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信息技术教育与课程整合.doc_第1页
浅谈信息技术教育与课程整合.doc_第2页
浅谈信息技术教育与课程整合.doc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浅谈信息技术教育与课程整合浅谈信息技术教育与课程整合摘要:随着素质教育的发展和教育信息化的推进,要求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而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是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关键,是信息技术课程和其他学科双赢的一种教学模式。本文就当前普及信息技术教育所遇到的问题与对策,及对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的思考等作必要的探讨。二十一世纪是信息化的世界,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以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已成为拓展人类能力的创造性工具。为了适应信息化的发展趋势,我国已经确定在中小学中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同时要加强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的整合。一、当前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障碍及对策以计算机为代表的信息技术手段在各国中小学教育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从最基础的“三机一幕”的普遍应用,到多媒体以及教育网络的大力推广使用,都极大地优化了教育与教学过程,已成为教育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标志,成为教育改革的一种发展趋势。然而,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仍然难在中小学课堂上争得应有的一席之地。其原因是存在着种种障碍,阻挠着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深入中小学课堂。第一、长期以来,由于评估体系不科学,评估标准偏向,造成了升学、就业、晋升中简单地以名次论优劣的不良现象。这种机械的评估模式,将一个本来十分复杂的教育评估体系扭曲为以“分”为导向,以“考”为法宝, 以“率”为标准,从而导致片面追求升学率的逆流一浪高过一浪。致使一些人对现代化教学手段深入中小学课 也抱着急功近利的心态:绞尽脑汁地对付各种考试,而对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及技术在中小学教育中如何运用不闻不问;因循守旧,认为运用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及技术进行教学是“浪费时间、得不偿失”;不思进取,仅把传授“看得见”的知识作为硬任务来完成,放弃了对将计算机等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运用于实际教学的尝试,把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进行教学当作“软任务”。要打破这种情况必须:1、坚决执行教育法规,贯彻教育方针,全面落实“一高”、“两全”、“三个面向”,即教育要“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面向21世纪”,使全体学生得到全面发展,培养高素质的人才。2、在级别晋升、职称评定中也要加强计算机知识和操作能力的测试。3、彻底废除在升学和用人过程中“一锤子定音,一卷定终身”的落后做法,在诸如晋升、评职称上要逐渐放权给地方乃至各个单位,综合考查,突出素质。第二、由于经费不足,导致中小学计算机的数量不足,档次不够,软件配备不足。许多中小学无力购买计算机用于教学,中小城市的情况虽较农村好得多,但教学设备陈旧的问题严重而普遍,再加上计算机具有更新换代快的特点,即使经费稍宽余的学校也“跟不上时代前进的步伐”。在这种情况只有增加教育资金投入,合理使用专用经费,改善现代化教学设备。从计算机教育的长远有效发展来看,协调投入在硬件、软件及人员培训几方面的资金比例是非常重要的,这有助于提高资金和设备的利用率。现有网络的合理应用有助资源共享,节省经费,还有助于师资培训问题的解决,可谓一举多得。 第三、软件是硬件发挥作用的根本保障。硬件使用质量和利用率的高低与软件有着直接和必然的联系。没有有效适用的软件,再好的硬件也无异于一堆废铜烂铁。目前我国面向中小学的教育软件数量太少,质量方面的问题严重,不切合教学实际,不成体系,与现行教材不配套。学科教师在使用教学软件时,最关注的是软件是否有助于达到本学科教学目标,是否使用学科教学更清晰、连贯,因而特别希望软件与现行教材配套且系列化。因此要注意加强中小学教学软件的设计研究和设计力量,从根本上解决软件数量太少的问题。软件开发人员要与学科教师结合,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和激励机制,鼓励学科教师自己动手开发一些小软件。 第四、现在学校中占统治地位的以教师为中心的班级授课模式,与未来基于Internet的多媒体教育网络的教育体制和教学模式是不适应的。这就造成了现有的教育体制与教学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对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大面积运用与推广的阻碍。我们正在经历人类历史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即向信息化社会过渡的阶段,正面临教育大变革的前夜。如果我们能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站在信息化社会的高度,运用全新观念、全新视野对现代化教学手段深入中小学课堂这一新事物加以审视,抓住机遇,利用最新的信息技术手段在中小学课堂上进行大胆的探索与试验,我们就完全有可能使现代化教学手段在中小学的课堂上大放异彩。反之,如果我们不抓住时机,继续保持原来传统的教育体制与模式,不思进取,我们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