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3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文摘要 中文摘要 汉画像石祥瑞图像是指祥瑞思想在汉画像石上的形象表现。祥瑞图像始终是汉画像石的 重要表现题材,其产生可以归因于汉代祥瑞思想的泛滥以及丧葬礼俗与墓葬形制的变化。 为阐明图像的深层含义,研究汉画像石祥瑞图像可以而且应该采用图像学的方法,即解 读单个祥瑞图像并复原其图像程序。由于多数画像石祥瑞图像在古代相关文献中也有记载, 因此其内涵可以通过两者的互证得到阐释。在此基础上可以进一步推出,祥瑞图像配置在画 像石墓的墓门、墓顶、侧壁、后壁等不同位置时有不同的图像学意义,并与不同的图像组成 有机系统。 汉画像石祥瑞图像的产生和题材源于儒家思想,其功能和艺术形式则表现道家思想。此 外,汉画像石祥瑞图像还有显著的丧葬文化特征与民俗文化特征。在体现画像石共同艺术特 征的同时,它还有其独特的表现手法。汉画像石祥瑞图像形象展示了先秦以来的传统文化, 开启了祥瑞文化图像化的先河。 总之,汉画像石祥瑞图像内涵丰富、背景广阔,在中国美术史上占据重要地位。 f 关键词l 汉画像石;祥瑞;图像学;文化学 东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a b s t r a c t 渤月耐i m a g e so np i c t o r i a lc a n ,e ds t o n e s i nt h i sd i s s e r t a t i o nr e f b r st ot h e a r t i s t i cr e p r e s e n t a t i o no ft h e 砌,l g r “f ( a u s p i c i o u so m e n s ) i d e o l o g yo np i c t o r i a l c an ,e ds t o n e sf s t o n es l a b st h a tw e r eu s e dt od e c o r a t ea n c i e n t t o m b s ) o ft h eh a n d y n a s 舭义跏甩g ,们i m a g e sa r ev e r yc o m m o no p i c t o r i a l c a n r e ds t o n e s ,t h e i r o c c u r r e n c er e s u l t sf i i o mt h ep r e v a l e n c eo ft h e胁,l g ,比fi d e o l o 錾黟 a n dt h e t r a n s f o r m a t i o no fh a nt o m bs t r u c t l i r e s i no r d e rt oi l l u m i n a t et h em e a n i n g so fi n l a g e s ,t h em e t h o d o l o g yo fi c o n o l o g y s h o u l db eu s e di nt h es t l l d yo f 晌玎删fi m a g e so np i c t o r i a lc a r v e ds t o n e s ,w h i c h i st ou n s c r a m b l es i n g l ei m a g ea n dt or e b u i l dt h ei m a g ep r o g r a m m e a sm o s t 胁,l j g r fi m a g e sw e r ea l s oi n s c r i b e do na n c i e n tt e x t s ,t h e i rm e a n i n g sc a nb e 订l u m i n a t e db yc o m p a r i s o no ft h et w o c o n s e q u e n t l y ;t h e 砌脬g ,fi m a g e sh a v e d i f 代1 e ti c o n o l o g i c a lm e a n i n g sw h i l ea r r a n g e do nd i f k r e n tp l a c e so fat o m b t h eo c c u r r e n c ea dt h et h e m eo f 胁珂比ji m a g e so np i c t o r i a lc a r v e ds t o n e s a r ec o n f u c i a n ,w h i l et h e i rf u n c t i o na n dt h ea n i s t i cs 每l ea r et h o i s t i c m o r e o v e b t h e va 代a i s oc l o s e l yr e l a t e dw i t ht h ef u n e r a r yc u l t u r ea n df o l kc u s t o m so ft h e h a nd y n a s t y t h e i ra n i s t i cs 姆l ei su n i q u e ,a l s ow i t ht h ec o m m o nf e a t u r e so f p i c t o r i a ic a r y e ds t o n e s 砌嚣g r 面i m a g e so np i c t o r i a ic a n ,e ds t o e sv 主v i d l ye x h i b i t t h et r a d i t i o n a lc u i t u r eo ft h eh a np e r i o d ,w h n eb l 钇i n gaw a yi nx 玩玎讲 d e c o r a t i o n i naw o r d ,砌咿h fi m a g e so np i c t o r i a lc a r v e ds t o n e sh o l d sak e yp o s i t i o n d u r i n gh i s t o r yo fa r t ,w i t hp r o f b u n dm e a n i n g sa n d w i d ec u l t u r a lb a c k g r o u n d k e yw o r d s : p i c t o r i a lc a r v e ds t o n e so ft h eh a nd y n a s 姆;义妇川吵以f ;i c o n o i o g y ;c u l t l i r e i i 东南大学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 的研究成果。尽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 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东南大学或其它教育机构 的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 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了谢意。 研究生签名:! 呈盏 日 期:毫! ! 丕l 壁! 弓b 东南大学学位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东南大学、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国家图书馆有权保留本人所送交学位 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文档,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他复制手段保存论文。本人 电子文档的内容和纸质论文的内容相一致。除在保密期内的保密论文外,允许论 文被查阅和借阅,可以公布( 包括以电子信息形式刊登) 论文的全部内容或中、 英文摘要等部分内容。论文的公布( 包括以电子信息形式刊登) 授权东南大学研 究生院办理。 研究生签名:证导师签名:互姿茎日 绪论 绪论 一、研究范围 汉画像石是汉代社会的形象展示,题材内容十分广泛。其中,祥瑞图像题材虽不及现 实生活或人物故事题材常见,但数量也颇为可观,对汉代社会的政治思想、道德习俗都有所 展现,内涵丰富,在美术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在研究展开之前,应当明确祥瑞的概念,界定汉画像石祥瑞图像的范围。学者们对祥 瑞的定义不尽相同:巫鸿认为祥瑞是汉代人认为代表“上天垂象”的某些自然现象,祥瑞的 出现意味着当朝皇帝英明睿智、治国有方。张道指出,“祥瑞”一词,也就是吉祥符瑞, 或者说是吉祥的征兆。罾李发林则认为祥瑞一般是罕见而美好的东西和现象。 以上观点各有 长短,分别从一定的角度说明了祥瑞的特征,但祥瑞真正的含义应当从古代文献中去寻找。 西汉董仲舒在其代表作春秋繁露中说,祥瑞“受命之符是也”。东汉许慎说文解字: “祥,福也”,“瑞,以玉为信也”,“引申为祥瑞者亦谓感召若符节也” 。此外,汉代史籍 中也有大量关于祥瑞的记载,多为对皇帝统治的赞美,“祥瑞”这一词条也多次出现,如汉 书郊祀志:“祥瑞未著,咎徵乃臻”。综上,祥瑞的特征可以归纳为:一、与灾异相反, 是正面的征兆;二、与政治统治有关,罕见而美好。 文献所载祥瑞与汉画像石所见祥瑞的互证能够说明汉画像石祥瑞图像的内涵。汉画像 石是祥瑞的形象展示,可以说是文献所载祥瑞的图像化。汉代文献中所提到的祥瑞多数可以 在汉画像石中找到对应的形象。如山东嘉祥武梁祠的屋顶画像石集中展示了至少二十四种祥 瑞图像,并且附有榜题,其文本内容与宋书符瑞志的相关部分完全一致或仅有微小差 别,尽管宋书的成书时间晚于武梁祠,但二者的文本极有可能同源于已散佚的汉代文本。 因此,本文把汉画像石祥瑞图像定义为祥瑞思想在汉画像石上的形象表现。有关神仙 世界的图像虽有祥瑞意义,但古典文献中并未将其作为祥瑞记载,因此不在本文讨论范围之 内:灾异等征兆图像同样没有纳入本文研究范围,而且它也从未在汉代艺术中流行,仅在通 常被称作祥瑞石的武梁祠屋顶画像石有几处孤例。 二、研究现状 就现存资料来看,对汉画像石包括祥瑞图像的记载最早见于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济 水,其中提到汉荆州刺史李刚墓:“雕刻为君臣官属,龟龙麟凤之文,飞禽走兽之像。” 但 只是记录,并未对其分析考证,而此后相当长的时期内连记录也付阙如。直到宋代,赵明诚 的金石录与洪适的隶释对汉画像石及相关内容作了文字记录并进行简单分析,洪适 的隶续甚至有对画像石的摹刻,并对画像内容作出评论。然而,这些金石学家的研究重 点主要在在资料的著录和考订。 在经历长时间的沉寂之后,汉画像石研究在清代达到新的繁荣。仃8 6 年,黄易于山东 嘉祥发掘了武梁祠遗址,发现包括三块祥瑞图残石在内的多块画像石,这重新吸引了金石学 家对画像石的兴趣,有清一代对画像石著述、摹刻、考订的著作层出不穷:仃8 9 年,翁方 纲刊行了两汉金石记,其中收录了武氏祠祥瑞图的题字,并粗述部分画像内容:其后阮 【美】巫鸿三盘山出土车饰与西汉美术中的“祥瑞”图像【a 】礼仪中的美术【c 】北京:三联书店,2 0 0 5 年版,1 4 7 页 张道一汉画故事 m 】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 0 0 6 年版,2 9 1 页 李发林。汉j 母j 考释和研究脚】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 0 0 0 年版,2 2 3 页。 固【清】苏舆春秋繁露义证【m 】北京:中华书局,1 9 9 2 年版 【汉】许慎撰【清】段玉裁注说文解字注 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8 1 年版 【北魏】郦道元水经注【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9 0 年版 东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元的山左金石志虽未摹刻画像石内容,却有记述与考释。这两本书代表了具有浓厚儒学 传统的清代金石学主流,m 即对画像石的研究建立于经史之学的基础上,对榜题文字的关注 甚至大于图像。1 8 2 1 年冯云鹏、冯云鹪的金石索摹刻了包括祥瑞图在内的几乎全部武 梁祠画像,并收录著名的甘肃成县李翕五瑞碑( 得名于其上所刻甘露、黄龙、麒麟、嘉禾、 木连理五种祥瑞) ,且图像后都附有评说,注重根据文献考订画像内容。从今天的眼光来看, 这几部代表著作对画像石的研究还处于“图像志分析”的阶段。这些金石学家学识渊博,考 证严谨,但他们更重视画像石在历史学或儒学方面所起的作用,“凡清人之言金石者,莫不 以证经补史为能事”,因此画像石只是研究的手段而非目的。再者,他们仅仅根据文献分 析孤立的图像,没有对画像石的整体理解,更没有文化的或者艺术的阐释,视野比较狭窄。 二十世纪以来,学界对画像石的热情从未减少,并且开始有国外学者对汉画像石产生兴 趣,相关著作层出不穷,新的研究角度与技术手段也使这一阶段的论著在深度与广度上都有 很大的进步。容庚于1 9 3 6 年印行汉武梁祠画像录,该书的研究比清代金石学更具有综 合性,并且描述了包括祥瑞石在内的石刻画像,作了图像学研究。此外,照相制版印刷技术 的引进也使得学者们能够更方便地复制拓本、在著作中收录图像资料甚至编订画像集。这显 然有利于画像的传播,更容易引起人们对于画像石艺术本身的注意。西方艺术史学者就是因 此致力于研究汉画像石的艺术形式、美学价值及内涵功能。不论是以沃尔夫林( h e i c h w b l 佛i n ) 的弟子柏克豪夫( l u d w 逸b a c h h o f e r ) 为代表的风格学理论,还是美国汉学家包华 石( m a n i np o w e r s ) 从社会历史视角对武氏祠石刻社会性与思想性的探讨,都给汉画像石研 究以很好的借鉴。而中国的综合研究主要是建立在考古学的基础之上,如信立祥的汉画像 石的分区与分期研究。几十年来学者们积累了相当多的考古资料,并逐步建立的分区、分 期、分类的研究系统,为进一步的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但是作为考古学家,他们与西方 艺术史家不同,侧重于是弄清事实,较少涉及艺术层面的因素。 尤为值得注意的是,汉画像石祥瑞图像的专门系统研究并不多见。除了对某一种或几种 祥瑞图像的解读之外,相关成果散见于前人的综合研究。最具代表性的当属巫鸿的武梁祠: 中国古代画像艺术的思想性,该书第三章专门讨论了武梁祠屋顶祥瑞画像石的艺术风格、 图像程序和思想内涵,并且叙述了时代思想背景下这些图像与祠堂主人的关系,论证得丰富 而充分。该书附录部分还对武梁祠祥瑞画像石的图像与铭文分别进行图像志研究,图文并茂。 美中不足的是祥瑞画像石图版均采自金石索,由于当时木版印刷技术的限制,金石索 所刊画像由工人雕刻于板上然后印行,这显然不像拓片一样可以反映画像石的原貌。另外, 由于巫鸿著作主题的原因,他没有提及武梁祠以外的祥瑞画像石。 李发林在汉画考释和研究中则有专门章节对汉画像石中常见的三十六种祥瑞画进行 文字描述和评论,并结合相关古代文献对画像内容进行解读,举证较为严谨,文中还尽量搜 集了古代文献对祥瑞的记叙,论述了祥瑞思想的发展与作用,资料详实。但是该书文字之外 并无图版,更少关心视觉冈素,而且对图像的阐释仅仅针对单个或同类的石头、拓片,并未 将其纳入一个有机系统,所以不利于进一步理解主题。 综上所述,从发生学、图像学、文化学、艺术学等角度系统研究汉画像石祥瑞图像,是 一个亟待拓深的研究课题。 。【美】巫鸿著,柳杨、岑河译武梁祠:中国古代画像艺术的思想性【m 】北京:三联书店,2 0 0 6 年版,5 3 页 朱剑心金石学【m 】北京:文物出版社,1 9 8 1 年版,3 5 页 2 第一章汉画像石祥瑞图像的发生学探讨 第一章汉画像石祥瑞图像的发生学探讨 学界普遍认为,汉画像石兴起于西汉中后期,成熟于东汉和帝之后,衰落于东汉末年。 可见画像石的产生与消亡伴随着汉王朝的兴盛与式微,它的存在与两汉时代背景紧密相联。 李发林在汉画考释和研究中将其产生原因概括为发达的经济水平和儒家文化、相对稳定 的社会政治以及厚葬习俗。这些因素大致可以解释画像石在两汉的流行,却不能说明为什么 祥瑞图像的数量在画像石中占有可观的比例。 目前发现年代较早的画像石墓,如河南南阳的唐河石灰窑村墓,可以追溯到西汉宣帝时 期,其门扉画像石上就已经有铺首衔环及凤凰等祥瑞图像。在画像石最为流行的东汉中晚期, 祥瑞图像的使用逐渐风靡、种类愈加丰富,分布位置也从门扉扩展到墓室内部或祠堂屋顶, 不仅出现单个祥瑞图像或祥瑞图像与其他图像的组合,甚至有整块画像石都饰有祥瑞及榜题 的情况。 由此可见祥瑞图像从画像石产生之初就是其重要题材。本章将从思想背景与丧葬习俗两 个方面探讨汉画像石祥瑞图像的产生原因。 第一节思想背景 “一种完整的艺术风格总是各种内在思想、文化因素的综合。”因此只有全面考虑画像 石祥瑞图像所处特定时代的思想和文化,才能把握这一特定艺术形式的产生原因,并进一步 了解其意义和价值。汉代思想史上的三个重要事件一汉武帝的独尊儒术、哀平之际谶纬的 泛滥、章帝召开的白虎观会议都与祥瑞思想有关,并与汉画像石祥瑞图像的流行关系密 切。 汉武帝的独尊儒术建立在董仲舒思想体系的基础上。董仲舒的思想解决了三纲的理论根 据问题,成为汉在全国确立大一统统治以后第一个占据统治地位的庞大的全面的思想体系, 而这体系与祥瑞密切相关,祥瑞思想在汉代的地位不言而喻。春秋繁露顺命云:“天 子受命于天,诸侯受命于天子,子受命于父,臣妾受命于君,妻受命于夫。诸所受命者,其 尊皆天也,虽谓受命于天亦可。” 可见等级社会的稳定决定于君臣、父子、夫妻这三对关系 中前者对后者的绝对统治与后者对前者的无条件服从,但这一系统最关键的环节则是皇帝权 力的合法性的证明,这种统治应建立在受天命的基础上。而祥瑞正是天与人交流的中介,是 帝王统治合法性的证明与合理性的赞美。正如董仲舒所说:“帝王之将兴也,其美祥亦先见”, “王正则元气和顺、风雨时、景星见、黄龙下”,因此,祥瑞者,“受命之符是也”。此外, 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中首次大致整理了祥瑞思想,提及近二十种祥瑞及其表现与成因,如 “恩及于火,则火顺人而甘露降:恩及羽虫,则飞鸟大为,黄鹄出见,凤凰翔”;“恩及于毛 虫,则走兽大为,麒麟至” 。祥瑞思想理论体系的雏形已经形成。 谶纬是以阴阳五行学说为骨架,附会经义与儒学结合构成的一个复杂而庞大的神学体 系,贯通天人,无所不包。 西汉末年哀帝、平帝之际谶纬开始流行,后来王莽篡汉和刘秀 o 【美】巫鸿三盘山出土车饰与西汉美术中的“祥瑞”图像【a 】礼仪中的美术【c 】北京:三联书店,2 0 0 5 年版 圆金春峰汉代思想史 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 0 0 6 年版,仃8 页 清】苏舆春秋繁露义证【蚓北京:中华书局,1 9 9 2 年版 固【清】苏舆春秋繁露义证 m 】北京:中华书局,1 9 9 2 年版 【清】苏舆春秋繁露义证 m 】北京:中华书局,1 9 9 2 年版 钟肇鹏谶纬论略【m 】。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 9 9 5 年版,8 3 页 3 东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中兴都在很大程度上依靠谶纬取得成功。公元5 6 年,光武帝刘秀“宣布图谶于天下”, 谶纬神学由此成为后汉的思想正宗,祥瑞思想是其主要内容之一,地位也得到巩固。当祥瑞 与灾异不再单纯地被看成天对现实政治的审判,而且被认为可以预告将要发生的事情,这种 观念就是谶纬思想,很多在纬书中被保留了下来。现存纬书中的谶语有不少与祥瑞有关,如 “王者上感皇天,则鸾凤至”( 春秋纬感精符) ,“孝悌之至,通于神明,则凤凰巢”( 孝 经纬钩命决) ,“天子官守,以贤举,则鸾在野”( 春秋纬孔演图) 。这些都对董仲 舒的祥瑞思想作了很好的补充。 东汉章帝于建初四年( 7 9 年) 召开白虎观会议,会后由班固整理得白虎通德论。该 书吸取了大量谶纬神学内容,并且客观上又一次整理了祥瑞思想,列举了近三十种祥瑞,比 春秋繁露更为系统化。如“德至天,则斗极明,日月光,甘露降。德至地,则嘉禾生, 莫荚起,柜鬯出,太平感。德至文表,则景星见,五纬顺轨。德至草木,则朱草生,木连理。 德至鸟兽,则风凰翔,鸾鸟舞,麒麟臻,白虎到,狐九尾,白雉降,白鹿见,自乌下。” 至 此,祥瑞思想已经发展得比较完备。 由于汉代的政治体系以天人感应观为基础,并且谶纬思想泛滥,因此祥瑞思想盛行。在 这种时代背景下,汉人对祥瑞产生强烈而普遍的信仰,帝王、士人、百姓莫不如此。 汉武帝一改自古帝王以数字纪年的传统,首创年号,皆以“天瑞”命名,他在位五十多 年,用过十一个年号,曾两度冈祥瑞出现而改元:获白麟于雍,定年号为“元狩”,作白麟 之歌;得鼎于汾水,改年号为“元鼎” 。此后的汉代皇帝继续使用年号,并保留了因祥瑞 改元的传统。如汉昭帝即位时年号“始元”,后因“三年中,风皇比下东海海西乐乡” ,于 是改年号为“元凤”。汉宣帝则是汉代皇帝中最重视祥瑞者,他曾多次下罪己诏,谦称自己 “不逮、不明、寡德”,但各地仍多见风凰、神雀、甘露等祥瑞,故而大行封赏、大赦天下。 此外宣帝还有“神爵”、“五凤”、“甘露”、“黄龙”等四种以祥瑞命名的年号。 不管祥瑞是皇帝的信仰或幻想,还是统治阶层与舆论的交流方式,其影响都是深刻而广 泛的。公元前11 0 年,汉武帝第一次去泰山封禅,将远方的奇兽蜚禽放了满山,好像天降 许多祥瑞,并且下诏改元为“元封”。当时司马迁之父太史令司马谈留滞洛阳,未能从行, 竟因此“发愤且卒”,最终抱憾身亡。 由此可见,祥瑞是汉代士人精神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 此外,汉代文人也多采用文学作品表达他们对祥瑞的信仰。文选专列符命为一卷, 录有西汉司马相如的封禅文、扬雄为王莽写的剧秦美新和东汉班固的典引,这三 篇作品充斥着祥瑞的文辞。封禅文有“然后囿驺虞之珍群,徼麇鹿之怪兽,导一茎六穗 于庖,牺双骼共柢之兽。获周馀珍,放龟于岐,招翠黄乘龙于沼。鬼神接灵圉,宾于闲馆。 奇物谲诡,傲傥穷变” 的句子,提到驺虞( 白虎) 、嘉禾、白麟、龟、飞马、龙等多种祥瑞, 以说明武帝当行封禅之礼;扬雄的剧秦美新则在罗列秦之灾异之后说,“逮至大新受命, 上帝还资,后土顾怀,玄符灵契,黄瑞涌出” ,这些祥瑞正是大新受命之符;班固的典 引所引祥瑞又多于剧秦美新:“是以来仪集羽族于观魏,肉角驯毛宗于外囿,扰缁文皓 o 【宋】范晔后汉书光武帝纪下 z 北京:中华书局,1 9 6 5 年版 圆见:【日】安居香山著,田人隆译纬书与中国神秘思想【m 】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 9 9 1 年版,1 7 页 【汉】班固白虎通德论【z 】上海:上海吉籍出版社,1 9 9 0 年版 回【汉】班固汉书武帝纪【z 】北京:中华书局,1 9 6 2 年版;【汉】司马迁史记武帝本纪【z 】北京:中 华书局,1 9 8 2 年版 【汉】班固汉书武帝纪【z 】北京:中华书局,1 9 6 2 年版;【汉】司马迁史记武帝本纪【z 】北京:中 华书局,1 9 8 2 年版 【汉】班固汉书昭帝纪【z 】北京:中华书局,1 9 6 2 年版 o 汉】司马迁史记孝武本纪【z 】北京:中华书局,1 9 8 2 年版 【汉】司马迁史记太史公自序【z 】北京:中华书局,1 9 8 2 年版 【汉】班固汉书司马相如传【z 】北京:中华书局,1 9 6 2 年版 【汉】班固汉书扬雄传【z 】北京:中华书局,1 9 6 2 年版 4 第一章汉画像石祥瑞图像的发生学探讨 质于郊,升黄辉采鳞于沼,甘露宵零于丰草,三足轩翥于茂树。若乃嘉谷灵草,奇兽神禽, 应图合谍,穷祥极瑞者,朝夕垌牧,日月邦畿,卓荦乎方州,洋溢乎要荒”,以“光扬大汉, 轶声前代”。幽另外,他还作有宝鼎诗白雉诗郊祀灵芝歌等诗赞美各种祥瑞。祥瑞 思想在两汉知识分子阶层尚且如此普及,祥瑞图像的流行也就不足为怪了。 不仅帝王或贵族、文人,汉代的百姓也对祥瑞有普遍的信仰。东汉应劭的风俗通义 记载了“金胜”祥瑞的流行:“七日名为人日,家家剪彩或镂金簿为人,以帖屏风,亦戴之 头鬓,今世多刻为花胜,象瑞图金胜之形。”从画像石上大量的表现可以得知,“胜” 是西王母的头饰;宋书符瑞志也有记载:“金胜,国平盗贼,四夷宾服则出” 。这种 赞美帝王德政的祥瑞被百姓用作日常生活中的装饰,可见祥瑞信仰之深入人心。从考古发掘 出土的文物也可以看出,汉人的日常用品或明器上也常饰有龙虎、四神、四灵等祥瑞图像。 从西汉中晚期开始,铜镜上就开始流行祥禽瑞兽等纹饰,如西汉晚期的四神规矩纹镜,青龙 白虎朱雀玄武各据一方,线条轻灵游动,其含义大致可以由江苏东海4 号汉墓出土的一面六 博局镜铭文解释:“刻治六博中兼方,左龙右虎游四彭,朱爵玄武顺阴阳,八子九孙治中央, 常葆父母利弟兄,应随四时合五行。” 此外,今天可见的汉代车饰、博山炉、妆奁、酒器、 瓦当、明器、房屋模型等都普遍装饰着祥瑞的形象,这反映了祥瑞信仰在汉代各个社会阶层 的普及。 第二节丧葬习俗背景 包括祥瑞图像在内的汉墓画像石在短时期内大量出现不仅是一个美术史事件,还反映 着当时的思想背景,同时是汉代丧葬习俗的体现。 儒家认为,孝不仅包括在父母生前“事之以礼”,还包括在他们死后“葬之以礼,祭之 以礼”。在儒家思想开始占据统治地位的汉代,这种观念更加根深蒂固。不仅如此,汉人还 相信人死后灵魂不灭,会在另一个世界继续生活,即“谓死如生”。前文已经提到,由于 祥瑞思想的盛行,汉人的住房、器物上多饰有祥瑞图像,他们当然希望死后继续这种生活, 因此墓室装饰自然会有祥瑞图像,最初是出现在墓室壁画上,当石室墓盛行之后,祥瑞画像 石也就不可避免地产生。 此外,与古礼之庙祭不同,汉代还始兴墓祭。为便于墓祭,从西汉中期开始出现建立 于墓前的祠堂,东汉时期墓祠已相当普遍。 其中以石材建成的祠堂为祥瑞图像提供了新的 物质载体。如建于东汉桓灵时期的山东嘉祥武梁祠,其屋顶画像石集中展示了至少二十四种 祥瑞图像及其榜题。亡灵成仙的需求、活人求得庇佑的愿望及政治观念的表达等因素促成了 石祠祥瑞画像的产生。 不仅如此,汉墓形制与构造的发展也是汉画像石祥瑞图像产生的重要原因。西汉早期, 汉墓多数承袭传统形制,以椁墓为主,后来椁墓自身的变化导致了椁墓向室墓的转变,经西 汉中期逐渐完善至后期走向定型化,西汉后期以后,椁墓完全被横穴式墓取代。这种转变始 于王侯级大型墓,随后这种墓葬新形制又影响到中小型墓葬。可见,横穴式墓自西汉中晚 【汉】班固著,【明】张溥辑,白静生校注班兰台集校注【m 】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 9 9 1 年9 月第1 版, 7 8 页 转引自王重民敦煌古籍叙录【m 】北京:中华书局,1 9 7 9 年版,仃3 页 【粱】沈约宋书符瑞志 z 】北京:中华书局,1 9 7 4 年版 固李学勤 博局占与规矩纹【j 】文物,1 9 9 7 ( 1 ) 【汉】王充论衡薄葬 z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 9 7 4 年版, 徐杰舜主编,周耀明,万建中,陈华文著汉族风俗史:第二卷,秦汉魏晋南北朝汉族风俗【m 】上海: 学林出版社,2 0 0 4 年版,1 7 7 页 o 黄晓芬汉墓的考古学研究【m 】长沙:岳麓出版社,2 0 0 3 年版 5 东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期开始取代传统椁墓,并在东汉定型,中小型墓葬采用这种新形制的时间又稍稍滞后。而画 像石墓多数为中小型墓葬,其流行时间与横穴式墓比较一致,因此可以认为墓葬新形制的出 现是画像石产生的重要原因。“总起来说,用横穴式的洞穴做墓圹,用砖和石料构筑墓室, 是汉墓与汉以前的墓在形制和构造上的主要区别,其特点在于模仿现实生活中的房屋。”可 见汉代墓葬由存放棺椁的单一空间向模仿阳宅的多元空间发展,这不仅是在墓室内部用画像 石等作装饰的前提,还更便于模拟出寄托死亡信仰的空间。因此,为了镇墓辟邪、墓主升仙 等目的,画像石墓的门扉、侧壁、墓项等处多装饰有祥瑞图像。 不同艺术分支的发展是联系的,而且在特定的环境下,一个分支富有特色的风格还可以 转移到另一分支中,固艺术形式不同的载体可以表现相同的主题或内涵。在汉代祥瑞思想渐 成体系并日益流行的时代背景下,与汉人衣食住行有关的载体上几乎都装饰着祥瑞的形象, 因此当丧葬礼俗、墓葬形制等画像石墓产生的物质条件具备,饰有祥瑞图像的画像石也就随 之出现。 国王仲殊汉代考古学概说【m 】北京:中华书局,1 9 8 4 年版,8 5 页 圆【美】巫鸿三盘山出土车饰与西汉美术中的“祥瑞”图像【a 】礼仪中的美术【c 】北京:三联书店,2 0 0 5 年版,1 6 6 页 6 第二章汉画像石祥瑞图像的图像学阐释 第二章汉画像石祥瑞图像的图像学阐释 和中国早期的多数艺术品一样,汉画像石及祥瑞图像在其创作之初并没有被看作艺术 品,其作者及拥有者也不会想到这些作品在将来会被艺术史学者所注意,他们只关注眼前的 问题,通过作品来表达属于自己的意义。后人对这些意义的重新解读在一定程度上就是图像 志( i c o n o 伊印h y ) 或图像学( i c o n o l o g y ) 。 第一节图像学与汉画像石祥瑞图像研究 图像学方法已诞生将近一个世纪,虽然常常受到批判,却仍在艺术史界占据重要地位。 它大致开始于二十世纪一二十年代的德国汉堡学派,以瓦尔堡( a b yw a r b u 曙) 为代表的一 批学者反对当时以沃尔夫林( h e i n r i c hw o l f f l i n ) 为代表的形式主义艺术史研究方法,他们 认为艺术史应该利用其他学科领域的研究成果,从而使艺术史成为文化史的一个部分,他们 试图将传统的图像志研究改造成一种新的研究模式。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起,汉堡学派的主要 成员之一潘诺夫斯基( e n 析np a n o f i s l ( y ) 先后发表图像学研究( 1 9 3 9 ) 、哥特式建筑与经 院哲学( 1 9 5 1 ) 、早期尼德兰绘画( 1 9 5 3 ) 、视觉艺术的含义( 1 9 5 5 ) 等著作,奠定了 图像学的基础,标志着图像学开始成熟并产生影响。 在图像学研究中,潘诺夫斯基把对图像的解释分为三个层次,分别对应艺术作品 的三层含义:第一个层次是前图像志( p r e i c o n o g r 印h y ) 描述,主要关注图像的“自然意 义”,由可识别的物品和事件( 如入、动物、队列等) 组成;第二个层次是严格意义上的图 像学分析,主要关注图像的“常规意义”,如将壁画中的晚餐识别为最后的晚餐,将画像石 上的动物识别为祥瑞动物等;第三个层次关注的则是图像的“本质意义”,解释图像的深层 意义世界。这基本概括了图像解释的层次及图像学的核心内容。 汉画像石及祥瑞图像研究已经延续了近千年,本文绪论部分已作简单回顾。但是在这 一古老领域采用新兴的、外来的图像学方法不仅是可行的,也是必然的。国内已经有学者将 传统的金石学、考古学研究与潘诺夫斯基所分析的前两个层次相对应,并认为“中国的汉画 像研究还处在图像志的阶段,历史要求它必然向图像学的方向发展”锄。这一论断指出了问 题要害所在,因为虽然有些国内画像石研究者在研究过程中时常使用“图像学”之类的字眼, 但他们多数延续了传统的套路,只是套用了一个西方术语,从这些论著中可以看出作者对图 像学本身并无清楚的认识。可惜的是,朱存明先生虽然敏锐地觉察到了问题所在,却没有在 图像学的道路上继续走下去,他的注意力在其论著中转向了象征符号分析法,并以此为手段 分析了“汉画像的象征世界”,文中并没有对汉画研究的图像学方法做出具体分析,也没有 指明操作手段。 因此,笔者认为对汉画像石及祥瑞图像的图像学研究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在 进行图像学研究之前,应把因故分散开来的图像重新聚集在一起,因为它们在创作之初是组 合在一起的,现在却分散在不同的墓祠、博物馆或仅存拓片,甚至被研究者人为地割裂。其 次,应该把作为解读对象的图像与相关文本及类似图像放在一起比较,因为有些文本在图像 中以榜题的形式出现,有些图像则曾在文献中被描述。尽管这种阐释方法不一定精确,因为 。【英】彼得伯克著。杨豫译图像证史瞰】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 0 0 8 年版,4 1 页 圆e n v i np a n o f s b 鼽如j 胁尼伽d ,唧:肌,l 册括f f c 耽m 嚣加历p 加0 厂如船舶幻口玎c p ,n e wy o r k :h a r p e r & r o w ,1 9 7 2 ,p p 3 - 3 1 朱存明汉画像的象征世界【m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 0 0 5 年版,1 9 页 7 东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创作画像石工匠基本不可能读过相关文献,委托他们创作的墓祠主人的喜好也不一定和时代 风尚一致,但这毕竟是在两千年后的今天解释画像石的最好方式。最后,也是画像石的图像 学研究最关键的部分,就是识别出图像的深层意义,这和其他艺术作品的图像学研究相类, 但也有其独特之处,如以上两点所说,一是与相关文献和类似图像对比,尽可能阐释其含义; 二是试图复原出画像石的图像程序,即指出一种画像题材在其所处的画面与建筑空间中的意 义,因为画像石在其创作之初并不只是分散的石块:此外还应做个案研究,建立在案例基础 上的概括性研究才有说服力。 尽管以潘诺夫斯基为代表的图像学因忽视艺术作品的形式而备受指责,但这并不妨碍 本文用图像学的方法阐释汉画像石祥瑞图像。这种方法的开放性和综合性使本文的研究变得 充实,而不是变得狭隘,正因如此,图像学在西方美术史研究中仍有重要意义。况且,本文 其他章节从文化和艺术的角度对汉画像石祥瑞图像所做的研究弥补了仅采用图像学的缺憾。 因此,本章将根据古代文献的记载尽量阐释单个祥瑞图像的内涵,并针对汉画像石祥瑞 图像经常组合出现的特点,分析其图像程序,大致探讨祥瑞图像的配置规律,揭示其深层意 义。 第二节汉画像石与文献所载祥瑞的互证 在画像石的几种常见题材中,祥瑞与历史人物故事多数在古代文献中有所记载,因而 辨认与释读的难度较小。有些画面还附有榜题,这就方便将图像与文本相对应,同时也说明 了以文献解释图像的合理性与可行性。目前已有越来越多的汉画像石祥瑞图像被识读出来, 这为本文的研究奠定了基础。本节将综合前人的研究成果并提供更多信息,尽可能地分别阐 释单个祥瑞图像的内涵,同时这也是本章第三节解释汉画像石祥瑞图像的图像程序的基础。 本节所引文献包含先秦至两汉的多种古籍,因为汉画像石祥瑞图像受祥瑞思想的影响 而产生,而祥瑞思想从发生到成熟的轨迹正是在这些古籍中得到保留。依托于春秋繁露 和白虎通德论等书,汉代祥瑞思想逐渐形成体系,两书对祥瑞的记载颇具规模,分别达 到2 l 与3 1 种,并且与汉画像石上展现的祥瑞有较大的一致性,因此这两书是解释画像石祥 瑞图像的重要参考。此外,南朝梁沈约所著宋书及孙柔之所著瑞应图记也是重要的 参考文献。前者的第二八、二九卷即符瑞志提供了详细的祥瑞条目、所象征的皇德以及 汉至刘宋的祥瑞出现记录,共约1 7 0 种,是现存文献中记录祥瑞最完备者。后者则提到了近 一百五十种祥瑞,并附有图版。可惜该书已亡轶,现存版本仅存文字部分,由前人从艺文 类聚太平御览等书的引文中整理出来,较完整的版本收于晚清叶德辉所辑观古堂所 著书。尽管这两部书成书时间晚于汉代数百年,理论上没有参考价值,但叶德辉根据两书 文本与武梁祠榜题类似部分的一致性推测,这两个后世目录极有可能是源于同一个汉代文 本。o 因此这两部书和两汉及以前的文献一样,可以用来解读汉画像石祥瑞图像的内涵。本 文的研究对象为汉画像石祥瑞图像,故本节按照祥瑞在画像石上的展现来分别阐述,文献有 记载但画像石上未表现的祥瑞不在讨论之列。 一、四灵( 四神) 四灵是指一组祥瑞动物的组合,这一词条最早见于礼记礼运:“何谓四灵? 麟凤 龟龙,谓之四灵” 。但这一概念在汉代发生变化,转而指东西南北四个方位的代表,即青 龙、白虎、朱雀、玄武,它们主要作为方位神出现,因此也称四神。如史记天官书中 。【清】叶德辉辑观古掌所著书【z 】长沙叶氏郎园刊,1 9 0 1 年 【汉】郑玄注,【唐】孔颖达正义礼记正义【z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 0 0 8 年版 8 * = $ 汉i 像祥瑞酗律的期像学目释 就分别阐述了苍龙、白虎、朱鸣,玄武的方位意义。率文所指的四灵是指扁一种组合t 闲为 瞬风龟龙的组合在汉画像石中井没有同时出现的例子,青龙、白虎、朱雀、窖武的组台则比 较常见,如河南南阳庸河针织厂汉墓的主室墓璎画像石就有四灵留像( 图2 1 ) ,被视为镇 守四方的神,现存的议i 田画像石上多饰有四灵图像这些石阙多数又是墓阙,成对出现在墓 葬种道的山入口,其j j 位意义显而易见。 另外,汉画像甘上还常见四灵中的两个组合出现,如青龙白虎并列刻于墓门,这种配 置可“认为是为了镇藁辟邪。论衡解除:“宅中丰神有十二焉,青虎、白虎列十二位。 龙、虎猛神好客1 ;敢窥也。”。这些记载证明了汉代铜镜上常见的“左龙右虎辟不祥”的 铭文,也说明了画像石幕门上四灵形象的含义鹅“能。 圈21 河南南m 唐河针r 浞墓主室墓顶目像 拓本 二、龙 龙无疑是昂重要的一种祥瑞,同时也是四灵之一,其形象在画像右中很常见,山海经 中对龙的记载就已经有了祥瑞的特点,如山海经大荒东经:“旱而为麻龙之状,乃得大 雨。”郭璞注口:“应龙,皿之有翼者也。”8 汉画像石中可见有冀的龙为数不少,但井投有足 够的证据表明它们是应龙,龙翼很可能只是园造型的需要而出现。山东嘉祥武粱祠祥瑞面像 石有黄龙的形象( 图2 2 ) ,萁名称因榜题而确定:“不漉池而渔则黄龙游于池”,这和文献 的记载基本一致,束书符瑞志:“黄龙者,四龙之长也。不漓池而渔,德至渊泉,则黄 龙游于池。能高能下,能细能大能幽能冥,能短能长,乍存乍亡。”3 瑞应圈记:“黄龙 者,四龙之长也。四方z 正色,神灵之精也。能巨能细,能幽能冥,能短能长乍存乍亡。 壬者不漉池而渔则麻和气而游丁池沼。“;但画像石上黄龙的例于根少囡为在石面上报难精 确表现黄龙,只能靠榜题说明。汉画像石上常见的龙还有青龙,但也不能单纯从造型上来判 断,可以说与白虎、朱雀、自武等形象组合出现的龙当是青龙,起着镇四方、辟不祥的作用。 普通意义上的龙则常常是人升仙的1 具,如河南南阳军帐营出上的龙车升仙画像石,这里龙 的功能不再是赞美皇权君德。而是变成了升仙者的座驾。返功能在古代文献中也能找到车 原,山海经中已有多处神人乘龙的记载史记封禅书十也记载黄帝升们i 时“有龙垂 。 & 】王充论衡 z 】海海人民出版杜,1 9 7 4 年峨 。袁m 晦经接4 【m 】 l 海:l 海古辖什 * 朴- 1 哪年版 。 粱】眈约束书苻瑞0 z 】北京:中毕书月,1 9 7 4 年版 【】 4 之瑞应圈【z 】见【清】叶簿辉辑税t m 著* 【z 】k 沙n i 氏邮同刊- 1 9 0 年 9 末南大学颐l 。 论立 胡须下迎黄帝”。 囝22 东嘉祥武粱祠祥瑞自像 奎5 索摹本 三、白虎 白虎同样是重要的祥瑞,其形孽在画像石中较常见。武粱祠祥瑞画像石有白虎的形象 ( 图2 3 ) ,其榜题云:“白虎王者不暴虐,则r 虎至,1 不害人。”这和文献的记载基本 致,柬书符瑞,占乳“白虎,下者不暴虐,则白虎仁,不害物。”。瑞应图记:“义兽 也,白虎黑文,不食生物,有至信之德应之一名驺虞。”4 而作为明灵2 出现在i 面像扛上 的白虎如前文所述有正四方、辟不祥的作用。白虎义称驺虞、驺吾,山海经海内北 经:“有珍兽名日驺吾,乘之日行千里。”8 贾谊惜誓有“苍龙蚴虬于左骖兮,自虎 骋而为右肺”的句于,因此可以认为,画像石中骑虎、驾虎车升m 1 1 的图像本原r 此。 此外,画像石墓的墓门多有虎的形象,如河南方城东关汉墓出土的北门门扉画像石( 图 2 4 ) ,论衡乱龙:“画虎冀以御凶。”o 后汉侣礼仪志:“画虎干内,当食鬼也。” 4 风俗避义祀典:。画虎于门,鬼不敢八。”。因此可以说,墓士寄希望于墓门上虎的形 象可以食鬼、辟牙【f 。 囤2 3 东嘉祥武粱祠祥瑞自像 金 索* 摹本 。【】q 马迁史记封棹计旺】北京:中华书月1 9 8 2 年版 。【粱】洗约束书符瑞志i z 】北京中华书局1 州年版 【镕】卦| 之瑞应圈记【z l 【清】 毽# 辑现古堂所著书田 k 沙叶氏邮园刊,1 1 年 鹿目m 海经枝译 m 】j = 海: 海古括m 版# 1 9 8 6 年版 5 【& 】宽论衡【z 】 1 海:l 海 r m 版社1 9 7 4 4 版 4 【采】范哗幔书礼仪去z | 匕京:中毕15 目1 9 6 5 年版 + 【汉】劭撰z n 平校释凰倍通义枝# 【卅 律 津 m 敝# 1 9 昱0 年收 属鼍 一运一 习 第一$ r i 像“f t 瑞图像的图像掌月释 图2 一q 河南万城东关汉基北n 1 扉目像;拓本 四、来雀 汉画像石中常见朱雀。也称朱鸟、赤雀。束 5 苻瑞志:“赤雀周文乇时衔丹书来 至。”o 瑞应酗记:“王者秉礼而王则朱乌至。”姐画像石中的朱雀较少有这种含义多佧 为四灵之出现其形象与凤凰颇难分别,但与其他四灵形象龋台出现的基本可以确定是来 雀( 幽2 4 ) ,起着标的方位、辟除不祥的作用,正如汉代铜镜常见铭文所说,“左龙右虎辟 不祥,朱雀玄武顺阴阳。” 五、凤凰 从商代起凤凰就已经在一定程度上被视为祥瑞,甲骨文中有。帝使风”的记载,“风” 同“风”可知当时风己被视为上帝的使者动物成为天与人交流的媒舟,这已经有了后来 祥瑞的思想模式。山海经南山经:“丹穴之山- 有鸟焉,其状如鸡,五采而文,名日 风争,首文日德,翼文口义,背文日礼,脚文日仁,腹文日信。是鸟也,饮食自然自歌自 舞,见则天下安j 。”山海经海内经:“风乌自舞见则天下和。”9 瑞应囝记:“风 凰者,仁鸟也。雄日风,雌日凰,王者不刳胎剖卵则至。”5 宋书符瑞志的记载更为详 细: “凤凰者,仁鸟也不制胎剖卵则至或翔或集雄日凤,雌日凰蛇击燕颔,龟 背竖腹,鹤预鸡喙,鸿前鱼尾,青首骈翼鹭立而鸳鸯思。首戴德而背女仁,项荷叉而 膺抱信,足履正而尾糸武* 八风,降时雨,食有节,饮有权,往有文,采有嘉, 游必择地,饮不妄下唯凰皇为能完万物,通天祉,象百状,选王道,率五音,成 九德,备王武,正下国”。 返极有可能是在两汉荐种文本的基础上增盏而成。因此,风凰这一见则夫f 和、见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新解读《GB-T 31304-2014环氧涂层高强度钢丝拉索》
- 婚前房产单方名义购买协议6篇
- 老式钻机转让合同范本
- 拆除房屋合同范本
- 学校互换生合同范本
- 酒吧合作股份合同范本
- 阀块设计合同范本
- 抽水台班合同范本
- 代课教师劳务合同范本
- 啤酒销售促销合同范本
- 全球热泵产业发展报告2025
- 辅警考试真题(含答案)
- 商业地产项目数字化运营与客户体验提升策略研究报告
- 2025新疆天泽和达水务科技有限公司部分岗位社会招聘28人笔试模拟试题及答案解析
- 基于多元线性回归的国内旅游收入影响分析-以江西省为例
- 技术方案评审表-技术选型决策
- 水厂化验室知识培训课件
- 实验学校物业管理服务项目方案投标文件(技术方案)
- 2025个人房屋租赁合同范本下载
- 中国旅游地理(第四版)中职PPT完整全套教学课件
- 统编本四年级上册语文课堂作业本参考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