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系统PPT课件.ppt_第1页
气候系统PPT课件.ppt_第2页
气候系统PPT课件.ppt_第3页
气候系统PPT课件.ppt_第4页
气候系统PPT课件.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二章气候系统,2.1气候系统的组成2.2气候系统的物理、化学过程2.3气候系统的基本特性2.4气候系统的可预报性2.5气候系统的研究,1,第二节,2.1气候系统的组成,气候系统的定义:大气圈、与水圈(海洋)、冰雪圈、岩石圈和生物圈相互作用的整体。,2,气候系统及其相互作用示意图,3,大气+水=气候的内系统全部陆地+地球外的宇宙=气候的外系统气候系统的变化中最为重要的外强迫因子太阳辐射、地球本身的结构作用,4,大气圈1)结构2)组成及特性:干洁空气、水汽、固态和液态微粒(气溶胶粒子)温室气体包括:水汽(H2O)、二氧化碳(CO2)、氧化亚氮(N2O)、甲烷(CH4)和臭氧(O3)3)动力、热力性质:热惯性和动力惯性小,特征时间为15个天左右.,5,根据垂直方向上大气温度变化、运动状态、密度及成分的变化等,将大气分为: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层和外逸层.,大气结构,6,7,T为循环的温度;dT为循环的温差;L为热量,这里为汽化潜热(相变热);为饱和蒸汽的比容;为液体的比容;e为饱和水汽压,克劳修斯克拉珀方程clausiusclapeyronequation,8,對流層,平流層,中間層,熱成層,臭氧層,溫度隨高度變化,9,分子量,主要气体成分,空气中的含量/按体积,平均滞留期/年,氮(N2)氧(O2)氩(Ar)二氧化碳臭氧(O3)干洁空气,78.0820.950.930.03(可变)0.000001(可变)100.00,10610410915?,28.0232.0039.9444.0048.0028.96,干洁空气气体的主要成分及含量,10,对于具体的大气成分来说,随着高度的变化,其浓度变化也十分显著。二氧化碳CO2,大气中集中在大气圈底部,从地面到20km高度以下这一薄层。在20km以下的大气中一般占0.03%,到了20km以上含量显著减少。它的天然源主要是海洋脱气、甲烷转化、生物过程、岩石的风化和沉积,比如,火山喷发,动植物的呼吸和有机物的腐烂、燃烧等;人为源主要是煤、石油、天然气等矿物燃料的燃烧过程以及大量砍伐森林,随着人类活动的不断加剧,大气中CO2的浓度不断增加。,11,臭氧随高度的分布,12,大气臭氧的季节变化和纬度分布,13,南极臭氧洞:南极地区上空大气臭氧总含量大幅度异常下降的一种现象。,14,CFCs对臭氧分析子的破坏过程,15,1987年9月16日:签署的关于消耗臭氧层物质的蒙特利尔议定书;1995年1月23日: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确定从1995年开始,每年的9月16日为“国际保护臭氧层日”。,16,17,1974年,罗兰(Rowland)和穆连(Molina)发现氯氟碳化合物(CFCs)会破坏平流层臭氧1976年,国家科学院发布了证实罗兰(Rowland)和穆连(Molina)发现的报告1976年,食品和药品局和环境保护机构宣布阶段性终止溶胶剂中的氯氟碳化合物(CFCs)1978年,氯氟碳化合物(CFCs)在溶胶剂中的使用在美国禁止1984年,约瑟夫法文(JosphFarman)领导的国际研究组探测到南半球春天南极上空4%的臭氧缺损1985年,美国宇航局的卫星数据证实了南极上空臭氧空洞的存在。1987年,签定蒙特利尔协议,呼吁全球范围的氯氟碳化合物(CFCs)减少50%1988年,美国全票批准蒙特利尔协议1996年,对工业生产氯氟碳化合物(CFCs)的全面禁止开始实施1989年,科学家宣布了在北冰洋上空臭氧层空洞的先期发现1995年,F.希拉伍德罗兰(F.SherwoodRowland)和马里奥穆连MarioMolina因在天气化学领域的研究而被授予诺贝尔奖),18,温室效应(GreenhouseEffect),太阳辐射,长波辐射,19,温室效应(大气的保温效应):大气中的温室气体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很少,但却能强烈地吸收地面辐射,同时又向地面放射长波辐射,补偿地面因放射辐射而损失的能量,使地面气温升高的效应,20,主要温室气体对全球气温升高的贡献,CH4,N2O,CO2,21,烟囱林立,固态颗粒来源工厂、地表,茅山的黄棕壤,22,玉龙雪山密林深处,固态颗粒来源植物、大海(盐粒),海洋挑战者,阳伞效应,23,火山灰,24,露珠,液体颗粒水滴、过冷水滴,小雪花,25,阳伞效应气溶胶对太阳辐射的散射和吸收,使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减弱,引起地面气温的下降,其效应类似于阳伞效果,故称为阳伞效应,26,水圈(海洋)、陆圈(岩石圈)、冰雪圈和生物圈,水圈(海洋)组成:海洋、河流、湖泊、地下水和地表上的一切液态水。结构:海陆水平分布、海温垂直结构,27,地球表面,海洋占地球表面积的70%,由于海水热容量大,若仅考虑100m深的表层海水,其热容量占整个气候系统总热量的95%,28,海洋可以分成1.混合层(上层水团)2.温跃层3.深层水团(恒温层),大平洋典型温度垂直面,29,海洋上层的温度受到大气影响,在海洋表面向下的几十米的水层里,风浪和海流引起的湍流混合十分强烈,海水温度的垂直变化很小,因此被称为混合层。但到某一个高度以后,很快遇到一个较薄的水层,其海水温度随深度的变化特别剧烈,这一区域被称之为温跃层。,温跃层,混和层,30,大洋平均温度典型垂直分布,图6大洋中典型的密度铅直向分布,31,1、大气逆温层由于太阳短波辐射从地面反射到空气的,加热是越接近地面越显著的,因此随高度增加,气温亦越来越低。一种和此情况相反的,温度随高度的增加而增加,称为逆温现象;受逆温现象影响的一段垂直厚度大气则称之为逆温层。2、平流层3、海洋温跃层温跃层是位于海面以下温度和密度有巨大变化的薄薄一层,是上层的薄暖水层与下层的厚冷水层间出现水温急剧下降的层。温跃层把变化缓慢的深海与变化迅速的上层海洋分隔开来。3、锋面分隔冷、暖两种不同性质气团之间的狭窄的过渡带。这个过渡带自地面向高空冷气团一侧倾斜。,32,海水密度,大于纯水,是温度、盐度和压力的函数盐度增加时密度增大;温度升高时(高于最大密度的温度)密度减小海水最大密度的温度随盐度增加而降低,33,5,10,15,20,25,0,30,35,-1,-2,-3,0,1,2,3,4,-1.332C,温度(C),盐度(),24.695,最大密度的温度,海水冰点,34,动力、热力性质:反射率小、热容量大、流速小,动力、热力惯性大。变化的时间尺度:几个月几年(上层海洋)世纪尺度(深层海洋)对气候的影响:(1)对温度的调节作用、水汽源地;(2)海-气相互作用,第二节,35,岩石圈(陆圈)组成及结构:地球表层的固体表面,由岩石、土壤和沉积物组成。包括高原、平原、山地、丘陵、盆地等。热力性质:热容量小,热惯性小.变化的时间尺度:山脉形成:105108年;大陆漂移:106109年;陆块位置和高度变化:109年以上.对气候的影响:地形的动力作用、地表的热力作用、陆面水循环,36,37,38,冰雪圈组成及结构:大陆冰原、高山冰川、海冰和地面雪盖。热力性质:反射率大变化的时间尺度:陆地雪盖:季节年际变化;海冰:季节几十年际变化;大陆冰原和高山冰川:几百年几百万年.对气候的影响:冰雪面-大气相互作用,39,冰岛的Eyiafjalla冰川(制高点1666m),40,天山的积雪和冰川,41,这张由美国航空航天局发布的卫星照片显示了2006年9月北极地区海冰的景象,面积约为530.95万平方公里,为自有卫星监测以来的最小面积,42,生物圈组成:陆地和海洋中的植物,空气、海洋和陆地生活的动物,包括人类本身。动力、热力、水文等特性:反射率、粗糙度、蒸发、蒸腾、水份循环、CO2平衡变化的时间尺度:季节千年人类活动通过改变地表特性和大气成分对气候产生影响。,43,植被,44,2.2气候系统的物理、化学过程,在太阳辐射加热作用下,在大气中生成了风,在海洋中产生了洋流。风和洋流反过来又将热量从过剩的地区输送到热量不足地区。赤道与极地温差、地表和大气高层的温差、海陆的热力差异、海陆分布引起的南北半球的热力差异等等,45,1)热力属性:空气、水、陆地表面和冰雪面的温度2)动力属性:风、洋流及其垂直运动和冰体运动3)水分属性:空气湿度、云量、降水量、土壤湿度、河湖水位、冰雪等。4)静力属性:大气和海水的密度、压强、大气的组成、海水盐度及气候系统的几何边界和物理常数等。,46,气候系统各组成部分属性的对比,47,气候系统的物理过程与生命周期为2-3周以内的大尺度天气系统的物理过程相比,气候系统的外部加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大尺度天气系统的第一近似可视为绝热系统,而气候系统则必须考虑非绝热加热。这些过程包括:辐射过程、云过程、陆面过程、海洋过程、冰雪过程、气溶胶过程、碳循环及生物过程,48,2.3气候系统的基本特性,气候系统是一个复杂的、高度非线性的、开放的局系统有规则的周期性变化:日变化、年变化等较规则的周期性变化:准双周振荡、准两年振荡等不规则的变化:百年增暖、大气环流的突变,49,气候系统的反馈过程反馈:气候系统不同属性(变量)之间的相互作用,引起气候属性的变化,称为反馈。包括正反馈过程和负反馈过程。正反馈:反馈过程造成的气候变化与原变化同号,使气候变化加剧,产生气候不稳定称为正反馈。负反馈:反馈过程造成的气候变化与原变化反号,抑制气候的变化和异常,使气候趋于稳定,称为负反馈。,50,正反馈:冰雪反射率温度水汽含量红外逸出辐射温度CO2海温高云(云顶高度)逸出辐射温度负反馈:(中低)云量多太阳辐射少稳定度大云量少蒸发量大水面温度低蒸发量小赤道、极地温差大热量输送大赤道、极地温差小全球增暖是正反馈、还是负反馈?,51,2.4气候系统的可预报性,第一类气候预报:对未来某一具体时段气候状态的预报,其可预报性取决于作用于气候系统的外力和气候系统相互作用对大气影响的可预报性。第二类气候预报:与时间无关,预测气候对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