哀的感叹:“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矣! ”( 养生主) 1 4 他不相信认知是真实的,而只相信自己的感受,因为人的认识都是一己之私见, 乐与己同者、恶与己异者,有太多的局限,并不公正、真实。庄子以相对主义的 方法论指出了人们认识真理的不可能,取消了认知活动,而以直觉体验代替。 马斯洛自我实现的人的首要和前提条件是各种基本需要的满足,他将人的需 要以一种层次和发展的方式,一种强弱和先后的次序关联起来,称之为基本需要。 基本需要是个体的生存需求所形成的需要,为了生命的延续和健康必须给予适当 的满足。它们是人的生命得以存在的必需,就像生命需要阳光、雨露的滋养一样。 基本需要的缺失会影响人的生存和健康,其中主要有五种需要:( 1 ) 生理需要( t h e p h y s i o l o g i c a ln e e d s ) ,这是所有需要中最基本、最强烈、最明显的需要,关系 到个体生命的生存。马斯洛说:“在某种极端的情况下,即一个人生活上的一切 东西都没有的情况下,很可能主要的动机就是生理的需要,而不是别的。一个缺 乏食物、安全、爱和尊重的人,很可能对食物的渴望比别的东西更强烈。”。生理 需要是人的本能最强烈的表现,例如饮食、睡眠、性等等。毫无疑问,人的生命 是人类的一切得以实现的保证,没有了生命的存在所有的一切都无从谈起。而人 是需要衣食等等基本的生存条件来维持生命的延续的,就像需要阳光和氧气,在 非特殊情况下,生理需要是最为重要的。( 2 ) 安全需要( t h es a f e t yn e e d s ) 如果生 理需要相对充分地获得了满足,就会出现一种新的需要,即安全需要。马斯洛把 安全需要解释为对组织、秩序、安全感和遇见性的追求。安全需要是因为生命或 生存条件受到外部环境的威胁而产生的,遭受危险的个体的行为目标会统统指向 安全,这时,安全需要成为与生理需要同等重要的因素。( 3 ) 爱的需要( t h e1 0 v e n e e d s ) 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都相对地满足了,爱的需要便出现了。这里的爱的意 义是广义的,包含的范围很广,友情、爱情、亲情,甚至人类之情。如果个体缺 乏爱,他就会四处追寻,希望得到关心和照顾,希望得到个人或群体的感情,得 到某种爱是此时个体的终极目标。( 4 ) 尊重需要( t h ee s t e 鲫n e e d s ) 包括两个方 面,一是要求得到社会其他个体的重视和尊敬,是对地位、名誉、声望、赏识、 威信等的期待,要求独立和自由;另一方面是自尊,是建立在实际能力之上的成 就、独立等的欲望以及他人的尊重的基础之上的。两个侧面间彼此联系,相互影 响。尊重需要一旦受挫,就会使个体产生自卑感、软弱感,是一种较高层次的需 。【美 揭 要。( 5 ) 自我实现的需要( t h en e e d sf o rs e l f a c t u a l i z a t i o n ) 自我实现的需要 的产生有赖于生理、安全、爱和尊重需要的满足。 当自我实现需要出现后,个体如何趋向自我实现呢? 对此,马斯洛提出了通 向自我实现的八条途径:第一,要充分地、活跃地、无我地体验生活,全神贯注、 忘怀一切。例如全身心地从事某项工作,忘情地欣赏一段音乐,这是一种体验, 是个人完成的时刻。第二,当面临选择时,应选择成长而不是倒退。选择有趋向 防御、安全的运动,也有趋向成长、发展的运动。自我实现就是一个连续进行的 过程,不断做出成长的选择而不是畏缩的选择,就是趋向自我实现的运动。第三, 要学会“倾听内在冲动的声音”,要显露真实的自我,而不是一味地屈从、遵从 传统、权威的声音,应勇敢地表露自己真实的体验,有自己的准则和立场。第四, 要破除虚伪,要真诚。当我们有怀疑时,应诚实地表达出来,应始终坚持对真的 追求。第五,当你学会了忘我的体验,做出成长的选择而不是畏惧的选择,懂得 倾听自我,是真诚的、有责任心的,那么,所有这一切的结合将有助你做出更好 的选择。你会洞悉、期待自己的命运,会做出对自己有益而不是有害的选择。第 六,应该要求自己成为第一流的,竭尽所能成为自己所能成为的一切。自我实 现不是终结状态,而是永无止境的,因此,必须不断实现自己的潜能。第七,要 尽可能多地设置条件,使高峰体验更加频繁地光顾自我。它的出现虽是不可预期 和强求的,但不同条件的设置会促成或阻碍它的发生。第八,向自身展示自我, 放弃对痛苦的防卫,因为压抑并非解决问题的良策。要在“去圣化”之后,学会 “再圣化”,能看到神圣、永恒、象征的意义,并以这些意义去看待一个人。 庄子与马斯洛理想人格的实现都是一种理想境界,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个体 趋向自我实现是在一次次的选择中逐渐完成的,自我实现没有终点,是无止境的 过程。马斯洛说:“自我实现不是某一伟大时刻的问题。并不是说t 在星期四下 午四点,当号角吹响的时刻,你就永远地、完完全全地步入万神殿了。自我实现 是一个程序问题,是许多次微小进展一点点积沂迪 是一个程序问题,是许多次微小进展一点点积累起来的。”。与完成自我实现一样, 庄子理想人格的完成也需要一个过程:“参日而后能外天下;已外天下矣,吾又 守之,七日而后能外物;己外物矣,吾又守之,九日而后能外生;已外生矣,而 后能朝彻;朝彻而后能见独:见独而后能无古今:无古今而后能入于不死不生。” ( 大宗师) 可见,是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外”既是手段又是目的,是为 了达到“游”的境界,而“游”也体现在“外”的进程中。“游”是追求的过程, 是无止境的,并不是观念瞬间的变化。庄子是不断做逍遥游的漫游者,对“道” 的追求是无止境的,如赫伯特曼纽什所说:“漫游者总是行进在永恒而虚幻的 旅程中。任何一个确定了有限目标的人都不再是一个真正的漫游者,在漫游者的 脚下,永远是漫漫无极的时间和茫茫无际的太空。” 由于理想人格的实现是漫长的,所以,庄子在理想人格之外,设置了多重人 格。在庄子中,人有三种处境,即绝对自由境界、相对自由境界和世俗世界, 前两种人是作为世俗之人的对比而突显的。庄子向往逍遥游,往来于天地之间, 像神人、真人那样无所羁缚,游心于“道”。“游”的本义,徐复观先生认为是“旌 旗之流也”,“旌旗所垂之流,随风飘荡而无所系缚”。,取其随顺自然之意。前 人对庄子“游”多做两种解释:一种是无论处于何种境地中,处变不惊、处危不 伤、处安不喜,随时随处都能够保持内心的平静和自得,所谓“安时而处顺”的 蜩与学鸠之游。另一种是庄子更为欣赏的,即不受任何束缚羁绊的、拥有绝对自 由的真人、神人之游,这是一种达到了与宇宙大化同流合一的逍遥游的境界。这 二层意思,一指向相对自由的人,一指向绝对自由的人。混乱的年代,使庄子一 方面为人的实际处境而悲哀,另一方面则以无待无患的逍遥游作现实的救赎,出 入于理想与现实之间,传达着庄子表达理想与面对现实时的复杂感情。庄子毕竟 明白现实的人无法实现“乘云气,骑日月,而游乎四海之外”( 齐物论) 的生 存方式,但是,他们的精神可以达到逍遥的境界,因此,面对困境,入的生存态 度是至关重要的,“知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 人间世) ,随遇而安、安时处顺 的人,成为世俗之人与理想人格之间的人。相对自由的人,无论身处何境,始终 能够保持内心的平静与自得,以自得自适消解现实的苦难,是庄予理想人格的现 实化、世俗化。相对自由的人虽然不是庄子最理想的人,但具备了理想人格的一 些品格,是世俗之人向神人、真人的过渡,是在路上的人,是不断地追求自由的 人,成为理想人格实现的现实基础,现实生活中人们仿效的楷模。 马斯洛更为明显地突出了通往理想人格的具体的阶梯。基本需要的满足是一 个渐进的过程,是以缓慢的速度从无到有、逐步发生的,而不是突然的、跳跃式 。转引自袁伯城:序子的诗意人生追求与诗化哲学,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搬,1 9 9 7 年第l 期 。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 0 0 1 年版,第3 l 页a 1 7 的。越是低级的需要越是强烈,被满足越是首要的。人们最不能忍受的就是食物 的缺乏,一个饥饿的人,对食物的欲求会远远超出对其他需要的欲求。对个体而 言,某种需要的缺乏会强烈支配他的行动,占据他的意识,成为其行动的主要动 机。一个缺乏爱的人,对爱的满足可能是他最急切的渴望,这时,这是个为爱而 活着的人。然而,当一种需要得到适当的满足后,就会停止起积极的决定作用或 组织作用,它退居幕后,不再对个体发挥作用,更高层次的新的需要会重新占据 有机体的思想,成为优势需要。一种需要并不是在一种需要完全满足后才会出现, 所有的需要,无论高级低级,都不可能完全、充分地满足,而只是部分的、一定 程度的满足。五种需要之间虽有强烈程度的不同,有先后之别,但对有机体而言, 对它们的需求则是同时的,个体并不只是单单需要食物、爱或尊重,而是希望拥 有全部。人的行为也不是由一种需要决定,而是几种需要或全部需要的综合。一 般情况下,越是低级的需求越是强烈,对人的生存越不可或缺,越不可抗拒;越 是高级的需要越是脆弱,越容易被压抑、摧残。当一种需要满足时,人们往往不 会重视它,而一旦缺失,就会强烈地影响人的生存,影响着个体对世界、未来和 人生的看法。每种需要都有这种作用,但低级需要尤甚。所以,马斯洛强调良好 的社会环境对个体发展的重要作用,相反,就会压抑和摧残人的身心。人的生理 需要、安全需要、爱和尊重的需要有赖于外部环境的给予,如家庭、经济、政治、 教育等等,当然,也包括自我实现的需要。它们“是一种缺失,必须由环境给予 最适宜的满足,才能防止疾病和主观上的不幸”。,只有能够较好满足人的需要 的社会才是良好的社会。存在主义哲学家萨特认为人性的异化有两类原因:一是 自然的匮乏,即人创造的物的总体缺乏,不能满足所有人的需求:二是更主要的, 是人为的匮乏,是由国家、阶级等社会性差别造成的贫富差距、苦乐不均。与马 斯洛所指出的人的需要得不到正常满足、人的潜能不能实现是相类似的现象。马 斯洛曾提出“高协同社会”的概念对抗这种人为形成的匮乏,避免两极分化,使 社会全体成员的需要都能够得到满足,以便促进人的潜能的实现。 虽然马斯洛最终把能够受到更高层级动机的驱使,即继续追求存在性价值的 人定义为自我实现的人,这是“人性丰满”的人,与此相对,如果仅仅追求基本 需要的满足,就会造成存在性价值的丧失,形成一种病态,马斯洛称之为“人性 。【美】马斯洛等:人的潜能和价值,林方主编,华夏川舨社1 9 8 7 年版,第7 3 页。 1 8 的萎缩”。但基本需要的较好满足、潜能的充分发挥、拥有成就与声望仍然是追 求存在性价值的前提条件。虽然马斯洛也指出需求层次并不是个固定的顺序,“远 非我们认为的那样刻板”,是有许多例外的。有的人也许把自尊看得比生理需要 更重要;有的人会为了信念、追求而放弃生命,舍生取义;还有的人,特别是有 天赋创造性的人,在基本需要相对匮乏的情况下,他们仍然强烈地要求自我实现。 许多伟大的艺术家、科学家都属于这一类型。但是,马斯洛主要还是把外在的需 求看作自我实现的基本条件的,并且它们与自我实现的需要之间并不是割裂的、 独立的,而是彼此相关联的一个有机整体。 因此,庄子与马斯洛对主体之外的因素态度也不一样。有学者认为庄子是典 型的“东方型自我实现人格”,即个体能够忍受基本需要的相对甚至严重缺乏, 而能够完成自我实现的人格。庄子表现出了与马斯洛对物、欲望的截然不同的看 法。庄子认为物残生、害性,是会伤害人的自然本性的,欲望更是戕害人的本性、 使人迷失自我的大敌,“与物相刃相靡,其行进如驰而莫之能止,不亦悲乎! 终 身役役而不见其成功,茶然疲役而不知其所归,可不哀邪f j ,( 齐物论) 因此, 要摒弃对物的欲望,摆脱物的束缚,“物物而不物于物”,达到“与物为春”的境 界。即使是蜩与学鸠的境地,也只是“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鼹鼠饮河,不 过满腹”( 逍遥游) ,要懂得知足常乐。可是人的需求并不总是如此简单。人的 需要的不断满足是自我实现的前提,只有在欲望的不断满足中,个体才能逐渐趋 向自我实现。马斯洛说,“令人满足的东西就是值得赞美的东西,我们的欲望就 是值得信赖、理性的、明智的,我们所享乐的就是有益于我们的。”。马斯洛肯定 人的欲望,认为它们不应被压抑,而是要尽可能地满足它们。马斯洛看到了人类 生存和发展对物质的依赖,强调对人无限欲望的无限满足。 对于物质和欲望的不同的态度,与庄子和马斯洛所处的时代有关,但无论是 庄子对人需求的排斥或虚幻满足,还是马斯洛主张充分满足需要以获取身的自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GB/T 46213-2025废旧粘结钕铁硼磁体再制造技术规范
- 化工传递安全正能量课件
- 养护公路安全培训内容记录课件
- 钢管外架承包协议书与钢管外架租赁承包合同8篇
- 冒号的用法及举例课件
- 初级安全培训课件
- 内镜在异物取出术课件
- 俱乐部商业思维营销方案(3篇)
- 货找人型营销方案(3篇)
- 化学实验教师安全培训课件
- 华为信息安全管理培训课件
- 诗经整本书阅读课件
- (2025年标准)预售小麦协议书
- 2025年院感测试题及答案
- 养生店国庆节活动方案
- 7.1促进民族团结 课件 2025-2026学年统编版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上册
- 2023年石家庄水务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招聘笔试模拟试题及答案解析
- 2020牛津译林版高中英语新教材选修第一册全册课文翻译及单词表
- 我国运动员在奥林匹克运动会取得的辉煌成绩课件
- 专升本高等数学的讲义80页PPT课件
- 汽车机械基础(全套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