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论文)拱廊漫步:论本雅明的“闲逛者”及其当代文化意义.pdf_第1页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论文)拱廊漫步:论本雅明的“闲逛者”及其当代文化意义.pdf_第2页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论文)拱廊漫步:论本雅明的“闲逛者”及其当代文化意义.pdf_第3页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论文)拱廊漫步:论本雅明的“闲逛者”及其当代文化意义.pdf_第4页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论文)拱廊漫步:论本雅明的“闲逛者”及其当代文化意义.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论文)拱廊漫步:论本雅明的“闲逛者”及其当代文化意义.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ii 摘 要 摘 要 “闲逛者”是德国法兰克福学派美学家本雅明在对 19 世纪法国抒情诗人波德莱尔的 研究中提出的一个非常重要且影响深远的概念,特指那些因为现代性城市的兴起,而可以 游荡在城市各个角落,观察、体验都市生活的人。为了揭示现代性体验,本雅明把研究的 视野定位于巴黎“拱廊街”的研究,从“拱廊街”现象出发将视点落在了闲逛者这一现代 社会特有的族群身上。本雅明的“拱廊街计划”问世之后,文学和文化研究者经常用闲逛 者意象来探讨城市经验、城市空间与审美现代性等问题。本雅明笔下的闲逛者意象为我们 阅读和分析城市文本提供了一个重要的理论视野。闲逛者意象在后现代性消费空间中具有 重要的文化意义。 全文由“引言”、“正文”及“结语”组成,其中“正文”又分为三章。 引 言引 言 主要是对国内梳理和综述本雅明研究现状。旨在说明本论文研究工作的目 的,涉及范围、相关领域的前人研究成果、研究设想、研究方法以及理论意义。 第一章第一章 从本雅明论波德莱尔的专著的理论视野,审视 19 世纪巴黎街头“闲逛者” 这一意象。论述在资本主义语境下的闲逛者具有的深层文化意蕴:作为“闲逛者”的文人 不可逆转的历史命运任何都市里的艺术家都脱离不了资本主义兴起后商品阴影的笼 罩。 第二章 第二章 从审美现代性的角度来研究、阐释、批判本雅明笔下的“闲逛者”作为一种 重要的文化形式呈现出的现代性的辐辏与多重关联域,重点探讨闲逛者与拱廊街、人群之 间的关系,以及现代社会中闲逛者所体现的孤独的美学症候,闲逛者的性别构成等现代性 问题。 第三章第三章 将把本雅明笔下“闲逛者”意象置入后现代性消费社会的语境下,就本雅明 的闲逛者意象与消费文化所产生的关联性进行探讨,特别拓展了它与现代生活之间的视觉 联系,视觉消费,日常生活审美化等问题的研究。充分挖掘闲逛者意象的当代消费文化意 义。 结 语 结 语 基于全文的论述,得出如下的结论:我们不能仅仅把闲逛者理解为 19 世纪 的一种社会类型和历史现象,更应该把它作为一种精神类型或文化现象来分析,即我们更 应把它作为一种文学主题和美学批判,一个呈现都市生活经验、表达商品与大众关系的意 象,对它的分析构成了一种观察社会文化的特殊视角和方法论。 关键词 关键词:本雅明;闲逛者;现代性;消费文化;文化意义 iii abstract “flneur”which is proposed by benjamin who is an aesthetician of german frankfurt school in his research of the french lyrical poet baudelaire in the 19th century is a very essential and influential conceptit especially refers to those people who can wander about in cities, experience and observe city life owing to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cityin order to uncover the experience of modernity,benjamin lays his research on arcades in paris,from the perspective of which he focuses on the “flneur”,a modern unique classafter the brith of benjamins “the arcades project”,literature and literary research often inquire into problems like city experience,city space and aesthetic modernity by making use of the image of “flneur”the image of flneur under the pen of benjamin provides an important theoretical visual field for us to read and analyze city this paper is comprised of introduction,body and conclusion,among which the body is divided into three chapters introduction it includes mainly the summary and comments of benjamins current research situation at home and abroadit gives an account of the purpose,the research method and theoretical meaning chapter one this chapter examine closely the image of flneur in the street of paris in the 19th century from theory field of vision of baudelaires works discussed by benjamin.it disscuses that the flneur has deep cultural meaning in the capitalist society:an unchangeable historic destiny as flneurartists in any cities cannot break away from the shadow of commodity after the development of capitalism chapter two this chapter begins from an angel aesthetic modernity to study,explain and criticize the variety and multi-fields of modernity shown from flneur as an important cultural styleit consetrates on the discussion of the relationship of flneur,arcades and people and the problems of modernity like the lonely aesthetic features reflected in flneur of modern society and their sex ratio chapter three this chapter places the image of flneur under the pen of benjamin into the situstion of consumption society of post-modernity and then discusses the relations between benjamins image of flneur and consumption culture in particular, it extends the study into its visual relation with modern life,visual consumption and everyday life aesthetic appreciation, and fully digs out the modern consumption cultural meanings of the image of flneur conclusion on the basis of the above discussion, this paper gets a conclusion: we cannot think flneur as a social type or a historic phenomenon in the 19th century ,but as a spiritual type or cultural phenomenonor rather,we should regard it as a literary theme and esthetics critique, a representation of city life experience,a representative image of the relationship iv between commodity and the common people as well as a special way and method for observing social cultures key words: walter benjamin; flneur; modernity; consumer culture; cultural significance 论文独创性声明论文独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 所提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的研究 工作及取得的成果。 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 本论文不含其他个人 或其他机构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 对本文的研究作出重要贡献的 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承担本声明的法律责任。 研究生签名: 日期: 论文使用授权声明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本人完全了解广西师范大学有关保留、 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 广西师 范大学、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清华大学论文合作部,有权保留本人 所送交学位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文档, 可以采用影印、 缩印或其他复制手 段保存论文。 本人电子文档的内容和纸质论文的内容相一致。 除在保密期 内的保密论文外,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可以公布(包括刊登)论文的 全部或部分内容。 论文的公布 (包括刊登) 授权广西师范大学学位办办理。 研究生签名: 日期: 导 师签名: 日期: 1 引 言 引 言 瓦尔特本雅明(walter benjamin,18921940)是德国法兰克福学派著名思想家, 被誉为“欧洲真正的知识分子” 。在文化现代性发展的进程中,本雅明是一位相当重要而 无法忽视的现代思想家,也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的著名美学家。他的“机械复制”理论对人 类知觉与文化变革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几个具有原创性、富有诗意的概念,诸如“灵 韵” 、 “震惊” 、 “寓言” 、 “废墟” 、 “星座”等受到国内外学者的青睐。他的文风晦涩,行文 凝练,文体庞杂,意象交叠,思想深刻,极富前瞻性。他善于将艺术作品的形式分析和哲 学社会理论相结合, 并运用诗化哲学的语言表达他极富才情的深刻思想。 他的作品将具有 哲学家的思辨性与诗人的想象性融为一体的特征, 他善于把自己的哲学思想触伸到看起来 无意的材料中,洞察一些重要的细节和一些不太引人注意的事物。他希望“用无限的具体 的事实来构筑世界历史的过程” ,把宏观阔大的“现代性的史前史”论述转换为微观具体 的巴黎“拱廊街”的研究,即所谓的“拱廊街计划” (the arcades project) 【1】 。这一计划的 宗旨是发掘“19 世纪的首都”巴黎的新兴商业文化,试图达到对现代性的史前史的理论 建构。上述这一切使他挤身于 20 世纪最有影响力的西方文化哲学家和现代性理论家的行 列。 从 20 世纪 50 年代到 60 年代,由德国哲学家阿多诺(theoder adorno)等人编辑和 出版了本雅明的好几本论文集和书信集。 这些作品后来又在欧美被译成多种文字而得到广 泛传播,使他和他的思想,主要是文艺理论和美学思想被重新发现,一时名声大振,形成 了所谓的“本雅明复兴”。本雅明的一些思想,诸如美学救赎思想、文艺批评思想、现代 艺术思想、 社会理论和寓言批评理论等方面被国内外学者论述得比较多, 取得了非常丰富 的学术研究成果。 但国内研究本雅明的学者在很大程度上还停留在对本雅明及其作品的文 艺美学领域的研究层面,这一点从往年的硕士、博士学位论文的选题情况明显地看得到。 因此, 国内外学者对其在城市社会学领域里对其城市审美经验和思想文化的研究还没有引 起足够的重视,显得有点薄弱。 德里达(jacques derrida)曾言: “文本之外一无所有。 ”在某种意义上, “闲逛者”和 “城市”都是一种文化符号,可以作为“文本”来阅读。仔细研究本雅明在 1925 至 1940 年期间的著作,我们发现,他的大部分作品构成了一种“阅读”城市的方式,尽管我们很 难发现本雅明有直接或专门论述城市文化理论的作品。 本雅明认同于波德莱尔的 “现代性 就是过渡、短暂和偶然”这样的概念定位,关注的是由资本主义的急剧变化所引起的对社 会和历史存在物的新的知觉和经验方式, 因此本雅明是一位受惠于波德莱尔的现代美学家 和社会理论家。从本雅明笔下的城市,我们可以挖掘出许多重要的文化研究主题与领域, 如论藏书、摄影图像、巴黎拱廊街、商店橱窗里的时装等,特别是本雅明对巴黎现代性进 行初步研究的波德莱尔笔下的第二帝国的巴黎 (the paris of the second empire in baudelaire) ,这本著作已被看作是社会文化研究领域的一部开创性力作。本雅明开辟了许 2 多向来没有受到重视的文化研究领域, 开创了一种与当时主流不同风格的叙事方式, 因而 “堪称文化研究的先驱” 。 【2】而在对本雅明及其作品的研究中,我们发现“闲逛者” 、 “大 众” 、 “媒介” 、 “复魅” 、 “光韵”等关键词经常出现在学术研究文章中,它们构成了本雅明 意义上的“辩证意象”(dialectical image), 【3】事实上,我们对于本雅明的阅读,已经构成 了一种对学术现代性的分析和反思。 本雅明将 19 世纪的诸多情感与闲逛者形象联系了起来,他以生命和著作经典地诠释 了“闲逛者”这一形象,尽管他一生生活在思想的王国里,终日为笔情墨意环绕,但他不 愿意做纯粹的文人,而以独特的姿态在各个城市漫步、流浪、闲逛,在茫茫的人群中咀嚼 孤独,在悲苦寂寞中看尽沧桑的美丽。在 19 世纪的巴黎这个特殊的时空结构中,城市、 商品、 商品拜物教以及文人与大众的交往构成了本雅明文化研究的核心内容。 本雅明从与 城市之间的变化无常的、敏锐的关系中构成了他大量的情感。街道、过道、拱廊、迷宫是 文学论著中不断讨论的主题,这样的主题尤为突出地表现在他计划中的关于 19 世纪巴黎 的论著及其游记和回忆录之中。 本论文着重从本雅明的“闲逛者”这一关键词出发,探讨“闲逛者”意象如何构成其 城市文化批判思想。 近年来, 有学者认为闲逛者似乎是历史上真实存在过的一种人的类型, 特别是指 19 世纪巴黎城里有钱财支撑而无须劳动的人士,他着装考究,气质儒雅,闲来 无事,漫步街头,悠悠哉哉。如下面这个源自巴黎的匿名描写所显示的: 一位“绅士” ,花费大部分时光徜徉在街上观察城市奇观服装和装饰品中的 时尚、建筑物、商店、书籍、新鲜的引人入胜的事。这是一类窥视者,对目睹城 市生活的普通景象怀着无穷的好奇性。 他谋生的手段秘不可知,有一点私人财产(可能是一个食息者) ,但显然没有家 庭、生意或经营土地的责任。 他的兴趣首先是审美的, 他经常出入在演员、 记者、 作家和艺术家聚集的咖啡馆、 饭店。 对闲逛者来说,城市奇观的重要部分是有下层阶级(工人、士兵、街头小贩、露 宿街头者)的行为提供的。 他是个边缘人物,常常被描绘为疏离于他所观察的人,他的形象是一个人群中的 孤独者。 【4】 当然,没有人确切地知道上面所指的这种社会类型的人在巴黎和 19 世纪欧洲其他城 市分布有多广。 我们不能仅仅把它当作一种历史现象去研究, 更重要的是从它所展示的观 察姿态、现代性的公共场景的经验所体现出的意义来研究。在西方文学中, “闲逛者”形 象并不乏见,我们可以从狄更斯的小说(本雅明专门鉴别了博慈杂记 ) 、关于维多利亚 女王时代的文献报告社会开拓者 (如布和默林) 、爱伦坡的人群中的人 (the man 3 of the crowd)等文学作品中发现这一形象,它的形象在不同程度上是清晰可见的。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本论文要探讨的 “闲逛者” 是本雅明在对 19 世纪法国抒情诗人波 德莱尔(charles baudelaire)的研究中提出的一个非常重要且影响深远的概念,特指那些因 为现代性城市的兴起,而可以游荡在城市各个角落,观察、体验都市生活的人。为了揭示 出现代性体验,本雅明把研究的视野定位于巴黎“拱廊街”的研究,从“拱廊街”现象出 发将视点落在了闲逛者这一现代社会特有的族群身上。 本雅明的 “拱廊街计划” 问世之后, 文学和文化研究者经常用闲逛者意象来探讨城市经验、 城市空间与现代性等问题。 后来珍 妮特伍尔芙(janet wolff)和伊丽莎白威尔森(elizabeth wilson)等人对闲逛者的评 论中,又引入了女性闲逛者(flneuse)的概念,提出了城市生活与现代性条件下身份认 同中性别上的重要特征。接着,随后的批评者把“闲逛者”概念与对新技术(例如电影与 网络)的兴趣(见安妮弗莱德伯格anne friedberg的逛商场、电影与后现代 ,1994; 詹姆斯唐纳德james donald的“闲逛者” ,2005)以及关于城市“心理地理学” (psychogegraphy)这一新观念(来自 1960 年代法国形式主义运动)再次结合了起来。像 以伦敦为基地的记者兼小说家伊安辛克莱(lain sinclair)之类的作家就从这些评论中 获取了灵感。“文化地理学”或 “文学地理学” 中的批评潮流 (见爱德华 索亚edward soja 的第三空间1996;安德鲁撤克尔andrew thacker的来往于现代性中:现代主义 中的空间与地理学 ,2003)也采用并发展了本雅明关于现代城市的早期观念,而且往往 结合了福柯关于空间与地点的观念。另外,在现代西方学术史上,还有诸如戴维弗里斯 比(david frisby) 、皮洛克(jackson pollock) 、巴克-默斯(buck moss)等人均对城市闲 逛者意象进行了研究。 在文化研究(cultural studies)日益成为一门显学的时代,我们无法绕开城市审美文 化这一当代知识生活中令人兴奋的研究领域。 当今的文化研究的对象侧重于日常生活的种 种表象,而不一定要追寻纯粹的或完全意义的事物的本质。李殴梵认为,当代文化的范畴 就是都市,对都市文化应该培养一种“文化敏感”这种文化敏感应该是一种理性与感 性、 思维与形象的混合体。 现代城市兴起的景象被本雅明从最日常的生活元素中发现出来, 从而活生生地表现出这些细节中的现代性。 我们发现, 本雅明正是从城市中日常生活的细 节中看到了一个世界的缩影, 在倒塌的文明丰碑的废墟中看到了被都市景观储藏起来的世 代梦想, 也在向读者嵌入了现代都市生活转瞬即逝的象征因素。 这些象征因素大都能在闲 逛者身上找到。 近些年对本雅明的研究兴趣随着对 “商品社会” 和 “后现代主义消费文化” 的批判进入了当代中国的文化讨论。在国内学术界,对其城市思想的研究显得相对滞后, 尤其对本雅明笔下的“闲逛者”的论述更显得零散,据不完全统计,我们发现,到现在为 止,关于本雅明笔下的“闲逛者”的文章只有郭军在 2006 年第 2 期的国外理论动态 发表了一篇都市漫步者 。另外,陶东风在 2005 年主持了“浪荡子(闲逛者笔者注)、 知识分子及现代性的对话”为主题的学术研讨会。总之,关于“闲逛者”的论述非常零散 地出现在一些文章或者著作中。因此,对本雅笔下的“闲逛者”进行一个梳理和探究显得 4 尤为必要。 本论文站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全面地阐释本雅明笔下的“闲逛者”意象。以本 雅明对波德莱尔及其作品的解读为切入点, 从闲逛者的历史起源和城市空间入手, 重点探 讨闲逛者与现代性的多重关联域。 在研究过程中, 我们发现本雅明关于城市闲逛者的主要 兴趣在于街道生活的私人空间, 而不是所谓的公共空间。 这种有趣的文化现象为我们深深 反思现代城市建筑和城市文化提供了一个重要的思想维度和观察视野。 它是理解都市生活 经验呈现的关键性隐喻,为我们阅读和分析城市文本提供了一个重要的理论视野。因此, 对其多维视野的文化解读,对理解城市生活与文化的现代性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意义, 对当代的城市生活方式与城市空间美学批判的研究也有着重要的学术意义。 在当代文化研究的语境下, 我们在对本雅明作品中的闲逛者意象进行理论梳理, 发现 这一概念本身的内涵与外延早已超越了波德莱尔和本雅明的论述。在后现代状况下, “日 常生活审美化” 正日益成为一个引人注目的现实存在和生活现象, 从其学理上对其反思和 批判,我们可以追溯到本雅明笔下的“闲逛者”意象。我们把它与后现代性消费空间联系 起来, 可以从闲逛者在当代消费社会的视觉表征和视觉消费以及日常生活审美化等方面进 行关联性的挖掘和阐释, 从而大大拓宽了对这一意象的美学阐释空间, 充分显示这一意象 在消费社会的文化意义。 笔者感到这种尝试如同大海退潮后在海滩拾捡珍珠后满载而归的 欣喜,也如同闲逛者观看城市时那种窥淫般的快感。但更少不了一份“快乐并痛着”的担 心与焦虑。实际上,对本雅明笔下的“闲逛者”意象的解读在一定程度上是一种思想探究 上的冒险,一不小心就会误解这位受人尊敬的思想大师。 5 第一章 城市空间美学与闲逛者的社会文化意蕴 第一章 城市空间美学与闲逛者的社会文化意蕴 在西方现代性的发展史中, 以艺术或审美的思路对抗乃至救赎启蒙理性是一个基本趋 势。许多思想家、哲学家都倾其心智而努力,本雅明就是其中的一位重要代表。本雅明的 审美救赎思想很重要的一方面就是包含在对城市、商品、人群、闲逛者等城市意象的精辟 论述之中。 而这一切, 本雅明是从对发达资本主义时代抒情诗人波德莱尔及其作品的解读 开始的,他撰写了论波德莱尔的专著发达资本主义时代的抒情诗人 (a lyric poet in the era of high capitalism) 。 在本雅明的理论视野中, 人们了解到了 19 世纪城市的空间景象, 了解到了拱廊、摄影、街道以及各种各样的传媒。可以说,巴黎这座 20 世纪的城市给本 雅明提供了一种记忆的通道和审美批判的空间,本雅明通过这个“理论”的空间,走进了 波德莱尔诗篇中描绘的 19 世纪中期的资本主义都市巴黎。 本雅明通过对 19 世纪巴黎的研 究,充分展示和描绘出都市现代性的梦幻的世界,促使人们从梦幻中觉醒,虽然这个波德 莱尔笔下的巴黎以“不在场”的形式出现在本雅明的记忆中,但正因为如此,才显得更加 重要,关于城市的残简断片成了他“追忆流逝的空间” (苏珊桑塔格语) 。本雅明笔下的 “城市”成为一种浸润在乡愁之中的梦像。因此,本雅明对波德莱尔作品的解读可以说是 一次从 20 世纪返回到 19 世纪的“时间旅行”和空间思考。对本雅明而言,对巴黎城市空 间的研究是他从美学维度反思“现代性前史”(prehistory of modernity)的一个巨大的研究 工程。 他的城市空间美学思想的一个重要的特征是如何诠释城市闲逛者意象以及它的意义 如何深入在个人经验的脉络里。 本雅明在研究过程中, 发现了在 19 世纪巴黎大街上闲逛者这一非常重要的城市意象。 闲逛者与城市建筑、文化遗迹、街头雕塑、咖啡馆、拱廊街、林荫大道、商品展览馆等构 成了 19 世纪巴黎的现代性意象,以及带来了一种偶然、新奇、震惊、转瞬即逝、断裂不 连续的现代性体验。本雅明通过对波德莱尔作品的解读引发了对城市现代性体验的思考, 从而考察了历史、经验、记忆之间独特的关系。本雅明对波德莱尔之所以着迷,是因为他 作为资本主义时代抒情诗人身上较好地体现了城市现代性的矛盾性和复杂性。 作为典型的 现代城市见证人的波德莱尔为文化的现代性研究提供了一个重要的闲逛者形象。 闲逛者作 为 19 世纪现代城市中的一个重要而特别的族群,是一种典型的社会现象。在波德莱尔的 作品中, 本雅明读解出了属于寓言世界的现代意象, 拱廊街的意象幻化成一个发达资本主 义时代的寓言,将现代都市的一切蕴涵其间。本雅明回顾这些旧日形式,表现出一层忧郁 的怀旧情绪。 因而本雅明笔下的闲逛者意象具有了深层的文化意蕴: 作为闲逛者的文人不 可逆转的历史命运,任何都市里的艺术家都脱离不了资本主义兴起后商品阴影的笼罩。 6 一、诗意的批判:追忆流逝的空间 一、诗意的批判:追忆流逝的空间 巴黎是发达资本主义时代的大都市, 是本雅明最喜欢的一个城市, 也是本雅明的一个 精神故乡。当本雅明“走进”19 世纪的巴黎时,他在这座城市“发现”了什么呢?可以 说是发现了一大堆的人物与物象:波德莱尔、闲逛者、收藏家、妓女、人群、拱廊街、时 装商店、广告、古老的巴黎、地下墓穴、钢铁建筑、居室、展览馆、卖淫、赌博、股票交 易所所有这些构成了本雅明笔下的 19 世纪的巴黎碎片,它们组成了眼花缭乱的“辩 证意象”类似于蒙太奇式的星座(constellation) 【5】的意象,它们既是那部由大量摘录 和片断思考所构成的拱廊街计划的内容,也是本雅明所痴迷的对象。本雅明在柏林 纪事 (a berlin chronicle)中对巴黎的感受曾有过如下的描述: 在一个城市里找不到路很让人感到乏味无趣。 迷失在城市里就像迷失在 森林一样只要交一点另外的学费就成。然后,广告牌与街名、路人、屋顶、亭子 肯定会与闲逛者说话,就像森林里脚下踩上了吱吱作响的树枝,像远处麻雀的惊叫, 像一块空地突然而至的宁静,唯有一朵百合花位于中央。巴黎教会了我迷路的艺术: 它圆了我一个梦,这个梦在学校作业本污迹斑斑的页面的迷宫里已初见端倪了。 【6】 从这段文字我们可以发现,城市在本雅明的理论视野里成为欣赏、玩味、缅怀与陶醉 的对象。 广阔复杂的城市空间, 即使对于作为城市闲逛者的本雅明来说, 也是令人晕眩的, 同样地, 本雅明所指出的在庞大且复杂的都市空间里迷失的经验, 也是我们感受现代城市 的重要特征。因此城市在本雅明的笔下成为欣赏、玩味、缅怀的对象,而不是批判与谴责 的对象,或者说,他对城市的批判与谴责常常淹没在他对城市温情脉脉的追忆与遐想中、 融化在他那种柔情连连的迷恋与沉醉里。 在这样一种暧昧目光的凝视下, 本雅明对城市以 及由商品拜物教构成的城市意象的批判无论如何都不能够痛快淋漓起来。或者更准确地 说, 他实际上不是在批判, 而是在为那个 “灵光” 消失的年代唱出了一曲不绝如缕的挽歌。 【7】 本雅明对巴黎的现代性体验也渗进了自己独特的想象乃至幻想的特征。 在其作品中经 常出现的地图、记忆、梦境、迷宫、拱廊、狭长街景和立体全景等,呈现出一种独特的城 市幻象和特殊的生活感受。 作为一个像波德莱尔那样的闲逛者, 本雅明在街头徘徊、 观望、 冥想、做白日梦,他在与迷宫般的城市梦幻而微妙的关系中培养了自己细腻的感受力。大 街、小巷、拱廊、迷宫都成为他的文学研究经常触及的题目。这种带有想象甚至幻想的情 绪与现代社会城市的体验有着直接的关系。 当代法国哲学家利奥塔曾对本雅明的现代社会 所产生的经验的破碎评论道: “资本主义生来就有将普遍事物、社会角色、体制机构异化 的本领在这个世界里,古典主义全然没有存在的必要了。现实如此支离破碎,除了畅 7 销书和实验作品,现实似乎无法提供经验给人们。 ” 【8】 值得一提的是, 本雅明这种对城市的描写风格明显受到了法国意识流小说家普鲁斯特 的影响。在普鲁斯特著名的长篇小说追忆逝水年华中,时间可以追忆,可以重获,可 以生成新的审美体验, 可以从椴花茶与甜点心的追忆中创造出一个全新的 “贡布雷” 故乡。 同理, 本雅明的城市理论把波德莱尔笔下的巴黎无形地溶进了他的回忆之中, 用文字的形 式重组了梦幻般的城市意象,并对怀旧的反思转化成对城市空间的书写,认为, “城市是 人们记忆与过往的贮藏所,是文化传统和价值的容器” 。本雅明以审美的视角注视着城市 的日常生活,感叹由于大规模的机械化复制,艺术失去了它固有的“灵韵(aura) ” 【9】 。这 一点使得艺术家缺乏对艺术乌托邦的冲动, 从而转向了日常生活的审美。 闲逛者对城市空 间中的日常生活往往以一种鉴赏家的态度进行揣摩与玩赏, 且漫无目的性, 于是他与环境 的关系正好与资本主义商业时代大众对一切事物的功利主义态度形成了反差; 同时又由于 闲逛者这样的形象在现代都市的快速节奏和大人流中越来越显得另类而濒于消失, 他的形 象代表着一种被现代性挤出社会空间的传统残余,往往能唤起人们怀旧的情感。 二、本雅明理论视野中的波德莱尔 二、本雅明理论视野中的波德莱尔 “闲逛者”一词,最早源自于 19 世纪发达资本主义时代抒情诗人波德莱尔。波德莱 尔在其现代生活的画家 (the painter of modern life)一文中,以当时画家贡斯居易 (constantin guys)为例,结合爱伦坡的短篇故事人群中的人 (the man of the crowd) , 精心塑造了“闲逛者”这一意象。 “闲逛者”在法语的词汇中用“flneur”来表示,从词 源学考察, “flneur”一词原意是指:生活艺术的漫不经心,有着闲散、晃荡、漫游、慵 懒等意涵。 在不同的翻译作品和评论文章中, “flneur” 经常被翻译成 “游手好闲者” 、 “流 浪汉” 、 “浪荡子” 、 “漫步者” 、 “游荡者”等,这种不同是由于这个概念本身定义的不确定 性所决定的。 闲逛者的特性表现在他在城市里任意的闲逛、 敏锐的观察人群和街道上发生 的事情,同时也任由其他人对其投以好奇的眼光。 在西方学术史上,第一个明确将“闲逛者”作为重要的文化意象来解读现代性城市空 间的是本雅明。 “闲逛者”形象最早出现在本雅明写于 1929 年的闲逛者的回归 (the return of the flneur)一书中,在这本书中,他评论了他的好友赫塞尔(hessel)的作品 柏林的闲逛者 (spazieren in belin),认为赫塞尔是一个在柏林城漫步的“闲逛者” ,最 早注意到这个形象的特征。20 世纪初,本雅明在发达资本主义时代的巴黎都市“发现” 了诗人波德莱尔。 在他看来, 最出色地将 “闲逛者” 这一个角色体现出来的人是波德莱尔。 至于波德莱尔如何演绎了这个角色,本雅明在论波德莱尔的几个主题 (on some motifs in baudelaire)以及拱廊街计划中均有零散的论述,但最为系统的论述是在以上述零 散材料为基础而成书的发达资本主义时代的抒情诗人中。在这本书中,本雅明试图以 8 波德莱尔为例,探讨抒情诗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在现代资本主义时代所面临的危机。本雅 明在波德莱尔的启迪下,走进闲逛者的世界,其中他专门用一章闲逛者论述了闲逛者 的各种特征及其与巴黎拱廊街、市场、波德莱尔的“都市抒情诗”的联系,并对波德莱尔 及其同时代作家的作了深入的分析。我们从波德莱尔的诗歌中可以看出, “抒情诗的接受 条件已经发生重大变化,阅读和理解已变得越来越困难” 。按照本雅明的说法,艺术的美 学形式的产生是同一定的历史条件联系在一起的, 在形式中积淀了人类经验的方式。 在这 里涉及到本雅明的一个重要的“寓言” (allegory)理论。本雅明从对 17 世纪巴洛克艺术 的装饰风格的反思引出“寓言”这一概念,并通过他论述波德莱尔的发达资本主义时代 的抒情诗人 把这一概念确定为一个时代的形式和它的内在经验的基本准则, 成为一种表 达和感知范式。正如本雅明在德国悲剧的起源 (the origin of german tragic drama) 一书中写道: “这本书的目的是要把那种不为人重视的悲剧体裁同一种一直被人曲解, 几乎被人遗忘的艺术形式的哲学内容联系起来,这种艺术形式便是寓言 ” 。艺术作为第 二自然的特征被确定为寓言, 即用一种虚构的方式揭示隐藏的普通的真理, 它的语汇特征 是象征和隐喻。因此, “寓言”在本雅明笔下不仅仅是一种艺术形式,而且还是一种哲学 内容借以出现的形式。本雅明把传统的“寓言”概念改变为有着具体社会历史内涵的独特 美学范畴同现代社会及其艺术的残破性相联系, 而同古典主义美学追求艺术的完整性 相对抗,并试图以“寓言”性的现代艺术弥合知识与经验之间的疏离,以便达到对资本主 义异化社会的批判, “寓言”概念因而成为被晚期卢卡奇和霍克海默(max horkheimer)等 人认为是“解释现代艺术的钥匙” 。 “闲逛者”是诗人波德莱尔自己在其恶之花 (the flowers of evil)里被读出的形 象。本雅明曾经指出,波德莱尔不但是以一个闲逛者的眼光,隔开一段距离来对巴黎纸醉 金迷的资本主义城市生活作寓言式观察,其体验和表现方式,也是典型的寓言方式。本雅 明认为: “波德莱尔不仅已意识到,知识分子和艺术家的活动,也包括他自己的作品,都 已经成了商品化的东西,而且,他还鄙视艺术家们以神圣、飘逸、超越主义的神采来逃避 那种迎合大众生活的企图。 ” 【10】 因而波德莱尔被认为揭示了商品麻醉灵魂的现代都市景观。 故此,巴黎的流浪汉、阴谋家、政客、诗人、乞丐等目不暇接的现代都市形象,成为波德 莱尔的城市寓言。这样一种寓言如本雅明本人所言, “它在思想的国度里有如废墟在物质 的国度里” 。揭示出艺术并不是精英知识分子周旋在象牙塔里享受的专利。 现代性最严重的后果就是导致了人的碎片化生存。 所谓碎片化, 就是指一切社会内容 包括个体、世界、知识、道德,等等都成了碎片,碎片就是社会生活本身,就像 社会学家鲍曼(zygmunt bauman)说的那样: “世界呈现为一个碎片和插曲所组合而成的 样子,其中的意象不停地追逐着意象,又不停地替换着前一个意象,而在下一个瞬间这个 意象又替换了它本身。 ” 【11】这种经典的抽象概括同波德莱尔的描绘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现 代生活在他们那里都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断裂性。 在现代社会, 人的生活方式发生了根本的 变化,人的经验能力变得越来越破碎、日益萎缩甚至丧失。1850 年巴龙豪斯曼(baron 9 huassmann)的计划和万国博览会的举办,巴黎的改变和进步,以及社会物质环境和道德 环境的改变明显体现在波德莱尔的作品里。波德莱尔曾说: “整个的可见世界不过是一种 贩卖意象和符号的商店而已。 ”他感受到的是整个空浮的物质主义背后所隐藏的令人无法 抗拒的力量:欢愉、美丽、邪恶,这些相互纠缠的结果,便产生了诡异的气氛。以城 市闲逛者的视角所看到的巴黎,绝大多数是充斥着人为的建筑环境市景:人工喷泉、大理 石雕像、金属围墙以及水管等。建筑景观取代了自然景观,空间变成社会现象的产物,新 的场所精神充满秩序的。 震惊体验作为潜意识的内容而上升为抒情诗的本质特征。 在波德 莱尔那里以各种意象表现出来:例如闲逛者、阴谋家、诗人、拾垃圾者、醉汉、妓女、人 群、商品、性诱惑、机器等城市意象进入诗中,表现了在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社会里人的 生存和知觉方式的恶化。 本雅明在分析波德莱尔抒情诗的特质是曾指出, 诗人波德莱尔的贡献就在于, 他把 “震 惊经验放在了他的艺术作品的中心” 。波德莱尔的诗歌记录了现代社会孤独的闲逛者的震 惊体验:震耳欲聋的大都市的喧嚣、行人在车水马龙中穿行的惊恐经验、闲逛者对瞬间进 入眼帘的美的形象的震惊所有这些听觉的、视觉的、触觉的、动觉的刺激,迫使人做 出即时即刻的反射。在波德莱尔的诗里,作者所表现的对象不再属于人们过去熟悉的“家 园” ,而是一个完全陌生、纷乱复杂的“事件”发生的场所,是一个现代意义的五光十色、 藏污纳垢的大都市。在这种意义上说,波德莱尔的抒情诗属于现代派的,不是“自立的” , 而是可疑的,受到危机威胁的。既然传统的审美“经验”已经死亡,当下的经验只能以破 碎、回忆的方式表达出来。 本雅明认为, 震惊体验不仅是波德莱尔作品内容的中心, 而且还体现着创造过程的形 式层面。 本雅明把波德莱尔的抒情诗看作是至关重要的历史形式, 一种揭示现代社会经验 的断裂和虚假形式,认为波德莱尔紧紧抓住了都市人群转瞬即逝的意象。本雅明在论波 德莱尔的几个主题中,探求了审美经验是怎样在现代社会中经验连续性得到断裂的,本 雅明感觉到处于传统社会与现代社会转型时期的波德莱尔, 目睹现代工业资本主义一步步 消除传统生活的遗迹并用诗歌形式记录了这一重大的转折过程。因此,在世界文学史上, 波德莱尔是书写现代城市的先驱, 他于 1857 及 1859 年出版的 恶之花 和 巴黎的忧郁 正是取材于当年的城市变化。 本雅明指出, 波德莱尔其实在以一种城市闲逛者的姿态注视 着巴黎。他把逛街当作艺术,以个人感观透视都市角落,发展出一种看与被看的城市触觉 和文化视觉。 波德莱尔用文学的方式来书写闲逛者对于城市的阅读。 在他以巴黎为主题的 诗歌中, 叙事者常常是一个走过巴黎大街小巷的闲逛者。 在其 巴黎之梦(parisian dream) 的诗中,叙事者就用“恐怖”一词来定义巴黎。恐怖的感觉不仅来自于面临可能致命的焦 虑,也来自于巴黎诡异的美丽,诗中呈现的是令人感到虚幻不实的城市人工美景。巴黎沉 重、污浊的气氛使得叙事者心情更加沉闷、无聊,凝重、停滞的感觉使人焦躁不安,叙事 者解决无聊的方法仍是沉默的观看。 然而打开窗户, 玻璃工人尖锐刺耳的叫喊声划破了观 看的秩序,激怒了神经紧绷的叙事者。因此把玻璃工人喊来后,他响应了更加暴力的无理 10 行动,他冷不防的给了工人一拳,击倒了他同时也跌碎了所有的玻璃。疯狂中,叙事者还 不断咆哮着: “这生命美丽!这生命美丽! ”这暴露出身处大工业历史进程中的现代人在传 统的经验模式解构之后, 人们面对巴黎城市空间的惊慌的情绪。 无论是近距离的以窗洞偷 窥大城市里的芸芸众生, 或是远距离的远眺城墙外疯人院所透出的灯光, 以及倾听这群边 缘人的呐喊, 新的现代城市从建筑物空间到整个社会空间变化无常且难以亲近, 失去方位 感的人行为变得荒谬,因而忍不住要发出感叹: “可怕的生活!可怕的城市! ”巴黎作为现 代文化条件下社会空间的产物, 里面装满着令人精神崩溃的俗丽与邪恶。 波德莱尔抓住社 会转型时期出现在巴黎城闲逛者作为诗中主角, 淋漓尽致地描绘出了当时打破传统秩序的 城市空间,呈现了闲逛者个人的生活与记忆,反映出了 19 世纪西方资本主义大都市巴黎 的城市发展史。 本雅明认为, 波德莱尔作为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一个艺术上的闲逛者已经失去了早期资 产阶级传统艺术家的地位。 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交换原则的冲击下, 艺术家失去了经济 上的保障,不得不走向市场“寻找自己的买主” ,但他另一方面又无法与现代社会的各种 丑恶认同,这使他陷入了“叛逆”与“顺从”的两难境地。也正因为如此,波德莱尔在意 识到抒情诗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已经难以生存的同时, 仍然试图用过时了的传统形式创造一 种美的幻觉。在他的诗里,美的形式与丑的对象尖锐地对立,使他的作品成为传统艺术向 现代艺术过渡的一种特殊现象。这预示着抒情诗作为一种艺术形式行将衰落的命运。 【12】 面对瞬息万变的资本化城市空间, 波德莱尔认为城市闲逛诗人是现代生活的画家或是现代 英雄,它既投入都市的芸芸众生,陶醉于五光十色中,又能保持距离,整理纷杂的现代化 现象并表达出现代化的吊诡与幻象。换句话说,他属于群众,却不身处群众之中,因为对 诗人而言,身处群众与孤独是一样的;另一方面,本雅明认为都市闲逛者身处现代化的快 速发展中,既陶醉又震惊。他表面上悠闲踱步,游荡四方,但实际上逃避或独立于群众之 中;更有甚者,他盛装漫步,是接受商品的“召唤” ,成为一个“行走的商品”(walking commodity)。 在这里,本雅明借用马克思的“商品崇拜” (commodity fetishism) 【13】这一术语来分析 了波德莱尔及爱伦坡的作品。本雅明在波德莱尔的闲逛者身上看到了“商品的灵魂”的 叙述窗口19 世纪的巴黎拱廊街将室外幻化成室内,人们目眩神迷激情但茫然地注视 着橱窗内的商品,这种人对物的移情神入过程中。本雅明认为爱伦坡人群中的人的 叙述者最后步出咖啡馆走进人群, 就某方面而言, 是屈从于商品文化影音形象包装欲望的 力量,深深为其所席卷,所吸引,成为它的共谋。但是这个过程又是隐蔽的,商品化过程 是伴随着商品的狂欢出现的, 而波德莱尔没有简单地陶醉于此, 他认识到这是一场灭顶之 灾。因此,无论是现代人从“经验”到“体验”的感受模式的变迁,还是现代抒情诗的内 容的转换, 抑或是抒情诗人的现代角色的定位等等内容, 都是从本雅明理论视野中的波德 莱尔展开的。 本雅明把波德莱尔的作品放在当时的社会文化语境中, 对波德莱尔作品的内 容进行直接的社会批判和解释,展示了波德莱尔笔下的资本主义社会文化的现代性特征。 11 他在波德莱尔的作品中看到,法国大革命后,文人在社会中边缘化了,他们与聚集在小酒 馆、 密谋于暗室的职业密谋家和沦落为流氓无产者的工人都属于社会的弃儿, 有着同样不 稳定的社会地位、相似的行为方式。 本雅明对波德莱尔及其作品的评论与鉴别很多都是中肯的, 比如他对波德莱尔 “波希 米亚人”的压抑处境和反抗精神的描绘, 对波德莱尔等现代文人像“闲逛者”一样张望和 沉思的生活方式的揭示,对波德莱尔诗歌基于震惊“忧郁”体验而做出的“反思”的深刻 论述,特别是对波德莱尔诗歌中独具的现代意识的发现,如“在波德莱尔那里,巴黎第一 次成为抒情诗的题材”等, 这些都显示出了本雅明对波德莱尔的深入的了解与把握。 然而, 本雅明研究波德莱尔的目的并非止于研究对象本身, 而是要透过后者显示出在发达资本主 义条件下的抒情诗人的普遍境遇。在本雅明对波德莱尔诗歌的分析中,闲逛者是浪漫、自 由的文人形象的隐喻, 文人作为闲逛者的形象出现在波德莱尔的作品中。 因此本雅明的波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