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原理专业论文)经济全球化对国家教育制度的挑战及中国教育的应答.pdf_第1页
(教育学原理专业论文)经济全球化对国家教育制度的挑战及中国教育的应答.pdf_第2页
(教育学原理专业论文)经济全球化对国家教育制度的挑战及中国教育的应答.pdf_第3页
(教育学原理专业论文)经济全球化对国家教育制度的挑战及中国教育的应答.pdf_第4页
(教育学原理专业论文)经济全球化对国家教育制度的挑战及中国教育的应答.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内容摘要 伴随着近代工业革命产生、发展、巩固起来的国家教育制度, 与工业时代的特征相适应,制造了标准的国民大众,培育了民族国 家国民文化的同质性,成为民族国家维护合法性的重要基础,这种 理由也成为民族国家创建国家教育制度的重大动力之一j 经济全球 化加速以来,国家教育制度遭遇到挑战,挑战是多层次的、广泛的、 深刻的,本文认为最根本的挑战在于对民族国家掌控国家教育制度 的权力意志方面的挑战,并着重从价值、体制和机制等方面作了分 析,归纳出挑战的主要特点,即教育的个性化与一体化的冲突、教 育的民主化与集权化的冲突、教育的多元化与同质化的冲突和教育 的国际化与本土化的冲突等。最后,借鉴他国教育应对经济全球化 挑战的经验,针对中国教育情况,本文提出了中国教育应对经济全 球化挑战的主要思路,即坚持国家立场,谨慎回应。 关键词:国家教育制蘑经济全球化。挑耐应答 2 a b s t r a c t t h en a t i o n a le d u c a t i o ns y s t e mc a m ei n t ob e i n g ,d e v e l o p e da n dw a s s t r e n g t h e n e d i nm o d e r ni n d u s t r i a lr e v e l u t i o n t oa d a p ti t s e l f t ot h e i n d u s t r i a la g e ,i tt r a i n e du pt h es t a n d a r dn a t i o n a lc i t i z e n sa n df o r m e dt h e c o m m o nc h a r a c t e r so fi t sc u l t u r e b o t ho ft h e mh a db e c o m et h ee s s e n t i a l b a s i so fan a t i o n sv i n d i c a t i o no v e rr i g h t f u l n e s sa sw e l la so n eo ft h em o s t f o r c e f u li m p u l s i o nw h i c hh e l p se s t a b l i s ht h en a t i o n a le d u c a t i o ns y s t e m s i n c e t h ee c o n o m i cg l o b a l i z a t i o n ,t h en a t i o n a le d u c a t i o ns y s t e mh a sm e tv a r i o u s k i n d so fd e e pc h a l l e n g e si nm a n y a s p e c t s t h ee s s a ya s s u m e st h a tt h em o s t f u n d a m e n t a lo n ei sc o n c e r n e da b o u tn a t i o n sc o n t r o lo v e ri t se d u c a t i o n s y s t e m a n di tp r e s e n t sa nd e t a i l e da n a l y s i so ft h ec h a l l e n g e sf r o mt h e v i e w p o i n to fv a l u e ,s y s t e mo fo r g a n i z a t i o na n dm e c h a n i s m t h e s ea r et h e c o n f l i c t so fe d u c a t i o n a l i n d i n v i d u a l i t y a n dw h o l e n e s s ,o fe d c a t i o n a l d e m o c r a t i c i z a t i o na n d c e n t r a l i z a t i o n ,o fe d u c a t i o n a l p l u r a l i s m a n d p o l a r i z a t i o na n do fe d u c a t i o n a li n t e r n a t i o n a l i z a t i o na n dl o c a l i z a t i o n f i n a l l v , t h r o u g hd r a w i n gl e s s o n sf r o mo t h e rc o u n t r i e s e x p e r i e n c ei nd e a l i n gw i t ht h e i s s u eo fe c o n o m i c g l o b a l i z a t i o na n di na c c o r d a n c ew i t hc h i n a se d u c a t i o n c o n d i t i o n s ,t h ee s s a y p u t s f o r w a r di t sm a i n t h o u g h t t r a i no fc h i n a e d u c a t i o n sr e a c t i o n st ot h ei s s u e t h a ti st or e s p o n d c a r e f u l l yw i t ha d h e r i n g t ot h en a t i o n a ls t a n d p o i n t k e yw o r d s :t h en a t i o n a le d u c a t i o n s y s t e m ,e c o n o m i cg l o b a l i z a t i o n , c h a l l e n g e ,r e s p o n s e 3 经济全球化对国家教育制度的 挑战及中国教育的应答 前言 : 国家教育制度是西方近代民族国家形成过程中逐步产生的重大问题,同 时也是欧美资本主义国家在确立其政治经济体制过程中提出的文化教育建设 问题。国家教育制度与工业时代的特征相适应,制造了标准的国民大众,培育 了民族国家国民文化的同质性,成为民族国家维护合法性的重要基础。建立和 发展国家教育制度是世界各国教育现代化的一种共同趋向,意义非常重要。但 是,当今全球化加速以来,以民族国家作为生存基础的国家教育制度却遭遇到 挑战。全球化浪潮使国际经济领域内的决策权分配方式发生了深远的变化,影 响了国际政治、文化领域的权力配置斗争。在自由化、减政放权和市场化的背 景下,国家的作用发生了变化。在新的权力逻辑中,国家教育制度面临巨大的 压力,要求变革的呼声很高,以适应全球发展模式。然而,全球化并非在全球 每个角落都受到热情赞誉,对之持谨慎态度或不同声音的现象时常出现。对待 全球化的不同态度自然影响了在国家教育制度调整方面的重大举措。但是,可 以看到,不论是全球化的受益者还是受害者,在处理全球化与国家教育制度之 间的关系上表现出充分的国家主义立场,这种立场可以帮助我们深入认识当 今时代教育改革的一些动向和存在的矛盾与困难。 一、国家教育制度的内涵、特征及使命 ( 一) 国家教育制度的内涵 国家教育制度是指由国家举办、由国家财政支持并实施领导( 垄断或控 制) 的服务于国家目标的教育机构的总称。 理解国家教育制度,不仅要认识教育机构,更要认识制度中的技术和价值 的因素,认识到它所内含的价值认定和观念导向。 1 从机构方面来看,国家教育制度一般指公立学校系统以及管理学校的 政府机构。公立学校( m a i n t a i n e ds c h 0 0 1 ) 是国家和地方政府机构所办的学校 的通称,其经费来自政府拨款或地方居民纳税,政府教育行政部门确定办学 方针和原则,统一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聘任校长和教师。管理学校的政府机 构主要指各级教育行政机关,它负责全面组织和发展教育事业。为了保证行政 权力的合法性和确定性,各国一般都通过法律规定教育行政机关的设置程序、 隶属关系、机关性质、人员编制、职权等等。 2 从技术方面来看,国家教育制度是国家掌控教育权的制度保证,是实 现国家有效控制教育的制度化权力。所谓控制,就是在多种可能性中选定一个 目标。排除干扰,不断调整自己的行为方式,使之在动态中趋向或达到目标圆。 教育处于国家权力控制之下,同时不同政体决定教育权力控制的不同形式。近 代以来,民族国家对教育的控制一般采用程序控制,即预先确定教育系统的运 动轨道,对人才需求、学校发展、专业设置,招生分配等作出规划并对学校系 统的发展进行督察。 3 从价值方面来看,国家教育制度的产生体现了理性主义的胜利,是国 家教育权力意志的制度体现,包含有“教育控制”的政治意义 ,是作为国家 统治行为的一部分而存在的。从这个意义上讲,国家教育制度内在包含有三方 面内容: ( 1 ) 教育权力的自主性。教育权力对于国家一般政治权力及其他社会权力 的独立性,即教育权力的自主性。教育权力表现为一种公共权力,国家教育制 度表达了教育权力自主性的主张,表现了国家教育权力的统一和结构的完善。 国家教育制度以普遍主义为取向,而非以某种特殊主义为取向,体现的是一种 公共利益,在这种基础上与国家目标取得了一致。 ( 2 ) 教育行动的有效性。国家教育行动的效果或国家教育政策推行的效 果,即教育行动的有效性。教育行动的有效性与国家能力密切相关。国家能力 主要是指政治统治能力和政治管理能力,统治重在稳定,管理重在效率,都离 不开国家抽取资源的能力,国家抽取能力表现为国家从社会中获得财政支持 和人力服务的可能性。教育行动的有效性决定于教育制度满足主要群体期 望的程度。国家教育制度的确立和维系,出发点之一是提供教育行动有效性的 制度支持,它的产生,有时对各种地方的、民间的、私人的教育形式予以压制 篓黯| 鑫葚g 鞋婺渣誊翘凝专嚣簿鬻赞j 。袭擘 霉盏教:翳,赣,暑龄熬教魏崭戡黝- a - 气磊酝k ,的。年麓第页 或强迫性改造,以维护国家统治和利益实现。 ( 3 ) 教育权威的合法性。国家教育权威指国家教育所具有的令人信服的力 量,主要是以价值符号为基础的信仰体系,实质是一种权利义务关系。科尔曼 认为,支配者拥有权利是权威存在的条件,对于国家教育制度而言,国家拥 有支配权,内在附着了意识形态特有的政治影响。国家教育在社会中获得了正 当性的资格,即教育权威的合法性,它是由特定的信仰体系来证明的,如对教 育目标的拥护、对国家教育制度的依赖与支持。公民愿意出让教育支配权,是 教育权威合法性取得的重要方面。 ( = ) 国家教育制度的特征 1 公共性。即将教育看作是国家的公共事业,使之服务于国民大众。它 具有对象的开放性,即不分种族、性别、宗教和社会地位,面向全体国民。它 具有“公共”的意义,但有别于社会团体和个人举办的为公众服务的教育。这 一特征在实践中表现为教育的世俗性和教育的普及性。由于这一特点,有时教 育被认为是一种公益事业,国家举办教育被认为是为公众谋福利的一个重要 举措。 2 强制性。教育领导权掌控于国家,以国家权力推行。国家教育的领导 权一般表现为教育立法权、教育行政权和教育司法权三方面 。民族国家兴起 后,即一步步将过去属于私人、地方或教会管辖范围的教育集中,以不同方式 处于国家的控制之下。民族国家为实现国家的形成、统一和工业化,强制国民 接受一定水平的教育。 3 统一性。强调教育标准和教育行为的统一。从标准方面看,在教育目 的上以国家教育目的为指导,调控和统摄教育行为;在课程内容上以国定制为 主导,并在人才甄别上强调模式化。从行为上看,国家对于学校教育过程内部 加强了控制,如对于学校由谁任教、教什么、如何教和不教什么,都有严格规 定。学生选择学校原则上受到限制,并且没有选择班级、老师的自由,更没有 选择学习或不学习的自由。 4 合国家目的性。教育以不同历史时期的国家目标为指导。国家强调有 权对青少年进行教育,并有权监督使之服从于国家的意志。“在战时,爱国热 情高涨时,和平主义的教师和被认为和外国有联系或者同情外国的老师往往 害翟留未要夜蓉誓景釜铲禽詈客霉蔷墓;i 燕鑫犟盖 藁出f 簧? 。年版,第,a 其 3 处境不佳。当国家强调和平和正常状况时,具有军国主义思想的教师又成 为批评的目标。”国家有时动用政权力量保证教育的合国家目的性,如用法 律限制,裁决教育案例等。罗索在1 9 2 6 年指出,“现在世界列强都有一种趋势, 即以国家的强大为教育的最高目的” ,这不失为对教育制度的合国家目的性 的较生动注脚。 5 民族性。教育的民族性是国家教育制度的固有特征,指民族文化传统 与特点在教育上的反映。如各民族基础教育使用本民族语言教学,教育内容大 量保留民族文化传统,学生思想品德受到民族意识、民族自尊心等民族共同心 理特征的影响等。教育的民族性促进了国家教育制度被公民认可,体现了民族 意志,因而得到民族国家的有力支持,并适应了民族主义的主张成为人们争取 平等的一种方式。 ( - - ) 国家教育制度的历史使命 从权力意志角度而言,国家教育制度的使命是追求文化同质性,塑造忠诚 国民,为民族国家合法性辩护。 理解国家教育制度的历史使命,可从四个方面来看: 其一,工具理性是国家教育制度的哲学前提。工具理性强调有效性,用最 少的资源及最快的方法完成所需的任务或达到其目的 。工具理性要求清楚 界定目标完成的标准,与民族国家对国家的统一性和国民文化的同质性的内 在要求取得一致,因此,被作为衡量一切的尺度,民族国家依靠理性制定规则 和树立履行规定义务的服从观念。国家教育制度的方法论建立在纪律、线性推 理、精确的基础上,明显地推崇秩序,塑造着职业大众和忠诚国民。如果说, 国家教育制度促进了人的素质提高,那么,它也是以追求民族国家的整体目标 和利益为前提的。 其二,民族主义是国家教育制度的意识形态基础。民族主义是一种有关政 治合法性的理论,民族主义与现代性密切相关,是现代公民个体意识的矛盾集 合体,是为“时代精神”的世俗普遍化确立的“现实形式”。民族主义内在地 关心公共权力和共同文化,并努力将合理性( 意识形态) 的统一与民族的统一 结合在一起。国家教育制度无不打上民族主义的烙印。例如在法国,1 9 5 8 年 戴高乐上台后,“法国转向了无所不包的民族主义,她的学院成了戴高乐恢复 量圜多毒墨蚕鼗l ,票妾镰整甓磁鬻玄导出艇凯w 诋第s ”页 阮新邦t 批其l 叁鼻与知识t t 牡盒辩每夏娟i 磁b 9 9 年簟摹9 互 4 法国在世界上领导地位的抱负的工具。”而在美国,公立学校在形成高度一 体化的“美国文化”,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明确的国家认同方面作用显著,被 认为是传播共和国价值标准的论坛和最有效机构国。格林认为,教育与国家形 成的意识最适应,是国家形成的一部分,利用国家来发展教育是国家卷入变革 最强烈最具活力的因素 。国家教育制度以民族主义的姿态取得了政治地位, 从而以国家的身份调动教育资源,凝聚成特定的实际力量,并以此为凭借为民 族主义谋利益,目的在于用必要的文化财富武装所有儿童以使他们成为自治 的社会成员 。从这个意义上讲,国家教育制度以民族国家价值为本位,而非 以个人或全球价值为本位。 其三,工业革命是国家教育制度的动力之源。工业革命内在要求摆脱前工 业社会各种限制劳动力、资本、信息流动的等级界限和地区间的相互隔绝状 态,拓展和保护统一的国内市场、培育适应新的社会生产方式和交流方式的标 准化的“国民”大众 。- r 业革命要求通过建立民族国家,提供充分就业和经 济安全,通过教育提供机会,获得经济增长和提高利润,从而为统一教育体系 的建立提供了客观前提,为国民文化同质性的形成开辟了道路。如在英国十九 世纪,工业革命使大工业商业中心兴起,家庭手工业者和小农场主渐趋消失, 改变了社会结构,客观要求国家介入教育,为国民提供一套公共教育体系, 1 8 5 6 军,英国设立了教育部,1 8 7 0 年通过福斯特法令成立免费学校并实 行强制教育。 其四,公民身份是国家教育制度的内在条件。公民指具有一个国家的国籍 并依据宪法或法律规定,享有权利或承担义务的人 。在人类历史的较早阶 段,相似的源流形成了国家公民的思想,在工业革命时期,市场的迅速扩大和 传统机构的解体使社会四分五裂,因而需要为团结起来寻找新的基础,公民的 概念在此斗争中诞生并为之服务,它是现代形式身份与相互支持的体现。公民 的身份有三点关键性要求:个人权利与人权,所有的人生而平等;政治参 与,人人都有权参与决定法律的性质和公共的政策的方向( 在民族国家那里, 国家以代表公共利益的面貌换取了公民支配权的出让) ;社会经济福利,即 囊霆彝鬟黼搽辫鹱嚣m 蝴s 页 荚 韦尔t 袭情理论和社会t 簟荚安辱当代西方置毫理论评析 头西 民出版社 9 9 1 年蕨第 零磊敞1 ;羹糕臻亨键昊;i , 琵毳鬣铭:蛩。页 平等的接受教育与其公共服务的机会。公民身份是国家教育制度合法化的 内在条件,同时也成为国家教育制度的重要使命之一。国家通过建立学校教育 培养从事不同职业的公民,养成群众的忠诚并政治化,形成共同文化并使这种 文化传承下去。 这里有一个关键性的观念即国家控制教育。这种观念可以追溯到古希腊 城邦国家和罗马帝国,最终完成于近代民族国家,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后,它 在地球上广为传播。到1 9 世纪中叶,为了实现“提高公众的效忠感,维护国 家的政治利益”的目的,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一场国家控制和建立学校的运 动。例如,法国发展了国家教育体系,至1 8 8 2 年的费里教育法,完成了教育 的国家化,这一体系以服务于国家利益为目标,引导国民投身于国家事务中; 德国宣布各级学校均为国家机构,没有国家许可私人不得办学,这种教育结构 正是德意志民族特性形成的基础;对于美国而言,在贺拉斯曼等人的推动 下,公立学校体系茁壮成长,在1 9 世纪美国国家形成的伟大运动中,公立学 校体系对移民、民主政治的成长、都市化、工业化和有组织的劳工等有着不可 估量的意义。“由于权力总是借助社会体制来实现,因此,教育变革的任何一 种政治经济模式,都是以同政府职能有关的理论国家论,为基础。” 对 于民族国家而言,构成其本质内容的,是国家的统一性和国民文化的同质性, 是国民对主权国家文化和政治上的普遍认同 。学校在民族国家那里,被看作 是增强统治的一个部分,为有效的民主和民主制所必需,托马斯杰斐逊据此 甚至认为“教育应当是国家的首要职责”。 长期以来,绝大多数国家的政府一直全力以赴,设法操纵控制正规教育。 例如,在非洲,特别通过增强教育与人民文化同质性的联系,从根本上改变哲 学与教育的实质。对于阿拉伯国家,“除黎巴嫩外,所有阿拉伯国家的政府在 教育计划的制订、资金供给以及行政管理等方面,均起着极其重要的统治作 用。” 由此可知,随着国家教育制度历史作用的巨大发挥,国家教育制度已 成为国家的基本特征之一了。 乌申斯基指出( 1 8 5 7 ) ,公共教育在成为国家和民族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 后,在每个民族中都走上了自己独特的道路 。尽管如此,仍然有些共同因素 6 说明并促进了这种发展。雷斯纳在1 7 8 9 年以来的民族主义和教育( 1 9 2 3 ) 中指出,1 7 8 9 年以来推动西方教育发展的因素有三个:民族主义、民主和工 业革命,很客观地论述了国家目标对国家教育制度的驱动,同时也揭示了国 家教育制度服务于国家目标的特定历史使命。民族国家对合法性的本能诉求 推动了教育在2 0 世纪的迅速普及和规模的扩张,在二战后经济民族主义那 里,国家教育制度由于在“繁荣、安全与机会”方面的重要作用得到进一步巩 固。例如,在英国,1 9 3 8 年1 1 到1 8 岁的儿童只有8 4 上公共中等学校,到 1 9 5 1 年这个数字上升为3 0 。但是,随着经济全球化加速世界经济突破国 家界线,极大地挑战着民族国家的合法性,以民族国家为生存基础的国家教育 制度陷人了重重的危机。 二、经济全球化对国家教育制度的挑战 ( - - ) 经济全球化概述 1 何谓经济全球化? 谈到经济全球化,许多人的脑海中可能立刻会想起一些全球性的东西,例 如可口可乐,麦当劳、丰田汽车、c n n 及w i n d o w s 等,也会想到一些国际性 组织如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会及世界贸易组织等,但是,对于何谓经济全 球化,人们并不是都很清楚的。关于经济全球化的定义,目前尚无一致结论。 通常将“经济全球化”与“全球化”等用。“全球化”一词最早由t 莱维于 1 9 8 5 年提出,形容国际经济的巨大变化,即商品、服务、资本和技术在世界 性生产、消费和投资领域中的扩张。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1 9 9 7 年5 月的一 份报告中称,“全球化指跨国商品与服务贸易及国际资本流动规模和形式的增 加,以及技术的广泛传播使世界各国经济的相互依赖性增强。” 这可视为一 种较权威的定义。美国哈佛大学杰弗里萨克斯( 1 9 9 8 ) 认为全球化有如下四 层涵义:( 1 ) 促进经济更快增长;( 2 ) 对宏观经济稳定的影响;( 3 ) 对收入分 配的影响;( 4 ) 对各国和国际政治的影响国。这一说法代表了西方学者“正 统”理论对全球化的认识。我国学者对“全球化”近两年也多有讨论。如叶江 认为目前的全球化,就本质而言,就是全球经济行为的增长已跨越了政治_ l = p 2 萋藩龚鋈蟹辫i 叠撼努辈勰 零暑霉货币赘躲釜摹勰党军墨辜勰瓣糕蕊美l 巍糯弧啪年第。期 民族国家为主体的国家和地区的边界;刘康认为全球化是指冷战结束后跨 国资本建立的所谓“世界新秩序”或“世界系统”,同时也指通讯技术以及 “信息高速公路”所带来的文化传播圆。事实上,全球化意味着跨越国家界线 的经济、政治与社会连结,伴随着多元文化、生活方式的与信息技术的连结关 系,改变了不同区域人民之间的互动模式,并使全世界人民都一同卷入这个生 命的巨网中。 2 经济全球化的主要表现 经济全球化主要有五个推动因素:商品的运动、资本的流动、信息技术、 跨国公司和大众文化,这些因素推动经济全球化在2 0 世纪9 0 年代进一步加 速。事实上,经济全球化是有关全球互动的情境及结果,这种互动可能涉及经 济、政治、文化、科技或军事等层面,换言之,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已深入人类 生活的各个角落。本文拟从下述五个方面进行分析,以求理解经济全球化的内 涵与影响。 ( 1 ) 贸易和投资自由化。经济全球化客观要求全球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 贸易和投资自由化已经成为当今时代的主流。在贸易自由化方面,国际贸易在 自由化的推动下,规模扩大迅猛,流动速度大大加快,与此同时,国际金融市 场空前活跃。例如,1 9 9 6 年国际市场证券交易量比上年增加1 8 ,1 9 9 7 年乌 拉圭回合谈判使全球9 0 的金融市场的获得开放。在投资自由化方面,各国 投资政策日趋自由化,9 0 年代以来,各国政府争相减少投资限制,例如1 9 9 1 1 9 9 6 年间各国政府一共对外国直接投资管理体制进行了约6 0 0 次调整,其 中9 5 是放宽限制的。 自1 9 8 0 年开始,自由化经济的浪潮风起云涌,资本能够轻易流出国界,使 国家与社会的联系更加复杂。自由化与资本主义的发展密切联系,包含有强调 经济效率与倾向同质化的实践活动。自由化伴随着资本主义的强力推销,将自 由、民主的精神推向全球。从东欧到非洲,各种政权都广泛接受了自由民主的 制度。 ( 2 ) 新科技革命。经济全球化一方面被新科技所带动而加速了脚步;另一 方面又同时促进了新科技的发展,促使更进一步的经济全球化的实现。以发达 国家为中心,世界经济正在兴起以信息技术为主要标志的新技术革命的浪潮。 暑茹薹:鳇錾专鍪篓款专馨箱象,躲煞噶裂。1 9 9 s 年第- 期 8 例如在互联网领域,到1 9 9 6 年已有1 8 6 个国家和地区的1 2 0 0 万台电脑连接 入网,全球电脑网使几万亿美元的贸易、投资、金融业务在片刻间完成。新科 技革命缩短了传输距离,使各国经济进一步开放,同时产生了一大批新兴产 业,并将彻底改变世界经济格局和经济增长方式。 新科技革命不断创造着新时代的“知识英雄”,知识与大脑成为最具竞争 力的因素,为社会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准则,如次序、效率与进步成为全人类的 共同目标。新科技革命也使距离正在消亡,改变了人们的工作、休闲和希望, 意识形态的塑造与控制将更加艰难。可以说,新科技革命给人们带来更多的好 处和期待,同时又加剧了变化过程的不稳定和失落感。 ( 3 ) 市场力量占据主导地位。经济全球化直接推动了世界经济市场化进 程。8 0 年代以来,占世界人口一大半的原有和现有社会主义国家以及6 0 多个 国家,都开展了以市场为导向的改革。1 9 9 2 年,全球9 0 以上的国家和地区 都采用了市场经济。1 9 9 5 年1 2 月7 日的法国世界报说,“5 年前市场经济 还只涉及到世界6 亿人口,再过5 年,市场经济将涉及6 0 亿人口。”许多发 展中国自觉地放弃了某些权力,放弃计划体制而转向市场体制,以便充分加入 国际市场。 市场化使“民族国家逐渐适应于,且在许多方面从属于国际经济力量,为 了应付新的环境,许多国家的政府都向所谓竞争国家,靠拢” 。市场或商 品价值观取代了其他非经济领域活动的指导准则,市场的“排他性”取代了 “分享式”的价值观,改变着人们的世界观和对自我的理解。公共空间和国家 体制也日渐商品化了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习惯于以商品交易模式来衡量,国 家体制以满足人们欲望来加强其权力。总之,市场机制无处不在,无孔不入, 慢慢侵蚀着人类的行为,使之日趋物化。 ( 4 ) “无国界”经济。经济全球化的重要表现之一是世界经济跨越民族国 家界线,“无国界”经济兴起。跨国公司在“无国界”经济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成为世界经济中的主导力量。跨国公司就是超越国界的公司,就产权来说,它 是多国的;就活动方式来说,它是面向全球的。目前,跨国公司已超过6 万家, 遍布世界各地和所有产业部门,控制了9 0 的国际直接投资和4 0 的世界生 产,其中3 0 0 家最大的公司控制了全世界所有生产资源的四分之一,有的公司 塞璧m 宝l d 曼n 扯, 篷冀冀踺i 叁茎器舔蠢盐嚣敌鸣搿势哲社鼽m 。年第m 锄甓新捧- 批一性与知讽t 第7 8 页 。 ”。 9 的经济力量已超过它们所在的国家,如沃尔一马特公司的经济力量超过了以 色列。 跨国公司使民族国家的疆域变得模糊起来,今天,国与国之间同一个企业 内往往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使民族国家的传统形象受到质疑。9 0 年代以来, 跨国公司继续扩张,伴随着国际组织的勃兴,使国家权威力量进一步衰退,法 律和规范显得难以贯彻执行。贝克认为,民族国家的统一性几渐崩解,形成了 新型的权力竞争关系,包含有跨国行动者、跨国认同、跨国社会空间等的冲突 与交错。而格林指出由于民族国家逐渐丧失了对教育的控制权,使得国家 教育体系的历史功能渐趋过时 。的确,“无国界”经济使民族国家有效控制 制度的能力削弱了,一种新的准则正在逐渐产生。 ( 5 ) 传媒革命和消费主义。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大众传媒和消费主义 迅速成长,电子媒介成为国际传媒的主导工具,对传统的传播方式产生了巨大 的冲击,一种全球性文化逐渐形成。例如,西服、时装越来越成为全球共同包 装,可口可乐越来越成为全球共同饮料,而不论在德国的乡村还是在印度的加 尔各答,都有人在随着迪士尼音乐翩翩起舞,消费着好菜坞的电影,抽着万宝 路香烟。 面对这种全球性文化,整个世界仿佛落入一个单一的整体,地方文化失去 了认同。被广告和商品符号所代替,随着通迅卫星和全球性新闻网络( 如 c n n 、b b c ) 的发展,更助长了这种生活风格和文化象征的普世化趋势。由于 西方经济、科技韵强大力量,这种全球性文化以西方文化为主导,它倾向于维 持西方的文化实践和价值观,运用单一视野来塑造人们的生活方式,形成了一 个“麦克”世界一个使生活方式同质化的虚拟的世界。国际传媒和消费主 义侵蚀着民族文化和传统价值观,削弱着民族国家的文化向心力。将文化现象 植根于某一特定民族、特定历史境遇并进而用这种文化去说明民族的发展,这 种思路难以解答全球化的提问了。 3 经济全球化与经济民族主义的矛盾 经济全球化主张整个世界市场应是一个统一的市场,即主张国际贸易、国 际投资的自由主义政策,各国政府不应干预。经济民族主义则更多地是与一国 维护其民族国家利益和谋求国家发展联系在一起。经济全球化往往超越政治 8 g 羹r e 3 e n 乌, a 量奇( 1 9 9 贝7 ) 克? i :鑫墓蠹磐器盘盅慧毫乞罟瑟冀二溢年s t a 麓t e 。第p 1 s 3 z o 页) h 。d o 。m 。i i 。 1 0 藩篱,而经济民族主义的逻辑是获取并控制经济增长及资本积累的进程,并对 经济的管理服务于某种意识形态的目的。可以说,经济全球化与经济民族主义 是一对最根本的矛盾。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可能给一国家带来更多的贸易、 投资机会、较高的生活水平和更开放的经济体系,同时也可能给一国带来适者 生存、优胜劣汰的无情现实。因此地方保护主义与“重商主义”的经济民族主 义有可能被加强,即使发达国家也在所难免。 但是,发达国家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处于更有利的竞争地位。在资金、 技术、人才及对“游戏规则”的掌握方面,发达国家都旦有优势,从而使资本 主义的基本逻辑资本积累、竞争和利润最大化,正从意识上渗透进世界的 每个角落。与此同时,发展中国家不能忘情于民族国家的积极屏障和提供安全 的作用,必以民族主义相颉颃。然而,由于发展正是由全球体系所提供,所以 全球体系对于发展是必要的。在这种情况下,发展中国家势必动员全民族的 热情和强化民族意识,从而获得仅从经济要素中无法获得的现代化动力。 阿尔文托夫勒写道,“随着经济体系为第三次浪潮文明而转变,他们 ( 民族国家) 不得不放弃他们的部分主权而接受相互问的日益增长的经济入侵 和文化入侵他们坚持思考问题多作长远打算,重新调整教育体制当 经济落后地区的诗人和知识分子还在谱写国歌时,第三次浪潮文明国家的诗 人和知识分子已在放声歌唱无国界经济的美德了。”圆的确,对所有民族 国家而言,经济全球化是一种不可抗拒的命运,也是无法逆转的过程,它改变 了我们自身生活的条件,同时也成为我们现在的生活方式,无论人们愿意与 否,几乎都逃脱不了经济全球化的宿命。尤为重要的是,“无国界”经济正渐 渐地侵蚀公司对母国的忠诚感,每一个国家的基本政治使命将是应付全球经 济的离心力,这种力量正在割断把公民联系在一起的纽带。经济全球化与本土 化的互动、全球主义与民族主义的交织,已成为这个时代的重要特征。可以说, 如何在经济全球化中既分享到好处,又能维护国民文化同质性及国家安全,成 为每个民族国家的重大历史课题。 ( :) 经济全球化对国家教育制度的挑战 经济全球化超越了民族国家的界线,极大削弱了民族国家的权力,民族国 家控制教育的权力也受到了挑战,维持国家教育制度以及原有价值体系受到 零舂搠黢麓絮毒麓瀚 牵警j 薹毳黑藩奋嚣尊篇溉 1 1 怀疑。通过国家教育制度培植适应于经济民族主义的效率原则和伦理原则,并 使民族国家内的异质民族获得共同荣誉,这一切推进了民族国家的合法化进 程,同时也使教育取得合法地位。然而,经济全球化加速以来,国家教育制度 被认为是竞争的一个不利因素,例如,r h 职位向成绩的转换、由地位向贡献的 转换、由定岗到自由流动的转换以及由地方向全球模式的转换,使得标准化的 教育服务不能支持多样化的教育选择。因此,国家教育制度尽管有过一段战后 的黄金岁月,现在却处于一种不安全的境遇中,对教育的经费、控制和组织上 的政治冲突不断扩大q 。下面拟从价值、体制和机制三个层面对经济全球化加 速以来国家教育制度遭遇到的挑战作探讨。 i 从价值层面上看,全球主义意识增长极大挑战着国家教育制度的价值 系统。 经济全球化使全球主义意识形态成为一个很大众的语词。全球主义主张 全球一体化,常与“世界体系”( 沃勒斯坦) 理论相结合。全球主义的基本观 点是:认为由于冷战的结束和科技革命的发展,民族国家的影响和作用开始 下降;认为在政治和经济领域全球相互依存日益明显;认为国际组织的增 加是世界政治取得重大发展的标志;等 。全球主义最经常鼓吹“民族国家过 时论”,主张用人类意识代替民族意识。例如罗马俱乐部的奥佩奇大声疾呼 “人类意识应领先于阶级意识和民族意识” ;而沃勒斯坦认为,那种认为国家 构成了社会行动的自然的甚至是最重要边界的假定是不需要的,明确主张用 “世界体系”取代“国家”作为社会科学的分析单位。全球主义的发展对国 家教育制度的价值系统挑战是巨大的,具体表现为: ( 1 ) 目的理性与工具理性的冲突。全球主义关心整个人类的福祉,提倡人 即目的而非工具,例如主张以人类的共同利益为价值取向,坚持人类利益高于 一切,而将自由作为第一价值,主张推进人类对自由的价值追求。然而,全球 主义在理性的追求上存在着两难之处。一方面,个人的自由和认知能力通过理 性的活动而增加了,以前对权威和传统的遵奉被理性所代替;另一方面,此种 情况导致社会体制日益复杂和扩张 ,对个人的制约也日益显著,人类的思考 方式和在价值及生活上的选择被现代社会的机制主宰着了。例如,工业社会的 盛警蓁亳荸妾:1 9 9 8 年第6 期 冬雾6 1 期9 9 6 年蕨第”4 页 人类思维往往到机械学中寻求灵感。全球化时代则以生物学和生命有机体为 自己的发展模型,人们期待教育能培养他们走上非直线性的道路,而不局限于 一个国家,积极主动胜于驯服,创造性胜于秩序。但是,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 教育目标更加从属于经济的效用。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资本主义自由哲学推 崇的经济主义信条使教育逐渐经济主义化了,对高质量技术培训的需要必然 影响到今日儿童的教育成功或失败。教育遵循人类活动的商品化逻辑,知识不 仅具有商品性,而且自身完全成为一种市场条件下的商品,正如伯恩斯坦 ( 1 9 9 0 ) 所说,“经过差不多一千年之后,知识与精神性分离了,存人文一卜变得 非人道化了。”因此,可以说,人的自主性面对着意识形态的压制,追求普 遍价值信仰相伴着民族国家体制的商品化,这种理性纠结成为国家教育制度 的哲学困境。 ( 2 ) 以“世界公民”取代“国民”身份。全球主义认为教育应培养人们对 世界一体化的忠诚,这种忠诚是“开放性”忠诚,而不是“盲目性”患诚。以 遵守普遍原则为基础的有条件的忠诚的观念论和国民的思想所体现的价值观 正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正在形成的现实主义。公民资格被要求重新界定, 主张以“世界公民”取代传统的“国民”身份。例如,那些在全球范围内工作 的人习惯于将世界公民素质与国家的公民责任分隔开来,共同命运的思想逐 渐失去了价值内容和集体的目标。在民族国家时代,俾斯麦的公民要随时准备 帮助国家并加强共和政体,新的公民则被描绘成具有自由、自治、首创与批判 精神,而归属感、团结、秩序等旧的原则有所更改,“他坐在汽车司机的位置, 要求从国家获得好处或让他不受限制地去追求自己的目标。”公民资格范围 的扩大产生新的需求与愿望,提出变革传统教育制度的要求,要求国家教育制 度从传统模式向基于跨国的、全球市场力量的模式全面转移。灵活性、开阔的 思维、个人自主与创造性将成为新教育制度的主旋律,这种新制度强调通过感 情上中立的价值观的内化达成感情的有序,集体的一致似乎不再是教育的重 要因素,新的秩序并非一定意味着普通性的承诺了。 ( 3 ) 大众文化对民族性的消解。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大众文化依靠迎合 广大的非个人公众的喜好并为他们提供易于消费的文化商品,获得迅猛发展。 例如,通过卫星电视,好莱坞的虚幻世界并不多被带到世界上的每一个角落; 暑鐾然蹴嫠冀瓣徽躲凇瓣璺珊擗溢? 投版蛳啪期 1 3 在非洲的一个村庄里,收录机里迈克尔杰克逊的声音甚至淹没了传统的非 洲鼓声;在马来西亚,大众文化携带着自由、个人自主和挣脱传统家庭与血缘 关系的镣铐的信息大踏步地打上门来,连“马来西亚之声”电台在制作它的经 文节目时也用上了流行音乐。大众文化往往突出感性的成份,主题的淡化加 强了媒体注重行动意义的阈下交流。大众文化使传统的秩序和限制变得模糊 起来,统一的思想被分解成为由零碎的权宜之举组成的代替物,它们是简单和 直接的。实际上,它们的意图是使人们从传统的束缚中解脱出来,。这不仅是 一个迷途精英的哲学成果,而且是一种广泛流传的影响日常选择的存在主义 信念。” 这种状况不仅使发展中国家的教育变得极端脆弱,也使欧洲社会教 育在保持对它们本身的文化认同、社会价值观的作用面临困难。例如,中东欧 国家的年轻人被消费社会及其价值准则所强烈吸引,高度重视与个人生活有 关的价值准则,这在某种程度上是对集体主义的一种否定。大众文化使基于民 族性的文化忠诚被破坏了,作为民族国家的文化同质化重要基础的民族性,似 乎越来越难以获得认同。在这种情形下,国家教育制度难以将民族主义意识形 态作为认同的根本性基础,教育的民族性被认为“是在作为整体的世界和我们 个体存在之间的许多中间认同形式之一时,它才可以是重要的和宽厚的” 。 2 从体制层面来看,“无体系”教育挑战着国家教育制度的科层体制。 在民族国家形成过程中,民族国家将过去由家庭和私营机构的教育职能 纳入国家活动之中,为了有效推进教育的合法化,就必须加强教育管理的集中 性、统一性狈权威性,建立一个强有力的国家教育权力结构 ,即将教育体制 纳入社会体制之中,与政治、经济、文化各领域的活动交织渗透,形成教育制 度的科层系统。国家教育制度的科层体制表现为:学校是一个自我封闭的、 从低到高的连续系统;强调选择性和竞争性,主要依靠体系内部规定的标准 来决定谁学习、谁不学习、在什么年龄学习;学校成为社会所需人才的选拔 机构,文凭则成为选拔人才的标准之一。 教育的科层体制适应了工业社会对效率、秩序的客观要求,适应了经济民 族主义时代的筛选、分流和机会获得的特点,因而具有积极的意义。然而,它 也遭到了广泛的批评。例如,学校系统的连续性实际上只保证部分人受教育的 雯( 酆。,趔tl 全球化与社会失范t 文擅1 9 9 8 年第1 1 期 萋l 童# 墨鏊童罄i 麓譬魏临鞭辨鼹m 眸舢期 雹譬囊售气耋嚣黯鎏蓑叠誓蕃擎矗警鐾毪i 淫盖譬;嚣:要l 连续性,妨碍了更多人受教育的连续性,导致了教育的不平等;它是狭隘的、 死板的,不能适应个别化教育的现实;教育原本应与人类的成长、性格相配合, 科层体制却反过来把教育变成缺乏以人性的特质。经济全球化以来,国家教育 制度这种结构坚固而权力集中的科层体制诘难不断,教育象过去一样,局限于 按照某些预定的见解、需要和组织规划去训练一定规格的青年,几乎不可能 了。教育正在越出传统体制所规定的界限,逐渐在时空上扩展到整个人的各 个方面和整个社会的各个方面,由于这些方面过于广泛而复杂,以致无法包括 在任何“体系”之内。 ( 1 ) 教育的非机构化。正如社会不能通过一个单独的机构对它的所有一切 组成部分与发挥其广泛而有效的作用,教育必须超越学校的范围,而扩充到整 个社会的各个方面。经济全球化促进了社会结构、行政结构和它的文化网的巨 大教育潜力的发挥,社会作为一个整体将有更重要的教育作用。新的需要迫使 教育考虑日益增加的各种选择途径和学习方式,使每个公民享有在任何情况 之下都可以自由取得学习、训练和培养自己的各种手段。“从这个意义上讲,未 来的教育必须成为一个协调的整体,在这个整体内,社会的一切部门都从结构 上统一起来。这种教育将是普遍的和继续的。这是我们时代的文化革 命。”圆这寓示着不能把教育的权力交给一个单独的、垂直的、有等级的机构, 使这种机构组成社会中的一个独特团体。相反,所有的集体、协会、地方团体 和中间组织都必须共同承担教育责任。例如,实行市场经济的发达国家将会重 新出现个人或私人办学形式,取代现行教育机构的作用,而新的传播手段可以 使儿童在家庭中学习 。在这种情况下,国家教育制度的“国家”立场将退位 给“社会”系统,共享的、开放的、灵活的、个人化的教育成为可能。 ( 2 ) 学校教育可教育性质疑。大多数现代化民族国家都是根据它们在文化 方面是一致的或应是一致的这种设想来建设的。这种一致性是现代“民族地 位”的实质,由此产生了今天的国家概念和公民概念。民族国家赋予学校教育 的使命之一是培养赞成同一种民族特性并表示忠诚于民族国家的守法公民, 但是,这种国家教育制度的目标与文化方面的不同的群体的价值观、利益和愿 望常发生冲突,特别是世界范围的社会互动使以清一色民族文化为前提的传 星鬟喜昌蕞黏妻墨嚣:差喜圭霉;:蔡1 妻:荸姜出版杜1 9 9 6 年麓第z o o 页 s 拉毫克崎t 敦青内骞筮晨的全葺晨望 美育科学出簟杜1 9 9 2 年簟繁4 7 页 1 5 统教育政策受到批判性的审查。例如,一个自称“爱国者”的民族主义战士 在标签上发现他所买的产品是在遥远的国度制造;而通过视听传播网络,中产 阶级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价值,在某种程度上成为青年人衡量其知识和愿望尺 度的国际标准。另外,科技发展所造成的冲击,也使得现在的教育制度难以应 付。例如,在网络空间文化中,各种流行的虚拟环境及信息流通,颠覆了传统 的学习方式;而随着远距离通讯的发展,让来自全球每个地方的人彼此面对面 地会谈早已成为事实。学习正逐渐从正规学校中脱离,代之以越来越多的私人 机构和中间组织。由于认知过程与价值的改变,教师已经不再是社会文化的代 表者,权威性受到挑战,有损于教师教育责任的肩负。例如,在网络世界中, 很难说清何人为师,何人是徒。知识的数码存诸与认知方式的改变,不但威胁 到教师作为国家利益代表者的地位,同时也连带使得学校所代表的知识合法 性遭到质疑圆。这要求重新设计和整合教育系统,不仅要发展非正规的家庭教 育、社会教育,而且要改造整个国家教育制度,即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应将 策略局限于一个单独的媒介、一种机构的形式或一种所谓的系统结构的范 围内” 。 3 从机制层面看,权力配置方式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