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3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独创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 得的研究成果。据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 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 ( 注:如没有其他需要特别声明的,本栏可空) 或其他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 书使用过的材料。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 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谢意。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孟7 袤娟 签字日期:2 0 0 4 年尹月哕日 剥醛纾事 签字日期:2 0 0 4 年矽月矽日 来经作者、导师同 妇金文公布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出盔堙莲太堂有关保留、使用学位 论文的规定,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 磁盘,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出壅痖范太堂可以将学位 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 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 后适用本授权书)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班踊 签字日期:2 0 0 4 年月刁日 学位论文作者毕业后去向 工作单位: 通讯地址: 电话 邮编 中文摘要 中国人对“圊”的认识早在人类的发轫之初便产生了。华夏初民怀着对未知 世界的好奇、对日月天地的崇拜,开始了探索与发掘的时代,形成了对圆初步的 意识。自此以后,历代思想家、哲学家、艺术家都对“圆”予以极大的关注。这 样,“圆美”意识便逐渐渗透到中国人的思维结构、精神领域,潜移默化地左右着 人们的思想、行为方式,成为华夏民族文化心理积淀的一个重要部分。 直至今日,“圆”仍是一个重要的命题,它与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世界观、 人生观等具有非常密切的关系,揭示了华夏民族文化心理中生生不息、周流运转 的宇宙生命运动形态,体现了中国艺术对圆融境界的不懈追求。这种发展变易、 追求圆备的精神正是我们的文艺学、美学研究所需要的。 本文写作按照由现象到本质、历时与共时结合的逻辑顺序展开,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是对中国古代圆美观的内涵阐释及其产生、发展过程的历史追溯。 在艺术美学中,“圆美”的内涵特征主要表现为形式的和谐性、气韵的流动性及意 境的浑厚性三方面。从纵向角度考察,原始社会至魏晋以前是圆美观形成的萌芽 阶段,中国古人从对天地日月的认识中产生了对“圆”的最初意识;魏晋南北朝 是圆美观的发展阶段,人们受“圆道”观念影响开始从文学艺术角度谈论“圆美” 问题,“圆”成为论艺的一种审美标准;唐宋至明清是圆美观的成熟阶段,谈论“圆 美”的文人与日增多,并逐渐扩展到诗词、绘画、书法、音乐等领域。 第二部分从横向角度分别阐述了古代圆美观在传统艺术中的表现,涉及到诗 文、小说、音乐、舞蹈、戏曲、书法、绘画等艺术样式,系统阐明了中国古人在 不同领域对“圆美”观念的重视并将“圆”作为品评艺术的重要美学标准之。 第三部分深入挖掘了传统圆美观念形成发展的文化哲学基础。其中,周易 太极哲学思想为圆美观的形成发展起到了功不可没的作用。由周易宇宙圆道 运转观念衍发出来,形成了中国传统的圆形思维方式、宇宙观,为美学中的圆美 观打下了基础。同时,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道、佛三家思想与圆美观发展有密 切关联。无论是儒家的“中庸”、“中和”思想,还是道家的道圆”、“和合”思 想,抑或是佛家的“理圆”、“圆融”观念都与圆美有相通之处。 最后一部分则总结了中国传统圆美观的当代意义。“圆”不只是古代美学的一 个研究范畴,直至今日仍具有巨大的研究价值。“圆美”思想与中国人传统的圆形 思维方式、宇宙观、时空观息息相关,揭示出华夏民族运转不息、生机盎然的艺 术生命精神及文化心理中对和谐:美好、圆满之境的理想追求。就目前文艺理论、 美学研究的趋势而言,对“圆”的追求也契合当代研究方式走向兼取百家、融会 圆通的方向。走入不断上升、发展的圆美之境,是我们艺术追求的宏伟目标。 关键词;圆;太极;中和;道圆;圆融 分类号: i o l a b s t r a c t c h i n e s e p e o p l e h a v ek n o w n “c i r c l e ”a tt h eb e g i n n i n go f h u m a n sh i s t o r y w i t ht h e c u r i o s i t ya n dw o r s h i p o ft h et l n k n o w nw o r l d ,c h i n e s ea n c i e n t p e o p l ee n t e r e d t h et i m eo f e x p l o r a t i o na n df o r m e dt h ep r i m a r yc o n s c i o u s n e s so f “c i r c l e ”t h u s ,t h ec o n s c i o u s n e s s o f t h e b e a u t y o fc i r c l e ”i s g r a d u a l l y i n f i l t r a t e di n t oc h i n e s ep e o p l e s t h i n k i n g s t r u c t u r e sa n ds p i r i t u a lf i e l d s ,a n di th a si m p e r c e p t i b l ei n f l u e n c eo np e o p l e sw a y so f t h i n k i n ga n da c t i o n s i th a sb e c o m ea ni m p o r t a n tp a r to f c h i n e s ec u l t u r a lp s y c h o l o g i c a l d e p o s i t 。 u n t i ln o w , c i r c l e ”r e m a i n st ob ea ni m p o r t a n ta c a d e m i cp r o b l e m i th a sv e r yc l o s e r e l a t i o n st oc h i n e s et r a d i t i o n a lt h i n k i n g - m o d e ,o u t l o o ko nt h ew o r l da n d l i f e ,e l c a l s o , i tr e v e a l st h em o v a b l ef o r m so fu n i v e r s a ll i v e s ,a n dp r e s e n t sc h i n e s e p e o p l e sp u r s u i to f s m o o t h l yi n t e g r a t e dw o r l d t h i s i sj u s tw h a tw en e e dn o w t h ef u l ld i s s e r t a t i o ni sd i v i d e di n t of o u r p a r t s t h ef i r s tp a r ti st h ec o n n o t a t i o n so fc h i n e s ea n c i e n tc o n c e p to n t h eb e a u t yo f c i r c l e ”a n dt h eh i s t o r yo fi t sb i r t ha n d d e v e l o p m e n t i n t h ef i e l d so f a r t ,i t sc o n n o t a t i o n s p r e s e n tt h eh a r m o n yo ff o r m s ,t h em o b i l i t yo fq ia n dr h y m e ,a n dt h et h i c k n e s so f a r t i s t i cw o r l d a st oi t s h i s t o r y , i t ss p r o u t i n gs t a g ei sb e f o r et h en o r t ha n ds o u t h d y n a s t i e s c h i n e s ea n c i e n tp e o p l eh a dt h ef i r s tc o n s c i o u s n e s so f “c i r c l e f r o mt h e i r u n d e r s t a n d i n go ft h ew o r l d i t sd e v e l o p i n gs t a g ei st h en o r t ha n ds o u t hd y n a s t i e s p e o p l eb e g a n t os t u d yi tf r o mt h ea n g l eo f l i t e r a r ya r t i t sm a t u r es t a g ei sf r o mt a n ga n d s o n gd y n a s t i e st om i n ga n dq i n gd y n a s t i e s m o r ea n dm o r el i t e r a t id i s c u s s e di t ,a n di t s r a n g ew a se x p a n d e dt op o e ma n dc i ,p a i n t i n g ,c a l l i g r a p h y , m u s i c ,a n ds oo n t h es e c o n dp a ni st h ep r e s e n t a t i o no fc h i n e s ea n c i e n ta e s t h e r i c v i e w p o i n t so f c i r c l ei nt r a d i t i o n a la r t :i t sf i e l d si n v o l v ep o e m ,c i ,p r o s e ,f i c t i o n ,m u s i c ,d a n c e , t r a d i t i o n a lo p e r a ,c a l l i g r a p h ya n dp a i n t i n g i t e x p o u n d ss y s t e m m i c a l l yt h a tc h i n e s e a n c i e n tp e o p l ep a i dm u c ha t t e n t i o nt o t h eb e a u t yo fc i r c l e ”f r o md i f f e r e n tf i e l d s ,a n d r e g a r d e d “c i r c l e ”a so n eo f t h ei m p o r t a n t a e s t h e t i cs t a n d a r d s t h et h i r d p a r t i st h e p h i l o s o p h i c a l a n dc u l t u r a lb a s i so ft r a d i t i o n a la e s t h e t i c v i e w p o i n t so fc i r c l e f i r s to fa l l , t h eb o o ko fc h a n g e sh a sa l li m p o r t a n te f f e c to ni t s f o r m a t i o na n dd e v e l o p m e n t w h a t m o r e ,s o m et r a d i t i o n a lc u l t u r a l v i e w p o i n t s o f c o n f u c i a n i s m ,d a o i s ma n db u d d h i s ma l s oh a v ec l o s er e l a t i o nt oi t sd e v e l o p m e n t , t h el a s t p a r t s u m m a r i z e st h e c o n t e m p o r a r ym e a n i n g o fc h i n e s et r a d i t i o n a l a e s t h e t i c v i e w p o i n t so fc i r c l e “c i r c l e ”i sn o tj u s to n ec a t e g o r yi nt h er e s e a r c ho f a n c i e n ta e s t h e t i c s i ts t i l lh a s g r e a t v a l u eo f 、r e s e a r c hu n t i l t o d a y t h e a e s t h e t i c v i e w p o i n t so fc i r c l ea r ec l o s e l yl i n k e dt ot r a d i t i o n a lc i r c u l a rt h i n k i n g m o d e ,o u t l o o ko n 2 t h ew o r l d ,t i m ea n ds p a c e ,r e v e a lt h em o v a b l ea n dl i v e l ys p i h to fc h i n e s ea r t i s t i cl i r e a n dc h i n e s e p e o p l e si d e a lp u r s u i to f t h ew o r l do f h a r m o n y ,f i n e n e s sa n dp e r f e c t i o n a s f a ra st h et r e n do ft h er e s e a r c ho fl i t e r a r yt h e o r i e sa n da e s t h e t i c si s c o n c e r n e d ,t h e p u r s u i to f “c i r c l e i st a l l i e dw i t ht h ed i r e c t i o no fb l e n da n dp e r m e a t i o no f c o n t e m p o r a r y w a y so f r e s e a r c h i naw o r d ,e n t e r i n gaw o r l d o f r i s i n ga n dd e v e l o p i n ga e s t h e t i cc i r c l ei s t h eg r a n d t a r g e to f o u ra r t k e yw o r d s :c i r c l e ;t a i j i ;m o d e r a t i o n ;c i r c l eo f d a o ;s m o o t h b l e n d i n g c a t e g o r y n u m b e r :i o l 3 中国古代美学中的“圆美”观 前言 在地球上,无论是水池中落下的几点雨滴,还是平静湖面投下的几粒鹅卵石, 都会形成一组组美丽的圆形涟漪;当一个人航海时站在船尾眺望,则能见到地平 线呈现为一个巨大的圆弧;天气晴朗的夜晚,璀璨群星环绕下的是一轮或如弓或 如盘的皎月世间的圆形事物不计其数,可谓月落万川,处处皆圆。圆本身具 有的平滑、柔润、流畅的特性便具有极大的魅力。当入们欣赏圆形物体时,由于 圆中的每一点都处于不同的位置,人的视觉不会局限在一个固定点上,而要不断 她变换角度和方位,将观察点不断移向耨的位置,从而不断获得新鲜的美感。 在西方,早在古希腊时期,毕达哥拉斯学派就提出,“一切立体图形中最美的 是球形,一切平面图形中最美的是圆形”。但这只是强调了“圆”作为几何图形 的形式美的因素,而且此旬旨在说明“数的和谐”理论,还未将“圆美”放入一 个重心的位置。毕派认为,世界的本原是数,任何事物与现象都体现着某种数学 关系;整个宇宙就是数的关系的和谐系统。从数理( 几何) 逻辑分析出发,球形、 圆形各部分极为对称,具有最恰当的比例,能充分体现出数量关系的和谐因而 是最美的。另外,据罗素在西方哲学史中介绍,恩培多克勒认为物质世界是 一个球,处于无穷的循环之中,钱钟书印证“譬若圆然阿街作注,考是说所 由来,上溯至恩培多克勒”“:柏拉图也认为世界“是旋转的,因为圆的运动是最 完美的”。1 。可见古希腊哲学家对“球”、“圆”也是比较关注的。但就整个古 代史而言,西方对“圆”的研究无论从重视的程度还是从影璃钓广度与深度都还 远远比不上中国。在中国的文化传统中,“圆”具有独特的意义和地位。“圆”首 先是一种哲学观念。由于对“天”的崇拜及“天道圜”的观念,华夏古人逐澈形 成了一种特有的圆( 圆) 形思维方式及宇宙观。这种圆道观在中国具有悠久深厚 的历史,深深濡染了华夏文化、心理的每一层面。直至今日。我们在考察华夏几 千年来的文明成果时,不能不与之相关联。我们在进行审美思考和艺术创造时, 也不由自主地受其影响。由于这种观念的根深蒂固对于源远流长的中国古代艺 术来说,对“圆”的崇尚与追求在不同时期、不同领域都有所体现,于是,“圆” 由哲学观发展到美学观范围,成为一种美的表现,成为艺术的一大审美法则。“以 圆为美”成为中国古代美学的一大特点。因此,我们对“圆”进行艺术考察和美 学研究就显得尤为必要。 就研究情况来看学术界对中国古代“敛圆为美”的思想已经有所关注,像 钱钟书先生就曾在谈艺录及管锥编中谈到“圆”的问题,目前也有学者 对几种典型的艺术门类如戏曲中的“圆美”进行过论述。但是,对中国古 弋“圆 美观”的发展历程及各种艺术形式中的圆美表现进行系统梳理的还尚为罕见,对 4 艺术“圆美”追求的文化哲学根基进行深入细致挖掘的也还毕竟是少数。鉴于此, 本人试从研究的这些薄弱环节入手,力求对中国古代圆美观这一重大问题进行纵 向与横向、现象与本质的探讨。 一、中国古代“圆美”观的内涵特征及历史演进 ( 一)中国古代“圆美”观的内涵特征: 从美学上讲,“圆”包含外在形式层与抽象意蕴层双重内涵。从形式角度考 察,圆由曲线构成,呈3 6 0 0 ,本身的物理特性使其带有光滑、柔润、平和等意味。 在华夏文明的早期,人们制造工具时大多偏重于“圆”的这种形式美因素,后来 则普遍地将“圆”与天联系起来,将“圆”乃至圆形器物、图案看作天、神灵的 象征,使其带有浓厚的宇宙之气。“天道圜( 圆) ”的观念在人们心中逐渐根深蒂 固。古字“圆”与“圜”相通。广雅- 释诂中云:“鼠,圆也,”“圜”在许慎 的说文中就被解释为“天体”,段玉裁曾注:“许言天体亦谓其体一气循环, 无终无始。非谓其形浑圆也。”天体的运行是循环往复的,可见圆具有运动流转的 特性。墨子闲诂中曾有:“国界至中心,作直线俱等。”“圆自其圆心到圆周任 何一点的距离都相等,以任何一条直径为中轴都对称,这使它带有了适度、和谐、 均衡的意义。同时,说文中又言:“圆,圜,全也,从口员声。”王筠也说:“圆 非与方对之圜,乃是圆全无缺陷也。”吕氏春秋审时曰:“是以得时之禾 其粟圆而薄糠。”4 3 高诱注:“圆,丰满也。”由此可见“圆”又具有周全、饱满、 充盈之意。 在华夏文明的发展过程中,古人逐渐将“圆”抽象化、象征化并引入艺术领 域。在艺术中,圆由本身的形式特征过渡到内容( 意义) 领域,表征着艺术整体 的流动、圆润、和谐、备足等。具体而言,在艺术领域,历代艺术创作者和理论 家追求的圆美主要有以下几种内涵特征: 一是选材、语词、技法、声律、运笔、动作、结构诸方面搭配的恰当、和谐, 可称之为“形式圆”。这是形成艺术整体最基本的因素;没有这些基础因素的谐和, 便难以上升到更高境地的圆美。从构思入手,思虑的精巧圆熟、选材的恰当是必 不可少的。语词的选用应该精当且富有新意,能够给人以“状溢目前”之生动感。 技法的运用要娴熟而自然,运笔时圆润畅通。舞台表演动作具有回旋美感。声律 方面则更要求和谐悦耳,音节搭配得当,富有律动感。 二是艺术作品整体的气韵流动性和生命气息,可称之为“流动圆”。“圆转”、 “圆活”、“圆通”是其同谓语,指作品不是僵死的器物,而是富有生命的机体, 充分显现宇宙天地运行的生生不已。传统阴阳二气的旋转互生充溢于作品中,使 作品带有了流转圆活之气,无论是开合、张驰、起落、刚柔、藏露、疏密、主宾、 奇正、明暗、远近诸种关联,在作品中都能贯通自由,交枢为用,相得益彰。艺 术的生命结构被连贯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一个气脉通畅的圆。正如清代何绍基所 言:“落笔要面面圆,字字圆,所谓圆者,非专讲格调也。一在理,一在气n 理何 以圆:文以载道,或大悖于理,或微碍于理,便于理不圆。气何以圆:直起直落 可也,旁起旁落可也,千回百转可也,一戛即止亦可也,气贯其中则圆。”。 三是艺术作品境界的浑融圆足、超以象外,可称之为“意境圆”。这是一种抽 象、无形的圆,也是作品精神意义上的圆。杨廷芝二十四诗品浅解中评“雄 浑”一品日:“超以象外,至大不可限制;得其环中,理之圆足,混成无缺,如太 极然。”这种圆表现为艺术作品内容与形式统一,周各具足,超旷远逸,虚实相问, 意义浑大无际,包容无限,从而体现出大道、至理的浑全渊深、森罗万象使欣 赏者也能自觉超越一切,进入一个物我合一、圆融无碍的神妙世界。这种境界圆 足玄妙,内充外腓,乃是一种大圆之圆,是艺术生命之最高境界;它于有限中显 示无限,于无限中包孕天地生命,正如宗白华所言为“最高灵境的启示”层”1 。这 种形而上的圆境,向无限空间拓展延伸,又占据时间的长河,化为永恒的生存符 码,成为华夏文化精神的独特审美境界。 总之,我国传统的“圆美”观是一种重视各因素的和谐、重视整体间的灵动 圆活、重视境界的圆满具足的观念。 ( - - )中国古代“圆美”观的历史演进: “圆”的概念的产生,最初可以追溯到人类社会的初始阶段。中国古人对团 的认识最初和“天”紧密联系,并建立了最早的圆道宇宙观。魏晋南北朝阶段文 人才开始自觉地从文学艺术角度审视“圆美”,将之作为论文的审美标准,自此以 后,“以圆为美”成为中国文人滓津乐道的一个重要话题。具体讲,中国传统圆美 观的形成发展经历了以下几个时期: 1 、魏晋以前“圆美”观产生的荫芽期: 在这一时期,华夏先民初步形成了一种天圆观念及圆道意识。 远古时代,中国古人从对自然界中日出月落、昼夜更替、四季往复的观察中 认识了“圆”,形成了最早的“天圆”观念,由于先天的地理条件,中国自古便是 一个农耕大国。对于完全昕命于自然界的先民们来说,天气的或阴或晴、雨雪风 霜等直接关系到农业收成的好坏。于是,“天”成为主宰人类生存的神灵,成为他 们顶礼膜拜的对象。而在他们看来,天的轮廓是圆的。早期的“盖天说”认为, 天就像一个巨大的圆形器皿一样倒扣在地上。“浑天说”则认为天地之体形状如同 鸟卵,天包子地外,如同蛋壳裹黄。张德就在浑天仪注中谈郅,“浑天如鸡子, 地如鸡中黄,孤居于天内,天大而地小。天转如车毂之运也。”h 天圊地方” 6 的观念在古人心中逐渐根深蒂固。虽然古人也时常提到“地方”的观念,但在他 们的思想意识中,“地”就在身边,与之非常亲近、熟悉;而天距离他们非常遥远, 显得神秘莫测。从心理学角度讲,神秘的事物往往令人心生敬畏。系辞上日: “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于是,天对应着阳,为男,为 夫,为父,为君;地对应着阴,为女,为妇,为母,为臣。“天”的地位始终是远 远大于“地”的。因此,“天圆”观念在古人心中要重于“地方”观念,这也正是 本文在这里重点探讨“圆”而非“方”的原因之一。甲骨文中的“天”字,通常 的写法是在人的头顶上顶着一个圆点或圆圈,这是有记载的天圆之说的较早的证 据。原始的丁村人、山顶洞人制造的石器、骨器逐渐由粗糙的不规则状到光滑的 球状、环状,表明早期的人类已经对圆美有了形式上的追求。太平御览曾引风 俗通:“女娲抟黄土作入”“。这里的“抟”是指“以手圜之也”( 说文) ,也就 是把黄土抟成圆形。 先秦时期,诸子们虽然各自追求的理想不同,但他们的思想中都或多或少有 一种圆道意识。尚书大传曰:“三五之治,如环之无端,水之胜火。”苟子讲: “始则终,终则始,若环之无端也。”“”儒家有经典著作论语,皇侃曾在论 语义疏叙中释其名日:“伦者轮也。言此书义旨周备、圆转无穷,如车之轮也”, 并援引晋代蔡谟论语注说:“故蔡公为此书为圆通之喻云。物有大而不普小而 兼通者,譬如巨镜百寻,所照必偏:明珠一寸,鉴包六合,以蔡公斯喻,故言论 语小而圆通,有如明珠” 1 ” 到了秦汉阶段,由吕不韦及门客等编纂的吕氏春秋中专列圆道篇, 为后人建立圆美观打下了牢固的基础。而大乐篇以圜道观念说明了音乐的起 源:“音乐之所由来者远矣。生予度量,本于太一。天地车轮,终则复始,极 则复反,莫不咸当。“”1 除此之外,在淮南子中,同样表达了宇宙为圆的思想。 如淮南子原道训曰:“( 天) 轮转而无废,水流而不止,钧旋毂转,周而复 匝。”。”这里是说,宇宙就像一个旋转的圆轮,转动不息。精神训一篇中也有: “终始若环,莫得其伦,此精神之所以能登假于道也”“。主术训日;“智欲 圆者,环复转运,终始无端,旁流四达,渊泉而不竭,万物并兴,莫不响应也。” ”此外,西汉时期司马迁创作的史记,也强调在内在因素的推动下,历史的发 展呈周而复始的圆环状。如u t , 书第四历书中曰:“盖三王之正若循环,穷则 反本。”“八书第五天官书则云:“夫天运,三十岁- - d , 变,百年中变,五 百载大变;三大变一纪,三纪而大备。此其大数也。”“”司马迁认为,四千五百年 ( 三纪) 为一个大循环,历史的命运就在这样个圆形轨道中运行。在八书第 八平准书中,司马迁论述了“物盛则衰,衰则变”的圆道观。例如,在秦朝 统一中国之初,天下安定,万事兴盛;然而不久后,由于秦未能及时调整各项政 策,导致败亡:“海内之士耕不足稂饷,妇女纺织不足衣服,古者尝竭天下之资财 以奉其上,犹自以为不足也。无故异之,事势之流,相激使然,何足怪焉。”“w 在 这种情况下,汉朝吸取教训,再次形成繁荣昌盛的局面:“汉兴七十余年之间,国 家无事,非遇水旱之灾,民则人给家足,都鄙糜庚皆满,而府库余货财。”“”然雨 汉朝不久也开始暴露弊端,居官者腐败奢侈,役财骄溢,兼并豪党,毫无限度a 这样,“物盛则衰”的规律又再次显现出来。这种盛衰交替循环的历史观无疑是传 统圆形意识的产物。 2 、魏晋南北朝“圆美”观的形成发展期: 到了魏晋南北朝阶段,宇宙观中的“圆道”观逐渐渗入艺术思维,文人开始 从诗文的角度谈论“以圆为美”的特点,表现出对“圆美”的自觉的追求,这标 志着华夏“圆美观”上升到一个新的阶段。 有资料记载的较早在文论著作中提到“圆”的是晋代的陆机。他在文赋 中谈到:“虽离方而遁圆,期穷形而尽相。”。”钱钟书先生曾在谈艺录中引用 这句话,又在管锥编里作了发挥:一离方圆以穷形相酃不围陈规,力破余 地”。“,不过,这里提“圆”还只是与“方”并举,代指规矩,还没有将“圆美” 列入艺术追求的目标。 南齐作家谢胱,则将“圆”作为一种审美标准来论诗,这是圆美观形成阶段 的一项突破。南史王昙首传附王筠传中记载沈约夸赞王志的儿子王筠时 引谢胱语:“( 沈约) 又于御筵谓王志日:贤弟子文章之美,可谓后来独步,谢 胱常见语云:好诗圆美流转如弹丸,近见其教首,方知此言为贵。”“2 3 可见,谢 膦和沈约都将音调婉转、字句流畅的诗歌看作如同旋转光润的的弹丸般,堪称 “圆美”佳作。这也许是文学作品中第一次提到“圆美”二字的文字。自此,“珠”、 “弹”、“丸”等圆形的事物也成为文人品评诗文音乐的常用譬喻。 有学者认为,真正确立“圆”在文论史上地位的当属齐梁之际刘勰的文心 雕龙o ”。在文心雕龙中,“圆”字出现1 7 次。如果再将与“圆”类似的“圜”、 “环”、“周”等算上,那远不止于此。刘勰将圆形观念运用于各种文体的创作与 批评鉴赏的研究中,充分阐发了以圆为美的思想。具体说来,他的圆美观表现于 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作品的声律圆润性。声律的圆润和谐能够造成一种回环荡漾的美感。 这种“声圆”美体现为诗文平仄搭配,运用归声押韵等手段使声音抑扬顿挫、韵 律和谐。声律专门探讨了文章的声韵美:“左碍而寻右,末滞而讨前,则声转 于吻,玲玲如振玉:辞靡于耳,累累如贯珠矣”1 ,谈优美的声音如振动玉器, 如连贯的圆珠;“凡切韵之动,势若转圜”o “,说的是声韵之荚如同转动的圆圆。 其次,作品的圆活流动性。圆的特性之一是带有运动感,作品的意境也应该像圆 一样具有流动变化之美。这种“圆转”、“圆活”体现出一种运转不息的生命精神。 中国艺术一向重视生机盎然、活泼灵动,如徐复观所言:“将气韵生动一语中生动 的观念,直接接合于生意或生气之上,便将作者的精神,立刻带进到自然生命之 8 中,迫使作者必须将自己的精神,与无限的自然生命、精神相融合、鼓荡”“。文 心雕龙亦以“圆”的运动性来谈论作品的活跃流动之美。如定势有:“圆者 规体,其势也自转”“”,这里谈到文章的体势具有圆转的一面。最后,作品的圆 备浑厚性。文心雕龙对此论述最为详尽。圆备之美要求诗文的内容与形式浑融 为一,整体上完整周各,意蕴丰富,境界浑厚。钱钟书先生说:“余按彦和文心, 亦偶有思转自圆、骨采未圆等语。乃知圆者,词意周妥、完善无缺之 谓,非仅音节调顺,字句光致而已。”1 刘勰曾在熔裁中谈到选材时要“首尾 圆台,条贯统序”。“,即使遇到好的素材,为了文章的统一,也要割舍开来;丽 辞谈如果文章缺乏异采,碌碌平庸,魁难以引起读者的注意,“必佼理圆事密, 联璧其章,迭用奇偶,节以杂佩,乃其贵耳“州;知音从鉴赏的角度出发,要 求鉴赏者从“位体”、“置辞”、“通变”、“奇正”、“事义”、“宫商”等全面地考察 作品,不拘于个人喜恶,同时要有亲身的创作和批评实践的体验,达到圆照:“凡 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干剑而后识器;故圆照之象,务先博观。”n ” 从以上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出,刘勰极为强调文章的圆润、圆活与圆备,倡导 圆浑完满的境界,确立了“圆美”观在文论史上的重要地位。 3 、唐宋至明清“圆美“观的成熟期: 到了唐宋至以后各代,谈论“圆美”的文人开始与日增多,并由文学逐渐扩 展到其他艺术领域。“以圃为美”真正成为中国古代美学中的一个重要话题。 例如,唐代张怀瑾谈论书法时说:“书亦须用圆转,顺其天理,若辄成棱角, 是乃病也,岂日力哉! ”而自居易称赞诗篇音律上的悦耳动听、诗篇的琅琅上口 是“清坚如敲玉,深圆似转簧”( 题周家歌者诗) 。在求玄珠一文中,自居 易描绘了玄珠的圆美,从神的方面歌咏了“圆”的情致,并将圆美提高到玄的哲 理境界:“察之无形,谓其有而非有;应之有信,为其无而非无。故立喻比夫至宝, 强名为之玄珠。名不徒尔,喻必有以。以不凝滞为圆,以无瑕疵为美。”。3 3 司空图 也非常重视艺术的流动圆转之美,其二十四诗品形象地描绘出诗歌二十四种 优美的风格,显现出诗歌艺术形式的多姿多彩,他在“雄浑”一品中谈到“超以 象外。得其环中”。“,重视刹那间见永恒的合一,重视主体自我超越时的圆满具 足。杨廷芝称“诗品首以雄浑起,统冒全篇,是无极而太极也。”( 二十 四诗品浅解) 这种对“象”、“形”的超越,显示出对圆浑充实、恢宏博大的大美 境界的追求。最后一品“流动”,则提倡意境的流动变化:“若纳水蓿,如转丸珠, 夫岂可道? 假体如愚。荒荒坤轴,悠悠天枢,载要其端,载同其符。超超神明, 返返冥无,来往干载,是之谓乎。”o ”“水鞘”、“丸珠”是圆动的代码,也是永恒 的流动生命。这里以“辖”、“珠”的转动为喻,髫在说明文章糖髓的生气盎然、 流动变化,体现了生命的流转圆活和万物生生不息、圆转不穷的天地精神。唐代 张志和云:“无自而然,自然之源。无造而化,造化之端。廓然悫然,其形团圆。” 9 ( 空洞歌) 在这里,所谓“无自而然”、“无造而化”是指世界的本原,其显现 形态为圆。他的思想中很显然受传统太极宇宙观的影响。在宋代,苏轼讲“新诗 如弹丸”( 次韵答王巩) ;陆游评八幅龙湫图日:“君看此图凡几笔,一一圆 劲和秋莼”( 陆游全集二十) ,从笔力、笔姿和意态等不同层面作出圆的价值判 断。曾几日:“今晨出数篇,秀色若可餐。清妍梅着雪,圆美珠走盘。”( 茶山集 卷一赠空上人) 严羽提出“下字贵响,造语贵圆”o 。可见,许多文人都是以 珠圆玉润为最上。这首先要求炼字炼句,字字精练,遣词得当,畅通无滞,造语 方佳,穷巧极妙,圆美流转。 在元代,方回提出了“圆熟”之说。其实“圆熟”一语直接来自宋代梅尧臣, 其和晏相诗云:“因今适性情,稍欲到平淡。苦词未圆熟,刺口剧菱芡。圆 熟”是他诗词创作追求的目标。方回则在梅圣俞晓批中评论日:“圣俞( 即梅 尧臣) 诗淡而有味。此亦信手拈来,自然圆熟”“”。方回在张泽民梅花二十首 批中也谈到:“不以格高为贵而专尚风韵,噩i j 必以熟为贵。熟也者,非腐烂陈故之 熟,取其左右逢源是也。”。”总结方回的“圆熟”,指的是诗文的自然流畅、圆活 妥帖、技法精熟。要达到这种效果,非一日之功也。 明清两际以圆论艺者更是数不胜数。明王世贞艺苑卮言卷三_ 中就曾用“清 澈圆丽”来评价曹植的洛神赋。明代李东阳麓堂诗话云:“律诗起承转台, 不为无法,但不可泥,泥于法而为之,则撑住对待,四方八角无圆活生动之意。” 他借此批评律诗创作方面拘于规章法度、缺乏创新的弊端,从而阐明文学艺术流 动变化美的重要。明代书法家赵宦光谈到笔势之圆:“圆者,用笔盘旋空中作势是 也;圆出臂腕字之筋也。书贵圆活;圆活者,书之态度流丽也。”。”徐上瀛溪 山琴况说:“宛转动荡,无滞无碍,不少不多,谓之恰好,谓之圆。”“天然之妙, 犹若水滴荷心,不能定拟,神哉圆乎! 川”3 这种“圆”是一种生机流动、自由浑化、 融洽和谐的圆,是艺术美的至高境界。李廷机也以“圆”论艺境的浑成,贬斥“方” 的死守成法:“行文者总不越规矩二字,规取其圆,矩取其方。故文艺中有著实精 发核事切理者,此矩处也:有水月镜花,浑融周匝,不露色相者,此规处也。今 操觚家负奇者,大率矩多而规少,故文义方而不圆”。( 举业琐言) 清代张英曾 以“圆”为美之极致:“天体至圆,万物做到极精妙者,无有不圆。圣人之至德, 古今之至文、法帖,以及一艺一术,必极圆而后登峰造极。”( 聪训斋语卷上) 此外,清代况周颐崇尚的是“神圆”之境,其蕙风词话卷一言:“词中转折宜 圆。笔圆,下乘也;意圆,中乘也;神圆,上乘也。”“由“笔圆”到“意圆”再 到“神圆”,需要打破法度,讲求活法,有自己的创新,并将全心鼍入艺术生命之 中,这样才能达到臻于完美的神圆境地。 二、中国传统艺术的“圆美”表现 0 圆的运动是艺术的,艺术是美的。对于源远流长而自成体系的华夏文明来说, “圆”昭示着一种美,一种审美心理结构,一种民族文化精神。以圆为美的观念 早己渗透到中国传统文化的血脉之中。大圆之美作为宇宙观、人生观在美学中的 衍射,不能不在中国传统艺术中有所表现。 ( 一) 诗文: 古代有许多文论家都喜欢用圆美来评价诗文创作的水平和风格。这里的“圆美” 既有对音色润泽、形式和谐的重视,也有对情感充实、意境浑融的偏爱。如杨万 里的诗就被方回评为“浑成圆足”。宋代罗大经称赞欧阳修诗文圆活无端,一洗西 昆体堆砌典故、内容贫乏的文风:“( 欧阳修) 作四六,便一洗昆体,圆活有理致。” ( 鹤林玉露丙编卷二) 。而明代胡应麟推崇唐诗:“唐人律调,清圆秀朗。”“” 因此,他们极力推举诗文之“圆”。元好问编中州集曾记载张建语,谓:“作 诗不论长篇短韵,须要词理具足,不欠不余。如荷上洒水,散为露珠,大者如豆, 小者如粟,细者如尘,一一看之,无不圆成。“”3 苏籀曾记载苏辙言:“余少作文, 要使心如旋床,大事大圆成,小事小圆转,每旬如圆珠。”4 1 王士祯言:“艨胧萌 坼,情之来也:明隽清圆,词之藻也。”“8 韵律性是诗词的独特之处,它会造成一种回环美感。这种韵律性体现在形式 与内容两方面:形式方面主要指节奏、押韵、平仄、对仗等因素:内容方面则表 现为情、思、意的起伏变化,即情感内动。在中国“以圆为美”观的浸润下,传 统诗词创作往往力求在表现手法上随物赋形,音律情感互衬圆融,结构疏密相间。 像朝发自帝城:“朝辞自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 已过万重山。”轻舟行进的迅捷与山间猿啼的余音交错,走处有留,急处有缓。该 诗摇曳多姿,外在形式节奏与内在感情节奏搭配得当,显得层峰跌宕、圆转流畅。 再看一首相传为李白所作的菩萨蛮:“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带伤心碧。瞑 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 长亭更短亭。” 这首词写一位旅客在征途之中,身处一片烟云弥漫、暮色苍茫的景境。那种在十 里五里、长亭短亭间潜藏的如烟似织、割舍不断的空寞、惆怅情绪和思乡的心切 相对应,使该词显得委婉圆转,富有极大的感染力。这与此词采用的连绵不绝、 轻徐舒缓的音律节奏有关。此词两句一韵,共四次转韵。当仄韵转换成平韵时, 词的情调也由紧促向低缓转化,造成一种缠绕回旋的抒情氛围。这种转换与隋感 自然协调,显得圆融无碍。这是一种情感、用词、音韵环环相谐的“圆”。 还有一些诗词的语言修辞,有意呈节奏复沓、回环往复之态。如诗经,其 韵律、章法结构变化而有序,前后呼应形成周期性循环,造成一种和谐平衡的圆 美。许多章节采用重叠复沓的形式,反复叠唱,由于韵脚在一定位置有规律地反 复出现,给人以绵延又淋漓的美感。如苯莒:“采采苯莒,薄言采之。采采苯 莒,薄言撷之。”还有,双声、叠韵、叠字的运用,也使音律产生交错圆润的效 果,给人声音悠扬回环之感。此外,回文诗、回环修辞也是圆美的典型表现。回 文诗字字相回,无论顺读、倒读都可成文。宋代苏轼写了许多回文诗,如菩萨 蛮前两旬:“峤南江浅红梅小,小梅浅江江南峤。”第二旬恰是第一句的倒读形 式。广东茂名市观山寺石壁上刻有一首古回文诗,无论顺读倒读都是一首绝妙的 渔舟唱晚七律诗:“悠悠绿水傍林偎,日落观山四壁回。幽林古寺孤明月,冷井寒 泉碧映台。鸥飞满浦渔舟冷,鹤伴闲亭仙客来。游径踏花堙上走,流溪远棹一篷 开。”在我们习惯于顺向的信息传递方式之时,回文诗却冲破了习惯的樊篱,使 语言信息又逆向传递一次,形成了整饬又回环的结构、谐和的韵律。与此类似, 回环修辞是一种首尾钩接的修辞模式,能给人以回抱往复之趣。如诗经- 关雎: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刘希夷代悲白头翁:“年年岁 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这种回文诗、回环修辞艺术恰是中国人以圆为美的 审美心理倾向的表征。 ( 二) 小说: 中国古代小说由神话、传奇、话本等发展而来,在明清时代异军突起,并以 其鲜明的民族风格,在世界小说史册中写下了不容忽视的一页。 情节是小说的重要要素之一。将情节按一定的形式组织起来,便形成了结构。 我国古代小说的具体结构形式可谓多种多样,但就总原则来说强调前后关锁、首 尾呼应、脉络贯通的曲圆结构。在古典小说的评点中,随处可见诸如“草蛇灰线”、 “伏脉千里”、“前后映带”、“文章交互回环”、“笔墨回环兜锁”等评语,这是传 统小说美学对圆式结构重视的重要表现之一。像元末明初时出现的一些长篇“章 回”体小说,它们的回与回之间环环相扣,如同连环套一般,将故事串联起来。 小说的艺术结构往往采用圆形模式,即情节前后照应,追求一种往复回环的效果, 使小说既曲折变化又不失精巧和严密。这种潜隐的圆形叙事模式与中国人传统的 宇宙万物和谐、天人圆融的审美理想对应,由此带有了文化心理结构独特的民族 符码。 以古典几大名著为例。三国演义是我国古代章回小说的开山之作,也是我 国最有成就的历史长篇小说之一。它的故事情节基于历史史实,集中描绘了三国 时代各统治集团之间的种种军事、外交斗争,可谓人物众多,事件纷杂。但作者 能够抓住蜀汉这个中心,结构安排上首尾贯穿,形成一令圆满的艺术整体。在其 第一回中,第一句就点明:“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这带有历史 循环论的话语可为整个故事的总概,因为该作品情节正是“始之以汉帝”,中分于 三国,而“终之以晋国”,形成“合一分一合”的圆形结构。在其最后一回中提及: “自此三国归于晋帝司马炎,为一统之基矣。此所谓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 久必合者也。”首尾呼应的圆形结构形式相当明显。 与三国演义同时出现的水浒传,同样以首尾相合的“圆”安排结构。 第一回交待了洪信太尉“误走妖魔”,将镇锁多年的三十六员天罡星、七十二座地 煞星共一百单八个魔君放走:中间七十一回“忠义堂石碣受天文梁山泊英雄排座 次”中,此百零八位壮士依天意对应天罡地煞星辰分定次序;结尾则是朝廷设 立“靖忠之庙”,“黄金殿上,、塑宋公明等三十六员天罡正将;两廊之内,列朱武 为头七十二座地煞将军”“”。两个小圆存于一个大圆之中,故事最终圆满结束, 显得圆合完整。 再来看红楼梦。首回交待了神瑛侍者与绛珠仙草的铟缘,于是后面便有了 仙草下凡后的种种还泪之事,直到九十八回黛玉香消玉殒。这一点在一百十六回 “得通灵幻境悟仙缘送慈柩故乡全孝道”中得到了证实:宝玉魂魄出窍,遇到了 看管花草的花神,花神告诉他“那草本在灵河岸上,名日绛珠草。因那时萎败, 幸得一个神瑛侍者日以甘露灌溉,得以长生。后来降凡历劫,还报了灌溉之恩, 今返归真境。”“”这与第一回僧人所言恰相对应。此外,贾宝玉本为青埂峰上女娲 补天弃下的一块石头,经历了一番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房屋租赁合同与买卖合同的本质区别
- 2025年新能源汽车内饰智能化电池管理系统与用户信任度分析
- 2025年光储充一体化项目在电动汽车充电设施技术创新报告
- 2025年新能源商用车辆在核能设备厂运输领域的市场需求与应用报告
- 2025年能源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与运营模式报告
- 电商平台知识产权保护与治理:2025年知识产权保护与产业创新研究报告
- 《2025设备制造及安装合同协议》
- 2025授权代理协议范本
- 2025年Z世代消费偏好分析:新消费品牌跨界合作案例报告
- 2025年智能养老社区综合服务体系建设与社区安全防范技术创新报告
- 2025年全国中学生数学奥林匹克竞赛(预赛)模拟卷(全国高中数学联赛一试)(含解析)
- 湖南信息职业技术学院2025年单独招生考试职业技能测试D组考试大纲(应届普通高中毕业考生、退役军人)
- (完整版)外国美术史
- 《第5课 插入图片秀美景》参考课件
- 2024年秋季新苏教版一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案
- 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简便计算68道题(含详细规范标准答案)
- 光伏租赁用电协议书(2篇)
- 体育行业智能赛事组织与运营服务方案
- 天然香料浸膏加工技术规范征求意见稿
- 《国际贸易实务》课件第1章
- 山东济南高新区2024-2025学年七年级英语第一学期期中考试试题(含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