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4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文艺学专业论文)论李贽“自然之为美”文艺思想.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中文摘要 生活在明代中晚期的李贽处于历史发展的转折点上,商品经济发展带来的趋利逐欲的 价值取向与传统的伦理价值之间发生冲突,伦理异化下的士人心态发生扭曲。面对“阳为 道学、阴为富贵”的社会现实,李贽建构起“自然之为美”文艺思想体系,将矛头直指虚 伪的假道学。他明确地以自然为美,肯定人的感官性情,反对有意为之的矫情伪性,肯定 人的“私情私欲”,崇尚“俗”的审美趣味,对俗文学作品给予自觉评点。他具有时代特 色的“自然之为美”文艺思想迎合了时代需求并影响深远,为当下文学创作表现真性情的 尺度提供了警示。 本文以“自然之为美”来界定其文艺思想的内核与神韵,并以此为切口,运用知人论 世、追本溯源等方法,分析其文艺观背后的社会文化心理根源与个体心理动因,从而透视 晚明这一特定历史时期广阔的社会文化、世风世俗、士人心态的情状。 本文共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李贽“自然”观的时代特质。从纵向角度通过对老庄自然观、魏晋自然观 的特点分析,来分析李贽自然观所具有的不同于以往“自然 观的时代特色,即对自然性 情的体认,对私情私欲的肯定,对化雅为俗的推崇,从而窥视其“自然之为美”文艺思想 产生的历史时代背景。 第二部分:李贽“自然之为美”文艺思想的主要内涵。从“发愤著书”说、自然化工 论、体性观、尚俗观四方面来进行研究,观察李贽以真性情对抗“礼”的勇气,以个性自 我叛离社会规范的不羁,向生活本身的形而下还原来实现心灵超脱的无奈,进而透视其文 论建构背后的社会文化心理根源与个体心理动因。 第三部分:李贽“自然之为美”文艺思想的历史意义与影响。通过分析李贽对晚明、 清代文坛以及五四文学革命的影响,透视其思想在当时情与理冲突的思维模式下所引起的 共鸣,捕捉其文艺思想放射出的近代人文主义启蒙的光芒,反思当下文学创作表现性情的 尺度,以避免一任情感泛滥而导致文学责任的流失。 关键词:李贽自然观自然之为美时代特质历史意义 分类号:1 0 1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a b s t r a c t l i z l l il i v e di nm i d m ea n dl a t em i n gd ”雒吼a tt l l e 岫go fo l l rl l i s t 0 】秒d e v e l o p m e r i t 、u e so fb e i l e 矗t sa i l dd e s nb r o u g h tb yt h ed e v e l o p m e n to fc 锄m o d 时e c 册0 m yc o n n i c t e d t r a d i t i o r l a le t l l i c a lv a l u e s s c h o l a r sw i t l le t m c a lt w i s tm 1 l e r t l l ea l i e m t i o no f 血n d 佃i s t h 印p e n e d f a c e d 研t ht h eh y p o c r i s yo ft h es o c i a lr e a l i 觋l i z l l ic o n 咖u c t e dl i t e r a r y a i i da r t i s t i c i d e o l o g ) ,n a n 圮d 讥e wn 批嬲a e s m c t i cs t 锄d a r d s ”,w h i c ho b j e c t e dh y p o c r i t i c a l 锄d 伍k ed a o - 也e o 呼h e c l e a r 】yv i e w e dn a t u r ea sa e s t h e t i cs t a l l 也l r d s ,b e l i e v e dh 1 h n a ns e n s o 猡t e n l p e r a n e n t ,o 巧e c tt o 也l s e , c o m m d e d 血ep e o p l eo fd e s n s ,a d v o c a t e da e s 血e 6 cs t y l eo fp o l 撕t ) ,锄dc 矗t i c e dp 叩u l 缸l i t 盯a n 鹏 c o n s c i o 曲yl i t e m 哆a n da r t i 鲥ci 如o l o g ) ,n 黜d “啊e w 越t u 】哈器a e s t h e 如s 伽1 d 勰d s ”w l l i c hh a v e 缸e c b a r a c 丽s t i c sm e e td e m 龃do f t l l et i i i l e ,柚dp r 0 、,i d ew a m i n g sf 0 r 锄o t i 伽ms c a l eo f c o n t 明币o m 巧l i t 蹦m 玳 n i st h e s i sv i e w1 i t i 锄巧趾da 而s t i ci d e o l o 夥n 锄e d 哳e w 越m 托舔a e s t h e t i cs t a i l d a r d s ”醛l i :t e r a 巧a n d a n i s t i cm o u g h tc o n n o t a t i o no f 【血城,锄d 啊e wi t 嬲锄咖c ef o rr c 雒e r c h t h 即ir e 雒e r c h 也es o c i a l s y c h o l o 百c a ir o o t s 锄d1 1 1 d i 订d u a l sp s y c h o l o 垂c a lr c a s o n sb yt 1 1 ew a y so f i 【0 w n i l l g 也ep e o p l ea n dt h e 、o r l d ”,锄db yt h ew a y so f 1 0 0 k i n gf 0 rd l es o u r c e ”w h a tir e 懿e r c h 谢uh e l pu sh o w 山e s o c i a lc u l 眦,s o c i a l c i l s t o 嬲a n ds c h o l a r sm e n 诅l 时o f t h ei i l i 砌ea n dl a t em i n g 【 y a s 哆 t h em e s i si s 埘m 撕l ym a d eu po f t h r e ep a n s : p a r to n e :t h et i i 鹏c i l a m c t e r i s t i c s 矗也ep o i l l t sa b o u t “n a n 玳p r o p o s e db yl 出t h r o u g h 锄a l y s i s i i l g p o i l 恤a b o u tn a t u r ep r o p o s e db yl a o z i ,办啪g z i 锄dw e i j i nd y n 螂;ip r o p o s et l l ec 1 1 a r a 曲嘶s t i c so f p o i i l t s a b o u t “n a t u r e o fl i z h i t h e s ea 聆枷t a t i o nf 0 rn a n 】伯l 锄0 t i o n ,c o m m e n 捌o nf o rm ep e o p l ed e s i r e s , a d v o c a t i o nf b r 妯e t i ca t y l eo fp o l 撕t y t h 钮w ef m dm et 砥b a c k g r o 吼dt l l a tm a d et h el i t e 哪m o u 如o f l i 2 虹 p a r tt w 0 :t h em a i nm e 锄i n go f1 i t e r a 巧龃da n i s t i ci d c o l o g yn 锄e d “、,i e wn a n l 托嬲s t l l 甜cs t 锄d a r d s ” b y 呦i b yt h e 啪y so ff o r eo p i i l i o 璐w h i c h 姗“硎t i n gb yd a i 印e n i n g 也em o 础,c o n c 叩to fn a m 豫r e a 虹 c 蛐c e p to fc h 嬲贼既姐dc o n c e p t0 fa d v o c a :t i n g s 也幽cs t y l eo fp o l a r i t y w ec 蛆eh i sa 面- s o c i a lc o l l r a g e , h e l p l e s s 矗汀p u e 蚰i n g 丘s o u l n 锄w ec 龃k n o w 也es o c i a lc i l l t u r e ,s o c i a lc 璐1 【蓝细ds c h 0 1 躺删时 b e t l i n dh i s 诹唧t l l o u g h t s p a r tt h r e e :t h eh i s t o r i c a ls i 蛳f i c 龃c e 纽d 却a c to fl i t e m 巧觚da n i s t i ci d e 0 1 0 9 ) ,蛐e d e wn a n 】r c 胬 a e s t h e t i cs t a i l d 锄d s b yl 出1 1 1 r o u g h 肌a l y s i s i n gt h ei i 印a c t 蚰也el a t em i n gd ) 螂q i n gd 脚姐dm a y 4 血“t e m d ,i k v o l l n i o n w ec 缸e x p l o 陀也er e s 吼觚c eb e 蛐帕m em o d eo f 血咀k i n gc a u s e db yc 0 i 印a c t s 2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b 印v e 印e m o t i o n a la i l d 蒯o n a l ,t h e nc a t c ht l l em o d 哪h u i r l a n j s mo fe n l i 曲t e n m ts h i n e sd i s t r i b u t e df 而m 血e l i t e r a 巧吐l o u g h to fl i z l l i f i i l a u y 、en e e dr e n e c to ns c a l eo fe x p r e s s 也e i rf e e l i l l g s ,f o ra v o i d i n g l a tl i t e 豫ld u 哆 h a sf a d ea w a y k e yw o r d s :l i z m,c o n c 印to fn a t u r e , 讥e wn a t u r ea sa e s 也e 缸cs t a i l d a r d s t i l l l ec h 删e r i s 石c s ,t l i s t o r i c a ls i g n i f i c a n c e c a t e g o r yn u m b e r : 1 01 3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 独创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 研究成果。据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 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 ( 注:如 没有其他需要特别声明的,本栏可空) 或其他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使用过的材 料。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 并表示谢意。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走荡 导师签字: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怒呖 导师签字: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山东师范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有 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磁盘,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 阅。本人授权山东师范大学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 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 保密的 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导师签字: 签字醐洳附 翕 赵护 名 月 签 牛 者 f 懈 f 刘 胪 论 q 位 期 学 日 字签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引言 李贽( 1 5 2 卜1 6 0 2 ) ,号卓吾,又号宏甫,百泉居士,福建省泉州府晋江县人。他 生活于明朝的嘉靖、万历年间,这是一个处于时代转折点的时期。封建政治纲纪礼法松弛, 社会经济结构发生重大变化,资本主义萌芽在封建经济体制母体中滋生,导致封建自然经 济的逐渐解体。商品经济开始活跃,市民社会略显雏型,价值观开始呈多元化趋向。然而 在这个骚动着诸些“异质因素的封建政治经济体制下,根深蒂固的思想文化结构却严重 统治着人们的思想,沿袭着程朱宋明理学“存天理、灭人欲 的禁锢,这种伦理异化下的 生存状态使得士人心态发生扭曲变异,而商品经济发展带来的趋利逐欲的价值取向与传统 的伦理价值之间发生冲突。当外在道德律令与内在自然欲求之间发生冲突的时候,便只有 通过虚伪的生存方式来进行弥合。 李贽所面对的那个时代的社会现实便是无所不假、满场是假。在这一片假道学的氛围 中,官场和文坛上充满着假人假事假文。面对这种“阳为道学、阴为富贵的虚伪现实, 李贽以“与千万人为敌”的勇气,举起“童心”说的旗帜,把批判矛头指向虚伪丑恶的社 会现实,建构起以“自然之为美 的文艺思想体系。他明确地以自然为美,主张抒发人类 感官性情之自然,反对有意为之的矫情伪性。许苏民认为李贽“自然之为美”的理论主张 体现了“艺术的情感审美本质。【l 】他在读律肤说一文中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充 分阐发。他说: 盖声色之来,发于情性,由乎自然,是可以牵合矫强而致乎? 故自然发于情性,则自 然止于礼义,非情性之外复有礼义可止也。惟矫强乃失之,故以自然为美耳,又非于情性 之外复有所谓自然而然也。莫不有情,莫不有性,而可以一律求之哉? 然则所谓自然 者,非有意为自然而遂以为自然也。若有意为自然,则与矫强何异:故自然之道,未易言 也。1 2 1 实际上,这里反复强调的“自然”就是“童心 ,是绝假纯真的真心。李贽的这种以 自然为美的文学观,既继承了中国古代文论贵自然的传统,又对针对假道学满天下的现实 而被赋予了新的内容。他所强调的自然人性,是与“天理 相对立的“人欲 ,是作为一 个血肉之躯的人所具有的感性欲望与自我情性,有具体的“百姓日用”的现实内容。他的 4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自然”既吸收了道家自然论的合理因素,又基于晚明社会现实而具有了全新的思想意义。 其总的特点是对人的重视,对人的生存欲求的肯定,具有明显的反理学的异端性,并都体 现在其文学理论主张中。这实际上也反映了李贽“想探寻一条道德律令与性情自由和谐统 一的路子”。【3 】 “自然”这一概念由来已久,“自然之美”也成为我国古代文论传统的最高审美原则。 而李贽所提倡的“自然既是对老庄、魏晋自然观的继承,又具有了特定的时代内涵。由 于他所处时代的“转折性”特征,他所提倡的“自然”也就被赋予了不同于传统的异质因 素。本文着重探讨李贽所谓“自然之为美 文艺思想的时代特质所在。 目前学术界将李贽作为一个哲学家对其思想进行的研究成果颇丰,但对其文艺思想的 研究只停留在单纯的理论阐述上,而缺乏一种深刻的社会文化历史观分析。即使在谈到其 思想产生的历史时代状况时,也只是将历史仅仅作为一个背景来介绍,而未能实现历史与文 论的有机融合;在论述李贽文艺思想所产生的影响时,只是提出了影响所在,而从没有分 析之所以产生深远影响的社会历史文化动因,即只提出了“是什么”的问题,而没有解决“为 什么”的问题,未能证明其文艺思想所具有的实践性品格。 本文将力求做到历史与文论的有效结合,避免单纯的理论阐述,力图从社会文化心理 结构和个体心理结构方面分析其文艺思想的根源,突现李贽试图在当时的言论困境与心态 困境中通过“自然之为美文艺思想的建构来实现自赎与超越。本文以“自然之为美”来 界定其文艺思想的内核与神韵,从而透视晚明这一特定历史时期广阔的社会文化:世风世 俗、士人心态的情状,实现“以小见大的研究目的。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一章李贽“自然一观的时代特质 “自然”作为我国古代的审美传统、美学原则,其思想根源是道家哲学的“自然 之 道。然而,晚明时期的李贽提出的“自然之为美理论主张却赋予了“自然”以特定的时 代内涵,呈现出了不同于传统的“自然 内涵的时代特质。 老子中关于“自然的主要论述有:“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人法地, 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 。【4 】庄子一书 中提到“自然 这一范畴的主要有以下几个地方:“吾所谓无情者,言人不以好恶内伤其 身,常因自然而不益生也。;“汝游心于淡,合气于漠,顺物自然而无容私焉,而天下治 矣。;“夫水之于j 勺也,无为而才自然矣。 ;“真者,所以受于天也,自然不可易也。 【5 】 二者关于自然的含义是一样的,指的都是人及天地万物自然如此、自然而然,是人类应当 遵循的准则,也是人类生活的理想状态。徐复观在阐述文学与自然的关系时,认为老庄所 谓自然“基本意义皆为不受外力所影响、所决定,而是自己如此。”【6 】 然而老子的自然之道的目的是以“无为”达到“无不为,庄子则是“无为”。但是老 庄都认为“虚静”是达到自然之道的途径。老子以为人身是大患的根源,乃是因为一般人 为躯体感官欲望所束缚,违背虚静的自然自由的本性。庄子在应帝王中讲述象征本真 自然的“浑沌一旦具有了人的感官和欲望,就有了人的形体和心智,就会不安于虚静的 自然本真的状态,转而追求自然本性以外的知识和欲望,为知识和欲望所束缚,它的自然 本真状态也就自然不复存在了。 那么人又如何回到虚静的自然本真状态呢? 老子认为必须“无知无欲 ,“致虚极,守 静笃。 对于这种致虚守静的工夫,庄子论述更为详切,即“心斋 与“坐忘 。实际上, 庄子的“心斋 和“坐忘 包括两个内容。第一,“堕肢体”和“离形”,以消解肉体感官、 生理欲望对心灵的奴役;第二,“黜聪明和“去知 ,以祛除是非判断与知识欲求对人心 自由的束缚。只有这样,人的心灵才会达到自然境界,这也就是庄子所反复强调的逍遥游。 这种逍遥是由心斋、坐忘等致虚守静工夫所达到的“无己 ,也就是“丧我。在这里,所 谓“丧我 就是去掉人身上各种有违自然的感性欲望与智巧思辨,摆脱它们对人心的束缚, 只有这样,才能获得心灵的虚静和逍遥,也正因如此,他们否定与感官欲望相联系,束缚 身心自由的私欲与私情。实际上,老庄的“自然 追求的是一种自由的形而上的理想境界, 这超越了己的私欲,进而达到“丧我 、“无己 ,达到“忘情”。这是种纯哲理性的境 6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界,是一种精神性的追求。 魏晋解除经学束缚以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思想一尊的局面被打破,各种思想 活跃起来。士人以往所信奉的儒家一套人生理念与行为规范,已经失去了它的吸引力。“任 情而行”己成为一种风尚。“越名教而任自然 、“以庄周为师”的玄学就是在这种情况下 出现的一种思想归宿。在这个个性觉醒的时期,老庄思想被广泛地用来解释现实生活中种 种新行为。老庄思想在“任自然”这一点上,无疑给重个性、重情感的风尚提供了理论依 据。但是,老庄思想,特别是庄子思想,它在实质上与任情纵欲是不同的。老庄的任自然, 是重心灵的自由,轻物质享受,贵心贱身,为的是超越欲望,达到自由境界。它是一种形 而上的纯哲理性的精神境界,它不可能满足魏晋士人的现实需要。而魏晋士人的任自然, 则既重心灵自由,又贵身。当时更多士人倾向于任情而动、无所节制。这一感情解放的潮 流虽然源于老庄的任自然,但却有新的时代特色,做出了新的理论升华,超越了老庄的自 然思想。 由此可见,老庄任自然是要走向忘情,走向丧我,摆脱欲望。而魏晋时期感情解放的 潮流则涌动着任自然走向纵情。所谓“越名教而任自然”,任自然是摆脱礼教束缚的一种 思想武器,使感情从礼的束缚中解放出来,打破了“发乎情,止乎礼 的传统束缚产打破 了“以理节情”的传统规范。但是事实上,魏晋士人在感情摆脱礼的束缚之后,并没有返 归如老庄般的素朴无为、没有欲念束缚、不为喜怒哀乐伤身的自我,而是走向了一个任由 感情发泄的以我为中心的自我。对于老庄的忘情,反而大不以为然。于是,由“忘情 转 而走向了“任情 。 另外,老庄自然实际上追求的是一种形而上的纯哲理性的精神境界,是从“理”的层 面上来达到超越。而魏晋士人则从现实生活中对“自然 进行理论阐发。罗宗强先生认为 “嵇康是第一个把庄子的返归自然的精神境界变为人间境界、实有境界的人。”【7 】这在嵇康 与向秀关于“养生问题上的讨论有所体现。向秀主张人要享受感官快乐,把这当作“天 理自然;嵇康认为人的基本情欲需求是合理的,人的感性欲求是属于“自然之性 。他们 从“自然之理”的角度,对人性的基本欲求进行了肯定和赞扬。既重感性又重理性,有别 于老庄只重精神的自由和解放的自然人性论。嵇康赋予了“自然”以现实化的内涵,而非 抽象的、形而上的纯哲理境界。而老庄那种纯哲理性的境界,在现实生活中是很难实现的。 与其说是庄子对现实生活的超越,不如说是对现实生活的一种回避。因此说,庄子所追求 的人生境界并不是一个实有的人生境界。所以,嵇康的意义就在于他把庄子的理想的人生 境界人间化了,把它从纯哲学的境界,变成一种实有的境界,“把它从道的境界,变成诗 7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的境界。 【s 】 这是历史上的两次思想大解放,第三次思想大解放时期就是李贽所生活的明代中晚 期。 时至明代中后期,李贽又以“自然之为美 为旗帜,大力张扬自然人性的光彩,实在 是振聋发聩。由于所处时代的特殊性,他所谓的“自然又有了新的时代内涵,有了新的 理论升华和质的发展,那就是对人的感性情欲的充分肯定,对自然性情的充分体认与宣泄, 以及彰显平民意识的尚俗的审美趣味流变,并深刻地建构在他的文学理论体系当中,形成 了不同于传统自然审美观的特色。如果说老庄的自然是纯哲理性的精神境界,魏晋自然是 实有的人生境界,那么李贽的自然则是代表底层市民社会的平民化境界。这是对程朱理学 ,“存天理、灭人欲 的大胆反叛,也是对雅文学正统地位的有力反拨,这就需要将李贽的 文论主张首先置于他所处的特殊历史时期即晚明这一背景当中来进行考察。 中晚明一般是指嘉靖末年、隆庆、万历、天启和崇祯王朝,晚明社会是一个“天崩地 裂 、“纲纪凌夷”的社会,封建政治、纲纪礼法松弛,数代皇帝不理朝政,皇权散漫弱化。 吏治腐败,官员不理朝务,却奔走于争权夺利,宫廷内乱。可以看出极度专制的社会结构 从最高层开始出现溃裂,为明末政治伦理的启蒙打开了缺口。社会经济结构也发生重大变 化,资本主义萌芽在封建经济母体中滋生,这种“异质因素导致自然经济的逐步解体。 商品经济开始活跃,市民社会略显雏型,市民阶层成为一股新兴力量,价值观呈多元化趋 向,封建经济母体内的“异质 因素也不断侵蚀着封建伦理关系的统治序列,占统治地位 的程朱理学似乎已不能与市民社会的多元文化合拍,一种新的理论需求呼之欲出。 平民意识开始觉醒,利欲需求浮上水面。正是这种不拘祖宗成法的时尚,涌现成一股 新鲜气息。社会风尚的变迁是与礼制的盛衰有密切联系的,尽管明朝礼制在程朱理学的鼓 吹下极其周密与严峻,然而,社会经济的发展,尤其是商品经济的发展,是与礼制相离异 的力量,是促进社会风尚发展的真正动因。晚明城市在物质和精神生活中都发生了很大变 化,生活上去俭从奢,文艺上异调新声,学术上慕奇好异。奇异奢华古怪成为一代风尚。 而这风尚的变迁,在经济和思想之间就又起到了中介的作用。这种普遍的越礼逾制、离经 叛道的行为,改变着人们的精神生活,也使得传统的艺术趣味和治学观念发生变化。市井 文艺向来被儒家所不齿,而这时却越来越受到群众的欢迎。俗文化开始兴盛,酒店茶肆盛 行的民间俚曲成为里衡童孺妇娼之所喜闻者”,“诲淫导欲,亦非盛世所宜有也。,f 明异调 新声,妇孺传诵,风靡一时。“晚明社会兼受商品经济发展与法制衰败的双重作用,所以 社会风尚变化之大,达到了封建社会所能容纳的最大限度,迸发处新旧时代交替前朦胧的 8 山东师范大学硕:卜学位论文 曙光”,【1 0 】而这一曙光必将由启蒙性的思想光芒来拉开帷幕。 历史就是这样按着它本身的轨迹前进,“社会政治的衰败,往往伴发传统文化的危机 与逆反性的文化生机,病频临绝,继往开来,构成末世中的奇观,晚明就是这样一个处在 时代转折点上的社会。【1 l j 以“存天理、灭人欲 为要义的程朱理学,是明代社会统治思 想,独霸学坛,气势炙人。而政治、经济的发展必然要在思想领域有强烈反映。理学作为 思想主干,不可避免地“向内转”,发生分裂、蜕变。明中叶以后,王学应时而起,不仅 打破程朱理学统一学坛的局面,还大有取而代之的趋势。阳明心学倡良知,重内省,强调 对人自身价值的重视。王艮创立的泰州学派,出自王学而又超出王学,走向民间,并以“百 姓日用之学作为学说要点。王艮“百姓日用即道 的观点充分重视了人的价值,提高了 人的生存意义,这更是与理学针锋相对的。王学传至颜山农、何心隐更对人的合理欲望做 出了充分肯定,并把满足人的感性欲望需求作为践仁、明道的体现。李贽又进一步从哲理 的高度上论证了“人必有私 的“自然人性论 。他高举标榜“私心私欲 的“童心旗 帜,肯定人的感性欲望。他的这种非圣无法、倒翻千古是非的“异端邪说 并非偶然现象。 正是他的这种“自然人性论 充分反映了晚明社会的世风世俗,迎合了市民阶层多元化的 价值追求,从而便立即拥有了坚实的群众基础。“尤其是在城市从事商业活动的城市市民, 这一类城市市民的出现改变了城市的社会结构,同时也出现了新的价值观念和文化追求。 原有的儒家文化、道家文化及佛教文化根本不可能表达他们的这种有别于传统的生活追求 和价值观念,因此,迫切需要一种新的理论来为他们所追求的文化价值进行系统地表述, 提供系统的理论辩护。”【l2 】而李贽这种对“私情私欲的肯定,对“俗 的崇尚,则是李 贽所谓的“自然”所独有的时代特色,迎合了时代需求,并充分地体现在他的文艺理论观 点中。 第二章李贽。自然之为美一文艺思想的主要内涵 一李贽的“发愤著书一说“自然性情”对“礼 的反拨 李贽提出他的“发愤著书 说,他说:“不愤不作,譬如不寒而颤,不病呻吟也,虽 作,何观乎? ,【1 3 】又说:“文非感时发己,或出自自己经画康济,千古难易者,皆是无病 呻吟,不能工。【1 4 】历来的专制统治者都把水浒传看作是一本“诲盗”之书,一本教 人造反的“逆书 ,而李贽却赞美水浒传为“贤圣发愤之所作。他说: 9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太史公日:“说难、孤愤,贤圣发愤之所作也。”由此观之,古之贤圣,不愤则不 作矣。水浒传者,发愤之所作也。盖自宋室不竞,冠履倒施,大贤处下,不肖处 上。驯致夷狄处上,中原处下,一时君相尤然处堂燕鹊,纳币称臣,甘心屈膝于犬羊已矣。 施、罗二公在元,心在宋;虽生元日,实愤宋事。是故愤二帝之北狩,则称大破辽以泄其 愤;愤南渡之苟安,则称灭方腊以泄其愤。敢问泄愤者谁乎? 则前日啸聚水浒之强人也, 欲不谓之忠义不可也。是故施、罗二公传水浒而复以忠义名其传焉。n 5 1 李贽以“发愤著书 说来表彰水浒传,他认为水浒传的创作,正体现了“古 之贤圣,不愤则不作”的创作规律。他具体分析了水浒传产生的历史条件,认为作者 身在蒙古人统治中国的元朝,心中充满深沉的民族感情,总结本朝被蒙古族所征服统治的 教训和亡国的历史悲剧,因此才发愤而作水浒传。 ( 一) 传统的“发愤著书一说:温柔敦厚怨而不怒发乎情止乎礼 “发愤著书说原本是司马迁所提观点,所谓“文王拘而演周易,孔子厄而作春 秋,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韩非囚秦,说难、孤愤; 不韦迁蜀,世传吕览皆贤圣发愤之所谓为作也。 【i6 】而“发愤著书 体现了不愤 不作的创作规律。韩愈“不平则鸣 ,是在“文以载道的理论前提下,宣扬儒家文化价 值。苏轼“嬉笑怒骂皆成诗歌”,也是以儒家文化价值观修齐自身而最终臻于淡泊、洒脱 与平静。欧阳修“穷而后工 ,更是在“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济世理念下而 进行创作的。可以看出,他们都遵循的是儒家的一套“温柔敦厚 “哀而不伤“怨而不怒 的“中庸 的诗教传统。以儒家文化价值观念为核心,来修齐自身,规定自身行为。这是 一种潜在的“礼的规范与约束,是传统士大夫文人的集体无意识中对“礼 的恪守,而 最终也归附于“礼 。而李贽的“发愤著书 却体现了与传统本质的区别,下文详述之。 ( 二) 李贽“发愤著书一说的独特内涵:欲杀欲割发乎情,止乎自然 首先,传统“发愤著书体现的是一种以儒家文化价值观念为中心的社会情感,基于 社会道德情感而发乎济世情怀,是由儒家文化设定的文化价值和理想得不到实现而产生 的,其创作心理机制为传统士大夫文人心态。而李贽则是更为侧重个体情感的自由抒发, 基于个人的感性情感、从个体人性的真实感受出发而发乎一己之情,是“为己之学”,其 创作心理机制是其所谓的“童心 。他说: 1 0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且夫世之真能文者,比其初皆非有意于文也。其胸中有如许无状可怪之事,其喉间有 如许欲吐而不敢吐之物,其口头又时时有许多欲语而莫可所以告语之处,蓄极积久,势不 能遏。一旦见景生情,触目兴叹;夺他人之酒杯,浇自己之垒块;诉心中之不平,感数奇 于千载。n 7 1 他认为创作是由于无意为文,是“非有意于文 ,是“蓄极积久,势不能遏 ,与司 马迁如出一辙,司马迁也认为“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 【1 8 】这体 现了创作的普遍规律。然而司马迁之辈士大夫文人是基于心中一套儒家文化价值观念为中 心,由于其济世情怀难以在现实中实现而“发愤著书 ,而李贽则是基于自己个体的感性 情感与独特感受,更侧重于抒发一己之情。 夫所谓作者,谓其兴于有感而志不容己,或情有所激而词不容缓之谓也。若必其是非 尽合于圣人,则圣人既已有之是非矣,尚何待于吾也;夫按圣人以为是非,则其所言者, 乃圣人之言也,非吾心之言也。言不出吾心,词非由于不可遏而无味矣。 n 鲥 。 他认为,为文要发自本心,且“不容己”、“不容缓 ,发自本心,不必“尽合于圣人 才是为文的自然之道。李贽侧重一己情感,在乎个体的感性情感抒发,这是以他的“为己 之学”为理论依据的。他说:“凡为学者皆为穷究自己生死根因,探讨自家性命下落。 【2 0 】 ;? 认为为学的宗旨是在于探究自己的生命价值,于是他将个体性命放在了首要位置,这也正 是他重视个体存在价值的一种体现。他还说:“大凡我书,皆为求以快乐自己,非为人也。 【2 1 】“我以自私自利之心,为自私自利之学,直取自己快当,不顾他人非刺。 【2 2 】认为为文 目的在于是自我生命得到快乐适宜,是“自适”之文。由此可见,李贽所谓“为己之学 的目的在于求得自己心灵自由,达到超越境界。这是李贽是在特定的伦理异化氛围中,在 充斥着阳奉阴违的“满场是假 的环境中进行形而下的思考,为个体的自然存在正名,为 个体的自然情欲正名,从而反拨理学家追求天理、齐人齐性的伦理异化极端,打破假道学 家们均称“学以修德,以利他人”的“阳为道学阴为富贵 的虚伪面目。传统儒学的所 谓“无我 的君子之态,在李贽这里看不到了,他虽然偏激,但是却体现着对个体性命存 在的肯定,对个性的张扬,显露着近代人文启蒙的曙光。 李贽基于他所提出的“童心 的创作心理机制,认为为文要从心而发,要基于本心, 这才是为文的“自然之道 。他在琴赋一篇中说: 余谓琴者心也,琴者吟也,所以吟其心也。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夫心同吟同,则自然亦同,乃又谓渐近自然。 盖自然之道,得手应心,其妙故此也。1 这个“心 不是由外在“读书义理 灌注其中的心,也不是由“闻见道理 障蔽的心, 而是“童心,他在童心说中进行了详尽的阐述: 夫童心者,真心也。若以童心为不可,是以真心为不可也。夫童心者,绝假纯真,最 初一念之本心也。若失却童心,便失却真心;失却真心,便失却真人。人而非真,全不复 有初矣。 认为童心是真心,是初心。“童子者,人之初也;童心者,心之初也。而导致童心 丧失的因素是:闻见道理、读书义理。他说: 夫心之初曷可失也! 然童心胡然而遽失也? 盖方其始也,有闻件从耳目而入,而以为 主于其内而童心失。其长也,有道理从耳目而入,而以为主于其内而童心失。其久也,闻 见道理目以益多,则所知所觉日以益广,于是焉又知美名之可好也,而务欲以扬之而童心 失;知不美之名之可丑也,而务欲以掩之而童心失。夫闻见道理,皆自多读书识义理而来 也。2 们 随着知识增多,知道功名利禄、善恶美丑,而矫性掩饰。最终由于失却童心,失却真 心,而成为假事假人假文滋生的土壤,形成“满场是假”的可悲局面。 童心既障,于是发而为言语,则言语不由衷;见而为政事,则政事无根柢;著而为文 辞,则文辞不能达。非内含于章美也,非笃实生辉光也,欲求一句有德之言,卒不可得。 所以者何? 以童心既障,而以从外入者闻见道理为之心也。夫既以闻见道理为心矣,则所 言者皆闻见道理之言,非童心自出之言也。言虽工,于我和与? 岂非以假人言假言,而事 假事文假文乎? 盖其人既假,则无所不假矣。满场是假,矮人何辩也? 然则虽有天下 之至文,其湮灭于假人而不尽见于后世者,叉岂少哉! 乜刀 并由此而得出“天下之至文,未有不出于童心焉者也。 【2 8 】的结论。而那些“六经语孟 1 2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则被他叱责为“道学之口实,假人之渊薮。 认为只要是出于真心,出于真情的文章, 便是真文,便是至文。他在读若无母寄书中说:“言出至情,自然刺心,自然动人, 自然令人痛哭。“想若无必与我同也,未有闻母此言而不痛哭者也。p 1 3 0 他读了若 无母劝解儿子不要出家的信是所做出的感叹,并以谦虚的态度反思自己向来为文之行。“反 思向者与公数纸,皆是虚假声势,恐吓愚人,与真情实意何关乎? ”“恭喜家有圣母。膝 下有真佛,夙夜有心师。所矢皆海潮音,所命皆心髓至言,颠仆不可破。回视我辈傍人 隔靴搔痒之言,不中理也。【”】 可以看出,李贽所谓的“童心 ,是完全呈现为自我的本人之心,是“初心 ,而不再 以闻见道理、读书义理主其内,是以自然本心为理,以自我本然欲求为理。想哭则哭,想 笑就笑地自然表达。在李贽这里,个体、自我的原则往往具体化为不矫情逆性,“一旦见景 生情,触目兴叹:夺他人之酒杯,浇自己之垒块;诉心中之不平,感数奇于干载。既已喷 玉唾珠,昭回云汉,为章于天矣,遂亦自负,发狂大叫,流涕痛哭,不能自止。 【3 2 1 而传统的发愤抒情,则是以“义理 主其心的,是以“六经语孟主于其内的。这套 义理,是儒家传统文化价值观念,是“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行为理念,是正 统理学所谓的“性其情及以纯儒之道自律的要求。在李贽那里,情、志等非理性的因素 被提高到了更高的地位,个体的自由伸张已开始取代内圣之境的单一追求。而李贽这种对 个体之情的肯定与颂扬,当然不仅仅是哲学思辨的产物,它同时折射了晚明社会市民初起 的历史变迁。 其次,李贽强调的抒情是极度强烈的情感,其情之极强极烈是火山爆发式的快适。传 统“发愤著书”遵循的是一种“中庸”的诗教传统,“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 哀而不 伤,怨而不怒,“发乎情,而止乎礼”。而李贽则突破礼的束缚,强调“发乎情,而止乎自 然”。并且他所谓的这个自然,是任其自然抒发,不加以限制与束缚。是对儒家传统诗教 的一大突破,是在晚明特定历史情境中,对伦理异化下说教作品的反抗,对真性情文学的 呼唤。 李贽把发自童心、发自本心的自由的情感视为切文学创作的驱动力。他在杂说 中说: 且夫世之真能文者,比其初皆非有意于文也。其胸中有如许无状可怪之事,其喉间有 如许欲吐而不敢吐之物,其口头又时时有许多欲语而莫可所以告语之处,蓄极积久,势不 能遏。一旦见景生情,触目兴叹;夺他人之酒杯,浇自己之垒块;诉心中之不平,感数奇 1 3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于千载。聆3 1 ( 焚三杂说9 1 ) 但是他又充分强调感情表达的强度与力度,认为要自由表达,随心所欲,不要受任何 束缚。他说: 既已喷玉唾珠,昭回云汉,为章于天矣,遂亦自负,发狂大叫,流涕痛哭,不能自止。 守使见者闻者切齿咬牙,欲杀欲割,而终不忍藏之名山,投之水火钔。( 焚三杂说9 1 ) 这也是李贽之书最终焚书不焚、藏书不藏的原因所在。他认为,“天下之至文 莫不 出于作者长期压抑郁积的感情倾泄,而这个宣泄的力度与强度又是直接冲击了儒家传统 “发乎情,止乎礼义”的诗教原则。在李贽看来,而是“发于情性,由乎自然。 任由情 感自然抒发而不加以限制。他说: 盖声色之来,发于情性,由乎自然,是可以牵合矫强而致乎? 故自然发于情性,则自 然止乎礼义,非情性之外复有礼义可止也。惟矫强乃失之,故以自然之为美耳,又非情性 之外复有所谓自然而然也。d 5 1 他强调为文要由乎个体的自然性情,突破“止乎礼义 的传统樊篱。他认为,“丈夫 喜则清风朗月,跳跃歌舞;怒则迅雷呼风,鼓浪崩沙。如三军万马,声沸数理。【3 6 】强调 情感抒发的强度与浓度,强调“发狂大叫,流涕痛哭,不能自止。守使见者闻者切齿咬牙, 欲杀欲割。他强调怒则怒,怨则怨,自由抒发自己的情感,而不让外在的东西所束缚。 他说:“今学者唯不敢怨,故不能成事”【3 7 1 ,要学习东坡喜笑怒骂皆成诗歌的豁达。 李贽执意打破“礼 的界限。“礼就是“理,是为维护人伦秩序与规范人性所设定 的。在宋明理学下,便上升到了“存天理,灭人欲的伦理异化的程度。它将人的自然性 情与欲求纳于即定的伦理框架中,不容得一点违逆。但李贽则突破传统礼义的樊篱,以自 己的理解与视角对“礼 重新做出了规定: 盖由中而出者谓之礼,从外而入者谓之非礼;从天降者谓之礼,从人得者谓之非礼: 又不学、不虑、不思、不勉、不识、不知而至者谓之礼,由自目闻见,心思测度,前言往 行,仿佛比拟而至者谓之非礼。语言道断,心行路绝,无蹊径可寻,无涂辙可由,无藩卫 可守,无界量可限,无扃钥可启,则于四勿也当不言而喻矣。m 1 1 4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由此可见,李贽巧妙地将“礼 重新规定为由中而出,天然而成,意在消除义理,意 在“存人欲,灭天理 ,这样一来,“礼”也便成了自然人性,顺乎自然也就是合乎礼。他 也在自己的创作实践中贯彻这一理念,他说:“凡人作文,皆从外边功进里去;我为文章, 只就里面攻打出来,就他城池,食他粮草,统率他兵马,直冲横撞,搅得他粉碎,故不费 一毫气力而自然有馀也。凡是皆然,宁独为文章哉! 【”】李贽突破传统礼的束缚,自然为 文,发愤著书,发乎情,止乎自然,潇洒通脱,一扫当时文坛满场是假的迂腐虚伪之态。 汪本钶熟知李贽,他自称“从先生游九年所,朝夕左右未尝须臾离也。称事先生之久 者无如钶,直知先生之真者亦无如钶。,【加j 他说,“先生一生无书不读,无有怀而不吐,其 无不读也,若饥渴之于饮食,不至于饫足不已;其无不吐也,若茹物噎而不作,不尽至于 呕出亦不已。【4 l 】袁中道也记载道:“其为文不阡不陌,摅其胸中之独见,精见凛凛,不可 迫视”;“亦喜作书,每研墨伸楮,则解衣大叫,作兔起鹘落之状,其得意者亦甚可爱,瘦 劲险绝,铁碗万钧,骨棱棱纸上。一“若夫骨坚金石,气薄云天;言有触而必吐,意无往 而不伸。【4 2 】李贽为文的这般痴狂与洒脱,在当时程朱理学一手遮天的年代可谓“异类 , 可谓“与千万人为敌 ,实为当时文坛注入一股鲜活血液。 在中国古代文论体系中,“诗言志 是一个悠久的传统,早在诗经中就有此种意 识萌芽,在先秦的典籍中,“诗言志 是非常普遍的:左传襄公二十七年记载有赵文 子对叔向所说的“诗以言志,尚书尧典记载有舜所说的话:“诗言志,歌永言, 声依永,律和声。 ,庄子- 天下篇说:“诗以道志。”,苟子儒效篇云:“诗 言是其志也。”,可见,都主张诗歌是心灵的表达载体与形态,这客观上要求主体所“言” 要与内心之“志 相统一,否则,“言 便失去了意义。 然而,在具体的文学创作中,“言 “志 不一也是存在的,甚至在某些时代与时 期是相当普遍的,成了文学创作的常态。刘勰就曾意识到这个问题,他在文心雕龙情 采中说:“故有志深轩冕,而泛咏皋壤;心缠几务,而虚述人外。真宰弗存,翩其反矣。” 【4 3 】意思是有的人心想当官进爵,却空泛地歌咏山林水泽的田园隐居生活;有的人整个心 思都缠绕在国家政务上,却虚假地叙述人世之外的事情;这些文章中真实的思想感情都不 存在了,全是和内心完全相反的东西。其原因是这些人仅仅是在“为文而造情 ,而非发 自内心地“为情而造文“盖风、雅之兴,志思蓄愤,而吟咏情性,以讽其上, 此为情而造文也;诸子之徒,心非郁陶,苟驰夸饰,鬻声钓世,此为文而造情也。 【删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李贽所处的晚明文坛就是一个“言与“志 不一、“为文而造情”的虚假文坛,虚 假矫情是文坛主流,这是因为当时的文人学士多为一些理学道学家,发言作文多为维护理 学道学的虚假谬论,比如大肆宣扬所谓的“存天理,灭人欲,所以满口谎言假语,李贽 对这种虚假的文坛风气深恶痛绝,扯起“发愤著书”的大旗,主张“为情而造文 “非 有意于文也。其胸中有如许无状可怪之事,其喉间有如许欲吐而不敢吐之物,其口头又时 时有许多欲语而莫可所以告语之处,蓄极积久,势不能遏。一旦见景生情,触目兴叹;夺 他人之酒杯,浇自己之垒块;诉心中之不平,感数奇于千载。”【4 5 】在李贽看来,写文章是 传达自己内心深处“蓄极积久,势不能遏”的真实情感,是借用文章这一载体“浇自己之 垒块;诉心中之不平,感数奇于千载。所以,李贽“发愤著书之文是“言 “志 统一 的结合体,李贽用“发愤著书这一思想与实践旗帜鲜明地对抗当时的虚假成风的文坛, 以“发愤著书”之真对抗“为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群宴厨师食品安全业务培训试题含答案
- 2025年环保知识在乡村旅游业中的实际应用与招聘考试热点分析
- 2025年公需科目考试题库(试题及答案)
- 北京市门头沟区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英语考试题目及答案
- 北京市门头沟区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质量监测英语试题及答案
- 2025年大型超市收银员招聘模拟题及参考答案解析
- 桃花园写生课件
- 公务员职业素养面试题及答案
- 2025年社会体育指导员考试模拟题含答案详解
- 2025年游戏开发全解析游戏策划及程序员预测试题集
- 外包丝印加工合同协议
- 医保基金监管与支付资格管理专题培训
- GB/T 3091-2025低压流体输送用焊接钢管
- 四川农商银行招聘笔试真题2024
- 员工关系管理培训课件
- 供电所营销人员作业安全培训
- 2023秸秆类生物质能源原料储存规范第1部分:存放
- 餐厅收货流程
- 教师的情绪管理与压力调节
- 《护理病历书写规范》
- 湖北自考《沟通与项目管理》18969复习资料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