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4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o ,_ 。7 论文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 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所 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 或撰写过的作品成果。对本文的研究作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 集体,均已在文中已明确方式表明。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 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剖晓 日期:z 0 0 7 年占月吕e l 学位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本人完全了解中山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 定,即:学校有权保留学位论文并向国家主管部门或其指定 机构送交论文的电子版和纸质版,有权将学位论文用于非赢 利目的的少量复制并允许论文进入学校图书馆、院系资料室 被查阅,有权将学位论文的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 可以采用复印、缩印或其他方法保存学位论文。保密的学位 论文在解密后使用本规定。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割贶 日期:2 0 0 7 年e 月8 日 导师签名:弃匀王、与 日期伽。产6 月;7 日 从论道德的谱系看人类“罪感 的由来 专业:外国哲学 硕士生:刘晓 指导老师:杨玉昌 摘要 众所周知,尼采哲学的基本立场是对生命的辩护,对生命价值的颂扬。面对 欧洲社会中几千年来生命力被损害,精神被压抑的状况,尼采在论道德的谱系 一书中对诸如“罪 、“负罪 、“惩罚 、“良心谴责”等道德概念进行了历史的追 溯,揭示出这些道德上的概念原本与道德没有任何关系,它们最初诞生于一种纯 粹的经济利益关系中。人类从最初的“债务人 被基督教演变成为了“罪人 。 而基督教对人类的救赎,在尼采眼中反而是对人类的毒化。要想使人类挣脱“罪 的束缚,超越“罪感”,在尼采看来,只有达到“超人 才能够实现。由尼采对 有关“罪的深入分析,使我们不由得要去思考,我们现代人应如何走出一条对 抗“罪感 的道路。我认为,现代人真正要做的是重新以谱系学的方式审视自己 的传统和自己现今的社会规则,在“规训体系 外寻找一种“风格化生活 ,在 “谱系学方法 的观照下,不再“故意犯罪 ,而是人为的建构和“率性而为 。 人只有在这种“率性 中,才能形成自己的生活风格,而不再进入一个体系中亦 步亦趋。 关键词:罪、基督教、超人、率性而为 i i i t h e o r i g i no fh u m a n s g u i l t ys e n s e ”:d i s c u s s i o n a c c o r d i n g t oo nt h e g e n e a l o g y o fm o r a l s m a j o r :f o r e i g np h i l o s o p h y n a m e :l i ux i a o s u p e r v i s o r :y a n gy u c h a n g a b s t r a c t i ti sw e l lk n o w nt h a tt h ed e f e n c ea n dt h eg l o r i f i c a t i o nt ol i f ei st h e b a s i cp o s i t i o no fn i e t z s c h e sp h i l o s o p h y f a c i n gt ot h es i t u a t i o n ,w h i c h t h el i f eh a sb e e nd a m a g e da n dt h e s p i r i th a sb e e nc o n s t r a i n e df o r t h o u s a n d sy e a r si ne u r o p e a ns o c i e t y , i n “o nt h eg e n e a l o g yo fm o r a l s , n i e t z s c h ec h e c k e du ps o m ec o n c e p t sw h i c hr e v e a l e dt om o r a l s ,s u c ha s c r i m e ,g u i l t , p u n i s h m e n t ,c o n s c i e n c ec o n d e m n ,a n dt h e np o i n t e d o u tt h a tt h e r ew a sn or e l a t i o n s h i pb e t w e e nt h e s ec o n c e p t sa n dm o r a l s o r i g i n a l l y , t h e yw e r ef i r s tb o r ni nt h ea c t i o nw h i c hl o o k e df o rt h e e c o n o m i cb e n e f i t s b e c a u s eo ft h ec h r i s t i a n i t y , h u m a nb e i n gb e c a m e s i n n e r f r o m d e b t o r i nn i e t z s c h e so p i n i o n ,t h ee s s e n c eo fc h r i s t i a n s a l v a t i o nt oh u m a nb e i n gi st h ep o i s o nt oh u m a nb e i n g f r o mh i s p e r s p e c t i v e ,o n l yt h e s u p e r m a n c a nm a k eh u m a nb e i n gb r e a kt h e c o n s t r a i n to fc r i m ea n dt r a n s c e n dt h es e n s eo fg u i l t y o w i n gt oh i s i v a n a l y s i st ot h ec r i m e ,w eh a v et ot h i n ka n df i n daw a y , o nw h i c hm o d e m p e o p l ec a nf i g h tw i t ht h es e n s eo fc r i m e i nm yo p i n i o n ,w h a tm o d e m p e o p l es h o u l dd oi s t or e - l e a r no u rt r a d i t i o na n ds o c i a lp r i n c i p l eb yt h e g e n e a l o g ym e t h o d ,t of i n dt h e “s t y l i z eo f l i f e i nt h e d i s c i p l i n es y s t e m ” u n d e rt h em o d eo fg e n e a l o g ym e t h o d ,t h e r ei sn o “d e l i b e r a t ec r i m e b u t c o n s t r u c t i o na n d j u s td oi t o n l yi ns u c hc o n d i t i o n ,p e o p l ec a ns h a p e t h e r eo w n l i v i n gs t y l ea n de s c a p ef r o mas y s t e mw h i c hp e o p l e w i l lf o l l o w b l i n d l y k e yw o r d s :s i n ,c h r i s t i a n i t y , s u p e r m a n ,j u s td oi t v 目录 论文原创性声明- i 学位论文使用授权声明0 0 0 0 000 00 00 0 0 n 摘要 a b s t r a c t ”一一”i v 目蜀匙” 引言o 00 00 a o0 0000 000 0 000 00000 l 第一章罪的起源3 第一节“罪 的原初形态一负债一的由来4 第二节契约关系转化成道德关系何以可能8 第二章人如何被套上了“罪”的枷锁1 3 第一节基督教如何利用“罪 毒化了人 1 3 第二节基督教如何“救赎”罪人1 9 第三章“罪 的超越2 4 第一节如何超越罪达到“超人 2 4 第二节对现代人的启示- 2 7 结语3 1 参考文献3 3 后记3 4后记 v i 引言 我们这个时代是一个带着“罪感 的时代。米兰昆德拉就提出了“不能承 受的生命之轻”。这实际上就是说,没有罪的枷锁,人竟然找不到生存的基点, 沉重、焦虑成为人现在很本然的生存状态。但是,这样的生存状态是理所当然和 向来如是的吗? 人类可能有另外的生存状态吗? 面对这些问题,无疑我们要回到 “罪 这一概念,去重新审视它。 “罪 这一概念在哲学辞典中被看做一个神学术语,“意指由于不服从神的 命令或违背自然法则所犯的严重错误的品性的罪过。一个人有罪恶感是宗教体验 的典型情形。根据新约全书,所有人都是有罪的。因为我们都从人类的共同 祖先亚当那里承袭了原罪。基督徒相信耶稣之死就是为人的罪恶所作的牺牲。如 果一个人被上帝判定是没有忏悔的罪人,死后就会被送入地狱。在宽泛的意义上, 罪恶是邪恶的同义语,但严格说来,罪恶是对上帝,而不是对其他人犯的邪恶。 同样,也只有请求上帝才可宽赦罪恶。按某些解释,罪恶是我们违背理智本性, 放任感官本性的结果。如果我们不做我们知道上帝会要求我们做的善事,就是犯 罪。 可见,通常情况下,对“罪 这一概念的解释是与基督教相连的。在基督教 化时期,“罪 是人的内在的本质属性。耶稣基督受死是为了为人类赎罪,为人 类赎这个“原罪 。原罪的教义是基督教重要的基础教义。基督教清楚地告诉人 们,“原罪”是由始祖亚当传下来的。自亚当以后,人一出生就带有“原罪”。原 罪是人类的始祖( 亚当和夏娃) 违背天主的命令,被变化成古( 毒) 蛇的魔鬼引 诱作了天主禁止的事情,他们偷吃了天主不允许吃的能识善恶的树上的果子,被 逐出伊甸园,罪根就这样遗传下来。所以人生下来就有了罪性,无论是否信基督, 人都是遗传了原罪的人。因此,在基督教化的欧洲,“罪 是人类所本质的、固 有的、不可改变的属性。 但是,是否如哲学辞典中解释得那样,“罪是否一直是内化于人的呢? 让 我们回到古希腊时期去看一看,在古希腊时期,苏格拉底因为破坏了城邦的风俗 而被判有罪,但是苏格拉底所接受的“罪 ,并不是根植于人的内心的“罪 ,不 。西方哲学英汉对照辞典 第9 5 0 页,尼古拉斯布宁、余纪元编著,人民出版社,2 0 0 1 年 l 是作为人的本质属性的“罪 ,而是一种外化于人的,搿民众”判定给他的“罪 。 首先,审判的地点是公民大会,在此,“罪 是一个政治概念,是属于外在的, 因此,审判具有外在性。其次,是否定罪是要投票的,也就是说罪不是一个普遍 的概念,是具有偶然性的。最后,苏格拉底是可以申辩的,也就是说罪并没有进 入其内心,他自己依旧有自己的独立性。罪不但没有消灭苏格拉底的精神,而且 让他能在这个抵抗过程中进一步确证自己。因此在古希腊时期人是在人的实践和 关系范畴认识罪的。“罪 是一个人际的、政治的概念,是外化于人的本性的概 念。 可见,哲学辞典中所解释的“罪 只是基督教的“罪 ,在基督教出现后人 由于“原罪 而背负了“罪感 。而古希腊时代是一个没有把“罪 感觉化的时 代,没有“罪感 而只有“罪 的时代。 面对人类的沉重和焦虑,面对人类的生存状态,人类的“罪”到底由何而来 就成为我们必须思索的问题。被称为后现代思潮鼻祖的尼采对此也做了专门的分 析。在论道德的谱系一书中,尼采追溯了“罪 的起源和发展,本文就尝试 从论道德的谱系这一文本出发,以“罪 这一概念为线索,来初步探索尼采 对欧洲人精神世界的看法,以及由此对我们世人的启示,并为我们能走出一条新 的对抗罪感,重塑生存之路做初步的探索。 在论道德的谱系中,尼采运用了谱系学的历史考察方法,考察了“罪 、 “负罪”、“良心谴责 等一系列的道德概念,揭示出基督教的原罪观念、良心谴 责以及禁欲主义的精神实质主要在于一种怨恨者的心态,而这种怨恨者心态与古 希腊人的精神气质迥然不同。因此本文将在第一章遵循尼采的谱系学方法考察 “罪 这一概念的起源,其中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罪的原初形态,即罪起 源于古代的债权关系中,所以,第二部分为这种债权关系转化成道德关系何以可 能。在第二章中,主要介绍在尼采看来,人如何被套上了“罪”的枷锁。主要分 为三个部分:基督教如何利用罪毒化了人:基督教如何“救赎 罪人;人何以能 够背负“罪孽”如此之久? 第三章为“罪 的超越。分为两部分:如何超越“罪 而达到“超人”和对现代人的启示。 2 第一章罪的起源 探询起源问题是哲学的一项重要任务,然而现代哲学对起源的探询较之传统 哲学有了深刻的变化。传统哲学对起源的认定依靠的是逻辑的方法。是以理性的 推演为道路,以达到一个理性上不可动摇的根本为目的。但是,理性上不可动摇 的东西,就是本来如此的吗? 如果我们将目光由“形而上 转为尘世,就会发现 所有看上去不可怀疑的根基,都有其自身形成的历史。所有的必然,实质都只是 偶然的合力。为此,我们就需要谱系学方法,一种着眼于此岸,不忽略偶然,将 事物的历史完全呈现的哲学方法。在谱系学中,我们放弃了了对“本原”的证明 和探求,取而代之的是对整个发展过程和各种作用因素的整理和梳理。而尼采则 是此一道路上的开山祖师和领路人。 在尼采的谱系学研究中,一个主要的论点是:不要将起源和目的混淆。他 认为,现今的道德谱系学家失去了历史精神,丢弃了历史的思维方法,都缺乏真 正的历史感。他们将事物倾向于某种目的特征,和其起源相混,并未立足于谱系 的研究。欧洲的悲剧,正在于这种“谱系 正在逐渐颠倒和混淆。尼采的道德谱 系学,“实际上主要指的是奴隶道德的谱系学奴隶道德这一系列心理机制是 怎样产生的? 这是尼采最为困难、最为复杂和最有意义的研究工作。尼采必须穿 越从习俗主宰的原始社会时期,从习俗脱颖而出之后的希腊时期,一直到基督教 时期这一漫长的历史和劳动过程,这个过程的终点是:人变成了一种奴隶道 德的动物:他的道德心理标记是内疚和负罪。 圆对于有关“负罪 这一系列道德 概念的探索,尼采正是追溯着历史,一直回到了史前史时期去。尼采对于这一系 列道德概念的分析可谓脍炙人口,精彩万分。现在就让我们遵循尼采谱系学的方 法,追寻着尼采的思路回到“罪 的原初形态。 i nv h i l o s o n h y , g e n e a l o g yi sah i s t o r i c a l it e c h n i q u ei i nw h i c ho n eq u e s t i o n st h ec o m m o n l y - u n d e r s t o o de m e r g e n c e o fv a r i o u sp h i l o s o p h i c a la n ds o c i ;一b e l i e f sb ys h o w i n ga l t e r n a t i v ea n ds u b v e r s i v eh i s t o r i e so f t h c i rd e v e l o p m e n t i t h a sb e e nd e v e l o p e da sac o n t i n u ;a t i o no ft h ew o r k so ff r i e d r i c hn i e t z s c h e , w h oc r i t i c i z e d t h eg e n e a l o g i s t s ”i no n t h eg e n e a l o g yo f m o r a l i t ya n dp r o p o s e dt h eu s eo f ah i s t o r i cp h i l o s o p h yi no l , r d e rt oc r i t i q u em o d e r nm o r a l i t yb y s u p p o s i n gt h a ti td e v e l o p e di n t oi t sc u r r e n tf o 肿t h r o u g ho o w c rr e l a t i o n s e n e nt h o u 曲t h ep h i l o s o p h yo fn i c t z s c h e h a sw r o n g l yb e e nc h a r a c t e r i z e da sg e n e a l o g y at e r mh cn c v c ru s c so fh i so w n p h i l o s o p h yo ra ta l le x c e p tj no n m e q e n e a l o g vo fm o r a l i t y , t h el a t e rp h i l o s o p h yt h a th a sb e e ni i n f l u e n c e db yn i e t z s c h ea n dw h i c hi sc o m m o n l y d e s c r i b e da sg e n e a l o g ys h a r e ss e v e r a lf u n d a m e n t a la s p e c t so f t h ei n s i g h t so f n i e t z s c h e n i e t z s c h e a nh i s t o r i c p h i l o s o p h yh a sb e e nd e s c r i b e da s ”ac o n s i d e r a t i o no fo p p o s i t i o n a lt a c t i c s ”t h a te m b r a c e si n s t e a do ff o r e c l o s e st h e c o n f l i c tb e t w e e np h i l o s o p h i c a la n dh i s t o r i c a la c c o u n t s , 引自h t t p :e n w i k i p e d i a o r g w i k i g e n e a i o g y _ ( p h i l o s o p h y ) o 尼采与身体第6 l 页。汪民安箸,北京大学出版社,2 0 0 8 年 第一节“罪 的原初形态一负债的由来 在论道德的谱系中,尼采利用他的谱系学的方法对一系列的道德概念进 行了追溯。他认为“罪 、“负罪 原本是与道德无关的概念。“罪 这个道德法 的观念实际上起源于一个“纯物质化的领域 ,即古代的债权关系中:买主与卖 主或者说债务人与债权人的契约关系。所以“负罪 这一概念是由“负债 这一 概念发展而来的。下面就让我们一步步来把握“负债 的建构过程。 一补偿、等价、估算 在古代,当双方建立了债权关系后,就意味着债务人对债权人做出了相应的 承诺,但是如果债务人无法实现自己还债的承诺的话,那么他就要用他尚拥有的 能支配的东西对债权人所蒙受的损失进行补偿,比如,使债务人卖身为奴,甚至 出卖他的妻子或对债务人进行肉体折磨等等,以此来使债权人获得满足感而弥补 他的损失。 正是在这种债权关系中,出现了价值的衡量、等价物的发明和交换,出现了 可补偿的观念。在这里,所有的东西都有自身的价格,都可以找到相应的等价物, 都可以进行补偿。“从这里培育出了最古老的关于精确性的意识。 也就是在这 里,“人把自己称为衡量价值、评估和确认价值的存在物,是自身就会计算的 动物。 而这也是人能够履行承诺的必要条件,即人必须能够衡量,能够对事 物进行精确的计算,能够对未来有所预测,才能够在估算之后做出承诺。 而人的这种估算能力又是如何形成的昵? 尼采将此看作是习俗锻造的结果, 是习俗锻造了人的估算能力和理性能力。他说:“我们已经看到,那项培养一种 可以许诺的动物的任务包含了较近期、作为先决条件和准备工作的任务,即先在 一定程度上把人变成必然的、单调的、平等的、有规律的,因而也是可估算的。 我称之为道德习俗的非凡劳动,人在人类自身发展的漫长历程中所从事的真 正的劳动,人的全部史前劳动都因而有了意义,得到了正名,不管这些劳动中包 o 论道德的谱系 第5 0 页,尼采著,周红译,三联书店1 9 9 2 年 o 论道德的谱系) 第4 4 页,尼采著,谢地坤、宋祖良、程志民译,漓江出版社,2 0 0 7 年 4 含了多少冷酷、残暴、愚蠢、荒谬,但借助于道德习俗和社会紧箍咒的力量,人 确实会变得可以估算。 “史前时代的道德,要求个人必须绝对服从和牺牲,个 人的所有选择都是为了验证传统和习俗的权威、永恒、神圣和力量 o 尼采 认为正是这一点将人与动物区别开来,正是由于人是一种可估算的动物,并据此 形成了契约关系,才形成了相应的责任和义务。人只有经过史前社会的锻造,变 为可估算的人之后,才能够对债权人做出承诺。 因为拥有了这种对自身价值的合理估算,人才能在各种不同质的行为间找到 等价关系,也只有这种等价关系得到了确立,补偿才是可能的。可见这三者环环 相扣,共同构成了人与人之间负债关系得以可能的基石和原则。但是仅仅有这个 原则还是不够的,我们还需要进一步探讨人为什么能够履行它。 二责任、自由意志、良心 人为什么要遵守契约呢? 要探讨这个问题,我们就必须弄清楚责任的缘起。 当人变得可估算之后,就成为了一个可以许诺的人,成为了一个自主的个体,具 有了自由意志,这使人区别于其他动物。其他动物不可估算,无法许诺,因而也 没有自由意志。而人作为这个自由意志的主人,作为一个能够许诺的人,自然优 越于其他动物。这个能够驾驭自己的“意志 ,统治自己的人会尊敬与他同样具 有这种强大力量的人,而蔑视那些不具有自由意志的人。因为在这些具有长久不 懈的意志的人看来,人具有自由意志才能够对自己的行为负责,才能够履行自己 的诺言。这种意志使他们知道“他自己有足够的力量应付不测,甚至抵抗命运。 回可见,在尼采看来,正是史前劳动的习俗,不仅使人变得可以估算,能够承诺, 而且使人成为自主的人,成为拥有自由意志的人。正是这份有别于动物的优越感 使得人被尊敬,被信任。因为人能够对自己的行为负责,能够履行自己的承诺。 也正是这意志使他们骄傲地意识到,“负责任是非同寻常的特权,是少有的自由, 是驾驭自己的权利。 负责任成为了人的一种本能,一种具有支配性的本能。而 这种本能,在尼采看来,就是被这些独立自主的人称之为“良心”的东西。 o 论道德的谱系第4 0 页,尼采著,周红译,三联书店,1 9 9 2 年 o 尼采与身体第5 0 页,汪民安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 0 0 8 年 论道德的谱系第4 0 页,尼采著,周红译,三联书店。1 9 9 2 年 。同上 由此可见,“良心 本来是自主的主体能够负责任的本能,这个主体是一个 自主的个体,是一个超道德习俗的个体,它摆脱了一切道德习俗的约束。因此, “良心 在这里并不是一个道德的概念,与道德并无必然联系。而“良心 开始 自我谴责,或者说,“良心 与道德牵连在一起是在习俗形成之后,理性发展之 后,耻辱感产生之后的事情了。 在这里,良心实质上就是一种因为对自由意志的珍视而最终落实而成的责任 感。正是这个责任感让古代人可以贯彻遵守契约这个原则。但是正如尼采的一贯 观点所指出的,“良心 不是出于先验,它可以形成,自然也可以消亡。那么要 让这个“后验的东西得到巩固,又该做些什么呢? 三承诺、记忆、惩罚 我们看到,在尼采看来,因为责任产生了“负罪 ,因为承诺而产生了责任, 因为订立契约而产生承诺,因为人具有了可估算的理性而能够订立契约,而人的 这种理性又是在史前社会发展而来的。在这一系列的关系中,承诺起到了一个关 键的纽带作用。人不仅要能够承诺才能承担责任,而且要将承诺记在心中,才能 够使履行诺言成为可能。关于人是如何记住自己的诺言,如何练就了一种记忆的 本领的,尼采对此有着精彩的论述。 与记忆相对的是遗忘,在尼采看来,遗忘是一种积极主动的能力,是一种体 魄强健的形式。它作为一种积极的障碍力,作为心灵的守护神,能够阻挡住低级 的东西进入人类意识的门窗,能够给人类的心灵保留一份片刻的宁静。如果没有 遗忘,没有这个意识门窗的守卫,人就没有幸福、快乐、期望、骄傲和现实存在。 人要想对自己的承诺负责,要想实现自己的诺言,就必须克服遗忘,同遗忘作斗 争,从而培养出一种与遗忘相反的记忆的技术。这种记忆并非被动的,而是积极 的,主动的,肯定的,并非无法摆脱某种旧有印象的记忆,而是主动不去摆脱已 建立的印象的记忆,是“持续不断地渴求曾经一度渴求的东西,是名符其实的意 志记忆。一 人是如何克服遗忘,练就了主动的记忆技术呢? 尼采将这一过程看作整个史 o 论道德的谱系 第3 9 页尼采著,周红译。三联书店1 9 9 2 年 6 前时期最为阴森恐怖的事情,因为“只有不断引起疼痛的东西才不会被忘记 疼痛是维持记忆力的最强有力的手段。每当需要记忆的时候,需要许诺的时候, 就会有流血、牺牲和酷刑产生,而伴随的疼痛感使人努力地克服遗忘,努力地实 现自己的记忆力。记忆力的强度则与惩罚的强度成正比,惩罚的强度越大,伴随 的疼痛感就越强,练就的记忆力就越好:反之,记忆力就越差。尼采列举了很多 德国人维持记忆的残酷方法:“石刑( 据说是用石磨盘砸罪人的头) 、车磔( 这是 惩罚术王国中德国天才的原始发明和专长! ) 、钉木刺、四马分尸、油煎或酒煮 ( 十四世纪和十五世纪还在用此刑) 、广泛使用的剥皮( 刀切皮) 、胸前割肉, 还有给罪犯涂上蜂蜜,放在太阳下暴晒,让蚊蝇叮咬。 圆可见,这个过程是一个 长期用血灌溉的过程;是人摆脱动物性,形成人性的过程;是人在社会习俗中被 锻造的过程。这个过程是一个人反对人的过程,正是借助于这些严酷的惩罚,人 才能够实现对暴民的本能和粗俗的控制。我们看到,记忆术的练就是与惩罚息息 相关、密不可分的,记忆锻造的过程就是惩罚的历史。人在这个历史过程中,在 严酷的惩罚下,在疼痛的锤炼中,终于实现了记忆,成就了积极的记忆的技术。 藉此,人达到了“理性 ,许下了诺言。同时,人也从野兽被驯化成了一种温和 的、有教养的动物。 “惩罚 练就了人的记忆,使人达到了可以承诺的效果,可以说,使人变得 可以承诺是“惩罚 所锻造出的结果。而“惩罚 之所以会出现是因为人无法兑 现承诺,人违背了契约。也就是说,当债务人无法对自己的承诺践行时,无法根 据约定进行偿还时,那么,债权人就要对债务人进行“惩罚 ,以对其制造出的 痛苦来回报所欠的债务。而在此过程中,债权人通过对债务人的折磨,通过对债 务人的“惩罚 而带来快感,这种快感使债权人获得了满足感,并以此满足感来 抵消所欠的债务。“这种快感来自于能够放肆地向没有权利的人行驶权利,这种 淫欲是为了从作恶中得到满足而作恶 。在此,补偿的形式发展到了极致,债权 人在惩罚中分享了主人的权利,正是这种权利的行使使得债权人获得安慰和满 足。债权人的地位越是低下,就越是享受这种由折磨他人、行使权力而带来的快 感和满足感。债权人在对债务人的折磨中获得了补偿,获得了精神上的满足感。 而债务人面对被债权人折磨的痛苦,并未有任何抱怨,因为这种痛苦对于债务人 o 论道德的谱系第4 l 页,尼采著,周红译,三联书店1 9 9 2 年 o 论道德的谱系第4 2 页尼采著,周红译,三联书店,1 9 9 2 年 7 而言,是一种主动的、心甘情愿的行为,是一种还债的行为,是对自己无法兑现 承诺的一种补偿,也可以看作债务人以另一种方式对自己的承诺负责。所以,“惩 罚 是合理的,是对债权人的合理补偿。正是由于“惩罚 的合理性,所以“惩 罚”在此仍然只是存在于经济关系中的一个概念,仍然与道德无关,人并没有因 为这种“负债 而“负罪一。 第二节契约关系转化成道德关系何以可能? 那么,“惩罚 到底是如何进入道德领域的呢? 这个问题关系到“负债”是 如何转化为“负罪 的,这一系列经济关系中的概念是如何转化为道德观念的。 尼采说:“处罚和应该处罚的观念使社会痛苦,使社会畏惧。使罪犯成 为无害的,这还不够吗? 为什么还要处罚? 处罚本身是使人害怕的! 从这 个问题,群体道德,畏惧之道德,得出了其最后的结论。如果人们完全能够废除 危险,废除害怕的理由。那么,人们也就同时废除了这种道德,它不再是必要的, 它不再把自身看作必要的! 谁对今天的欧洲人的良心加以检验,谁将总是从一个 个道德的折叠和隐匿中可以引出相同的命令,群体的畏惧之命令:我们希望在 某个时候不再有任何害怕的东西! 在某个时候朝这方向的意志和道德今天 在欧洲到处叫做进步。可见,这一问题是与对痛苦的态度和犯罪的态度密 切相关的。而对这二者的态度在历史上则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转换过程,这一过程 是由以下几个环节来完成的。 对残酷和痛苦的理解转换 在尼采看来,在原始的契约关系中,残酷的行为是人正常的本能,与耻辱、 负罪这些道德概念无关,痛苦对于他们而言,并不像现代人所认为的那样,是一 种苦难,一种需要努力回避的不良感受,相反,“他们在痛苦中看到一种奇异的 魅力,一种真正的生命的诱饵。 圆也就是说,对于古代人而言,残酷的折磨被视 o 善恶之彼岸 第2 1 5 页,尼采著,谢地坤、宋祖良、程志民译,漓江出版社,2 0 0 7 年 o 论道德的谱系 第4 7 页,尼采著,周红译,三联书店,1 9 9 2 年 8 为人的正常的特性,因此这种行为在古代人那里是一种没有邪恶,无所谓痛苦的 行为,相反,他们在这种残酷中找到的是欢愉和释放。残酷是同快感和庆贺结合 在一起的行为。“什么是最大的快乐? 暴行的快乐:因为在这些状态下,对于残 暴行为的欲望和才能被视为一种美德。在暴行中,群体获得了新的生命,日常生 活的提心吊胆和战战兢兢一扫而空。暴行是人类最古老的节日快乐之一。 在古 代,每当人们举行大规模的庆典或节日的庆贺时都会有残酷的行为发生,而这残 酷却是古代人眼中的快乐,没有丝毫的罪恶感。在古希腊时代的酒神庆典中,人 们的纵酒狂欢往往会出现暴力的场景,这种被现代人看作“野蛮的现象,在古 人眼中却是带有“悲剧 的色彩,正是在这种血淋淋的场景下,人性才能得到尽 情的高扬。在某种意义上,人们正是用残酷和痛苦打破了生与死、存在者和存在 的界限。尼采在论道德的谱系中提到,在古代,任何一个家族都会备专人供 人发泄和进行残酷的戏弄,公爵夫人宫廷中的董魁克多就是这类人。可见,残 酷的行为在古时代是多么的正常和合理。但是有关他们的书,在我们现代人读来 却是充满了痛苦和残忍,为我们现代人所无法理解。现代人无法理解残酷在古代 人那里为什么是那么的理所应当,那么的予人快乐。因为在现代人眼中,痛苦一 词是与坏、不好相连的。人要竭力避免痛苦,尽力遏制残酷的行为。残酷只有在 现时代才与邪恶相连,痛苦也只有在现时代才与坏纠缠在一起。 所以,我们可以这样认为,在古代,人们过的是一种“体验式 的生活,在 这种生活模式下,痛苦往往成为他们体验到更高存在的契机,而残酷则是带来痛 苦的途径,故此这两者有了肯定性的价值;但是在现代,人们过的是一种“计算 性”的生活,人们首先做的就是把生活的各种元素划分和归类,不再去考虑各个 因素背后的“意义 ,而只是计算它们会带来的“利益 ,因此痛苦和残酷作为不 能带来整体或个体利益的东西,就被归置在了负面因素之中了。正是在现时代中, 因“惩罚”而带来的痛苦就与道德相关了,“惩罚 才作为一个道德观念而粉墨 登场。 二对惩罚与犯罪的理解转换 o 曙光 第1 3 页,尼采著。田立年译漓江出版社,2 0 0 0 年 9 由以上论述,我们可以看出,正是古代人和现代人对于痛苦的不同理解使得 “惩罚”从一个天真无邪的概念变为了一个与罪恶相关的概念,从作为对债务补 偿的一种形式变为了对罪恶控制的一种方式,使“惩罚”从经济领域走向了道德 领域。从古代人到现代人对痛苦的态度转变的这一历程,实际上是人性发展的历 史。将“惩罚 而来的痛苦与犯罪相连是人性发展到高级阶段的产物。尼采认为, 在古代时期,惩罚并不意味着是一种刑法,并不意味着一定针对犯罪的人,也 就是说,接受惩罚的人并不一定有罪,“而是像今天的父母惩罚他们的孩子那样, 出于对肇事者造成的损失的气忿但是这种气忿是有限度的,也是可以缓和 的,因为人们会想到任何损失都可以找到相应的补偿,甚至使肇事者感到疼痛也 可以做为一种补偿。一可见,在古代,惩罚只是出于人性的本能,只是为债权人 的损失找到合理的补偿形式。在这种还债行为中,关于行为人具有意志自由的命 题,即“罪犯应当受到惩罚,因为他本来有其他的选择余地 的观念并没有出 现,它并非是在人类发展初期建立起来的心理,而是当人性发展到高级阶段的时 候才把惩罚与“有意犯罪”的观念必然地联系在一起。从此,引人这个动物开 始区分故意的、过失的、偶然的、负有刑事责任能力的等概念及其对 立面,并且在量刑时考虑这些区别。 惩罚才真正成为一个道德的观念。可见, “惩罚和残酷在尼采的历史人类学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它们是塑造人 的重要道具。人的谱系学,就是一部惩罚的谱系学。 人们将惩罚和道德联结在一起,是为了唤起人类心中的负罪感,使人类吸取 教训,不再犯类似的错误,从而阻止犯罪的发生。这里就涉及到一个问题:人们 为什么对犯罪如此深恶痛绝? 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知道,在古代,犯罪的意义是 宽泛的,而且并不如现在那么“严肃 。因为在古代,社会的根基和人性的根底 并不会因为犯罪而遭到破坏,犯罪只会对表层的东西造成影响,而这个表层的破 损会引起人们的“愤怒”却不会造成“恐慌 。社会和人多有着更深层的因素在 o 。犯罪”的概念在古代比现代宽泛的多。在现代,“犯罪”指的是违反了法律:而在古代,违反了法律( 1 a w ) 、 风俗( c u s t o m ) 和规范( n o r m ) 都可以称为犯罪。在现代,只有违反了法律,才需要受到直接针对个人肉 体和财产的制裁,其余则更加倾向于比较“虚”的“道德谴责”;但是在古代,惩罚的打击面就大的多了 因此文中说。惩罚不一定只针对( 现代意义上的) 犯罪的人”这体现的并不是古代的惩罚的严酷,相反, 是因为它过于宽泛而带来的随意性。而这种随意性某种意义上却削弱了其力度。 o 论道德的谱系) 第4 3 页,尼采著,周红译,三联书店,1 9 9 2 年 同上 o 论道德的谱系 第3 9 页,尼采著,谢地坤、宋祖良、程志民译,漓江出版社。2 0 0 7 年 尼采与身体 第7 l 页,汪明安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 0 0 8 年 1 0 维系与支撑。但是到了现代,情况就完全不同了,现代把犯罪和社会的根本、人 性的根基绑在一起,一旦犯罪,实质就是已经对这些东西构成了根本性的挑战, 因此犯罪必须是被消灭的。为了彻底消灭犯罪,人们需要为其“正名 ,于是就 要让犯罪者不但受到法律的制裁,更要受到他本人良心的深深谴责。也就是“人 们称惩罚具有唤醒犯人的罪孽感的价值,并且在刑罚中寻找那种心灵反应的真正 功能,这就是所谓内疚、良心谴责。 惟有如此,问题才能得到一劳永逸 的解决。 但是在尼采看来,惩罚的方式并没有真正唤起人类的负罪感,并没有达到有 效阻止犯罪发生的效果,反而使人变得更加冷酷,使人的抵抗力变得更强。使罪 犯更加看清了代表正义的法律和执法程序其实也是一样的卑鄙,一样的非法,只 不过它们都穿了一层“好 的外衣,冠了“良心 的美名。所以,实际上,惩罚 并没有达到人们设定的理想的效果,并不能够驱除罪行。也就是说,惩罚没有将 人改进,没有能够使人进步。在尼采眼中,无论是对于野兽还是人类,惩罚只是 起到驯化的作用。惩罚使人变得更加恐惧,更加小心谨慎,对欲望的克制力更加 强大。我们看到,在尼采眼中,正是在这种最原始的契约关系中,酝酿出了“承 诺”,衍生出了“惩罚 。 为了说明“惩罚 的两种特性,尼采列举出了一系列惩罚的目的和意义: “为了消除破坏的危害性,防止进一步的破坏而实施的惩罚。 为了以某种方式( 甚至用一种感情补偿方式) 向受害者补偿损失而实施的惩 罚。 通过惩罚来孤立破坏平衡的一方,使失衡现象不继续发展。 利用惩罚使那些惩罚的决策人和执行者产生恐惧感。 通过惩罚抵消犯人迄今享受的优惠( 比如强迫他去矿山作苦役) 。 用惩罚来排除蜕化的成员( 在有些情况下排除整个族系,例如根据中国的法 律,这是一种保持种族纯洁的方法,一种维护社会模式的工具) 。 用惩罚向那个和平、法规、秩序和权威的敌人宣战,并且规定战争规范。据 。然而根据福柯( m e c h e lf o u c a u l t ) 的规训与惩罚,犯罪从来不是要被彻底“消灭”,而只需要被彻底 “控制”,冈为对犯罪本身的制造也是社会规训系统能正常运作的必要一环。本文也考虑了这样的观点 因此更严格的表述应该是:需受被彻底消灭的不是犯罪奉身。而足犯罪有可能合理的心态 o 论道德的谱系第5 2 页,尼采著谢地坤、来祖良、程志民译,漓江出版社,2 0 0 7 年 信这个敌人危害了集体生活,背弃了集体生活的前提,人们将把这个敌人当作一 个叛逆者、变节者、破坏和平者,用战争赋予人们的工具和他作斗争。 通过对惩罚和目的和意义的众多描述,他发现,惩罚具有两种特性:持久性 和多样性。“持久性就是习俗、法规、周折”、一系列严格的诉讼程序。 在 惩罚中,并非如道德起源家们所分析的那样,程序是为了惩罚而出现的,是为惩 罚服务,为惩罚的实施而特意发明的。程序早在惩罚出现之前就有着其他的用途, 所以,程序在惩罚中的用途是被惩罚强加而来的。惩罚的另一种特性“多样性 , 它是“意义、目的,以及与诉讼程序的实施相联系的等待。 这种特性在尼采看 来,意味着惩罚并非只有一个单一的意义和目的,其意义和目的是多种多样的。 也就是说,惩罚的意义是不确定的,是多重意义的集结体。惩罚的意义是一个多 种意义不断发展、不断变化、不断地重新组合的历史。其中包含了众多的不确定 性、附属性和偶然性。所以,尼采认为,执行惩罚最初的原由是什么,是我们现 在所无法断定的。 在惩罚中,在价值衡量的过程中,人把自身看成了可估价的动物,把一切事 物都看成是可以计算出价格的,一切事物都是具有可补偿的等价物。因此,对受 损的事物进行补偿才成为可能。能够对一切事物进行补偿是最古老的“正义 的 开端。所以,“这种初期的正义是在大致上力量均等者中间通行的好意,是他们 之间的相互容忍,是通过一种协调达成的谅解,如果是关系到力量薄弱者, 那则要通过强迫达到一种调和。 可见,对于各种事物价值的界定,对于价值两 端的计算和换算,也就是说,对于“正义 的定义是由能量双方中的强者制定的。 由以上论述可见,尼采与传统道德谱系学家们对于“惩罚 这一概念的看法 是完全不同的。在传统的谱系学家们的眼中,惩罚与负罪是天然相联的,但尼采 却认为这二者并非与生俱来联系在一起的,而是当人类发展到高级阶段的时候, 被人类将这二者联结在一起的。而可以使这二者产生联系的原因正是由古代人和 现代人对待残酷与痛苦、对待惩罚与犯罪的不同态度造成的。 o 论道德的谱系) 第5 9 页尼采著。周红译,三联书店,1 9 9 2 年 o 论道德的谱系 第5 l 页,尼采著,谢地坤、宋祖良、程志民译,漓江出版社,2 0 0 7 年 论道德的谱系 第5 1 页,尼采著,谢地坤、宋祖良、程志民译,漓江出版社,2 0 0 7 年 。论道德的谱系) 第5 0 页尼采著,周红译,三联书店,1 9 9 2 年 1 2 第二章人如何被套上了“罪 的枷锁 “良心负债 、“良心谴责 被尼采看作是为了达到惩罚的目的所使用的手段, 是使人产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智慧小镇申论题目及答案
- 六年级数学教研组工作计划(5篇)
- 食品饮料餐饮销售市场推广拓展计划
- 农业生产技术规范及标准
- 中级爆破工程考试试题及答案
- 2025年山东省烟台市事业单位工勤技能考试题库(含答案)
- CN120269262A 一种装修用支架焊接的辅助工装 (苏州卿露扬精密机械科技有限公司)
- CN120111157B 基于fpga的高清图像旋转系统及方法 (成都维德青云电子有限公司)
- UPS电池安装安全培训课件
- CN120107836A 一种体育跑道路面损伤识别方法 (泉州信息工程学院)
- 语言学概论全套教学课件
- JJF 1265-2022生物计量术语及定义
- GB/T 8118-2010电弧焊机通用技术条件
- GB/T 17421.7-2016机床检验通则第7部分:回转轴线的几何精度
- 电工技能测试
- 药事管理学全套课件
- 数字色彩课件
- 社区心理学课件
- 煤矿现场急救技术
- 质量整改通知单(样板)
- 2020届高三北京高考“多文本阅读”总攻略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