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道题的考场答案看概括不准的原因.doc_第1页
从一道题的考场答案看概括不准的原因.doc_第2页
从一道题的考场答案看概括不准的原因.doc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本文发表在教学考试高考语文2012年总第50期从一道题的考场答案看概括不准的原因江苏 吴信勇概括是指把事物的共同特点归结在一起加以简明地叙述,扼要重述,使文章更简明,让人们在很短的时间内就知道了文章的主要内容。概括能力是语文素质的重要构成,也是语文考试的必考内容,但考生作答概括题时往往概括不准,失分严重。下面我们结合江苏今年一道概括题的答卷情况,对考生概括不准的原因试作分析。为了说明方便,我们先将试题和正确的解题方法和答案展示如下:铺排典故虽然不是中国旧诗先天不足而带来的胎里病,但是从它的历史看来,可以说是它后天失调而经常发作的老毛病。从六朝到清代这个长时期里,诗歌愈来愈变成社交的必需品,贺喜吊丧,迎来送往,都用得着。就是一位大诗人也未必有那许多真实的情感和新鲜的思想来满足“应酬”、“应景”的需要,于是不得不“为文而造情”,甚至以“文”代“情”,偷懒取巧,罗列些典故来敷衍搪塞。在旧社会里,政治的压迫和礼教的束缚剥夺了诗人把某些思想和情感坦白抒写的自由。譬如他对国事朝局的愤慨、在恋爱生活里的感受,常常得绕个弯,借古典来传述;明明是时事,偏说“ 咏史”,明明是新愁,偏说“ 古意”,甚至还利用“ 香草美人”的传统,借“古意”的形式来起“咏史”的作用,更害得读者猜测个不休。还有艺术上的原因,诗人要使语言有色泽、增添深度、富于暗示力,好去引得读者对诗的内容作更多的寻味,就用些典故,仿佛屋子里安放些曲屏小几,陈设些古玩书画。不过,对一切点缀品的爱好都很容易弄到反客为主,好好一个家陈列得像古董铺子兼寄售商店。(选自钱钟书宋诗选注,有删改)24. 文中所说中国旧诗“老毛病”的形成原因有哪些?请加以概括。(6 分)作答本题,可以从层次分析入手。本文段为总分结构,第一句为中心句,领起全段,下设三个层次,分别从应酬、应对政治压迫和礼教束缚以及追求艺术性三个方面展开阐述,这三个方面正是老毛病形成的原因。正确答案:古代诗人为应酬滥用典故;政治压迫和礼教束缚迫使诗人不能自由抒情,不得不用典故;诗人为追求艺术感染力而过度用典。从考场答卷情况来看,同学们对材料概括不准,与其简单地说不会概括,还不如说是几种意识的缺失。一、缺少层次意识,随便摘句作答。我们先看两个答案:【例1】贺喜吊丧、迎来送往滥用典;为文造情而用典;不能直抒胸臆而用典;追求艺术感染力而用典。【例2】交往中罗列典故敷衍搪塞;没有写作自由,借用典来表达。例1概括出四点原因,例2概括出两点原因。其实,所给文段层次十分清楚,首先用“从它的历史看来,可以说是它后天失调而经常发作的老毛病”领起全段,然后分别以“从六朝到清代这个长时期里”、“在旧社会里”、“还有艺术上的原因”为各层起始句,展开叙说。这是典型的总分结构的文段,一总三分,原因只能是三点,答出四点或两点,就是因为缺少层次意识,答题时没有对文段进行认真的层次划分,根据层意来回答,而是抓住几个词语或句子便匆忙作答,这样自然是难有准确答案的。二、缺少逻辑意识,所答而非所问。我们再看两例答案:【例3】没有真实的情感和新鲜的思想;绕弯说,让人费解;借典点缀,反客为主。【例4】诗歌成为社交必需品;政治的压迫和礼教的束缚;艺术上的原因。例3所言“没有真实的情感和新鲜的思想”固然是旧诗的“老毛病”,但这不是“老毛病”的一种具体表现,不是形成原因;二、三两点所言,其实说的也是旧诗用典所造成的弊端,而不是说造成这种弊端的原因。这是明显的“王顾左右而言他”,答非所问。例4的几项答案则是另一种形式的答非所问。“诗歌成为社交必需品”与旧诗“老毛病”有一定的联系,但为什么“诗歌成为社交的必需品”就形成了旧诗的“老毛病”了呢?仔细读原文,原来,旧诗成了社交的必需品,一些人为了应酬、应景,没有真情实感,只得用典故来敷衍搪塞。“社交的必需品”只是用贼来敷衍搪塞的时代背景,用典故来敷衍搪塞才是形成旧诗“老毛病”的原因。例4的另外两项答案也都没有答出真正的形成原因,而是误将成因的背景或是一句空洞的概括来代替成因。概括题一定要认真审题,要有问什么答什么的意识,答案和问题之间要有明显的逻辑关系,答非所问,似是而非,不只是语言组织的问题,更是思维不够严密的表现。三、缺少归纳意识,没有上位概念。请看这样两个答案:【例5】“应酬”“应景”的需要;有愤慨和感受借古典来传述;借“ 咏史”说时事;借古意说新愁。【例6】为应酬、应景而用典;为使语言有色彩而用典;为增加深度而用典;为富于暗示力而用典。例5中的第二、第三、第四点,其实都统属于第二点原因,6中第二、第三、第四点,都属于第三点原因的第三点,这只是简单罗列,而不是科学概括。所谓概括,就是把事物的共同特点归结在一起加以扼要的叙述,使文意更简明,让人们在很短的时间内就知道了文章的主要内容。概括不是对内容的罗列,也不是简单的合并,概括是一个舍弃具体的抽象过程,它必须舍弃次要的、非本质的属性,而把主要的、本质的属性提取取出来,其最明显的标志就是找出概括对象的上位概念。比如,“语言有色泽”“增添深度”“富于暗示力”,我们可以找到它们的上位概念,即“有艺术感染力”,只有这样才能形成有效的概括。四、缺少统一意识,驴头不对马嘴。这里说的统一意识,是指分类的标准问题,即分项所说的几个答案,应当是统一的标准划分出来的子项,而不能搞“拉郎配”。请看下面两个答案:【例7】罗列些典故来敷衍搪塞;害得读者猜测个不休;增强艺术感染力。【例8】为应酬滥用典故;社会缺乏自由;追求增强艺术感染力。例7的“罗列些典故来敷衍搪塞”是做法,“害得读者猜测个不休”是不良的后果,结果,而“增强艺术感染力”则是应当肯定的艺术追求,三种表述不是同一标准划分出来的三个子项,而是没有内在逻辑的拼凑。例8的“为应酬滥用典故”是行为,“社会缺乏自由”是原因,“追求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