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档简介
i 曹植赋研究 曹植赋研究 研究生:王永青 导师:李乃龙 教授 学科专业:中国古代文学 研究方向:魏晋南北朝文学 年级:2005 级 中文摘要 中文摘要 文章的研究对象是曹植赋作,研究对象的范围是曹植的 58 篇赋,研究的立足点是对 曹植赋作文本的详细解读,研究的切入点是对曹植赋作的抒情性考察,并以这一考察研究 为基点观照曹植赋作在赋体文学发展史上的作用和地位。 论文主要从三个方面来分析了曹植赋的抒情性: 第一章是曹植选择以赋抒情的原因分析。行文主要从赋体自身特征、赋体发展史,建 安文人们的辞赋创作和辞赋观,曹植的个人经历和辞赋观这三个方面来论述,通过论证得 出了曹植以赋抒情顺应了赋体文学发展,是他自觉的选择的结论。 第二章是对曹植赋作题材内容的研究。主要把曹植赋作分成了五大类:射猎游览赋、 行役征战赋、爱情婚姻赋、怀思言志赋和感时咏物赋。通过对这五大类赋作文本的详读, 得出了曹植赋作中的人、事、物都打上了曹植主观情感的印记,是其主观情感外化的产物。 第三章是对曹植赋作艺术手法的研究。主要分析了其赋作中运用到的六种抒情方式: 景物描写抒情、展开心理刻画抒情、以场景描写抒情、创造诗境抒情、变换主人公角度抒 情和以想象、联想手法创造虚境抒情;两种修辞格:用典和排比;词语锤炼:选用通俗词 汇和锤炼活字、虚字。得出了曹植在赋中运用的这些艺术手法都是为了使他的情感抒发更 加自如。 通过以上三章的论述,最终得出了抒情性是曹植赋作最重要特征的结论,正是这一特 征使他的赋作在汉大赋向魏晋南北朝抒情小赋的转变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为其赋作 在赋体文学发展史上争得了一席之地。 关键词:关键词:曹植 赋 抒情性 题材内容 艺术手法 ii study of fu by cao zhi author: wang yongqing tutor: li nailong grade: 2005 major: ancient chinese literature specialty: wei, jin,and northern and southern dynasties. abstackt taking cao zhi as the subject, this paper analyzed his works-58 pieces of fu and lyric quality, which investigated the status and function of cao zhi in the history of development in fu. this paper analyzed the lyric quality in three parts: the reason why cao zhi expressed his lyric in fu was analyzed in the chapter1 includ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fu, the history of development in fu, view of creating fu, cao zhis personal experiences and view of fu, from which the conclusion that expressing lyric intentionaly conformed the trend of development of fu can be got. the subject matter was discussed in the chapter2 into 5 sections: hunting and visiting fu, marching and war fu, love and marriage fu, thinking and expressing fu, moaring and chanting fu. it was known that men, affairs and matters were involved subjective emotion originating from alienation of subjiective emotion. the artistic techniques was studied in the third chapter3 including 6 lyric methods: description of view, showing description of psychology, description of scene, creating poetic imagery, changing the feeling of character, imaginery and association. the two figures of speech: literary allusions and parataxis; hammer-harden: exoteric words and hammer conjunction and empty words. and the conclusion was got that these artistic techniques was used in the pupose of expressing his emtion freely. from the analysis above, the conclusion that lyric was the essential character of cao zhis fu, which was taken as the brige between da fu of han and lyric fu of wei, jin,and northern and southern dynasties. key words: cao zhi; fu; lyric; subject matter; artistic techniques 论文独创性声明 论文独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提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 作及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含其他个人或其 他机构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对本文的研究作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 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承担本声明的法律责任。 研究生签名: 日期: 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本人完全了解广西师范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广西师范 大学、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清华大学论文合作部,有权保留本人所送 交学位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文档,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他复制手段保存 论文。本人电子文档的内容和纸质论文的内容相一致。除在保密期内的保密 论文外,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可以公布(包括刊登)论文的全部或部分 内容。论文的公布(包括刊登)授权广西师范大学学位办办理。 研究生签名: 日期: 导 师签名: 日期: 1 引言 引言 建安文学在魏晋南北朝文学乃至整个中国文学史上都占据着重要的地位,由它开启的 重“风骨”的文学传统影响了整个后代的中国文学。而三曹文学是建安文学诸家的重镇, 他们父子三人中有“建安之杰”之誉的曹植文学创作的整体成就最具代表性,是历来研究 者们关注的焦点。目前曹植研究的成果主要集中在对其生平事迹的考辩、对其思想人格的 评判、对其文艺思想的评价和其诗歌的特点方面。近几年来,曹植的赋创作也逐渐引起研 究者的关注,但是研究的重点主要集中在了洛神赋的思想主旨和艺术特色以及曹植赋 的前后传承关系上,对曹植赋文本的细化分析工作还没有涉足。因此,本文研究的对象就 确定为对曹植赋文本的细化分析研究,以期对曹植赋进行比较客观的评价。 一、 研究对象的范围 一、 研究对象的范围 关于曹植赋作的篇目问题历来说法不一:清朱绪曾的曹集考异中收录了 57 篇1, 清丁宴的曹集诠评收录了 52 篇2,马积高的赋史中定为 61 篇3,刘知渐的建 安文学编年史中列出了 54 篇4,赵幼文的曹植集校注收录有 50 篇5。笔者以研 究对象的准确、全面为原则,把研究对象的篇目定为 58 篇,确定篇目的标准如下: 1、以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4 年版赵幼文校注的曹植集校注中所选的曹植赋作为确 定研究篇目的主要依据,并且参照续修四库全书、清朱绪曾曹集考异、 清丁晏曹集铨评、严可均全三国文、刘知渐建安文学编年史、马积 高赋史、程章灿魏晋南北朝赋史等书所涉及到的有关曹植赋的篇目进行 辨析确认。 2、进行辨析确认的标准有三条 (1)赵幼文曹植集校注所选曹植作品中凡篇目中有“赋”者。 (2)曹植作品中篇目中没有“赋”字但在当时文坛上一般认为是“赋体”的作品, 主要包括七体和骚体。 (3)原作品篇目中没有“赋”字,但是在后人集子和文学史中都一致认定为赋体 者,主要包括:林涡赋 (佚) 、 弈赋 (佚) 、 慰子赋 、 寡妇赋 、 幽 思赋 、 潜志赋 。 依据以上的标准,把曹植赋的具体篇目确定如下:赵幼文曹植集校注曹植作品中 篇目包含“赋”字的有 50 篇;没有“赋”字但是当时一般认为是赋体的有两篇:一篇是 七体的七启,一篇是骚体的九咏;后人集子中出现的一般认为是赋的六篇。共为 58 篇。 七启篇目中虽没有“赋”字,但是公认的赋体,不用再说明。把九咏归入的 依据是:当时文人们对于赋体虽然有了些许明确地认识,但是尚未把赋体和骚体进行明确 的区分,一般来说还是混为一体的。曹植把骚体的“九愁”命名为九愁赋就是一个有 2 力的证明,所以笔者将九咏也纳入曹植赋的作品中。 骷髅说和释愁文这两篇文章是否应归入曹植赋中历来争议不断,到今天仍无 定论,笔者是不把这两篇作品归入曹植赋作品中的,主要原因是当时的文人们虽然还没有 把“赋”和“骚”进行明确区分,但是对于“赋”与“文”和“赋”与“说”的区分则是 比较却明确的6。 二、论文的切入点 二、论文的切入点 赋体文学史上之所以有汉赋向魏晋南北朝赋的转变,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汉末魏晋时 期主观情思在赋体创作中的大量渗入。当然,赋体文学抒情性的加强并非从建安才开始。 汉赋的旗手司马相如就曾经写过一篇长门赋,这篇赋反应了封建宫廷女子在失意时的 愁闷,是一篇抒情性较强的作品;东汉时期的班彪的北征赋、张衡的归田赋、蔡 邕的述行赋等也都是直抒对现实人生遭遇的真切感受的赋作。但是,正如胡国瑞先生 所指出的那样: “这在他们只不过是偶书小品,而真正代表其成就的还是那些鸿篇巨制。” 7这些“偶书小品”之作还无法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大赋“为文而造情”的赋风,只有 到了建安,抒情的创作才蔚为大观。 建安时期是一个大动荡、大转折的时期,人的觉醒促进了文学的自觉,表现在文坛上 的新气象就是文学作品中创作主体意识的大幅度渗入。正是这个原因,才使得赋的创作题 材开始由宫廷走向广阔的社会生活;才打破了汉大赋千篇一律、互相雷同的创作模式,显 示出赋家的独特个性。 而作为当时文坛上“赋颂之宗,作者之师”之称的曹植8,他为了能达到在赋中抒 情目的而做的各种尝试和取得的成就比较具有代表性。本文研究的切入点就是曹植赋中的 抒情性。这方面的研究以前的研究者也曾涉足,但一般是在探讨曹植赋的继承与发展问题 时把抒情性的加强作为其中的一个方面来论述,以次为切入点来关照全文的几乎没有。而 本文的研究就是抓住了抒情性这一在赋体转变过程中起关键作用的一点,用它来关照全 文,定位曹植赋承上启下的作用。本文主要包括三个部分,一是曹植在赋中大量渗入主体 情感的原因探讨;二是曹植赋的题材选择与抒情;三是曹植赋中藉以抒情的各种艺术手法 分析(主要包括抒情方式、修辞、词语的锤炼)。 当然,此论文的目的是想以抒情性为切入点,对曹植赋进行较全面的观照,借此以明 确曹植赋在赋体文学史上的定位。此外,在具体行文过程中还会涉及到其他的问题。 3 第一章 曹植对以赋抒情的选择 一、 以赋抒情的源起及抒情赋的出现与发展 第一章 曹植对以赋抒情的选择 一、 以赋抒情的源起及抒情赋的出现与发展 (一)以赋抒情的源起及抒情赋的出现 关于赋的起源历来说法不一,程章灿先生在他的魏晋南北朝赋史中把诸家的观点 作了精要的总结与概括,归纳为四种:第一种为诗经渊源说;第二种为诗经、 楚 辞渊源说;第三种为诗骚诸子渊源说;第四种为隐语渊源说。他分析了这四种观点,取 长补短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他认为“赋体近师屈、荀,而究其渊源,则是楚地民间通俗文 学和楚文化的氛围。”9对于以上诸种观点孰是孰非笔者不敢妄加评论,但是笔者想要 强调的一点是:以上诸种观点都只是从赋的文体特征的一个或几个方面去探究赋的起源, 而对催生赋体产生的动力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下面笔者就从这一角度入手来探讨一下赋 产生的根源。 一般来说,一种新事物的产生必然来自于新的社会环境的催生,这种新的社会环境使 旧的事物不再能满足新的社会需要,于是一种新的事物便被新的环境呼唤、催生出来。但 是其最根本的催生动力就在于“需要”,确切地说是人的需要。需要是人的本性,是人的 一切社会活动的内在驱动力,按照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人的需要可以从低到高分为五 层,分别为生理上的需要、安全上的需要、感情上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 10。在动荡的社会环境中,多数人的这些需要都不能得到满足,而越是得不到满足对之 的渴求也就会越加的强烈,就会产生心理上的焦虑。 此时,文学的作用就会显示出来。 因为文学是表现人的心灵的艺术,它能超越时空和物质条件的限制,去慰藉人们的心灵。 赋体发端的战国时期就是一个激烈动荡的时代。汉书艺文志诗赋略载: 古者诸侯卿大夫交接邻国,以微言相感。当揖让之时,必称诗以谕其志。盖 以别贤不肖而观盛衰焉。故孔子曰: “不学诗 ,无以言”也。春秋之后,周道寖坏, 聘问歌咏,不行于列国;学诗之士,逸在布衣,而贤人失志之赋作矣。大儒荀卿,及 楚贤臣屈原,离谗忧国,皆作赋以风,咸有恻隠古诗之义。11 春秋之后,礼坏乐崩,群雄并起,逐鹿中原,这就造成了以往能位列庙堂的“学诗之 士”面对着两种新的选择:一种是“逸在布衣”保存性命;一种是纵横辞令于各诸侯之间 谋求发展。无论选择哪一种道路都会引起他们现有身份的改变,随之而来的就是新的心理 状态,而这种新的心理状态与以往的心理状态要复杂的多。一般来说,新的社会心理作为 一种题材和创作目的,会主动吁求相应的形式,以促使题材向真正的艺术作品转化,这就 促使了新文体产生12。而已有的以诗经为代表的四言诗的形式过于板滞,且已经成 为礼教和外交的工具,抒情张力不足,不再能满足人们表达日益丰富的情感的需要;散文 虽然仍处在繁荣期,但是它多集中在史传和说理这些领域,文体的表现张力不够。这就要 求一种介于诗文之间既有丰富的表现力又有较强的传播优势的文体的出现。 一种新的文体不会凭空产生,他必定是在现有的文学基础之上,对各种因素整合创新 4 的产物。在当时来讲,最具表现力的文学手法无疑就是诗六义之“赋”了。 周礼春官 曰: 教六诗,曰风、曰赋、曰比、曰兴、曰雅、曰颂。13 郑注云: 赋之言铺,直铺陈今之政教善恶。14 这里说的“赋”是诗经的艺术手法之一,也就是描写、描绘,也就是修辞学上的“直 说法” ,这是最直接而有表现力度的艺术手法。 同时“赋”还是一种口诵方式, 毛诗鄘风定之方中毛传云: 建邦能命龟,田能施命,作器能铭,使能造命,升高能赋,师旅能誓,山川能说, 丧志能诔,祭祀能语,君子能此九者,可谓有德音,可以为大夫也。15 这里就说的“赋”是一种吟诵的状态。 国语周语上邵公谏厉王曰: 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故天子听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瞽献 曲,史献书,师箴,瞍赋,矇诵,百工谏,庶人传语,近臣尽规,亲戚补察,瞽、史 教诲,耆艾修之,而后王斟酌焉。16 韦昭注云: 无眸子曰瞍,赋公卿列士所献诗也。17 这里说的 “赋” 就是一种纯粹的诵读方式了。 盲艺人既然能在宫廷之上吟诵诗歌, 这种 “赋” 必定有一定的规范和技巧,能更好的吸引听众。在那种生产力水平还比较低下,没有社会 保障的社会条件下,盲艺人们的吟诵诗文也就是他们的谋生方式。既然这是一种谋生方式 存在,这种“赋”就不能同于一般的说话,它必须能吸引听众。他们采取的这种“赋”的 方式是讲唱结合的,这样的方式才能灵活自由而又引人入胜。 作为写作手法的“赋”在当时最具表现力,作为诵读方式的“赋”在当时最具吸引力, 那么这一写一诵两种方式的结合自然是当时最具表现力的新文体,而且这两种方式也完全 有相互结合的可能,这种可能性就在于“学诗之士,逸在布衣” ,而下层文士纵横于朝堂 之上的社会现状和他们各自的需要。 “逸在布衣”的“学诗之士”需要有比四言诗更具表 现力的新文体去抒发他们日益复杂的情感;纵横于朝堂之上的下层文士同样需要更具表现 力和说服力的口语样式去说服君王采纳他们的政见。清刘熙载在艺概赋概中说: 赋起源于情事杂沓,诗不能驭,故为赋以铺陈之,斯于千态万状,层见叠出者, 吐无不畅,畅无或竭。18 这种既适宜于写作又适宜于口诵的“赋”恰好能满足他们这些新的需要。文人们把作 为艺术手法的“赋”和吟诵方式的“赋”进行磨合,并借鉴其他诸种现有的文化因素,经 过长时间的实践, “赋”终于作为一种新的文学样式出现了。其实, “布衣”这个词就是一 个再有力不过的一个“赋”与民间文学有着密切关系的证据, “布衣”就是平民百姓,也 就是生活在民间的人。 “逸在布衣”的荀子和屈原不仅创作出了“贤人失志之赋” ,他们还 都与民间文学有着密切的联系。荀况曾创作成相篇 ,被称为“后世弹词之祖”而屈原 5 的楚辞与楚地民间文化和民间文学密切联系更是历来学者所公认的。 至于“赋体”的这种称呼命名究竟起源于何时、何地、何人我们似乎没有必要去深究, 但是,可以肯定的是促使这种文体产生的最根本的原因就是人们表达情感的需要,而楚 辞正是以其强烈的主观色彩和抒情性开创了赋体抒情写志的传统。 (二)抒情赋的发展 刘勰在文心雕龙诠赋中说:赋“信兴楚而盛汉矣”,赋兴起于战国末期,繁荣 于汉代。汉赋的繁荣虽然以骋辞大赋的繁荣为主要标志,但是,近年来,随着对汉赋研究 的逐步深入,不少学者指出,汉赋实际上有骋辞大赋和抒情小赋两条主流,即所谓的“汉 赋二体说”19。其实,继楚辞开创了赋的体物抒情传统之后,在汉赋的创作过程中,虽 然汉大赋一直居于主流地位,在赋中抒情的传统一直在持续,只是抒情的力度或隐或显, 程度不同、方式不同而已。 汉初的骚体赋无论是在创作主体的情感内容上, 还是在艺术手法运用上都与楚辞有着 密切的关系,也就是其中的抒情因素还是比较浓的。在楚辞的代表作品离骚中“屈原 在我国历史上第一次以文学的形式集中反映了封建专制条件下士人与封建专制之间多方 面的矛盾,比如君臣之间的矛盾、同列之间的矛盾以及出处之间的矛盾等。屈原以自己的 人格、自己的方式处理了这些矛盾。这些矛盾的基本方面到汉代并没有改变,汉代的士人 们必须面对这些矛盾,并在新的时代条件下,以自己的人格、方式来处理了。”20 汉初社会在刘邦的“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的慷 慨豪迈之歌中开始,接着就是比较开明的“文景之治”和汉武帝刘彻的大汉盛世,处在这 些时代的有才之士获得了比较大的驰骋自己才华的广阔天地。但是,这只是相对而言,士 人的不平与朝廷之间的矛盾依然存在。贾宜、司马迁、董仲舒就是些代表人物。如同王洲 明先生所说,在这种新的时代条件下,这些文人们面对着与屈原曾经面对的相似的矛盾, 他们的处理方式既有与屈原一脉相承的一面,又有不同的地方。他们都“心有不平则鸣”, 进行文学创作来释放自己的情感、抒发郁结在心头的不平之气。但是,身处这样的盛世, 他们的呐喊声音是微弱的,只能以儒家的“用之则行,不用则藏”或道家的“自然”、 “无 为”来调和自己的心态,这已明显的不同于屈原为了理想的美政纵身赴渊的决绝,这种调 和也反映出了新的时代条件下人们心态的变化。到了东方朔、扬雄那里,同样的不平不气, 却再也不敢直言,只能靠发牢骚来发泄了,这也是抒情赋的创作最为低潮的时期。东方朔 的答客难,扬雄的自嘲、逐贫赋均是如此。在他们身上既没有战国时期纵横 家们的独立不羁的个性特色,也没有汉初士人们的包括天人、踌躇满志的心态,随之而来 的是庄老式的自我调节,如扬雄就在太玄赋中阐述了“有用必危”的道家思想。但是 他们仍然在矛盾中挣扎,他们既没有像屈原那样为理想献身的勇气,也没有完全抽身世外 的胸襟。 到了东汉末期,随着仕进之途的进一步堵塞和士人信仰的危机,这种痛苦的抉择之路 似乎又明朗了起来,那就是士人们越来越多的把注意力集中在了个体内心体验和自我情感 6 的表达,他们有的以庄老思想内化自己的心态,有的关注和表达了自己私密化的情感,展 现出了自我的天然的心性,抒情赋的创作又开始繁荣。前者以张衡的思玄赋和归田 赋为代表,后者以蔡邕的青衣赋、协和婚赋为代表,尤其是蔡邕的赋作能够突 破当时礼教的限制,大胆坦率的表现人的天然心性和私密化的情感,这些赋作与古诗十 九首相呼应,拓宽了赋的题材领域,对建安赋乃至整个魏晋南北朝赋都有深远的影响。 汉代的抒情赋不仅在题材内容上有所拓宽, 在表现手法、 艺术形式上也有明显的进步, 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对楚辞句式章法的继承,二是景物描写由大而化之到具象、 细腻,三是在赋作中创造诗境21。先看对楚辞句式章法的继承。这一方面方面已有诸多 学者做过精到的阐述22,笔者不再赘述。但应当指出的是,在汉代,随着经学地位的确 立,楚辞也成为离骚之经,成为汉代人模仿的对象,这也使本来极具表现张力和抒情 活力的骚体赋丧失了他的魅力和发展前途,最终走上的规范化的道路,这也就限制了其抒 情功能的实现,也就注定了骚体赋的衰落,但是此种模式衰落的同时也必定会有新的模式 在孕育成长,东汉赋坛抒情传统的复兴就是一个最好的证明。 再看写景方面,赋本来就是以“体物”来“言志”的,抒情小赋更是多借体物来达到 表情达意的目的,情景交融当是抒情小赋的最高境界。楚辞中的景物描写大都是主观化、 隐约化的,都是屈原情感世界里的附属品,还不能达到借景传情的目的。汉大赋中对景物 的描写也大都是图案化的,但是随着赋体的向前发展和文学手法的进步,赋作中对景物的 描写也逐渐的具象、细腻起来,赋家们力求通过细腻具体的景物描写更准确、生动地传情 达意。首先对传统的景物描写有所突破的是王褒的九怀,如其中的蓄英一章: 秋风兮萧萧,舒芳兮振条。微霜兮眇眇,病殀兮鸣蜩。玄鸟兮辞归,飞翔兮灵丘。 望溪谷兮滃郁,熊罴兮呴嗥。唐虞兮不存,何故兮久留?临渊兮汪洋,顾林兮忽荒。 修余兮袿衣,骑霓兮南上。乘云兮回回,亹亹兮自强。将息兮兰皋,失志兮悠悠。蒶 蕴兮霉鯬,思君兮无聊。身去兮意存,怆恨兮怀愁。23 此段的景物描写虽然也具有楚辞中景物描写的特点,如对景象的想象性描写,但是,王褒 却在这一段中制造了一个场景,这个场景以秋风、秋枝、秋霜、秋鸟等一系列文学意向进 行烘托和渲染来写自己痛苦的心境,达到了辞情、情景交融的境界。到了刘歆的遂初赋 其中的景物描写又向前进了一大步,其中写中原凝寒一段最具价值: 轶中国之都邑兮,登句注以陵厉。历雁门而入云中兮,超绝辙而远逝。济临沃而 遥思兮,垂意兮边都。野萧条以寥廓兮,陵谷错以盘纡。飘寂寥以荒昒兮,沙埃起之 杳冥。迴风育其飘忽兮,迴飐之泠泠。薄涸冻之凝滞兮,茀溪谷之清凉。漂积雪之皑 皑兮,涉凝露之降霜。扬雹霰之复陆兮,慨原泉之凌阴。激流澌之漻淚兮,窥九渊之 潜淋。飒凄怆以惨怛兮,慽风漻以冽寒。兽望浪以穴窜兮,乌胁翼之浚浚。山萧瑟以 昆鸟鸣兮,树木坏而哇吟。地坼裂而愤忽急兮,石捌破之岩岩。天烈烈以厉高兮,廖王 7 孝(窗+心)以枭窂。雁邕邕以迟迟兮,野鹳鸣而嘈嘈。望亭隧之皦皦兮,飞旗帜之翩翩. 迥百里之无家兮,路修远而绵緜。24 这一段文字作者以情纬文,以景寄情,突破了以往赋作中对景物图案化的描绘,对后代赋 作颇有影响。此外班彪的北征中描写景物的一段也是颇具特色的: 隮高平而周览,望山谷之嵯峨。野萧条以莽荡,迥千里而无家。风猋发以漂遥兮, 谷水灌以扬波。飞云雾之杳杳,涉积雪之皑皑。雁邕邕以群翔兮,昆鸟鸡鸣以哜哜。游 子悲其故乡,心怆悢以伤怀。抚长剑而慨息,泣涟落而沾衣。揽余涕以于邑兮,哀生 民之多故。 夫何阴曀之不阳兮, 嗟久失其平度。 谅时运之所为兮, 永伊郁其谁愬?25 此段景物描写虽然没有对景物的具体描绘,也没有对景物作过多的铺陈但却能在景物描写 中创造诗境,使其颇具有诗的意蕴,对赋的诗化意义重大。如果说班彪在北征中创造 带有诗境韵味的情景还是偶然为之的话,那么到了东汉末,在赋中创造诗境来抒情则经常 被赋家们运用了。这首先源于东汉末文人诗人、赋家的双重身份,从古诗十九首我们 已经可以看出东汉五言诗的抒情化程度已经相当高了,那么具有双重身份的文人们在创作 诗赋时必定会相互影响和借鉴。这种抒情赋的诗化使赋能在较短的篇幅中传达出深厚的内 涵,而情感本身就具有抽象性和不可量化性的特征,这就使抒情赋本身不能对所要表达的 对象进行铺叙式的描绘,那么赋的体制也就相应的短小了。东汉末抒情赋这些方面的探索 为魏晋南北朝时期抒情小赋的繁荣开拓了道路。 二、建安文们对以赋抒情的选择 二、建安文们对以赋抒情的选择 汉末建安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大动乱的时期,文人们也失去了入仕的途径与希望: 自安帝揽政,薄于艺文。博士依席不讲,朋徒相视怠散,学社颓敝,鞠为园蔬, 牧儿荛竖,至于薪刈其下。26 人们经历的最多的就是离别的痛苦和生与死的忧患,面对此种恶劣的社会环境,如何求取 自身的生存才是唯一的真实。 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27 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28 文人们所面临的生存的困境和信仰的危机使他们发出了深沉的慨叹,在这种慨叹当中也包 含着对个体生存的意义、价值的追问与探索。再加上儒道衰败,各种新锐思想不断出现, 人开始从群体规范中解放出来,关注自身。东汉以来的人物品评对个性气质的重视在这一 形势下进一步发展, 推崇个性的新文化观正在逐步形成。 汉末的实际统治者曹操提出了 “唯 才是举” , 甚至任用 “负污辱之名, 见笑之行, 或不仁不孝, 而有治国用兵之术” 的人29, 这就彻底抛弃了儒学的道德标准而只注重人的才能。曹丕论文提出“文气”说,强调作者 的个性、气质对创作的重要意义,把作者的主体意识提高的了一个新的高度。这些都是人 8 的自我意识的历史觉醒。与此同时,文的自觉也开始到来,曹丕在典论论文中提出 了“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这也表明了文章也是一种人们实现自我永恒价值 的途径。由此,文学逐渐从经学的附庸地位解放出来,人们开始自觉地创作文章彰显自我。 时代稍后的陆机提出的“诗缘情而绮靡”正是这种文学自觉观念形诸于理论的反映。 “文变染乎世情,兴衰系乎时序”(文心雕龙时序),在这种新的文化思想的 影响之下,个人情感第一次被提到文学的中心地位加以强调,成了建安文学重镇“诗赋” 的表现中心。诗从产生之日起就被赋予了抒情言志的功能,而与诗同为建安文学重镇的赋 体创作也同样是建安文人们抒情达意的表现手段之一。后世的论者们大都认为建安文学的 主要成就在诗歌, 这当然是正确的, 但这是后世论者站在历史的高度分析评价得出的结论, 建安文人们却是不以为然的,他们当时的创作是以赋为宗的,同样是重视赋的抒情言志功 能的。 首先,文坛领袖的三曹对赋的创作是非常重视的。文心雕龙章句云:“昔魏武 论赋,嫌于积韵,而善于资代。”从刘勰的这句话中,我们可以了解到曹操对于赋的创作 曾经发表过评论,并且注意到了赋的韵律问题。曹操还在铜雀台落成之时命诸子作赋,自 己亦同作,并且为曹植的才思敏捷感到高兴。他还同曹丕、曹植同题共作槐树赋,与 曹丕同作沧海赋。可见当时的同题共作活动曹操也是参加的,并且对赋作中所展示出 来的赋家的才情也是重视的。从曹操的这三篇赋也都是睹物兴辞、抒情言志之作。 曹丕对赋的重视更是超出常人, 前面已经提及过, 他在 典论 论文 中曾说包括 “辞 赋”在内的文章创作是“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在同一篇文章中他还提出了“诗赋 欲丽”的观点,就“赋”的艺术特质给予关注。不仅如此,他在答卞兰教中还说: 赋者,言事类之所附也。颂者,美盛德之形容也。故作者不虚其辞,受者必当其 实。 他认为赋这种文体在描写上是以物类聚,风格上是铺张扬厉,应具有征实化的原则。在对 当代的作家作品进行品评时,他总是首当其冲评论他们的赋作,典论论文中他说: 王粲长于辞赋,徐干时有齐气,然粲之匹也。如粲之初征、 登楼、 槐 赋、征思,干之玄猿、漏卮、圆扇、橘赋,虽张、蔡不过也。 曹丕自豪的评论建安赋家中的佼佼者王粲、 徐干, 并且把他们与长于抒情小赋创作的张衡、 蔡邕相提并论,由此还可以看出建安赋家们是以张、蔡为榜样的,而他二人正是汉末抒情 小赋作家的代表。 由此可见, 建安赋家们对赋作的肯定性评价是倾向于抒情赋作的。 在 论 屈原相如赋中曹丕还把司马相如和屈原进行了比较: 或问屈原、相如赋孰愈?曰:优游案衍,屈原之尚也;穷侈极妙,相如之长也。 然原据托譬喻,其意周旋,绰有余度矣,长卿、子云,意未能及。 曹丕认为屈原和司马相如在艺术上各有所长,司马相如的长处在于大量运用夸张、想象的 手法,风格铺张扬厉;而屈原的长处在于大量运用比兴,回环往复的倾吐自己的心曲,并 且最终认定屈赋优于司马相如之赋,这也就是肯定了睹物兴辞、抒情写志的文学,也可看 9 出建安赋坛对屈骚传统的认可和继承,而屈骚正是以强烈的抒情性见称的。 曹植对辞赋创也很重视,对在赋中抒情的倾向则更为鲜明。这在本章第三部分会重点 谈到。 其次,从作家的身份上来说,建安文坛上的作家们大都是具有诗人、赋家双重身份的。 从作品数量上说,他们赋作的数量和诗作的数量可以说是不相上下的;从作品所涉及的题 材来看,建安文人们本就有同题共作之风,而诗赋题材趋同现象也是频频出现。下面将建 安时期主要作家的诗赋同题创作篇目与数量列表观之。 10 建安文人诗赋同题统计表 建安文人诗赋同题统计表 怀思言志 感时咏物 娱宾 宴游 行役 征战 爱情 婚姻 怀思 言志 动物 植物 时序 河海 珍奇器物 诗 赋 诗 赋 诗 赋 诗赋诗赋诗赋诗赋 诗 赋 诗赋诗 赋 曹操 1 1 4 8 1 1 1 曹丕 11 3 6 3 7 3 2 4 5 1 1 1 2 2 2 2 1 5 曹植 11 10 6 5 15 7 106 166 3 9 4 4 6 6 1 5 王粲 7 1 4 2 4 5 2 2 4 2 3 2 6 刘桢 4 2 2 3 1 2 1 1 2 1 陈琳 2 2 2 1 1 1 1 3 徐干 1 2 2 1 2 1 1 3 阮瑀 2 1 1 1 2 4 1 3 1 应玚 2 3 2 2 2 1 1 2 1 1 1 2 繁钦 4 1 1 2 1 缪袭 1 1 3 2 2 杨修 1 1 1 1 1 1 邯郸淳 1 1 丁仪 1 丁廙 1 丁廙妻 1 总数 41 19 23 22 25 25 2616419 6 209 15 15 17 1 6 2 27 (注:此表统计篇目据刘知渐先生的建安文学编年史和程章灿先生的文集南北朝赋 史及其附录先唐赋辑补、先唐赋存目考) 从上表可以看出,建安文人的诗赋同题的题材选择多集中在娱宾宴游、 行役征战、爱情 主 题 作 品 数 作 家 11 婚姻、怀思言志与自然物色类。其中,爱情婚姻、行役征战这两类题材的赋与诗的数量相 当,且赋作家的分布范围更广。 在爱情婚姻类的同题作品中比较典型的例子就是弃妇主题。曹丕、曹植、王粲都有出 妇赋,同题材的曹丕、曹植都有代刘勋妻王氏杂诗。据丕诗序,刘勋悦山阳司马氏 女,以妻王宋入门二十余年无子而出之,据此“出妇”、“弃妇”当指王氏30。在曹植 的弃妇诗中,女主人公不仅安于“拊心长叹息,无子当归宁”,结尾时还“晚获为良 实,愿君且安宁”可谓是温柔敦厚,而在他同题材的出妇赋中,曹植却大声疾呼“恨 无衍而见弃,悼君施之不终”,王粲在他的出妇赋中也是一面谴责男子的喜新厌旧, 一方面表白“身当去兮不疑”的决绝之意。可见,在赋的思想倾向比诗更加大胆开放、热 烈。行役征战题材亦多是表达作者个人的羁旅的孤独困苦之情,这种情感亦是个人内心话 的感受。可见,在表达个性化的情感方面,相对于诗歌而言,赋不用承担政治和教化的功 能,就更有优势。 从上表也可以看出,在言志的领域诗歌的数量要远大于赋作的数量;而在纯粹的体物 领域类尤其是珍奇器物类题材上赋作的数量却远远大于诗歌的数量,几乎没有同题现象。 可见当时的人们对诗歌和赋体的分工还是存在的。但是在“婉转附物,怊怅且情”(刘勰 文心雕龙明诗)上,两者都没有本质的区别,而且赋在表达私人化、个性化的情感 方面更有发展潜力。由此可见,由东汉开始的赋的抒情化发展到了建安时期已经是一种普 遍现象,在赋中抒情成了建安文人们普遍自觉地选择。王瑶先生说: “中国诗底发展主流, 是由言志到缘情,而建安恰是从言志到缘情的历史的转关。”31当然 是就诗而论,但是亦适合于赋从汉大赋到抒情小赋的转折。 二、曹植对以赋抒情的选择 二、曹植对以赋抒情的选择 汉末“世积乱离,风俗哀怨”的社会状况,建安“梗概而多气”的文坛风尚,建安赋 体“欲由西汉而复于楚辞”、“缘情”以“体物”“言志”的发展趋势,建安文人“雅好 慷慨”的美学观,以及他们以“辞赋为宗”(清刘天惠文笔考)(清刘天惠文笔考)的辞赋观,固然会影 响曹植注重在辞赋中抒情的辞赋观。但所有这些都是外部条件的催化作用,曹植选择在辞 赋中注重抒情, 归根结底还是他自身的因素使然。 我们应该在对外因做充分考察的基础上, 对内因这一决定性的因素进行深一步的挖掘。 刘勰在文心雕龙情采中指出:“故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纬。经正而后纬 成,理定而后辞畅,此立文之本源也。”而艺术情感源于情感积累,决定于情感积累的广 度和深度32。这种情感的积累由主要来源于两点:一是外界因素的影响;二是自身的情 感经历和情感体验。对于曹植来说,这两点无疑都是具备的,且这两点的影响使其情感积 累的广度和深度同时代的人都是无法比及的。 首先第一点,曹植是一位“生于乱,长乎军的才子”。曹植生于汉献帝初平三 年,正值乱世。直到建安九年,曹操消灭袁绍,据守邺城,挟天子以令诸侯,中国北方才 大体统一,此时曹植才过上稍微安定的生活。他的这段随父从军的童年生活对他的整个人 12 生观、价值观、的形成都有深远的影响,“他日后对政治的历久不衰的热情,他想建功立 业的强烈愿望无不基始于这段生活。”33他又生长在富有浓厚政治、文学氛围的家 庭;受着集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为一身的父亲曹操的影响;他周围也有一批有才华的 文臣武将、文人骚客。曹植自身也比较重视自己文才的发展,据魏志本传记载,他“十 余岁,诵读诗论及辞赋数十万言”并且“擅属文”,爱好书法、绘画,还精通音乐、舞蹈。 所有这些经历就使得他从童年时起就积累了很多直接或间接的情感经验,并且他也初步具 备了把这些情感经验外化为文学形式的技能。 对曹植的辞赋创作和辞赋观的形成产生较直接影响的前辈文人中蔡邕应该是比较重 要的一位。后汉书烈女传第七十四记载“(操)素与邕善”34,蔡邕在政坛和文 坛上也是声名显赫的人物,素与曹操交善,“蔡邕俄的文章学术对曹操的文学态度,对三 曹的赋体创作不可能没有影响。”35自幼喜爱辞赋且多有模拟之作的曹植,对与其父交 善的蔡邕的作品进行研读并模仿也是完全可能的,其风格有可能也多有相似之处,明人张 溥在编汉魏六朝百三家集时将蔡邕的愁霖赋误收入曹植集中就是一个很好地说明 了曹植赋与蔡邕赋确实多有相似之处,有时甚至难分彼此,单从二人赋作的题材选择来看 二人的同题之作也是相当多(具体统计见下表) 蔡邕赋 霖雨赋 述行赋 检逸赋青衣赋协和婚赋圆扇赋 蝉赋 曹植赋 愁霖赋 述行赋 述征赋静思赋洛神赋感婚赋 扇 赋 蝉赋 (注:此表统计参照程章灿魏晋南北朝赋史43 页表格) 有数量如此之多的同题之作,并非偶然,而是曹植对蔡邕赋的一种有意识的学习。这种有 意识的学习必定是他对蔡邕赋的认可之后,而他对蔡邕赋的这种认可也就证明了他对抒情 小赋这种赋体即以赋抒情体物的认可,并且自己非常积极的投入到此种文体的创作之中。 除蔡邕外, 建安前辈赋家中可能对曹植作赋产生直接影响的又一位就是崔琰。 三国志 崔 琰传记载:“太祖征并州,留崔琰傅文帝于邺植,琰之兄女婿也。”36而崔琰亦 能赋,全后汉文卷九十四辑有其述初赋(佚文)37。曹植早年为赋,自当与琰 相互切磋,而琰的赋作从其佚文看当属于抒情小赋的范畴。 以上是前辈赋家赋作的影响,同时代邺下文人集团的同题共作、相互唱和、相互批评 指摘得失的风气加强了文人们之间的交流和影响的力度。此时的曹植正是处于青年时期, 这种风尚无论是对其文学创作还是文学观念都无疑会产生积极的影响。事实上,曹植对文 人们之间的相互批评一直是持积极态度的,他对文艺批评的重要性有着清醒地认识,他认 为:“世人之著述,不能无病”“昔尼父之辞,与人通流,至于制春秋,游夏之徒乃 不能措一辞,过此而言不病者,吾未之见也。”即使是孔子,除了他的春秋之外,别 的文章也是需要同别人相商议的,更何况当今之人呢?曹植对当时文坛上的一些弊病也有 较客观地认识,他先是提出了当时的文坛“人人自谓握灵蛇之珠,家家自谓抱荆山之玉。” 自以为是,“文人相轻”的弊病,又指出了一些文人以短为长、胡乱自吹、硬充好汉的缺 点,并对有此缺点的典型人物陈琳进行了直言不讳的批评:“以孔璋之才,不闲于辞 13 赋,而多自谓能与司马长卿同风,譬画虎不成反为狗也,前有书嘲之,反作论盛道仆赞其 文。”38曹植的可贵之处就在于他不仅对文坛弊病有着清醒地认识、勇敢的批评,还在 于他对来自各方面的批评都是诚心的欢迎。他曾说:“仆常好讥弹其文,有不善者,应时 改定。”(与杨德祖书)他既能致书杨修指出陈琳虽然有才,却“不善辞赋”,同时 也能将自己所作之龟赋寄给陈琳,坦率的请他给出批评意见。(答东阿王笺)此 外,他还将自己“所著辞赋一通”送给杨修,听取对方的意见。(与杨德祖书)并且 就对词赋的认识问题与杨修进行讨论交流,并明确提出自己的看法: 辞赋小道,固未足以揄扬大义,彰示来世也。昔扬子云先朝执戟之臣耳,犹称壮 夫不为也。吾虽薄德,位为藩侯,犹庶几戮力上国,流惠下民,建永世之业,留金石 之功,岂徒以翰墨为勋绩,辞赋为君子哉!( 与杨德祖书 ) 曹植的此番话曾招来了对他的辞赋观乃至文学观的颇多议论,有人就此认为曹植轻视辞赋 乃至文学创作,也有人认为这是曹植因自伤而发出的违心之论39。这些争论的孰是孰非 我们暂且不讨论。就杨修的回信来说,他是对曹植的观点进行了反驳的: 今之赋颂。古诗之流。不更孔公。风雅无别耳。修家子云。老不晓事。强着一书。 悔其少作。若此。仲山周旦之俦。为皆有愆邪。君侯忘圣贤之显迹。述鄙宗之过言。 窃以为未之思也。若乃不忘经国之大美。流千载之英声。铭功景钟。书名竹帛。斯自 雅量。素所畜也。岂与文章相妨害哉?40) ) 他先是肯定了曹植说的君子应该把建功立业放在第一位,但是同时表明建功立业与在文学 领域有一番成就是不矛盾的。这种讨论与交流对曹植辞赋观的形成必定是大有裨益的。 第二点,曹植自身的情感历程和情感体验确实是相当特殊的。他既贵为实掌汉廷统治 权的曹操的继承人之一,是最高统治集团中的重要一员,具有一般士人所未有的实现个体 生命价值的良好的基础和起点。由此背景,他的政治追求的起点与当时的一般士人是绝不 相同的。前期的他“几为太子者数矣”41。建功立业理想的实现几乎是近在咫尺了。他 自身个性中的致命的缺点使得他最终与政治无缘42。立嗣斗争失败后,他备受排挤和打 击,一再见弃,甚至于面临被处以死刑的危险。这对于一个一生都抱有“戮力上国,流惠 下民,建永世之业,留金石之功”理想的他来说无疑是一次次的从希望的巅峰跌入失望的 深渊。但是作为皇室家族的一员,他对建立功业、济世拯民的追求至死不渝,他无法不去 关注自己家族和国家的命运,他放弃自己的帝王之职,甘为辅臣,冀在臣子的位子上能参 政议政,以“辅助惠民” “名挂史笔” ( 求自试表 )但是这种退让与衷心的表白并未能得 到其侄子魏明帝的信任,他仍是屡次被婉拒于政坛之外,这种希望与失望的痛苦伴随了他 的大半生,伴随着这种挫折和打击而来的必是他深感绝望的痛苦心境。这种先宠后弃的经 历造成了曹植后半生的悲剧性冲突,这种内在的冲突向外衍化成孤独、遗憾、恐惧、慷慨、 悲凉等各种生命情绪,而这种种的生命情绪必然造成生命情感的高度浓缩,决定了其情感 积累的广度和深度。 具有这种广度和深度情感积累的生命意识作为一种题材和创作目的,会主动“吁求艺 14 术形式,吁求真正的理想的形式,促使题材(社会心理材料)向真正的艺术作品转化。 ” 43这种相应的形式必须具备足够的张力去表现这种高度浓缩的情感,而能为这种形式提 供成功的范例的无疑就是以强烈的抒情性见称的屈原的楚辞体,曹植的身世经历与屈原有 颇多的相似:他们同样的处于一个分裂战乱、战争频发的时代;他们同样得出神皇室家族; 同样的被先宠后弃;同样的累迁瘠土,形似流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福建电商营销方案设计
- 珍珠奶茶的营销方案策划
- 减肥水果营销策划方案
- 钢筋工程质量管理
- 酒店网站建设方案咨询
- 咨询方案的总结
- 钢箱梁施工方案整改
- 建筑方案设计资源包括哪些
- 跑步健身活动方案策划
- 人工智能技术与AIGC应用 课件全套 第1-8章 认识人工智能 - AIGC 的发展与展望
- 危险源辨识以风险评价登记表格范例
- EN61238-1额定电压36kV电力电缆用压接和机械连接器 试验方法和要求
- 专利法全套ppt课件(完整版)
- 自动插件机操作指导书
- 2020年全球森林资源评估
- 手榴弹使用教案
- 培智三年级上册生活数学全册教案
- 高考作文卷面书写
- 三效并流蒸发器的换热面积计算
- 船舶驾驶台资源管理bridge team management
- 心律失常介入培训教材课后练习及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