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档简介
中文摘要 新时期以来,在教育史研究领域,学者们对各个时期和各个层次的学校教育 都进行了较系统的研究和深入的探讨,但古代学校经费制度的研究普遍没有得到 重视,特剐是对宋代官学经费制度的研究,目前仍仅限于一般性的表述。 本论文试图对宋代官学经费的筹措、使用、管理等方面进行梳理,揭示宋代 官学教育经费的特点,试图为解决当前教育经费短缺问题及提高学校经费使用效 率等方面提供一点参考。 本文共分为五个部分,首先介绍宋代官学的概况和行政隶属关系;进而分别 从官学经费的筹措、使用和管理三个方面进行探讨,并在这三部分中重点论述了 宋代创建的学田制;最后对宋代官学经费制度进行了总结,并探讨其对今天的启 示。 本文认为,从宋代官学经费的多种形式及来源渠道,可以看出宋朝统治者非 常重视学校教育的发展,政府不仅为官学提供财政拨款,而且创立了学田制和房 租屋课等稳定的收入制度,同时,还鼓励社会力量捐资助学,为官学事业的发展 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另外,与前代各朝相比,宋代真正把学校教育当成一种公益 事业来办,在官学经费的筹措、使用、管理等方面,都突出了教育的独立地位, 不仅设立了专门管理教育的行政机构、设置了专门的教育官员,而且拨付了专门 的教育经费,更可贵的是学校的经费和收入专款专用,并且可以由学校自行管理。 当然,宋代官学的经费制度也存在一些问题。如:两宋之际,由于政局不稳, 也影响了对部分学校的经费投入;经费的使用也存在浪费现象,主要表现在,统 治者为了推行尊孔崇儒的文教政策而举行频繁的祭祀活动,这种花费颇多的奠释 礼也为其后各代所效仿。 关键词:宋代官学经费;筹措;使用;管理 a b s t r a c t i nt h en e wp e r i o d 、s c h o l a r smt h ee d u c a t i o n a lh i s t o r yr e s e a r c h e d m a n ya s p e c t so ft h es c h o o le d u c a t i o ne x c e p tf o rt h ef u n d so fs c h o o l si n a n c i e n tt i m e f e wr e s e a r c h e st a l k e da b o u tt h ef u n d so f p u b l i cs c h o o l si nt h e s o n gd y n a s t y t h i st h e s i st r yt ol i s tt h es i t u a t i o no ff i n a n c i n g u s i n ga n dm a n a g e m e n t o fp u b l i cs c h o o l si nt h es o n gd y n a s t y , i nt h es 锄et i m ef i n di t sf e a t u r e s a n dv a l b e s t l l i st h e s i sc o n t e n t sf i v ep a r t s :f t r s t l yi n t r o d u c e sp u b l i cs c h o o l si nt h e s o n gd y n a s t y , t h e nd i s c u s s e st h r e eq u e s t i o n sa b o u tf u n d s f i n a n c i n g , u s i n ga n dm a n a g e m e n t ,f i n a l l yc o m m e n to nt h ef i m d ss y s t e mo fp u b l i c s c h o o l si nt h es o n gd y n a s t y w ef i n dt h a tt h ed o m i n a t o ro ft h es o n gd y n a s t ya t t a c h e di m p o r t a n c e t ot h ed e v e l o p m e n to fs c h o o l s t h e yn o to n l yo f f e r e df i n a n c i a lf u n d sb u t 。 一 a l s oe s t a b l i s h e ds o m es t e a d i l ye a r n i n gc h a n n e l sf o re x a m p l es c h o o lf r e l d s a n dr e n th o u s e s a tt h es a m et i m e ,m e ye n c o u r a g e db e n e f i c e n c ef r o ms o c i a l o ri n d i v i d u a l s c o m p a r e dw i t ht h ef o r m e rd y n a s t i e s ,t h es o n gd y n a s t yt o o k t h es c h o o le d u c a t i o na sac o m m o n w e a l t h e yr e g a r d e dt h ee d u c a t i o n i n d e p e n d e n t l ya n di n s t i t u t e dt h eo f f i c e ,o f f i c i a lo fe d u c a t i o n p a r t i c u l a r l y , t h ef u n d sa n de a r n i n g sw e r em a n a g e db ys c h o o l sa n dc a r lb eu s e do n l yf o r s c h o o l s o nt h eo t h e rh a n d ,t h ef u n d ss y s t e mo ft h es o n gd y n a s t yh a ds o m e s h o r t a g e s ,f o re x a m p l e :t h ev o l a t i l ep o l i t i c a ls i t u a t i o na f f e c t e dt h ed e v o t i o n o ff u n d sn e a rn o r t h e r ns o n ga n ds o u t h e r ns o n g ;s o m ef u n d sa r ew a s t e di n t h ef e t eb e c a u s eo fr i t e so fc o n f u c i u s k e y w o r d s :f u n d so fp u b l i cs c h o o l si nt h es o n gd y n a s t y f i n a n c i n g u s i n g m a n a g e m e n t 美子学位论文独立完成弄口内容创新的声明 表人闻河南大学提出硕士学垃甲请。度人郑重声明:所呈趸的学位论支是 表八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完成的,对所研究。勺课题有新的见解。据我所善。瞧 五年特别加以说明、标注知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不包括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 写过的研咒成果,也不包括兵他人为获得任何教育、科研机构酌学位或征毒而 盘知屯亍文奉) 麒供公焱检索,奎阅# 奉嫩投河南袄学出子宣扬、展览学校 孝表发展和适矸学术交流等离斓。夏麒采取影卵、缩印、j 互描和拷贝等夏专手 段保存、;编学位论文( 纸质又奉和电子支盘) 。 ( :步反保香圊吝的学位论天在解餐后适用奉授权书j 学位获得者( 学位论又作者、鍪名 , 2 0 :,7 丘r ,月目 孝t 主论文指导教师荽名坐丝丝: :o 、。 年6 月7 自 序 ( 一) 选题缘由 宋太祖结束了唐末五代的分裂割据, 口 建立了统一的中央集权封建国家,两宋 统治的三百年间,生产力发展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农业、手工业、商业等各 个方面都呈现出繁荣的局面,这为两宋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和基础。 鉴于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历史教训,宋代立国之始就从各方面加强中央集权。 统治者在治国理念和政治态度上采取“尚文抑武”的政策,重用文官,扩大取士 名额,振兴图书事业,积极赞助文教,提倡公私办学。宋代统治者对学校教育和 社会教育的重视超过了此前任何朝代。经过北宋中晚期三次大规模的兴学活动, 宋代逐步形成了以国子监所辖的中央太学为中心,中央官学、政府职能部门诸多 专科学校及地方学校配套的全国性宫学系统。同时,经过历次兴学和教育政策的 不断调整,官学内部的管理体制日渐成熟,形成了礼部、国子监和诸路提举学事 司配套的中央及地方教育行政体制,官学内部的学规,考试的内容及形式,尤其 是学校的经费来源、使用及管理等等,都大体形成定制,并为以后历朝所沿用。 宋代以前,历朝解决教育经费的措施,基本都是采用临时性、权宣性的手段, 在经费筹措方面,始终未能确立一种比较稳定的制度和保障机制。宋代在仁宗朝 以后,逐步形成了一种以学田制为核心的多种形式、多种来源的教育经费筹措制 度,进而从根本上解决了长期以来阻碍教育事业发展的经费问题,为宋代教育事 业的普及和发展奠定了必要的物质基础,也为其后历代教育经费问题的解决提供 了范例。此外,经费来源的稳定和数量的增加,也必然促使学校管理者对经费的 分配、使用和管理有了新的思想和方法。因此,我认为研究宋代官学经费制度非 常有意义。 选择这个题目是和我的经历与研究兴趣分不开的。由于本科时期,我是学 - 3 经济学专业的,在考虑选题的时候,我希望能把教育史与经济结合起来研究,选 择一个适合我的题目。宋代的官学、私学和书院都有了空前发展,那么,强大的 经费支持是其前提之,因此,我对这个问题产生了兴趣,并在平时的学习中留 意了相关信息。通过两年多的学习和思考,我发现,在我国古代史籍中,对于经 济问题的论述多是从属于政治的,因此原始资料的查找有难度,这也许是目前这 方面研究相对较少的原因之一,这使我很想试一试。 ( 二) 研究意义 本选题对教育史学科建设和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都具有一定的意义。 总体上看,在教育史研究领域,“研究热点的形成主要集中在教育思想和教育 制度的研究上”。,在古代教育制度方面,主要包括学校教育制度和取士考试制度 两个部分。新时期以来,学者们对各个时期和各个层次的学校教育都进行了较系 统的研究和深入的探讨,但对古代学校经费制度的研究仍然没有得到重视,特别 是对宋代官学经费制度的研究,目前仍仅限于一般性的表述。比如,有的研究专 门论述经费筹措方式的问题,也有的专述学田制度。从目前掌握的资料来看,还 缺乏系统的理论研究。本选题将在一定程度上弥补这一缺憾,并进一步充实宋代 的官学教育理论,丰富教育史的学科内容。 教育经费投入不足几乎是世界教育面临的共同危机,围绕这一问题的缓解, 世界各国对教育经费的筹措进行了广泛的探讨,我国也不例外。在义务教育层面 上,自1 9 8 6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颁布后,我国形成了一种主要由地 方政府负责管理和多渠道筹集教育资金的义务教育投资体制模式,普及义务教育 经费由政府和社会以及受教育者共同负担,出现了公共财政投入不足,经费主渠 道得不到保证、来源不稳定,义务教育财政分担主体的重心过低等问题。2 0 0 6 年 6 月通过了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中央、省、县三级政府将明 确经费负担比例,中央加大对省级财政义务教育经费的转移支付力度,省级政府 也要加大转移支付的力度,确保义务教育的经费能全额纳入预算。在高等教育层 面上,近年,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大众化教育的推进,高校在扩招压力下 逐年提高招生人数,学校数量不断增加、规模迅速扩大,地方高校的办学条件急 需改善,学校基本建设、基本设施改造压力很大。因此,高校在多方面筹措资金 杜成宪崔运武王伦信著,中国教育史学九十年,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 9 9 8 年。 的同时,还要通过科学的管理提高教学经费的使用效益,最大限度地满足对教学 经费的需求,从而有效地促进学校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在这种背景下,该选题试图对宋代学校经费制度进行更加全面的研究,既能 够揭示其本身所具有的历史价值,又能够为解决当前教育经费短缺问题及提高学 校经费管理使用效率等方面提供参考。 一、宋代官学概况及研究范围界定 两宋统治的三百年间,是我国社会经济和文化取得高度发展的时期,在我国 封建社会的漫长里程中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虽然常年的边境战争、庞大的军费开 支、“三冗”( 冗官、冗兵、冗费) 的弊病使得两宋与周边的少数民族政权相比, 在军事上是一个弱国,但是在政治、经济、文化、艺术、教育等方面,宋王朝却 始终处于优越的地位。 宋代统治者基本上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趋势,农业劳动生产率成倍增长,经济 作业和商业性农业都有了发展;官私手工业不论是在规模上、分工上、技术上, 还是在从业工匠的数量上、各类产品的数量和质量上都超越了前代。在中国古代, 户口的多寡,标志着当时社会的经济发展水平。宋代的城市经济有了显著的发展, 人口增加了,前代坊市的格局被打破,到处可以设店、肆和作坊,出现了一批人 口在1 0 万以上的商业城市,首都开封更是店铺林立,昼夜经营,著名的清明上 河图便是对这一繁荣景象的形象再现。经济发展水平与教育的发展速度及规模 有着密切的联系。宋代的学术思想异常的活跃和丰富,科学技术有较大地进步和 提高,发明了火药、罗盘、印刷术以及胆铜法、火柴等。其中,雕版印刷术在北 宋中期以后的广泛应用,是促使宋代州县地方教育普及发展的直接动因之一。此 外,活字印刷术的发明,以及在天文、数学、医学、农艺学、军事学、建筑学等 领域中取得的广泛成就,都为宋代教育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 一) 宋代官学发展简况 “宋初定天下,惟汴有学。天圣以来,洛睢上至他府若州,亦往往兴学矣。蚰宋 代在三次兴学之前,尚未建立起统一完备的学校敦育体系,中央官学除国子监外 只有广文馆和宗室学校。地方官学的办学类型更是各种各样,有的是由州县官员 筹资开办,也有的是由地方捐资办理,中央政府一般不予干预,学校既没有稳定 曾枣茌刘琳主编,全宋文,卷二七o 曾易占南兴县学记,成都:巴蜀书社,1 9 9 0 年。以下版本 相同。 4 的经费保障,也没有专职教官和标准教材,因此地方学校很少能够持续办理和保 证教学质量。 宋初真宗景德三年( 1 0 0 6 年) ,朝廷颁布了兴学诏令,在全国各地州府军监修 建孔庙,内设讲堂,开展教学活动。到仁宗明道、景祜年间( 1 0 3 2 1 0 3 8 年) 朝廷 又“累诏州郡立学,赐田给书,学校相继丽兴”o ,自此,州县学校均配备了学宫, 加强了学校内部规章制度的建立,学b j $ j j 逐渐完善,并出现了多种经费支持的方 式。 北宋中后期发生了三次大规模的兴学活动。,“诏诸路州府军监各令立学,学 者二百人以上,许更置县学,于是州郡不置学者鲜矣” 。经过三次兴学,各地普 遍设立了州县学校,形成了以中央太学、国子监为中心,诸多专科学校及地方学 校配套的官学系统,宫学内部的管理体制日渐成熟,学校的经费来源、图书的管 理印制、学官的选拔录用都渐成体制。 ( 二) 宋代宫学的行政隶属关系及研究范围界定 宋朝历代皇帝都奉行“右文”政策,国家陆续颁布了一系列政策和法令以劝 学兴教,特别是经过三次大规模的兴学活动之后,地方府州学校普遍建立。要维 持各级学校的正常运行,就需要为学校配备教师,并提供必要的教育经费。 宋代教育的最高行政管理机构是礼部,礼部的职权范围很广,除了学校与贡 举之外,凡是属于礼乐、祭祀、朝会、宴飨范围的政令统归礼部掌管。但在教育 方面的事务,礼部要同国子监和太学共同研究,确定有关的法令和事务。“凡学 皆隶国子监。” 国子监,既是国家最高的教育管理机构,又是最高学府。 三次兴学之后,宋代的宫学教育体系总体上分为中央和地方两大系统。( 见 下图:宋代教育行政管理系统图) 清 徐松辑,宋会要辑稿,第五十四册,崇儒,二之三,北京:中华书局1 9 5 7 年。以下敝本相同。 三放兴学指:庆历兴学、熙宁元丰兴学、蒙宁兴学。 宋会要辑稿,第五十四册,祟儒,二之三。 元 脱脱等撰,宋史,卷一百五十七,志第一百一十,选举三,北京:中华书局,1 9 9 0 。以下版本相 同。 一耳荚一玎 府 一- _ j 中央教育行政管理系统 地方教育存政管理系统 f 。一j 一 直属朝廷 礼部国子监管辖 专业职能部门管辖 lii ? j 一?i 【j ,j , i 资宗诸 国太辟广四武律小;! 太太书书; 耋学奏! l 垂学雍矗挈学学学! 事孝葶事l 。ji 医算书画 ji 学学学学i 地方政府及提举学事司 一j | 竺茎董; ;府孚专i 主鍪 宋代教育行政管理系统图 中央官学属于国子监管辖的有国子学、太学、辟雍、广文馆、四门学、武学、 律学、小学等;属于中央各局管辖的有医学、r 算学、书学、画学等专科学校,譬 如:医学曾属太医局管辖,算学和天文学曾隶属于司天监,书学在行政上隶属于 翰林书艺局,画学隶属于翰林图画局;直属于中央政府的有资善堂、宗学、诸王 宫学等。中央官学的经费主要来源于中央政府各种形式的拨付,学校经费充足, 管理也相对规范。各种专科学校在行政上一般多归属相关的政府部门管辖,这些 学校的经费也主要来源予中央政府,但大都由其相关的政府部门进行管理。宗学 教育系统,包括以皇太子为教育对象的东宫系统,和以诸亲王子弟、一般宗室子 弟为教育对象的教育系统,这些学校管理精细、教学质量高,但只是一种特例, 不足以说明宋代学校的一般情况。 宋代的地方行政分为三级:第一级为路,第二级为州、府、军、监( 一般设 州或府,特殊情形才设军、监) ,第三级为县。路不直接设学,仅置学官管辖所 属各学校。因此,宋代地方学校仅有两级:州、府、军、监学和县学。宋代的地 方学校一般不属于国子监管辖,与中央礼部的关系也仅限于贡举考试方面,主要 由地方政府履行经费支持和管理的责任,形式比较丰富。地方上也曾出现过专科 学校,徽宗崇宁年间( 1 1 0 2 一1 1 0 6 年 ,“诸州置武学。立考选升贡法,仿儒学 6 制。”国政和五年( 1 1 1 5 年) 又“令诸州县置医学,立贡额。”o 此类专科学校当 然是由地方政府负责管理,不同于中央各局设立的专科学校,而且废制无常。在 北宋中期以后,中央政府通过赐给学田、掌握任免和考察地方学官的人事权、统 一印发经学教材等等途径,逐步加强了对地方学校的控制。地方学校内部的一般 行政事务属于学校教授和学宫的职权范围,学校外部的行政关系归属当地行政长 官。北宋崇宇时期,也曾经在诸路设置了提举学事司,仅对地方学校的一般教学 和管理情况进行监督,而不实际掌管学校的财政、人事任免以及考试取士的权力。 宋代官学筹措办学经费的渠道多种多样,除了政府拨付学校的钱款之外,学 校的大部分收入表现为其他各种形式,比如,政府拨付的学田、学粮、房舍、书 籍、学习用品等实物,还有职官或个人的各种捐赠。因此,本研究涉及的“经费”, 不但包括货币形式的经费,而且包括学校可以获得的、可用于办学的各种实物形 式的经费。 二、宋代官学经费的筹措 能否解决办学经费的缺额,是学校能否维持下去的关键。宋初的许多地方官 学,或者骤兴骤废,或者断断续续,大都与此有关。北宋中期财政拮据,州县官 学单靠朝廷财政,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学校发掘了多种筹措经费的渠道,有效地 解决了官学的经费问题。与前朝相比,在学校的建校经费与办学开支方面,宋代 官学能够维持长时期的经费开支,中继不断,累计数额也相对较大。在丰富的筹 资渠道中,有的是经常性的、重要的经费来源,有的是一时的次要的筹资措施。 学田是宋代官学经费的主要来源。由于这种筹资方式比较稳定,有一定的保 障,而且学校所获的钱粮在数量上较为可观,因而这种形式一出现,便受到教育 界的普遍欢迎,很快得到推广,并且在制度上不断健全完善,成为中国封建社会 中后期解决教育经费的主要形式。论文的该部分将把学田制度作为一个重点单独 论述。宋代官学经费来源的其他形式还包括:国家的财政拨款或赐钱;地方政府 宋史,卷一百五十七,志第一百一十,选举三。 宋史,鸯二十一,本纪第二十一,歙宗二。 7 的财政拨款及各种形式的筹资;拨付房廊屋产;赐予书籍、笔墨纸砚、学粮等物 品:学校的产业经营收入;职宫个人与民间的捐赠以及一些其他的集资形式。 ( 一) 经费来源的主要形式一一学田 学田的出现,是宋代教育的一大创举。在宋代,学田是官学办学经费的最主 要也是最为稳定的来源,对于地方各级学校来说尤其如此。所谓学田制,是指由 国家拨给、个人捐赠或学校自行购置一定数量的土地,作为学校的固定资产,学 校将这些土地租佃给附近的农民耕种,收纳的粮食和租金用作官学的办学经费。 由于这种教育经费的补偿形式比较稳定,学校所获的钱粮在数量上较为可观,很 快得到教育界的普遍欢迎和推广,到仁宗朝的后期,不仅中央官学,而且绝大多 数府州学校都陆续采用了学田制这种形式。北宋末期和南宋的大部分时期,学田 已经成为宋代中央及地方官学的主要经费来源。 i 宋代学田的制度化 学田作为学校经费的来源渠道,最早见于五代十国时期。南唐有人在庐山五 老峰下创建了白鹿洞学馆,“以本道为洞主掌其教授”o ,“常聚生徒数百人,南唐 后主时,割善田数十,岁取其租凛给之” 。可见,在南唐时期( 9 3 7 - 9 7 5 年) 学 田就已存在,并通过收取“租凛”的形式,作为学校经费的来源。据宋代著名文 学家王禹傅咸平三年( 9 9 8 年) 所作潭州岳麓书院记云:“请辟水田,供春秋 之释奠”,可知当时的书院已经有学田了,但学田的来源、数量等均无考证。 宋代最早由朝廷赐给府州学校学田,是在仁宗乾兴元年( 1 0 2 2 年) :“十一月, 翰林侍讲学士孙爽言:。昨知兖州,受纳生徒,傅隶所业,自后听读不下数百 人,臣以己俸养赡。今臣罢任,必恐学徒离散,望给赐职田十顷,冀学校不 废。从之。”o 文献通考也载有这件事:“仁宗即位之初,赐兖州学田,己而 又命藩辅皆得立学。其后,诸旁郡多愿立学者,诏悉可之,稍增赐之田如充州, 元 马端临攫,文献通考,卷四十六。学校七郡国乡党之学,北京:中华书局,2 0 0 3 年。以下版本 相同。 清j 毕沅编著,续瓷治通鉴,卷十北京:中华书局,1 9 6 4 年。以下版本相同。 宋会要辑稿,第五十四册,崇儒郡县学,二之三。 由是学校之设遍天下。”。赐兖州学田一事,首开朝廷向府州学校赐学田之先例, 被认为是宋代学田制的开端。乾兴元年赐学田先例一开,很快在仁宗天圣年间 ( 1 0 2 3 1 0 3 2 年) 又出现对府学的赐田:“给江宁府学田十顷,从张士逊之请也。硒天 圣七年( 1 0 2 9 年) ,建康始建学,“朝廷给田十顷,赐书一监” 。以上几次赐田都 是通过朝廷重臣奏请而赐予的,从赐给的层次、数量、范围上都是有限的。 关于中央官学获赐学田的记录,最早见于仁宗康定元年( 1 0 4 0 年) 正月。是年, 朝廷赐国子监学田五十顷。庆历兴学期间,因太学养士规模扩大,遂在庆历三年 ( 1 0 4 3 年) 十月,“诏以玉清贻应富田二十二顷赐国子监”,第二年又“以上清宫 田园、邸店,赐国子监”,充为养学之费。 熙宁十年( 1 0 7 7 年) 兴学时,又“诏 以光州固始县户绝田赐国子监,赡生员”。至此,学田也成为国子监太学的主要 经济来源。 在仁宗景祜年间( 1 0 3 4 1 0 3 8 年) 及其以后的宝元、康定年间( 1 0 3 8 1 0 4 1 年) , 政府向地方官学赐田的行为被经常地、普遍地实施,仁宗即位之初,正值财政收 支紧张,又遇连年自然灾害,给官学经费的保障带来严重的冲击和影响。大规模 地赐田政策,既减轻了宫学经费支出对北宋政府财政支出的压力,又增强了宫学 的自我赡养、自我发展的能力,因此,成为北宋王朝官学经费来源的最佳解决办 法。据续资治通鉴长编、续资治通鉴、宋会要等文献记载,景裙年间向 数十个府州学校赐学田共有十几次,宝元、康定年间赐给官学学田有数次。其中, 得赐学田最多的,如吴兴( 现浙江省湖州市) 州学,宝元间初建学时,获赐田j o 顷。,青捕州学得赐数量也达到3 0 顷之多国。特别是在庆历改革中,范仲淹等人总 结了前代和本朝设置学田以解决学费的经验,奏准各州县普遍地建立官学,并由 文献通考,巷四十六,学校七郡国乡党之学。 宋:李焘撰,续舞治通鉴长编卷一百九,北京:中华书局1 9 8 6 年。以下版本相同。 宋 周应和马光祖纂修,景定建康志。卷之二十八,儒学恚一本朝兴粜府学,宋元方志丛刊本 北京:中华书局,1 9 9 0 年。以下版本相同。 宋史。卷十,本纪第十,【c - 宗二。 宋会要辑稿玑第七十五册,职害唇子监,- - a 之四。 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百八十。 昧 谈钥纂修。嘉泰吴兴志卷十一,学校,柬元方志丛刊本。 :宋j 石介著,t 徂椽石先生文集,卷十九,青州州学公用记,北京;中华书局,1 9 8 4 年。 9 朝廷赐给学田,给田办学渐成制度。上述记载说明,自宋仁宗景祜至康定年间, 赐予学田逐渐成为一种制度:一是赐田通过最高决策者的批准自上而下进行,完 全变成了国家的一项政策;二是从赐田的层次和范围上,赐田的对象依次为中央 教育行政部门国子监和府、州官学。 2 宋代学田的来源 宋代学田的来源,大致有五条途径: 朝廷赐予 在明道、景祜年间( 1 0 3 2 1 0 3 8 年) ,朝廷屡次下诏,命州郡立学,赐田给书, 州县学校相继而兴。新政颁布后,除少数藩府大州外,一般州学均可获赐学田五 顷。至庆历初( 1 0 4 1 年) ,太学由“朝廷拨田土二百余顷,房缗六七千入学充用”。 熙宁四年( 1 0 7 1 年) ,又“诏给诸路学田,增教官员”, 并给“州、军发田十顷充 学粮”。因此,在整个学田来源中,赐田是一个主要来源。 地方官府拨给公田、绝户、产权不明、没收寺庙的田产 地方官府拨给田产的情况在两宋时期极为普遍。比如崇德县学,元丰八年 ( 1 0 8 5 年) 始刨对“规模粗立而未备”,其后贤者相继增修扩大,尚书陈垲曾捐缗 钱,且“令黄元直拨田衍学廪,而士有所养矣”。仙溪志载:“建兴院田产, 钱一十一贯二百六十四文四分,绍兴三年郡守赵彦励以其田助学廪。”“建福院田 产,钱二贯七百九十九文一分,嘉定二年主薄韩漪请于郡以助学。”以上二院“田 岁输租如编户,而县胥虚张之费几被焉。” 又如福州州学,绍兴九年( 1 1 3 9 年) , 张丞相浚以“旧所赐田多滨海,往往数为崩漂,不足以称朝廷加惠学者之意”,于 是“拨田之在官者赠给之”,第二年,又上言:“宁德有浮屠氏田十三顷六十二亩 籍没,岁久,乞以其田为赐”。另有明州府学,也曾得到皇子魏王拨付的“砂岸” 以养士,只是由于“争佃之讼纷如准制”,宝祜六年( 1 2 5 8 年) ,府学奏请“弛以 宋 赵拆撰清献集,卷八,奏议- 奏状乞给还太学田土房缗,见四库全书珍本四集第2 4 7 册。 宋史卷十五,本纪第十五,神宗。 宋会要辑羯,第五十四册,豢儒,二之五。 元j 徐硕单庆舞修至元嘉禾志,卷七,学校,宋元方志丛刊本。 【宋j 黄严孙赵兴泌纂修,t 仙溪志卷一,学田祀田,束元方志丛刊本。 宋 粱克家纂修,淳熙三山志,卷十二,版籍类三赡学田来元方志丛刊本。 0 予民”。母 同时,因为宋代土地兼并严重,大量农民失去土地沦为客户,豪强富户强占 土地的事端较多,因而出现很多绝户或产权不明的田产,像这种情况,官府往往 将其判归学校。宝元年间( 1 0 3 8 1 0 4 0 ) ,睦州州学“乞于管内荒逃系官田内量给 十数顷,以绘学粮,选官以领其教职,置籍以会其物费。”o 宋史滕元发传 有载:蜇宗即位,( 元发) 徙苏、扬二州,除龙图阁直学士,复知郓州。学生食不 给,民有争公田二十年不决者,元发日:“学无食而以良田饱顽民乎? ”乃请以为 学田,遂绝其讼。崇宁元年( 1 1 0 2 年) ,蔡京等人奏请,州学生员百人以上可申 请添置物业,令“本路常平户绝田土物业契勘养士,合用数拨充,如不足,以诸 色系官田宅物业补足。”南宋高宗绍兴二十五年( 1 1 5 5 年) ,“诏太平卅i 芜湖县, 舍拘收何汝贤违法租佃圩田一十六顷八十五亩拨充本州养士” 。宝祜五年( 1 2 5 7 年) ,仙溪知县朱浚将。郑家绝户田园”拨入学廪。 明州府学也分别在宝祜五 年( 1 2 5 7 年) 、开庆元年( 1 2 5 9 年) 得到过没官田产。o 另外,由于宋代寺院淫祠甚参,所占田产也遍布天下,宋初太祖、太宗两朝 虽主儒业,亦兼崇道教、佛教,且大兴土木,仁宗、英宗两朝虽未大肆兴建,但 据宋人方勺统计,到熙宁末年,天下寺院宫观总数已达4 0 6 1 3 所,仅东京汴粱一 地,就有9 1 3 所。 对于此种现象,当时的士儒多予指责,朝廷也开始着意予以 抑制。朝廷明令允准拆淫祠毁寺庙,以其田产浮财移用于修建学校,时成为风 尚。如:元丰初,“孙司谏,觉守是拜会安福寺僧,犯法,籍没其田,请于田以资 养士。”垂南宋绍兴二十一年( i 1 5 1 年) 也曾“籍寺观绝产以赡学” 。 宋 梅应发文锡吴潜纂修,开庆四明续志,卷一,赡学砂岸,宋元方志丛刊本。 全来文,卷七八七。张方平睦州请州学名额及公田奏。 宋史卷三百三十二,列传第九十一,麟元发扎 宋会要辑稿,第五十四册,粜儒郡县学,二之七。 t 束会要辑稿i ,第五十四册,崇懦郡县学,二之三九。 宋 黄严孙赵兴泌纂修,仙溪志,卷一,学田祀田。 【宋 梅应发文锡吴潜纂修,开庆四明续志,卷一,增拨养士田产,宋元方志丛刊本。 宋j 方勺撰治宅编,卷一o ,北京:中华书局, 9 8 3 年,唐宋史料笔记丛刊。 宋 粱克家纂修漳熙三山志,卷十二, 版籍类三赡学田,束元方志丛刊本。 宋史,卷三十,本纪第三十,高宗八。 各级官员用公帑购置之田地 地方政府有时用地方财政提留的系省钱购置田产,赠与学校。绍兴十年( 1 1 4 0 年) ,张浚“以帅司钱二百万易闽县鼓山里洲田二顷九十亩,入于学”o 。咸淳五 年( 1 2 6 9 年) ,嘉兴县令张材“以县无学为缺”向郡侯进言,“郡侯出帑佐费”,曹 郡相继拨田,“民士复争以田租来助,而学始成矣。” 宋史中记载:王信知 湖州,“筑渔清堤。禁民不举子,买学田,立义冢,众职修理。” 类似记载, 史志不乏其例。 由学校自筹资金购置或包佃的公私田地 学校为了维持长期的教学活动,也会自筹资金购置或包佃田产作为学田经营。 例如:嘉祜七年( 1 0 6 2 年) ,湖州知州鲍轲听说秀州松杨泾有一争夺田产的案子, 因多年不能结案“官将两夺之”,于是贻书恳请转运使,贷钱6 0 万,得田7 顷1 9 亩余,因田当沃壤,又无早潦之患,“是岁秋成得租米三百二石”,鲍轲“以二 年之入偿贷钱,然后率为学粮,岁可以食百员。”函又如建康府学的学田,除朝 廷续有增拨外,则主要通过购置公私田产大量扩增,绍兴二十八年( 1 1 5 8 年) 以 秦申王赠钱1 万贯购田1 8 9 0 亩,淳佑间又筹资5 0 万贯,回买制司后湖田7 2 7 8 余 亩,。府学财力因此大增,遂置义庄接济学子 。另如平江军学,在开禧二年( 1 2 0 6 年) “于五月内两契置到黄县尉田共三十亩三角五十步半,价钱二百七十二贯一百 二十文九十九陌,岁收租米三十六硕五升”。 官绅捐赠之私田 另有一些职官或乡绅,为了支持地方教育的发展,将个人的田产捐赠给学校。 建炎兵火之后,曾有明州“郡人林户曹韦尝捐私田半顷入学养士”o ,即属此类来 源。 宋 粱克家纂修,淳熙三山志,卷十二,( 版籍类三赡学田,束元方志丛刊本。 元 徐硕单庆纂修。至元嘉禾志,卷七,学校,宋元方志丛刊本。 宋史,卷四百,列传第一百五十九,王信。 c 宋j 谈钥纂修嘉泰吴兴志。卷十一,学校,柬元方志丛刊本。 宋! 周应和马光祖纂修,景定建康志,卷之二十八,儒学志一本朝兴祟府学,宋元方志丛刊本。 江苏金石志,辔十四,吴学续置田记二,见严耕望编石刻史料丛书第四二函,艺文印书馆印行。 :宋 方万里罗浚胡榘纂修t 宝庆四明志,卷二,学校,宋元方志丛刊本。 1 2 3 宋代学田的规模和数量 管子禁藏篇载:一个人“率三十亩而足以卒岁”,可见在战国时代维持 一个人的生活需要,要有2 0 至3 0 亩田地。汉书食货志载李悝语:“一夫挟 五口,治百亩田”,才能勉强维持生活,平均每人二十亩( 折合今四至六亩) 。到 宋代,广大地区的农业生产都有所发展,产量一般稳定在两石上下( 如果在唐代, 这已是最高产量) ,而在以太湖流域为中心的两浙地区,亩产量可高达五至七石, 这是全国农业生产最发达的地区,约一亩多地即可养活一个人。两宋时期的学 田总数,史书几乎没有明确的记载,我们可以根据宋代行政区划和部分数字大致 估算。宋代大体上承袭了唐代的做法,区分为若干路。宋太宗至道三年( 9 9 7 年) , 全国划分为1 5 路;宋仁宗天圣时为1 8 路,神宗元丰年间又分为2 3 路,至徽宗宣 和四年( 1 1 2 2 年) 天下分为2 6 路。 宋会要崇儒二之三云:仁宗兴学诏下后,“州郡不置学者鲜矣”。从这 时到神宗熙宁间,全国州、军、县数虽有变动,但总数不应少于太宗朝的1 5 0 0 多 个。学田的数量依据学校所在地区的行政级别而有所差别,国子监为5 0 顷,大 州的官学学田多为1 0 顷,比如:江宁府学、应天府学,分别在天圣八年十二月、 景j 右二年十一月得到朝廷赐给的学田,数量都是1 0 顷 。一般州郡府学的学田数 量多为5 顷,譬如:景祜元年( 1 0 3 4 年) 正月,赐京兆府学田5 顷;景祜二年( 1 0 3 5 年) 三月赐毫、秀、濮、郑四州学田各5 顷。而一般的县学,学田数量多为两 顷。如:熙宁七年( 1 0 7 4 年) ,兴学期间,邵州新化县新建学校,朝廷允准荆湖北 路转运司“给水田二百亩为学田”。但是,给县级学校赐予学田,属于特例,在 北宋,像新化县的这类情况还不多见。如果以每个州军学赐田j 到l o 顷计,全国 各闸军都建学,当有学田约2 0 0 0 顷,若各县也都建学并可拥有两顷学田,则全国 州军县学当共有学田2 4 0 0 余顷。加上京师3 学,各地书院和州县学通过其他途径 转引自宋代经济史,漆侠著,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 9 8 8 年。 中国历代政区沿革,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 9 9 6 年。 宋史,卷八十五,志第三十八,地理一。 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百九,卷一百十七。 ( 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百十四,卷一百十六。 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百五十一。 增置的田地,学田数当远大于此数。 北宋中期以后,州县学校日益普及,学校的规模不断扩大,就学的人数也日 益增多,特别是太学实行“三舍法”和州县学校确定听讲日限以后,州县学校就 学的人数急剧扩大,原有的学田己不能承受学校用于养士的财政负担。所以,一 些州县地方政府便千方百计地收集养士钱财,并将大量的绝户田产、寺庙财产以 及一些产权不明的土地、房产等划归学校,以充养士之费。这样,府州县学校所 拥有的学田及其他财产的数量,就远远超过了上述限额。如天圣九年( 1 0 3 1 年) , 王曾在青州兴学,“天予赐学名,且颁公田三十顷,次入于学”。宋神宗熙宁年 间( 1 0 6 8 1 0 7 7 年) ,对州、军一级地方官学学田的赐田数量,由景祜年间的j 顷 增加到1 0 顷。“熙宁四年三月五日,诏:诸路转运司应朝廷选差学官,州军发田 十顷充学粮。元有田不及者益之,多者听如故。” 元车六年( 1 0 8 3 年) 朝廷“诏 以永兴军广教禅院没官m - - 十余顷赐府学养士”。像这类府州学田拥有十顷以上 的情况,当然不仅是永兴军或青州两地。又如郓州州学,元丰末扩展学田“二千 五百亩有奇,岁输钱百万,是为新田,诸生言凡新田之入,实三倍于其旧”。: 元祜元年( 1 0 8 6 年) ,诏:“改衍圣公为奉圣公,不预他职,增给庙学田百顷,供 祭祀外,许均给族人。置教授一员,以训其子弟。” 当然此属特例,但州学学生 的人数因此也大幅度增加,到元 右七年( 1 0 9 2 年) 已是“三倍予昔” 。另有福州 州学,在北宋景祜四年( 1 0 3 7 年) 初建时,朝廷赐给学田5 顷,以后随着州学的 人数不断增加,学田的数量也不断扩大,到崇宁三年( 1 1 0 4 年) ,行三舍法后,卅i 学人数已达1 2 0 0 余人,朝廷遂“诏拨诸系官田宅、常平户绝等田以充学费”,两 年后,州学学田便达到1 0 0 3 顷又3 亩。7 0 年间,学田增加2 0 0 倍之多。o 从上述 府州学校每年学田的收人情况来看,其数量当远在1 0 顷之上。由此也不难看出, 宋 石介著,徂徕石先生文集,卷十九,青州州学公用记,北京:中华书局,1 9 8 4 年。 宋会要辑稿,第五十四册,崇儒,二之五。 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三百兰十五。 :清:王昶撰,金石萃编卷一百三十九,郓州州学新田记见严耕望编,石刻史料丛书第一五函 艺文印书馆印行。 续资治通鉴。卷八十。 宋:刘挚著忠肃集,卷九,郓州赐书阁记,中华书局,2 0 0 2 年。 宋j 梁克家纂修,淳熙三山志,卷十二,版籍类三赡学田,宋元方志丛刊本。 北宋中后期以后,州县地方学校发展极快,与此相应,州县学田的数量也大幅度 增加。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北宋统治者对少数民族学校蕃学也赐予学田,熙 宁七年( 1 0 7 4 年) ,“戊戌,知河州鲜于师中乞置蕃学,教蕃酋子弟,赐田十顷, 岁给钱千缗,增解进士二人,从之。”对少数民族学校赐田,说明北宋赐学田的 范围扩大,开始重视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也说明北宋官学的普及面由内地扩展 到了边疆。 至北宋末徽宗时期,天下2 4 四路。徽宗大观三年( 1 1 0 9 年) ,全国学田的总 数已达1 0 5 9 9 0 顷,是宋代公田中最大的一项:“大观二年,学田以顷计之, 凡一十万五千九百五十而中都两学之数不与焉”。这是宋代全国学田总数 唯一能找到的确切记载。显然,这个数字比以上我们对仁宗时期的学田估计数大 多了。联系当时学生人数、学舍、学钱、学粮收入状况,我们就可以对当时办学 规模和经费情况有一个粗略的了解。学田已经成为维持宋代教育发展的主要经济 支柱,并在整个宋代社会的经济结构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北宋末年的宣和年间( 1 1 1 9 1 1 2 5 年) ,学田的租佃形式和数量发生了变化。 由于罢三舍法的缘故,使学田数量又恢复到实行三舍法以前的状态。“宣和三年六 月十日,中书省言:勘会未行三舍以前,l e l 赡学田产房廊等,自舍依旧赡学外, 其行三舍后来应平添置到数,自合拘收。从之。” 北宋末年,又将用于赡学的 户绝田产收归常平司。靖康元年( 1 1 2 6 年) 正月十八日,诏书规定:“诸路赡学户 皆绝田产,令归常平司。”由宣和至靖康年间学田制度的变化来看,由于政治、 经济等原因,赡学田产出现了萎缩,从而对官学的办学带来不利的影响。 进人南宋以后,偏安江南,版图缩小,州县与学校的总数不及北宋。目前虽 没有统计出南宋全国学田的总数,但由于“赡士公田,多为形势之户侵占请佃, 逐年课利,入于私家” ,因而政府控制的学田总数,肯定低于北宋时期。但由于 宋史,卷十五。本纪第十五,神宗二。 转引自汪圣铎著。两柬财政史,中华书局,1 9 9 7 年。 宋会要辑稿,第五十四册,祟儒,二之三一。 t 宋会要辑稿,第五十四册,崇儒,二之三二。 t 宋会要辑稿,第一百二十三册,e l l 货,五之二五。 州县地方教育发达,就每个学校而言,其规模和学田的数量并不低于北宋,而且 有些州县学拥有的学田数,远远超过了政府的赐田额。以建康府学为例,天圣七 年( 1 0 2 9 年) 始建学时,朝廷赐予学田1 0 顷,靖康年间增至3 8 顷5 7 亩,到南宋 绍兴二十八年( 1 1 5 8 年) ,又购置1 8 9 0 亩,“其后本府又有增拨,至于景定,田地 之所隶者”共9 3 8 0 亩有余,平均每年收人租钱8 0 0 0 余贯。国再如苏州府学,北 宋初建学时,虽不明其学田的确切数量,但作为一个支郡,总数当不会超过5 顷, 而南宋绍定以后,次就收回“渔于豪民之手”的土地1 6 9 0 亩,又划拨籍没田产 4 0 0 余亩用于养士,州学名下的学田超过2 0 0 0 亩。罾南宋各朝类似占田较多的州 县学不止此数,反映了这一历史时期学田发展的趋势和规模。 ( 二) 经费来源的其他形式 除了学田之外,宋代的各级官学还有其他筹集教育经费的形式,作为学田制 的补充。宋代官学规模不断扩大,学生人数日益增多,办学需要多方面的经费开 支,丽且必须中继不断,仅靠学田的收入难免人不敷出,特别是逢灾年,收入更 是有限。因此,学校也想尽办法,开拓筹资渠道,除学田之外,学校还能得到国 家或地方政府的财政拨款、钱粮、书籍、笔墨纸砚等用品;有些学校还通过印刷 出售图书、承包经营营业场所、买扑坊场、湖泊、池塘等产业经营得到一些收入; 此外,地方政府也会通过增加税费的方式筹措资金用于办学;个别学校还接受职 官个人或民间个人的捐赠等。这种多渠道的筹资方法,既充实了教育资金、扩大 了受教育面,又减轻了国家的负担。 1 国家的财政拨款或赐钱 对于中央官学来讲,经费的主要来源之一是国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如何制定安全生产规章制度
- 2026届福建省厦门大学附属实验中学化学高一上期末考试模拟试题含解析
- 2026届北京三中化学高一第一学期期中学业质量监测模拟试题含解析
- 河北省唐山市路南区唐山一中2026届化学高三上期中教学质量检测模拟试题含解析
- 2026届甘肃省定西市岷县第二中学高二化学第一学期期末达标检测模拟试题含答案
- 河南省新乡市新乡市一中2026届化学高一上期中达标测试试题含解析
- 2026届浙江省丽水、湖州、衢州市化学高一上期中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含解析
- 湖南省古丈县一中2026届化学高二上期末经典试题含答案
- 2026届新疆奎屯市农七师高级中学高二化学第一学期期中考试试题含解析
- 贵州省都匀市第一中学2026届化学高三上期中经典模拟试题含解析
- JJF 1002-2010国家计量检定规程编写规则
- GB/T 6663.1-2007直热式负温度系数热敏电阻器第1部分:总规范
- GB/T 6344-2008软质泡沫聚合材料拉伸强度和断裂伸长率的测定
- GB/T 3836.4-2021爆炸性环境第4部分:由本质安全型“i”保护的设备
- GA/T 1163-2014人类DNA荧光标记STR分型结果的分析及应用
- 蒸汽发生器设计、制造技术要求
- 全套课件-水利工程管理信息技术
- 施工员钢筋工程知识培训(培训)课件
- 《阿房宫赋》全篇覆盖理解性默写
- 学校体育学(第三版)ppt全套教学课件
- 住建部《建筑业10项新技术(2017版)》解读培训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