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4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上海师范人学硕士学位论文 论文题目:梁启超乌托邦思想研究 学科专业: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学位申请人:杨昱 指导教师:张宁、刘耘华 中文摘要 晚清民初,伴随着侵略战争与殖民者的脚步,各种西方思潮开始大规模涌入 中国,为中国社会带来了新鲜的思想资源并造成了深远的影响。梁启超 ( 1 8 7 3 1 9 2 9 ) 作为那个时代中国知识分子的典型代表,既具备中国传统1 日学的 学问根底,又充分接受了来自西方的众多政治学术思想的影响。在西学东渐的潮 流中,他兼具了接受者和传播者的双重身份,其著述横跨了政治、文学、历史等 多重领域。本文将从其著作所体现的各种驳杂思想中专门选取乌托邦这一维度加 以研究和论述。 在本文的第一部分,笔者梳理了中国和西方两条截然不同的乌托邦源流,并 以康有为的大同思想体系作为它们在近代中国的交汇点。第二部分将梁启超乌托 邦思想发展分为前后三个阶段,以梁同时期的著作文本为依据,详述其产生与演 变的具体过程。第三部分以梁启超的小说新中国未来记为中心文本,从传统 与现代、中国与西方、现实与梦想、文学与政治这四组两两相对的关系来对其作 一个全面的阐释分析,并在中西文化碰撞交融的时代背景下梳理文本内部纵横交 织的经纬,分析其杂质性与特殊性之所在。 关键词:梁启超,乌托邦思想,新中国未来记 论文类型:个案分析 上海师范人学位论文 a b s t r a c t s i n c et h cl a t eq i n gd y i l 嬲t y v 撕o u sk i n d so fw e s t e m 仃e i l d so ft h o u g 蛳h 弱 e i l t e r e dc 1 1 i n ai i lal a r g es c a l ew i t hm ep a c eo fa g 黟e s s o r sa n dc o l o n i a l i s t s ,a 1 1 d b r o u g h ta b o u t 丘e s hi d e o l o 百c a lr e s o u r c e sa n dw i d er e f l e c t i o n si i lc h i n e s es o c i e 姒缸 at y p i c a l r 印r e s e n t a t i v eo fc l l i n e s ei n t e l l e c t u a l si nt l l a tp 甜o do ft i m e ,l i a n gq i c h a 0 ( 18 7 3 - 19 2 9 ) n o to i l l ym a s t e r e dag o o dh o w l e d g eo fc h i l l e s e 仃习l d i t i o 越l l e a n l i n g ,b u t a l s od e 印l yi i l n u e i l c e db yn 唧e r o u sw e s t e mm o u 曲t s 弱w e l l d 谢n gt h e 仃i e i l do f w e s t e n l1 e 踟i n gi n 们d u c e di n t 0c l l i n 如h ew a sb o mar e c e i v e ra i l dap r o p a g a t o r 锄d l l i sw o r k si i l v o l v e dv 撕o u sd o m a i 璐s u c h 嬲p o l i t i c s ,l l i s t 0 】叮趾d1 i t 蹦i 眦t l l i st h e s i s s e l e c t st h ed i i i l e i l s i o no fu t o p i a ni d e o l o g y 劬ml l i sc 0 n l p l e x 虹1 0 u 曲t s 硒m ed b j e c to f s 砌y i n g t h e 艄od i 侬:r e n ts 仃e 锄so fu t o p i a i l 垃1 0 u 曲t si i lc h 妯a 狃dm ew e s ta r em 咖a t e d i i lt h ef i r s tc h a p t e ro ft h i st h e s i s ,锄dk a i l gy 0 u w e i sd a t o n gi d e o l o 百c a ls y s t 锄i s t a l ( e n 勰m e i rj o i l l t i i l gp o 缸t h es e c o n dc h a p t e rd i v i d 船“a l l g su t o p i 锄n 1 0 u g h t s i n 幻t l l | e ep 撕o d sa c c o r d i n gl l i sw o r k s ,觚dd e s c m e st h ec o n c r e t ep r o c e s so fi t s d e v e l o p m e n t 锄dv a i l i s h i n g t h et 1 1 i r dc h a p t e rt a l 【e sl i 孤g sn 0 v e l “刀l p 砌伽愆跏秒 矿匆w 锄f ”口”弱t l l ec 铋仃a lc o n t e x t ,a n d 萄v e sc o m p r e h e i l s i v ei m l g t r a t i o i l s 缸i m 也e f o l l o w i n gf o u rp a i r so fr e l a t i v ec o n c 印t s :们d i t i o na i l dm o d e m ,c 1 1 i n a 肌dt l l ew e s t , r e a l i t y 肌dd r e 锄,l i t 蹦咖r ea n dp o l i t i c s t h et l l e s i st r i e st 0s e e kt l l e 嘶s s c r o s sc l u e s i i l s i d em en o v e l ,a 1 1 d 觚a l y s e si t ss p e c i a l i 够o f m i ) 【t u r e ”i nm eb a c k g r o u n do fc u l t u 】r a l c o l l j s j o na n dc o n l b i n a t i o nb e t w e e nc h i n aa n dt l l ew e s t k e yw o r d s :“a l l gq i c h a 0 ,t h o u g h t s o nu t o p i 姐, 砀p 凡玩彤跏砂矿咖国觑口 i i 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论文独创性声明 本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论文中除 了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不包含其他人或机构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 成果。其他同志对本研究的启发和所做的贡献均已在论文中做了明确的声明并表 示了谢意。 储躲和嗍凇r 7i f 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本人完全了解上海师范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学校有权 保留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学校可以公布论文的全部或部 分内容,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它手段保存论文。保密的论文在解密后遵守此 规定。 4 5 广仉l 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绪论 基于期盼美好社会生活的共同心理因子,不论中西,有关乌托邦的设想在人 类文明演进的历史过程中源远流长。1 9 世纪与2 0 世纪之交的中华民族,处于内 忧外患的猛烈夹击之下,处于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过渡的大转型时期。“天下 兴亡,匹夫有责”,富有历史责任感的中国知识分子们,为救亡图存、力求富强 而殚思竭虑,他们在着力整合中国传统思想资源以经世致用的同时,也积极将目 光转向西方,从“他山之石”中寻求救世的良方。这些追寻与思考为中国近世的 思想谱系提供了丰富的乌托邦资源。这一时期所产生的一系列以乌托邦构想为主 题的文学作品,受到中西双重的乌托邦传统影响,打上了文学与政治紧密交织、 中国与西方激烈碰撞的深深烙印。 1 8 7 3 年出生的梁启超,身处于中国由传统到现代过渡的非常时期,在西学 东渐的历史潮流中,他开言论界之先风,启蒙民众之智识,引介外来思想,整合 传统资源,发挥了异常深远而巨大的影响力,被誉为中国近代史上“思想界之旗 手 、“舆论界之骄子 。作为“近代中国知识分子群体中最完满的典型代表”1 , 梁启超一直被作为众多研究者剖析中国近代思想文化史的典型个案。尤其是近些 年以来,各种研究成果可谓蔚为大观,专门著作也可谓汗牛充栋,且涉及政治、 历史、经济、哲学、文学、教育等多个领域。囿于选题范围,笔者仅从思想史与 文学研究的角度作一简要梳理。 对梁启超的研究,最早是从国外起步的。具有开拓性意义的研究著作主要有 以下几部。美国作家约瑟夫阿勒文森最早对梁启超进行了系统性的研究,他 写于1 9 5 3 年的著作梁启超与中国近代思想2 ,是梁启超研究领域的一个重大 突破,他从中西文化相互对话的结构上考察梁启超思想的迂回演变过程,立论颇 有独到见解,虽然后来的许多研究者总想力图校正其中某些观点的失当之处,但 瑕不掩瑜,这仍然是几乎所有研究者都无法绕过的一部奠基之作。美籍华裔学者 张灏写于1 9 7 1 年的梁启超与中国思想的过渡( 1 8 9 0 一1 9 0 7 ) 3 也是梁启超研究 领域的一部重要作品,这部作品系统研究了梁启超的思想在戊戌前后两个历史阶 1 夏晓虹:觉世与传世粱启超的文学道路,中华书局,2 0 0 6 年,第3 页 2 【美】约瑟夫阿勒文森著,刘伟、刘丽、姜铁军译,梁启超与中国近代思想,四川人民出版杜,1 9 8 6 年 3 【美】张灏著,崔志海、葛夫平译,粱启超与中国思想的过渡,江苏人民出版社,1 9 9 3 年 段中变化发展的过程,与勒文森的侧重点有所不同,张灏更加注重中国传统文化 与梁启超之间的深厚关系以及梁启超思想中超越时空的精神价值。同样作为美籍 华裔学者的黄宗智,其写于1 9 7 2 年的梁启超与中国近代自由主义一书,探 讨了梁与中国近代自由主义的关系,认为梁启超是近代中国自由主义的先驱,这 一观点虽有值得商榷之处,但仍不失为梁启超研究领域的一部佳作。 在台湾,张朋园教授的梁启超与清季革命1 ( 1 9 6 4 年) 、梁启超与民国 政治2 ( 1 9 7 8 年) ,“叙述翔实,论断公允 ( 萧公权语) ,是两部出色的思想史 著作。黄克武的一个被放弃的选择:梁启超调适思想之研究3 ,也为这一领 域的研究做出了相当的贡献,并提供了许多富有启示意义的思想成果。 日本京都大学的峡间直树等人长期从事“梁启超以日本为中介接受西方近代 文明之过程”的课题研究,并将研究成果汇总为一部梁启超明治日本西方 日本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共同研究报告4 ,不论是在研究角度上还是 资料上都为国人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野。 在国内,夏晓虹出版于1 9 9 1 年的觉世与传世梁启超的文学道路5 可 谓是文学研究的领域的一部颇有分量的开山之作。她对梁启超各方面的文学成就 做了一个全方位汇总式的评述,高屋建瓴又扎实细致,为后人的研究工作铺设了 坚实的路基。 具体到梁启超乌托邦思想的角度,散见于各种著作与论文的相关论述主要是 将梁氏的政治小说新中国未来记作为乌托邦文学的范本来进行分析的。如: 耿传明的清末民初乌托邦文学综论( 中国社会科学,2 0 0 8 年第4 期) ,张 全之的文学中的“未来”论晚清小说中的乌托邦叙事( 东岳论丛,2 0 0 5 年1 月) ,史永修的现代乌托邦精神论梁启超翻译与创作的政治小说( 太 原理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 0 0 6 年6 月) ,周黎燕的中国近现代小说的 乌托邦书写( 博士论文,华中师范大学,2 0 0 7 年) 以及潘艳慧的“向后看的 乌托邦”论晚清作家的时间想象(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 0 0 4 l 张朋园:梁启超与清季革命,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 0 0 7 年 2 张朋园:梁启超与民国政治,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 0 0 7 年 3 黄克武:一个被放弃的选择梁启超调适思想之研究,新星出版社,2 0 0 6 年 4 【日】峡间直树编,梁启超明治日本西方日本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共同研究报告,社会科 学文献出版社,2 0 0 1 年 5 夏晓虹: 觉世与传世一梁启超的文学道路,中华书局,2 0 0 6 年 2 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年第6 期) ,都是在乌托邦文学的范畴内探讨任公及其同时代作者的作品和思想。 因此,对于梁氏的乌托邦思想,虽然在各种著作中有零散的论及,但很少有 人做过专门系统的梳理。笔者所见的唯一一段关于梁氏乌托邦思想的论述,是在 李广益的硕士论文“大同新梦清末民初文学乌托邦研究中,但他只是将这 一内容作为一章中的一小节进行了简单的概述。故而笔者欲从这一具体而微的角 度进行一番更为深入的发掘,详细叙述梁启超乌托邦思想的产生、演变、退隐的 过程及原因,并以他的政治小说新中国未来记为中心文本,通过文本细读, 分析梁启超在明治日本的环境中对中西文化、新旧观念的选择和扬弃,对作品题 材、体裁的借鉴与创新,从中得出富有意义的结论。 第一章中西乌托邦传统及其在近代中国的交汇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一章中西乌托邦传统及其在近代中国的交汇 对理想社会形态的想象和追求,源自个体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古今中外,人 同此心:东海西海,心同此理。出于共同的深层心理机制,对于乌托邦的构想, 在人类千年的发展史上层出不穷,并形成了延绵不绝的传统。本章旨在对西方与 中国两条各自发展的乌托邦源流进行归纳和梳理,并将目光投向它们在近代中国 的交汇点,从而对中西文化融合的过程及其呈现的新形态进行简要的分析与研 究。 1 1 西方的乌托邦传统 在西方,最早的类乌托邦构想应追溯至古希腊。其中,最具完整性和系统性 的代表之作当属柏拉图在公元前四世纪写成的理想国。在这部震古铄今的著 作中,柏拉图以“正义 作为政体建设的中心理念,以苏格拉底与他人对话的形 式探讨了心目中的理想城邦。 在柏拉图的设计中,最好的国家必须是一个依靠德性、建立在知识和真理之 上的贵族政体。在这个理想的社会里,人们有明确细致的社会分工,每个人依据 自己不同的天赋从事一种最适合自己的工作。公民被分为普通劳动者、辅助者( 军 人) 和护卫者三个阶层,只有护卫者享有政治权利。哲学家作为城邦的绝对统治 者,处于社会结构的最顶端。在柏拉图看来,只有真正的哲学家才能拯救城邦和 人民,因为哲学家是最具远见卓识的人,且集智慧、正义和善于一身,能够达到 对于国家理念的认识,能够掌握关于治国的正确知识,故而在哲学家统治下的精 英政体必定是最好的政体。柏拉图理想中的哲学家执政,是卓越的智慧、真实的 知识、完美的德行和绝对最高权力的结合。 同时他主张,要通过严格限制个人权利来树立国家的绝对权威,建立一个具 有高度组织性和纪律性的政治实体。出于抑制私欲、消除争端和仇恨的需要,他 还主张取消私人财产,除了绝对必需品之外,一切个人财产归公,连妇女和儿童 也全部公有。男女之间的结合,并非出于情感需要,纯粹是为了繁殖后代和改良 种族。所有的文艺作品和文艺风格,也要根据教育公民的需要而进行取舍。在这 4 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一章中西乌托邦传统及其在近代中国的交汇 个“理想国 当中,个人的意志、思想要完全符合“正义 的理念和城邦的利益。 黑格尔在哲学史讲演录中指出:“排斥主观自由原则的观点,乃是柏拉图的 理想国中之主要特征。国家的基本精神在于从各方面使固定了的个性消溶于共性 之中,把所有的人仅仅当作一般的人。1 虽然这种完全消弭个性的乌托邦设计有种种不可取之处,但正如 乔奥赫茨勒所言:“理想国表达了经典哲学家的理想,是他那个时代 文化的最高代表作。”z 柏拉图在人类思想史上第一次提出了一个系统完整的 理想国家方案,构成了以后各种作为社会理想而提出的乌托邦方案的开端。 “乌托邦 ( “u t o p i a ) 这一表述的正式出现,源于英国作家托马斯莫尔 ( 1 4 7 8 1 5 3 5 ) 的创造。在他的游记体小说关于最完美的国家制度和乌托邦新 岛的既有益又有趣的金书3 中,莫尔将古希腊语中的两个词根合二为一,“t o p i a 来自于“t o p o s ”一词,意为“地方,处所,而“u ”既可以理解为“0 u ”( 没有) , 也可以理解为“e u ( 好的,完美的) 。这使得“u t o p i a 一词在被造之初就承载 了双重的意义:一是指代了一个子虚乌有的地方;二则暗指这一地方应当具备人 类理想中的完美品格。莫尔笔下所描述的乌托邦图景,即很好地体现了其双重之 属性。 在这部写于1 5 1 6 年的著作中,莫尔采用了当时常见的游记体的文学形式, 通过拉斐尔希斯拉德的讲述,表达自己对现实的思考和对未来的设想。 这部书分为两大部分。在第一部分里,莫尔借拉斐尔之口,描述了一个不合 理的社会,“熟悉英国这个时期历史的人一望而知,这指的是莫尔置身其中的英 国社会”4 。这一部分以虚实相生的巧妙手法揭露了当时社会上的种种流弊:国 家大批豢养雇佣军,人民的财富被统治者疯狂掠夺,“羊吃人的圈地运动愈演 愈烈,被剥夺土地的游民大量出现,社会秩序混乱不堪。在流弊丛生的社会现实 面前,莫尔对作为经济基础的私有制产生了质疑,“我深信,如不彻底废除私有 制,产品不可能公平分配,人类不可能获得幸福。私有制存在一天,人类中绝大 的一部分也是最优秀的一部分将始终背上沉重而甩不掉的贫困灾难担子。 5 1 黑格尔: 哲学史讲演录第二卷,商务印书馆,1 9 9 6 年版,第2 6 l 页 2 乔奥赫兹勒:乌托邦思想史,商务印书馆,1 9 9 0 年版,第9 9 页 3 简称为鸟托邦。 4 戴镏龄:“乌托邦序言”,商务印书馆,2 0 0 8 年,第3 页 5 托马斯莫尔:乌托邦,戴镏龄译,商务印书馆。2 0 年,第4 5 页 第一章中西鸟托邦传统及其在近代中国的交汇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乌托邦的第二部分,作为与上述现实的鲜明对比,莫尔将自己对理想 社会制度的美好憧憬投射在他所假想的乌托邦岛上。在这部分里,莫尔系统地描 述了乌托邦在社会各个层面的主要特征。莫尔认为,消灭人类贪欲和构建正义国 家的根本方法是消除私有财产并实行公有制,故而乌托邦的经济制度建立在生产 公有、按需分配的基础上,“在乌托邦,私有财产不存在,人们就认真关心公事 1 。政治制度是除奴隶之外的全民民主,权力在这里受到哲学知识和理性的限制, 当然,实现这一目标的前提是“乌托邦人在本国铲除了野心和派系以及其他一切 罪恶的根源 2 。在乌托邦,男女平等,生活简朴,人际关系友爱互助。人人需 参加有益的劳动,尤其重视农业劳动。乌托邦人十分重视医疗和健康,重视学术 研究和对人民的教育,在宗教上的态度则明智而宽容。 从思想传统上溯源,莫尔创作的乌托邦很好地承继了柏拉图的精神血脉, 除了书中处处可见的对于柏拉图思想的援引,在彼得罗夫斯基的莫尔小传也 有明白的记载:“莫尔对希腊作家的爱好,甚于他对拉丁作家的爱好。他尤其重 视柏拉图,并对他加以研究。据伊拉斯莫斯证明,莫尔早在青年时代就对柏拉图 的“共产主义 思想很入迷。研究柏拉图的共和国3 的痕迹在乌托邦中 清楚可见。 然而不管是柏拉图还是莫尔,他们所构想出来的国家理念都是对于现实社会 中种种不尽如人意之处的逆反构思。现实世界存在的诸种弊病,反其道而构建之, 便转化成了理想国和乌托邦中的善与美。乌托邦的美好景象,在很大程度上,就 是现实世界的倒影。这种逆反构思,成为后来许多乌托邦设想所遵循的共同思路。 继柏拉图与莫尔之后,西方的乌托邦传统不断延续和发展:康帕内拉于1 6 2 3 年写作了太阳城,圣西门、傅立叶、欧文分别构想了他们引人入胜的空想社 会主义理论,及至1 9 世纪8 0 年代,爱德华贝米拉所著之乌托邦小说回顾 ( 三d o 砌辔勘幽嘲耐) 又以其新奇的构思和对未来的美好展望引起了人们的广泛 关注。 1 同上。第1 1 9 页 2 同上。第1 2 2 页 3 即理想国。 6 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一章中西乌托邦传统及其在近代中国的交汇 1 2 中国古代的乌托邦传统 中国古代乌托邦思想传统中,最重要的两支源流,分别出自于道家和儒家。 在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看来,切复杂的政权设置、智谋机巧、教化礼制、 经济利益,统统是多余的。要使人性自然发展,就要弃绝一切繁复和冗余。他认 为,“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他所设想的是一个摒弃文明之后的淳朴社会: 小国寡民,使有什佰之器而不用,使人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 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 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道德经八十章) 这个在农业社会基础上幻构的“小国寡民”式的乌托邦,自给自足,远离战 争,也省却了与外界的交流,封闭的毫无干扰的环境造就了社会的安定,这里的 人们平和知足,安居乐业。 庄子将老子的理想更推进了一步。他甚至不屑于进行任何社会组织形态的构 造。他看重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追求的是天人合一的“至德之世 : 彼民有常性,织而衣,耕而食,是谓同德。一而不党,命日天放。故至德之 世,其行填填,其视颠颠。当是时也,山无蹊隧,泽无舟梁;万物群生,连属其 乡;禽兽成群,草木遂长。是故禽兽可系羁而游,鸟雀之巢可攀援而窥。夫至德 之世,同与禽兽居,族与万物并,恶乎知君子小人哉。同乎无知,其德不离;同 乎无欲,是谓素朴。素朴而民性得矣。( 庄子马蹄) 这段话表达了庄子对文明更为彻底的弃绝,“山无蹊隧,泽无舟梁 ,“同与 禽兽居,族与万物并。在庄子的观念中,人与自然界中的万物没有什么区别, 并不具备任何特殊的高贵属性,因此应当遵循与其他生物同样自然素朴的天性, 在大自然的怀抱中过一种无欲无求的自在生活。 对于“至德之世”,他还描述道: “至德之世,不尚贤,不使能,上如标枝,民如野鹿。端正而不知以为义。 相爱而不知以为仁,实而不知以为忠,当而不知以为信,蠢动而相使,不以为赐。 ( 庄子天地) 7 第一章中西乌托邦传统及其在近代中国的交汇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庄子所向往的理想社会形态,是对儒家“仁”为中心、强调礼制的学说的彻 底否定,他认为仁义礼乐这些整合社会的工具是人们加诸自身的枷锁,是对自然 人性的戕害,只有去掉这些人为的枷锁,才能使人恢复本真,回到那种不知仁义 忠信之名、而能行仁义忠信之实的原初淳朴状态。 然而,这种人与万物同一、“至人无己 的超越境界,现实中是不可能真正 达至的。但这种美妙的玄想却启发了后世的道教文学对于各种仙山瑶境的想象。 其中最具吸引力与影响力的作品,当推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在作为诗序的桃 花源记中,陶渊明以简洁生动的笔墨描绘了一幅安宁祥和的生活场景: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 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陶渊明所生活的年代,战乱频仍,社会动荡,曾一度出仕的陶潜不满于官场 的黑暗与污浊,毅然辞官归隐。作为与现实社会的对照和对安宁生活的憧憬,他 用想象创造出了这片没有战争和压迫的人间乐土桃花源。如果说桃花源记 中描述的美好场景仅仅是一种外在的表象,紧随其后的桃花源诗则清晰地揭 示了这种美好得以产生和维系的内在原因。 赢氏乱天纪,贤者避其世。黄绮之商山,伊人亦云逝。往迹浸复湮,来 径遂芜废。相命肆农耕,日入从所憩。桑竹垂馀荫,菽稷随时艺;春蚕收长 丝,秋熟靡王税。荒路暖交通,鸡犬互鸣吠。俎豆独古法,衣裳无新制。童 孺纵行歌,班白欢游诣。草荣识节和,木衰知风厉。虽无纪历志,四时自成 岁。怡然有馀乐,于何荣智慧! 奇踪隐五百,一朝敝神界。淳薄既异源,旋 复还幽蔽。借问游方士,焉测尘嚣外。愿言蹑清风,高举寻吾契。 从这首诗提供的信息中我们可以得知:这片远离战乱的乐土上,人们“相命 肆农耕,日入从所憩 ,过着遵循自然法则的勤劳的农耕生活;“桑竹垂余荫, 菽稷随时艺 显示出这里具备良好的自然气候条件;“俎豆独古法,衣裳无新制, 说明生活的各个层面都在以传统的方式自然延续,民风古朴淳厚;而“秋熟靡王 税 是最至关重要的一点,因为摆脱了统治者的控制,这里“既无王法,亦无王 税,完全摆脱了剥削和压迫,以田园牧歌式自给自足的社会形态超然独立于世 外。 1 孟二冬:。中国文学中的乌托邦理想”,北京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 0 0 5 年第l 期,第4 4 页 8 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一章中西乌托邦传统及其在近代中国的交汇 就其思想层面而言,桃花源诗并序算不上深刻丰富,但文学手法上的精 美纯熟使之广为流传,成为中国古代乌托邦构想中的经典之作,以至于在后世“形 成了一个连绵不断的桃花源情结的系列。t 在儒家这一方面,由于其一贯提倡积极务实的入世态度,虽然孔、孟、苟都 曾谈及过自己的政治理想,但都未曾对想象中的理想社会进行过铺陈描述。儒家 典籍中唯一一段流传至今且影响深远的乌托邦经典文本,来自于儒家中的礼家托 名孔子答问2 的礼记礼运,其文日: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 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 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已;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已。是故谋闭 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这里所描述的大同社会,是在公有制基础上实行社会民主选举,“天下为公, 选贤与能 ;劳动者有机会发挥才能,各尽其力,做到“壮有所用;弱势群体都 得到很好的照顾,使得“老有所终”,“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 人人都一心为公,不藏私心,“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已 力恶其不出于身 也,不必为已”;社会治安状况极好,秩序井然,“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 故外户而不闭 ,在这里,人人都过着和睦、太平的生活。 从以上分析我们能够看出,儒道两家的乌托邦构想具有泾渭分明的特色。道 家重视的是个体生命的自由体验,在脱离羁绊、返璞归真的同时,追求一种无政 府的自然自治状态。而儒家则强调个人从属于群体,个人的幸福建立在群体幸福 的基础上,理想社会的构建需要通过“讲信修睦的道德教化来实现。 1 3 中西乌托邦传统之交汇 中西乌托邦传统在两条完全不同的源流中成长和发展,而它们的碰撞与交 汇,始于洋务运动之后的清末中国。其中最有代表意义的要数康有为的“大同” 思想。 1 孟二冬:“中国文学中的乌托邦理想”,北京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 0 0 5 年第l 期,第4 5 页 2 陈正炎、林其锬:中国古代大同思想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1 9 8 6 年,第8 5 页 9 第一章中西乌托邦传统及其在近代中国的交汇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出生于1 8 5 8 年的康有为自小接受严格的儒家正统教育,熟稔各种儒家经典, 并博览群书,于中国历史、佛道之学亦多有涉猎。而他对西方新知的接触,则是 始于1 8 7 9 年。据其自编年谱记载: 既而得西国近事汇编,李圭环游地球新录,及西书数种览之。薄游香 港,览西人宫室之瑰丽,道路之整洁,巡捕之严密,乃始知西人治国有法度,不 得以古旧之夷狄视之。乃复阅海国图志、环瀛志略等书,购地球图,渐收 西学之书,为讲西学之基矣。 自此以后他开始着意学习各种西学知识,“购万国公报,大攻西学书,声、 光、化、电、重学及各国史志,诸人游记,皆涉焉 1 。并在汲取中西双重传统 养分的基础上,构思他的大同理想:“从事算学,以几何著人类公理。乃 手定大同之制,名日人类公理。”1 8 8 7 年,他的人类公理内容又有所扩 充: 是岁编人类公理,游思诸天之故,则书之而无穷也。推孔子据乱、 升平、太平之理,以论地球。以为养兵、学言语,皆于人智人力大损。欲立地球 万音院之说,以改语言文字。创地球公议院,合公士以谈合国之公理,养公兵以 去不会之国,以为合地球之计。 这一记载包含了两个要点:其一,康有为的三世进化思想在此时己然成型。 这一思想是康氏根据春秋公羊传中的“三世说”推衍而来,“三世者,谓 据乱世、升平世、太平世,愈改而愈进也 2 ,后来又结合了西方的进化论思想 使之更加系统化,这成为他构建大同世界的根基。其二,他的大同构想,从一开 始便是着眼于全地球的规模而设计,铺陈展开的是世界主义的博大宏图。成立地 球万音院、地球公议院,合公士、养公兵,最终是为了达到“合地球的大同状 态。萧公权先生认为:“在他看来,世界化并不是一种方法上的设计,而是一 种思想上的信念此一信念成为著名的大同书的中心论旨,以及他的社会 思想的指针。 3 1 8 8 5 1 8 8 7 年间康有为完成了实理公法全书和康子内外篇的创作, 之后又在万木草堂畅谈大同之学。他的大同思想也在这一过程中日渐成熟,最终 楼烈宇整理,康南海自编年谱( 外二种) ,中华书局,1 9 9 2 年,第l l 页 2 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上海古籍出版社,2 0 0 0 年,第7 9 页 3 萧公权:康有为思想研究,新星出版社,2 0 0 5 年,第2 9 4 页 l o 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一章中西乌托邦传统及其在近代中国的交汇 促成了大同书的写作。这是一部关于他理想中乌托邦世界的鸿篇巨制,一共 分为十个部分。甲部“入世界观众苦论述人世之苦的种类和根源,阐明为什么 要研究大同问题的原因;乙部“去国界合大地 主要论述战争之惨祸给人类带来 的灾难,从而提出去除国界建立世界公政府的思想;丙部“去级界平民族 论述 阶级压迫和民族压迫的不合理性,极力主张消灭阶级差别和民族差别,使人类真 正进入平等社会;丁部“去种界合人类 着重论述人种同化的问题,在此部分康 有为表现出相当严重的种族歧视思想;戊部“去形界保独立强调了男女平等的 问题,提倡妇女解放;己部“去家界为天民主要论述取消家庭的问题,认为在 太平世中个人小家庭的存在与“天下为公 的社会性质格格不入;庚部“去产界 公生业 强调大同社会必须实行公有制,铲除私有制,带有明显的空想社会主义 色彩;辛部“去乱界治太平 对大同世界的社会政体和社会原则进行了探索,设 想了一系列的管理机构及赏罚措施j 壬部“去类界爱众生”是以佛教慈悲思想为 指导,要求人类进入大同之世必须戒杀爱物;癸部“去苦界爱极乐 对大同世界 中人类的衣食住行之乐乃至灵魂之乐等皆做出大胆设想,列举各种乐境收束全 书。以上十个部分层层递进、相辅相成,以一种内在的严密逻辑关系,从不同的 社会层面对于“大同 的形制架构乃至细枝末节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和论证。 此间值得一提的是美国作家爱德华贝拉米的乌托邦小说回顾( l o o l d n g b a c 捌) 的译介和传入。该书写于1 8 8 8 年,出版三年后即被李提摩太改编介绍 到中国,最初以回头看纪略之名刊登在1 8 9 1 年1 2 月至1 8 9 2 年4 月的万 国公报上,后又由上海广学会出版了单行本百年一觉。书中所述的主 人公韦斯特在沉睡了1 1 3 年之后被重新唤醒,发现身边的世界发生了巨大的变 化。彻底公有化的社会体制使这里和平安定,生活物资丰裕,分配合理,人人各 尽所能,生活愉快。在这个高度发达的社会主义社会里,没有战争和暴力,没有 犯罪和监狱,一切都那么完美和谐。这部书的构思建立在空想社会主义的理论基 础上,对想象中的乌托邦社会进行了细致入微的描写,从经济基础、分配制度、 国家关系、城市规划、妇女解放等各个领域进行了深入广泛的探讨。 这部书显然对于康有为写作大同书产生了不小的影响。尤其是在“庚部: 去产界公生业中,康对于资本主义弊端的评判以及对理想社会中农工商业的设 计,都可以明显看出从百年一觉借镜的痕迹。康有为曾对这部书有如是评价: 第一章中西乌托邦传统及其在近代中国的交汇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美国人所著百年一觉书是大同影子,春秋大小远近若一是大同极功。 1 这句评价恰如其分地概括了大同书中西合璧的思想来源。“大同 这个名称 出自礼记礼运,体现了康有为对儒家经典中乌托邦思想的继承;全书一开 头对各种人类苦难的条分缕析,又让人联系到佛教普度众生的胸怀;而其中提到 的“炼形神仙 之乐,则明显是道教的论调;又因作者与传教士的接触,书中可 见不少基督教的潜移默化之处;除此,西方民主传统、进化论和社会主义思想的 多重影响都可在文本中找到鲜明的印记。正如汤志钧所言:“大同书汲取了孔 子的大同说和耶教、佛教平等等教义,也接受达尔文进化论、柏拉图乌托邦 以及傅立叶、欧文等空想社会主义的影响。2 张灏的分析则从更深的层面指出 康有为的乌托邦思想是“植基于对儒家仁的观念的解释 ,其目的论部分“明 显受了汉代今文经学影响,并“从大乘佛学中带有浓重末世味道的末世 ( b u d d h a k a l p a ) 思想获得灵感”,而他的指向终极未来的线性历史三阶段论“相 当类似于西方的世俗及基督教历史哲学”,“现代西方的进步史观更是不可或缺的 因子”,3 其世界观“融会了来自本土和西方源泉的激进的世界主义和平等主义”, 他关于未来的宏大远景“带上了西方文化模式的强烈印记”4 。 大同书的最终定稿是一部颇具规模之社会空想理论著述,而其中西杂糅 的理论背景使其中的思想益显丰富和纷繁,是晚清中国在西方思潮冲击影响下诞 生的一部样本之作,为后人研究当时西学东渐的思想背景提供了充满张力的空 间。 1 楼烈宇整理,万木草堂口说,中华书局,1 9 8 8 年,第1 3 3 页 2 康有为撰,汤志钧导读,大同书,上海古籍出版社,2 0 0 6 年,第1 6 页 3 张灏:幽暗意识与民主传统,新星出版社,2 0 0 6 年,第2 7 5 - 2 7 6 页 4 张灏:危机中的中国知识分子,新星出版社,2 0 0 6 年,第6 9 7 0 页 1 2 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二章梁启超乌托邦思想之演变 第二章梁启超乌托邦思想之演变 作为康有为的高足弟子,作为清议报、新民丛报的主笔,作为在政治 漩涡中盘桓的民国政府官员,作为潜心于文化学术研究的学者,一直在时代浪潮 中激流勇进的梁启超,其个人生涯可根据不同的生活重心分为前后几个时期,其 思想演变亦复如是。 具体到他的乌托邦思想,笔者认为可以划分为以下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从 师从康有为开始一直到戊戌变法后的两三年,此时他羽翼未丰,各方面思想尽出 于师说,在乌托邦学说方面接受了康有为的大同之义,并对大同思想中的“公羊 三世说运用自如且发扬光大;第二阶段是在戊戌后流亡日本、受到西学充分洗 礼之后的1 9 0 2 年到1 9 0 3 年,这一时期他在政治上倾向激进,醉心于国家主义学 说,大力鼓吹破坏主义、自由主义,革命思想旺盛,在文字创作上亦处于最多产 的时期,表现在乌托邦思想方面,便是创作了中国的第一部政治小说新中国未 来记,小说以从未来某一时刻朝前看的倒叙形式,设想了中国六十年之后的繁 荣情景并初步架构了其达至之途径;第三阶段是他游美归来之后,美国之旅使他 观察到了当时民主制度下的种种社会弊端以及华人社团的自治能力尚不足以满 足建立民主社会的基本要求,他开始对以前提倡的一些思想观点进行反思,政治 上日趋温和理性,开始对于乌托邦主义的浪漫构想以及与之相关联的激进革命论 持谨慎怀疑态度,此后的言论中再无提倡。 2 1 以“三世之义刀进大同 在遇见康有为之前,梁启超走的是一条中国传统读书人的考学仕进之路。自 小他便在祖父、父亲的指导下学习四书五经,“八岁学为文,九岁能缀千言 ,十 二岁即考中秀才,后又治帖括词章及训诂之学,肄业于广州学海堂,十七岁中举。 同年秋天,在陈通甫的引介下,梁启超正式拜康有为为师。在三十自述中, 梁如此描述初见康有为的情形:“先生乃以大海潮音,作狮子吼,取其所挟持之 数百年无用旧学更端驳诘,悉举而摧陷廓清之。这种博大的气势、全新的视野 使梁启超受到前所未有的触动:“自辰入见,自戌始退,冷水浇背,当头一棒, 第二章梁启超乌托邦思想之演变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一旦尽失故垒,惘惘然不知所从事,且惊且喜,且怨且艾,且疑且惧。与通甫联 床,竟夕不能寐。”第二天他又来拜访,康有为“乃教以陆王心学,而并及史学、 西学之梗概,自此,他决意舍去旧学,在求学的道路上,打开了一片崭新的天 地。 在万木草堂,梁启超在康有为的指导下如饥似渴地学习各种新知,康所发明 的大同学说亦引起了他深深的兴趣: 先生时方著公理通、大同学等书,每与通甫商榷,辨析入微,余辄侍 末席,有受听,无问难,盖知其美而不能通其故也。1 一年之后,他终于有资格正式学习大同精义,于是“喜欲狂,锐意谋宣传。 有为谓其非时,然不能禁也。 21 8 9 3 年冬天,梁启超赴东莞讲学,便将其刚刚 所得的大同之义大加发挥。据当时一位听众的日记记载: 梁先生于光绪十九年癸巳东到吾乡讲学,城内墩头街周氏宗祠内,时余才十 七岁,从之游。先生命治公羊学,每发大同义理,余思想为之一变,始知所谓世 界公理、国家思想。3 虽然大同世界的构想出自于康南海,但康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不愿对外发表这 一学说,认为“今方为据乱之世 ,只能言小康,不能言大同,否则会“陷天下 于洪水猛兽 4 。然而这一时期的梁启超对于宣传大同学说却是充满了热情。1 8 9 5 年他结识了后来成为“戊戌六君子 之一的谭嗣同,“嗣同方治王夫之之学,喜 谈名理,谈经济,及交启超,亦盛言大同,运动尤烈。”5 可见任公当时确实是将大同之义当做了救治中国沉疴痼疾的良药,锐意欲将 之推广,尤其是隐涵了民主和社会主义意味的三世之义中的太平之治,更是为其 所神往。任公比康有为的思想更进了一步,“认为与其进小康,不如进大同 6 。 在其同期发表的一系列文章中,对三世之义的推移衍说随处可见。 主张民主政治时,他说: 治天下者有三世:一日多君为政之世,二日一君为政之世,三日民为政之 1 三十自述,饮冰室合集文集之十一,中华书局,1 9 8 9 年版,第1 6 页 2 粱启超:清代学术概论,上海吉籍出版社,2 0 0 0 年,第7 9 页 3 张篁溪日记,转引自丁文江,赵丰田编梁启超年谱长编,上海人民出版社,2 0 0 9 年,第2 l 页 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上海古籍出版社,2 0 0 0 年,第8 2 页 5 同上,第8 4 页 张朋园:梁启超与清季革命,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 0 0 7 年版,第1 2 页 1 4 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二章粱启超鸟托邦思想之演变 世。多君者据乱世之政也,一君者升平世之政也,民者太平世之政也。1 主张以教育开民智时,他说: 吾闻之,春秋之义,据乱世以力胜,升平世智力互胜,太平世以智胜世 界之运,由乱而进于平,胜败之原,由力而趋于智,故言自强于今日,以开民智 为第一义。2 主张变法以因时制宜时,他说: 孔子圣之神也,而后世颂其莫大功德,在作春秋。文成数万,其指数千,有 治据乱世之律法,有治升平世之律法,有治太平世之律法,所以示法之当变,变 而日进也。3 主张以平货齐物之道统筹经济时,他说: 观时变者,商之事也据乱以至升平之事也,若太平世必无是。太平 之世,自有平货齐物之道。 论及“群一与“独的关系时,他说: 据乱世之治,群多以独,太平世之治,群必以群。以独术与独术相遇,尤可 以自存,以独术与群术相遇,其亡可翘足而待也。5 论及“陵人 之恶习时,他说: 吾闻之,春秋之义,以力陵人者,据乱世之政也,若升平世,太平世, 乃无是矣。地球今日之运,已入升平,故陵人之恶风渐消,而天然之公理渐出。 e 论及科举制度的存废问题时,他说: 科举弊政乎? 科举法之最善也。古者世卿,春秋讥之,讥世卿,所以立 科举也。故世卿为据乱世之政,科举为升平世之政。7 对于梁启超来说,三世之义就如同一个可以灵活套用的数学公式,可以以此 来解决各种各样的问题。在这一思想背后,是对于天下大同的升平之世可以按部 就班求而达之的乐观信仰,认为“晚近公理学之盛行,取天下之事物,古人之言 1 论君政民政相嬗之理,饮冰室合集文集之二,第7 页 2 变法通议,饮冰室合集文集之一,第1 4 页 3 论中国宜讲求法律之学,饮冰室合集文集之一,第9 3 页 4 史记货殖列传今义,饮冰室合集文集之二,第3 5 页 5 说群序,饮冰室合集文集之二,第3 页 。戒缠足会叙,饮冰室合集文集之一,第1 2 0 页 7 变法通议,饮冰室合集文集之,第2 l 页 1 5 第二章梁启超乌托邦思想之演变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论,皆将权衡之,度量之,以定其是非,审其可行与不可行。盖地球太平大同之 治,殆将萌芽矣。修1 其于1 8 9 9 年所著的自由书破坏主义一节中,如此盛 赞卢梭之民约论:“呜呼,民约论兮,尚其来东! 大同大同兮,时汝之功! 这一阶段的梁启超对其师的大同说甚为服膺,但也时有“不慊于其师之武断 之处,对其好引纬书“以神秘性说孔子亦不谓然2 。他对大同之学在孔孟苟之 间的传承上有自己的看法: 启超谓孔门之学,后衍为孟子、荀卿两派,苟传小康,孟传大同。汉代经师, 不问为今文家古文家,皆出苟卿( 汪中说) 。二千年间,宗派屡变,壹皆盘旋苟 学肘下,孟学绝而孔学亦衰。于是专以绌荀申孟为标帜,引孟子中诛责“民 贼 、“独夫 、“善战服上刑 、“授田制产”诸义,谓为大同精意所寄。3 在他1 8 9 9 年所著的读孟子界说中,任公明确地表明了自己的观点,认 为“孟子于春秋之中,其所传为大同之义。”又在随后的界说中做了充分的论证 说明:“孟子言义战,为大同之起点。孟子言井田,为大同之纲领。孟 子言性善,为大同之极致。孟子言尧舜,言文王,为大同之名号。孟子 言王霸,即大同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医学影像技术x线试题及答案
- 医疗急救护理知识误服中毒意识障碍等相关试题试卷
- 银行业 面试题及答案
- 非专业生面试题目及答案
- 销售专业试题及答案解析
- 安全专业考试题库及答案
- 燃气专业知识试题及答案
- 教育专业理论试题及答案
- 安徽省九师联盟2026届高三9月开学联考历史(含答案)
- 湖南省永州玉潭高级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数学试题(含解析)
- 家政产康培训
- 22J403-1楼梯栏杆栏板
- 项目整体回购方案模板(3篇)
- 2025秋部编版(2024)八年级上册语文上课课件 第三单元 阅读综合实践
- 法国国家介绍
- 老年人多重用药管理
- 公园的欢乐时光记叙文(10篇)
- 信息储存设备管理制度
- 人防机房管理制度
- 2025年乡村教育发展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 2025年轴流冷却风扇行业深度研究分析报告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