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心理学专业论文)面孔知觉中的表情加工和视向加工.pdf_第1页
(基础心理学专业论文)面孔知觉中的表情加工和视向加工.pdf_第2页
(基础心理学专业论文)面孔知觉中的表情加工和视向加工.pdf_第3页
(基础心理学专业论文)面孔知觉中的表情加工和视向加工.pdf_第4页
(基础心理学专业论文)面孔知觉中的表情加工和视向加工.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基础心理学专业论文)面孔知觉中的表情加工和视向加工.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面孔知觉中的表情加工和视向加工 中文摘要 i 面孔知觉中的表情加工和视向加工 中文摘要 面孔表情(facial expression)和眼睛视向(gaze-direction)是面孔知觉中的两个 最重要的动态特征,我们总是通过观察对方的视向和表情来推测其心理意图。鉴于这 两种非语言的社会交流方式均为自动化加工的,且均含有接近-回避的趋向,因此本 研究选择了高兴和害怕这两类典型的接近型趋向和回避型趋向的表情分别与直视朝 向和转移朝向的眼睛相结合,将两种加工过程整合在一起考察,旨在探索表情加工和 视向加工的相互关系,同时考察其时间进程。 实验一目的是筛选出表情(害怕和高兴)可辨度匹配的刺激材料用于正式实验, 发现 75%强度的两种类型表情在反应速度上是一致的。 实验二和实验三采用修改过的 garner 范式,探讨视向和表情两者是否存在干扰或者促进作用,基线水平下只有一个 维度发生变化,而混合水平下两个维度都有变化,被试分别完成视向判断和表情判断 任务。 实验二行为实验的结果发现: (1)视向加工速度比情绪加工速度慢; (2)视向与 情绪的联合加工显著受任务的影响,视向判断任务中没有表情主效应,而表情判断任 务则有显著的表情主效应和视向主效应, 表现为高兴表情的加工优势和直视的加工优 势; (3)视向和情绪相互作用的不对称性,体现在视向促进情绪加工,没有发现情绪 对视向的促进或干扰。 实验三 erp 实验的结果发现: (1)有显著的面孔加工情绪效应,主要包括 p1 效 应、n170 效应、lpc 效应,没有发现显著的视向效应; (2)情绪加工和视向加工在 时间进程上的差异体现在后期,情绪加工的晚期正慢波比视向加工提前出现 100ms。 本研究主要得出以下结论: (1)对眼睛注视方向的加工具有直视优势效应,但是该效应具有情境性,而且在 大脑激活水平上没有体现,支持快速追踪调制理论模型。 (2)面孔表情加工在反应时上表现为高兴面孔的加工优势,而从大脑皮质诱发的 角度上则在早期就表现出了负性偏向,害怕引起的振幅更高。 中文摘要 面孔知觉中的表情加工和视向加工 ii (3)面孔表情与视向的互相作用模式是否对称与刺激的可辨度,情绪唤醒度有很 大关联, 在本研究中发现了不对称的促进模式,视向对表情加工产生显著促进作用且 与表情无关。 关键词:关键词:表情加工;视向加工;面孔知觉;事件相关电位 作作 者:者:季文君 指导老师:指导老师:冯成志 教授 facial expression and gaze-direction in face perception abstract iii facial expression and gaze-direction in face perception abstract eyes are central to various aspects of face processing, including face perception, gender discrimination, identity recognition and facial expression discrimination, and facial expression and gaze-direction are two important dynamic aspects of human faces. expressions communicate the internal emotional state of others while gaze-direction offers cues to their attentional focus and future intentions. here we explor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processing of facial expression and the processing of gaze-direction. in the current study 24 subjects were instructed to judge the gaze-direction (direct or averted gaze) or expression (happy or fear) of presented faces while we recorded reaction time and brain potentials with event-related potential(erp) technique. behavioral results confirmed the prediction that gaze-direction facilitated the processing of facially emotional expressions (both fear and happy), however, emotional expression had no reciprocal influence on judgment of gaze-direction. data of erps revealed that amplitudes elicited by fearful faces were larger than those elicited by happy from very early stage even from about 100 ms, consistent with the presence of a negativity bias. even we found that direct gaze faces were recognized faster than averted-gaze faces, but this effect of direct gaze had little demonstration in brain potentials. the brain waves of gaze and emotional expressions are integrated at the early stages of visual processing, and these two processing streams were dissociable at no earlier than 300 ms. the late positive component of emotional processing appeared earlier than that of gaze-direction processing, consistent with the behavioral results that rts for expression judgements were faster than gaze-direction judgements. keywords: facial expression; gaze-direction; face perception; erp written by:ji wenjun supervised by:feng chengzhi 目 录 1 研究背景 . 1 1.1 面孔表情加工及神经机制 . 1 1.1.1 面孔表情的定义. 1 1.1.2 情绪的维度 . 1 1.1.3 表情加工机制 . 1 1.1.4 面孔表情加工的三阶段理论 . 2 1.2 视向加工及神经机制 . 3 1.2.1 眼睛和视向 . 3 1.2.2 视向加工的神经机制 . 4 1.3 面孔表情和视向的联合加工 . 5 1.3.1 自动化加工 . 6 1.3.2 接近-回避驱动 . 6 1.3.3 与眼睛的密切关系 . 6 1.3.4 交互作用 . 7 1.3.5 相关理论 . 8 1.4 面孔情绪与视向加工的神经机制关系. 9 2 问题提出及研究设计 .11 2.1 问题提出 .11 2.2 研究目的 . 12 2.3 研究设计 . 12 2.4 实验范式参照 garner 范式的修改范式 . 12 3 实验一 准备实验材料 . 14 3.1 研究目的 . 14 3.2 研究方法 . 14 3.2.1 被试 . 14 3.2.2 实验材料 . 14 3.2.3 实验流程 . 15 3.3 结果与分析 . 16 3.4 讨论 . 17 4 实验二 行为实验 . 19 4.1 研究目的 . 19 4.2 研究方法 . 19 4.2.1 被试 . 19 4.2.2 实验材料 . 19 4.2.3 实验程序 . 20 4.3 结果与分析 . 21 4.4 讨论 . 23 5 实验三 erp 实验 . 27 5.1 研究目的 . 27 5.2 研究方法 . 27 5.2.1 被试 . 27 5.2.2 实验材料 . 27 5.2.3 实验流程 . 27 5.2.4 脑电采集与记录. 27 5.3 结果与分析 . 28 5.3.1 初步处理与分析. 28 5.3.2 脑电结果分析 . 28 5.3.3 视向加工任务的脑电结果 . 29 5.3.4 情绪加工任务的脑电结果 . 32 5.3.5 视向加工任务和情绪加工任务的脑电波对比 . 33 5.4 讨论 . 34 6 研究总讨论. 38 6.1 直视的加工优势 . 38 6.2 表情效应 . 38 6.3 视向与表情相互作用的不对称性模式. 40 7 研究结论 . 41 8 研究意义、创新之处、不足与展望 . 42 8.1 研究意义 . 42 8.2 创新之处 . 42 8.3 不足与展望 . 43 参考文献 . 44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51 后 记 . 52 面孔知觉中的表情加工和视向加工 1 研究背景 1 1 研究背景 1.1 面孔表情加工及神经机制 1.1.1 面孔表情的定义面孔表情的定义 面孔表情(facial expression)的实质是内心体验情绪的主观表现。现实生活中, 我们会用诸如兴高采烈、撕心裂肺之类的词汇来描述情绪生活,实际上情绪是一种比 较复杂的心理变量,会同时伴随着内心体验、生理唤醒、面孔表情和应对性的肢体行 为等。每天人脸都展示着不同的情绪性表情,可以很丰富可以很善变,取决于我们的 心理状态和现实情境。 研究者公认的六类基本情绪是快乐 (happiness) 、 惊奇 (surprise) 、 悲伤(sadness) 、愤怒(anger) 、厌恶(disgust)和恐惧(fear) ,ekman 等人研究发 现上述六类基本情绪在生理唤醒、情绪行为,诱发事件及主观体验等方面均具有各自独 特的特征,具有跨文化一致性(ekman eimer et al., 2003; holmes et al., 2003)。此类结果支持了眶额是专门负责基于输入刺激的粗糙方面并对潜在信息做出 面孔知觉中的表情加工和视向加工 1 研究背景 3 快速检测和预测的假说。这种探测对识别和分析威胁信息很有价值,特别是如果该信 息是由杏仁核调节的(bar et al.,2006)。 杏仁核可以调节对害怕面孔的纹外皮质, santos 等人(2008)研究进一步表明眶额分析的粗糙信息可以通过杏仁核调节纹外皮质的活 动,这种自上而下的警报机制,旨在生成对潜在威胁刺激的快速反应。 (2)第二阶段:区分中性表情和情绪性表情 第二阶段中对情绪性面孔的加工占支配地位。该阶段,大脑可以区别出情绪性刺 激和中性刺激,但是还不能区分不同的情绪。n170 和 vpp(vertex-positive potential, 在前额和中央的正走向波,潜伏期与 n170 类似)可以反映出这个阶段的加工。因为 大多数研究认为 n170 敏感于面孔表情并不能鉴别不同表情(eimer et al., 2003), 害怕、 厌恶和高兴会诱发比中性面孔更大的 n170( williams et al., 2006; wild-wall et al., 2008)。luo 等人(2010)的研究中,vpp 同样也受表情的影响,即害怕和高兴诱发 了比中性面孔更大的 vpp,因此可以证明 vpp 可以区别情绪面孔和中性面孔但是不 能区分不同表情。 (3)第三阶段:区分不同的面孔情绪表情。 n300 和 p300 可能反映了对面孔中与情感效价相关信息的进一步评价。不仅 carreti等(2001)强调了 n300 在情绪加工中区分不同刺激的作用,bar-haim 等(2005) 也发现害怕比高兴引起更大的 n300 振幅。p300 振幅反映了情绪刺激的本质,即相比 中性面孔会诱发更大的 p300 振幅(miltner et al., 2005),同样 krolak-salmon george et al., 2001) ,反映了由于直视的社会显著性意义导致面孔加工增强。 然而,其他研究没有发现该区域受到视向的调节( hooker et al., 2003; pelphrey et al., 2004)。结果的差异原因分析可能来自刺激和被试个人的情感卷入,还可能是因为被 试任务不同所以这些区域对特殊视向的敏感性不同。 在关于视向研究的文献中使用的 任务差异很大,至少存在这些差异:任务是主动的还是被动的,具体任务类型是性别 判断、意图归因、眉毛大小的判断、外显的视向判断或眼动知觉等。关于直接的和转 移的注视分离仍需进一步研究和验证,主要从任务需求和刺激的角度进行控制,此外 未来研究还可以探索向左和向右视向潜在的不对称性和相应的神经基础。 1.3 面孔表情和视向的联合加工 表情加工和视向加工是面孔识别的两个重要内容。 我们对他人面孔情绪的知觉可 以通过自身经验和情绪再认迅速进行识别,面孔刺激的眉毛、嘴巴和眼睛是几个显著 的特征线索,眉毛的形状、嘴巴的张或闭以及大小都可以有效提示面孔情绪,但相比 较而言,更为特殊和复杂的则是眼睛,因为与其他面孔特征相比,眼睛具有独特的吸 引力且是与生俱来的,不管是成人还是婴儿对他人展示的眼睛朝向尤为敏感(macrae et al., 2002) 。因此,面孔表情加工和眼睛注视加工有着密切联系,本研究之所以将这 两个加工过程整合起来考察主要是基于以下几点联系, 即两者的共同之处或紧密相关 之处。 1 研究背景 面孔知觉中的表情加工和视向加工 6 1.3.1 自动化加工自动化加工 面部表情和眼睛注视作为两种基本的非言语的社会交流形式, 在个体发展早期就 已经形成,是迅速自动化加工的。婴儿在出生后不久就可以辨别一些面孔表情。研究 表明婴儿在出生后不久就能辨别高兴,悲伤和惊奇的表情(farroni et al., 2007) 。面 部表情的加工不仅是自动化的而且很迅速。 同样视向加工也具有是先天性的自动迅速 的, 比起面孔的其他特征,不管儿童还是成人都更加偏爱观看别人的眼睛并且对他人 眼睛的朝向尤其感兴趣(baron-cohen, 1997;macra et al., 2002) 。人们对他人的眼睛 注视方向很敏感,也会随之把注视转移到相同位置,这样就能更好地了解他人的兴趣 关注点。 1.3.2 接近接近-回避驱动回避驱动 视 向 与 情 绪 都 与 人 类 行 为 意 图 的 最 基 本 维 度 接 近 或 回 避 趋 向 (proach-oriented vs. avoidance-oriented)有关。积极的情绪、生气以及直视,都被认 为是具有接近趋向,而害怕、悲伤、厌恶等其他消极情绪则与转移视向同属于回避趋 向。 人们根据眼睛中传达的信息来推断他人的心理状态和意图,通常情况下观察者认 为人们注视他们喜欢的东西,回避他们厌恶的东西,所以通过观察他人的眼睛和面部 表情,可以了解此人的情绪,意图和心理状态。事实上,在不要求注视面部表情或者 眼睛视向时观察者也会对其有无意识的加工,归因为人类进化意义上的自动化加工。 1.3.3 与眼睛的密切关系与眼睛的密切关系 视向与情绪加工都和眼睛密切相关。眼睛在社会交往互动中发挥着关键性作用, 对面孔身份、面孔表情、参考注意及他人意图的识别失败可能都与从眼睛周围区域提 取相关信息的失败有关系。在六种基本情绪再认的加工过程,眼睛区域提供的情绪性 信息体现在:害怕和惊讶表情以眼睛扩张和白色巩膜更大为特征,如果将眼睛区域掩 蔽会降低对害怕表情的辨别成绩(adolphs et al., 2005),害怕表情的眼睑是收缩的而惊 讶表情的眼睑是舒展的(ekman smith et al.,2005);而悲伤表情的眼睛是 向下看的( ekman ganel et al., 2005; graham hess et al., 2007; sander et al., 2007)。例如,生气和高兴的情绪与直视结合时比 与转移视向结合能更快更准确地被识别, 而恐惧和悲伤情绪在转移视向中被知觉得更 快 (adams graham adams et al., 2006)认为当视向与 特殊表情结合起来,就会增强对该情绪的知觉,一致效价的信号配对组成的社会线索 被加工的效率更高。例如直视会促进对接近情绪(如生气,喜悦)的加工,转移视向 则促进对回避朝向(如害怕,悲伤)的加工。另一方面,联合信号假说认为面孔情绪 也对注视知觉也有相似作用。因为注视并没有传达特殊的信号指向意义,对注视的解 释必须依赖于情境,例如直视的意思既可以被解释为友好的也可以是威胁的,取决于 发生的环境。而面孔传达的情绪则提供了最小的情境,例如高兴和生气分别表示亲和 的和威胁的情境信息。 评估理论认为表情认知加工既包括注意朝向(基本视向)也包括对情绪诱发性事 件的评估。这不同于基本情绪理论家提出的直接情绪再认假设,评估理论意味着在推 断面孔情绪的时候,感知到的视向和感知到的面孔表情之间有交互作用。直接视向与 其他环境线索可以暗示观察者潜在的攻击、配偶兴趣、或友好同盟,而转移的视向则 面孔知觉中的表情加工和视向加工 1 研究背景 9 可以提示潜在隐藏危险。 只有通过表情再认和注视方向的联合加工才能探测环境中的 危险(adams et al., 2003; sander et al., 2007)。例如,看见某人认真看某处,预示着在 检测即时危险。同样如果某人用生气的表情看着你,你立刻意识到自身的危险,他传 递了威胁信息并直视你。sander 等(2007)证明了评估理论预测的交互作用,生气和害 怕感知的专一性和强度依赖于视向。 总之,评估理论与情绪和注视加工的联合信号假说一致,即信号之间的联合会互 相提示这些联合线索的行为关联性。 1.4 面孔情绪与视向加工的神经机制关系 注视和表情知觉加工的功能和解剖学差异是复杂的,以 fmri/pet 和 erp/meg 成像技术为主的认知神经科学研究表明注视加工和表情加工在一定程度上是相互影 响的,两者有共同的脑区。首先颞上沟(sts)是对面孔特征的异常变化进行检测的 敏感区域,包括眼睛注视和面孔情绪的变化(hoffman perrett et al., 1985) ,因此 sts 是表情和视向加工的共享区域之一。 表情和注视加工的另一个关键脑结构就是杏仁核。 除了用于解释一些杏仁核受损 病人在注视和面部表情认知上的缺失, 杏仁核在注视和情绪神经机制上的分离还能解 释这一结构对面部表情和注视方向的联合效应。 杏仁核不仅对表情敏感而且对视向也 比较敏感(hooker et al., 2003; kawashima et al., 1999)。adolphs 等(2005)通过对一位 双侧杏仁核损伤病人研究发现其识别害怕表情明显有缺陷,源于不能加工眼区信息。 而杏仁核对眼区敏感的证据来自神经成像的研究,表明眼白会增加杏仁核的活动 (whalen et al., 2004)。杏仁核是与恐惧性条件反射(一种内隐记忆)高度相关的,参 与恐惧面孔的加工。在辨别情绪性面部表情时,杏仁核对自动化地从他人眼中获取信 息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这种能力对于恐惧表情的正确识别尤其重要,因为恐惧表情 的决定性特征就是白眼球面积增大。 一些杏仁核损伤的病人在视向识别和情绪识别加 工都有表现不足。 在一项 fmri 研究中, 左侧杏仁核对转移视向的生气面孔激活更多, 相比直视的生气面孔,而且对直视的害怕面孔激活更多,相比转移注意的害怕面孔 (adams et al., 2003),作者解释这些结果反映的是面孔表达的威胁的模糊不清的来源。 另一项研究则是相反的结果, 左侧杏仁核对直视的生气面孔比转移注意的生气面孔激 活更多( sato et al., 2004 )。值得解释的是,adams 等人(2003)研究中只使用了正面面 1 研究背景 面孔知觉中的表情加工和视向加工 10 孔, 而后者研究中头的朝向与眼睛注视朝向是匹配的,因此这里所说的转移注视条件 其实是指 3/4-view 面孔的转移注视。 因为实验设计不一样, 所以不能消除头的朝向与 眼睛的朝向与表情联合发生的效应。另外,sato 等人(2004)的研究报告指出左侧杏 仁核是与被试观看这些面孔时体验到的负性情绪相关, 而不是与被感知的面孔的负性 情绪有关,被感知的负性情绪在两种视向或面孔的朝向上都没有差异,据此作者认为 杏仁核激活反映的是面孔表情的情绪显著性以及观察者对表情的情绪反应。 这个解释 反过来认为 adams 等(2003)研究中之所以会有相反的结果是因为直视视向和转移视 向的生气面孔刺激产生了不同的体验情绪,支持了联合信号假说理论。 总之,面孔加工的神经科学研究认为对动态面孔信息如表情和视向的加工,既需 要单独的又需要联合的神经机制。面孔情绪知觉任务在边缘系统诱发更多活动,如杏 仁核和脑岛(morris et al., 1998;whalen et al., 2001),而视向知觉倾向于在顶内诱发额 外的血液动力学反应,代表空间注意系统的补充(haxby et al., 2000; pelphrey et al., 2003) 。然而,视向和表情加工交互作用的确切程度和性质还不清楚。例如,神经成 像显示了 sts 和杏仁核在视向和表情交互作用的激活,但是经颅磁刺激认为这些加 工在早期阶段是独立的(pourtois et al., 2004)。行为研究可以检验视向和表情交互作 用, 然而行为研究和神经成像结果是混杂的。如果注视和表情真的是拥有共同的神经 递质,那么注视和表情的交互作用应该不同程度地出现在不同条件下。总体而言,两 种加工相互作用的条件,以及这些交互作用的程度和性质还不清楚。 相对于功能成像的研究, 眼睛视向与面孔情绪联合加工的事件相关电位研究起步 较晚,研究也相对较少。但由于 erp 技术具有较高的时间分辨率,可以从时间进程 上更好地考察面孔加工过程中注视和情绪的神经机制关系,因此具有一定的研究价 值。通常研究者会使用不同表情的面孔,分别与直视及向左向右偏移的视向相结合, 例如 klucharev 和 sams(2004)研究中揭示了视向效应发生在 85ms 和 460ms,情绪 效应则在 115ms,330ms 和 380ms 达到显著,两者的交互作用出现在 270-450ms。除 了对静态面孔的研究之外,还有研究者(fichtenholtz et al., 2007)将动态的面孔表情 与注视转移相结合,发现面部表情和注视方向在注意朝向上有独立的效应。面部表情 效应在视觉加工早期就出现了, 具体表现在高兴面孔后出现的目标在对侧枕叶位置处 产生较大的 p1(115145ms)波幅。 面孔知觉中的表情加工和视向加工 2 问题提出及研究设计 11 2 问题提出及研究设计 2.1 问题提出 面孔在面对面的社会交往活动中属于关键性的刺激, 所以面孔知觉一直是心理学 研究的热点。面孔这类刺激会同时呈现多维度的信息,如性别,身份,种族,表情, 眼睛朝向等, 其中性别, 身份, 种族等静态信息是属于单一特征性的, 一次性加工的, 而表情和眼睛朝向(即视向)作为两种典型的动态信息使得两者在社会认知加工过程 中起着重要的线索作用,形成面孔知觉。面孔表情研究一直是热点,但近几年国外研 究者开始关心注视方向的加工。因为眼睛对我们有自然吸引力,眼睛即使有细微的行 为变化也会对我们加工和感知面孔情绪产生很大作用(reginald et al., 2009), 所以注视 加工和情绪加工一样, 是社会交往的基础。 要想完全理解一个人面孔表情的社会关联, 必须还要知其表情朝向何处。因此,情绪和视向加工的整合输出决定了对面孔的社会 内容解释。 人们把注视信息和表情信息整合起来以达到对环境中面孔信号的最优加工。 那这 两种信息何时且怎样整合就成为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行为研究普遍认可表情与注视 的交互作用存在,但仍存在一些问题,比如注视加工优先还是表情加工优先?ganel 等人(2005)的研究中对眼睛注视的加工显著快于对面孔情绪的加工,而 graham 和 labar(2007)则发现了完全相反的结果,他们认为情绪加工的反应时普遍快于对眼 睛视向的加工,矛盾性的研究结果跟实验设计中刺激及任务有很大的关系。第二,视 向与情绪的相互关系仍然没有得到研究者的公认结论,两者是相互促进还是相互干 扰?视向对情绪的作用以及情绪对视向的作用是普遍存在的稳定现象吗?这些结果 存在着矛盾之处。比如研究者发现在有些情况下干扰不对称,有些条件下则发现了对 称性的干扰(graham adams et al., 2006),认为一致效价的信号配对组成的社会线索被加工的效率更高。 用加速反应时 任务和对情绪强度知觉的自我报告,adams 和 kleck (2003, 2005) 发现直接视向促进 对接近情绪(如生气,喜悦)的感知强度,转移视向则促进对回避朝向(如害怕,悲 伤) 的感知。 这里没有发现视向与情绪的交互作用并不意味着反对联合信号假说理论, 结果的差异性主要是由基于刺激的可辨度引起的。 因为本研究所采用的情绪面孔是可 辨度较高的,即任务难度较低,而相关研究表明只有在面孔可辨度很高的条件下才会 发现交互作用(graham rossion et al., 1999b)。n170 被形容为对面孔敏感的成分,因为该成分对面孔比对其他物体更 敏感。对顶区(主要是 p3/pz/p4)的 n170(150-200ms)进行情绪脑区的方差分析, 有显著的情绪主效应,f(2,46)=4.49,p.05,中性表情的负走向趋势更大。 顶区的 p200 也有显著的情绪主效应,f(2,46)=3.57,p.05,害怕的振幅显 著大于中性,还发现了显著的脑区主效应,f(2,46)=6.28,p.005,右侧激活水 平最高,左侧其次,中央最小。此外,顶区在 240-280ms 还出现了一个明显的负走向 波,在这个时间窗中,害怕的振幅显著高于中性和高兴,f(2,46)=3.58,p.05。 颞中回(t3/t4)与前额、额中回的波形一样,在 200-250ms 的时间窗即 n230 成分有显著的情绪主效应,f(2,46)=8.54,p=.001,中性表情显著大于高兴和害 怕表情,证明了高兴和害怕引起了更负的脑电波。脑区主效应显著,左侧比右侧有更 大的负走向趋势,f(1,23)=10.71,p.005。 对于后期正走向的慢波(400-700ms) ,选取了 fz、fcz、cz、cpz、pz 对全脑 进行平均分析,结果显示情绪主效应显著,f(2,46)=5.80,p.01,高兴和害怕 的振幅显著高于中性表情,脑区主效应显著,f(4,92)=5.78,p=.000,中央和顶 区振幅显著高于前额区。 5 实验三 erp 实验 面孔知觉中的表情加工和视向加工 32 枕颞区(t5/t6、o1/o2)分析了 p200 成分,中性表情的振幅显著高于害怕和高 兴的振幅, f (2, 46) =7.10, p.005。 枕区振幅显著大于颞区振幅, f (1, 23) =12.77, p.005。右侧激活水平显著高于左侧,f(1,23)=4.41,p.05。 枕颞区的第二个负走向波则比前额和中央区延迟出现了, 大约在 240-280ms 的时 间窗,根据文献结果和地形图推测,这个时间窗的负走向波应该是 n270,因为前人 研究揭示了面孔图像会诱发出明显的枕部 n270 成分,所以这里是特殊针对情绪面孔 的反应, 情绪脑区左右的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显示害怕和高兴面孔比中性表情的振 幅显著更小,f(1,23)=6.01,p.005,而且脑区主效应显著,f(1,23)=7.18, p.05,枕区的振幅显著更大。结果都支持了对 n270 成分的预测。 5.3.4 情绪加工任务的脑电结果情绪加工任务的脑电结果 首先比较基线水平即不同情绪的大脑加工。p1 出现在 130-160ms 左右,对 p1 进 行全脑叠加平均比较,情绪(害怕、高兴)电极(fz、fcz、cz、cpz、pz)的 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显示有显著的情绪主效应,f(1,23)=4.43,p.05,害怕引起 的振幅比高兴更大。但是在此时间段(130-160) ,颞区(t5/t6)却是一个负走向, 应该是与面孔识别相关的 n170, 害怕显著比高兴振幅更小, f (1, 23) =4.62, p.05。 后期正慢波(400-700ms)进行全脑分析,情绪主效应显著,害怕振幅显著大于高兴, f(1,23)=11.47,p.005,电极主效应显著,f(4,92)=13.51,p=.000,中央和 顶区振幅最大,枕区较小。 混合条件下的波形图如下所示(图 8) 。p1(120-150)只有在顶区(cpz、cp4、 pz、p4)有显著的情绪主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