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3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所 集 文 究生在校攻读学位期间论文工作的知识产权单位属华中师范大学。学校有权保留并 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学位论文被查阅和借阅; 学校可以公布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可以允许采用影印、缩印或其它复制手 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遵守此规定) 保密论文注释:本学位论文属于保密,在年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非保密论文注释:本学位论文不属于保密范围,适用本授权书。 作者签名:稼估 日期:啊i g - 支月告9 日 导师签名美殇彳 日期:2 声1 1 年j 月;1 日 本人已经认真阅读“c a l i s 高校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发布章程,同意将本人的 学位论文提交“c a l i s 高校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中全文发布,并可按“章程中的 规定享受相关权益。回意迨塞握銮蜃澄卮! 旦坐生;旦= 生;旦三生蕉查。 作者签名:镰彬 日期:_ ) 棚、年s 月d 日 导师签名美鸿彳 日期:11 年芰月; 日 硕士学位论文 m a s t e r st h e s i s 内容摘要 从中华民国成立到五四运动爆发,这短短的十几年间,在我国新闻界活跃着一 群记者,他们以满腔的救国热情,用铁肩担起正义,用辣手铸就文章,在民初风云 变幻的时局中,声讨社会逆流,斥责军阀污吏,在我国新闻史上第一次使记者这个 职业受人追捧,他们首创的夹叙夹议的新闻通讯体裁材延续至今,他们就是民初知 名记者,黄远生、邵飘萍、林白水、徐凌霄、刘少少、张季鸾、胡政之。他们的新 闻思想与通讯作品不仅在他们生存的时代出类拔萃,在当今也熠熠闪光。 然而对民初知名记者的研究还很不够,仅有的研究也十分零散。本文将民国初 年知名记者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他们的新闻思想、分析他们的通讯特色。首先从时 代背景、家庭环境与自身素养出发,分析民初知名记者的成名之路。进而着重分析 他们关于报刊功能、记者修养、新闻真实以及新闻法治等方面的观点,以探究作为 一名优秀记者所应该具备的品质。最后从题材、形式以及语言上来分析民初知名记 者通讯的特点。通过分析,我们认为民初知名记者的新闻救国思想与“铁肩担道义 、 “说人话 、“说真话”的职业素养都应该为当今的记者借鉴学习。 关键字:民国初年;知名记者;研究 t h e m eo ft h ep r o p o s e dn e w s l e t t e rc o n t i n u e st ot h i sd a y t h e ya l ew e l l k n o w nj o u r n a l i s ti n t h er e p u b l i co fc h i n a , h u a n gy u a n s h e n g ,s h a op i a o p i n g ,l i nb a i s h u i ,x ul i n g x i a o ,l i u s h a o s h a o ,c h a n gc h i l u a n ,h uz h e n g z h i ,n e i rn e w st h o u g h t sa n dn e w s l e t t e ra l en o to n l y o u t s t a n d i n gi nt h e i rt i m eo fs u r v i v a lb u ta l s os h i n i n gt o d a y h o w e v e r , r e s e a r c ho nw e l l - k n o w nj o u r n a l i s t so ft h eb e g i n n i n gp e r i o do fr e p u b l i co f c h i n ai ss t i l ln o te n o u g h , t h ee x i s t i n gr e s e a r c hi sv e r yf r a g m e n t e da n dn o ts y s t e m a t i c t h i sp a p e rw i l ls t u d yt h ew e l l - k n o w nj o u r n a l i s ti nr e p u b l i co fc h i n aa saw h o l e a n dt o a n a l y z et h e i rn e w si d e a s ,a n dt h en e w s l e t t e r s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f i r s t , w ew i l lf r o mt h e b a c k g r o u n d 、f a m i l ye n v i r o n m e n t 、t h e i ro w nc o n d i t i o n so ff a m o u sj o u r n a l i s t sa tt h e b e g i n n i n gp e r i o do f1 1 l er e p u b l i co fc h i n a , t oa n a l y z e st h e i rr o a dt of a m e a n dt h e n a n a l y z e dt h e i rc a p a b i l i t i e so nt h ep r e s s ,j o u r n a l i s t st r a i n i n g ,n e w s ,a n dp r e s sl a wa n d o t h e ra s p e c t so ft h er e a lp o i n to fv i e w , t oe x p l o r ew h a tq u a l i t ys h o u l da j o u r n a l i s th a v e f i n a l l y , w ew i l la n a l y s i so ft h e i rn e w s l e t t e rf o r mt h es u b j e c t , t h ef o r m ,a n dt h el a n g u a g e o ft h e i rn e w s l e t t e r t h r o u g ht h e s ea n a l y s e s ,w eb e l i e v et h a tt o d a y sj o u r n a l i s t ss h o u l d l e a r nt h es p i r i to fs e r v i n gt h ec o u n t r ya n ds o c i a lr e s p o n s i b i l i t yf r o mf a m o u sj o u r n a l i s t sa t t h eb e g i n n i n gp e r i o do f ,n l er e p u b l i co fc h i n a k e y w o r d s :t h eb e g i n n i n gp e r i o do fr e p u b l i co fc h i n a ;w e l l - k n o w nj o u r n a l i s t ; r e s e a r c h 硕士学位论文 m a s t e r st h e s i s 内容摘要 a b s t r a c t 前言 目录 - i 第一章民国初年知名记者的横空出世 1 3 第一节时代背景3 一、多变的时局刺激了新闻需求3 二、电报的发展便利了新闻的传递”5 第二节个人因素5 一、炽热的新闻救国情怀5 二、良好的中西学教育7 第二章民国初年知名记者的新闻思想 1 0 第一节对报刊功能的认识”1 l 一、报刊应以刊登消息为主一l l 二、报刊应当监督社会1 3 第二节对记者素养的见解1 4 一、记者的业务修养1 4 二、记者的道德修养1 6 第三节“新闻真实”与“新闻法治”观点1 7 一、新闻报道应当真实1 7 二、对新闻法治的追求- 1 8 第三章民国初年知名记者通讯的特点 2 1 第一节题材重大记录翔实2 l 一、内容多关于国家内政外交“2 l 二、记录翔实材料确凿“2 3 第二节形式多样结构灵活一2 5 一、样式多变不拘一格2 5 二、层次分明条理清晰2 7 第三节文字随性诙谐形象2 9 一、讽刺辛辣幽默睿智2 9 二、形象生动简洁流畅3 0 结词手一一一一一一0 0 0 0 0 0 0 0 0 0 q 0 0 0 0 0 ”一”一”3 3 参考文献 致谢 3 4 3 7 硕士学位论文 m a s t e r st h e s i s 前言 民国初年,时局多变,但国内报刊上的新闻电稿多译自外电,为加强新闻报道, 以申报、新闻报等为代表的报馆不惜重金聘请有经验、有才干的记者如黄远 生、邵飘萍、林白水、张季鸾、胡政之、徐凌霄等人常驻北京发回独家新闻,其地 位相当于报馆主笔。在民初政治黑暗,军阀混战的岁月里,他们用拳拳报国心、殷 殷救国情,用铁肩担起民国的正义,用妙手撰写了一篇篇针砭时弊的文章,成为名 噪一时的记者。他们不仅开启了我国新闻史上的新闻时代,开创了夹叙夹议的新闻 通讯文体,也使记者从文人末路变为受人追捧的时代先锋。 面对袁世凯的言论钳制与日益颓唐的政论,他们呼吁报刊上要以登消息为主; 面对军阀的腐败和戕害,他们喊出报刊应当独立以监督社会;面对同行对当权者的 迎风拍马与趋炎附势,他们大声疾呼记者要说人话、不说鬼话,说真话、不说假话。 在民国初年战乱、贫穷、列强侵略、民不聊生的年代,他们要求宪政,追求新闻法 治。无论是袁世凯复辟,还是俄国入侵蒙古,还是宋教仁遇刺等等,在民初的每一 个历史事件面前,他们都用如椽巨笔,写下了不朽篇章,令军阀闻之丧胆,百姓拍 手称快。 鲁正葳曾评价黄远生说:“他那活泼泼的文字背后,发射出活生生的批判性的 思想闪电,挟带着一股时代的狂风,撩起沉沉的大幕,见证民国初创那一段千折百 回的历史。” 孙晓阳在邵飘萍传记中写道:“在发展完善中国新闻事业方面,他的贡献是开 拓性的,独创性的,综合的。这种综合的开拓性的贡献,使他同时代的新闻界人士 望尘莫及。 然而,目前,国内对于民国初年知名记者的研究还很不充分,学者们多倾向于 对单个记者进行研究,如鲁正葳撰写的撩开民国黑幕报界奇才黄远生见证、孙 晓阳撰写的邵飘萍等等。一些学者还就某个记者的新闻思想和新闻实践发表了 相关的论文,如雷素云的论黄远生的新闻思想、冯国和的论黄远生的新闻及 其办报方针、杨先情的试论邵飘萍的采访艺术兼论其对当今新闻记者的启 示等等。对于民初知名记者这个整体来说,这种研究是零散的,不系统的。 针对这样一种研究现状,为加强对民国时期知名记者的研究,2 0 1 0 年度国家社 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还特将民国时期名记者群体研究列入其中。 鲁正葳:撩开民国黑幕报界奇才黄远生见证阻 ,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 0 0 4 年,第1 页 。孙晓阳:邵飘萍 m ,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1 9 9 6 年,第2 页 1 本文试图尽量避免这种零散,将着眼点放在民初知名记者整体上,希望通过分 析民国初年知名记者生存的时代背景以及个人因素,来探究他们如何走上成名之 路,并试图通过分析他们的新闻作品与新闻实践来解读他们的新闻思想,分析他们 通讯的特点。在此基础上,反思民初知名记者的新闻思想和新闻实践给当下记者队 伍建设的启示。 2 硕士学位论文 m a s t e r st h e s i s 第一章民国初年知名记者的横空出世 民国初年由于时局的剧烈动荡,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极大的刺激了人们的 新闻需求。而通讯手段的进步,特别是民国政府降低新闻电报费用,减少了传递消 息的成本,便利了新闻的传递,为知名记者的横空出世提供了社会舞台。他们的出 现也与个人因素分不开,民初知名记者怀着强烈的爱国热情,走上新闻救国道路, 他们良好的中西学功底,加上高超的新闻采访技巧,使得他们在民初报界脱颖而出。 第一节时代背景 一、多变的时局刺激了新闻需求 武昌首义打开了革命的洪流,轰轰烈烈的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王 朝,给灾难深重的中国带来了些许民主、自强的曙光。为了这样一个不平凡的开始, 各地报刊纷纷以多种形式表示庆祝。1 9 1 2 年1 月1 5 日,上海申报以“民国新 造,政体改良,见见闻闻,比较往日为夥 ,宣布自即日起,扩充篇幅,改用大型 纸张印刷。1 9 1 2 年2 月2 3 日,天津大公报也开始改印“中华民国 年号。 为表示对舆情尊重的决心,1 9 1 2 年3 月2 日,南京临时政府内务部宣布废除大 清报律。7 天后临时大总统孙中山下令取消了“报界全体万难承认 的民国暂行 报律,令文称“言论自由,各国宪法所重,善从恶改,古人以为常师,自非专制 淫威,从无过事催仰者 且“未经参议员决议,自无法律效力”。 为顺应这一看似民主的潮流,一些地方政府也颁布了相应的保护新闻界言论、 采编权的条例。例如1 9 1 2 年7 月2 0 日,四川都督府发布了对新闻界开放言论及保 护记者采访权的命令。命令规定:“自都督府以至政官厅,特设报界招待所,各给 新闻记者入所撮记。除机要文件,应严守秘密,不得辄行等揭外,其余一切皆须抄 登。反行政官厅不得任意逮捕主笔,封锁报馆,用示特别优待。”“此后各报馆如有 不实、不正之论,只能令其据实更正,或交报界联合会以公法自处,登报宣布,不 得动辄封闭逮捕,以至摧残舆论,为国民之不幸 留。 这一切都给旧中国知识分子以巨大的希望,他们纷纷创办各种报刊,以“监督 。方汉奇:中国新闻事业编年史 岫,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 0 0 0 年9 月,第6 1 7 、6 1 8 页 o 方汉奇:中国新闻事业编年史) m ,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 0 0 0 年9 月,第6 4 7 页 3 政府、向导国民”,期望国家富强。据当时人统计,民国元年,全国报纸徒增至5 0 0 种,总销数达4 2 0 0 万份。各地向北京民政部提出申请,要求创办的报纸,已 达2 0 0 多种。其中,申请在北京出版的5 0 多种,申请在上海出版的4 0 多种,申请 在天津出版的3 0 多种,申请在广州出版的3 0 多种,申请在四川出版的2 3 种,此 外浙江2 0 多种,湖南1 1 种,武汉9 种等等。 但是革命的果实很快被袁世凯篡夺,旧中国时局呈现出一幅进步与反动之间抗 衡、军阀与军阀之间争夺的混乱景象。1 9 1 3 年为反对袁世凯独裁,维护共和体制, 南方革命派发动了二次革命战争,最终以失败而告终,袁世凯专制统治完全确定; 1 9 1 4 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北洋军阀各派在是否参战问题上意见不一,斗争激 烈并引发了“府院之争 ;1 9 1 5 年为粉碎袁世凯恢复帝制的企图,保卫中华民国新 生的民主共和制度,蔡锷率领护国军发动了护国讨袁战争,南方各省纷纷宣布独立, 袁世凯在内外压迫后宣布取消帝制,并于数月后病逝。同年,袁世凯册封八世哲布 尊丹巴为“呼图克图汗 ,并赦免独立运动人士,外蒙古实行自治;1 9 1 6 年张勋经 过长时间的阴谋策划,在北京发动了复辟政变并扶持溥仪重新上台,1 2 天后便被段 祺瑞率领的讨逆军推翻;1 9 1 7 年,北洋军阀内部的直系和皖系之间为争夺对北京中 央政府的统治权又爆发了直皖战争,以段祺瑞、徐树铮为首的皖系被直、奉两系军 阀联手打败 与此同时,言论控制也在不断加剧。“二次革命 后,北京等地密探四布,公 共场所禁止谈论国事,出言不慎,随时有被拘留、戕害的危险。报纸被罚、被封, 报人被捕、被杀的事件,时有发生。继“葵丑报灾 之后,又有一批新出不久的反 对袁世凯的报纸被查封和禁止销售。据统计1 9 1 2 年4 月至1 9 1 6 年6 月袁世凯当权 期间,新闻记者有6 0 人被捕,2 4 入被杀圆。1 9 1 6 年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统治中 国,政局更加黑暗,对新闻事业的摧残也更加严重,自1 9 1 6 年至1 9 1 9 年五四运动 前的四年中,全国至少有2 9 家报纸被封,1 7 名记者遭到枪杀或判刑。至1 9 1 8 年底, 全国报纸总数由2 8 9 种下降到2 2 1 种锄。 对报人的迫害不能阻止新闻事业的发展。在民国初年这多事之秋,一战的爆发 与北京政局的持续混乱,大大刺激了人们对新闻的需求,报纸上的电讯大增,为搞 好新闻报道,南方大报纷纷向北京派驻通讯员,促使我国新闻报道在这一时期有了 长足的进展。 o 方汉奇:中国新闻事业编年史 m ,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 0 0 0 年9 月,第6 2 0 页 。方汉奇,张之华:中国新闻事业简史 蝴,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 9 9 5 年,第1 5 5 页 国方汉奇,丁淦林等:中国新闻传播史 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 0 0 2 年1 1 月,第1 6 3 页 4 硕士学位论文 m a s t e r st h e s i s 二、电报的发展便利了新闻的传递 多变的时局中,能否得到最新最翔实的北京新闻,成为一个报社实力的象征。 以申报、时报、新闻报为代表的南方大报纷纷向北京或派驻通讯员或派驻 记者,他们的使命就是将风雨变幻的北京政局记录下来,并且迅速电传回报社。而 此时“电报的发展 与“新闻电费减半 为新闻的迅速传递创造了一个重要的社会 条件。 我国电报业诞生于清朝末年的洋务运动时期。1 8 7 7 年,中国第一条自建电报线 由台湾南部旗后港至鸡笼港( 今高雄至基隆) 竣工,同年,天津至上海的津沪 电报线开通。1 8 8 4 年,在李鸿章的再次奏请下,电报线由通州接到了北京。从此, 中国进入了电报时代。中法战争中,电报快速传递的优势在谈判、交涉、情报和指 挥作战中都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为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中法战争之后,电报开 始推广普及,逐渐“进入寻常百姓家。 有学者认为,电报本身并非大众传媒,但是和印刷媒介相比,其快速传播的优 势第一次使文字信息实现了远距离的快速传播,向“地球村 的梦想真实地迈进了 一大步,同时强有力地推动了新闻事业的发展。 但是电报的价格高昂,也影响了它在新闻传递上的广泛应用。民国元年3 月, 孙中山依据上海日报公会呈文,电请政府告知邮政总局减轻邮电资费,优待文化事 业。随后,孙中山以临时大总统名义饬令交通部:“嗣后凡关于报界之电费,悉照 现时之价目减轻四分之一,邮费减轻二分之一 。4 月,北洋政府邮传部颁布减收 新闻电费章程,规定“经地方长官或民政长官核准后,再由邮传部核定给予减收 电费执照 的国内各报圆,均可享受减收新闻电费的待遇。 总之,清末民初,电报事业的发展,有线电报的不断架设、电报费用的降低以 及铁路线的延伸,使当时的各大报纸在全国各主要城市建立通讯网成为可能,这在 客观上为“新闻通讯 的出现与名记者的出现提供了技术条件。 第二节个人因素 一、炽热的新闻救国情怀 炽热的新闻救国情怀使得民初知名记者的新闻活动熠熠发光,也是他们载入新 。李文瑾: 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 0 0 2 年1 1 月,第9 2 页 6 硕士学位论文 m a s t e r st h e s i s 同样,林白水在新闻实践中追求“树改造报业之风声、做革新社会之前马 , 虽两度被捕入狱,依然对张宗昌、潘复、袁世凯、吴佩孚、段祺瑞、曹锟、许世英、 陈锦涛等逆臣贼子进行抨击。而袁世凯的倒行逆施的皇帝梦也在刘少少、徐凌霄等 人的声讨声中破碎。 黄远生曾说他做记者不想仅仅以新闻作为安身立命之本,或追名逐利之图,他 做记者是“痛感中国政治之腐败,人民苦难深重,愿为之奔走呼号,以求激励民心, 改善政治,改造国家和社会 。 邵飘萍曾经说过,“报馆可封,记者之笔不可封。主笔可杀,舆论之力不可蕲 , “余百无一嗜,惟对新闻事业乃有非常趣味,愿终生以之。圆为了救国家于水火, 民初知名记者怀着满腔的救国热情踏上了新闻之路。 正是这种炽热的新闻救国之情,使得民初知名记者在中国新闻史上熠熠闪光。 为了国家与民族的进步,他们敢于直面当局的倒行逆施,揭露戳穿企图使国家走向 退步的阴谋。为了使国家免于沦陷,他们直言国事,针砭陋习,因文获罪而锒铛入 狱对他们来说是常事,甚至在新闻救国的道路上,黄远生、邵飘萍、林白水都应声 倒在了军阀的枪声里。 也正是这爱国情怀与新闻理想主义,使得这一批旧式文人自发担起了拯救民族 的重任,也正是这样一种贯穿在新闻事业中的爱国情怀使得他们不被后人遗忘。 二、良好的中西学教育 在救国情怀之外,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加上西方的现代教育,也为民初知 名记者日后的新闻实践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民初知名记者大多都出生在书香门第,从小就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中长大。比如 黄远生的曾祖父黄风楼是道光年间进士,在安徽做过知县、同知,三个叔伯父均为 举人,父亲黄儒藻也是秀才出身,并在宁波办过洋务。邵飘萍的父亲是教书先生, 童年的邵飘萍在父亲开馆教学时,常常相伴其父左右。张季鸾的父亲也是一位饱学 秀才,四十多岁才中了进士,分发山东,曾做过几任知县。徐凌霄也出身世家,父 兄辈中有不少人在晚清的政坛中赫赫有名。他的伯父徐致靖,官至礼部右侍郎,堂 兄徐仁铸官至湖南学政,另一个堂兄徐仁镜,官至翰林院编修,都倾向于维新变法, 都是著名的维新派官员等等。 出生于书香世家,他们自小就熟读诗书,学习中国传统文化。黄远生天资聪颖, d 张宗厚:新闻界人物一 c ,北京:新华出版社,1 9 8 3 年6 月第一版,第3 6 页 。林溪声,张耐冬:邵飘萍与 m ,北京:中华书局,2 0 0 8 年8 月版,第3 4 页 7 硕士学位论文 m a s t e r st h e s i s 才学过人,在1 9 0 3 、1 9 0 4 年两年连续参加科举考试,先后考取秀才、举人、迸士, 时年仅十八九岁,一时名声大噪。邵飘萍年少时熟读四书五经,热爱历史,能背诵 史记、左传的许多名篇,不到十岁已能作文答对,十三岁中秀才。张季鸾从 小就有深厚的国学根底,对经史颇有研究,深谙历史、地理,关心时局。他在榆阳 中学堂读书时,对四书五经乃至国策、国语,已能对答如流,问一答十,而 且好学好问。徐凌霄青少年时的也曾接受儒家传统教育,擅长于文学,娴熟于经史。 除了接受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他们还都曾东渡日本,接受过西方现代文化教育 的熏陶。黄远生在中进士后,获得了“知县即用 的资格,但他不愿按清廷惯例接 受官职进入官场,而是在高中进士的这一年东渡日本,在日本中央大学学习法律。 汉民日报被封后,邵飘萍也在友人的帮助下来到东京,就读于中国人办的法政 大学,学习法律政治。张季鸾曾在日本学习五年,精通日文,对日本的历史和明治 维新以后的变化,以及社会思潮、风俗人情,做了深入的研究和调查。1 9 0 5 年,林 白水也前往东京早稻田大学主修法政,兼修新闻,成为“中国留学外国学新闻学的 第一人 ,此外刘少少、胡政之都曾前往日本求学。 深厚的国学底蕴,加上西方现代教育的熏陶,不仅开拓了他们的视野,坚定了 他们新闻救国的决心,也陶冶了他们的情操,提高了他们的修养,为日后出入于上 层社会,周旋于达官贵人之间奠定了基础。而出入于上流社会,又为他们洞悉官场, 采访到第一手的府院信息创造了条件,使得他们能够写出最新鲜、最深入的政府新 闻,蜚声报界。 黄远生善于在总统、总理等政要之间周旋,对民初政坛十分了解,常常能采到 内幕新闻,如他在政界内形记、政局之险恶、最近之袁总统等通讯中披露 的各政党之间争权夺利的斗争,以及种种政坛内幕。邹韬奋评价黄远生说,“他采 访新闻的能力实在好,他每遇一件要事,都要直接由那个有关系的机关,尤其的由 那个有关系的政治上的重要人物,探得详细正确的内部的情形 ,“都使当时的我佩 服得很,常常很羡慕他,希望自己将来能做成那样一个新闻记者 四。 同样,邵飘萍时常在酒楼宴请政府官员,为使那些不想透露政界新闻而不愿见 他的官员们放松警惕,还在请帖上写明“只叙友情,不谈政治 ,以探得内幕消息。 一旦获得有价值的新闻线索,邵飘萍借机离开酒桌,立即用纸片写成小段,交给早 已在隔壁等候的报馆人员,让他们骑车赶往邮局将消息发回报馆,有时甚至酒宴还 没有散去,刚刚得到的新闻就已经交付排版了。 。艾红红齐立稳:试论林白永的新闻思想 j ,山东大学学报,2 0 0 6 年第6 期 。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新闻研究资料编辑室编辑:新闻研究资料总第二十八辑 c ,北京:中国社 会科学出版社,1 9 8 4 年5 月,第1 1 6 页 8 一 硕士学位论文 m a s t e r st h e s i s 张季鸾十分钦佩邵飘萍的采访技巧,曾由衷的赞叹说:“飘萍每遇内政、外交 之大事,感觉最早,而采访比工。北京大官本恶见新闻记者,邵飘萍独能使之不得 不见,见而不得不谈,旁敲侧击,数语已得要领。其有干时忌者,或婉曲披露,或 直言攻讦,官僚无如之何也。自官僚渐识飘萍,遂亦渐重视报纸,飘萍声誉以是日 隆。 林白水也擅长于揭露政府内幕新闻,由于他长期出入于安福系当中,对军阀政 客的黑幕了解得特别详细,他的笔又特别尖刻辛辣,“议论个人长短,或揭人隐事 , “涉及权贵私德问题,形容备至,不留余地 圆。 当然,他们采访活动的范围不仅局限于府院之中,也将获取线索的视野投向了 国外。一九一三年袁世凯对南方用兵“急如弦上 ,秘密向英、法、美、日、俄五 国银行团暗中接洽两千五百万英镑的“善后借款 。张季鸾平日与日本记者时有来 往,从他们那里看到“草约 全文,立即向上海民立报发表了这个消息。报纸 一出,全国震动。 总而言之,民初知名记者深厚的国学功底与优良的西学教育,不仅为他们做了 良好的知识储备、开拓了他们的视野,也培养了他们的素养,为日后自如的周旋于 上流社会,采访到内幕消息而一举成名做了准备。 。徐铸成:报人张季鸾先生传 如,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 9 8 6 年,第6 9 页 。新闻界人物编辑委员会编:新闻界人物4 【c 】,北京:新华出版社,1 9 8 4 年8 月,第4 6 页 曲徐铸成:报人张季鸾先生传哺 ,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 9 8 6 年。第5 9 页 9 硕士学位论文 m a s t e r st h e s i s 第二章民国初年知名记者的新闻思想 民国初年知名记者在新闻事业上取得的巨大成就,离不开他们新闻思想的指 导。黄远生在从事新闻工作的短短四年时间中,虽然没有专门论述新闻思想的专著, 但是他的一些新闻观点也在相关文章中做了阐述,如少年中国之自白、祝之欤, 阻之欤( 北京亚细亚日报周年纪念号) 、本报之新生命( 庸言) 、忏侮录( 东方 杂志) 等。雷素云将黄远生的新闻思想归纳为,“为国为民办报的方针 、“新闻报 道要客观真实 、“言论自由、“记者四能说 等几个方面。 相对而言,邵飘萍的新闻实践时间更长,新闻思想也相对丰富,他在1 9 2 3 年 出版的新闻学总论和实际应用新闻学中对自己的新闻思想做了一个总结与 梳理。张志成认为邵飘萍的新闻思想从1 9 1 8 年就开始形成,一方面来源于他在北 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讲课的讲义,另一方面来源于他留学日本期间在日本新闻学会 听课的笔记。他认为邵飘萍的新闻思想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独立办报方针 、 “致力于新闻改革,认为新闻应该来源于生活、“提出了记者的职业素养和业务能 力”、以及“提倡新闻自由 等。 林白水对新闻理论并无专门研究,也没有系统的新闻理论专著,我们可以从他 写的一些评论和通讯中,看出他对新闻事业的一些观点。学者艾红红和齐立稳在试 论林白水的新闻思想中认为,林自水在1 9 1 6 年重返报界后,他的“监督政府、 为百姓言 的新闻思想就开始走向成熟。他们认为,从这时起,林白水就践行着一 个新闻工作者的职业使命,把犀利的笔锋指向军阀政府,指向政客官僚,揭露贪赃 舞弊丑闻,指斥种种丑行,成为我国新闻专业主义的先导 。 虽然张季鸾与胡政之在新记大公报时期的名声最大,新闻思想也在这一阶段 成熟,但他们在民国初年作为一个记者也具有相当的名气,一些新闻观点也在这个阶 段开始形成。张季鸾于1 9 1 6 年起任上海新闻报驻北京特派记者,胡政之也于1 9 1 5 年前往北京任上海大共和报驻北京特派记者,并且在1 9 1 8 年作为大公报记者 前往法国采访巴黎和会,也是中国采访巴黎和会的唯一记者。他们的新闻思想在民国 初年已经初见端倪,张季鸾最著名的“四不”办报方针在这一时期也开始形成,冯晓 丽认为张季鸾认为报刊应该独立的观点从他因在民立报披露袁世凯大借款一事而 。雷素云:论黄远生的新闻思想 力,枣庄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 0 0 3 年8 月 o 张志成:著名报人邵飘萍的新闻思想研究 j ,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 0 1 0 年第2 3 卷第l 期 9 艾红红,齐立稳:试论林白水的新闻思想 力,山东大学学报,2 0 0 6 年第6 期 i o 硕士学位论文 m a s t e r st h e s i s 被捕入狱时即开始产生。王咏梅认为,胡政之新闻思想的核心是舆论观,从1 9 1 6 年 起,他就开始注重消息的正确性,以“铸造健全舆论之基础 圆。 徐凌霄是一个多面手,不仅是民国初年上海时报驻北京特别通信员,还是 一个历史掌故学家,戏曲评论家。他既有小说存世,又著有戏曲评论学专著,却没 有写过新闻思想相关的论著。他的儿子徐泽明和侄子徐步霄在早期报界三杰之一 徐凌霄一文中总结他的新闻思想为新闻工作应求三实,即“真实、扎实、求实 。 尽管新闻思想不尽相同,但民初知名记者在报刊功能、记者素养、新闻真实性、 以及新闻法治上都有着一些共同的认识。 第一节对报刊功能的认识 关于报刊功能的论述,民初知名记者突破了简单的“求通 的认识,他们把视 角放在了报刊主要应该传递信息、服务社会,以及针砭时弊、监督社会上面,这些 观点都更加接近于现代报刊的特点,也更加接近于新闻事业的本质。 一、报刊应以刊登消息为主 国人自办近代报刊开始,报刊上就侧重以言论作为导向与主体,言论地位明显 高于消息。以循环日报为例,该报以“强中以攘外,诹远以师长,变法以自强” 为办报宗旨,以立言为目的,利用报纸纵论中外形势,直陈时弊,褒贬得失,提出 建议,开创了我国报刊政论时代。无论是洋务运动时期,还是维新变法时期,报刊 的首要作用就是呼吁变法自强,围绕洋务或变法,以不同的主题展开论述,报刊政 论成了报刊的主角。梁启超还曾提出了著名的“耳目喉舌论 。 然而,黄远生在祝之欤诅之欤? 一文中提出了一个疑问:“余辈既己游食四 方,而又自为美誉以赞日:我将为社会之耳目也,喉舌也。物象至繁,耳目至简, 汝之所视,及汝之所听,皆汝主观,非物真象。况于社会万有,心理繁复,岂汝耳 目所能偏周? 黄远生反思世间万物如此繁复,而我们所听所见都是出于我们的主 观,而不是事件的真相,难免偏颇以失周全,我们的言论真能成为社会之耳目喉舌 吗? 进而,黄远生指出了报刊上应该以事实、消息为主,他说:“吾人皆自述其思想, 且以最诚实单纯之感想为限,而决不假于造作与劝化的口吻。 他说,以我们如今的思 冯晓丽:张季鸾自由主义新闻思想研究 力,内蒙古大学硕士论文,2 0 1 0 年6 月 o 王咏梅:试论胡政之新闻思想的核心 j ,当代传播,2 0 0 9 年第4 期 。黄远庸:祝之欤诅之欤远生遗著卷一 1 i ,北京:商务印书馆,1 9 2 4 年1 月,第6 5 页 1 1 硕士学位论文 m a s t e r st h e s i $ 想水平和理论水准,虽然还很粗糙浅显仍然要“最重写实与内照之精神”。 他认为,之所以要重视报刊上事实、消息主要是因为,今后指导我们研究讨论 的主要是“事实 ,而不是“理论”,我们今后所发表的“理论”,应该比归纳的“事 实”少,他认为事实、消息可以作为提供研究谈论的素材,提供某种事实、消息应 该比提供某种理论更为重要。“夫理论之依据,在于事实,而人群之激发,实造端于 感情圆,“今日大势所趋报纸应该提供确切可靠的事实。此外,黄远生在谈到记 录新闻日记的原因时,还给新闻下了一个定义,他说“又吾此后所谓新闻者,不必 尽为朝章国故也,市井琐屑,街谈巷议,皆一一作为新闻观,此在日报中实为创格。 从中也可以看出,他开始把市井琐事看作是新闻,认为应该是报刊的重要内容。 与黄远生相比,邵飘萍更加鲜明的提出了报纸要以刊登消息为主的观点,他在 实际应用新闻学一书中对这个观点作了详尽的阐述。他认为,“新闻才是一 份报纸最重要的部分,“报纸第一任务,在报告读者以最新而又最有兴味、最有关 系之各种消息 ,“故构成报纸之最重要原料阙新闻 。 他针对以往报纸评论“少事实而多论断 ,好发空论的缺点,很注意用事实说 话。他认为,“事实乃最易于证明是非,“其足令读者同情信仰,反较诸凭空臆断 之言为有力 。 他指出,评论在报纸上地位固然重要,但是,“报纸上所发表之评论,乃依据新闻 中之事实而加以批判者,新闻不真确,则评论亦自难期公平与适当是故报纸价值 之有无、大小,与新闻材料之敏捷丰富真确与否,有最密切之关系 。他说,报纸的“编 辑方法之优劣,每足以使新闻增减其趣味,但苟根本上缺乏新闻之材料,则所谓巧 妇不能为无米之炊。虽怀绝技,安所用之? 他认为,当时中国报纸内容的最大的 缺陷,在于缺乏新闻,要想改良报纸,根本先决的问题是增加新闻材料。 邵飘萍还在他撰写的新闻学总论中指出,“现代进步之新闻纸,即以消息 材料为其构成之要素 ,并描述了消息的“若干具体成分”,供初学者参考,以免“突 发事件发生时,访问不至于漫无头绪 。 综上可见,民初知名记者对报刊上消息与评论的关系有了明确的认识,提出了 报刊应以提供确切可靠的事实,告知读者最新、最有兴味的新闻为主。为他们在新 闻实践中,注重新闻、消息的采写,提供了理论支撑。 o 黄远庸: 消极之乐观, 远生遗著卷- - m ,北京:商务印书馆,1 9 2 4 年1 月,第1 1 6 页 。黄远庸:本报之新生命,远生遗著卷一 m ,北京:商务印书馆,1 9 2 4 年1 月,第1 0 2 页 。黄远庸:新闻日记,远生遗著卷四 岫,北京:商务印书馆,1 9 2 4 年1 月,第1 2 8 页 。邵飘萍:新闻学总论 m ,北京:北京京报报馆,1 9 2 4 年6 月,第2 0 页 。胡太春:中国近代新闻思想史 m ,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 9 8 7 年7 月,第2 9 4 页 1 2 硕士学位论文 m a s t e r st h e s l s 二、报刊应当监督社会 民初知名记者认为报刊首先应当独立,作为社会的“公人 、“公器 来监督社 会。黄远生认为报刊是公共舆论机关“不能据为私有,应当发挥它作为社会公器 的功能来“监督社会 ,他主张报刊应当“脱离偏倚,主持正论公理,以廓清腐秽, 而养国之元气。” 在如何监督社会方面,他强调报刊一方面要为人民奔走呼号,为民生社会请命; 另一方面,要继续“指斥乘舆,指斥权贵 ,要敢于指责皇朝和皇亲国戚,监督那 些最有权力的人。 对当时那些不替人民说话,不敢揭露社会的报人,黄远生严加指责说,“袁总 统以马为鹿,我亦不敢为马;袁总统以粪为香,我亦不敢为臭,此其人,除为袁氏 之豪奴或走狗外,有何用处,我不知之矣。”在少年中国之自白中,他提出, 由于种种原因,“神州之正气,日以消绝”,眼看“大难将至”,中国的有识之士应 该站出来,创办报刊监督社会为民请命。 有学者将黄远生这种“为民生社会请命 的舆论观概括成为三个方面,“一是为 民生的疾苦呼号而不平;第二是爱国反帝,表达民生社会的意愿;第三是指斥 权贵,喊出民众的呼声。 圆总之,黄远生在当时言论自由毫无保障的环境中,在“报 馆之呼号而不平,或为大总统之私,或为政府之私,或为官僚之私,或为党会之私, 或为豪疆雄杰奸商著猾之私,固有丝毫分厘为民生社会请命者乎? ” 的舆论界里面, 喊出了“为民请命监督社会 的呼声是具有进步意义的。 邵飘萍则认为报刊应该是“社会公共机关”,他在新闻学总论中指出:“新 闻纸即为社会公共机关,同时也为国民舆论之代表。报刊如何代表并实现国民舆 论呢? 李淑瑛将邵飘萍的观点归纳为两个方面,其一,他认为新闻机构作为社会公 共机关在社会地位上,应当同其他任何国家机构一样,平等而且独立,不应受其他 任何机构和人的控制与压迫,否则,就是对言论机关平等权利的践踏。其二,报刊 应该多刊登不同的言论,广开言路以开拓读者视野,得到多种不同的观点以作参考, 报刊上甚至还可以出现与自身观点相左的意见。 同时,邵飘萍还指出记者应该是“布衣之宰相,无冕之王 ,是“社会之公人, 是居于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之外的第三者一。他认为新闻事业是超然于统治阶级与 被统治阶级的第三种社会因素,因而,它的作用一是“必须使政府听命于正当民意 。胡绩伟:新闻工作论说集 m ,北京:工人出版社,1 9 8 9 年2 月,第5 4 6 页 。冯国和: 论黄远生的新闻思想及其办报方针 j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 9 8 6 年第6 期 圆林志钧:远生遗著序,远生遗著卷一 m ,北京:商务印书馆,1 9 2 4 年1 月,第3 页 。李淑瑛:邵飘萍与林白水的新闻观比照 j ,新闻爱好者,2 0 0 9 年1 2 月下半月 1 3 、 硕士学位论文 m a s t e r st h e s i s 之前,代表人民监督政府;二是“从政治教育入手 ,唤醒民众,教育民众,使国 民共起,铲除军阀。在新闻实践中,邵飘萍践行了他的观点,;往往使北京大官欲 避不能,旁敲侧击,令官僚无可奈何。 此外,报刊还应成为人民意见和公共舆论的平台,是“公共言论机关,为平民 作一发抒意见代表 圆,林白水认为所有交了赋税的国民,都应该平等的享受到各 项国民权利,比如思想自由、言论自由、出版自由等等。他认为报刊作为公共舆论 的平台应当守望社会变化,及时发现并揭露危害社会的事件,不仅要监督社会,也 要监督政府。 民国初年的张季鸾也已经开始形成报刊独立,舆论监督的新闻思想。冯晓丽认 为1 9 1 3 年,张季鸾因在民立报上揭露袁世凯向西方五国的大借款事件,以及 1 9 1 8 年在北京中华新报揭露段祺瑞政府与日本签订铁路大借款消息,而两次被 捕入狱的事,激发了他“报刊应该独立的思想”,为后来报刊“不党 思想的形成 做了积淀。 总而言之,民初知名记者在当时普遍存在的军阀收买报纸作为宣传工具、报馆 攀附军阀作为后台靠山的时局中,认识到报刊应当独立,作为社会“公人 、“公器 来监督社会是可贵且具有进步意义的。 第二节对记者素养的见解 关于记者素养问题,王韬曾提出报纸的编辑人员应该是知识广博的“通材 ,“不 可不慎加遴选 ,报纸的主笔“非绝伦超群者不得预其列 ,他们应该是品德高尚, 持论公平,不得“挟私讦人,自快其忿”。康、梁为首的维新派也曾对报人素养及 当时报界的流弊发表过一些见解,在此基础之上,民初知名记者进一步对记者应具 备的素养提出了一些更接近于专业主义的看法。 一、记者的业务修养 民国初年知名记者对记者应具备的业务修养提出了一些看法,比较典型的有黄 远生提出的记者“四能说,他在忏悔录一文提出,记者要加强自身的修养和 基本功的训练做到四能,即“( 一) 脑筋能想、( 二) 腿脚能奔走、( 三) 耳能听、( 四) 手能写。调查研究,有种种素养,是谓能想。交游肆应,能深知各方面势力之所存, 。林溪声,张耐冬:邵飘萍与 蝴,北京:中华书局,2 0 0 8 年,第鹄页 。林白水。国民的意见 n ,中国白话报,1 9 0 4 年2 月1 6 日 1 4 以时访接,是谓能奔走。闻一知十,闻此知彼,由显达隐,由旁得通,是谓能听。 刻画叙述,不溢不漏,尊重彼此之人格,力守绅士之态度,是谓能写。” 黄远生认为作为一名合格的记者要善于思考问题,即善于调查研究,善于观察, 善于发现。在新闻实践中,黄远生非常注重调查研究。他十分反感时人凭传言写文 章,他自己写文章总是要深入事件,搜集到尽可能多的材料才动笔。正如林志钧评 价黄远生说写文章对他来说不是一件难事,而费力的正是“一一搜集材料 。所谓 腿脚能奔走,即交游肆应,善于与人交往,在各种交往中打听各种消息,他家中常 常有各种朋友来访,交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展台搭建咨询方案
- 咨询公司表格配色方案
- 建筑标识亮化方案设计
- 水暖管道施工环境评估分析报告
- 大连开业活动方案策划招聘
- 建设工程质量管理考核
- 2025版司法局《终止重整程序申请书》民事破产重组类文书(空白模板)
- 学校捐赠活动仪式方案策划
- 在高铁线上的营销方案
- 旅游路线促销活动策划方案
- 基础护理学第七版题附有答案
- (正式版)HGT 20593-2024 钢制化工设备焊接与检验工程技术规范
- 200个句子涵盖高中英语3500词汇
- 光线传媒公司章程
- 二手车产品目录
- 弹塑性力学讲稿课件
- 护坡工程竣工汇报
- 急诊科护士的病人家属安抚与沟通
- 医院检验科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手册
- 心怀国防梦争做好少年中小学生国防教育日主题班会课件
- 《运动的快慢》速度、平均速度与瞬时速度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