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韩偓和他的诗歌.pdf_第1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韩偓和他的诗歌.pdf_第2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韩偓和他的诗歌.pdf_第3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韩偓和他的诗歌.pdf_第4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韩偓和他的诗歌.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独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 研究成果。据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 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西北大学或其他教育机 构的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 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谢意。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白爱平签字日期:2 0 0 2 年4 月1 9 日 内容提要 韩惺是晚唐五代之交一位具有政治远见和崇高气节的杰出诗人。他以对唐 王朝的耿耿孤忠、于亡国之际独抗高节的操守。以及韩翰林集中反映王室 播迁、家国兴亡的作品,博得后世激赏。然其香奁集中诗,则因事涉闺阁、 绮艳香媚,自宋以来就毁誉不一,甚或毁多于誉,以至忠愤之诗亦似为香奁所 掩。有感于以往韩僵研究中的缺憾与偏颇,笔者不揣浅陋,拟系统考察韩惺及 其诗歌创作,以期有所补益。拙文共分四章,首章从诗人生平入手,尤重其少 年江南之游、充翰林学士和其它职官以及行踪的考述,并以之作为了解其诗作 内涵的契机。继而探究香奁集的意旨,认为其中既有爽丽率真的少年艳体, 亦有含意微讽的入仕宫诃,更有幽约低徊、托香草美人以寄故国故君之思者, 从而完成韩俚由风流才子到中流砥柱、由蓬山侍臣到僻地隐士的人格层面分析。 三章评述其政治诗、感伤诗、咏怀诗、爱情诗的艺术风貌,认为社会动荡、王 室颠覆给予韩僵诗歌创作以重大影响,绮艳和端沉分别代表他前后期诗歌的主 要风貌,而清丽与老成的交叉融合,将慷慨悲凉的意境寓于婉丽纤绵的辞章之 中,则使其能够独步晚唐诗坛。末章兼论韩词,发明其中幽眇悱恻无限深意, 还于本来面目,以终兹篇。 关键词:唐代韩俚诗歌 a b s t r a c t h a n w o , a p r o m i l l e n tp o e tw i mp o l i t i c a lf 0 1 e s i g h t 锄dn o b l e p e r s o n a l 时o f m el a t et a n gd y n a s 吼i s 印p l a u s eo ft 1 1 ea l l e 西a n c et ot 1 1 e i n 学r i a lh o 瞍抽l d 孤d 廿l ep o e i n si nc 0 胁砌一矿h 口玎砌陆眦而e 砂 h o 、 ,e v e rt 1 1 ep o e m si np d p 打y 矿7 口淞工p 口球h a dac o m r o v e r s y 盯n o n gt l l e r e s e a r c h e r ss i n c en l es o n gd y n 哪 b e c a u s e t l l e ya r ec o n n e c t e dw i m 恤e w o m e n sq u a n e r s t h e r ea r ea l t o g e m e rf o u rc h a p t e r si nt l l i sd i s s e 眦i o n w h i c hi 1 1 v e s t i g a t e ss y s t e m i c a l i ym ep o e t 锄dh j sp o e 仃y c h 印t e ro n ei sa b i o g r a p m c a ld o c u m e m a 廿0 n 砌c hm a l ( e sas p e c i a ls t u d yo f h i s 饥e l 访g t ot l l es o u mi i ly o u m 锄dl l i sa p p o 咖e n t a l 们c e t h en e ) tc h 印t e r s n l d i e sm ep o e t i c q u a l 崎o f 凡p 砂矿m 娜e “t o “丘l lm c p e r s o n a t i c a l 柏- a l y s i so fm ep o e t c h 印t e rt l l r e ec o i 衄n t s l ea e s m e d c s t y l eo f l l i sp o l i t i c a l ,s e n t i m e n t a l ,s t i n e d 粕da 船c t i o n a lp o e 时1 1 l el a s t c h 印t e r r e s e a r c h e st l l el l i d d e ns i 鲥f i c a t i o no fl l i sc ft or e t 咖t ot 1 1 e p o e 町sp r i s t i i l es o r ta i l dt h es t a t u st 1 1 a tm ep o e ts h o u l dh a v eh a di nm e c i r c l eo f p o e t si i lt t l el a t e 培d y t l a s 哆 k e yw o r d s : m e1 h g d y n 舔哆 i a n w o p o e n y 韩僵和他的诗歌 韩僵是晚唐一位杰出的诗人,也是一位具有远见卓识和崇高气节的政治家。 所存三百余首诗,真实地反映了唐王朝灭亡前后的社会风貌,其风格或婉丽幽 眇,或风骨端沉,具见性情,在唐末五代诗坛十分难能可贵。而后人对其生平 的研究和人品、诗品的理解存在较多缺憾和偏颇,因不揣浅陋,有此献芹之举。 第一章诗人生平 韩俚字致尧,一字致光,小字冬郎,晚年自号玉山樵人。父韩瞻,字畏 之,文宗开成二年进士,与姻戚李商隐同年,历官虞部郎中,风州、果州刺史。 母王氏,泾原节度使王茂元女。兄韩仪。字羽光,仕至翰林学士、御史中丞, 后贬棣州司马。僵妻裴氏有子寅亮。 ( 一) 丹山雏凤 韩僵生年,史籍阙载。缪荃孙韩翰林诗谱略、震钧韩承旨年谱均定 为会昌四年( 8 4 4 ) ,霍松林、邓小军 韩僵年谱( 以下简称霍、邓谱) 重新据 李商隐韩冬郎即席为诗相送一座尽惊他日余方追吟连宵侍坐徘徊久之句有老 成之风因成二绝寄酬兼呈畏之员外诗及张采田玉豁生年谱会笺等,考定 韩僵生于会昌二年( 8 4 2 ) 。当以霍、邓谱为是。 韩僵祖籍,新唐书韩俚传作京兆万年人( 唐长安城以朱雀门街为界, 东为万年,西为长安) 。父亲韩瞻与泾原节度使王茂元女结婚后不久,茂元为其 构建新居。李商隐韩同年新居饯韩西迎家室戏赠诗云:“籍籍征西万户侯, 新缘贵婿起朱楼。”冯浩笺注:“此新居必在京师。”周祖勰、叶之桦韩僵年谱 补正( 以下简称周、叶补正) 认为,韩氏既为万年人,于长安城内必有旧 宅,既云别构“新居”,则其必不在京师,并引韩僵归紫阁下、汉江行次 诸诗为证,考此“新居”当建于户县紫阁峰北麓潢陂附近,近是。韩惺即生长 于斯处。 冬郎幼有才名,姨父李商隐屡有诗作赞之。如上引赴梓州后所赠二绝云: “十岁裁诗走马成,冷灰残烛动离情。桐花万里丹山路,雏风清于老风声。剑 栈风樯各苦辛,别时风雪到时春。为凭何逊休联句,瘦尽东阳姓沈人。”自注: “沈东阳尝谓何逊日:吾每读卿诗,一日三复,终未能到。余虽无东阳之才, 而有东阳之瘦矣。”义山对冬郎迈种之才极为称扬,以“清”与“老成”标举其 诗,叹其诗才胜于乃父,又以神童何逊誉之,而自谦不及东阳,将姨甥视为畏 友,极倾倒之至。李又有留赠畏之诗云:“郎君下笔惊鹦鹉,侍女吹笙弄凤 凰。”“郎君”与“侍女”相对,当指冬郎,将其与在黄祖宴会上揽笔作鹦鹉 赋而“文无加点、词采甚丽”的才子祢衡相比,可知钦羡之意。致尧幼年诗 虽仅存“连宵侍坐徘徊久”一句,但十分切合当时场景和诗人身份( 时值姨父 远行,姨母新逝) ,无怪乎义山相隔日久尚“追吟”不已。 大中五年冬商隐赴梓州,稍后韩瞻亦由某司员外郎出为果州( 在今四川南 充) 刺史( 张采田玉豁生年谱会笺) ,揆“桐花万里丹山路”诸句及诗题之 意,冬郎当随父同往。大中十二年四月后韩瞻由外郡入朝为虞部郎中( 岑仲勉 玉骼谷生年谱会笺平质) ,冬郎亦返京畿。 ( 二) 名场困顿 此后一直到龙纪元年( 8 8 9 ) 进士及第,致尧的行踪在所有年谱及生平著述 中多付阙如。我们限于史料,无法一一详考,但尚可从韩诗中追踪蹑迹,勾勒 出一个轮廓来。 诗人青年时代曾离开长安作江南之行,其离家诗云:“八月初长夜,千 山第一程。款颜唯有梦,怨泣却无声。祖席诸宾散,空郊匹马行。自怜非达识, 局促为浮名。”这是致尧最早的一次长行,颇受家人重视,致尧次日亦有离家 第二日却寄诸兄弟诗更纪其事。“为浮名”而离家,此际尚无“浮名”,当系 未及第前所作无疑。韩惺与吴子华侍郎同年玉堂同直怀恩叙恳因成长旬四韵 兼呈诸同年诗云:“二纪计偕劳笔研”,由龙纪元年及第时逆推二纪,则成通 六年( 8 6 5 ) 诗人二十四岁时始应进士举求取功名,离家诗当作于咸通六年 之后。诗中所谓梦里款颜、无声怨泣,与离家第二日却寄诸兄弟诗中日出 褰帘、恨间容辉事,皆似指妻子而言。僖宗广明元年( 8 8 0 ) 黄巢军入长安后, 2 诗人“迁徙流转,不常厥居”( 韩俚香奁集序) ,而此秋夜远行尚有诸宾家人 为之祖席相送,生活环境相对安定宽松,则此诗又当作于广明元年前。由此初 步判断,致尧此次远游当在成通六年至广明元年之间,即二十四岁至三十九岁 时。 致尧家居浃陂,以出蓝田关走商州路南下最为便利,故离家诗有“千 山”、“匹马”字样,离家第二日却寄诸兄弟诗亦有“却望山南空黯黯”云云。 本集中还有早发蓝关、商山道中) 诸诗可证。出商州后,则弃陆登舟,沿 汉江而下。江行、汉江行次、 过汉口三篇霍、邓谱系于天复四年即天 祜元年甲子( 9 0 4 ) 韩促贬谪转徙北赴邓州时,周、叶补正认为当系青年游 历之诗,后说可从。 致尧在江南至少度过一个春夏。( 三月诗云:“四时最好是三月,一去不 回唯少年。吴国地遥江接海,汉陵魂断草连天。” 惜春诗云:“愿言未偶非高 卧,多病无俘选胜游。年逾弱冠即为老,节过清明却似秋。”二诗节令相近, 均为暮春清明时节,又同系少年未遇、远游思乡之作。 夏秋之际,致尧曾在江南h 居,闭门读书。有午寝梦江外兄弟诗云: “长夏居闲门不开,绕门青草绝尘埃。空庭日午独眠觉,旅梦天涯相见回。鬓 向此时应有雪,心从别处即成灰。如何水陆三千里,几月书邮始一来。”又有( 夏 课成感怀诗日:“别离终日心忉忉,五潮烟波归梦劳。凄凉身事夏课毕,漫落 生涯秋风高。居世无媒多困踬,昔贤因此亦号眺。谁怜愁苦多衰改,未到潘年 有二毛。”前诗称“旅梦天涯”、“水陆三千”,又云“鬓向此时应有雪”,乃因远 离家乡、独居思亲而白头,绝非暮年情景,致尧遭贬南迁时已年过六旬,不合 用“应”字。后诗称“五湖烟波归梦劳”,五湖即太湖地区,显系未第时游学江 南所作。 周、叶补正据霍、邓谱韩惺生年、韩惺与吴子华侍郎同年玉堂同值 怀恩叙恳因成长句四韵兼呈诸同年诗以及威通九年庞勋之乱等,推断韩惺江 南之行在成通七、八年问,亦即二十五、六岁之时,近是。但细玩 惜春) 、夏 课成感怀诗意,诗人作二诗时年龄仍存在差距。前者云“年逾弱冠”,后者云 “未到潘年”。礼记曲礼上:“二十日弱冠。”潘岳秋兴赋:“晋十有四年, 余春秋三十有二,始见二毛。”致尧( 惜春) 、 三月诸诗,自称“少年”,颇 3 有风发意气,而作夏课成感怀诗时,身如灌落秋风,恐已届而立之年,故 有“壮岁空为客“( 寄京城亲友二首其一) 之叹。补正说:“咸通九年, 庞勋率桂林戍卒造反,占领了徐、宿、濠、泗、和、滁等州,震动了全国。在 这样大动乱中,韩僵家人能同意其远游江南,是难以设想的。同时,在其诗集 中绝无有关此次动乱的作品。”从而判定韩惺江南之行必在成通九年之前。我认 为韩惺于动乱前即咸通七、八年间远行江南、读书游历,是可能的。既至江南, 与家人相隔“水陆三千里”,“几月书邮始一来”,家人是否能及时劝归尚在两可 之间。致尧孤身一人或闻叛而返。或因h 居之地不在叛乱区域故闭门读书以逃 避乱世,均在情理之中。至于说在其诗集中绝无有关此次动乱的作品,则无视 韩僵诗集散佚颇多的现象。香奁集序日:“自庚辰、辛巳之际,迄辛丑、庚 子之间,所著歌诗不啻千首,其间以绮丽得意者亦数百篇大盗入关,缃帙 都坠”反映动乱情况的作品或在散佚之列。亦未可知。不宜以现存诗集中 没有此类作品,判定夏课成感怀等诗作于致尧二十五、六岁时,或判定致 尧必于咸通九年前返乡。 致尧在江南曾游历吴郡、金陵等地,有吴郡怀古、金陵、游江南水 陆院诸篇。约于壮岁之秋离开江南。江南送别诗云:“江南行止忽相逢, 江馆棠梨叶正红。一笑共嗟成往事,半酣相顾似衰翁。”言“似衰翁”,则 实非衰翁耳。诗当为离开江南返回京畿时所作。 致尧虽声名早著,其诗“往往在士大夫之口,或乐工配入声律,粉墙椒壁, 斜行小字,窃咏者不可胜记”( 香奁集序) ,终因“居世无媒”,因踬多年。广 明元年以后,更因战乱频仍,朝廷取士或人数较少,或于僻地开考,甚或停举, 致尧亦蹉跎老矣。 ( 三) 仕途沉浮 光启四年即文德元年( 8 8 8 ) 三月,昭宗李晔即位,尊礼大臣,梦想贤豪, 有刷新政治的气象。四十八岁的韩俚终于在昭宗即位的次年即龙纪元年( 8 8 9 ) 春登进士第。时知贡举礼部侍郎赵崇,同年有李瀚、吴融、温宪、唐备、崔远 等人。 新唐书韩惺传云:“擢进士第,佐河中幕府,召拜左拾遗,以疾解。” 韩惺别锦儿诗自注:“及第后出京。”又( 余作探使以缭绫手帛子寄贺因而 4 有诗日:“帝台春尽还东去。”上述三条材料互相参证,可知韩僵龙纪元年春 末即出佐河中幕府。是时护国即河中节度使为王重盈( 吴廷燮唐方镇年表) 。 韩俚在河中的时间不会很久。钱珂授司勋郎中兼侍御史知杂事赐绯鱼韩俚本 官充翰林学士制中追述韩惺官职云:“朕初嗣丕业,擢升谏曹。”所谓“谏曹”, 即指左拾遗而言。据此制“召拜左拾遗”当系龙纪元年末或大顺元年、二年( 8 9 0 、 8 9 1 ) 间事。时间再往后推则制中不会说“初嗣丕业”。台湾陈敦贞唐韩学士 俚年谱定于大顺元年,孙克宽韩僵简谱定于大顺二年,近是。霍、邓谱 将任左拾遗时间定于乾宁二年( 8 9 5 ) 八月前后显然有误。 韩僵任左拾遗后,遂“以疾解”。无论卸官的真实原因为何,他确曾归乡闲 居。全唐诗韩惺卷三有伤春、归紫阁下、夜坐等三首诗连续编排。 关中丛书本吴汝纶评注韩翰林集亦如此。伤春诗云:“穷途得志反 惆怅寂寞南溪倚钓竿。”归紫阁下云:“钓矶自别经秋雨,长得莓苔更几 重。”夜坐云:“无名无位堪休去,犹拟朝衣换钓蓑。”三首诗均有“钓竿”、 “钓矶”、“钓蓑”等字样,意脉相连,且编排在一起,可知为同期作品。胡松 游记云:“漠陂上为紫阁峰,峰下陂水澄湛,环抱山麓,方广可数里,中有 芙蕖凫雁之胜。”( 转引自王嗣爽杜臆卷一漠陂行) 十道志亦云:“有 五味陂,陂鱼甚美,因误名之。”( 转引自钱注杜诗卷一漠陂行注) 紫 阁峰下钓矶,正是致尧家乡风物。诗中所谓“穷途得志”,指已进士及第。既有 “朝衣”又“无名无位”,只能是以疾解左拾遗这一段时间。周、叶补正说: “( 归紫阁下) 诗写的是春景,自去秋离家任左拾遗,至兹只能是半年左右时 间。”这段话有可疑之处。其一,韩惺由河中幕府召拜左拾遗,卸职赴任期间是 否返乡,无从考订,如何判断其“离家任左拾遗”? 其二,补正根据归紫 阁下诗写春景及“钓矶自别经秋雨”之句,判定致尧任左拾遗半年左右。然 此“秋雨”只能是一秋之雨吗? 若致尧经历了及第出京、佐河中幕府、任左拾 遗等一系列事件后方卸职归里,其时问跨度恐不止一秋而已。我们目前能确切 知道的是任左拾遗、告疾乡居这两段时间一直持续到乾宁二年( 8 9 5 ) 乙卯致尧 再入长安。 韩惺乱后却至近甸有感诗,自注“乙卯年作”,写诸镇相攻、长安乱后 凄败景象。又秋雨内宴诗,亦自注“乙卵年作”。二诗可证致尧于乾宁二年 八月长安大乱后入京,秋后且侍内宴,当为朝廷所召。但任何官职,史籍阙载, 亦无从查考。霍、邓谱根据钱瑚授窦回风翔节度副使崔澄观察判官韩惺节度 掌书记制、韩僵余自刑部员外郎为时权所挤值盘石出镇藩屏朝选宾佐以余充 职掌记郁郁不乐因成长句以寄所知诗及资治通鉴卷二六一乾宁四年条等, 考定乾宁三年韩俚授刑部员外郎,可从。又左拾遗属门下省,从八品上。刑部 员外郎为尚书省属官,从六品上。韩俚乾宁二年病休后复出。依朝廷升迁惯例 不会直授郎官,可能任品级在从八品上和从六品上之间的某职,且系天子近臣。 乾宁三年七月,风翔李茂贞复引兵入长安,自中和以来所葺宫室市肆燔烧 俱尽,韩僵扈从昭宗幸华州( 今陕西华县) 。次年六月,以节度掌书记之职随风 翔节度使覃王嗣周至奉天( 今陕西乾县) ,陷茂贞重围中。七月围解,随覃王归 华州。光化元年( 8 9 8 ) 八月,局势缓和,扈从昭宗返回长安。上述茂贞、覃王、 昭宗事,见通鉴卷二六一。韩俚任凤翔节度使覃王嗣周节度掌书记事,有 以下三条材料互为佐证:钱翊授窦回节度副使崔澄观察判官韩僵节度掌书记 制:“汉诏子弟理郡国,必择诸儒有材行者而左右之今朕以;! 开岐奥壤而辅 京师,推择统临,重在藩邸,用乃命丞相选宾介于朝尔等亮直勤敬,如在 谏省郎署时。”通鉴卷二六一乾宁四年:“六月乙卯,以茂贞为西川节度使, 以覃王嗣周为凤翔节度使。”韩惺诗题余自刑部员外郎为时权所挤值盘石出 镇藩屏朝选宾佐以余充职掌记郁郁不乐因成长句以寄所知。诗题中“盘石”一 词,出自史记孝文本纪:“高帝封王子弟,地犬牙相制,此所谓磐石之宗 也。”可知本指宗室而言。“盘石出镇藩屏”即钱制所谓“诏子弟理郡国”,亦即 通鉴所记“以覃王嗣周为凤翔节度使”。“以余充职掌记”即制授韩僵节度 掌书记。此事可无疑矣。 在韩俚渐入朝廷政治中心之时,其兄韩仪已于乾宁中充翰林学士,全唐文 卷八四。有韩仪授朱朴平章事制、授王搏平章事制、授韩建昌黎郡王制 等八篇制文。后改御史中丞出院。 光化二年( 8 9 9 ) 前后,韩僵授司封郎中兼侍御史。岑仲勉 补僖昭哀三朝 学士记云:“英华3 8 4 有钱羽( 授司勋郎中兼侍御史知杂事赐绯鱼韩惺本 官充翰林学士制。总目则作司封郎中,今郎官柱封中末行有阙泐,勋 中无俚名,似封中近是。”其说可从。 6 光化三年( 9 0 0 ) ,韩俚政治生涯产生重大转折。新唐书韩俚传云:“宰 相崔胤判度支,表以自副,王溥荐为翰林学士,迁中书舍人。”岑仲勉补僖昭 哀三朝翰林学士记和霍、邓谱皆考韩俚于光化三年充翰林学士,大致可从。 按两唐书所记崔胤判度支、充盐铁转运等使时间、韩僵锡宴日作诗、 通鉴所记崔胤解盐铁使时间,三条材料互参,可作为韩惺光化间入翰林的 另一佐证。新唐书卷六三宰相表下:“光化三年六月丁卯,崔胤为尚书左仆 射兼门下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诸道盐铁转运等使。”旧唐书昭宗纪: “( 光化三年八月) 甲申,制判度支崔胤可开府仪同三司。”又“( 九月) 戊申,制判度支崔胤充太清宫使依前判度支,兼充诸道盐铁转运等使。” 崔胤判度支、充盐铁转运等使时间,两唐书所记虽略有不同,要在光化三 年。韩惺“表以自副”,当在是时。锡宴日作诗自注云:“是岁大稔,内出金 币赐百官,充观稼宴,学士院别赐越绫百匹,委京局勾当。后,宰相一日宴于 兴化亭。”据长安志卷九兴化坊,“兴化亭”即原晋国公裴度池亭,可知此 诗作于长安。时致尧已入翰学,并委京局勾当。“京局”即盐铁转运使官衙,常 设于盐铁使属下的上都院。又通鉴卷二六二天复元年闰六月:“崔胤请上尽 诛宦官,胤时领三司使( 胡三省注:三司,户部、度支、盐铁) ,全诲等教 禁军对上喧噪,诉胤减损冬衣,上不得已,解胤盐铁使。”崔胤既于天复元年闰 六月落盐铁使务,则锡宴日作诗必作于光化三年秋。况次年( 天复元年) 秋后,动乱纷起,亦当无此兴会。 霍、邓谱还进一步考定韩惺充翰学在光化三年六月十一日至十三日左右, 其说亦大致可从。唯其将韩惺( 六月十七日召对自辰及申方归本院诗作为内 证之一,则与事实不符。据通鉴卷二六二天复元年六月,因谏尽诛宦官事, 韩但与宰相崔胤政见不合。昭宗由“悉以军国事委崔胤”转变为“丁卯,上独 召僵”,咨以重大国策。据陈垣二十史朔闰表,天复元年六月丁卯日正为六 月十七日。吴汝纶注日:“是时崔胤为相,欲尽诛宦官。昭宗独召韩公问计,公 请择数人置之于法,抚谕其余,使咸自安。此诗召对,是其事也。”诗末联云: “如今冷笑东方朔,唯用诙谐侍汉皇。”此自负以庙堂之策辅佐君王,诗与史合, 正天复元年事,不合作为光化三年入翰的凭据。 光化三年十一月,宦官刘季述等幽禁昭宗于少阳院,立太子监国,加百官 7 爵秩,独对素欲尽除宦官的宰相崔胤“罢知政事,落使务,守本官”( 旧唐书崔 胤传) 。韩僵是时与崔胤关系密切,且官翰林学士、中书舍人,身居枢要,或 亦在贬黜之列。通鉴卷二六二天复元年正月:“上之返正也,中书舍人令狐 涣、给事中韩俚皆预其谋。”周、叶( 补正认为,“给事中”即光化三年末刘 季述罢韩俚翰职后所命官。天复元年,昭宗反正,诛刘季述等人,黜太子为德 王。韩僵以定策诛逆之功迁升左谏议大夫并重入翰林。自兹以后,昭宗倚为股 肱,致尧亦殚精竭虑,勤劳王事,参与重大朝务,方为史家所重,故唐才子 传、唐摭言、通鉴皆称其天复中入翰林。 天复元年时。外藩朱全忠、李茂贞各有挟天子令诸侯之意,全忠欲帝幸东 都,茂贞欲帝幸凤翔。内宦惧崔胤尽诛之策,亦谋以兵制上。十月,全忠大举 兵发大梁。十一月,李继筠、韩全诲等勒兵阙下,昭宗被迫出幸风翔。韩僵夜 追至鄂( 今陕西户县) ,见帝恸哭,扈从至风翔,迁兵都侍郎,进翰林学士承旨, 居翰林院学士之首。次年迁户部侍郎。六月,全忠进军凤翔城下。 天复三年( 9 0 3 ) 正月,昭宗遣韩僵与赵国夫人宠颜诣全忠营,李茂贞亦与 全忠和解。车驾遂出凤翔返京。二月十一日,韩俚以忤朱全忠贬濮州( 在今山 东鄄城县北) 司马,途中经陕州硖石县( 在今河南三门峡市东) ,计程当于四月 初前后至濮州。后“再贬荣懿( 在今贵州綦江) 尉,徙邓州( 今河南邓县) 司 马”( 新唐书韩僵传) 。岑仲勉韩惺南依记云:“按僵自濮州再贬荣懿, 荣懿属江南道溱州。又徙山南道邓州,是否通覆三任,无可确考。”按我的推测, 韩僵可能赴濮州任所,后二任则似未至。据通鉴二六四,天复三年二月朱 全忠归镇,留步骑万人禁卫长安。昭宗虽为全忠挟制,但尚无重大变故发生。 韩僵出官经硖石县诗末联云:“尚得佐方州,信是皇恩沐。”可知致尧此时 尚感念君恩,以佐方州为不幸之幸,月余后至濮州贬所亦在情理之中。至明年 正月,全忠杀崔胤、毁长安,更劫持昭宗迁都洛阳。大变迭起,致尧不得不图 全身之计,况且屡道贬谪,政令非出唐室,自可有所不受。雪中过重湖信笔偶 题诗云:“道方时险拟如何,谪去甘心隐薜萝。”此际诗人已舍弃了“佐方州” 的想法,甘愿避地归隐了。诗作于弃官南下过洞庭湖时,二月,已在湖南。 ( 四) 避地生涯 天复四年即天祜元年( 9 0 4 ) 五月之前,致尧居长沙( 今属湖南) ,有小 窖 隐、欲明诸诗。前者云:“借得茅斋岳麓西,拟将身世老锄犁。”后者亦有 “岳僧乞得新诗去”之句。五月离开长沙至醴陵( 今属湖南) ,有甲子岁五月 自长沙抵醴陵贵就深僻诗等。 韩僵居醴陵期间,其兄韩仪亦以忤朱全忠贬棣州( 在今山东惠民) 司马。 旧唐书昭宗纪:“( 天祜元年七月) 甲子,( 全忠) 自汴至洛阳,宴于文恩 毽场。全忠入,百官或坐于廊下。全忠怒,笞通引官何凝。丙寅,制金紫光禄 大夫、行御史中丞、上柱国韩仪责授棣州司马,侍御史归蔼责授登州( 在今山 东蓬莱) 司户,坐百官傲全忠也。”棣州、登州时均属全忠控制区域。韩促家 书后批二十八字诗自注云:“在醴陵,时闻家在登州。”韩仪遭贬谪后可能携 带家眷,而寄家登州,或与同日遭贬登州司户的同僚侍御史归蔼有些关联。 八月壬寅,朱全忠弑昭宗于洛阳宫中椒殿,时年三十八岁。丙午,十三岁 的昭宣帝即位,唐室名存实亡。此后致尧诗文不称年号,但纪甲子,衔名亦书 唐旧职,与陶渊明称晋甲子异世同符。 是年冬至次年春,仍淹留醴陵。当于春夏之间至袁州( 今江西宜春) ,此后 一直向东南方向行,七月至萧滩镇。九月卧病之时朝命复召为学士承旨,还故 宫,不赴。丙寅天祜三年( 9 0 6 ) 二月,已在抚州( 今属江西) 。三月二十七日 自抚州沿盱水舟行往南城县( 今属江西) 。此乃入闽经过江西之最后一地。致尧 自贬官南下,转徙之际除与湖南从事有诗唱酬( 寄湖南从事) 外,未见与湖 南节镇马殷、淮南节镇杨行密往来之事,仅以旅客身份暂过其地而已。 丙寅秋至福州( 今属福建) 。新唐书辛# 僵传谓其携族入闽,十国春秋韩 但传亦同。韩僵居醴陵时,家人尚在登州,天祜元年冬仍未团聚,有早玩 雪梅有怀亲属诗。至福州前当与家人会合,但其中不包括乃兄韩仪。寄上兄 长诗云:“两地支离路八千,襟怀凄怆鬓苍然。乱来未必长团会,其奈而今更 长年。” 全唐诗中此诗紧排于 荔枝三首之后,后者自注云:“丙寅年秋至 福州,自此后并福州作。”可知韩仪是时尚远离福州。 致尧居闽,主于黄滔家,与威武军节度使王审知相处尚可,但没有出仕。 十国春秋卷九o 闽太祖世家引黄滔丈六金身碑文日:“我公粤天祜 三年丙寅秋七月乙丑,铸金铜佛像一丈有六尺之高其明年正月十有八日乙 未,设二十万人斋,号曰无遮以落之。座客有右省常侍陇西李公洵、翰林 q 承旨制诰兵部侍郎昌黎韩公惺。”此系宗教庆典活动,不能作为致尧在政治 上依靠王审知的凭据。另五代诗话卷八闽后陈金风条录金凤外传,称韩 僵思归乐诗乃元夜在大醋殿感长春宫陈后失宠昕作。或日其诗吟风咏月, 有帮闲之讥。然其诗题为“思归”,诗亦云“傥随明月去,莫道梦魂遥”,当有 避地怀乡之意。外传所记纵属实,亦当与上述佛像无遮斋会同系丁卯天祜四 年正月之事( 明年正月已寓汀州沙县,有余寓汀州沙县病中和己巳 年正月十二日自沙县抵邵武军将谋抚信之行二诗) 。致尧流落日久,初至 福州,于闽中风物印象颇佳( 参荔枝三首、登南神光寺塔院诸诗) ,而审 知“为人俭约,好礼下士”,治闽期间“劝农桑,定租税,好交邻道,保境息民, 闽人安之”( 新五代史闽世家) ,且是时仍为唐室节将,致尧位于宾客之列, 虽有“乍为旅客颜常厚”( 李太舍池上玩红薇醉题) 之感,终究不悖素志。从 丙寅秋至丁卯春,是致尧颠沛流离生涯中一段生活粗安的日子。整理沦落诗稿, 当在是时。这期间又有朝廷复召。还故官,仍不赴。十国春秋韩僵传:“天 祜三年,复有前命,惺又辞,为诗日:岂独鸱夷解归去,五湖渔艇且铺糟。 此次复召月份不详,霍、邓谱参两贤、再思诗认为当系本年至福州后。 丁卯年三月朱全忠篡唐,王审知称臣奉贡。年近七旬的韩俚终以病残之身 于是年冬去福州,东赴千里之外的汀州沙县( 今属福建) ,寓居天王院。李纲梁 籍集卷十一读韩僵诗并记有感序云:“( 韩但) 尝道沙阳,寓居天王院者 岁余,与老僧蕴明善,以诗赠之。”又据韩惺 己巳年正月十二日自沙县抵邵武 军将谋抚信之行诗,知其于己巳年正月十二日离开沙县东北行抵邵武( 今 属福建) 。既曾“寓居天王院者岁余”,逆推当于丁卯冬离开福州。考之本集, 丁卯秋尚有在福州诗 社后、秋郊闲望有感等,亦相符合。 己巳年正月初,卧病沙县的韩惺受到朱全忠的第三次征召,前两次犹假唐 室之名,此度征召唐室已亡,直接出自梁朝名义,致尧更辞不就。有余寓汀 州沙县病中闻前左丞磷随外镇举荐赴洛兼云继有急征旋见脂辖因作七言四韵戏 以赠之或冀其感悟也诗,自注:“己巳年。”题中“随外镇举荐赴洛”,即云审 知荐郑磷入梁;“继有急征旋见脂辖”,即梁室召惺之意。致尧遂欲去闽,谋抚 信之行,有己巳年正月十二日自沙县抵邵武军将谋抚信之行到才一夕为闽相 急脚相召却请赴沙县郊外泊船偶成一篇诗。抚、信之行虽为审知急切挽留而 1 n 未果,致尧终未再入福州,退居沙县。后仍取水道经建阳溪赴尤溪县( 今属福 建) ,有建溪滩波心目惊眩余平生溺奇境今则畏怯不暇因书二十八字诗纪行。 庚午年初抵尤溪,自沙县抵尤溪县值泉州军过后村落皆空因有一绝诗自注: “此后庚午年。”暮春时节已至桃林杨。h 隐诗云:“桑梢出舍蚕初老,柳絮 盖溪鱼正肥。”诗述春末景物。( h 隐编于 此翁之后,后者自注:“此后在 桃林场。”致尧在桃林场,生活颇为困顿。闲居云:“厌闻趋竞喜闲居,自种 芜菁亦自锄。”卜隐云:“世间华美无心问。藜麓充肠苎作衣。”此时虽“衰 迫情地,旦夕难胜”( 韩惺手简十一贴) ,耿耿孤忠,坚卓不移,或乌帽施药, 或山院觅僧,终以风期自许。 辛未年移居泉州南安县( 今属福建) ,这是致尧一生最后的栖居地。福建 通志卷十四上名胜志南安县:“韩僵宅,在城内。”甲戌年,妻裴氏去世, 作裴郡君祭文,其文今佚,事见刘克庄后村先生大全集卷一三二 跋韩 致光帖。甲戌之后,本集中不见编年作品。 据十国春秋韩僵传,癸未粱龙德三年( 公元9 2 3 年) 韩俚去世于南安 龙兴寺,葬葵山之麓,享年八十有二。殁之日,家无余财,唯烧残龙风烛一器 而已。子寅亮,亦终于闽。四世孙奕,宋仁宗时诣阙献其祖韩健手集,以忠臣 之后得官司士参军,终于殿中丞。 第二章风流才子与中流砥柱 ( 一) 人品与诗品 对于韩僵的人品、诗品定位,历来毁誉参半,各执一端。褒之者多着眼于 史实,谓其在强藩虎视、阉宦专权、唐室岌岌将亡的险迫情势下,不计死生, 辅君以正;在触怒强藩、遭贬转徙、垂老飘泊之际,三拒朱全忠召复故官,逃 避王审知的利禄温情,始终保持旅客身份,一生不忘唐室,因此历来被忠臣义 士引为同调。如南宋李纲诗云:“韩子司翰苑,实被昭宗知。忠言虽屡贡,颠厦 诚难支。”( 梁籍集卷十一) 明末王夫之说:“唐之将亡,无一以身殉国之士, 有之,其韩惺乎? ”( 读通鉴论卷二十七) 清纪昀评价说:“俚为学士时,内 预秘谋,外争国是,屡触逆贼之锋,死生患难,百折不渝,晚节亦管宁之流亚, 实为唐末完人。”(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一五一) 贬之者多着眼于其香奁集。 如严羽沧浪诗话诗体云:“香奁体,韩惺之诗皆裙裾脂粉之语。”方回 瀛奎律髓卷七云:“香奁之作,词工格卑。”又云:“诲淫之言,不以为 耻,非唐之衰而然乎? ”胡震亨唐音戊签亦称其“冶游诸篇,艳夺温李”。 因为韩惺“以绮丽得意”之诗流传颇广,“往往在士大夫之口,或乐工配入声律, 粉墙椒壁,斜行小字,窃咏者不可胜记”( 韩俚香奁集序) ,而忠愤之辞后世 方显,以致为香奁之名所掩。这就给人造成一种印象:其人善写香艳绮媚之诗, 其诗历来为正统文学所不齿,这就与史书所记载的享有忠臣节士令名的韩僵不 相符合。因此,诗评家贬低韩诗,论韩俚时总是极力推崇其孤忠亮节,于诗则 轻轻敷衍几句;而史学家虽极赞其人格而绝口不提其诗。如王夫之在 读通鉴 论中极赞致尧品格,而其姜斋诗话却略不及致尧的诗。甚至有人在 香 奁集的归属问题上加以杜撰,把它说成是年轻时专写浮艳小词的五代诗人和 凝的作品。如沈括梦溪笔谈艺文日:“和鲁公凝有艳词一编,名 香奁集。 凝后贵,乃嫁其名为韩惺。今世传韩俚香奁集,乃凝所为也。”沈氏之言或 出于维护忠臣令名的好意,但显系误说。范正敏和葛立方分别在遁斋闲览 和韵语阳秋中有所辩证,认为香奁集确为韩俚所作。范、葛二家其说 有据,已被认同。 那么,凛烈丈夫与香媚艳诗之间是否存在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 韩僵是否 存在变态,理或具有双重人格? 香奁集中果然皆系纤丽绮靡、词工格卑之 作吗? 这些问题的答案自然是否定的。我国哲学、文学历来重视人品,但同时亦 重感情,并不拂逆人性。先秦道、儒、墨三家,惟墨家主张禁欲。庄子天下 批评墨子说:“其道大觳。使人忧,使人悲反天下之心,天下不堪。”中庸 亦说:“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咀为道。”儒家经典礼记礼运、 周礼地官媒氏及孟子,于男女情爱均取宽松态度。文学方面,从诗 经、楚辞开始,反映爱情的诗篇始终是诗歌史上最美丽动人的篇章之一。 东晋诗人陶渊明被称为隐逸诗人之宗,亦有“闲情一赋,白璧微瑕”之说。 到了齐梁时期,宫体诗专尚风情而风靡一世,又出现了文学史上第一部情诗总 集玉台新咏,甚至当时政治上的重要人物梁简文帝萧纲亦称:“立身之道与 文章异。立身先须谨重,文章且须放荡。”( 诫当阳公大心书) 这种言情诗歌 的泛滥和美学原则的提出,透露了六朝时期人性的觉醒和文学思想的觉醒。及 至唐代,皇室延承北方民族风习,对于男女大防殊不认真,社会时尚可称开放 通达。在文学上,言情作品可以畅行无碍,为平民和士大夫所把玩。许多名士 亦以工妍词而风流自赏。皮日休皮子文薮桃花赋序云:“予尝慕宋广平( 瑗) 之为相,贞姿劲质,刚态毅状。疑其铁肠石心,不解吐婉媚词。然睹其文而有 梅花赋,轻便富艳,得南朝徐、庾体,殊不类其为人也。”白居易、元稹在 御使日严正敢言,奏议疏诰简肃端直,其为闲适诗,却令李戡、杜牧切齿( 见 杜牧李戡墓志铭) 。韩退之以继承儒统自任,但为人亦不拘束,“还有小园桃 李在,留花不发待郎归”之句即为思念二妾“绎桃”、“风柳”所作。宋代的名 公巨卿如范仲淹、欧阳修辈,诗文纯正,作词却缠绵艳冶,和上举晋唐人一样, 立身端直,不避文辞轻艳,犹简文遗意。那么,忠梗孤臣韩俚写香奁诗, 也就不存在变态或人格分裂问题,只不过是人性的自然流露而已。 一个人笔下或有淳劲,或有绮丽,是文学艺术多样化的问题。不过有些人 主要表现为横向的侧面性,如元、白诸人,另一些人主要表现为纵向的阶段性, 如庚信、韩俚等辈。诗人艺术风格的变换,有多种原因的影响。如社会趋向、 1 1 文坛风气、家世渊源、个人生活经历导致的个人兴趣变化以及对文学体裁表情 达意的主观认识等。列夫托尔斯泰主张人是多变的,他说:“( 人) 常常变得 完全不像他自己,同时又始终是他自己。”又说“一条河的各段,水有清浊、宽 狭、冷暖的不同,同时又始终是这条河。”( 复活,汝龙译) 孟子万章上 也说:“人少则慕父母,知好色则慕少艾,有妻子则慕妻子,仕则慕君,不得于 君则热中。”人在各个年龄阶段和各种境遇下性格爱好会发生变化。诗人韩惺便 是在错综激荡的社会生活中完成了从风流才子到中流砥柱的角色转换。 韩氏家世,大约为庶族或庶族化之寒族,父兄亲娅多由举业入仕。致尧早 年亦久困名场,难免浸淫于进士科的轻靡浮奢之中。陈寅恪唐代政治史述论 稿中篇有云:“唐代新兴之进士词科阶级异于山东礼法旧门者,尤在其放荡不 羁之风习,故唐之进士一科与倡伎文学有密切关系。”又元白诗笺证稿艳诗 及悼亡诗亦云:“然而进士科举之任诞无忌,乃极于懿僖之代。”孙集北里 志序中有对进士浮华现象的具体描绘:“由是仆马豪华,宴游崇侈京中饮 妓,籍属教坊,凡朝士宴聚须假诸曹行牒,然后能致于他处,惟新进士设宴顾 吏,故便可行牒,追其所赠之资,则倍于常数。诸妓皆居于平康里,举子、新 及第进士、三司幕府但未通朝籍未直馆殿者,咸可就诣。”与当时的风流文人一 样,在绮筵歌席上消磨壮志、呈露诗才,在樽前花间聊寄落拓不偶的情怀,亦 是致尧早年生活的个侧面。 但是,才子风流毕竟不同于文人无行, 香奁虽艳,亦不宜纯粹视为狎邪 文字。全面公正地评论香奁集,对研究韩俚的人品、诗品十分重要。 关于香奁集的意旨,千百年来聚讼争执,很是热闹。有两种截然相反 的观点。一种以震钧香奁集发微为代表,认为韩俚见知于昭宗,因屡逆权 臣之锋,被斥逐海峤,自有满腔忠愤,“乃夷考其辞,无一非忠君爱国之忱缠恨 于无穷者”。震钧还把韩惺与屈原相提并论,视香奁为唐末之离骚,有 美人香草之遗。另一种观点为大多数人所接受,认为香奁集中无所寄托, 纯系绮艳言情之作,如前引方回、胡震亨诸人考语。 这两种观点均欠妥当。有寄托说重视诗歌的政治内涵,就致尧诗高处论, 亦不过份,但对某些具体作品而言,殊觉牵强附会,令人难以信从。无寄托说 则一味贬抑,无视集中自注甲子诸篇之深意,亦有武断之嫌。 1 4 依韩俚香奁集序,集中所录诸诗是庚辰、辛巳( 8 6 0 、8 6 1 ) 至庚子、辛 丑( 8 8 0 、8 8 1 ) 这二十年问的百篇作品其时,诗人十九至三十九岁,尚未及 第入仕。但集中有些作品明注创作年代,如袅娜题下自注“丁卯年作”, 寄 远注“在岐日作”,多情注“庚午年在桃林场作”等。这些都是后期作品, 与序中所述不合,令人疑其另有苦衷。震氏认为“序中所书甲子,大都迷谬其 词,未可信也”。施蜇存读韩惺词札记也以此作为香奁诸篇非真赋艳、 义有隐幽的证据之一。 今观( 香奁集,确有少年笔墨在,其事虽无指证,然辞句甜爽率真,了无 沧桑沉郁之感。如偶见、复偶见三绝、踏青、咏手诸篇,述稚年女 郎搓梅、搴幔、托车、抬眼等事,各篇互有牵连,分明男女初恋情形,有爽致 明丽之风韵。致尧入仕、南迁后,因遭大交故,心理经过今所谓“高蜂经验”, 诗风迥异于前,应无此等晴空心怀,而多病酒伤春、惆怅幽愤、或托绮情艳事 以抒襟抱之诗。 ( 香奁集亦收有致尧入仕前后所作宫体诗。骈体香奁集序日:“遐思 富体,未敢称庾信攻文;却诮玉台,何必倩徐陵作序。如有责其不经, 亦望以功掩过。”此序自陈功苦,不宜尽视为虚比浮词。其宫体诸篇,如屐子、 咏浴、春昼、无题等,历来评者皆以狎邪俗浪而鄙薄之,视为冬郎诗 之下品。然其并非一无是处。即以名誉极坏之咏浴而论,其末联云:“岂知 侍女帘帷外,剩取君王几饼金? ”用汉成帝观赵昭仪浴之典,事虽不经,岂无 微讽? 后宫淫佚若此,家国何以久安? 诗于绮艳香媚之中,包含着对晚唐皇室 的委婉针砭。冬郎所谓掩过之功,或即此处。 据( 香奁集中无题诗序,此集乃丙寅天祜三年秋寓居福州期间鸠集 编定。此时致尧生活粗安,又不欲仕闽,故录艳体与宫词,自陈狎邪以避世人 耳目,保持遗民身份,或日隐于香艳而已。后更有暮年诗作,虽饱含去国怀乡 切肤深痛,不得直言心事,而丽句清辞有似少年情怀,故亦“随时编录”,如 袅 娜、 多情、闺情、代小玉家为蕃骑所虏后寄放集贤裴公相国等篇。 综上所述,香奁集中作品应有这样几种情况:其一,少年时困顿名场、 流连光景,绮艳言情之诗;其二,入仕前后所作宫体诗,因世途蠼险,故以狎 邪自陈,而含意微讽者:其三,题下自注甲子,系入仕以至南迁后所作,或意 1 5 旨明确,或有香草美人之托:其四,晚年追忆旧作,时序不清,意旨幽晦难明, 或有深意而不能实指者。 韩俚思录旧诗于卷上凄然有感因成一章诗云:“缉缀小诗钞卷里,寻思 闲事到心头。自吟自泣无人会,肠断蓬山第一流。”所谓“蓬山”,含意微眇, 既可指情人所居之仙山蓬莱,又可作为当时清流第一的翰林学士院的别称。冬 郎平生自有万般闲事,其深情苦意,心头旧恨,无人会得,当时恐亦不欲人领 会。无独有偶,曹雪芹红楼梦亦有开卷诗云:“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 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自古解语者少,为古今作者一叹。致尧青年时代虽 受晚唐岽侈轻靡风气的影响,诗涉闺帏,放诞不羁,但艳诗情意真挚,宫体劝 百讽一,甚或另有深意。困顿科场数十年,正直之心始终不泯,体现了致尧人 格深层面上的一贯性。 ( 二) 忠梗大臣 龙纪元年春,在昭宗即位后的首次科举考试中,致尧终于进士及第,实现 了士人梦寐以求的理想。此后辗转升迁,有得意之处,亦有失意之时。光化三 年因王游的举荐以司封郎中兼侍御史充翰林学士,三、四年间身处枢要,参与 了几乎所有有重大朝政,将自身的命运融入了晚唐皇室的命运之中。 此际朝政日非,国家千疮百孔。外有强藩割据,混乱不已,朝廷政令不行; 内则宦官专权,势力过度膨胀,威胁帝位;朝臣或结交藩镇,或内通阉竖,相 互之间矛盾重重。宰相崔胤即倚朱全忠为强援,迫使昭宗于光化三年六月赐政 敌同平章事王搏及权阉枢密使宋道弼等自尽。经此之变,崔胤专制朝政,势震 中外。 韩僵充翰林学士即在此政变之后。究其入内庭之原由有三:其一,为人“亮 直勤敬”,系“诸儒有材行者”( 钱翊授窦回风翔节度副使崔澄观察判官韩但 节度掌书记制) ,这是朝廷制文中对韩僵等人的评价。昭宗李晔“有英气,喜 文学,以僖宗威令不振,朝廷日卑,有恢复前烈之志,尊礼大臣,梦想贤豪。” ( 通鉴卷二五一) 韩僵的品格才学正与昭宗的“梦想”合拍。其二,晚唐皇 室固己成为诸镇刀俎之鱼肉,然昭宗即位之初,犹图振作,募兵十万,以诸王 率亲军,力谋自卫。乾宁三年七月为李茂贞所迫幸华州,四年正月韩建兵围行 宫,解散亲军,后又尽杀诸王。昭宗处于四虚无倚之地。而韩惺不计兵危,扈 1 6 从行在,直至驾归长安,其忠直可鉴。其三,韩僵与崔胤一度私交甚笃。新唐 书韩僵传日:“宰相崔胤判度支,表以自副。王溥荐为翰林学士,迁中书舍 人。惺尝与胤定策诛刘季述,昭宗反正为功臣。”荐韩僵入翰学之王溥亦为崔胤 一派。新书所记致尧任度支副使、入内庭、定策诛刘季述这三件大事均与崔胤 密切相关。韩俚光化三年六月政变之后入内庭,与崔胤之密切关系无疑是至为 关键的原因。 天复元年以后,在一些重大国策上韩僵与崔胤政见相左。崔以机巧。韩以 厚正。如关于宦官问题,崔胤素欲尽除之。及宋道弼诸阉赐死,宦官皆侧目不 胜其愤,终致光化末刘季述东内之变。昭宗反正之后,崔胤仍欲尽诛宦官。“韩 惺屡谏日:事禁太甚,此辈亦不可全无,恐其党迫切,更生他变。胤不从。” ( 通鉴卷二六二) 又有留藩镇兵宿卫京师事。天复元年正月昭宗反正之初, 崔胤召李茂贞来朝。欲以外兵牵制典兵之宦官。茂贞辞朝之际,崔胤讽茂贞留 兵三千于京师,充宿卫,以茂贞假子继筠将之。韩僵以为不可,当留兵之时, “五六度与崔胤力争”( 通鉴卷二六二胡三省注引韩俚金銮密记) 。“胤日: 兵自不肯去,非留之也。僵日:始者何为召之邪? 胤无以应。僵日:留 此兵则家国两危,不留则家国两安。胤不从。”( 通鉴卷二六二) 尽诛宦官 与留岐兵宿卫京师,实崔胤为相期间之两项重大失误。昭宗亦由“悉以军国事 委崔胤”转变为“独召僵”。但此际崔胤与权阉韩全诲之间的矛盾已急剧尖锐化。 崔胤本留卫兵制敕使,后敕使、卫兵相与为一终劫帝西幸。事虽至无可奈何, 当家国存亡之际,欲以孤木支危厦、耿耿之忠如韩惺者,又有几人? 韩僵虽具 远见卓识,老成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