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4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湖南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摘要 湖南现存建国前出版的地方志4 0 0 多种,百分之九十以上为清代所修,当中 保存了大量灾荒史资料。本文以被誉为“湖南百科全书的光绪湖南通志为 主要对象,辅以其他方志,研究清代湖南的灾荒与荒政。综观湖南通志与各 地方志,跟灾荒相关的篇目主要散布在祥异、水利、堤防、塘堰、仓 储、诏谕、名宦、人物等部分,虽然不很集中,但通过总体分析我们还 是能概括其全貌。清代湖南以水旱自然灾害为主,且较为频繁,破坏巨大。清廷 通过完善地方行政机构与立法,加强对地方赈济事务的管理;地方政府一方面建 仓储粮、兴修水利、植树造林、扩种抗灾能力强的粮食作物预防灾害,另一方面 采用赈济、调粟、养恤和蠲缓等补救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自然灾害给湖南 社会造成的损失。方志对灾荒的记载不仅具有稳定性、连续性、时代性等特点, 且叙述精细,特别是大量灾荒诗的采用,加强其文学色彩,具有可读性。 与其他史料一样,湖南通志等地方志也存在着真伪繁简等诸多问题,在 内容上沿袭旧志,缺少考据,褒多贬少,甚至充斥讹误。通过对湖南通志与 龙阳县志有关顺治到同治二百年间发生在龙阳地区的水灾记载的横向对比及 湖南通志与各地方志就“己酉奇荒”记载的纵向对比,发现记载差异的主要 原因是受认识论及编纂时间、社会背景、编修经费等诸多因素的制约,同时也因 统治需要,往往打上强烈的主观烙印。这就要求我们在利用地方志进行灾荒史研 究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完成研究资料的初步收集、整理 工作。不能拘泥于文献记录提供的表面现象,而应透彻了解地方志的性质及其相 互关系等诸方面,辨析各类文献资料的详略优劣及可靠性,从而更好为灾荒研究 服务。 当然,尽管地方志存在一定的不足,但其仍然是迄今为止,研究古代湖南灾 荒中最为系统、详尽且权威的地方性史料之一,不仅展现了湖南地区灾荒及荒政 的特殊性,同时也传承了古代救荒的思想和理念,是我们从事灾荒研究不可或缺 的资料。 关键词:湖南通志地方志灾荒荒政 湖南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a b s t r a c t a b s t r a c t :t h e r ea r em o r et h a n4 0 0e x t a n tc h o r o g r a p h yo fh u n a np u b l i s h e db e f o r e t h ee s t a b l i s h m e n to fp r c ,9 0 o ft h a ta r ew r i t t e nd u r i n gt h eq i n gd y n a s t y ,m a n y m a t e r i a l sa b o u tn a t u r a ld i s a s t e r sa r ek e p ti nt h o s ew o r k s i nt h i sp a p e r ,t h ea u t h o r s t u d i e dt h eh u n a nc h o r o g r a p h ya sw e l la ss o m eo t h e rc h o r o g r a p h yt oi n v e s t i g a t et h e n a t u r a ld i s a s t e ra n dd i s a s t e rc o n t r o li nq i n gd y n a s t y i nt h eh u n a nc h o r o g r a p h y , d e s c r i p t i o n sc o n c e r n i n gd i s a s t e ra r em a i n l yk e p ti nc h a p t e r ss u c ha sy i x i a n g ,s h u i l i , t i f a n g ,ta n g y a n ,c a n g c h u ,z h a o y u ,m i n g h u a n ,a n dr e n w ue t c ,w ec a ng e taw h o l e i m a g eo ft h en a t u r a ld i s a s t e r sh a p p e n e di nt h a tp e r i o db yc o m b i n i n gt h o s es e g m e n t s t o g e t h e r f r e q u e n t l yh a p p e n e df l o o d sa n dd r o u g h t sb r o u g h th u g ed a m a g ei nh u n a n d u r i n gq i n gd y n a s t y q i n gg o v e r n m e n tt r i e dt oe n h a n c et h el o c a lg o v e r n m e n t s d i s a s t e rc o n t r o la b i l i t yb yr e f o r m i n gt h e i ra d m i n i s t r a t i v es y s t e m sa n dl a w s 。t h el o c a l g o v e r n m e n tb u i l tb a r nf o rf o o dr e s e r v e ,c o n s t r u c t e di r r i g a t i o nw o r k s ,p l a n t e dt r e e s , g r e wc r o p sm o r er e s i s t a n tt od r o u g h ts ot op r e v e n tt h en a t u r a ld i s a s t e r sb e i n gh a p p e n o nt h eo n eh a n d ,o nt h eo t h e rh a n d ,t h e ya l s oa d o p t e ds o m er e m e d ym e a s u r e ss u c ha s r e l i e v i n g ,t r a n s f e r i n gm i l l e ta n df i n a n c i a lh e l p se t c ,a l lt h o s er e d u c e dt h el o s sc a u s e d b yd i s a s t e r si ns o m ee x t e n t 。c h o r o g r a p h yn o to n l yk e p tas t e a d y ,c o n t i n u o u sa n d u p - t o - d a t er e c o r da b o u tn a t u r a ld i s a s t e r s ,b u ta l s og o o di ns t y l eo fw r i t i n g l i k eo t h e rh i s t o r i c a lm a t e r i a l s ,d u et of a c t o r ss u c ha st i m eo fc o m p i l a t i o n ,s o c i a l b a c k g r o u n d ,c h o r o g r a p h yt o os u f f e r e df r o mt h ep r o b l e m so ft r u ea n df a l s e ,s i m p l y f o l l o w i n gt h eo l do n e s ,l a c ko fi n v e s t i g a t i o n ,p r a i s em o r ea n dc r i t i c i z el e s sa n d w r o n gr e c o r d i n g se t c s o ,w em u s td i s c a r dt h ec o a r s ea n dk e e pt h ee s s e n t i a l ,d i s c a r d t h ef a l s ea n dk e e pt h eo r i g i n a lw h e nu s i n gt h o s em a t e r i a l s ,a n dg e tt h em a t e r i a l o r g a n i z e d ,s ow ec a nd oab e t t e rj o bi ns t u d y i n gt h eh i s t o r yo fn a t u r a ld i s a s t e r 。 t h o u g ht h e r e a r ep r o b l e m si n u s i n gc h o r o g r a p h y ,t h e ya r es t i l l t h em o s t s y s t e m a t i c a l ,d e t a i l e da n da u t h o r i t a t i v eh i s t o r i c a lm a t e r i a l si ns t u d yt h ed i s a s t e r h i s t o r yo fh u n a n t h o s es o u r c e sn o to n l ys h o wu st h ef e a t u r e so fn a t u r a ld i s a s t e r s a n dd i s a s t e rc o n t r o l si nh u n a n ,b u ta l s oc o n v e yt h ei d e a sa b o u td i s a s t e rc o n t r o lo f t h ep a s t ,t h u sb e i n gt h ei n d i s p e n s a b l em a t e r i a l si ns t u d yt h eh i s t o r yo fn a t u r a l d i s a s t e r k e y w o r d s :h u n a nc h o r o g r a p h y ;c h o r o g r a p h y ;n a t u r a ld i s a s t e r ;d i s a s t e rc o n t r o l ; l l 论文原创性声明 本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 论文中除了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不包括其他人或机构已经 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其他同志对本文的启发和所做的贡献均已 在论文中做了明确的声明并表示了谢意。 作者签名:凌廖铭 日期: 沙彦 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本人完全了解湖南科技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 学校有权保留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学校可以 公布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它手段保存论 文。保密的论文在解密后遵守此规定。 作者签名:a 禽场 导师签名:粕搠彩 e t 期:o - r g ,t 湖南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 选题的依据及意义 绪论 相对可靠的资料来源,是进行灾荒研究的基础。正史等文献除能够提供一些 相关普遍性典章制度外,难以提供与现代研究意义相匹配的各种地方统计资料、 基层登记制度、登记程序及其相关信息。而现存的能够反映一定时期具有地方特 色的文献,首推地方志。地方志是记载省、府、州、县等不同行政层级自然、政 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的资料性文献,不仅具有较强的连续性,而 且内容相当广泛。湖南现存建国前出版的地方志4 0 0 多种,百分之九十以上为清 代所修。我国地方志具有数量多、分布广等特点,保存了大量的灾荒及荒政记载, 对进行灾荒研究,有着重要的历史意义。同时,被誉为“文化宝矿 的地方志不 仅有着存史的作用,还有着资政、教化的功能,为科学决策提供参考,为经济建 设提供信息,为科学家提供资料,为思想教育提供素材。因此,通过对不同级别 地方志在编写过程中的优长与不足的对比,可为我们今天的修志工作提供借鉴作 用,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全面论证地方志在灾荒研究中的作用和价值,是本文 创新之所在。 2 国内外研究现状 史书、方志一直是灾荒史研究不可或缺的资料来源。近年,随着对灾荒研究 的进一步深入,人们的目光更为细微与独特,聚焦于某一特定的史书或方志,像 陈业新两( 汉书) “五行志”关于自然灾害的记载与认识;袁野的唐代的 。史学史研究,2 0 0 2 年第3 期,第4 3 4 8 页。 绪论 洪涝灾害一一两( 唐书五行志 有关记载研究,把史书中五行志作为 具体的考察对象,来探讨相关的灾荒问题。这些文章从史书、志书本身出发进行 灾荒研究,只是利用其中的原始资料,并没有研究两者之间的辨涯关系。安特利 雅扬库的为华北饥荒作证一一解读( 襄陵县志) ( 赈务) 卷,则揭示了地 方志文献中是怎样反映出国家养民职责的失败与传达一种有关救灾活动的积极 图景之需要这两者之闻的探讨过程,并测验地方志所搜集的资料是否能够作为老 百姓与朝廷及地方代表之间协调致的有效工具,在一定程度上论证史书、志书 在灾荒研究中的作用与价值。本文就是在此基础上再构思,通过对光绪湖南逶 志等地方志的探讨,进一步探讨地方志在灾荒研究中的作用和价值。 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为弄清楚地方志与灾荒研究的辨证关系,本文以湖南通志为主要研究对 象,对清代湖南地区的灾荒进行全面考察,从而发现方志在灾荒研究中的优长和 不足,分四个方丽进行构思: 第一部分即绪论部分,介绍论文选题依据、研究现状及研究思路与方法。 第二部分概括湖南通志等方志对灾荒及荒政的相关记载。包括湖南历史 上的自然灾害类型、规模及造成的影响等等。 第三部分突出湖南通志与其他地方志史料之闻的参证和互李 关系,运用 横向与纵向对比的方式,探究同一方志对不同地区灾荒记载的差异以及不同方志 对阍一灾荒记载的差异并分析产生此种差异的原因。 第四部分概述湖南通志在灾荒研究中的优长及其价值。 实事求是是本文写作自始至终坚持的态度。在坚持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的 基础上,本文综合运用历史学、社会学、灾害学、方志学等学科的理论知识与文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2 0 0 6 年第1 期,第1 5 2 0 页。 岱李文海、爱明方主编天有凶牮一一渣代灾荒与中潮社会,生活- 读 毒新知三联酗店,1 9 9 7 年叛。 湖南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本解读、对比、统计等方法。查阅的主要资料有:湖南通志等地方志,杨鹏 程的湖南灾荒史,巴兆祥的方志学新论,曾星翔等编中国方志百家言论 集萃等等;同时还查阅、参考了许多相关期刊上的学术论文。 第一章湖南通志等方志对灾荒及荒政的相关记载 清初,湖南于康熙二十三年( 16 8 4 ) 和雍正十一年( 17 3 3 ) 两次纂修省志, 仍仿前朝合湖北、湖南于一志为康熙湖广通志、雍正湖广通志。后者“据 康熙甲子旧志为本,而以类附益之。其目或增或并,总为三十一门,又附见者十 三门。”虬性长沙远隔洞庭,当时开局武昌,采访未周,故所载稍略,不及湖北之 详备云”。主要记载灾害的祥异附卷一星野中。直到乾隆二十一年( 17 5 6 ) , 由湖南巡抚陈宏谋、布政使杨延璋创修湖南通志,范咸、欧阳正焕纂,乾隆 二十二年( 17 5 7 ) 成书付梓。这是一部独立的湖南省志,上承康熙、雍正湖广 通志,续增雍正九年( 1 7 3 1 ) 至乾隆元年( 1 7 3 6 ) 湖南史事。正文凡三十七门, 约二十五万字。卷首列序、修辑姓氏、目录、凡例。凡例多达二十几项,对志的 体例更易、内容增删注释甚详,如祥异门单独立门,特别强调“堤堰于湖南, 为特重,以长( 沙) 岳( 阳) 常( 德) 澧( 州) 四府州,滨临江湖,地力肥饶, 势处洼下,非堤垸无以资捍卫、保田庐、事丰歉,湖南之异于他省,亦系于此。 突出“堤堰 ,体现了统治者对农业生产及减灾防灾措施的重视。是志体例类目, 皆斟酌精审,立法谨严,订正纠误,论证确凿,所收内容,较康熙、雍正湖广 通志为丰富,对后人修志有启迪和考据作用。在湖南方志纂修史上起承前启后 的作用。嘉庆二十一年( 1 8 1 6 年) ,二修湖南通志,二十五年( 1 8 2 0 ) 刻, 巴哈布、翁元圻等修,王煦、罗延彦纂。 光绪十一年( 1 8 8 5 ) 修成湖南通志二百八十八卷首八卷末十九卷。早在 同治初年,湖南巡抚李翰章便倡修,后任巡抚卞宝第等人玉成其事,曾国荃、郭 嵩焘等纂。是志体例谨严,资料宏富,上溯自秦汉以前传说,下迄同光史事,凡 关湖南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军事、民风习俗等史事的源流沿革、发生、发 永培、纪昀主编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第6 8 卷,海南出版社,1 9 9 9 年版。 湖南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展,无不博采文献,考证典籍,拾遗补缺,订正错讹,堪称“湖南的百科全书一, 它是湖南方志的总结,又是湖南方志的典范。对研究湖南的历史,是一部不可多 得的参考书和工具书。祥异志二卷,记湖湘历代重大灾异,虽不无天人感应 之疵,亦不失为自然变化的实录,同时对水利、仓储、蠲恤等有详细的记载,是 从事湖南灾荒研究不可或缺地方志史料。民国二十三年( 19 3 4 ) ,上海商务印书 馆缩印该志,合广东、浙江、湖北、山东、畿辅,汇印成精装本六省通志。本文 以光绪湖南通志为主,辅以其他方志;研究清代湖南的灾荒与荒政的有关问 题。 第一章湖南通志等方志对灾荒及荒政的相关记载 湖南通志中设有灾异一项,专门记载本地区发生的灾害和异常现象, 其中灾害的记载一般包括灾时、灾区、灾情三个基本要素。“灾祥之纪所以见天 人感应之理,毫发不爽也。书日: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殃祥 之降由于所作之善不善。天心仁爱,先期示象,盖由人之知所劝惩也 ,“灾祥叠 见,然历年久远,私家记载或有未祥,谨就耳目之所及者,胪而列之,俾后之观 者有所警戒。 虽然编纂的主观目的,停留在“天人感应”层面上,反映了当时 人的认识水平。但正是这些基层单位的记载,为我们提供了翔实而具体的灾害资 料,对于灾害规模的准确判断,灾害程度的确定,乃至于灾异与人类社会因素的 相关程度的探讨,都具有显著意义。方志中另一类灾害史资料是有关减灾防灾、 赈灾救灾的记载。减灾防灾主要集中在水利、堤防、塘堰、仓储等篇 目中,“夫善言地者,必征诸天时。而善言天者,必验乎人事。故稻人掌稼,下 地必以沟荡水,以防止水以潴蓄水,以洫均水。而旱干水涝之有备,所谓人定胜 永绥厅志序,宣统元年刻本。 第一章湖南通志等方志对灾荒及荒政的相关记载 天也。农夫人其勉哉! 其间对于劳动人民千方百计,历尽干辛万苦修筑坡堰、 开渠引水、修堤筑围、防洪排涝的诸多防灾减灾措施多有反映。赈灾救灾散见于 诏谕、名宦、人物等篇目里,叙述灾荒发生后,中央与地方政府及民间 所采取的救荒措施。 1 1 湖南通志等方志对灾荒的记载 湖南通志中的祥异志,专门记载湖南省历史上发生的自然灾害。据 祥异志的记载,自清代入关至光绪十年( 1 8 8 4 ) 湖南自然灾害次数依次为: 水灾3 3 0 次,旱灾15 0 次,雹灾8 3 次,疫灾5 1 次,虎灾4 6 次,蝗( 包括螟) 灾3 8 次,风灾3 4 次,地震3 3 次,雪灾2 4 次,雷灾1 3 次,山崩l3 次。须指出: “饥 往往是灾害的结果,但如果记载中没有讲到具体的灾种,则不予以统计。 如“康熙三十七年( 16 9 8 ) ,永明饥, 一般来说是先有“灾”,然后才会有“饥 , 并且应该是比较严重的灾害所致,但因不明具体原因,未计算在内。 水灾的地域分布属洞庭湖区频率最高,其中武陵( 常德) 2 8 次,华容和龙 阳( 汉寿) 各1 4 次,安乡1 1 次;其次是湘中红层盆地,长沙1 9 次,浏阳1 2 次;再次是涟邵红层盆地,新化、邵阳和武冈各1 1 次;另外十次以上记载的还 有衡阳1 2 次、平江1 1 次;最少的是湘西南北山地的桑植、龙山、大庸、绥宁、 通道及新晃等地,一次记载都没有。旱灾地域分布属衡攸红层盆地频率最高,其 中衡阳1 2 次,其次是洞庭湖区,再次是环湖丘陵区、沅麻简地、涟邵红层瓮地 及湘中红层盆地,记载最少的仍是湘西南北山地,仅绥宁有一次记载。 临武县志序,同治六年刻本。 湖南通志,卷二百四十四祥异志,光绪十一年刻本。 杨志荣在湖南省历史灾早时空分布规律一文中,依据现代气候条件、下垫面条件、 史料记载的均一性和保持县级行政区划的完整等四原则,将全省分为十个研究区,即洞 庭湖区、环湖丘陵区、湘中红层盆地、衡攸红层盆地、涟邵红层盆地、湘西北山地、湘 西南山地、沅麻盆地、湘南山地、湘东南山地。本文采用他的这一划分法。灾害学 1 9 9 4 年第四期。 湖南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不管是水灾还是旱灾,湘西南北山地都是记载最少的,这一方面固然是灾害 相对较少,再加上人口稀少,未造成人员伤亡或财产损失,或损失不大,没有成 “灾;另一方面是因为地处偏远,编志过程中未被重视,“灾祥前无考据,不敢 附会。检索湘西的部分地方志,对灾荒也有一些记载,如宣统永绥厅志载: 道光二十四年( 18 4 4 ) ,二月二十二日,大风吹拆教军厂演武厅,并坏民居 三百余家,时兵备使者王简春巡按永出谷赈之。 同治八年( 186 9 ) ,蝗食稼,禾半收明年大饥,斗米千钱。 光绪五年( 1 879 ) ,大旱,务塘水涸 光绪八年( 18 8 2 ) ,瘟疫流行,傩穰乃止 光绪九年( 18 8 3 ) ,瘟疫,死者二百余人。 湖南通志对灾荒的记载大致有以下几个明显的特点: 一是具有连续性。 方志撰写以区域性为主要特征,贯通古今。中国历代大多明文规定了修方志 的年限,如唐朝规定,府、州每3 年( 后改为5 年) 给尚书省兵部职方编送图经 一次:清朝规定,省、府、县志6 0 年编修一次,就使方志资料的保存具有连续 性和延续性,为我们的灾荒研究提供了一幅从古到今的历史沿革全貌。光绪湖 南通志是在参阅嘉庆湖南通志的基础上编纂而成,灾荒的记录上溯汉景帝 二年( 前15 5 ) ,中间没有间断,基本上保存了湖南地区自然灾害的全部发展历 程,具有较强的连续性。雍正湖广通志中对灾害的记载可追溯更远,春秋战 国时期的部分灾害都有记载,如“左传文公十六年楚大饥 。再有,湖南通志 的编撰者为李瀚章、卞宝第、曾国荃、李元度等,可谓当时湘籍的学者名流之辈, 他们根据各地方档案资料,从同治七年( 18 6 8 ) 开局采访,十三年( 1 8 7 4 ) 编辑, 雍正湖j 通志卷一,四库全书第5 3 1 卷,上海古籍出版社。 第一章湖南通志等方志对灾荒及荒政的相关记载 光绪五年( 1 8 7 9 ) 成书付梓,十一年( 1 8 8 5 ) 刊竟行世,先后历经1 7 年,增补 了清代大量灾荒的原始史料。 二是旁征博引,叙述精细。 湖南通志对灾荒的叙述不是简单的轻描淡写,而是参阅各地资料,特别 是府、县志资料来做补充说明,从而内容更加翔实。如康熙四年( 1 6 6 5 ) 长沙永 州大旱,竹结实如麦,民争食之。湖南通志为给读者更为清晰的印象,据江 华志补充道: 上年岁歉,民食匮乏,有“富尽粜,贫无籴。子母相泣难度日。女悲饿,儿 啼饥,嗷嗷待哺无生期”之谣。自富川迄临蓝之竹皆生华结实。道州志并同 永明志云:时竹实落地,复生小竹,新田竹实如燕麦,男妇竞扫以为食江 华令陈绍选作祭竹米文。 蝗虫灾害是湖南地区的主要灾害之一,湖南通志对其的记载很多,除“飞 蝗蔽天,晚稻无收等一般性叙述外,还引用长沙县志中群众根据老农的实 践经验总结了一套在本地行之有效的办法加以推广: 蝗飞则成团,喜聚不喜散。集则皆直向,无旁窜,无颠倒反顾。遗子多在浅 草与无草旷地墟墓间,尤其渊薮。入地有浅深,浅不及尺者,生子春夏之交,深 或尺许,或不仅尺许者,续生亦不过旬日内外,宜节次扑之乃尽初生如螳蠕动, 未能跃,伏于细草碎沙之中,若扑之太早,不尽死,或死而复生七八日后大如 豆,跃可尺许,宜趁此扑灭扑捕器具以竹扫把去叶者为最,其次取乡间捕鱼小 赶罾,易之以布障其后、左、右三面,虚其前一面倘遇蝗生子于平地及山坡中, 相度地面广狭,酌用人数多寡。牌甲偕业户前期约近邻同日来扑来者各带扫把 一柄,稻草一束,先于该处适中之地布草为圈,圈内留隙地,广阔约三四尺,挖 湖南通志,卷二百四十四祥异志,光绪十一年刻本。 湖南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去其土,深尺许,微窝如釜底然后各执扫把分布四面,从有蝗处围而扑之一 步紧一步,逼令蝗皆集中间草圈上在紧4 1 之- ,4 t 入- 4 - 窝中成团,即以其草火之 如是者两三周可立尽。或蝗生于歪窝不平之处,未便围而扑之者,以布赶罾装其 下,从上扑之,使跃入罾内,付之一炬。o 这些具体而微的叙述,不仅表明了资料的可靠性,同时也增加了全书的可读 性和适用性,使之成为真正意义的“经世致用 之书。 三是大量采用灾荒诗。 “文学艺术是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在各种文艺形式中,诗歌反映社会面貌 往往更加直接,更加清晰。 灾荒诗的应用,除其本身的文学功能外,更加把民 间悲苦渲染得淋漓尽致。如“乾隆四年( 17 3 9 ) ,( 安化) 牛灾至十二年( 17 4 7 ) , 毙者十九,五、六人挽负一犁。 王崇礼作人负犁诗: 力田宜趁秋,到处耕成耦。五人代一牛,此事忍见否。 我行过乡井,为民筹升斗升斗自何来,应知大地厚。 彼苍原好生,土膏势难剖。轭驾如枥伏,万顷一肩负。 牛兮果何罪,岂亦自诒咎。荒畴四砥平,四顾无牝牡。 可怜四碲裤,竞成两足走。块土化泥痕,得得尽人拇。 从兹莫鞭春,一鞭一敛手。寄语扶犁人,毋为叹牛后。 乾隆十八年( 17 5 3 ) ,安福夏旱,为谋生存,有人不得不抛弃结发十多年的 妻子,王文清作弃妇叹: 结发十五载,相欢无反目。年荒可奈何,有蕹在巾谷。 计尽谴妆行,情断不能续。儿女正扶床,不得顾骨肉。 湖南通志,卷二百四十四祥异志:光绪十一年刻本。 李文海:晚清灾荒中的诗歌描写,清史研究,1 9 9 2 年第4 期。 湖南通志,卷二百四十四祥异志,光绪十一年刻本。 第一章湖南通志等方志对灾荒及荒政的相关记载 此别虽已矣,且缓须臾死败奁无粉黛,新妆正伊迩 善事汝后人,非复贫家子相见或无期,魂梦还依倚。 盛世阜室家,夭桃映裱李。胡忍令仳离,谁当引为耻。 彩舆拥鼓吹,请妇出华门此妇殊呜咽,愤愤独有言 怪君情太薄,不念旧时恩当年誓偕老,至今共寒温 不幸遭凶岁,茶苦甘如荠。糠霰可共饱,沟壑可同逝。 我闻昔人言,饿死亦小事鬼也宁馁而,羞改平生志 举火焚其舆,徒从悄然去。 1 2 湖南通志等方志对荒政的记载 清代汪志伊指出,所谓荒政,“有预备于未荒之前者;有急救于猝荒之际者; 有广救于大荒之时者;有力行于偏荒之地者;有补救于已荒之后者。”我们把“预 备于未荒之前者称之为减灾防灾,“急救于猝荒之际者 称之为抗灾,“补救于 已荒之后者”称之为救灾赈灾。下面就从减灾防灾、抗灾和赈灾救灾三个方面来 看湖南通志中政府与社会所采取的调控措施。 1 2 1 减灾防灾措施 清代湖南的减灾防灾包括建仓储粮、兴修水利、植树造林及扩种抗灾能力强 的粮食作物等方面的措施。 第一,建仓储粮。应该说,建仓储粮是荒政政策的物资基础,清代很注意通 过储备粮食救灾。乾隆认为,仓储与救灾有密切关系,他指出:“储蓄之道,实 为吾养民之源。人人撙节爱惜,共励勤俭,留目前之有余,以补将来之不足,则 。湖南通志,卷二百四十四祥异志,光绪十一年刻本。 圆汪志伊:荒政辑要。 湖南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丰年有乐之休,而歉年无艰食之患矣。”清代湖南各地设有常平仓、社仓和义仓。 其中,常平仓的特征是以政府财力于丰年收购谷米,灾年赈粜,并由官吏管理; 义仓一般设于县城或乡镇,以富者议捐或课以特别税捐征集谷米,由官府派人管 理;社仓一般设于乡村,多采取分等凑集等办法积储稻谷,一般交当地缙绅富户 管理。社仓毕竟是设立在乡村的小型粮库,即便“有社谷近万石,也难免会“岁 久侵蚀 ,这就要常平仓、义仓配套使用,乾隆末安化知县冷舷“追还得十之三, 详请附贮常平仓备赈,邑人德之 。 据湖南通志载,至光绪十一年( 1 8 8 5 ) 粮储创造了历史的记录,总计达2 2 7 8 2 6 7 石,其中常平仓合计1 5 4 2 6 3 8 石,约占 总量的三分之二,社仓合计7 3 5 6 2 9 石,占总量的三分之一。 由此可见,清朝历代对备荒政策还是比较重视的,而民间相对而言则较为消 极应付,究其原因,其一,贫穷。尽管上述社仓合计总量占到三分之一,但绝大 多数是在官方的督促甚至压力下,由富绅捐及的,对普通民众而言,各种灾害不 断侵害其财物,能够维持生活已属万幸,不能顾及将来的日子。其二,对经理人 员的信任危机。咸丰朝以后社仓多为土豪乡绅把持,防赈时粮款也多为其所操纵, 贪污挪用,急亲缓疏,损害了人们积极备荒的心理。如汝城县仓储“经咸丰年间 多年丧乱,十室九空,遑问积谷! 同治而还,乡村团体各有筹储,。然大都虚张旗 帜,粉饰报官,如遇委员下乡调查,则随指富户一二仓,以抵塞其实贮。”又或 “因公挪作他用,及被豪劣侵蚀,故近来之积谷往往官催办而民虚应。无论不肯 结报,即结报亦属空文。况公署被匪焚烧之后,案卷灰烬,并一纸空文,复无从 稽查。一遇岁饥势必束手无策。 第二,兴修水利。兴修水利是减灾防灾最为有效的措施之一。清代是湖南兴 清高宗实录,卷七七。 湖南通志,卷二百四十四祥异志,光绪十一年刻本。 湖南通志积储,卷五十五,光绪十一年刻本。 汝城县忐,卷十三政典志财政上,民国2 1 年铅印本。 第一章湖南通志等方志对灾荒及荒政的相关记载 修水利成就较大的阶段。各地民众利用天然水源,增建水利设施。山区的溪、涧, 平原、丘陵地区的河流、湖泊都是可以利用的水源。农民只要修筑适宜的引水工 程、配备简单的提水设施,就能达到饮用灌溉的目的。如辰溪县以丘陵、山地为 主,康熙中知县亿世芳“增修渠堰以利民。“在滨湖各县之湖田,必须有坚固 之堤垸以为之保障,而堤垸之坚固,又在建筑上得其人与得其法,方可收一劳永 逸之效,虽十百年而无恙。倘或一旦崩溃,变成泽国,则城池仓库,悉归洞庭王 所没收,而流民之图,大有惨不忍睹之情景也。 因而滨湖地区,最突出的水利 建设就是围挽堤垸。康乾时期,洞庭湖的水利兴修达到高潮。 然而,围堤垦田虽然部分缓解了人口增殖与可耕地不足的矛盾,但又导致人 与水争地的矛盾。湖广总督陈宏谋疏言:“洞庭湖横亘八百余里,容纳川、黔、 粤、楚之水。滨湖居民多筑围垦田,与水争地。 乾隆二十八年( 17 6 3 ) 所颁的 诏谕指出:“洞庭一湖为川黔粤楚众流之总汇,必使湖面广阔方足以容纳百川, 永无溃溢。乃滨湖居民狃于目前之利困筑圩田,侵占湖地,而地方官又往往意存 姑息,不行禁止。若湖地渐就堙郁,则夏秋水发之时,必漫衍冲决,为泽国田庐 之患,倘或跨州连邑所在淹没,即所以私筑围田亦安能保无冲没? 利小害大诚灼 然可见者。开始认识到事态的严重性和利害关系。嘉道年间多次禁止私自围田 以畅水道。之后,湖广总督张之洞、湖北巡抚谭钟麟、湖南巡抚吴大徵三人在奏 覆洞庭西湖疏淤塞口议中提出,“唯有查明湖中1 日有堤垸,限以定数,不准再 有增加,其滨湖淤洲及私垸有碍水道者,酌量开挖刨毁。如有违禁私筑堤垸,私 肯官荒者,即令地方官督饬划除,分别严惩,以期让地与水,使有所归。 并于 湖南通志,卷一百四名宦志,光绪十一年刻本。 南县乡土笔记堤工办法,民国1 8 年石印本。 湖南通志,卷一百五名宦志,光绪十一年刻本。 湖南通志,卷首四诏谕,光绪十一年刻本。 南县志备忘录,民国2 6 年抄本。 湖南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光绪八年( 1 8 8 2 ) ,从南洲开始清理湖田。“申明定例,严禁私筑堤垸,私肯官荒。 凡有淤洲,苟无碍于水道,亦只准官为招佃,不准民间指请升科。即有昔为湖业, 今成陆地之处,亦只准豁除渔科,不得籍水占地。 在官方兴修水利的同时,普通民众也以自己的方式兴修水利。临湘县“聂市 介山溪间,夏月水暴涨,土人患之”,沈定河“捐三百余金于对岸筑长堤半里许, 水患以息。 除此以外,清代湖南在防旱排涝方面也有一些成绩,宁乡“营置沟洫所以备 旱涝也。涝则泄之,早则潴之,平皋沃衍之区固如此矣。水乡则重在堤防,而山 陬又重在坝堰。堤防用以御水,坝堰用以引水也。” 酃县“绝壁高崖,有自十余 里引泉灌溉者。 第三,植树造林。森林可以保持水土,调节气候,降低灾害强度。清代湖南 各地在植树造林和保护森林方面采取了一些措施。康熙中衡州协都司杨明锦称 “回雁峰为火星,与郡南门对峙,致多火灾,惟广植树木可禳 ,他“督兵绕峰 种树,越数月,青翠郁然,火灾渐息 。 雍正中任武陵县丞王原洙,“每单骑督 修堤障,均堤亩,除积弊,定岁修,督种树。 光绪二十一年( 1 8 9 5 ) 春,巡抚 吴大潋劝桑,“大潋饬醴邑频年饥谨,民不聊生。由苏杭购采湖桑苗数万株,船 运至具,散发民间,且刻书教以植法。 在保护森林方面,汝城县在光绪二十六 ( 1 9 0 0 ) 年“呈请立案”,并于二十七( 19 0 1 ) 年成立“农桑局”,“赁寿江侧民 房办公 ,其作用之一便是“保卫森林。 哪南县志备忘录,民国2 6 年抄本。 固临湘县志人物,同治十一年刻本。 宁乡县志县年纪,民国3 0 年铅印本。 酃县志,清同治十二年刻本。 四湖南通志,卷一百九名宦志,光绪十一年刻本。 唧湖南通志,卷一百五名宦志,光绪十一年刻本 醴陵县志大事记,民国3 7 年铅印本。 卿汝城县忐建置,民国2 1 年铅印本。 第一章湖南通志等方志对灾荒及荒政的相关记载 第四,扩种抗灾能力强的作物。汝城县原来“田产岁惟一稔,秋收后不复栽 种,惟热水地方间用点种法,续种日番子,其他文明( 乡) 种豆麦,濠头北 水种油菜或村庄附近围种蔬品而已,于是“集股设立农桑( 局) ,提倡冬种 。 另外,旱粮作物麦类、薯类、土豆、玉米、高粱等得到进一步的推广和扩种。 1 2 2 抗灾措施 如果说在备灾方面,民众基本持消极态度,灾害一旦来临,民间的反应要积 极得多。毕竟挣扎在饥饿甚至生死边缘的是普通民众,不可能坐以待毙,等着朝 廷或官府的救济,而必须积极主动自救。咸丰四年( 1 8 5 4 ) ,保靖有“野猪坏禾 稼”,于是“纠众杀毙野猪一双”;五年( 1 8 5 5 ) ,“铁厂河中急流处突起石角,船 户稍不戒触之辄坏舟,后议“纠众于岸用缆曳倒,始无虞。 当然,这些仅仅 是聚众能解决的事情,一旦面临较大规模的灾害,民众就必须在官方的直接指引 或参与下,方能对抗自然灾害。主要包括抗洪救灾、治蝗、防疫治病等措施。 第一,抗洪救灾。乾隆某年武陵大水,“堤岸因水涨渐至溃决,居民震恐 , 知县沈华“亲诣公所,筑土瓮石,以杀水势,堤固如初。 咸丰十一年( 1 8 6 1 ) 沅水大涨,常德城外花苗堤“堤址蛰陷,势危甚。 知府恽世临“方巡堤,吏民 掖以归。世临叱之日:吾誓与堤存亡。兵役感奋,争取土护堤,堤卒完。亡何 蛟水发,一昼夜涨数丈。世临亟视堤,浪涌及足,屹不动,水复退数武,堤亦亡 恙。光绪二十七年( 1 9 0 1 ) ,南县夏“水势浩大,堤防尽溃”,通判赖承裕“亲 赴冲口救险,经数日夜,不遑食寝,护城各垸幸获保全”。 汝城县志实业,民国2 1 年铅印本。 保靖志稿辑要灾祥,同治六年刻本。 湖南通志,卷一百六名宦志,光绪十一年刻本。 湖南通志,卷一百五名宦志,光绪十一年刻本。 南洲厅志书草稿,光绪三十三年刻本。 湖南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二,治蝗。蝗灾肆虐,往往造成农作物和竹木被食殆尽,粮食减产甚至绝 收的后果,故官府和民间对此都比较重视,在实践中总结了不少治蝗的经验。如 咸丰七年( 1 8 5 7 ) 长沙、善化等2 0 余州县发生蝗灾,湘抚骆秉章督州县扑捕, 以谷易蝗,并收蝗子。祁阳“官募民扑蝗,费谷无算。 大云市周某“扑蝗子最 多,不受粟而求赏冠戴,时人称蝗爷。 第三,防疫治病。瘟疫发生时,如果处理不及时,会引起大规模的传染。因 此,防疫治病也是抗灾的重要措施之一,如“道光已酉( 1 8 4 9 ) 大饥,瘟疫传染”, 胡先兆积极医治,“救活无算 。 1 2 3 赈灾救灾措施 桃源县志载:“救荒无定法,风土不一,山川异。荒有二难,日得人难, 日审户难;救荒有三便,日极贫之民便赈米,日次贫之民便赈钱,日稍贫之民便 转贷;救荒有六急,日垂死贫民急食干粥,日疾病贫民急医药,日病起贫民急汤米, 日既死贫民急墓瘗,日遗弃小儿急收养,日轻重系囚急宽恤;救荒有三权,日借 官钱以籴粜,日兴工役以助赈,日借牛种以通变;救荒有六禁,日禁侵渔,日禁 攘盗,日禁遏籴,日禁抑价,日禁宰牛,日禁度僧;救荒有三戒,日戒迟缓,日 戒拘文,日戒遗。”清代湖南赈灾措施大致可分为赈济、调粟、养恤和蠲缓等形 式。 第一,赈济。 赈济政策依赈济内容及方式,主要包括以下几类: 湘潭县忐五行,清光绪十五年刻本。 祁9 1 1 县志,民国2 0 年刻本。 永定县乡土志政绩,光绪三十二年刻本。 桃源县志,光绪十八年续修本。 第一章湖南通志等方志对灾荒及荒政的相关记载 一是赈谷。光绪壬午,岁饥。永定县令杨靖渤“谕大户出谷助赈,按亩输钱, 采运米谷0 二是赈款。康熙五十五年( 1 7 1 6 ) ,“时值水灾 ,巡抚李发甲“借帑银五千 两以赈。圆同治元年( 1 8 6 2 ) 六月,石门“河水暴涨二丈余刀,知县“奉上宪查 灾十五条,提厘钱一千串给赈 。 三是工赈。以工代赈是古代赈济方式中行之有效的一种形式。道光十一年 ( 1 8 3 1 ) 武陵大水,“堤崩,城不没者三版,巡抚吴荣光奉命勘灾救灾。但由于 灾民近十万户,而他所携赈银仅8 0 0 0 两,于是采取工赈办法使民自食其力: 五县十万户,口食将难继。 我携八千镪,为e l 已不逮 是时水将退,亦宜田庐卫。 亟尔堤防修,均尔工段记。 庶几食尔力,或免守土戾。 行行畚锸起,烈烈风日彗。 光绪二十一年( 18 9 5 ) 浏阳大旱,谷物无收,湖南巡抚陈宝箴请欧阳中鹄主 持办赈。欧阳在谭嗣同协助下,招民到南乡采煤,以工代赈。 但工赈之法的运 用也有其局限性,灾民中的老弱病残就无法得到赈物或赈款,而且也不是每个地 区都有足够大或足够多的工程项目,或恰好是在遇灾时要建设公共项目,这样也 就难以运用工赈之法,对于因大灾或小灾而致生活陷入困境的灾民来说,也不都 适宜采用工赈之法。 永定县乡土志政绩,光绪三十二年刻本。 湖南通志,卷一百三名宦志,光绪十一年刻本。 石门县志,同治八年刊。 湖南通志,卷二百四十四祥异志,清光绪十一年刻本。 浏阳县志,中国城市出版社,1 9 9 4 年版,第8 6 3 页。 湖南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四是赈贷。赈贷也是政府赈济灾民的一种重要形式,不同于其它赈济方式的 是赈贷是采取借贷的形式,即政府向符合条件的灾民贷以粮食、银两等,以解决 灾民生活或生产方面的困难。灾民在规定的时间内向政府偿还所欠赈物或赈款。 赈贷是有偿救济的一种方式。以是否收取利息来划分,赈贷有两种方式:一种是 只还本不取息,一种是既还本,又取息。如古丈坪之义仓,“遇荒则薄息出贷, 岁熟则并息取偿 。 第二,调粟。 调粟政策可以分为三大类:移民就粟、移粟就民和平粜。 一是移民就粟。光绪二十一年( 1 8 9 5 ) ,醴陵“被灾甚于往岁,早稻所获, 仅十之三,中晚稻通县皆赤 ,虬睢此次饥荒,非巨款不能济 ,而当时根本无法 筹集这样一笔巨款。于是有人提出一整套移民就粟的办法,“令富者悉留守土, 安慰贫乏,护送荆阳各熟郡就食,饥民未到前半月,札饬经过地方,预钱米,人 日给米八合,钱二十。饥民日行二十里,到即给发,既已经之处,不得再往。疾 病委员调治,死亡地方掩埋。如此既省转运之繁费,饥民又不至流离失所,经过 之处亦无滋扰。既有官管,更不至因饥为乱。迨来春下种之际,令壮者先行回籍, 官给种粮以为赈,县发储备仓,各境发社仓,富室出赢余以为贷。凡劝相劳农与 夫得种趋耕,一如古曾孙田唆,至周至秘。庶数年之后,可复元气。老弱妇女, 则俟早稻将熟之候,委员尽数护归,揆时度势,莫有善于此者。 事实上,灾民 流动很不稳定,官府的管理也有限,因而此种方案难以落实,在方志中并不多见。 二是移粟就民。同“发义仓 而赈民所不同,移粟就民是从别的地区调拨粮 食于灾区来救济灾民。道光二十九年( 1 8 4 9 ) 赵炳言为湖南巡抚,“时大饥。炳 古丈坪厅志,清光绪三十三年石印本。 醴陵县志人物志,民国3 7 年铅印本。 第一章湖南通志等方志对灾荒及荒政的相关记载 言出私钱籴湖北米千石,沿途赈贷,并饬州县发常平仓谷遍贷乡民。初,官吏劝 捐助赈莫之应,闻炳言来,争输钱谷恐后。乃设粥厂城外,米百石为一厂,厂凡 二百,每厂可栖数百人,日给粥二次,粥必亲尝,凡三阅月始罢。州县灾尤重者 遣官赍银谷往赈。又疏请借给乾州、风凰各厅苗民谷,全活数十万人。是年湖北 饥尤甚,民皆日:夺我赵公,使我至此,南来就赈者万余人。有些地方官善 于运用市场价值规律移粟就民。如康熙时湘阴某年遭水灾,“谷贵甚上,官平其 值而益昂”。知县熊学熊“出示增其值,远商闻之踵至,不十数日价贱于前。国 三是平粜。平粜之法虽不只是为救灾之用,其对稳定农业生产等都有积极作 用,当代世界主要国家采用的平抑农产品市场价格的做法同中国历史上的平粜之 法大致相当。原因在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考试风纪教育及寒假安全
- 建筑设计规范与施工流程试题库
- 金融科技区块链技术创新与应用方案
- 2025年经济法概论考点回顾试题及答案
- 2025年辽阳营口鞍山三市中考语文5月模拟试卷附答案解析
- APP开发技术支持协议
- 社会责任承包协议
- 中级经济师考试应试策略及试题答案
- 2025年市政工程数据分析试题及答案
- 农田流转服务协议
- 广东省广州市增城区2025届九年级下学期中考一模历史试卷(含答案)
- 大学班会课件
- 2025年云计算与大数据技术考试试题及答案
- 纳西族文化课件
- 矿石加工中的化学工艺安全技术考核试卷
- 水利水电工程技术术语全
- 2024-2025教科版科学一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测试卷及答案
- 医疗器械研究报告医疗器械产业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分析报告(2025年)
- 数字孪生技术在智慧能源系统中的挑战与机遇
- 抛石专项施工方案
- 陕2022TJ 067 厨卫装配式钢丝网混凝土排气道系统建筑构造图集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