漓江流域环境友好型农村经济建设新模式探讨.docx_第1页
漓江流域环境友好型农村经济建设新模式探讨.docx_第2页
漓江流域环境友好型农村经济建设新模式探讨.docx_第3页
漓江流域环境友好型农村经济建设新模式探讨.docx_第4页
漓江流域环境友好型农村经济建设新模式探讨.docx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漓江流域环境友好型农村经济建设新模式探讨”课题小组项目实施情况及效果 2010-09-09 11:32:42| 分类: 漓江流域环境友好 | 标签: |字号大中小 订阅 “漓江流域环境友好型农村经济建设新模式探讨”课题小组项目实施情况及效果一个项目的完成,必定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就如本项目来说,它便经历了一个完整的暑往寒来。如果说项目的名称犹如人的眼睛,那么项目的总体方案就好比人的骨架,它不仅能帮助整个课题立得起,站得稳,更能勾画出整个项目的主要内容和各项主要内容的实施顺序,一句话,正是在总体方案的正确“带领”下,项目的各项工作才能有条不紊地实施!而组员们的努力和艰苦付出,保证了项目实施的落实和实施的质量效果。同时,对于理论的学习,贯彻了整个项目研究的始终。本项目的总体方案如下:选题背景-项目的目的和意义-研究区概况及现状分析-旧模式效益分析-新模式构建-新模式的具体描述、分析及说明-展望。在项目确立下来后,本小组面临的工作首先是选题背景和项目的目的和意义两大模块的学习和研究,组员们分工合作,主要通过书籍阅读、网上查阅等方式,并结合本课题名称的要点,提取有利因素,最后总体理清了我国改革开放以后农业、农村、农民的大概发展状况及其存在的主要问题,同时从国家对“三农”问题的重视和各项文件的颁布,政策的实施等方面,进一步验证了本课题的重要现实意义。在新农村建设现状的了解中,我们看到了可喜的形势,但也发现了不少急需解决的问题,在结合问题和漓江保护的迫切现状后,课题的目的和意义也更一步地凸显了起来。在组员们都深谙项目的意义之后,艰苦的研究区之行便如期而至,小组主要通过与村长、村民进行访谈、问卷调查、实地考察等方法的灵活运用去了解研究区的概况,在对其优势、劣势、机遇、挑战等进行较全面的分析过后,转而进入对农民意识、环境污染、旅游资源、经济建设等和课题研究息息相关的具体问题的分析。对研究区的各种分析为新模式的构建指明了方向,奠定了基础,铺平了道路,也实现了新模式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的重要原则。为了让新模式更具完整性和易于让读者接受,接下来我们便遵循理论结合实际的原则,简要摆出了新模式建立的理论基础,满足了新模式的有据可寻;而接下来采用图文结合的方法去说明新模式的主要内容,努力使之达到让读者一目了然,易于接受的效果;项目实施至此,同时不忘对新模式的运行机制进行一番描述,而这则主要通过参照一般的土地规划管理保障方法来努力实现新模式的健康运行。新模式的主要内容是旅游路线的安排,而旅游路线的安排主要建立在各个极具开发潜能的景点的基础之上,基本达到资源充分利用不滥用,经济快速发展不污染的可持续发展目标。一个新模式建立以后,人们最关心的难免是实施该模式后所能带来的效益,因此,在论文即将完成之际我们重点讨论了其将能够带来的社会、经济、生态效益,对于社会、生态效益主要通过定性分析,同时由于我们小组能力有限,对经济效益也只能对少数部分进行定量分析,无法达到定量的对比分析,这将构成本项目实施的第一大缺陷。从总体分析来看,未来效益可观,对其发展前景充满信心。最后,立足现状,展望未来,让我们共同预祝:研究区的明天会更好!一泓碧波能见底 如情似梦漓江水桂林保护山水之魂(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本报记者 庞革平 谢建伟 人民日报 ( 2009年08月09日 02 版)“情一样深呀,梦一样美,如情似梦漓江的水。” 初到桂林的人们总是惊叹,流经繁华市区的这一泓碧波,竟能清澈见底。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广西桂林市以“科学保护漓江”为主题,着力破解发展与保护的难题。“漓江是桂林山水之魂,保护漓江就是保护桂林的灵魂!”在学习实践活动中,桂林市进一步形成共识: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为推进漓江生态环保建设,桂林市不断加强加快防洪及漓江补水枢纽工程建设。该工程总投资34.47亿元,控制集雨面积712平方公里,占漓江桂林断面以上流域面积的26%,总库容4.985亿立方米。工程竣工后,将破解漓江断流、桂林喊“渴”的困局。同时,桂林还强化对漓江水源林的保护,继续加大包括植树造林在内的绿色工程建设的资金投入,加大林种结构调整力度,增加有经济效益的阔叶林比重,使阔叶林面积占到漓江流域森林总面积50%以上,不断提高植被涵养水分的能力。为破解漓江管理权限交叉,责、权、利不清,分工不明确,监管有缺失的问题,2008年7月桂林市设立漓江风景名胜管理局,对漓江景区实行统一、全面和专业的管理,走永续利用之路。据桂林市漓江风景名胜管理局局长樊伊宁介绍,“漓管局”成立一年多来,漓江的科学保护成效明显。现在,漓江两岸砍树、开山炸石、挖沙等现象已经消失,生态补偿机制已经进入研究试点。 面积仅58.3平方公里的桂林老城区,却居住着76万常住人口,每年还要接待1600万人次游客和所辖12个县的400多万流动人口。穿城而过的漓江“超负荷”流淌。尤其是到了枯水期,漓江航运与沿岸工业生产、农业灌溉以及城乡居民生活甚至出现“争水”的矛盾。如何破解科学保护与加快发展的难题?桂林市从战略高度出发,跳出依附漓江发展工业的思维定势,开辟城市向西发展新路保护漓江网易首页-新闻-体育-NBA-娱乐-财经-股票-汽车-科技-手机-女人-论坛-视频-博客-房产-家居-教育-读书-游戏| 免费邮箱 - 通行证登录 | 微博 rss 网易新闻 网易 新闻中心 滚动新闻 正文 保护好“中国名片” 桂林破解漓江保护与发展难题2009-08-08 22:15:00来源: 新华网跟贴 0 条 手机看新闻 新华网广西频道8月7日电题:保护好桂林山水这张“中国名片”桂林破解漓江保护与发展难题新华社记者蒋桂斌、陈瑞华广西桂林市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结合自身实际,着力破解世界著名旅游观光“黄金水道”漓江的保护与发展的突出难题,凝聚共识,理清思路,走出了一条“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的、独具桂林特色的经济社会协调、快速、可持续发展之路。漓江“保护观”在学习实践活动中得到升华“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唐代诗人韩愈笔下的百里漓江飘逸地穿过桂林城,沿岸奇峰叠翠、鸥鹭嬉戏,江面清澈如玉、舟楫往来,犹如一幅中国山水写意水墨长卷。桂林漓江全长214公里,流域面积达6038万公顷,自古就以山清水秀、洞奇石美而闻名于世,是桂林山水的精华。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桂林市委、市政府就如何保护好漓江逐步形成了有别于传统保护的,开放式、发展式、立体式的“保护观”。通过学习讨论,全市上下达成共识:漓江是大自然和老祖宗留给桂林的宝贵财富,保护漓江就是保护全人类的共同财富;桂林山水是“中国名片”,漓江是桂林山水之魂,保护漓江就是保护“中国名片”;科学地保护漓江是桂林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的必然选择,发展是解决桂林一切问题的关键,必须在保护的前提下谋求发展。桂林市委书记刘君说,桂林要加快发展,但不能吃子孙饭,更不能造子孙孽。当代桂林人既有开发和利用漓江的权利,更有保护和建设漓江的历史责任。漓江是桂林人民的“聚宝盆”,也是桂林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核心依托,只有有效地加强漓江的生态环境建设,使之进入科学发展的轨道,才能充分发挥漓江独特的经济价值、社会价值、环保价值和无形价值,进而推动桂林经济社会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围绕如何科学保护漓江等重大问题,桂林市的领导班子、党员干部深入调研,广泛问计、求智于民,查找出漓江存在着环境压力极大、保护法律法规不健全、管理体制机制不顺等突出问题,通过深刻地分析和反思,进一步理清了科学保护漓江的思路。目前,桂林正着力做好漓江的综合性保护工作:保护好漓江上游的水源林;加快建设漓江上游由3个水库组成的生态防洪补水工程,确保漓江四季水量均衡,彻底结束枯水期断航的历史;完善两岸城镇的污水处理设施,并在发展产业时慎重选择,确保流入漓江的水不受污染;做好植树造林工作,保护好漓江两岸的生态植被;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等现代农业模式,推动漓江两岸百姓生活水平的提高,让他们自觉地成为漓江的保护者;保持漓江旅游开发适度进行。走科学开发、合理利用的开放型保护之路在学习实践活动中,桂林市委、市政府提出要借鉴和推广“两江四湖”和印象刘三姐的成功经验,树立科学开发、合理利用漓江的开放型保护理念。20世纪九十年代,桂林市区内的漓江支流桃花江及桂湖、木龙湖等的水质较差,周边环境较乱,严重地影响了城市形象和市民生活。2002年,桂林市整治并贯通了“两江四湖”(漓江、桃花江、榕湖、杉湖、桂湖、木龙湖),完成了集生态环境保护、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旅游文化建设等功能为一体的“两江四湖”环城水系工程。这项获得“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的工程,不仅重现了宋代桂林“千峰环野立,一水抱城流”的美景,还使桂林市区的生态环境和基础设施质量得到较大改善,城市品位得到很大提升。如今,“两江四湖”环城水系已经成为知名的国家4级开放式景区,有6个种群的上千只白鹤、蓑衣鸥等鸟类在这里栖息、繁衍。家住桂湖附近的市民肖凤林惬意地对记者说:“如今,整个桂林市区成了一个开放的大公园。以前我早上经常被卖牛奶的小贩吵醒,现在叫卖声没了,却经常被叽叽喳喳的鸟叫声吵醒。在这样的环境中生活真是幸福!”2004年,由著名导演张艺谋执导的中国第一部山水实景演出印象刘三姐在桂林阳朔漓江上公演。演出以漓江水域为舞台,以12座山峰和广袤天穹为背景,将壮族歌仙刘三姐的山歌、漓江渔火、现代声光电技术等多种元素创新组合,诠释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印象刘三姐被誉为“中国旅游与文化、自然与人文充分融合的范本”以及“科学保护、合理开发利用漓江的典范”。保护漓江发展临桂,做强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在学习实践活动中,桂林市委、市政府还提出以战略思维谋篇布局,科学保护漓江。受自然风貌和城市发展历史的影响,整个桂林的城市和产业布局沿漓江呈梭状发展,发展空间受到极大限制。目前,桂林市仅有583平方公里的建成区,却有80多万城区常住人口,每年还要接待1600多万人次的游客以及所辖12个县的400多万流动人口。由于历史原因,城区内的风景名胜、党政机关、工厂企业以及生产区、生活区、游览区杂处在一起,加上城市山多、建筑控制高度,造成城市可使用面积和容积率都比较低,人口拥挤、交通阻塞、产业难以壮大,漓江的承载能力已经到了极限。与此同时,桂林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市情是:仍处于工业化初级至中级阶段,经济总量较小、人均水平不高、综合实力不强、产业结构不尽合理,加快发展迫在眉睫。为此,桂林市委、市政府跳出依附漓江发展的思维定式,决定将城市和产业重心向西移到漓江主轴以外的临桂新区,“保护漓江,发展临桂,再造一个新桂林”被确定为桂林市的新发展战略。同时,把老城的景区景点以及街道、绿地的空间腾出来,还地于绿、还地于景、还景于民,从而达到了为城市和漓江的生态环境“减负”的目的。今年6月1日,临桂新区建设正式启动,预计10年后基本建成。“未来的临桂新区是桂林市新的政治、经济、文化、商务中心,工业、物流、商贸基地,是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主要集聚区。”桂林市市长李志刚对记者说,桂林要加快发展,必须加快工业化进程。桂林将坚定不移地走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产业链条长、附加值高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在临桂新区及其周边的高新技术产业带中,以工业园区为载体,做大做强高新技术产业。打造“三个名城”,建设富裕魅力新桂林在学习实践活动中,桂林市委、市政府紧扣“科学保护漓江、做强高新产业、领跑区域旅游、建设富裕魅力新桂林”的主题,提出努力把桂林打造成为国际旅游名城、历史文化名城、生态山水名城。目前,从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成效来看,桂林市通过走农业稳市、文化立市、旅游兴市、工业强市的道路,逐步实现了让城市靓起来、企业强起来、市民雅起来、百姓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