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论文)《汉书·艺文志》诗赋略文献研究.pdf_第1页
(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论文)《汉书·艺文志》诗赋略文献研究.pdf_第2页
(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论文)《汉书·艺文志》诗赋略文献研究.pdf_第3页
(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论文)《汉书·艺文志》诗赋略文献研究.pdf_第4页
(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论文)《汉书·艺文志》诗赋略文献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论文)《汉书·艺文志》诗赋略文献研究.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博士学位论文 d o c t o r a l d i s s l 强班:f 稍0 n 摘要 西汉末年,刘向、刘歆父子校理皇家藏书,编撰了别录、七略,是先秦至西汉后期学 术的总结,也是中国最早的目录学著作。班同删七略撰成汉书艺文志( 简称汉志) , 在保存其主要体例和内容的前提下,有所改易。前人对汉志诗赋略进行过许多研究,在类 例、训诂、作品真伪存佚、拾补等方面取得了可观的成果。 本论文在汲取前人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汉志诗赋略进行了进一步研究。指出汉 志诗赋略在体例上是独特的,反映出刘向、刘歆、班固等人的分类思想。通过对著录名目的 分析,指出汉志诗赋略取人名书名的著录体例为后代学者考证该作品提供了依据。通过对 刘氏叙录的分析,指出班固变七略叙录为汉志注释是一种创新,对读者颇有参考价值。 通过对诗赋略大序的分析,指出大序虽采用了辑略,但并不是七略原文,班固有所增改。 通过对诗赋略注“入扬雄赋八篇”的分析,指出七略是未竟之书,班固新增书目本于刘歆 新集书目。 本论文辨析了诵、颂、歌、辞、成相、隐书等名称的由来,指出它们均与赋体关系密切, 均可包括在广义的赋体之中,并从赋之溯源和汉志赋之界定,考察汉人眼中之“赋”及其 特征,对荀卿赋、孔臧赋的真伪存佚进行了考证。 汉志诗赋略并未全部著录西汉及以前的所有诗赋,有不少失收之书,本论文从传世文 献和出土文献两个方面对其进行了补遗。 汉志诗赋略首次将文学文献单独著录, 方式对集部及总集、别集的形成有重大的影响, 略在汉志中的次位,反映著者“辨章学术, 学术中的地位。 关键词:汉书艺文志、七略、诗赋略 是文学目录的肇始。诗赋略别成一略及其著录 但不能说诗赋略中已有总集、别集之书。诗赋 考镜源流”的编撰思想,也反映了诗赋在汉代 博士学位论文 d o c t o r a i d i s s e 】阴1 0 n a b s t r a c t t h el a s ty e a r so fw e s t e r no fh a n d y n a s t y , l i ux i a n ga n dl i ux i n ,t h er e l a t i o n s h i pb e t w e e n f a t h e ra n ds o n ,h a dm a n a g e di m p e r i a lf a m i l yc o l l e c t i o no fb o o k s ,a n dc o m p i l e d “b i el u a n d ”s e v e n s u m m a r i e s ”t h ec o n t e n t so ft h et w ob o o k sw a st h es u m m a r yf r o mt h eq i nd y n a s t yt ot h ew e s t e r n h a nd y n a s t yl a t e rs t a g el e a r n i n g b a ng ud e l e t e d “s e v e ns u m m a r i e s a n dw r o t e “h a r tz h i h e c h a n g e d “s e v e ns u m m a r i e s ”i nad e g r e e o nt h eb a s i so fm a i n t a i n i n gt h em a i nc o n t e n ta n ds t y l e t h et h e s i sp r o p o s e ds o r t i n go u ta n dr e s e a r c h i n gf u l l yo n “h a nz h i ”s h if ul u e “h a nz h i s h i f ul u ei su n i q u ei ns t y l e ,a n dt h eb o o kc a nr e f l e c tl i ux i n sc l a s s i f i c a t i o nt h o u g h tm o s t b a s e do nt h eb o u n d a r yo f “f u a n dt h ed e f i n i t i o no ft h ef uo f “h a nz h i ”t h et h e s i sp r o p o s e d i n s p e c t i n go i lt h ee y eo ft h eh a np e o p l ei sh i tb yt h e ”f u ”a n di t s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a n dc a r r yo u tt e x t u a l c r i t i c i s mo nt h ef uw r i t t e nb yx u nq i n g ,k o n gz a n g ,a n d s im ax i a n gr u ”h a nz h i ”s h if ul u eh a st h eb o o ko fc o l l e c t i n gab i t a c c o r d i n gt ot h i s ,t h e s i sc a r r i e so u t a d d e n d u mf r o mt h et w oa s p e c t s ,c h u a ns h id o c u m e n t sa n dc h ut ud o c u m e n t s i nt h ec o u r s eo ft h i s w o r k ,t a k ed o n g f a n gs h u o a se x a m p l e ,id i s c u s st h er e a s o no f u n s e e i n g h a nz h i s h if ul u ef i r s t l yp u tl i t e r a t u r ed o c u m e n t s d o w ni nw r i t i n gi nh i s t o r ya n di tm a r k st h e b e g i n n i n go fl i t e r a t u r ec a t a l o g u e s h if ul u e b e c o m eo n eo ft h e “s e v e ns u m m a r i e s , a n di t sw r i t t e n s t y l eh a dd e e p l yi n f l u e n c e do nt h ef o r m i n go fz o n gj ia n db i ej ii nas e n s e t h er a n ko fs h if ul u e i n h a nz h i n o to n l yr e f l e c t st h ew r i t e r sc o m p i l et h o u g h t so f b i a nz h a n gx u es h u , k a nj i n gy u a n l i u b u tt h ea c a d e m i cp o s i t i o no fs h if ui nh a nd y n a s t y k e yw o r d s :h a ns h u 。y iw e nz h i q il u e s h if ul u e 博士学位论文 d 0 ( t d r a l d i s s e 】姆:f n 0 n 华中师范大学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和使用授权说明 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 所取得的研究成果。除文中已经标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 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己在 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作者签名:匆也泛 日期:凇罗年6 月r 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学校有权 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 阅。本人授权华中师范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 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同意华中 师范大学可以用不同方式在不同媒体上发表、传播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 作者签名:影也跌 晌口7 年m 门 导师签名: 日期:冲年月厶日 本人已经认真阅读“c a l i s 高校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发布章程 ,同意将本人的 学位论文提交“c a l i s 高校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全文发布,并可按“章程 中的 规定享受相关权益。回童途塞理童卮澄卮! 旦坐生;旦二生;旦三生筮生! 作者签名:妙九次 日期:枷7 年月s 日 导师签名: 嘲7 年多月石目 博士学位论文 d o c m r a l d i s s 班i :i :f 弧o n 绪言 汉书艺文志诗赋略研究述略 汉书艺文志诗赋略是东汉史学家班固所著汉书艺文志( 以下简称汉志) 中 六略之一,排序第三,后有大序及总计部数、篇数,下分屈原赋类、陆贾赋类、苟卿赋类、杂 赋类、歌诗类五种,主要是对汉及以前赋作和诗歌的记载,是现存最早的文学目录。历代汉 志诗赋略文献研究,主要有四个方面:类例研究、音义训诂研究、作品存亡辨伪研究、拾补 研究。 一、汉书艺文志诗赋略类例研究 汉志作为我国最早的目录分类体系,在目录学和学术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两千年来 对其进行研究的代有其人。历代学者主要从目录学角度出发,着眼于文献的编目、分类等方面, 探究目录学的一般原则和方法。诗赋略既然是汉志的构成部分,自然也是他们考察研究的 对象。作为目录学之滥觞,汉志包涵着丰富的目录学智慧和目录学理论,历代目录学家注重 展开探讨并从中汲取理论养分。 众所周知,类例是目录学的灵魂,然诗赋略下分屈原赋类、陆贾赋类、苟卿赋类、杂赋类、 歌诗类五种,五种之后无小序,故类例不明,后人于此探究颇多,早在宋代,郑樵就已注意到 诗赋略类例不明,其通志校雠略日:“刘向父子所校经传、诸子、诗赋,冗杂不明,尽采 语言,不存图谱,缘刘氏章旬之儒,胸中无伦类也。川清人章学诚也说“汉志分艺文为六略, 每略各有总叙,论辨流别,义至详也。惟诗赋一略,区为五种,五种之后,更无叙论。”2 诗赋 略五种“叙论”之阙也引起了学者们的推测,或云“不知刘班之所遗耶? 抑流传之脱简耶? ”3 或云“按诗赋各分以体,无大义例,故录略不为小序,而班氏因之,不尽由于疏漏也”4 。或云 “诗赋略之体例与其他几略不同,表现在没有每部分的分论,这或者是七略乃至别录 未最后完成的反映5 。或云“五类作品既没有性质上的区别,则小序应是无需、也没有作” 6 。小序阙如的原因,班、刘均无只言片语的交代,故今天已经无从得知了。 后人对诗赋略分类标准提出了各种各样的说法,概括起来主要有四种:一,风格论。认为 1 郑樵:通志,北京:中华书局,1 9 8 7 年,第8 3 5 页。 2 章学诚著,叶瑛校注:文史通义校注,北京:中华书局,2 0 0 5 年,第1 0 6 4 页。 3 同上。 4 姚振宗: 汉书艺文志条理,载( - - 十五史补编,= i 匕京:中华书局,1 9 5 5 年,第1 5 2 9 页。 5 熊铁基:刘向校书详析,载史学月刊,2 0 0 6 年( 7 ) 。 6 邓谦:吴光兴:关于 “诗赋略”的分类问题,载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 0 0 7 ( 1 2 ) 。 诗赋略是按照风格来分,持这种说法的有姚振宗、刘师培、章太炎、顾实等等,如刘氏说:“分 集之赋,复分三类:有写怀之赋,有骋辞之赋,有阐理之赋。写怀之赋,屈原以下二十家是也; 骋辞之赋,陆贾以下二十一家是也;阐理之赋,苟卿以下二十五家是也。”1 二、品级论。认为 “一个作家品次的高低,是人们对其整个作品进行审美鉴赏和分析后得出的总体评价,不是按 其作品的某一固定形态来评判”。诗赋略是按照作家作品的品级来分,持这种观点的有章必功、 汪祚民、李士彪等。三、汉代诗学论。认为诗赋略分类义例出自汉代主流意识的诗学思想,即 以风、雅、颂三体分类,持这种说法以熊良智为代表。四、工作次序论。认为诗赋略分类与刘 向校书、收书、藏书的次序、位置关系很大,持这种说法的以吴光兴为代表。从姚振宗至章太 炎、刘师培,再至熊良智、李士彪、吴光兴等等,诗赋略类例研究的角度发生了变化,从作家 作品风格、源流向学术、文化乃至刘氏校书角度转变,逐渐跳出具体作家作品,着眼当时文化 学术大背景。 二、汉书艺文志诗赋略训诂研究 班固汉书“整齐一代之书,文赡事详”,为历代学者所重视。王先谦汉书补注叙例 亦云:“是书义蕴宏深,通贯匪易马季长一代大儒尚命伏阁下,从孟坚女弟曹大家受读,即 其难可知矣。”2 其成书虽迟于史记,然古字古训多于史记。据陈直汉书新证自序, “汉书最早之注解,当始于东汉桓帝时之延笃。”3 至唐颜师古,已有汉书注家、“班氏功臣” 2 4 家之多。诗赋略为其中一篇,也为历代注家所涉及,据笔者统计,此2 4 家中有服虔( 仅一 条) 和颜师古涉及诗赋略。颜注2 0 余条,集诸家之说,重视辨字、注音、释义,考地理、官职、 典章制度。颜注虽邀誉甚多,但远未尽善。四库全书总目在汉书艺文志考证提要中云: “( 颜注) 故仅略疏姓名时代,所考证者,如庄忽奇严助之驳文之类。川陈国庆汉书艺文志注 释汇编序言亦云:“虽以训诂精审见称,而对于学术流派论述不多。颜师古以降,宋、元、 明人对诗赋略作注释的不多,传世之作更少。仅有明凌稚隆汉书评林对诗赋略内容有所涉 及。清人尚考据,远师汉儒,旁征博引,治学以考证为重,故对汉书用力颇勤。据中国 丛书综录,专门注解和研究汉书的著作有1 9 家之多,加上清季5 家,共2 4 家。而涉及汉 书的著作更是为数不少了。故对诗赋略有所注解的著作也有所增加,为6 种,依次为:钱大 昭汉书辨疑、沈钦韩汉书疏证、周寿昌汉书注校补、朱一新汉书管见、沈家本汉 书琐言( 仅一条) 、王先谦汉书补注。清代注释家继承传统注疏体例,或摘录注疏原文,或 1 刘师培:论文杂记,载刘申叔遗书,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 9 9 7 年,第7 1 4 页。 2 王先谦:汉书补注,北京:中华书局,1 9 8 3 年,第l 页。 3 陈直:汉书新证,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i 9 7 9 年,第l 页。 4 永珞等:( 网库全书总日,北京:中华书局,1 9 6 5 年版,第7 3 1 页。 5 陈国庆: 汉书艺文志注释汇编,北京:中华书局,1 9 8 3 年,第3 页。 2 博士学位论文 d o c t q r a l d i s s e r t a t l 0 n 随文注释;注释内容也更加广泛,从字词音义、名物制度到作品的具体篇目及流传著录、到广 罗版本、校勘异文;注释方法从注引前人到引汉书其他篇章与之互证,甚至多方引征相关 内容佐证。以上诸家各具特色,如钱大昭十分重视版本校勘、且常常将诗赋略的相关内容与汉 书其他篇章彼此参见、互相映证;沈钦韩、周寿昌比较关注作品篇名卷数及作品流传的考证; 王先谦更是旁征博引,以征引资料丰富见长。至近代,注解诗赋略则以杨树达、陈直为代表。 杨树达汉书管窥是针对同乡王先谦汉书补注而发,如其在自序所说:“汉书补注 篇帙虽富,遗义尚多。于补注研读数通,颇能嘹其得失。时时泛滥文籍,凡与班书有涉, 则加纂述。”1 杨树达以语言文字学家兼史学家的身份,一方面在音义训诂上用力颇多,另一方 面他十分重视版本校勘。总之,他在王氏基础广罗众说,重视材料的整理和爬梳,对前人有所 突破,陈直曾评价他的研究“对于训诂校勘,很有参考之价值”。陈直汉书新证体例完全仿 杨氏管窥,其内容除仿裴注外,亦兼仿钱大昭汉书辨疑。陈氏汉书新证一个最大的 特色就是在研究中运用了新的材料,新的方法。如其在自序中所言:“我所引用之材料,主 要在居延、敦煌两木简,汉铜器、陶器、以及封泥、汉印、货币、石刻各种。我之方法,以本 文为经,以出土古物材料证明为纬,使考古为历史服务。有百分之八十,取证于古器物,其余 筅见所及,一并附入。”2 陈氏运用“二重证据法”或证实前人之猜测,或推翻前人猜想。如郎 中臣婴齐赋十篇条,从钱大昭至张舜徽,无一人不怀疑此婴齐即诸子略道家婴齐,而陈氏 从传世文献到出土文献,多方考证得出:道家郎中婴齐,与本文婴齐,并非一人,因郎中最通 常之官,婴齐尤为最普遍之名,钱大昭之说,未可尽从。具体考证如下:以婴齐为名,始于春 秋。新郑出土王子婴次庐,又假借作婴次。经义述闻卷二十三、春秋名字解诂引楚公子 婴齐字子重。见宣十一年左传注。郑罕婴齐字子盏,见昭十六年左传注。王引之谓名 字不相比属,未有解诂。余疑为应作婴儿齐齿解。说文:“龀,男八月生齿,八岁而龀;女七月 生齿,七岁而龀。”楚公子字子重,谓重生齿也。郑和罕字子蓍,谓齿不正也。汉代名婴齐者, 除本文外,史记仓公传,有齐郎中婴齐,及本志道家有郎中婴齐十二篇。又按:汉印文字徵 第十、八页,有“陈婴齐”“张婴齐”,九页有“焦婴齐”等印。西安汉城出土有“陈婴齐“臣 婴齐”封泥,下至晋代尚有沿用以为名者。见洛阳出土永宁二年士兵孙松墓志。3 总之,历代汉 书注家是在史学整体的背景下观照诗赋略的,运用考据的方法,从音义训诂到典章制度,到 作品著录流传,探赜索隐、钩沉爬梳,正是有了他们的研究,我们才能够详细确切的了解、掌 握诗赋略,因此他们的研究是进行其他研究的基石,是极其重要的。 1 杨树达:汉书窥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1 9 8 3 年,第3 页。 2 陈直:汉书新证,天津:天津人民j i j 版社,1 9 7 9 年,第4 页。 3 陈直:汉书新证,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 9 7 9 年,第2 3 4 页。 3 博士学位论文 d o e 哟r a l d 王s s 磁疆烈1 1 ( ) 9 呵 三、汉书艺文志诗赋略作品研究 诗赋略下分五种:屈原赋类2 0 家,3 6 1 篇;陆贾赋类2 1 家,2 7 4 篇;孙卿赋类2 5 家,1 3 6 篇;杂赋类1 2 家,2 3 3 篇;歌诗类2 8 家,3 1 4 篇;总计1 0 6 家,1 3 1 8 篇。然时代久远,古籍 散失严重,今天的诗赋略为我们提供的只是一份简单的文学目录,留下的疑问实在太多。诗赋 略作品存亡残逸情况如何? 存的存多少,亡的亡于何时? 存的是否真伪相杂、鱼目混珠? 其间 情况极为复杂,有的几经变更,已非原本;有的缀合而成,真伪杂陈;有的冒名依托,名存实 亡。故后世学者有必要对其作品的流传存亡、残缺疑伪情况详加考辨,整理爬梳。在这方面做 过研究工作的最早有宋代王应麟,王氏著汉书艺文志考证十卷,主要考证汉志著录各 书内容之真伪存佚、学术源流,同时寓补于考。如四库全书总目所云:“应麟始捃拾旧文, 各为补注,不载汉志全文,惟以有所辩论者摘录为纲,略如经典释文之例。”1 姚振宗评价 他说:“宋以来考证是志唯王深宁氏所得为多,然其学非专门,例多驳杂。使后之人寻流溯 源,引申触类,未始不以其书为先声之导,亦何可轻。”2 姚氏充分肯定王应麟汉书艺文志考 证取得的成绩,认为他开启了清代讲求汉学、实事求是的学风先声。其评价颇为恰当,然而 他认为“即就所作玉海观之,似乎所得不止于此。反复详勘,似其未成之作”,故著汉书 艺文志条理。姚氏条理详细解释汉志所著录的文献,梳理撰人始末,本书源流,每书 目大抵加按语,说明原书部次条理,征引取裁原委,注释诸家考辨。之前沈钦韩汉书疏证、 周寿昌汉书注校补在注释诗赋略的基础上,也对作品的存亡疑伪进行考证,尤其留意后世 艺文志、经籍志对其著录。近代顾实、姚明辉、陈国庆、张舜徽在这方面也潜研颇深。1 9 2 4 年, 顾实出版了汉书艺文志讲疏,对诗赋略中作者生平、书籍性质、作品亡佚情况进行详细考证、 评介,首次将存、亡、残、疑情况释于每书之下,“俾可一览而嘹,存者篇帙未亏,亡者原书已 湮。残者流传有自,无间多寡。疑者论证未定,以俟博考。”3 这种格式后为陈国庆所借鉴。书 后又附录见存百家真伪书表,把汉志所载现存的作品分为真、伪、疑三种。汉书艺文 志注释汇编是陈国庆的遗作,后由其子陈公柔整理,于1 9 8 3 年6 月由中华书局出版。陈书比 较重视书目方面的研究,“博采诸家成说,反复寻绎”4 ,对于现有诸书解释得较为详细,同时 留意考辨,如其所言“其间亦有见于各家论著而可疑,核于载籍而未当,自认为稍有一得之见 者,则用按语聊注己意于各家注释之后,于其所不知,则付诸盖阙之例。张舜徽先生于1 9 8 8 年出版了汉书艺文志通释,集录了颜师古、姚振宗、顾实、姚明辉、沈钦韩等以往诸家对诗 赋略的考注,进行比较甄别。同时与汉书其他部分内容对照,文史互证进行双重考证,关 永珞等:网库伞书总目,北京:中华书局,1 9 6 5 年版,第7 3 1 页。 2 姚振宗:汉书艺文志条理,载二十五史补编,北京:中华书局,1 9 5 5 年,第1 5 2 9 页。 3 顾实:汉书艺文志讲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8 7 年,第l 页。 4 陈国庆:汉书艺文志注释汇编,北京:中华书局,1 9 8 3 年,第3 页。 5 同上 4 博士学位论文 d o c 玎0 r a l d i s s 司对:枷( 蹦 于作品真伪提出了不少独特见解。以上诸家对诗赋略的研究是放在汉书或艺文志的背 景下进行的。近代一些学者专门关注诗赋略,如朱保雄于1 9 3 1 年在清华中国文学会月刊发 表汉志辞赋存目考,段凌辰于1 9 3 4 年在河南大学学报发表汉志诗赋略广疏。一些辞 赋研究者将文献考订与学术研究相结合,着眼辞赋真伪、篇目考查。如1 9 8 7 年曹淑娟的两汉 辞赋总目考( 附于所著汉赋之写物言志传统) ,1 9 8 7 年万光治的汉赋今篇目叙录( 附于 所著汉赋通论) ,1 9 8 9 年刘斯翰的汉赋大事年表( 附于所著汉赋:唯美文学之潮) , 1 9 9 2 年康金声的汉赋年表( 附于所载汉赋纵横) ,1 9 9 2 年程章灿的先唐赋存目考( 附 于所著魏晋南北朝赋史) 。至于对诗赋略具体某家作品进行真伪、篇目考辨研究的著作、论 文更是不计其数。 四、汉书艺文志诗赋略拾补研究 众所周知,班固汉书艺文志是在刘向、歆别录、七略的基础上编定的。别录、 七略是刘氏父子奉诏校书中秘府的产物,七略、汉志皆有不著录之书。具体原因姚名 达、顾实、余嘉锡都有考察,总结为三:一则民间所有,秘府未收。一则国家法则、专官典守, 不入校雠。一则前汉末年人著作,未入中秘者,七略不收,汉志亦遂不补。不少学者意 识到这个问题并做过一些补订工作。早在宋代,王应麟汉书艺文志考证就“寓补于考”,“其 传记有此书名而汉志不载者,亦以类附入”1 ,共补入汉志未著录文献2 7 部。明代胡应麟 据昭明文选、古文苑、文苑英华、文选补遗、广文选,在诗薮杂编中补入汉 志未载赋家1 3 家。清代严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通过拾遗辑佚对汉志也所 增补。其后姚振宗著汉书艺文志拾补6 卷,汉书艺文志拾补“王深宁氏但略存二十七部 附入考证,提要诋为蛇足,且亦多所遗漏,未为详尽,今辑自周秦以来迄于王莽凡三百 一十七部,依六略编次为六卷。”2 姚振宗汉书艺文志补注较之王应麟汉书艺文志考证, 不仅补入数目剧增,且所补都有典籍依凭。故近代目录学家姚名达评价为:“凡上古载籍之名目, 广搜条录,殆已无遗。而后古书显,汉志明,诚目录学之绝作也。”3 近代,随着考古工作的 重大进展,出现了关于诗赋略的出土文献。如1 9 7 2 年山东临沂银雀山出土的竹简中,发现残赋 一篇,简2 6 支,计存2 3 1 字,与诗赋略中赋作家唐勒有关,后经汤漳平、李学勤、朱碧莲等人 考证为宋玉作品;1 9 7 5 年湖北云梦睡虎地发现了一批秦简,对于研究苟子成相等有帮助: 1 9 7 7 年安徽阜阳双古堆发现汉简楚辞;1 9 9 3 年江苏连云港市尹湾汉墓出土文物中发现的神 乌赋,2 1 世纪初出现的上博简中战国楚竹简“兰赋”、“鹏赋”残简等。新材料的出现推动了 诗赋略的拾补工作,1 9 9 2 年程章灿先唐赋辑补( 附于所著魏晋南北朝赋史) ,在辑补秦 1 永珞等:四库全书总目,北京:中华书局,1 9 6 5 年,第7 3 1 页。 2 姚振宗:汉书艺文志条理,载二十五史补编,北京:中华书局,1 9 5 5 年,第1 5 3 2 页。 3 姚名达:中国目录学史,上海:商务印书馆。1 9 3 6 年,第2 0 2 页。 5 博士擘位论文 d oc m r a l d i s s e 】姆狐h o n 汉赋时把出土文献纳入其中。如据安徽阜阳双古堆汉墓出土汉简补入赋残篇“口橐旖北辰游”, 其墓葬下葬时间不晚于文帝十五年,可见此赋为汉以前作品。汉赋补入唐勒和神乌赋。 2 0 0 4 年李零在其所著简帛古书与学术源流中对西汉诗赋的出土材料做过初步的整理,其中 还包括了旧敦煌汉简中的风雨诗。2 0 0 5 年骈宇骞在中国典籍与文化第4 期上发表出 土简帛书简分类述略( 诸子略、诗赋略) ,对2 0 世纪以来出土的简帛书籍中的诗赋,按照汉 书艺文志分类进行介绍。 总之,历代学者对诗赋略进行的研究主要是从类例、音义训诂、作品之存亡辨伪、作品之 拾补几个方面展开的,每个方面都取得了不菲的成绩。但前人所作的研究或以整个目录学或以 汉书或以汉志为研究对象,从未把诗赋略作为一个独立的描述对象,故这样的研究不 够翔实、充分,还有空白。如汉志诗赋略独立价值及文献学地位就鲜有论述。受条件的限 制,汉志诗赋略文献补遗工作也不够充分,另由于其他原因,传统研究还存在一些失误和瑕 疵,如“屈原赋二十五篇”条,王应麟考证引地理志日;“始楚贤臣屈原被馋放流,作 离骚诸赋以自伤悼,后有宋玉、唐勒之属慕而述之。汉兴,吴王濞招致娱游,子游,枚乘, 邹阳、严夫子之徒兴于文景之际,淮南王安招宾客著书,而吴有严助、朱卖臣贵显汉朝,文辞 并发,故世传楚辞。”1 “子游”乃“子弟”之误。又“淮南王赋八十二篇”条,王先谦汉书 补注引周寿昌日:“古文苑有屏风赋。”其实,周寿昌并无此语,其说见沈钦韩汉书 疏证,王氏汉书补注张冠李戴。 1 王应麟:汉书艺文志考证,载二十五史补编,北京:中华书局,1 9 5 5 年,第1 4 2 0 页。 6 博士学位论文 d o c 玎o r a l d i s s e 磷陷= 丌a n 第一章汉书艺文志诗赋略的体例与分类 第一节汉书艺文志与七略 西汉成帝河平三年( 公元前2 6 年) ,刘向主持了我国历史上首次大规模的校理群书活动, 并撰写别录。哀帝时,刘向去世,其子刘歆嗣其业,撰成我国古代目录学巨著 七略。东 汉初年,著名的史学家班固创作汉书,直接采用七略作汉书艺文志( 简称汉志) , 其序记载: 至成帝时,以书颇散亡,使谒者陈农求遗书于天下诏光禄大夫刘向校经传诸子诗赋, 步兵校尉任宏校兵书,太史令尹成校数术,侍医李柱国校方技。每一书已,向辄条其篇目, 撮其指意,录而奏之会向卒,哀帝复使向子侍中奉车都尉歆卒父业。歆于是总群书而奏 七略,故有辑略,有六艺略,有诸子略、有诗赋略,有( 兵书略,有数 术略,有方技略今删其要,以备篇籍1 : 隋书经籍志亦载日: 至于孝成,秘藏之书,颇有亡散,乃使谒者陈农,求遗书于天下。命光禄大夫刘向校 经传诸子诗赋,步兵校尉任宏校兵书,太史令尹成校数术,太医监李柱国校方技每一书 就,向辄撰为一录,论其指归,辨其讹谬,叙而奏之向卒后,哀帝使其子歆嗣父之业。 乃徙温室中书于天禄阁上歆遂总括群篇,撮其指要,著为七略:一日集略,二日 六艺略,三日( ( 诸子略,四日嵌诗赋略,五日兵书略,六曰术数略,七日方 技略大凡三7 ) - f - 千九十卷( 中略) 校书郎班固、传毅等典掌焉。并依七略而为书 部,固又编之,以为汉书艺文志。2 对于班固借鉴刘氏父子校书成果,后代学者褒贬不一。唐代刘知几认为:“艺文取刘歆七 班固撰,颜师古注:汉书,北京:中华书局,1 9 6 2 年,第1 7 0 1 页。 2 魏征等:隋书,北京:中华书局,1 9 7 3 年,第9 0 5 页。 7 博士学位论文 d 1 0 c r c 躐a i ,d i s s e 爵陷1 1 a 晴 略,因人成事,其目遂多。1 宋代郑樵指责“孟坚初无独断之学,惟依缘他人以成门户。纪志 传则司马之踺,律历、艺文则蹑刘氏之迹。2 近人程会昌亦批评:“班氏取七略旧文以成书, 事等钞胥,难言著述,时有小善,未有大雅。3 不过,近代目录学家来新夏认为:“这些评论未 免过苛,班固依据七略撰成汉书艺文志,确是事实,但他是作了声明,并且也付出了 剪裁、编次的劳动,表现了自己的特色。”4 “汉志并非完全因袭七略,而是自有主张, 并对学术作出了一定的贡献5 至现代,类似这样肯定班固贡献的学者为数不少,如吕绍虞说: “班固据七略而成汉书艺文志,如前所述,也曾下过一番功夫,其中有删、有改、有 注,还有出入和增省,若非具有相当的目录学知识和实践经验是办不到的。川余庆蓉、王晋卿 说:“班固虽根据七略编汉书艺文志,但非完全抄袭班固编撰艺文志有目的、 有思想、有观点、有发明、有创新。他根据史书的体裁和要求,利用艺文志的形式来反映学术 史,在改编的过程中,他做了不少删去浮冗,取其指要的工作。”7 这样的持论颇为公允, 班固虽然采用了刘氏父子校书的成果,但亦有异于刘氏之处,且特别注明。如清人章宗源指出: “班固因七略而志艺文,其与歆异者,特注其出、入,使后人可考刘氏原本。”8 当然,汉 志别于七略之处不尽见于班固自注,后代学者对七略、汉志之异颇为关注,如章 宗源、孙德谦、程千帆、吕绍虞、来新夏、赵忠邑诸家都有论述,笔者在诸家的基础上,把二 者之异总结为四个主要方面: 一、汉志著录书名与七略不同。章宗源对此作过疏理,论说如下: 史记正义管子十八篇在法家,晏子春秋七篇在儒家( 管晏传) 。新语 二卷,陆贾撰( 陆贾传) 。考汉志法家无管子,惟兵家注云:“省管子”。儒家晏 子八篇,又削“春秋”二字( 史记论日:余读晏子春秋是知“春秋”二字非汉 以后所加) 陆贾二十三篇不言新语,俱异七略之旧 二、汉志删略七略题解。汉志序日:“每一书已,向辄条其篇目,撮其指意,录 而奏之”,刘向每校完一本书均为之撰写了叙录,班固取七略撰汉志时,出于史志篇幅 与体例的考虑将各叙录一一删去。章宗源对此也有所述及: 1 刘知几撰,张振佩笺注:史通笺注,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 9 8 5 年,第8 3 页。 2 郑樵:通志,北京:中华书局,1 9 8 7 年,第8 3 5 页。 3 程会昌:目录学从考,上海:中华书局,1 9 3 9 年,第3 2 页。 4 来新夏:古典目录学,北京:中华书局,1 9 9 1 年。,第9 7 页。 5 来新夏:古典目录学浅说,北京:中华书局,1 9 8 1 年,第7 l 页 6 】r 绍虞: 中国目录学史稿,台北:丹青图书有限公司,1 9 8 6 年,第4 3 页。 7 余庆蓉、王晋卿:中国目录学思想史,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 9 9 8 年,第4 2 页。 8 章宗源:隋书经籍志考证,载二十五史补编,北京:中华书局,1 9 5 5 年,第5 0 0 3 页。 9 同上。 8 博士学位论文 d o c r o r a l d i s s e 】r 1 a 兀o n 文选势注邹子有终始五德,言土德从所不胜,木德继之,金德次之火德次之, 水德次之。( 文选魏都赋注、应贞华林园集诗注) 乃邹子终始解题又雅琴, 琴之言禁也,雅之言正也,君子守正,以自禁也( 文选长门赋注) 乃雅琴赵氏 等解题。太平御览职官部孝宣皇帝重申不害君臣篇,使黄门郎张子乔正其字 ( ( 御览二百二十一) 乃申子解题。此类汉志皆未取。1 三、汉志各序引七略文字有所改易者,七略日 诗以言情,情者,性之符也;书以决断,断者,义之证也( 初学记二十一、 御览六百九。) 2 汉志作: 诗以正言,义之用也。春秋以断事,信之符也 又艺文类聚卷十二“帝王部”汉武帝条引七略总序日: 孝武皇帝敕丞相公孙弘,广开献书之路,百年之间,书积如丘山,故外则有太常、太 史、博士之藏,内则有延阁、广内、秘室- e # i - 3 汉志改动为: 汉兴,改秦之败,大收篇籍,广开献书之路,迄孝武世,书缺简脱,礼坏乐崩,圣上 喟然而称日:“朕甚闵焉! ”于是建藏书之策,置写书之官,下及诸子传说,皆充秘府。 四、汉志对( - - l 略著录书目有所删增,章宗源指出: 书入刘向稽疑,礼入司马法,乐出淮南、刘向等琴颂。春秋省太史公, 小学入扬雄、杜林。儒家入扬雄。杂家入兵法。诸子出蹴鞠,兵权谋省伊尹、太公、 ( ( 管子、孙卿子、鹃冠子、( ( 苏子、蒯通、陆贾、淮南王,出司马法入礼, 1 章宗源:隋书经籍志考证,载 二十五史补编,北京:中华书局,1 9 5 5 年,第5 0 0 3 页。 2 同上。 3 欧阳询: 艺文类聚,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6 5 年,第2 3 1 页。 9 兵技巧省墨子,入蹴鞠1 孙德谦也曾述及书目删增问题,并详细统计删增篇数: 吾观班氏艺文志,其于刘七略七篇,则颇有出入矣书家云:入刘向( 稽 疑一篇。( ( 礼家云:入司马法一家百五十五篇。乐家云:出淮南、刘向等( ( 琴 颂七篇。小学家云:入扬雄、杜林二家三篇儒家云:入扬雄一家三十八篇。杂家云: 入兵家赋家云:入扬雄八篇。兵权谋家云:出司马法入礼也兵技巧家云:入( 蹴 鞠也。而于每略总数后,又重言以申明之在班氏亦可谓不惮烦矣2 汉志六艺略书类日:“入刘向稽疑一篇”颜师古注:“此凡言入者,谓七略之外, 班氏新入之也,其云出者,与此同。”3 然章学诚认为:“注出入者,刘录于此,而班录于彼也。” 4 颜、章二人,孰是孰非? 据“班志本文,言入者七,言出者三,称出入者,应不是“刘 录于此,而班录于彼”宜作删增观。 第二节汉书艺文志诗赋略体例特点 班固因七略撰汉志,作了很多删节、移动、修改工作。从七略至汉志,诗 赋略又有哪些改变? 上文比较了汉志与七略之异同,主要有四个方面,我们也在这个 前提下考察诗赋略体例特点。 一、名目 名目是任何目录要著录的一项内容,也是每位读者了解书籍时首先接触的。名目项包括书 名、篇卷数、作者三方面。先秦两汉时代,学者之著书作文与现代创作有所不同,著书缘于事 物的需要,出于不得不发,因此不像当今的创作先命题再写作,而是先将自己的思想或要表达 的意见写出来,其书名的产生则在写作之后。史记韩非传记载韩非子作品时说:“作孤 愤、五蠹、内、外储说、说林、说难十余万言。”6 汉书司马相如传亦记载司 马相如著作说:“而相如己死,家无遗书,问其妻,对日:长卿固未尝有书也。时时著书,人 1 同l 。 2 孙德谦: 汉书艺文志举例,载1 - - 十五史补编,北京:中华书局,1 9 5 5 年,第1 7 0 2 页。 3 班同撰,颜师古注:汉书,北京:中华书局,1 9 6 2 年,第1 7 0 6 页。 4 章学诚撰,叶瑛校注:文史通义校注,北京:中华书局,2 0 0 5 年,第1 0 0 4 页。 5 程会昌:目录学丛考,上海:中华书局,1 9 3 9 年,第1 7 页。 6 司马迁撰,裴驷集解,司马贞索隐,张守节正义:史记,北京:中华书局,1 9 5 9 年,第2 1 4 7 页 1 0 博士学位论文 d o c t o r a l d i s s e 襞i 觚o n 又取去,即空居。长卿未死时,为一卷书,日有使者来求书,奏之。”1 从上可知,韩非、司马 相如写成的书当时都没有书名。没有名称,不便于流通。为了方便称呼,世人往往以其名题其 书,史记虞卿传记日:“( 虞卿) 不得意,乃著书,上采春秋,下观近世,日节义、 称号、揣摩、政谋,凡八篇,以讽讥国家得失,世传之日虞氏春秋。”2 汉书陆 贾传亦日:“贾凡著十二篇,每奏一篇,高帝未尝不称善,左右呼万岁,号其书日新语。” 3 可见,虞氏春秋、新语都不是著者自己命名的,而是世传之书者为之命名。由于是传其 书者名之,往往容易出现一书多名,称名不统一的现象。这样图书在流传中容易产生混乱。于 是需要整理图书,确定书名。书名的辨明、著录,是目录工作的重要任务,也是目录的重要内 容。故刘向校雠之时,对那些一书多名的著作或选其一,或重新命名。刘向战国策书录说: “中书本号,或日国策,或日国事,或日短长,或日事语,或日长书,或日修 书。臣向以为战国时,游士辅所用之国,为之策谋,宜为战国策。”4 战国策一书,有 战国策书、国事、短长等七个名称,刘向定名为战国策。先秦、汉初更是大量存在 这种著书不定书名的状况。 古书之命名有多种方式:如摘首旬二字为篇名,而书只有一篇者,即以篇名为书名;或是 根据文本含义取名;又先秦、两汉时期,学术以家传世,故某家某派之著作名称,往往出于其 门人弟子,推本其学之所出,以人名题其书。汉志诗赋略著录书名的方式丰富而独特:杂赋 类以主题名之,如杂思慕悲哀死赋;歌诗类则形式不一,主要以地名名之,如吴楚汝南歌 诗。然最多的以人名名之,其在整个诗赋略中占十分之九之多,前三种赋7 0 多家赋基本以人 名名之,如屈原赋、陆贾赋、扬雄赋等等。这种以人名为书名这一独特的著录体例为 后代学者考证提供了依据,如汉志诗赋略孙卿赋类“别栩阳赋五篇”条,王应麟日: 庾信哀江南赋:栩阳亭有离别之意赋,盖亭名也。5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日: 庾信哀江南赋称栩阳亭有离别之赋,实由误记艺文志与所用桂华冯冯误读郊 祀志者相等,应麟乃因而附会以栩阳为汉代亭名,亦未免间失之嗜奇。 班固撰,颜师古注:汉书,北京:中华书局,1 9 6 2 年,第2 6 0 0 页。 2 司马迁撰,裴驷集解,司马贞索隐,张守节正义:史记,北京:中华书局,1 9 5 9 年,第2 3 7 5 页。 3 班固撰,颜师古注:汉书,北京:中华书局,1 9 6 2 年,第2 1 1 3 页。 4 支向:战国策书录,载严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北京:中华书局,1 9 5 8 年,第3 3 2 页。 5 王应麟:汉书艺文志考证,载二十五史补编,北京:中华书局,1 9 5 5 年,第1 4 1 9 页。 6 永珞等:四库全书总目,北京:中华书局,1 9 6 5 年,第7 3 1 页。 博士学位论文 d o c t o r a l d i s s e r m 弧o n 沈涛e l : 庾信哀江南赋日“栩阳亭有离别之赋,读为离别之别”涛案:别栩阳当是姓别而 封栩阳亭侯者,若以为离别之别,则当列于杂赋而不列于赋家矣( 志兵家阴阳家有别 成子望军气六篇,此人当即成子之后,古有别姓,( 元和姓纂引姓苑云京兆人1 王先谦日: 前汉无亭侯志制,沈说非也,庾赋当有所本3 钱大昭日: 庾信哀江南赋云,栩阳亭,有离别之赋王伯厚遂以此栩阳为亭名大昭谓此说 非也志中此处俱叙赋家姓名,不载篇名,信如伯厚说,当言一篇,不当有五篇,窃意姓 别名栩阳耳广韵十七薛别云离也,又姓何氏姓苑云扬州人,皮列切。3 顾炎武日: 庾子山 哀江南赋云栩阳亭有离别之赋,夜听捣衣曲云栩阳离别赋。案汉书艺 文志别栩阳赋五篇,详其上下文例,当是人姓名,姓别名栩阳也以为离别之别,非也4 姚振宗日: 是篇著录之例大抵当时奏进不知其官阀者,贝i j 从而称臣,如下文臣昌市赋、臣义赋是 也,其非奏御。为刘中垒所收录者,则但书其姓名,如眭孟赋及此别栩阳赋是也广韵 别字注云:别又姓亭林先生之言是也沈氏以为封栩阳亭侯,则汉志例无此称,似来可信。5 王应麟以“栩阳”为亭名,乃是沿袭庾信对汉志的误读,四库馆臣已指明,钱大昭则从“信 如伯厚说,当言一篇,不当有五篇”反驳王说。沈涛以为“别栩阳当是姓别而封栩阳亭侯者”, 1 沈说被王先谦转引,见王先谦:汉书补注,北京:中华书局,1 9 8 3 年,第8 9 2 页。 2 王先谦:汉书补注,北京:中华书局,1 9 8 3 年,第8 9 2 页。 3 钱大昭:汉书辨疑,载徐蜀编两汉书订补文献汇编,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 0 0 4 年,第1 7 5 页 4 顾炎武撰,黄汝成集释:l t 知录集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8 5 年,第1 5 9 4 页。 5 姚振宗:汉书艺文志条理,载二十五史补编,北京:中华书局,1 9 5 5 年,第1 6 4 8 页。 1 2 博士学位论文 d o ( 玎d r a l d i s s e 碟溅n o n 王先谦指出“前汉无亭侯志制,沈说非也”,顾炎武、姚振宗以汉志取人名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