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经济专业论文)中国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效率研究——基于DEA与MI指数的实证研究.pdf_第1页
(世界经济专业论文)中国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效率研究——基于DEA与MI指数的实证研究.pdf_第2页
(世界经济专业论文)中国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效率研究——基于DEA与MI指数的实证研究.pdf_第3页
(世界经济专业论文)中国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效率研究——基于DEA与MI指数的实证研究.pdf_第4页
(世界经济专业论文)中国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效率研究——基于DEA与MI指数的实证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弋! 一n 03 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 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 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作品成果。对本文 的研究作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己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 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吒啵 , 日期: 7 , o 口1 年易月易日 学位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本人完全了解中山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学 校有权保留学位论文并向国家主管部门或其指定机构送交论文的电 子版和纸质版,有权将学位论文用于非赢利目的的少量复制并允许论 文进入学校图书馆、院系资料室被查阅,有权将学位论文的内容编入 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复印、缩印或其他方法保存学位论文。 导师签名:欲崧彩c 吼节勿歹日 o、 j、 广 ,v 慧 l _ r ,0 t , v、 p h 拿 论文题目:中国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效率研究 - 基于d e a 与m i 指数的实证研究 专业:世界经济 硕士生:曾凡春 指导教师:张宏斌 摘要 本文首先系统总结了中国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的发展现状,全面回 顾了国内外学者的相关研究成果,基于效率度量理论、方法,选取不同 地区的面板数据,对我国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的效率进行了实证研究, 计算了1 9 9 7 2 0 0 6 年问1 0 个省份的技术效率,并对其空间差异进行了对 比。在此基础上分析了该行业全要素生产率变化率及其构成( 分解为技 术进步变化率和技术效率变化率) ,并进一步对影响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 效率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 本文的结论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 1 在相同经济政策环境下,1 0 个省份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技术效率水 平在空间上存在差异,经济发达省份的技术效率水平明显高于落后地区的 技术效率水平。整体上,中国各地区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技术效率在小幅 震荡中呈现出下降趋势。 2 在中国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构成中,技术进步和 效率发挥着不同的作用,其中技术进步发挥了正向的推动作用,然而技术 效率不仅没有起到推动的作用,反而抵消了技术进步引起的全要素生产率 增加。 3 劳动力素质、技术开发、自主创新、对外开放等对中国电子信息产品制 造业全要素生产率、技术进步、技术效率均表现为正促进作用。 在上述研究结果的基础上,本文通过找出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空间差 异存在的原因,提出相应的改进意见,以期促进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整体 效率的提高。 关键词: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技术效率;全要素生产率;数据包络分析 i i title :e f f i c i e n c yr e s e a r c ho nc h i n ae l e c t r o n i ca n d i n f o r m a t i o np r o d u c tm a n u f a c t u r i n gi n d u s t r y - e m p i r i c a lr e s e a r c hb a s e do nd e a & m i m a j o r :w o r i de c o n o m i c n a m e :z e n g f a n c h u n s u p e r v 。s o t :z h a n g h o n g bin5uperv 10 rz n a n g h o n gn a bs t r a c t t h i s p a p e rs u m m a r i z e s t h ec h i n ae l e c t r o n i ca n di n f o r m a t i o n p r o d u c t m a n u f a c t u r i n gi n d u s t r yd e v e l o p m e n ts t a t u sa n dt h o r o u g h l yr e v i e w st h er e s e a r c h r e s u l t so fr e l e v a n td o m e s t i ca n df o r e i g ns c h o l a r s b a s e do nt h ee f f i c i e n c yo f m e a s u r e m e n tt h e o r ya n dm e t h o d ,t h ee m p i r i c a ls t u d yi sc o n d u c t e dt ot e s tt h e e f f i c i e n c yo f t h i si n d u s t r y ,10p r o v i n c i a lp a n e ld a t af r o m19 9 7t o2 0 0 6a r es e l e c t e dt o c a l c u l a t et h et e c h n i c a le f f i c i e n c ya n dc o m p a r et h es p a t i a ld i f f e r e n c e t h e na n a l y z e s t h et f pc h a n g er a t ea n di t sc o n s t i t u t i o no ft h i si n d u s t r y ( d e c o m p o s e di n t o t e c h n o l o g i c a lp r o g r e s sc h a n g er a t e a n dt e c h n i c a le f f i c i e n c yc h a n g er a t e ) f u r t h e r m o r e ,t h i sp a p e ra l s oc o n d u c t se m p i r i c a ls t u d y t ot e s ti m p a c tf a c t o r so ft h i s i n d u s t r y u l t i m a t e l yg e t t h ef o l l o w i n gm a j o rc o n c l u s i o n s : 1 i nt h es a m ee c o n o m i cp o l i c ye n v i r o n m e n t ,t h el e v e lo ft h et ei sd i f f e r e n ti n s p a c ef o rt h i si n d u s t r yo ft h e 1 0p r o v i n c e s t h et eo fd e v e l o p e dp r o v i n c e sw a s s i g n i f i c a n t l yh i g h e rt h a nt h et eo fb a c k w a r da r e a s o v e r a l l ,t h et eo ft h i si n d u s t r y f o ra l lr e g i o n ss h o w sas l i g h tc o n c u s s i o ni nad o w n w a r dt r e n d 2 t f pg r o w t hi nc o m p o s i t i o n , t e c h n o l o g i c a lp r o g r e s sa n de f f i c i e n c yi nt h e c h i n ae l e c t r o n i ca n di n f o r m a t i o np r o d u c tm a n u f a c t u r i n gi n d u s t r yp l a yd i f f e r e n tr o l e , t e c h n o l o g i c a lp r o g r e s sp l a y sp o s i t i v er o l ei np r o m o t i n g ,b u tt e c h n i c a le f f i c i e n c y p l a y sn e g a t i v er o l ea n dn e u t r a l i z et h et f pi n c r e a s i n gc a u s e db yt e c h n i c a lp r o g r e s s 3 l a b o rq u a l i t y , t e c h n o l o g yd e v e l o p m e n t ,i n d e p e n d e n ti n n o v a t i o n ,r e f o r ma n d o p e n i n gt ot h eo u t s i d ew o r l da l l s h o w p o s i t i v er o l ei np r o m o t i n g 踊et e c h n o l o g i c a l p r o g r e s s ,a n dt e o ft h i si n d u s t r y b a s e do nt h er e s e a r c hr e s u l t ,t h i sp a p e ra f r o s c o r r e s p o n d i n g i m p r o v e m e n t ss u g g e s t i o nt op r o m o t et h eo v e r a l le f f i c i e n c y o ft h i si n d u s t r y ,a f t e r i d e n t i f yt h er e a s o n so f d i f f e r e n c e se x i s t i n gi ns p a c e k e y w o r d s :e l e c t r o n i ca n di n f o r m a t i o np r o d u c tm a n u f a c t u r i n gi n d u s t r y ;t e c h n i c a l e f f i c i e n c y ;t o t a lf a c t o rp r o d u c t i v i t y ;d a t ae n v e l o p m e n ta n a l y s i i i i 学位位论文原创性声明及使用授权声明 中文摘要绪论 英文摘要 目录 目录 。i 。 m i v 第一章绪论 l 2 5m a l m q u i s t 指数( u i ) 第三章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效率实证研究 3 1 变量设定及取值原则 3 2 样本选择及数据来源 3 3 实证结果及分析 2 2 第四章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效率影响因素分析 2 4 2 4 2 5 2 6 4 1 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效率影响因素的一般分析3 4 4 2 变量设定及实证模型。3 5 4 3 实证结果及分析 第五章主要结论与政策启示 5 1 主要结论 5 2 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后记 i v 4 0 4 0 4 1 4 6 4 9 第一章绪论 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和一体化的发展,各国经济发展的竞争日趋激烈,其竞 争的焦点已由土地、劳动力和资本等传统生产要素转向人才、技术、信息等。在 这一趋势下,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凭借其广阔的市场前景和旺盛的创新活力,已 经日益占据世界经济舞台的主角位置。据摩根士丹利的研究,2 0 0 0 年东亚国家 向美国出口的信息技术产品占其国内生产总值的4 0 【1 1 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新 兴工业化国家都充分利用本地区的比较优势,采取适合本国( 或地区,以下同) 的发展模式,不断增强本国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竞争力,推动本国电子信息产品 制造业的发展。大力发展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对实现国家实施的信息化带动工 业化战略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2 1 基于这些,对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的相关研究就 显得十分重要。 1 1 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概述 1 1 1 电子信息产业简述 关于电子信息产业的界定,学术界一直对此存有争议,没能达成共识。信息 学家e q z u r k o w s k i 认为信息产业不是简单的服务业,它是既包括传播信息内容, 又包括信息传输过程和手段的信息服务业。美国信息产业协会( m i a ) 认为信 息产业是依靠新的信息技术和信息处理的创新手段,制造提供信息产品和信息服 务的生产活动组合。可见,电子信息产业主要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是电子信息 产品制造业,二是电子信息服务业。前者是开发、制造、销售电子信息设备,为 信息的传递提供传播介质的产业。后者是使用信息设备进行信息收集、加工、存 贮、传递等提供信息服务、培养高级人才以及提供高度专业化信息的产业。它的 核心是提供信息服务。信息服务业又可以分为两部分:传统的信息服务业,包括 提供科学信息、图书、文献、档案、标准、专利、公共服务信息为主体的信息服 务和咨询活动;新兴的电子信息服务业,包括计算机信息处理、数据库的开发与 应用、软件生产、电子出版物、通信与网络系统、办公自动化以及依靠计算机、 通信网络所进行的各种公共信息服务和咨询活动等。 1 1 2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内涵 本文的研究对象为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其定义如前所述,即开发、制造、 销售电子信息设备,为信息的传递提供传播介质的产业。具体到我国来说,它主 要包括如下内容 3 1 : ( 1 ) 通信设备制造业: 通信传输设备制造;通信交换设备制造;通信终端设备制造。 ( 2 ) 雷达及配套设备制造; ( 3 ) 广播电视设备制造; ( 4 ) 电子器件制造: 电子真空器件制造;半导体分立器件制造;集成电路制造。 ( 5 ) 电子元件制造; ( 6 ) 家电视听设备制造: ( 7 ) 其他电子设备制造。 1 1 3 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特点l i 作为高技术产业的一个分支,它的发展正处于朝阳阶段,成为了各国新的经 济增长点。与传统产业相比,它具有下突出特征: ( 1 ) 研发投入高,生产成本低 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属于技术密集型、知识密集型的产业,它的研发是一个 跨专业、跨领域的系统工程,其初期的投入相对比较高,但是一旦研发成功后, 进入投产阶段,其生产制造成本是比较低的。 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发展的经历表明,随着世界范围内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 竞争的加剧,各国在其研发上投入的力度日益增大,这主要表现为研发投资占销 售额比重迅速增加。有研究表明,一般而言,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企业普遍的研 2 发投资不低于销售额5 ,不少企业比重更高,甚至高达1 5 0 o , , 2 0 。,例如全球 著名的微电子器件制造商英特尔公司2 0 0 1 年研发投资高达4 0 亿美元。 ( 2 ) 需求方规模经济效应突出 如前所述,作为高技术产业一个发展分支,技术对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发展 攸关重要,但是也要清楚地看到,研发出的电子信息产品能否获得收益,以弥补 研发投入,还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买方是否具有规模经济效 应。卖方规模经济效应常存在于工业时代,是指随着厂商生产规模的扩大,产品 的生产成本会随之下降。买方规模经济则常存在于信息时代,是指随着需求方需 求规模的不断扩大,需求方与生产方的收益都会随之增加,这种由电子信息产品 自身特性所决定的现象,会在生产与消费两个方面的决策产生影响。 1 2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近些年来,全球经济突飞猛进,全球经济一体化不断得到深化,各国经济竞 争日益激烈,这导致生产商由关注土地、劳动力、资本生产要素,转向于关注人 才、技术、信息。作为高技术产业之一的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已成为各国的重 点发展对象。 远在1 9 5 8 年,我国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就初具雏形,历经5 0 余年的时间, 中国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一直在快速发展,特别是2 0 世纪9 0 年代以来,其发展 势头更为迅猛,产业规模也日益壮大。即便在全球信息产业发展不景气的2 0 0 1 年,中国电子信息产业仍旧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工业增加值达到1 7 t 5 1 。现今, 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已经成为中国的基础产业、支柱产业,对整个国民经济发展 发挥着越来越为重要的作用。 在产出方面看,中国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2 0 0 7 年的总产值、增加值、主营 业务收入、利税、出口交货值分别为2 5 0 8 8 0 4 亿元、5 8 0 8 0 3 亿元、2 4 8 2 3 5 8 亿 元、1 4 5 3 6 9 亿元、1 4 9 6 3 1 8 亿元,而在1 9 9 5 年分别仅为2 1 8 1 6 7 亿元、5 4 3 2 3 亿元、2 0 5 2 7 8 亿元、1 7 3 5 3 亿元、7 1 2 2 4 亿元,在这1 3 年间分别增长了1 0 4 9 9 5 、9 6 9 1 7 、1 1 0 9 2 7 、7 3 7 7 2 、2 0 0 0 8 6 。从投入方面看,电子信息产 品制造业2 0 0 7 年的从业人员年平均数、新增固定资产、r & d 经费内部支出分别 3 为4 5 5 4 0 9 5 人、l1 7 9 0 7 亿元、3 2 4 5 2 0 8 万元;而在1 9 9 5 年仅为1 8 1 5 2 3 0 人、1 3 2 2 1 亿元、5 1 2 8 9 万元,在1 3 年中分别增长了1 5 0 8 8 、7 9 1 8 2 、6 2 2 7 3 0 。这些 经验数据表明,中国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一直处于快速发展和急剧扩张之中。 中国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上述发展历程表明,它已经成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 的最重要内容之一。党在十六大时就明确提出,要优先发展电子信息产业,坚持 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这为中国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发展 明确了方向。作为支柱产业,中国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是 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起步较晚,发展中还存在很多问 题,比如产业技术水平低下,创新能力不足,关键技术受制于人等等。 而事实上,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世界范围内电子信息产品 制造业的竞争将日趋激烈,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电子信息产品消费市场之一的中国 市场必将成为未来世界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市场竞争的焦点。虽然中国电子信息 产品制造业早已处于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但是考虑到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具 有重大的战略意义,中国政府在不同程度上对国内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企业采取了 政策保护的措施,所以,可以说中国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企业实际上并没有同跨国 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企业进行直接的完全竞争。但是,随着中国入世后电子信息产 品制造业政策保护的不断弱化直至消失,中国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企业将面临非常 严峻的考验,竞争对手不仅仅是国内的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企业,而且要与全球电 子信息产品制造企业展开全方位的竞争。 面对愈来愈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国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 战,所以,抓住问题的关键,促进引导产业的发展,就非常有必要。电子信息产 品制造业是典型的技术先导型产业,技术创新是推动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核心动 力源,是推动、主导及影响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在知识经济逐步占据经济 发展主导地位的今天,世界各国非常重视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的发展,希望依靠 信息技术的创新来推进新一轮的经济增长。同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电子信息产品 制造业技术水平低下,创新能力非常薄弱,从而导致中国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的 生产效率低下。因此,我们非常有必要系统地研究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的生产效 率状况,分析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生产效率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推动中国电子信 息产品制造业持续快速发展的对策。 4 1 3 研究假设和目标 1 3 1 研究假设 ( 1 ) 在相同经济政策环境下,不同地区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效率值存在着 差距,具体说来,这一差异主要体现在技术效率水平以及t f p 增长率、技术进 步增长率、技术效率增长率之上。 ( 2 ) 全要素生产率改进是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发展的主要源泉,而技术进 步与技术效率作为全要素生产率两个重要推动力量,他们发挥的作用是不尽相同 的,其中技术进步较为迅速,对全要素生产率的改进起到了推动作用;而技术效 率改进迟缓,对全要素生产率的改进制造了障碍。 1 3 2 研究目标 研究目标:实证度量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的技术效率,具体包括以下几点: 1 计算各地区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的技术效率水平及地区间差异水平; 2 计算各地区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技术效率水平,以及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及 其构成( 技术进步变化、技术效率变化) 状况; 3 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效率影响因素分析。 1 4 技术路线图和研究框架 1 4 1 技术路线图 本文的技术路线如下图1 1 所示。 图1 1 本文技术路线图 i 效率实证研究 土 i 效率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土 l 主要结论和政策启示 1 0 4 2 研究框架 本文借鉴国外产业效率理论和方法研究的成果,在系统介绍产业效率理论和 测算方法之后,运用效率理论和方法实证研究各地区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的要素 生产率差异性和差异变动的趋势:并进一步解释生产率区域差异的原因,同时运 用非参数的分解框架分别检验不同年份各地区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全要素生产 率的变化及其分解指标的变化;进一步,对中国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效率影响因 素进行了实证分析;最后,给出了中国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效率改进的对策与建 议。 根据这一基本思路,本研究基本框架安排如下: 6 第一章,绪论。作为全文的绪论部分,主要给出了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的有 关概念,并给出了本研究的背景与意义;提出文章的研究假设和所要实现的研究 目标;描述本文的技术路线并对本文的研究框架和结构安排作介绍;给出全文的 主要研究方法和数据来源。 第二章,效率理论。首先对效率相关的概念进行界定,理清关于效率的相关 表述;并进一步对t f p 及效率度量方法进行理论上的阐释,为后续实证研究奠 定坚实的理论基础; 第三章,实证分析。首先从静态角度,分别对各地区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的 技术效率进行测算,然后从动态角度,对全要素生产率( t f p ) 的变化率及其构 成进行测算,并从多个视角进行对比分析,判断近1 0 年来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 效率的变化发展状况,从而更深入地分析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效率差异的原因。 第四章,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效率影响因素分析。本章从微观和宏观对影响 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效率的因素进行了一般分析,并进一步利用面板数据模型进 行实证分析。 第五章,主要结论与政策启示。本章归纳了全文实证研究的主要结论和观点。 然后基于本文实证研究的结果,给出了此研究结论的主要政策启示。 1 5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1 5 1 研究方法 本文研究方法主要是在对已有研究成果进行归纳、总结分析的基础上,主要 运用非参数的数据包络分析方法。 1 对比分析法。在对中国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生产率效率水平进行分地区测 算的基础上,运用对比分析法分析了区域差异及其变动趋势;在从静态角度测算 效率和从动态的角度测算全要素生产率变动及其构成的基础上,进行了历史的纵 向比较和区域的横向比较分析。 2 数据包络分析法。本文在对各地区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效率进行测算时, 使用的是基于非参数的数据包络分析法,具体采用的是c 2 r 模型。在从动态角度 7 对中国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变动及其源泉进行考察的时候,本文使 用的是m a l m q u i s t 指数分解法。 3 回归分析 本文在对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效率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时,利用面板数据模 型,对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回归分析。 1 5 2 数据来源 本文的数据主要来源于以下4 个出版物:中国高技术产业统计年鉴 2 0 0 2 2 0 0 7 、新中国5 5 年统计资料汇编、中国统计年鉴2 0 0 6 ) ) 、 中 国统计年鉴2 0 0 7 ) ) 。 1 6 可能创新与存在不足 1 6 1 可能创新 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本文的研究可能存在如下可o 皂g , j 新之处t ( 1 ) 在研究方法上,本文采用了基于非参数的c 2 r 模型、m a l m q u i s t 指数对 中国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的技术效率进行了测度,在此基础上对其全要素生产率 的变动与源泉进行了考察; ( 2 ) 本文利用面板数据模型,对中国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的效率影响因素 进行了实证研究分析。 ( 2 ) 证明了中国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经济增长的主要驱动力量是技术进步, 而不是效率的改善;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属于知识密集型和研发密集型的产业, 技术创新在其发展中起着关键性作用,但是,中国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发展技术 效率仍然不高,主要在于管理水平、管理技能和技术应用能力方面仍需要改进。 1 6 2 存在不足 本文在研究过程中,由于主客观条件的限制,还存在如下尚需改进的方面: ( 1 ) 在对数据处理时,对于实际值和名义值的处理,迫不得已选择一些替 代指标进行处理,这对最后的研究结果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 2 ) 对我国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效率进行评价的时候,除了要考虑电子信 息产品制造业内的比较,还需要和其他发达国家的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进行对比 研究,并以此来分析并提出我国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的优势和不足,但是考虑到 这种比较在数据的可得性及处理上的不一致,本研究就没有对这个问题进行处理 和研究。 9 第二章相关概念及理论综述 2 1 效率相关概念 2 1 1 效率与效果 在正式测算效率之前,首先对效率与效果做一个区分。通常所说的效果是人 们在评价社会活动时常为采用的一个评价指标,根据评价内容的不同,又分为技 术效果、生态效果、社会效果及经济效果等多个不同方面。其中,经济效果是最 常被采用的评价指标,它蕴含两方面的含义,一方面是生产活动的结果,另一方 面是生产的效率。关于经济结果数量及性质的评价,从微观角度出发,主要包含 对企业投入产出水平、盈亏状况等方面的考察;从宏观角度出发,主要包括多经 济总量、结构、增长状况等方面的测算与分析。而关于生产效率的评价,既包括 具体生产要素( 劳动、资金、土地) 的偏要素生产率p f t ( p a r t i a lf a c t o rp r o d u c t i v i t y ) 的考查,也包括对全要素生产率t f p ( t o t a lf a c t o rp r o d u c t i v i t y ) 的考察。 在上述内容中,关于生产效率的考察,还包括对科技、信息资源使用的技术 效率t e ( t e c h n i c a le f f i c i e n c y ) 、规模效率s e ( s c a l ee f f i c i e n c y ) 、配置效率a e ( a l l o e a t i v ee f f i c i e n c y ) 或价格效率p e ( p r i c ee f f i c i e n c y ) 等方面的考察。 生产获得经济结果与生产效率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前者侧重考察生产活动的 投入产出水平、经济结构,进行的主要是总量与结构方面的分析,而后者侧重考 察单位生产要素获得产出的能力,及其对科技、信息利用状况。可见,两者在考 察内容、度量标准、测算方法等方面都存在较大差异。在中国,关于前一方面的 研究可谓“百花齐放,诸家争鸣”,而对于后者的研究,特别是对中国电子信息产 品制造业效率的研究,还略显欠缺,有待进一步全面铺开。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资源日益稀缺,因而提高资源使用效率已经被视为最根本的出路。依靠效率的改 进拉动经济的增长这符合我国的长远战略目标,亦即实现由粗放型增长方式向集 约型增长方式的转变。 1 0 2 1 2 t f p 、技术效率和技术进步相关概念 全要素生产率( t o t a lf a c t o rp r o d u c t i v i t y ) 就是总量增长中不能用投入要素来 解释的那一部分。技术进步有多种形式,不同的形式有着不同的含义。经济学家 对其做过很多的解释,达成了基本的共识,经济学意义上的技术进步指的是新的 知识、新的技能,发明创造以及新的组织结构在经济活动中应用而带来人们经济 活动水平和效率的提高。 关于技术进步也有很多种的分类形式,它可以分为体现的技术进步和未体现 的技术进步。如果技术进步体现在某种投入要素中,称其为体现的技术进步;如 果没有体现在某种要素中,则称为未体现的技术进步。 这样看来,全要素生产率其实就是未体现的技术进步。其实在过去的大多数 研究中,人们都把t f p 的来源都解释为技术进步,也就是凡是要素贡献所不能 够解释的部分,都算作是技术进步带来的。 也可以把技术进步分为广义的技术进步和狭义的技术进步。这样,从广义上 来说,技术进步用来表示技术变化的结果,更明确地说,是技术变化在增长过程 中的作用;它包括了那些对“总量 生产率的提高做出贡献的所有因素。从这一 角度来说,可以把技术定义为与生产工艺有关的有用知识,这样,技术进步着重 描述的是工厂和机器的设计、制造和操作方面的改进,以及与此有关的经济活动 研究、发明、开发和创新。从狭义上来说,技术进步表示技术改善的性质, 从这一角度又可将技术进步划分为“劳动节约型、“资本节约型和“中性型 三种类型。 技术进步在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产业的生产率及效率提高中具有决定性作用, 包含了科技资源和经济资源充分利用和节约,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劳动者素质的 提高,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技术、工艺和装备水平的提高所带来的效率水平的提 高,还包括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管理方法的改善和管理水平提高所带来效率水平 的提高。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企业依赖的就是技术创新,每一次成功的技术创新都 将引起生产函数的变化,使得同样投入下,产出更高,或者,在同样的产出下, 投入更少。同时也随着知识的发展、资源的重新配置、规模经济作用的再次调整 和管理方法和手段的优化,使得生产率和效率发生一次重大的提高。另外,电子 信息产品制造业的技术进步不是独立的因素,具有内生性,这种内生性的技术进 步推动了产业效率的提高和整个产业的自我驱动型发展。 根据前面对全要素生产率和技术进步的解释,广义的技术进步实际上是包括 了偏要素生产率和全要素生产率,而技术效率和狭义的技术进步都是全要素生产 率的一部分;技术效率指的是全要素生产率中扣除狭义的技术进步因素之后剩下 的那部分。它实际上是企业管理水平、生产经验积累的体现。 2 1 3 技术进步、技术效率、规模效率、配置效率 本文重点考察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对现有科技、信息资源的利用效率,已及生 产过程中对各生产要素的利用效率,主要是考察全面要素生产率t f p 。 全要素生产率t f p 水平的高低又主要取决于如下几个方面: ( 1 ) 技术进步,即在一定投入水平下,经济系统产出能力的大小。 ( 2 ) 技术效率,它主要是反映了经济系统对现有技术的生产能力的利用水 平。技术效率主要受管理水平、经济体制、思想文化等社会因素的影响。 ( 3 ) 规模效率,它主要是反映实际生产规模与最佳生产规模之间的差异。 最佳规模是指平均总成本的最低点,或者总要素生产率的最高点的经济规模。 ( 4 ) 配置效率( 亦被称为价格效率) ,它反映的是生产要素及产品组合结构 的合理性。 本文关于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制造业效率的研究,是指对其技术效率的研究。 对技术效率有关概念进行阐述时,常常采用生产可能集和生产前沿面来描述生产 单元的技术效率状况。关于生产可能集,它是指在技术进步既定的情况下,所有 的投入产出向量的集合。而关于生产前沿面,它是指在技术进步既定的情况下, 投入一定下产出最大值的集合,或者产出一定下投入最小值的集合。在1 9 5 1 年, k o o p m a n s 最先给出了技术有效性的概念,即在不增加投入或者减少产出的情况 下,技术上不可能再减少投入或者增加产出,则该投入产出向量被定义为技术有 效的,技术有效的所有效向量的集合即构成生产前沿面。 关于技术效率t e ( t e c h n i c a le f f i c i e n c y ) 的定义,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是英国 剑桥大学经济学家m j f a r r e l l ( 1 9 5 7 ) 从投入产出角度给出的定义:“技术效率 是指在生产技术和市场价格不变的条件下,按照既定的要素投入比例,生产一定 量产品所需的最小成本与实际成本的百分比。他认为,技术效率= 实际产出水平 1 2 前沿产出水平嘲 依据上述有关表述,这里系统给出技术效率的概念:从产出角度看,技术效 率是指在现有市场价格和技术水平不变的条件下,相同投入下经济单元实际产出 与理想产出( 最大可能性产出) 的比率;而从投入角度看,技术效率是指相同产 出下理想的投入( 最小可能性投入) 与实际投入的比例。可见,技术效率反映的 是生产者的生产能力,即技术效率水平的改善与生产者生产能力的提高是一枚硬 币的两面,生产者生产能力提高了,技术效率水平也就提高了;反过来,技术效 率水平提高了,也意味着生产者的生产能力提高了。 2 2 全要素生产率研究方法述评 以往对我国t f p 的研究主要从以下几方面来考察影响t f p 的因素:( 1 ) 经 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政策的影响【7 捌,普遍认为经济体制改革对t f p 的增长作 用是短期的,难以持久的1 1 0 1 ,政府过度干预会产生负作用,抑制t f p 增长f l l 】: ( 2 ) 技术与管理上的后发优势【1 2 d 3 1 ;后发优势要起作用又受知识扩散,资源流 动性,投资增长度等影响;( 3 ) 劳动力的重新分配【1 5 】。本节依次对t f p 生产函 数、分析方法及测算方法进行简要探讨。 2 2 1 生产函数方法述评 由于统计数据的限制,与成本、消费相关的数据难以获得,所以采用成本函 数、消费函数测算t f p 的文献鲜有多见,大多研究都是采用生产测算t f p 。生 产函数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如下两个阶段: ( 1 ) 平均生产函数法 一开始广为流行的c o b b d o u g l a s 生产函数、常替代生产函数,这些函数一 般都假定规模不变,且替代弹性等于1 ,技术表现为中性。而在现实经济生活中, 规模效应普遍存在,而且技术也表现为明显的非中性,这表明上述假定与真实情 况存在明显的偏差,这也就使的这一方法的推广应用收到了极大的限制。再后来, 又有学者提出了t r a n s l o g 生产函数,其本质上是c o b b d o u g l a s 生产函数的变体, 但与传统的c o b b d o u g l a s 生产函数、常替代生产函数相比更具有普遍性。过去 1 3 的实证经验表明,基于c o b b d o u g l a s 生产函数测算出来的t f p 要略高于基于 t r a n s l o g 生产函数测算出来的t f p 的值。但必须要指出的一点是,t r a n s l o g 生产 函数与传统的生产函数一样假定技术中性,这显然违背了经济运行实际情况,所 以它很快地就被前沿生产函数取代了。 上述生产函数方法多是采用经济总量的时间序列数据来对t f p 进行测算和 分析,这些方法存在三个方面的缺陷:增长的核算与时间序列测算方法不对 技术效率与技术进步做出区分,亦即假定技术为中性;实证过程中不能采用 过于复杂的生产函数,因为时间序列的数据量相对比较小;测算过程中有很 强的行为、制度假定,例如假定信息完备、市场竞争完全、利润最大化等。 ( 2 ) 随机前沿生产函数 在随后的发展过程中,前沿生产函数被广为采用之后,它抛弃了技术为中性 这一假设,承认技术非效率的存在。所谓前沿生产函数,其实是对生产函数的隐 形表示,这使得生产函数不局限于某一表达式。上述优点使得前沿生产函数广泛 被应用于对t f p 的测算中。前沿生产函数又可以分为确定性的和随机性的,前 者仅仅反映了样本的部分信息,在对前沿进行估计时仅需要前沿边界附近的数 据,这也导致测算结果受异常点的影响较为严重;后者是在前者的基础上引入一 个随机干扰项,这就很好的解决了上述问题,但是它也存在一些无法解决的问题, 如技术进步参数的识别、设定效率的偏奇方向问题、效率随时问变化的模式问题 等等。 综上所述可知,c o b b d o u g l a s 生产函数、常替代生产函数是采用经济总量的 时间序列数来对效率进行测算的,而前沿生产函数是通过面板数据来对效率进行 研究的。而且不同形式的函数有着不同的假定,这导致最后的效率测算结果存在 一定程度的差异。 2 2 2t f p 分析方法述评 ( 1 ) 索洛余量法 利用索洛余量法对t f p 效率进行分析,实际是对t f p 总量( 或技术进步) 进 行测算。事实上,在对t f p 进行分析时,不仅要关注其数值大小,还要识别其 源泉。影响“索洛余量”大小的因素有很多,如技术进步、规模效率、配置效率、 1 4 制度变迁等等。 ( 2 ) 时间参数法 时间参数法实际上是通过时间对序列数据进行回归,进而测算出t f p 的增长 率。这一方法的缺点同“索洛余量法 的缺点是相似的,它仍旧忽略了技术非效 率的存在,而认为企业的生产都位于生产的最前沿之上。 ( 3 ) 随机前沿分析法 具体说来,随机前沿分析法又分为随机前沿生产函数法和基于非参数的随机 前沿生产函数法,其中基于非参数的随机前沿生产函数更为广泛地被使用。相对 于“索洛余量 法,随机前沿分析法所体现出来的最大优点是它对t f p 变动进 行了分解。在m j f a r r e l l 的文献中,他把t f p 变动分解为技术效率变动、配置 效率变动。在后续的研究中,学者们依据不同的实际情况,对t f p 的分解也不 尽相同。对t f p 变动的分解后来越来越为细致、深入,但是这也导致了产业角 度t f p 测算的误差。 2 2 3t f p 测算方法述评 ( 1 ) 参数法。关于参数分析方法,具体说来有可以分为确定性分析法和随 机前沿分析法。所谓确定性分析法是指根据观察得到的资料,采用适当的生产函 数,并利用可行的技术计算出实际产出与最大可能产出的比率,这一比率被用以 衡量技术效率状况。而随机前沿分析法则将上述技术效率进一步却分为技术效率 与统计噪音。这两种方法的共同特征是均依赖于特定的生产函数形式,并严格限 定分布假设。在使用参数分析法测算t f p 时,一般都选用t r a n s l o g 生产函数, 因为其假定规模收益不变、技术中性等。 ( 2 ) 非参数法。 在非参数分析方法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数据包络分析法( d e a ) i t 6 1 ,这一 线性规划分析方法事先并不假定任何形式的生产函数,在避免主观因素和简化运 算、减少误差方面有着不可比拟的优越性【1 7 j 。所以从这个角度来数,它与现实拟 合程度更高些。但遗憾的是,d e a 作为一种非参数研究方法,它并不能很好解 释统计噪音,所以在效率测算的过程中可能会产生一定偏差。数据包络分析法的 另外一个不足就是没有一套评判此模型的客观标准。 1 5 ( 3 ) 指数法 用指数法测算t f p ,一般是假设为完全竞争市场,且规模效益固定不变,在 此基础上将纷繁芜杂的数据进行分类,整理为单一的投入指标和产出指标,进而 测算t f p 。 关于生产率指数( t f p 指数) 的计算,可以追溯到1 8 7 1 年。1 8 7 1 年l a s p e y r e s 首次提出了以基期的价格为权重的指数;1 9 2 2 年,p a s s c h e 提出以现期的价格为 权重的指数;1 9 3 6 年t o m q v i s t 在前人的基础上提出了对数形式的总量指数。二 战前,人们对t f p 指数并没有十分在意,大多数西方国家都核算劳动生产率, 并且进行各个行业的劳动生产率比较,直到现在这一核算也没有停止。1 9 5 3 年 m a l m q u i s t 用相对于无差异曲线的径向移动幅度,首次给出了距离函数的定义, 提出了新的t f p 指数形式,但是一直没有获得足够的重视。直到1 9 8 2 年c a v e s 、 c h r i s t e n s e n 和d i e w e r t 对照m a l m q u i s t ( 1 9 5 3 ) 数量指数,构造了距离函数( d i s t a n c e f u n c t i o n ) 的测量总要素生产率变化的非参数方法,才引起理论界的兴趣和重视。 在此基础上,有关专家在1 9 8 5 年、1 9 8 6 年和1 9 8 7 年相继提出了单纯评价“技 术有效性 模型、研究具有无穷多个决策单元的模型和具有“偏好 的锥比率模 型。这些模型已经在实际中成功的运用。 d i e w e r t ( 1 9 9 2 ) 对指数的研究还得出了一个重要的结论,即认为指数和生 产函数的选择上有着明确的对应关系。一旦某种指数方法被选定,则与之相对应 的生产函数也被确定了。拉氏指数对应的是线性生产函数,t f m q v i s t 生产率指 数对应的是超越对数函数。 2 3 效率度量方法的比较 2 3 1 前沿法和非前沿法 前沿分析法本质上就是先构建一个生产前沿或者成本前沿,并且假定在这一 前沿上的生产效率为最佳;在此基础上,测算实际生产点与前沿线的距离,用该 距离来反映生产的效率状况。这一研究方法也存在一个无法避免的缺陷,那就是 它对实证数据的质量要求较高。 非前沿分析法实际上也是针对投入、产出方面的比较,它主要是通过统计学 1 6 构造一些指数,用来衡量生产效率。如前所述,利用指数分析法测算效率,首先 要对纷繁芜杂的数据进行分类整理,得到单一的投入指标、产出指标,进而用这 两个指标测算效率。但是由于其假定市场完全竞争,且规模效益固定不变,所以 这也大大限制了指数测算效率方法的应用。常用于测算效率的指数有l a s p e y r e s 指数、p a a s e h e 指标、d i v i s i a 指数、t o m q v i s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