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专业论文)船山《大学》诠释之研究.pdf_第1页
(中国哲学专业论文)船山《大学》诠释之研究.pdf_第2页
(中国哲学专业论文)船山《大学》诠释之研究.pdf_第3页
(中国哲学专业论文)船山《大学》诠释之研究.pdf_第4页
(中国哲学专业论文)船山《大学》诠释之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中国哲学专业论文)船山《大学》诠释之研究.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i 摘 要 大学诠释自北宋以来成为宋明理学关注的焦点,朱熹和王守仁分别开创 了大学诠释的理学化诠释向度和心学化诠释向度,使得大学诠释呈现二 元化格局。晚明学者在内忧外患、国祚将移的危局下,针对朱学与王学的分裂对 峙,纷纷围绕大学诠释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希望通过振兴学术以挽回政治的 颓势。于是一时间歧见沓出,彼此争辩却又相持不下, 大学诠释在二元化格局 下又显现出多元化的趋向。 船山大学诠释正是在晚明学术背景下产生的。作为宋明理学的殿军,船山 继承了晚明学者在大学诠释中所凸显出的问题意识,延续了宋明理学的思路, 并在自己的诠释立场上对朱学和王学两派观点进行了全面地批评和总结。针对朱 学与王学在义理、训诂问题上的对峙,船山一方面主张训诂与义理并重,以此反 对晚明的空疏学风;另一方面强调学者以意逆志所体会的“道”才是诠释有效性 的最终标准,以此表明大学诠释的价值追求。针对朱学和王学在心性论、工 夫论和外王问题上的分歧,船山相应地在“明德” 、 “格物” 、 “新民”三个问题上 提出了自己的特见,从而消融了两者间对立。其一,船山采取“因心说性”的方 式“合心性以言明德” ,确立了大学的心性论依据;其二,船山以“格物”为 入德之始教,亦强调“知止”是“格物”的前提, 实现了知识论与价值论的统一, 确立了大学的工夫论;其三,船山以人性在历史、政治中的贯注解释“新民” , 从而统合了朱子“新民”的政治化诠释和阳明“亲民”的伦理化诠释。 就其表面而言,船山大学诠释似乎极不满于王学而以朱学为依归;究其实 质,则于朱王两家皆有所批判、又有所吸收,始终表现出“本末相生、无往不著” 的特点。因此,船山大学诠释作为一种新路向,超越了大学理学化诠释 和心学化诠释的二元对立格局,亦与依附于这一格局而诠释大学的晚明学者 有所区别,而表现出“超朱王之上”特征。 关键词:王船山; 大学 ;诠释;明德;格物;新民 ii abstract the interpretation of the great learning has become a focus of neo-confucianism since the period of northern song dynasty. zhu xi and wang shouren, two great scholars of confucianism, have interpreted the great learning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neo-confucianism and the study of wang shouren respectively. their interpretations make the issue of interpreting the great learning share the characteristic of a dualism pattern. many scholars in the late period of ming dynasty have advanced their own ideas on the interpretation of the great learning in accordance with the confrontation of zhu xi school as well as wang shouren school. different ideas on interpreting the great learning emerge and it turns out to be a pluralized problem. wang chuanshans interpretation of the great learning appears under the academic atmosphere in the late period of ming dynasty. as an outstanding scholar of neo-confucianism, he firmly follows the thought of neo-confucianism and makes an overall comment on the two different schools in way of “interpretation”. on the one hand, in order to fight against the empty academic atmosphere, he raises the viewpoint that the interpretation of the great learning should be based on both exegetics and argumentation. on the other hand, he emphasizes that the most efficient standard of interpretation is scholars “dao” in light of making ones thoughts meet the general scope. in interpreting “illustrious virtue”, by using the concept of “heart” to express “natural tendency”, chuanshan utilizes the two concepts to interpret “illustrious virtue” and establishes that the great learning is basically a text about natural human tendency. in interpreting “investigation of things”, he addresses that “investigation of things” is the first step of achieving virtue and points out that “know what is the highest excellence” is the prerequisite of “investigation of things”, through which he makes the unification of the theory of knowledge and the theory of value. chuanshan also employs his own interpretation on human natural tendency in history and politics to illustrate “renovate the people”, making his interpretation of “renovate the people” independent from zhu xis political interpretation and wang yangmings ethical one. it seems that chuanshans interpretation of the great learning shows a strong dissatisfaction of wang shouren schools idea and reveals the characteristic of relying on the thought of zhu xi school from a superficial level, but his way substantially starts a new dimension of interpreting the great learning which is more persuasive iii than both of the above two schools. this new perspective created by chuanshan is independent from the interpretation of neo-confucianism and the study of wang shouren, representing a brand new academic atmosphere which thrives in the early period of qing dynasty. key words: wang chuanshan; the great learning; interpretation; illustrious virtue; investigation of things; renovate the people 湘潭大学湘潭大学 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所 取得的研究成果。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 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的成果作品。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 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 法律后果由本人承担。 作者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意 学校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 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湘潭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 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 编本学位论文。 涉密论文按学校规定处理。 作者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导师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1 引 言 王夫之(1619-1692) ,中岁曾自名壶,字而农,号姜斋、别号买姜翁、一瓠道 人、一瓠先生、瓠道人、双髻外史、夕堂等,又因晚年隐居于湖南衡阳金兰乡石 船山,故著作多署名为船山老农、船山老人、船山病叟,学者因尊称曰船山先生。 本文在提及王夫之时,即以“船山”或“王船山”称之,以表达笔者对先贤的倾 慕。 船山一生著述极富,虽然经焚毁、散佚、兵火之后,今天能见到的仍有七十 余种、超过八百万字,其中尤其以四书类著作为多。据章启辉统计,船山四 书类文字达二百余万, “在王氏著述中,特为大宗” 。船山四书类著作特 多,王湘绮早已注意到了,他在题姜斋手稿礼记注跋中说: “船山遁荒所至, 借书深山居停,不能得他籍,唯里塾经本,每日夜辄就所借得书于上,故其所书, 唯论语为最多。 ” 在此处, 论语所指代的是整个四书系统。王湘绮谓 船山隐居期间,学术条件极其恶劣,手头所能得到的书籍,惟村塾四书 ,故其 著述也以四书为主。这一说法在道出部分实情的同时,也不免于自身的偏颇。 受“朴学”视域所限,王湘绮对义理之学有着很深的偏见,每每讥讽船山为“竖 儒” 、 “村塾师” ,讽刺船山的著作“浅陋” 、 “鄙陋” 。故而王湘绮对于船山何以 注释四书的问题并不能以加以同情的理解。然而船山注解四书的志愿与 其四书之学的理论意义、历史价值却终不因王湘绮的偏见而抹灭,一旦我们 能放弃种种先入为主的偏见与执念,则自然能使蒙尘之珠去蔽而复明。 本文即以船山对四书首篇之大学的诠释为研究对象 、围绕以下问题 展开: 大学作为儒家经典,其在宋明儒学经典系统中的地位如何;船山以前的 学者于大学有何诠释;这些诠释于船山之大学诠释而言有何影响;较之 前人的诠释而言,船山的大学诠释又有何特见。针对这些问题,文章分五章 以回答之。第一章介绍船山大学诠释的思想史背景,包括两部分:第一部分 探讨大学经典地位的抬升以及其在晚明思想史上的独特地位;第二部分探讨 章启辉: 王夫之的四书研究及早期启蒙思想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 2001 年博士论文,p29。 清王闿运: 湘绮楼诗文集 , 船山全书第十六册杂录之部乙叙记研究之属转引,p666。 清王闿运: 湘绮楼日记 ,光绪四年三月二日、光绪三十一年六月三日; 船山全书第十六册杂录之部乙叙 记研究之属转引,p673。 “诠释” (interpretation)在一般意义上就是理解,亦是解释。伽达默尔所谓“如果说只要在任何地方表现出一 种真正的理解艺术,我们就承认存在解释学” ( 哲学解释学 ,p23) ,正表明了“诠释”与“理解”之间的同一 性。在中国传统文化中, “诠释”一词本身就呈现为理解和解释的意义。许慎说文解字释“诠”曰“具也。 从言,全声” ,段玉裁注云“许意为诠解” 。 淮南子以诠言名篇,又有“发必中诠,言必合数” 、 “知泛论 而不知诠言,则无以从容”等语,大率皆是阐明、解释意。所谓“释”者, 说文曰“释者,解也,从采。采, 取其分别物也” ,引申为语言解释意。 国语吴语曰: “乃使行人奚斯释言于齐” ,韦昭注曰“释言,以言自解 释也” ,可谓明证。因此,当代学者如洪汉鼎、汤一介、黄俊杰、林安梧等都是在理解和解释的意义上使用“诠 释”一词并试图在此基础上借助中国传统学术中的诠释资源以构建中国诠释学的。成中英则认为“诠释”与“解 释” (explanation)有本质的不同,解释让人获得知识,诠释让人达到理解。在笔者看来,成中英对“诠释”与“解 释”的判分主要是为了方便其“本体诠释学”的构建,并非通见,故本文没有采取这一观点。 2 朱子大学诠释和阳明大学诠释的差异以及在此差异基础上形成的二元对 峙格局。第二章主要介绍船山大学诠释的相关著作,亦包括两部分:第一部 分对其大学诠释相关作品的著作年代、先后关系作了一个简略的考察;第二 部分介绍了船山大学作品对训诂、义理之争的处理,以及由此所表现出的学 术思想的倾向。第三章至第五章则分别以大学 “明德” 、 “格物” 、 “新民”三个 核心概念为中心,分析船山与朱、王大学诠释在心性论、工夫论以及外王问 题三个方面的异同,希望通过对此三个问题的实证分析,凸显船山学术思想的独 立性质及其与宋明儒学之间的复杂关系。 3 第一章 船山以前的大学诠释 历史是当下的历史,而当下也是历史的当下。无论一个思想家如何超拔于其 所处的时代,其问题意识总是根源和面向于这一时代。因此,在切近于船山大 学诠释体系之前,我们必须对构成船山大学诠释之背景的宋明儒学尤其是 大学诠释的一般情形有一大致的了解。 11“由子超经”:大学经典地位的变迁 大学本为小戴礼记第四十二章,故其在儒家经典系统中之地位,始 视礼记之地位而决定。早在孔子及其弟子的时代,儒学经典就形成了“经-传” 的二层格局。皮锡瑞经学历史曰: “孔子所定谓之经;弟子所释谓之传,或谓 之记;弟子展转相授谓之说。 ” 所谓“经”者, “六经”之总名, 诗 、 书 、 礼 、 乐 、 易 、 春秋是也( 乐已佚失,故又称“五经” ) 。汉儒以为乃孔子手 定之载道之具,故以常、法、径训经。所谓“传”者,孔颖达谓“传(按:传记 之传)者,传(按:流传之传)也,博释经意,传示后人” 。 春秋公羊传 、 春 秋榖梁传 、 春秋左传 、 大戴礼记 、 小戴礼记和传为子夏所作的诗大传 等,皆属于“传”的层级, 论语在汉儒处也被称之为“传” ,亦在此列。 因此, 大学作为小戴记中的一章,亦属于“传” 。唐代刻开成石经,以三传 ( 公羊 、 谷梁 、 左氏 )三礼 ( 礼经 、 周官 、 小戴礼记 )合易 、 书 、 诗而成九经 。于是大学亦由“传记”升“经” 。然而无论是在“传 记”部还是在“经”部, 大学始终没有获得独立的地位。 大学由礼记中的一篇升为专经甚至成为四书之首,大概是多方 面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一个重要因素是以“经”为中心的诠释传统的隳败。 “盖 以汉时以来经有数家,家有数说,学者莫之所从。郑君兼通今古文,沟合为一, 于是经生皆从郑氏,不必更求各家。郑学之盛在此,汉学之衰亦在此。 ” “经” 的权威性由诠释所赋予,由于争夺话语权力(立于学官)的需要,各种诠释以家 说、师说之名展开了旷日持久的争论,学者面对纷纷纭纭的家说、师说,莫之所 适,依附于诠释的“经”的权威性在争论中消解。同时,争论迫使家说、师说分 别朝各个向度开出,为应付争论的需要,各家各派的学者将“经”的诠释发挥到 清皮锡瑞: 经学历史 ,北京,中华书局,1959 年 12 月第 1 版,p67。 唐孔颖达: 春秋左传正义卷二, 十三经注疏 ,北京,中华书局,1980 年 9 月第 1 版,p1712b。 景海峰认为“经”是古代文明的遗典,中间可能经历过孔子的创造性的整理与诠释;而“传”是轴心时代儒家学 者的原创性著作,在注释“经”的同时,也表现出一定的灵活性和独立性。这一说法可以与传统的对经、传的看 法相印证。景海峰: 中国哲学的现代诠释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年 8 月第 1 版,p33-46。 劳舒/编: 刘师培学术论著 ,浙江人民出版社 1998 年 6 月第 1 版,p173。 清皮锡瑞: 经学历史 ,p142。 4 极至,以至于“秦延君注尧典十余万字,朱普之解尚书三十万言:所以 通人厌烦,羞学章句” 。郑玄沟通今古文,成一家之言,其说甫出,天下翕然宗 之。郑注的高度权威性消除了依循传统今文学或古文学的理路注释经典的可能性 与必要性, 同时也消除了由今、 古文差异所构成的儒学诠释的内部张力, 致使 “经” 的诠释空间极度萎缩。权威性的消解和诠释空间的萎缩导致了汉代经学的盛极而 剥,儒学的突破亟需在“五经”之外别寻可以依托的经典文本,学者始将目光投 向以学 、 庸 、 论 、 孟所代表的“传记”系统。另一个重要因素就是释、 道二家对儒学的冲击。魏晋以来,释、道二家以其高妙超脱的宇宙论、人性论、 工夫论吸引着智慧之士的心智。下者愚夫愚妇、中及士大夫、上至皇帝将相,笃 信佛、老者大有人在。不仅如此,佛学学者甚至针对儒学直接展开了批评,认为 儒学的礼法制度是僵死的礼教,儒家的工夫修养和外王理想都是有用无体之学。 面对释、道二家对自己的既得话语权力构成的巨大威胁,尤其是在宇宙论和本体 论层面上的冲击,以“经”为中心的汉代儒学却无法做出适当的回应。儒家强调 为善去恶,强调仁义礼智信,然而人何以需要为善去恶?为善去恶的人性根源何 在?此人性又与人在宇宙间的地位有何关联?仁与礼之间在人性根源上是否统 一?又如何统一?汉代儒学似乎对这些问题缺少深刻的反思,而是将其必然性建 立在古代文明遗典的根源性和权威性上。然而“作为一种外来的宗教文化,佛教 有自己全套的宇宙观和人生观,有不同于华夏古代文明的精神根脉和价值理 念追维远古的任何符码和象征性权力对于压制和挤兑佛教来讲都是无效的, 儒家从古代文明的遗产当中获得的根源性魔咒第一次失灵了” 。因此,儒学亟需 在“经-传”诠释格局之外寻找到可以容纳其本体论反思的经典,重新树立其根源 性和权威性,以抗击释、道二家的批评。于是才有宋代四书的结集和以之为 中心的诠释历史。 北宋司马光六家中庸大学解 和中庸大学广义,是为有文献记载的 最早的单独诠释中庸 、 大学的作品。 大学之所以被司马光从礼记中 抽离出来,似乎并非偶然。从文本本身思想主旨来看, 大学 “合外内之道”的 主旨和“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的体用观无疑非常符合应对佛、 老挑战的需要,也与合学术、政事于一体且政事以学术为本的“宋学精神”极相 契合 。可惜司马温公的两部著作都没能流传下来,我们仅能从书名推知前者系汇 采前人注疏、后者是发挥己意之作。稍后有河南二程,两人对大学推崇倍至, 认为是“孔氏之遗书,而初学入德之门也” ,并提出了大学文本的“错简” 齐刘勰/著 周振甫/注文心雕龙注释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年 11 月第 1 版,p201。 景海峰: 中国哲学的现代诠释 ,p47。 元脱脱等: 宋史二百零二卷,北京,中华书局,1977 年 11 月第 1 版。 元马端临: 文献通考经籍考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85 年 6 月第 1 版,p205。 钱穆: 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 ,北京,商务印书馆 1997 年 8 月,p3。 宋朱熹: 四书章句集注 ,北京,中华书局 1983 年 10 月第 1 版,p3 引。 5 问题而分别作了一篇大学改本 ,与礼记中的“原本”或“古本”相区别。 两人的“改本”并不相同,表明二程对大学的文本顺序颇有不同见解 。经过 司马温公和二程的提倡,学者开始看重大学 ,吕大临撰大学解义 、张九 成撰大学说 ,吕公著撰大学解等 ,正是大学地位提升的表现。然而 这一时期的大学诠释作品或“阳儒而阴释” ,或“未能不惑于浮屠、老子之说, 故其末流不能无出入之弊” ,虽有表彰风气之功,卒无定于一尊之用。真正奠定 大学经典地位的还是南宋朱熹。 朱子首先实现了四书的结集出版, 大学于是从礼记系统进入四 书系统。 朱熹年谱记载: “绍熙元年(1190)冬十月,刊四经 、 四子书 于郡” 。所谓四子书者,似乎不是清儒的习称,而是宋代本有此名,宋儒李 幼武宋名臣言行录外集卷十二亦曰“绍熙元年在漳州刊四经 、 四子书 成” ,可知。盖宋儒相信大学为曾子述孔子意而门人记之, 中庸为子思 子所撰, 论语为孔子所述而门人所记, 孟子为孟子及门人共同述记,故名 四子书 。 “子”书在儒家经典的“经-传”格局中,仍属于“传”的层级,故四 子书之名表明其在整个宋代仍然处于“下经一等”的地位。然而朱子对四子 书的提倡远远超越了其“传记”的地位。朱子论读书次第曰, “先看大学 , 次语 、 孟 ,次中庸 。果然下工夫,句句字字,涵泳切己,看得透彻,一 生受用不尽。若果看此数书,他书可一见而决矣” ;又曰: “ 语 、 孟 、 中 庸 、 大学是熟饭,看其它经,是打禾为饭” 。读书次第便是为学次第, 四 书虽然是“传记” ,然而在为学次第中却优先于“五经”并成为通向“五经”的 阶梯。因此,在朱子处, 四书虽然仍然是“子书” ,然而却已经超越“五经” 的经典地位此即“由子超经” ,如景海峰所说, “ 五经系统的话语权力让位 于传记系统, 五经退隐到了遥远的历史背景当中” 。而大学作为四书 之首,更是为学之门户。朱子认为“ 大学是修身治人底规模” ,强调“ 论 、 孟 、 中庸 ,待大学贯通浃洽,无可得看后方看,乃佳” 1111, “今且须熟 究大学作间架,却以他书填补去” 1212。以是之故, 大学就凌驾于一切经典 之上而成为了儒家之“称法” 。 朱子虽然确认了大学在四书系统中的经典地位,然而其地位获得广 宋程颢、程颐: 二程集 ,中华书局 1981 年 7 月第 1 版,p1126-1132。 元脱脱等: 宋史二百零二卷。 元马端临: 文献通考经籍考 ,p207。 文献通考引朱子论吕公著大学解语。马端临: 文献通考经籍考 ,p207。 清王懋竑: 朱熹年谱 ,北京,中华书局,1998 年 10 月第 1 版,p209。 宋李幼武: 宋名臣言行录外集卷十二,上海人民出版社,电子版文渊阁四库全书 。 宋朱熹: 朱子语类第一册,北京,中华书局,1994 年 1 月第 1 版,p249。 宋朱熹: 朱子语类第二册,p429。 景海峰: 中国哲学的现代诠释 ,p50。 宋朱熹: 朱子语类第一册,p250。 11 宋朱熹: 朱子语类第一册,p250。 12 宋朱熹: 朱子语类第一册,p250。 6 泛的认同仍然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除去学术自身的张力以外,政治力量对大学 经典地位的抬升产生了重大影响。元皇庆二年(1313) ,元仁宗定朱子四书集注 章句为科举取士标准 。龙凤十二年(1366) ,朱元璋问宋濂“帝王之学,何书 为要” ,宋濂举真德秀大学衍义 ,朱元璋于是命人书之于新造宫殿的两庑壁上, 并请宋濂讲析其意 。太祖既垂此训,自建文、成祖以下皆将大学衍义列为经 筵进讲的必讲书目。明永乐十三年(1415) ,明成祖敕修的五经大全 、 四书大 全成书并被作为科考的定本颁行天下 。成为科考定本,意味着朱子对四书 经典地位的判断以及其在这一判断基础上生发出来的诠释已经为官方所认可, 四 书包括大学从而在一个极广泛的范围内具有了根源性、正统性和权威性意 义。而帝王对大学的好慕则进一步加深了学者对大学根源性、正统性和 权威性的认同。故有明一代, 大学始终是学者关注的中心。明代最杰出的哲学 家王守仁就是围绕大学展开思考的。根据陈来的研究, “整个阳明哲学的概念 和结构都与大学有更为密切的关联” , “他所企图解决的问题及编织体系的网 络也从来没有脱离过大学 ” 。简而言之,阳明学术思想的根柢实在于大学 。 阳明对大学的诠释与朱子有很大不同(详下节) ,其诠释的影响力在明代思想 史上也隐隐有超越朱子之势,然而两者对大学的看重则一。故王门后学虽然 产生了极大的分化,然而却依然延续了朱子、阳明对大学的重视。晚明学者 熟练而频繁地使用大学中“格物” 、 “致知” 、 “诚意” 、 “正心” 、 “慎独”等概 念表达自己的观点,并将心物、道气、知行、已发未发、理欲等几乎所有的宋明 理学的核心问题都纳入到大学系统中加以讨论,各种观点纷纷以大学为 场域展开争辩与交锋。因此, 大学在当时成为了名副其实的“论域” 。以至于 东林学派学者如高攀龙、刘宗周等在提出对王学的修正意见时,也是通过重新诠 释大学的方式完成的。 总而言之, 大学 “由子超经”的升格运动开始于唐代,南宋时由朱子纳入 新建立的四书系统中进行整理、诠释,并在朱子处获得了儒家“称法”的重 要地位;随着朱学成为官学, 大学作为四书之首,也具有了根源性、正统 性和权威性的意义;在明代君主的提倡下, 大学更成为明代学术思想关注的核 心和各种观点交锋的“论域”从而远远超越于一般经典之上。 12大学诠释的二元化格局 从整体的诠释活动角度来看, 大学地位的抬升过程事实上就是大学由 经典诠释的边缘域进入中心域的过程。而经典一旦进入诠释的中心域,则不免于 明宋濂等: 元史卷八十一,北京,中华书局,1976 年 4 月第 1 版。 清张廷玉等: 明史卷七十,北京,中华书局,1974 年 4 月第 1 版。 侯外庐等: 宋明理学史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 年 10 月第 2 版,p7-14。 陈来: 有无之境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年 3 月第 1 版,p118。 7 分化。汉代易学有施孟之学、梁邱之学、京氏之学、费氏之学、高氏之学, 书 学有欧阳氏之学、大小夏侯氏之学, 诗学有齐、鲁、韩、毛四家, 春秋学 有左氏、公羊、谷梁、邹氏、夹氏五家,皆为明证。 大学在成为宋明儒学经典 诠释之中心的过程中,同样也产生了朱子和阳明的分化,故大学诠释自明中 叶以后,呈现出二元并立的格局。 如前所述,宋儒诠释大学本为寻求具有权威性和根源性的经典以弥补汉 唐以“经”为中心的诠释传统的不足,并进而与释、道相争。故朱子诠释大学 的理路亦与汉唐经生截然不同。郑康成与孔颖达在其大学注释中所运用的方 法主要是“文字训诂” ,疏解文献中去今已远古音古义,以帮助学者理解文句。朱 子的大学诠释则偏向于义理一途。朱子大学诠释为人所熟知者在于其文 本认定和义理阐发两个方面。在文本认定方面,朱子继承了二程的观点,认为大 学文本不仅存在“错简” ,还存在“阙文” 。他主张大学文本应当分为“孔 子之言而曾子述之”的经一章和“曾子之意而门人记之”的传十章。 传 十章分别释“明明德” 、释“新民” 、释“止于至善” 、释“本末” 、释“格物致知” 、 释“诚意” 、释“正心修身” 、释“修身齐家” 、释“齐家治国” 、释“治国平天下” 。 其中释“格物致知”的“ 传之五章” “而今亡矣” ,故朱子“窃取程子之意以补 之” ,从而形成了朱氏“改本” (亦称“新本” ) ,奠定了大学文本的经、传格 局。 经、传格局的认定和朱子大学的义理阐发密切相关,正是在此文本认定 基础上,朱子全面、深入地对大学进行了理学化诠释,其尤可注目者有三。 首先,朱子视大学的全部意义就在于由“三纲八目”所构成的整体的道德主 体的成德过程,因而前所谓以大学为“间架”者即以此“三纲八目”为“间 架” 。其次,奠定了道德主体成德的理学人性论基础,朱子认为“明德”乃是“人 之所得乎天,而虚灵不昧,以具众理而应万事”的本体,人人皆具此“明德” ,成 德于是才具备人性的可能性与必然性。再次,阐明了道德主体成德的工夫论,将 “三纲八目”的“本末” 、 “次第”关系诠释为时间性关系,从而使“格物致知” 成为成德工夫的根源与基础, “ 大学之教”在一定程度上被化约为“格致之教” 。 换而言之,朱子从成德方式、人性论和工夫论三个方面诠释了大学 。尽管后来 有很多学者不满意朱子对大学的理学化诠释而别作新解,但仍是从这三个方 面来寻求突破。从这个意义上说,朱子实奠定了大学诠释的规模。总的来说, 朱子大学诠释以其终极的义理追求而与汉唐经生的训诂词章之学相区别,故 周予同说: “然(朱子)当微言大义之际,托经学以言哲学,实自有其宋学之主观 的立场” 。因此,前所谓朱子在大学经、传文本格局上生发出义理诠释,并 不意味着文本认定先于义理诠释;相反,朱子很可能是在其义理思考基础上确认 大学经、传格局的。故朱子大学文本认定虽然并不具备考据学上的充分 宋朱熹: 四书章句集注 ,p3-13。 朱维铮/主编: 周予同经学史论著选集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 年 11 月第 1 版,p169。 8 证据,却并不妨碍其“三纲八目”的义理阐发。 然而当朱学得政治之力确立了自身的权威地位时,其亦在政治力量的干涉下 渐渐被异化为教条。至于明代,有学者甚至产生了“ 经自程朱以后不必再注, 只遵闻行知,于其门人语录,芟繁去芜可也” 的颓废心态。朱学的生命力既然已 经枯竭,于是乃产生了突破朱学桎梏、重建经典权威的要求,王阳明正是这一思 潮的领军人物。阳明对朱注的批判同样是从文本认定和义理阐释两个方面进行的。 针对朱子的“改本” 大学 ,阳明主张恢复“古本” ,他说: “ 大学古本乃孔门 相传旧本耳,朱子疑其有所脱误而改正补辑之,在某则谓其本无脱误,悉从其旧 而已矣。 ” 阳明恢复“古本”的主张其实际用意在于以经典本身的权威性取代、 消解朱子诠释的权威性,从而为自己的大学诠释寻求到合法性依据。因而阳 明不承认朱氏“改本”的经 、 传格局,认为“其书止为一篇,原无经传之 分” ;亦不承认朱子的补传 ,认为“格致本于诚意,原无缺传可补” 。阳明虽 然以“恢复古本”为主张,然而其用意并不在于寻求比“改本”更具文本真实性 的本子本身,而在于藉此“古本”开辟重新诠释大学的空间,换而言之,阳 明所从事的不是文献学家的工作而是哲学家的工作。基于对“古本” 大学文本 真实性的确认,阳明对大学进行了心学化诠释。在阳明看来,人性的本体不 是外在的“理” ,而是人性本身内在蕴涵的“良知” 。由体致用,为善去恶的工夫 就不在于向外格物穷理,而在于发明本心之良知,这就是大学所谓的“致知” 。 “良知”是本性具足、并无亏欠的,一旦与事物交接即当机呈现。 “三纲八目”的 次第工夫皆以此当机呈现的“良知”为本,并围绕“致良知”的工夫展开,故其 所谓“次第”只是逻辑顺序而非有时间上的先后之分。阳明的大学诠释以心 物(理)合一、知行合一的致思方式,消弭了成德的内在时间性,在成德方式、 人性论和工夫论三个问题上有意识地表达了对朱子大学诠释的峻斥和对自我 理论身份的确认。有意思的是,正如朱子曾指责汉儒之学为俗儒词章记诵之学一 样,阳明在突破朱注的权威时,也是以反对词章训诂之学为号召的,以至于黄宗 羲明儒学案给予了阳明“承绝学于词章训诂之后” 的评价。因此,在诠释方 法上,阳明和朱子的主要区别在于更多地放弃了中介性的文字训诂,而更直接地 专注于义理之所得。这使得不识字的平民也具备了成德的可能。 阳明大学新诠甫出,就遭致了多方质疑。朱学学者罗钦顺在其困知记 中详细记载了他和阳明之间的辩论,并对阳明以“正念头”训“格物”提出了批 评,认为阳明混淆了“格物”与“正心”之间的区别 。而同属心学系统的湛若水 清黄宗羲: 明儒学案卷四十五,上海,上海中华书局四部备要本,p351。 明王守仁: 王阳明全集上册,p75 明王守仁: 王阳明全集下册,p1254。 清黄宗羲: 明儒学案发凡,p4。 陈来: 有无之境 ,p142-149。 9 虽然明确支持其恢复古本大学的主张,却也不以其诠释为然 。甚至连阳明的 学生都不免于“始闻而骇,既而疑” 。然而不数年,阳明的大学诠释就在高 足弟子的分头弘化中流布天下。王学的分化如王龙谿所说,阳明高弟“有谓良知 非觉照,须本于归寂而始得有谓良知无现成,由于修正而始全有谓良知 是从已发立教,非未发无知之本旨;有谓良知本来无欲,直心以动,无不是道, 不待复加销欲之功;有谓学有主宰,有流行,主宰所以立性,流行所以立命,而 以良知分体用;有谓学贵循序,求之有本末,得之无内外,而以致知为别始终” 。 究其实,王学的分化即大学心学化诠释内部的分化。故阳明高弟王心斋有“淮 南格物说” ,以“絜度”训“格” ,以“身与天下国家”训“物” ;罗念庵以“扩 养”为“致知” ,强调收摄凝聚,反对“现成良知” ,如此等等,不一而足。虽 然,阳明对朱学是词章训诂之学的判断却决定了王门后学学术的基本趋向, 明儒 学案记载胡瀚语曰, “宋儒学尚分别,故勤注疏;明儒学尚浑成,故立宗旨” , 正可表明王学学者对待宋明儒学分际的一般态度。故此时王学学者虽然分化严重, 而其弃绝训诂、注重对义理的内心体验则一。王门后学于师说既“各得其性之所 近” ,然后“各为一方头” ,王学的影响力遂遍及天下。黄宗羲明儒学案以地 域为限,分姚江学案为浙中、江右、南中、楚中、北方、闽越、泰州七派,足资 证明此点。虽然王学的儒学平民化运动极富效果,也有部分王学学者占据了庙堂 之上的重要地位,然而作为科考定本的朱子四书章句集注和四书大全却 是几乎所有读书人最先读到的本子,其对明代学者的作用力仍然广泛而深远。因 此,王学的兴盛始终没有取代朱学的官方地位,学者或信“古本”而尊阳明、或 信“新本”而尊朱子, 大学诠释就此呈现出双峰并峙、一水分流的二元格局。 在此二元格局之下,朱学学者和王学学者分别依循理学化诠释和心学化诠释 两条理路,在“格物” 、 “致知” 、 “诚意” 、 “正心” 、 “慎独”等问题上迭出歧见、 各立己说,虽同为尊朱者其说不必同,虽同为衍王者其论可以异,然后更往复辩 论、彼此诟难而又无法说服对方。又有丰坊别出心裁,伪造出所谓石经大学 , 与礼记古本和朱子改本都不相同,骗得了当时很多学者的尊信。 大学的 经典意义在纷争中变得游移,儒学在纷乱中呈现出危机。故有东林学派学者起, 在晚明政治崩溃、外患丛生刺激下开始检讨王学流弊并展开局部修正。他们的检 讨与修正在很大程度上也是通过重新诠解大学来进行的。高攀龙曾说: “谈良 知者,致知不在格物,故虚灵之用多为情识,而非天则之自然,去至善远矣。吾 陈来: 有无之境 ,p135-142。 明王守仁: 王阳明全集上册,p1。 明王畿: 拟峴台会语 ,据晚明思想史论转引。嵇文甫: 晚明思想史论 ,北京,东方出版社,1996 年 3 月第 1 版,p15-16。 黄宗羲: 明儒学案卷三十二,p244。 嵇文甫: 晚明思想史 ,p36-38。 清黄宗羲: 明儒学案卷十五,p108。 王汎森: 明代后期的造伪与思想争论 , 晚明清初思想十论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 年 12 月第 1 版, p29-50。 10 辈格物,格至善也。以善为宗,不以知为宗也。故致知在格物,一语而儒释判矣。 ” 正 是以大学 “格物”之教纠正王学“致知”的偏失。其后刘宗周搜罗当时的一切 大学改本加以分析,作大学古记约义 ,立“诚意” 、 “慎独”之教。曰“ 大 学之道,诚意而已矣;诚意之功,慎独而已矣” ,认为“意”是“心之所存” , 故“诚意”为本而“中” 、 “和” 、 “动” 、 “静” 、 “已发” 、 “未发”兼治。亦是以大 学的“诚意”会通中庸的“慎独” ,力纠朱、王后学之误。 东林派和刘宗 周虽欲以诠释大学的方式来修正王学,然而在当时的政治、学术环境下,其 学术主张至多给王学带来冲击而不足以解决朱学与王学间的争辩,不过是给本已 纷扰的乱局更添了一份复杂而已。 有鉴于此,刘宗周的学生陈确作大学辨 ,试图以一种破坏性的方式突破这 一乱局。他认为大学之经乃“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 、 传乃“曾子之 意而门人记之”的判定缺乏考据学证据,并据此认为“ 大学首章,非圣经也。 其传十章,非贤传也” ;陈确继而将大学与其他经典对参,指出“三纲八条” 在义理上不能与儒家的基本主张相贯通,从而认为“ 大学其言似圣经而其旨实 窜于禅,其词游而无根,其趋罔而终困,支离虚诞,此游、夏之徒所不道,决非 秦以前儒者所作可知” 。陈确对大学的破坏性解读几乎招致了当时学者的群 起而攻。而以现代考据学的眼光来看,他采信“默证”以怀疑大学经典地位 的方式也很值得质疑。陈确虽然没能证明大学是一部“伪经” ,然而其论说却 凸显出大学在当时的“论域”地位:在没有寻求到新的治学理路和新的“论 域”之前,要彻底地解决由诠释大学而产生的乱局,最简便的方法自然是将 脏水与孩子一起泼掉。 总而言之,朱子和阳明的大学诠释完全是两种诠释。朱子的大学诠 释是在“改本”的文本认定基础上展开的理学化诠释进路,他突破了汉唐经生训 诂、义疏之围而全面地进入意义诠释领域,从而奠定了宋明大学诠释之规模; 阳明的大学诠释是在“古本”的文本认定基础上展开的心学化诠释进路,他 进一步摆脱了文字训诂之学对义理的藩篱,甚至有弃绝训诂考据的倾向。这两种 诠释在明代构成了大学诠释的二元化格局。在此二元化格局基础上,明代学 者各随其性之所近,或尊朱、或崇王地就大学展开争辩,不断有新的诠释在 此争辩中产生, 大学诠释因而也呈现出二元化基础上的多元化趋向。 明高攀龙: 高子遗书卷八,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文渊阁四库全书电子版。 明刘宗周: 刘子遗书卷三,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文渊阁四库全书电子版。亦请参见黄卓越王艮“淮 南格物”论概念系统的再疏释并论其对大学文本的解读一文, 中国哲学史2004 年第 2 期,p47-54。 东方朔: 刘蕺山哲学研究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年 3 月第 1 版,p199-209。 明陈确: 陈确集 ,北京,中华书局 1979 年 4 月第 1 版,p552。 11 第二章 船山大学诠释著作及其基本倾向 船山家学弘富,故早从其父处得知大学诠释的朱王异同。其父王朝聘曾 先后从学于邹泗山德溥先生和乡贤伍学父定相先生。邹泗山为明代名儒邹东廓孙, 邹东廓则为王阳明高足弟子, 明儒学案述邹氏之学曰: “东廓以独知为良知、 以戒惧谨独为致良知之功” 。船山显考武夷府君行状谓王朝聘“承东廓之传, 以真知笃践为学” 。故王朝聘没有当时一般王学学者奇谈怪论、高冠博带的恶习, “当罗李之徒,纷纭树帜,独弢光退处,不立崖岸。衣冠时制,言动和易,自提 诚意,为省察密用。闲居斗室,闭目端坐,寂然竟日,不闻音响” 。伍学父的学 术传承则不如邹泗山清楚,但从船山行状的记述来看,伍很可能是程朱一系 的学者,王朝聘在他的影响下, “虽从事制艺,而穷极天性物理 ,斟酌古今” , “穷 极天性物理”如果不是泛泛语,则很可能指朱子格物致知之教。故虽然是阳明学 派著名学者的入室弟子 ,王朝聘却表现出对程朱之学的尊崇“以武夷为朱子 会心之地,志游焉,以题书室” 。王朝聘的学术兴趣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