硕士学位论文-基于准时采购的电子制造企业供应商选择.doc_第1页
硕士学位论文-基于准时采购的电子制造企业供应商选择.doc_第2页
硕士学位论文-基于准时采购的电子制造企业供应商选择.doc_第3页
硕士学位论文-基于准时采购的电子制造企业供应商选择.doc_第4页
硕士学位论文-基于准时采购的电子制造企业供应商选择.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学校代码:10252学 号:0651045上海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基于准时采购的电子制造企业供应商选择姓 名邹鸿驰系 别管理学院专 业工商管理研究方向物流与电子商务指导教师王恒山 教授学位论文完成日期 2008年3月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意学位论文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上海理工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内容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保 密 本学位论文属于 保 密 (在3年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不保密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指导教师签名:年 月 日 年 月 日声 明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公开发表或撰写过的作品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声明的法律责任由本人承担。学位论文作者签名:年 月 日中文摘要由于电子制造业的采购与供应不平衡,极大限制和阻碍了电子制造企业的持续发展。笔者以为,供需双方的无缝连接可以通过准时化采购业务来实现。本课题从打造一个准时采购的平台,到基于这个准时采购的平台进行供应商的筛选和任务分配,再到供应商选择后的采购效率和库存成本的分析,完成了一个三点一线的论证过程。其中,基于准时化采购的供应商选择和任务分配既是研究的核心内容,又是一个对准时采购作业创新的观察角度。最后得出结论包括:第一,DT公司基于准时化的供应商的选择和分配方法在提高采购业务的准时化中是有效的,而且准时度是在逐渐提高的;第二,由于采用战略性的供应商合作,供应商根据采购方的需求单(看板)的要求来做分批次供应,大大减少了订货点法或是批量采购中的流动资金占用;第三,通过进一步的采购效率预测,可以建立预防措施,做到提前改进,从而可以有效保证准时化的继续提高;第四,由于对供应商的供应进行有选择的分配,将制造企业的原料库存和安全库存都转移到了供应商那里,且通过合理分配,逐渐消除了陈旧库存,使得库存持有成本、库存获得成本和库存缺货成本都得到了降低,甚至趋近为零。课题研究遇到的困难主要反映在三个方面:其一是制造加工企业进行准时化所采取的采购业务再造是否具有可行性、规范性以及合理性;其二是准时采购中的供应商甄选策略,以及战略联盟采取何种方式的问题;其三是制造企业怎样对供应商实行任务分配策略以保证供应链的敏捷性、安全性。面对这些问题,笔者通过实践摸索提出了通过全面质量管理(TQC)方法提高采购质量,通过信息化控制增加供应链的柔性度和协同性,通过对产品结构的描述说明零部件之间的相互关联,对采购中数量和资金量的计算采用了模型表述,通过建立对供应商的交叉计分(CM)方法设计了一套计算方法和指标来进行供应商的选择,然后通过线性规划构造方法进行供应商的规划选优和采购任务分配,并采用平滑移动法对规划的结果进行分析和预测,之后,根据生产环节难于避免的库存现象提出了消除方法和成本分析。经过分析证明选择供应商的准时采购直接给企业带来了逐渐缩小的库存、提高了采购原料的品质、长期稳定的供应价格、成本的降低、效率的提高和真正实现了柔性化生产作业。所以说,如何适应供应链环境下市场竞争的特点适时调整和优化采购管理策略,如何对采购管理过程中的各种资源进行整合利用,推进科学理性采购、降低采购成本、提高整个供应链资源利用效率是非常有意义的。关键词:准时采购 看板 订货点法 批量采购 交叉计分 线性规划 平滑移动法 全面质量管理 协同 供应链 ABSTRACTBecause the purchase and the supply of electronics manufacturing industry is so inbalance, it brings the restriction and obstacle to continuous development of the electronics manufacturing industry. Therefor, the writer of this article believe, the smooth connection between the supplier and purchaser can be realized in JIT procedure. This paper argument this procedure from supplier selection and the task allocation based on JIT platform and then analyzing the efficiency of purchase and cost of stock by this method. Supplier selection and the task allocation based on JIT purchase is the key studying point and also one innovative viewpoint for JIT purchasing. This paper draw the following conclusions: firstly, the application of supplier selection and the task allocation based on JIT purchase for DT corp. is effective for improving the JIT of purchasing. Secondly, batch supply according to the demand on order (Kanban) through strategic cooperation with supplier decreased the cash flow used for purchasing by the means of Order Point Method or Batch Purchase. Thirdly, defend measure can be made to improve JIT purchase in advance and guarantee its effectiveness through further forecasting of efficiency of purchase. Fourthly, due to the selective distribution of supply to suppliers, material stock and safety stock were transferred from manufacturer to supplier and eliminating past stock reduce even avoid the cost of stock possess, stock acquire and out of stock through reasonable distribution. The study meet some problem at three aspects. The first one is the manufacturing enterprises acting JIT whether have feasibility, regulatory and rationality; the second one is how to choose the punctual suppliers and which is the strategic alliance take; the third one is how the manufacturing company to implement allocation in order to guarantee the agility and security of the supply chain. To face these problems, the writer groped out a set of method by the practice in purchasing business. The writer use the Cross Mark and a series of calculate formulae to choice the suitable supplier, and implement task allocation by linear programming method. Another thing is the writer taking advantage of the smoothly technology carries on the result to analyze and predict the development curve. The subject gets a good result in practical application by the design and analyze, so, it is proved that through the scientific technological methods can promote the supply and purchase to be just in time and cooperation, and the product quality will be better and better. Then, according to inside contact of products the writer sets up model used for amount of spare parts and finance, besides, he puts forward a method to deal with the unpredictable stock phenomenon in the production. To corporation, taking advantage of predict and practice brings something to itself, that is, shrinking the stock gradually,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goods, long-term solid supply price of goods, reducing the costs, increasing efficiency and really realizing the continuous of production. Therefor, how to meet the competition environment in market and supply chains characteristic to adjust and optimize the tactics of purchase management in right time, how to combine and utilize various resources that are purchased in management, how to reduce the purchase cost and raise the resources utilization efficiency, are very meaningful to a series of purchase activities to the whole supply chain. Keyword: JIT(Just in time) Purchase, Kanban, Order Point Method, Batch Purchase, Cross Mark, Linear Programming, Predict Smoothly, Total Quality Control, Cooperation, Supply Chain.目录中文摘要ABSTRACT目录第一章 绪论11.1课题来源11.2课题意义31.3课题内容4第二章 准时采购62.1我国电子制造业采购物流现状62.2准时采购概述82.2.1准时采购的来源82.2.2准时采购的发展状况102.3准时采购方法132.3.1信息化供应链管理132.3.2供应商权重构造方法152.3.3提高准时采购可靠性的线形规划验证法17第三章 基于JIT采购的企业内部革新193.1 DT公司概况193.1.1 DT公司的物料需求193.1.2 DT公司的旧采购模式193.2内部业务协同223.2.1 JIT与MRP的集成223.2.2 JIT与MIS的集成233.2.3 JIT与企业内部广义协同253.3 基于JIT的采购BOM方法273.3.1 采购BOM文件的建立273.3.2 采购资金量的计算29第四章 供应商选择与分配334.1供应商选择的前提334.1.1供应商的类别334.1.2供应商选择流程344.2供应商管理的JIT整合354.2.1供应商数据库的建立354.2.2供应商信息系统的架构364.2.3供应商管理的策略374.3供应商筛选策略404.4采购分配的线性规划454.5供应商选择中的供货质量控制484.6效用分析524.6.1采购准时性分析524.6.2库存成本分析56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595.1结论595.2可继续研究或改进的问题59附表一 DT公司供应商明细节选61附表二 DT公司交叉计分法得到的供应商明细63参考文献64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和承担科研项目及取得成果65致谢66第一章 绪论第一章 绪论根据信息产业部2003年公布数字并做出的结论“从目前全球电子制造业的情况来看,中国的电子制造业规模已经名列全球第三位。”据赛迪顾问(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CCID)直属)统计“2006年中国电子制造业规模达到37000亿元,占全球电子工业产值的30%以上,名列世界第二,许多电子产品的产量已超过全球总量的50%以上。”另据信息产业部公布数字“从2004-2007年间,我国电子制造业生产总值的增长稳定保持在20%以上,在2008年奥运会成功召开之前将实现生产总值翻番。”在这样一个良好发展态势下,做好我国电子制造业的采购与供应工作,对国民经济的促进有着重大意义。论文以北京德凯特监控设备有限公司(以下简称 DT公司)这一典型电子制造加工企业为背景,论述基于准时采购的电子制造企业采购业务再造。1.1课题来源过去,在电子制造行业中普遍使用的是订货点法、定期订购法和集中批量采购法。对于订货点法,由于是按照过去的库存经验来预料未来的物料需求的方法,它是根据平均用量和期限,再加上“安全库存量”来保护偶尔超过平均量的需求而决定订货时间,当库存量低于订货点时,就产生物料需求。对于稳定消耗的物料,订货点法非常有效。然而,对于非稳定消耗的物料,订货点法就难于应付了。对于定期订购法是按预先确定的订货时间间隔按期进行订货,以补充库存的一种库存控制方法。但是,定期订购法在管理上很费工夫,因此很难适用于多规格型号产品的生产;库存量确认作业手续相当繁琐;因为每次在订购时才决定订购量,因此在决策和管理上很困难;需求变动较大的商品很难做出库存调整。对于集中批量采购法虽然操作简单,但需要每天检查库存量,费时费力。特别是在仓库大、品种多而人员少的情况下,无论是检查实物,还是检查账本,工作量都很大,操作起来比较困难,而且一方面大量占用流动资金,另一方面大大增加了采购和库存管理的压力,这在一定程度上给企业带来了损耗,集中批量采购要占用企业的大量资金,会限制企业其他业务的顺利进行,也易于造成企业的周转资金匮乏。所以说,集中批量采购法在供应资源丰富的市场环境中也没有意义。即使现在采用了较为规范和科学的ERP技术应用于电子制造行业的工序协同,但由于ERP系统之庞大复杂,有时不适用于技术研发型企业、民营企业和小规模制造加工企业。而且,为了实施ERP需要对企业所有人员进行长时间的系统培训,随之带来了巨大的工作量。由于不能精确判断和优化库存,使得采购与供应双向链条在面对整个市场环境的协调性也显露出弊端:第一,在供应方面:对于不固定的供应关系,采购者不能从供应商这里取得良好的供货价格,无疑加大了企业的采购成本。供应商控制价格,形成垄断局面,甚至强买强卖,整个资源市场不是共享的,而是控制在供应商手中,形成供需之间的不平等地位。采购者无法证实供应商的信誉,这暗含着供应材料以次充好,而采购者不能实施有效的质量监控措施,供应时间不能确定和保证,使得货期成为未知数。第二,在内部需求上:由于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供应链,造成每次选择的供应商不同,使得采购人员的工作效率低,且费时费力。即使是采用了网络寻源,也因为没有固定的询价渠道,也导致对于远途或境外的供应商的询价周期加长。价格谈判次数频繁,大大延长了采购时间。不能同生产很好的协同,不能快速地响应生产的物资需求,因而时常不能保证生产工期。采购员到市场“淘货”,随意抓器件材料,没有规范的采购规章制度,采购人员知识水平有差异,选择标准是因人而异。由于原料源头不固定,对原料质量不能很好控制,一旦采购原料出现因质量需要重新购买或是货源紧缺的问题,无疑会增加采购期,增加额外生产时间。由于采购业务缺乏科学合理的规划,这使得企业内部时而出现等料上线、时而加班加点、时而设备闲置很多人没有活干的状况,造成项目拖期现象频频出现。 第三,在外部需求上:对于安全库存的生产方式,在一定程度上确实可以缓解生产原料供应或者客户订单的需求。对于成品库存来说,可以生产少数主要型号的成品入库,一旦有客户需要,即可从库房中出货,这虽然在某些程度能做到准时供应,但只能面对少量定单需求,因为库存量毕竟有限。然而,对于多品种的产品结构来说,很多种不同型号的产品都成为主要产品,即便是做主要型号的产成品库存也是个很大的量。另外,当遇到大宗订货需求时,成品库存也就于事无补形同虚设。而且,当订单有所调整后,批量采购的进程已在执行中,则不能及时地响应由于市场变化带来的工程变更通知,造成大量废品或半成品积压,给制造者带来经济上的损失。电子制造业的采购与供应不平衡,极大限制和阻碍了电子制造企业的持续发展。DT公司采购与供应中出现的不协调问题,能够表征大多数电子制造企业所面临的供需窘境。一方面,供应链贯穿了企业内外的各个节点,任何一个节点的迟缓都会造成整个节点的迟缓。DT公司力图通过采购业务的重新整治,提高整个供应链上的采购效率,通过统一的质量标准体系的贯彻实施,达到对供货质量的严格控制,通过柔性化的管理协调措施提高供应商的反应度和准时度。准时度或称准时交货率,指一定时期内供应链各节点企业一定时期内准时交货的次数占其同期总交货次数的百分比,它反映了企业的协作配套生产(服务)能力,也可以用来衡量上游企业的生产过程的组织管理能否符合供应链运行的要求。该指标值高,说明上游企业的生产能力强,生产管理水平高,其计算公式为:准时交货率=上游企业准时交货次数总交货次数100%3。准时度或称准时交货率,它是指一定时间内供应商准时交货次数与总交货次数的百分比4。另一方面,真正意义上的消除库存、深度挖掘共享资源,是基础制造业挖掘第三利润源的又一实质性问题,而准时采购的思想很好的解决以上问题。准时JIT(just in time)19的思想恰恰是“只在需要的时候,按需要的量,采购/生产需要的产品11”,可以灵活地根据不同订单要求制造加工不同规格型号的产品,并且可以缓解流动资金的压力。由此,为扭转供需之间的不利状况,在DT公司进行了基于准时采购的采购业务再造。1.2课题意义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市场竞争不断加剧,企业越来越依赖外部市场供给的原辅材料、设备配件和各种服务,企业对外采购的物资品种范围和数量规模不断上升。采购管理在供应链的形成与运转过程中承担着越来越重要的使命,对企业竞争力的影响日益突出。长期以来,在制造行业经营管理实践中,普遍存在着重生产轻流通、重销售轻采购等问题。现在,企业在不断竞争的过程中慢慢挖掘出了第三利润源-采购带来的诸多经济效益,仅从物资采购自身职能的重要性来看,采购作为企业物流三个环节(采购、制造、销售)之前沿,是企业生产建设准备阶段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企业生产建设的基础,也是供应链体系中的重要环节。如果在采购供应物流阶段出现问题,就会从起点处阻碍企业谋求整个价值链增值过程的实现。从价值链角度看,物资供应部门采购的不只是物资实体本身(使用价值),如何有力地掌握这一增效源泉是现代制造业增强自身市场竞争力的又一法宝。采购供应链就是企业与供应商之间供应链的具体化,其对整个供应链的形成和稳定运转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主导作用1。供应链环境下的采购模式和传统的采购模式的不同之处,在于采用订单驱动的方式。在提高供应链的基础建设的同时,以准时化采购作为利刃已成为制造企业加快自身响应度、提高产品质量以及完成纵横向一体化的战略方法。基于供应链的准时采购直接给企业带来了:库存简化,甚至趋于为零:根据制造看板与订单之间的时序作为采购控制监控点,实现了采购与制造的同步,库存大大减小,既降低了流动资金的消耗也减少了库存的成本;提高了采购件的品质:战略伙伴关系的供应商直接参与到制造商的产品设计与制造过程。供应商在同一质量标准下严格供货,从根源上保障了采购质量;利于平衡采购价格:由于供应商和制造商的密切合作以及规模经济效应,使得原料购价格长期稳定不变,利于制造商保障供应;资源的节约和效率的提高:供需双方建立了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双方基于以前签订的长期协议进行订单的下达和跟踪,加之消除了传统采购中询价周期、订单往复、检验手续等过程损耗,使得供货能够做到高效及时;使企业真正实现柔性生产:在外部,制造商与供应商协同,在内部,采购、制造和财务等各部门也在协同。当采购部门产生一个订单时,供应商就开始着手物资的准备工作。与此同时,采购部门编制详细采购计划,制造部门也进行生产的准备工作。当采购部门将详细的采购单提交给供应商时,供应商就能很快将物资在较短时间内交付给用户。甚至当用户需求发生改变时,制造订单又驱动采助订单发生改变,就使得准时采购提高了供应链的敏捷性和柔性。准时采购策略体现了供应链管理的协调性、同步性和集成性15,供应链管理需要准时采购来保证供应链的整体同步化运作2。作为可以更进一步推动准时化的有力方法,以准时采购为基础的供应商的选择和分配就是要对采购管理过程中的各种资源进行整合利用,推进科学理性采购、降低采购成本、提高整个供应链的运行效率。1.3课题内容课题研究内容是以供应商的选择和分配为核心,同时向前延伸作准时采购平台环境搭建的研究,向后延伸进行效率、成本的分析。课题根据笔者在2007年9月开始对于DT公司实行准时化采购业务再造的设计过程进行课题研究,探究一种彻底追求采购过程合理性、高效性和灵活性的采购管理模式,论证打造企业的准时化采购,并以此为基础开展供应商的选择和分配给企业带来的实际收效,从而证明给予供应链的准时采购的发展意义。研究方向按照递进的过程进行:步骤之一,如何打造一个准时采购的平台。采购业务流程再造的作用是为了保证及时供应,因为要保证供应链的敏捷性和稳健性,所以对供应链的建设是首要目的。供应链环境下,市场竞争的特点和企业经营管理策略都发生了重大变化。采购管理必须适应这种变化,从追求采购管理功能的优化,转向寻求企业内部资源与外部资源的有效集成和利用,对采购管理过程中的体制、流程、信息、物流、库存、供应商关系等各种资源进行有效整合,通过资源共享与集成管理,实现采购部门与需求单位的协调、采购部门与供应商的协调和体制创新、流程重组,降低采购成本,控制供应风险。一个典型电子制造加工企业如何整合资源做高效能的采购业务处理,如何保证供应链的协同运作使企业真正实现柔性生产,都是采购业务再造需要探讨的话题。步骤之二,如何对供应商选择和分配。对供应商进行选择和分配是为了更进一步促进采购的准时化进程,从而成为提高整个供应链敏捷性的又一策动力。采购站在生产的前沿,供应商的选择又站在采购的前沿,这就是我们为什么花如此大的气力来讨论供应商选择的原因。然而,由此带来的不利因素也必须有所考虑,企业顺应准时化策略选择了战略供应资源从而削减了库存,一旦有不确定的因素发生就有可能导致供应中断,中断导致无法保证采购的准时,且会给本企业及下游企业带来损失。在不依赖库存作为保障的前提下,制造企业如何保证供应链的敏捷性、安全性是十分重要的。以此,制造企业改变安全工作的策略点,将其重点放在选择合格的长期战略合作伙伴上。所以,建立科学、严谨的供应商筛选机制,是准时采购能否得以顺利实施的前提和保障。对供应商是定性的还是定量的分析评价?是主管的还是客观的?是采用已知的古林法、Delphi 法、层次分析法、均方差法还是主成分分析法?所有这些因素,不但直接决定供应商选择和分配的科学性和严谨性,而且决定了采购工作是否能够化繁为简,甚至决定了企业是否最终能够达到规模效益。步骤之三,基于准时采购的供应商选择后,采购效率是否得到提高,库存成本是否得到进一步降低。订单驱动使供应与需求双方都围绕订单运作,也就实现了准时化、同步化运作。要实现同步化运作,采购方式就必须是并行的,当采购部门产生一个订单时,供应商即开始着手物品的准备工作。与此同时,采购部门编制详细采购计划,制造部门也进行生产的准备过程,当采购部门把详细的采购单提供给供应商时,供应商就能很快地将物资在较短的时间内交给用户。当用户需求发生改变时,制造订单又驱动采购订单发生改变,这样一种快速的改变过程,都是在“看板”订单推动下完成的,对供应商有所选择和分配后,是否对以上动作增加效率有所帮助,通过什么样的方法得出结论也是需要我们进行考虑的。作为对比,传统的采购模式下,采购的目的就是为了补充库存,而准时采购追求的是消化库存。DT公司的库存有三个含义:一个是以往累积形成的陈旧库存;一个是生产过程中的周转库存;一个是保障生产顺畅运行所需的安全库存。供应商选择和库存成本之间是否存在直接联系或是间接联系也是需要科学方法进行论证的。第二章 准时采购2.1我国电子制造业采购物流现状在我国,准时采购早先渗透于零售业。随着供应链管理技术的发展,准时采购也越来越被服装生产、汽车制造、电子制造等生产制造型企业所接受。然而就我国电子制造型企业现有总体水平情况来看,实施准时采购的基础性条件比较差,特别是基于供应链管理的企业的合作水平有待提高。从1978至1993年,我国处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时期,电子制造业基本处于卖方市场,企业采购与供应的重点是生产资源型的扩张,即生产设备的大量投入;从1994至1998年,电子制造业以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转变,即从大批量少品种向多品种小批量或大规模定制生产转换,企业采购与供应的重点是资本运营和减小成本;从1998年以后,我国电子制造业之间竞争的焦点不仅仅是价格的竞争,而是适应市场需求、客户快速反应能力、准时供货等方面的竞争,传统的生产销售方式已远远不能适应,现代采购与供应理念和技术逐渐成为现代企业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我国进入80年代后,随着电子制造行业制造重心逐渐转向按单投产的过程,采购的目的也从为补充库存而转变成为服务于定单,采购的方向从单方买进过渡到双方合作,采购的策略也是由先前的充分使用库存到现今的减小库存费用。电子产品因其技术革新快,因而生产周期相对较短,产入、产出频率快是电子制造类企业的特点,采购与供应也是协同在这样的制造环境下的。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迅猛发展,任何企业都不可能独立地完成与企业核心相关的各种业务,而且必须学会整合上下游企业的资源才能使自身企业得到强劲的发展动力,这就形成了企业之间的供需链关系。市场竞争态势越强,越要求经济一体化的加强,同时这种企业之间的供应链关系也就越紧密。我国电子制造业企业现阶段仍普遍处于构建供应链的过程中,电子制造行业的供应链构建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实行企业内部所有业务的整合,即完成典型MRP/ERP构架;第二阶段是建立企业社区,优化供需之间的供应链;第三阶段是完成从生产原材料到客户的所有业务流程协同,实现供求关系的紧密结合。目前,受主、客观因素影响,我国电子制造行业还处于第一阶段,供应链成本过高以及企业物流管理分散正在影响着中国电子制造业的发展。JIT管理思想在70年代末期从日本引入我国,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是最先开始应用JIT思想的企业。80年代初,中国企业管理协会组织推广现代管理方法,JIT管理思想被视为现代管理方法之一,在全国范围内宣传推广,并为许多企业采用。90年代,在我国的汽车工业、电子工业、制造业等实行流水线生产的企业中- 69 -第二章 准时采购应用JIT获得了明显效果,结合企业实情创造性应用JIT,取得丰富的经验,创造了良好的经济效益。现在,在我国一些先进制造型企业也开始采用准时化采购策略,例如,海尔集团实行准时化采购,采用CRM(客户关系管理)与 BBP (B-to-B Procurement)电子商务平台架起了与全球资源和供应链连接的准时采购网络,每年可以为公司节约上亿元。上海通用汽车有限公司采用的是标准的JIT库存控制模式,由国际知名的物流咨询公司RYDER设计零库存管理系统。中国第一汽车制造厂早在1982年用准时化核心工具“看板”送货的零部件就已达到总数的43%,并在此基础上利用看板对其生产作业进行调整实行了零部件直送工位制度,实现了在制品零库存的极限。电子产品作为卖点的主要是软、硬件技术,而不是质地和工艺。因为电子产品具有技术特性促使更新换代的频率加快,且采用集成电路技术后大大降低了材料费用,所以这类产品容易迅速贬值,若产品不能及时销售出去而是放在仓库里面,不但相当于钱一天天在损失,厂商所担的滞留风险也越高,更增加了库存费用。为了响应敏捷供应链的管理需求,准时化采购所要面对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企业外部和企业内部两个方面。在企业外部,在准时化思想的基础上应用准时采购计划方法,完全可以做到在供应能力平衡的前提下,实现敏捷供需链面向客户准时供应的经营目标,使提前/拖期惩罚费用总额极小化。在企业内部,准时采购所解决的问题是更好地促进了物料与生产之间的协调一致,避免了加班加点仍不能完成任务或是时而闲置设备出现很多人没有活干的现象。对于电子制造业而言,市场竞争压力下各企业之间产品技术的差异不断缩小、成本不断降低,同时,随着产品生命周期的缩短、定单变化的起伏加大以及产品交货期的临近使得电子制造企业感到压力倍增,元器件采购和成品供应这一首一尾,已成为电子制造企业控制的关键点。从国家发改委、国家统计局和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中国物流与采购网/)2005至2007年底期间发布的统计数字看,随着制造型企业的PMI(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的不断上升,企业采购量也不断上升。综合而言,制造业包括电子制造业在内的采购效率在生产总成本中占到了很大的比重。因此,采购质量和效率控制是企业(尤其是制造型企业)成本控制中最有价值的部分。在我国电子制造企业中,通常的做法是将标准的采购流程划分为战略采购和订单协调两个环节,战略采购包括供应商的开发和管理,订单协调则主要负责材料采购计划,重复订单以及交货付款方面的事务。随着更多的制造企业认识到资金使用效率对企业的重要性后,采购的方式也从大而全转为少而精,即现用现买及时补充。采购的速度、效率、订单的执行情况会直接影响到企业是否能够快速灵活地满足下游客户的需求。因此,准时化采购与供应的思想大行其道,越来越多的制造商都开始实行本土化采购,并力求越来越多的元件实现准时化,从而一点点把库存减到最小。2.2准时采购概述准时采购从概念到应用已被制造企业逐渐接受,在研究准时采购给企业创造效益的过程中,企业也越来越认识到供应链管理在准时采购中的重要地位。采购作为供应链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制造企业顺利生产的基本保障。更多的企业开始研究准时采购的由来、发展历程以及未来发展方向,以期能够真正把握准时采购的内涵,从而给企业创造更多的效益。作为企业来讲,在不断竞争的市场上需要经常不断地调整策略和方法,所以,采购技术的发展是和企业发展息息相关的,基于供应链的准时采购向我们揭示了企业挖掘自身以及相关潜力的历程。2.2.1准时采购的来源“准时采购”概念和来源准时JIT(just in time)采购又称为即时采购、及时采购、零库存采购等等。准时采购是一种完全以满足需求为依据的采购方法。它的基本思想是:在恰当的时间、恰当的地点,以恰当的数量、恰当的质量从上游厂商向企业提供恰当的产品。它的内涵就是JIT(just in time)的管理思想,是为了极小化甚至消除库存和不必要的浪费而进行持续性改进的结果。准时采购是对供应链上下游企业物流运作的革新,提倡客户企业和供应商进行紧密合作,建立战略伙伴关系,进行充分的信息共享与沟通,减少供应链上的库存,最终实现供应链上零库存的目标。如果说看板系统是JIT系统的技术核心,那么,准时采购中的“看板”就是订单(需方的要求)。对于生产来说,库存是个矛盾体,它既是生产的条件,又是生产的负担。一方面,库存作为生产的条件,为生产提供物资准备。生产一开始,就需要成套的原材料,这些原材料很难及时地从远方的供应商手中得到,所以生产企业就要储备一定量的原材料库存。而且,供应商离得越远,制造企业生产所需要的原材料库存就越高。矛盾在于,一方面,为了保证生产的正常进行,必须维持一定的库存量;另一方面,库存量又占用一定的资金、设备和资源,这就增加了生产成本,成为生产的负担。而且库存量越高,则需要花费的保管费用越高,企业生产的负担越重。同时,过多的库存带给的是企业生产管理中的很多弊病。为此,人们在采购中试图寻找一种既能保证企业生产的物资需要,又能使企业库存最小化的方法。在JIT生产管理思想的驱动下,JIT采购应运而生。准时采购的概念来源于准时化生产JIT(just in time)的管理思想, 准时化生产是二战以后最重要的生产方式之一。由于它起源于日本的丰田汽车公司(Toyato Motor Corp),因而曾被称为“丰田生产方式”,后来随着这种生产方式的独特性和有效性,被越来越广泛地认识、研究和应用,人们才称为JIT。John Holusha(1983)介绍了JIT降低日本汽车企业成本的调查研究,随后JIT思想广泛应用于制造业,它体现在准时制造、准时采购、准时供货的所有环节。供应链环境下的准时采购 在供应链中,采购连接上下游相邻的各个结点,沟通生产需求和物资供应。供应链管理(Supply Chain Management, SCM)是指人们认识和掌握了供应链各环节的内在规律和相互联系基础上,利用管理的计划、组合、指挥、直辖、控制和激励职能,对产品生产和流通过程中各个环节所涉及的物流、信息流、资金流、价值流以及业务流进行的合理调控,以期达到最佳组合,发挥最大的效益,迅速以最小的成本为客房提供最大的附加值。哈里森(Harrison)这样描述供应链和采购之间的关系:“供应链是招待采购原材料,将它们转换为中间产品和成品、并且将成品销售到用户的功能网络”。这些概念同时强调供应链的战略伙伴关系问题。一方面,传统意义上的理解,采购是企业为了使经营活动能够顺利开展,并满足消费者对产品和服务的需求,而从事的物料和零部件的购买行为。然而传统的采购方式缺乏系统性,着眼于单个成本项目的控制,例如ABC分类法,经济批量法等,着重价格比较,结果往往是局部最优。根据采购的杠杆原理,其增加利润的效果要远远大于其他方面采取的措施。迈克尔波特(Michael E.Porter,1985)的价值链理论阐明,采购是企业价值链的重要支持活动。普遍而言,在电子制造业中企业的采购资金占最终产品销售额的50%70%,形成企业主要的流动资产,对企业的生产成本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传统采购方式因大量占用流动资金已经不能适应现代竞争的要求。另一方面,供应功能是采购的一个重要职能,它能最大程度地满足公司内部客户的需求,特别是在企业的生产制造中,采购所体现的完全是准时的、充分的供应能力。在传统采购中,采购一方为了能够从竞争性的供应商中选择一个最佳,会保留私有信息,而供应商在和其他的竞争者中也会隐瞒自己的信息,这样,采购、供应双方都不进行有效的信息沟通,属于非信息对称的博弈过程。由于基于供应链的准时采购技术追求的是与供应链各个企业之间建立战略伙伴关系,极大地改变了采购的观念,供需双方随时进行有效的信息沟通,这就消除了非信息对称的博弈过程。传统的基于库存的采购直接目的是为了填充库存,再以一定的库存来满足用户的需求5。在这种模式下,经营者主要集中力集中在控制库存上。事实上,订购点是一个很难量化的变量,与之相关的使用率、定制前置时间和服务水平同样很难确定。因此,压缩库存的方法往往效果有限,特别是在需求急剧变化的情况下,常常导致既有高库存又存在缺料的情况,停工待料的负面影响与之俱来。基于供应链的准时采购技术受JIT思想的启发,在采购中运用准时制可以有效的消除库存或是最小化库存。准时采购策略体现了供应链管理的协调性、同步性和集成性,供应链管理需要准时采购来保证供应链的整体同步化运作。因此,准时采购需要的供应商是高标准的、是战略意义的。ERP技术虽然发展的比较全面完善,但有时不适用于技术研发型企业、民营企业和小规模企业,而且,为了实施ERP而对企业全员进行的培训其工作量非常之大。因此,基于供应链的准时采购技术是比ERP技术更简洁和灵活的一种采购技术。2.2.2准时采购的发展状况基本概念发展简述ISM(原美国采购管理协会)公布了对采购的定义:组织为了追求和实现它的战略目标而识别、采办、定位、获取与管理它所需求或潜在需求的所有资源。广义的采购是指除了以购买的方式占有物品外,还可以用下列各种途径取得物品的使用权来达到满足需求的目的。广义的采购主要有以下几种途径:租赁;借贷;交换。美国采购学者Heinritz S. F.(1959)在其采购原理与应用一书中,对采购管理的定义做了阐释:采购,不仅指取得所需要的物资的行为,而且包括有关物资供应来源及其计划、安排、决策,确保正确交货进行的跟踪,对物资的数量和品质进行检验等一系列活动。对于采购所采用的策略一直是沿着科学的路线发展的。经济批量的基本概念发表于1915年,确定订货点的统计方法在1934年由R.H.Wilson提出。Stuart U. Rich(1975)谈到“有些企业赋予采购部门预测、仓储、库存等责任,采购还包含了参与产品开发、企业长期计划等管理活动和保证未来物料的可获取性。Oliver W. Wright(1978)将MRP的概念引入采购,使其成为采购管理的重要辅助工具。John Holusha(1983)介绍了JIT降低日本汽车企业成本的调查研究,随后JIT思想逐步为采购管理所应用。Raymond R.colton(1985)认为企业采购主要有9 大目标:即最低价购买;高库存收益;保证供应的持续性;保证质量的一致性;开发可信赖的供应商群体;改进操作过程,降低成本;进行人员开发培训,保证人才储备;建立良好的供应商关系;建立良好的控制机制,保证监管制度的有效性。Stuart F.Heinritz等(1986)指出,采购的首要任务是为其他部门提供所需物资,认为采购仅仅是一种服务功能、从属于公司其他部门的目标和喜好。但是,在企业运营实践中,采购与企业其他活动的功能是平行的。美国德州仪器(Texas Instruments )的董事长马克. 谢柏德(Mark Shepherd)认为,采购将成为创造利润和增值的庞大系统中的一部分。Flapper等(1990)提出了将JIT嵌入MRP的3步实现框架。Dobler D. W. 等(1996)认为采购管理的一个基本功能是开发有效的、可靠的供应资源。P.K. Humphreys, V.H.Y. Lo 和R.T. McIvo(2000)认为企业采取制造方式还是购买方式是一个战略决策。唐善村博士、朱水兴(2001)认为,采购工作绩效主要表现为物料质量、采购成本、及时供应、售后服务、库存周转等方面。以上是采购思想的变迁,如果按照时间主线的贯穿,可以清晰地将各种采购方法划分出来如下:订货点法:订货点法又称订购点法、安全库存法。始于20世纪30年代。订货点法指的是:对于某种物料或产品,由于生产或销售的原因而逐渐减少,当库存量降低到某一预先设定的点时,即开始发出订货单(采购单或加工单) 来补充库存,直至库存量降低到安全库存时,发出的订单所定购的物料(产品)刚好到达仓库,补充前一时期的消耗,此一订货的数值点,即称为订货点。 MRP(Material Requirements Planning): 物料需求计划。20世纪60年代,计算机应用的普及和推广,人们可以应用计算机制定生产计划,美国生产管理和计算机应用专家 Oliver W.Wight和George W.Plosh首先提出了MRP,IBM公司则首先在计算机上实现了MRP处理。MRP(Manufacturing Resources Planning): 制造资源计划。MRP技术是在MRP技术经过多次改进的基础上形成的。随着计算机科学的发展,在MRP系统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