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三国志》及裴注被动句式研究.pdf_第1页
(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三国志》及裴注被动句式研究.pdf_第2页
(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三国志》及裴注被动句式研究.pdf_第3页
(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三国志》及裴注被动句式研究.pdf_第4页
(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三国志》及裴注被动句式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独创声明 y 5 9 8 5 7 0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 得的研究成果。据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 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 ( 注:如没有其他需要特别声明的,本栏可空) 或其他教育机构的学位或 证书使用过的材料。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 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谢意。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缎植角 别瞄字 签字日期:2 0 0 4 年矿月多2 ,日 签字目期:2 0 0 4 年月妒日 未经作者、导师耐纛 垒文公揩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三国志及裴注被动句式研究 中文摘要 古代汉语被动旬式纷繁复杂、姿态纷呈,历来是汉语语法研究的一个重点。 以往的很多学者从历时或共时的角度对其进行了深入而有价值的探讨,取得了许 多显著的成果。本文以西晋陈寿的三国志和裴松之的注作为研究三国魏晋时 期语言的材料,采用断代专书定量定性研究法和历史比较法对其进行了全面的描 写和分析,对此书中具有被动结构标志的所有被动旬式作了一次穷尽式的统计调 查,并从汉语被动句式发展史的角度,比较研究出三国志及裴注被动句式的 语法特点,从而窥见中古初期汉语被动旬式的一些共性,并得出研究结论。论文 共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绪论。 主要简单介绍三国志和裴松之注的成书年代及研究价值。简述了学界对 被动旬式进行的界定、分类,提出我们的标准,从上古、中古、近代和现代四个 时期概述了被动旬式的产生发展概况和研究现状。然后说明了本文的研究意义和 采用的研究方法。 第二部分:三国志及裴注中的被动旬式。 在此部分,我们把归纳统计出的被动句式进行了细致的分类和详尽的描写, 基本整理出三国志及裴注中的被动句式系统:结合学界已有的研究结论,并 通过比较研究,总结出各种被动句式的发展变化特点;进一步地分析探讨出各种 被动句式的产生、发展、完善、消失和相互替代的原因。 三国志及裴注中的被动旬式共1 1 8 6 例,大致可分为四大种类型:“于” 字句,“见”字句,“为”字句,“被”字句。在这四种类型中既有基本式,又有 多种综合交叉的小类变式。文章按照划分的类别对其进行逐一的分析。具体采用 以下步骤: 首先,对这四类被动句式分别进行概述,分析句式的结构、句式中的表被动 的词汇标志、旬式出现、发展完善和消失的原因。 其次,将四类被动句式分出其基本式和变式,并在对其进行平面描写的基础 上,从用词、旬式和句法方面总结出各种被动句式的发展变化特点。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三部分:结语。 论文在对三国志及裴注中的被动句式系统进行描写分析的基础上,作出 归纳总结。主要从句法形式、旬式发展、句式结合和句法成分四个方面概括出其 特点,从而窥见魏晋这一上古向中古过渡时期语言中的被动句式的语法面貌。 关键词:三国志;裴松之注;被动句式 分类号:h 1 4 6 3 2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r e s e a r c ho nt h ep a s s i v es e n t e n c eo f s a ng n oz h ia n dp e i sn o t e s a b s t r a c t a n c i e n tc h i n e s ei sr i c hi nt h ep a s s i v es e n t e n c e ,w h i c hi sa l w a y sae m p h a s i si n c h i n e s eg r a m m a t i c a l s t u d i e s m a n yr e m a r k a b l e c o n c l u s i o n sh a v eb e e nm a d eb y f o r m e r s c h o l a r s ,w h od e e p l y a n d w o r t h y d i s c u s s e di tf r o md i a c h r o n i ca n d c o e x c l u s i v ea n 酉e s ic h o o s es a ng u oz h ia n dp e i n o t e sa sm y s t u d y i n gl a n g u a g e m a t e r i a lo fs a ng u na n dw e i j i np e r i o d a l lt h e p a s s i v es e n t e n c e s i nt h es a m e c o n t e m p o r a r yw o r k a r ei n v e s t i g a t e da n dc o u n t e do u t ,r o u n d l yd e s c r i b e da n d a n a l y z e d u n d e rh i s t o r i c a l c o m p a r a t i v e m e t h o d s i p e e k o u ts o m ec o m m o ng r a m m a t i c a l c h a r a c t e r sa n dm a k ec o n c l u s i o n s t h r o u g hc o m p a r a t i v e l ys t u d y i n g o n p a s s i v e s e n t e n c e so f s a n g u o z h i a n d p e i s n o t e s t h e t h e s i sc o n s i s t so f t h r e e p a r t s p a r to n e ;i n e d u c t i o n i nt h i sp a r t ,ig i v eab r i e fi n t r o d u c t i o no fs a ng u oz h ia n dp e i sn o t e s t i m ea n d t h er e s e a r c hv a l u e t h ed e f i n i t i o na n dc l a s s i f i c a t i o no ft h e p a s s i v e s e n t e n c ei n a c a d e m i c sa r en u t s h e l la n dm yc r i t e r i o ni sa d v a n c e d ,t h e nis u m m a r i z et h es u r v e y a b o u ti t s a p p e a r a n c ea n dd e v e l o p m e n t ,a l s os t u d y i n gs i t u a t i o na tp r e s e n t a tl a s t ,i i l l u m i n a t er e s e a r c hs i g n i f i c a t i o na n dm e t h o d s p a r tt w o :t h e p a s s i v es e n t e n c e so f s a n g u oz h ia n d p e i sn o t e s i nt h i sp a r t , id e t a i l e dc l a s s i f ya n df u n y d e p i c tt h ep a s s i v es e n t e n c e sc o u n t e do u t , b a s i c a l l y c o o r d i n a t et h e i r s y s t e m l i n k i n g e x i s t e d v i e w p o i n t ,i c o n c l u d et h e d e v e l o p i n g a n d v a r y i n g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o fa l ls o r t o f p a s s i v e s e n t e n c e s b y c o m p a r a t i v e l ys t u d y i n g ,t h e nip o i n to u t t h ec a u s eo ft h e i ra p p e a r a n c e ,d e v e l o p m e n t , i m p r o v e m e n t ,d i s a p p e a r a n c ea n d m u t u a ls u b s t i t u t i o n t h e r ea r e118 6p a s s i v es e n t e n c e si ns a ng u oz h ia n d p e i sn o t e s , w h i c hc o n s i s t o ff o u rk i n d s :“y u ”z i j u ,“j i a n ”z i j u ,“w e i ”z i j u ,“b e i ”z i j u ,i n c l u d i n gt h eb a s i c s e n t e n c e sa n d m a n yi n t e g r a t e da n dc r o s s e ds e n t e n c e s i no r d e rt od e p i c te v e r ys o r to f 些垄堕至查兰堡主堂壁垒奎 c l a s s i f i e r si ni t ,ia d o p tt h ef o l l o w i n gs t e p s : f i r s t ,g i v e t h es u m m a r i z a t i o n so ff o u r s o r to fc l a s s i f i e ra n da n a l y z et h e i t s s t r u c t u r e , w o r d sd e n o t i n gp a s s i v e n e s sa n dt h e r e a s o n so fi t sa p p e a r a n c e ,d e v e l o p m e n t , i m p r o v e m e n t a n dd i s a p p e a r a n c e s e c o n d ,d i f f e r e n t i a t et h ev a r y i n g s e n t e n c e sf r o mt h eb a s i cs e n t e n c e s ,c o m p l i a n t l y d e p i c tt h e ma n dm a k ec o n c l u s i o n so f t h e i r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f o r mw o r d ,s e n t e n c ea n d g r a m m a r p a r tt h r e e :c o n c l u s i o n i nt h i sp a r t ,m a k ec o n c l u s i o n sb a s e do nt h ed e p i c t i o na n dt h ea n a l y s i so f t h e p a s s i v e s e n t e n c e s s y s t e m a n d g e n e r a l i z e t h e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f r o m t h e f o r m , d e v e l o p m e n t , c o m b i n a t i o na n dc o m p o n e n to fs e n t e n c e ,a c c o r d i n g l y p e e ko u t t h e v i s a g e o ft h e p a s s i v e s e n t e n c ei nw e i - j i nd y n a s t y b e t w e e na n c i e n tt i m e sa n d m e d i a e v a lt i m e s k e y w o r d s :s ug u oz h i ;p e is o n g z h i sn o t e s ;t h ep a s s i v es e n t e n c e c a t e g o r y n u m b e r :h 1 4 6 3 4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 一) 三国志及裴注 一、绪论 三国志是前四史之一,为西晋陈寿之作。陈寿字承祚,巴西郡安汉县 ( 今四川南充) 人。生于蜀汉后主建兴十一年癸丑( 公元2 3 3 年) ,卒于晋惠帝 元康七年丁巳( 公元2 9 7 年) ,年六十五岁“。陈寿早年受学于同郡著名的史 学家谯周,“聪慧敏识,属文富艳”。陈寿一生经历了三个时期,都是政 治上发生过大动荡、大变化的时期,即东汉的中后期,曹魏的末期和西晋的前 期。丰富的阅历,使他对当时的社会有着不同寻常的感受和极为深刻的了解。三 国志是他中年以后的作品,其成书时代不晚于晋惠帝元康七年( 公元2 9 7 年) 。 在三国志里。陈寿凭着众口交誉的“良史”之才,发扬以“实录”为追求 目标的优秀史学传统,运用其富艳的文笔,对三国史实展开了详细的叙述、细 致的描写和简洁精辟的议论。全书共六十五卷,包括魏书三十卷,蜀书 十五卷,吴书二十卷。陈寿的三国志,就大体来说,超过了他以前及以 后其它诸家关于魏、蜀、吴三国史实的撰写,后人对其评价颇高。刘勰文心 雕龙史传篇说:“及魏代三雄,记传互出,阳秋、魏略之属,江表、 吴录之类,惟陈寿三国志,文质辨洽,萄、张比之迁、固,非妄誉也。” 。1 史学著作的存佚有一条规律。即优胜劣汰。随着时间的推移,诸家有关三 国的专史先后亡佚,唯陈寿三国志一直流传至今,成为“二十四史”之一, 这是历史对三国志最公允的评价。三国志比较完整地记载了从魏文帝皇 初元年到晋武帝太康元年六十年( 公元二二卜二八o ) 的历史史实,具有重 要的史料价值:同时其作为中古时期的一部重要典籍,也具有很重要的语料价 值,是我们研究三国魏晋时期语言的重要资料。 但是由于陈寿当时作书时见到的材料有限,所以三书的内容都还不够充实。 在陈寿死后一百三十余年,裴松之为三国志作注。裴松之,字世期,河东 闻喜( 今山西闻喜) 人,生于晋简文帝成安二年( 公元三七二) ,卒于宋文帝元 嘉二十八年( 公元四五一) 。其书成于宋文帝元嘉六年( 公元四二九) 。宋文帝 认为三国志过于简略,就下诏让裴松之“采三国异同以注陈寿国志”。宋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书裴松之传记载:“上使注陈寿三国志,松之鸠集传记,增广异闻,既成 奏上。上善之,日:此为不朽矣。”能使宋文帝赞为“不朽之作”,证明裴注 是相当成功的。东晋以后,由于史料的发现逐渐多起来,所以使裴松之能广泛 地搜辑资料来补充陈书,引用魏晋人著作,多至二百十种。正如他自己所言:“绘 事以众色成文,蜜蜂以兼采为昧。”【4 】( 盯虽然后人对裴注褒贬不一,但裴注多陈 书数倍。但就保存古代资料而言,也是非常值得重视的。虽然,裴注与陈书的 时间相差一百三十余年,但由于裴氏所引用均为魏晋之书,与陈书所反映的时 代无异。因而我们选取三国志及裴注作为对象来研究其所反映的魏晋时代 的语言面貌。 ( - - ) 关于被动句 1 、被动旬式的界定及分类 关于古汉语里被动句式的界定及分类问题,学界自马建忠以来,一直争论不 休。马氏从动宾结构的词序和行为动作的“施受”关系着眼,判别了古代汉语里 主动句和被动句。在他看来,一般的动词谓语句,如果动作的对象( 受事者) 居 于宾语的位置,那么前面的动词是外动词,所以构成的句子是主动句。如果动作 的对象居于主语的位置,那么后面的动词就由外动词转变为“受动词”( 被动动 词) ,便成了被动句。文通云:“外动字之行,有施有受,受者居宾次,当也; 如受者居主次,则为受动字,明其以受者为主也。”【5 】( p 2 7 马氏关于被动句的 界定在语法学界产生了很深的影响,吕叔湘、黎锦熙先生的理解虽与马氏稍有不 同,但基本持马氏观点。 王力先生( 1 9 3 6 ) 发表中国文法学初探时,似乎接受了马氏文通中 “外动转为受动”的说法,在其所归纳的变性定律中有这样一条:“外动词后无 目的格者,变为受动词。”【6 】( p 3 5 可是到了1 9 4 4 年,王力先生在中国语法理论 里却说:“叶氏( o j e s p e r s e n ) 谈到被动式的时候,劝大家把结构上的范畴( s y n t a t i c c a t e g o r i e s ) 和观念上的范畴( n o t i o n a lc a t e g o r i e s ) 分别清楚,这一点很值得咱们重 视,例如h es e l l st h eb o o k 和t h eb o o ks e l l sw e l l 相比较,咱们自然应该承认 前一个s e l l s 是观念上的主动,后一个s e l l s 是观念上的被动,因为前者的目的语 6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在后者已经变成主语了。但是,若就结构的范畴而言,这两种形式都只算是主动 式,因为它们的结构形式是完全相同的。根据这个说法,就结构上的范畴而论, 中国语只有主语加助动词加关系语加叙述词才算是真正的被动式;至于象你 二哥哥的玉丢了之类,就只能说是观念上的被动,因为它在结构上是和主动式 毫无分别的。”o 1 ” 王先生根据叶氏的结构上的范畴和观念上的范畴的区别,似乎在无形中已经 把自己的“外动词后无目的格者,变为受动词”的说法作了修正。这在汉语被 动式的发展文中表现地更为明确:“当我们讨论被动式的时候,指的是具有 结构特点的被动式,而不是观念上的被动,因此,我们在这里有必要先把概念上 的被动撇开,经常被误认为被动式的,主要是下列的两种结构;第一是可字 句及其类的结构。第二是借用一般主动的形式来表示被动的意义。”渊“郭锡良 先生认为“被动旬是指从句子结构本身就能看出主语是被动性质的句子,同主动 句在形式上有区别的标志。“”4 郭先生从句子结构形式的角度给被动句下了一 个定义。 马、王二位先生的观点在学界影响颇深,至今仍有学者在推崇争论。综观这 两派观点,其争论的焦点在于“意念上表被动的句子”是否是被动句。 我们认为,这两种争论只是分类的标准依据不同而已,并不影响我们对它们 进行分类研究。广义的汉语被动旬,是靠语义来界定的,指受事主语话题旬;狭 义的汉语被动句,是靠句法来界定的,指有形式标志的被动句。汉语被动句的形 式标记只有一种词汇标记。广义被动旬比狭义被动旬多出来的是没有词汇标 记,却能表示被动意义的被动句,我们称之为意念被动旬。我们知道,只有当特 定形式和特定意义在语言中实现了结合,才能形成语言中特定的句法范畴,从这 个意义上说,只有有词汇标记的被动句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被动句,或者叫典型的 被动旬。因而我们的研究专指典型的被动旬。 有标志的被动旬大致可分为四大种类型:“于”字句,“见”字句,“为”字句, “被”字句。在这四种类型中有又分离出多种小类,并出现了综合交叉式。我们 将在下一章节中对三国志及裴注中的被动句式进行详尽全面地描写,并与其 结合对被动旬式进行探讨研究。 7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 、汉语被动句式概述 被动旬式的产生和发展按历史时期大致可分为如下几个阶段: 1 、上古时期的被动句式 、“于”字式被动句式作为最早的被动句在西周金文中已出现( 杨五铭、 管燮初、李瑾) “”。、春秋开始,在“于”字句之后,相继出现了“为” 字式和“见”字式。它们的产生标志着先秦被动式已突破单一的局面,开始走向 丰富多彩。、综合交叉型被动式的萌芽,这时出现的是“于”字式和“为”字 式相结合两产生的“为v 于n “”式;到战国时期,综合式“见v 于n ”式、 “为n 见v ”式和“为n 所v ”式等纷纷出现。、“被”字句式开始出现。 2 、中古时期的被动旬式 、“为n 所v ”式取代“于”字式成为汉代居第一位的被动句式:而“于” 字式自西汉开始趋衰,六朝时几乎不用。、“为”字式在经过了汉晋发展后也 呈现萎缩,但同时出现了一系列的变式,继“为n 所v ”式后,“为n 之v ”式和 “为n 见v ”式在战国时期出现后,“为所v ”式、“为n 之所v ”式和“为n 所 见v ”式等开始出现。、“被”字式中“被n v ”式逐渐占了主要地位,并萌芽 了“被n 所v ”式和“被n 之所v ”式被动句。、“见”字式在两汉就继续有所 发展,在六朝时处于“持平”状态,并逐步衰落。 3 、近代汉语中的被动句式 、“见”字式和“为”字式已经衰落。、“被”字句式中的“被n 所v ” 式逐渐增多:作为“被”字句主流的“被n v p ”式,除了句子成分的复杂化外, 又发生了新的语义关系和变化:“被”字句式在晚唐时期成为最普遍的被动句式, 这标志着被动句式已成熟。、“吃( 乞) ”字句等新的被动句式的产生。 4 、现代汉语中的被动句式 、“被v ”式被动旬仍在现代汉语中继续使用,可看为古汉语的残留。、 被动句主要用介词“被、叫、让”等引出施事。、书面语中保留“被n 所v ” 式;另外,口语中有“让( 叫) n 给v ”的被动句式。 3 、汉语被动句式的研究 汉语被动句研究历来是古汉语语法研究的一个重点,以往的很多学者对其迸 8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行了深入而有价值的探讨。从史的角度看,先秦至清被动句的基本面貌在学界已 多有论述。如唐钰明的论先秦汉语被动式的发展、汉魏六朝被动式略论和 唐至清的“被”字句和王力的汉语被动式发展等等;从专书断代的角度 对其进行研究同样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很多具有代表性的古代典籍都成为研究对 象,如钱宗武、龙峰今文( 尚书) 被动旬研究、曹小云( 论衡) 被动句研究、 柳士镇百喻经) 中的被动句式、张涤修谈世说新语) 的被动句式、袁 宾祖堂集被字句研究、张新武敦煌变文中的被动旬式、张洪超“二拍” 被动句研究、许仰民论( 水浒全传) 的被动句等等。我们认为进一步地从 断代专书研究着眼,细致地考察某一特定时期及其具有代表性的语言著作中的被 动旬,将更有助于加深对汉语被动句历史发展情况的了解和认识,也可以为汉语 史的研究提供更详实的资料,进一步补充和完善我们已有的结论。本文正是从这 一目的出发选择魏晋南北朝这一上古汉语向中古汉语过渡的重要历史时期的古 文献作为考察对象,探讨这一时期被动句的基本面貌和发展变化特点。 ( 三) 、三国志及裴注被动句式研究的意义和方法 三国志及裴注作为史书采用了实录的方式,保存了大量的三国时代的语 言资料,是汉末魏晋语言的大型数据库,也是我们对汉末魏晋时期语言研究的重 要对象,在汉语史上具有很高的语料价值。但从三国志及裴注语言研究的现 状来看,大多局限于句读和语词的释义,而对其中的被动句式的研究虽有涉及( 如 吴金华先生) ,但对全书却还没人做过系统的研究。从被动句发展过程来看,魏 晋时期正是语言大动荡,被动旬式迅速发展变化阶段。因此选择三国志及裴 注被动句式作为研究对象就显得尤为必要。探究这一时期被动式的发展情况,对 完善汉语语法学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理论意义。 本文采用传统语言学“以归纳、类比是尚”的研究方法、断代专书定量定性 研究法和历史比较法对其进行了全面的描写和分析,对此书中具有被动结构标志 的所有被动句作一次穷尽式的统计调查,并从汉语被动旬发展史的角度,比较研 究三国志及裴注被动句的语法特点,从而窥见中古初期汉语被动句式的一些 共同语法特点,并得出研究结论。 9 山东师范人学硕士学位论文 二、三国志及裴注中的被动句式 三国志及裴注中的被动旬式共1 1 8 6 例,大致可分为四大种类型:“于” 字句,“见”字句,“为”字句,“被”字句:分别为1 9 例、4 6 6 例、5 7 1 例和1 3 0 例。在这四种类型中既有基本式,又有多种综合交叉的小类变式。下面我们分别 进行讨论。 ( 一) “于”字句 被动句从无到有的过程,是一种语法化的过程。具体地说,就是被动的语义 内容被一定的语法形式固定下来,从而形成语言中特定的被动旬和被动范畴的过 程。作为最早产生的被动句式在探讨“于”字句的形成过程及解释其最早形成 并出现的原因时,我们认为社会的发展对语言意义精密化的要求是其产生的根本 原因,而最早的受事话题旬在句式上容易产生歧义这一点为其提出了要求。请看 甲骨文中的几例受事话题句。 ( 1 ) 我吏其筘? 我吏弗其妨? ( 丙6 9 ) 贞:方撇吏? 贞:方弗蛾吏? ( 同上) ( 2 ) 剿自麇逐。( 粹9 5 8 ) 癸孙,逐麋,露。( 粹9 5 9 ) 这样的句子在甲骨文中为数不少。在例( 1 ) 中,主语“我吏”是有定的普 通名词,作为受事话题生命度极高,因而在理解上存在歧义,“我吏”既可以被 认为是“施事”,也可被认为是“受事”,而“方”处于宾语的位置也极容易被理 解为受事。这在确定时就必须依赖语境的选择作用。同样例( 2 ) 也是一个歧义 性极强的旬式。这种歧义的存在和人们对语言精密化要求之间的矛盾就对旬式提 出了严格的要求。当人们意识到这一点后,就有意识地在施事宾语前加上一个 “于”字,以表示它后面的成分是施事,这就实现了被动意义与特定形式的结合, 从而产生了汉语中的第一种被动句。而“于”能够成为汉语中第一个表示被动的 词汇标记有其必然性。张玉金( 1 9 9 4 :1 4 2 2 ) “帅”2 ”在总体介绍甲骨文介词系 统的功能时,列举了七个方面:( 一) 、引介时问词语( 二) 、引介处所词语( 三) 、 引介与格词语( 四) 、引介对象词语( 五) 、引介施事词语( 六) 、引介受事词 0 山东师范人学硕士学位论文 语( 七) 、其他。除第四种功能外,“于”还具有其他全部六种功能,是甲骨文中 功能最强大的介词,功能多,分布范围广,使用频率自然高。根据语法化的频率 原则,词的使用频率越高,就越容易虚化。可见,当时的人们首先用“于”来表 示被动意义是顺理成章的。王力先生说:“于字句说出施事的人物或处所,把 外动词放在于字的前面。古人似乎把施事的人物和施事的处所看作同类的东 西,所以运用同一的结构形式。本来外动词是要求宾语的,现在外动词后面没有 宾语,并且紧跟着介词于,可见行为是施及于主语所代表的事物的了。”“”“” 王力先生也注意到了“于”的介词多功能性是其能表示虚化被动的根源。 “于”字被动句式中,施事处于补语的位置,更重要的是,它使动词着落点 放在主语上,一旦主语是受事,动词便用于被动意义,表示施动者对受动者施加 某一行为而使之被动地遭受某种事件或结果。同时由于介词“于”引进施动者, 使被动意义更加明显化了。“于”字句在汉语的历史上第一次实现了受事的主语 化和施事的补语化,标志着被动旬的产生。“于”字句这一被动形式一直延续到 六朝。在三国志及裴注中用“于”表被动的结构旬式共1 9 例,其中三国 志7 例,裴注中1 2 例。其结构形式基本式为“动词+ 于+ 施事者”式,变式为 “受+ 动词+ 于+ 施事者”式和“动词+ 于+ 受+ 施事者”式两类。 1 、“、,+ 于+ n ”式 共1 7 例。如: ( 1 ) 袁绍、韩馥议,以为少帝制于奸臣,天下无所归心。( 魏书二公孙陶 四张传第八) ( 2 ) 超解其缚,谓日:“今成败可见,足下为孤城请求而执于人手,义何所 施? ”( 魏书二李臧文吕许典二庞阎传第十八) ( 3 ) 孙盛日:“春秋之义,国君死社稷,卿大夫死位,况称天子而可辱于人 乎? ”( 蜀书杜周杜许孟来尹李谯隙传第十二裴注) 此句式中受事出现在主语位置,关系语是施事,在动词之后用介词“于”引 出,整个句式表被动。我们将此种句式通过变换转换生成为“被”字句,就可以 清楚地看出其被动意义。 如:“以为少帝制于奸臣 - 以为少帝被奸臣控制”。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 、“受+ v + 于+ n ”式 仅1 例。 ( 4 ) 权勃然日:“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诸葛亮传第 五) 马氏文通在谈到“外动转为受动”时说:“蒙、受二字加诸外动之 先,与见字同。”“”2 ”吕叔湘先生在中国文法要略中也说:“和被 字的作用类似的有见、受等字。这里面见和受的后面可以用于 字把起词接上去,被字后面间或也可以。这三个字因为常常这样直接下面的 动词,颇有点象一种表被动性的副词或词头。”“”我们同意这种看法,只是认 为将“受”定为表被动的助动词似乎更名副其实,因为它是由动词转化来的, 而且动性并没有完全消失,与一般的副词或词头不同。 3 、“v + 于+ 受+ n ”式 仅l 例a ( 5 ) 汉晋春秋日:“襄阳、寿春困于受敌,长安以西务对蜀军,” ( 吴书吴主传第二裴注) 这一特殊旬式是一种类化的结果,可分解为以下两种句式进行理解:“受+ 动词+ 于+ 施事者”式和“动词十于十施事者”式。因而可分解为下面两句:“ 襄阳、寿春受困于敌,长安以西务对蜀军,”和“襄阳、寿春困于敌, 长安以西务对蜀军,”。其中第二个句子就是“于”字句的第一种类型,而 第一个句子同于第二种类型。 在“于”虚化为被动标记的同时以及稍晚些时候,其它的词也正朝着这个方 向虚化,而“于”字句在表达施受关系上的不足更加速了其他词的虚化。“于” 字句的不足主要在于“于”字功能的多样性,这即为它的虚化提供了条件,又造 就了其缺陷。因为“于”既能引介施事,又可引介受事,因而仅凭“于”字往往 还不能判断某结构是否是被动结构,还要在很大程度上靠语境来判断。因而随着 其它被动句式语法功能的完备而普遍用于汉语中以后,“于”字式就大大地减少 了。“于”字句的缺陷为其他词语向被动标记虚化提供了空间,在春秋初期,“见” 字句和“为”字句相继出现:而“被”字句也在战国末期出现。下面我们就结合 1 2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三国志及裴注来探讨其他三种主要的被动句,“见”字句、“为”字句、“被” 字句。 ( - - ) 、“见”字句 “见”字句主要是由“见+ 动词”构成,“见”字在这种被动式里作为一个助 动词使用,意思同“被”一样,此说始于马氏文通。该书云:“考经籍中凡外 动转为受动,约有六式”,其四便是“以见、被等如于外动之前者。”“6 “” 马氏的看法被语言学界普遍接受。但它和“于”字句表达被动意义的方式不同, 在“见”字句中,施事都没有出现,由位于动词前的“见”字标示出其后的动词 应取被动意义,即“见”字可以看作是一个附加在动词前的被动标志,从而有别 于“于”字句中的动词和主动句中的动词同形的缺陷。而在“见+ 动词+ 于十施事 者”式中,“于”字只承担引介旄事的功能,“见”字只承担标示被动意义的功能。 独立的“于”字句和“见”字句说明当时“引介旌事”和“标示被动意义”是两 种独立的功能。在三国志及裴注中共4 6 6 例,其中三国志中2 4 1 例,裴 注中2 2 5 例。基本式“见+ 动词”式4 2 8 例,三国志中2 2 0 例,裴注中2 0 8 例;变式为“见+ 动词+ 于+ 施事者”式和“见+ 动词+ 宾语”式,其中“见十动词+ 于+ 施事者”式3 0 例,三国志中1 7 例,裴注中1 3 例;“见+ 动词+ 宾语”式共 8 例,各4 例。下面我们依次对这三种旬式进行讨论。 1 、“见w ”式 此式为早期的被动旬,“见”与后面的动词结合紧密,中间不可插入施事者 及其它成分。下面我们先按动词为单音节和双音节或两个单音节动词连用分为两 大类进行描写和分析,然后又概括和总结出其在句式上和句法上的三个特点。 第一、按动词的音节进行描写和分析 1 、“见+ 动词”式中动词为单音节2 7 8 例,占此式的4 9 8 ;其中动词为光 杆动词共2 0 9 例。占“见+ 动词( 单音节) ”式的7 5 2 。例如: ( 1 ) 是月,钟会反于蜀,为众所讨邓艾亦见杀。( 魏书三少帝纪第四) ( 2 ) 臧文既没,以言见称,又未若子,言行并征。( 蜀书诸葛亮传第五裴 注)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 3 ) 会稽典录日:武安君欲为秦王并兼六国,恐授事而不见任,故先 陈此言。( 吴书贺全吕周钟离传第十五裴注) 三国志和裴注中还出现了一种与此相似的句式,但主语是施事:“( 施事 主语) 见+ 动词”。这种和被动句式相似的主动旬式应是我们注意辨别的。如: ( 4 ) 后布诣充,陈卓几见杀状。( 三国志魏书吕布传) ( 5 ) 足下相为观察,还以见诲。( 三国志魏书陈矫传) “( 受事主语) + 见+ 动”式与“( 施事主语) + 见+ 动”式形式一致,如何区 别它们? “( 施事主语) + 见+ 动”式可转换为“见+ 动+ 于+ 宾( 施事主语) ”而意 义基本不变。如“见杀于陈卓”、“见诲于足下”等。“( 受事主语) + 见+ 动”式 则不行。“( 施事主语) + 见+ 动”式虽然在理解上有些费劲,但它逐步形成一种 固定的格式,逐步限制于一定的范围,多用于表示一种比较客气礼貌的说法,如 例( 5 ) 。这种用法在现代汉语里还能见到,如:“请您不要见笑。”“不知先生有 何见教? ” “见+ 动词( 单音节) ”式被动句在三国志及裴注中又在用词、句式和句 法上表现出以下特点: 、在此式中,“见”字后面为形容词,共5 例,即“见+ 形容词”式。“见” 后面的形容词活用为动词。“7 3 如 ( 6 ) 傅子日:“太祖征晔及蒋济、胡质等五人,皆扬州名士。每舍亭传,未 曾不讲,所以见重;”( 魏书程郭董刘蒋刘传第十四裴注) 、在此式中单音节动词后出现补语,共5 3 例。 “见+ 动词+ 补语”式v e 幸l , 语大致又可分为两类,其一是用介词引出时间词语、 处所词语和比较对象。多用“于”,间或用“在”和“如”。如: ( 7 ) 丁仪等见宠于时,并害之,而奕终不为动。( 魏书崔毛徐邢鲍司马传 第十二) ( 8 ) 世语日:“中牟疑是亡人,见拘于县。”( 魏书武帝第一裴注) ( 9 ) 益卅i 既定,以籍为左将军从事中郎,见待亚于简雍、孙干等。( 魏书许 麇孙简伊秦传第八) ( 1 0 ) 魏略日:太祖为司空时纳晏母并收养晏,其时秦宜录儿阿苏亦随母 在公家,并见宠如公子。( 魏书诸夏侯曹传第九裴注) 4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其二动词后面直接跟补语,多为程度补语和时间补语。如; ( 1 1 ) 原别传日:“自是之后,见敬益重。”( 魏书袁张凉国田王邴管 传第十一裴注) ( 1 2 ) 见围十余日,卒全保壁。( 魏书和常杨杜赵裴传第二十三) 这种句式是为了适应汉语表义e t 趋精细化的需要而产生的。“近代被动式也 要求同时把行为的结果说出来”( 王力) “”o ”,于是带补语的被动式出现了:但 是这只是被动词后出现补语的原因之一,原因之二来自形式方面,句末为单音节 动词,使得句式非常不稳定,因而出现补语也是句式取得稳定的需要。这种解释 我们认为同样适用于“见+ 动词”后面出现语气词和中心语的情形。 、“见+ 动词+ 语气词”共5 例,语气词分别为“耳”、“焉”、“乎”。如: ( 1 3 ) 曹瞒传云:“太祖日:初不中风,但失爱于叔父,故见罔耳。”( 魏书武 帝纪第一裴注) ( 1 4 ) 魏略日;“自惟门寒,念无以自达,乃常畜好刀笔及版奏,伺诸 大吏有乏者辄给与,以是见识焉。( 魏书刘司马梁张温贾传第十五裴注) ( 1 5 ) 魏略日:“( 诸葛亮) 叹曰:魏殊多士邪! 何彼二人不见用乎? ” ( 蜀书诸葛亮传第五裴注) 、“见+ 动词”后面出现中心语,共有1 4 例,即“见+ 动词”作定语来修饰 后面的中心语。一般和辅助性代词“者”字构成名词性结构或在“见v ”后用助 词“之”与后面的名词中心语构成名词性结构。如: ( 1 6 ) 阜又上疏欲省宫人不见幸者,乃召御府吏问后宫人数。( 魏书辛毗 杨阜高堂隆传第二十五裴注) ( 1 7 ) 魏武故事:“孤祖父以至孤身,皆当亲重之任,可谓见信者矣,” ( 魏书武帝纪第一裴注) ( 1 8 ) 魏略日:“及太后崩,夫人乃说甄后见谮之祸,不获大敛,披发 覆面,帝哀恨流涕,命殡葬太后。皆如甄后故事。( 魏书后妃传第五裴注) ( 1 9 ) 诚使容身保位,无放退之辜,而尽节在公,抱见疑之势,公义不修而 私议成俗。( 魏书十六) 、“见+ 动词”式除了在句子中作谓语中心以外,还作主语、宾语和定语。 其中作定语我们已在上文中作了说明,下面我们来看“见+ 动词”做主语和宾语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的情况。“见+ 动词”在三国志及裴注中做主语共3 例,做宾语共2 0 例。 “见+ 动词”做主语中心语,如: ( 2 0 ) 英雄记日:“虞之见杀,故常山相孙谨、掾张逸、张瓒等忠义愤发, 相与就虞,骂瓒极口,然后同死。”( 魏书- 二公孙陶四张传第八裴注) ( 2 1 ) 广别传载广道路为笺谢刘表日:“兄望之见礼在昔,既无堂构昭 前之绩,中规不密,用坠祸辟。”( 魏书王卫二刘传第二十一裴注) “见+ 动词”作宾语,如: ( 2 2 ) 馥在坐上,谓见图构,无何起至溷自杀。( 魏书董二袁刘传第六) ( 2 3 ) 到桑乾,氏等议,以为扶罗韩部威禁宽缓,恐不见济,更谴人呼轲比 能。( 魏书乌丸鲜卑东夷传第三十) ( 2 4 ) 休知见欺,当引军还,自负众盛,邀于一战。( 吴书朱治朱然吕范 朱桓传第十一) 2 、“见+ 动词”式中动词为双音节或两个单音节动词连用的共1 8 8 例,占 此式的4 0 2 。在“见+ 动词”动词为双音节或两个单音节动词连用和动词为单音 节最大的区别在于:当动词为双音节或两个单音节动词连用时,动词后的成分, 如主语中心语、补语及语气词极少,其中“见+ 动词”做定语仅l 例,例( 2 5 ) ; 后面出现补语的仅3 例,例( 2 6 ) 、( 2 7 ) 、( 2 8 ) :出现语气词仅1 例,例( 2 9 ) 。 分别如下: ( 2 5 ) 体又下召日:“其罹恪等事见远徙者,一切召还。”( 吴书诸葛 藤二孙濮阳传第十九) ( 2 6 ) 江表传:“其见敬重如此。”( 吴书张顾诸葛步传第七裴注) ( 2 7 ) 于是见穷诘累日,诏旨转历,群臣为之屏息。( 吴书是仪胡综传第 十七) ( 2 8 ) 其见知信如此。( 吴书是仪胡综传第十七) ( 2 9 ) 江表传日:“( 汝) 但阶门户之资,遂见宠任耳,何有舞不复知止? ( 吴 书张顾诸葛步传第七裴注) 分析当动词为双音节或两个单音节动词连用时,为何“见+ 动词”句式后出 现的补语成分和句式做定语修饰中心语少见时,我们认为原因在于,当动词为双 音节或两个单音节动词连用时,句式稳定是其根源,这又从反面论证了“动词为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单音节时,句式不稳定”这一观点。 第二、“见+ 动词”式被动句在旬式和句法上的三个新表现: 1 、被动式与兼语式的结合,即“v n 见v ”式,共2 例。如下: ( 3 0 ) 魏略载渊表日:“而令四使见杀。枭示万里,士众流离,屠戮津 渚,惭耻远布,痛辱弥天。( 魏书二公孙陶四张传第八) ( 3 1 ) 虽时有恭从,然其使人见害,财货并没,不可胜数。( 吴书虞 陆张骆陆吾朱传第十二) 此式中兼语即为其前动词的受事宾语,又为后面动词的受事主语。如“四使”、 “人”既是其前动词“令”、“使”的受事宾语,又是后面动词“杀”和“害”的 受事主语。 2 、被动式与处置式的结合,即“见+ v ( 使成) + v ( 施事) + n ( 受事) ”式, 仅1 例。 ( 3 2 ) 本郡王象,少孤特。为人仆隶,年十七八,见使牧羊而私读书,因被 萎楚。( 魏书和常杨杜赵裴传第二十三) 3 、“见+ 动词”式中状语的大量出现,状语有的是修饰整个“见+ 动词”句 式,有的是修饰动词,共2 3 5 例,占5 4 4 。其中几乎包括了现代汉语的所有状 语类型。状语的大量出现也是汉语表义精密化的要求,表明汉语句式的丰富和完 善。如: ( 3 3 ) 整、像召募通使,越蹈重围,冒突白刃,轻身守信,不幸见获,抗节 弥厉,扬六军之大势,安城守之惧心,临难不顾,毕志传命。( 魏书三少帝纪 第四) ( 3 4 ) 周虽不与政事,以儒行见礼,时访大议,辄拒经以对,而后生好事者 亦咨问所疑焉。( 蜀书杜周杜许孟来尹李谯隙传第十二) 2 、“见+ v + 于+ n ”式 共3 0 例。这类被动旬式在左传及先秦诸子古典文献的各种被动句型中 居于首位( 据杨伯峻、何乐士) “”。如: ( 3 5 ) 吴书日:“或说温日:陶恭祖本以才略见重于公,一朝以醉饮过失, 不蒙容贷,远弃不毛,厚德不忠,四方人士安所归望! ”( 魏书二公孙陶四张传 山东师范人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八) ( 3 6 ) 蜀相壮见禽于秦,公孙述授首于汉,九州之险,是非一姓。( 魏书王 母丘诸葛邓钟传第二十八) 此式中动词全部为单音节动词。这种结合形式也是古代汉语常见的被动形 式,用“见”字表被动,“于”字引进主动者。这种形式比单用一个“见”或单 用一个“于”的句式要准确地多,也就是说消除了可能产生的歧义;同时动词后 由于出现了“于+ 关系语”使句式趋于稳定,因而在后代得到普遍的运用。这一 句式中状语也是大量存在,有9 例,占到3 0 。 3 、“见+ v + n ( 宾语) ”式 共8 例a 被动句的谓语由及物动词充当。由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