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档简介
首都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论文 汉代“主书”之吏考察 内容提要 本文以汉代“主书”之吏为研究对象,对“主书”之吏的队伍和日常活动进 行较为细致的考察,旨在说明“主书”之吏是我们研究促使汉代书法勃兴的诸因 素中不可忽视的因素之一。全文约四万字,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集中讨论了“主书”之吏的历史渊源、类别和等级。从官制角度入 手,本部分试图对“主书”之吏的队伍构成进行较为全面的梳理。 第二部分是“主书”之吏的择取和社会地位。意在通过明确“主书”之吏与 封建社会政治生活的密不可分的关系,为考察“主书”之吏书写活动状况打下 基础。 第三部分较为详细地考察了“主书”之吏书写活动状况。对“主书”之吏社 会的实务性予以充分肯定,尽量充分地阐职“主书”之吏在当时社会得以存在和 壮大的必然性,从而说明他们在汉代政治文化生活中的特定地位。 本文最后一部分探讨了“主书”之吏的贡献及其在书写过程中对美的体现。 肯定了“主书”之吏在文字发展中所起的作用,同时也肯定了“主书”之吏在文 字书写过程中对审美价值的创造。 研究汉代在书法史上所具有的重要意义,我们不仅要关注两汉的名家,而且 也要关注下层“主书”之吏。在此基础上,立足于“主书”之吏书写活动的实务 性,从不同的角度全面地探讨与“主书”之吏群体相关的诸问题,尽量客观公正 地评价这一群体在汉代书法史上所具有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汉代主书之吏书写隶变 首都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论文汉代“主书”之吏考察 a b s t r a c t t h es u b j e c t si nt h es t u d ya r et h eo f f i c i a l sw h oc o m p i l e d “z h u s h u ”i nh a n d y n a s t y n ee s s a yo b s e r v e st h eg r o u pa n dt h e i rd a i l yr o u t i n e s w i t ha n a i mt o i l l u s t r a t et h ef a c tt h a tt h e s eo f 在c i a l ss e r v e da nu n d e n i a b l ep u r p o s ei nt h es t u d y o ft h e f l o u r i s h i n gd e v e l o p m e n t o ft h eh a n c a l l i g r a p h y t h ee s s a y c o n s i s t so f f o u r s e c t i o n s , c o n t a i n i n ga b o u t4 0 , 0 0 0w o r d s s e c t i o nid i s c u s s e st h eh i s t o r i c a ib a c k g r o u n d c l a s s i f i c a t i o na n dh i e r a r c h i e s o ft h eo f f i c i a l s t h ew r i t e rt r i e st oc o m bt h r o u i g ht h eg r o u p sc o n s t i t u t i o nf r o m t h er a n k i n g p e r s p e c t i v e s e c t i o n d e a l sw i t ht h eg r o u p se n r o l l i n gs y s t e m sa n dt h e i rs o c i a ls t a t u s b u i l d i n g ab a s i sf o r o b s e r v i n g t h eg r o u p sc o m p i l i n gw o r ki nt h el a t t e rp a r t , a f t e r r e v e a l i n gt h ec l o s et i eb e t w e e nt h ef e u d a ls o c i a la n dp o l i t i c a ll i f ea n d t h eo m c i a l s s e c t i o nh ie l a b o r a t e st h ew r i t i n gw o r ko ft h eo f f i c i a l s t h ee s s a yf u l l y r e c o g n i z e st h ep r a c t i c a lf u n c t i o n so ft h eo f f i c i a l sa n da t t e m p t st oc l e a r l yj d e n t i f y t h er e a s o u sf o rt h ee x i s t e n c ea n d d e v e l o p m e n t o ft h eg r o u p si no r d e rt os t a t et h e s p e c i a lp a r t t h e yp l a y e di nt h es p e c i f i ch a np e r i o d t h ei a s ts e c t i o nt o u c h e st h ec o n t r i b u t i o n st h eo m c i a l sm a d et ot h e z h u s h u ”c o m p i l a t i o na n dt h e i rp r e s e n t a t i o no ft h ef e e l i n go fb e a u t y b o t ht h er o l e s t h eg r o u pp l a y e di nt h ed e v e l o p m e n to fc h i n e s ec h a r a c t e r sa n dt h e i rc r e a t i o no f c a l l i g r a p h yb e a u t ya r eg r e a t l yr e s p e c t e d n o t o h l yt h eg r e a tc a l l i g r a p h ym a s t e r sf r o mt h ee a s ta n d w e s th a nb u ta l s o t h eo f f i c i a l so fl o w e r r a n k sd e s e r v es p e c i a ia t t e n t i o ni ns t u d y i n gt h ei n f l u e n c eo f t h eh a n c a l l i g r a p h yo nc h i n e s ec a l l i g r a p h y i tr e q u i r e saf a i re v a l u a t i o no f t h e s i g n i f i c a n c eo f t h eg r o u pi nh a n h i s t o r yo fc a l h g r a p h y b a s e do nt h ep r a g m a t i c w r i t i n gw o r k a n dv a r i o u si s s u e sr e l a t e dt ot h eg r o u p , t h ee s s a yh a se x p i o r e dt h e t o p i cf r o m d i f f e r e n t p e r s p e c t i v e s k e y w o r d s :h a n d y h a s t y c a l h g r a p h y t h eo f f i c i a l sf o r z h u s h u ”c o m p i l a t i o n tr a n s f o r m a t i o nf r o mt h el is t y l e 3 首都炳范大学硕士研究生论文汉代“主书”之吏考察 绪言 两汉在中国书法发展史上有着极其重要地位。汉末字体初各、书家群体出 现、书法理论起步。从六朝人的书论和史书的记载中,可以看到汉代的一些书法 名家,如:曹喜、杜度、王次仲、崔瑗、崔塞、张芝、蔡基、师宜官、刘德具、 梁鹄等。在众多书家中。除蔡邕参与熹平石经的书写可考外,其他几乎片字 无遗。而现存熹平石经的残片是否为蔡邕所书,仍有疑义。熹平石经并 非蔡斑一人所书,这一点已被公认。即使蔡邕真的参加了石经的书写,但我们仍 没有充分的证据证明现存石经的残片是其所书:有些书家在正史中有传,对其书 艺或偶有记载,或因无异行卓识,竞不著一字;有些书家困地位不称,或非儒林 文苑独行之士,而正史无传,仅能从汉魏六朝人论书著述中得知其一鳞半爪。 两汉书迹十分丰富,包括大量的竹木简牍、缣帛、残纸、铜器铭文、印章、 砖文瓦当、碑志等。在出土的汉代简牍中凡官方的文书大多在末尾署写属、掾、 令史( 图1 ) 、书佐之名。关于这些掾、属、令史、书佐,后汉书百官志 有载: “御属主为公御。合下令史主舍下威仪事。记室令史主上章表报书记。门令 吏主府门其余令史,备典曹文书”又有“侍郎三十六人,四百石本注日: 一曹有六人,主作文书起草令史十八人,二百石。本注曰:曹有三,主书后 增剧曹三人,合二十一人。” 郡下本注日:“蔺下及诸曹各有书佐、干主文书”。 据续汉志载尚书令史秩百石,共十八人,每曹三人,“主书”。“主书”, 即指负责文书的书写。汉代的曹操选举令云: “国家旧法,选尚书郎典曹活事,起草立义,又以草呈示令、仆讫,乃 付令史书之耳”。 所谓“国家旧法”当指汉制。尚书郎草诏,尚书令、仆射审查,最后付令史 书之。可见令史、书佐等就是专管缮写诏书的小吏。 我们自然会想到一个问题,令史、书佐等“主书”小吏的书迹可以留存于世, 注:o 范晔 ,黑龙江人民比版社,1 9 9 2 年。 j 0 首都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论文汉代“主书”之吏考察 西汉时郡太守的书佐即定员十人。东汉时中央政府有专门的令史:地方的郡太守 以及王国之相亦都有主记室史,主录记书;直属、下设诸曹也都有书佐,主书; 县、邑、道之令长亦有令史、书佐。如洛阳令有斗食、令史等五十人,书佐九十 人等等。 可见,在两汉历史上,称“史”之官职类相当复杂。本文考察的重点在于“主 书”之吏,既汉代官僚机构中除由中央政府直接任免之外,由中央、地方各部署 自行辟除,职掌文书的佐治吏员。依据班固汉书、范晔后汉书、俞鹿年中 国官制大辞典、陈茂同中国历代选官制度等著作中的相关内容,本文按此 类吏员的官称和部署之别梳理成如下简表: 表一中央各部署主要主书吏员分类简表 官称官署说明主要职责举例 后汉书百官 主簿三公及御史府均置主诸簿书 志 :“黄罔主簿,录 众事。” 由 记室令史东汉诸王、三公东汉末年曹操为 记 及大将军府均置 掌章表书记、文檄 司徒,以陈琳、阮禹 室 记室掾史丞相府 为司空军谋祭酒,主 管记室。 兰台令史御史台毋典校图籍,治理文书 令 诸曹令史公府诸曹掌诸曹文书 东汉时班固曾任此 央 史 尚书令史尚书台起草、缮写文书 职,受诏撰史。 符节令史符节台掌书东汉符节令所属 书佐廷尉府掌文书西汉会要职官 - - ) :“薛宣少为廷尉 侍郎 尚书台 掌文书 书佐。” 西汉三公丞相属官有长史,司直,掾属除丞相史、丞相少史、诸曹掾史外, 又有主簿、令史。太尉官属极少,有时并入丞相府。武帝建元二年( 公元前1 3 9 年) 省,到公元前1 2 1 年置大司马,其时大司马的属官有长史一人,掾史二十四 人,御属一人,令史二十四人。御史大夫成帝时改为大司空,属官有御史丞,御 注:。官署名。御史在战国时为国君的秘书兼掌监察至秦,设御史大夫一职,掌理全国文书,仍兼监 察2 职。其性质相当于皇帝的秘书长,并且是亟相的副贰其官署称为府设有两丞,作为御史大夫的 副职。其一为御史丞,领御史三十人,留在府中处理百官公事另一为御史中丞t 居宫中兰台,其职掌 之一是管理国家的档案与图书。西汉末年,御史大夫转为大司空。东汉时在御史中承之下设有治书侍御 史二人参主台事侍御史十五人及兰台令史。 首都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论文汉代“主书”之吏考察 史中丞、监御史、监军御史、侍御史、符玺御史、治书御史、治书侍御史、持书 侍御史、绣衣直指,掾属有主簿、少史、御史属、柱下令、御史中丞从事。 东汉光武以后,改丞相等为三司:太尉、司徒、司空。其中太尉与大司马常 迭置,灵帝末,始平置。东汉的太尉常与傅录尚书事。于是西汉丞相的曹属,多 转归太尉。有黄髑主簿、固下令史、记室令史、门令史、其余令史倍典曹文书) 及御属等。司徒属官有长史,司直各一人,掾属三十一人,令史及御属三十六人。 司空属官有长史一人,掾属二十九人,令史及御属共四十二人。 九卿少府有六丞。其属众多包括尚书令、尚书仆射、尚书、左右丞、侍郎, 以及符节令、御史中丞、治书侍御史、兰台令史等。 表二州、郡主要主书吏员分类简表 官称主要职责官署说明举例 主簿录门下事,司隶校尉与部刺史均置 省文书 书佐职主起草和两汉州、郡各曹均有 武荣碑载武荣:“学 州 缮写文书 优则仕,为州书佐、主簿、 簿曹从事主财谷簿书 督邮”。 从 史 汉代诸州均有、诸州 部郡国从主督促一郡 部刺史所属 事 事史国文书 主记室史主录记书,后汉书袁安传附 催期会玄孙闳传注引谢承后汉 记 主记掾主录记书 东汉时同为主记室 书记:“主记史丁子嗣、 主记史主录记书 的属员 记室史张仲然、( 门下) 议生 室 袁秘等七人,攉刃突阵与 记室史章表书记 文檄 战并死。” 郡门下主簿主诸簿书郡属曹诸吏,除分职 门 普关诸事列首如户、仓、金、尉 后汉书百官志五说: 下 门下书佐主文书等曹及司监察的督邮 郡府“阁下及诸曹各有书 吏 门下掾史办理郡内 外,其余似均可冠“门 佐、千主文书。” 部事务 下”为称 干主文书 汉代诸州佐吏多以从事为称。司隶校尉。有属二十五人,包括主簿、都官书 佐、功曹书佐、簿曹书佐、典郡书佐、孝经师、月令师、律令史、门亭长等,位 注:。西汉武帝征和四年( 公元前8 9 年) ,初为缉捕巫蛊案和其他特别重大案件的人犯而设,率领中部官 徒( 戍卒) 二百人。后罢其兵,改其职掌为察举三辅、三河、弘农七郡官民及一切犯法者。秩二千石受 御史大夫节制,地位略次于丞相的司直元延四年( 公元前4 9 年) 省,绥和二年( 公元前7 年) 复置,但称 司隶,属大司空。东汉复称司隶校尉与尚书令、御史中丞号称“三独座”。 首都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论文汉代“主书”之吏考察 次于从事,多为主管官府文书之职,统称假佐。部刺史所属同,惟无都官书佐。 门下吏是汉代郡县的亲近之吏。门下又称蔺下,为府长官治事之所。汉代官 府正门一般不轻易开启,府内人员日常均由旁门、小门出入,4 , f 7 称为胬,故 有“门下”或“阁下”之称。如主簿为阁下群吏之长,职最亲近:主记室掾、 史及录事职掌文书;门下督盗贼及门下贼曹职主侍卫,均属门下之职。 秦及西汉中时以前,郡吏主要为卒变与书佐。卒史为丞以下的大吏,各有书 佐以佐之。至西汉中叶以后,书佐渐降为掾、史的佐吏。后汉书百官志郡 下“本注”说:“阁下及诸曹各有书佐、干,主文书”书佐、干均主文书, 书佐较为重要,故文书签署之束往往有书佐之名。 表三县主要主书吏员分类简表 官称主要职责设置说明举例 初为县门下后汉书舆服志 记县 主簿总领县廷文书 吏名,后为官令出行则主记从,在主簿 名之后。 主记掾 记室史 门记 县廷设置。隶续一九尉氏令郑 记室书佐 专管记录、簿书 相当于一个季宣碑阴与记室书佐并 县 室曹设主记书佐。 下 主记书佐 门下掾史办理县廷内部汉置县门下隶续九尉氏令 事务掾与门下史郑季宣碑阴有门下佐一 吏 丁f 书佐掌蠲下文书汉置人,有直事干四人。 门下干主文书东汉郡县置 汉书文帝纪记文 帝元年( 公元前1 79 年) 诏 令史 处理县廷行政 秦及汉初置 备县道赐八十岁以上老年 事务 人米、酒、肉、帛、絮,“不 满九十,啬夫、令史致。” 县主簿汉代始置。但无论史传或碑刻,均不冠“门下”二字。魏晋南北朝诸 县均沿置。自汉以来,县均置主簿,隋文帝废郡,以州统县,至唐代,州置录事 参军,但在县仍为主簿,京县主簿二人从八品上,下县主簿二人,从九品上。 与县尉均为初任官必试之职,通称簿尉,至宋代犹沿其制。 县令史主要处理县廷行政事务。睡虎地秦墓竹简大事记记秦王政六年( f f 元前2 4 1 年1 喜为安陆令史次年为鄢令史。秦代有不少由令史参与的治狱案例, 1 3 首都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论文汉代“主书”之吏考察 如“争牛”、“告臣”、“告子”、“贼死”、“经死”、“穴盗”、“出子”等,都是“令 令史某往诊”或“令令史爰书。”西汉初沿景,汉书文帝纪记文帝元年f 公 元前1 7 9 年) 诏各县道赐八十岁以上老年入米、酒、肉、帛、絮,“不满九十, 啬夫、令史致。”汉书武五子传犹有新安令史李寿。可见令史之名一直沿用 到武帝时,武帝以后逐渐分曹置掾,形成汉代自己的制度和名称。 至于西北边郡主书吏员分类的大致情况,这里不再列表,简述如下: 汉代西北边郡地理上、经济上以及军事上的原因,官吏制度与内地各郡有所 不同,我们可从出土的汉简中看出来。当时西北边郡人口少、民族复杂,又与匈 奴、羌胡及其他民族相接触,因而军事防御对边郡来说有着特别重大的意义。边 郡太守除直接管辖诸县民政外,还兼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部都尉。在其辖境内还 受制于中央大司农、典属国的农都尉和属国都尉。边郡太守府和内郡一样,都有 套治事的官僚系统。但边郡太守府除了有官僚系统外,还有候望系统、屯兵系 统、军需系统、交通系统等军事系统。都尉是太守属下的武职官员,因边郡多兵 事,所以都尉亦设府置吏。都尉府的组织和太守府的组织基本相同,大守府和都 尉府的阁下均置书佐,诸曹也都有主薄,其职掌与前述无异。都尉府的候望系 统中侯。以下有掾、令史、士史、尉史等属吏( 侯下属还有令史、士史、尉史等 职吏) ,塞尉以下也有从史、士史、尉史等属吏;屯兵系统也同样设有令史。简 文中多有记载,现以令史为例: 张掖甲渠侯官令史( 5 2 5 - 6 ) 居延甲渠侯官令史( 1 6 7 7 ) 甲渠侯斗食令史( 4 2 1 6 ,甲2 9 7 ) 甲渠障侯令史( 2 7 0 2 0 ,甲1 4 2 i ) 肩水候官令史( 3 6 1 7 ,甲2 4 4 ) 肩水侯官守令史( 1 8 3 1 4 ,甲10 4 8 ) 大煎都令史( 1 3 8 - 1 4 2 沙) 。 以上令史都是侯官属下的令史。令史主文书之职。在居延、肩水两府官吏组织中, 注:汉时为了在西北边郡的障塞上加强防守,设有专门负责警戒的人员,他们的首领一般都称为侯,如 军侯、斥候、障侯、塞侯等肄都住在障城之内。侯所在地的宫薯称为“侯官”,简称为“官”。侯所 直辖者为一段侯官塞,大约百里以上,塞上有若干侯长和各侯长所率的若干燧陡。侯官的属吏有艇丞- 撩、令史、士吏、尉史等。 。壬震娅竹木春秋,甘肃教育出版社,1 9 9 9 年,第1 9 3 页。 】4 首都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论文汉代“主书”之吏考察 千人、司马、仓、库,厩等官署中均有令史之职,而部、燧则无令史。 说明: 第一、从中央、州郡、县等方面分述8 主书”之吏,大体可以概括两汉中央、 地方各官署、机构“主书”之吏的设置情况。但对于乡亭一级组织来说,没有这 种设置。 第二、表一定名为中央各部署主要主书吏员,是基于本文对“主书” 之吏范围限定的考虑。汉代择取掾史在不同时期又有变化,汉初由朝廷辟除,应 归属官类,而不是吏员。西汉中叶以后则由各部署长官自行辟除,便可以归属吏 员类,只不过他们属于中央一级的高级吏员。 第三、“主书”之吏的主要职责是主掌文书。这是一个较为宽泛的说法,根 据汉代撰制文书的制度和程序而言,包括起草、缮写、收发等多个方面。 第四、表中“主书”之吏的称谓,除引前文所列著作外,有一部分来自出土 的简牍文书和碑刻。 第五、“主书”之吏虽为吏,社会地位卑微,然而这是入官出仕的一大门径。 两汉时期官、吏之间有近似于“君臣”不同之别。但是这与六朝等级森严的门阀 制度是有很大区别的。 第六、汉代的文吏大多晓习文书、法律。把各部署主要“主书”之吏分列各 表的目的是使表明对象的脉络更清晰。 从中央到地方,两汉“主书”之吏的情况相当复杂,且在同时期相同的吏职 依不同的官署则情况又有不同,再加上不同时期部分吏职的职责又有变化,单凭 本文几个简表和几条说明当然不可能交待的全面细致。对于本文论述来说,“主 书”之吏群体概况已经比较清楚,故不再赘述。 2 、等级区别 ( 1 ) 长官与属吏之别 后汉书百官志本注: “汉初掾吏辟,皆上言之,故有秩比命士。其所不言,则为百官属。其后皆 自辟除,故通为百石云。”。 也就是说,除汉初外,三公府掾吏均可自行辟除。又据后汉书本注:“汉 注:o 后汉书百官志,中华书局1 9 9 9 年,第2 4 2 8 页。 首都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论文汉代“主书”之吏考察 仪注:东西曹掾比四百石,余掾比三百石,属比二百石。”汉代自三公至郡县均 有掾属,正职为掾,副职为属,其人员由主官自选,不由朝廷任命。掾属的命运 掌握在各级长官手中。可见,长官与属吏有近似于“君臣”之别。 ( 2 ) 中央、地方不同行政级别之别 以主薄、令史为例。据文献通考职宫考: “古者官府皆有主簿一官,上自三公及御史府,下至九寺五监以至郡县多置 之一。 其职任为掌管文书簿籍及监守印信。公府的主簿,始置于汉,魏晋南北朝时 三师、三公及开府仪同之属多置主簿,常为将帅重臣的幕僚长;其任甚重。州、 郡的主簿,始置于汉。除掌文书之外,其职务并不固定至东汉时其职任也还是 “拾遗补缺”。拾遗补缺主要就是奉办郡守差遣之事,如代郡守宣读书教,为 郡守奉送要函,为郡守迎接贵客。县主薄总领县廷文书,日常事务繁复且琐碎。 但有一点是共同的,不管是三公,还是州、郡、县的主薄,其在所处官署的众多 掾史中居于首席的地位。这从他们的职任和与长官的亲近程度不难看出。 汉始置兰台令史、公府诸曹令史、尚书令史,掌文书,其地位低于郎。任满 一定年限,可以升补为郎。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如:太尉、司徒、司空、将军等 令史是其下属的书记秘书。县令史的工作就更为具体,从出土的汉简上不难看出, 包括收发上级下达的、县上传和下达的文书,治狱等等。 ( 3 ) 秩禄之别 公府的高级长官的秩高达万石,县级的长官如县令 也可达到千石至六百石 ( 县长五百石至三百石) ,这一点,相关的文献记载的很清楚。 对于“主书”之吏所应得的秩禄,我们只能从文献的记载中判断其大致范围, 无法得知不同吏员所得秩禄的确切数量。 中央各部署主要主书吏员的秩稍高一些,如:兰台令史的秩禄达六百石,据 后汉书百官志注引汉书音义说:“正日掾,副曰属。”其秩自斗食至二 注:o 马端临文献通考职官考 ,中华书局,1 9 8 6 年。 o 后汉书王涣传) ,中华书局,1 9 9 9 年,第1 6 6 8 页。 o 县令官名县令之名,起于战国,其时秦及三晋县的长官均称为令。从秦代开始,便普遍实行了 以万户上下分别设置县令和县长的制度。汉书百宫卿表) 说“县令、长皆秦官掌治其县。万户 以上为令,秩千石至六百石:减万户为长秩五百石更三百石。”若县为侯国则置相以代县令。汉代令、 长的区别及其本身秩位的高低实际上不仅仅限于户数的多少。区域的大小,还包括治理的难易( 难治的为 剧县,易治的为平县】和治绩的好坏而后者更为重要。 1 6 首都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论文 汉代“主书”之吏考察 百石不等。又应劭汉官仪说: “元帝时丞相于定国条州大小为设吏员,治中、别驾、诸部从事,秩皆百石。” o 州、郡、县的记室的属员其地位相当于诸部从事,其秩大概也在百石左右。 汉旧仪御史四科下有: “选中二十书佐,试补令史”,丞相少史下有:“书令史,斗食,缺试中二十 书佐高第补” 丞相少史是丞相府的掾属。以书佐补缺令史说明书佐比令史低一级。又后 汉书本注: “汉仪注:东西曹掾比四百石,余掾比三百石,属比二百石。”。 由此推测,在官署的众多掾史中居于首席地位的主薄,其秩估计也就在四百 石左右。 鼯汉时有百石卒史。据史记汲黯传集解: “如淳日:律,太守、都尉、诸侯内史,史各一人,卒史、书佐各十人。 今总言丞史,或以为择郡丞及史使任之。”。 卒史为丞以下的高级吏员,秩一百至二百石,员额十人,各有书佐为其助理。 由此可见,书佐的秩禄估计也就在百石左右,令史的秩禄应在百石以上。根据一 些简文和碑刻的题名,地位低于书佐的干的秩禄应在百石以下。 不同部门官吏的月俸亦有很大区别。在汉简缀述中,陈梦家先生将汉简 所记西汉武帝以后官吏的月俸分二十八个不同等级列成一张表格,其中书佐的月 俸是三百六十钱,名列倒数第四。可见,其经济状况是比较差的。 3 、相关问题的一点补充 下述几则文献皆出自四库全书。 说郛卷八十七载: 章草按章草汉黄门令史史游所作也卫恒、李诞并云:“汉初而有草法不知 其谁”;萧子良云:章草者,汉齐相杜操始变藁法非也;王情云:“汉元帝时,史 汉应劭( 汉官仪,中华书局,1 9 8 5 年。 后汉书,中华书局1 9 9 9 年,第2 4 2 8 页。 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第2 3 6 1 页。 首都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论文汉代“主书”之吏考察 游作急就章,解散隶体赢书之汉俗简堕渐以行之是也。”。 “荥阳外史集卷三十五载: 跋谢彦实先生- l 当草书急就章右急就章一卷,汉黄门令史吏游所撰, 唐秘监颜师古为之注,宋礼吏部尚书厚斋先生为之补注。可谓博且详矣! 名晖甬 束人。 太平广记卷二百六载: 章草按章草汉黄门令史史游所作也卫恒李诞并云:“汉初而有草法不知其 谁”;萧子良云:“章草者,汉齐相杜操始变藁法非也”;王倍云:。幸帝时,史游 作急就章解散隶体盎书之汉俗简情渐以行之是也一”雪 书史会要卷二: 史游,元帝时黄门令史,作怠就章一篇,解散隶体赢书之损之规矩存字 之梗榘依草创之叉,谓之行草;以别今草,谓之章草吏游即章草之祖也。杜度 崔瑗并善之宋黄伯思云:。凡章草分波磔者为章草非此者但谓之草,犹古隶 之生今正书,故章草当作草书先后世以为章帝书,故名章草误矣! 。”。 在四库全书中,言史游为黄门令史还有多处。如明集礼卷四十七字 学:“章草黄门令史史游所作” ;锦绣万花谷前集卷三十一:书断云: “汉黄门令史史游作急草,解散隶体囊书之。王羲之以草草答庚翼,翼叹服日: 吾昔有伯英章草十纸,失之。今见王书神明,顿还旧观。” ;记纂渊海卷 八十二:“章草,汉黄门令史史游所造也。倍云:汉元帝时,史游作急就章 解散隶体麓书之汉俗随渐以行之是也”等等。同书录书断:“章革者,汉黄 门令史游所作也”。 史游究竟是“黄门令史”还是“黄门令”? 仅作如下讨论: ( 1 ) 、据汉书卷三十:“元帝时黄门令史游作急就篇,成帝时将作大 匠李长作元尚篇,皆苍顽中正字也。”这是有黄门令史游的最早记录。如 注to 永珞、纪昀等撰四库全书) ,子部一八二一八三,杂家类,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8 7 年8 7 6 8 8 2 o 永珞、纪昀等撰四库全书 。集部一七三,别集类,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8 7 年1 2 3 4 。 。永培、纪昀等撰四库全书,子部三四,l r 一三j i - - ,小说家类,上海古赭出版社,1 9 8 7 年,1 0 4 3 1 0 9 6 。 。永珞、纪昀等撰四库全书 ,子部一二o ,艺术类,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8 7 年,8 1 4 。 。永珞、纪昀等撰四库全书) 史部四。七四0 2 1 ,政书类。上海古籍出版杜1 9 8 7 年6 4 9 6 5 0 。 o 永珞、纪昀等攫四库全书) 子部二三o 类书类,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8 7 年,9 2 4 。 。永墙、纪昀等攫四库全书) ,子部二三六二三八,类书娄,上海古籍出版杜,1 9 8 7 年, 9 3 0 - 9 3 2 。 1 8 首都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论文 汉代“主书”之吏考察 从两汉人名记录的惯例来看,我们无法断定究竟是黄门令一史游,还是黄门令史 一游。汉书的记录中,除了兰台令史后有姓名外( 兰台令史班固) ,其他令史 均不见有。 ( 2 ) 、六朝王倍古今文字志目中记为:史游。前面没有官称,但据前述 分析所指肯定是黄门令史游。张怀璀书断:“章草者汉黄门令史游所作也”同 王情相符。此称后来人多有沿用。 ( 3 ) 、汉代的黄门是宫廷中的禁门,黄门有署,汉书霍光传注:“黄门 之署,职任亲近,以供天子百物在焉。”黄门掌管承应皇帝的繁多事务,所有艺 能之士,都在这里等待诏令,有黄门画者。、黄门倡监。、黄门马监。、黄门书者国、 黄门假使西等,以黄门令统领之,属少府。凡在黄门待命的,称为待诏黄门。后 汉书百官志记东汉之制,有“黄门令一人,六百石。本注日:宦者,主省中 诸宦者。丞、从丞各一人。本注日:宦者。从丞,主出入从。”还有译长 、黄门 驸马。等。传世汉代的史书、以及出土的简牍、碑刻均没有出现汉代的黄门中有 令史之设。 综上,虽不能绝对否定有黄门令史的存在,但就目前的情况来看,黄门令史 存在的可能性确实非常的小。 二“主书”之吏的择取和社会地位 ( 一) “主书”之吏的择取 两汉专制君主以“吏”的形象为臣僚定性、定位,他们只能在专制权力之下 俯首帖耳,听凭其役使、迁黜和宰割。“三公”、九卿皆不例外,“主书”之吏就 更不用说了。职此之由,此期“主书”之吏完全显示出从属职位的色彩,以及浓 厚的“服务取向”。这种取向往往对应着拥有“铁腕”的专制皇权,对应着专制 皇权对“主书”之吏的无情支配。可见,“主书”之吏的群体只是帝国日常活动 注:o 西汉黄门待诏之一。为承应内廷作画的画师。见汉书- 霍光传。 o 西汉黄门令所属,倡指侣优,见汉书东方朔传,。 o 西汉黄门令所属,掌养马见汉书金日殚传。 o 西汉黄门待诏之一掌书写之事。见汉书艺文志。 o 西汉黄门待诏之一,为黄门书者中的功高者。见汉* 艺文志 o 据汉书地理志,西汉粤地有译长,属黄门。 o 汉书苏武传:“宦骑与黄门驸马争船。”颜师古注;“天予驸马之右:黄门者也。” 首都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论文 汉代“主书”之吏考察 得以顺利进行的卓有效能的行政工具,而且未能与某个特定社会阶层建立起特殊 的联系。 刘汉王朝的初期,实施改革的社会条件还不成熟,尽管刘邦很重视官吏的选 拔和任用,终未能在此方面采取更有效的措施。汉代的选官制度建立于刘邦之后。 汉代选官制度的初步完备是其官僚系统逐渐完善一个重要方面。主要包括察举、 征召、辟除等几种形式。对于“主书”之吏的择取来说,除考试之外,最主要的 途径就是辟除。下面就来考察一下考试和辟除的一些情况: 1 、考试 “主书”之吏的主要职责是起草和缮写文书( 非仅限于官文书,应包括一切 公私书疏。) ,这同汉代考试的要求相符合。许慎说文解字序引尉律云: “学童十七以上始试。讽籀书九千字,乃得为吏,又以八体试之,郡移大史 并课,最者以为尚书史”。 汉书卷三十艺文志亦有云: “汉兴,萧何草律,亦著其法,日太史试学童,能讽书九千字以上,乃得 为吏又以六体试之,课最者以为尚书御史史书令史。吏民上书,字或不正,辄 举劾。一。 可知,考试的内容大致分为两个方面:一是讽书;二是熟知规定字体。 讽书。讽既“诵”,讽书九千以上既诵书九千以上。许慎编撰的说文解字 收字九千有余,据有关学者推断,就是为适应考试学童的需要。但据说文解字 序载: “凡仓颉以下十五篇,凡五千三百四十字,群书所载,略存之矣”。 是指字书仅五千余字,而且其中的二千四十字,还是西汉末扬雄顺续仓颉 而作,西汉文吏所能学到的单字,最多不过三千多字。因此,“讽书九千以上” 绝非是仅对识字字数的要求。有学者据东方朔“十六学诗书,诵二十二万言;十 九学兵法,战争之具,钲鼓之教,亦诵二十二万言。凡臣朔固已诵四十四万言。” 的记载。认为“九千字以上”是小学所学全部课程的总括固。但九千字相对于四 十四万言显然是太少,不太符合实际。显见“讽书九千以上”并非指单字,应该 注:。许慎说文解宇序选自历代书法论文选续编,上海书画出版社,1 9 9 3 年第8 页 。班同设书艺文志,中华书局,1 9 9 9 年,第1 3 6 3 页 。许慎说文解字序选自历代书法论文选续编 ,上海书画出版社。1 9 9 3 年第9 页。 。林京海r 史书”与书学原载全国第四届书学讨论会论文集) 。 首都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论文 汉代“主书”之吏考察 是某些诸如仓颉篇、急就章等规定所应诵的成文篇目。仓颉篇、急就 章等字书亦是应识字之需,对识字的要求是最基本的,但对所讽内容的熟练程 度更重要,因为那将影响到其随后所从事的各种事务。据汉书卷六四贾捐 之传提到草诏者要具有下笔“言语妙天下的”的能力。即便不能“妙天下”, 至少也应“有可观采”。 熟知规定字体。考试的内容除“讽书”之外,尚有熟知字体的要求。许慎所 记“八体”,大致可等看与秦书八体( 大篆、小篆、刻符、虫书、摹印、署书、 役书、隶书) :汉书卷三十艺文志所记六体,既新莽改定的字体包括古文、 奇字、篆书、隶书、缪篆、虫书等六体。同书又云:。吏民上书,字或不正,辄 举劾。”对文书的书写规范要求很严格。如后汉书钟离意传提到,尚书郎 撰诏文误把十写作百,明帝大怒,“召郎将笞之”。规范书写是对实用的追求,实 际上也是一种美的表现。书写规范并非力求书写美观,一是显示官威和严肃性; 二是体现官吏们认真敬业的职业作风。引敦煌悬泉汉简释粹第2 页的第2 号简的简文为例: “诏书必明白大书,以两行著故恩泽诏书无嘉德,书佐方宜以二尺两行与 嘉德长短等者以便宜从事,毋令刺史到,不谨辫案,毋忽”。 “诏书必明白大书”等,从简文中的“诏书”二字分析属于诏书类文书,但 是后面的“毋令刺史到,不谨辨案,毋忽”一语,却标明是悬泉的上一级官府发 来的督促文书。“二尺两行”等语,实是对诏书的书写是否规范的要求,因为刺 史要检查地方事务,要悬泉提前做好检查的准备。这一文书或许不是单单发给悬 泉的,可能是由上级机关发出,要逐级传达到相关机构的文书。 “主书”之吏是汉代官僚系统发展的产物,也是它进一步发展的不可缺少的 条件。通过考试晋身的“主书”之吏,无疑皆是能书之辈。据武荣圆碑: “( 武荣) 学优则仕,为州书佐、主簿、督邮、五官掾、功曹、守从事。年 卅六,汝南蔡府君察举孝廉。口口郎中,迁执金吾丞。”。 武荣碑是东汉武氏墓群的碑刻之一。自宋代欧阳修、赵明诚以来,金石 注:。敦煌悬泉汉简释梓第2 页的第2 号简 。武荣字舍和,是武开明的次子武斑之弟。广博学识与伯父武粱一样在未冠之年就能传道讲 学。 o 商文汉砰集释,河南大学出版社,1 9 9 7 年 2 1 首都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论文 汉代“主书”之吏考察 学家对武氏墓群的碑刻累有记述,计有:武梁。碑、武开明碑、武斑碑、 武荣碑等。圆 从碑文中可以看出,武荣三十六岁被察举孝廉。其初为州书佐,很大可能不 是通过察举之途,很有可能是通过考试出仕,试析如下:( 1 ) 、其父武开明,由 地方举孝廉;其兄武斑,由曹府郡察举孝廉;武荣本人,由汝南蔡府君察举孝廉: ( 2 ) 、为“州书佐”前没有除补等词限定,辟除的可能性也不大;( 3 ) 、武荣历 任主簿、督邮、五官掾、功曹、守从事等,皆是佐政之务,同“治文书”关系密 切。再据学优则仕推断,通过考试为州书佐的可能性最大。 实际上,考试的要求是两汉为吏的最基本要求。“主书”之吏由于其工作对 象的特殊性,他们就更应具备这方面的才能。这通过当时的上计和考课可以看出, 如居延汉简中边塞防御系统的文书简: 能书会计,治官民颇知律令 居延鸣沙里,家去大守府千六十三里,产居延县为吏五岁- - , e l 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智能交通设备制造业数字化转型项目管理与实施策略研究
- 涉氯知识培训总结课件
- 火化师培训教程课件
- 2025年工业互联网平台网络流量整形技术在智能物流中的应用分析报告
- 2025年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建设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报告:充电桩建设与城市公共安全的关系研究
- 涉外商标知识培训课件
- 文化背景与老年护理需求-洞察及研究
- 数字化转型成本效益-洞察及研究
- 黄铜管企业并购重组的技术创新与管理优化-洞察及研究
- 家庭保洁培训课件
- 蒙台梭利教学法PPT完整全套教学课件
- 4月份公路养护工作计划
- 保安员在岗培训法律-2
- 初中英语中考专题训练阅读理解-应用文篇
- YC/T 210.2-2006烟叶代码第2部分:烟叶形态代码
- GB/T 20671.1-2006非金属垫片材料分类体系及试验方法第1部分:非金属垫片材料分类体系
- 熵权法教学讲解课件
- 医师病理知识定期考核试题与答案
- 课堂因“融错·容错·溶措”而精彩
- 安宁疗护服务流程
- 热分析DSC培训new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