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与教育心理学专业论文)初中生自我差异影响自我认知信息加工的实验研究.pdf_第1页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专业论文)初中生自我差异影响自我认知信息加工的实验研究.pdf_第2页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专业论文)初中生自我差异影响自我认知信息加工的实验研究.pdf_第3页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专业论文)初中生自我差异影响自我认知信息加工的实验研究.pdf_第4页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专业论文)初中生自我差异影响自我认知信息加工的实验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专业论文)初中生自我差异影响自我认知信息加工的实验研究.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初中生自我差异影响自我认知信息加工的实验研究 摘要 h i g g i n s 认为个体过高的自我差异水平会引发抑郁、焦虑等消极情绪的产生; b e c k 的 自我图式理论认为,抑郁的个体持有一种消极的认知加工图式,对个体加工与自我有关的 信息产生消极的影响。但是现有的研究并没有对自我差异影响自我认知加工( 包括加工速 度、判断描述倾向) 进行探讨。本研究结合自我差异理论与自我图式理论,结合认知加工 的实验范式,探讨初中生自我差异对个体自我认知加工的影响。 研究结果表明:( 1 ) 初中生自我差异水平对消极的情绪信息加工速度产生影响,对积极 的情绪信息和非情绪信息的加工速度没有影响;( 2 ) 高自我差异的初中生更倾向于选择消极 的情绪信息描述自己;( 3 ) 自我差异对自我认知加工的影响不受记忆负荷影响,是无意识的、 自动化的;( 4 ) 初中生自我差异水平对其加工差异性信息的速度有影响;( 5 ) 高差异的个体更 倾向于选择差异性的信息来描述自己。 关键词:初中生自我差异自我认知加工 初中生自我差异影响自我认知信息加工的实验研究 a b s t r a c t t h es e l f - c o n c e p td i s c r e p a n c yt h e o r yo fm g g i n si n d i c a t e dt h a tt h ed i f f c 犯n ts e l f - d i s c r e p a n c y w i l li n c r e a s ed i f f e r e n tk i n d so fn e g a t i v ee m o t i o n 。f o rh i g h - d i s c r e p a n c yb u tn o tl o w - d i s c r e p a n c y s u b j c a s ,a c t u a l - i d e a ld i s c r e p a n c yi n c r e a s e dt h e i ra n x i e t ya n dd e p r e s s i o n b e c k ss e l f - - - s c h e m a t h e o r ys h o w e dt h a tt h es e l f - s c h e m ai n f l u e n c ei n d i v i d u a l st op r o c e s s i n gi n f o r m a t i o na b o u t k n o w i n gt h e m s e l v e s h o w e v e r , t h e r ea r en o t s om u c hd i r e c tr e s e a r c h e s e x a m i n i n gt h e r e l a t i o n s h i pb c t w e c ns e l f - - d i s c r e p a n c ya n dt h ec o g n i t i v ep r o c e s so f h u m a n i t s e l f o u rs t u d yu s e dc o g n i t i v ep r o c e s sp a r a d i g mt oe x a m i n et h ec o g n i t i v es p e c i f i c i t yo nm e a s u r e s o fi n f o r m a t i o np r o c e s s i n g ,a u t o m a t i ct h i n k i n g , a n dt r e n do fd e s c r i b i n gt h e m s e l v e sw i t h h i g h - d i s c r e p a n c yo fm i d d l es c h o o ls t u d e n t t h er e s u l t ss h o w e d :( 1 ) t h eh i g h - d i s c r e p a n c yw i l li n f l u e n c et h ec o g n i t i v ep r o c e s so fh u m a n i t s e l fi nn e g a t i v ee m o t i o n a li n f o r m a t i o n ,b u tn o ti na c t i v ee m o t i o n a lc o n t e n to rn e u t r a lc o n t e n t ; ( 2 ) t h es t u d e n t si nm i d d l es c h o o lw i t h h i g h - d i s c r e p a n c yc h o o s e t h e n e g a t i v ee m o t i o n a l i n f o r m a t i o nt od e s c r i b et h e m s e l v e sm o r e ;( 3 ) t h ei n f l u e n c eo fh i g h - d i s c r e p a n c yh a sn o tb e e n i n f l u e n c e db ym e m o r y - l o a dm a n i p u l a t i o n ,t h ei n f l u e n c ei sak i n do fa u t o m a t i ct h i n k i n g ;( 4 ) t h e l l i g h - d i s c r e p a n c yw i l li n f l u e n c et h ec o g n i t i v ep r o c e s so fh u m a ni t s e l fi nd i s c r e p a n ti n f o r m a t i o n ; ( 5 ) t h es t u d e n t si nm i d d l es c h o o l sw i t hh i s h d i s c r e p a n c yc h o o s et h ed i s c r e p a n ti n f o r m a t i o nt o d e s c r i b et h e m s e l v e sm o r e k e yw o r d s s t u d e n ti nm i d d l es c h o o ls e l f - d i s c r e p a n c y c o g n i t i v ep r o c e s s i i 初中生自我差异影响自我认知信息加工的实验研究 引言 无论从教育学还是心理学的角度,近年来对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重视,心理学工作者从不 同角度出发试图探讨引发中学生消极情绪的原因自我概念与情绪的关系也成为关注中学生心理健康 的一个重要入手点,希金斯( m g g i n s ) 的自我差异理论认为,个体的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之间。应该 自我和现实自我之间过大的差异会引发抑郁、焦虑等消极的心理体验贝克( b e c k ) 的自我圈式理论 认为,抑郁的个体持有一种消极的认知加工图式,即在加工与自我有关的信息时,对符合自我圈式的 信息加工速度快于对不符合自我图式信息的加工,这样的消极认知加工倾向是自动化的,无需激发的 同时,大量实证研究也表明,我国中学生自我差异与心理健康之问存在着密切的关系,与自我差异关 系最大的消极情绪是焦虑和抑郁但是对于中学生自我差异的研究仅停留在对自我差异和消极情绪关 系的关注上并没有理论或实验研究进一步探讨初中生自我差异的高低是如何影响到抑郁、焦虑等消 极情绪的王垒等人( 1 9 9 4 ) 在一项关于青少年自我差异与情绪关系的研究中发现,自我差异水平的 高低对个体自我信息的加工存在一定的影响但是自我差异影响到个体自我认知加工的哪些方面,是 影响加工速度还是影响自我描述判断倾向,是对情绪性信息的自我认知加工有影响,还是对非情绪性 信息的自我认知有影响,并没有见到相关研究从这些问题出发,本研究综合了自我图式研究的实验 范式,结合实验假设,对初中生自我差异影响个体自我信息加工进行实验研究,旨在探讨初中生自我 差异对个体自我认知加工是否具有一定的影响? 自我差异对个体自我认知加工的影响是否是自动化、 无意识的? 除了加工单个的自我信息,自我差异对个体加工差异性信息是否存在影响? 第一部分文献综述 1 有关自我的主要理论和观点 1 8 9 0 年,詹姆斯( w j m ) 首次提出系统的自我概念理论。并使用不同的术语,主我( i ) 和 宾我( m e ) 来区分自我的两个方面。其后,心理学研究者不断地对自我进行了深入和丰富的研究。 纵观对自我的理解可以分为四个时期:前精神分析时期、精神分析时期、新精神分析的自我心理 学时期以及概念明确表达的时期。 初中生自我差异髟响自我认知信息加工的实验研究 1 1 前精神分析时期 第一个时期为前精神分析时期这个时期可以分为从哲学中分化出来之前的哲学解释和2 0 世纪初 的心理学解释两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的理论主要代表者有边沁( j b e n t h a m ) 和亚当史密斯( a s m i t h ) 。边沁认为人 的最高本性是追求最大限度的快乐和最小的痛苦亚当史密斯认为自我意识的标志则是一个人能够 站在他人的立场上看待问题,能够体验他人的情绪、情感这个观点类似后来库利( c h a r l e sh o p r t o n c o o l e y , 1 9 0 2 ) 的“镜中自我”0 0 0 k i n g - g l a s s m 。 在这个阶段,研究者对自我的阐述大都是围绕个体发展如何受社会衡量标准影响问题而展开的。 社会要求个体要从属一种善行受到一种道德上的束缚,按照社会道德标准要求来衡量行为但是, 个体并不可能完全地按照社会要求或是自身道德的要求准则来傲,这样一来,个体希望按照社会道德 规范准则行事的行为与个体本身的条件限制还不能完全达到社会标准的行为之间就产生一定差异,这 也就是最早的自我差异理论映射 在第二个阶段即前精神分析阶段,鲍德温( j m b a l d w i n ) 认为“个人成长的辩证法,是自我的 核心。儿童的自我发展经历三个阶段:把人和其他客观物体分开将自己看作是许多人之间的一员, 觉察到意识是主观的能够用他人的感受和眼光来看待评价自己在此阶段,个体将自己与其他客 体分开,即形成“主我”和“客我”从而出现“主”和“客”的差异 1 2 精神分析阶段 第二时期是精神分析阶段。弗洛伊德( s f r e u d ) 作为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也是自我研究的 第二个时期隋神分析时期的主要代表人物。他在超越快乐原则中提出了“自我功能”的概念, 认为自我是一种组织,包括三个方面:现实的环境、本我和超我,而自我必须努力控制每个方面。也 就是说,自我的主要任务是控制、协调本我和外界或本我与超我之间的关系,遵循现实原则,尽量满 足本我的要求,但也要考虑现实的可能和超我的允许,自我是通过外部行为和控制活动来适应环境的。 弗洛伊德认为自我主要是控制现实环境、本我和超我之问的关系,这里的超我又可以理解为“自我 理想”。现实环境便是个体在当前环境下的行为表现,而超我则是个体发自内心的一种道德约束。在现 实环境的影响下。当自我做得好,即与超我相一致时,超我会给予奖励;如果自我做得不好。与超我 的要求相悖( 现实自我与理想自我之间的差异) ,个体便会产生一种罪恶感。弗洛伊德的理论中也包括 个体达到目标要求而产生满足感和成就的感觉,若是没有达到目标便产生内疚、罪恶的情绪体验,这 与自我差异理论中,个体“应该自我”没有实现时容易产生内疚感和负罪感相一致。 2 初中生自我差异影响自我认知信息加工的实验研究 1 3 新精神分析阶段 第三个时期是新精神分析的自我心理学其诞生的标志是1 9 3 9 年哈德曼( t 1 h a r t m a n n ) 的自 我心理学和适应问题 。沙利文( h s ,s u l l i v a n ) 提出了发展性的自我体系,将自舞概念纵向划分为 四个阶段埃里克洪伯格尔埃里克森( b e r t k t l o m b u r g e re r i k s o n ) 提出的主要观点是“自我同一 性”,他认为自我同一性是一种发展的结构,是指个人对个体的自觉意识或对个人性格连续同一体的无 意追求,或是自我综合的无言操作以及某一群体理想和特征的内心趋同 埃里克森提出的“自我同性嘴自我同性视为一种发展的结构也是个体将其理想进行内心趋 同的过程在这个阶段,对自我发展的研究更加关注于个体与环境的关系和重建与个体相应的内心世 界个体的理想结果是超我的实现,也是个体理想状态的实现但是这样的实现又是个体与环境不断 相互作用的结果用自我差异的观点来看,个体的理想自我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根据个体的生活 环境,个体与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不断发展变化的例如,一名中学生的理想自我是成为“班级里的 第一名”,但是在经过不断地努力后他已经达到了自己的理想自我,这个时候,个体就会根据交互作 用的结果以及环境的变化更改自己的理想自我,他的理想自我很可能就会改变成“希望自己成为年级 第一名” 1 4 自我发展阶段 最后一个时期是卢文格提出的自我发展阶段,这既不是序列型的也不是唯类型的,而是两者兼有 的“发展的类型学”。其中包括几个主要的发展阶段:前社会阶段、共生阶段、冲动阶段、自我保护阶 段、尊奉阶段、公正阶段、自我阶段、整合阶段等等。 总的来说。自我差异并不是凭空产生的,从自我的诞生开始,各种理论都对自我差异理论的部分 思想进行了探讨和阐述。也就是说,人类开始对自我进行思考的同时就开始了对自我差异的探索。 3 初中生自我差异影响自我认知信息加工的实验研究 自我差异的主要理论和发展 2 1 自我差异理论的发展 自我概念( s e l f - c o n c e p t ) 是个人对自己所有方面的觉知是一个多维度、多层次的有组织的结构, 具有评价性且可以与他人分别开来( 黄希庭,1 9 9 6 ) 。 自我差异( s e l f - d i s c r e 4 m a c y ) 也就是自我失调或自我概念不一致。一般指各种自我的不统一简 单的说,自我差异就是个体不同自我之间的落差。个体在未来对自己的希望,郾希望自己成为什么样 子的。这是理想自我;个体对实际生活中自我的认知即现实中自己是什么样子的,这是现实自我。这 两者表现了个体对理想和现实中不同自我的认知,而这两种不同的自我之间的不一致或落差就是自我 差异自我差异不仅仅表现在现实自我与理想自我之间。还可以表现在现实自我与恐惧自我( 害怕自 己成为的样子) 、现实自我与应该自我( 根据社会道德标准。应该成为的样子) 等等一切可能存在落差 的自我中。 自我差异理论也是随着自我理论发展而发展的,自我差异主要理论和观点如下: 2 1 1 主我和客我的差异 最初提出自我概念的是詹姆斯( w 1 a m e s ,1 8 9 0 ) 。詹姆斯区分了三类的经验自我( 宾我) ,它们 是:物质自我、社会自我和精神自我。他认为自我由四个部分组成:物质自我、社会自我、精神自我 和纯粹自我詹姆斯认为不同的自我在不同的层次上是有序列的,认为自我具有层次结构性,身体自 我是基础,社会自我高于物质自我,纯粹自我在最高层,而这些不同成分的自我概念又形成了总体的 自我概念。詹姆斯对自我概念的成分分析开辟了对自我概念进行元素分析的遒路这个时候就可以看 到,要对自我概念进行细致她研究需要西个方面的考虑,一方丽需要对自我概念有一个整体上的确切 的操作性定义,另一方面也要对自我概念的构成成分进行基本的元素分析。 乔治赫伯特米德( m e a d ,1 9 3 4 ) 认为自我是个体在采择他人的观点,并且想象自己在他人眼 中的样子。这种观点采择能力与自我的获得具有相同的含义。同时。米德在其理论中非常强调社会交 互作用,如果缺乏社会交互作用,则不可能出现符号的沟通,而自我也不可能通过观点采择的过程产 生。米德把自我分为主我和客我两个方面,主体我是指自我的动力部分,是思想和行动的主体。是有 机体对他人态度的反映,它使人的行为具有自由性、创造性、新异性:客体我是指自我意识的对象, 是通过接受别人对自己的有组织的态度系统形成的。在这里,就已经指出了主我与客我的差异,即主 我认识的自己和他人认识的自己的不一致 4 塑主生鱼墨茎墨丝堕宣墨堡塑笪皇垫三箜塑塞 查尔斯霍顿库利( c h a r l e sh o f f 。o nc o o l e y ,1 9 0 2 ) 提出自我是通过人际关系建立的“自我”,他 把自藐的社会产物方面称为投射自我( r e f l e c t e ds e l f ) ,也称为镜中自我( 1 0 0 k l n g - g l a s s s e l f ) ,即由他人 如何对自己及对自己的行为做评判的知觉所构成的我,也就是说个体以他人为镜子,即我们在他人眼 中看到的自我库利的理论和米德的理论类似。提出了他人眼中的。自我”与实际“自我”之间差异 的存在 上述观点中,对自我概念的阐述已经超出了个体受到社会或道德约束的范围。不仅仅是一种发展 的需要,而是提出了自我其实是个体如何看待自己的米德更是提出了主我和客我这两个方面,这也 为以后自我理论的不断完善,自我差异理论的提出奠定了理论基础 2 1 2 实际自我与期望自我的差异 自罗杰斯( c r o g e r s ,1 9 5 1 ,1 9 5 9 ) 的自我理论提出之后,自我概念( s e l f - c o n c e p t ) 的提法才真 正引起比较广泛地重视罗杰斯认为自我是个人现象场中与个人自身有关的内容,是个人自我知觉的 组织系统和看待自己的方式。他认为“自我包括个体整个儿地去知觉他的机体,他体验到的所有知觉, 体验到的这些知觉和所处环境中其他知觉以及整个外部世界发生关系的方式”( 钟启泉,1 9 9 3 ) 他认 为自我概念对于一个人的个性和行为具有重要的意义,并且决定着个人对于环境的反映。 这样一来,罗杰斯就将) 瞽姆斯和米德的主我( r ) 和宾我( m e ,) 的概念统和到一起。使自我概 念的内容同时具有对象与作用两个方面。同样的整合还有伯恩斯( r b u r n s ,1 9 8 2 ) 对自我概念的理 解,他直接将对象自我( s e l f a s k n o w n ) 和主体自我( s e l f a s k n o w e r ) 并列成为自我概念的两个结构, 将自我概念理解为一种自我态度系统。 此外,罗杰斯对实际中的自我( s e l f - a s a c t u d l y - p e r c e i v e d ) 即自我概念( s e l f - c o n c e p t ) ,和期望 中的自我( s e l f - a s i d e a l l y - d e s i r e d ) 即理想自我( i d e a ls e l f ) 作了区分。罗杰斯第一次使用了“理想自 我”的概念。在这里,罗杰斯认为自我概念略低于理想自我,但是自我概念又会导致自尊和对未来充满 了乐观的态度,从而有了对成就进行追求的“冲动”。也就是说,个体的现实自我受到理想自我的影响, 理想自我是个体行为的“方向”,理想自我是个体努力的“动力”。当个体的理想自我和现实自我达到统 一时,个体便会得到满足和成就感,而不一致便会罹忠心理疾病。罗杰斯还认为,自我概念( 现实自 我) 和期望中的自我( 理想自我) 都是可以测量和用以诊断的概念,这两者之间的一致性程度可 三l 作 为衡量个体心理调节能力的标志。在这一点上,与自我差异理论是一致的。自我差异理论认为,个体 现实自我与理想自我或与应该自我差异过大时会使个体产生不良的情绪,影响个体的心理健康。 5 初中生自我差异影响自我认知信息加工的实验研究 2 1 3 现实自我与理想自我、应该自我的差异 i - i i g g i m 的自我差异理论( s e l f - m s c r e p a n c y t h e o r y ,1 9 8 7 ) 是将前人有关自我信念中的不一致、不 平衡与情绪障碍相联系的理论。i - i g g i m 将自我界定为三个主要的领域:现实自我、理想自我和应该自 我 现实自我( a c t u a ls e l f ) 即是个体认为现实中所具有的真实特征,即个体在现实中具有的状态; 理想自我( i d e a ls e l f ) 则是个体对自我积极的行为,是个体理想中具有的状态 应该自我( o u g h t s e l f ) 则是指个体应该完成的责任、职责、义务,是个体认为应该具有的状态。 h i g g n s 认为现实自我和理想自我、应该自我之间的不一致导致了自我差异的产生,现实自我与理 想自我之间的差异( a i ) 和现实自我与应该自我之间的差异( a o ) 会产生特殊的情绪和行为结果差 异越大,与消极情绪状态之间的关系就越密切( k m 、t i m o t h y 、d e b o r a h ,1 9 9 9 ) 。 希金斯认为,在现实自我与理想自我的差异( 越) 中,个体由于其愿望、理想未能实现而处于肯 定性结果缺失的动机状态,认为自己缺乏实现个人期望的能力,因为期望没有实现而产生挫折感,易 于产生抑郁类型的情绪,导致沮丧、悲伤、失望等体验:而在现实自我与应该自我的差异( a o ) 中, 个体则为自己未能履行职责,而受到责备、惩罚,产生内疚感和无用感。无论现实自我和理想自我( a o ) 或是现实自我与应该自我( 灿) 任何一种产生差异时,都会使自我概念的完整性和一致性受到威胁, 都容易导致焦虑的情绪,它们的关系如下图 a i 差异 摊稚、焦 虑 2 1 4 马库斯的可能自我理论 圈1 - 1 h l g g l n s 的自我差异理论 o 簇弊 焦虐 马库斯( m a r k u s ,1 9 8 9 ) 提出与希金斯类似的观点,即可能自我。可能自我包括两种成分:希望 自我、恐惧自我。希望自我指的是个体觉得自己在某一方面有潜力的自我构想,是个体希望达到并确 6 初孛生自我差异影响自我认知信息加工的实验研究 信能够实现的目标。恐惧自我指的是个体害怕或恐惧成为的自我构想现实自我与可能自我之间的差 异指的就是现实自我与希望自我、现实自我与应该自我之间的差异。不同的自我差异可以调节不同的 情绪还可以作为动机及行为标准来调节、推动人的行为。 总的说来。从心理学家开始对自我进行探讨时,就开始了对自我差异的研究早期阶段,理论家 们关注于个体作为主体或客体的c a 我,发现了作为主体和客体不同c a 我之间的差异但是,随着对自 疆概念研究不断深化,一t l , 理学家更多地看到由于个体存在于一个发展变化的空间内,因而不同时间维 度下的自我也是不同的,从而就出现了以当前状态和未来状态下不周的自我差异希金斯系统提出了 “自我差异”的概念马库斯在希金斯的基础上又避一步探讨了可能c a 我、恐惧自我与现实自我之间的 差距虽然理论家们的着眼点并不完全相同,但是这些理论基本都认可自我差异与个体的发展以及心 理健康有着密切的关系适当的自我差异能够促进个体的发展,丙不适的直我差异会带来许多消极的 情感体验甚至心理疾病。 2 2 自我差异的测量 虽然心理学家们很早就开始对自我的发展进行探索,但是由于测量方法和统计方法的局限,这种 研究还是受到很大限制。到了7 0 年代中期, s h a w l s o n 等( 1 9 7 6 ) 提出了自我概念的多维度、多层 次模型,为自我概念的实证研究提供了理论指导也有人以s h a v e l s o n 的自我概念模型为基础,进行 自我差异的测量。当前几种主要的自我差异测量方法如下: 2 。2 。1 王壬f 韶i n s 等人的自我闯卷法 希金斯采用开放性的闯卷。给被试解释现实自我,理想自我以及应该自我的概念后,让被试在纸 上分别歹哇出加个描述自己特质的词,前3 张分别列自己的现实、理想、应该自我的特质,后2 张列出 重要他人( 如家人等) 认为自己应该具有的理想和应该自我的特质。列出表后,再让被试对自己所列 出的自我特质进行6 点量表的等级判断( 1 为有一点,6 为非常) 。例如对理想自我的评价是个体对自 己所列举出的理想中自我的特质进行评价的程度。然后将其评定等级与被试现实自我的评定等级进行 计算,从而得到现实自我与理想自我之间的差异( s t r a u m a n h i g g i n s ,1 9 8 7 :h i g g i n se ta l ,1 9 8 6 ;m o r e t t i & h i g g i n s ,1 9 9 0 ) - 这种测量方法充分她尊重了被试的个体差异性,开放式的闯卷能够获取被试不周的生活事件,从 而获得更符合每个被试的评定维度也能够考察到被试比较全面的自我差异内容。但是,被试仅仅是 7 初中生自我差异影响自我认知信息加工的实验研究 根据自己的想法进行列举,所以列举出的内容并不均衡,比如有的被试过多关注学业自我或身体自我 而忽视家庭自我,这样统计出来的结果在总体的维度上并不均衡虽然能最大程度的了解被试个体的 自我差异内容,但是不适于对团体进行测量和分析 2 2 2 用自我描述问卷( s d q ) 进行测量 s h a v e l s o n 认为,自我概念是通过经验和对经验的理解而形成的自我知觉,是一个有层次多维度的 范畴建构s h a v e l s o n ( 1 9 7 6 ) 将一般自我概念划分为以下的主要模式,见图1 - 2 : s h a v e | i o n ,hu b h or 1s 饵n t e n ( 19 私自我概念多维度瑶欢蕞塑 掇ls h a v t l a o nc t - i f i9 7 6 ) v a t i d l t l o , o f n s l m h t or p r e l a t k a s r e v i e wo f e “- t i o , t lr e s e l f c h ,4 6 ,4 0 8 圈1 - 2 自我概念多肇虞屡次模型 b y m e 和s h a v e l s o n ( 1 9 9 6 ) 对社会自我概念理论模型进行修正。多数研究者认为社会自我概念 是一个多维度多层次结构,s h a v e l s o n 等人的模型认为杜会自我概念由一般社会自我概念维度( 如我一 般与人相处很好) 与两个具体的社会自我概念维度构成:同伴( 如我与同伴相处很好) 和重要他人( 如 我与生活中的重要他人相处很好) 构成。而b y r n e 等认为同伴为重要他人的一个部分,所以这两个具 体的社会自我概念可以合为一个部分;同时认为自我概念形成于与他人的社会比较和社会互动。所以 一般社会自我概念可以分为反应具体的生活背景的两个方面:学校环境和家庭。社会自我概念学 校类别下又细分为社会自我概念一同学、社会自我概念一教师。同样,社会自我概念一家庭的类别下 又细分为社会自我概念一同伴、社会自我概念一父母。 自我描述问卷( s e l f d e s c r i p t i 0 1 q u e s t i o n n a i r e ) 是一种多维度的自我概念评定量表,其理论基础便 是s h a v e l s o n 等人的多层次、多维度的自我概念模式,由1 1 个分量表组成,其中有3 个学业自我,即 言语、数学、和一般学校情况:7 个非学业自我,即体能、外貌、与异性关系、与同性关系、与父母 8 垫生皂塞茎墨竺堕皂墨坠垫笪垦垫三些壅竺堡壅 一一 关系、诚实可信赖和情绪稳定性t 和1 个一般自我概念 上述关于自我概念的测量方法为本研究的自我差异测量提供了理论依据 自我差异与情绪的研究现状 3 1 自我差异与情绪的研究现状 自我差异与情绪之问的研究近年来受到了广泛地重视。自我概念是人格结构的核心部分。具有良 好的自我概念,既是社会心理学的重要研究范畴,也是l 晦床心理学中用来解释情绪困扰或其它心理与 行为问题的核心概念根据希金斯的理论,自我差异则与特殊的情绪、动机情境联结的特定的负性心 理状态相关 基于希金斯的差异理论,大量的研究证实了关于以上的理论假设,相关研究也证实了自我差异与 心理健康存在一定的关系,即自我差异大的个体更容易表现出心理不健康( 珏醇璐bt _ 1 9 8 7 ) h i g g i n s 等人的研究发现,现实与理想自我间的差异与沮丧相关情绪( 如:抑郁、失望、不满、害羞、困窘、 沮丧等) 存在特定关系;只有现实与应该自我间的差异与激惹相关情绪( 如:焦虑、内疚、紧张、恐 惧、受成胁、心神不定等) 存在特定关系( i l i g g i n sc ta l ,1 9 8 5 ;s 岫m a n h i 韶面s ,1 9 嬲;s n 硼删| n ,1 9 9 2 ) s 仕等人( 1 9 9 3 ) 也对具有抑郁和焦虑情绪的大学生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抑郁个体的现实与理想自 我之间的差异显著;焦虑个体的现实与应该自我之间的差异显著 一项关于抑郁病人和社交恐惧病人的研究s n 猢蛐( 1 9 8 9 ) 中,对自我差异和情绪的关系进行了 验证。同时也有研究探讨了自我差异与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在一项针对获得心理辅导的大学生的研 究中,发现大学生的现实自我与理想自我差异与抑郁有显著性的相关( d 耐e0 l d 触,2 0 0 2 ) 3 2 国内中学生自我差异研究现状 国内也有大量关于中学生自我差异的实证研究,结果显示中学生的自我差异与心理健康有密切的 联系。围内针对青少年的研究发现自我差异与情绪有显著的相关( 李晓东。张婕t2 0 0 1 3 ;廖风林, 方平2 0 0 3 ;刘惠军,石俊杰,2 0 0 0 ;刘惠军,石俊杰,2 0 0 0 :陶琴梯,杨宏飞,2 0 0 2 ;王颖丽,杨 梦云等,2 0 0 2 ;杨宏飞,吴清萍,2 0 0 3 ;叶映华,杨宏飞,2 0 0 3 ;张松鹤,2 0 0 2 3 :周凯,何敏媚, 2 0 0 3 ) ,其中最为显著的相关情绪园子为焦虑和抑郁。 高凡、郑英烨对于初中生、高中生以及大学生的自我差异与焦虑关系研究( 高凡、郑英烨,1 9 9 1 ) 中发现,现实自我与理想自我、应该自我之间的差异都与焦虑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在关于中学生抑郁、 9 韧中生自我差异影响自我认知信息加工的赛验研究 焦虑症状与自我差异的关系研究( 郭力平,1 9 9 6 ) 中发现,抑郁、焦虑症状的中学生自我差异综合分 敛高于正常被试存在抑郁症状的中学生和非抑郁的中学生比较,现实理想自我差异分数显著偏高 就焦虑与非焦虑中学生比较而言,不但现实一应该自我差异分数显著偏高,现实理想自我差异 分数也显著偏高。 与情绪相关的自我认知理论 4 1 贝克的抑郁认知理论一自我图式理论 阿抡贝克( a r o n b e c k ) 的自我图式理论是个体自我认知加工与情绪关系研究中的一个重要理 论贝克是第一个倡导自我图式的理论家之一( b e c k , 1 9 6 7 , 1 9 7 6 ;b 。d l r u s h ,s h a w e m e r y ,1 9 7 9 ) 。 贝克认为抑郁主要是一种认知问题,这种认知问题的主要特征表现为与自我有关的三种消极观念: ( 1 ) 对自我消极的看法( 人们在抑郁时认为自己是有缺陷的、不足的、无价值的) ;( 2 ) 对世界的消极看法 ( 人们在抑郁时对当前生活现状的不满,认为这个世界存在对他们不舍理的地方) ;( 3 ) 对未来消极的看 法( 人们在抑郁时悲观地看待自己取得成就的能力) 。贝克将这些观念称为三组消极认知( n e g a t i v e c o g n i 垃v eb a d ) 。图示如下: 雷1 1 3 贝克自我认知的三种请桩观念圈( 3 0 n b i h o nd b r o w n , t h es r t f , p 2 1 0 ) 抑郁的个体具有一种特有的自我图式( s e l f - s c h e m a ) ,这种图式由一系列负性特质的集群构成,作 为一种框架,影响到个体对当前信息的理解,特别影响到对于自我有关的信息的加工。进一步说,自 我图式是作为一种特殊的认知结构,参与到个体对与自我有关的信息所进行的认知加工。他认为这种 图式具有一种自动的、反射的特征,无需激发,也不需要被个体所知觉,就对自我有关的信息加工产 1 0 初中生自我差异影响自我认知信息加工的实验研究 生影响,造成认知偏差g l - s c h ( 1 9 9 0 ) 认为个体所持有的泊极期望,源于上面提到的第一个和第三 个范式,叩对自我消极的看法和对未来消极的看法 由此可以看出,在b e c k 的自我图式中,抑椰的个体在加工与自我相关的信息时会自动地、无 意识地受到消极自我图式的影响,对相关信息进行消极的、歪曲的信息加工这种认知加工会影响个 体消极情绪的维持,继而再通过自我圈式来对自我信息的加工产生影响 4 2 马库斯的自我图式理论 马库斯似a r k u s ,1 9 7 7 ) 认为图式是一种假设的知识结构,用来指导个体对信息的加工。个体存在 各种各样对不同事物的图式,这些图式会对我们所注意到的信息以及对这些信息进行的加工产生影响 自我图式是“有关自我的认知类化,它源于过去经验,组织并且指导包含在个人社会经验中有关自我 信息的处理”也就是说,个体通过自我图式将对自己的特性进行分类和描述。例如,某人关于自己的 图式可能包括“聪明的”、“独立的”等特性。这种自我图式作为一种认知结构,会影响个体对有关自 我信息的认知加工自我图式作为一种认知结构,它影响个体对关于自己信息的编码、储存和提取。 u p p “1 9 9 0 ) 于旨出,自我图式是自我认知和自我评价的基础m a r k u s w u f f ( 1 9 8 7 ) 对此的相关研究 发现,个体的自我图式加工与自我相关的信息时对涉及自我的信息刺激具有更高的敏感性。对符合 自我特征的刺激进行处理和加工时,加工速度更快,对于自我相关的刺激能够有较好的回忆和再认成 绩;而对于和自我结构或特性不一致的刺激给予一定的抵触。 4 3 自我认知与情绪的实证研究 从7 0 年代末开始,情绪和认知的相互关系问题就逐渐受到重视。心理学家从认知的角度来解释情 绪发生的同时,也更加关注情绪对认知的影响实证研究表明:诸如记忆、思维、问题解决等人类的 认知加工过程都受到各种情绪不同程度的影响。大量研究验证了贝克的自我图式理论,研究发现个体 的抑郁或焦虑情绪则源于这样特殊的自我图式。 实验表明消极思维( n e g a t i v e t h h l i d n g ) 是抑郁的一个重要方面。比起不抑郁的人,处于抑郁状 态的人倾向于从更消极的方面来看待自我、理解当前的生活状态、看待他们的未来( h a a g ae ta 1 ,1 9 9 1 : r u e h h n a ne ta 1 ,1 9 8 5 ) 。但是这样的倾向一般仅发生在与自我有关的判断上,比如对“总体上”的人做 出判断时,抑郁者通常不会比非抑郁者更消极( g a r n e r h o l l o n ,1 9 8 0 :h a a g ae ta 1 ,1 9 9 1 :h o e h n - h y d e , 初中生自我差异影响自我认知信息加工的实毪研究 s c l d o 恤锄,& r u s h 。1 9 8 2 :s c h l e n k e r b r i t t , 1 9 9 6 ) 也有相关研究探讨了抑郁者加工个人信息的方式,如德里和凯珀( d v r r y k u i p e r ,1 9 8 1 ) 考查了 人们对自我有关的材料的记忆。研究要求抑郁和不抑郁的被试评价一系列用来描述自我的形容词( 如 这个词能描述你吗? ) 在这些词语材科中。有一半在语气上是消极的,并且和抑郁有关( 如忧部的, 无助的) ;而另一半词语则是与抑郁无关,并且是积撮的( 如螗干的、忠实的) 实验要求被试在没有 准备的情况下,尽可能多地回忆这些词语。研究发现,不抑郁的被试更倾向于选择积极的特征来描述 自我而抑郁的被试则认为自己的积极特征和消极特征是大致相当的同时,抑郁的被试回忆出的消 极特征比积极特征多。而不抑静的被试则回忆出的积极特征比消极特征更多这结果也验证了贝克认 为抑郁者对个人消极信息给予更多加工的观点 巴奇和托塔( b a r g h t o t a ,1 9 8 8 ) 的研究中调整了德里和凯珀的实验程序,加入了记忆负荷 ( m e m o r y - l o a dm a n i p u l a t i o n ) 任务由于记忆负荷操作需要被试给予一定的有意注意,占用个体的认 知加工空间,因此会干扰或妨碍个体对信息有意识的加工。让不抑郁的被试和焦虑的被试( 实验组) 判断一系列表示积极、消极特征的形容词能描述自己,还是能描述一般人。控制组的被试在正常情境 下做出判断,而实验组( 有记忆负荷) 的被试则在做判断时要求记忆一个六位数。 实验结果表明焦虑的被试在判断消极特征是否能够描述自我时,速度不受记忆负荷的影响,而在 判断积极特征是否能描述自我时,速度减慢;非抑郁的被试结果则刚好相反。此外。在判断这系列词 语能否描述他人的维度中,被试的状况不影响判断结果。无论是焦虑的被试,还是菲抑郁的被试,对 他人做出消极判断的速度均因记忆负荷操作而减慢,而做出积极判断的速度却不受影响。上述结果表 明抑郁者在加工消极个人信息时以更为轻松的、更自动化的方式进行。这是一种无意识的加工方式 ( g o t l i b c a l l e 。1 9 8 7 ;g o t l i b m c c a n n ,1 9 8 4 ) 。总而言之,对于有抑郁倾向的人而言,消极情绪 很容易诱发与自我有关的消极思维,著导致该个体对当前的状况和未来做出消极的解释。 在一项关于自我差异与疼痛、抑郁和忧伤的相关研究中( w a t e r s ,s a n d r aj k e e f e ,f r a n c i sj s t r a u m a n , t i m o t h y l 2 0 0 4 ) ,研究者探究了自我差异与这些情绪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自我差异能够 很有效地评价病人所体验到的疼痛感。数据还表明,持有更高应该自我差异( 现实自我与应该自我之 间的差异) 的病人除了会报告出更严重的疼痛之外,还会体验至更多的抑郁和忧伤的情绪。而现实 理想自我差异水平高的病人也会报告出更多的抑郁和忧伤。 在一项关于抑郁症状学生的认知特点的研究( 郭力平,1 9 9 9 ) 中发现,抑郁组学生的理解分测验 得分显著低于非抑郁组学生,这说明抑郁学生作为社会化的个体,理解社会问题,按常规正确解决外 界社会事件的能力是相对偏低的。此外。研究还发现抑郁组学生与非抑郁组学生在常识分测验和理解 分测验量表分的差值上存在显著性差异。这对理解抑郁情绪的发生是很有帮助的。同时,该实验结果 初中生自我差异影响自我认知信息加工的实验研究 也能够用上述的h i g h s 理论进行解释,即个体相对丰富的关于客体的知识使其产生能够解决相对较 多问题的期待,这种期待与个体的理想自我是相关联的,然而个体实际上的社会判断能力以及个体认 知结构对于杜会问题的理解水平并不能满足这种期待,这种实际的情形和个体的实际生活体验就是个 体的现实自我。现实自我与理想自我间的认知不协调在引导动机解决问题失败之后,个体将有可能产 生消极的适应它往往与失望、悲观、情绪的低落以及进一步产生负性认知相联系,从而产生抑郁情 绪 综合上面提到的理论和实证研究不难发现,自我概念不但作为人格理论的主要因素,自我差异也 与情绪有密切的关系,其中最为显著的相关情绪因子为焦虑和抑郁大量实验研究证实抑郁或焦虑的 个体存在一种特有的自我图式。会影响到个体对自我性信息的加工王垒等人( 王垒、郑荚烨、高凡, 1 9 9 4 ) 在对于青年自我差异与情绪关系的实验研究中探讨了“自我差异作为认知结构存在”的可能性及 其与情绪的关系和性质。实验中挑选了现实理想自我差异较高和较低的各1 2 名被试对控制类、焦 虑类形容词作“是否可以描述自我”的判断,随后对判断的内容进行自由回忆研究结果表明:( 1 ) 两组 被试的自由回忆量无显著差异;( 2 ) 高自我差异组对焦虑类形容词的反应时较短。该结果支持了“自我差 异作为认知结构存在”的实验假设,认为自我差异可能构成独特的认知结构,与特定的情绪相联结,提 高对情绪性信息的加工效率,对情绪有启动效应。 1 3 初中生自我差异影响自我认知信息加工的实验研究 第二部分问题提出 1 目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从前面的文献综述中可以看出,研究者对中学生自我差异及其与心理健康方面的有关问题进行了大 量地探讨,获得了许多有价值的研究成果对于进一步探讨个体的自我差异认知与情绪之间的关系研究 提供了有价值的理论依据但是纵观这些研究结果也不难发现一些问题和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 面: 1 1 对自我差异是否影响个体对差异性信息的加工的探讨还不深入 根据贝克的自我圈式理论,处于抑郁的个体在加工有关自我的消极情绪性的信息时,会对信息进行 选择性的加工即更多地关注负性信息,同时这样的加工存在一种消极的倾向,也就是说,存在抑郁情绪 的个体,在加工有关自我的信息时,更容易选择性地加工负性情绪这一点在王垒等人的研究中也得到 了认证,即抑郁或焦虑的个体更容易对负性的信息进行加工,并且加工程度更深,加工效果更好如果 说,消极的自我概念会对个体加工与个体有关的消极情绪产生影响,那么可以假设存在高自我差异的个 体,应该对与个体有关的差异性的信息加工产生影响,即自我差异大的个体,会对差异性的信息进行选 择性的加工。对于这一种理论假设,并没有研究提出并且给予验证。 1 2 自我差异与情绪之间的关系探讨不够深入 虽然大多数关于中学生自我差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