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3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山东师范人学顾i :学位论义 狰狞外貌后的俗世情怀 聊斋志异中的动物形象研究 中文摘要 聊斋志异是我国古代文言短篇小说史上的一座丰碑,它以丰富的内容和高超的 写作艺术赢得了世人的瞩目。而其中以原生态动物形象为主角的作品虽然所占比例甚 微,但是仍然以其独特的创作视角得到了研究者的青睐。本文旨在通过对聊斋志异 中动物形象的分析来透视作者蒲松龄对社会及人性的思考,对“兽性”与“人性”的对 比、碰撞甚至是颠覆。从而迸一步证明这些作品以及聊斋志异在中国文学史上不可 替代的创作价值和地位。 本文具体包括五大部分。 第一部分是“绪论”。绪论中首先对聊斋志异中动物形象的研究现状做出概述; 接着阐述了本论文的写作动因与构想,即突破原有研究成果的零散和片面,对聊斋志 异中的动物形象进行系统地分析,并从中透视出作者蒲松龄对社会及人性的思考。 第二部分着重总结分析了“聊斋志异中动物形象的渊源及创作意图”。首先从史 的角度简要梳理了动物形象在文学创作中的发展及渊流;接着结合蒲松龄的生活经历和 正心思想对聊斋志异中这些动物形象的创作意图进行了分析,即蒲松龄看到世风日 下,人性泯灭的社会现实,这与他的“正心思想”形成了强烈的反差,使得他不得不寻 找一种宣泄的方式,对社会、对人性进行更深入地审视和思考,因此动物的世界便成了 作者与人类社会进行比较的一个很好的平台。 第三、四部分是正论部分,主要从正反两个方面对聊斋志异中的动物形象进行 了总结与分析。第三部分分析了聊斋志异中的j 下而动物形象,主要是从“义 、“情 、 “恩 、“智 四个方面对相关动物形象身上所折射或蕴含的“人性 内容加以剖析,同 时还揭示出:蒲松龄将人性与兽性进行对比的目的,是希望在那个“人不如兽 的时代 能通过这些动物身上所散发出来的这些富有世俗意味的情怀引发人们对自身更多的反 思。第四部分分析了聊斋志异中的反面动物形象,主要从“贪”、“霸 、“淫三个 方面描写动物世界中存在的种种问题,并从中揭示出作者希望通过动物世界来影射现实 山东师范人学硕 ? 学位论文 的人类社会,从而对现实社会中森严的等级、残暴的政治、贪霸的官员和堕落的伦理道 德进行深入批判的创作目的。 第血部分为“聊斋志异中动物形象的文学价值”。首先通过对聊斋志异中 动物形象的分析进一步显现出这些作品的社会价值,分别从“影射现实,抨击黑暗”;“劝 善惩恶,挽救世风”;“呼唤理想,寄予希望 三个方面进行了概括和阐述,指出了这些 动物形象在影射人类社会现实、揭露社会黑暗、寄予作者美好希望等方面起到的重要作 用。其次对这些动物形象作品的艺术特点进行了总结,归纳为“以实带虚,简单明了的 形象塑造”、“丽龙点睛,真实可信的细节描绘”、“条件限制下特殊的语言描写 和“形 式多样的讽刺手法”四个方面,并指出了聊斋志异中的动物故事在整部作品中显得 既特殊又融洽,为读者欣赏和研究提供了良好的素材。 总之,聊斋志异中的这些动物形象,一方面渗透了蒲松龄的生活思想和人生希 望,另一方面也进一步成就了聊斋志异在整个文学史中的社会价值和社会地位,具 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2 关键词:蒲松龄;聊斋志异;动物形象 中图分类号:1 2 0 7 4 1 9文献标识码:a 山东师范人学硕l :学位论文 a b s t r a c t s t r a n g es t o r i e sf r o ma c h i n e s es t u d i 0i sam o n u m e n ti nt h eh i s t o r yo fc l a s s i c a lc h i n e s e s h o r ts t o r i e s ,r e c e i v i n gt h ew o r l d w i d ea t t e n t i o nf o ri t sr i c hc o n t e n ta n d1 0 f r ya r tw r i t i n g w h i l et h en u m b e ro fw o r k si nw h i c ht h ep r o t a g o n i s t sa r ea n i m a li m a g e si sl i m i t e d ,t h eu n i q u e a n g l eo fv i e wi nt h ew r i t i n gw i n sg r e a tf a v o rf r o ms t u d e n t s t h et h e s i si sd i v i d e di n t of i v ep a r t s p a r to n e ,“i n t r o d u c t i o n :t h er e s e a r c hl i t e r a t u r eo nt h ew o r k sw i t ha n i m a li m a g e si n s t r a n g es t o r i e sf r o mac h i n e s es t u d i ow a sm a i n l yt h em o n o g r a p h so nr e l e v a n tt o p i c s ,p r o b i n g i n t ot h ca n a l y s i so ft h ea n i m a li m a g e s i ns t r a n g es t o r i e sf r o mac h i n e s es t u d i o , t h e w r i t i n g s k i l l so fs u c hs t o r i e sa sw e l la st h ee x t e n s i o nt oa n dr e f l e c t i o no n o u rs o c i a l i s ts p i r i t u a la s p e c t o fc i v i l i z a t i o n ,e c o l o g i c a lc i v i l i z a t i o n ,a n dt h en a t u r a lp r o t e c t i o n , e t e p a r tt w o ,”t h ei m a g eo fa n i m a lo r i g i na n dc r e a t i v ew o r k so fi n t e n ti n s t r a n g es t o r i e s f r o mac h i n e s e & 。f 扔”:t h ep r o d u c t i o no fw o r k sw i t ha n i m a li m a g e sw a si n s e p a r a b l ef r o m t h ea u t h o r sl i f ee x p e r i e n c ea n dt h es o c i a le n v i r o n m e n to ft h et i m ei nw h i c ht h ea u t h o rl i v e d p us o n g l i n gl i v e di nat u r b u l e n ts o c i e t y , w i t n e s s i n gt h et r i b u l a t i o na n dh a r d s h i p so ft h el o w e s t r a n k s ,t h ed e g r a d a t i o no ft h et i m e ,a n dt h er e a l i t yo fd y i n go u to fh u m a n i t y , w h i c hw a sa g a i n s t t h ec o n f u c i a ne d u c a t i o nh er e c e i v e df r o mh i sc h i l d h o o d i tw a sa l s oas t r i k i n gc o n t r a s tt oh i s i d e a lo f m i n dc o r r e c t i t u d e a l lt h i sc a u s e dh i mt of i n dap r o p e ra p p r o a c ht of u r t h e rs u r v e y i n g a n dp o n d e r i n gt h es o c i e t ya n dh u m a nn a t u r e h e n c e ,t h ea n i m a lw o r l db e c a m eag o o d p l a t f o r mt om a k eac o m p a r i s o nw i t ht h eh u m a nb e i n g s p a r tt h r e ea n df o u r , “t h ea n i m a l ss u m m a r ya n da n a l y s i so fi m a g e :t h ec o n c r e t e a n a l y s i so ft h ea n i m a li m a g e si sc o n d u c t e df r o mp o s i t i v ea n dn e g a t i v ea s p e c t s f i r s t l y , t h e a n a l y s i sb e g i n sw i t ht h ep o s i t i v ea n i m a li m a g e s ,a n a l y z i n gc o n t e n to fh u m a nn a t u r er e f r a c t e d o rc o n t a i n e di nt h er e l e v a n ta n i m a li m a g e sf r o mm a i n l yf o u rp o i n t so fv i e w :p r o p r i e t y , r i g h t e o u s n e s s ,h o n e s t ya n das e n s eo fs h a m e t h ep r o c e s so fa n a l y s i sr e v e a l st h a tp us o n g l i n g m a d eac o n s t a n tc o m p a r i s o nb e t w e e nh u m a nn a m r ea n db e s t i a l i t y , h o p i n gt h a ti na m a n n o t a s - g o o d - a s - b e a s tt i m e ,t h ee a r t h l ya f f e c t i o n sg i v e no f fb yt h e s ea n i m a l sw i l ls o l i c i t m e nt or e f l e c tu p o nt h e m s e l v e s t h e n ,t h ea n a l y s i si sc o n d u c t e df r o mt h r e en e g a t i v ea s p e c t s , n a m e l yg r e e d i n e s s ,t y r a n n ya n dl a s c i v i o u s n e s s ,d i s c u s s i n gv a r i o u si s s u e se x i s t e di nt h ea n i m a l 3 山东师范人学碳l :学位论文 w o r l d ,h o p i n gt or e f l e c tt h er e a lh u m a ns o c i e t yt h r o u g ht h ea n i m a lw o r l d t h ea u t h o rm a d ea s e r i o u sc r i t i co nt h es t e mh i e r a r c h y , t y r a n n i c a lp o l i t i e s ,a n dc o r r u p to f f i c i a l sa n dd e g r a d e d e t h i c so ft h er e a ls o c i e t y p a r tf i v e ,“t h ei m a g eo fa n i m a l sl i t e r a r yv a l u e :t h ea b o v ea n a l y s i sr e v e a l st h eg r e a t s o c i e t a lv a l u e so ft h ew o r k sw i t ha n i m a li m a g e si ns t r a n g es t o r i e sf r o mac h i n e s es t u d i o t h i sp a p e re x p o u n d st h ev a l u e sf r o mt h r e ea s p e c t s ,n a m e l y “m a p p i n gt h er e a l i t y , f u s t i g a t i n g t h ed a r k n e s s ;s o l i c i t i n gt h eg o o d n e s sa n dp u n i s h i n gt h ee v i l s ,r e t r i e v i n gt h ee t h o s ;c a l l i n g f o rt h ei d e a l s ,e x p r e s s i n gh o p e s ”t h e s ea n i m a li m a g e sp l a ya ni m p o r t a n tr o l ei nr e f l e c t i n gt h e s o c i a lr e a l i t y , d i s c l o s i n gt h es o c i a ld a r k n e s s ,a n de x p r e s s i n gt h ea u t h o r sh i g hh o p e so ft h e s o c i e t y f u r t h e r m o r e ,t h e y v ea l s oe l e v a t e dt h es o c i a lv a l u e so ft h ew h o l ew o r k m e a n w h i l e , t h ea r t i s t i c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o ft h ew o r k sw i t ha n i m a li m a g e si sa l s oa ni s s u ew o r t ho u ra t t e n t i o n i nt h e s ew o r k s ,“c o m b i n a t i o no ff a c t u a li n f o r m a t i o nw i t ha b s t r a c tr e a s o n i n g ,s i m p l i f i e d i m a g e - b u i l d i n g ”,“t h eg i v i n go fac r u c i a lt o u c ht oap i c t u r e ,t r u ea n dc r c d i b l ed e s c r i p t i o no f d e t a i l s c o n d i t i o n e ds p e c i a ll i n g u i s t i cd e s c r i p t i o n a n d d i v e r s es a t i r et a c t m a d et h ew o r k s w i t h a n i m a li m a g e si ns t r a n g es t o r i e sf r o mac h i n e s es t u d i oh a r m o n i o u sa n du n i q u e , p r o v i d i n gg o o dr e s e a r c hm a t e r i a l sf o rr e a d e r s i ns h o r t ,t h e s ew o r k sw i t ha n i m a l si m a g e ss o a k e dw i t ht h ea u t h o r st h o u g ha n dh o p e s ;o n t h eo t h e rh a n d ,t h e ya l s oh e l pa c h i e v et h es o c i a lv a l u e sa n ds t a t u si nt h eh i s t o r yo fl i t e r a t u r eo f s t r a n g es t o r i e s f r o mac h i n e s e s t u d i o t h e i rf u n c t i o n sc a nn o tb eo v e r - e s t i m a t e d k e yw o r d s :p us o n g l i n g ;s t r a n g es t o r i e sf r o mac h i n e s es t u d i o ;a n i m a li m a g e s c l cn u m b e r :1 2 0 7 419 4 d o c u m e n tc o d e :a 独创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 果。据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 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 注:如没有其他需要特别声 明的,本栏可空) 或其他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使用过的材料。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 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谢意。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句i :彭宁 导师签字: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矜f 事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堂撞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有权保留并向 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磁盘,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兰 撞一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 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匀1 i 彭宁 导师签字冷羹辱 签字日期:2 0 0 8 年4 月2 0 日签字日期:2 0 0 8 年4 月2 0 日 山东师范人学颂i :学位论文 绪论 聊斋志异是我国古代文言短篇小说的集大成之作,内容广泛,共有作品四百九 十余篇。其中涉及到动物的篇章有三分之一以上,如以狐狸为写作对象的就有八十多篇, 此外还有鼠、蛙:蛇j “蜂i 獐、犬等等,但是这其中大多是幻化的动物,即将动物幻化 做人物,或将人物幻化成动物,在作品中是以人、物互换的形象出现的,嘣不是以原生 态的动物形象出现在读者的视野中i 在整部作品中,以原生态的动物形象为主要描述对 象出现的还不到三十篇,仅占总数的百分之六。虽然篇幅不多,但是却涉及了犬、狼、 虎、蛇:象等十多种动物0 这些原生态的动物形象虽未及幻化的动物形象那样弓f 起学术 界的广泛关注和重视,但是因其特有的内涵,也越来越受到读者的重视,已有学者从生 念、人与自然的关系、对精神文明建设的意义等不同的角度对这部分作品进行了相关的 研究。 第一节聊斋志异中动物形象的研究现状 近年来对聊斋志异中原生态动物形象的专题论文大致分为以下三类。 第一类是,将原生态的动物形象作为单独的一类进行分析。 在衡阳师范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 1 9 9 9 年第4 期发表了林植峰的( 聊斋志异) 中动物的人情味一文,这篇论文通过阐释蛇人、鸿、鸲鹆、禽侠、义鼠、 象、义犬七篇作品中动物与动物,以及动物与人之间的感情描写,说明了动物与 人一样也是有情有义的,并希望这些作品能够对当今现实社会尤其是精神文明建设起到 一定的借鉴作用【1 1 。但是,作者并未对这些动物进行系统的分类叙述,也没有涵盖聊 斋志异中所有的原生态动物作品,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 吴九成发表于2 0 0 4 年第1 期蒲松龄研究上的( 聊斋) 动物故事散论一文将 聊斋志异中动物题材的作品从他们的形态特征和活动环境来划分,主要分为了三类: 一是没有人类介入的纯自然形态的动物,如义鼠、黑兽、禽侠、大鼠、蛤、 蚰蜒、狮子等。作者认为读者可以从这些形象中发现虽为动物,可是它们也具有 一定的灵性和智慧。二是与人有相互关联的自然形态的动物。如鸿、赵城虎、义 山东师范人学顾 :学位论文 犬、- 毛大福等,而这些在与人的共同活动中展现出了一定的社会属性,它们有情有 义,懂得以德报德,以怨报怨。三是局部幻化做人的动物,如二班、鸽异等,这 些作品中的动物是可以在动物与人之问幻化的,可以说已经不完全是原生态的动物了, 因而其具有的社会属性也更多。除了分析聊斋志异中的动物短篇外,在这篇文章中, 作者还列举了现实生活中出现的一些“义犬”、“义虎”等动物故事加以佐证,从而得出 这样一个结论“蒲松龄创作这类作品的一个基本出发点善待动物,爱护自然,实现 人与自然的和谐 。【2 1 同样是林植峰的( 聊斋) 小动物身上体现的美德刊载在蒲松龄研究1 9 9 5 年 第2 期上。这篇文章共分四部分:英勇顽强,赋予“韧 的战斗精神;沉着冷静,在逆 境中保持乐观念度;知恩报德7 重情重义;以自”己的特长,无代价地为人类效劳。并由 此对聊斋志异中的原生态小动物形象进行了分析,最后得出“这些小动物身上闪放 出的光芒,能照得某些称之为人的人原形毕露。这类短小有趣的小动物故事,尤为 青少年所喜闻乐见,对青少年的思想教育能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其社会价值是不可低 估的。”1 3 l 第二类是,将幻化的动物和原生态动物形象归为一类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分析。 发表于蒲松龄研究2 0 0 6 年第2 期上的樊庆彦的( 聊斋志异) 中的虎狼王国 一文,主要把聊斋志异中与虎和狼相关的作品作为分析的对象,通过“以动物本相 出现的故事”和“幻化的动物故事反映出蒲松龄在刻画这些动物形象时,“对于以凶 猛残暴著称的虎狼之类,在表现其本性的同时,更被赋予常人之情,包含着作者深深的 寄托。 【4 】 幻化怪异,喻世讽时二论( 聊斋志异) 中的动物描写是陈炳熙发表于南 开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1 9 9 4 年第6 期的一篇论文,文中况:“把那些非人的形象当 作人来写,并赋予他们以常人之情,以幻化怪异为魅力,以讽时喻世为特征,因而能以 超乎寻常的曲折瑰丽再现光怪陆离的社会人生。”文章通过:“龙,“蛇”,“蛙、蜂、蠹 鱼 和“鼠、鼍”四部分,对聊斋志异中以本相出现的动物形象以及部分幻化的动 物形象进行了分析,在阐述蒲松龄高超艺术手法的同时进一步再现了现实的社会人生。 嘲 属于这一类的作品还有陈炳熙发表于国际关系学院报1 9 9 5 年第l 期上的曲折 幻变的虎狼犬马驴形象论( 聊斋志异) 中的动物描写,赵晔发表于蒲松龄研究 2 0 0 6 年第l 期上的论( 聊斋志异) 中的龙虎形象等篇章。 2 山东师范人学硕i :学位论文 第三类是在某一主题的论文中,部分引用了原生态动物形象进行分析。 这样的作品如柯玲发表在蒲松龄研究2 0 0 3 年第2 期上的论( 聊斋志异) 的自 然主题一文。从题目上看我们就知道这是一篇以自然、环保为主题的论文,而讨论的 范围则是聊斋志异中的所有自然内容。在这篇作品中,涉及到了赵城虎中的老 虎、蛇人中的蛇以及象、鸿等篇,说明“人和物本是相互依存、融为一体的。 爱护自然,自然就会回报人类、“相反,破坏自然,也就必定受到自然的惩处”。从而 阐发了一个使人警醒的道理。【6 】 一 而郑园春发表在蒲松龄研究2 0 0 2 年第1 期的蒲松龄的狭义观念浅识一文, 同样也是部分地引用了聊斋志异中的动物形象作为主题的佐证。作者在将聊斋志 异中的侠义群体形象进行划分时,第三类就是有侠义精神的动物。例如禽侠、义一 犬、毛大福、象和鸲鹆等。并指出,“蒲松龄对一些原生态的动物( 非能幻 化为人) 进行人格化描写,赋予它们以侠义人格,使这些动物也成为侠义精神的载体。 【7 】 除此之外,还有张祖利、张玉霞发表于蒲松龄研究2 0 0 4 年第2 期的( 聊斋志 异) 的生态美学解读,沈传河发表于山东理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第2 3 卷第l 期的( 聊斋志异) 生态展现之阐释等等。 以上这些论文从不同的角度或阐释、或引用,对原生态的动物形象( 以下简称“动 物形象”) 进行了研究。 第二节本文的写作动因与构想 纵观以上聊斋志异中动物形象的研究成果。一方面,笔者认为这些专题论文或 者只是涉及其中的某类或几类动物,研究还不够系统;或者仅仅是将其作为神怪故事的 一种补充加以研究,研究尚缺乏独立性。犹如朱宝荣在动物形象:小说研究中不应忽 。 , 一 一 视的一隅中所说:“纵观文学发展史,可以说动物的塑造已然构成形象系列,并因此 成为文学世界中一个不可轻忽的现象、一道韵味独特的景观。“但遗憾的是,学界对此 的反映显得迟钝,与时下出版界、媒体上有关动物议题的热闹( 如各种印制精美的动物 选题的图书以及动物世界、人与自然等电视专题节目) 相比,文学研究界、批评 界显得格外冷静。 i s 】另一方面,与聊斋志异中花妖鬼魅的篇章相比,对动物形象作 山东师范人学硕 j 学位论文 品的研究更是不堪一提。这对于聊斋志异的深入研究而言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 细读聊斋志异整部作品,虽然这些动物形象作品的数量有限,但却具有其特殊 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因而为了延续和深入这些篇章的探讨、研究,笔者试想在本文中 以聊斋志异中的动物形象为研究对象,从动物形象的渊源谈起,结合蒲松龄先生在 聊斋志异中创作动物形象的意图进行分析,突破原有聊斋志异中动物形象相关 研究成果的零散现状,在分类、归纳的基础上,对聊斋志异中这些动物形象从j 下、 反两个方面加以全面、系统地分析,试通过这些动物形象的分析来透视作者对社会及人 性的思考,对“兽性与“人性 的对比、碰撞甚至是颠覆。从而进一步证明这些作品 以及聊斋志异在中国文学史上不可替代的创作价值和地位。 4 山东师范人学硕1 二学位论义 第一章聊斋志异中动物形象的渊源及创作意图 第一节聊斋志异中动物形象的渊源 一、动物形象的滥觞山海经( 神话传说时期) : 动物形象并不是蒲松龄先生的首创,早在我国先秦古籍山海经中就记录了大量 的动物传说,出现了猩猩、鹦鹉、蛇、狮子、象等众多的动物形象。如在山海经南 山经首篇中讲到:“有兽焉,其状如禺而白耳,伏行人走,其名日狴狴,食之善走。 【9 】这罩将一只生动的猩猩形象完全的呈现在了读者面前。再如山海经西经中对鹦 鹉的描写“有鸟焉,其状如鹗,青羽赤喙,人舌能言,名日鹦鹉。 u o l 在山海经中 蛇是作为种重要的动物形象出现的,如山海经北山经中的传说:“北二百八十 里,日大成之山,无草木。其下多玉。是山也,四方,不可以上。有蛇名曰长蛇,其毛 如彘豪,其音如鼓柝。 【1 1 1 再如山海经海内南经中讲到“巴蛇食象的故事:“巴 蛇食象,三岁而出其骨。君子服之,无心腹之疾。其为蛇青黄赤黑。一曰黑蛇青首,在 犀牛西。 u 2 等。但是,在看山海经中这些动物传奇的同时我们也发现,在这一时 期,动物形象描写在文学作品中还没有什么特殊的意义,仅仅是对大自然中奇妙的动物 传说作了一个记录。 二、动物寓言的大量涌现春秋战国时期: 春秋战国时的诸子寓言中也有许多经典的寓言故事是与动物有关的,例如庄子山 木中的螳螂捕蝉、庄子秋水中的井底之蛙,出自韩非子五蠹的名 篇守株待兔,以及出自战国策燕策二的鹬蚌相争和战国策楚策四 的亡羊补牢等篇目。这些动物寓言故事都是借用人们所熟知的某一动物形象来对人 类进行警示和说教,从而到达相应的教育目的,可见这时的动物形象描写已经有了其特 殊的创作意图和目的,创作者借用这些动物形象和动物故事来表达自己的政治观点,从 而达到某种政治目的或抒发某种政治理想。可以说此时动物形象的描写步入到了一个全 新的时期。 三、动物故事的繁荣魏晋南北朝时期: 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众多的文学作品中出现了大量的动物形象,达到了动物故事 5 山东师范人学硕l :学位论义 的繁荣时期。例如东晋张华所著博物著作博物志,其卷三“异兽 中就记载了老虎、 狮子、牛、象、马、蛇等多种动物形象。而对聊斋志异影响甚霞的志怪小说集搜 神记中更是包含了多个的动物形象,例如卷二十有这样两则故事:“苏易者,庐陵妇 人,善看产,夜忽为虎所取,行六七罩,至大圹,厝易置地,蹲而守,见有牝虎当产, 不得解,匍匐欲死,辄仰视。易怪之,乃为探出之,有三子。生毕,牝虎负易还,再三 送野肉于门内。”【1 3 】又“孙权时李信纯,襄阳纪南人也,家养一狗,字日黑龙,爱之尤 甚,行坐相随,饮馔之间,皆分与食。忽一同,于城外饮酒,大醉。归家不及,卧于草 中。遇太守郑瑕出猎,见用草深,遣人纵火燕之。信纯卧处,恰当顺风,犬见火束,乃 以口拽纯衣,纯办不动。卧处比有一溪,相去三五十步,犬即奔往入水,湿身走来卧处, 周回以身洒之,获免主人火难。犬运水困乏,致毙于衡。俄尔信纯醒来,见犬已死,遍 身毛湿,甚讶其事。睹火踪迹,囚尔恸哭。闻于太守。太守悯之日:犬之报恩,甚于 人,人不知恩,岂如犬乎! 即命具棺椁衣衾葬之,今纪南有义犬葬,高十余丈。 【1 4 】 这两个故事在聊斋志异中都能找到相似的篇章,如和第一则一样描写老虎知情知义 的篇章赵城虎,以及同第二个故事相似的以性命保护主人银两的义犬。可见搜 神记对聊斋志异的影响不仅是在题材和形式上,还包括内容上。 四、动物故事的延续唐宋元时期: 唐传奇中有不少是与动物有关的,但大都是幻化的动物,例如任氏传中的狐狸 精,白猿传中的白猿精等。除此之外,我们熟知的柳宗元的寓言小品三戒也是 以动物为描写对象的,其中包含了临江之麇、黔之驴、永某氏之鼠三篇寓言故 事。作者在三戒的序中说:“吾恒恶世之人,不知推己之本,而乘物以逞,或依势 以干非其类,出技以怒强,窃时以肆暴。然卒迨于祸。有客谈麋、驴、鼠三物,似其事, 作三戒。 1 5 】可见作者是分别借至死不知何故的麋、无自知之明而丧命的驴以及因 依势所为而毙命的鼠来警戒世人:在没有自知之明,不知道自己实际能力的情况下,仅 仅是依靠外物的支撑,或依据想当然的过往经验,就以为自己是正确的,这终将会为自 己招来悲惨的祸患。用三种动物的可笑而悲惨命运来警示世人,寓意颇深。宋代的太 f 平广记中也有大量的动物形象作品,仅写虎的就有六卷,写蛇的有四卷,还有写禽鸟、 昆虫的等等,并且其中的写作模式、内容等都对后来蒲松龄写聊斋志异产生了深远 的影响。 五、动物形象发展的高潮明清时期: 明代马中锡的中山狼传也可以视作是关于动物的文言小说。作品讲述了墨者东 6 山东师范人学硕i j 学位论文 郭先生途中救了一只被追杀的狼,狼被救后不仅不知恩图报还要吃掉自己的恩人。且在 咨询一棵老杏树和一只老黄牛时,它们都认为东郭先生应该让狼吃掉。最后他们遇到了 一位儒者,老人用计谋将狼骗到了东郭先生装书的袋子罩,把狼打死了。在这则小说中, 虽然对狼进行了拟人化的描写,会说话会思想,但是狼身上的禽兽本性还是很准确地描 绘了出来。再有水浒传中与武松大战几个回合的吊睛白额大猛虎、三国演义里 背负刘备跳过数丈檀溪的“的卢”马等,虽然在整部作品中并不是主要的角色,但却在 相关情节中起到了点睛之用。到了清代,小说作品中出现了更多的动物形象,除聊斋, 志异外。沈起风的,谐铎,中也有不少动物形象,如j l - j :夫缚虎中那只灵活躲避重 一拳的邻家小猫,虎痴中痴守爱情的庞然大虎,都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 总之,从古代神话到寓言故事,从唐宋传奇剑观清小说,一动物形象在文学作品中盼 渊源可谓历史久矣,这些动物形象的描写或者仅仅为了记录一些奇异的传说,或者是烘 托了当时的氛围? 或者是为了证明作者的某种政治观点:达到某种教化作用乳f 且是不可 否认的,这些动物形象塑造的成功和作品的广泛流传为蒲松龄在聊斋志异中耀造那 些有血有肉、生动感人的动物形象奠定了一个良好的基础。 第二节聊斋志异中动物形象的创作意图 明代以前,小说地位相对低下,基本上是模仿唐传奇、拟话本。明代以后,创作者 更加重视对社会现实和人性的思考和批露。作为蒲松龄积聚一生精力创作的文言短篇集 聊斋志异,可以说就是蒲松龄对社会、对人性的一种浓缩与再现。而其中的动 物形象作品更是他其中的“托物言志之作。 首先,创作这些动物形象是蒲松龄发泄愤懑的一种方式。由于蒲松龄生活在一个动 荡的社会里,生活的困苦,科举考试的失败,兄弟妯娌的不和,使他体验到了世态的炎 凉,亲情的淡漠,感受到了民众的痛苦;蒲松龄长时期的困苦生活使得他与穷苦的民众 有着相近的生活遭遇,这样使他更加了解和熟悉处于社会底层劳动人民的生活和思想感 情,对政治的黑暗和腐败都有最直接和深切的认识。而蒲松龄经历了这一切,看透了这 一切,他愤恨黑暗现实对他这样处在社会最底层的民众的伤害,也愤恨在这种不良的社 会环境下造成的人性的丧失和泯灭。坎坷的生活境遇,使得蒲松龄拥有独特的思想意识, 这种对社会、对人性透彻的审视和思考,必须有一种宣泄的方式。正如蒲松龄在自志中 7 山东师范人学钡i :学位论义 写道“集腋成裘,妄续幽冥之录:浮白载笔,仅成孤愤之书:寄托如此,亦足悲矣! ”【1 6 1 在聊斋志异中蒲松龄借助花妖鬼魅等虚幻的世界,以其“高人一等”的写作造诣, 和“入木三分的讽刺效果,大胆的批露人性,善的、恶的、美的、丑的,充满了对人 性深层次的挖掘。而动物作为与人最为接近也最为真实的比较对象,“兽性 这个与“人 性”。针锋相对,截然相反的特质在他的作品中也就成了一个不可缺少的描写基点。他借 助个个动物形象,借助“兽性”与“人性”的对比把自己心中那“斗酒难消”的“磊 块之愁”酣畅淋漓的泼洒了出来。 。 其次,这些动物形象的设置直接体现了蒲松龄的创作思想。由于深受儒家传统思想 的影响,虽然经受了社会的动荡和生活的种种困苦,但这些依然没有改变蒲松龄对传统 的孝悌观念一父慈子孝、兄友弟卞弟、大妻和睦这一美好观念的略持。不仅在平常的生 活中,就连蒲松龄在教育学生的时候也是这样要求的。蒲松龄的朋友王永印“感于世情 淡薄,请蒲松龄撰写为人要则十二题 ,教育他的子侄。在为人要则中,蒲松 龄用十二个词语归纳了自己的处世之道,即:“正心;立身;劝善;徙义;急难;救过; 重信;轻利;纳益;远损;释怨;戒戏。【1 7 l 这十二个词语是蒲松龄自己的道德标准和 要求的高度凝练,这些道德标准同时也被作者运用到自己的著作聊斋志异中, 不仅塑造了个个善良美好的形象,也鞭笞了那些不齿于人类的败类。而在这十二题中, 第一题就是“正心”,这也是蒲松龄为人处世的首要道德标准。 正者,反乎邪之词也。今有人于此,共指之日:彼邪人也。夫其口鼻皆与人 同,而入共鄙之,以其不正者在心耳。甚至骨肉之间,亦用机械,家庭之内,亦疑 之而不敢相信。孟子云:人之异于禽兽者几希。几希者何物? 即心中一点正气也。 无此一点,尚得为人乎哉? 凡人忍心动,则欲害人;贪心动,则欲作盗;欲心动, 则欲行淫。然当其一念初萌,自己未尝不知其邪,便当急转,使之随起随消。此正 人与禽兽分界之处,只在人之自定。为人之念定,邪言不得而惑之;禽兽之念定, 良言亦不得而劝之也。【1 8 】 正人与禽兽的区别就在于正人在邪念乍起的时候只要控制了自己,就算是再多的引 诱也能够阻挡;而对于那些禽兽,如果它们的邪念已定,就是再多的良言进行规劝也不 会对它有所改变。“人性之所以为“人性 ,就是因为人能够控制自己,而一旦人性泯 灭,那么就连兽性也不如了。 g 山东师范人学硕l :学位论文 1 但是在社会动荡,官贪民穷的社会背景中,百姓连基本的生活都保障不了,还在乎 什么世情淡薄。在那样一种环境下,人们或者是在无意识状态下做着似人非人,非兽而 兽的行为。为了从混沌中摸索出光明,为了宣泄自己积闷于心的孤愤,为了呼唤美好的 人生理想,于是蒲松龄便想到应该让这些“非人而实人 的兽与“非兽而实兽”的人进 行一番对比,希望能够通过动物们美好的行为给世人以警醒,从而使人们找到精神世界 中前进的方向。 蒲松龄的这种“正心 思想完全渗透到了聊斋志异的每一个故事中,特别是这 些以动物形象为主角的作品,不仅为我们展示了= 拿丰富多彩的动物世界,而且,透过 这些动物更多的引发了人们对社会、对人性的思考。就像复旦大学的博士生靳新来在他 的博士论文铲人 与_ 兽,- 的纠缠鲁迅笔- - :f 的动物意象t 中谈到鲁迅写动物对所 说的那样鲁迅不是以兽写兽,而是以兽喻人,- 通过对兽的描写来隐喻、象征社会中的 某些入。鲁迅不是从动物学意义上来写兽:而是赋予兽以种种人文内涵、,从中寄寓着自 己对社会、对人生的思考和探求。 早在三百多年前的蒲松龄老先生又何尝不足昵? 他 不仅在作品里“大肆的褒奖了正人,有力的鞭笞了邪人,而且还辩证地表现了,人和 禽兽的相互转化”【1 9 】:某些时候当人们被邪念、被私欲蒙蔽了双眼时,或许会做出 犹如禽兽甚至连禽兽都不如的事情;而有些“禽兽之问或者是它们与人类之阉酶某种 情谊却往往会让人类都汗颜。 综上,蒲松龄既要发泄对社会、对人生的不满,又希望能用自己的正心思想改变当 时日益低下的社会风气,因而一个个饱含期望的动物形象就适时的出现在了聊斋志异 的作品中。 接下来,笔者将从正、反两个方面对聊斋志异中具体的动物形象进行分析、整 合,就正心思想及“人性一在动物身上的体现作具体地分析。希望通过这些动物形象来 透视作者对社会及人性的思考,对美好生活的寄托,对“兽性 与“人性 的对比、碰 撞甚至是颠覆。 9 山东师范人学硕 :学位论文 第二章聊斋志异中的正面动物形象及其渗透的俗世情怀 聊斋志异中动物作品中的动物大多是以证面形象出现的,篇章有蛇人( 卷 一) 、义鼠( 卷二) 、鸲鹆( 卷三) 、赵城虎、螳螂捕蛇、义犬( 卷五) 、狼 三则( 智) 、擒侠、鸿、象( 卷八) 、大鼠、牧竖、义犬( 卷九) 、车夫、 毛大福( 卷l 二) 共十五篇。作者在安排这些篇章的时候并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 但是从这些篇章中,笔者发现可以从“义”、“情”、“恩”、“智”四个方面对这些动物形 象身上所折射或蕴含的“人性”内容加以分析。 第一节义 所谓“义 即是指“侠义”。“侠义”精神一直被看作是聊斋志异中蒲松龄的写 作重点,这与蒲松龄本身的侠义精神是分不开的。首先蒲松龄的父亲就是一个乐善好施 的人,在其家道还算殷实的时候,就常常向吃不上饭的穷人进行施舍;而蒲松龄自身虽 然生穷凼潦倒,但是当他看到不公正的事情或者是面对贪官腐臣虐害人民的时候也往 往是拿起手中的笔对这些人或者是事情进行口诛笔伐,尽自己的绵薄之力。因而他的这 种侠义精神在作品聊斋志异中就很自然的表现出来了。其中涉及侠义的代表性动物 篇章有:鸲鹆、赵城虎、义犬、禽侠等几篇。 鸲鹆中能言善辩的八哥和主人在路途中遇到了困难,为了给自一己的主人凑盘缠, 八哥让主人把自己卖给了王爷,并且约定时间在城西的大树下见面。交易成功后,在王 爷未警惕时八哥飞回了自己的主人身边。我们从中不难看出,如果八哥就此生活在王爷 的家里,肯定会是过着“锦衣玉食 的生活,比与他的穷主人一起要安逸的多,但是这 只有情有义的鸟在富贵与情义面前选择的是后者。然而现实社会中让人类深感汗颜那些 因富贵而丢失气节的人,那些见利忘义,出卖朋友的小入充斥着整个社会,与这只八哥 相比,那些人的所作所为真的是不敢恭维。 老虎在人们的心目中一直是威猛残暴的象征,然而在赵城虎中展现在我们面前 的却是一只“义虎”。赵城里一位七十多岁老妇人的独生儿子进山时被一只老虎给吃了, 老妇人将老虎告上公堂,这只老虎后来良心发现,主动跟衙役到县衙认罪,县官判老虎 1 0 山东师范人学硕l :学位论文 为老妇人养老。本以为这是一出闹剧,没想到老虎真的担起了奉养老妇人的责任,甚至 比亲生儿女还要周到。数年后,老妇人去世了,这只老虎还跑到了老妇人的坟前“嗥鸣 雷动”,以示自己的哀伤。养老送终本是子女应尽的义务,然而,当这只老虎把老妇人 的独子吃掉后,竟然担当起了为人子女的责任,谱写了一曲感人泪下的“义虎”篇。这 个幻想色彩较强的故事,使在动物世界里具有吃人本性的老虎到了人类的社会中却承担 起了为赵城媪养老送终的子女义务,难怪人们要为这只老虎设立“义虎祠”,以纪念这 只有情有义的老虎。 同样以“义”字感动了人们的还有义犬中的那只大黑狗。某个人为了救自己身 陷牢狱之灾面临死亡的父亲,筹措了一笔银两,在去官府营救其父的路上几次三番的被 自己家养的大黑狗阻拦,这个人非常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