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高三语文最新信息卷十_第1页
2019年高三语文最新信息卷十_第2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19年高考高三最新信息卷语 文(十)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第卷 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艺术对于自然,是否应该持“依样画葫芦”的态度呢?艺术美是否从模仿自然美得来的呢?自然美可以化为艺术丑。长在藤子上的葫芦本来很好看,如果你的手艺不高明,画在纸上的葫芦就不很雅观。许多香烟牌和月份牌上面的美人画就是如此,以人而论,面孔倒还端正,眉目倒还清秀;以画而论,则往往恶劣不堪。毛延寿有心要害王昭君,才把她画丑。世间有多少王昭君都被有善意而无艺术手腕的毛延寿糟蹋了。自然丑也可以化为艺术美。本来是一个很丑的葫芦,经过大画家点铁成金的手腕,往往可以成为杰作。大醉大饱之后睡在床上放屁的乡下老太婆未必有什么风韵,但是我们谁不高兴看醉卧怡红院的刘姥姥?从前艺术家大半都怕用丑材料,近来艺术家才知道融自然丑于艺术美,可以使美者更见其美。荷兰画家伦勃朗欢喜画老朽人物,法国文学家波德莱尔欢喜拿死尸一类的事物作诗题,雕刻家罗丹和爱朴斯丹也常用在自然中为丑的人物,都是最显著的例子。可见,艺术的美丑和自然的美丑是两件事,艺术的美不是从模仿自然美得来的。然而,一般人大半以为自然美和艺术美的对象和成因虽不同,而其为美则一。自然丑和艺术丑也是如此。这个普遍的误解酿成艺术史上两种表面相反而实在都是错误的主张,一是写实主义,一是理想主义。在表面上看,理想主义和写实主义似乎相反,其实它们的基本主张是相同的,它们都承认自然中本来就有所谓美,它们都以为艺术的任务在模仿,艺术美就是从自然美模仿得来的。它们的艺术主张都可以称为“依样画葫芦”的主义。它们所不同者,写实派以为美在自然全体,只要是葫芦,都可以拿来作画的模型;理想派则以为美在类型,画家应该选择一个最富于代表性的葫芦。严格地说,理想主义只是一种精练的写实主义,以理想派攻击写实派,不过是以五十步笑百步罢了。所以,要明白艺术的真性质,先要推翻它们的“依样画葫芦”的办法,无论这个葫芦是经过选择,或是没有经过选择。我们说“艺术美”时,这种“美”都是创造出来的,不是天生自在俯拾即是的。我们在欣赏一片山水而觉其美时,就已经把自己的情趣外射到山水里去,就已把自然加以人情化和艺术化了。法国画家德拉克洛瓦说得好:“自然只是一部字典而不是一部书。”人人尽管都有一部字典在手边,可是用这部字典中的字来作出诗文,则全凭各人的情趣和才学。(选自朱光潜谈美书简,有删改)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画家没有艺术手腕致使美好事物在画作中呈现出丑陋形象,就是自然美化为艺术丑。B自然丑化为艺术美,是指在具有高超技艺的大画家笔下,原本丑陋的事物成为杰作。C艺术史上的写实主义,认为美在自然全体,艺术家可以拿任何自然事物作创作模型。D理想主义是一种精练的写实主义,认为美在类型,应该模仿最有代表性的自然事物。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在开篇连用两个问句,引起读者注意,提出了艺术是否要模仿自然的论题。B文章采用举例论证和引用论证等方法,论证了艺术美不是从模仿自然美得来的。C文章指出艺术史上的写实主义和理想主义是错误的,并就二者关系进行了论证。D文章由自然与艺术的关系到写实主义和理想主义的实质,论证层进,结构清晰。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自然美丑与艺术美丑虽对象和成因不同,但其美丑一致,融自然丑于艺术美,可以突出美。B理想主义和写实主义的主张完全相同,认为艺术的任务是模仿,艺术美来自对自然的模仿。C只要推翻理想主义和写实主义在艺术创作中机械模仿自然的做法,就能明白艺术的真性质。D艺术美由艺术家凭情趣和才学创造出来,自然是原料不是艺术,仅模仿自然得不到艺术美。(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于是之陈丹青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总算没拆,模样,也还大致没变。前年去看了场话剧阮玲玉,出台的都是目下演剧界的新腕儿,倒也演得卖力。但是不好。也说不上哪儿不好所以更不见佳。一句话:话剧腔。这才想到二十年前看茶馆。我连着三夜看了三场,那后两回的戏票全是我站在台阶沿愣靠等退票等来的。头场其实是看昏了,此后两天丧魂落魄,天黑了就往人艺小广场人堆里扎,词儿是早学顺溜了:富裕票!有富裕票没有?得,头排中座。仰头看,蓝天野、郑榕、于是之这几位爷在聚光灯下连耳梢脖梗的细皱纹都叫我瞧得清清楚楚。临了“王掌柜”撒纸圈儿,还有那么几片掠到我脸上身上,触电似的。谢幕时众演员离我那叫近的,真想蹿上去抓一把,可于是之一脸的不动声色,俩手软软地虚拍拍,鞠躬到地,台底下那可是掌声雷动经久不息多少年后茶馆告别演出,据说谢幕时二楼有位小姑娘冲着台上大叫:“永别啦,王掌柜!”是了。别说“永别”演出,二十年前那三天热昏,我就老在想,得赶紧看,以后这帮老将退了,就看不到这阵势了。怎么办呢,我年轻,年轻人心里被一件事给烧的,就非得有所举动,我就给于是之同志写了一封信。信的内容,我记得很短:于老师,您好,我连看三场茶馆,太棒了!你们这代活宝(我真用了“活宝”这俩字)要是不演了,就再没得好戏看!那时的市内邮票四分钱一枚。信寄出,我睡踏实了。只是往后好些天走进走出的,我总有意无意松开臂肘,手掌略略向外虚张着,虚晃着,学那“王掌柜”茶座间走动照应的小动作:人忙惯了,就是那架势,江南上了岁数的勤快跑堂也一样,嘿,到了舞台上给于是之这么不起眼地撩几下子,绝了!几天后,于老先生的回信居然搁在门房口。我没要他回信的意思呀,大概是看在美院的信封吧。字迹清秀老实,纸是那种练习本子扯下来的,写满一张。我飞快读过,却有点失望:他说,他的表演离焦菊隐导演的要求,离老舍同志的剧本,都还差得远,还要努力云。大师回信,大师谦逊,诚然感动,但这和开会发言“创作谈”的老套有啥两样?我以为在他信中会看到他那右手晃晃撩撩的意思的。开春,于是之竟给杨先让先生请来美院开讲座,我又看见他了!那天于先生说些什么,我不记得了。实话说,也有点儿失望。好像是怎样的体验生活,体验生活怎样要紧。他真的以为自己的表演对不住老前辈么?他真的以为体验了“生活”他才能演成那样儿么?看来是真的谦逊,真的相信。可是别人为什么不如他?“文革”中,我看过批判赵丹的资料,赵丹大大咧咧说:体验生活?我演工像工,演农像农!我可没当过工人和农民!于先生开过茶馆当过掌柜么?他见是一定见过,可是当年泡茶馆的爷们儿多的是,他演来出神入化,因为他是“于是之”!我连看三场凭什么?还不是冲着他!翌年我出国去。读到一篇于是之写的短稿,心中大喜,真是说得好。他说,他每次出台前就对自己念叨着:往坏里演吧,往坏里演。豁出去,反而演好了。又说王掌柜决定寻死刻意安顿家人的第三幕,导演要求送别鞠躬后要有眼泪流下来,所以每次王掌柜流下泪来那一瞬,于是之就在心里暗自嘀咕:得,这回没演砸,这回没演砸。他终于说了出来:那才是他实实在在的“生活”,他在舞台上“体验”的是他自己,对得住他的戏。在台下,他像大部分那几代艺术家,诚心诚意,自然而然活在同一的思路话语中,“体验”着,“生活”着。可是上得戏台,他就分明晓得“往坏里演”,一边流泪,一边庆幸“没演砸”那一刻,就在那一刻,他其实既不是老舍笔下的王掌柜,也不是焦导演旗下的好演员,他是谁呢?在台上,他谁也不是,就是他于是之。(选自多余的素材有改动)4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对艺术特色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中开头写观看话剧阮玲玉这一内容,是为了反衬茶馆的表演本色当行,同时引出下文看话剧茶馆的故事。B第段写到作者在聚光灯下连几位话剧演员的“耳梢脖梗的细皱纹都叫我瞧得清清楚楚”,这个细节表现了作者对话剧演员的喜爱及对传统话剧的狂热之情。C第段结尾处写到一位小姑娘朝着于是之喊道:“永别啦,王掌柜”,这表达了观众对于是之表演成就的赞叹之情和对于是之告别舞台的遗憾之情。D文章两处都有写到作者对于是之的失望之情。失望的原因是他认为于是之不够诚心,不够自然。5作者在文中称于是之为“大师”,请结合全文分析“大师”的具体表现。(6分)6第段中,哪一句最能体现作者对于是之赞赏之情?请找出并谈谈你的理解。(6分)(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京口漫笔岑桑前些日子,乘便游了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地方镇江。镇江古称京口,是南京的外卫,在历史上与南京同兴替。三国时,孙吴在此起家;南北朝时,刘宋据此立业。历代江南有事,这个形势险要的滨江城镇,往往是兵家必争之地。这一带的自然环境也可谓得天独厚,大江奔流至此,浩浩滔天,气度无涯,直让四周景色大增瑰奇。走马观花,穷一日之游,也只浏览了江边的北固山、金山和江上的焦山。游到焦山,有个遗迹却曾使我感慨万端。“焦山山里寺,金山寺里山”。与金山的江天寺凌驾于山上不同,焦山的定慧寺是藏在山的怀抱之中的。要到定慧寺,须通过山门。山门迎面有一堵墙,墙上嵌有一板黑油油的碑石。在这块碑石上,赫然有被炮火轰打过的痕迹。碑石在中弹的地方脱了一大块,作花瓣形向四周散开。我问那位渡我们过江的老艄公。老艄公答道:“这伤疤,比我还要老多啦!从前听人家说,这是夷鬼打的呢!”老艄公的答话,使我把碑石上的伤疤,同一百二十多年前鸦片战争的镇江之役联系起来。1842年6月间,英国侵略者攻陷吴淞后,两江总督牛鉴望风而逃;英寇继续攻陷宝山、上海,随即溯江而上,追逼江宁(南京)。这时牛总督逃至镇江,“劝谕”城内百姓捐银十二万两向侵略者进贡,请他们手下留情,免使镇江“生灵涂炭”。可是当这个卑鄙之徒还来不及施展他的“抚夷”之计,海盗们的兵舰已把炮口对准镇江了。牛总督眼见形势危急,慌忙逃命,直跑江宁,上奏力主投降。朝廷里的那些被侵略者的凶恶形象吓得心慌意乱的统治者,正在筹划如何顶礼加额向英国侵略者乞求和平的时候,第一次鸦片战争的最后一役,便在镇江这个山明水秀的小城打响了。那是多么壮烈的一役啊!镇江守将海龄旗下的一千多兵卒,在老百姓的支援和配合下,只凭弓箭、刀剑、矛戟和少量的土枪土炮,与拥有七八十艘兵舰和压倒优势的火力装备的一万五千余英国侵略者,进行了激烈的战斗。勇士们前仆后继,死而后已,表现得无比英勇顽强,使侵略者遭受了极大的损失。连那个狂妄至极的著名刽子手英国海军大佐义J义律宾汉也不得不承认:镇江守军“做了一次最顽强的抵抗,他们寸土必争,因此每一个城角都是短兵接战而攻陷的”,守军的勇敢的确“令人心悸”。可见这一役,镇江军民拼死奋战,让侵略者尝到的味道是够苦的。那时英寇中的一个头目,在事后还犹有余悸地招认,他们在镇江之役所遭受到的损失,比起侵华战争的以往任何一役都要惨重。事实确实如此。如果当年中国人民这种斗争精神和无可估量的巨大潜力,得到充分发挥,如果朝廷里没有膝软善媚的当权派,那么,鸦片战争的结局,就不会是后来史书上记载的那么一回事了。还是把文章回到那弹痕累累的碑石上来吧!记得那天游罢,已近黄昏,我迎着透过芦丛飘来的江风,踏着鹅黄色的斜阳余晖归去。离开焦山山门的时候,我禁不住把那碑石之上的千真万确的弹痕摩挲再三。当然,那时在我心中产生着的,不是淡淡轻烟般的幽古之情。出来山门,下了埠头,渡江的木船就载我们往回走。站在船头瞭望,只见江流浩荡,横无际涯。祖国苦难的历史,已在这滔滔流水中沉淀了,而大江之上,仿佛还升起了历史上的英雄人民的面影。幻觉暮色苍茫处,百年前的正义之旗还在飘扬,千军万马与滚滚波涛一并飞跃奔腾,用弓矢戈矛杀向船坚炮利的敌人7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开篇说镇江是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地方,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这个地方是南京的外卫,二是镇江一直以来与南京同兴替。B“我禁不住把那碑石之上的千真万确的弹痕摩挲再三”一句中的“千真万确”用词准确有力,表达了作者内心深处对过往历史有着鲜明的情绪。C本文是一篇寓意深刻的抒情散文,通过作者镇江一日游的见闻,在对美景的观赏中,歌颂了镇江百姓的爱国情怀。D本文借镇江游历因物叙怀,使用象征的手法借景抒情,歌颂了近代史上英勇抵抗外敌的军民,表达了作者对他们的崇敬之情。景抒情”错误。纵观原文内容,本文没有使用象征手法。故选B。8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文中画横线句子的作用。(6分)9请从主题表达的角度简要探究文章景物描写的作用。(6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陈仲微字致广,瑞州高安人。其先居江州,旌表义门。嘉奉二年,举进士。调莆田尉,会守令阙,台阃委以县事。时岁凶,部卒并饥民作乱,仲微立召首乱者戮之。籍闭粜,抑强籴,一境以肃。囊山浮屠与郡学争水利久不决仲微按法曰曲在浮屠它日沿檄过寺其徒久揭其事钟上以为冤旦暮祝然莫省为仲微也仲微见之曰:“吾何心哉?吾何心哉?”质明,首僧无疾而死。寓公有诵仲微于当路而密授以荐牍者,仲微受而藏之。逾年,其家负县租,竟逮其奴。寓公有怨言,仲微还其牍,缄封如故,其人惭谢,终其任不敢挠以私。迁海监丞。邻邑有疑狱十年,郡命仲微按之,一问立决。改知崇阳县,寝食公署旁,日与父老樵竖相尔汝,下情毕达,吏无所措手。通判黄州,职兼饷馈,以身律下,军兴赖以不乏。制置使上其最,辞曰:“职分也,何最之有?”迕丞相贾似道,监察御史舒有开言罢。久之,起知惠州,迁太府寺丞兼权侍右郎官,轮对,言;“禄饵可以钓天下之中才,而不可啖尝天下之豪杰;名航可以载天下之猥士,而不可以陆沉天下之英雄。”似道怒,又讽言者罢夺其官。久之,叙复。时国势危甚,仲微上封事,其略曰:“战之罪不专在于庸阃、疲将,君相当分受其责。天子若曰罪在朕躬,大臣宜言咎在臣等。追悔既往尚愈于迷。惟君相幡然改悟,天下事尚可为也。转败为成,在君相一念间耳。”乃出仲微江东提点刑狱。德祐元年,迁秘书监,寻拜殿中侍御史。益王即位海上,拜吏部尚书。越四年卒,年七十有二。(选自宋史陈仲微传)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囊山浮屠与郡学争水利/久不决/仲微按法曰/曲在浮屠/它日沿檄过寺/其徒久揭其事钟上以为冤/旦暮祝诅/然莫省为仲微也/B囊山浮屠与郡学争水/利久不决/仲微按法曰/曲在浮屠/它日沿檄过寺/其徒久揭其事钟上以为冤/旦暮祝诅/然莫省为仲微也/C囊山浮屠与郡学争水利/久不决/仲微按法曰/曲在浮屠/它日沿檄过寺/其徒久揭其事钟上以为冤/旦暮祝诅然/莫省为仲微也/D囊山浮屠与郡学争水/利久不决/仲微按法曰/曲在浮屠/它日沿檄过寺/其徒久揭其事钟上以为冤/旦暮祝诅然/莫省为仲微也/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旌表,封建时代由官前府以立牌坊、赐匾额的方式对遵守封建礼教的人予以表彰。B轮对,宋太祖常令百官轮次面对,指陈时政得失、举述朝廷急务,后成为定制。C言者,即谏官,宋时称司谏或正言,是对君主过失直言规劝并使其改正的官吏。D叙复,宋朝官员罢官、责降、追停、停职者,遇赦恩得以恢复并晋升官职。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陈仲微处事果断。他任莆田县令时,正赶上闹灾荒,士兵和百姓趁机发生叛乱,他处决为首的人,严厉打击扰乱市场的人,使全县秩序井然。B陈仲微体察民情。担任崇阳县令时,他吃住在县衙的旁边,跟下层百姓亲密无间,对民情了解得细致入微,从而使得下级官员无法弄虚作假。C陈仲微以身作则。他担任黄州通判的同时,还兼任运送军饷的职责,他以身作则,保证了军饷充裕,制置使想为他请功,他说不过职分而已。D陈仲微敢于直言。他曾说豪杰不会被利禄所诱惑,不能埋没英雄。为此得罪了丞相贾似道而被降职,但仍仗义执言,连皇上也敢批评。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仲微还其牍,缄封如故,其人惭谢,终其任不敢挠以私。(5分)(2)邻邑有疑狱十年,郡命仲微按之,一问立决。(5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415题。满江红秋日经信陵君祠(清)陈维崧席帽聊萧,偶经过、信陵祠下。正满目、荒台败叶,东京客舍。九月惊风将落帽,半廊细雨时飘瓦。桕初红、偏向坏墙边,离披打。今古事,堪悲诧;身世恨,从牵惹。倘君而尚在,定怜余也。我讵不如毛薛辈,君宁甘与原尝亚。叹侯嬴、老泪苦无多,如铅泻。【注】康熙七年(1668年),陈维崧赴京求仕,未果而归,途经河南开封,凭吊信陵君祠,写下此词。毛薛:战国时赵处士毛公与薛公的合称。毛公藏于博徒,薛公藏于卖浆家。魏公子信陵君客赵,闻二人名,折节往从之游。后秦兵攻魏,二人力劝信陵君归救魏国,终于大破秦军。原尝:赵平原君和齐孟尝君合称,与魏信陵君、楚春申君合称为“战国四君子”。14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 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这首词写作者偶然路过信陵君祠进行凭吊,表达了作者凭吊时的感受。B上片描写了秋风中信陵君祠荒凉破败的景象,营造了一种悲凉萧瑟的氛围。C下片开头两句总领,以古今人事相通令人悲诧,引出吊古伤今的情怀。D词中用典,抒发了生不逢时的感慨,表达了对侯嬴老年才被重用的同情。15词中塑造了一位怎样的作者形象?请结合词句简要分析。(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次北固山下一诗中表现游子思乡情深的诗句是“_,_”。(2)杜甫在登高中发出“_,_”的感慨,抒发了漂泊异乡、年老体衰的惆怅之情。(3)蜀道难中表明蜀地历史悠久,和外界交通不便的句子是“_,_”。第II卷 表达题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学生中不乏写作的“完美主义者”,他们总希望文质兼美,点点滴滴都“美味香浓”。于是,思想要最深,语言求最美,素材求最新他们的精神固然可贵,但效果往往欠佳,一些学生的“优秀作文”看上去无懈可击,读起来却极易令人疲倦,难以产生“读下去”的强烈欲望。其实,“完美也可能令人乏味”。人的审美追求是一个独特的存在。恰如一个人练书法,日日追求每一笔的绝对完美,要成为千字如一的“馆阁体”书家,可至多成为“挑不出毛病”的文徵明,永远达不到王羲之_的妙境。当他们还在刻板地描红,追求细节的完美时,卫夫人却赋予笔画自然物态,使其变化万端,大气淋漓。如此看来,二者的高下之别,可能与见识、胸襟、气度有关,而二者的创造性及艺术表现力,亦_。同理,写作教学中,我们应着力丰富学生的见识,开阔学生的胸襟和气度,而不是要求他们刻意追求语言表达与篇章结构的精美。中学生作文为什么越来越像“馆阁体”?当然跟与自然隔离,与社会脱节,与缺乏对人生的思考紧密相关( ),“断气”“断魂”也在所难免。让学生有机会和自然、社会、人生亲密接触。知道了大局才不会只求小局部;有了_的“大气象”,才不会一味雕琢细节而落入_的“小蒸腾”。17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一些学生的“优秀作文”看上去无懈可击,读起来却极易令人疲倦,难以产生“读下去”的欲望。B学生的一些“优秀作文”看上去无懈可击,读起来却极易疲倦,难以产生“读下去”的欲望。C一些“优秀作文”看上去无懈可击,读起来却极易令人疲倦,难以使人产生“读下去”的欲望。D一些学生的“优秀作文”看上去无懈可击,读起来却极易疲倦,难以使人产生“读下去”的欲望。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游刃有余 不相伯仲 云蒸霞蔚 目眩心花B炉火纯青 不言自明 云飞泥沉 繁花似锦C游刃有余 不相伯仲 云飞泥沉 目眩心花D炉火纯青 不言自明 云蒸霞蔚 繁花似锦19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追求精美本无可厚非,但足不出户,思不离庐,且以此为终极追求,势必将写作陷入等同于好词好句的营造的误区B追求精美本无可厚非,但以此为终极追求,且足不出户,思不离庐,势必陷入将写作等同于好词好句的营造的误区C追求精美本无可厚非,但以此为终极追求,且足不出户,思不离庐,势必将写作陷入等同于好词好句的营造的误区D追求精美本无可厚非,但足不出户,思不离庐,且以此为终极追求,势必陷入将写作等同于好词好句的营造的误区20.下面是亚洲奥林匹克理事会的第二代会徽,请描述其构图要素,并说明构图寓意,要求语意简明,句子通顺,不超过100个字。(5分)21.阅读下面有关“共享出行”的调查图,根据要求完成题目。(6分)(1)请对共享单车和共享汽车的雷达图进行比较分析,然后据此从备选短语中选择最恰当的短语分别填入处。备选短语:费用低 故障少 速度快 安全性高 手续简便(2)请根据图表所提供的信息,写一句话介绍“共享出行”方式的长处,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40字。四、写作(60分)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传说在一个叫金井的地方,有一户临河的人家,一到枯水期就来一个南方人租住房屋,这个人究竟是来干什么的谁也不知道。直到这个南方人年纪大了也是最后一趟来此户人家时才告诉房东一个秘密,他来此是取金子的,金子就在门前河道里那块巨石上天然形成的小孔里,在枯水后才能取,将来他不来了,就由房东继承,也算是对房东的一种报答。果然房东找到了这块巨石,连续两年取到了金子。可他嫌拿到的金子太少,就凿大了那个小孔,当年枯水期一来,小孔里满是淤泥,房东再无所获。以上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感悟?请结合材料内容,自选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诗歌除外),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绝密 启用前2019年高考高三最新信息卷语 文 答 案(十)1【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要求选出的是“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B项,以偏概全。原文第二段“自然丑也可以化为艺术美。本来是一个很丑的葫芦,经过大画家点铁成金的手腕,往往可以成为杰作。”其中的句号很说明问题,意思是说后边内容只是从画家的角度举例说“自然丑也可以化为艺术美”,艺术美应该涵盖文学、雕塑等多个门类,不仅指绘画方面,B项只是说明了自然丑化为艺术美的一种情况,在文学家等其他艺术家的笔下也可以点铁成金,成为杰作。故选B。2 【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梳理文章的内容,圈出每段的中心句,把握文章的观点、论据,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D项,扩大范围,文章没有论证“自然与艺术的关系”,第二段论证的是自然美丑与艺术美丑的关系。故选D。3 【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并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这是要求选出“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A项,以偏概全,“自然美丑与艺术美丑虽对象和成因不同,但其美丑一致”是“一般人大半以为”,是作者否定的观点。B项,观点绝对,“主张完全相同”不正确,应是“基本相同”。C项,“只要就”说法过于绝对。故选D。4【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文学类文本阅读的选择题,主要集中对文意、文章的主旨、文章的结构、人物形象的塑造等内容的考核,考核的方式基本有两种,一种是根据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另一种是对文章特色和手法的赏析,分析文意要读懂文章,主要是文意、主旨、情感、人物的心理表述不当,赏析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D项,这两处所说的“失望”并不是表达了作者对于是之的不满之情,是通过先抑而后扬,为下文意外得到短稿的喜悦而蓄势,表达的是作者对于是之面对众人所说“套话”的理解之情,表明了他对于是之艺术追求的理解和赞赏之情。故选D。5 【参考答案】(1)淡定从容。第二段写到他表演结束后,观众的掌声雷动,他却不动声色,表现了他的淡定。(2)演技精湛。全文多次写到于是之的“晃晃撩撩”的动作令人难忘,表现他演技的精湛。(3)为人谦逊。作者作为一个观众给于是之写信,没想到他居然会写了满满一纸回信,表现他为人谦逊,没有架子。(4)谨小慎微。于是之面对大众说话,无论是回信还是讲座都有讲套话,表现他的谨慎小心。【解析】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分析人物形象首先应结合着文中叙述性的语句,从身份、地位、修养、气质等总体上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点,然后根据小说中描写这个人物的言行举止的语句以及作者的议论或者作者借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评价的语句直接提取或概括即可,即列举文中反映该性格特征的事例。注意各点之间不要重合、不要相互包含,答题不要只简单的回答性格特征。本题可结合文中第二段“掌声雷动,他不动声色”、全文多次写到于是之的“晃晃撩撩的动作令人难忘”、“居然给我满满一纸回信”、“回信和讲座都有套话”等方面加以分析作答,还可从文本中有关叙写,从技艺精湛、谦逊、淡定、谨慎等角度加以概括即可。6【参考答案】(1)作者对于是之赞赏之情的句子:在台上,他谁也不是,就是他于是之。(2)理解:在台下,他和其他艺术家一样,生活在同一思路话语中;在台上,他不拘泥于原作和导演要求,坚持个性化表演。这句话总结了全文,深化了主题,表明了作者对于是之先生艺术追求的理解和赞赏之情。【解析】本题考查提取文中重要内容,并进行个性化的解读的能力。本题是两个小问题,第一问是提取信息题,第二问是谈自己的理解。答题时注意仔细阅读文章,然后根据题目的要求作答。第段中提取最能体现作者对于是之赞赏之情的语句就是该段的最后一句话“他是谁呢?在台上,他谁也不是,就是他于是之”。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时,抓住于是之“在台下”和“在台上”不同的表现回答。“在台下,他像大部分那几代艺术家,诚心诚意,自然而然活在同一的思路话语中,体验,生活着”“上得戏台,他就分明晓得往坏里演,一边流泪,一边庆幸没演砸”。这就是说在台上,他不拘泥于原作和导演要求,坚持个性化表演。这句话是文章的最后一句话,内容上起到了深化主题的作用,情感上起到抒发理解和赞赏之情的作用。结构上起到总结全文的作用。第二问从内容和结构等方面回答即可。7 【答案】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分析和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要先通读全文,了解和把握全文的内容和主旨,在此基础上,联系上下文,结合文本内容对文章某一内容要点进行分析和概括。解答此题,可将各选项文字同文本相关内容进行比较,以确定正误。A项,“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这个地方是南京的外卫,二是镇江一直以来与南京同兴替”概括不准确。结合文本内容“历代江南有事,这个形势险要的滨江城镇,往往是兵家必争之地”分析可知,选项中的两个原因可归为一个原因,第二个原因应该是镇江形势险要,往往是兵家必争之地。C项,“本文是一篇寓意深刻的抒情散文”错误。结合文本内容“前些日子,乘便游了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地方镇江”“游到焦山,有个遗迹却曾使我感慨万端”“还是把文章回到那弹痕累累的碑石上来吧!记得那天游罢,已近黄昏,我迎着透过芦丛飘来的江风,踏着鹅黄色的斜阳余晖归去。离开焦山山门的时候,我禁不住把那碑石之上的千真万确的弹痕摩挲再三”“出来山门,下了埠头,渡江的木船就载我们往回走”分析可知,本文的题材应该是游记散文(叙事散文)。D项,“使用象征的手法借景抒情”错误。纵观原文内容,本文没有使用象征手法。故选B。8 【参考答案】用“花瓣形”比喻被英军炮火攻击的碑石,引发人们的联想。引出下文对弹痕来历的描写。表现了作者对侵略者、卖国贼的愤慨之情。【解析】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本语句作用分析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需要审清题干要求,如本题“结合文章简要分析文中画横线句子的作用”,解答本题可以从内容、结构、角度三个方面思考。答题时注意首先概括该语句的主要内容,然后分析和上下文之间的关系。如果使用表达技巧,也需要分析。“作花瓣形向四周散开”,用“花瓣形”比喻被英军炮火攻击的碑石,引发人们的联想,表现的是英军炮火的攻击,体现的是英军的残暴;从结构上看,该处引出下文对镇江之役的描写;作者描写这样的细节,主要表达了对朝廷及侵略者的态度和情感。9 【参考答案】(1)文章中的景物描写有三处:文章第一段描写了镇江的地理位置、历史沿革等,写出了镇江是兵家必争之地的原因。第二段特别提到焦山,描写碑石上的弹痕,引出下文对镇江之役的描写。最后一段,描写“我”站在船头看到的景色,一方面表现祖国山河的美丽,一方面表现“我”对镇江之役的回望。(2)景物描写的具体作用是:使本文写景生动,描写细腻。从游镇江三山开始,到离开焦山结束,描写了镇江、焦山以及“我”站在船头所见的景物,表现了作者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及对英勇抗击英军的镇江军民的崇敬之情。【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分析文学作品景物描写的作用。解答此类试题,需要审清题干要求,如本题“从主题表达的角度简要探究文章景物描写的作用”,回答作用方面的问题,要从四个角度思考:文章的相关内容,使用的艺术手法,结构上的作用,表达的效果。题目要求探究文章中景物描写的作用,可以思考文中有哪些景物描写,使用了什么艺术手法,描写了景物怎样的特点,表达了怎样的主题或作者的什么情感等。由“前些日子,乘便游了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地方镇江。镇江古称京口,是南京的外卫,在历史上与南京同兴替这一带的自然环境也可谓得天独厚,大江奔流至此,浩浩滔天,气度无涯,直让四周景色大增瑰奇”可知,描写了镇江的地理位置、历史沿革等,写出了镇江是兵家必争之地的原因。由“在这块碑石上,赫然有被炮火轰打过的痕迹。碑石在中弹的地方脱了一大块,作花瓣形向四周散开这是夷鬼打的呢”可知,描写碑石上的弹痕,引出下文对镇江之役的描写。文章结尾部分,是“我”游览完焦山要乘船离开时看到的景色,这些景色表现了焦山的美丽,也表现了“我”对镇江之役的回望等。由“离开焦山山门的时候,我禁不住把那碑石之上的千真万确的弹痕摩挲再三。当然,那时在我心中产生着的,不是淡淡轻烟般的幽古之情”“祖国苦难的历史用弓矢戈矛杀向船坚炮利的敌人”可知,通过这些景物描写,写出了作者对祖国自然山河的热爱,表达了对镇江军民的崇敬之情。10【答案】A【解析】此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能力。解答此类题,考生不仅需要具备一定的文言阅读的语感和断句技巧,而且还应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文言断句有很多的标志,比如:四字短语、排偶句式、顶真修辞等等。还可以利用名词代词在句中担当的成分来断,解答此类题目,考生要还原到语境中结合上下文认真揣摩仔细辨别,做出选择,一般用排除法。本题要求选出“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句中,“囊山浮屠与郡学争水利”是一个句意完整的分句,后面要断开,排除BD;“旦暮祝诅”是一个句意完整的分句,“然”是转折副词,要放在下一个分句前,排除C。故选A。11【答案】D【解析】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本题要求选出“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D项,“叙复,遇赦恩得以恢复并晋升官职”理解有误,叙复只是恢复官职,并不是晋升官职。故选D。12【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此类题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寻找时间、地点、人物、时间、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本题要求选出“下列有关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A项,“他任莆田县令时,正赶上闹灾荒,士兵和百姓趁机发生叛乱,”曲解文意,陈仲微在莆田时,只是县尉,原文说“调莆田尉,会守令阙,台阃委以县事”。故选A。13 【参考答案】(1)陈仲微把推荐信归还了他,信的封口还和原来的一样,那个人惭愧地道歉离去,直到陈仲微任职期满再没敢因私事打扰。(2)邻县有一件疑案十年了没有决断,郡里命令陈仲微审理此案,他一次审问就马上裁决了。【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能力。文言翻译是文言文的必考内容,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如(1)中的“牍”名词,书信;“缄封”名词,封口;“谢”动词,道歉;“终其任不敢挠以私”状语后置;“挠”动词,干扰。(2)中的“狱”名词,案件;“按”动词,审理,审判;“问”动词,审问;“立”副词,马上;“决”动词,解决。【参考译文】陈仲微字致广,瑞州高安人。他的祖先居住在江州,曾被朝廷表彰为有义行的家庭。嘉泰二年考中进士。调任莆田县县尉,恰逢县令缺任,朝廷有关部分就把县里的政事委托给他。当时年成不好,士兵和饥民发动叛乱,陈仲微立刻招来首先闹事的人杀掉了他。登记那些囤积粮食不卖的人,抑制那些强行买进粮食的人,全县境内秩序井然。囊山的寺院与郡中的学校争水利,过了好长时间没有裁决,陈仲微查找法律说:“理亏在寺院。”后来有一天,按照公文办事经过寺院,寺院的僧人长期将这件事公布在钟上认为他们冤枉,从早到晚祈祷诅咒,但是不知道来人就是陈仲微。陈仲微见到他们说:“我的心思如何呢?我的心思如何呢?”天刚亮,寺院里带头诅咒的和尚就无病而终了。有一位居住在乡下的贵族,向当权者称颂陈仲微,并且还秘密地送给陈仲微一封推荐信,陈仲微接过信就收藏起来。过了一年,这位贵族家拖欠县里的租税,陈仲微最终逮捕了他的家奴。这位贵族有怨言,陈仲微把推荐信还给他,书信的封口还和原来一样,这个人惭愧地道歉离去,直到陈仲微任职期满再没敢因私事打扰。调任为海监丞。邻县有一件疑案十年了没有决断,郡里命令陈仲微审理此案,他一次审问就马上裁决了。改任崇阳县县令,一直吃住在县衙的旁边,每天跟父老乡亲打柴的人你我相称。下面的事情全都能了解到,手下的官史们不敢弄虚作假。担任黄州通判,还兼任运送军粮的职务,以自身的行为约束部下,军事行动依仗他而从不匮乏。制置使要上奏称赞他是官员中最好的,他谢绝说:“这是应尽的职责本分,哪里称得上是最好的呢?”触犯了丞相贾似道,监察御史舒有开上书罢免了他。过了很长时间,才被重新起用,担任惠州知州,升任太府寺丞兼权侍右郎官。轮值上殿策对时说:“以利禄作为诱饵可以招来天下中等才能的人,但不能使天下的豪杰来品尝;可以用名位之舟运载天下卑鄙之人,而不可以使天下的英雄埋没。”贾似道大怒,又劝说谏宫罢免削去他的官职。过了很长时间才恢复。当时国家的形势已经非常危险了,陈仲微上奏密封的奏章,内客大略是说:“作战失败的罪责不只在无能的大臣、疲惫不堪的将领,国君、丞相也应当分担这件事的责任。天子如果说罪过在自己,大臣也应该说过错在臣等。对以往的过错感到后悔,胜似执迷不悟。只有国君和丞相幡然醒悟、改进,天下大事才有回旋的余地,转败为胜就在国君和丞相一念之间啊。”于是将陈仲微调出京城担任江东提点刑狱。德祐元年,升迁为秘书监,不久授予殿中侍御史的官职。益王在海上即位后,授予他吏部尚书的官职。过了四年去世,享年七十二岁。14 【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分析能力。考生应看清题目要求,如本题“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然后通读全诗把握诗歌内容,最后把四个选项对比分析。D项“表达了对侯嬴老年才被重用的同情”错误,应该是表达了作者渴望像侯嬴一样得到重用的感情。故选D。15 【参考答案】词中塑造了一位失意潦倒、内心沉重、颇为自负,而又怀才不遇,渴望受到赏识(或得到重用)的作者形象。“席帽聊萧”写出作者失意潦倒的状态;荒凉破败的景象烘托出作者内心的无比沉重;自比毛公、薛公和侯嬴,表现出作者的自负和怀才不遇;渴望像毛公、薛公、侯嬴一样遇到赏识自己的人,反映出作者希望得到朝廷重用的心情。【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人物形象的能力。解答本题时考生应按照题目要求,在诗歌中找出跟该人物相关的语句分析。先概括出这是一个什么特点的什么人物(身份)。然后结合诗句分析特点,有手法的要指出。题干是“词中塑造了一位怎样的作者形象?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考生只需找出对应的形象特点,结合诗句分析即可。“席帽聊萧”写出作者失意潦倒的状态;“正满目、荒台败叶”写出了荒凉破败的景象,烘托出作者内心的无比沉重;“讵不如毛薛辈,君宁甘与原尝亚。叹侯嬴”几句,自比毛公、薛公和侯嬴,表现出作者的自负和怀才不遇;渴望像毛公、薛公、侯嬴一样遇到赏识自己的人,反映出作者希望得到朝廷重用的心情。16. 【答案】(1)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2)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3)尔来四万八千岁 不与秦塞通人烟【解析】本题主要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二是给出上句写下句的直接默写。此类试题解答时,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和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别字形。注意重点字的写法:“作”。17 【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病句辨析与修改能力。病句原因很多,主要有搭配不当、成分残缺、语序不当、前后矛盾等。判断病句,必须对汉语的语言规范有所了解,首先要仔细阅读句子,第一步凭借语感感知句子有无毛病,再用所学知识(病句类型)作分析。可以压缩句子抓主要成分由整体到局部地判断。本题的题干明确指出“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要求找出“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此题将病句放入文段中,本身降低了辨析、修改的难度,但方法是不变的。A项,表意不明,“一些学生的优秀作文”有歧义;B项,结构混乱,前一个分句主语是“优秀作文”,“难以产生读下去的欲望”偷换主语;D项,表意不明,“一些学生的 优秀作文”有歧义。故选C。18【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辨析近义成语的能力。辨析近义成语的关键就是要仔细分辨它们的细微差别。首先阅读语境,把握语境含义,然后抓住相异语素,分析其意义差异,同时可联系日常习惯用语,推断词语意义及用法。游刃有余:比喻工作熟练、有实际经验,解决问题毫不费事。炉火纯青:比喻功夫达到了纯熟完美的境界。语境说王羲之书法的妙境,第一处选用“炉火纯青”。不相伯仲:比喻差不多,难分优劣。不言自明:不用说话就能明白。语境中说二者的创造性及艺术表现力也很明显,第二处选用“不言自明”。云飞泥沉:比喻消失或悬殊极大。云蒸霞蔚:形容景物绚丽灿烂。语境中说“大气象”,第三处选用“云蒸霞蔚”。繁花似锦:无数色彩鲜艳的花,好像漂亮的锦缎。目眩心花:眼花缭乱,心神迷乱。语境中说不会落入“小蒸腾”,第四处选用“繁花似锦”来描述写作中刻意追求诸如语言表达等方面的精美达到的“效果”比较合适。故选D。19【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逻辑意脉一致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前后文的照应,以及语意的提示。本题命题者在题干所给的文段中挖掉一句话,然后设计四个内容差不多、但句式各异的句子,本题要求选出“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选项都有一定干扰性,难度适中。结合语境,“且以此为终极追求”前面提到两种行为,句中代词“此”指代不明,排除AD;“势必将写作陷入等同于好词好句的营造的误区”,“将写作”置于“陷入”前,导致“陷入误区”陈述对象的变化,由“中学生”转化为“写作”,这与要表达的原意相悖,排除C。故选B。20.【参考答案】构图要素:一条飞舞的龙和一只腾飞的鹰首尾相接,围成一个圆环,将一轮绽放光芒的太阳包围其中,下方是奥林匹克五环,紧跟其下的是亚奥理事会的英文。构图寓意:整个会徽象征亚洲各国的紧密团结,并强调了东方魅力和亚洲的蓬勃奋勇。【解析】本题考查图文转换的能力。对于图文转换的题目,要根据图中的所有构成要素,联系社会现实,展开合理的联想,按照一定的顺序描述出来。寓意可根据图标的创造者的创作意图,从社会热点的角度分析概括。根据题干提示可知,图案是亚洲奥林匹克理事会的第二代会徽,从整体看,图案是由龙、鹰、太阳、奥运五环及亚奥理事会的英文书写构成,而联系中华文化传统可知,龙、鹰分别代表中国和阿拉伯国家,象征亚洲各国;而太阳的热烈、力量又让人联想到亚洲奥林匹克理事会蓬勃发展的期望,由此可联想到团结合作、蓬勃发展的寓意。21. 【参考答案】(1)速度快,费用低。(2)“共享出行”方式等待时间短,夜间便利性好,能缓解早晚高峰期的交通压力。【解析】(1)本题考查语言表达中的简明、连贯、准确、综合性学习的能力。这是一道图文转换题,答题时首先要看清图表的内容,其次要按照某种顺序来表述。本题解答图文转换题时,要注意分析画面中的要素要全,不能偏颇或疏漏,包括叙述顺序,也是重点。本题分析图片信息可知,雷达图中,“共享单车”与“共享汽车”在“等待时间短”方面都是5;在“通达性强”方面,共享单车是5,共享汽车是3;在“夜间便利性好”方面,共享单车是4,共享汽车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