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7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专业论文)流动和城市儿童元刻板印象的特点及其对群际关系的影响.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 量曼皇皇曼舅舅曼皇曼皇曼皇曼舅曼曼曼曼! 曼曼曼曼曼量曼曼曼量皇曼曼曼曼曼! ! 皇兰曼曼! 曼曼曼曼曼曼曼曼曼曼曼曼曼曼皇曼曼曼曼鼍量笪曼曼曼曼曼笪曼! 曼曼 流动和城市儿童元刻板印象的特点 及其对群际关系的影响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专业硕士研究生邹荣 指导教师陈旭教授 摘要 长期以来,流动儿童作为处境不利的人群之一,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由户籍制度产生的流动和城市儿童群体显现出鲜明的群际属性,然而对这两个群 体的群际关系的研究却稍显匮乏。由于流动和城市儿童关于“他群 如何看待“我 群 的信念是其开展群际接触、建立群际关系的重要因素之一,所以在群际水平 下探讨双方的元刻板印象及其对群际关系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本研究综合问卷调查与情境实验等研究方法,以初一、二年级的流动和城市 儿童为研究对象,从外表外貌、个性特征、行为习惯、学习特征和人际交往5 个 方面,揭示出两个群体元刻板印象的内容和性质,明确了元刻板印象对群际接触 的作用机制,并通过创设不同的接触情境,考察了操纵元刻板印象的性质对群际 关系的影响。本研究得出以下主要结论: ( 1 ) 流动和城市儿童元刻板印象兼具积极和消极属性。具体而言,流动儿童 元刻板印象呈现显著消极的特征,而城市儿童则偏向积极特征。 ( 2 ) 流动和城市儿童的元刻板印象和群际焦虑存在显著差异,流动儿童的元 刻板印象比城市儿童更消极,且群际焦虑水平更高。但双方的群际接触数量和质 量的差异不显著,两者的接触数量均较少,且质量一般。 ( 3 ) 流动时间在元刻板印象、群际焦虑和群际接触数量上的主效应显著。这 表明随着流动时间的增加,元刻板印象的消极性、群际焦虑水平逐渐减少、群际 接触的数量也呈增多的趋势。事后比较发现,流动1 年左右是重要的时间转折点。 ( 4 ) 中介效应分析显示,流动和城市儿童的群际焦虑在元刻板印象与群际接 触间起部分中介作用。其中,流动和城市儿童的中介效应量分别为o 2 2 4 和0 1 5 7 , 两群体的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比例分别为4 8 2 和3 7 2 。 。( 5 ) 有中介的调节效应分析显示,无限制模型和限制模型均拟合良好,卡方 值改变量不显著。这表明两模型无显著区别,提示我们群体成员身份对中介效应 的调节作用不显著。 两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 6 ) 元刻板印象的改变、群体成员身份和群际接触情境均未对群际关系的认 知层面产生显著影响,这说明其表现出相对稳定的特征。 ( 7 ) 不同性质元刻板印象信息对群际关系的情感层面有显著影响,积极组对 外群体的喜欢程度高于消极组。 ( 8 ) 在群际关系的情感层面,元刻板印象信息分别与群体成员身份和群际接 触情境存在显著的交互作用。这两次交互作用的简单效应检验表明:( a ) 对流动 儿童呈现积极信息,能显著增加其对外群体的喜欢程度。( b ) 在竞争情境中呈现 积极信息可以显著提高被试对外群体的喜欢程度。 ( 9 ) 群体成员身份在群际关系的行为层面上的主效应显著,流动儿童与外群 体接触的意愿显著低于城市儿童。 l i 关键词:流动儿童元刻板印象群际接触群际关系 a b s 仃a c t t h e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o f m e t a s t e r e o 够p ea n d i t s i n n u e n c eo nt h ei n t e r g r o u pr e l a t i o n so f m i g r a n t c h i l d r e na n du r b a nc h i l d r e n m 旬o r :d e v e l 叩m e n t a la 1 1 de d u c a t i o n a lp s y c h o l o g y t 、l t o r :p r o c h e nx u a u t h o r :z o ur o n g a b s t r a c t f o ral o n gt i i i l e ,m i 影m tc ! h n d r 弱0 n eo fd i s a d v 锄t a g c dg r o u p sh a v ea r o u s e d w i d e s p 尬a da t t e l l t i o no fm ew r h o l es o c i e 咄m i 黟a n tc d r 锄du r b 锄c l l i l d r 吼 g e n c r a t e db yt h eh o u s e _ h o l dr e 百s 仃a t i o ns y s t e ms h o wd i s t i i l c ti i l t 唧u pf e a t u r e ,b 毗m e r 懿e a r c ho ni n t e 娼r o u pr e l a t i o n so fm e s e 鲰r o 目的u p sh 嬲b e e nr a r e b e c a u s et l l eb e l i e f s r e g a r d i i l gm es t e l 啪t y p et t l a t0 u t g r o u pm e i r l b e r sh o l da b o u tl l i s0 rh e ro w ng r o u ph a v ea s i 弘m c a n ti n l p a c to ni n t 哪印u pc o n t a c t ,i t si l l l p o r t a n tt 0e x 锄i i l et l l ec h 獭c t 谢s t i c so f m e t a - s t c r c = o t y p e 锄di t si i l f l u c i l c e0 n l ei n t 唧u pr e l a t i o n so fm i 鲫tc 姗d r 饥a n d u r b 雒c l l i l d 溉u i l d e rt 1 1 e1 e v e lo f 缸e 靴u p b 硒e do nq u e s t i o i l i l a i r e 锄ds i t i l a t i o ne ) 【p 耐m 饥t ,m i g r a n tc l l i l d r e na n d 曲a n d h i l 蛔w e s e l e c t e dt op a r t i c i p a t ei n l ef e s e a r c h i i lt 锄so fa p p e a r a n c e ,p e 塔o n a l i 饥 b e h a v i o r ,l c a 删j 培觚di n t e 印e r s o n a l ,t 1 1 i ss m d yr e v e a l c dt l l e c o n t e n ta i l dn a t i 鹏o f m e t a - s t e r e o t y p 鼯, d e j e i n e d 如n c t i o n a lm e c h a i l i s mo fm e t a - s t 即e o t y p eo ni n t 唧u p c o n t a c t ,姐de x 锄i n e dt l l e e 丘e c to fm e 珏s t e r e o t ) ,p em a l l i p u l a t i o 璐0 ni i l t 锄国r o u p r e l a t i o l l su i l d e fd i c o n t a c ts i t u a t i o i l s t 们u g l l 廿1 1 优p a n so fm er e s e a r c _ kw eg e t t h ef o l l o w i n gc o n c l l l s i o i l s : ( 1 ) m 眈s t e r e o t ) ,p 懿o fi i l i 黟a n tc h i l d r e i l 觚du r b a i lc 蛐d r e l lh a db o t l lp o s i t i v e 觚dn e g a t i v ca 戗曲u t 璐s p “f i c a l l y ,m i 黟a n tc h i l d r 饥h e l das i 伊i f i c a n tn e g a t i v e m e 协s t e r e o t y p e ,a i l d 谢b a i lc h i l d r s h o w e dap o s i t i v eb i a s ( 2 ) t h e r ew e r cs i g n i f i c a n td i 塌溯l c 懿o fm e t a - s t e r e o t y p 懿a n di n t 唧u p 砒1 x i e t i 鼯b 咖e e nm i g r a n tc l l i l d r e n 锄du r b 锄c h i l d r e 玛m e t a - s t e r e o t ) ,p eo fm i g r a n t c h i l 蛔1w 勰m o r cn e g a t i v et 1 1 孤t l l a to fu r b mc i l i l 蛔,觚dm i 舯n tc h i l d r r 印o r t e d h i 曲e rl e v e l so fi n t e 驴u p 趾x i e t ) rw h e l lt l l e yc o n t a c t e dw 他u r b a nc _ k l d r e n h o w e v 盯, m e r cw e r en 0s i 印i 丘c a l l td i 仃e r c l l c e so fq u 锄t i t i 懿a n dq u a l i t i e so f 硫e 啪u pc o n t a c t b 咖,e e l lm i 星群m tc 垃l 出e n 髓dm a l lc 1 1 i l d 珊1 1 i i 两南大学硕十学位论文 ( 3 ) 1 1 1 e r ew a sm a i ne f f e c to fn d 伊a t i n gt i i n ei nm e t a - s 咖t y p e ,i n t 钟g r o u p a n x i e t ) r 趾d q u a i l t i 秒o fc o n t a c t t h i si l l d i c a t e dt l l a ta sm i g r a t i l l gt i m eg o e sb y ,t 1 1 el e v e l s o fn e g a t i v em e t a s t 即e o t ) ,l ,e 锄di m 明卵i l l pa n x i e 哆t e n d e dt 0r e d u c e ,柚dq u 飙c i 够o f c o n t a c tw 嬲a ni n c r e 嬲i r 培臼叼n d p o s th o cc 0 i i l p a r i s o n s 向u n dm a to n ey e a ri sa n i i i l p o n ;m tt u m i i l gp o i n ti nm i g r a t i i l gt i m e ( 4 ) m e d i a t i n ge 侬娥觚a l y s i ss :h o w e dm a tm c t a s 咖咖懿o fm i 铲a n tc :i l i l d r e n 觚dl h b 觚6 h i l d r e r lw e r en e g a c i v d y 弱s o c i a t e dw i t l li n t e 玛阳u pc o n t a c t s 锄dt l l e r e l 撕。璐l l i p sw e r ep a n i a l l ym e d i a t e db yi n t 髓g r o u pa i l 】【i e t i e s 弧es i z 鼯o fm c d i a t i n g e 麟o fl i l i g r a n t 幽l d r e n 锄d 曲锄c h i l d r 吼w e r eo 2 2 4 锄d0 1 5 7r e s p e c t i v c l 弘i l i e p r o p o n i o no f t l l et o t a le 行缸o f 伍e 细。鲫sm a t w 蹈m e d i a t e dw e r ea b o u t4 8 2 a n d 3 7 2 ( 5 ) m c d i a t c dm o d 酬i n ge 行e c t 趾a l y s i s 向u n dm a tb o mu n 豫嘶c t e dm o d d 趾d r c s 仃i c t e dl n i 口d e lh a d g o o d n 豁s o ff i t ,t l l e 锄o u n to f c i l i - s q u a r c v a l u ed i dn o t s i 鲥f i c a n t l yc h a i l g e 1 1 1 i si n d i c a t e d l a tn 埘ew 舔n 0s i 咖f i c 髓td i 毓c e b e t 、】i r e e i lm e 铆om o d e l s ,i tw 嬲s u g g e s t e dm a tm e d i a t c dm o d 删i n ge 侬斌w a sn o ts i 鲥f i c a n t ( 6 ) 1 1 1 e r ew e f en os i 印i 五c 枷啦c t so fm e t a s t e r e 0 i t y p em a n i p u l a t i o n s ,g r o u p m 耐b 洲pa n d n t a c ts i t u a l i o n so n 吐l ec o g n i t i v ea s p e c t so fi n t e r g r o u pr e l a t i o n s , i n d i c a t i n gt h a tc o 印i t i v ed i m c i l s i o nh a ds 协i l i 哆 ( 7 ) t h e r ew 鹪as i g i l i f i c 舳ti m p a c to fp o s i t i v e0 rn e g a t i v em e t a - s t e r e o t y p eo nm e 锄o t i o n a l 蚓聊如o fi m 唧u pr c l a t i o n s ,p a n i d p 鲫t si np o s i t i v eg r o u ps h o w e dm 曲e r f a v o d b i l i t y 觚dl i k i n gt o w a r do u t g r o u pm 伽曲e r s 缸l a nm e y w e r ei nn e g a 廿v e 伊o u p ( 8 ) t h e r cw e r es i g n i 丘c 锄ti n t e r a c t i o ne 任e c t so fb o t l lb e t 、) i r e e nm e t a - s t 即c o t y p e a n dg r o u pm a n b e f s l l i p 缸db e t w e 饥m e t a - s t e r 。0 娜ea n dc o n t a c ts i t u a t i o 璐as i m p l e 髓a l y s i s 通d i c a t e dt l l a t ( a ) 、) i ,h 铋m i g f a n tc _ 1 1 i l d r e nr e c e i v e ds o m ep o s i t i v ei n f o m a t i o 玛 t 1 1 e i rf :a v o r a b i l i 锣a n dl i k i n gt o w a r do u t g r o u pm e i 】胁e 体c o u l db es i 髓i f i c a n t l yi n c r e a s e d ( b ) p a f t i 咖a n t s m o0 b t a i n e dp o s i t i v ei i l f 0 1 m a t i o ni nt h ec o m p e t i t :i v cs n 嘶0 nc 0 u l d s i 鲥f i c a n t l yi m p r 0 v et l l e i rf a v 0 r a b i l i t ) ,a n dl i k i i l gt o w a r do u t g r o u pm e l l m e r s ( 9 ) t h e w 船m a i ne 腩c to fg r o u pm 伽曲e r s t 卸i n 也eb e h a 、,i o r a la s p e c t so f i n t e i :g r o u pr e l a t i o i l s ,m i g r a n tc l l i l 蛔l sd e s i 陀t 0c o n t a c tw i mo u t g r o u pm 锄b e 鹅w 猫 s i 鲥6 c 锄t l yl o w e rt l l 柚u r b 锄c h i l 蛔l s k e yw o r d s :m i 黟a n tc l l i l d r e n ;m e t a s t e r e 0 叻e ;h l t e 曙r o u pc o n t a c t ;h l t 唧u p r e l a t i o n s l 问题提出 1 问题提出 1 1 研究背景 我国城市化的加速发展,促使大规模的农村人口向城市迁徙。由于城市相对 丰厚的发展条件、机会和资源,这些第一代农民工拖儿带女地来到城市,由此催 生出一个规模庞大的特殊群体流动儿童。1 9 9 8 年颁布的流动儿童少年就学 暂行办法规定,流动儿童是指6 至1 4 岁( 或7 至1 5 岁) 随父母或其他监护人 在流入地暂时居住半年以上的儿童( 方晓义,范兴华,刘杨,2 0 0 8 ) 。长期以来, 受制于我国户籍制度的限制,流动儿童作为处境不利的人群之一,受到社会各界 的关注,学术界也从不同角度开展了对这一特殊群体的研究。 流动儿童进入城市后,开展积极的人际交往成为他们融入城市生活所面临的 首要课题。尽管有关流动儿童的社会适应和身心发展的研究发现,流动儿童在这 些方面存在一定程度的困难和问题( 李小青,邹泓,王瑞敏,窦东徽,2 0 0 8 :侯 娟,邹泓,李晓巍,2 0 0 9 ;方晓义,范兴华,刘杨,2 0 0 8 ;师保国,徐玲,许晶 晶,2 0 0 9 ;蔺秀云,方晓义,刘杨,兰菁,2 0 0 9 ) 。但良好的人际关系和社会支持 系统却可以成为流动儿童成功适应城市生活的保护性因素。由于人际关系的好坏 影响了城市融入,因此有必要考察促进和阻碍人际关系建立和发展的因素。 许多研究从客观因素出发,指出家庭经济状况、父母受教育程度和流动儿童 的生活环境是人际关系的一个直接影响源( 李运庆,2 0 0 6 :程黎,高文斌,欧云, 刘正奎,王文忠,2 0 0 7 ;胡书芝,吴新慧,李洪君,2 0 0 9 :钟涨宝,陶琴,2 0 1 0 ) 。 然而,很少有研究考察流动儿童对人际关系的知觉和认识等主观因素对其建立和 发展人际关系的影响。仅有的关于歧视知觉的研究报告了,流动儿童感知到更多 的来自城市儿童的歧视( 方晓义,范兴华,刘杨,2 0 0 8 ;蔺秀云,方晓义,刘杨, 兰菁,2 0 0 9 ;刘霞,申继亮,2 0 1 0 ) 。但李晓巍等人( 2 0 0 8 ) 的一项质性研究发现, 公立学校很少有儿童抱怨自己受歧视。在社会比较的过程中,他们会认为自己所 属的群体的某些积极品质( 勤劳、能吃苦) 是城市儿童不具备的,他们对自己的 乐观看法会影响到他们的歧视知觉。来自社会学的一项研究也表明,流动儿童在 面对许多污名标签时,会采用“朴实 、“善良”等积极品质来重新界定其群体形 象( 王毅杰,史秋霞,2 0 1 0 ) 。 由于个体关于他人( 他群) 如何看待自己( 我群) 的信念是其开展社会交往 的重要主观因素,且进一步影响了个体的社会融入。故本研究拟引入“元刻板印 象”的概念,从积极和消极两方面,考察流动和城市儿童对外群体如何看待他们 的预期;并将人际关系扩展至群际关系,着重探讨元刻板印象对群际关系的影响。 两南大学硕十学位论文 1 2 研究意义 ( 1 ) 流动和城市儿童的身份差异,客观上为元刻板印象的研究提供了天然的 研究对象,但由于这两个群体与国外的相关群体存在很大的不同,因此有必要单 独探讨具有身份可变性的群体所持有的“他群 如何看待“我群 的信念。这有 助于深化对元刻板印象特点的理解,为比较不同社会文化下,各自群体元刻板印 象的差异积累实证资料。 ( 2 ) 通过对两个不同社会群体的考察,进一步完善和丰富元刻板印象与群际 接触的关系研究,明晰元刻板印象对群际接触的作用机制。 ( 3 ) 在社会转型的背景下,考察流动和城市儿童的群际接触现状及其影响因 素,以期找到有效的干预措施,改善双方的群际关系。这不仅有助于研究者把握 群际关系的实质和规律,也有利于增进群体间的良性互动,促进社会和谐。 2 研究现状述评 2 研究现状述评 2 1 元刻板印象的内容和性质 在社会心理学领域,刻板印象的研究历经了几十年的发展。从早期关注刻板 印象的定义、对不同群体刻板印象内容的评估,转向对刻板印象加工机制的考察, 探讨其对人们的判断、情感和行为的影响。近年来,研究者开始聚焦另一种类型 的刻板印象元刻板印象。这些数量有限但卓有成效的研究工作,成为刻板印 象研究的一个新趋势。 2 1 1 元刻板印象的定义和特征 在人际知觉领域,个体关于他人如何看待自己( 元知觉m 帆p e r c 印t i o n ) 的 研究已有很长的历史。这一主要集中在人际情境中的研究,后来被v 0 r a u e r 等人 ( 1 9 9 8 ) 扩展到群际水平上,提出了“元刻板印象 ( m e t a s t e 瑚t ) ,p e s ) 的概念, 并将其定义为个体关于外群体成员对其所属群体所持刻板印象的信念或看法。元 刻板印象是元知觉的一种特殊形式,它的产生源自个体预测和控制的需要。研究 者总结出元刻板印象的三个主要特征( g 6 m e z ,2 0 0 2 ;l i c h t e n b e 昭e r ,2 0 0 4 ) : ( 1 ) 元刻板印象具有情境性特征。它们有赖于比较的背景,并随比较的外群 体的不同而不同。正是由于元刻板印象含有这一关系性的成分,决定了它与自我 刻板印象的区别。例如,法国人认为美国人如何看待他们不同于他们认为德国人 如何看待他们。 ( 2 ) 元刻板印象具有认知性特征。这意味着,某些内群体成员开始怀疑其自 我刻板印象的正确性,以及自我刻板印象与元刻板印象的关系。这会产生两种结 果:( a ) 某些成员可能会坚信自我刻板印象是正确的,并否认元刻板印象,认为 那是外群体成员对自己的误解;( b ) 另一些成员可能对自我形象心生不确定感, 并采纳元刻板印象的内容( 即,他们认为的外群体对自己的看法) 。 ( 3 ) 元刻板印象具有行为性特征。当人们认为外群体对其所属群体的看法是 负面的或与其自我刻板印象不一致时,可能出现三个后果:避免与之交往,有选 择地与之交往,或不友善地对待外群体。如果交往不可避免,会出现贬低外群体 的行为。 2 1 2 元刻板印象的测量 2 1 2 1 两级形容词评定法 用两级性的词汇来标示元刻板印象的特征属性,并要求被试进行评估。例如, 要求被试( 流动儿童) 判断城市儿童认为流动儿童在乐观一悲观,勤奋一懒惰等 两南大学硕+ 学位论文 特征上的等级。采用连续数值( 1 7 ) 的计分法。如: 乐观 1234567 悲观 2 1 2 2 诊断率法 v o r 硼c r 等人( 1 9 9 8 ) 改编了m c c a u l e y 和s t i t t ( 1 9 7 8 ) 及m a n i n ( 1 9 8 7 ) 发 展的诊断率法,用以测量元刻板印象的内容。标准的诊断率法要求被试分别估计 目标群体和基线群体拥有某种特质的百分比,然后用目标评价除以基线评价。若 两者相比显著偏离l ,意味着群体的刻板印象中拥有这种特质。v 0 r a u c r 等人( 1 9 9 8 ) 对这一方法进行了修改。在元刻板印象条件下,目标评价为估计外群体成员( 加 拿大土著居民) 认为内群体( 白人) 拥有某种特质的百分比,基线评价为估计外 群体成员认为外群体成员拥有某种特质的百分比。 2 1 3 与元刻板印象内容和性质相关的研究 尽管娜e r 等人( 1 9 9 8 ) 首次明确提出了元刻板印象的概念,但相关的内容 在k m e g e r ( 1 9 9 6 ) 的研究中就已涉及。他发现,黑人和白人均相信他们被消极的看 待了,这暗示两个群体持有消极的元刻板印象。这一结果为后续的元刻板印象研 究奠定了基础。 v 0 姗e r 等人( 1 9 9 8 ,研究1 ) 采用诊断率法证实了,加拿大白人持有一个关 于加拿大土著居民如何看待他们的消极元刻板印象。他们发现,加拿大白人认为 土著居民会以“种族主义 、“自私、“残酷、“缺乏同情心 等词汇来评价他们, 且消极特质占到9 8 ( 一共3 6 个特质) 。他们在2 0 0 1 年的研究中也得到了类似结 论( v o r a u e r & k 啪曲y r ,2 0 0 1 ) 。 k o u d e n b u r g 和g o r d i j n ( 2 0 l l ,研究1 ) 采用形容词评定法考察了,女性持有 的关于男性如何看待她们的元刻板印象。研究者发现,女性被试认为男性会以“敏 感的 、“关怀的”和“可爱的三个方面来评价她们,且这些元刻板印象具有跨 情景一致性,即在约会和工作情景中,女性持有相同的元刻板印象。 s a r o 西o u 等人( 2 0 1 1 ) 考察了信教者和非信教者认为对方如何看待自身等议题。 研究者依据前人有关宗教和人格研究的结果,要求被试在8 个人格特质词上进行 评级,以确定双方的元刻板印象内容。结果发现,信教者认为非信教者会以“亲 社会的”、“保守的”来评价他们,而非信教者认为信教者会以“享乐主义的”、“冲 动的 来看待他们。 j u d d 等人( 2 0 0 5 ) 的研究,通过比较白人对不同外群体( 亚洲人、拉美人和 黑人) 的反应,发现白人认为外群体将根据其群际态度和刻板印象对被试所属的 内群体作出消极评价。c h u 和k w a n ( 2 0 0 7 ) 从个性和社交性两个维度,考察了亚 裔和欧裔美国学生的元刻板印象。结果发现,亚裔学生认为欧裔学生以低社交性 4 2 研究现状述评 看待他们,而欧裔学生认为亚裔学生以高个性水平评价他们。k 吼a l l s 等人( 2 0 0 9 ) 发现,荷兰籍摩洛哥青少年认为荷兰人对其所属群体持有消极刻板印象,而这一 看法导致他们做出与负面印象一致的行为。 大量的研究均发现,元刻板印象的性质均是消极的( e i n & a z z i ,2 0 0 1 ; m e n d e ze ta l ,2 0 0 7 :m & o e ,2 0 0 9 ) 。有研究指出,一般说来,我们不能获得 他人如何看待自己的直接反馈,因此,元刻板印象的信息往往是不充分或不清晰 的( v o i i 叭e re ta l ,1 9 9 8 ;砌m & o e ,2 0 0 9 ) 。g 6 m e z ( 2 0 0 2 ) 也指出,元刻板印 象是一个格式塔印象,它是由个体关于他人如何看待自己的总体印象构成。那么, 由于这类信息长期处于封闭状态,且整体性的加工方式忽略了丰富的个体性信息, 进而导致了元刻板印象的偏差。k m e g e r ( 1 9 9 6 ) 和t o r r e s & c h a l l e s ( 2 0 0 4 ) 的研 究也发现,人们会高估元刻板印象的消极性。可以想见,如果人们相信某人对其 有消极的先入之见,他们之间的接触必将受到很大的影响。因此,元刻板印象对 群际接触的潜在影响也是研究者关注的另一个重要议题。 2 2 元刻板印象与群际接触的关系群际焦虑的中介作用 2 2 1 群际接触的研究 a 玎p o r t 于1 9 5 4 年提出的群际接触假说( h l t e 秘u p c 0 n t a c th ) ,p o n l e s i s ) ,是关 于群际关系的一个重要理论。a l l p o r t 认为,群际偏见和刻板印象是由于某一群体 对另一群体缺乏充足信息或存在错误信息而产生的,群际接触则为获得新信息和 澄清错误信息提供了机会( 李森森,龙长权,陈庆飞,李红,2 0 1 0 ;陈晶,佐斌, 2 0 0 4 ) 。该理论指出,群际偏见的减少需要满足4 个最佳接触条件( o p t i m a lc o n t a c t c o n d i t i o n s ) ( d o 们d i oe ta 1 ,2 0 0 3 ) :( 1 ) 在接触中,群体成员处于平等的地位;( 2 ) 有共同的目标。这是接触理论最核心的思想:在统一目标的引导下,群体之间共 同努力;( 3 ) 群际合作。当群体间存在合作关系而非竞争关系时,接触的积极效 应才会发生;( 4 ) 权威、法律或习俗的保障。在此基础上,p e t t i g r e w ( 1 9 9 8 ) 和 m i l l e r ( 2 0 0 2 ) 又总结出另外2 个附加条件:增加群体成员间相互了解的机会和发 展群际友谊。遵循这一思路,大量的研究在考察群际接触对减少偏见的有效性的 同时,还从三个主要领域扩展接触假说( i s l 锄& h e w s t o n e ,1 9 9 3 ;v o c i & h e w s t o n e , 2 0 0 3 :t u m e re ta 1 ,2 0 0 7 ;b 嬲t i 觚e ta l ,2 0 1 1 ) :( 1 ) 检验并详述a i l p o r t 提出的接 触改善群际关系的四个基本条件;( 2 ) 探讨不同的接触情景减少偏见的过程和中 介机制;( 3 ) 考察促进或阻碍减少偏见和刻板印象的积极群际接触形成的因素。 这些研究均表明,在减少群际偏见和冲突方面,群际接触假说是一个有效且前景 广阔的策略。p e t t i 黟e w 和t r o p p ( 2 0 0 6 ) 的元分析为过去的研究结论提供了强有力 的支持。研究表明,群际接触通常会降低群际偏见。作者提议,最好将a l l p o r t 的 两南大学硕十学何论文 最佳接触条件作为一个相互关联的整体来定义,而不是将其看作各自独立的因素。 尽管p e t t i g r e w 和t r o p p ( 2 0 0 6 ) 的元分析发现,只有3 4 项研究( 5 ) 得到 了正相关关系,即群际接触与偏见的增加有关。但正如作者指出的,最佳接触条 件并非是减少偏见必不可少的。因此,未来的工作应关注阻碍群际接触减少偏见 的消极因素。实际上,a l l p o r t 早在1 9 5 4 年就己意识到,大多数接触并不会促使偏 见的减少。因此,他开始寻找最大化地促进积极群际结果产生的接触情景有哪些 积极特征,这就导致接触理论一直以来都关注积极因素。但元分析的结果却显示, 对群际接触的理解受到积极接触的制约。阻碍接触效应的因素,至今仍未得到很 好地认识( p e 仕i 鲫e w ,2 0 0 8 ) 。此外,1 i r o p p ( 2 0 0 6 ) 也意识到,现有的研究都集 中于关注接触的客观条件,而忽略了某些主观因素对群际接触的影响。比如,群 体成员对接触重要性的感知、对接触的兴趣、对外群体如何评价内群体的预期( 元 刻板印象) 等。 2 2 2 元刻板印象与群际接触的关系 在群际接触研究中,关于是接触减少了偏见,还是偏见减少了接触的争论由 来已久。尽管多数研究支持“接触效应 ( 接触减少了偏见) ,但近期的不少文献 也证实了“偏见效应”( 偏见减少了接触) 的存在( l e 访ne ta 1 ,2 0 0 3 ;s i d a i l i l l se ta l , 2 0 0 4 ;b i n d e re 毫a l ,2 0 0 9 ) 。脚和p e t t i 黟e w ( 2 0 0 5 ) 指出,上述的分歧主要源于 对偏见过于笼统的强调。作者将偏见分为情感和认知维度,证明接触主要对偏见 的情感维度起作用,而对其认知维度的影响有限。也就是说群际接触可以产生某 些积极影响,但对刻板印象的改变仍然很困难。这一结论得到了e s s 鼯和d o d i o ( 2 0 0 2 ) 的支持。他们发现,情感因素对个体群际接触意愿的影响强于认知因素。 元分析的研究也表明,考察态度的情感层面预测了个体从事群际接触的意愿 ( d o 访d i oe ta 1 ,i i lp r e s s ) 。由于元刻板印象属于认知层面的概念,根据上述研究可 以推测,群际接触几乎不能改变元刻板印象。那么,两者的关系极有可能是反向 的,即元刻板印象阻碍了群际接触。 2 2 2 1 元刻板印象对群际接触的阻碍作用 大量的元刻板印象研究发现,群体成员对“他群”如何看待“我群”的预期 影响了群体间的接触,使个体对外群体成员的情绪和行为反应产生显著的消极影 响( v o r a u e re ta 1 ,1 9 9 8 ;w a u e r & k 1 】m b ) f r ,2 0 0 1 ;m 6 n d e ze ta l ,2 0 0 7 ;k 锄a i l se t a l ,2 0 0 9 ) 。e r 等人( 1 9 9 8 ) 指出,不愉快的群际接触经历更多地是由于入 们认为他人如何看待自己所致,而不仅仅是他们对外群体的刻板印象。事实上, 由于元刻板印象直接与自我相关,它对群际接触的重要性比他人刻板印象更大 ( o l d c n h u i s ,2 0 0 7 ) 。k i m 和o e ( 2 0 0 9 ) 也指出,元刻板印象的信息往往难以获 2 研究现状述评 得,人们一般羞于询问、交换彼此的人际评价。因此,这类信息长期处于封闭状 态,人们的元刻板印象对群际接触就会产生特别持久的影响。 感知到被刻板化是个体自我概念的一个潜在威胁源,而且还导致了个体自尊 感的降低。这不仅因为他们认为自己被赋予了不受社会赞许的特质,还因为这会 促使他们考虑自己实际拥有这些特质的可能性。对这一威胁可能的反应便是贬低 他人。因此,个体认为他们被以不受欢迎的方式看待会转化成对这一方式的消极 感受。研究发现,个体会倾向于回馈消极的评价,当他们感知到别人不喜欢他或 她,他们也不会喜欢这些人。研究者认为,“回馈性 是影响元刻板印象产生行 为效应的最重要的原则,这种回馈性会造成接触的减少,导致群际关系的紧张 ( m 1 l n 鼍ye ta l ,2 0 0 1 ;g 6 m e z ,2 0 0 2 ;v o r a l l e r ,2 0 0 3 ) 。s h e l 由0 n 和砒c h e s o n ( 2 0 0 5 ) 的研究考察了个体对自己为何避免群际接触的解释与他们对外群体为何避免群际 接触的解释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虽然白人和黑人被试都希望有更多的群际接 触,但他们均认为外群体不想与他们接触。进一步的研究表明,个体不采取行动, 是由于他们担心因种族而被拒绝,而将外群体的不行动归因于他们缺乏接触兴趣。 这些对外群体评价的消极感知是逃避群际接触的主要原因之一。此外,元刻板印 象还影响了个体对外群体的信息加工,导致个体产生注意偏向,激活了人们对威 胁信息的关注,进而增加了他们对外群体刻板化的倾向( k 吼d a & s i n d a i r ,1 9 9 9 ) 。 因此,元刻板印象既加剧了群体间的相互刻板化,又阻碍了群际接触的发生。 元刻板印象对个体的情绪和行为反应有消极影响,且这些反应将阻碍群际接 触。个体感受到自己被消极地看待,这可能唤起个体对消极评价的担忧,进而造 成他们对群际接触中表现恰当行为的不确定感。m u e r 等人( 1 9 9 8 ,研究2 ) 在 他们的研究中,给被试呈现外群体的信息,并使被试相信即将与外群体接触( 实 际未发生) ,要求他们预期外群体如何评价他们,并报告他们对即将到来的接触 的情绪和行为反应。结果表明,预期到遭受的刻板印象越多,他们预感与外群体 接触时的愉悦感就越少,且他们在接触中预期的消极情绪体验就会越多。这一结 果得到了一些研究的支持( s h e l t o ne ta l ,2 0 0 5 ;m o h o l o l a ,2 0 0 7 ;m 6 n d e ze ta l , 2 0 0 7 ) 。此外,当人们认为外群体对其所属群体的看法是负面时,可能出现三个 行为后果:( 1 ) 避免与之交往。来自南非的研究表明,元刻板印象的激活使不同 种族的大学生倾向于自我隔离,并避免与外群体接触( p 1 锄t & b u t z ,2 0 0 6 ; f i n c 姗e s c l l ,2 0 1 0 ) 。( 2 ) 有选择地与之交往。个体会与符合自己要求的对象交往, 而避免可能遭到交往对象误解的情景( f i n c l l i l e s c u ,2 0 0 5 :m a c i n n i s ,2 0 0 9 ) 。( 3 ) 不友善地对待外群体。b u t z 和p l a n t ( 2 0 0 6 ) 的研究发现,感知到外群体的不友好 对待将使个体产生愤怒和敌意反应。如果交往不可避免,会出现贬低外群体的行 为。 两南大学硕十学位论文 上述一系列研究表明,元刻板印象兼具情感和行为的属性。它的存在阻碍了 个体表露个人信息以及从外群体接收反馈的机会。因此,尽管群际接触可能产生 对某个外群体成员的积极态度,但这一态度通常很难泛化至整个外群体,使得群 际接触对改善群际关系的作用大打折扣。 2 2 2 2 不同群体成员的元刻板印象对群际接触的差异影响 在群际接触的研究中,大多数研究只关注了多数群体成员对少数群体成员的 态度,以少数群体成员或两个群体为对象的研究被排除在外了。t r o p p 和p e t t i 笋唧 ( 2 0 0 5 ) 的研究发现,第一,多数少数的区分是群际接触影响种族偏见的预测源。 与多数群体相比,少数群体报告的接触与种族态度之间的关系更微弱;第二,在 多数群体中,a 1 l p o n 提出的最佳接触条件预测了接触与种族态度之间紧密的关系, 但这一关系在少数群体中却不显著。这些结果表明,群体间存在差异,且接触假 说并非适用于所有群体。 研究者认为,造成两个群体不一致的原因可能是,双方对来自外群体的评价 有不同的预期。s h e l t o n ( 2 0 0 3 ) 指出,在群际接触中,人们常常表现出对评价的 关注。某些人可能会在意交往对象将如何看待他们,而另一些人则关注他们如何 对待交往对象。具体而言,多数群体成员由于处于更高的地位,他们可能会考虑 避免表现出对少数群体成员的歧视,因为这违背了社会准则;与之相反,少数群 体成员可能更关注反抗来自多数群体成员的歧视,因为歧视知觉被认为是低地位 者的象征。 p l 锄t 等人( 2 0 0 8 ) 指出,这种对来自外群体评价的预期类似于元刻板印象。 v o m u e r 等人( 2 0 0 0 ) 的研究表明,元刻板印象特别容易在有潜在评价的情景中被 激活,而群际接触正好提供了产生群际评价的平台。正是由于不同群体持有的不 同预期,使得多数和少数群体成员在相同的接触情景中表现各异。在群际接触中, 多数群体成员会担忧自己表现出偏见,他们更在意维护其无偏见的自我形象;而 少数群体成员则意识到多数群体成员对其所属群体持有消极刻板印象。因此,少 数群体成员会担心自己遭到不公正对待,他们对轻微不平等的敏感性强于多数群 体成员,更有可能逃避今后的群际接触。 s h e l t o n 等人( 2 0 0 5 ) 的研究发现,少数群体成员对成为偏见对象的担忧影响 了群际接触中的情绪和行为反应。v o c i 和h e w s t o n e ( 2 0 0 3 ) 指出,少数群体在群 际接触中的表现可能不同于多数群体,他们倾向于表现出更高的不信任水平和对 群际接触更多的悲观情绪。t r o p p 和p e 竹i 伊e w ( 2 0 0 5 ) 认为,少数群体成员的群际 态度往往基于对来自多数群体偏见的预期,而多数群体成员的群际态度则是基于 自身的信念和价值系统。因此,少数群体对偏见和刻板印象的知觉阻碍了群际接 触积极效应的产生。t r o p p ( 2 0 0 3 ) 的研究也发现,被贬低群体成员很容易意识到 2 研究现状述评 对其所属群体的偏见,并因其群体成员身份而经常遭遇偏见,这些经历很少发生 在多数群体成员身上。在群际情景中,知觉到偏见可能产生相当多的压力反应, 导致被贬低群体成员对多数群体成员如何看待他们心生不确定感。进而,他们会 担心与多数群体成员交往,或试图逃避可能遭遇偏见的情景。这必然导致被贬低 群体成员对跨群体交往小心翼翼,从而失去了与外群体发展亲密关系的机会,进 而制约了积极群际结果的产生。 上述研究表明,群际接触的积极效应受到群体成员身份的调节影响,少数群 体很少能从群际接触中受益。由于不同群体的元刻板印象( 对外群体评价的预期) 存在差异,因此有必要分别探讨多数和少数群体的元刻板印象对群际接触的差异 影响。 2 2 3 群际焦虑在元刻板印象与群际接触之间的中介作用 回 生煎鲍登睦羞壅 数量 类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麻精药品使用管理试题附答案
- 给水工程供水方案评估与优化
- 2025年供热老旧管网改造工程项目技术方案
- 湘西商场施工方案审查
- 燃气设施防护设计方案
- 高温气体排放控制方案
- 解析2025年医疗税收新政策助力企业稳健发展策略报告
- 隧道洞口路面层施工方案
- 离婚协议书中关于房产分割的详细模板
- 土壤pH值动态监测网络建设方案
- 家政收纳培训课件
- 高中英语新课标3000词汇表(新高考)
- 《中国政法大学》课件
- 班本课程的实施与开展培训
- 旅馆消防安全灭火疏散应急预案模版(3篇)
- 汽车吊维保记录
- 机房网络改造升级方案
- 函数的单调性与最值课件高三数学一轮复习
- DL∕T 5344-2018 电力光纤通信工程验收规范
- DL∕T 2528-2022 电力储能基本术语
- DL∕T 1785-2017 电力设备X射线数字成像检测技术导则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