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5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应用心理学专业论文)群体地位与接触收益对群际接触动机的影响.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群体地位与接触收益对群际接触动机的影响 中文摘要 i 群体地位与接触收益对群际接触动机的影响 中文摘要 群际接触理论,作为改善群际关系的主导理论之一,对群际接触的效果及其影响 机制做了大量的探索。通过对中外相关文献的梳理,发现此领域仅将接触动机作为衡 量接触效果的指标之一,用于衡量被试在接触之后是否会再次进行接触,并未对制约 接触动机的因素做进一步的探索。这一倾向直接影响群际接触理论的实际应用。基于 此,本研究以群际接触动机为研究对象,聚焦于接触收益、社会地位及其归因对接触 动机的影响。 研究一,通过对图片的筛选,编制社会地位判断程序。 研究二,探索收益和群体地位的高低对接触动机的影响。首先利用研究一准备的 程序,唤起被试的接触准备。进而通过指导语控制被试对接触收益的预期。结果发现 预期接触收益能够显著影响被试的接触动机, 预期接触收益较高的被试其接触动机显 著高于预期接触收益较低的被试;社会地位的高低亦能够有效预测被试的接触动机, 当被试处于较低社会地位时,其接触动机更高;二者的交互作用显著,预期接触收益 的高低对低地位组的被试影响更大。即低社会地位组被试对接触收益更加敏感,高社 会地位组被试面对接触收益的变化要相对更加淡然。 前人的研究发现群际接触对优势 群体的影响更大,但研究二发现优势群体接触动机较低。另外,研究一发现,面对接 触收益的变化,高地位群体的接触动机的波动幅度不如低地位群体剧烈。研究认为可 能是认知因素影响了收益的效果。因此,研究三聚焦于优势群体并引入认知因素 对待接触群体的社会地位的归因。 研究三引入地位归因。和研究二的结果相同,高的接触收益能够有效预测被试的 接触动机。对社会地位的归因方式影响其接触动机,但和预期相反,对低地位群体的 社会地位进行内部归因的被试有较高的接触动机。且只有在接触收益低时,归因方式 才对被试的接触动机有显著影响。 研究认为低社会地位群体更加关注直接的物质收益或社会收益, 因此其接触动机 的波动受预期收益的影响较大;而高社会地位群体之所以选择和低社会地位群体接 中文摘要 群体地位与接触收益对群际接触动机的影响 ii 触, 看重的是接触收益中的心理收益而非物质收益和社会收益。相对物质收益和社会 收益而言,心理收益的变化幅度较小且较为主观,因此研究一中高地位群体的接触动 机波动幅度相对较小。 同时高社会地位群体的心理收益主要来源于同低社会地位群体 的比较, 在比较的过程中能够更加清晰地认识到自己的优势所在,因此高地位群体更 倾向于和由自身原因导致的低地位的群体接触。 关键词:关键词:群际接触动机,群际接触,群体地位,社会地位,归因方式 作作 者:者:王大伟 指导老师:指导老师:周成军 副教授 what determines the motivation of contact abstract iii what determines the motivation of contact the influence of social status and contact benefits abstract intergroup contact theory is widely accepted as to improv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different groups. by sorting the existing literature, we found that contact motivation had only been treated as one index to detect the effect of intergroup contact and not figured out which factors determine the motivation of intergroup contact. based on these reasons, this very research takes the contact motivation as dependent variable, focusing on the factors of benefits of contact, group status and the attribution to the group status. study 1, preparing the program by choosing pictures of different groups. study 2, exploring the influence of contact benefits and group status to contact motivation. first, get participants ready for the coming contact by watching these pictures and judging their social status, then control participants expectation of benefits by instruction. and the result shows that the main effect of both independent variables is significant. and the interaction effect is significant too, which means that the two expected contact benefits, social status, could predict the strength of intergroup contact motivation. former researches shows that the effect of contact is more effective for high social status participants, however according to study 1, high social status participants would not like to get engaged in contact. and high social status participants are calmer facing contact benefits. so we assume that cognitive factors play a role in this process. and study 3 focuses on the high group status participants and brings in the cognitive factor: the attribution to the group status. study 3, the result comes to the same; high expectation of contact could predict higher contact motivation. but, contrary to hypothesis, the motivation of participants who have abstract what determines the motivation of contact iv internal attribution is higher. the research thinks that low social status groups pay closer attention to contact benefits just because they need that. and that high social status groups more care about the psychological benefits and their motivation is accordingly not so sensitive anymore. meanwhile, psychological benefits partly come from the compare with lower social status ones, which spurs advantage groups softly. keywords: intergroup contact motivation, intergroup contact, social status, contact benefits, attritional style written by: wang dawei supervised by: associate professor zhou chengjun 目 录 1 引 言 . 1 1.1 群际分化及群际壁垒的固化 . 1 1.2 群际壁垒固化的负性影响 . 2 1.2.1 群际壁垒固化导致群际对立和敌意 . 2 1.2.2 群际壁垒固化导致社会结构断裂 . 2 1.3 消解群际壁垒的方式和途径 . 3 2 文献综述 . 4 2.1 群际接触理论 . 4 2.2 动机的定义及分类 . 5 2.3 动机理论 . 6 2.3.1 本能理论 . 6 2.3.2 驱力理论 . 6 2.3.3 人本主义动机理论 . 6 2.3.4 成就动机理论 . 7 2.3.5 归因理论 . 7 2.3.6 动机系统理论 . 8 2.3.7 社会文化动机理论 . 9 2.4 动机的测量方式 . 9 2.4.1 观察法 . 9 2.4.2 他人评定法 . 9 2.4.3 自我报告法 . 9 2.5 群际接触动机 . 10 2.5.1 群际接触动机的定义 . 10 2.5.2 群际接触动机的测量 .11 2.6 接触收益 .11 2.6.1 收益的概念及内容 . 12 2.6.2 接触收益的定义. 14 2.7 社会地位、群体地位与地位归因方式 . 14 2.7.1 社会地位的定义. 14 2.7.3 社会地位归因 . 16 3 问题提出 . 18 4 研究一:研究材料准备 . 19 4.1 研究目的 . 19 4.2 研究方法 . 19 4.2.1 被试 . 19 4.2.2 材料 . 19 4.2.3 程序 . 19 4.3 研究结果 . 20 4.4 讨论 . 22 5 研究二:群体地位及预期接触收益对群际接触动机的影响. 23 5.1 研究目的及假设 . 23 5.2 研究方法 . 23 5.2.1 被试 . 23 5.2.2 材料 . 23 5.3.3 程序 . 25 5.4 研究结果 . 26 5.5 讨论 . 28 6 研究三:预期接触收益及地位归因对群际接触动机的影响. 31 6.1 研究目的及假设 . 31 6.2 研究方法 . 32 6.2.1 被试 . 32 6.2.2 材料 . 32 6.2.3 程序 . 32 6.4 结果 . 33 6.5 讨论 . 35 7 总体讨论 . 37 7.1 社会地位对接触是动机的影响 . 37 7.2 接触收益对群际接触动机的影响 . 38 7.3 本研究的局限 . 39 7.4 未来的研究方向 . 40 8 结 论 . 41 参考文献 . 42 附录:社会地位归因方式量表 . 52 附录:群际接触动机量表 . 53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著和论文 . 54 后 记 . 55 群体地位与接触收益对群际接触动机的影响 1 引 言 1 1 引 言 1.1 群际分化及群际壁垒的固化 2006 年,有篇署名“麦子”的文章风靡网络。题名为我用了 18 年,才可以和 你一起喝咖啡 。作者以厚重的笔调,回顾了自己 18 年来,如何从一位农村娃奋斗为 都市白领的艰苦历程。 在星巴克里喝一杯并不名贵的咖啡对于一位农村出身的孩子来 说竟有 18 年的距离。而且像他一样,通过高考改变命运,最终成功摆脱农民的身份 而顺利融入大都市的农村孩子只是很少一部分。正如作者自己而言,他写这篇文章的 目的不是为了控诉和批判社会制度的不合理,而是为了唤起人们对群体不公平的正 视。因为,在社会不公面前,个体只有付出极大的努力和坚持才能够弥合社会阶层之 间的差距。一代人在改革开放过后,穷也罢、富也罢,民也罢、官也罢,他们的印记 已经深深地烙在了第二代人的身上。 现代社会优胜劣汰、 适者生存本无可非议, 群体的分化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 但是如果群体分化之后社会流动性大幅降低,将最终致使群际壁垒的固化。上一篇文 章面世后不久, 网络上又出现了一篇文章:我用了 18 年, 还是不能和你一起喝咖啡 。 作者自称是一位清华硕士。文章中有一段话: “突如其来地,你的喜讯从天而降:邀 请大家周末去新居暖暖房。怎么可能?你竟比我快?可豁亮的 100 多平方米、红苹果 家具、37 寸液晶大彩电无可质疑地摆在眼前。你轻描淡写地说,老头子给了 10 万, 她家里也给了 10 万,老催着我们结婚回家的路上,女朋友郁郁不说话,她和我 一样,来自无名的山村。我揽过她的肩膀,鼓励她也是鼓励自己,没关系,我们拿时 间换空间”字里行间透露出的是对“我爸是李刚”的浓浓无奈。在这篇文章深得 80 后认同,因为出身的阶层不同,即使是同一所大学的同学,由于各自的家庭背景 不同,毕业的生活分化越来越严重。在奋斗了 18 年之后,农村娃发现横亘在自己面 前的依然是那道隐形的鸿沟。 1 引 言 群体地位与接触收益对群际接触动机的影响 2 1.2 群际壁垒固化的负性影响 1.2.1 群际壁垒固化导致群际对立和敌意群际壁垒固化导致群际对立和敌意 自从一部人先富起来之后,代际之间的公平问题就注定不可避免。近年来,群际 壁垒的固化突出表现为“x 二代”问题,并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在“百度百科” 中键入“二代” ,显示的“x 二代”的词条竟有三十五条之多(2012.05.04,前十五位 分别是:歌二代、官二代、权二代、文二代、新二代、富二代、穷二代、农二代、贫 二代、民二代、拼二代、负二代、独二代、星二代、贪二代) 。 “富二代”通过他们高 调、惹眼的炫富,将自己推到风口浪尖; “官二代”则将社会的各种潜规则,暴露在 光天化日之下; “贫二代”借助于一段段感人的故事博取大众的怜惜; “民二代”用两 代人的青春,游离在城市与农村的边缘。 “x 二代”悄然之间已经成为今日中国社会 时代特征之一。而二代现象的背后则是社会不同群体之间的对立和敌意。 1.2.2 群际壁垒固化导致社会结构断裂群际壁垒固化导致社会结构断裂 “富二代、穷二代和官二代”的划分并非严谨的社会学分类,而是网络舆论对 于直观社会现象的反应。每一个这样词汇的兴起,都和一些极端引人注目的社会性事 件联系在一起的。比如富二代的飙车,歌二代的强奸,基层的官位世袭,大学生自杀 事件等。人们之所以如此关注二代现象,是因为担心资源分配不公日益固化,在社会 代际之间遗传,社会断裂得不到有效弥合。本来年轻意味着新锐和突破,但现实昭示 体制的力量更强大。 尤其是在就业和谋求更好职位的时候,年轻人在关系、家庭资源、甚至是行贿竞 争等的较量中败下阵来, “出身决定命运”的悲观情绪势便油然而生。而当他人却理 所当然地受到父辈积累的财富和人脉资源所荫庇,并摆出一副傲慢姿态。不平和愤恨 的情绪悄然滋长,网络便成为他们最好的发泄平台,甚至有时候演变成网络上的对骂 战。今天, “读书无用论”已经远远不足以表达人们对于社会不公的不满和自身命运 的焦虑。 现任教于维也纳大学的华裔学者朱嘉明先生(2012)在华尔街日报上撰文称:经 过二、三十年的改革,人们发现,中国非但没有改变社会主义的制度性缺陷,反而在 嵌入资本主义制度的过程中,发生了两个制度中的不良遗传基因的杂合和变异:公有 群体地位与接触收益对群际接触动机的影响 1 引 言 3 制没有了,真正的私有制没有建立起来,只有国家垄断主导的“产权”体系;按劳分 配没有了,福利分配制度没有可能,只有按“权”分配;平均主义没有了,机会平等 无法实现,只有“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研究者们担心封闭化的社会结构,会引起 社会分化的加剧,深化不同社会阶层之间的隔阂,并最终引发社会矛盾的不可调和。 1.3 消解群际壁垒的方式和途径 如果用“势同水火”来形容现代社会的群际关系的话,似乎有些危言耸听,但不 得不承认群体之间差异的巨大,隔阂和对立的尖锐。人们在“抢身份”和“抢行业” 的过程中形成了各自的群体和集团,而群体与群体之间的壁垒正在越来越难以打破。 这是一个让无数的学者痛心疾首的事实。 目前,群际接触和社会认同理论是改善群际关系的两种主导理论。前者论探讨的 是在真实的社会情境中,隶属不同群体的个体在相互接触之后,群际关系会发生怎样 的变化。群际接触理论主要探究了三个问题:群际接触能否降低偏见;群际接触如何 降低偏见以及群际接触理论对现实生活有何指导意义。群际接触理论发展到今天,对 以上三个问题已经做出了较为确切和详尽的回答。其为降低乃至消除群际偏见、误解 和歧视,改善群际关系,以及提高社会的和谐程度提供了新的思路和视角,也对解决 前文提出的群际壁垒固化问题有重要的参考价值。通过对中外相关文献的梳理,发现 此领域仅仅将接触动机作为衡量接触效果的指标之一, 用于衡量被试在接触之后是否 会再次进行接触,并未对制约接触动机的因素做进一步的探索。这一问题直接影响到 了群际接触理论的实际应用。基于此,本研究以群际接触动机为研究对象,聚焦于分 析接触收益、社会地位及对社会地位的归因对接触动机的影响。 2 文献综述 群体地位与接触收益对群际接触动机的影响 4 2 文献综述 2.1 群际接触理论 自 1943 年底特律发生史上最严重的种族暴乱,群际关系进入研究视野以来,学 界就如何增进群际了解、改善群体关系、建立群际友谊做出了不懈的探索。allport 于 1954 年提出群际接触假说(intergroup contact hypothesis) 。认为群际接触 (intergroup contact)是促进群际关系的有效策略之一。半个世纪以来,大量研究证 明了群际接触的确可以减少群际偏见、改善群体间的关系。这些研究对群际接触的对 象、 接触的类型、 接触的条件及接触对内隐偏见的作用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pettigrew, 1998;dovidio,gaertner, tausch, hewstone, kenworthy, psaltis, schmid, popan, plant & devine, 2003) 。 (2)弱势群体成员更多的关注自 己以及自己的群体而非优势群体, 并且总是关注自己被贬低的群体地位 (leach, snider & iyer, 2002) 。 (3)弱势群体成员对群际接触的态度常常依赖于他们对优势群体偏见 态度的预感,而优势群体对群际接触的态度是以自己的知觉和信念为基础(monteith & spicer, 2000) 。 (4)在主流文化的影响下,优势群体接触的目标是增加对弱势群体 的包容和接受, 对于他们而言, 与弱势群体的友谊毫无功利性目的。 对弱势群体而言, 接触是为了更大的文化融合或是文化渗透(berry, 2001) 。由于弱势群体成员在接触 2 文献综述 群体地位与接触收益对群际接触动机的影响 16 中倾向于关注被偏的群体地位,态度的改变依赖于对优势群体偏见的感知,并且弱势 群体对优势群体的反应很敏感(bastian lusherb, 2011) 。总体而言,由于优势群体和 弱势群体在群际互动中的关注点不同, 因此群际接触效应在两个群体上有着不同的表 现。优势群体的态度改变程度要大于弱势群体(tropp & pettigrew, 2006) 。 2.7.3 社会地位归因社会地位归因 如前文所述,社会文化动机理论认为社会文化、制度、规范对个体的动机有重要 影响。所有的被试都是社会成员,社会规范反的要求必将在被试的身上有所体现。地 位不同的群体,其利益诉求必然有所区别,因此,在接触动机上的反应可能会有所差 异。 社会对地位较高的优势群体的行为表现有更高的期待,高地位群体必须努力表现 才能够满足大众对其表现的期待,所以其外在动机可能会更加强烈。而对于社会地位 较低的弱势群体而言,由于其迫切希望自身的弱势地位得到改变,同优势群体的接触 交流正是其渴望的,因此弱势群体的内部动机可能更加强烈。 同时,个体总是试图理解事件或行为成败的原因,通过对自己或他人的行为结果 进行反思,从而为下一次的行为积累经验或教训。因此,在接触进行之前,优势群体 和弱势群体在面对对方时,必将对对方的社会地位的成因产生估计和判断,即会从以 下三个方面对对对方的社会地位进行归因: (1)控制点(控制位置) :是外在归因还 是内在归因; (2)稳定性:是稳定的原因还是不稳定的原因; (3)可控性:是可控制 的原因还是不可控制的原因。而归因的结果将对被试的接触动机产生一定的影响。韦 纳认为,能力、努力、任务难度和运气是人们在解释成功或失败时知觉到的 4 种主要 原因。并将这 4 种基本原因分成控制源和稳定性两个维度。根据控制源这一维度,可 将原因分成内部的和外部的。例如,能力和努力是内部原因,因为它们源于一个人的 内部;相反,任务难度和运气则源于一个人的外部,因此是外部原因。根据稳定性维 度, 又可以将原因分成稳定的和不稳定的。 韦纳认为, 能力和任务难度是稳定的因素, 因为在反复从事某一任务时它们不会变化,而努力和运气则是不稳定的因素,它们会 随时间或场合的不同而变化。crocker 等人(1991)对的归因研究表明内部归因和外 部归因是个体的两种最基本的归因方式。多维多向归因量表(mmcs)是较为成熟 的量表之一,相关的研究(王紫微,石国兴,杜鑫,2012;徐海云,董洪杰,2012) 一直使用该量表来测量被试的归因方式。 群体地位与接触收益对群际接触动机的影响 2 文献综述 17 2 文献综述 群体地位与接触收益对群际接触动机的影响 18 3 问题提出 群际接触理论已经证实了群际接触的确有助于降低群体间的偏见并促进关系的 改善, 了解增加、 焦虑降低、 共情加强在这其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理想很丰满, 现实很骨感,在现实生活中,个体往往难以跨出接触的第一步,喜欢固守在自己的小 圈子中间。人们习惯于束缚住了自己的双手和双腿,把自己囚禁在自我的牢笼之中。 习惯并喜欢在自我的天地里“宅”着。 在群际接触研究的领域中,国内外学者对接触动机的探讨不明确。大多仅仅是从 接触所带来的影响上分析,把被试这种接触动机上的变化作为接触效应的一个指标。 但从心理过程发生的先后顺序上看,在没有外力推动的情况下,如果是自发的接触行 为,接触动机应当在接触行为之前产生,是接触的起点。只是现实的接触使得这种动 机得到了加强或者减弱。前提是这种接触是自愿的。奥尔波特所提出的积极接触的四 个条件是:平等、合作、共同目标及权威支持。而这四个条件恰恰限定了群际接触动 机的存在。 因此群际接触理论要想在实际生活中推广和应用就无法对如何提高接触动机问 题避而不答。因为只有提高群际接触动机才能够有效促进群际接触行为,进而才能够 得到良好的结果群际和谐。 根据前文对动机的分析,对个体的行为动机产生影响因素主要有:强化物因素、 认知因素、社会文化因素及自我需要因素。本研究认为强化物因素、认知因素和社会 文化因素对个体的接触动机起到了主要的影响作用, 其对应的自变量分别为预期接触 收益、社会地位及社会地位归因。 根据以上理论,综合提出假设如下: 假设 1:预期接触收益影响接触动机。 假设 2:社会地位的高低(相对)影响接触动机。 假设 3:预期接触收益与社会地位之间存在交互作用。 假设 4:对社会地位的归因方式影响接触动机。 假设 5:预期接触收益与归因方式之间存在交互作用。 群体地位与接触收益对群际接触动机的影响 4 研究一:研究材料准备 19 4 研究一:研究材料准备 4.1 研究目的 本研究关注的对象为社会地位有显著差异的两个群体: 高社会地位群体和低社会 地位群体。 考虑到邀请真正社会地位较高或较低的群体成员到实验室中参加实验可行 性几乎为零, 因此必须采取另一种替代的方法。 由于社会地位是一个连续的等级序列, 而且社会地位的高低是通过相互比较而确定的,因此对实验来说,社会地位的绝对高 或低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经过比较之后的相对社会地位。故而在正式实验之前有必要 对实验材料的有效性进行检验, 即保证在正式试验中向被试呈现的图片能够使被试做 出正确的判断并凸显其自身的社会地位。 因此,研究一的目的为按照社会地位的衡量标准,筛选出社会地位显著较高和社 会地位显著较低的两个群体的图片。 4.2 研究方法 4.2.1 被试被试 采用随机抽样法选取苏州某高校学生 57 名参加研究一,其中男生 23 人,女生 34 人。平均年龄为 18 至 23 周岁(m = 19.47, sd = 1.32) ,均具有操作电脑键盘的基 本能力。在实验开始之前承诺实验结束后给予答谢礼品。 4.2.2 材料材料 实验目的在于筛选出能够有效唤起被试社会地位知觉的图片, 所有的图片均来源 于网络。 4.2.3 程序程序 首先,笔者按照社会地位的三个维度:拥有物质的多少、所属群体的社会声望及 其拥有的权力大小,初步挑选出社会地位高的群体成员图片 80 张、社会地位低的群 体成员图片 80 张、社会地位一般的群体成员图片 30 张。选择的标准为:高社会地位 群体在社会地位的三个维度(物质、声望、权力)上均较高,低社会地位群体在物质、 4 研究一:研究材料准备 群体地位与接触收益对群际接触动机的影响 20 声望、 权力三个维度上均较低,而社会地位一般的群体在三个维度上仅有声望指标得 分较高。然后对挑选出的图片进行初步筛选,得到社会地位高和社会地位低的群体成 员的图片各 60 张,及社会地位一般的群体成员的图片 20 张。 其次,笔者将初选出来的图片进行标准化处理,将之调整为大小相同(分辨率均 为 600450) 、 格式 (jpg 格式) 相同的图片, 并去除图片中无关的背景信息。 并 e-prime 软件将这些图片编制而成地位判断程序。三种类型的图片随机呈现,图片呈现的时间 为 5 秒,并请被试采用 5 点法(1=社会地位非常低,2=社会地位比较低,3=社会地 位一般,4=社会地位比较高,5=社会地位非常高)判断图片中主人公的社会地位的 高低。键盘上的数字键 1 至 5 分别对应五点法的五个判断,被试按键进行反应。被试 共需完成 150 个实验判断,前 10 次为练习,练习结束后,正式试验开始。 最后,根据被试的判断,从中筛选出社会地位高的群体成员、社会地位低的群体 成员的图片各 30 张,及社会地位一般的群体成员的图片 10 张。 4.3 研究结果 共计 57 位被试参加了预实验,分别对 140 张图片的主人公的社会地位进行了判 断。根据每张图片的平均数和标准差,各选取高、低社会地位图片 30 张,社会地位 一般的图片 10 张,结果如下表 4-1、4-2。 表 4-1:高地位和低地位图片筛选结果 低地位低地位 平均数平均数 标准差标准差 高地位高地位 平均数平均数 标准差标准差 图片 103 1.05 0.294 图片 40 4.00 0.189 图片 94 1.07 0.258 图片 43 4.00 0.189 图片 99 1.09 0.285 图片 46 4.00 0.189 图片 93 1.09 0.285 图片 57 4.00 0.189 图片 95 1.12 0.331 图片 58 4.00 0.189 图片 83 1.14 0.350 图片 36 4.02 0.132 图片 89 1.14 0.350 图片 38 4.02 0.132 图片 110 1.14 0.350 图片 39 4.02 0.132 图片 98 1.14 0.350 图片 49 4.02 0.132 群体地位与接触收益对群际接触动机的影响 4 研究一:研究材料准备 21 图片 97 1.14 0.350 图片 60 4.02 0.231 图片 109 1.16 0.368 图片 72 4.68 0.686 图片 100 1.16 0.368 图片 73 4.72 0.620 图片 96 1.16 0.368 图片 74 4.82 0.571 图片 91 1.18 0.384 图片 70 4.88 0.331 图片 104 1.18 0.384 图片 67 4.89 0.310 图片 86 1.18 0.428 图片 79 4.89 0.310 图片 88 1.19 0.398 图片 63 4.89 0.363 图片 92 1.19 0.398 图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更新钢管井施工方案(3篇)
- 道路石材面板施工方案(3篇)
- 严管厚爱系列活动方案策划(3篇)
- 景区许愿活动策划方案模板(3篇)
- 长宁企业年会活动策划方案(3篇)
- 机械模具考试题库及答案
- 教学课件里能用党旗党徽
- 小学学科融合题目及答案
- 改写寻隐者不遇作文14篇
- 文化娱乐行业节目分类表
- 台湾-国民年金保险课件
- 血透室运用PDCA循环降低无肝素透析凝血发生率品管圈成果汇报
- 三叉神经痛微球囊压迫术的护理
- 主持人妆 男主持人上镜妆
- 安全伴我行-大学生安全教育智慧树知到答案章节测试2023年哈尔滨工程大学
- LY/T 1828-2009黄连木栽培技术规程
- 安全文明施工措施费清单五篇
- X射线衍射课件(XRD)
- 常见皮肤病的种类及症状图片、简介大全课件
- 高中化学学法指导课件
- 吊篮拆除安全技术交底方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