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专业论文)高三学生心理韧性与归因风格、压力困扰的关系研究.pdf_第1页
(教育学专业论文)高三学生心理韧性与归因风格、压力困扰的关系研究.pdf_第2页
(教育学专业论文)高三学生心理韧性与归因风格、压力困扰的关系研究.pdf_第3页
(教育学专业论文)高三学生心理韧性与归因风格、压力困扰的关系研究.pdf_第4页
(教育学专业论文)高三学生心理韧性与归因风格、压力困扰的关系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教育学专业论文)高三学生心理韧性与归因风格、压力困扰的关系研究.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三学生心理韧性高三学生心理韧性 与归因风格、压力困扰的关系研究与归因风格、压力困扰的关系研究 学位类型学位类型 : 学术型学位 学科 (专业学位类别)学科 (专业学位类别) : 教 育 学 作者姓名作者姓名 : 刘 妮 雅 作者学号作者学号 : 09011402015 导 师 姓 名 及 职 称导 师 姓 名 及 职 称 : 刘 志 军 教授 实践导师姓名及职称实践导师姓名及职称 : 学院名称学院名称 : 教育学院 论 文 提 交 日 期论 文 提 交 日 期 : 2012 年 6 月 1 日 学 位 授 予 单 位学 位 授 予 单 位 : 湖 南 科 技 大 学 the research on the relationship among resilience,attributional style and stress distress of senior students in high school type of degree academic degree discipline pedagogy candidate liu niya student number 09011402015 supervisor and professional title prof. zhijun liu practice mentor and professional title school the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date june. 1st, 2012 university hun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 究所取得的研究成果。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 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的成果作品。 对本文的研 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完 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后果由本人承担。 作者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 同意学校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 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 本人授权湖南科技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 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 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 涉密论文按学校规定处理。 作者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导师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i 摘摘 要要 积极心理学(positive psychology)是二十世纪末在美国兴起的心理学新研 究思潮,它关注人性中的积极层面,开辟了现代心理学研究的新趋向、新视野和 新领域,成为心理学研究中极具生命活力的生长点。心理韧性(resilience)作 为积极心理品质中的核心概念, 关注的是个体在高危环境和重大挫折中出现的良 好适应现象, 其研究成果对于提高个体的抗压能力和心理健康水平均具有现实指 导意义。 本研究采用心理韧性量表、 归因风格量表和压力困扰量表对湖南省益阳市赫 山区、安化县和浏阳市北圣镇三地五所学校的 768 名高三学生进行问卷调查,重 点探讨以下几个问题: (1)了解高三学生心理韧性的特点及其与归因风格和压力 困扰的关系; (2)建立心理韧性、归因风格和压力困扰之间的关系模型; (3)通 过问卷调查所收集的资料和数据分析的结果,提出相应的教育改革措施。 研究结果表明: 第一,大部分(85.2%)的高三学生,其心理韧性水平处于中等偏上,但仍 有 14.8% 的高三学生心理韧性水平偏低。 第二, 高三学生的心理韧性水平在性别和是否独生子女这两个人口学变量上 存在显著差异,其中女生的心理韧性水平显著高于男生,非独生子女的心理韧性 水平显著高于独生子女。 第三,积极归因和归因风格总分与心理韧性存在显著正相关,消极归因与心 理韧性存在显著负相关。进一步的回归分析显示,心理韧性对归因风格存在显著 的正向预测作用。 第四,心理韧性与压力困扰存在显著的负相关,进一步的回归分析显示,压 力困扰对心理韧性存在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 第五,积极归因和归因风格总分与压力困扰存在显著的负相关,消极归因与 压力困扰存在显著的正相关,进一步的回归分析显示,压力困扰对归因风格存在 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 第六,心理韧性在归因风格和压力困扰间存在部分中介作用。 第七,根据数据分析结果,本研究从提高心理韧性水平、调整归因风格类型 和改善压力困扰状况三个方面提出了相应的教育建议, 以期对教育工作者们提供 ii 有价值的信息。 由此可见,高三学生心理韧性、归因风格和压力困扰之间的关系十分密切。 归因风格不仅对压力困扰产生直接影响, 而且通过心理韧性对压力困扰产生间接 影响。教育工作者可以利用三者的关系,实施有效的教育措施。 关键词: 高三学生;心理韧性;归因风格;压力困扰 iii abstract in the united states,positive psychology is a new research trend rise psychology in twenty century ,it focuses attention on the positive aspects of human nature, create the modern psychology research the new trend, new vision and new field, become the psychology research new and highly of social life energy.resilience as positive psychological quality of the core concept of the individual attention is in high-risk environment and major setback to appear in the good phenomenon, its research results of the individual to improve the compressive ability and psychological health level all have realistic significance. adopted the adolescent resilience scale, attributional style questionnaire and stress distress scale, this research surveyed 768 senior students in high school in five schools from three cities of yiyang, anhua and liuyang in order to explore the following issues: (1) the se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peculiarity of resilience, and the relationship among resilience, attributional style and stress distress; (2) set up the relational model that consists of resilience, attributional style and stress distress ; (3) by the information from questionnaire and the result from data analysis,give some corresponding educational reform initiatives. the results of the study show that: (1) the majority (85.2%) se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resilience above the average level, but still 14.8% of the students resilience level is too low. (2) there a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se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resilience level between different gender, and also between only-child and non-only-child. the scores of resilience scale of females are higher than males. (3) the positive attribution and attribution style positively correlates with resilience, negative attribution negatively correlates with resilience.further regression analysis showed that resilience positively predicts attribution style. (4) resilience negatively correlates with stress distress. further regression analysis showed that stress distress negatively predicts resilience. (5) the positive attribution and attribution style negatively correlates with iv stress distress, negative attribution positively correlates with stress distress. further regression analysis showed that stress distress negatively predicts attribution style. (6) resilience plays an intermediary role between attribution style and stress distress. (7)according to the results of data analysis, this study proposed the corresponding educational suggestion by improve the resilience level, adjust the attribution type and ameliorate the stress distress situation in order to provide valuable information for educators. thu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e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resilience, attribution style and stress distress is much closed. attribution style can not only impact on stress distress , but also impact on stress distress by resilience indirectly.educators can use the relations among three factors to carry out the effective educational measures. key words: the senior students in high school; resilience; attributional style; stress distress 湖南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目 录 摘摘 要要 . i abstract . iii 第一章第一章 绪绪 论论 1.1 选题背景 . 1 1.2 选题意义 . 2 1.2.1 理论意义 . 2 1.2.2 实践意义 . 2 1.3 心理韧性的研究现状 . 2 1.3.1 定义研究 . 3 1.3.2 结构研究 . 4 1.3.3 模型研究 . 5 1.4 归因风格的研究现状 . 11 1.4.1 概念界定 . 11 1.4.2 维度分析 . 11 1.5 压力困扰的研究现状 . 14 1.5.1 定义研究 . 14 1.5.2 成因探究 . 15 第二章第二章 问题提出与研究假设问题提出与研究假设 2.1 问题提出 . 18 2.1.1 归因风格和心理韧性的关系研究现状 . 18 2.1.2 心理韧性与压力困扰的关系研究现状 . 18 2.1.3 归因风格和压力困扰的关系研究现状 . 19 2.1.4 心理韧性的中介作用研究现状 . 20 2.1.5 前人研究之不足 . 21 2.1.6 本研究创新点 . 22 2.2 拟研究的问题 . 22 2.3 研究思路 . 23 2.4 研究假设 . 23 第三章第三章 研究方法研究方法 3.1 被试. 24 3.2 研究工具 . 24 3.2.1 青少年心理韧性量表 . 24 3.2.2 归因风格量表 . 25 3.2.3 压力困扰量表 . 26 3.3 研究程序 . 27 湖南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3.4 数据处理 . 27 第四章第四章 结果与分析结果与分析 4.1 心理韧性的特点分析 . 28 4.1.1 人数分布 . 28 4.1.2 差异分析 . 28 4.2 心理韧性与归因风格、压力困扰的关系分析 . 29 4.2.1 归因风格与心理韧性的关系分析 . 29 4.2.2 心理韧性与压力困扰的关系分析 . 31 4.2.3 归因风格与压力困扰的关系分析 . 32 4.3 心理韧性在归因风格和压力困扰之间的中介效应 . 33 第五章第五章 综合讨论综合讨论 5.1 心理韧性的特点分析 . 37 5.2 心理韧性与归因风格、压力困扰的关系分析 . 40 5.2.1 心理韧性与压力困扰的关系分析 . 40 5.2.2 心理韧性与压力困扰的关系分析 . 40 5.2.3 归因风格与压力困扰的关系分析 . 41 5.3 心理韧性的中介作用分析 . 41 第六章第六章 教育启示教育启示 6.1 提高心理韧性水平 . 43 6.2 调整归因风格类型 . 45 6.3 改善压力困扰状况 . 46 第七章第七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研究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果 . 48 7.2 研究展望与不足 . 49 参参 考考 文文 献献 . 50 致致 谢谢 . 54 附录附录 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55 附录附录 b 调查问卷(部分)调查问卷(部分) . 56 湖南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 1 - 第一章第一章 绪绪 论论 1.1 选题背景选题背景 高中是个体身心发展的黄金阶段,高考是个人前途命运的关键事件,所以, 高中生问题历来是家庭、学校和社会共同关注的重要问题。高考作为我国目前最 主要的人才选拔制度,在整个教育体系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它主宰着学生 的前途和命运,是判定学生学业能力和知识水平的首要指标。与此同时,它让数 以万计的学生承受着前所未有的压力,使其整体心理健康状况有逐步恶化的趋 势,这一现象引起了众多学者的关注,其研究成果相当丰硕。 但是, 我们在发现学生们不断增多的心理问题的同时也发现了一个积极的现 象,即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出现了心理问题,并且有相当部分的学生在承受着远 高于平均水平的压力时,几乎没有受到负面影响,他们不仅内在心理健康,而且 外在表现良好,甚至综合实力也很出色。从心理学专业的角度来看,就是表现出 了很高的心理韧性。 略感遗憾的是,在现有国内外关于心理韧性的研究中,人们主要关注的是个 体在经历灾难或者遭遇不幸后,心理韧性所起的作用,或者是恶劣环境因素对于 心理韧性形成的影响。尽管这些都是关于心理韧性在压力对抗中的研究,却忽视 了日常生活中普通人经常遭遇到的各种心理压力。那么在普通的、长期的日常生 活压力源下,心理韧性是怎样起作用的呢?我们知之甚少。目前大量研究已经证 实,在适应压力困扰方面,归因风格所起的作用是巨大的 ,那么心理韧性与 归因风格之间存在什么样的关系呢?相关研究凤毛麟角。 心理韧性是不是归因风 格与压力困扰之间的中介变量呢?这类研究无论国内国外都还是空白。 鉴于以上研究现状, 再加之高三学生的心理韧性研究在我国具有较高的实际 应用价值,本文希望基于一个积极的视角,以高三学生普遍面临的学习压力为切 入点,以测查高三学生的归因风格类型为桥梁,对心理韧性做一点实证性研究, 探讨在日常生活压力源下(高考压力) ,心理韧性和压力困扰之间的关系,以及 心理韧性是否可以作为归因风格和压力困扰之间的中介变量。 林玲. 专科师范生就业压力、归因方式与焦虑的关系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0. 白崇鹏. 初中生焦虑与归因方式的关系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1. 顾雯雯, 张硕. 对高三学生的焦虑、 自信心和归因方式三者关系的研究j.考试周刊, 2011, 6: 207-209. 第一章 绪 论 - 2 - 1.2 选题意义选题意义 1.2.1 理论意义理论意义 (1)探寻心理韧性的作用机制 本研究在借鉴国内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 将心理韧性作为归因风格和压力困 扰之间的中介变量引入研究,探讨面对日常的学习压力情境时,高三学生的心理 韧性存在哪些特点, 它与压力困扰的关系如何?以及心理韧性是如何在不同的归 因风格下对压力困扰起作用的,起什么样的作用?旨在构建心理韧性与归因风 格、压力困扰之间的关系模型,直观地呈现三者之间的作用机制。 (2)验证国内外的心理韧性研究 正确的理论指导是人们将理论运用于实际的依据, 而实证研究的终极目标是 验证和充实相应的理论,从而更好地运用于实践。纵观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发现, 国内对心理韧性的研究方兴未艾,国外关于心理韧性的研究成果颇多,但他们得 出的结论并不一致甚至相互矛盾, 这就使得我们有必要通过相关的实证研究对这 些结果进行验证和整合,进而为改善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提供正确的理论指导。 1.2.2 实践意义实践意义 (1)拓展研究范围 现阶段国内外心理韧性研究一般着眼于遭遇重大应激事件的特殊群体, 如癌 症患者、老年丧偶者、重大灾难幸存者等等,但实际上生活中的普通群体有时也 会面临逆境和压力。在中国,高三学生作为一个庞大且特殊的群体,极具代表意 义, 所以本研究将心理韧性的研究对象扩展到高三学生, 着重考察在高考压力下, 心理韧性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机制。 (2)加强理论指导实践的作用 本文旨在从教学心理的角度, 通过实证研究得出切合实际的研究结果和切实 可行的教育启示,为中学心理健康教育提供新的视角和实证支持,使其有利于促 进学生的良好发展,提高教育成效,降低社会管理成本。 1.3 心理韧性的研究现状心理韧性的研究现状 湖南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 3 - 1.3.1 定义研究定义研究 resilience 源自拉丁语 resilire,最初是一个物理概念,指物体受到外力挤压 时的回弹 。1950 年,block首次提出 ego-resiliency(自我心理韧性)一词,意 为人的心理功能及其发展在受到严重压力、 逆境时并没有损伤性影响的心理发展 现象。至此心理韧性进入心理学界,成为众多学者的研究课题。 随着研究的深入开展,学者们从不同的研究视角对其作出了各有侧重的定 义,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以下三种: (1)品质性定义 品质性定义倾向于将心理韧性看作是个体的一种能力或品质。如 howard (1996)指出心理韧性是指个体能够承受压力并且适应于应对困境的能力。 walsh 等人(1998)认为心理韧性是一种在面对潜在的威胁时,克服个人脆弱与 环境压力并“恢复”和取得良好表现的能力。在 jew,green 与 kroger (1999) 看来, 拥有心理韧性这一优秀品质的个体会使用特定的技巧或能力来应对压力与 危机,并指出这些技巧或能力有些是个体与生俱来的,有些则是在成长过程中习 得的。luthar 等(2000)将心理韧性定义为个体在逆境下克服困难、完成积极 适应过程的心理品质。masten (2001)认为心理韧性指个体所持有的能抵御、 克服或从严重的威胁中恢复的能力。 (2)过程性定义 过程性定义强调心理韧性发生于个体的生态系统中, 是一种动态的发展变化 过程,包含个体与环境、应对模式等因素的相互作用。如 rutter (1987)认为 心理韧性并非只是一种能力,它产生于个体与环境间的交互作用,是一个动态的 过程。hawley 和 bemston (1996)指出只有个体或家庭在发生困难或危机的情 harris w t, sturges a f. websters new international dictionary m. springfield, mass, u.s. a.:g. green, kathy e.; kroger, jane. 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 of a measure of resiliencyj. measurement bemston g.;england c g.;masi c m.;green,kathy e.;kroger,jane.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 of a measure of resiliencyj. measurement & evaluation in counseling & development,1999,32:75-90. 5 luthar s s,cicchetti d,&becker b.the construct of resilience:a critical evaluation and 参 考 文 献 - 52 - delines for future work j. child development,2000,71(3):543-562. 6 masten a s.ordinary magie: resilience process in developmentj. american psychologist, vol 56(3),mar 2001. 227-238. 7 rutter m. psychosocial resilience and protective mechanismsj. american joumal of orthopsychiatry,1987,vol. 57(3): 316-33 8 hawkley lc,bemston g,england c g,muarhca p t,masi c m,&cacioppo j t. stress, ageing,and resilience: can accrued wear and tear be slowed? j canadian psychology / psychologic canadian ,2005,vol.46(3):115-125 9 n garmezy,a s.masten,& a tellegen.the study of stress and competence in children: a building block for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j.child development,1984,55:97-111 10 fergus s,& zimmerman m a. adolescent resilience: a framework for understanding healthy development in the face of riskj. annual review of public health, 2005,26, 399 -419. 11 luthar,s.s.,cicchetti,d.,&beeker,b.the construct of resilience: a critical evaluation and guidelines of future workj.child development 71,543-562. 12 masten a s & garmezy n.risk,vulnerability and protective factors in development psychopathologyj. in: b b lahey a e.kazdin ( eds.),advances in clinical child psychology,new york:plenium,1985,vol8:1-52. 13 朱肖楠.一位国中中辍学生的复原力及相关因素之探讨研究j.新竹教育研究集刊, 2001,创刊号:171-20 14 曾文志.复原力的构念与研究之分析j.国立台中护理专科学校学报,2005, (4) :45-68 15 张淑慧.中辍辅导的思考谈中辍少年的复原力j.中等教育,2007,58(5) :56-73 16 马伟娜,桑标,洪灵敏.心理弹性及其作用机制的研究综述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 科学版) ,2008,26(1) :89-96 17 井世洁,严芳.中学生应对的多维度结构分析j.心理科学.2003,26(4) :757-756. 18 陈建文,黄希庭.中学生社会适应性的理论构建及量表编制j.心理科学,2004,27 (1) : 2-4. 19 胡月琴,甘怡群.青少年心理韧性量表的编制和效度验证j.心理学报,2008,40(8) : 902-912. 20 weiner.b. a theory of motivation for some classroom experiencesj.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1979,71(1):3-25 21 weiner.b. a cognitive(attribution)-emotion-action model of motivated behavior: analysis 湖南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 53 - of judgements of help-givingj.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1980, 39(2):183-200 22 张学军.大学生归因方式问卷的编制及信度、效度研究j.新乡教育学报, 2003, 4 (16) :p18-21 23 李占江,邱炳武,王极盛.青少年归因风格及其与心理健康水平关系的研究j.中国心理 卫生杂志,2001,1:11-17 24 沃建中,孙慧明.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调查表归因风格分量表的编制j.心理与行为 研究 2006,4(2) :90-94 25 h.selye.the stress concept j. canadian medical association journal,1976,(8):718. 26 holmes t h,rahe r h. the social readjustment rating scalej. journal of psychosomatic research,1967,(11):213-218. 27 张林,车文博,黎兵.大学生心理压力应对方式特点的研究j.心理科学,2005,28(1) : 36-41 28 coan r w,john wang,sons etal. psychology of adjustment personal experience and development j. new york,1983:8-10. 29 贾晓波,心理适应的本质与机制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154(1) : 19-23. 30 张大均、 江琦, 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调查表适应分量表的编制j.心理与行为研究, 2006,4(2) :81-84. 31 张娟,张大均,王智.高一新生心理健康状况及教育对策j.现代中小学教育,2007 (3) : 57-59. 32 王芳, 杨培.寄宿制与非寄宿制高中生社会适应性的比较j.现代中小学教育, 2008 (2) : 54-56. 33 李晖, 张静.高中学生不同阶段心理分析及调适j.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 (3) : 62-63. 34 胡月琴,甘怡群.青少 年心理韧性量表 的编制 和效度验证 j.心理学报,2008, 40 (8):902-912. 致 谢 - 54 - 致致 谢谢 三年的时间, 不知不觉间已走到了尽头。 曾经是多么地盼望着早些离开校园、 离开课堂、离开书本、离开学生的称呼,但到了真正不得不离开的那一刹那,才 知道,自己对这种校园生活是多么留念,对这份师生情谊是多么不舍,对这个学 生称呼是多么喜欢。在这里,留下了我最最美好的回忆和最最丰富的经历。 有人说,研一是理想主义,研二是现实主义,研三是批判现实主义,从理想 到现实再到批判现实,虽略显仓促,却又顺理成章。时间在行走,日升月落、斗 转星移间就走到了毕业的门口。回首望望门内的一草一木,透着盎然的生机,正 如我们的生命一样郁郁葱葱;再看看校内那一汪湖水,在夕阳下闪着柔和的光, 犹若我们惜别时的点点泪花; 还有那夜色笼罩下的图书馆, 正庄严地注视着我们, 仿佛要目送我们出门,并告诉我们一路走好。 回头观望三年读研路,它并不十分曲折,也不漫长,却令人难忘,也许就是 因为它平淡,所以才使人留恋,那种闲适的氛围、那片淡蓝的天空、那段纯洁的 友谊、那缕散落在风中的书香 这一切的一切与校外的喧嚣相比,显得那样 地难能可贵,那样地令人向往。 纵然离开是一种痛苦, 是一种勇气, 但同样也是一个考验, 是一个新的开端。 “无穷无尽是离愁,天涯海角遍寻思” ,离别在即,面对犹如亲人般的同学和老 师,说一声再见,道一声珍重,都很难出口。 在湖南科技大学求学的这三年, 我衷心感谢我的导师刘志军教授给予我的每 一次帮助和教导, 是他的博学多识让我从一个心理学的门外汉成为一名教学心理 方向的合格研究生,是他的言传身教让我深刻地懂得“做人以诚实诚信为本,做 事以勤奋勤勉为根”的道理,是他的积极乐观让我学会了如何勇敢迎接挑战和坦 然接受失败。导师严谨求真的治学态度、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积极向上的人生 信仰、平易近人的人格魅力值得我用一生的时间去学习和效仿。在此,特向导师 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此外,还要感谢湖南科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