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史专业论文)唐玄宗时期荒政初探.pdf_第1页
(中国古代史专业论文)唐玄宗时期荒政初探.pdf_第2页
(中国古代史专业论文)唐玄宗时期荒政初探.pdf_第3页
(中国古代史专业论文)唐玄宗时期荒政初探.pdf_第4页
(中国古代史专业论文)唐玄宗时期荒政初探.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中国古代史专业论文)唐玄宗时期荒政初探.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 灾荒贯穿于中国古代社会,历代封建王朝对荒政都十分关注。本 文拟以唐玄宗时期的荒政为主要研究对象,从水、早、蝗、震等几种 主要自然灾害入手,在查阅大量史料的基础上,试从以下几方面对玄 宗朝荒政作一研究: 第一章辑录有唐一代的水、旱、蝗、震等自然灾害情况,包括其 发生频率、季节、地域以及发展趋势等特点。第二章详细搜集了玄宗 朝各种自然灾害的相关史料,并作逐一分析。第三章从灾前防御和灾 后救治两个方面分析玄宗朝的经济政策以及救荒措施,从人文、政治、 经济的角度论述玄宗朝荒政之具体特征,并分析其优势及局限性。 玄宗朝自然灾害频繁发生,是生态环境变化、气候变暖等因素影 响的结果。尽管玄宗朝采取了许多卓有成效的救荒措施,但是因被动 救灾的消极影响和时代的局限,对自然灾害发生的原因不能认识清 楚,因而难以根治,这应为我们今天所引以为诫。因此,我们只有更 好地总结和吸取前人的经验和教训,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才能对今 天的经济建设和环境保护有所补益。 关键词唐玄宗朝,灾荒,荒政 a bs t r a c t p o l i c i e sf o rs e t t l i n gd i s a s t e r sa r et h ep h e n o m e n at h a tm n t h r o u g ht h e h i s t o 搿o fa n c i e n tc h i n a t h ef e u d a lg o v e m m e n t so fa l ld y n a s t i e sh a d p a i dm u c ha t t e n t i o nt ot h e m i nt h i sd i s s e r t a t i o n ,m ea u t h o ri sg o i n gt o a n a l y z e t h ep 0 1 i c e sf o r s e t t l i n g d i s a s t e r si nt h e p e r i o d o fe m p e r o r x u a n z o n go ft a n gd y n a s t ) ,矗o mt h ea s p e c t so fn o o d ,d r o u g h t ,1 0 c u s ta n d e a r t h q u a k eo nm eb a s i so f m a s s i v eh i s t o ud o c u m e n t s c h 印t e ro n ei st h es u m m a 眵o f d i s a s t e r so ft h ew h 0 1 et h n gd y n a s t y i nm i sc h 印t e r ,t h ea u t h o rh a sc 0 1 l e c t e da ut h eh i s t o r yd o c u m e n t sa b o u t d i s a s t e r ss u c ha sn o o d ,d r o u 曲t ,l o c u s ta 1 1 de a n h q u a k eo ft h ew h o l et a n g d y n a s t y , a sw e l la st h e i rp r o d u c i n g矗e q u e n c y , s e a s o n s , z o n e sa n d d e v e l c i p i n gt r e n d s c h a p t e rt w oi st h ed e t a i l e da n a l y s i so nt h ep o l i c i e sf i o r s e t c l i n gd i s a s t e r so ft h ep e r i o di ne 瑚p e r o rx | u a n z o n g i nm i sp a r t ,t h e a u t h o rh a sc o l l e c t e dm er e l e v a mh i s t o r yd o c u m e n t so fa l l t y p e so f d i s a s t e r so ft h ep e r i o di ne m p e m rx u a n z o n g ,a n dm e nm a d ead e t a i l e d a n a l y s i st o w a r dm e m c h a p t e rt h r e ei s t h ed e t a i l e dp 0 1 i c ya n a l y s i sf o r s e t t l i n g t h ed i s a s t e r s ii nm i sc h a p t e r ,t h ea u t h o rh a sa 1 1 a 王y z e dm e e c o n o m i cp o l i c i e sa n dm e a s u r e sf o rs e t t l i n gd i s a s t e r si nm ep e r s p e c t i v e s o fd i s a s t e rp r e v e n t i o na n da l m s g i v i n g m e a n w h i l e ,t 1 1 ea u t h o rh a ss t u d i e d t h e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o ft l ep o l i c i e sf o rs e t t i n gd i s a s t e ri nt e r i n so fc u l n , p o l i t i c s a n d e c o n o m y , a n dm e n a n a l y z e d t h e a d v a n t a g e s a n d d i s a d v a n t a g e so f t h ep 0 1 i c i e s g e n e r a l l ys p e a k i n m ef r e q u e n tp r o d u c i n gd i s a s t e r si nm ep e r i o do f e m p e r o rx u a n z o n g w e r e廿1 er e s u l t so fi n c e s s a n te n v i r o l l i n e n t a l d e t e r i o r a t i o na r l dw a r m i n gc l i m a t e a 1 t h o u g h1 0 t so fe f 俺c t i v em e a s u r e s h a db e e nt a k e ni nm ep e r i o do fe m p e r o rx u a n z o n g ,a n da sm er e s u l t so f t h ep a s s i v er e d r e s sp 0 1 i c i e sa j l dt h e1 i m i t a t i o no ft h et i m e s ,t h ee f f e c t s w e r en o ts og o o da sp r e d i c t e da n dt h ep r o b l e m sc o u l dn o tb es e t t l e d t h o r o u g h l y ,w h i c hi sag o o dr e f e r r e n c ef o ru st o d a y - n o w a d a y s ,w e , 中央民族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作者声明 本人声明:本人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取得的 研究成果。对前人及其他人员对本文的启发和贡献已在论文中作 出了明确的声明,并表示了谢意。论文中除了特别加以标注和致 谢的地方外,不包含其他人和其它机构已经发表或者撰写过的研 究成果。 本人同意学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暂行实施办 法等有关规定保留本人学位论文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资料库送 交论文或者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中央民族 大学可以将本人学位论文的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 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者其它复制手段和汇编学位论 文( 保密论文在解密后应遵守此规定) 。 作者签名:弛 日期:垃年尘月笙日 刖置 在自然灾害长期为患的中国,荒政及其所折射的民生问题,是历朝统治者治 国安民的重要课题。唐代是自然灾害比较频繁的一个历史时期,救荒减灾对唐政 府稳固统治、安定社会有重大的意义。关于灾荒史的研究,并不是一个陌生的课 题。目前有关唐代荒政研究己取得了丰富的成果,有些学者侧重历史地理的作用, 而有些学者侧重人为因素,对唐代荒政作了比较全面的探讨。玄宗朝是唐朝一个 承前启后的时期,然学者对此时荒政的研究涉及不多,专题性论著亦较少,全面 的研究尚不够深入,还有待从其社会背景、诱发因素、治理措施以及历史影响等 层面作系统探讨。 笔者通过系统检阅此前的研究成果,发现对玄宗朝荒政的研究,尚有进一步 丰富拓展的学术空间。现将这方面的研究成果分述如下: 鉴于灾荒及其影响,历朝学者均有较大关注。如两唐书、资治通鉴、 册府元龟等史籍中均有大量记载。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以来,许多优秀的学者 作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研究,在中国初步建立了具有现代意义的灾害学理论和系 统的救灾思想。邓云特出版了中国救荒史,1 该书详细论述了中国历代灾荒 情况、救荒思想和主要救荒政策,其规模之宏大,内容之翔实,堪称当时中国灾 荒史的开拓之作。陈高佣先生的历代天灾人祸表,2 统计了中国自先秦至民 国的各种自然灾害,虽然资料不是很翔实,统计也不是很准确,但对今天灾害史 的研究仍具有参考价值。 新中国建立以后,因为多方面的原因,灾害学及相关研究经过一段时间的沉 寂,又重新兴旺起来,涌现了很多优秀的史学家,写出了大量与唐朝灾荒史有关 的著作。其中,吕思勉先生的隋唐五代史3 中对唐朝灾荒的预防政策、措施 等均有较详细的阐述。袁林的西北灾荒史对我国西北地区的自然灾害的研 邓云特:中国救荒史,北京出版社,1 9 9 8 年9 月。 2 陈高佣:中国历代天灾人祸表上海书店根据暨南大学1 9 3 9 年版影印,1 9 8 6 年6 月。 4 吕思勉:隋唐五代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8 4 年。 袁林:西北灾荒史,甘肃人民出版社,1 9 9 4 年。 究有独到的见解,为研究唐代的灾荒提供了珍贵的资料和独特的视角,是关于灾 荒史的一部不可多得的好书。盂昭华先生的中国灾荒史记5 对从上古到当代 的灾荒问题作了详细分析,此书对唐代的灾荒政策、农田水利建设、仓储等几个 方面作了系统论述。张弓的唐朝仓廪制度初探5 是一部全面记载唐朝仓廪制 度的专著。对唐朝正仓、转运仓、义仓、太仓、常平仓、军仓等进行了分类研究。 此外,竺可桢通过科学的分析和统计,得出了中国历史上气候变迁的规律,7 值 得关注。 关于唐代水旱灾害的论文主要有:刘俊文唐代水害史论4 一文中认为, 唐代水害严重,其原因除了降雨、河决、海啸等自然因素之外,还有社会因素的 作用,而统治者对水害的预防和及时救助,使得“天人合一”的观念深入人心。 薛平拴的唐代关中地区的自然灾害及其影响。认为,唐代关中水灾和旱灾的 发生具有明显的季节特征,早灾则大多集中在春、夏两季,而水灾绝大多数集中 在秋季,尤以农历八月最为频繁。李文澜在唐代长江中游水患与生态环境诸问 题的历史启示”认为,湖北是我国自然灾害特别是水灾比较频繁的地区之一, 但在隋唐时期却相对稀少,发生频率低于前后各个时期。这固然与长江流域在唐 代的森林植被保护良好和湖泊天然的防洪泄洪能力有关,但也与唐人在治理大江 时采用江水分流的措施有关。吴孔明的浅议唐代的自然灾害读( 资治通鉴) 札记”中认为各种自然灾害产生的原因之间既有一定的联系又各不相同,唐代 自然灾害具有季节性、区域性、普遍性、群发性、突发性和前重后轻的发展趋势 等特点。袁野唐代的洪涝灾害两 有关记载研究”中则 根据现代科学理论重新划分唐代洪涝灾害的种类,在考订史料可信度的基础上, 统计了唐代洪涝灾害的时空分布,以及在行政地理区域和自然地理区域中的分布 规律。此外,首都师范大学2 0 0 4 届硕士生刘洋的硕士论文唐代黄河长江流域 5 孟昭华:中国灾荒史记,中国社会出版杜,1 9 9 9 年。 6 张弓:唐朝仓廪制度初探中华书局,1 9 8 6 年。 7 竺可桢: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初步研究,竺可桢文集,科学出版社。1 9 7 9 年。 。刘俊文唐代水害史论,北京大学学报1 9 8 8 年第2 期。 薛平拴:唐代关中地区的自然灾害及其影响,陕西师范大学学报1 9 9 8 年第1 2 期。 ”李文澜:唐代长江中游水患与生态环境诸问题的历史启示,江汉论坛1 9 9 9 年第1 期。 ”吴孔明:浅议唐代的自然灾害读( 资治通鉴) 札记,渝西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 0 0 4 年3 月。 ”袁野:唐代的洪涝灾害两( 唐书五行志) 有关记载研究,首都师范大学学报 2 0 0 6 年第1 期。 2 的水患与蝗灾中,注意到蝗灾与水患之间存在着某种必然的联系,证明水患确 实是蝗灾的另一重要诱因,将其作为两大流域水患的连锁性灾害附带进行阐述。 关于唐代蝗灾的论文主要有:张剑光、邹国慰合著的唐代的蝗害及其防治 ”主要从唐代蝗害的特点、蝗害的防治等几个方面论证,认为蝗害是唐朝历史上 一种比较大的自然灾害,不但发生的次数频繁,而且受灾面积较广,使彳导唐代的 农业生产遭到了极大的破坏,人民生活受到了巨大的影响。在社会防御蝗害能力 十分低下的条件下,唐朝政府面对蝗害仍能勉尽人事,进行抗灾活动,这是十分 不易的。阎守城的唐代的蝗灾“中认为,唐代蝗灾发生的地域可分为河泛蝗 区,沿海蝗区,滨湖蝗区及内涝蝗区。蝗灾的救治与国家兴衰有密切关系,姚崇 灭蝗为开元盛世的出现做出了重要贡献,并对蝗灾成为唐末农民起义的重要诱因 这一观点进行了论述。此外,幺振华的唐代灭蝗思想与对策“从思想的角度 分析这一自然灾害,见解独到。 关于唐代震灾的论文主要有:童圣江的唐代地震灾害时空分布初探”总 结出唐代地震的时空分布规律性特点:一、从空问分布来看,唐代的地震带集中 在关内、河东、河南道、江南道、剑南道,以及陇右道东部;二、从时间分布来 看,唐代地震主要发生在春季,其次是夏季,尤以春夏之交最多;三、唐代地震 多发的高峰期约在公元7 7 7 年至7 8 8 年,即唐代宗大历二十年至唐德宗贞元四年 间,1 2 年间共发生7 次地震,约占总数的1 7 7 ;四、地震伴随着地下涌泉、地 生毛、雨粟等现象。此外,还有薛平拴的唐代关中地区的自然灾害及其影响 ”对唐代地震也作了比较详细的分析说明。 关于唐代荒政的论文主要有:周尚兵唐代长江流域农业自然灾害的人事因 素考察”、唐代长江流域土地利用形式及自然灾害原因”等,在这两篇文章 中,作者认为,长江流域上游走的是人与自然和谐一体的经济发展道路,生态环 境保持较好,故少有灾害,中下游地区经济发展走的是与山林、水泊争地的道路, ”张剑光、邹国慰:唐代的蝗害及其防治,南都学坛1 9 9 7 年第1 期。 “阎守城;唐代的蝗灾,首都师范大学学报2 0 0 3 年第2 期。 ”幺振华:唐代灭蝗思想与对策,文化史论2 0 0 5 年第3 期。 ”童圣江:唐代地震灾害时空分布初探,中国地理历史论丛2 0 0 2 年第1 7 卷第4 辑。 “薛平拴:唐代关中地区的自然灾害及其影响,陕西师范大学学报1 9 9 8 年第1 2 期。 “周尚兵:唐代长江流域农业自然灾害的人事因素考察,武汉交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1 9 9 7 年第3 期。 ”周尚兵:唐代长江流域土地利用形式及自然灾害原因,中南民族学院学报2 0 0 1 年第 9 期。 生态环境受到了较大的破坏,故自然灾害频繁发生。潘孝伟的唐代减灾行政管 理体制初探”认为,我国古代的减灾管理体制,发展到唐代已相当完备,并且 基本定型。杨兵、王希隆所著对唐代几种社会救济形式的辨析“利用文献资 料,概括论述了唐代埋骨安抚、施药赐物、养老扶弱、族内互助、民间义行等救 济形式的施行过程,同时认为民间救济避免了官方救济的弊端,比官方救济更简 便、更直接。黄新华在1 9 8 5 年以来国内唐代社会救济史研究综述2 中总结了 近十多年来学者对仓储制度、救荒措施、慈善事业以及民间互助组织的研究,使 我们对目前学术界关于这一区域的研究现状有一个比较清晰的了解。此外,首都 师范大学2 0 0 4 届博士生李军的博士论文灾害危机与唐代政治以及他的文章 论唐代帝王的因灾求言”以及阎守诚、李军合著的唐代的因灾虑囚“、唐 代的因灾蠲免程序及其实效4 等论文,对唐代灾荒与荒政的关系,以及荒政政 策的决策与实施都有较为详细的论述,具有较大的参考价值。 本文拟以唐代史籍中有关灾荒的记载为据,从救灾思想、采取对策以及具体 实施等方面全面考察玄宗时期的荒政阅题,以期对当对的救荒政策和措施有一个 比较切实的认识。一是对其他学者在此问题研究中存在的缺漏之处作一填补充 实,二是通过研究玄宗朝的荒政,从微观角度分析玄宗朝的特征,从而总结出盛 唐时期的荒政特点,反观唐王朝的政治、经济、思想等问题,这些制度和措旌不 仅在当时非常重要,即使在今日,也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 在资料使用上,本文拟从两唐书、资治通鉴、册府元龟、唐会要、 通典、唐六典、唐大诏令集、文献通考、全唐文等吉籍资料中搜集 关于唐朝灾荒史的资料,重点整理出玄宗朝的有关史料,并进一步探讨唐朝社会 政治经济制度等方面的相关问题。在研究方法上,本文采用传统历史学的研究方 法,结合统计学的研究方法,将各项相关资料和数据,运用图表分析的方法统计, 力图简明地表现统计结果,并在总体上得出结论。 “潘孝伟:唐代减灾行政管理体制初探,安庆师范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1 9 9 6 年第3 期。 “杨兵、王希隆:对唐代几种社会救济形式的辨析,社会纵横2 0 0 3 年第6 期。 2 黄新华:1 9 8 5 年以来国内唐代社会救济史研究综述,历史学研究2 0 0 1 年第4 期。 ”李军:论唐代帝王的因灾求言,首都师范大学学报2 0 0 6 第l 期。 ”阎守诚、李军:唐代的因灾虑囚,山西大学学报2 0 0 4 年第1 期。 4 阎守诚、李军:唐代的因灾蠲免程序及其实效,人文杂志2 0 0 5 年第3 期。 4 第一章唐代灾荒概论 本章主要论述有唐一代几种主要的灾荒,并从整体上把握唐代灾荒的基本特 征,为研究唐玄宗一赣灾荒问题提供历史参照。 第一节唐代灾荒的时空分布 对唐代水灾记载得最为详细的史料是两唐书中的五行志。据学者统计, 资治通鉴中关于水灾的记载,自高祖武德元年( 6 1 8 ) 至昭宗天复二年( 9 0 2 ) 共二百余年中,洪涝灾害次数有2 1 4 次,占唐代自然灾害总数的3 6 4 ;唐朝北 方河南道、河北道、关内道、河东道、陇右道等道发生的水灾次数和频率,都要 高于南方的江南道、山南道、淮南道、岭南道以及剑南道。”究其原因,一方面 与当时北方各道为唐朝统治重心,记载较为详细有关;另一方面也说明,这一时 期北方地区森林植被遭到了较大的破坏,河流水量减少、水土流失加剧导致水旱 灾害频繁。我们还发现,前后期统计数据有很大变化,尤其南方各道,后期次数 明显增多,而南方各道在后期也开始出现较为严重的水土流失现象。 一、水灾 唐代水灾主要发生于六、七、八月的夏秋季节,”这种特征与中国所处的地 理位置有关。中国大部分地区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冬季寒冷干燥,夏季炎热 多雨,在这种情况下,我国的暴雨主要集中在夏季风盛行的夏秋两季。此外,据 史料记载,唐代水灾发生的年份主要集中在公元8 1 0 年至公元8 3 9 年,这段时间 是唐朝洪涝灾害发生最多的时候,平均每年发生水灾2 5 次,大概每隔7 0 年左右 出现一次洪灾高峰期。关于唐代水灾的空问分布规律,则以河南道为最多,占整 个水灾的3 1 2 5 ,其次是关内道,占水灾次数的1 5 4 6 ,再次是江南东道、河 ”陈国生:唐代自然灾害初步研究,湖北大学学报1 9 9 5 年第l 期,第6 4 7 1 页;么 振华:唐代自然灾害及其救济,北京师范大学2 0 0 3 级博士学位论文。 ”吴孔明:浅议唐代的自然灾害读( 资治通鉴) 札记,渝西学院学报2 0 0 4 年第l 期,第3 7 页。 北道、江南西道等。4 这与我国南涝北旱的实际情况不相符,是因为其处于统治 者的统治重心,国家关注较多,也与当时关中平原一带森林植被遭到破坏、水土 流失严重再加上河流较多,容易造成河泛有关。 二、旱灾 史料关于唐代灾荒的记录中,尤以旱灾的记录最多,旱灾是唐代发生最为频 繁的一种自然灾害。据新唐书五行志记载,安史之乱前有6 8 次,安史之 乱后有8 0 次。如史料记载:“开元十四年( 7 2 6 ) 秋,诸道州十五,旱。十五年, 诸道州十七,旱。十六年,东都,河南,宋毫等州旱”。等等,可见旱灾是十分 严重的。旱灾往往导致稼穑枯竭,人民歉收或无收,十室九空,饥民云游四方, 尸首暴野,造成严重的社会问题。 干旱一般都具有时间长、范围广等特征,在唐代旱灾中有具体月份的记载仅 有6 次,有季节而无月份的记载共有4 5 次。旱灾主要发生在夏季,其次才是春 秋两季,冬季旱灾较少。”这与我国所处的亚热带季风气候有关,受副热带高压 影响所产生的旱灾多集中在夏历六至八月。唐代的旱灾经常出现连季和连年的现 象,这是旱灾带来的河流枯竭、地表水减少的影响较大,难以在短时间内解决所 致。在空间上,唐代旱灾一般涉及的范围都比较广,几乎涉及全国各地。关内道 的旱灾次数最多,早灾也最为严重,遥居全国各道旱灾统计之首,这与当地的水 土资源受到破坏关系很大。其次是淮南道,江南东道,江南西道。唐朝后期,南 方经济发展,其政治地位也逐渐上升,开始受到统治者重视,有关南方的水旱灾 害的记载也比较多了。 三、蝗灾 蝗灾是因为蝗虫肆虐,大量吸食农作物而造成的农业灾害。在中国,蝗灾与 水灾、旱灾并称的三大自然灾害。蝗灾对社会经济和人民生活造成了巨大的损失。 据史料记载,有唐一代共发生蝗灾4 0 多次,主要发生在关内道、河北道、河南 道等北方地区。“北方各道主要集中在黄河流域的今河南、河北、陕西、山东等 省,南方则主要集中在淮南道,即今天的安徽、江苏北部地区。蝗灾一般随水旱 4 袁野:唐代的洪涝灾害两( 唐书五行志) 有关记载研究。首都师范大学学报 2 0 0 6 年第l 期,第1 5 2 0 页。 8 新唐书卷3 5 五行志二,第9 1 6 页。 ”陈国生:唐代自然灾害初步研究,湖北大学学报1 9 9 5 年第l 期,第6 4 7 l 页。 “阎守诚:唐代的蝗灾,首都师范大学学报2 0 0 3 年第2 期,第1 2 1 8 页。 6 灾害的降临而发生,多种灾害往往使得平民百姓的生活苦不堪言。史书记载,唐 高宗永淳元年( 6 8 2 ) 六月,关中初涝后旱,“京兆、岐、陇等地螟蝗食苗并尽, 加以民多疫疠,死者相枕于路。”2 大规模的蝗灾对社会生活带来巨大的影响, 如唐僖宗时,“光启二年( 8 8 6 ) ,淮南蝗,自西来,扬州府署,所树幢节,一夕 如翦”,是年“米斗千钱,人相食。”。蝗灾的影响由此可见一斑。 唐代蝗灾在时间上没有明显的周期性,据粗略的估计,有唐一代总共发生蝗 灾4 2 次,中间的间隔时间分别是8 5 年、6 5 年、5 1 年、2 1 年、6 年。“由此可 见,蝗灾的大规模爆发并没有太多的规律,但是,根据其发生的间隔年代来看, 我们发现,蝗灾发生的间隔时间越来越短。频率越来越大。从1 日唐书五行志 提供的史料来看,蝗灾的发生具有连续性,贞观二年( 6 2 8 ) 至五年( 6 3 1 ) ,开 元三年( 7 1 5 ) 、四年( 7 1 6 ) ,广德元年、二年( 7 6 4 ) 均发生了蝗灾。时阅上的 连续性是唐代的蝗灾具有的一个区别于其他自然灾害的重要特征。这是因为,大 凡蝗灾的发生,都与水旱灾害有关( 水害的原因虽很少有人注意,但其对导致蝗 灾发生所起的影响已经是不争的事实) ,而水旱灾害的发生一般都具有连续性。 此外,唐代蝗灾的发生区域,在空间上的整体特征就是北多南少。其原因主要是: 其一,我国唐代北方农业较为发达,蝗虫又是食草的昆虫,北方能为蝗虫的生存 提供足够的食物。其二,北方的干旱气候相对南方较多,旱灾发生的频率较高, 这是蝗灾多发生在北方的原因。另外,由于蝗虫自身具有能够飞翔的特性,故一 旦蝗灾在某地发生,其周边地区也会受到牵连。 四、震灾 地震是地壳运动造成的自然灾害。一般来说,自然环境的变化对其影响不是 很大。中国位于太平洋西岸地震带,是个地震多发国家。唐代的地震资料多集中 在两唐书中的本纪、五行志以及资治通鉴中。据统计,唐代共发 生地震9 6 次,平均每一年半就有场地震。唐代地震主要发生在春季、夏季和 春夏相交之际,在整个有唐一代,地震的高峰期发生在唐代宗大历二十年至唐德 宗贞元四年间。唐代的地震在空间上主要集中在关内道、陇右道、河南道、河东 道等道,这些地区都属于京畿重地,当时的史料可能记载得比较详细,如唐代地 。旧唐书卷5 高宗本纪,第1 1 0 页。 ”新唐书卷3 6 五行志三。第9 4 0 页。 “阎守诚:唐代的蝗灾,首都师范大学学报2 0 0 3 年第2 期,第1 2 1 8 页。 7 震的最早记录是唐高祖武德二年( 6 1 9 ) 九月三十日的京师地震。8 不过,就具 体位置而言,唐代的大地震主要集中在秦岭一渭河一线、汾渭凹陷区以及康滇地 轴上。 第二节唐代灾荒的总体特征 自从有历史记载以来,灾荒就一直伴随着人类历史的发展而不断出现。据统 计,中国数千年以来,每年不同地区都会发生各种各样的自然灾害,完全没有灾 害发生的地区几乎没有,灾害往往成为影响社会稳定和发展的重要因素。无论在 古代还是现代,荒政一直都是一个重要的话题。如何防御自然灾害和救治因灾害 带来的种种社会问题,是历代王朝政府关注的焦点。 竺可桢先生曾从物候学的角度得出结论,认为公元七世纪是一个温暖湿润的 时代。”台湾刘昭民中国历史上之气候变迁一文认为:“在唐代的三百年中, 大雪奇寒和夏霜夏雪的年数都比较少,而冬无雪的年数竟达十九次之多,居中国 历史上各朝代之冠。”其他许多学者也认为,虽然唐朝后期逐渐转冷,但是基本 上属于温暖湿润的气候,也就是说,公元6 0 0 年到公元1 0 0 0 年左右,是我国历 史上的第三个温暖期。”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对唐朝的经济发展十分有利,然而, 其在造就大唐帝国繁荣昌盛的同时,也带来了严重的自然灾害,史称“水旱灾渗, 每岁不免”。”频繁发生的灾害,使政府不得不采取各种政策、措施来应对,以 求脱离饥荒的困境,确保安定繁荣的局面。 灾害是“由自然变异、人为因素或自然变异与人为因素相结合原因所引起的 对人类生命财产和生存条件造成的危害。”而自然灾害则是指自然界发生的各 种异常的现象,危害到人类的生命财产安全并造成一定损失的灾害。据史料不完 全记载,整个唐代2 8 9 年间,遭受各种自然灾害共达4 9 3 次( 而实际发生的肯定 要远多于史料记载) 之多,主要的自然灾害包括水、旱、蝗、地震、瘟疫等等。 ”童圣江:唐代地震灾害时空分布初探,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 0 0 2 年1 2 月,第1 7 卷 第4 辑,第5 6 页。 ”竺可桢: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初步研究,中国科学1 9 7 3 年2 期。 “蓝勇:唐代气候变化与唐代历史兴衰,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 0 0 1 年1 期,第5 页。 “全唐文卷3 8 0 元洁:再谢上表。第3 8 6 4 页。 “郭强等主编灾害大百科,山西人民出版社,1 9 9 6 年。 8 其中,水灾1 1 5 次,旱灾1 2 5 次,蝗灾3 4 次,雹灾3 7 次,风灾6 3 次,疫灾1 6 次,地震5 2 次,霜雪2 7 次,歉饥2 4 次。空间主要集中在河南、河北、山东、 山西、江苏、安徽、陕西、甘肃等地。如此频繁的灾害肯定会给唐王朝的统治带 来风险,造成人口迁移或死亡,加剧贫困,导致社会动荡,最终危及统治秩序。 生态环境的变化,尤其是北方天然森林遭到破坏,与水旱灾害的发生有极大 的关系。唐代的关内道、河南道以及河北道是重要的经济区域,作为政治、经济、 文化中心的长安和洛阳,就位于这一经济区之内。唐代的统治者们常常大兴土木, 而且愈演愈烈,给天然森林带来了极大的危害。据史料记载,开元、天宝中( 7 1 3 7 5 5 ) ,长安附近欲觅五、六丈木,尚未易得,皆须岚( 治今山西岚县) 、胜( 治 今内蒙古自治区准格尔旗) 采造。”此外,唐代手工业的发展,如造纸业、造船 业、冶炼业等均需耗费大量木材,也是造成林木匮乏的重要原因。森林资源遭到 大面积破坏的直接后果,就是水土流失的加剧,水土流失所造成的严重后果则是 水旱灾害频发。 灾害发生后,面对破坏了的经济,如何减少灾害的影响,促进经济的恢复和 发展,就成为唐政府迫在眉睫的事情了。那么面对灾荒的到来,唐王朝统治者又 是如何从意识形态和行政措施上着手来制定措施的呢? 这些措施对唐王朝的统 治又有什么样的深远意义昵? 对后代统治者治理国家又起了怎样的借鉴作用? 对今天灾荒的研究和治理是否还有现实的指导意义呢? 本文从玄宗朝灾荒的研 究入手,探究玄宗朝对灾荒的治理对唐前期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所起的作用,并 进一步探讨其在整个唐王朝的历史地位。唐朝的政治、经济、文化、以及社会发 展在玄宗朝都达到了顶峰,而且整个王朝也就是在这种顶峰时期而遭遇风云变幻 而逐渐走向衰落的。基于此,我们可以通过研究玄宗朝的荒政,窥一斑而知全豹, 为研究玄宗朝乃至整个大唐帝国的政治、经济、社会现象提供参照。 史籍中关于唐朝灾荒的记载,在时间上主要侧重于唐前期和中期,后期记载 较少,这与当时的政治局势有关;在空间上则主要侧重于京师及周边地区,尤其 是黄河流域记载较多,而其它边远地区以及统治力量无暇顾及的地区记载则少。 从自然灾害发生的时间的变化、地点的变迁以及程度的改变,我们可以看出有唐 一代各种自然灾害的活动规律,并从中发现唐朝前后期的不同之处。玄宗朝处于 ”旧唐书卷1 3 5 裴延龄传,第3 7 2 2 页。 9 整个唐朝前后的转折时期,其前后期的各种政治、经济、社会现象均有明显的变 化。 1 0 第二章玄宗时期灾荒概况及其特点 本章主要论述唐玄宗时期自然灾害的基本情况,玄宗统治的4 0 余年中,各 种灾荒,包括水灾、旱灾、蝗灾、震灾等十分频繁,对当时的政治经济的影响也 颇大。本文试图从微观上把握玄宗时期的灾荒概况及其基本特点,以及玄宗时期 统治阶级的基本应对措旌和效果。 第一节玄宗时期的水灾 首先根据有关文献的记载,将玄宗时期的水灾的基本情况列表如表2 i ( 新 指新唐书,1 日指旧唐书,册指册府元龟,资指资治通鉴, 诏令指唐大诏令集,以下表格同上) 。 表2 1玄宗时期水灾年表 时间地区灾情出处 先天二年( 7 1 3 )畿甸( 京畿道)雨霖 新卷5 、 六月册卷1 4 4 开元二年( 7 1 4 )京师( 关内道)久雨册卷1 4 4 五月 开元三年( 7 1 5 )河南、河北、齐州水;齐州大水,河堤决 ( 河南道) 坏 册卷1 0 5 卷3 1 5 开元六月郴州( 江南道)大雨十余日,山水暴涨,新卷5 、 四年漂泊五百余家,失三百旧卷8 ( 7 1 6 ) 余人 七月河南 洛水溢,沉舟数百艘 开元五六月河南、巩县( 河南水害稼;漉水溢,溺死新卷5 、 定 道) 、河北者千余人;巩县暴雨连| 日卷8 ( 7 1 7 )日,山水泛涨,坏郭邑 庐舍七百余家,人死者 七十二;汜水漂坏近河 百姓二酉余户 七月畿县( 京畿道)霖雨 开元六六月 河南宋、毫、陈,澶水溢,坏人庐舍,溺新卷5 、 越 许之间诸州( 河南杀千余人,洛、古水溢 卷2 0 1 ,1 日 ( 7 1 8 )道)卷8 棣州( 河南道)水患溢,河口堰破,百 姓一概没尽 开元七年( 7 1 9 )诸州多水旱,岁储不给,生 册卷4 9 0 业靡安 开元八夏渑池县( 河南道)山水暴至,二万余人皆新卷5 、 定 溺死,溺死死人漂入苑资卷 ( 7 2 0 ) 中如积。 2 1 2 、 六月二东都 暴雨,东都谷、洛溢, 朝野佥 十一日入西上阳宫,宫人死者载卷1 、会 夜十七八。稷内诸县,田要卷2 6 、 稼庐舍荡尽。掌关兵士,诏令卷 凡溺死者一千百四十 1 0 3 、册 八人,京城兴道坊一夜卷1 4 7 、旧 陷为池,一坊五百余家 卷8 俱失。 邓州三鸦口大水塞谷,暴雷 雨,漂溺数百家。 开元二月伊水泛涨,毁都城南龙新卷5 、 十年门天竺、奉先寺,坏罗 卷1 2 7 、旧 ( 7 2 2 ) 郭东南角,平地水深六 卷8 、卷1 9 0 、 尺已上,入漕河,水次资卷 屋舍,树木荡尽。河南1 0 5 、卷1 4 7 汝、许、仙、豫、唐、 邓等州,各言大水害秋 稼,漂没居人庐舍。 五月东都、许、仙、豫、大雨、伊、汝水溢,漂 陈、汝、唐、邓州坏庐舍数千家,溺死者 ( 河南道)甚众,毁东都城东南隅 六月博州、棣州河决 开元十六月豫州( 河南道) 大水新五代 史 年( 7 2 4 )七月兖州( 河南道) 开元十六月暴风雨新卷5 、 四 旧卷8 年( 7 2 6 )七月 5 0 州水,河南、澍雨,河及支川皆溢, 资卷2 1 3 河北尤甚;怀州人皆巢州以居,死者千 会要卷 ( 河北道) 、卫、计,资产苗稼无孑遗; 4 4 、册卷 郑、滑、汴、濮、涟水暴涨,流入洛漕, 1 0 5 、卷1 4 7 许等州( 河南道)漂没诸州租船数百艘, 溺死者甚众 八月魏州( 河北道)河决 苏、同、常、福四漂坏庐舍 州( 江南道) 开元十五月晋州( 河东道)大水,漂坏居人庐舍新卷5 、 五年1 日卷8 、 ( 7 2 7 ) 七月郫州、同州城市及大水,邓州溺死数千人;资卷 冯翊县( 关内道) 、洛水溢入酃城,死者无2 1 3 、诏令 邓州( 河内道) 、算,坏同州城市及冯翊 卷7 9 册 翼州、幽州、莫州县榭宇,害稼,漂居民 卷1 0 5 等六十三州( 河北二千余家;翼州河溢 道) 八月渑池县( 河南道)涧、谷溢,毁渑池县, 毁郭邑百余家及普门佛 寺是岁,天下六十三州 大水损禾稼、居人庐舍, 河北尤甚。 开元十六年九月关中( 关内道)久雨,害稼新卷5 、 ( 7 2 8 ) 旧卷8 、 开元十七年越州( 江南道)大水,漂坏廨宇及居人旧卷8 ( 7 2 9 ) 八月庐舍 开元十八年东都( 河南道)渥、洛泛涨,溺扬、楚资卷 ( 7 3 0 ) 六月等州租船,坏天津永济2 1 3 、旧 二桥及提象门外仗舍,卷8 、新 溺东都千余家卷5 开元十九年河南( 河南道)水,害稼新五代 ( 7 3 1 ) 秋 史 开元二十年宋、滑、兖、郓等河南大水,伤禾稼;京册卷 ( 7 3 2 ) 九月州( 河南道) 、华师饥1 0 5 、卷 1 4 州( 关内道)4 9 0 、新 卷5 、资 卷2 1 3 开元二十一年关中( 关内道)久雨,害稼,京师饥旧卷8 、 ( 7 3 3 ) 九月卷9 8 、资 卷2 1 3 、新 卷5 3 、卷 1 2 7 、册 卷1 0 5 通 典卷l o 开元二十二年关辅( 关内道) 、水,害稼册卷3 3 ( 7 3 4 ) 秋河南州十余 开元二十七年三澧、袁、江等州( 江 水 新五代 月( 7 3 9 )南道)史 开元二十八年河南郡十三水册卷1 0 5 ( 7 4 0 ) 十月 开元二十九年东都、河南( 河南伊、洛及支川皆溢,害旧卷9 、 ( 7 4 1 ) 秋七月道) 、河北博、沼稼,溺死千余人;霖雨资卷 ( 河北道) 等二十月余,道路阻滞 2 1 4 、新 四州卷5 、册 卷1 0 5 天宝元年( 7 4 2 )武功( 关内道)山水暴涨,坏人庐舍,旧卷9 夏溺死者百人 天宝四年( 7 4 5 ) 淮阳、雎阳、谯等大水 旧卷9 秋八郡( 河南道) 天宝五年( 7 4 6 ) 大雨新五代 秋史 天宝十秋长安( 京畿道)霖雨积旬,墙屋多坏, 旧卷9 、 年西京尤甚新卷5 ( 7 5 1 ) 八月广陵( 江南道)大风架海潮,海溢,沉 江口船数千艘 天宝十一年河东及河淮间诸微有劳损,至于泛绝 册卷1 0 5 ( 7 5 2 )郡( 河南道) 天宝十二年京城( 京畿道)久霖雨,米贵j 日卷9 、 ( 7 5 3 ) 八月资卷 2 1 7 、册 卷1 4 4 天宝十九月关中( 关内道)大雨昼夜6 0 日,损秋稼,旧卷9 、 三年京师庐舍垣墉颓坏殆卷1 0 8 、资 ( 7 5 4 )尽,物价暴贵,人多泛卷2 1 7 、2 3 4 、 食新卷5 、 秋东都( 河南道)渥洛溢,1 9 坊淤潦 卷1 1 8 、册 江淮水潦米贵,人多流庸卷1 0 5 京师京城连月澍雨,损秋稼。 从上表可以看出,玄宗时期水灾的类型有三种,一类是霖雨成灾型。主要是 久雨成灾。如先天二年六月( 7 1 3 ) ,畿甸( 京畿道) 霖雨。“开元十六年( 7 2 8 ) 九月,“关中久雨,害稼。”天宝十三载( 7 5 4 ) 秋,“京城连月澍雨,损秋稼。” 九月,“坊市墙宇,崩坏向尽。”另一类是暴雨成灾型。这一类灾害主要是因为 连日暴雨导致江河决溢,山洪暴发等造成的水灾。如玄宗开元十四年( 7 2 6 ) ,“七 月甲子,怀、卫、郑、滑、卞、濮、许等州澍雨,河及支川皆溢,人皆巢舟以居, 死者千记,资产苗稼无孑遗。”“还有一种灾害类型相对较少,就是海水泛溢, 这多发生在东南沿海一带,与中国所处的自然气候有关,唐朝早期关于海水泛滥 “新唐书卷5 玄宗本纪第1 2 0 页。 。新唐书卷3 4 五行志一。第8 7 6 页。 ”旧唐书卷3 7 五行志,第1 3 5 8 页。 “旧唐书卷3 7 五行志,第1 3 5 8 页。 1 6 所导致的灾害记载较之后期少,这与统治重心的转移有关,玄宗开元十四年( 7 2 6 ) 秋,“润州( 今江苏镇江) 大风自东北,海涛没瓜州( 今江苏扬州南) 损居人。” “天宝十年( 7 5 1 ) 八月,“广陵( 江南道) ( 今江苏扬州市) 大风架海潮,海溢, 沉江口船数千艘。”“ 从时间特征来看,玄宗时期的水灾相当频繁,尤其是开元初年的一段时间内, 如开元二年( 7 1 4 ) 到八年( 7 2 0 ) 这一段时间内,几乎年年都有水灾。从季节特 征来看,主要集中在夏秋两季的六、七、八、九月。从区域性特征来看,玄宗朝 的水灾基本上发生在当时政治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这和整个唐朝水灾的特征基 本相似。在这一时期,水灾记载最多的区域,仍多为京畿道、关内道、河南道、 河北道等地,记载也涉及了南方江南道等地区。排除因人类活动过于频繁造成的 水土失调导致水灾这一因素外,我们还发现,当时在经济上还不是很发达、政治 上也不属于重点统治地区的山南道、江南道大部分、岭南道、剑南道等地的记载 都不是很详细,虽然在玄宗朝后期,随着经济重心的逐渐南移和对南方各道统治 力量的加强,有关南方各道水灾的记载已经开始增多,但相对于唐朝后期,玄宗 朝对于南方还是不够重视的,我们由此也可以发现,无论从政治上还是经济上来 说,玄宗朝都是唐朝的一个过渡阶段或者说转折时期。 第二节玄宗时期的旱灾 旱灾作为两种最常出现的自然灾害之,虽然不像水灾那样,在极短的时间 内会导致大量人员伤亡、房屋倒塌、田地冲毁,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巨大的破 坏,但是,由于早灾持续的时间比较长,给人们的生产、生活造成的破坏也比较 大。根据史料记载,现将玄宗时期的旱灾录表如表2 2 。 表2 - 2 玄宗时期旱灾年表 “新唐书卷3 6 五行志三。第9 3 1 页。 ”新唐书卷5 玄宗本纪,第1 4 8 页。 1 7 先天二年三辅近地,幽陇之间册卷2 6 、1 0 5 、 ( 7 1 1 ) 春、秋( 关内道、河东道、河诏令卷1 0 7 北道) 开元二年河中( 关内道)大旱,自去秋至正新卷5 ( 7 1 4 ) 春月不雨,人多饥乏 开元三年京师( 关内道)新卷5 ( 7 1 5 ) 五月 开元四年关中( 关内道)旧卷8 ( 7 1 6 ) 二月 开元五年河南、河北去年不熟今春亢册卷1 0 5 ( 7 1 7 )旱,全无麦苗,所 在饥毙特异寻常 开元六年亢旱 新卷5 ( 7 1 8 ) 八月 开元七年诸州并多水旱旱,正月不雨迨于新卷5 ,旧 ( 7 1 9 ) 春,夏五月卷8 开元八年春水早相仍;岁储不新卷5 ( 7 2 0 )给,生业靡安 开元十年怀州( 河北道)自冬涉春,至兹夏 诏令卷1 0 3 ( 7 2 2 ) 首,时雨未洽册卷1 0 5 开元十夏山东( 河南、河北道) 、早俭资卷2 1 2 、 二年 河东、蒲州( 河东道) 、册卷1 4 4 、 ( 7 2 4 )河北、同州( 关内道) 1 日卷1 0 0 九蒲( 河东道) 、同( 关 全卷2 8 、卷 月内道) 等州2 9 、册卷1 0 5 开元十四年河北道及太原、泽潞等久旱| 日卷8 、诏 ( 7 2 6 ) 夏、秋( 河东道) 十五州令卷7 4 、册 卷2 6 等 开元十五年十七州 星 旧卷8 、 ( 7 2 7 ) 秋 开元十六年 东都、宋、毫、许、仙、册卷3 3 、卷 ( 7 2 8 ) 徐、郓、濮、兖等州( 河1 0 5 南道) 开元十九年京师( 京畿道)久旱册卷2 6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