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3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 本文从道家自然精神出发,并以此为研究视角来观照红楼梦,在综 合运用生存论哲学、美学和园林学等理论基础之上,通过探求道家自然精 神在红楼梦中的体现来挖掘大观园理想最终幻灭的根源。 文章分为三个部分:一、对道家自然精神的文化解读。道家从道之自 然的哲学命题出发,提出了人之自然,即人只有保持本然、真性才能获得 精神上的极大自由,并且形成了一套批判现实的价值体系,于文学作品中 建构了超越现实的理想社会一一自然而然、纯美和谐的“自然世界”。二、 红楼梦中道家自然精神的体现。从自然世界、自然人格和自然人生态 度,即大观园、赤子和诗意超脱三方面展开论述。大观园是“有自然之理 得自然之气”的“世外仙源”,人之自然与园之自然契合无间;“清净”是 红楼儿女的人格特质,即无须功利化地生存,她们是自然之子,任情任性 率真自然i 她们以诗来抒发心性,表达人生,将生活诗化,也将自我诗化 在“自然世界”中诗意地栖居。三、“至悲”一一曹雪芹对道家自然精神的 超越。随着红楼儿女悲剧命运的降临,小说呈现出一种“至悲”的审美韵 味,究其根源,就是道家自然精神价值体系的脆弱性。大观园的毁灭标志 着曹雪芹价值理想的破灭。 关键词:红楼梦;大观园;道家自然精神 a b s tr a c t t h i st h e s i st a k e st a o i s tn a t u r a l s p i r i tf o rar e s e a r c ha n g l e ,m a n a g e s s y s t e m a t i c a l l yv a r i o u st h e o r i e s ,s u c h a s p h i l o s o p h yo fe x i s t e n c et h e o r y , a e s t h e t i c sa n dg a r d e n i n g ,p r o b e si n t ot h er e f l e c t i o no nt a o i s tn a t u r a ls p i r i ti n t h ed r e a mo fr e dm a n s i o n ,a n dd i g si n t ot h ei d e o l o g i c a lo r i g i no ft h ei d e a lo f t h eg r a n dg a r d e n sf i n a io v e r t u r n t h et h e s i si n v o l v e st h r e ep a r t s p a r t1 ,c u l t u r a le x p l a n a t i o no ft a o i s t n a t u r a ls p i r i t w i t ht h ep h i l o s o p h i c a lp r o p o s i t i o no ft a o i s tn a t u r e ,t a o is t b r i n g sh u m a nn a t u r ef o r w a r d ,a n db e l i e v e st h a th u m a nb e i n g s c a n t a c q u i r e i n f i n i t ef r e e d o mi ns p i r i to t h e rt h a nk e e p i n gu pn a t u r ea n ds i n c e r i t y s ot a o i s t c o m e si n t ob e i n gas e to fv a l u es y s t e m so ft h ec r i t i c a lr e a l i s m ,a n db u i l d sa n i d e a ls o c i e t y ,ap u r e ,u n i t e da n di n v o l u n t a r yn a t u r a lw o r l d ,w h i c ht r a n s c e n d s r e a l i t yi nl i t e r a t u r e p a r ti i ,ar e f l e c t i o no nt a o i s tn a t u r a ls p i r i ti nt h ed r e a m o fr e dm a n s i o n t h i sp a r tc o n s i s t so ft h r e ea s p e c t s ,w o r l do fn a t u r e ,n a t u r a l p e r s o n a l i t ya n di n v o l u n t a r ya t t i t u d et ol i f e ,t h a ti s t os a y ,t h eg r a n dg a r d e n , i n f a n ta n dp o e t i ct r a n s c e n d e n c e t h eg r a n dg a r d e n ,“w h i c hh o l d sp r i n c i p l e a n ds o u lo fn a t u r e ”,i s “s h a n g r i - l a ”,w h e r eh u m a nn a t u r ea n dt h eg a r d e n n a t u r ea r eh a r m o n i o u sc o e x i s t e n c ew i t h o u ta n yg a p p u r e n e s s ”,l i v i n gw i t h u l t r a u t i l i t a r i a n i s m ,i sp e r s o n a l i t yt r a i t s o fm e na n dw o m e ni nt h eg r a n d g a r d e n t h e ya r ec h i l d r e nf r o mn a t u r e ,n a t u r a l l ya n ds p o n t a n e o u s l y t h e y e x p r e s si n w a r d n e s sa n dr e f l e c tl i f et h r o u g hp o e m s a n dt h e yc h a n g er e a ll i f e i n t op o e m s ;m e a n t i m e ,t h e yc h a n g et h e m s e l v e si n t op o e m st o o s ot h e ya r e p o e t i cl i v i n gi nn a t u r a lw o r l d p a r ti i i t h ed e e p e s tm y s t e r y c a ox u e q i n s t r a n s c e n d e n c eo ft a o i s tn a t u r a ls p i r i t w i t ht h ef a l lo ft h e i rt r a g i cd e s t i n i e s , t h i sn o v e lt a k e so nak i n do fa e s t h e t i cs t y l eo fd e e p e s tm y s t e r y ,w h i c his g e n e r a t e db yt h ew e a k n e s so ft h ev a l u es y s t e mo ft a o i s tn a t u r a ls p i r i t t h e d e s t r u c t i o no ft h eg r a n dg a r d e ni m p l i e st h a tc a ox u e q i n sv a l u ei d e a li s 0 v e r t u r n e d 1 1 k e yw o r d s :d r e a mo f r e d m a n s i o n ;t h eg r a n dg a r d e n ,t a o i s tn a t u r a ls p i r i t d ir e c t e db y :pr o f x uw e n h e i a p p iic e n tf or m a s t e rd e gr e e :w a n gs h u a n g m e i ( l i t e r a t u r e ) ( c o l l e g eo fh u m a n i t i e s 。i n n e rm o n g o l i au n i v e r s i t yf o rn a t i o n a l i t i e s ,t o n g l i a o0 2 8 0 4 3 ,c h i n a ) n 内蒙古民族大学硕士掌位论文 1 引言 研究现状 “红学”作为当代的一门显学,日益呈现出“百家争鸣,百花齐放” 的繁盛局面。从运用的研究理论方法来说,有历史美学、比较文学、文化 哲学、还原批评、接受美学、文学考证,甚至符号学等;从批评的层面来 讲,不只研究红楼梦艺术世界的现实层面、思想层面,还研究其理想 层面、文学层面和哲学层面;从文化与文学的研究角度来说,不只将红 楼梦置于清初的小历史、小文化的氛围中去考察,还将其放在中华民族 的大文化氛围里去考察并予以定位研究,其研究程度之深、范围之广,是 历史上任何时期都难以比拟的。其中,将红楼梦与道家自然哲学相联 系的研究也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绩。著作和单篇论文都很丰富,特别是后 者,如杜景华的( 红楼梦) 与道、鲁德才的传统文化心理与( 红楼梦) 的典型观念,丁淦的( 红楼梦) 的三线结构和三重旨意 、许振东的自 在与澄明一一试析红楼梦对生存的哲理思考与再现,以及关四平的( 红 楼梦) “天乐”的人生境界和论( 红楼梦) 真人的人生态度及其文化渊 源、吕启祥的作为精神家园的( 红楼梦) 、张淑蓉等的对自然灵秀的 挚情呼唤一一( 红楼梦) 自然人性美探析 、姜志军的( 红楼梦) 中诗词 的佛道色彩 等等这些研究大都把道家哲学作为红楼梦的历史文化 根源,一方面以道家的“无为”来诠释红楼梦 里的出世思想,或者从道 家的生命哲学出发探求红楼梦中存有的尘世人生与生命之美的挽歌, 或者直接追寻红楼梦) 与道家文化的内在联系另一方面,把大观园看 做象征作者超越现实的桃源理想或者从遵家的自然人格角度出发来分析 红楼梦中的人物形象,或者从文本文字出发直接探讨其结构和语言风 格等艺术上的道家色彩等等可见,从道家哲学的角度来研究红楼梦, 已深入到思想文化、艺术风格等层面,但把递家自然精神作为一个衡量现 实和建设理想社会的价值体系,并以此为研究视角来观照红楼梦,通过 探求道家自然精神在红楼梦中的“至美”体现和“至悲”结局,来挖 掘大观园理想最终幻灭的思想根源的著作还没有出现,在个别篇章中也只 是从莱一角度和某一侧面来阐释本文即从这样的一个研究目的和视角出 发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之上,试图使道家自然精神视野下的红楼梦的 阐释更全面、更系统,这是本文不同于以往研究之处,也是确立本选题的 最初动因。 研究对象 论红楼梦中的道家自然精神 道家从自然宇宙层面上观照人生,把人获得精神的自由放在首位,强 调遵循自然规律,保持自然人性,提倡自然美,追求“与道为一”、“与物 为春”的自由精神境界。所以,由对现实的不满和批判,建构了自己的一 套价值体系,从而营构了理想的桃花源,即“自然世界”( 不是原生态的大 自然,而是指自然而然、无为而无不为的自然状态的世界) 。于是,本文所 要解决的一个问题就是,论证在红楼梦中也体现了“自然世界”的纯 美,展现了“自然世界”的自然和谐与自由自在。但是,红楼梦最终却 以“千红一哭,万艳同悲”归结人生,大观园则“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 净”。所以,本文解决的第二个问题就是为“至美”与“至悲”同一主题意 蕴和两种美学风格寻找内在的根源,即道家自然精神作为价值体系自身除 了具有理想的自满自足性外,还具有其不可克服的缺陷和脆弱性,缺少真 正对现实社会的批判力量和对理想世界的建设力量,导致这个美好的“自 然世界”只是个空中楼阁,在现实面前不堪一击。 需要说明的是,本文由于篇幅所限( 要求不超过3 万字) 和为了突出 重点,没有将大观园与园外现实世界的功利人生、污浊人性进行对比来展 开论述,而只单方面突出了前者的自然与纯美;也没有充分地铺述大观园 “至悲”的表现,而只是在分析道家自然精神价值体系脆弱性的同时,给 予点明。 选题意义 本选题以道家自然精神为观照视角,试图从一个新的角度和侧面重新 阐释红楼梦文本。大观园是个和谐优美、相对自由、“绝无一些杂尘” 的女儿国,它上承以往道家自然精神所营构的“自然世界”而建。在这个 世界里,人与自然平等和谐,人清净纯洁,将生活诗意化,将自我诗意化, 在“自然世界”中诗意栖居。虽然大观园是个纯粹的理想国,最终只能归 于毁灭,但却能启发我们于传统的道家自然精神中寻找现代人类生存和发 展的新思路。人们只有以生命平等的态度来与自然相处、以生命之质朴和 本真与人相处、以诗意的审美方式生存于世界,才能建构起我们理想的精 神家园和生活天地。同时,它对当今社会存在的人性异化造成的道德缺失, 以及人与自然的对立造成的生态环境的极大破坏起到了批判作用。当然, 人类的生存世界不能封闭自守,人生也不能静止无为,我们只有在开放的 世界环境里合理地利用现代科技,坚持人类的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才有可 能在不久的将来建设一个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内蒙古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 对道家自然精神的文化解读 2 1 遭家自然精神的涵义 道家哲学的根本和核心是“道”。“道”是万物本源“道生一,一 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老予4 2 章) “道”不是一个实体,它 是宇宙万物的本真、本然,“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 恍兮偬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老 子2 l 章) “道”是“一切存在的本然状态”,m 即自然而然,“道”就是 自然。因之老子提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老子2 5 章) 这样,“道”与人生就相联系在一起,可以说,人生问题始终是道家所 关注的一个核心问题,如何认识人生、实现人生、展望人生是道家哲人所 探询的中心话题。 庄子进一步发挥了道的自然哲学观念。把道之自然上升为人之自然, 更注重人的个性和真性,主张“无以人灭天”( 庄子秋水) 顺应 人性之自然,这样,才有可能达到自由的精神境界庄子认为儒家提出的 忠义思想和礼法制度都是人为,它要求作为生命个体的人应该“克已复札”, 这对人的真性和个性都具有束缚性和破坏性,这种破坏性使人生和社会失 去了本真和本然生命的原生态。变得僵化、单调、板滞和死沉。保持本真 就是保持人的自然生命状态,就是真正地展现生命的活力。庄子应帝 王 中阐释的就是这样一个生命规律浑沌的自然、个性和本真就是无孔 无窍这是浑沌所特有的生命力的展现然而,人为地给它凿出七窍。让 宅符含一般和1 l f 俗就破坏了它的自然,使它失去了本然的个性,失去了 鼻”髓着浑沌个性、真性的消失,其生命和灵魂也必然不可存在“日 譬一身,七日两浑沌死”而傈持人之自然、真性、个性实际就是曩撩 冬人餐神上的真正自由,实现人共的真正解放 庄子还提出“心斋。、。坐忘”。印祛豫一切私欲杂念完全撂脱功 名利禄、荣辱得失的柬缚,这是实现自由、能够体道的途径和方式,只有 这样才能达到物我两忘使心灵处于。虚静”状态,实现“与道为一”的 人生商境,“独与天地精神往来”( 庄子天下) 于是,他想象了 鞭神上绝对自由的真人、至人等理想的赤子形象他们其育自然之芙、自 撩2 真相自然之生命活力,就象初生的婴儿一样纯荧无暇、自然而然 道寒自然酋学的诞生,是从批判现实社会出发的儒家的仁义学说遗 痕了对人性诸多的束缚。并且人们在物欲的诱惑下也迷失了自我,失老了 毋镣小跃t 禅与老庄杭州t 浙扛人民出版社,1 9 9 2 年,第】5 4 贾 3 论红楼梦中的道寡自然精神 真性情,失去了人的原生命状态而变得虚伪造作,使自然人性扭曲。春秋 战国时期,社会处于严重的动荡之中,周王室的衰败与软弱,导致了诸侯 之间的相互争战,百姓的生活也痛苦不堪,这不是人类的理想社会。对现 实人性和现实社会的极端否定,使得道家自然哲学具有了深刻的现实批判 性和超越性。从这一意义上说,道家自然哲学的出发点是积极的,其本身 又是理想的、超越的,虽然这种理想人们很难达到,就象“方而不割,廉 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老子5 l 章) 。正是基于它有着对现 实强烈的批判性,使它具有了衡量现实、批判现实的价值标准,从而建构 了自己的价值体系,营构了心目中的理想社会和理想的人。这在中国古代文 学作品中有着鲜明的体现。 22 文学作品中的道家“自然世界”及其现实意义 2 2 1 自然世界 当中国古代的文人士子不满于现实或在现实中失意时,往往不仅在行 动上回归自然,而且,还用文学艺术的方式来表达自己回归自然后的美妙, 或者直接在文学作品中勾勒心中的理想社会,寻找真正的精神家园。正如 李春青在士人与自然一中国古代山水文学价值观之文化底蕴中所说 的那样:“自然与社会是摆在古代士人面前的两大可选择领域。在他们无意 于或不能够去建构社会价值之时,他们的主体精神就转向自然。自然对于 中国古代士人而言就是可以安顿心灵的彼岸世界。”。 老子心中有“小国寡民”一一“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 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老子8 0 章) 庄子也 有“至德之世,其行填填,其视颠颠。当是时也,山无蹊隧,泽无舟梁; 万物群生,连属其乡;禽兽成群,草木遂长。是故禽兽可系羁而游,鸟鹊 之巢可攀援而窥。夫至德之世,同与禽兽居,族与万物并。恶乎知君子小 人哉! ”的理想社会。( 庄子马蹄) 在对这种远古小国与原始荒蛮 的描述中,我们感到的是一一社会是自然的,安宁又和平;人性是自然的, 率真又纯朴:人与生存环境、人与人的关系是自然的,轻松又和谐。 不论是“小国寡民”,还是“至德之世”,虽然其理想世界仍然是处于 想象中的被美化了的人类原始状态。但是,却启发了后世人们对它的不懈 追求,纷纷建立起了自己的理想国,并且基本上放弃了对原始社会状态的 想象,直接在大自然中寻觅理想世界。当陶渊明经历了太多的黑暗,厌倦 了现实重返自然时,他在桃花源记并诗中勾勒了一个世外桃源:“芳草 599 沦 评学 戈 我蕴l 氐化艾之观嫒竹学殳水山代占国中 一一 然自与人 士 4:魍瞢3舂第 车 。年 4 内羹古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鲜美,落英缤纷。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农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 并怡然自乐”。这个世界没有君主、没有剥削,人人平等、自食其力;这里 民风淳朴,以诚相待,人们“怡然有余乐”:这里不受任何礼法刑政的桎 梏,没有欺诈掠夺与竞争,人应四时而动。与自然界保持和谐一致,悠然 自得于其中,一切都是顺乎自然,那么和谐优美,那么宁静自足,甚至人 与自然、社会乃至整个宇宙都相融相通,不分界限,浑然一体,足以称得 上是一个地道的无君无臣、平等仁爱的理想社会自然而然、无为而治的 美好家园。 此后,王维的桃源行、李白的山中问答、韩愈的桃源行、欧 阳修的醉翁亭记、王安石的桃源行、苏轼和陶桃花源等等,无 一不是在重温着传统的桃源梦,即道家自然精神的理想世界图景。可以说, 从老庄开始,这种理想世界就一直在中国古代文学中时隐时现,时而细小, 时而蔚为大观,呈现出一种特殊的风貌,从而,给儒家实用理性所造成的 庄重、实用的主流文学景观注入了一定的灵动之气和飞扬之韵,展现出脱 尘的自然之美。这正如袁行霈先生曾说的,“把握住崇尚自然的思想与崇尚 自然之美的文学观念,就可以比较深入地理解中国人和中国文学。当然, 文学上提倡自然之美的人,并不一定都明显地直接地受了老庄恿想的影响, 但究其来源,不能不说是来自老庄的自然主义。”。在这些文学作品中,道 家自然精神首先直接体现在作品所依托的世界图景中的,即自然世界。显 然,这里的“自然世界”不只是指原生态的大自然,更主要的是指道家自 然精丰串所营构的“自然世界”,其基本含义是自然而然,因任自然、无为而 治的自然状态。这个世界里的人,更多地体现出其纯美超逸的精神意趣和 自然无为的人生态度。 2 2 2 现实意义 道家自然精神所营构的“自然世界”,是作为现实社会的对立面而存 在的。一方面它带给了人们对和谐安宁生活状态的憧憬,另一方面,它就 像一面镜子也反照出了现实的黑暗、污浊以及人性的异化。“小国寡民”、 “至德之世”外的现实社会分崩离析、百姓流离失所。当陶渊明在桃花源 中“怡然自乐”时,现实的魏晋时期却是国无宁日、人无立足之地。当柳 宗元在永州构筑着他那潭水澄澈、游鱼翕忽的自然世界时,现实却是政治 黑暗,贤者惨遭贬谪。当蒲松龄徜徉在自己的花妖狐鬼的纯美世界中时, 科场考试的弊病却让他终身化为遗憾。道家自然精神的批判性和超越性, 。袁抒霈:中国文学概论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 9 a o 年,第8 6 页 5 堡! 塾堡茎! ! 堕堕塞旦竺塑塑 正是古代文人士子不满现实和在现实中失意时回归自然、退守自然的根本 原因,也使得它自身更富有了存在的价值和意义,不断召唤着人们迈向理 想的“无何有之乡”因为在他们心中那才是人类真正的家园。 内囊古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3 红楼梦中道家自然精神的体现 道家自然精神以保持人的本真、本性为实现人精神自由的前提,这在 庄子文中常常被称为赤子。当道家自然哲学作为批判现实社会和建构 理想世界的价值体系时,具有赤子之心的自然人格必然成为价值基点。基 于这个价值基点道家自然精神才能建构起种种价值理想,而实现价值理想 的途径不是积极有为、锐意进取,而是自然而然、无为超脱的人生态度。 为了便于分析体现在红楼梦中的道家自然精神,本部分按照道家自然 精神的价值理想之世晁图景、价值基点之赤子之心以及价值原则之无为超 脱三方面来论述,即自然世界、自然人格和自然人生态度。 3 1 大观园一一自然世界 上文提到,道家自然精神在批判和否定现实社会的同时,往往于现实 之外建设一个自己心目中的理想社会,不管这个理想社会是真的存在于大 自然,还是存在于喧闹尘世中的某一角落,其基本特征都是自然而然,展 现的是人与生存环境的自然状态。所以,我们把这个理想的世界图景称之 为“自然世界”。无疑,这个“自然世界”具有桃源的性质和特征。以此来 衡量大观园,从某种程度上说,大观园就是个“自然世界”。 清末的二知道人曾说过,“雪芹所记大观园,恍然一五柳先生所记之桃 花源也”。到了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戴志昂、宋淇、冯其庸等都认为它不 是个实际存在的园林,而是作者虚构的理想园。王利器则直接说它“幻作 纸上园林,一如陶渊明之创造桃花源罢了”。俞平伯也在( 红楼梦辩) 的 修正中指出,“他写大观园是综合南北的芳韶风物,创造出这么一个极乐 园。若我们做此愚问,究竟在哪里呢? 作者微哂道;在我方寸”。 。到了7 0 年代后,余英时则大胆地提出大观园是作为理想的世界与园外的 现实世界相对立而存在的,“清”、“情”、“真”是它的特征。虽然红学界 对此见仁见智,但从大观园所具有的一切美好特征来看,某种程度上它体 现了道家自然精神所营构的桃源般的价值理想。它“有自然之理,得自然 之气”人园合一,浑然天成,在曹雪芹心底是完美的“天然图画”,是个 自在的自然世界。 。一粟蝙:古典文学研究资料汇编 ( 红棱梦卷) ,北京:中华书局,1 9 6 3 年第8 6 页 。转弓l 自王慧:大观园研究综述,载予红楼梦学刊2 0 0 5 年,第2 期 。转引自王慧:大观园研究综述 ,戴于红棱梦学刊,2 0 0 5 年,第2 期 。余英时: 中冒思怨传统的现代 奎释 ,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i9 9 5 年,第3 2 3 326 页 论红楼梦中的道家自然精神 3 1 1 “有自然之理,得自然之气” “自然”是中国古典园林的基本特征。大观园是一纸上园林,园中景 物井然有序,颇饶山林丘壑、亭台水榭之胜,它的一草一木、一亭一台都 体现着中国古典园林再现自然、表现自然、追求自然境界的特点。首先, 它“有自然之理,得自然之气”。 大观园是众女儿生活的美好净土。游于其中,“转过山坡,穿花度柳, 抚石依泉,过了荼蘼架,再入木香棚,越牡丹亭,度芍药圃,入蔷薇院, 出芭蕉坞,盘旋曲折。”途中我们可以“忽闻水声潺谖,泻出石洞,上则萝 薜倒垂,下则落花浮荡。只见水上落花愈多,其水愈清,溶溶荡荡, 曲折萦纡。”总之,我们到处可以领略到“池边两行垂柳,杂着桃杏,遮天 蔽日,真无一些尘土”( 第17 回) 的纯自然的美。 曹雪芹崇尚自然美,遵循师法自然,追求“虽由人作,宛自天开”( 明计 成园冶) 的自然境界。小说第十七回至十八回写了贾政等人一起走过 “曲径通幽处”和“沁芳桥”,游玩了潇湘馆,又来到一洗富贵气象的稻 香村,当贾政对此处大加赞赏时,宝玉却说“不及有风来仪多矣”。 然后,他就提出了古人的“天然”二字,接着说道: 却又来! 此处置一田庄,分明见得人力穿凿扭捏而成远无邻村,近不负 郓,背山山无脉,临水水无源,高无隐寺之塔,下无通市之桥,峭然孤出,似 非大观争似先处有自然之理,得自然之气,虽种竹饮泉,亦不伤于穿凿古 人云天然图画1 四宇,正畏非其地而强为地,非其山而强为山虽百般精而 终不相宜。 显然,作者是借宝玉之口表达自己对大观园自然美的追求,不论是直 接地利用地形,还是经过人工的处理,都要“有自然之理,得自然之气”, 反对人力雕琢痕迹明显的非“天然”。大观园整体上具有清幽洁净却又不失 富丽高雅的风格,然而,于其中突然生出了一片田舍家风,数楹茅屋青 篱家禽,土井泥墙,佳蔬菜花等等,没有任何邻村远郭、山脉水源,也没 有任何的高塔小桥等做田园风光的烘托和迹象,实在是如连贾政都有所感 受到的“固然系人力穿凿”。也可以看出,宝玉对此处极为不满的根本原因, 就是它破坏了大观园“天然图画”浑然一体的美。 以追求“天然”为最高境界的大观园,它“秀水明山抱复回,风流文 采胜蓬莱”,它“山水横拖千里外,楼台高起五云中”,以至于只得起名为 “天上人间诸景备”( 第l7 回) 的“大观园”才能够与其相衬相配。诸多 。曹雪芹:红楼梦( 第十七回至十八回)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i9 9 6 年,第2 2 5 页。 8 内蒙古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风格不同的景点一一潇湘馆、蘅芜苑、秋爽斋、怡红院、紫菱洲、藕香榭、 栊翠庵等等,它们本身就是一幅幅的天然图画,融汇在一起,共同构筑了 大观园浑然的自然气象,呈现出更加清净淡泊的自然风光,简直“竟比那 画儿还强十倍”( 第4 0 回) 。 3 1 2 人圆台一浑然天成 中国园林不仅要客观地再现自然山水,还要追求诗情画意、情景交融 的意境,讲求在咫尺之地表现大干世界,体现自然的内在精神,使人能从 完美的自然世界中感悟人类情思、生命真谛和宇宙隐语。正所谓“一峰则 太华千寻,一勺则江湖万里”。人或居或游,看到一盆清水,几块碎石,二 三树桩,都若置身于名山大川、古木丛林之中。大观园体现了曹雪芹“在 我方寸”的理想性,他以情布局,以园衬人,以人造境,使入与自然和谐 统一、妙趣无间,体现出的是人之自然与园之自然浑然天成,这才是更高 层次的天然之境。 以情布局 我国古代的造园,其中包括屋舍的布局,必须体现出尊卑等级制度和 道德标准等观念。曹雪芹却能够在一定程度和范围内突破固有的一些封建 观念,创造了以情布局的叛观念。比如,他借群钗所居的院落与宝玉所属 怡红院的远近,来象征女儿与宝玉之间关系的远近,可以说,曹雪芹在建 造大观园时是依据自己的内心情感倾向来布局的。这里仅以宝、黛、钗三 人的关系为例来说明。黛玉与宝玉彼此相爱而又痴情,心灵相通,精神契 合;宝玉与宝钗在为人品性和观念上都有很大的差距,甚至截然相反,但 最终二人却结为夫妻,显示了宝钗的高贵地位,她才是与整个贾家命运联 系密切的人。从书中的多次描写中我们可知,潇湘馆与怡红院之间只隔 沁芳桥,属于女儿居住的建筑区域。黛玉冰清玉洁、目下无尘,一片痴心 于宝玉,为宝玉而哭,为宝玉而笑,只以最心底的赤诚来追求和经营着二 人之间高洁的爱情,而不会借助任何外力,这是黛玉性情之自然:蘅芜苑 的位置靠近正殿大观楼,与其他姐妹及宝玉的住处相隔都较远,是与大观 楼主体建筑在一个区域的,这就预示着大观楼是宝钗一生所追求的最高目 标,要靠她遵照“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的为人原则才能达到的,这 是宝钗性情之自然。可见,曹雪芹通过对三人所居建筑的方位和远近的布 局,一定程度上象征地表达了她们性情、感情和精神上契台的远近。人与 人的居处之远近与入与人的精神之远近成正比。这样,人物之自然与大观 。参见周虹洙,默阳雪挎:大理园的造臣艺术解读,载于重庆建筑大学学报。2 0 0 5 年 第4 期 论红楼梦中的道家自然辜膏和 园整体风格、区域风格之自然相融相合,浑然无二。 人居环境 “一带粉垣,里面数楹修舍,有千百竿翠竹遮映。只见入门便是 曲折游廊,阶下石子漫成甬路。上面小小三闻房舍,一明两暗,里面都是 合着地步打就的床几椅案。从里间房内又得一小门,出去则是后院,有大 株梨花蓑着芭蕉。又有两问小小退步。后院墙下忽开一隙,得泉派,开 沟仅尺许,灌入墙内,绕阶缘屋至前院,盘旋竹下而出。”( 第17 回) 这便 是黛玉所居的潇湘馆。竹是这里的象征性植物,并营造了清净幽雅之境。 用她自己的话说“我心里想着潇湘馆好,爱那几竿竹子隐着一道曲栏,比 别处更觉幽静。”( 第2 3 回) 然而,竹不仅是自然之植物,本身还被赋予了 一定的文化意蕴。中国古代文人赋予竹子以高风亮节、高雅脱俗的文化意 义长期以来,居则有竹,无竹则使人俗,便成为人们的审美心理。黛玉 爱竹正揭示了她“孤高自许,目无下尘”、清拔脱俗的品格。竹还是相思 情痴的文化象征,又称斑竹、湘妃竹这与黛玉的痴情、多愁善感经常的 泪光点点之形象高度统一。可以说,竹就是黛玉的人格写照。潇湘馆的内 部摆设和装饰与她更是达到了天然的和谐:进门架上一只翠羽红喙鹦鹉会 说“侬今葬花人笑痴,他日葬侬知是谁”,暖阁中一个玉石条盆里攒三聚五 地栽着一盆水仙窗下案上放着笔砚,书架上摆着王维等人的诗集和琴谱, 壁上悬挂着牛旄纹的百年古琴和宝玉所题写的楹联“宝鼎茶闲烟尚绿幽 窗棋罢指犹凉。”黛玉的本然、本真就是心性雅洁、胸襟高逝、忧愁缝绻、 清高孤傲,这与其所居的自然环境和室内布置相互映衬。竹与黛玉、潇湘 馆与黛玉互为表征,不可分割,是人之自然与环境之自然的合一。 宝钗为人四平八稳,遵循“不干己事不张口,一问摇头三不知”( 第 j 5 回) 的“守拙”处世原则,与其所居蘅芜苑的清淡之风一“一所清凉 瓦舍,一色水磨砖墙,清瓦花堵。那大主山所分之脉,皆穿墙丽过”相映 衬:蘅芜苑的繁花似锦、幽趣富贵一一“步入门时,忽迎面突出插天 的大玲珑山石来,四面群绕各式石块,竞把里面所有房屋悉皆遮住。且 株花木也无,只见许多异草:或有牵藤的,或有引蔓的或垂山巅,或穿 石隙,甚至垂檐绕柱,萦砌盘阶,或如翠带飘飘,或如金绳盘屈,或实若 丹砂,或花如金桂,味芬气馥,非花香之可比”( 第17 回) 与宝钗的博学 多才、心胸开阔、为人谦和、自重自爱的闺阁淑女形象保持一致。 芭蕉是秋爽斋的代表性植物,它体态粗犷潇洒,为主人探春所钟爱, 并起雅号为“蕉下客”。而且,其室内布置以“大”为特征,“探春素喜阔 朗。这三间房子并不曾隔断”,西墙上挂着“烟雨图”,左右挂着的对联是 “烟霞闲骨格,泉石野生涯”。这一切都与她疏宕磊落、豁达大度的心性同 0 内蒙古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色同调e 其实,大观园中的每一居处基本都是人与景的合一,构成一个个风格 迥异的自然之境。诸如,宝玉既富贵又清雅,且有十足的女儿之态,生活 上相对的自由逍遥。他所居住怡红院的房间内部装饰富丽精美:院落则用 仙鹤、芭蕉、山石等点缀。李纨所居扫奢华、竹篱茅舍的稻香村,与她 的早寡、不闯世事的死灰般的心境相合。栊翠庵外的十数株红梅不仅映着 白雪,散发出一股扑鼻的寒香,而且还如胭脂一般傲雪凌霜,分外显得精 神。这种清冷孤寂又不染一丝尘埃的高洁正与妙玉的性情无法分割。可以 看出曹雪芹在人居环境上,是下了很精细的工夫、倾注了很多心血的, 从追求大观园自然美的角度来说,这无非就是为了达到“天然图画”的境 界。以至于我们根本无法想象让宝玉住进稻香村、妙玉住进怡红院的情形。 “名园筑何她,仙境别红尘。借得山川秀,添来景物新。”( 第十七至 十八回) 大观园中的自然风光或曲径通幽,豁然开朗;或山重水复,柳暗 花明:或花团锦簇,富丽堂皇。每一处景观都给人以独特的审美感受,或 清幽。或恬淡,或高旷,或冷寂,或高雅,或清新,不一而足。游于斯、 居于斯的人,则悠然自得地掩映其间,感受着自然的灵气,又带给自然以 生气。人与自然在这个世界里相互映衬、相互增色,创造出浓重的自然之 境。正所谓“谁信世间有此境,游来宁不畅神思? ”( 第1 7 回) 3 1 ,3 建园目的 小说交代大观园是为了元妃省亲而建,但作者却并没有让元妃久居其 中,相反,她在这只以贵妃尊贵的身份停留了几个小时,来也匆匆,去也 匆匆。第二十三回写道:“( 贾元春) 忽想起那大观园中景致,自己幸 过之后,贾政必定敬谨封锁,不敢使人进去骚扰,岂不寥落。况家中现有 几个能诗会赋的姊妹,何不命他们进去居住,也不使佳人落魄,花柳无颜。” 又想到宝玉的特殊情况,于是下了一道谕,“命宝钗等只管在园中居住,不 可禁约封锢,命宝玉也随进去读书”。可以看出,不管作者用了多少迂回的 手法来处理大观园为何而建的问题,最根本的目的就是为了让清净纯洁、 年轻美丽、善良可爱的女儿和宝玉生活于此。 于是,宝玉与众姐妹及其丫鬟便成了这里的主人。宽厚娴雅的迎春与 司棋、绣橘住在紫菱洲缀锦楼;精明强干的探春与侍书、翠墨住在秋爽斋: 闺阁画家惜春与入画、彩屏住在藕香榭蓼风轩:潇湘馆里住着有紫娟、雪 雁作伴的心性高洁、才思敏捷的林黛玉;蘅芜苑内莺儿伴着富丽贤淑的宝 钗;又有豁达憨美的湘云时来作客;槛外佳人妙玉修行于栊翠庵;女伶芳 官、龄官等演习于梨香院:秀丽又随和能干的平儿与刚烈自尊又有如“水 论 红楼梦y 中的道家自然精神 葱般”的鸳鸯也常来园中;后来,还有宝琴、岫烟、李纹、李绮的客屠, 使大观园添姿加彩。怡红院住着宝玉,他身边则簇拥着一群如花似玉的女 儿:袭人、晴雯、麝月、秋纹、碧痕、小红等等。总体而言,“园中那些人 多半是女孩儿,正在混沌世界天真烂漫之时,坐卧不避,嬉笑无心”( 第 2 3 回) ,她们充满着青春、美和爱,具有难得的本初之心,真率又优雅, 纯洁又有才有识,她们亲睦相处,品行超凡脱俗,在一定程度上保持着自 然人性。她们在园中观花赏月、结社吟诗、弹琴下棋、宴饮行令,冬猜灯 谜、春放风筝自由嬉戏,尽情游乐。实在是令作者回味不尽,令读者羡 慕不l e 。 3 2 赤子一自然人格 3 2 1 对赤子之心的历史追寻 老子把赤子看作是他悠然向往的人格理想:“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 登春台。我独泊兮,其未兆,如婴儿之未孩:乘乘兮,若无所归。”( 老子 2 0 章)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恒德不离,复归于婴儿。” ( 老子2 8 章) 赤子的存在状态实在是一种自然之美。于是为赤子大唱 赞歌:“含德之厚,比于赤子。毒虫不蛰,猛兽不据,攫鸟不博。骨弱筋柔 而握固,未知牡牝之合而胶作,精之至也。终日号而不嘎,和之至也。”( 老 子5 5 章) 在老子看来,世人的迷途不返只需以赤子之心来棒喝。庄子则 称童子是“与天为徒”( 庄子人间世) 的,并且在遄遥游中塑造了 一个赤子:“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绰约若处子:不食五 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其神凝,使物不疵疠 而年谷熟。”只有这种赤子式的至人、真人才能完全与天地精神相往来。在 庄子看来,现实功利一文不值,最重要的是有一颗赤子之心,这是他自然 人格理想的核心和根本。 继此之后赤子便成为中国古代文人所追寻的与儒家迥异的理想人格, 它常常作为一种价值基准渗透于诗文中,或者凝成理想人物形象在作品中 熠熠生辉。曹植洛神赋里的洛神,陶渊明的隐逸、李白的飘逸和苏轼 的豪放无不是以赤子之心为根底的。到了晚明,李贽针对宋明理学而大倡 “童心说”,“夫童心者,真心也。若以童心为不可,是以真心为不可也。 夫童心者,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若失却童心,便失却真心;失 却真心,便失却真人。人而非真,全不复有初矣。”( 李贸:焚书童心说) 显然把赤子之心看做是区分假人与真人的标志。蒲松龄所描写的花妖狐鬼 世界中具有赤子之心的可爱人物婴宁等,同样是他心中美的极致。 可见,道家自然精神所规定的赤子之心是对自然人性更为本质的规定, 内蒙古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自然人性,“它指的是未经文明社会浸染和玷污的人的自然本能和情感,是 一种先验存在的人性完满的自然状态。”。赤子之心显然更注重自然人性中 纯洁、天真、和谐、善良、柔和和贞静的一面,视其为人性的自然状态和 理想状态。这也正与道家所追求的“与物为春”、“逍遥于无何有之乡”的 自由人生境界遥相呼应。 3 2 2 “清净”的红楼儿女 到了红楼梦。小说第一一八回有一段是宝玉和宝钗关于“赤子”的 辩论,话题由孟子的“不失赤子之心”生发开来。二人都以赤子为“人品 根柢”,但对赤子的解释却截然不同。宝钗以“忠孝”、“不忍”释“赤子之 心”,体现的是儒家正统观念。宝玉的解释,兼容佛道,其核心在“太初一 步地位”。就贯穿全书的精神看,“太初一步地位”即李贽“童心说”所谓 “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 李贽:焚书童心说) 其内涵完全 不同于儒家的解释,它以李贽“童心说”为基点,且远绍老庄,强调的就 是一种生命的本真状态。从全书所表达的作者对宝玉、宝钗二人的褒贬中 可以看出,道家所追求的赤子是作者的理想人格,大观园里生活着的貌若 天仙的女儿和宝玉大都是这一赤子人格的鲜活形象。她们“清净洁白”,一 定程度上保持着自然人性,追求和实现着独立的个性:她们热爱自然,与 自然相亲相舍,是自然之子;她们行动由我、任情任性:她们唯情至上、 相互尊重,保持着一片赤诚和纯洁。 3 2 2 ,1 对“清净”的理解 “清净”词,是佛门术语,不仅有心地洁净之义,而且为远离罪恶 与烦恼之称,佛教俱舍论十六云:“暂永远离一切恶行烦恼垢,故名 为清净。 小说中明确提到“清净”二字的地方很多,而且都是男主人公宝玉提 出的。通过宝玉写到的太虚幻境是“清净女儿之境”,宝玉说过“这女儿两 个字,极尊贵,极清净”,又说“女儿是水做的骨肉”,“女儿没有出嫁前 是颗宝珠”,还说“山川日月之精气只钟于女儿”等等,这些都明确表明女 儿是与晶莹剔透、纯洁无暇的具象互喻的,与“清净”二字同源同素。作 为与权利社会、伪饰道德的对立面而出现的“清净”,就是道家提倡的赤子 之心。而且,宝玉也表达了自己对“清净”涵义的具体理解。第三十六回 。罗成璇:现代中国的浪漫文学思潮长沙 。参见许振东:自在与澄明一一试析( 红楼梦) 研究2 0 0 3 年。第l 期 湖南教育出版社,l992 年第86 页 对生存的哲理思考与再现载于明清小说 论红楼梦中的道家自然精神 作者写道 那宝玉本就懒与士大夫诸男人接谈,又最厌峨冠礼服贺吊往还等事,今日 得了这句话,越发得了意,不但将亲戚朋友一概杜绝了,而且连寒庭中晨昏定 省亦发都随他的便了,日日只在园中游卧,不过每日一清早到贾母王夫人处走 走就回来了,却每每甘心为诸、r 鬟充役,竟也得十分闲消日月或如宝钗辈有 时见机导劝,反生起气来,只说。好好的一个清净洁白女儿,也学的钓名沽誉, 入了国贼禄鬼之流这总是前人无故生事,立言竖辞,愿为导后世的颈盾浊物 不想我生不幸,亦且琼闺绣阉中亦染此风,真真有负天地钟旯毓秀之穗! ”t 这里的“清净”之心就是洁白的女儿之心。他认为女儿因为常在闺 中,不接触或极少接触社会,没有受到尘世的污染,所以她们是水做的骨 肉,是“极尊贵、极清净”的。贾宝玉自己也“本就懒与士大夫诸男人接 谈,又最厌蛾冠礼服贺吊往还等事”。这是些当官的或常处在繁文缛节中的 世俗男子的应酬俗套。很明显,贾宝玉也是要保留一份清净心的,拥有一 颗“童心”。他不止一次地希望永远生活在女儿群中:。只求你们同看着我, 守着我”,他“顽劣异常,极恶读书,最喜在内帏厮混”。“清净”二字甚至 可以减少他的痛苦;他说“急疼之时只叫姐姐、妹妹字样,或可 解疼也未可知,因叫了一声,便果觉不疼了”( 第2 回) 正因他珍视“清 净”、向往“清净”,才把自己的整个心思和精神都放到了对女儿的关怀和 体贴上。从这一切可以看出,被曹雪芹最为肯定的就是这一未被世情污染 的清净洁白的女儿之心即赤子之心。 3 2 2 2 宝玉的“痴”、“憨”、“呆”、“傻”与。神采飘逸” 红楼梦塑造了多种赤子形象,展示了不同层次、不同性格赤子们 色彩纷呈的个性美,但其基本底色都是保持自然人性,纯真高洁,追求自 由,具有独立的人格尊严。而宝玉是赤子最浓郁的形象,正如清人解属居 士所说:“神英侍者必居赤霞宫者,得勿谓其不失赤子之心乎! 故宝玉生平 纯是天真,不脱孩提之性。”。然而,对宝玉这一赤子形象的塑造,曹雪芹 却采用了似贬实褒的写作手法,将其外化为“痴”、“憨”、“呆”、“傻”像。 西江月二词中有“无故寻憨觅恨,有时似傻如狂”、“行为偏僻性 乖张,哪管世人诽谤”之语,他“生情怪谲”,警幻仙姑说他“天分中生成 一段痴情”( 第5 回) ,王夫人说他“一时甜言蜜语,一时有天没日,一时 。t 雪芹:红接梦( 第三十六回) ,北京:人民文学出 踱社1 9 9 6 年第47 4 页 2 曹雪芹:红楼梦) 张俊等注释,北京:北京师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辽宁省丹东市元宝区三年级数学第一学期期末质量跟踪监视试题含解析
- 2024年江西省赣州市章贡区数学三年级第一学期期末调研试题含解析
- 七年级政治上册第九课第一框课件
- 行政管理专业的语文试题及答案盘点
- 主管护师考试实践能力试题及答案
- 自考行政管理试题及答案攻略
- 传统工艺与现代生活的结合试题及答案
- 2025年行政管理案例讨论试题及答案
- 深入学习执业护士考试的核心内容2025年试题及答案
- 中考如何应对2025卫生资格考试试题及答案
- 金属学及热处理练习题答案
- 全文《中国式现代化》解读PPT
- 证据法学试题及答案
- 2023年河南省黄泛区实业集团有限公司招聘笔试题库及答案解析
- 超声引导下针刀精准治疗膝骨关节炎课件
- 液化气站安全生产标准化评价标准
- 制糖生产工艺与煮糖整理操作课件
- 常见典型心电图诊断规培-课件
-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答辩评审表(自然科学类)
- 六年级下册英语素材全册单词表 牛津上海版
- 费森4008s常见故障排除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