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阅读5页,还剩3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十三经注疏欣勘记圈( “o ”) 后案语作者问题考论 论文摘要 学科专业:中国古典文献学 研究方向:文献学理论与文献学史 指导教师:蒋宗福教授 研究生:唐光 荣( 9 8 0 9 0 ) 本文围绕十三经注疏校勘记圈( “0 ”) 后案语的作者问题,考论阮元除了为整部校 勘记发凡起例之外,是否还直接参加了十三经注疏的具体檀鳓及校勘记的撰 写。考察这一问题,可以帮助我们弄清校勘记所涉及的诸多问题,正确评价阮元在校勘 学史上的地位。 ( 本文第一部分系统归纳带圈校勘记圈前后案语的1 7 种关系。 、 第二部分在归纳出的1 7 种关系的基础之上,结合考察通部校勘记) 中特殊符号“o ” 的区别功能,认为校勘记中o 前后案语的作者不同,o 后案语往往是对0 前案语进行补正。 我们初步假设校勘记中o 后的案语可能出自顾广圻等七位分校者之外的总校之手,是总校复 核各分校校勘成果时的补苴罅漏。 第三部分讨论总校的最有可能人选阮元与o 后案语的关系。我们用阮元仪礼石经注疏 校勘记、 及 各经校勘记 序里的提法,认为整部校勘记y 由阮氏主持有顾千里等七人参与撰写。是 集体协作的产物二另有少部分学者对阮元是否直接参与了十三经注琉) 的校勘工作提出置疑, 认为校勘记) 的真正主持者当为段玉裁 积仅讨论阮校的这两个方面自然不全面阮氏校勘十三经往疏 采用了哪些资料,处理 这些资料使用了何种原则;阮校中总结出了哪些误例,这些误例相对于前代及其同时代学者所 归纳者有无超越:阮氏校勘记中哪些结论是稳妥的,哪些还需要商榷。哪些是错误的这些都 有待于我们仔细研究。 就上述两方面的研讨而论,也还远不够深入校勘方法只讲用得最多的对校,而于更能反 映校勘者学识的理校诸法存而不论。成书过程只指出是集体分工协作的产物,至于是怎样分工、 怎样协作的又付阙如。怀疑阮元是否真的做了总校的工作,却又未去清理校勘记) 中是否有 阮元的校勘成果,是否有阮元的亲笔。这些工作对于我们认识阮校评价阮元在校勘学史上的 地位都是至关重要的。 十三经注疏校勘记 中,有部分校勘记从形态上看颇有点特殊,它们的案语被圈( “o ”) 分作两部分本文试图以讨论这些校勘记( “o ”) 后案语的作者问题为切入点,就阮元与十 三经注疏) 具体校勘工作的关系作一些探讨。从而为考察十三经注疏校勘记) 成书过程问题 提供一些新线索 本文引例据中华书局影印十三经注疏 本为便于复按,均在后注明页码、栏位、所出 经注疏校勘记的经名如“欲取改新之义:闽、监、毛奉同,写本新。作辛”( 2 1 上,周易) ,“2 1 上周易) ”表示出自周易注疏校勘记,在中华书局影印本第2 l 页上 栏。 壹圈( “o ”) 前后案语的关系 十三经注疏校勘记) 中的校勘记据其形态可以划分为两大类。一类案语中有圈( “o ”) , 另一类则没有这种圈( “o ”) 是校勘者出于工作需要而采用的一种特殊符号,非校勘的对象 下面就这两类校勘记各举一例 以为伏羲画卦:闽,监、毛本同卢文诏云当作“重卦”。“画”宇误( 2 1 上,周易 ) 其外否:唐石经诸本同,案“否。当作“不”o 按说文云“否,不也”。此不必改字 ( 8 4 7 上。周礼 ) 本文所关注的是带圈( “o ”) 的校勘记这些校勘记的案语被。分作两部分,西部分案语问的 关系我们细分为1 7 个类例为了较好地反映我们所归纳类例在十三经注疏校勘记) 中的普 遍性,每类例都尽可能从多部经注疏的校勘记 中选取例证下面分别举例说明 ( 1 ) 补灞校例 、 于被校经、注、琉文中的校勘问题有的。前案语没有涉及到。o 后案语补缺漏例如, 九月奉黄昏心星伏在成上:此本藏中引注无。黄”字素上文亦元“黄”,此衍o 按“戍” 当作。戌”,下疏同( 8 4 7 中,周礼 南人有贺循贸强度蔚崔更恩沈重室生甫侃等北人有徐遭明事业兴孛宝鼎侠聪熊安等:阍、 监、毛本罔卢文弼枝本“蔚”下朴“之。字。浦镗从卫氏集说“童”上补“范”字,“安“ 下补“生”宇,皆走也o 按“道明”当作“遵明”( 1 2 3 4 下,札记) ) 按以上两条。后寨语朴嗣校均未出示依据盖错误显而易见。不须多费笔墨 不忠人之不已知患不知人也:o 此节直本有“王肃日但患己之无能知也”十一字注, 各本皆脱( 2 4 6 1 中。论语 ) 孟子曰否不然也:此蛏下岳本、廖本,孔本、韩本、考文古本、足利本并有注“否, 不也。不如人所吉”八字,注疏本并无之o 接有者是也但固此可正今本经文之误经文本 作。孟子日。否然也,三字一句,无。不字,故注之云。否,不也,不如人所言”痈疽 幸注曰。否,不也。不如是也。,割烹幸注亦同,而今本夺三字孟子之。否然”即今人 之“不然”也他“否”宇皆不注独此注者。思人之谖断其句于“否”字句绝刖“然也”不 可通矣不得其意而或增经或确注,今乃了然( 2 7 4 0 上孟子 ) 按。后据0 前所补注文校定经文衍一“不”字 虽则王姬:素此正义本也正义云定本“虽王姬”无。刖”字释文云“虽王嫩” 一本作“虽则王姬。,释丈* 本与定本嘲o 按。虽则王撼亦下嫁于诸侯”十字为一句,或以 2 “王姬”句绝,则语病矣( 2 9 5 上,诗经) 按此条校记的校勘对象是旬读旬读校勘与文字、行款校勘一样。也属古籍校勘的范围 ( 2 ) 补异文例。 o 前所列异文不够全面o 后作补充例如; 据有禁守者言之:闽、监、毛本“据”作“摅”。此本“攘。、。据。错出,作。据。俗省 耳o 按公单注作“据”( 6 4 5 上,周礼) ) 若主人耒敛:闽、监、毛本同考文引宋板“敛”上有“小”字o 按檀弓有。小” 宇( 1 2 3 6 上,礼记) 欲不为论念张文:汉书张禹传无。不。丰0 按宋板汉书有“不“字( 2 4 5 9 , f ,论语) 虽袒裼裸裎于我侧:音义“裎。亦作“程”o 按仪礼注作。程。( 2 6 9 3 中孟 子) 通观整部十三经注疏校勘记 。0 后所列异文多据他书中的相关引文,面详列某经注疏 各种版本间的文字异同,o 前案语巳完成得很好。 ( 3 ) 下判断仔9 。 此类校勘记中,o 前案语仅客观的罗列各本异文和其他学者的校勘意见,而不判定孰是 孰非,o 后案语则表明根据哪种本子。采纳哪家意见更妥当例如t 肆命二十:宋本“肆命”作“伊陟”o 按郑注本无“伊陟”宋板非是( 1 2 4 上,尚书 ) 方泔也:案释文云“_ f 或作拊”樊光尔雅疑本作:。拊”考文古本作“拊” o 按依说文作“ f ”是( 2 8 5 上,诗经) 昌之成:礼记- 礼运正义引易纬作“焉之成遮。o 接此用灵成烃,为韵语。运” 乃衍文也( 6 3 8 ,周礼 ) 彼以时鱼絮美:闽本、监本、毛本“絮”作。漯。o 按令人用。漯汉注、唐石、宋椠 皆用“絮”,近人则尽加水旁。非也( 1 7 3 1 上。左传 ) 皆尊事焉:索本、孔本、韩本、考文古本“鼻。作。尊。o 接“尊。是也( 2 6 6 8 中孟子) ) 相上作乘马:余本、嘉靖本、毛本作“相士。,叶抄释文同宋本、监本作。相土。 此作“上”,盖“土”之讹闽本此字实缺o 按“土”“士”瓶是今不能定( 8 6 5 下周礼,) 按此条校记中的。后案语与上面几条校记中的。后案语稍有不同不是指出孰是孰非,丽是表 示孰是孰非不能下判断。 ( 4 ) 为。前案语的论断补充理由例 o 前后案语结论一致,o 前的论述或有不够深入不够金厩之处,o 后予以补充讷如; 看我走黄葚热亦:案“亦”当作“不”,与上句“留”字韵o 按l 革木土土疏正 作“不”( 2 8 0 上,诗经) 按上例。后案语据它书引文为。前案语提供佐证 3 舯鲕以从王:误也嘉靖本作- 饰郇。,当据正o 接。的。退,“舯以从王”四字 一句( 8 4 1 上周札 ) 按。后通过分析旬读,使句意显豁。帮助读者理解。前案语的正确性 扬荣字子孙仁为大鸿胪:忘栋校宋本。孙仁二字饲山井鼎云汉韦儒林传注 。子孙,扬荣字* ,宋板为非,仁- 即“拼啦。o 按宋羽l 汉书作。扬予荣子孙。师古日 “子孙,子荣之字也”( 1 2 3 5 中札记 ) 一发贯减:足利本。戚* 作。机一膏义出。贯戚。作。机。t 非o 按。藏”即今五 “魔”字,徂浪切,“一发贯减,应矢而死。,所谓贯心死痰为上杀也( 2 7 1 3 上孟子,) 按。后案语通过字词训诂、旬意疏通。证明。前案语校改不误 ( 5 ) 分析致误原因例例如: 奔湖关自杀:毛本。关。作。遣山井鼎日作。递。似是o 接。湖。,地名也, 作“湖关”者,殆因“壹关”而误( 1 1 7 中,尚书 ) 按“湖”因“壹关”而误衍成“湖关”。謇。与“壶”形似而“壶”与“湖”音近 定本粜注皆有于於二宇有者是非衍也:素浦镗云。有青是非衍也。六字疑误衍。是 也o 按六字系校书者语( 5 7 5 中诗经 ) 按指出系校书者语淆入疏文 与此周礼十二月藏冰校一月:毛本。枕改。按。o 接毛f 避所讳。全韦皆然( 6 4 4 下, 周礼 ) 按指出毛本避明熹宗朱由校讳。改“校”为“按。 ( 6 ) 说明。前案语所列异文之问的关系倒 阮校十分重视保存各本鼻文,且注意分析各异文之问的关系在对异文关系的说明中。 往往寓有校勘者的取合倾向,如正俗字则宣取正字古今字则宜取古字饲如t 云游贡羽毛者:当从监、毛本作。胯骨。o 按桂旗之流其字本作。游。,作。旃。 者俗省( 6 5 1 下,周礼 ) 按指出“游”正字,“旃”俗字 俨若思:释文出“严”云本亦作。俨。正义本作“俨”o 按“俨。正字。严。 假借卒( 1 2 3 5 中,札记) 按指出“俨”本字。“严”假借宇 动之刖莫不和睦:主本。睦。作。穆o 接。睦。穆。古书多通用( 2 5 3 4 中,论语) 按指出“睦”“穆”为通用字 尊晏予景公之事者:廖本、孔本、韩奉“尊作。遭。0 按。道。“肆古今字。 古书多用。遗。( 2 6 7 8 下盂子) 按指出“道”古字,”尊”今字 ( 7 ) 与。前案语局部观点不问例 o 前后案语关于校勘结果的总体结论一致。只是在分析得出这一结论的过程中有的观 4 点不尽一致。例如: 篮厥元黄:廖本、孔本、韩本“t 。作“匪。棠音史出。臣厥”,。丁云义当作 簋,此作匪古字借用* ,则作“匪”是也,下同o 按据说文。【部。匪似竹篮”,引用 书“实元黄于匪”,非借用乃正字也竹部。筐”训“丰零”也( 2 7 1 3 下t 孟子) ) 按“匪篚”二字。o 前后均以“匪”为是。但。前据释文 认为“匪”是“篚”的假借 字o 后则据说文) 以为在“竹箧”义上。“匪”即本字 ( 8 ) 直斥。前案语之非例 o 前后案语校勘结论不一致,o 后针对。前进行驳正例如: 江东谓之藻音瓢:案“青瓢”二串当旁行细事正义于自作音者例如此也o 今按“青 瓢”二字亦是鄣注郭注不特经内字为音,即由注内堆识之字亦多为音凡古本注内云音莱者 俗本多删之,或删之而仅有存者旧于此云正义白作音,非也( 2 9 0 中诗经 ) 按。前以“江东谓之藻”为孔颍达疏文中所引尔雅 郭璞注文,“音瓢”为孔疏替郭注“豫” 字注的音。o 后则以为“江东谓之藻音瓢”均为孔疏所引郭注,“音瓢”是郭璞为自己注内“难 识之字“藻”所注的音,认为郭璞不但注尔雅 经文,且为自己注文内难识之字作自注 笺云夙早也:案释文此氧有。夜其。二丰此与释文本不同也下 笺云“我岂不知当早夜成昏礼”,与小星笺云。或平或夜”。皆不言“莫”,当以无者为长 我将、昊天有成命笺亦但云“早”。夜”。o 按旧校非也依说文“夕者,莫也: 美者,日且冥也:夜者,舍也,天下休舍也”,古“夕”与“莫”不同叉,。夜”与“莫”不同 义,“荚”谓日冥。夜”肘谊日吴至将旦言之是以毅莱春秋“辛卯董恒星不见夜中, 星陨如雨”,“昔”即“夕”字。此“夕。与“夜”分别之证也然对文则别,散文刖“莫”亦 为“夜”,郑云“夜其也。者,散文之义也。刑之也,雨为则之? 鼍读者谓此“夜”为终夜也 笺有“夜莫”二字者是( 2 9 0 中。诗经 ) 按。前以为郑笺中虚无。夜羹”二宇,o 后则以为当有此二字 以官成待万民之治:素蛭当本作。以成待万民之治。,与上下文“以典”、。以刖”、。以 法”,“以礼”句法正罔贾疏释“成”为。官成”,圈误事入经臭注云“成,八成”。此经作 “成”不作“官成”之证“八成”在小宰,“官成”在大宰八法o 按前说非也大 宰八法中之“官成”,郑以小宰官府之“八成”释之,是本无二事,故此注亦日“成。 八成”此经必言“官成”者,谓以治官府之“八成”待遇万民之治也又欲见此“官成一即 从八法中别出也圣人文字精严如此,安得去“官。字取整齐哉? 贾疏不误( 6 5 2 中,周礼) 按。前以“官”字当删,o 后则否 宾栗阶升:唐石经无“宾”字集释校云此承上“宾西阶东北面答拜”,不必更言。宾* 。 当从石经去之o 按上有。公降一等搂者释辞”。刖此。寞”字不宜删燕礼公有命节疏引 亦有“宾”牛。石蛭非也( 1 0 8 3 下仪札 ) 按。前以“宾”字当删,o 后则否 傲始恕也始怒甚犹大善也:接此当作“傲始也,始善。犹大甚也”,二“怒一字皆衍文 释文“傲甚,尺叔反,始也* ,不云“始恕也”。可证下文。盛阴之气大恕桓将怒而致 隐之象一,此因“始甚”之文中说之辞,浅人盖据此加“怒”字于上矣o 按前说不然。始甚。 则不得云“犹大甚”( 2 2 1 2 上,公羊传) 按。后以为若依。前之校去二“怒”字则这句话欠通顺 ( 9 ) 撙出说详佳经校勘记某处例 某一校勘问题可能在莱一经校勘记中屡次出现,为了节省笔墨,校勘记 往往在该问愿 第一次出现处详细分析说明,而于其它各处则筒要陈述结论然后请读者参见该问曩第一次出 校处例如: 九皇六十四民之祀:监本剜改“民作“氏。,疏中同o 按说详卷首( 8 2 9 下,周礼 ) 按所谓“卷首”非指本卷校勘记之首。乃指该经校勘记 首卷“说详卷首”即详周礼注 琉校勘记 首卷的这条校勘记; 则其同九童六十四民:素l 小学鲥球氏族类作。六十四氏。0 按。民。是也1 春官都 宗人注。九皇六十四民”古本皆作。民”俗本作。氏。者,误1 都宗人疏云。按史九皇 六十四民并是上古无名号之君。既无名号,刖古史谓之。民。童也( 6 3 8 周礼 ) 抒搠也:释文“棚也,色界反。教字之异者,本或作设。接l 用礼经作。拥。 注当用“救”字今此诸本皆作。翻”。盖浅人援释文本改之o 接。搠。字说见下 弓人( 9 2 9 上周扎 ) 按即见弓人) 下此条校勘记; 秋搠者厚:o 接籀文。投。字作。羰。“簧。即。殳丰,转写讹舛乃成“闪* 丰疆文 “毅”字见说文殳部( 9 3 8 下,周礼 ) 司射东面于大夫西比耦:毛本“比”作。北。,闽本作。比”按前经诸本或作- 比。,此 疏则各本皆作“北”。疑贾氏所据之蛭独为“北”耳,阁本作。比。殆因形似俩 毛。非有意也 o 按此义见前第十八页。司射东面于大夫之西北耦。条下许宗彦说( 1 0 4 5 上。仪礼 ) 所谓“前第十八页。盖南昌府学刻本十三经注疏 ( 附校勘记) 中该条校勘记的位置并非 它在中华书局本中的位置o 该条校勘记即: 司射东面于大夫之西比耦:l 释文、唐石经、徐本同,毛本、通解、扬、敷- 比- 俱作 “北”o 许宗彦云“比”误也下云“栅大夫与大夫”。有。与大夫”三亭。则句首不越有一比- 字可知又司射居大夫之西北,不正向大夫者,大夫尊也( 1 0 3 8 中,仪礼 ) 曰我非敢在后拒敌:土本。拒。作“距”,o 按。距别一事,说见前( 2 4 8 0 下,论语) ) o 后所谓前说即, 孔予拒之日:皇本“拒。作。距。o 按距。鸡距字( 2 4 6 9 下论语 ) 很明显上述这些成对校勘记的。后案语是前后映照的,后者沿用前者分析得出的结论不再冗 中华书局本据世界书局本影印,世界书周本乃用南昌府学本缩印南昌府学本的页码与中华书局影印本的 页码自然不会一致 6 述分析的过程 ( 1 0 ) 指出说详另一经校勘记例 某一校勘问题可能在多部经的校勘记里多次出现,阮校对此亦有通盘的设计一般依据 原始出处。比如源于尔雅 ,又为其他各经注疏所引者,则予尔雅注疏 出现该问题处详 细分析于其它各经注疏所引,虽亦出校。但只简单地摆出结论。然后请读者参看尔雅注琉 校勘记。例如: 陆玑毛诗义疏云:“玑- 阑本作。机- ,后并同o 按作“机”是也,讥详l 尔雅校勘记 ( 1 5 4f ,尚书 ) 上校勘记所提到的“尔雅校勘记”即: 陆机疏云:毛本啼l ”改“玑”,非叶钞释文“陆机”字作“本”旁睛书经 籍志* “鸟程令关邦陆机”字从“木”浦镗以监本作“机”为非,此蹈唐李济翁资暇集、 宋晁公武读书志之误耳下准此( 2 6 3 d 下。尔雅 ) 以诅射颍考叔者:闽本“颍”误“颖”o 按广韵于从“禾”之。颖”字下云。又 姓,左传横考叔”,亦非说详左传校勘记( 1 2 7 i 中。札记 ) 上面所说的“左传校勘记”即。 颍考叔:案水烃- 额水注云“阳乾山之颖谷,颍考叔为其封人”,然l q “颍。当从。水” 明臭而广韵于从“禾”之。顿”下云“又姓,左传颖。考叔。似未安( 1 7 2 1 上左传) ( ) 指出说详莱书仔i 某些校勘问题在某些学者的专著中有专论故。后案语请读者参考这些著作以求甚解 例如t 盛庚三篇合为一:陆氏日“盘”本又作“般”o 按用礼司勋注作“般庚”说详段 玉裁l 尚书撰异( 1 1 7 中。尚书 ) 其丰当为萃:按“其”盖。卒”之讹o 按汉读考* 详之( 8 2 9 上,周札 ) 按所谓汉读考 即段玉裁周礼汉读考 不临深:毛本。深作。演。五蛏文字云“扶,说文深。烃其相承隶省。o 按依说文当作。建”,“蠢。浃”古今字说详段玉戴说文注( 1 2 3 7 中,札记 ) ( 1 2 ) 指出。前寨语系采用何人说法搠。 o 前案语引用前人成说或有来说明出处者o 后案语补充注明例如: 夫子循循然:素后汉书赵壹传 注引论谱曰。夫子恂恂然善谤人,恂恂,恭顺貌一, 凝是郑注盖作。循。者古论。作“恂”者鲁论,郑从鲁t 论,杖字作“恂- 0 按瞿灏之讥云尔( 2 4 9 2 中,论语) 傩噩战:岳本。缢”改。麓”非o 按用毛屠正之谬说也( ? 9 9 上周礼) ) 按此条。后案语是说岳本据毛居正谬说改字,非指斥。前用毛居正谬说乱断是非 。“鞭”中华书局影印本作“鞭”。据上海书店奉湃经解左传注蠢棱抽记改 了 ( 1 3 ) 说明对底本的改动情况例 阮刻一般不改动底本。但有极个别处十行本错讹明显。造成阅读困难阮刻不得巳而摒 别本校改例如: 其寅现土而书陈土者:此本作一- j - 。闽本苴本毛本作“t 。齐非末本作。寅。 是也o 令从末奉( 1 7 3 0 中,左传 ) 按“寅”十行本作“贵”今阮刻据宋本订正 滕曼臻君之弟:由此文- 滕君之弟一起,至。君子之于曲也。幸注“非己姨类。非。丰 止,十行本缺一页监、毛本不缺o 令据毛本补( 2 7 7 2 下孟子 ) 按十行本原缺一页。今阮刻据毛本补入 ( 1 4 ) 指出底本宣改而未改例例如, 二月壬展朔:宋本。二”作。三”。不误o 令依订正( 1 7 3 0 上。左传) 按。后虽说“今依”宋本“订正”,但阮剡中“三”仍作“二”维持十行本原貌 叙曰汉中垒按厨刘向:明监本。投”作。枕”。不误考用礼- 校人释文云 。校,户教反。字从未若从手旁作是比投之字耳。令人多乱之。据此则“校肘。字亦当 从。木”,从“手。作。投”者,非o 今正( 2 4 5 9 上论语) 按今阮刻仍作“投” ( 1 5 ) 评价所用各本校勤价值倒倒如: 不假修营而功自成:岳本、阁、监、毛本同,古本上有“故”字o 按古本多不可信( 2 2 下,周易 ) 按所谓“古本”指日本足利学所所藏写本其成书年代不明日本人以为产生于庸代以前但 其中俗宇太多清朝学者多不相信古奉系单注本阮劐所引古本根据日本学者所著七经孟 子考文及其补遗 对古本的记l 睁 由我民明威:王应辟曰古文。天明畏自我民明畏。今下。畏”字作“威。卫包 所改,当从古o 按王所云。古文。即隶次道家本也。多不足据( 1 4 0 下,尚书 ) 发凡刖是聃异代:闽、监,毛。则。误。例。舅。谖。啊。o 按此等曩见十行本之善 ( 8 2 0 下,周札) ) ( 1 8 ) 说明梭勘记凡倒例例如, 邦璞日:来。瑛。当作- 模。模字景地。取地模相应字,当从未正义毫作。瑛 或改作。朴”。朴。即。攘。之俗字o 素段玉裁云。接素。丰古作。楱”。模”者素也。 胎也,是以金玉之矿古皆作。模。而。其。乃俗字鼻名当本作。摸,或讹。璞。,非,或 讹。朴”,亦非。朴。者,未皮也。非名之蠢此务旧在l t 风徭人 篇。今依先见例录 此( 2 7 6 上,诗经1 ) 按所谓“依先见饲”即若同一校勘闫囊在好几处都出现则在第一次出现该问置处详细出校 若水之注物:一注。误作。胜t 要义作。著。户文诏云牟氏。注。旧作。牲。通部 。见中毕书局本十三经注赢( 带校勘记) 1 2 页i i i 页 0 皆然疏云“言注者。注义于经下若水之注物”,旧本亦并作“驻”,于文义全不可通? 一本悉 改作“注”,是也o 按字体雅俗悉详序目中,今不悉辨此句唁e ”字似碍理,故录卢说正 之( 9 4 8 下仪礼 ) 按此处所揭示的凡例“字体雅俗悉详序目”仅适用于仪礼注疏校勘记) ,此校勘记序目中有 一“通用及俗讹字放九经字样例”列成的表( 见9 4 4 页) ,其他各经校勘记皆无 而国异家殊:闽、监、毛本同,惠栋校宋本“而”作“然”o 凡惠栋校宋本与监本同者, 不载( 1 2 3 4 下。礼记) 按此处惠栋校宋本与监本不同,故载。 晋咎犯:闽、监、毛本同,岳本同惠栋校宋本“咎。作“舅”,嘉靖本网,宋监本同 o 凡宋监本与监本同者,不载( 1 2 3 5 下,礼记 ) 按此处来监本与监本不同,故载 周公之垂法:宋本“法”作。潼”,按“潼”“法”古今字郑氏注礼笺诗皆以 今宇证古字,如周礼经文“漉”字,注文多作“法”,盖一代有一代之字陈树华云“淳 化本左传漉字尚存一二,此胜于石经处”,其实非也o 元和陈树华有春秋内传考证, 后凡称陈树华者是( 1 7 1 1 上,左传) 按指出左传注疏校勘记凡引用陈树华春秋内传考证中的学说均只称著者名,不称二b 名,以节省笔墨。 夫总群圣之道者:o 又记中凡摘经,注、疏句有不尽采全者,仿经典释文倒( 2 6 6 7 下,孟子) ( 1 7 ) 其他 t 前1 6 例巳涵盖了。前后案语关系的主要方面,以下校勘记。前后案语关系实不止一种, 但因为它们的例证太少,故一并归入“其他”一类。 有应故亡:古本、足利本“亡”上有“悔”字o 按集解有“悔”宇,正义本 同,是古本之所据也( 5 5 中。周荔) 按揭示各种版本间的源流关系。 赵岐孟子皆饶民:此句文有脱落o 按当云:何休注公羊,赵岐注孟子皆同。饿 民”之说( 9 3 8 上,周礼) 按。前仅判断疏文有脱落,o 后则将所脱落文字补全。 天子颁朔于诸侯:嘉靖本“颁”作“班”,贾疏引注同凡经文作“颂”注中多作“班一 o 按此亦段玉裁经用古字,注用令字之一证( 8 2 1 中周礼 ) 枢路栽柩车也o 按此亦经作古字。注作今字之一证( 8 2 9 上。周礼) 按以上两条校勘记。后案语均以o 前校勘结果印证段玉裁的一个论断 由以上的讨论可知,o 后案语的内容相当丰富,而。前后案语的关系虽然林林总总。大致 也不外乎两类,要么前后补充,要么前后矛盾。 9 贰圈( “o ”) 前后案语的写作 一、o 在阮校中的区别作用 通观整部阮刻十三经注疏( 附校勘记) 还有三种地方出现o 。下面分别举例说明 何校,叉音“何”:0 宋本、闽、监本同,卢本“何”改“河。( 1 0 6 中,周易正义释 文校勘记) 这类校勘记包括三个部分:释文摘旬及其正文。校勘记的正文释文) 摘句与其正文共同 构成校勘记的摘句。这三个部分中。释文摘旬文字稍大,容易区分释文正文与校勘记 正文文字等大,容易混淆,o 即位于二者之间,很明显是要将二者清晰地区分开 正义日0 处进退之时以现进退之几未失遭也:阁、监,毛本。o 。作“三”,案“处 进一至“遣也”十五字岳本、钱本、宋本、古本、足刹本并作注丈,十行本以下误为正叉。三” 宇非也( 4 4 上,周易) 正义日收式宵反凡物可收成者:钱本、宋本同,闽、监、毛本删三小字,“正义曰”上加 “收式宵反”四字一“o ”,大谬( 8 6 上,周易 ) 按闽、监、毛本盖将正义内注音文字,误为陆德明所作音义 这类校勘记中的。是校勘的对象,而非校勘者在书写校勘记时出于工作需要在校勘记中采用的 特殊符号,不属于我们的讨论范围 我们又知道阮氏原刻十三经注疏) ( 附校勘记) 为了将附有校勘记的正文与一般正文区 别开,便在被校经、注、疏文的起始文字旁加一圈作为标识o 颇便检索。后来世界书局缩印 阮刻时将。改成,中华书局又据世界书局本影印。所以今天我们一般看到的标志其后附有校 勘记的符号是而不是o o 。但无论是。还是。都是作为一种特殊符号,在阮校中起区别作 用 由以上论述可知。阮校中的。只要不是校勘的对象,而是出于校勘者的工作需要而引入的 特殊符号,在整部阮校中其基本功能就是区别。 二、推测将校勘记正文分作两部分的o 的具体区别作用 既然校经、校注、校疏三类校勘记在排版时已用递降一格的形式( 校勘记中校注文的比 校经文的要低一格,校疏文的又比校注文的低一格) 区别开来,既然这类校勘记。前后都是校 勘记的正文,那么这个。区别的是什么呢? 我们先来看几条不带。的校勘记 若限尚圣人:钱本、宋本“尚”作“局”,是也( 2 2 上。周易 ) 按列“尚”、“局”二异文。以“局”为是。有明确的是非判断 于时苗稼已殖:宋板“已”作。以”按“已”,“以”古多通用( 1 2 4 下,尚书 ) o 阮元江西刊宋本十三经注琉书后 “今重刻宋板。凡有明知宋板之误字亦不轻改但加圈于误字之旁 而别据校勘记) 择其说附载于每卷之末”,见覃经室三集) 眷2 o 中华书局本十三经洼疏( 附校勘记) 髟日l 说明) i o 按指出“巳”、“以”通用,分析了异文之间的关系 谓宫商角祉羽也:小字本、相台本“扯”作“微”,闽本、明监本、毛本亦同棠考正义, 释文皆作“微”,“祉”字当是宋经注本避当时讳字耳( 2 7 5 中,诗经) ) 按指出十行本改“徽”为“祉”缘于避讳,揭示了致误的原因“徽”一音陟 盈切,读z h 6 n g ,与宋仁宗讳“桢”同音。故须改字“祉”陟里切读z h l 与富商角撒羽 之“徽”音同。故以之代“徽”回 上文讨论。前后案语关系时,我们归纳有。后下判断例,0 后说明各本异文关系例,o 后 分析致误原因例。上面三条校勘记与此三例相比较,以内容而言大致相当。都包括了两个方面 一是罗列异文,二是或判断是非,或说明各本异文的关系或分析致误的原因。只不过这两个 方面没有用。隔开,是一个浑然的整体由此可知。的存在不是因为。前后内容上有不同分工, 比如。前罗列异文o 后下判断之类那么为什么有o ,我们就只能从校勘记是如何完成的 也就是从校勘记的工作程序中去寻找答案o 前后是不是在同一道工序中完成的? o 前后案语 的作者是不是相同? o 存在的依据大概就在这两个问题的答案之中 三、o 前后案语不是在同一工序中完成且作者不同。 o 后有明确的针对性,针对。前该补充的就补充,该纠正的就纠正。总是发。前所未发 从不重复罗嗦。这点可以从上文讨论。前后关系时归纳的诸多条例及这些条例的例证中得到很 好的说明这里就不再赘述 某些校勘记。后案语的措辞也值得注意。如: 江东谓之藻膏瓢:o 今按旧于此云,非也( 2 9 0 中。诗经 ) 笺云夙早也:o 按旧校非也( 2 9 0 中,诗经 ) 以官成待万民之治:o 按前说非也( 6 5 2 中,周礼,) 此三例前文讨论。后直斥。前之非例时己列举详见前 措辞上“今”与“旧”、“前”的对立,体现的是时问上的先后差别o 后案语既晚作于。 翦寨语,叉明确针对。前案语进行修补工作很明显。前后案语不是在同一道工序中完成的。 如果。前是一校。o 后就是二校 o 前后案语的作者也应当不同o 前后互相矛盾的校勘记尤能说明这一点若。前后案语 系同一作者,那么校勘者发现自己从前的疏忽、错误,直接将其改正、删除了就是,原封不动 地陈列在那里不是自曝其丑吗? 尤其象下面这类没意义的错误: 用公报政三年灭奄:惠校本作“践奄。,此误o 按十行本是“践”事。不误( 6 5 8 中, 正作“践”字o 前案语致误 的原因仅在于一时眼花,把底本误读了一个字与学识无关若o 前后案语出于一手,那么作 者径直将此条校勘记删去就是,用不着费事地再添一个o ,再补一条案语郑重声明,这样子并 。参见陈垣史讳举例) 第七十八宋讳铹 ,1 1 3 页上海书店出版社。1 9 9 7 年6 月 1 1 不能显得治学谨严倒让人觉得罗里罗嗦,浪费刻工的劳力与读者的时间 四、假设。后案语为总校者所作 校勘十三经注疏 是一浩大的工程,为此当时在浙江做巡抚的阮元在杭州诂经精舍建立 了十三经局延请了一批学者专门从事这项工作经局中的这批学者有元和李尚之锐、顾 润董广圻、武进碱在东庸、钱塘严厚民杰、仁和孙与人同元、德清徐新田养原、临海洪瓣堂震 煊他们或为阮元的门生,或为阮元的朋友,“皆当时号为能读书者”m 从各经校勘记 的序目来看,他们的具体分工如下; 分校者所校书 李锐周易 、教粱传,、盂子 藏庸周札) 、公羊传 、t 尔雅 徐养原尚书 、仪礼 严杰左传) 、拳经 顾广圻诗经 洪震煊札记) 孙同元论语 按集体编纂书籍的常理,七位分校之外。当另有一总校,负责协调各经校勘记,的体例,审 查各分校者的校勘质量从十三经注疏校勘记) 的整体风貌来看,这样一位总校是可能存在 的。 首先,各经校勘记 有大体一致的体例 各校勘记,正文之前都有序 和引据各本目录 各序 内容大致相同:介绍版 本流传情况及各种版本的校勘价值,介绍该校勘记 的成书过程各引据各本目录) 均大 致按各种版本产生的时闻先后分“簟经本”、“经注本”、“单疏本”、“注琉本”、“引用诸家” 几类依次罗列虽然各目录 由于面对的是不同的校勘材料在具体分类上略有出入,但大 方向是一致的即使有个别校勘记 的目录( 如左传注疏校勘记 ) 没有明确的“单经 本”、“经注本”、“注疏本”这样的分类标目,但罗列各种版本的时候依然谨守这样的顺序 各校勘记 校勘成果的处理形式大体是底本式所谓底本式即不改动校勘工作中所采用 底本的原貌,校勘记的摘句和底本保持一致只在校勘记正文中记录下自己的校勘成果如: 三不害己己:阊、监、毛本网钱本、隶本作。三不能害己。是也( 3 3 上,周易 ) 校勘者虽然认为十行本“三不害己己”当从钱本、宋本改作“三不能害己”,却也没有擅改十 行本。只在案语中表明自己的看法,让读者自行抉择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问曩我们将之与另一种校勘成果的处理形式定本式作一比较所谓定 本式即校勘者经过校勘。分别同异。判断是非,先将自己认为正确的文字记录下来。然后在校 勘记正文中说明底本的原貌改定的根据或理由下面以阮元仪礼石经校勘记 为例 o 续惨四库全书总目提耍 1 3 6 4 页下。中华书届1 9 9 3 年 1 2 胜, i t 先升升堂少右:宋本、杨本、李本、敖本皆作“先升升堂”,监本、义疏* 、殿本、石 经补字作“先升堂”臣元谨按明监本脱一“升”字唐石经此处虽残缺无宇,然以每行十 字计之亦当叠“升”字,今明人补字此行九字,沿监本脱q 卜i 字之讹也今拟叠“升” 字( 卷一,页十八) 阮元先摆出自己的校勘结论“胜者先升升堂少右”,然后介绍各版本的异文情况,最后以案语 交待自己的判断、取舍。 很明显底本式和定本式形式上的最大差别在于每条校勘记正文之前一是根据底本的摘句, 一是校勘者的结论定本式的长处在于简明,便于阅读,但短处也很明显,定本文字对于读者 不免先入为主,而校勘者又不可能保证其百分之百地正确阮元江西校刊宋本十三经注疏书 后云:“刻书者最患以臆见改古书。今重刻宋板,凡有明知宋板之误字,亦不轻改,但加 圈丁误字之旁,而别据校勘记,择其说附载于每卷之末。俾屙之学者不疑于占籍之不可据 慎z 至也。”c o 可知阮元在主持校刻十三经注疏时是有意识地采_ h j 底本式这种校勘成果的 处理形式的。 各校勘记均详列各版本间的异同。在论及十三经注疏校勘记 的校勘方法时蒋元 卿先生说“刘氏( 刘向) 众本互勘而定其去取。阮氏则众本互勘。而记其异同”o ,洪湛侯 先生也说“对十三经注疏的校勘,也和刘向校书一样,广备众本,但刘向是以众本互勘而 定其去取,阮元则是用众本互勘记其异同,正其是非” ,都将记录各本异同作为十三经注 疏校勘记的最大特色下面我们以一条校勘记为例,具体说明一f 这个问题。 况我于君子家之事难易乎:小字本、相台本同,闽本同明监本、毛本“家之”作“之家”, 案所改是也考文古本作“家事之”,一本亦作“家之事”( 3 0 7 中,诗经) 这条校勘记记载了小字本、相台本、闽本、明监本、毛本、七经孟子考文所载古本及另一 本,共七种版本的异文情况。其中作者据以校改工作本的仅暇监本、毛本两种。若单从阅读起 来方便这个角度设计校勘记的写法,那么这条校勘记完全可以简化成: 况我于君子察之事难另乎:明韭本、毛本“家之”作“之家”,素所改是也 简单明了,直截了当地就将校勘者心目中的定本及所持的依据说了出来。那么十二经注疏校 勘记为何有意识地去简就繁呢? 它自然有它的道理不惮其烦地遍记各种版本的异同,固然 有失于繁琐,但这样的繁琐让校勘记不但实现了校勘经、注、疏文字这一基本功能,同时 记录了当时校勘者所能见到的、尽可能多的版本的风貌。即使其中一些今天已经亡佚。凭借这 部校勘记我们亦能窥其大略,有很好的保存历史文献的作用。阮元在 十三经注疏校勘记 刊刻完毕时,不无自负地说:“此我大清朝之经典释文也。”阮元将这部校勘记比作 经典释文,则经典释文鼠以明音义为主却又牛寄于校勘,二则陆德明的校勘原则于 他心有戚戚焉。经典释文条例f i r “余既撰音,须定纰缪若两本俱用,二理兼通,今并 o 擎经室= 三集 卷2 o 蒋元卿校雠学史) 15 8 页 竺洪湛侯中田文献学要籍解题) 。9 9 页杭州大学出版社1 9 9 7 年1 1 月 o 阮元年谱) 6 5 页 1 3 出之,以明同异。其泾渭相乱,朱紫可分,亦悉书之,随加刊正复有他经别本,词反义乖, 而又存之者,示搏异闻耳。”在保存异文资料这点上,阮元是有意识地以陆德明为楷模的在 他的恭进十三经注疏校勘记摺子中,他说“昔唐国子博士陆德明虑旧籍散失,撰经典 释文一书凡汉晋以来各本之异同,师承之源委,莫不兼收并载,凡唐以前诸经旧本赖以不 坠。臣撰是书窃仿其意”足见阮元清楚地认识到了象陆德明那样遍记各本异同的学术价值。 并有意识地进行模仿 其次。各经校勘记 有互相呼应的地方。在前面部分我们讨论。前后案语关系时曾归纳 有一例,叫。后指出说详另一经校勘记例。这就是各经校勘记) 呼应关系的具体表现前面 我们列举了尚书) 、礼记各一例( 请参见4 页) 下面我们另举一经校勘记为例,进一步 说明问题 条阳开封人也:闽本。策”误“祭”o 棠“策”字亦非。荣泽”、“策阳”字古多从火作 “焚”,详左传校勘记( 2 4 5 9 下,论语) 所谓“详左传校勘记 ”即详下面这条校勘记: 溢为荣:宋本、闽本、监本、毛本“檠”作“祭”,亦非案当作“受”周礼职方氏 注引作“浃为荧也”,今“荧”作“祭”,卫包所改( 1 7 2 9 下,左传) 我们知道分校 者为严杰。各经分校者不同。而处理同一问题时,各经校勘记) 此经详则彼经约,互相参照。 接个十三经注疏校勘记 既然有统一的体例,各经校勘记) 之间又存在着呼应关系。 那么我们有理由相信在整个校勘工作中,除了顾广圻等七位分校外还有一位负责统筹的总校。 现在我们就假设。盾案语为这位总校在复核各位分校校勘结果时所作。这个假设可以较好地解 释上文提到的几个现象:o 后对。前的针对性很强o 后可以与。前互相矛盾,o 后让出于不 同分校者之手的各经校勘记) 互相呼应。下面我们来探讨这个假设是否能成立。 o 擎经室二集 眷8 1 4 叁阮元与圈( “0 ”) 后案语 一、阮元与总校。 总校是谁? 我们首先想刘的自然是阮元阮元本人这样自居,从来大家也这样认为大家 绝少怀疑他的总校身份,怀疑的是他到底参加了多少实际的校勘工作 春秋公羊传注疏校勘记序 :“完旧有校本。今更以何煌所校蜀大字本、宋鄂州官本,及 唐石经本,宋元以来各注疏本。属武进监生臧庸胪其同异之字,元为订其是非,成公羊注疏 校勘记十一卷。”各经校勘记序 最末都有类似的话,只不过臧庸换成了顾广圻、李锐等 人。阮元宋本十三经注疏井经典释文校勘记凡例 末句总结性地说:“诸经皆旧有校本,复 就江浙经生授理分校,复加亲勘,定其是非,以成是记”序和凡例 这些话交待阮元除 了为整部 里的一些涉及校勘的单篇文章。阮元在宋本十三经注疏并经典释文校 勘记凡例 中说“诸经皆旧有校本”,这些旧校本今天已见不到了下面我们就用这两种材料 与十三经注疏校勘记 里的相关部分进行比较,希望能为考察我们前面提出的假设提供一些 线索 乾隆5 6 年( 公元1 7 9 1 年) ,刊刻清石经。新中进士不久,2 8 岁的阮元奉诏充任石经校勘 官,分校仪礼 四年后阮元到外地做官。自己私妻q 了一都仪札石经校勘记l ( 以下简称 石记 ) 此校勘记几乎每条校语均先列各本异文。然后附以“臣元谨案”打头的案语, 无庸置疑确是阮元的作品段玉裁经韵楼集 卷一十三经注疏释文校勘记序) 说阮元主持 撰写十三经注疏校勘记) 时。“遂取在馆时奉敕校石经仪札 之例衡之群经”:早经室 一集 卷二仪礼石经校勘记序) 后所附阮元之子阮福的小字案语说;“在浙定十三经注疏 校勘记时,此记皆采载彼本矣”下面我们开始二记的对比看段阮二人的说法是否符合实 际情况 就体例而言,仪礼注疏校勘记 ( 以下简称疏记) ) 仿九经字样) 例,把校勘记中所 涉及的“通用及俗讹字”汇录一处石记 共四卷。最末一卷很短,只有三四页。大标题“仪 札石经校勘记”下面有一双行小字标题“校勘字体”石记) “校勘字体”与疏记汇录“通 用及俗讹字”的用意初无二致,二者明显有某种继承关系下面以“于”“於”二字为例,说 。阮元年谱) 1 4 页i 仪札石经校岛记序 明二者是何等相似。 石记“於:唐石经于,於二字杂出,今未能臆改,悉校从唐石经”( 卷四 页一) 疏记“于:通作於。唐石经于字一千四百四十三。於字一百四十二莫详 其义例。诸刻注疏尤参差不一。各依旧本可也”( 9 4 4 ) 石记 与疏记) 最大的不同在于处理校勘成果时,石记 用定本式。疏记 用底本 式。这也是石记 与整个十三经注疏校勘记最大的不同之所以有这么重大的不同大 概并非少年得志,年轻气盛时的阮元勇改古书,步入中年后的阮元则不但做官老成持重做学 问也讲究四平八稳。我们以为这实在是两种工作的不同需要。雕版印刷术成熟普及前的三部石 经汉熹平石经、魏正始石经、唐开成石经,学术意义非凡。可是到了五代,雕版印刷已用于刊 刻经书,雕版印制的经、注、疏流传广泛。便于利用,依据唐开成石经刊刻成的孟蜀石经虽 然还加上了注文,其价值还是被印刷品冲击得大打折扣o 宋以后就更没再产生在学术界有重 大影响力的石经刊刻石经变成了君壬标榜文治。粉饰太平的一种姿态。乾隆的清石经也不过 如此而已其刊刻过程大致是先由校勘官负责校勘并写成定本。然后写刻上石石经但求简明, 不会象孟蜀石经还加上注文。更不会象汉熹平石经还保留别本文字异同回何况刊刻石经是朝 廷政治化的官方行为,阮元不过是一名校勘仪礼的分校官,他自己的校勘结果还要由总校 官彭瑞元来审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糖尿病共患抑郁诊疗中国专家共识2025
- 语音电话系统试题及答案
- 2025年番禺体育面试真题及答案
- 默克尔防疫测试题及答案
- 2025年林草基础知识题库及答案
- 2025年物理中考试题历史及答案
- 多功能清洁剂的研发策略-洞察与解读
- 边缘计算与5G融合技术研究-洞察与解读
- 2025年内容策略专员岗位招聘面试参考试题及参考答案
- 2025年素食营养师岗位招聘面试参考试题及参考答案
- 高空曲臂车安全操作规程
- 2025年粉尘涉爆培训题库及答案
- 厨房消防安全培训课件
- 2025江苏吉安吉水县城控人力资源服务有限公司招聘水电工2人笔试考试参考试题附答案解析
- 新员工CNC操机技能培训计划含理论实操
- 丙型肝炎防治指南
- 2025中国农业科学院第三批统一招聘2人笔试考试备考题库及答案解析
- GB/T 30340-2025机动车驾驶员培训机构业务条件
- 传统文化经典教案范例分享
- 统战工作基础知识手册
- 2025年国企招聘考试(财会专业)历年参考题库含答案详解(5套题)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